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20世纪 60年代以前在西方行政学的决策研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理性决策模式 ,尽管西蒙等人对传统的纯粹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改进并进而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但是他终归没有跳出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框架,然而,理性主义决策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决策模式试图弥补理性决策模式之不足其中有一种决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一直被视为西方国家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就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

这一模式的要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上。渐进主义认为,现实政治的渐进性决定政策分析的渐进性,决策者面对已有的基本的价值共识,只着意于对现存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二是在政策方案的抉择上。渐进主义认为,政策制定并不是取得可用理性标准来判断的解决方案,而是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协商所达成的某种和解、调停和协议。

一、生平与著述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Charles E. Lindblom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他于1917年3月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37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主修政治学及经济学;193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任教 ,进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1 9 4 5 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46 年任教于耶鲁大学至今 ;1 9 5 4 年在著名的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 ;1 9 6 0 年任古根海姆研究中心研究员 ;1 9 6 3 年~ 1 9 6 4 年出任美国住印度大使馆经济参赞并兼任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驻印度办事处主任;1 9 6 8 年~1 9 6 9 年出任耶鲁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 ;1 9 7 2 年~ 1 9 7 3 年担任耶鲁大学政治学系主任 ;1 9 7 5年任美国比较经济学会会长 ;1 9 8 0 年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现任经济学与政治学“首席讲座教授”和社会与政策研究所所长。作为一个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创性的工作 ,他以对“政策”的分析研究、尤其是以其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饮誉美国政治学界和行政学界。在执教之余,林德布洛姆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 ,其中主要有 :《政治、经济及福利—计划构成与政治经济系统的基本社会过程》(1 9 5 3 年 )、《政策分析》 (1 9 5 6 年)、《渐进调适》 (1 95 9 年)、《决定的策略—政治体系是一种社会过程》 ( 1 9 6 3年)、《民主的智慧—经互相调节产生的决策》 (1 9 6 5 年)、《决策过程》 (1 9 6 8 年)、《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 (1 9 7 7 年)等。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渐进调适》作为经典性的论文是美国攻读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书。而作为《渐进调适》一文的进一步发展 ,其另一部力作《决策过程》一书则以渐进的决策分析战略和多元的决策模式对一些长期以来较有影响的决策理论和模式 ,特别是理性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作了回答。此外,他的《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一书出版后 ,

被认为是 2 0 世纪最后 2 5 年内最有影响的政治学著作 ,该书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学术奖。

二、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政治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 ,在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的关注。在林德布洛姆的决策理论尚未出现之前 ,最有影响的政治和行政决策理论是理性决策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1.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2.所有有关问题的信息都是可得的 ;3.决策者能辨别所有的选择 ;4.决策者能有意义地评估这些选择,即研究选择的结果并加以衡量和比较 ;5.所作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决策者指出的价值。显

而易见,理性决策模式是从规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的,它深受早期经济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人”知道全部可能的行动,知道哪种行动能得到最大的效果 ,知道从所有的可行行动中挑选最好的一种。受这种理论的影响,理性决策模式认为人在玫治和行政决策的活动中也是可以非常理性的。这一决策模式的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传统特征。

不久,理性决策模式受到了另外两种决策模式的挑战,其一是著名行政学家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其二就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这两种决策模式的研究在方法论上都是从实证的角度对理性决策模式作了分析和批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对. “理性”决策模式作了逐条批驳,西蒙认为 :1.决策者事实上并不具有有关决策状况的所有信息 ;2.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3.决策者在有了有关决策状况的简单印

象后就行动 :4.决策者的选择行为受所得信息的实质和先后次序的影响;5.决策者的能力

在复杂的决策状况中受到限制;6.决策行动受到决策者过去经历的影响;7.决策行动受决策者个性的影响。在西蒙看来 ,政治决策者的理性是“有限的” ,在决策中应以“满意”来代替“最佳”。

如果说西蒙也还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探讨政治和行政决策的话 ,那么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式则是从另一个思维角度来探讨政治和行政决策。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从 1 9 5 3 年—— 1 9 7 9 年),其渐进决策的思想起源于 1 9 5 3 年 ,他关于渐进决策的思想在其早期著作《政治、经济及福利》 (1 9 5 3 年)一书中已具雏形。他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渐进主义”的概念 ,他通过对社会政治过程的四种基本形态的分析提出了他那已具雏型的“渐进决策”模式。他认为社会政治过程包含着以下四种基本形态 :

(一)价格体系

价格最先由供给与需求决定。供给多、需求少,价格自然下降 ;供给少、需求多,价格会上涨。因此,价格高,企业家有利可图会多生产,反之则少生产。为改变需求

关系,企业家会千方百计地控制价格。同样 ,在政治领域中,社会大众需要服务 ,政治领袖需要权力。社会大众支持政治领袖以获得服务 ,而政治领袖以其服务而获得权力。对政治领袖来说 ,只有服务而无权力 ,他们不会屈从;但只有权力而无服务 ,又会失去大众的支持。如价格体系一样 ,政治领袖控制着社会大众 ,同时又被社会大众控制 ,两者相互制约。(二)层级体系

层级体系是政治领袖为实规其目标 ,由上而下、层层控制的工具。随着目的的不同,体系的结构形式会有很大差别。但层级分明,上层会不断地控制并利用下层。在控制中,下层级层层贯彻上层级的指令,而其本身无多大自主权。

(三)多元体制

在美国多元化的政治体系中,存在着多元政治权力中心,并且各有其自己的政治领袖。决策经常是在各党派公开地相互竞争中进行,各政治领袖受到多元体制形态的控制。

(四 )议价

市场上买卖双方要相互讨价还价。妥协的结果是互相退让 ,选取折衷方案作为成交的价格。在政治上 ,各政治势力团体,如政党、政治派别与利益集团等等 ,相互妥协、交易 ,取得一种能牵制各政治领袖的“议价”。

因此,从价格体系角度上看 ,价格不可能单方面决策 ;从层级体系角度看 ,除最高层外 , 其他层次也无法单方面做决定 ;从多元体系看 ,决定是各政治权力中心互动的结果 ;从议

价的角度看 ,决定又是双方妥协的产物。这样,决策是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无一方可以单独做决策。政治上若要做决策 ,聪明之举是在于相关人士取得共识的前提下做决定 ,才能够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具体地讲 ,可以从若干个相差不大的方案中,比较得失后 ,选取其中较好的方案。被选中的方案只是对现实中的执行方案作了微小的调节。在林德布洛姆看来 ,

这种被称之为“渐进主义”的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决策所选择的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 ,可以预测 ;

2.在一时无法搞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 ,找出一种满意的

结果 ;

3.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不会因远离原有目标 ,搞乱了原目标间的秩序 ;

4.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做的抉择是否正确 ,特别是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因素,比较其利弊;

5.渐进方式比较稳妥 ,容易控制 ,能够及时纠正错误 ,不会造成大起大落的状况。

1 9 5 8 年 ,林德布洛姆在《政策分析》一文中批评传统的政策分析方法时 ,进一步提他的“渐进分析”方法 ,他认为 ,传统的政策分析方法在探讨政策问题时过于强调理论在政策研究中的作用 ,注重从政策理论中引申出一般规则,过于强调价值,将价值当作方案的抉择的标准;它太过分强调所有重要变量 ,要求对变量一一做广泛综合的分析。而渐进分析则不同 ;第一,它不依赖理论作为政策分析或政策制定的指导原则,认为评定实际的政策分析或政策制定是配合现实情况的需要或限制、是超理论的 ;由于现实政治所推行的是渐进政治 ,对政策问题、各政治领袖与政党的看法大致上达成共识 ,所能调节或改变者,只是在小节问题上 ,因而是渐进的。在实际政治中,不一定需要用许多理论 ;第二 ,尽管政策分析或政策制定也会经常出现许多变量,但渐进分析只注重政策制定中出现的几个重要变量作片段分析 ,方案的考虑也只限于少数几个 ,而不是广泛的 ;第三 ,它认为价值与事实在渐进分析中交互使用、互为一体。现实政治中的基本价值已达成共识 ,无需再寻求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作为决策的标准 ;第四 ,渐进分析着重以已有的政策为前提 ,这样的政策更可能被社会上一般人所接受 ,较有把握,较符合实际,并且与现实差距不大,较容易控制 ,不致于冒太大的风险。

1 9 5 9 年 ,林德布洛姆在《“渐进调适”的科学》一文中,进一步批评了传统的政策分析模式—全面理性模式 ,并且阐述了他的连续有限比较模式(即“渐进调适”模式)。林德布洛姆认为,传统的政策分析模式不切合实际 ,不是好的政策分析模式 ,而“渐进调适”的政策分析或政策制定模式较实际、较科学、较妥当。他将两种模式加以比较 ,指出了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他认为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的特征是 :

(l ) 明确区分目标与行动,将目标当作政策分析的前提 ;

(2 ) 在目标与手段的分析中,先确立目标 ,再寻找手段 ;

(3 ) 认为“好”的政策是实现目标的最佳手段 ;

(4 ) 主张综合或全面的分析;

(5 ) 它过分强调理论的作用。

与这种传统决策模式相反 ,连续有限比较模式 (“渐进调适”模式)的特征是:

(1 ) 不区分目标与行动 ,认为它们是联系着的;

(2 ) 不区分目标与手段 ,认为这种区分是不适当的且有限的 ;

(3 ) 认为“好”的政策是由“共识”所产生的;

(4 ) 它主张有限分析 ,忽略了重要的后果、可行方案和价值标准;

(5 ) 主张通过连续比较来减少对理论的依赖。

1 9 6 3 年 ,在《决策的策略》一书中,林德布洛姆将他的政策分析模型又称为“

断续渐进主义”,而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式则被他称之为“全面分析” ,这种分析的含义是 : “小心和完善地对所有可能的行动途径及这些途径的可能结果进行研究 ,并且用价值观对这些结果加以评估,在各种不同的行动途径中作出选择”。而断续渐进主义的特点则是只做因时间差距进行边际的选择,只考虑有限的政策方案和有限的行动后果,只在于调适目标、重新检查资料、作连续不断的补救性的分析评估及社会片段分析。

到此,林德布洛姆的“渐进调适”模式已基本定型 ,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也遭到了激烈的批评。

针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意见 ,林德布洛姆后来又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加以反驳,并且改正、扩展、完善了他的“渐进调适”的科学 ,尤其是 1 9 7 9 年他在美国《公共行政学评论》上发表了《尚未达成 ,仍需调适》一文 ,对自己的理论进行系统的辩护和补充。他区分了渐进政治、渐进分析、党派相互调适等概念补充了“党派相互调适”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内容,他特别对渐进分析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即划分为简单的渐进分析、断续的渐进分析和策略分析三个层次。在他看来 ,简单的渐进分析是指对与现状有差距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择其一而予以简化和重点性的策略研究 ,它所提出的几个可行性方案与现实差距甚微 ,所作的决策与现行的状况比较 ,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这种分析只能构成复杂的策略分析的组成部分 ,其结果必然造成“渐进政治”—即那种在实际的政治行为中只作局部的或点滴调整的政治。断续渐进分析是指每一项政策制定之前,在社会上已达成基本的共识 ,政策制定只能根据情况变化所产生的边际差距 ,在有限的可行性方案中,分析其后果 ,并重新检查资料,片段性地、连续地和修补性地调适目标 ,因为综合全面的分析既然做不到,那么就应退而求其次,采取“策略分析”林德布洛姆认为,在各种“策略分析”方法中,“斯续渐进”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策略分析是指针对复杂问题 ,直接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策略,它实际上是简化了的科学分析方法,是由简单的渐进发展而来的,它将断续渐进方法纳入自身之中,将它作为一种主要方法。此外,在林德布洛姆看来 ,试错法、计算决策法、启示决策法、突破瓶颈法等也是策略分析常用的方法。林德布洛姆还认为,渐进分析的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着的:简单的渐进分析是断续渐进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断续渐进分析又是“策略分析”的一种。显然 ,《尚未达成,仍需调适》是林德布洛姆对他的渐进决策模式的较系统的表述。

三、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

从渐进决策模式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是在对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理论的批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 ) 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与其他问题相区别 ,或者至少与其他问题比较 ,它是重要的;(2 )引导决策者作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各种目标是明确的 ,而且可以按照其重要程度将它们加以排列 ;(3 ) 处理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为决策者一一加以考虑 ;(4 )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每一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调查、研究 ;(5 )每一决策方案和它可能出现的结果能与其他选择方案相比较 ;(6 ) 决策者将采用其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成他的目的、价值或目标的那一方案。因此 ,这一决策过程是一个理性的决策 ,这一决策能够有效地达到现定目标。

(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综合主义的管理者、规划师,你怎样进行决策?林德布洛姆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焦头烂额的苦恼的人。首先,他要搜集政策或规划所有可能涉及到的方面,接它们的重要性排序,然后给予它们一系列权重和关系式。这个过程就已将他折腾得不亦乐乎,然后还得找出一大堆理论,为好歹挑出的几个方案进行后果分析。当他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物有所值的方案时,其他“专家”发言了:你怎么把那个重要的问题给忘记了?他连忙认错,再列出几个方案,但此时,他已找不到什么理论来判断哪个更好,最后也只得凭经验确定一个实施方案。这还没完,方案总是有利有弊,混和了多种价值观和风险,他还得精心选择实施的手段和对象。但不幸的是,等到实施时环境又变化了,他只能实现部分设想,然后调头重来一遍整个过程。)

林德布洛姆对这一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认为 ,由于人的知识能力的不足、政治问题、人性的弱点、社会价值、决策技术以及时间变迁、组织结构

等因素的存在 ,使得传统的决策模式成为不可能,传统决策模式的各项基本内容均可反驳。林德布洛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 :第一 ,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而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所谓问题加以明确并予以说明,这样,关于“问题是什么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存在各种争论的余地。但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林德布洛姆认为,目前还没有任何可以通过分析来解决这一争论的方法。第二,决策分析并不是万能的 ,对, 项复杂的决策来说 ,分析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有时或许还会造成错误 ;而且在现实的决策中,也不可能漫无止境地分析下去。这是因为:一方面 , 决策要受到时间的限制 ,常常是决策者在分析远未完成之前就要作出决定 ,否则就要贻误时机;另一方面 ,决策也要受到费用的限制,对于有些决策来说 ,采用分析手段付出代价太高.虽然对有的决策进行确定性的分析是可能的 ,但是也许不值得花那个代价。第三,决策受到价值观的影响。由于决策集团内部各个人的价值观存在着差异 ,因而在选择决策备选方案时就必然会出现意见不一致 ,但是依靠分析并不能解决决策者的价值观和意见的不一致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 ,价值观是不能被证实的,分析的方法既无法证明人的价值观, 也无法命令别人同意他们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 ,在决策标准上 ,决策者们也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有人认为 ,所谓的“公共利益”可以作为政策制定的标准 ,而林德布洛姆则批评了这种观点,他认为 ,公共利益也很难作为政策制定的标准,因为人们在什么构成公共利益这一问题上尚未取得普遍一致的意见 ,公共利益并不表示一致同意的意见。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对渐进决策作如下理解 ;所谓渐进决策 ,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 ,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 ,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 ,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逐渐实现决策目标。在林德布洛姆看来,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按部就班原则

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过程只不过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现策稍加修改而已。他明确指出 : “按部就班 ,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 ,或许

不像个英雄人物 ,但却是个正在同他清醒地认识到对他来说是硕大无朋的宇宙进行勇

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这里 ,林德布洛姆把决策过程视为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 , 他注意到了决策过程的连续性。

〔二)积小变为大变原则

从形式上看 ,渐进决策过程似乎行动缓慢,但是 ,林德布洛姆认为 ,这种渐进的过程可以由微小变化的积累形成大的变化 ,其实际的变化速度要大于一次大的变革。在他看来 ,渐进决策要求变革现实是通过一点一点的变化 ,逐步实现根本变革的目的。

(三 )稳中求变原则

为什么决策过程要按部就班和积小变为大变呢?林德布洛姆认为.其原因就在于要保证决策过程的连续性。在他看来 ,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 ,欲速则不达 ,那样势必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为了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 ,就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通过一系列小变达到大变之目的。

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 ,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 ,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首先 ,他认为 ,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 .政治上所推行的一种多党制,决策必然要受到多个党派的影响 ,必然成为各个党派折衷调和的产物,或者说 ,决策主体是多元的。然而 ,各个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 ,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个政党之间虽然也有矛盾和斗争 ,但是由于其阶级

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一般来说 ,不会因为政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导致政治的剧烈变化。因此 ,林德布洛姆断言,西方国家所推行的实质上是一种渐进的政治 .各个政党在竟选时仅仅对每项政策提出渐进的修改 :

政党自身的政策也是渐进地改变的与此相一致 ,政府的决策过程必然地是一个渐进的决策过程。其次,他认为.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在他看来 .进行任何一项决策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 ,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等信息的了解程度 ,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了解得越深入、

透彻 ,决策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 :反之亦然。然而 ,决策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智慧或者其它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备选方案 ,洞悉每一项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 ,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都做到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此 ,林德布洛姆认为 , 决策者不可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一个备选方案及其后果都深入、透彻地了解后再做决策 , 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做决策 ,然后边执行边修正。这就是他所谓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最后 ,他认为,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在他看来 , 任何一项新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原有决策的影响 ,因为原来决策已造成了一个既成事实—这就是现行计划,而现行计划可能已经投下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巨变 ,否则便会带来一系列组织结构、心理倾向、行为习惯的震荡和财政困难。因此,林德布洛姆指出 .为了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 ,决策过程也只能是渐进的。

我国台湾学者也在林德布洛姆的基础上对实行决策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综合分析 .他们认为:1.渐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领袖对基本国策的看法是一致的 .仅对每项政策提出渐进修改而已 ,每一个竞争政党也只是渐进地改变本身的政策 ,因而某项政策是在解决某一个既定问题时.经渐进修改而达到完善地步。2.渐进决策模式基本上是保守的,它以现行的计划、政策、消费为基础 .决策者既然无法在多种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相互交错作用的情况下 ,评估出每一项决策备选方案的成本和利益 ,只好以接受以往政策为由,只审查不致于造成自然、经济、组织与行政失调的决策备选方案。他们认为 , 一旦重大政策发生变更,便容易引发决策者之间的冲突 ,每年通过新政策时 ,会引起社会上一部分人之间严重的政治紧张,因此除非要进行重大的政治改组之外 ,过去成功的政策在若干年内要维持下去。3.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 ,作为现实主义者,人们不会经常追求唯一的最佳途径 ,一旦发现有可行的途径 ,就会停止追求。决策者只有在那些自己熟悉的备选方案不能再满足需要时,才会冒险寻求较为根本的政策改革。

4.社会由各种不同的阶层 ,甚至不同的种族组织而成,而不同的团体各有其既定的目标。在现阶段多元的社会环境下 ,为维持社会稳定 ,政府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 ,不太愿意从事全面性的政策改革 ,为此 ,只能依出一些渐进的决策。

四渐进决策模式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渐进决策模式作为一种决策思想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当的价值。从认识论上说 ,渐进决策模式的特点在于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事物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的过程 ,即无论哪种新的决策,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进行 ,这些条件包括历史和现实的特点,包括决策主体的本身条件 ,以及整个社会、组织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心理结构。在方法上,渐进决策模式注重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 ;它强调在进行改变时维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 ,因而主张不间断的修改 ,而不是引起动荡的变革,逐步对政策加以修改并最终改变政声。从政治和行政决策的角度来看 ,渐进决策模式不失为在某种条件下的一种有用的思想和方式。然而,仅仅是在某种条件下,仅仅是一种方式而不是全部 ,这就表明了渐进决策的限制和不足之处。现代管理理论指出,决策的产生一般来自三个方面的要求 :1.外部条件和要求的变化 ;2.组织内部的变

化 ;3.决策者本人富有想象的创见。而就渐进决策模式来说 ,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首先表现为它在方法上明显地带有保守的特点 ,它一般适合于比较安稳和变动不大的环境 ,以及从总体上说是比较好的现行政策。

然而一旦社会条件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一旦表明对以往的政策需加以彻底改变时,渐进决策模式所主张的修改和缓行就起不到它的作用 ,有时还甚至会对大变革起阻碍作用。历史表明 ,在社会发展的某些关头,需要在政策上作大幅度的调整 ,有时甚至是需要抛弃以前的政策而重新确立新的政策。如果我们把这种决策方式称作激进决策的话 ,那么渐进决策具有的认识论特点也并非为它所独占,激进决策也可以是非常注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从政治决策的角度来讲 ,引起震荡的变革有时正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在社会政治的发展过程中,有时需要采用渐变的决策方式,而有时则需要剧变的决策方式,一切应当以时间,地点和客观条件而定。渐进决策作为一种决策模式 ,不应当是唯一的、排斥其他模式的决策模式,忽视渐进决策运用的限制条件 ,把它夸大为普通适用的模式 ,这正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另一个弱点。

案例

以渐进决策理论的视角试析燃油税开征的困境与出路

二、从渐进决策理论看燃油税的开征

(一)燃油税改革历程回顾

所谓燃油税,就是将现今普遍征收的养路费和其他费用合并,改征燃油税,通过法律约定整合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基础设施开支。1994 年1 月1 日,我国在海南省开始试行“燃油附加费”改革。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提出以“燃油附加费”替代“公路养路费”。1999 年《公路法》修正获得通过,将“燃油附加费”改为“燃油税”,至此,开征燃油税正式上升到法律层面。之后几年,燃油税改革被束之高阁,开征燃油税只是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直至2008 年底,国务院决定自 2009年 1 月 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酝酿已久的燃油税改革才得以正式推行。

(二)燃油税开征的难点

燃油税问题,我国从提出至今已逾 10 年,一直广为国人所关注,但就是迟迟未能实施,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涉及的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利益格局难打破。渐进决策模型充分认识到了政策的社会属性,认为政策要解决的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主要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问题;不只是一种狭隘的技术方法,还是一个由大量方向不同和力量强弱不等的主观愿望之间相互作用、寻求均衡的政治过程,是不同党派、利益集团和不同群体讨价还价,协商或妥协的互动过程。燃油税改革的问题牵涉到不同的行业、地区、工种、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又与不同个人、阶层的利益息息相关,从而引发了大量对立的观点、矛盾的舆论,使燃油税的决策陷入了困境之中。

(1)政府管理部门。养路费改为燃油税以后资金管理将趋于严格,而且使用时必须走项目审批的程序,这样一来,交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管理、使用权限必然会减少,收入也面临重新分配。根据2002 年《开征燃油税的正负效应研究》的课题报告,开征燃油税对交通管理部门影响很大:一是预算内与预算外脱钩,二是事权与财权分离,交通部门宏观调控乏力。若转移支付不公平,则会影响地方公路的维护与管理,影响用油大省的积极性。对开征燃油税的受益者税务部门而言,主张开征燃油税的热情也不高。尽管开征燃油

税能进一步增加税收收入,但也涉及到大部分养路费收费人员的接收和安置问题,因而无论是交通部门还是税务部门,实质上都希望维持既定的利益格局,并不急切希望开征燃油税。

(2)交通运输业。燃油税改革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公路行业来说影响深远,机构、人员、筹资渠道和公路发展格局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燃油税的设计方案目标主要是为了降低或者是不增加全体消费者的费税负担,但由于消费对象和个人使用油量的不同,最后的消费结构还是不同的。对于部分使用油量较多的消费单位和个人来讲,开征燃油税后的负担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公路运营汽车等。以出租车行业为例,由于出租车年均使用时间较长,日行驶里程数也较多,耗油量自然较多,若燃油税占到油价的三成,城市出租车每年将多支出近 5000 元至 10000 元,负担明显加重。农用车目前不缴或少缴养路费,如果开征燃油税,农用车在养路费上的优惠将消失,其使用成本会大幅增加。例如,目前我国农村用油量一年约 500 万吨左右,据财政部预算,若开征燃油税给农民带来的负担高达 50 多亿元。在不健全的管理体制下,甚至可能会出现倒卖燃油、油价混乱的不良局面。航空、水运、电力等非公路部门、商业部门不需要使用道路,因此对于这些用油户来说,增收燃油税毫无疑问将要付出更多的代价。(3)石油公司。国家加征6 类成品油消费税,这将给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带来资金使用问题。《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中明确,包括汽柴油、石脑油、溶剂油和燃料油共计 6类成品油新增消费税至0. 8 元至1元/升。消费税提高之后, 1吨汽油至少还要增加上缴近190元的增值税,这还不包括地方附加消费税及地方城建等附税。支出增加,势必会影响两大石油公司的现金使用。

2.国际油价问题。国际石油价格近10 年总趋势持续走高:上世纪90 年代最低价格曾接近每桶 9.8美元,2001 年已是每桶 28—30美元,几年之间油价增幅竟达数十美元。我国最初设计燃油税时的国际油价是15 美元/桶,现在油价已经超过50 美元/桶,在2008 年下半年油价曾经达到147 美元/桶了。在这种价格状况下,出台燃油税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成本和居民支出,对国家和用油企业、个人都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这一因素直接导致燃油税出台的时机无法确定。

3.征收环节问题。如果从生产环节征收,由于目前我国90%以上的成品油是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生产的,因此纳税人和税源相对集中,且这些企业管理规范,核算制度健全,基本能够保障燃油税的足额征收。但在生产环节征收,有可能导致加油站进油不走原油厂这一正规渠道,无异于“鼓励”原油走私;且导致“增值税”、“消费税”、“燃油税”三税并立的现象,违反了不重征原则。如果燃油税在销售环节上征收,即在加油站征收,有助于减少成品油走私,且避免占用成品油经销企业的资金。但销售网点分散,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征管难度大,成本高,且容易造成税收流失。

三、燃油税开征的出路

(一)重视多元参与,提倡科学民主决策

渐进模式并不着意渲染决策过程的知识技术因素,而更强调参与者的互动,利益的调适。这里不存在绝对的决策权力,而有相对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各个参与者都有表达意志、施加影响的途径和机会。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政府的决策应该尽量采取渐进的方式,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民主化与透明度。燃油税政策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一旦实施,如果出现决策失误,短时问内难以更改,将直接影响我国燃油税费改革的效果,因此就要求在决策过程中,通过民意调查、决策听证等途径,扩大公民的参与权,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充分吸收不同意见和观点,使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决策内容顺乎民心,减少盲目和失误,使实施更加顺利。这种民主参与、多元互动的体制与机制对我国燃油税费改革的顺利实施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二)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权,平衡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渐进决策理论认为,政策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协商妥协的产物,不存在单一的理性决策者,涉及政策制定的有立法、行政、司法部门和政党、压力团体、公民等,各种政治力量皆有限参与,彼此制约。政策就是多元的决策主体冲突与妥协的结果,强调要在社会多元的互动与均衡中实现发展。

1.“费改税”后,燃油税也主要是用于公路养护和公路建设的”专项税收”。如何有效合理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划分这笔“专项税收”是燃油税改革的关键。因此,应将燃油税设计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由国税部门征收,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称,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实行特别转移支付制度,中央政府给予专项拨款,合理处理中央政府与

地方政府利益格局问题。

2.应结合完善消费税制度,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将消费税征收环

节后移到批发环节,并改为价外征收。

3.应加大对交通部门的财政分配力度,妥善安置养路费收费机构

近 30 万的交通征稽人员,对下岗分流人员,给予政策优惠,鼓励自谋

职业,积极实施再就业。各种收费取消后,需要寻求公路发展的新融

资平台。

(三)协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渐进主义认为,政策制定是对以往政策的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小变化、逐渐积累,最后实现大变化的决策目标。这种渐进性的决策成本甚为低廉,更适合于当今社会变化频繁的环境下人们追求平稳的心理,有助于化解政治冲突,维持政治组织系统的稳定。

1.开征燃油税会给农业(渔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公平,如果变革太激烈,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偿的话,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应建立、健全对农用(渔用)燃油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机制,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给予适当补贴的机制:对农民,统筹考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通过直补予以补偿。

2.对于特定行业要进行补贴。对于出租车和交通运输行业,可以在市场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服务价格,适当发放补贴或税款返还。

渐进决策模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之1

渐进决策模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之路 第一部分:渐进决策模型理论知识解读 渐进决策模型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罗姆提出的,它是公共政策的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称为科学决策模型。 说到这,就要简单介绍一下理性决策模型,它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舍弃了一些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形成有效地分析框架,能用来解释经济中的诸多现象。因此,这种模型就会与决策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从理论看,最有优决策并不是不可行的,然而社会现实不等于理论假设,理性决策模型的假设条件遭遇到诸多障碍,人们逐渐发现政策实践中的许多现象都难以解释。其原因不在于它的逻辑体系,而在于其前提解释有问题。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现在再回到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决策者的资源(时间、信息、金钱)有限、决策者能力有限、目标与手段的相对性、过去决策的正当性与当前决策的不可预测性、沉淀成本、政治上的可行性,所以,公共政策乃过去政策的调整。他认为,按部就班原则、积小变大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是渐进决策模型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渐进模型有其自生的特点: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打鼓另开张;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不是一劳永逸,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第二部分:渐进决策模型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运用解析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现如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三十年的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型的模式。 改革开放经历了一系列的实施步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

浅论林德布鲁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浅论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浅论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摘要:林德布洛姆是美国当代注明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本文首先从林德布洛姆的生平与著作着手,了解到林德布洛姆的生活背景与过程以及思想的着眼点,接着通过分析渐进决策理论产生的背景与形成过程引出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从渐进决策模式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探讨,从而得出渐进决策理论的实践应用及对渐进决策理论的较为全面的思考。 关键字: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实践应用 一、简介林德布洛姆 1、生平简介 2、著作简介 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形成过程 1、渐进决策理论产生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2、渐进决策理论形成的过程 三、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 1、林德布洛姆对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的批判 2、林德布洛姆明确的渐进决策的含义与基本原则 3、推行渐进决策理论的原因 四、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1、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合理性 2、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五、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的实践应用及思考 1、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的实践应用 2、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的思考 六、总结 参考文献

浅论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摘要:林德布洛姆是美国当代注明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本文首先从林德布洛姆的生平与著作着手,了解到林德布洛姆的生活背景与过程以及思想的着眼点,接着通过分析渐进决策理论产生的背景与形成过程引出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从渐进决策模式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探讨,从而得出渐进决策理论的实践应用及对渐进决策理论的较为全面的思考。 关键字: 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实践应用 一、简介林德布洛姆 1、生平简介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Charles E. Lindblom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他于1917年3月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37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主修政治学及经济学;193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任教 ,进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2、著作简介 林德布洛姆在执教之余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 ,其中主要有 :《政治、经济及福利—计划构成与政治经济系统的基本社会过程》(1 9 5 3 年 )、《政策分析》 (1 9 5 6 年)、《渐进调适》 (1 95 9 年)、《决策过程》 (1 9 6 8 年)、《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 (1 9 7 7 年)等。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渐进调适》作为经典性的论文是美国攻读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书。 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形成过程 1、渐进决策理论产生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政治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 ,在二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的关注。在林德布洛姆的决策理论尚未出现之前 ,最有影响的政治和行政决策理论是理性决策模式。不久, 理性决策模式受到了另外两种决策模式的挑战,其一是著名行政学家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其二就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 2、渐进决策理论形成的过程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从 1 9 5 3 年—— 1 9 7 9年)。在《政治、经济及福利》 (1 9 5 3 年)一书中已具雏形。1 9 5 8 年 ,在《政策分析》中进一步提他的“渐进分析”方法。1 9 5 9 年 ,林德布洛姆在《“渐进调适”的科学》中阐述了他的连续有限比较模式(即“渐进调适”模式)。1 9 6 3 年 ,在《决策的策略》

丁煌_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林德布洛姆蜥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形戚过程,然后对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闱释,最后对渐进决策模式的舍理性与局限性作了筒要的评 价。 关蕾词: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西方行政学的决策研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理性决策 模式,尽管西蒙等人对传统的纯粹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改进并进而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决 策模式,但是他终归没有跳出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框架,然而,理性主义决策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决策模式试图弥补理性决策模式之不足,其中有一种决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一直被视为西方国家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这就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 一 、生平与著述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E L[ndblom)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 “政策分析的创始人。他于l 917年3月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37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主修政治学及经济学;193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任教,进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教于耶鲁大学至今;1954年在著名的 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1960年任古根海姆研究中心研究员;1963年~1 964年出任美国住印度大使馆经济参赞并兼任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驻印度办事处主任;1968年~ 1969年出任耶鲁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1972年~1 973年担任耶鲁大学政治学系主任;1 975 年任美国比较经济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现任经济学与政治学“首席讲座教授”和社会与政策研究所所长。作为一个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他对“政策”的分析研究、尤其是以其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饮誉美国政治学界和行政学界。在执教之余,林德布洛姆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其中主 要有:《政治、经济及福利——计划构成与政治经济系统的基本社会过程》(1953年)、《政策 分析》(1 956年)、《渐进调适》(1 959年)、《决定的策略——政冶体系是一种社会过程》(1963 年)、《XX的智慧——经互相调节产生的决策》(1965年)、《决策过程》(1 968年)、《政治与市 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1977年)等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渐进调适》作为经典性的论 文是美国攻读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书。而作为《渐进调适》一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另一部力作《决策过程》一书则以渐进的决策分析战略和多元的决策模式对一些长期以来较有影响的决策理论和模式,特别是理性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作了回答。此外,他的《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一书出版后.被认为是2O世纪最后25年内最有影响的政治学著作.该书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学术奖。 二、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政治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在战后受到了越来趣多的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的 关注。在林德布洛姆的决策理论尚未出现之前,最有影响的政治和行政决策理论是理性决策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1.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2.所有有关问

林德布洛姆

读书报告 课程:当代行政学流派 题目:《政治与市场》读书笔记 班级:行政管理02班 姓名:罗汝钰学号 20090172 指导教师赵有声

一作者介绍 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是当代西方著名学者,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Sterling教授(相当于我国的一级教授)。1917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3年被授予该校名誉博士称号。曾任美国比较经济学学会主席(1975—1976年)、美国政治学会主席(1981—1982年),以及其他许多学界的重要职务。 作为政治学家和比较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教授涉猎广泛且著述众多,主要作品有:《合并与资本主义》(1949年版);《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版,与R.A.Dahl合著);《决策战略》(1963年版,与D.Brybrooke合著);《民主的知识》(1965年版);《决策过程》(1968年初版、1980年再版);《政治与市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1977年版)和《可用的知识:社会科学和社会问题的解决》(1979年版,与D.K.Cohen合著)。 二.基本内容 《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林德布洛姆教授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当代西方比较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名作之一。这本书主要以欧美、苏东、中国和古巴为经验对象,研讨林德布洛姆所讲的成型及成熟的世界主要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结构、组织方式及其意识形态,寻找各种体系的异与同,客观分析它们的起源、现状及走势,比较评说它们的成就和缺陷。林德布洛姆的这本书把比较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两大学科的对象与方法巧妙地结合使用,娴熟地贯穿制度分析的始终;作为一部“毋宁说更多地是经验的”著述,作者却同时独辟蹊径地在理论和研究手法上提出了新的内容:例如,在政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个案”式的主题下面,林德布洛姆教授避开了传统的市场与计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集权(集中)与分权(分散)的分析套路,相反,他从权威(国家权力)、交换(市场关系)、说服(训导制度)三种范畴出发(他称之为“要素”),建构、显示和比较人们平日熟悉的各种政治—经济组织构造之异同,并阐发了一系列既有特色又有内在逻辑的命题(论点),如:西方多头政治中趋于明显化的大众化控制的循环;实业界在市场经济内的特权地位以及市场制度的双重领导权;西方的政府和公司在计划和管理上不同于“东方”的创新;权威方式与说服方式(训导式“教育”)的并用与差异(尤其在他所说的“共产主义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应用);市场社会主义的长处、限度以及它在东西方的经验对照(林德伯洛姆取70年代的南斯拉夫、一定程度上还有当时的匈牙利为这一实验的范例)。逻辑和分析当然有时令人殚精竭虑,但教授在书中列举的大量饶有趣味、生动形象的事实证据以及鲜明且一以贯之的线索,为读者带来了仔细阅读的兴致。 三具体内容与分析 对于权威、规则与宪政的论述在林德布洛姆的大作《政治与市场》里所占比重很小,但这并不能掩盖它的光彩。林德布洛姆正是在完成了对“权威、规则与宪政”论述的基础上才提出了他的大众化控制理论,也即对这一问题的阐述,是他多元政制理论的基石。 权威是他整个理论大厦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在这部著作中,他通过对比分析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制度中比较具体代表意义的几个类型,抽取出了被他称之为政府与市场理论分析的三个核心要素:权威、交换和说服。其中,权威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他指出,“政府以权威为基础”,“权威是使政府成为可能的核心现象”在林德布洛姆看来,政治在本质上就是“为着权威的斗争”,“在一个被叫作政治的凌乱过程中,想要权威的人为它而争斗,另一些人

西方行政学说史及笔记—第十三: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第十三讲: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西方行政学的决策研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理性决策模式,尽管西蒙等人对传统的纯粹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改进并进而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但是他终归没有跳出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框架,然而,理性主义决策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决策模式试图弥补理性决策模式之不足,其中有一种决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一直被视为西方国家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这就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 一、生平与著述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 他于1917年3月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37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主修政治学及经济学;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3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任教,进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46年任教于耶鲁大学至今;1954年在著名的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1960年任古根海姆研究中心研究员;1963年~1964年出任美国住印度大使馆经济参赞并兼任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驻印度办事处主任;1968~1969年,林德布洛姆出任耶鲁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1972~1973年担任耶鲁大学政治学系主任;1975年任美国比较经济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现任经济学会政治学“首席讲座教授”和社会与政策研究所所长。 作为一个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他以对“政策”的分析研究,尤其是以其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饮誉美国政治学界和行政学界。 在执教之余,林德布洛姆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其中主要有:《政治、经济及福利——计划构成与政治经济系统的基本社会过程》(1953年)、《政策分析》(1958年)、《“渐进调适”的科学》(1959年)、《决定的策略—政治体系是一种社会过程》(1963年)、《民主和智慧——经互相调节产生的决策》(1965年)、《决策过程》(1968年)、《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1977年)等。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渐进调适“的科学》作为经典性的论文是美国攻读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文献。而作为《“渐进调适”的科学》一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另一部力作《决策过程》一书则以渐进的决策分析战略和多元的决策模式对一些长期以来较有影响的决策理论和模式,特别是理性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做了回答。此外,他的《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一书出版后,被认为是20世纪最后25年内最有影响的政治学著作,该书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艺术奖。 二、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理性决策模式的观点:政治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在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的关注。在林德布洛姆的决策理论尚未出现之前,最有影响的政治和行政决策理论是理性决策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①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②所有有关问题的信息都是可得的;③决策者能辨别所有的选择;④.决策者能有意义地评估这些选择,即研究选择的结果并加以衡量和比较;⑤所作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决策者指出的价值。显而易见,理性决策模式是从规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的,它深受早期经济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人”指导全部可能的行动,指导哪种行为能得到最

《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

内容简介· · · · · · 《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林德布洛姆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当代西方比较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名作之一。20世纪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里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这本书主要以欧美,苏东,中国和古巴为经验对象,研讨林德布洛姆所讲的成型及成熟的世界主要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结构,组织方式及其意识形态,寻找各种体系的异与同,客观分析它们的起源,现状及走势,比较评说它们的成就和缺陷。 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许多“纯理论”的经典不同(如阿尔蒙德,达尔,亨廷顿等人的作品),也有别于比较经济学——这一学科作为成熟的形态是在60年代才刚刚崛起——的许多重要成果,林德布洛姆的这本书把比较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两大学科的对象与方法巧妙地结合使用,娴熟地贯穿制度分析的始终;作为一部“毋宁说更多地是经验的”著述,作者却同时独辟蹊径地在理论和研究手法上提出了新的内容:例如,在政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个案”式的主题下面,林德布洛姆教授避开了传统的市场与计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集权(集中)与分权(分散)的分析套路,相反,他从权威(国家权力),交换(市场关系),说服(训导制度)三种范畴出发(他称之为“要素”,建构,显示和比较人们平日熟悉的各种政治—经济组织构造之)异同,并阐发了一系列既有特色又有内在逻辑的命题(论点),如:西方多头政治中趋于明显化的大众化控制的循环;实业界在市场经济内的特权地位以及市场制度的双重领导权;西方的政府和公司在计划和管理上不同于“东方”的创新;权威方式与说服方式(训导式“教育”)的并用与差异(尤其在他所说的“共产主义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应用);市场社会主义的长处,限度以及它在东西方的经验对照(林德伯洛姆取70年代的南斯拉夫,一定程度上还有当时的匈牙利为这一实验的范例)。 逻辑和分析当然有时令人殚精竭虑,但林德布洛姆在书中列举的大量饶有趣味,生动形象的事实证据以及鲜明且一以贯之的线索,想必会给勤于思考,择善固执的读者带来仔细阅读的兴致。 作者简介· · · · · · 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Sterling教授。1917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3年被授予该校名誉博士称号。曾任美国比较经济学学会主席(1975—1976年),美国政治学会主席(1981—1982年),以及其他许多学界的重要职务。作为政治学家和比较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教授涉猎广泛且著述众多,主要作品有:《合并与资本主义》(1949年版)《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版,与R.A.Dahl合著)《决策战略》;(1963年版,

瑞典电影的梳理与介绍.

瑞典电影 1896年开始有外国人在瑞典拍摄新闻片。瑞典人自己拍片从1898年开始。1907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温司卡影片公司。1909年,C.麦格努孙加入该公司成为经理和主要导演。当时所拍的影片主要是改编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如:《幸福的套鞋》(根据丹麦作家H.C.安徒生的作品,1912)等。1911年瑞典出现了4家电影公司,其中一家专门拍摄根据瑞典小说作家、戏剧家J.A.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影片,如1912年摄制了《朱丽小姐》和《父亲》。1912年,麦格努孙聘请了两位后来成为瑞典电影界泰斗的舞台演员V.D.斯约史特洛姆和M.斯蒂姆作导演和主演。从此,斯温司卡影片公司兴盛起来。最初几年,这几位电影艺术家所拍摄的故事片,主要效仿当时丹麦情节戏的模式,如斯蒂勒的《黑色的面具》(1912)、《吸血鬼》(1912)、《当爱情死去的时候》(1912)、《红塔》(1914)、《翅膀》(1916);斯堆史特洛姆的《血的声音》(1913)和《爱比恨有力量》(1914)等。到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已拍摄32部故事片。他探索电影的表现手段,力求揭示社会问题。1913年,他停止模仿丹麦电影,拍摄了一部重要作品《英格保.贺姆》,1915年,他又拍摄了影片《罢工》。斯蒂勒为瑞典喜剧样式影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拍摄了喜剧片《现代女权运动者》(1913)、《爱情和新闻事业》(1916)、《汤姆斯.格拉尔最好的影片》(1917)等。 瑞典古典学派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拍摄的故事片《赛尔日.维根》(又译《巨浪的日子》,根据H.易卜生的诗作改编)开始了瑞典电影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部影片里,确定了后来被称之为“瑞典古典学派”的一些美学原则。这个学派曾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斯约史特洛姆对瑞典电影的题材进行了改革,他使农民、渔夫、城市贫民第一次登上银幕。这个学派的影片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做了富有诗意的描绘,常常采用实景拍摄,力求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同时也展示了人们与邪恶的斗争。斯约史特洛姆和他的追随者们以革新精神解决了把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一些问题,塑造了许多不逊色于原作的鲜明的视觉形像。“瑞典古典学派”的美学原则体现得最完整的影片是斯约史特洛姆根据冰岛作家J .西古永松的剧本改编的《生死恋》(1917)、根据瑞典女作家S.O.L拉格洛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煤矿女》(1917)、《英格玛尔的儿子们》

第3章第6节: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一、生平与著述 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 二、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一)、传统完全理性决策模式的主要观点: ①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 ②所有有关问题的信息都是可得的; ③决策者能辨别所有的选择; ④决策者能有意义地评估这些选择,即研究选择的结果并加以衡量和比较; ⑤所作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决策者指出的价值。 (二)、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①决策者事实上并不具有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 ②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③决策者在有了有关决策状况的简单印象后就行动; ④决策者的选择行为受所得信息的实质和先后次序的影响; ⑤决策者的能力在复杂的决策状况中受到限制; ⑥决策行动受到决策者过去经历的影响; ⑦决策行动受决策者个性的影响。 在西蒙看来,政治决策者的理性是“有限的”,在决策中应以“满意”来代替“最佳”。(三)、林德布洛姆提出社会政治过程的四种基本形态: 1、价格体系:价格最先由供给与需求决定。在政治领域中,社会大众需要服务,政治领袖需要权力。如价格体系一样,政治领袖控制着社会大众,同时由被社会大众控制,两者相互控制。 2、层级体系:层级体系是政治领袖为实现其目标,由上而下、层层控制的工具。在控制中,下层级层层贯彻上层级的指令,而其本身无多大自主权。 3、多元体制:在美国多元化的政治体系中,存在着多元政治权力中心,并且各有其自己的政治领袖。决策经常是在各党派公开地相互竞争中进行,各政治领袖受到多元体制形态的控制。 4、议价:市场上买卖双方要相互讨价还价。妥协的结果是互相退让,选取折衷方案作为成交的价格。在政治上,各政治势力团体,如政党、政治派别与利益集团等等,相互妥协、交易,取得一种能牵制各政治领袖的“议价”。 ———“渐进主义”含义:从若干个相差不大的方案中比较得失后,选取其中较好的方案。被选中的方案只是对现实中的执行方案做了微小的调节——————————————— (四)、“渐进主义”方式的优点: ①决策所选择的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 ②在一时无法搞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的结果; ③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不会因远离原有目标,搞乱了原目标间的秩序; ④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做的抉择是否正确,特别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因

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

渐进决策模型与理性决策模型的异同点 1、不同点:(见表格) (1)模型的理论假设不同,理性模型是假设人是一个经济人、有限理性人,而渐进模型则是假设人是一个有限理性人 (2)手段与目的不同,理性模型是从目标到手段,而渐进模型是从手段到目标 (3)认识论基础不同,理性模型是奠定在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的,而渐进模型则是奠定在后实证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 (4)政策制定的依据不同,理性模型具有科学性、技术性,而渐进模型具有政治性、价值型 (5)行为与结构不同,理性模型是个体及组织行为,而渐进模型则是结构、制度 (6)民主与精英的取向不同,理性模型趋向精英化,而渐进模型趋向民主化 2、相同点 (1)两者都遵循事物的前进法则。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因此决策活动采取渐进方式,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前进,就可以避免出现重大失误。渐进决策模型正是对这一规律深陈家刚-被误导的关系:渐进决策模型与理性决策模型9刻认识的体现。理性决策模型也并不主张违背这一法则,而是充分尊重这一法则。为此,它主张,决策必须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现实有引导作用,同时也要正视客观现实,充分重视前进中的阻碍因素。遵循事物的前进法则,是理性决策现实性的根本保障之一。 (2)两者都能体现知行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渐进决策的过程与之完全一致: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逐渐地迈向预定目标。这就是渐进决策过程的一种描述。理性决策也同样遵循这一决策过程的引导。它是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它既强调认识的实践来源,也强调认识的实践运用和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脱离实践的决策不会具有现实性,脱离认识的决策不可能体现理性。违背实践与认识辩证法的决策,不可能是理性的或实践的。实现知行观的统一,是理性决策的理性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又一根本保障因素。

《决策过程》读书报告

《决策过程》读书报告 《决策过程》一书是由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在1968年撰写的,拿上这本比自己年龄还要大许多的书,体会到了前人的智慧和经典的魅力,给了我很多反思和思考。 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是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当代西方著名学者,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首席讲座教授,曾于1980年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作为政治学家和比较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他以对“政策”的分析研究饮誉美国政治学界。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和福利》、《政策分析》、《渐进调试》、《民主的智慧》、《决策过程》、《政治与市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可用的知识:社会科学和社会问题的解决》等等。本书的部分思想是《渐进调试》的进一步阐发。 本书的主要理论“渐进决策”模式产生的理论背景主要是基于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挑战。在二战后,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行政学家关注政治决策,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理性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模式是从规范的角度考察问题,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早期经济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人”知道全部可能的行动,知道那种行动能得到最大的效果,知道所有的可行行动中挑选最好的一种。受这种理论的影响,理性的决策模式认为人在政治决策中也是可以非常理性的。 不久,理性决策受到了另外两种决策模式的挑战。一是赫伯特·西

蒙的“有限理性”模式,二是本书的作者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两种模式的研究在方法论上都从实证的角度对理性的模式作了分析和批评。如果说西蒙也还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探讨政治决策的话,那么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政治决策。 二、书中主要观点 《决策过程》一书以渐进的决策分析战略和多元的决策模式对一些长期以来较有影响的决策理论和模式,特别是理性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作了回答。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过程只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现行的政策稍加修改而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看上去似乎行动缓慢,但积小变为大变,其实际速度要大于一次大的变革。政策上大起大落的变化是不可取的,往往“欲速则不达”,它会危及社会的稳定。作者认为,决策所以是渐进的,在于西方民主体制中政府推行的政治是渐进的政治,这表现在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国策的看法是一致的。在竞选时,他们仅对每次政策提出渐进的修改。政党本身的政策也是渐进的改变。林德布洛姆在书中极力赞扬渐进主义的优点,称渐进主义为“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 三、著作结构分析 作者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决策分析;第二部分为权力运用;第三部分为总的观察。在本书的第一部分(1-4章)作者批判了理性决策模式,并阐述了他的渐进决策分析理论,接着就在第二部分(5-11章)转入了对决策过程的具体分析。其分析是围绕着社会

以“渐进决策模式”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谈论渐进模式在危机决策中的适用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渐进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模式危机危机决策 论文摘要:优化决策模型是优化政策制定的指南。而优化决策模式的基本途径是分析决策模式的适用性。在分析危机决策和渐进决策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批判了渐进决策模式不适用于危机决策的普遥观点,并提出渐进决策模式将是危机决策主流模式的理论预设。同时主张通过扩大危机事前决策的民主参与和提高危机事中决策的满意度完善危机决策。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人类在广泛享受全球化所带来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意识形态的交融碰撞必定会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并对政府危机管理构成严峻挑战。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决策直接影响着危机管理的绩效。为此,本文从分析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式在我国危机决策实践中的适用性入手,探寻实现危机决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一、危机与危机决策

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术语描述危机。罗森塔尔( Rosenthal)和皮内泊格(Pijnenburg)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巴顿(Barton)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危害”。尽管定义不同、内容有所侧重,但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危机的特征,即危机具有爆发突然、发展难以预测、结果不确定的特点。同时,也揭示出危机实质上是一种决策情势。在此情境中,决策者的基本价值观念受到了猛烈冲击,危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的稳定。为了有效遏止或遏制危机的发展,决策者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回应危机事件。由于危机决策是在时间紧迫、信息有限、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做出的非例行决策活动,因此危机决策具有不同于常规决策的以下特点: 1.决策主体精英化。作为政府治道变革的目标模式之一,民主行政实现的有效途径在于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即通过建立参与性的行政决策机制,拓宽危机决策主体范围。然而在危机决策中,政府必须高效快速地回应危机,危机决策不可能在充分民主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而只能由决策中枢机构和

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林德布洛姆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渐进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在美国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界很有影响。渐进决策模型也是从批判理性决策模型入手的。林德布洛姆关于渐进决策的思想,在他的早期著作《政治、经济、福利》一书中已具雏形。1958 年林德布洛姆在批评传统的政策分析方法时,提出了“渐进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1 、因为现实政治所推行的渐进政治,对政策问题,各政治领袖与政党的看法大致上达成共识,所能调节或改变者,只是在小的支节问题上,因而是渐进的,在实际政治中,不一定需要用许多理论。 2 、尽管政策分析或制定也会经常出现许多变量,但渐进分析只注重几个重要变量,方案的考虑也只限于少数几个。 3 、价值与事实在渐进分析中交互使用,互为一体。现实政治中的基本价值已达共识,无需再寻求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作为决定的标准。 4 、渐进分析着重以已有的政策为前提,这样的政策更可能被社会上一般人所接受,并且与实现差距不大,不致于冒险。

按照上面的想法,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 )按部就班原则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或许不象个英雄人物,但却是个正在进行勇敢的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2 )积小变大变原则从形式上看,渐进决策过程似乎行动缓慢,但由微小变化的积累可以形成大的变化。渐进决策要求变革现实是通过一点一点的变化,逐步实现根本变革的目的;(3 )稳中求变原则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则不达,势必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为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小变达到大变之目的。 综上所述,渐进决策模型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认识论上讲,它在于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决定运行看成是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从方法论上看,它注重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主张通过不间断的修正,达到最终改变政策之目的。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型,因其所具有的固有缺陷,同样也遭到了不少学者批评。人们认为,这种模式在社会稳定,变迁速率缓慢还比较适宜。但社会条件与环境发生巨大变革时,需要彻底改革现有政策,这种模式非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很可能阻碍社会的变革。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的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达到的,而渐进决策模型虽与实际决策过程相近似,但只适用于稳定的社会中。

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研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过程 专业班级行政管理 姓名夏磊 准考证号码014212213406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丁恒越(讲师)所属助学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2014年04月 04日

目录 正文..................................................................1----11 内容摘要 (1) 标题 (2) 一、渐进决策的含义 (2) 二、渐进模型的特点 (2) 三、渐进分析的合理性 (3) 四、渐进模型的评价 (3) 五、渐进决策产生的背景和推行原因 (4) (一)渐进决策产生的背景 (4) (二)渐进决策推行的原因 (4) 六、决策层次 (4) 1、简单的渐进分析 (4) 2、断续渐进分析 (5) 3、策略分析 (5) 七、渐进决策的理论内涵 (5) 八、邓小平式渐进决策探析 (6) (一)渐进决策的原则——实事求是 (6) (二)渐进式决策的核心——稳中求进 (7) (三)渐进式决策的方法——“走一步,看一步” (7) 九、渐进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 (8) (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相兼容 (8)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 (8) (三)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配合 (9) (四)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相统一 (9) 十、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渐进决策的体现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采用了渐进式改革模式,经济转轨成就显著,较好地处理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本文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做了深入的研究,对渐进决策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做了细致分析,指出渐进决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以保持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制、适应生产力发展为特点,深入解析了在中国渐进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总结过去三十多年的经验,对中国渐进决策的研究,充分了解它的内涵及外延,总结了中国渐进决策在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让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推动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渐进决策;时代背景与历史必然性;特点;成功因素

理性决策模型介绍

理性决策模型介绍 所谓理性的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是指能够带来社会收益最大化的政策.社会收益的衡量涉及两个指标,一是收益必须高于成本,二是选择二者差值最高的方案.当然就社会成本的计算而言,金钱的多少绝非唯一的衡量标准.政府不能用牺牲基本社会价值的方式来换取金钱的收入,必须同时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理性模型经常被用来思考政府计划的适宜规模,它是评估政府支出决策的主要分析框架. (一)理性模型内容介绍: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对比重;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理性决策分析方法 输入:全部所需资料进入理性过程中 1.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目标,并赋予权重; 2.准备一套完整的被选方案; 3.建立一套其他价值与资源的完整清单,并赋予权重; 4.对每一方案的成本/效益进行完整预测; 5.对每一方案进行净期望值计算; 6. 比较各净期望值,选取期望值最高的方案。 输出:纯理性政策(政策) 理性决策模型评价 从理论角度看,最优决策并不是不可行的,然而社会现实不等于理论假设,理性模型的假设条件遭遇到诸多障碍,人们逐渐发现政策实践中的许多现象都难以解释.其原因不在于它的逻辑体系,而在于其前提解释有问题.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及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了这种认识,认为在构成公共利益要素这个问题上,人们并没有普遍一致的意见,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的利益. 第四,决策中的相关分析不是万能的.决策受时间与资源的限制,对复杂决策讲,不会做出无穷尽的,甚至长时间的分析,也不会花费太昂贵代价用于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当再作

论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的缺陷

论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的缺陷 摘要从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存在的缺陷考虑,该模型存在的路径依赖特性导致了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决策者过多地惧怕 路径切换成本,从而受制于以往的政策传统不敢轻易改变现行政策。从正式制度安排和社会效率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渐进决策模 型与跨越式决策模型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利弊指出,跨越式决策模式理应代替渐进决策模型。 关键词决策模型户籍制度制度安排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 于经济基础。户籍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或公共政策范畴之一,不仅反映 其经济基础,也反作用其经济基础。户籍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变革是政 府行为。它与政府的体制(即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责和功能)密切相 关,可以说,户籍制度是政府体制的函数。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 现行的户籍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有其必然的路径。 中国曾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其计划体 制向市场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初始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一定 程度上的不完善性,中国在其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保守的渐进式改革方 略。实践证明,从稳定的角度看,这一方略无疑是正确的。与此相应, 作为上层建筑或公共政策范畴之一的户籍制度改革方略也采用了渐 进方式——渐进决策模型。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系列修修 补补的户籍制度改革证实了这一模型的存在。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 发展、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 以稳定作为追求目标、以量变为主、保守型的渐进决策模型的缺陷也 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户籍制度改革速度不仅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 革的速度,而且严重阻碍了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基本人权——迁 徙自由的最终实现。 二、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实践——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在中国 的运用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诞生于上 个世纪五十年代,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 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户籍制度的滞后性 和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中国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了计 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最后一座也是最为坚固的堡垒——户籍制 度的改革。下面一系列事件显示了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轨迹, 其中暗含了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的运用: 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 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 1985 年 7 月,公安部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 决定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寄住证》制度,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 居留,这些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关于超过三个月 以上的暂住人口要办理迁移手续或动员其返回常住地的条款,作了实 质性的变动。 1985 年 9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 份证条例》,规定凡 16 岁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须申领居民 身份证,为人口管理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林德布洛姆简介

查尔斯·E·林德布诺姆是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当代西方著名学者,是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STERLING教授(相当于中国的一级教授)。1917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利亚洲,1937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主修政治学及经济学,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46年开始在耶鲁大学任教,从事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在政治学和经济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林德布洛姆曾担任美国比较经济学会会长,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以及其他许多学界的重要职务。 林德布洛姆的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及福利——计划构成与政治经济系统的基本社会过程》(1953年)、《政策分析》(1956年)、《渐进调适》(1959年)、《决定的策略—政治体系是一种社会过程》(1963年)、《民主的智慧—经互相调节产生的决策》(1965年)、《决策过程》(1968年)、《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1977年)等。 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渐进调适》作为经典性的论文是美国攻读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书。而作为《渐进调适》一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另一部力作《决策过程》一书则以渐进的决策分析战略和多元的决策模式,对一些长期以来较有影响的决策理论和模式作了回答。此外,他的《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一书出版后,被认为是20世纪最后25年内最有影响的政治学著作,该书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学术奖。 作为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林德布洛姆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他在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实际运用面临种种困难的背景下提出了试图弥补理性决策模式之不足的渐进决策模式。 由于社区创新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重建社区生活、改善穷人及微小企业融资环境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如何才能实现社区创新,相关研究涉猎了社区认同与社会信任、社会包容与反社会排斥、社会赋权与市民社会的培育等因素对社区创新的影响。同为关注社会领域问题并且为了实现社会需求、提升人们福祉的社会质量理论与社区创新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在中国大陆,目前还没有学者利用社会质量理论来分析社区创新问题的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