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doc

2015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doc

2015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doc
2015高一语文导学案2-7《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doc

第7课诗三首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本文重要的基础知识,诵记相关课外名句。

2.读: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3.写:学习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

4.练:分析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

曹操名言

1.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2.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3.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4.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5.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其他名言

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2.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二、了解文学常识

作者及背景

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外建武功,内兴文学”,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习惯上称“建安文学”。其诗均为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其文亦清峻通脱。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代表作品有《龟虽寿》《蒿里行》《步出夏门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了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行动。曹操深感以后的敌人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壮大自己的力

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种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

2.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3.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毅然辞官归隐。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其一)》选自《陶渊明集》。“园田”即“田园”,“归”“居”点明事件及主旨。该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字音识记

①青青子衿.(jīn) ②呦.

呦(yōu) ③三匝.

(zā) ④越陌.度阡.(mòqiān) ⑤契.阔谈 .(qìyàn) ⑥幽并.(Bīnɡ) ⑦楛.

矢(hù) ⑧飞猱.(náo) ⑨勇剽.

(piāo) ⑩豹螭.(chī) ?虏骑..

(lǔjì) ?羽檄.(xí) ?羁.

鸟(jī) ?暧.暧(ài) ?墟.

里烟(xū) ?桑树颠.(d iān) ?樊.

笼(fán) (2)辨形组词

①????? 掇 可掇 缀 点缀 辍 辍学 啜 啜泣 ②????? 哺 哺育 铺 铺陈 辅 辅导 脯 果脯

③????? 拙 守拙 咄 咄咄逼人

绌 相形见绌

2.通假字 (1)契阔谈 .

,心念旧恩:通“宴”,欢饮。 (2)山不厌.

高:通“餍”,满足。 (3)扬声沙漠垂.

:通“陲”,边陲,边境地区。 (4)狡.

捷过猴猿:通“矫”,矫健。 (5)鸡鸣桑树颠.

:通“巅”,顶。 3.一词多义

(1)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对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当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咨臣以当.世之事:处于某个地方或时候

(2)归????? 天下归.心:归附之子于归.:女子出嫁返璞归.真:返回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归属 (3)去????? 少小去.乡邑:离开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逝去的为汉家除残去.秽:除掉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

(4)顾????? 不得中顾.私:挂念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探望,拜访瞻前顾.后: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5)适?????

少无适.俗韵:适应,迎合适.彼乐土:到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处分适.兄意:顺从,依照削足适.履:适应

(6)以????? 何以.解忧:用慨当以.慷:“当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足以.荣汝身:来以.此下心意:为了

4.古今异义

(1)复得返自然..

古义:田园生活或自然本性。 今义:自然界;不勉强。

(2)人生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数学上的专有名词。

(3)性命安可怀.

古义:顾及,顾惜。 今义:思念,怀念。

(4)视死忽.

如归 古义:轻忽,不在意。 今义:忽然。

(5)明明..

如月 古义:光明,明亮。

今义:副词,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

(6)依依..

墟里烟 古义: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的样子。 今义: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5.词类活用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方 (2)俯身散.

马蹄:使动用法,使……破裂 (3)守拙.归园田:形容词用作名词,愚拙的本性 (4)鼓.瑟吹笙: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5)去日苦.

多: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痛苦 6.特殊句式

(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省略句,“开荒”后省略了介词“于”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四、速读感知课文

请分别理清这三首诗歌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答:

答案 短歌行 其一 ?????????

?对酒当歌,慨叹人生 1~8句

我心有愿,期盼嘉宾 9~16句 为才而忧,渴求贤人 17~24句 敞开胸怀,广纳才俊 25~32句 招建贤功纳立士业 白马篇?????????

?英俊豪迈武艺超群奋勇杀敌

视死如归建功立业的理想 归园田居 其一 ???

爱田园——个性、思想田园美——宁静、淳朴

心情悦——清净、舒净

一、重点突破

1.阅读《短歌行(其一)》,思考:

(1)在《短歌行(其一)》里,诗人运用了大量典故,其目的是什么?请举例加以说明。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在这首诗里,诗人用了《诗经》《管子》《史记》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慕。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里,诗人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附,更能突出地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其一)》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评论的?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情绪。

2.阅读《白马篇》,思考:

(1)“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两句诗描写的是马,对表现“游侠儿”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是说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作为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征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2)《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虽没有正面写少年的具体装束,但从“饰金羁”“连翩驰”等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衣着华美、英姿飒爽的少年。接下来写少年的骑射技术。“宿昔”二句写其拥有良弓与众多的楛矢。“控弦”四句从左右上下写少年精湛的骑射技术。“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以概括的诗句写其赫赫战功。从“弃身锋刃端”至“视死忽如归”共有八句写少年的思想品质。描写少年的骑射技术也只用了八句,其他方面的描写都没有用这么多诗句,可见诗人十分重视少年英雄的思想基础。全诗正是从四个方面塑造出一个英姿勃勃、武功精湛、战功显赫而又爱国赴难的少年英雄形象。

3.阅读《归园田居(其一)》,思考: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荫”“罗”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荫”,遮蔽;“罗”,排列、陈列。榆树和柳树遮蔽着后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前。“荫”“罗”二字,不仅用字准确,而且运用比拟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突出了家园的可爱可亲。

(2)《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那么美?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加深了感情。从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二、疑点探究

4.《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许邵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曹操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结合《短歌行(其一)》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对曹操的认识。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观点一)曹操乃一奸恶之人。他对上不忠,“挟天子以令诸侯”,用“君命”大耍其阴谋。他残忍,多疑,不择手段,曹操的父亲为陶谦的部将张闿所杀,曹操迁怒于陶谦,杀往徐州,把徐州的好多老百姓都给杀了。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最能体现曹操的奸恶。

(观点二)在军阀割据、民怨沸腾之时,历史需要也必然会产生力挽狂澜的人,曹操便是这样一个应运而生的人物。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一种欲挽狂澜于既倒的策略。他兴置屯田,扶植自耕农经济,招怀流民,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用人方面,他不重个人的门第出身,唯才是举。曹操首先重用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其次重用文人。文官郭嘉、满宠等,武官张辽、徐晃、于禁等都为曹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

三、美点赏析——用铺陈手法塑造鲜活的人物

5.《白马篇》用铺陈手法塑造出一个武艺精熟、豪侠英武、忠勇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请找出这样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白马篇》以紧锣密鼓、一气呵成的铺陈笔法,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少年的精湛武艺和矫健身姿:“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少年高强的射箭本领。又连用数种动物作比,表现了少年的敏捷、勇猛和剽悍,腾挪变化,酣畅淋漓,读来给人以目眩神迷、心悸魄动之感,从而将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年形象活灵活现地

展示在读者面前。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四、随堂写练

6.《短歌行(其一)》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四言诗。它借用了汉乐府的曲调,运用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展示出的却是建安诗坛惯有的慷慨悲凉的格调。此诗引用,信手拈来,不见斧凿之迹,从而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心志,接下来诗人再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开篇的四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诗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展现出的是一派和乐融融的欢宴嘉宾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正是诗人心中所描画的图景。两处引用,形成比照,先表求贤不得的日夜思慕,后抒求贤既得的由衷欢欣,其思贤若渴的心迹,便昭然于笔墨。

请以“自然”为话题,写一作文片段,要引用经典,展现浓厚的文化。(300字左右)

妙笔生花

答案(示例)朋友,快醒醒吧!睁开你的双眼——那是上帝赐予你的、本应充满灵气的双眼。大千世界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着你去发现、去欣赏、去享受……

登上山,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愉悦,燃起你心中久熄的斗志;拥抱大海,感知“海纳百川”的胸襟,摒弃你心中久藏的郁闷;走进深山,融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找回你心中久违的宁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豪放洒脱,势不可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似水柔情,委婉细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浪漫飘逸,天马行空;“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的“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放下诗书,步入田园,你用心倾听着乡村的音符。良田美池,溪水潺潺;鸡鸣狗吠,牛羊相伴;蓝天白云,炊烟袅袅……先前的轻鄙荡然无存,你意识到了美的存在,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畅快淋漓;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欢天喜地;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乐……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操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了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其“忠勇”的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曹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

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乃人生一大憾也!

点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以说是对曹操颇有争议的一生的高度概括。当然,罗贯中的这一评价虽然中肯,但明显带有贬抑的色彩。由于受《三国演义》“亲刘贬曹”情感取向的影响,后世有关三国故事的文艺作品大都不能跳出“贬曹”的框框,正如文章开头所引的京剧唱词:“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受到世俗看法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作者认为,“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曹操是集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于一身的枭雄。作者对曹操的评价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12.古诗三首导学案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理解大意。 2.结合三首诗歌,掌握托物言志手法。 3.联系诗人生平,体悟诗人品质。 《马诗》李贺 【基础检测】 1.填写成语中空缺部分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 万()奔腾快()加鞭 2.古诗学习小贴士: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3.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看图片,解释诗歌大意。 【巩固提高】 5.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理解诗人情感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3)“何当”二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知识链接: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课中出现的梅兰竹菊四句诗,均为托物言志之作。【拓展阅读】 南园十三首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石灰吟》于谦 诗人故事:两袖清风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 【基础检测】 1.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结合注释)

【精品】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 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 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 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 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 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 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 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 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 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 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 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 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 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 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 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 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 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 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含答案)

诗三首《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1、感受田园风光构成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归田园前的心境,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 学习难点: 1、感受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他幼年时,家道已衰落,家境贫寒。青年时期,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而且,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导学案精

1.古诗三首导学案 单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奚琨婷 (第1学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目标] 1.按要求掌握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 谈话导入 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 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 1、读诗题,理解题意:四时田园杂兴(xìng)(“兴”在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

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 2、了解诗人: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主要作品:《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3、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金戈铁骑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 四时田园杂兴(xìnɡ)(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gònɡ)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4、.理解词义。 昼:耘田:绩麻: 各当家:未解:供: 傍:桑阴: (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

诗三首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 制作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 【课前预习】 一、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的《》,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钟嵘《诗品》中称赞《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课堂探究】 (一)《涉江采芙蓉》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4.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课后故事】 《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萧统把魏晋前一些无名氏的抒情五言诗编在一起而成的诗集。萧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是南梁的太子,谥号昭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昭明太子。萧统一家就是西汉时萧何的后人,他的父亲就是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02年,萧衍抢了他家亲戚齐和帝的位子,当上了皇帝。 萧统为后人所敬佩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身居太子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勤政爱民,政绩突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二是因为他不但外貌出众、风流倜傥,而且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所主编的《文选》,对后世影响较大,是后人研究魏晋的重要资料,是个难得的全才“官二代”。 他为后人所铭记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有同学能背诵王维的《红豆》对吧。 红豆——<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传说有一次他去江阴顾山,一为躲避宫廷的斗争,二为安心编著《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个长相十分秀丽的尼姑,法号叫慧如。二人便谈起了佛家的经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便跟踪到了草庵。二人又就佛家经义深谈而不舍。从此以后,萧统便多次去草庵找慧如。但可惜,两人身份太过悬殊,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出家人,根本没有可能结成连理。后来《文选》编著完成,萧统受皇帝的诏命回宫。可是慧如却因此相思成疾,忧郁而亡。当萧统听说之后,日夜兼程的赶来,面对的只有一抔黄土。他含泪地种下了一颗红豆,并把慧如住过的草庵题名为“红豆庵”,以为纪念。萧统回去之后过了几个月,便也病死了。后来,他种下的这颗红豆长成了树,红豆树因此被称为“相思树”。萧统与慧如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所以,后人便常常用红豆代表相思。当然,红豆代表相思的原因这只是其中一个说法,以后有时间再为同学们讲述其他的几个故事。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古人爱用花草等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在本诗中也得到了体现。 [拓展阅读] 生年不满百《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作业:背诵《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年级:高2013级班科目:语文主备人:张白杨审稿:备课组 课题:《诗三首》课型:研读鉴赏课课时:3课时姓名 《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

高一必修2导学案

1、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 2、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把握诗中人物性格与领会抒情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4、把握比兴的手法。 知识链接: 关于《诗经》: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是指《诗经》的内容而言。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表现手法而言。 “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学习过程: 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读音及其解释。 2、练练看吧: (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愆.()期将.()子无怒徂.()尔淇水汤.()汤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将子无怒将:愿,请。泣涕涟涟涕:眼泪

9《古诗三首》导学案

9、《古诗三首》教案 科目:语文年级:三年级授课老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习古诗中的七个生字,理解“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欲断魂、杏花村、异乡、佳节、登高、茱萸”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元日》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了解《清明》这首诗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写的事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5、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图片,感受欢庆。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播放课件:配乐《春节序曲》播放过春节的各种图片包饺子、贴春联、拜年、放鞭炮等。) 2.谈话导题。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这么热闹的场面,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它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元日,王安石齐读课题) 3.能结合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吗? “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结合课前预习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诗人? 5.说到春节,你会想到什么?(放鞭炮、吃年夜饭、贴春联。) 6.是的,每到春节我们总会感受到这样的欢乐场面。那么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到底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一起来读读古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出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指导读出节奏。 (1)范读。(“/”表示在读时要短暂停顿。)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用)

《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自学 一、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述志令》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他的诗风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3、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并序)优秀导学案(1)(含答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一 教学目标: 1.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诵读课文 3.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关于《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民间诗歌,作者的姓名已经无从查考。在现存书籍中,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来宋朝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元朝左克明辑《古乐府》、明朝冯惟讷辑《古诗记》,以及其他由明清人编纂的许多古代诗集里,也多予以收录。各本文字稍有出入,最常见的为三百五十三句,计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所以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它为“长诗之圣”,清朝沈德潜也说是“古今第一首长诗”。它确是古代叙事诗里最长的一首。 全诗共357句,1785字。这首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在思想和艺术上代表了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 这首诗所叙之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西汉初期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成了封建君主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和社会的主流思想,到汉末时,这种思想中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已深入人心,像刘兰芝这样被休,又被迫改嫁,直至被逼自尽的悲剧在追求幸福的爱情的青年男女身上时有发生,这也是完全正常的。但其美好的人格和彻底的反抗精神则被人们永远铭记。 2.汉乐府 西汉的民间音乐很流行,也风行于社会上层,因为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爱好“俗乐”,所以大量采集民歌,又有大量演奏俗乐川西民歌的乐工。汉武帝时开始设立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曲,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A级)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哽咽葳蕤遗施主薄 B.伶聘公姥扶将窈窕

【语文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出塞》、《题临安邸》、《示儿》.(重点)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知识链接 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进士,被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出塞》被尊称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自主学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秦( ) 邸( ) 熏( ) 汴( ) 杭( ) 泰( ) 抵( ) 墨( ) 咔( ) 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一般而言,七言诗是2、2、3的节奏,即“××/××/×××”.) 合作探究 一、学习《出塞》体会唐代的军旅生活. 1.自由朗读古诗

注意以下字音:还(huán) 将(jiàng) 教(jiào) 2.查阅注释,理解诗意.(温馨提示:关,边关.还,回家.首句时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理解为“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 3.联系“万里长征人未还”,想象一下:那些边关战士面对明月,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在同一明月下的战士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 4.后两句诗表示了对飞将军的怀念,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学习《示儿》感受诗人深厚赤诚的爱国之情. 1.反复吟诵古诗,感知诗意.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万事空: .但: .九州: . 诗句的意思: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三首》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 蒿 里 行 归园田居

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结合注释,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自主学习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三、合作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第二课时:《短歌行》 【学习目标】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学习重难点】 1、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2、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有关作者内容在优化设计。 一、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衿呦掇陌阡讌匝哺 二、自主学习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学案1

《古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2.认识本课生字。 rónɡ yàn yuān yānɡ 融燕鸳鸯 3.解释下列词语。 迟日: 泥融: 鸳鸯: 二、合作探究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说关于这首诗的题目“绝句”,你有哪些了解? 2.朗读《绝句》,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三、拓展练习 1.课下搜集杜甫所写的绝句,然后拿到班上来,与大家分享! 2.自选作业。 (1)画:画一幅画,画出春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2.认识本课生字。 huì chónɡ tún lú yá 惠崇豚芦芽 3. 解释下列词语。 三两枝:指两三枝桃花。 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二、合作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里什么?然后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 第三课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3.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法指导方法〗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 —说303?361),字逸少,东 晋琅琊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 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

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 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 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 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小学五年级语文1古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1.古诗三首 (第1学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正确书写四个字“昼、耘、桑、晓”。 2能正确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学习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式 古诗学习四步法: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 学习流程 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 1、读诗题,理解题意:四时田园杂兴(xìng)(“兴”在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 2、了解诗人: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主要作品:《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3、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xìnɡ)(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gònɡ)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4、.理解词义。 昼:耘田:绩麻: 各当家:未解:供: 傍:桑阴: (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的意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二·勇闯知识岛:(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从第一·二句你读出了什么?从第三·四句你又读懂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绘农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探究点二: 自读,边读边想:从小孩学种瓜,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

《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编制人:汪春华审核人:审批人: 教学课时建议:2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 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 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 I、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 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是东晋大诗人,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二、 了解背景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不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归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2、《短歌行》:面对连年战乱,统一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曹操忧愁幽思,苦闷煎熬,决 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以求建功立业。 3、《归田园居(其一)》: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 405 年,他担任彭泽县令才八十来天,一日郡遣督邮到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 三、文体知识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四、 整体感识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抓住关键的情感词句,迅速把握各首诗歌的主旨。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诗三首学案2

一、基础梳理 1、作者介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2、给字注音 故渊()榆柳()后檐()守拙()暧暧()墟里()狗吠()颠()樊笼() 3、解释重要词语 误落尘网:守拙: 暧暧:依依: 4、重要句式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误落(于)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开荒(于)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5、朗读课文,谈谈读后感(学生谈最初感受) 二、师生赏析本诗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讨论、明确: 3、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

7.《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五言诗朗读指导: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 【知识链接】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翻译成为现代诗。) 二、逐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1.解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两句诗作为正式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 2.解读第三、四句。这两句的语气如何?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