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的表现手法,

电影的表现手法,

电影的表现手法,
电影的表现手法,

电影评论

百科名片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评论目的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评论内容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任务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步骤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

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存在问题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影评现状

目前,电影创作在发展,电影观念在变化,与电影评论密切有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不同学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渗透到电影研究和评论领域中来,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对电影的研究和评论日益增多,而从事电影评论的工作者也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电影评论中来,如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由此造成了电影评论方法的多样化。

在中国,电影评论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⑤影片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电影创作受时代、政治及文化的影响,电影评论认真地研究评论的对象,了解影片创作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创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为了引导观众对影片的鉴赏,电影评论家须了解观众对影片的反映、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喜恶和愿望,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以求对影片的创作者和观众有所启发和帮助。

对影片或其他创作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存在不同的意见是经常发生的,对重大原则分歧更应展开讨论和争论。充分说理的讨论,对电影评论本身的检验和发展有利,对电影创作和观众鉴赏也有启发和裨益。

早期的电影评论开始出现于20世纪初。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对电影进行评论,并于1912年发表了著名的《第七艺术宣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评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国际电影节的评奖活动,也是国际上进行电影评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每年一次评选影片和创作者的奥斯卡金像奖和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办的纽约影评人奖等。

在中国,20年代初报刊上开始有影评文章。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电影界成立了以夏衍为首的电影小组,创办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理论与批评的刊物《电影艺术》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影评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及时地分析、评论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评缺点,讨论问题,总结经验及评介国际上各种电影和电影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专业和业余的电影评论队伍成长和壮大了起来。1981年1月24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对新时期的影片、电影美学、电影语言和创作中的问题展开评论和探讨,并通过年会交流情况和思想。同时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电影评论学会,各地基层的群众影评组织和活动更是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开展起来,许多工厂、学校也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影评活动。广泛的群众性是中国电影评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评奖方面,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大众电影》编辑部分别举办一年一度的“优秀影片奖”、“金鸡奖”和“百花奖”,从政府、专家、观众的不同角度,评价、表彰和奖励每年涌现出来的优秀影片和为电影艺术做出可贵贡献的电影工作者。

鲍德威尔进而把强化镜头处理手法称之为“强效应美学”。这种美学的核心是“把观众的视线紧紧吸引在银幕上”,“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响”。我国评论界在阐述张艺谋作品特色时,也用了近似的术语:“视觉凸现性美学”。如影片《英雄》,舍弃了传统电影美学的规则,四段式的主观叙述,短镜头的迅速交替,摄影机的旋转运动,长短焦距的景深变化,快慢动作的激情画面和红黑蓝黄的色彩渲染,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觉流”盛宴。

“强化镜头”的四种处理手法

鲍德威尔教授通过对大量当代影片的分析,总括出四种“强化镜头”的处理手法——

一、镜头切换更加快速:当今一部影片的镜头个数大幅增加(达3000——4000个),每个镜头的平均长度也因之缩短,例如《U形转弯》为2.7秒,《绝世天劫》为2.3秒,《黑暗城市》为1.8秒。

电影节奏明显加快。鲍德威尔认为,中国香港电影的节奏比美国更快,像徐克影片的镜头平均长度为2.4秒,吴宇森则为2.2秒。尽管镜头那么短,但仍然能清晰地呈现出动作的整个过程并保持空间的连贯性。

二、镜头焦距极长或极短:现在喜欢使用100——500毫米长焦距镜头的导演越来越多,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奥特曼等。长焦距可以放大远处的景物与动作,拍摄外景方便又节约,若使用时变换焦距(从长至短),还可产生景深效果。

三、对话场面中取景更近:单人的近景或特写增加,这意味着对演员的面部表演要求更高。

四、摄影机的自由移动:如今的摄影机即使没有任何创作意图,也会悄悄地移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回转摄影,即摄影机围绕对象作360°流畅地旋转拍摄,已用得越来越普遍,这纯粹是为了制造美学效果。另外,被列为强化镜头处理的手法还有:慢动作、手持摄影、单色的色彩处理等。

鲍德威尔指出:电影表现手段的上述变化,究其原因,一是为了影片在电视上播映的需要;二是电视导演加盟电影摄制,他们爱用电视的方式进行拍摄;三是为了在录像显示器上看得清楚,因此导演多用单人镜头和特写;四是MTV的影响使剪辑加快,犹如闪电;五是多台摄影机同时运用,让导演可以从各种角度拍戏,使镜头频繁切换。

强效应写实仍是世界电影的主流

落幕不久的第56届戛纳电影节,尽管被全球媒体批评为“历史上最糟的一届”,但一些影片,包括获奖的,在探索和运用新的电影风格和手法上仍然是成功的,也预示着未来世界电影的趋向。

在去年《麦德莲姊妹》获“金狮大奖”后,国际评论界就曾认为,风光一时的写实风格已成历史,将被强烈戏剧化风格取而代之。但是今年第53届柏林电影节的获奖结果表明,世界电影的总趋势是“迈向新的现实主义”。而从本届戛纳电影节来看,写实风格仍然是当今世界电影的主流。像《象》、《遥远》(即《乌扎克》)、《下午5点》等获奖影片,均属此风格流派。特别是《象》,导演范·桑特将它拍得近乎于纪实的纪录片。影片没有一页剧本;所有场面都按照自然顺序拍摄;“演员”都是他挑选来的中学生,他们只表现自己的校园生活:用餐、打球、洗澡……导演同观众担任着冷静的旁观者角色,即使后来发生枪杀事件也不解释其原因。全片纯“客观化”处理,是为了让观众去思索暴力行为背后的本质。拍主要场景:学校一条长走廊,通过变焦距拍下来来往往学生们的各种活动,当两个男生端起枪向无辜同学射杀时,大量的短镜头出现了,血肉横飞的画面,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然而,短镜头也非惟一强效应手法。像《遥远》描写一名摄影师在一位同乡前来投宿后所发生的种种冲突,为了展现土耳其城市的空虚和孤寂,摄影师出身的导演运用了大量长镜头,那慢慢移动又不间歇的处理真让观众有“窒息”的感觉。

“道格玛95”学派的新探索

《道格镇》虽与金棕榈擦身而过,但许多尝试仍值得重视。丹麦Doma95(道格玛95)学派代表人物拉尔斯·冯·特里尔,一直想拍一部像《教父》那样的长故事片,所以筹划了“新命运三部曲”,其第一部就是《道格镇》。这次特里尔一反“道格玛95”学派主张的实地拍摄、不打光、同期录音等规则,而转向剧场化,他搭建布景,大量用人工光和人工音响,不模拟自然。导演真正的用意是把道格镇的世界抽象化,它或许在美国,也或许在其他国家。这就像布莱希特的名剧《四川好人》一样:场景是假定的,主要是呈现人性的善与恶。在《道格镇》里,妮·基德曼饰演的格蕾丝为了免遭追杀而逃到偏僻的小镇,小伙子汤姆主动说服镇民们将她留下,但不少男人对美丽的格蕾丝提出性要求,二十多人轮奸了她。为了报复,最后她将这二十多人全杀死。影片表现了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有的善恶对立、恩仇相报的主题。但由于影片手法简约抽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些观众看不懂。对此特里尔说:“自己年轻时看伯格曼的电影也看不懂,但伯格曼就是伯格曼。每个人内心都是善与

恶同时存在的,敢爱敢恨的格蕾丝是我想成为的样子,陷入道德困境的汤姆则是我现在的样子。”这种多义性和哲理的思辨性,成为当代电影的一大特色。

“景少而精”的佳作还有获本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的俄罗斯影片《父与子》。该片以大师级的摄影风格和独具创意的叙事手法,描写年龄差距20岁的父子暧昧的亲密关系。主要场景都在建筑物的屋顶上,但拍得美仑美奂如油画,被公认为所有参赛片中,镜头是最富有诗意的。该片中近距离逼视人物的镜头也很多。

以动物作为意象的符号化手法

符号化,也是当代电影手法之一。过去影片里的符号大多是物件,然而今年戛纳电影节许多参赛参展片里的符号却都是动物。如《象》,为何片名取象呢?据导演范·桑特的说法,一是借用了另一部表现北爱尔兰暴力的同名短片,二是在政治上影射当政的共和党(其象征物就是象),三是喻示现代美国人对自家的问题,如黑枪文化等视而不见,仿佛无视自家客厅里闯进了一头大象。一个片名就包含那么多的涵义。

《道格镇》的片名亦可译《狗镇》,但片中也没狗,只有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来的形状。狗本是对人类忠诚的动物,但该片喻示这种忠诚是虚幻的,包括狗镇上居民的淳朴风气也是虚伪的。日本片《光明未来》把美丽却有剧毒的水母当作主人公,暗指它虽很有吸引力,但他对想接近的人都发出自卫攻击。另外,《紫蝴蝶》里的蝴蝶、《棕色兔》里的兔子(喻指性饥渴)、《遥远》和《黑狱纪事》里的老鼠以及由契诃夫名剧《海鸥》改编的《小莉莉》、麦克·汉内克的《狼之时分》等都拿动物作为意象。这是符号化的新趋势。

影视的表现手法

一、悬念安排法

在表现手法上故弄玄虚,布下疑阵,使人对广告画面乍看不解题意,造成一种猜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观众的心理上掀起层层波澜产生夸张的效果,驱动消费者的好奇心,引起观众进一步探明广告创意的强烈愿望,然后通过广告标题或正文把广告的主题点明,使悬念得以解除,给人留下难忘的心理感受.悬念手法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首先能加深矛盾冲突,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造成一种强烈的感受,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二、谐趣模仿法

这是一种创意的引喻手法,别有意味的采用以新换旧的借名方式,把世间一般大众所熟悉的名画等艺术作品和社会名流等作为谐趣的图像,经过巧妙的编排构思,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以其异常感、神秘感增强广告的效果,提高产品身价和注目度。这种表现手法将广告的说服力,寓于一种漫画的诙谐情趣中,使人赞叹,令您发笑,让您过目不忘,留下饶有奇趣的回味。

三、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种在本质上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与其他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但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人以意味无穷的感受。

四、以小见大法

在广告设计中对立体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充分的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以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设计者带来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广告画面描写的焦点和视觉兴趣中心,它既是广告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设计者匠心独运的安排,因而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而是小中喻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五、运用联想法

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通过联想,人们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在产生联想的过程中引发的美感共鸣,其感情的强烈总是激烈的丰富的。

六、神奇迷幻法

运用畸形的夸张,以无限丰富的想象构织出神话与童话般的画面,在一种奇幻的情景中再现事实,造成与现实生活的某种距离。这种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写意多于写实的表现手法,其突然出现的神奇的视觉感受,很富于感染力,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可满足人们喜好奇异多变的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种表现手法中艺术想象很重要,它是人类智慧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干何事都需要想象,艺术尤其这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想象就是艺术的生命,从创意构想开始直到设计结束,想象都在活跃的进行。想象的突出特征是它的创造性,创造性地想象是新的意蕴的挖掘和开始,市新的意象的浮现和展示。它的基本趋向是对联想所唤起的经验进行改造,最终构成带有审美者独特创造性地新形象,产生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七、对比衬托法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他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的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方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八、连续系列法

通过连续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印象,使通过画面和文字传达的广告信息十分清晰、突出、有力。广告画面本身有生动的直观形象,多次反复地不断积累,能加深消费者对产品或劳务的印象,获得好的宣传效果,对扩大销售,树立名牌,刺激购买欲,增强竞争力有很大的作用。作为设计策略的前提,树立企业形象更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作为设计构成的基础,形式心理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从视觉心理来说,人们厌弃单调划一的形式,追求多样变化、连续系列的表现手法符合“寓多样于统一之中”这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使人们于“同”中见“异”,于统一中求变化,形成既多样又统一,既对比又和谐的艺术效果,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九、以情托物法

艺术的感染力中作用最直接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艺术有传达情感的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句话已表明了感情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在表现手法上侧重选择具有感情倾向的内容,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的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力的效果。这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文学侧重、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

十、选择偶像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里总有自己崇拜、仰慕或效仿的对象,而且有一种想尽可能地向

他靠近的心理欲求,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手法正是针对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而运用的,他抓住人们对名人偶像仰慕的心理,选择观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配合产品信息传达给观众。由于名人偶像有很强的心理感召力,故借助名人偶像的陪衬,可以大大提高大众对产品印象的程度与产品销售地位,树立名牌的可信度,产生不言而喻的说服力,诱发消费者对广告中名人偶像所赞誉的产品的注意并激发起购买欲望。偶像的选择可以是柔美风流的超级女明星、气质不凡、举世闻名的男影星,也可以是驰名世界体坛的男女高手,其他的还可以选择政界要人、社会名流、艺术大师、战场英雄、俊男美女等。偶像的选择要与广告中的产品或劳务在品格上相吻合,不然会给人牵强附会之感,使人在心理上予以拒绝,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十一、合理夸张法

借助想象,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征的某一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份夸张,以加深或扩大对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鲜明的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夸张是在一般中求新奇变化,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夸大,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前者为表象性的处理品,后者为含蓄性的情态处理品。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特征鲜明、突出、动人。

十二、富于幽默法

幽默法是指广告作品中巧妙地再现喜剧性特征,抓住生活现象中局部性的东西,通过人们的性格、外貌和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幽默的表现手法,往往通过饶有兴趣的情节,巧妙地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无限延伸到漫画的程度,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幽默的矛盾冲突可以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勾起观赏者会心的微笑,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十三、运动的拍摄技巧

利用三脚架的重心和阻尼,利用广角镜头和微距配合,利用参照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运动画面的拍摄技巧

电影表现手法

【电影景物描写】剧作对人物生活环境中的风景和各种物象的描写。它表现人物活动的时间状态和空间特色,是创造典型环境的重要条件,是银幕造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景物描写,可用于转换时空。通过描写人物对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现和点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绪色彩,有助于形成影片的风格特色。景物描写要从生活出发,符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定情境,有特定时代的和浓郁的生活气氛。

【电影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表现对象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描写,是作品形象描绘的最小单位,但对其只有意义性要求而无统一的量的规定性。电影剧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发展、典型环境、主题思想都是通过许多有机联系的细节描写来实现的。细节可以担负一切剧作功能。电影中所有表现元素都可以通过精心构思成为细节,如声音细节、人物细节、景物细节、物件细节、色彩细节等等。生活细节成为艺术细节,必须经过加工和提炼,成为有一定意义的细节。电影细节描写要有独创性、可视听性和真实可信性。

【电影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手法借用于电影剧本创作,指电影剧本写作不可能对对象做长篇的详尽描绘,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简洁鲜明地突出所表现形象的特征。以形传神。

【电影象征手法】电影编剧通过一定剧作形象的描写,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法。从影象构成角度看,那些属于影片整体构思的或始终属于剧情本身的艺术元素,除了他们的直接意义外,还寓意着更深广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这就是电影的形象象征。电影的影象象征分为写实性象征和符号象征两大类。

从电影综合艺术元素的构成看,象征手法所描写的象征形象有四种基本范畴:1.视觉性象征形象。影片《大决战》中毛泽东和周恩来边推碾子边商量战事,是推动历史车轮的象征;影片《神鞭》中傻二的辫子,作为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被刻意突出;影片《红衣少女》中,安然身着醒目的红衣的造型,是人物开放向上精神的象征。2.听觉象征形象。影片《夜行货车》中詹亦宏向摩根索逼近时,以列车轰鸣声,象征民族正气。3.视听结合象征形象。影片《乡音》末尾独轮车的视觉形象与火车轰鸣声的听觉形象交叉,象征新旧生活的冲突和历史趋势的必然性。4.叙事性象征形象。主要指情节和细节的象征。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的。影片《老井》以全部情节叙述构成影片的整体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意志。《老井》中,先后三次出现婚后的旺泉倒尿盆的细节,象征着他终于融入传统。

【电影怪诞手法】指在电影剧作中对所描绘的人、事、物、景,运用种种古怪离奇、悖于常规、异常变形、极度夸张等刻画方式。怪诞手法给人以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兴趣和加深印象,但描写怪诞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怪诞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反映和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和实质,表现或深化主题等。怪诞虽然不符合生活的表面现象,但符合艺术的真实。怪诞手法的运用有全剧整体性的,有仅在剧作局部使用的,也有与写实手法相交叉使用的。

【电影写实手法】电影剧作中追求逼真地、如实地描绘客观现实的方法。客观现实世界是多维的、纵深的、动态的,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各种人物、社会环境、自然风貌等等。写实手法要求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各类人物和社会生活风貌的描绘不作人为雕砌,要求环境和细节表现逼真、精细描绘的态度。写实手法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区别。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的机械照相,而要求艺术的典型化。

【影片基调】基调原为音乐用语,指贯穿整部音乐作品的旋律变化或完整主题。影片基调是指影片的贯穿性意蕴与影片鲜明艺术倾向的融合。它反映导演的思想倾向、情感倾向、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

导演往往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表现内容、影片题材和所选择的样式,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艺术感觉,以及对社会的思辨和洞察力,感受、捕捉和设计影片的基调。各创作部门以导演确定的整部影片的基调为依据决定各自的创作基调,如表演基调、造型基调、摄影基调、色彩基调等等。影片基调最终以丰富的景象造型元素与声音造型元素为媒介表现出来,显现于影片的主要风格特色和艺术特色之中。

【银幕效果】电影银幕上的艺术形象作用于观众心理所引起的各种情感反应。银幕形象是由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综合构成,因此银幕效果也称为“视听效果”。电影的画面与声音元素结合,相辅相成,以变化丰富的动作、声音、色彩、情调、节奏、寓意性等刺激观众,产生丰富的银幕效果。银幕效果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视听刺激效果。无论视觉效果、听觉效果还是视听结合效果,都可以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通过直观的视听造型刺激,产生直接性银幕效果,包括引发观众的各种联想;二是通过间接的视听造型刺激,大量靠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产生间接性银幕效果。

【银幕造型】电影艺术的综合表现面貌元素。与静止的空间造型艺术不同,银幕造型是时空结合的运动的造型,也是一种声画结合的造型。在这种声画结合、时空运动的综合造型面貌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

电影是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所有的创作成员都是银幕造型的创作者。相对而言,每个部门只能对银幕造型的某个方面起到作用,通过各部门创作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银幕造型。这种集团创作归根到底仍是以导演的总体构思为依据的,因此,导演对银幕造型的质量负有主要责任。电影导演工作的主要成果也表现在银幕造型上。

【节奏】是电影艺术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电影节奏是电影艺术中所有要素的综合构成并作用于观众生理心理所产生的效果。节奏在电影中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也表现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上,以及时空综合中。影片节奏不单纯是艺术技巧的表现,而是根据剧情需要,人物塑造需要,对影片总体把握、对电影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是节奏的局部构成与整体构成的辩证统一体。电影的节奏总体存在于剧作中、存在于导演的总体构思和分镜头本中,渗透在表演、造型、声音、摄影、美工、剪辑等艺术创造中,形成情节节奏、造型节奏等节奏方面。而导演作为影片总设计师和指挥者,对影片节奏面貌的体现和创造影片的节奏风格起着决定作用。

节奏在根本上是艺术情感的显现。节奏的物理形态是运动,其心理根源是艺术家通过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在作品中传递出一定强度的情绪情感的脉律,并引发观众情绪情感上的震荡或共鸣。人们常将速度作为节奏的唯一表达形式,以快、慢来衡量节奏,但速度并不等于节奏。速度节奏只是节奏的一种。节奏的衡量,也不单是镜头的长短,还有音响、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有规律的运动变化(高、低、强、弱、紧张、松弛、疏缓等等方面),以及它们引起欣赏者的生理感受状况。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心理和生理的统一。电影表现内涵的无限丰富性、电影表现手段的无限可能性和观众接受心理的复杂性,决定影片节奏形式和节奏变化的无穷多样性

【内部节奏】缘于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人物的情感波澜等内容要素而形成的节奏。在电影中,内部节奏显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场面调度和蒙太奇技巧等密切融合的演员的表演、演员饰演的角色情感的内在张力。

【外部节奏】由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各种长度镜头组接和镜头的各种转换方式,以及速度和光影、色彩、各种画面形式的变换而产生的节奏。外部节奏表现有时和内部节奏相一致,有时不一致,甚至可以做完全相反的表现。服从于统一的艺术构思。

【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

的镜头剪接实验。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库里肖夫效应。

【主观镜头】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摄制。这种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视线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狭义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还包括明显表示出导演主观评论观点和主观情感与情绪的镜头(广义的具有强烈主观表现色彩的镜头)。没有纯粹的客观镜头,也不会有纯粹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总是在客观镜头表现中产生的。例如这样一种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主观镜头表现:人物头部受伤,鲜血流下,逐渐遮盖了视线,鲜血覆盖了画面,是主观表现,但它不能离开人物受伤这个客观过程。主观镜头表现比客观镜头表现更为复杂,有着变化多样的运用模式。如反应式主观镜头、想象式主观镜头、多视角式主观镜头、多层次式主观镜头、近似式主观镜头等。

【客观镜头】一般指摄影机采用大多数人在拍摄现场所共有的视点拍摄的镜头。这种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使观众产生共同临场感,达到客观表现的目的。客观镜头客观性包括两个含义层:首先是指反映对象自身的客观实在性,即艺术所再现的生活内容的真实性。这通常是导演在运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所要求和恪守的。如《人到中年》等影片中所表现的许多事件、环境、人物等生活画面,都要求对生活真实性的再现,也就是艺术所反映生活的能见性;二是指对对象的客观描述性。这种客观描述性无论在现实生活片还是在童话片、神话片、荒诞片中都有其不可避免性。如影片《西游记》中种种事件过程的表现,都是客观镜头的用武之地。客观镜头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观众观赏无论哪一层含义的画面表现,都具有规定情境的客观实在性,使影片达到叙述和描写的目的。最终,它们都免不了渗透着编、导、摄的思想情感。

【空镜头】即没有人物出现的景物镜头。是导演阐述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情感意境、转换银幕时空、调节节奏的重要手段。有主观空镜头和客观空镜头两大类。主观空镜头是人物眼中的、心理的和被刻意渲染的景物和感觉,客观空镜头是客观表现的环境景物以及过场性景物等,它要求景物表现的真实实在性。

【时空转换技巧】影片中用以表现一定时间、空间镜头或段落的变换,以造成各种艺术效果的手段。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有:利用渐隐、渐显、化、划等传统光学技法,在两个镜头或段落之间插入能够表现时间、季节、地点变换的景物镜头;利用字幕和绘画说明时间、地点的变换;无技巧剪辑,即完全利用画面内容本身的直接转换、而不用附加的光学技巧来表明时空的转换、划分时空段落。

【渐显、渐隐】亦称“淡入、淡出”、“渐明、渐暗”。传统剪辑技巧手法之一。电影艺术表现时空间隔的传统手段。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暗谈直至完全消失(渐隐),后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显露直到十分清晰明亮(渐显)。这种手法表现某一个情节(段落)的终了和另一个情节(段落)的开端,留有一定间隔,使观众在段落感中得到短暂的间歇,从容领会进展中的剧情。并可表现一定的情绪和节奏。

【切】“切换”,即“切出、切入”的简称。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渐已成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之一。指不用任何光学技巧如化、划、淡化之类作为过渡,而是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由一场戏转换成另一场戏为保证镜头切换流畅,符合艺术逻辑性并适应一般观赏心理,在剪辑创作中,必须把握影片节奏和准确地掌握镜头恰切的剪接点。

【化】亦称“化出、化入”、“溶出、溶入”。传统剪辑技巧之一。电影艺术表现时空转换的传统手段。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画面渐渐隐去(化入、溶出)之前,后一画面即开始渐渐显露(化出、溶入),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现,直到后一画面完全清晰。“化”的作用很多,如:起到时空过渡作用;可简捷地表现大幅度时空转换;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想象、梦幻、回忆等,直接传递情绪;在时空距离较近情况下,连续使用“化”过渡镜头,可产生抒情、缓慢柔和的效果;在神话片中用来达到“变形”的特殊观赏效果等等。

【叠印】电影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不同景物或人物的画面重叠起来,复印在一条胶片上,即叠印。同时,叠印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之间必须保持内在联系,以形成叠印画面的各种意义。有的影片片头字幕或唱词字幕也采用叠印方法与画面合成。

【划】亦称“划出、划入”、“划过、划变”。传统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为实现画面衔接所采用的一种技巧。表现形式是后一镜头从前一镜头画面上做左右划、右左划、上下划、斜向划、棱形划等。当代电影中,这种手法比较少用,但为了加强某种视觉效果或制造其他各种艺术效果,这种手法有时仍然使用,并且注意具有新颖性。

【跳切】“切”的一种。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它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跳切既以情节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为依据,也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排斥缺乏逻辑性的随意组接。

【闪回】通常指在一定的场景结构中插入另一场景或片断。闪回可以是电影的一种片断叙述手法,也可以形成全片结构形态,即闪回结构影片。从内容上看,闪回的内容一般为闪回前面镜头中某个人物的思维或回忆。它可以是情绪性的,也可以是叙事性的;可以是较长篇幅的,也可以是瞬间意识表现,目的是使观众更清晰地感受人物的思维、情绪和了解事情原委。

【工作样片】每个摄制工作日都要将拍好的底片印出一条正片,即为工作样片。供摄制组创作人员和厂负责人审查用。在工作样片尚未经审查通过或需要重拍前,一切布景和拍摄现场的各项设置不得拆除。在后期制作中,工作样片供导演和剪辑修剪、组接镜头用,也供配音、混合录音用,还供最终审查影片用,最后作为完成片套底用的依据。工作样片属珍贵资料,要求精心保管。

【双片】即“完成双片”、“混录双片”。由经剪辑完成的工作样片和混合录音后的磁性声带片两部分组成。双片的用途是为听取审查意见后便于修改。与正式拷贝不同,它必须通过声画同步放映机放映才能达到声画合成的效果。审查通过和修改后,经过画面套底,将混录磁带

转成光学声带,就可印制正式拷贝。

1.3 影视镜头表现手法

镜头是影视创作的基本单位,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完成的,离开独立的镜头,也就没有了影视作品。通过多个镜头的组合和设计的表现,完成整个影视作品镜头的制作,所以说,镜头的应用技巧也直接影响影视作品的最终效果。那么在影视拍摄中,常用镜头是如何表现的呢,下面来详细讲解常用镜头的使用技巧。

一、推镜头

推镜头是拍摄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它主要利用摄像机前移或变焦来完成,逐渐靠近要表现的主题对象,使人感觉一步一步走近要观察的事物,近距离观看某个事物,它可以表现同一个对象从远到近变化,也可以表现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这种镜头的运用,主要突出要拍摄的对象的某个部位,从而更清楚地看到细节的变化。比如观察一个古董,从整体通过变焦看到细部特征,也是应用推镜头。

二、移镜头

移镜头也叫移动拍摄,它是将摄像机固定在移动的物体上作各个方向地移动来拍摄不动的物体,使不动的物体产生运动效果,摄像时将拍摄画面逐步呈现,形成巡视或展示的视觉感受,它将一些对象连贯起来加以表现,形成动态效果而组成影视动画展现出来,可以表现出逐渐认识的效果,并能使主题逐渐明了,比如我们坐在奔驰的车上,看窗外的景物,景物本来是不动的,但却感觉是景物在动,这是同一个道理,这种拍摄手法多用于表现静物动态时的拍摄。

三、跟镜头

跟镜头也称为跟拍,在拍摄过程中找到兴趣点,然后跟随目标进行拍摄。比如在一个酒店,开始拍摄的只是整个酒店中的大场面,然后跟随一个服务员从一个位置跟随拍摄,在桌子间走来走去的镜头。跟镜头一般要表现的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保持不变,只是跟随它所走过的画面而有所变化,就如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穿过大街小巷一样,周围的事物在变化,而本身的跟随式没有变化的,跟镜头也是影视拍摄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很好地突出主体,表现主体的运动速度、方向及体态等信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摇镜头

摇镜头也称为摇拍,在拍摄时相机不动,只摇动镜头作左右、上下、移动或旋转等运动,使人感觉从对象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逐渐观看,比如一个人站立不动转动脖子来观看事物,我们常说的环视四周,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摇镜头也是影视拍摄中经常用到的,比如电影中出现一个洞穴,然后上下、左右或环

周拍摄应用的就是摇镜头。摇镜头主要用来表现事物的逐渐呈现,一个又一个的画面从渐入镜头到渐出镜头来完整整个事物发展。

五、旋转镜头

旋转镜头是指被拍摄对象呈旋转效果的画面,镜头沿镜头光轴或接近镜头光轴的角度旋转拍摄,摄像机快速做超过360度的旋转拍摄,这种拍摄手法多表现人物的眩晕感觉,是影视拍摄中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

六、拉镜头

拉镜头与推镜头正好相反,它汉族要是利用摄像机后移或变焦来完成,逐渐远离要表现的主体对象,使人感觉正一步一步远离要观察的事物,远距离观看某个事物的整体效果,它可以表现同一个对象从近到远的变化,也可以表现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这种镜头的应用,主要突出要拍摄对象与整体的效果,把握全局,比如常见影视中的峡谷内部拍摄到整个外部拍摄,应用的就是拉镜头。

七、甩镜头

甩镜头是快速地将镜头摇动,极快地转移到另一个景物,从而将画面切换到另一个内容,而中间的过程则产生模糊一片的效果,这种拍摄可以表现一种内容的突然过渡。

八、晃镜头

晃镜头的应用相对于前面的几种方式应用要少一些,它主要应用在特定的环境中,让画面产生上下、左右或前后等的摇摆效果,主要用于表现精神恍惚、头晕目眩、乘车船等摇晃效果,比如表现一个喝醉酒的人物场景时,就要用到晃镜头,再比如坐车在不平道路上所产生的颠簸效果。

关于艺术电影的表现手法首先我举几个例子来说这个话题。空对空地说不清楚。

意识流手法的电影《野草莓》将现实、幻觉、回忆中的梦境组合成无序列、无逻辑的结构,使观众看到了孤寂的阴影在时间的维度上渐渐移动和扩展,随着阴影的移动和扩展,表达垂暮之年的主人对未来死亡的预感、恐惧和迷惘。在这部电影中让人费解的地方甚多,有时感觉闷的很。

《广岛之恋》通过手指颤动的意识流方法,表现了个体情感的疯狂和人类政治的疯狂之间微妙的联系。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雷乃企图从潜意识境界去分析人的行为,潜意识成了影片的基础,因而影片把过去与现在、现在和回忆、现实和幻想、梦境和现实交相混杂,导致情节扑朔迷离,意义含混不清。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以漫不经心的生活流为结构组织电影,灰蒙蒙的散光为主,创造出全片的沉闷压抑的悲剧气氛。女主角那无表演的表演在长镜头中突出了叙述的完整性,表意的丰富性。如果观众理解不了维罗尼卡的心理,就会看得云山雾海。而且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景物,如一缕阳光破云而出、一片树叶飘然而下,也让人很难理解,尤其是还有文化的隔膜在内,这就更难看懂了。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部分故事情节简单,但在电影手法上多种多样:镜头衔接主要用切入,甚至自由跳接,令人莫名其妙,却符合存在主义的要义——存在既无理由也无必然。电影手册派的导演的艺术生涯就是在电影表现手法上充分发挥自由度和能动性的过程。

这就形成了艺术电影的一些特点:艺术电影存在永久的和被压抑的空白;显示是滞后的,而且相当分散;叙事越来越缺少普遍的动机。

即使人物自己还对其精神懵然无知,观者却一定要时刻留意人物是如何在行起坐卧和布景道具之间逐渐露出真面目的,艺术电影为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一套场面调度提示法:静态的姿势、偷偷摸摸的窥视、似有若无的微笑、漫无目的的行走、饱涵感情的景物、一些与故事有关的事物。

艺术电影在叙事中往往显示的是巨大的省略——更确切些,是巨大的空白。一连串复杂的行动被缩减成三四个简单的片断,与它们所要表现的现实比起来,它们本身一省略得不能再省。观众必须因此而忍受比通常观看古典电影时更持久的原因空缺。

谈起电影的表现手法一定要提的就是蒙太奇手法。

早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电影大师们就开始使用蒙太奇——这个使电影产生了飞跃的手法。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创造了感人的艺术力,在流动的画面结构里面,蒙太奇成了最有效的创作方法。

蒙太奇方法,就是把两个或者多个元素合成一个具有全新内容的方法。著名的蒙太奇大师,苏联的电影理论家兼导演艾森斯坦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到:汉字中的“口”和“犬”组成“吠”,要知道,这就是蒙太奇——“口”和“犬”都是名词,各自有独立的含义,但是,当把它们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便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了动词。它们展现在银幕上,“口”和“犬”的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自然使观众悟到那是一只叫着的狗,或是那有一只狗在叫,并且如闻其声。这种蒙太奇方法成了电影独特的语言形式。电影中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的分切与组合,或者是剪辑。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蒙太奇创作试验的著名例子,同样是三个镜头,采取不同的剪辑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一个人在笑。

2、手枪直指。

3、惊恐的脸。

如此的顺序组接的镜头,给观众的是人物的怯懦和惶恐。

1、惊恐的脸。

2、手枪直指。

3、一个人在笑。

如此组合的镜头,则表现人物的勇敢。艾森斯坦对这个试验曾经加以概括,他说:“通过剪辑把两个不相干的问题并列起来,不是等于一个镜头加上另一个镜头——它导致了一种创造,而不是各个部分的合并。因为这种并列的结果和分开地看各个组成部分是有着质的不同。”(《电影艺术四讲》)

蒙太奇思维是以人的视知觉和听知觉形式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电影蒙太奇所建立起来的镜头之间分割与组合的关系,即不同元素之间分离与交叉的关系,最终所以能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知觉作用,必须依赖联想的心理作用才能够得以实现。

联想可以同时引起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这一重要的心理现象,正是架设在蒙太奇结构中前后镜头画面之间,沟通画面联系的心理桥梁。它通过引起回忆和启迪想象,在影片放映过程中,诱导观众对蒙太奇结构实现从分析到综合、从部分到整体的艺术思维。按照蒙太奇手法中不同镜头之间的关系,可以使观众产生不同的联想,大致分为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三种联想的方式。正是通过这三种联想方式,蒙太奇用有限的镜头组合把观众带进无限的电影世界。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联想方式。

一、类比联想。由于在镜头或镜头组之间采用相似的手法或者表现相似的内容,观众会产生类似情景的联想。比如《生死恋》中在大公假期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就是两个人就要走进结婚礼堂的时候,通过两个人的信件(这里实际上还应用了声音和画面的混合蒙太奇:声音是一个人在读对方的来信,画面却是自己在奔跑。这里不再展开),通过两个人画面上的奔跑,使观众联想到两个人就要见面,就要走出思念的漫漫苦痛,已经开始提前感受幸福。《末代皇帝》里面,当慈禧对小溥仪说:“我立你为嗣皇帝,继承大清的皇帝。你……就要成为天子了。”之后便停止了呼吸。就在这时,影片将两个特写镜头组接在一起,一个是小溥仪把手指放在嘴里注视慈禧,另一个则是有一双手把夜明珠塞入慈禧半张的嘴里。这种镜头组合,把充满着童真却要踏上皇位的小溥仪和已经走进坟墓的慈禧连接在一起,正是象征着小溥仪又将步入新的历史轮回。此类蒙太奇手法通过简单的镜头表现难以表达的深意。

二、对比联想。其镜头或片断之间在形式或者内容上呈对立状态,从相反的角度表现同一主题,并且使主题给人留下更加深的印象。比如《黄土地》中,前一个镜头是夜间一只男人的黑手揭开红盖头,露出翠巧惊恐的脸,她怀着难以表达的恐惧无声地向后退去,紧接着的镜头是以湛蓝的天空为衬底的撞击着的大钹,延安的庄稼汉们跳跃着敲击大钹,鼓起嘴巴吹着唢呐和腾跃着打着腰鼓的奔放欢腾场面,形成黑暗与光明、无声与喧腾、压抑与奔放、痛苦与欢乐的鲜明对比,令人思索封建与反封建的两种文化、两种制度、两种命运的反差。

三、接近联想。是通过同一、同时或相继成立的条件反射将空间、时间相接近的镜头连贯起来,从而引人联想并思忖其内涵。比如《鬼婆》里面狂奔的少妇和随狂风摇荡的芦苇,在同一空间上使人想到放纵的欲望和急切的心情。同样在《摩登时代》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行为接近,给人一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变态的深深思索。卓别林自己评论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蒙太奇手法的应用,给电影注进生气和活力,使平常的画面组合成无穷的内涵,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可以说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是电影历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

蒙太奇,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有构成、组装的含义。借用到电影、电视理论中来,有剪辑、组合、连接的意思。夏衍说:“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着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巧。”影视制作家只有根据蒙太奇法则来选择、安排、组织材料,才能获得成功。构思影视作品时,常常要用到下列五种蒙太奇手法:

(一)复现蒙太奇

亦称反复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让一些重要的物件、场面,反复多次在影视文学剧本中出现,一方面起强调的作用,引起读者对他们的注意、重视;另一方面,在作品结构上起理清脉络、划分层次的作用。如苏联《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用的教具--地球仪,她任教之地小丘上的三棵松树,就是反复多次出现的物件,场景。

(二)对比蒙太奇

又称对照蒙太奇。运用这种手法组接的镜头之间,存在相互衬托、比较的逻辑联系。这种蒙太奇不仅可以用在普通镜头的场景、人物表情之间,也可以用来组接长镜头。如《白毛女》里的喜儿被蹂的片断:

佛堂小院里,月光花影异常静穆。

佛堂里,神桌前,喜儿非常圣洁的形象,在往神灯添油。

黄世仁解下腰带,鬼祟地疾走着。

喜儿在添油,黄世仁打门缝里进来,走到喜儿身后,一把捉住她的两手。

喜儿挣着回身,黄把她推倒下去。

黑暗里听到喜儿叫二婶子。

“大慈大悲”的横匾,佛像。

黄家正厅,“积善堂”的横匾。佃户林(专门埋葬佃户的乱坟岗),狂风吹得草木啸鸣。

恶霸地主黄世仁,正厅里高悬着“积善堂”的横匾,居然在佛堂里干下了禽兽不如的坏事,凌辱了喜儿。这是圣洁与邪恶的对比!是标榜与恶性的对比。对比蒙太奇在这里起了鞭笞黄世仁的伪善的作用。

(三)平行蒙太奇

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有关事件、场面连接起来,让它们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剧情得以平行发展,强化观众的悬念心态。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里,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组接方法:一个无辜的工人被误判了死刑,当绞索套在他脖子上时,他的妻子带着州长的赦免令赶到,这就是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我国影片《铁道游击队》里,刘洪飞马营救芳林嫂,也是运用蒙太奇的范例。

(四)隐喻蒙太奇

也称比喻蒙太奇、象征蒙太奇、相似蒙太奇、联想蒙太奇。它要求所连接的镜头,场面之间,存在某种微妙的类比联系,通过“相似点”、“具象点”和“寓意点”,突出事物之间的有关特征,促使观众领会其中内在的、深层的含义。苏联影片《十月》里,有一组隐喻蒙太奇的手法:

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大炮开始轰击;

冬宫华丽的枝形吊灯在晃动;

阿芙乐尔巡洋舰的大炮又一次轰击;

冬宫华丽的吊灯轰然落地。

用冬宫华丽的枝形吊灯由晃动而轰然落地,来象征俄国资产阶级政权被十月革命推翻,既形象又耐人寻味。

(五)杂耍蒙太奇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蒙太奇,既有画面的分解,又有画面的集中;既有全景,又有特写;节奏快,有紧张感。爱森斯坦在其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里,在举世闻名的“敖德萨阶梯”

那个段落里,成功地运用了杂耍蒙太奇,突出了沙皇军警屠杀包括老弱妇孺在内的和平居民的血腥暴行。

(全景)阶梯口。乱跑的人群。广场上的警察,哥萨克骑兵。(中景)军队从与孩子一同死去的母亲身旁走过。

(全景)阶梯的拐弯处。乱跑的人群。(中景)在阶梯上乱跑的人群。

(中景)栅栏。一个老人在尸体旁边。人们从栅栏里滚出来(中景)在柱子附近的群众。被杀死的人们。其中有一个老太婆。

(特写)断起枪齐射。中景)在柱子附近的群众。倒在柱子旁边的人们。(中景)军队的行列。(脚)

(中景)一个妇女推着婴儿车。人们从车旁走过。

(

电影表现手法在横光利一创作中的实践——以《苍蝇》为例

电影表现手法在横光利一创作中的实践 —— —以《苍蝇》为例 郝道合 摘要:作为日本新感觉派文学棋手的横光利一,在其新感觉派文学的创作上,为摆脱自然主义的写作,实现新感觉派文学的既定目标,不断努力寻找各种文学表达方式,标新立异。电影的表达技法也是他尝试过的技法之一。其新感觉派初期作品,发表于大正十二年的《苍蝇》、《头与腹》等作品就是最早的镜头创造的故事,是电影式表达方法与文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横光利一;电影;镜头;苍蝇 一、《苍蝇》和电影表达方式的关联 影视拍摄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蒙太奇手法”,即用许多镜头适当打破时空界线,将故事剪辑组合到一起,以使上下贯通,首尾完整。在作文写作中,我们也不妨借用点蒙太奇手法,把多组不连贯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排列在一起,以此来促进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事实上,新感觉派作家们在早期的新感觉派文学创作时就尝试用电影的表现手法创作过文学作品。横光利一的作品《苍蝇》就明显地采用了蒙太奇的写作手法。 这篇作品,分十个小节,可以说当作电影剧本也不为过。这种以客观拍摄手法进行的描写,与横光的其他诸篇作品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成为传播全世界新感觉派文学文体的典型。《苍蝇》的冒头文也是这种客观拍摄,用这种技法推进全篇,排除用眼和声音之外的叙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把情节和心理从表面上掩藏起来。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篇作品有着与其他作品不同的特征,同时也反映出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文学初期对图像的敏感与执着。 下面就这部作品如何从“镜头”这一视点来创作这一问题作一分析。 第一节是场景、人物之外的两个主角登场。场景在“驿站”,主角是苍蝇和马。开头是:仲夏的驿站,空空荡荡。开头就提示了季节和场所。从第一节一直到第八节都是描写这个场所的空虚和不断地填充这种空虚的描写,第九节是填充的结束,第十节是故事的悲惨结局。这种把开场复杂化,缩小本来的故事和结局的内容的描写方法和西洋式的作品构造如出一辙。日本传统的文学作品,往往不在作品末尾出现悲惨的结局,多以委婉的形式结尾。而这部作品,尽量根据精细的叙述的填充,来拉长情节。第十节的高潮部分同时也是故事的悲惨结局。 第一节:空虚的驿站苍蝇出场 形式主义的第一人—— —托马耶夫斯基的观点认为,艺术中错综复杂的放大镜头自有其内在的隐秘,许多超短电影都是根据这种手法,制造悬念,引导观众关注悲惨的结局。其中一个秘密就是近距离拍摄在大视角中捕捉到渺小的事物。《苍蝇》里的渺小的苍蝇就是蒙太奇手法当中的那个微不足道的事物,但就是这个微不足道的事物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空虚的驿站和其中的一个蠕动的小生物的镜头直接连接起来,这就是蒙太奇的技法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马出场,同时马带出车夫的出现。 第三节:农妇出场 第四节:私奔的青年男女出场 第五节:母亲和小儿子出场 第六节:乡村绅士出场 所有人物登场后,情节进一步展开 第七节:馒头影像出现 馒头的寓意:这一段把馒头拟人化描写,从对渐渐发胀的馒头进行的近距离拍摄的镜头。隐喻蒙太奇的思维观念也同样在本篇小说中有所体现。这种影视美学思维常常将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类似的特征凸显出来,激发受众利用联想和想象力真正领会艺术作品的寓意和情绪。《苍蝇》中的“馒头”便是隐喻。面对等待赶路的焦急万分的乘客,车夫一句“包子还没有蒸好吗?”点出了在作品最后左右人命运的客观条件。“马车什么时候出发呢?聚在驿站的人们,汗水都干了。可是马车到底什么时候出发,谁也不知道。不过,要说有谁知道的话,那恐怕只有在豆包铺蒸笼里渐渐发胀起来的豆包才晓得。为什么呢?因为驿站那个水蛇腰车夫,长期闹光棍,这样养成一种怪脾气,据说他天天都要第一手抓谁也没有摸过的、刚蒸好的头屉豆包。这就是他每天最大的安慰。”《苍蝇》中关于馒头的描写极其诙谐、幽默。馒头的出现和存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馒头是否蒸好成为事件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成为马车何时出发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馒头”主宰了包括赶车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命运。这一段揭示出车夫的“性欲”的发泄。 农妇和其他乘客在驿站等了三个小时,而车夫置所有人的焦急等待于不顾,为的只是馒头的出锅,一味地等待体味饱餐一顿馒头的快乐。对人缺少应有的同情,他的这种自私冷酷的行为使所有乘客命丧悬崖。横光利一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去描写车夫的自私与冷酷,而是着重用幽默的笔触描写了被拟人化了的馒头,这种新感觉派的表现手法能带使要表达 233

几种表现手法的区别

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象征和托物言志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用典和借古讽今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电影表现手法都有哪些

电影表现手法都有哪些? 影视业务学习 2009-05-30 14:07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电影表现手法 【电影景物描写】剧作对人物生活环境中的风景和各种物象的描写。它表现人物活动的时间状态和空间特色,是创造典型环境的重要条件,是银幕造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景物描写,可用于转换时空。通过描写人物对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现和点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绪色彩,有助于形成影片的风格特色。景物描写要从生活出发,符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定情境,有特定时代的和浓郁的生活气 氛。 【电影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表现对象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描写,是作品形象描绘的最小单位,但对其只有意义性要求而无统一的量的规定性。电影剧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发展、典型环境、主题思想都是通过许多有机联系的细节描写来实现的。细节可以担负一切剧作功能。电影中所有表现元素都可以通过精心构思成为细节,如声音细节、人物细节、景物细节、物件细节、色彩细节等等。生活细节成为艺术细节,必须经过加工和提炼,成为有一定意义的细节。电影细节描写要有独创性、可视听性和真实可信性。 【电影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手法借用于电影剧本创作,指电影剧本写作不可能对对象做长篇的详尽描绘,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简洁鲜明地突出所表现形象的 特征。以形传神。 【电影象征手法】电影编剧通过一定剧作形象的描写,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法。从影象构成角度看,那些属于影片整体构思的或始终属于剧情本身的艺术元素,除了他们的直接意义外,还寓意着更深广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这就是电影的形象象征。电影的 影象象征分为写实性象征和符号象征两大类。 从电影综合艺术元素的构成看,象征手法所描写的象征形象有四种基本范畴:1.视觉性象征形象。影片《大决战》中毛泽东和周恩来边推碾子边商量战事,是推动历史车轮的象征;影片《神鞭》中傻二的辫子,作为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被刻意突出;影片《红衣少女》中,安然身着醒目的红衣的造型,是人物开放向上精神的象征。2.听觉象征形象。影片《夜行货车》中詹亦宏向摩根索逼近时,以列车轰鸣声,象征民族正气。3.视听结合象征形象。影片《乡音》末尾独轮车的视觉形象与火车轰鸣声的听觉形象交叉,象征新旧生活的冲突和历史趋势的必然性。4.叙事性象征形象。主要指情节和细节的象征。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的。影片《老井》以全部情节叙述构成影片的整体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意志。《老井》中,先后三次出现婚后的旺泉倒尿盆的细节,象征着他终于融入传统。 【电影怪诞手法】指在电影剧作中对所描绘的人、事、物、景,运用种种古怪离奇、悖于常规、异常变形、极度夸张等刻画方式。怪诞手法给人以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兴趣和加深印象,但描写怪诞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怪诞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反映和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和实质,表现或深化主题等。怪诞虽然不符合生活的表面现象,但符合艺术的真实。怪诞手法的运用有全剧整体性的,有仅在剧作局部 使用的,也有与写实手法相交叉使用的。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区别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它们有什么区别呢(重要)先说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的,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从表现的方式上讲,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表达方式有记叙(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那么,如何分析表现手法呢 1.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2.其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例析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例析1:①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⑶、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⑷、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⑸、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

影视镜头表现手法

影视镜头表现手法 镜头是影视创作的基本单位,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完成的,离开独立的镜头,也就没有了影视作品。通过多个镜头的组合和设计的表现,完成整个影视作品镜头的制作,所以说,镜头的应用技巧也直接影响影视作品的最终效果。那么在影视拍摄中,常用镜头是如何表现的呢,下面来详细讲解常用镜头的使用技巧。 一、推镜头 推镜头是拍摄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它主要利用摄像机前移或变焦来完成,逐渐靠近要表现的主题对象,使人感觉一步一步走近要观察的事物,近距离观看某个事物,它可以表现同一个对象从远到近变化,也可以表现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这种镜头的运用,主要突出要拍摄的对象的某个部位,从而更清楚地看到细节的变化。比如观察一个古董,从整体通过变焦看到细部特征,也是应用推镜头。 二、移镜头 移镜头也叫移动拍摄,它是将摄像机固定在移动的物体上作各个方向地移动来拍摄不动的物体,使不动的物体产生运动效果,摄像时将拍摄画面逐步呈现,形成巡视或展示的视觉感受,它将一些对象连贯起来加以表现,形成动态效果而组成影视动画展现出来,可以表现出逐渐认识的效果,并能使主题逐渐明了,比如我们坐在奔驰的车上,看窗外的景物,景物本来是不动的,但却感觉是景物在动,这是同一个道理,这种拍摄手法多用于表现静物动态时的拍摄。 三、跟镜头 跟镜头也称为跟拍,在拍摄过程中找到兴趣点,然后跟随目标进行拍摄。比如在一个酒店,开始拍摄的只是整个酒店中的大场面,然后跟随一个服务员从一个位置跟随拍摄,在桌子间走来走去的镜头。跟镜头一般要表现的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保持不变,只是跟随它所走过的画面而有所变化,就如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穿过大街小巷一样,周围的事物在变化,而本身的跟随式没有变化的,跟镜头也是影视拍摄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很好地突出主体,表现主体的运动速度、方向及体态等信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摇镜头 摇镜头也称为摇拍,在拍摄时相机不动,只摇动镜头作左右、上下、移动或旋转等运动,使人感觉从对象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逐渐观看,比如一个人站立不动转动脖子来观看事物,我们常说的环视四周,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摇镜头也是影视拍摄中经常用到的,比如电影中出现一个洞穴,然后上下、左右或环周拍摄应用的就是摇镜头。摇镜头主要用来表现事物的逐渐呈现,一个又一个的画面从渐入镜头到渐出镜头来完整整个事物发展。 五、旋转镜头 旋转镜头是指被拍摄对象呈旋转效果的画面,镜头沿镜头光轴或接近镜头光轴的角度旋转拍摄,摄像机快速做超过360度的旋转拍摄,这种拍摄手法多表现人物的眩晕感觉,是影视拍摄中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 六、拉镜头 拉镜头与推镜头正好相反,它汉族要是利用摄像机后移或变焦来完成,逐渐远离要表现的主体对象,使人感觉正一步一步远离要观察的事物,远距离观看某个事物的整体效果,它可以表现同一个对象从近到远的变化,也可以表现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这种镜头的应用,主要突出要拍摄对象与整体的效果,把握全局,比如常见影视中的峡谷内部拍摄到整个外部拍摄,应用的就是拉镜头。 七、甩镜头 甩镜头是快速地将镜头摇动,极快地转移到另一个景物,从而将画面切换到另一个内容,而中间的过程则产生模糊一片的效果,这种拍摄可以表现一种内容的突然过渡。 八、晃镜头 晃镜头的应用相对于前面的几种方式应用要少一些,它主要应用在特定的环境中,让画面产生上下、左右或前后等的摇摆效果,主要用于表现精神恍惚、头晕目眩、乘车船等摇晃效果,比如表现一个喝醉酒的人物场景时,就要用到晃镜头,再比如坐车在不平道路上所产生的颠簸效果。

一诗歌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一、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

诗词的表现手法有几种

诗词的表现手法有几种 诗词的表现手法有几种呢?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诗词的表现手法有几种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1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

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2象征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4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5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7抑扬

影视文学中的表现手法

影视文学中的表现手法 “影视话语霸权”这个感慨多少带着张抗抗的感情色彩,任何改编都可能存在损害原著精神的情况,但是在电影《扎纸先生》中却没有。作者可以拿出小说来对照,哪个地方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电视剧已经是另一个作品了。如果改编之后还和原来一样,那肯定不是成功的改编。改编的电视剧能让原作者满意的非常少,因为作家在创作时有一种使命感,至少存在文化冲动,而改编电视剧更多是一种商业行为。电视剧市场需求大,粗制滥造的相当多,电视剧很多赶不上原著。不过影视创作者所找的“观众喜欢”这一理由不成立,他们忘记了观众喜欢看的永远是有生活质感的东西。 “影视话语霸权”是不可避免的,很难改变。影视作品想涵盖更多的受众,会抹杀一些文学的个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就降低了思想价值。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就是因为改编者会打上他个人的痕迹。当时与万方的《空镜子》同时播出的还有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小说反响是后者比前者要强一些,但电视剧播出后,前者比后者更受关注,这就证明影视改编大有可为。它也不完全是一种霸权,只是影视更受市场的控制,不可能无视观众的审美习惯,不可能孤注一掷。笔者认为影视改编文学作品,双赢的可能性在于利润。 影视文学,通俗地讲就是电影电视文学剧本,它是电影电视艺术的文学基础和组成部分,但本身又有相对独立的文学价值。影视文学中非常注重按照蒙太奇方式刻画动态的视觉形象的,这是所有的影视文学的一个共性。 所谓的蒙太奇方式,是指镜头和镜头之间分切和连接的方式。如上一个镜头提到某人,下一个镜头便出现这个人,尽管两个镜头的时空不同,但通过这种直接的连接,这两个镜头之间便产生了关系,并形成了唯影视艺术才有的独特时空,例如在电影《开国大典》中毛主席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时便是采用的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分为两类,一类是叙述性的,包括对话、交叉、物件等,这种蒙太奇比较注重叙述的连贯性;第二类是表现性的,包括对比、隐喻、诗意等,这种蒙太奇比较注重镜头之间的内涵,以增加艺术表现力。 当然,蒙太奇也不仅仅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结构形式,而且也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普多夫金所说的“段落蒙太奇”结构形式。它是两个段落之间的特殊处理,目的在于形成一种间歇感,经常会用到的方式是渐隐和渐显。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场景结束时,整个画面不是突然变换成下一个场景,而是由结束时的画面渐渐隐去,直至消失,然后才会出现下一个场景;同样我们经常会在一个段落结束时听到有关下一个场景的音乐,在上一个场景还没有完全结束时,这段音乐的声音会很小,而随着上一个场景的渐渐消失,这段音乐的声音会逐渐变大,慢慢引出下一个场景所要展现的内容。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篇一: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一、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 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 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 的精神。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 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 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 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 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 不可抗拒。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 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 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 的感情。 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用白杨树来比喻北方的抗战军民。 二、区别 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在《白杨 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军 民的特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军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 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予了北方抗日军民的品质和精神, 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及其精神;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当然,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其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 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趣、

电影的表现手法

电影的表现手法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

影视鉴赏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叙事表现手法

课程考核内容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表现手法 影视鉴赏公选课(周四)

目录 一、论文摘要 二、电影简介 三、叙事视角 四、叙事模式

一、摘要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编自史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影片由弗兰克·达拉 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反映监狱生活的独特影片,他着 力表现了一个人在艰难的困境中如何保持尊严与希望,全片采用了一种温情、 多愁善感而又极度有力的叙事风格,叙事结构的丰富又直接促成了叙事主题的 多样性、现实性和深刻性。这种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不仅给人以思想和精神上 的震撼,更给人感官和审美上的愉悦。 关键字:肖申克的救赎,叙事风格,叙事特点 二、电影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安迪同时被判两个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渡过余生。 在狱中他认识了“万事通”瑞德,而且和他成为了好朋友。瑞德总能搞到 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包括一些违禁品。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和监狱的腐败黑暗,外表看似柔弱的安迪内心却十分坚强。他让瑞德帮他搞到了一把小铁锄,和一 幅明星的海报。他利用精通对财务制度的能力,很快使他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 动和同性恋囚犯的性骚扰,而同时安迪也逐渐成为肖申克监狱长的洗黑钱的工具。然而一个年轻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的平静狱中生活,这个年轻人告诉安迪 他知道安迪案子的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件时却遭到 了拒绝,并受到了惩罚,连知情人都被监狱长害死。 但是就算是如此之多的阻扰,也没有消磨掉安迪对自由的渴望。终于有一天,他获得了自由。原来他二十多年每天都用那把小铁锄挖洞,然后用海报将

浅谈建筑在电影中的表现手法

浅谈建筑在电影中的场景表现 Technique of architectural exprssion in the film 邵莹军 暨南大学07建筑,广州 [摘要]:通过两部经典电影——《剪刀手爱德华》和《钢琴课》,对剧中所出现的建筑形象进行分析,来阐述建筑对于故事背景的塑造、设置悬念、奠定格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渲染故事情节,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使电影中的建筑成了主人翁情感的客体,一个故事发展的载体。 [关键词]:电影、建筑、表现手法 [Brief]|:Through analysing images of buildings in two films--< Edward Scissorhands Burton >and, we can learn that architecture cannot be ignored in shaping background of story, setting up suspense and settling style of film.With different technique of expressions for deepening the feeling in the story, buildings becoming a vehicle of emotion and plot developing. [keywords]:film,architectur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建筑的风格是反应出故事背景的绝好手段,也是为暗示故事发展而创造场景的杀手锏。 1.《剪刀手爱德华》 影片中的主角爱德华是一个孤独的发明家创造出来的机器人,他拥有人类的外形,剪刀的双手,不成熟的感情,和模糊的世界观。当女主人Peg闯入爱德华的城堡推销产品时,故事便从这里揭开了序幕。 这时剧中神秘而怪异的气氛就是由造型怪异的破败的城堡营造出来的。

电影的表现手法,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评论方法 步骤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

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

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 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由两大元素构成,即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视觉元素是影视艺术传达生活和艺术内容的中心元素,包括画面、镜头和蒙太奇。由于影视能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因而在影视作品中最富于再现力的是视觉画面。连续的画面运动是影视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征。在影片《罗马假日》中,通过对男女主人公游玩画面的动态化,给观影人区别于旅游照片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影片中一种重要的元素也是属于艺术上的一种重要元素即色彩。色彩的基本要素分为色饱和度,色温和明度。其实色调是画面通过组织配置形成的色彩倾向,是一组色彩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在影片《黄土地》,以温暖的土黄色为基调,表现中国人的文化内涵,给人一种沉稳感觉。结合陕北文化中的色彩含义,即包含凝重、单纯、浓郁,又对比强烈。在影片的末尾,光线渲染了一种悲感交集的气氛,主人公的愤怒与无奈通过这一强烈的色彩冲击表达了出来。 影视画面主要是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拍摄记录下来的,因而镜头的运用对画面有着直接影响。影视“镜头”是拍摄的特定时空下的现实,在揭示现实生活过程中,常常通过镜头的空间描述,从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中进行采撷,充分发挥银屏的空间功能,如《黄土地》中多次出现的一些空镜头,这些镜头为我们展示了陕北的景。主观镜头表现的是角色的视觉,常常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也是强加给观众的视觉,迫使观众暂时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和角色一起去体验,从而与影视片中的人物产生相似的主观感受,并对影片产生高度的参与意识,因此主观镜头的设立十分重要,这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提起观众的兴趣。 听觉元素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人声在表达情感、交流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影视艺术领域的人声主要以对白、旁白、独白等形式出现。影视中的对白是人物之间直接用语言交流思想、表达、传递信息的语言方式,是影视声音中的主要成分。影视中的对白在情节发展中,同规定情景中人物的具体行动相联系,揭示出人物采取某种行动的内在动力。因此,对话方的语言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形成情感和理智的撞击。这种表现手法在过去与现在的影片中常常被用到。如《蒂凡尼的早餐》中,女主人公霍莉与保罗的多段对话,塑造了一个拜金女的形象。 音响是影视作品中最富有特色的元素。影视音响具有客观性、运动性和空间特性,使影视艺术表现的物质空间更加逼真地得到观众的整体认同,给视听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魔力。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分为两种,声源来自画面中的客观音乐,如画面中人直接唱出来的歌曲,在好莱坞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用于表达画面情绪、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渲染环境氛围的主管音乐即电影中的插曲。插曲的存在使得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情绪,产生一种共鸣。影视中的音乐以听觉元素纳入艺术的整体结构后,不再是表现创作者个人的某种情感的纯音乐的创作。影视音乐必须受到影片的整体风格、人物性格、规定情节的制约,与影片的总体流程相伴而行,使音乐形象融于整个银幕形象之中。影视中的音乐实际上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作品,是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参与创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