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渭与阳明心学_宋克夫

徐渭与阳明心学_宋克夫

徐渭与阳明心学_宋克夫
徐渭与阳明心学_宋克夫

徐渭与阳明心学

宋克夫

本文考证了徐渭与心学人物季本、王畿、唐顺之、薛应旂、钱德洪等交游的史实,以证明阳明心学对徐渭的影响。考察了徐渭对朱熹和王阳明的不同态度,及徐渭对王阳明在学术思想、书法艺术及政治功绩等方面的全面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并从尊重事物自然本性和提倡“本体自然”两个方面探讨了徐渭的哲学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其文艺主张和创作的影响。

一、徐渭与心学人物的交游

徐渭在其晚年自为《畸谱》中,把他一生所师事的人物列为“师类”,一共有五,其中,活跃于当时的心学人物有三,即:季本、王畿和唐顺之。

在心学人物中,对徐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老师季本。季本,浙江会稽人,是王阳明的嫡传弟子。据徐渭《畸谱·纪师》:“嘉靖廿六年丁未(1547),渭始师事季先生。”“廿七八岁,始师事季先生,稍觉有进。前此过空二十年,悔无及矣。”①徐渭二十七岁拜季本为师,即有相见恨晚、“过空二十年”之感。从这层关系看,徐渭可以算得上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了。季本是徐渭师事一生的人物,在《徐渭集》中,现有《奉师季先生书》三札;文有《奉赠师季先生序》、《先师季彭山先生小传》、《师长沙公行状》、《季先生入祠祭文》、《季彭山先生举乡贤呈》五篇;代人所作碑序有《景贤祠集序》、《季先生祠堂碑》两篇;另有交游及悼念诗如《业师季长沙公隐舟初成侍泛禹庙》、《丙辰八月十七日,与肖甫侍季长沙公,阅龛山战地,遂登岗背观潮》、《与季长沙老师及诸同辈侍宴太平叶刑部先生于禹庙》、《季长沙公哀词二首》等。这些文字在经学、哲学、从政、为人等方面,对季本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在《奉师季先生书》中,徐渭谈到与季本的关系时说:“渭始以旷荡失学,已成废人,夫子幸哀而收教之,徒以志气弱卑,数年以来,仅辨菽麦,自分如此,

文艺研究2009年第9期

岂敢以测夫子之深微。而夫子过不弃绝,每有所得,辄与谈论,今者赐书,复有相与斟酌之语,渭鄙见所到如此,遂敢一僭言之。”②可见他对季本的感恩与尊重。在《师长沙公行状》中,徐渭又说:“先生于渭,悯其志,启其蒙,而悲其直道而不遇,若有取其人者。而诸子又谓渭之为人,颇亦为先生所知也。”③师生之关系如此密切,季本的思想无疑会对徐渭产生深刻的影响。

王畿,浙江山阴人,与徐渭同乡。据徐渭代王畿所作之《题徐大夫迁墓(代)》,徐渭之父徐鏓钅与王畿之父“本诚翁为姑之侄”,该文末署“表侄龙溪居士王畿”④,可知王畿是徐渭的远房表兄。在《徐渭集》中,有《答龙溪师书》一札,与王畿商讨诗歌创作。《送王先生云迈全椒》一诗,则表现了徐渭为王畿送行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洗心亭》一诗,下注明“为龙溪老师赋池亭,望新建府碧霞池。”该诗虽然是一首写景诗,但却表现了徐渭对王阳明和王畿的景仰之情,诗云:“精舍俯澄渊,孤亭一镜悬,觅心无处所,将洗落何边。”⑤表达了徐渭对心学思想的领悟。《次王先生偈四首》下注“龙溪老师”,可见是与王畿的唱和之作。《继溪篇》下注“王龙溪子”,诗中“自家溪畔有波澜”,表达了徐渭对龙溪之学的高度肯定,“不用远寻濂洛水”则表明徐渭对宋代理学的摒弃。而“点也之狂师所喜”⑥,在表达了对王畿“狂狷”人格赞扬的同时,也希望这种人格能够得到发扬光大。由此看来,王畿的心学思想对徐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顺之是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也是南中王门的心学人物。徐渭初识唐顺之是在嘉靖壬子(1552)。这年夏天,唐顺之经过会稽,王畿、季本曾尽地主之谊,当时徐渭也在场,写下了《壬子武进唐先生过会稽,论文舟中,复偕诸公送到柯亭而别,赋此》诗,记录了这次聚会。诗前小序曰:“时荆川公有用世意,故来观海于明,射于越圃,而万总兵鹿园、谢御史狷斋、徐郎中龙川诸公与之偕西,彭山、龙溪两老师为之地主。荆川公为两师言,自宗师薛公所见渭文,因招渭,渭过从之始也。”⑦自此之后,徐渭开始了和唐顺之的密切交往。而唐顺之对徐渭也十分欣赏,徐渭晚年在回忆和唐顺之关系时说:“唐先生顺之之称不容口,无问时古,无不啧啧,甚至有不可举以自鸣者。”⑧对唐顺之的知遇之恩报以感激之情。

除王畿、季本、唐顺之外,徐渭还和其他心学人物有过交往并受其影响。薛应旂就是其中之一。据徐渭《畸谱》:“三十二岁。应壬子科。时督浙学者薛公,讳应旂,阅余卷,偶第一。”⑨对于薛应旂的知遇之恩,徐渭始终感恩戴德。在《奉督学宗师薛公》中,徐渭充分表达了这种感激之情:“先生自振古以来,有数之人,负当今天下之望,其视学于浙,深以俗学时文为忧,悒悒不满。至如某小子,又时俗中之所不喜者,而先生顾独拔而取焉,以深奖而勤诱之……至于崇本刊华,谈道论学,信心胸而破耳目,先生至以全浙无一生可与语,独庶几于某焉。”⑩在《徐渭集》中,还有《将游金山寺,立马江浒,奉宗师薛公(方山)》一诗,也表达了徐渭对薛应旂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在徐渭的交游中,另一个重要的心学人物是浙中王门的钱德洪。钱德洪,浙江余姚人,世称绪山先生。钱德洪是王门诸子中严守师说且影响最大的人物。在《徐渭集》中,有《送钱君绪山》一诗,诗中“文成旧发千年秘,道脉今如一线悬”輥輯訛,肯定了钱德洪在王门诸子中的地位。在徐渭看来,作为王门诸子中能够严守王阳明真传的人物,钱德洪身担承继“文成”、“道脉”的重任,对之表现出敬仰之情。此外,与徐渭有交往的心学人物还有蔡宗兖、张元忭、万表等,这些关系无疑会对徐渭的思想产生影响。

二、徐渭的哲学倾向

徐渭在《聚禅师传》中自我评价说:“夫语道,渭则未敢,至于文,盖尝一究心焉者。”輥輰訛在徐渭看来,他自己是一个文士。作为一个文士,徐渭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

徐渭与阳明心学而没有潜心于哲学问题的研究,但这并不等于说徐渭没有哲学思想。因而,通过对徐渭文学艺术的创作及相关文字,仍然可以探讨徐渭的哲学倾向。而这种探讨,对于理解徐渭的创作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阳明心学的兴起,导致了对程朱理学的反拨。对王阳明和朱熹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人们最为基本的哲学倾向。而在《徐渭集》中,表现出鲜明的“拥王贬朱”倾向。在《评朱子论东坡文》中,这种“贬朱”倾向得到明显的体现:

夫子不语怪,亦未尝指之无怪。《史记》所称秦穆、赵简事,未可为无。文公件件要中鹄,把定执板,只是要人说他是个圣人,并无一些破绽,所以做别人着人人不中他意,世间事事不称他心,无过中必求有过,谷里拣米,米里拣虫,只是张汤、赵禹伎俩。此不解东坡深。吹毛求疵,苛刻之吏,无过中求有过,暗昧之吏。极有布置而了无布置痕迹者,东坡千古一人而已。朱老议论乃是盲者摸索,拗者品评,酷者苛断。輥輱訛

在徐渭看来,朱熹对苏轼的指责,是一种缺乏鉴赏力的“盲者摸索,拗者品评”,这种指责,不但表现了朱熹“吹毛求疵”、“无过中求有过”,即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苛刻呆板,而且还说明了道学家朱熹“只是要人说他是个圣人”的钓名沽誉。从而对朱熹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辛辣的嘲讽。与对朱熹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徐渭对王阳明则予以了全面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

首先,徐渭高度评价了王阳明对“圣学”的贡献。徐渭在《送王新建赴召序》中说:“孔子以圣道师天下……周公以圣道相天下……孔子殁而称素王,至于今,爵上公,官郎令博士者相望。周公生而封鲁,始自伯禽,终周之祚,世世食东土。彼两圣人者,若此其盛也。然孔子摄司寇,桓子尼之,周公既受封,二叔危之,两圣人者虽云盛矣,而其所以厄之者,不亦踵相因乎?我阳明先生之以圣学倡东南也,周公、孔子之道也。”輥輲訛在这里,徐渭把王阳明的“心学”称之为“圣学”,并且把王阳明和孔子、周公相提并论,可见对王阳明的评价之高。徐渭对王阳明的推崇还体现在《水帘洞》一诗中:“石室阴阴洞壑虚,高崖夹路转萦纡。紫芝何处怀仙术,白日真宜著道书。数尺寒潭孤镜晓,半天花雨一帘疏。投荒犹自闻先哲,避迹来从此地居。”该诗注云:“阳明先生赴谪时投寓所也。”輥輳訛全诗表达了徐渭对王阳明这位“先哲”的崇敬之情。

其次,徐渭还高度评价了王阳明的书法艺术。在《新建公少年书董子命题其后》一文中,徐渭提出:“重其人,宜无所不重也,况书乎?重其书,宜无所不重也,况早年力完之书乎?重其力完,宜无所不重也,况题乎?”輥輴訛正是因为“重其人”,对王阳明其人的推崇,徐渭才对王阳明的书法艺术予以高度的评价。在《书马君所藏王新建公墨迹》一文中,徐渭说:“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今睹兹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且传矣,而今重其人,不翅于镒,称其书仅得于铢,书之遇不遇,固如此哉。然而犹得号于人曰,此新建王先生书也,亦幸矣。”輥輵訛尽管王阳明的书法“翩翩然凤翥龙蟠”,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但仍然是“人掩其书”。

复次,徐渭还高度评价了王阳明的政治功绩。在《为请复新建伯封爵疏》中文,徐渭强调王阳明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所作出的政治功业:“故新建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守仁,始以倡义擒逆濠,受封前爵,迨后奉命平思田,讨八寨断藤诸贼,其抚剿处置,功烈尤著……守仁平定逆藩之大功,与陛下之所以嘉守仁之懋赏,举的然后定议矣。至其往处思田,不血一刃,不费斗粟,遂定两府之地,活四省之生灵,呼吸之间,降椎结者以七万。至其往征八寨断藤诸巢,则以数千散归之卒,不两月而荡平二千里根连之窟,破百年以来不拔之坚,为两广除腹心

文艺研究2009年第9期

之蠹。卒以蒙犯瘴疬,客死南安,实亦在其所制境土。夫功烈之高如彼,死事之情如此。”輥輶訛对王阳明的政治功业予以极高的评价。

徐渭对王阳明及心学思想的推崇,说明阳明心学对徐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徐渭对阳明心学的认同必将影响到他的哲学思想、文艺主张和创作。

三、徐渭的人性思想

所谓文艺观实质上是相应的哲学思想在文艺问题上的反映和体现,一定的文艺思想是建立在相应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哲学思想无疑会对文艺思想产生影响。对于这一点,徐渭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在《草玄堂稿序》中,徐渭说:

或问于予曰:“诗可以尽儒乎?”予曰:“古则然,今则否。”曰:“然则儒可以尽诗乎?”

予曰:“今则否,古则然。”请益,予曰:“古者儒与诗一,是故谈理则为儒,谐声则为诗。今者儒与诗二,是故谈理者未必谐声,谐声者未必得于理。盖自汉魏以来,至于唐之初晚,而其轨自别于古儒者之所谓诗矣。”曰:“然则孰优乎?”曰:“理优。”谓理可以兼诗,徒轨于诗者,未可以言理也。予为是说久矣,暨之玉仲郦君,始见予于蓟门邸中,则以理,卫道诸篇是也;既而见也,则以诗,此稿是也。予两取而揆之,君非不足于诗者,而顾独有余于理。苟世之评君之诗者,徒律之以汉魏,则似不能无遗论于君。有深于儒与诗者,别作一观,独溯君于无声之前,若所谓“天籁自鸣”之际,则汉、魏、唐季诸公,方将自失其轨,而视君之驰骤奔腾,盖瞠乎其若后矣。君诚儒者也,而非区区诗人之流也。予先为彼说以答或人,既为此说以质于君,君呀然曰:“吾师某某也,而私淑于新建之教者,公其知我哉!”予亦呀然相视而笑。輥輷訛

在“儒”与“诗”、“理”与“诗”,即哲学与文艺之间,徐谓似乎更看重“儒”与“理”。诗歌创作,如果不以“儒”与“理”为依托,如果没有相应的哲学基础,“徒轨于诗”,那仅仅是“谐声”而已。诗歌创作只有以“儒”与“理”依托,具有相应的哲学根底,才能取得较高的成就。“有深于儒与诗者,别作一观”,在徐渭看来,郦玉仲之所以“天籁自鸣”、“驰骤奔腾”,取得较高的成就,与他“私淑于新建之教”,具有良好的哲学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在哲学思考的基础上,徐渭建立了自己的文艺思想体系。

对“真我”的强调,构成了徐渭哲学思想和人性思想的基础。在《涉江赋》中,徐渭即从“真我”出发,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等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人生之处世兮,每大己而细蚁。视声利之所在兮,水趋壑而赴之。量大块之无垠兮,旷荡荡其焉期。计四海之在天地兮,似垒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兮,太仓之取一稊。物以万数,而人处其一,则又似乎毫末之在于马脽……爰有一物,无挂无碍,在小匪细,在大匪泥,来不知始,往不知驰,得之者成,失之者败,得亦无携,失亦无脱,在方寸间,周天地所。勿谓觉灵,是为真我,觉有变迁,其体安处?体无不含,觉亦从出,觉固不离,觉亦不即。

立万物基,收古今域,失亦易失,得亦易得。輦輮訛

在徐渭看来,人生宇宙之中,名利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真我”。因为“真我”对人生而

徐渭与阳明心学言,“得之者成,失之者败”。保持“真我”是“立万物基”,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之所在。而对“真”的强调,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如王畿曾言:“千古圣学,只有当下一念,此念凝寂圆明,便是入圣的真根子。”輦輯訛“吾人心中一点灵明,便是真种子。”輦輰訛徐渭对“真我”的强调,显然是阳明心学影响的产物。那么,徐渭所强调的“真我”究竟具有怎样的人性内容呢?在《论中》一文中,徐渭表达了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语中之至者,必圣人而始无遗,此则难也。然习为中者,与不习为中者,甚且悖其中者,皆不能外中而他之也。似易也,何者,之中也者,人之情也,故曰易也。语不为中,必二氏之圣而始尽。然习不为中者,未有果能不为中者也,此则非直不易也,难而难者也。何者,不为中、不之中者,非人之情也。鱼处水而饮水,清浊不同,悉饮也,鱼之情也。故曰为中似犹易也,而不饮水者,非鱼之情也,故曰不为中,难而难者也。二氏之所以自为异者,其于不饮水不异也,求为鱼与不求为鱼者异也,不求为鱼者,求无失其所以为鱼者而已矣,不求为鱼也。重曰为中者,布而衣,衣而量者也,自童而老,自侏儒而长人,量悉视其人也。夫人未有不衣者,衣未有不布,布未有不量者,衣童以老,为过中,衣长人以侏儒,是为不及于中,圣人不如此其量也。輦輱訛

这里的所谓“中”,指的是事物的自然本性;对人而言,则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在徐渭看来,这种自然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不论是“习为中者”,还是“不习为中者”,甚至“悖其中者”,“皆不能外中而他之”,故曰:“之中也者,人之情也。”徐渭以鱼饮水举例说:“鱼处于水而饮水,清浊不同,悉饮也,鱼之情也。”徐渭又以人穿衣举例说:“布而衣,衣而量者也,自童而老,自侏儒而长人,量悉视其人也。”这都是事物的自然本性。在此基础上,徐渭强调“不为中、不之中者,非人之情也。”反对对事物自然本性的违背,从鱼饮水的事例而言:“不饮水者,非人之情也,故曰不为中。”从人穿衣的事例而论:“夫人未有不衣者,衣未有不布,布未有不量者。”在强调顺应事物自然本性的基础上,徐渭进而提出要尊重事物自然本性的个性。儿童只能穿儿童的衣服,如果“衣童以老,为过中”;“长人”只能穿“长人”的衣服,如果“衣长人以侏儒,是为不及于中”。总之,“圣人不能强人以纯天也,以其人人也”,“因其人而人之也,不可以天之也,然而莫非天也”,因为“人也,犹之天也”輦輲訛。

徐渭的这种人性思想对其文艺主张及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徐渭在诗文创作上主张“诗本乎情”輦輳訛,在戏曲创作上强调“贱相色,贵本色”輦輴訛,在书法艺术上要求表现“真我面目”輦輵訛,无疑是尊重自然本性的人性思想在文艺主张及创作上的体现。

四、徐渭的“本体自然”思想

在人性学说上对自然本性和“真我”的强调,体现在行为学说上即是对自然的倡导。在《读龙惕书》中,徐渭改造了其师季本的“龙惕说”,提出了自己的自然观:

甚矣道之难言也,昧其本体,而后忧道者指其为自然。其后自然者之不能无弊也,而先生复救之以龙之惕。夫先生谓龙之惕也,即乾之健也,天之命也,人心之惺然而觉,油然而生,而不能自已者也。非有思虑以启之,非有作为以助之,则亦莫非自然也,而又何以惕为言哉?今夫目之能视,自然也,视而至于察秋毫之末,亦自然也;耳之能听,自然也,听而

文艺研究2009年第9期

至于闻焦螟之响,亦自然也;手之持而足之行,自然也,其持其行而至于攀援趋走之极,亦自然也;心之善应,自然也,应而至于毫厘纤悉之不逾矩,造次颠沛之必如是,亦自然也……夫聪明运动耳目手足之本体,自然也,盲聋痿痹,非自然也,而卒以此为自然者,则病之久而忘之极也。夫耳目手足以盲聋痿痹为苦,而以聪明运动为安,举天下之人,习其聪明运动之为自然,而盲聋痿痹之非自然。至于其病之久而忘之极,犹且以苦者为安,非自然者为自然矣……然则自然者非乎?曰,吾所谓心之善应,其极至于毫厘纤悉之不逾矩,造次颠沛之必如是,本自然也,然而自然之体不容说者也,说之无益于工夫也。既病人之心,所急在于工夫也,苟不容于无说,则说之不可徒以自然道也。惕之与自然,非有二也。

自然惕也,惕亦自然也,然所要在惕而不在于自然也,犹指目而曰自然明可也,苟不言明而徒曰自然,则自然固虚位也,其流之弊,鲜不以盲与翳者冒之矣。輦輶訛

季本提出“龙惕说”后,曾较为广泛地征求过王门诸子的意见,据徐渭《师长沙公行状》:“时讲学者多习于慈湖之说,以自然为宗。先生惧其失师门之旨也,因为《龙惕书》以辨其疑似。诸同志稍不以为然,则遗书江之邹、聂,暨乡之钱、王四先生,再三往复而说未定。”輦輷訛不少王门弟子如王畿、邹守益等对于季本的“龙惕说”提出了不同看法,据黄宗羲《明儒学案·知府季彭山先生本》:“龙溪云:‘学当以自然为宗,警惕者,自然之用,戒慎恐惧未尝致纤毫之力,有所恐惧便不得其正矣。’东廓云:‘警惕变化,自然变化,其旨初无不同者,不警惕不足以言自然,不自然不足以言警惕,警惕而不自然,其失也滞,自然而不警惕,其失也荡。’”輧輮訛徐渭就是在继承了季本“龙惕说”的基础之上,并吸取了王畿等人的观点,从而提出了“本体自然”思想。

徐渭的“本体自然”思想对其人格风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概括徐渭的人格特点时认为其“豪荡不羁”,“信心而行,恣意谭谑,了无忌惮”輧輯訛。徐渭自己在《自为墓志铭》中也说:“渭为人度于义无所关时,辄疏纵不为儒缚,一涉义所否,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輧輰訛这种“豪荡不羁”,“疏纵不为儒缚”的狂狷人格,无疑也是徐渭“本体自然”的哲学思想在人格和行为上的直接体现。

①②③④⑤⑥⑦⑨⑩輥輯訛輥輰訛輥輱訛輥輲訛輥輳訛輥輴訛輥輵訛輥輶訛輥輷訛輦輮訛輦輱訛輦輲訛輦輶訛輦輷訛輧輰訛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32页,第457

页,第650页,第638页,第178页,第130页,第66页,第1328页,第455—456页,第794页,第622页,第1096页,第531页,第222页,第570页,第576—577页,第440—441页,第906页,第35—36页,第488页,第489页,第677—678页,第646—647页,第639页。

⑧徐渭:《畸谱》,《徐渭集》,第1334页。

輦輯訛王畿:《书查子警卷》,《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一六,明万历十五年刻本。

輦輰訛王畿:《留都会纪》,《龙溪王先生全集》卷四。

輦輳訛徐渭:《肖甫诗序》,《徐渭集》,第534页。

輦輴訛徐渭:《西厢序》,《徐渭集》,第1089页。

輦輵訛徐渭:《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徐渭集》,第577页。

輧輮訛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2页。

輧輯訛袁宏道:《徐文长传》,《徐渭集·附录》,第1342页。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山木

传习录1

《传习录》是明朝一代宗师王阳明先生语录、书信的简集,相当于孔门中的《论语》,而“传习”这两个字则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作为士大夫,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一般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传习录》包涵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及其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它不但影响中国几百年,而且享誉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范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 东方雅集开设《传习录》精读系列课程。不求读完此书,只求每天一点实实在在的进步。每期共同体会分享每个段落提出的问题,反省体悟,改错圆梦。人类自文明社会起,沧海桑田,科技在进步,但人心总是未变,几千年前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意义和价值。们共同坐下来,面对阳明先生的谆谆教诲,滋养我们的心灵。 第一课主要内容 怎么学心学?是学还是用? 王阳明其人--------学生心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教学相长--------会问问题的才是好学生。 儒家经典--------为什么首先讲《大学》而不是论语? 《传习录》第一个问题: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王阳明和朱熹谁对谁错?亲民还是新民?我们该怎么做?

学习阳明心学个人心得收获

学习阳明心学个人心得收获 一、良知的力量-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 任何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盗贼、匪寇,内心也有“良知”。人生在世,应该不断地发现良知,实践良知。 世界纷繁芜杂,诱惑众多,在生命过程中,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见识了太多人性中赤裸裸的“恶”,如果没有一颗良知之心,是极容易堕落的。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我也曾动摇过、纠结过。通过学习阳明心学,使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然后自己所期望的那些美好都会向自己飞奔而来。 二、专注的力量-如何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阳明心学,顾名思义,一门修炼自己强大内心的学问。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之所以在困难面前游刃有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他在面对各种难题时,首先做到“心静”。心静了,做事情时全神贯注,内心的潜力便会被激发出来,外界的环境便无法影响他,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我在年轻时,经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情时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找到

自己的问题所在:心不静,心境自然不会摆脱各种偏颇情绪的干扰,做事情不专注,自然导致效率低下。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及时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当心灵清澈、明净,不受任何现象拖滞时,反而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各种看似棘手的问题。 三、信念的力量-如何克服畏难情绪。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情,务必要有一个必定成功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纷至沓来,成为横亘在我与目标之间的拦路虎。人生是一场考验勇气与毅力的竞赛,在这过程中,如何克服畏难情绪,知难而进?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相信:坚定的信念是克服畏难情绪的良方。因为我充分意识到:我们做任何事,如果信念不坚定,内心的力量会匮乏,便无法做到全力以赴,事情自然不会成功。 四、行动的力量-如何立足于行,在事上磨炼自己。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至成。 只有把问题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即“立足于行”,在事上磨炼自己。 我们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也一样。在生命过程中也曾遭遇当时看似无解的难题,痛苦、绝望如影随形,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怎么办?我一遍遍的拷问自己。生活还要继续,问题必须解

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摘要】:宋明儒学之“心学”一系,常以“陆王”并称。本文浅谈一下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的心学观点,主要从陆九渊的心与理,王守仁的心与道,王守仁对陆九渊的思想的继承和扬弃,以及心学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心学理心即理陆九渊王守仁本体 通过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对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而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心学。考研的时候对王阳明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心学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主观上觉得心学与唯心主义相关。借这次的论文,简要的梳理一下心学的基本观点及我的认识。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对陆九渊的思想继承和发展,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陆王学派主要指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流派。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他还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王守仁更是集心学之大成,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同时提出“知行合一”的革命性观点,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陆王两人对心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心学的彻底确立奠定了基础。所以我想以王守仁和陆九渊的主义观点为代表谈谈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一陆九渊的心与理 1.心即理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他断言说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认为心也是唯一的实在。他通过对“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认识,并认为心即理是一直不变的。陆九渊的“心即理”是他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纲常伦理合为一体,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的意识。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理”与“心”既然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宇宙万事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在他看来人心都是相同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又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他说:“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与程朱等人把“理”视为自然与社会最高的终极是截然不同的,陆九渊认为“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须要通过人“心”来验证,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 2.本心即理 “心”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他的哲学以“发明本心”为宗旨。他的学说中,对心和理都有其独特的见解。“理”这个范畴具有以下三层意义:第一,“理”是宇宙的本原。充塞宇宙的,是无限量的理,天地万物都是“理”

有为与无为_兼论王阳明中后期对道家道教的批评之二

有为与无为* ———兼论王阳明中后期对道家道教的批评之二 朱晓鹏 摘要阳明学因其讲本心良知,注重主体的心性修养和王阳明本人多次隐居,“出入佛老三十年”,至中后期仍然十分注重融摄道释,以至于阳明学长期被当作没有经世功能和有 为追求的纯粹心学或道禅之学。然而,从儒学固有的价值取向、阳明中后期思想的内在逻辑、性格特点以及王阳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来看,王阳明无疑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 实关怀和实践品格的儒者。而且阳明学中“良知”的自然展开,“知行合一”、“体用不二”、“万物一体”的理论特点又形成了其学说“立体达用”的逻辑架构。王阳明正是用这种逻辑架 构作为标准来对照查验其他思想学说,使之成为他展开儒道之辨、儒佛之辨的重要判据。 关键词王阳明儒道之辨经世有为立体达用体用不二 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10)02-0065-09 作者:朱晓鹏,男,1963年生,浙江缙云人,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近年主要从事道家哲学、阳明学的研究。杭州310036 儒家学说一直以来以其积极入世,鼓励士人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从而形成与佛道两家不同的价值取向。但至宋以后,随着孟子心性论在士人中间引起高度重视,加上禅学、道教的兴盛,对心性的探求一时间成为了当时儒者们的重要课题。这样,传统儒学的根本主张———内圣外王之道,被进一步构建于自我的“修身”或个体的“内圣”这一基本前提之下,从而就使儒家的“内圣”乃至“外王”之道充满了个体的体验性特点。但新儒家对“内圣”的偏重,终究没有导致对现世的彻底否定。即使是阳明心学提倡“心即理”,把道德本体回归到“一心”之中,并且“出入佛老三十年,”至中后期仍然十分注重融摄道释,在其一生的思想性格中深受道释的影响,也并没有因此真正隔绝“心”与外物的关系,即所谓“廓 *拙文“养生与养德———论王阳明中后期对道家道教的批评之一”,载《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

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是关于学习阳明心学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良知的力量-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 任何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盗贼、匪寇,内心也有“良知”。人生在世,应该不断地发现良知,实践良知。 世界纷繁芜杂,诱惑众多,在生命过程中,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见识了太多人性中赤裸裸的“恶”,如果没有一颗良知之心,是极容易堕落的。在利益与诱惑面前,我也曾动摇过、纠结过。通过学习阳明心学,使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然后自己所期望的那些美好都会向自己飞奔而来。 二、专注的力量-如何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阳明心学,顾名思义,一门修炼自己强大内心的学问。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之所以在困难面前游刃有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关键在于他在面对各种难题时,首先做到“心静”。心静了,做事情时全神贯注,内心的潜力便会被激发出来,外界的环境便无法影响他,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我在年轻时,经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情时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心不静,心境自然不会摆脱各种偏颇情

绪的干扰,做事情不专注,自然导致效率低下。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及时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当心灵清澈、明净,不受任何现象拖滞时,反而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各种看似棘手的问题。 三、信念的力量-如何克服畏难情绪。 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情,务必要有一个必定成功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纷至沓来,成为横亘在我与目标之间的拦路虎。人生是一场考验勇气与毅力的竞赛,在这过程中,如何克服畏难情绪,知难而进?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相信:坚定的信念是克服畏难情绪的良方。因为我充分意识到:我们做任何事,如果信念不坚定,内心的力量会匮乏,便无法做到全力以赴,事情自然不会成功。 四、行动的力量-如何立足于行,在事上磨炼自己。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至成。 只有把问题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即“立足于行”,在事上磨炼自己。 我们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也一样。在生命过程中也曾遭遇当时看似无解的难题,痛苦、绝望如影随形,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怎么办?我一遍遍的拷问自己。生活还要继续,问题必须解决。阳明心学像一束光,照亮我陷入困厄的心。它使我明白:生活把这苦难赐予你,是来磨炼你的意志,考验你的能力的。通过不断的解决生命中的难题,我的意志力愈发坚定,内心愈发强大。

王阳明名言带译文 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哲学著作有:《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诗歌有《立春》、《观傀儡次韵》、《舟山除夕》;散文有《瘗旅文》、《与毛宪副》;散曲《归隐》;作品集有《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集》等。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译文】读书写文章怎么能累人呢?是人自己被读书作文的得失观念所拖累了。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译文】你没看着这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当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和你看的同一时刻明白起来。因此知道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译文】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息为本体.口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与非为本体。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译文】初始之心的明亮,皎洁的就像白天的太阳,没有犯了错误而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令人担心的是不能改正错误。一念之间改正了错误,当时就获得了初始之心。一个人谁能不犯错误?改正错误是可贵的。 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译文】古人留下的学问,是切切实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不只是用于讲学谈论。 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译文】孔子“学而时习之”中“时习”的要领,只是独处时要谨慎小心。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 【译文】人在官场中修行,和隐居山林修行相比,功夫难上十倍。 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 【译文】这颗心的良知,显著、明显地挂在那里不曾晦暗过,万古以来就像那个不变的太阳。

阳明心学

拜师学习的要义 阳明先生说:「要向比我早觉醒的人学习,既然已经承认他比我早觉醒,就要尊重他的地位,跟他拜师,就应当专心致志,只有他说的话缠听,如果他的观念与我不合,不可就把他的话弃置,必须跟随着他的脉络去思考,如果思考不能获得解答,还要再跟他请益厘清,务求彻底了解他全面的意思,不敢动辄滋生对这位先觉者的质疑与困惑。因此《礼记》说:『只有老师严格其门径,大道缠能被尊重,大道被尊重,然後人民缠能知道要尊敬学习这件事情。』假如没有尊崇老师的地位,对他的教育怀抱着笃实信仰的心情,则必然有轻忽怠慢,把学习这件事情看得太过容易的意念,这会使得他的言语我们未曾严谨倾听,那犹如未曾听进去;听进去却不严谨思考,那犹如未曾思考,如此虽然自称跟他拜师,犹如未曾跟他拜师一般。」 这出自〈示弟立志说〉,阳明先生写给其弟王守文有关立志的一封信。 如果没有给出观念,使得世界因此而存在,那宇宙对我们人类来说,根本不能意识到其存在。因此,能给出观念的人,让我们透过意识,能安身在这宇宙内,这就是我们的先觉者。宇宙的源头就是本体,然而,宇宙本体不会自称其本体,只有观念能让本体被洞见,能帮忙我们洞见本体的观念,就是世界本体,透过世界本体,我们与宇宙本体扣应。就儒家的义理来说,这世界本体得要由人担任,观念缠会因此现身,我们如要学习能洞见宇宙本体的观念,就得要去认世界本体,这就是古时候拜师会如此重要的根本原因。 理性知识的观念,自己或许能读书获得;灵性知识的观念,如果没有良师的细致指引,那就难免会被各种观念的黑洞给卷失,终生迷路在宇宙里。有关於宇宙本体的观念,会含有大量的冥契经验,冥契经验这个桥梁,沟通着天与人这两个主体(与受体),能让天与人相互契合的内在脉络,就是世界本体给出的灵性知识。谁能担任世界本体?这个问题不应该问自称是世界本体的人,而应该问在寻觅宇宙本体的人,如果你想与宇宙本体相见,你就应该承认能帮忙你相见的宗主,当你承认「他是我的宗主」,你就应该笃实去信仰他的教育,按着他给出的指示去学习掌握观念。这种信仰的过程并不是如同傻子般不闻不问,正好相反,你应该要摊开来检视生命,把自己的各种状态细致与他对论究竟。 自我与自性是个既矛盾且相容的两个机制。人如果没有自我意识,那大概就无法行住坐卧了,人如果只有自我意识,那大概就无法去复见自性本体了。但,行住坐卧里,依旧有着自性本体的作能,阳明先生强调「事上磨练」,就是在强调这个作能。自我意识让人能确认自己肉身的存在,自性本体却能让人因了解世界的存在,而了解宇宙的存在。没有肉身,我们无法体察万有,但,局限在肉身,我们无法与万有合一。在静坐里,最常发生的困境就在於人每当「发现」自我意识不见了(那同样意味着肉身不见了),人就会惊慌失措,立即想要「拉」回来自我的存在感。你就能看出要让人泯灭自我,这是如何困难的一件事情。这

浅议王阳明心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提纲

浅议王阳明心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一选题依据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堪称儒家人格的典范,封建时代的完人。他的一生兼内圣于外王为一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俱全,成为后世人格追求 的楷模。王阳明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突破了程朱理学的解释框架,发 扬和深化了心学一途的学思脉络。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哲学资源,直至 今日,从道德伦理和环境伦理等角度都对我们有可取之处。对各种亟待 解决的社会道德问题王阳明心学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对于个人来讲, 体会“致良知”学说中强烈的使命感和道德自律精神,对于我们从内心 深处自觉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之中大有裨益。作为年轻 一代,我们应该看到,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呼唤一种个人对社会的使命感; 体会这一点,能够加深我们去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 二研究内容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以文献作品为切入点,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做研究。第一部分考察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立论基础,即王阳明心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前提两个方面。 第二部分阐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1)心即理;(2)良知与致良知;(3)知行合一。这三个方面 理论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王阳明思想的有机整体重点放在“致良知”学 说的理论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观。 第三部分评析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价值与启示以及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第一,心学确立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非人性化弊端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 第二,心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当下尤其显得重要。 第三,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对中国自主创新的启示。 三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 四论文进度 12月收集资料(图书馆,电子期刊,万方期刊网,百度) 1月分析和完善提纲。 1月—2月中旬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2月中旬—3月与指导老师沟通,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定稿。 五参考文献 [1]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方志远.王阳明评传[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3]陆九渊:陆九渊集[M],中华书局,1980 年。 [4]王阳明:传习录[M],张怀承注译,岳麓书社,2004 年。

高考作文素材: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高考作文素材:知行合一——王阳明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 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儒家篇之6阳明心学

第五讲阳明心本论 The Philosophy of Wangshouren 本讲概述 一、明代理学概况 二、王阳明生平与学述 三、心外无物 四、致良知 五、知行合一 六、王守仁心学及其学派 第一节明代理学概况 (一)明初理学的官学化 主要由朱元璋、刘基、宋濂等推动。 1042年朱棣命胡广等编订《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 代表人物:刘基、宋濂、方孝儒、曹端、薛瑄、吴与弼 (二)明中期心学的崛起 1、江门之学(陈献章、湛若水); 2、姚江之学(王阳明)。 第一节明代理学概况 (三)明中期气学与理学反思思潮 1、罗钦顺; 2、王廷相; (四)王门后学 1、浙中王门:钱德洪;王畿; 2、江右王门:邹守益、聂豹; 3、泰州学派和异端思潮:王艮、罗汝芳、李贽。 第二节王阳明生平与学述 王阳明像 王守仁,字伯安,生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死于公元1528年(明世宗嘉靖七年),浙江余姚人。 自号阳明子,曾筑室故乡会稽山阳明洞,称阳明先生。 军政的王守仁(1472-1528) 28岁中进士。1500年授刑部主事,改兵部主事。因反对过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公路站长)。后来累升为右副都御史。 有近于“豪雄”的军事谋略,这在平定南赣及以后的政治生涯中可以体现出来。 皇室贵族宁王朱宸濠起兵企图篡夺帝位,王守仁率兵讨伐,生擒朱宸濠,为明朝廷平定了内乱,升南京兵部尚书,受封为新建伯。 王守仁的涵养(1472--1529) 精神气质近于浪漫主义,这影响了他思想发展的方向。 他富于创造精神,充满活力,盈溢着生存体验与生命智慧。 哲学家王守仁(1472-1528) 早年潜心于朱熹理学,后于龙场悟道,晚年提出著名的“四句教”。 确立了心学理论体系。提出“知(道德意识)行(道德行为)合一”观。对破除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强调实践具有巨大作用和现实意义。 阳明哲学远播海外,在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哲学家王守仁(1472-1528)

浅析王阳明的心学

浅析王阳明的心学 摘要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解放了自朱程以来对人性的束缚。改变了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以 来,官方对于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垄断地位,更突破了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局限,一直被压抑、歪曲的“人”得到了空前解放。而其“知行合一”的重要理论对于当代生活尤其是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知行合一,心学,王阳明,教育工作 一,王阳明其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影响 首先介绍一下阳明先生,王阳明, 名守仁, 字伯安, 阳明是他的号, 浙江余姚人, 生于宪宗成化八年( 1 4 7 2 年) , 死于世宗嘉靖七年( 1 5 2 8 年) 。他的父亲王华, 是成化年间的状元, 一宫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在家庭的熏陶和时代的刺激之下, 既要做官, 又想当圣贤, 既仇视农民起义, 又感慨士风的败坏。他曾被权阉刘瑾迫害流放, 却并不改变对朝廷的忠心。他亲自带兵旗压了闽赣两广等地农民和少数民族的起义, 平定了宗室宁王宣嚎对朝廷的 反叛。同时, 他深入探讨了程朱理学这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庞大体某, 将它所论证和宣扬的 纲常者分, 天理人欲等核心思想, 做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改造不论是学术还是“事功”, 王阳明都是统治阶级所玉需的人物。他的主观唯心论, 是陆九渊学说的引伸和发展, 而i 又带有更浓烈的佛教禅宗的色彩。阳明心学是禅宗化的儒学。 明朝官方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 它在明初占有独尊的地位。成化弘治以后, 长期被 压抑的陆九渊的心学开始抬头, 王阳明则公开地打出了陆学的旗帜, 以全扬他的良知学 说, 给了儒家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一个极端地发展。嘉靖以后, 陆王心学在思想界风靡 一时, 《明史·儒林传》说, 阳明学“门徒偏夭下, 流传渝百年”, “嘉、隆而后, 笃信程、朱, 不迁异说者, 无复儿人矣。”程朱理学, 从根本上说来, 是适应封建制度、符合地主阶级要求的, 大体说来, 王阳明主要从两个方面做了这样的工作。第一, 进一步强调主观精神( 人心) 的决定作用, 以整伤人们的封建道德; 第二, 给普通人指出一条道德修养乃至成 贤成圣的迅速简易的道路, 也就是把百姓变为圣贤的愚弄人民的道路。 二,王阳明心学的大体内容及其思想解放作用 阳明心学有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他认为,理全在人心,应该向内去求。“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你认为你是快乐的,再苦再累你也感觉幸福。你认为自己是痛苦的,锦衣玉食你也不满足。你的心,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心之本体”,人的固有道德意识,即“良知”,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先天具有判断是非、选择善恶的道德标准。知与行都是内心的道德标准发出来的,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所以知行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他认为知行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割的,批判了“先知后行”和“重知轻行”的观点。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学问,因为知与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程朱理学曾抑制了几百年的思想自由,对此, 王阳明首先否定了“理”的外在性,主张把理置于每个人的心中, 从而建立起尊重各人主体作用的“心学”。朱熹主张客观

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在过去的哲学教科书中,通常是作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而受到批评的,其实,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哲学,王阳明的心学是明代中叶之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潮,其影响之广大,远极于日本等国,从而使王阳明成为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王阳明的学说,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1)心即理;(2)良知与致良知;(3)知行合一。这三个方面理论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王阳明思想的有机整体。 “心即理”的观点,是王阳明学说的基础性理论,也是他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点。 它大致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本心”,这一本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或本质。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不仅能够视听言动,而且能够分辨善恶、能够感知外物,能够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推理,根本原因即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本心”,如果没有这一“本心”,那么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就都是不可能的了。 他要强调的是,这一“本心”原来是包含着最高的“天理”或者天道的,“天理”不外乎人心,天道即是人道,所以“天理”就存在于人心,天道即是我们的“本心”。他说“心即理”,就是要我们都要明白这样一点:我们的“本心”或者本质原本就是与天道相一致的。人之所以可能是高尚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心即理”的观点,其实就是要我们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原本与天一般高明,与地一般博厚,这样我们才能够光明正大,在天地间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心即理”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立足的基点,有了这个基点,我们的生活才不至于会迷失方向;有了这个基点,我们才能够真实地把我们自己的本质表现在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 “心即理”的“心”,王阳明后来又将它称为“良知”。“良知”既然是“良”的,当然就是“好的”,因为它实在就是我们从天道那里所获得的“德性”。这个“良知”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并且它永远都在,不会消失的。 生活当中之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好人”,之所以还有各种各样的恶言恶行恶人恶事,不是因为那些人没有“良知”,而是因为那些人不能“致良知”。

学习阳明心学的体会

学习阳明心学的体会 我想先说一说我在接触阳明心学之前的一些个人经历,主要讲的是我在心理学方面获得的帮助。我能在一开始接触心学的时候就有很强烈的亲近感,主要归功于我的那段经历。 可以说,正是一段心理咨询的经历,帮助我走到现在修习阳明心学的路上。在三年前,我参加了我们市的一个心理咨询师体验班。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静坐冥想,或者说是半催眠的状态下,收获了很多以往没有的体验,主要就是理清了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打通了“心”与“脑”的链接通道,从那时起我对世界的看法有了转变,个人的精神情质,家庭关系,工作状态,都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明显的改观。(分清心和思维不是一回事,是心学入门的第一个障碍)在那段时间里,我首先接触的一个观念就是爱的秩序,假如爱的秩序混乱,人的情绪状态就会固化在一个混沌之中,感到处处不如意,体验不到幸福和真正的喜悦。最让人感到舒适的爱的秩序是什么呢?这里的排序是,第一位是自己,接下来是配偶,亲人,朋友,事业。 正如阳明先生讲到的,有我的一点灵明,才有世间万物的感应,所以出发点是自己,配偶是自己的另一半,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的基础,有了基础,孝敬父母,教育子女,都能更顺畅。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等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对他们的爱是自然的事,这也是良知的一种体现。工作和事业只是我们修行的途径,关键还是修好自己。(工作和生活只是人生的载体,而不是人生自己。这个次序清楚了,就很

容易理顺了) 初次听到这样的新概念“爱的秩序”的时候,我感到恍然大悟,从此,我不再纠结于别人的眼光,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一段时间,我暂时放下了一些曾经在乎的事情,专心做回自己,可以说真是打开了一扇心门。(“心即理”是人与世界的相对位置,这个位置定了,才能谈到其他) 以上是我接触心学前的经历,下面说说加入阳明心学群以来,我对一些概念的领会。 其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概念强调的是以“心”感知万物,用心观察万物。以前对待事物会受到外物的诱惑,或者别人情绪的干扰,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就随之波动;现在对待事情能以平稳的心态对待,就是能稳住自己的心绪,并尽量保持觉悟的状态。关于心的感应,我想分享一段小说里的描述: 科幻小说《三体》中一段描写,说的比较有趣,写的是一只蚂蚁,爬在一个墓碑上,从它的视角看,就是凸起和凹陷的一些路线,它其实不能感知到全貌,(即便看到全貌也不能辨识出这是墓碑,它并没有这样的概念)。 其实很多概念,名词都是人特有的思维辨识的结果,是心体落在事物上的感应。 用这样的感知方式去观察事物,观察人,我感到了人的渺小,就像一个蚂蚁走在世间,其实不知道它自己在经历什么,我也感受到了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是从自己的经验经历得到的,放下自己原有的

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王守仁(1472- 1529年)字伯安,浙江馀姚人。因筑室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有《王文成公全书》(一称《阳明全书》,以下简称《全书》) 三十八卷传世。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刑、兵部主事。因在反对宦官刘瑾的斗争中失势,廷杖四十、由赐二甲进士出身,兵部主事而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不久,刘瑾伏诛,王守仁得以复出。后以原官改升南京鸿胪卿,以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过农民起义,所谓破山中贼,后平定宸濠之乱,升南京兵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年)兼左都御史,出征思田少数民族起义,第二年死于归途。 前面说过,王守仁生活的时代是政治、经济空前动荡的时代。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的局面,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①王守仁认为,政治、经济的动荡是由于道德沦丧,而道德沦丧是由于学术不明,学术不明是由于朱学的流弊所造成的。于是,他以正人心,息邪说而后天下可得而治为己任,从攻讦朱学入手,企图另辟蹊径,从思想谋略上解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为当时的社会探寻一条新的再生之路。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王守仁潜心探索心学理论,最后完成了心学思想体系的建构。 《明儒学案》作者黄宗羲根据王畿的记载,叙述了王守仁学术的创立过程: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②按照这个意见,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是经过三次转变后形成的。这种转变,一方面与他的政治命运相伴随,另一方面也与对朱熹思想的认识有关。我们着重看后一方面。 王阳明早年就开始接受朱熹思想,他曾向吴与弼的弟子娄谅问学。开始他遍读了朱熹的著作,后来发现朱熹思想的矛盾,即所谓物理、吾心终判为二,由此产发了在事事物物上穷理,如何能明吾心之明德的疑问。《年谱?阳明集要》上说:过广信,谒娄一斋谅,语格物之学,先生甚喜。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也。后遍读考亭遗书,思诸儒谓众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因见竹取而格之,沉思不得,遂被疾。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在以陈献章等人为代表的心学思潮已普遍流行的背景下形成的。他从娄谅学格物之学,表面上是遵循朱熹穷理的路子,然而实际上,娄谅已受吴与弼的影响,其格物之学已带上心学的色彩。吴与弼的大弟子之一胡居仁说:娄克贞(即娄谅)说他非陆子之比,陆子不穷理,他却肯穷理。公甫(即陈献章)不读书,他却勤读书。以愚观之,他亦不是穷理。他读书只是好圣贤言语来扩己见,未尝虚心求圣贤指意,舍己以从之也。还说:娄克贞、陈公甫分明是禅

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发布时间:2014-11-03编辑:1039 手机版 1、“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传承阳明心学-对外汉语教师个个知行合一汇编

学习-----好资料 传承阳明心学对外汉语教师个个知行合一 近日,日本政治学家福山和比较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外国专家局改革建言座谈会,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及其“心学”,随之也突然成为 了舆论谈论的一个焦点。对外汉语教师们在世界各大国讲解汉文化思想价值,传递着中华精髓理念。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影响了全东亚,可谓非常的不一般。作为中国明代思想家的理论精髓,对于近代,以至现代的改革事物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如此实用的指导意义。可见中国文化思想价值体系展现出的魅力的强大,备受多国的欢迎。 对于“知行合一”思想的辩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民族和伟大人物身上都有体现,他们是如何解读和利用这套理论,是认为行在前,还是知在前。在历史潮流面前,社会该如何发展,人民该如何运动,知与行都是不可避免的哲学问题和实用理论思想。 王阳明认为,在未亲身“实践”之前,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完美“知” ,作为“行”的指导。王阳明认为,“知”要靠自己的“行”去获得。否则,即便那“知” 是孔子所留下的,对自己也未必对;相反,如果是自己在“行”中体会出来的,即便那“知”再怎么显得稀松平庸,也不能说它是错的。 在王阳明看来,人必然先有想吃东西的心,才会去吃东西,所以,想吃东西的心,就是“行”的开始,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障碍,这时候,就需要动用“学、问、思、辨”的能力,去一一克服,换句话说,王阳明反对“学问思辨”好了后再去行动,而是认为,只有在具体的行动中,才会产生真正有效的“学问思辨”,进而获得真正的“知”。 这种“心学”思想,为东亚国家提供了政治层面的思想资源,比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需要尽快自强,处理好改革整体的问题,但无别国的成熟案例可以参考,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一切“摸着石头过河”为日本维新人士提供了精神上的信心支持,让他们奉为理论圭臬,团结一心,进行改革事业的推进。 这种价值思想的流传必然是当年一些先进人士的推动和交流。而如今,中国 语言和数千年文化的实用性和强大魅力被全球更广泛的国家和民众所接受。他们希望学习汉语来获得与中国更深入的合作和发展,汉文化中的精髓理念和思想价值,也同样散发着耀眼惠泽的光芒。大量的学习、传播和交流的需求,则要倚赖对外汉语教师的功劳。 现代科技发展迅猛,汉语教学的理论不断发展创新,学习的方式也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海外民众或与老师面对面进行学习,或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随时随地的在线沟通学习。 更多精品文档

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1

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 一、心外无物。 1、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什么世界。或者是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花的段子。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他的意思是,你没看见花之前,花的存在与否,你既不能肯定,对你来说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你现在看到花了,花在鲜艳在你心中留下了印象,让你感到很开心,这时花对你来说,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义的。 2、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构成了你世界的全部,那么,是不是你见到的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大?也未必如此。美国有个演员叫尼古拉斯的,他要环球演出,叫股票经纪人

每天发一封电报给你,把他所关注的几个股票的“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都发给他,然后他根据这些信息,在头脑中构想出这些股票的波动情况,大意是,股价突破波动的“箱顶”,证明股价有向上的动量,买进;股价向下跌穿“箱底”,证明股价没有承托的力量,要平仓。他把这种理论叫“箱体理论”。他用这种办法,把几万元钱炒到一百多万元。 后来,他回到了纽约,在接近交易所的地方专门租了个办公室,请了好几位经纪人,办公室有三部专用电脑,直接交易所的即时行情。按理,行情细分到分钟图,甚至秒点,他应该操作得更好才对。事实上,潮水般的行情信息搞得他头昏脑涨,分不清东西南北了。很快,一百多万元又亏剩几十万了。 他反省自己,恢复过去的做法,重新参加演出,远离市场,叫经纪人每天按过去的方法给他发电报。他的头脑又变得清晰了,感觉得到了股市的脉动和节奏,看清了股价的走向。很快,他的账户又恢复到以前的一百万以上了,而且在股市大跌之前就全部清仓了,躲过了惨痛的崩盘。 对尼克拉斯来说,那几个“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就是股市了,那潮水般的时分图,就是“日内噪音”了。但西蒙斯肯定不同意这种看法。他的团队里有世界上运转最高速的电脑和服务器;他把办公大楼搬到交易所的旁边,就是为了快千分之几秒的优势;他所有的模式都是极短时间的日内操

王阳明名言名句精读十句经典语录大全

王阳明名言名句精读十句经典语录大全 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

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守仁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知行合一。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知善知恶是良知。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译文】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息为本体.口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与非为本体。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译文】初始之心的明亮,皎洁的就像白天的太阳,没有犯了错误而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令人担心的是不能改正错误。一念之间改正了错误,当时就获得了初始之心。一个人谁能不犯错误?改正错误是可贵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