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A4)

6、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A4)

6、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A4)
6、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A4)

语文必修三·第6课导学案

执笔人:汪清校核人:刘忠良

琵琶行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中第二自然段。

二、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根据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处境并熟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同时体味诗歌的意境,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通过分析琵琶女形象,让学生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到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体味到作者的感情。

四、方法:诵读感悟探讨鉴赏

五、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二、鉴赏诗中高超的音乐描写。

【自学引导】

一、重点字词:

1、字音

嘈杂(cáo)嘲哳(zhā)贾人(gǔ)

憔悴(qiáo)荻花(dí)江渚(zhǔ)

湓浦口(pén)六玄(yāo)铮铮然(zhēng)

荻花(dí)虾蟆陵(há)呕哑(yā)

2、词类活用

歌以赠之(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诗)

二、《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文学常识。

“歌”“行”“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有疑问的字词句:

【阅读探讨】

一、赏读诗中小序。

1、教师提问:诗中讲述了什么故事?小序交代哪些内容?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二、听配乐朗诵,整理诗歌结构。

学生诵读诗歌,概括每段内容,教师归纳: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①邀见歌女

②演奏名曲

③听者陶醉

3)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诵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教师提问:全诗写琵琶女演奏写了几次?

三次: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惊异(暗写、略写)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醉(明写、详写)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伤悲(明写、略写)

[第一曲:悲凉、伤感]:

思考: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写的?

作用: 1、引出琵琶女,开启下文;

2、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邀见”做铺垫,写出了主客由“悲”而“喜”的心情。

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1 -

方法:(以人衬声、以景托声)间接描写、虚写 [第二曲:雄浑、激昂、大气]

江心聆听琵琶曲,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思考:结合文章第三段内容我们能否发现琵琶女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拓展:《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第三曲:凄凉、悲伤]

思考:本节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描写:描写其演奏过程。

1)运用比喻、通感、博喻

A、形容乐声急骤粗重

B、形容乐声急切清细

C、形容乐声清脆圆滑

D、形容乐声宛转流利

E、形容乐声低回不畅

F、形容乐声低沉停顿

G、形容乐声激越雄壮

H、形容乐声戛然而止2)描摹声音:“嘈嘈、切切、间关”等。更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

3)叙议结合,妙语点睛,曲中带情。

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通过听众的反映、环境气氛来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第四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四、关于课文结构,我的问题与思考。

【文苑寻宝】

一、关于白居易:

1、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

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2 -

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葬于龙门山。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2、诗歌主张。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三、《琵琶行》中出现的成语:

1、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2、切切私语——(现作“窃窃私语”)“在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3、珠盘玉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4、整衣敛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5、秋月春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6、暮去朝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7、门前冷落——“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也作“门庭冷落”。

8、杜鹃啼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9、司马青衫——“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形容十分悲伤。

10、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来指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愁怨,后来引申为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比喻某种高尚行为给予人们的深刻感受。

11、同是天涯沦落人——指同是飘泊沉沦在他乡异域的人。

12、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即成知己,不必要从前认识才算故人。意谓一见如故。

【夯实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湓浦口(pén)憔悴(jiāo)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

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钿头银蓖连篇累牍口诵心唯

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5、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3 -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7、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他倡导

“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

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作侧面描写。

〖参考答案〗:1.C(A.“憔”应读为“qiáo”。B. “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2.A (B. “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 “翻”应为“反”。)3、A(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4C(A.“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衬托……成功”说法不当。D “衬托……凄凉”说法不当。)5C(ABD三种说法均与原诗不合。)6、C(“相逢何必曾相识”本身的意思与语境不合) 7、乐天香山居士现实新乐府“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氏长庆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复习音乐描写艺术。

二、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阅读探讨】

一、导入新课。

乐曲声声,满腔哀怨,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

自己的身世之感,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这种弦外之音,诗人为何能听出?

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再读诗歌,分析诗人和琵琶女形象。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40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三、诵读诗歌,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飘转在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

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4 -

面、景物)的结合。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月白”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

2、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四、我的思考:

试用分析此诗的方法赏析《李凭箜篌引》

【延伸提高】

例1 (2004年天津,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解析:(1)根据题目便可知本诗的写作内容。“一挥手”正面写蜀僧弹琴的动作,“万壑松”则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音乐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一挥手”的洒脱与“万壑松”的气势对比,写出了蜀僧高超的琴艺。(2)作者陶醉在蜀僧的琴声中,不知不觉碧山已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这两句由景物描写暗示出时间的推移,从侧面写出了琴声的魅力。本诗中对演奏者的动作描写,以及对演奏效果的描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第二段相近。因此,答好此题并不难。

〖参考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延伸拓展训练】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各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本诗写诗人冬至时节客居邯郸驿,孤寂思家,诗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的三、四两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8.同意。本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刚出发,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便想到“日暮片帆何处泊”,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前三句饱涵感情,非常含蓄,末句卒章显志。朋友别离,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这样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9.诗的三、四两句,正面表现诗人思家,诗人深刻思念家人,但在诗中却想像家里人怎样想念自己。诗人想像家中人是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说了什么,未加点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一片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此诗

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5 -

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阅读探讨】

一、“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谁解琵琶语?

二、“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司马青衫泪为谁洒?

【瞭望高考】

(2010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灯火

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6 -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4 (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2)凸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3)为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暖的回忆。

15、(1)答案提示:写当时灯少,对等倍加爱护。晚上战战兢兢的举灯走的情形呵护着知识、温暖。(2)答案提示:没有祖母温馨的陪伴的我孤寂怅然中,难于找到温情。16、答案提示:第一、二人称兼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叙述是指作者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的笔法。作者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17、答案提示:跟古人促膝谈心的温暖;祖母嘘寒问暖的温馨;对知识的渴求;全新世界的光影缤纷。〗

【素质提升训练】

----语言的运用

10、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3分)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田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参考答案〗:戏剧社⑤文学社③摄影小组①解析:考查语言准确、鲜明、得体。①“现面目”“留旧影”,表现了摄影的特点。②写学术研究。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④是说书信。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的卸除了演员的特点。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______;《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

_______改为_______

(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浪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参考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不能用来形容文艺晚会,可以用丰富多彩。

误区警示:对成语的把握不到位,望文生义,没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就可能照成无用。

答案:示例:“美轮美奂”改为“丰富多彩”。(2)解析:本题考查了语言的衔接。对本题的解答要紧扣上下文。因为前文《相约上海》是欢快的歌舞,所以不能用“描写”可以排除A项,也不能用“吹响”或“勾勒”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因为是世博会,所以B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最合适的。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设置了迷惑项,考生如不能把握前后文就做不出正确选择. 答案:B〗12、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

(1)最近,我又回到白云湖,时值初夏,

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育的是莲藕,因为它_________。

①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大湖之内,碧波荡漾,一望无际。

②大湖之内,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环湖大堤,

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7 -

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

③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④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参考答案〗 D[分析] 第一段文字是一个描写性语段,描写的对象是白云湖,在所填文字中,①按照从大堤到湖心再到大湖之内的顺序,描写合乎观察逻辑;②的顺序则不合观察逻辑。第二段文字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议论的中心是育“莲藕的原因”。

③对莲藕的描写顺序不当;④的描写顺序合理。

13、下列各组对话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费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明天交电费,晚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B.“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C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

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参考答案〗 C 解析: A用语不礼貌;B“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D用语不看对象

14、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4分)

〖答案示例〗1、(标准答案参考)“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他们的璀璨与绚丽吧。2、(解析者提供答案参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分析1、点明鉴赏《红楼梦》诗词;2、号召学生积极参与;3、尽量使用《红楼梦》中的诗词。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参考答案〗 D [分析] ABC均是敬辞,只用于别人对自己。

16、下列各句,最得体的一句是( )

A.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C.护士拿着注射器说:“孩子,别哭,再哭,我就给你扎出血来了!”

D.马老师端起酒杯说:“黄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

〖参考答案〗 D [分析] A句“不耻下问”不能用于自己。B句“匹夫”所用的对象不当,“匹夫”指一般平民,而“董事长”、“总经理”不在一般百姓之列。C护士的用语不看对象和场合

【我的教后反思】

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8 -

(师)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 2.赏析序文和前两个语段,学习音乐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2 【自主学习】 1.给划线字注音 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 ..()六幺.() 银篦.()裂帛.()幽咽.()浔.阳()慢捻.() 荻.花()悯.然()舫.船()虾蟆 ..() ..陵()呕哑 嘲哳 ..()阑.干()琴弦.()红绡.()钿.头() 2.填写下列写月 ..的名句: ①醉不成欢惨将别,。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 ③,往往取酒还独倾。 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座中泣下谁最多,。 3.一词多义 言感斯人言(话,名词)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命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 为因为长句(写,作,动词)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暂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4.古今异义 因为古义:因此作今义:表原因,连词 向前古义:刚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义:年龄大今义:兄弟排序第一 颜色古义:神态、脸色、姿容今义:色彩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之后的第二年 5.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 商人重利轻离别(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6.文学常识

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描绘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体会由琵琶女的遭遇引出的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2.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术。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

《琵琶行》导学案及训练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编号:gswhywbx3—006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编制时间:2014年3月16日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能认识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 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 1、认识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现实主义伟大诗人。读书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16岁时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了解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刺史,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表现自己天涯沦落的不幸。 3、熟悉乐府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新人教版必修3第6课琵琶行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3.理解文章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重点) 2.品味诗歌中对琵琶演奏声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难点)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预习任务 1.给加点字注音: 湓浦 ..铮铮.然商贾. 悯.然憔悴 ..转徙. 恬.然迁谪.浔.阳 荻.花慢捻.霓裳 .. 六幺.水浆迸.裂帛. 虾蟆 ..红绡.间.关 钿.头银篦.阑.干

呕哑 .. ..嘲哳 2.填写下列写月的名句: 醉不成欢惨将别,。 东船西舫悄无言,。 ,往往取酒还独倾。 来去江口守空船,。 3.一词多义: 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命遂命酒()命曰《琵琶行》()为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暂凝绝不通声暂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4.作者相关

⑴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⑵白居易,中唐著名_______诗人,字______,晚年号________。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________》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 “,”,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______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⑶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富于变化。 5.有关背景: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成就,识记文体常识。 2.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提高古诗诵读。 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一、【知识链接】 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学法指导 (一)文体特点: 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二)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在课本上批注不理解的字词。 2.概括段意,梳理行文思路。 三、课堂探究 (一)把握主旨(写什么)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故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3.品读全诗,找出小序和诗歌中相呼应的地方。 (1)“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 (2)“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第二、三段 (3)“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四段

《琵琶行》导学案 教师版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 主备人:李志凌审核人:饶志清授课人: 一、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形象。 3.在欣赏、感受、发现艺术美的同时,获得有关艺术欣赏的知识,得到艺术美的陶冶、情感 的升华、心灵的唤醒,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点、难点: 三、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四、学习方法: 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 六、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_,号香山居士。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现实主义_诗人。他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新乐府运动”运动,主张“_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即事名篇”(《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白居易诗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如《长恨歌》、《琵琶行》。 二、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作品。 有关题目: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司马青衫】: 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来高中语文课文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上船时,偶然听得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演奏。在和琵琶女对话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觉得他们两人命运相同,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惊人句,并为之泪湿青衫。青衫,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 “司马青衫”表达的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思。因此,古代诗人常用此典故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宋司马光《锦堂春》“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是说“伤心事”还不止琵琶女的身世。金吴激《人月圆》从“南朝千古伤心事”一直说到“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也是指伤心事太多,其中“同是天涯”还用了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 学习目标 1. 理解本诗描绘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 体会由琵琶女的遭遇引出的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3.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2. 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术。 相关链接 1.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 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 .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 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4. 司马青衫: 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

琵琶行导学案_老师版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浔阳楼楹联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唐玄宗挽白居易联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解题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

琵琶行导学案3学生版

《琵琶行》导学案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背诵第三段 2、描绘琵琶女的形象 教学重点: 第三段理解性默写 难点: 背诵第三段 一、导入目标 复习背诵第二段 二、自主预习 翻译: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三、合作探究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结构上有何作用? 这两句写琵琶女弹完一曲后的神态和动作,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转入琵琶女“自言”凄凉身世的情境。 2、理清层次(提示以琵琶女命运转折为界): 先追忆: 继言: 复言: 最后: 3、赏析:写琵琶女才貌双全,色艺出众的语句。 直接陈述了琵琶女的才貌双全:,。正面描写她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 ,。 从别人的眼中侧面写出了她的色艺出众,被人嫉妒的句子: ,。 描写琵琶女夜深梦醒涕泪的诗句:,。

4、概括琵琶女的形象。(选) 四、反馈练习: 苏轼《前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其中“泣孤舟之嫠妇”化用了《琵琶行》中的四句: ,。 ,。 五、总结梳理

《琵琶行》学案

《琵琶行》学案 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3、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赏析 ●赏析诗歌第1段 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地、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琵琶行》导学案(学生版)

《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成就,识记文体常识。 2.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提高古诗诵读。 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一、【知识链接】 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学法指导 (一)文体特点: 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二)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在课本上批注不理解的字词。 2.概括段意,梳理行文思路。 三、课堂探究 (一)把握主旨(写什么)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2.小序有何作用? 3.品读全诗,找出小序和诗歌中相呼应的地方。 (1)“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2)“”→ 第二、三段 (3)“”→ 第四段

《琵琶行》导学案(最新)

《琵琶行》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熟悉课文,联系时代与背景及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朗读背诵中提升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时代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2)涵咏诗歌语言,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 (3)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提高文学趣味,感受作品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涵咏诗歌形象和语言。 3、背诵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对音乐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法指导: 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课前热身】 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2、走进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生于河南新郑。少年时期,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他的人生观是:“穷则独善其声,达则兼济天下。”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臵。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忽然,从水面飘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3、凭吊白居易诗四首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吊白居易》年光过眼如车毂,职事羁人似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涕泣满青衫。──北宋〃夏竦《题江州琵琶亭》 乐天当日最多情,泪滴青衫酒重倾。明月满船无处问,不闻商女琵琶声。──北宋〃叶桂女《题江州琵琶亭》 枫叶芦花两鬓霜,樱桃杨柳久相忘。当时莫怪青衫湿,不是琵琶也断肠。──明〃杨基《题江州琵琶亭》 4、白居易诗四首: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在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酒杯长精神。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

琵琶行导学案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答案 1、给加点字注音。 铮.(zhēng)悯.然(mǐn)谪.居(zhé)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湓.浦口(pén)贾.人(gǔ)荻.花(dí)霓裳 ..(nícháng)六幺.(yāo)裂帛.(bó) 幽咽.(.yè) 浔.阳(xún)慢捻.(niǎn )舫船.(fǎnɡ) 虾蟆 ..(zhāo zhā)阑.干(lán)琴弦.(xián) ..(ōu yā)嘲哳 ..陵(há mɑ)呕哑 红绡.(xiāo)钿.头(diàn)银篦.(bì)春江花朝.(zhāo)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予左迁 ..憔悴:漂泊沦落 ..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今漂沦 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使快.弹数曲:畅快 因为 ..死:古代指歌舞妓的头面人物 ..长句:于是创作弟走从军阿姨 凝绝不通声暂.歇:忽然,一下子秋月春风等闲 ..度:随随便便 梦啼妆泪红阑干 ..:.纵横错乱的样子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却,退回 去来 ..江口守空船:走了以后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衰老 江州司马青衫 ....湿:文中指江州司马穿着黑色的单衣。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整体感知 3、本文有几条线索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明确: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仿照第1节“江头送客闻琵琶”概括每小节大意。 明确: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探究案 探究点(一) 1、自读诗前小序,并思考这段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诵读第1段并思考: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 ②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 ③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 得寂寞难耐了。 诗一开始用景物烘托环境气氛,红枫、荻花,秋意萧索,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加上正是送客离别之际,越发让人伤怀;更何况送客连助酒的音乐都找不到,扫兴到了极点。惨白的月光孤照茫茫江水,诗人一开始就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琵琶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探究点(二) 1、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明确:用听觉、视觉来描写琵琶曲终了后寂静的氛围、秋水冷月的景象,烘托了琵琶女妙绝入神的演奏技巧,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从侧面衬托了乐曲的撼人心魄,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6、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A4)

语文必修三·第6课导学案 执笔人:汪清校核人:刘忠良 琵琶行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中第二自然段。 二、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根据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处境并熟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同时体味诗歌的意境,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通过分析琵琶女形象,让学生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到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体味到作者的感情。 四、方法:诵读感悟探讨鉴赏 五、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理清全文思路,分 析本诗结构特点。 二、鉴赏诗中高超的音乐描写。 【自学引导】 一、重点字词: 1、字音 嘈杂(cáo)嘲哳(zhā)贾人(gǔ) 憔悴(qiáo)荻花(dí)江渚(zhǔ) 湓浦口(pén) 六玄(yāo)铮铮然(zhēng)荻花(dí)虾蟆陵(há)呕哑(yā) 2、词类活用 歌以赠之(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诗) 二、《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页脚内容- 1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文学常识。 “歌”“行”“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有疑问的字词句: 【阅读探讨】 一、赏读诗中小序。 1、教师提问:诗中讲述了什么故事?小序交代哪些内容?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二、听配乐朗诵,整理诗歌结构。 学生诵读诗歌,概括每段内容,教师归纳: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①邀见歌女 ②演奏名曲 ③听者陶醉 3)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页脚内容- 2 -

人教版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最新精品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2. 诗句积累。 ⑴千呼万唤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 。转轴拨弦三两声, _________________ (2) 弦弦掩抑声声思 , __________________ 。 (3) 嘈嘈切切错杂弹, _________________ 。 (4) 间关莺语花底滑 , 。 ________________ ,凝绝不通声暂歇。 (5) ________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⑹东船西舫悄无言,_ (7) 同是天涯沦落人, _______________ ! (8) 座中泣下谁最多? __________________ 。 合作探究 1 ?阅读小序和第一节,说说这个小序和诗的第一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乐声描写是第二节中尤为精彩的部分 ,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 ,可以分为几个小层次? 6琵琶行并序 十亠+―4"十三十J 卡 学习目标 1. 深切体会诗中情感。 2. 体会环境描写的效果。 3. 分析描写声音(音乐)的技巧。 一、 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词。 2?收集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 二、 自练自测 1.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贾人( ) 恬然( ) 嘈嘈( ) 间关( ) 虾蟆( 钿头银篦( )( ) 呕哑( 自主认知 迁谪( ) ) 教坊( )()嘲哳( 霓裳()六幺() ) 红绡( ) )( )

3. 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呢?试结合全诗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一谈。

4. 诗 歌往往少不了对环境的描写,同样,本诗中也有几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 请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b5E2RGbCAP 课堂练习 A. 委身为贾人妇 C.为君翻作《琵琶行》 5. 默写。 (1)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 ⑵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 ,其中用“ _________________ ”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 ; 用 “ ”匕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 ”匕喻弦声愈来愈低沉 以至于停顿。 p1EanqFDPw (3)运用侧面烘托,说明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的诗 句: 。 DXDiTa9E3d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8题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莫 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RTCrpUDGiT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憔悴(qi 迁谪(zh e ) 铁骑(j )i 阑干(l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琵琶行》

《琵琶行》导学提纲 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_________组名: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使用时间:__________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导 1、梳理文言知识,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理清全文思路 3、熟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自主学习——思 知识链接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2.背景:《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3.解题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三、合作探究——议、展、评 (一)注音 1、湓()浦口 2、铮()铮然 3、商贾()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琵琶行》导学案 必修教案 1015 19:57 :: 《琵琶行》导学案 预习学案 【目标设置】1 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积累基础知识 2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一、给划线字注音 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六幺() 二、填写下列写月的名句 1、醉不成欢惨将别,。 2、东船西舫悄无言,。 3、,往往取酒还独倾。 4、来去江口守空船,。 三、一词多义 言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命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为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暂凝绝不通声暂歇()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四、古今异义 因为古义 今义 老大古义 今义 向前古义 今义 五、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遂命酒()

商人重利轻离别() 理解感悟 1、把序文与诗中对应的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 )段,内容 ( )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 )段,内容 ( )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 ( ) 段,内容 ( ) 2、前两段有两处侧面烘托的笔法,分别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 课内探究学案 【目标设置】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第一课时 (一)速读全诗,整体把握,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第二课时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2、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当时的心情。 3、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 4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诗句特点手法 【课后练习与提高】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