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常出的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常出的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常出的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常出的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常出的多选题目

第一章

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E.思维能否反作用于存在

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C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理在事先

C.物是感觉的集合D.心外无事

E.吾心即宇宙

3.以下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BCDE)。

A.“心外无物” B.“天下物皆可理照”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理在事先”

E.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4.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主要有(BCD)。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B.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C.哲学高于所有具体科学D.具体科学可以蔑视哲学

E.具体科学需要有哲学的指导

5.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B.有些唯心主义

C.所有唯物主义D.有些唯物主义

E.休谟和康德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BD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具有形而上学性

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D.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E.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7.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CDE)。

A.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B.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D.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E.没有摸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1.8.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CD)。

A.本体论B.认识论C.人本主义D.科学主义E.理性主义

9.下列哲学属于非理性主义的有(BD)。

A.黑格尔哲学B.唯意志主义C.贝克莱主义D.弗洛伊德主义E.存在主义

10.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表现的有(BDE)。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E.实现了唯物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BD)。

A.强调发展和变化的观点B.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

C.强调入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D.主张理论来源实践又为实践服务

E.主张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ABDE)。

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D.建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E.使被剥削、被统治的劳动者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13.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AD)。

A.唯意志主义B.马赫主义C.存在主义D.贝克莱主义E.逻辑实证主义

14.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DE)。

A.存在主义B.生命哲学C.唯意志主义D.实用主义E.逻辑实证主义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自然科学前提是(ABE)。

A.生物进化论B.细胞学说C.信息科学D.控制论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ABC)。

A.直观性B.非科学性C.辩证性D.机械性E.形而上学性

17.当今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ABE)。

A.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B.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E.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18.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出现过三种主要形态(ACD)。

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E.原子唯物主义

1.19.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指(BC)。

A.认识与思维的结合和统一B.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C.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和统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E.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和统一

1.20.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是(DE)。

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B.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

D.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

第二章

2.1.以下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有(ACDE)。

A.“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B.事物是感觉的集合C.水是原初物质

D.物质是指水土气风E.火是万物的本原

2.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ABDE)。

A.无不运动的物质B.没有无物质的运动C.运动就是物质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E.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BDE)。

A.绝对不动B.运动的特殊形式C.永恒不变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2.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BC)。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2.5.时间的特性是(BCDE)。

A.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B.持续性C.顺序性

D.一维性E.物质的存在方式

2.6.空间的特性是(ABC)。

A.广延性和伸张性B.物质的存在方式C.三维性

D.绝对的空无E.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2.7.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CD)。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前提D.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2.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ABD)。

A.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B.彻底的无神论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E.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9.从起源上看,意识是(ABC)。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社会的产物C.物质的最高产物

D.精神的产物E.人脑的分泌物

2.10.意识的本质是(BC)。

A.人的精神的特质B.人脑的机能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一切动物大脑的功能E.对客观世界直接感知

2.1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为(ABCDE)。

A.反映客观世界B.创造客观世界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E.观念地再现客观世界

2.1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ACE)。

A.创造客观世界B.为自然界立法C.确立目的和计划

D.确立事物的秩序E.创造理论体系

2.13.下列活动属于人有意识的活动有(AD)。

A.三思而后行B.趋利避害C.饥不择食

D.眉头一皱计上头E.饮食和生育

2.14.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ABCE)。

A.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B.人有生而知之者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E.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

2.15.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指(BCE)。

A.意识是否正确B.意识是否掌握群众C.必要的物质手段

D.社会实践E.意识是否具有主观性

2.16.规律的特点有(ACDE)。

A.客观性B.无条件性C.稳定性和重复性D.普遍性E.具体性

2.17.下列观点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的有(BDE)。

A.“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B.“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五天地,无人无物”

C.原子是“宇宙之砖”

D.“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E.绝对观念派生万事万物

2.18.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CE)。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土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2.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BCDE)。

A.抛弃一切理论B.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C.坚持唯物论的一元论D.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E.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第三章

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

B.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

C.事物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3.2.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CDE)。

A.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B.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时空联系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

D.因果联系是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

E.人借助于逻辑思维才把事物联系起来

3.3.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ACDE)。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E.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B.复杂多样的

C.可以改变的D.可以创造的

E.可以随意选择的

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

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

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

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

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

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

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A.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

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

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减

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

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

3.11.辩证矛盾是指(AB)。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

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

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

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ABCD)。

A.相互联系B.相互依存

C.相互贯通D.相互渗透

E.相互排斥

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BCDE)。

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

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

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

E.物理现象中的吸引与排斥的对立

3.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ABCD)。

A.它们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B.它们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地位不同

C.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五条件的

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E.同一性推动量变,斗争性实现质变

3.1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表明(CD)。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

B.矛盾斗争越激烈,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C.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E.矛盾双方得到调和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1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D)。

A.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C.实现事物的质变

D.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

3.1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DE)。

A.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B.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矛盾双方转化的方向

D.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量变

E.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18.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ABDE)。

A.内因是内部矛盾,外因是外部矛盾

B.在事物发展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C.在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来说,内因是不可缺少的,外因起决定作用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E.内因和外因既对立又统一

3.19.矛盾的普遍性表明(ABCDE)。

A.矛盾无处不在

B.矛盾无对不有

C.任何事物都有矛盾

D.认识事物就是要分析矛盾

E.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矛盾

3.20.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十分重要,因为(ABCE)。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根本方法

D.用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矛盾

E.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22.“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CE)。

A.个性与共性的联系

B.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C.个别与一般的联系

D.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联系

E.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

3.2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BCDE)。

A.矛盾同一性的重要表现

B.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C.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D.指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力量不平衡

E.指在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发展不平衡

3.2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主要哲学根据是(BD)。

A.质与量统一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E.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3.25.质和事物的关系是(ABD)。

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质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D.质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

E.质就是事物的属性

3.26.事物的质和量都是(BC)。

A.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B.多方面的C.客观的

D.事物的内在规定性E.事物的外在表现

3.27.事物的度是指(AB)。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B.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C.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E.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的最高界限

3.28.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AB)。

A.相对静止状态

B.连续性的变化

C.显著变动状态

D.突破了事物度的变化

E.渐进过程的中断

3.2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表现为(ABCD)。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E.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

3.3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ABDE)。

A.庸俗进化论B.激变论C.经验论D.冒险主义E.改良主义

3.31.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是(AD)。A.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

B.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C.积小流成江海

D.同样数量和素质的劳动力由于劳动组合不同产生不同质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E.水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使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3.32.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BCE)。

A.自然界中的地震

B.由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

C.由猿转变为人

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

E.科技革命

3.33.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AD)。

A.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B.质变后引起新的量变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E.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复杂多样

3.3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ABC)。

A.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D.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E.在任何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3.35.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BC)。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C.否定是对事物的消灭

D.否定是扬弃

E.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36.下列命题中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有(ABD)。

A.推陈出新B.古为今用C.全盘西化

D.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E.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化

3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E)。

A.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B.直线前进的过程

C.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过程

D.循环往复的过程

E.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3.38.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表明(ABCE)。

A.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B.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C.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

D.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看作是普遍规律

E.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公式到处乱套

3.39.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DE)。

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

B.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C.白昼与黑夜先后相继

D.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E.生态平衡的破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40.因果联系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的类型是(ABCDE)。

A.同因异果B.同果异因

C.多因多果D.一果多因

E.复合因果

3.41.下列观点中否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有(CDE)。

A.任何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

B.任何因果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因果联系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习惯

D.原因和结果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

E.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

3.4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别在于(ACDE)。

A.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确定的趋势

B.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

C.必然性是由根本矛盾引起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引起的

D.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服从地位

E.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3.4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ABE)。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目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D.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并受其制约

E.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44.“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ABE)。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E.把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3.45.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必须区分(ABCE)。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D.有根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

E.可能性的大小

3.46.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封建残余因素是(CD)。

A.现实性

B.有内在根据的存在

C.现存的东西

D.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东西

E.没有原因的现象

3.47.唯物辩证法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CD)。

A.现实的可能性B.好的可能性

C.现实性D.现实的东西

E.可能的东西

3.48.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内容的有(ACE)。

A.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

B.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

C.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基础

D.社会形态中的上层建筑

E.语言表达的思维

3.49.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ABCD)。

A.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B.同一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

C.新内容可以用旧形式

D.旧内容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E.丰富的形式决定内容的无限多样

3.50.割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会导致(CDE)。

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宿命论

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形式主义

E.形式虚无主义

3.51.本质是指(ACE)。

A.事物的根本性质

B.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总和

C.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D.事物内在的规定性

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3.52.列宁说:“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这表明(BDE)。A.现象就是本质

B.本质和现象相互依存

C.本质和现象是并列关系

D.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

E.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

第四章

4.1.实践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它是(ACE)。

A.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B.人类的纯思维活动

C.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动物的本能活动

E.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2.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ADE)。

A.农民种地

B.医生诊病

C.学生读书

D.司法人员办案

E.科学家做实验

4.3.关于认识主体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BCE)。A.认识的主体必须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B.认识的主体必须是社会的存在物

C.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

D.认识的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事物

E.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集团和类三种形式

4.4.对于研究者来说下列现象属于认识的客体(ABCDE)。A.自然现象

B.社会现象

C.现实的人

D.主观精神

E.客观化精神

4.5.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BCD)。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E.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4.6.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CD)。

A.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过程

B.认识是人脑中固有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认识能够与被认识对象相一致

E.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

4.7.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BE)。

A.柏拉图

B.康德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E.休谟

4.8.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坚持(ABCDE)。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B.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世界是可知的

E.实践与认识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4.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DE)。

A.不坚持从物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B.不坚持可知论

C.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4.10.必须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因为(AE)。

A.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可靠

D.理性认识不可靠,感性认识才可靠

E.要反映事物本质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4.11.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DE)。

A.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

C.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1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在于使理性认识(ABCD)。

A.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B.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

C.接受实践的检验

D.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E.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4.13.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BCD)。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D.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E.人的认识能力往往是不可靠的

4.14.每一个具体真理都具有(ABDE)。

A.同其对象的符合性

B.客观性

C.阶级性

D.正确性

E.绝对性和相对性

4.15.“有用就是真理”这种真理观是(ADE)。

A.主观真理观

B.客观真理观

C.唯物主义真理观

D.唯心主义真理观

E.实用主义真理观

4.16.真理与谬误之间(ABCDE)。

A.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

B.二者又是统一的

C.相比较而存在

D.相斗争而发展

E.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17.下列论断错误的有(CDE)。

A.凡真理必有用

B.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公认的看法就是真理

D.真理因人而异

E.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4.18.真理的绝对性表明(ABD)。

A.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

C.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有限性

D.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

E.真理的主观性和近似性

4.19.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BDE)。

A.相对真理

B.真理的近似性

C.真理包含谬误

D.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

E.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4.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现在(ABCDE)。

A.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

B.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C.真理的相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

D.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E.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4.21.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ABDE)。

A.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B.主观主义的片面性

C.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D.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E.否认真理的具体性

4.2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它(ABCDE)。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C.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

D.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的对象相符合

E.能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并把原先的理论与之相对照,从而判定理论是否正确4.23.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DE)。

A.实践能对人们的一切认识作出确定的检验

B.有些认识是实践根本无法检验的

C.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D.实践活动的具体性、历史性

E.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近似的正确性,仍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第五章

5.1.在猿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在(ABCDE)。A.劳动创造了人脑

B.劳动使猿的手变成了人的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E.劳动形成了社会关系

5.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ABDE)。

A.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B.劳动创造人本身

C.劳动具有社会性,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D.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E.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5.3.人类不同于动物主要在于(ABCD)。

A.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B.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C.人类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类能够改变自然支配自然

E.人类活动的经验和技能主要通过先天本能的方式继承

5.4.生态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BCDE)。

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分解者E.非生物环境

5.5.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E)。A.空气污染严重B.世界性水源危机

C.森林惨遭毁灭D.物种不断减少

E.臭氧层变薄

5.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BE)。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国家政权D.科学知识E.生产方式

5.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ABC)。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C.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社会发展

D.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E.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5.8.人口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D)。A.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

B.人口生产始终是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

C.人口生产只是在一定阶段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

D.生育后代是人口生产的必要环节

E.人口生产较少重复性和渐进性

5.9.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ABE)。

A.它不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不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D.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E.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5.10.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因为(ABCDE)。A.人口生产受物质生产制约

B.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状况

D.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E.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

5.1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AE)。

A.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也就越大

B.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就越合理

C.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就越不合理

D.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

E.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就越广泛

5.1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E)。A.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六章

6.1.社会的基本结构是(ABC)。

A.社会的经济结构

B.社会的政治结构

C.社会的意识结构

D.生产力系统结构

E.生产关系体系结构

6.2.依据生产关系性质划分的五种社会形态包括(AB)。

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C.自然经济社会

D.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E.信息社会

6.3.技术社会形态包括(CDE)。

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

C.渔猎社会、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6.4.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四类因素是(ABCD)。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E.生产资料因素

6.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ABC)。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交换以及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人与自然的关系

E.物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

6.6.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包括(BD)。

A.纳入生产过程的劳动资料

B.纳入生产过程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物

C.进入生产过程从事劳动实践的劳动者

D.经过加工的原材料

E.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实体

6.7.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有(AB)。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B.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C.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E.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6.8.国家的职能是由(BE)。

A.民族的特点决定的

B.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

D.文化传统决定的

E.国体决定的

6.9.社会心理是(ABDE)。

A.初级形式的社会意识

B.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

C.无阶级性的社会意识

D.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E.表现在人们情感、习俗中的社会意识

6.10.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关系表现为(CDE)。

A.群体意识具有社会性、个人意识不具有社会性

B.群体意识不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

C.个人意识是意识的个性特征,群体意识是意识的共性特征D.个人意识受着群体意识的制约

E.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可以相互转化

6.11.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结构,主要包括(ACE)。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阶级意识和非阶级意识

C.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D.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

E.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6.12.下列思想体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CD)。

A.逻辑学

B.哲学和宗教

C.自然科学

D.语言学

E.政治学和法学

6.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B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1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AB)。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E.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同步性

6.15.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差别在于(CE)。

A.社会心理是高层次的,思想体系是低层次的

B.社会心理是复杂的,思想体系是简单山

C.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思想体系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D.社会心理无阶级性,思想体系有阶级性

E.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情绪、习俗等等,思想体系表现为理论体系

6.16.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上超过欧洲其他经济上先进的国家,这表明(CDE)。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6.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E)。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

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它的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

E.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6.18.社会意识只能(CDE)。

A.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B.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时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

C.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

D.在社会规律的支配下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

E.通过人的实践创造出在社会存在中有根基的东西

6.19.生产关系是一种(AB)。

A.社会关系

B.物质关系

C.思想关系

D.政治关系

E.文化关系

6.20.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BC)。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

B.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因素

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E.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

6.2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BCD)。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6.2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CE)。A.是任何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B.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基本标志

C.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和环节

D.决定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

E.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

6.23.国家的实质是(BC)。

A.调和阶级矛盾

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以军队为主要成分的暴力机器

D.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

E.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6.24.国家按其类型来说,可包括(AB)。

A.剥削阶级的国家

B.无产阶级的国家

C.君主专制的国家

D.民主共和制国家

E.君主立宪制国家

6.25.划分技术社会形态的标准是(DE)。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E.与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6.26.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BCD)。

A.纯粹的偶然性

B.客观规律性

C.必然性

D.因果制约性

E.非本质联系

6.27.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ABCD)。

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人类社会在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D.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E.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的

6.28.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CDE)。

A.统一性中没有多样性

B.多样性中没有统一性

C.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

D.多样性是统一性中的多样性

E.社会形态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第七章

7.1.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表现在(AE)。

A.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显著破坏

B.使生产发展完全陷入停滞状态

C.消灭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

D.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E.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达到可能有的规模和速度

7.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AC)。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7.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CD)。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

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

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

7.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是(AB)。

A.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C.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

D.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E.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7.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ABCE)。

A.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B.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结构

C.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D.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

E.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7.6.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BCDE)。

A.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B.思想上层建筑相对于政治上层建筑是非物质形态的无形的存在

C.政治上层建筑:—旦建立起来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思想上层建筑

D.政治上层建筑相对于思想上层建筑是物质形态的有形存在

E.思想上层建筑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反映经济基础

7.7.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有(ABC)。

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思想斗争D.领土纷争E.宗教斗争

7.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CE)。

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

7.9.“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因为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革命才能(AB)。A.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B.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C.改变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E.彻底解放被压迫被剥削阶级

7.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AB)。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B.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C.按理性原则进行的

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

7.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ABCDE)。

A.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决定历史的总趋势

E.生产力的体现者

7.12.消灭阶级的前提条件是(AC)。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高度的精神文明

C.消灭自发固定的社会分工

D.消灭统治阶级

E.调和阶级利益之间的对立

7.13.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ABC)。

A.阶级根源B.社会根源C.认识论根源

D.文化根源E.政治根源

7.1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ABCD)。

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E.对党的领导人负责的观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也谈大与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谈起大与小、强与弱、长与短等等,当前,也经常看到一些媒体上报道的有关各级政府发出的雄心壮志:“要把某某省(市、县)建成大而强、富而美”、“要把某某事(物……)做大做强”……等等。从中不难体会到,不少人对事物的看法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认为愈是大的东西就愈强,愈是小的东西就愈弱,因此,也就有了“强大”与“弱小”这一对反义词,而且,被世人普遍接受与认可。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并不尽然。 年少求学时,曾经粗浅地学习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知识,也曾经过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经过近期参加人民银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哲学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并且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大小、强弱的认识,就萌生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也谈谈大与小、强与弱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仅仅以物质形体的大小来界定强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背道而驰的。大量的事实不胜枚举:周朝一统天下,可谓地大物博,但是,到了周幽王时期,却被一个北方的小小的游牧民族所灭,只落得“不觉胡尘满玉楼”的哀叹。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应该称得上绝对的“大国”,并以“天朝”自居,视海外列强为“弹丸之地”、“蛮夷之邦”;而“弹丸小国”们虽然小,但很强。结果,“大”输在了“小”的手里,被迫向小国开放口岸,割地赔款。在自然界,人们也普遍认为外形越大的愈是强,如:强壮的大象、威风凛凛的大老虎......但是,大象的天敌却是热带丛林里的小小的蚂蚁,而微小的病菌却足以让威风凛凛的老虎毙命。现存在曲阜师范大学的我国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足足有两层楼高大,但是,与现在流行的手提电脑的功能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不一定强,小,也不一定弱。 大与小,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这是说,大与小并不是绝对对立、绝对不同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大的事物如果在内部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变成外强中干、外大内弱的事物。而弱小的事物如果优化机制、调整结构,就会成为小而强的事物。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会因一时的强大而骄傲自满,放弃机制的改革和优化,以至变成弱小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弱小而悲观丧气,而是不断改革,强化机制,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当今之中国,无论在地域上、人口上,在世界上是绝对的、无可非议的大国,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还很长,相对于我们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我们的GDP 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跃居前八强,但是,以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4亿的人口折算,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后列,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用大与小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强”,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地域面积的“大”;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弱”,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地域面积的“小”。目前世界上,经济强国如,德国,他们的国土面积也仅仅是中国的1/30,人口也仅仅相当于一个山东省的人口,但是,他们的经济总量确排在了我们的前头,这个差距该是多么的大?再拿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俄罗斯,比较历史上被我们称为“弹丸之国”,只有37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日本,他们的GDP却仅次于特“超级大国”美国,排世界第二的位置,而俄罗斯却被远远的甩在了后边,在经济上沦为三流国家。以此观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方面不要躺在“地大物博”的优越感里睡大觉,丧失机遇,就是不以“大”而自居;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我们的落后,就自甘堕落,失去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也就是不以“小”而丧气。只要我们坚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 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 1、唯心主义得两种基本形式就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与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得唯心主义与不彻底得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得唯心主义与历史观上得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得某种具体实物瞧作就是世界得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就是b a、科学得世界观与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得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得意义得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得根本分歧就是d a、肯定世界得统一性还就是否认世界得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就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就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就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就是指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得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得普遍状态 6、时间与空间就是c a、物质得唯一特性 b、物质得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得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得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得实质就是d a、事物数量得增加b、事物得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得变化d、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 8、在生活与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b a、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得原理b、量与质相统一得原理 c、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得原理 d、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得原理 9、有得哲学家认为,世界上得一切现象都就是有原因得,因而一切都就是必然得,偶然性就是不存在得。这 就 是 一 种 c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 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 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 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6.在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多数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

马克思主义多选题库

第一章三、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②③)。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C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D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②④)。 A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①②③)。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唯物辩证法(4)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①②③)。 A朴素辩证法B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②③)。 A历史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先验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②④⑤)。 A科学之科学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具体科学的综合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E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7)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①②③④)。 A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D共性与个性的统一E真理多元化的表现 (8)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①②③④)。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E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9)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①②③④⑤) 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 C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D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E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诗在哲学上表达了(②③④⑤)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物质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①③④) A毛泽东思想B胡锦涛提出的“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C邓小平理论D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①②③)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活学活用E立竿见影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题

第二章 1.怎样理解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社会实践有哪些基本特点和基本方式? 答: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历史性。 基本方式:第一,社会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第二,社会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第三,社会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为什么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 答:第一,劳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第二,实践是人类特殊本质的表现形式。第三,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5.劳动在意识形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劳动促使思维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脑。 第二,第四,劳动为意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提高意识反映的能力。 6.意识本质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影响。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7.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条件? 答:??? 作用:一是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二是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答: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关于物质世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预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是() A.中国哲学、埃及哲学、德国哲学 B.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印度哲学 C.中国哲学、英国哲学、法国哲学 D.中国哲学、俄国哲学、日本哲学 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A.可逆性 B.不可逆性 C.无限性 D.持续性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辩证法原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4.“激变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否认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C.否认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D.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 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 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真知的 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D.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其中杰出人物() A.专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专指历史上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 C.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 D.是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 A.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B.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C.人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郑州大学马克思多选题

多项选择(每题2分) (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标码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所谓“真正的哲学”,……。(A、B、D) A.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 B.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 C.专指各种唯物主义哲学 D.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一生主要完成的重大理论发现是……。(B、C) A.阶级斗争学说 B.历史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的哲学。(B、C) A.康德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斯宾诺莎 4.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 最大的是……的哲学。(C、D) 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C、D)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6.促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得以确立的自然科学新发现是……。(A、B、D)A.细胞学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7.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A、C、D)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唯心主义一元论8.“世界是可知的”,这一观点是……都承认的。(C、D) A.一切哲学派别 B.一切唯心主义者 C.一切唯物主义者 D.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9.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C、D) A.绝对精神 B.理念 C.人的意识 D.自我感觉 10.哲学史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的有……。(C、D) A.黑格尔 B.孔子 C.贝克莱 D.王阳明 11.哲学史上不可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B、D) A.黑格尔 B.康德 C.贝克莱 D.休谟 12.割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就会导致……。(A、B、D)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13.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C)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4.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B)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 C.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 15.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也就是说,……。(A、C、D) A.运动是由物质内在矛盾引起的 B.运动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 C.运动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D.运动根源于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6.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会导致……。(B、D)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 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在希腊,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里就停止了。 马克思认为,这样一种理解显然割裂了罗马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内在关联。这正是他要区别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差别的一个重要动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外在的,只是量上的相互组合和凝聚,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势必会得出上述的结论。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则是原子自身的各种变化,是原子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是内在的关系,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结论很显然,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新的形式。所以,希腊哲学的死亡就如英雄之死: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肚皮而死不同。太阳的落山不过意味着新的旭日东升,希腊哲学死亡之处,正是新哲学重生之地。 《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肯定,这一点是和青年黑格尔派一致的。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基本差别,即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对待学问的态度和实践上,以及对反思的形式上。 在对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 马克思认为,在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德谟克利特采取怀疑的、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态度,伊壁鸠鲁则采取独断的态度,坚持一切感性直觉都具有客观真实性,感性知觉是唯一客观的现象,“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怀疑感性世界,伊壁鸠鲁则肯定感性世界,“哲人比大家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②。也就是说,对伊壁鸠鲁来说,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人的感性知觉,这是唯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创造者 B.继承者 C.主要内容 D.阶级属性 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 19.马克思恩格斯的(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 A.科学性与革命性 B.世界观与方法论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 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机考复习题

9、方法论是()。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 B、一种方法 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 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案:D】 17、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答案:C】 20、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B、可知与不可知有无同一性 C、先知与后知有无同一性 D、矛盾有无同一性 【答案:A】 25、二十世纪初以来流行美国的、以杜威、詹姆士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流派是 ()。 A、人本主义 B、实用主义 C、科学主义 D、历史主义 【答案:B】 29、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 A、阶级矛盾和阶层矛盾 B、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C、生产矛盾和生活矛盾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答案:B】 36、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C】 39、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A、客观存在的物体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层性 C、一切自然现象 D、客观实在性 【答案:D】 4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是()。 A、原子 B、物质 C、精神 D、运动 【答案:B】 4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 B、静止 C、规律性 D、可知性 【答案:A】 4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诡辩论

【答案:B】 4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答案:C】 46、承认相对静止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 【答案:A】 47、静止是指()。 A、同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的不运动 D、静止是无条件的 【答案:B】 49、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在于()。 A、无论何时何地运动无条件存在 B、物质运动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答案:A】 51、形而上学认为静止()。 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存在运动之中 C、不包含运动于其中 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练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练习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知识的汇总 C.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E.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基础和阶级条件是()A.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 C.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日益激化 D.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理论成果 E.前人提供的一切思想资料 3.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有()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E.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4.坚持可知论的哲学派别包括()

A.辩证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彻底的唯心主义 E.朴素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E.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的伟大变革,这是由于()A.实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统一 B.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历史观的统一 C.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群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理论武器 D.发现了唯物史观 E.代替了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 7.下列哲学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B.“心外无理” C.命中注定 D.***宣扬的“渡人上天堂”的理论

E.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的科学性的统一 B.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 C.联系和发展的统一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E.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服务 9.下列哲学观点属于人本主义的有() A.超人哲学 B.“生命本身就是强力意志” C.“有用即真理” D.“人就是自由” E.“物是感觉的复合” 10.下列哲学派别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有() A.存在主义 B.实证主义 C.逻辑实证主义 D.实用主义 E.唯意志主义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表现在()A.阶级属性不同 B.服务对象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一单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标志是(D.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 3.事物的规律是(D 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5.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实践——认识——实践) 6. 杰出人物是(A. 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二、多选 1. 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阶级社会形态 (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 2.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实践决定认识C.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D.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三简答 1. 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内容 答. 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内容包括: 第一,人必须取得社会的形式才能成为现实的人。 第二,社会规定了人的性质和能力。 第三,社会规定了人的差异性。 2.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第一,新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其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它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旧事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事物,既是对旧事物消极内容的抛弃,又是对它所具有的积极内容的继承和保留,增加了一些为旧事物不能容忍的新内容,新事物的这种特殊本质,决定了它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必定要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新事物,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可战胜的。总之,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新事物的本质来看,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历史的逻辑是,暂时显得弱小的、代表进步方面的新 事物,战胜那些表面上强大的、代表保守方面的、趋向灭亡的旧事物。 3. 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和改造的哲学意义 答:①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就是指实践,它不仅造就了社会依存的自然基础,而且缔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人是唯一没有让自然界来规划其生活的存在物。自然界无法自发满足人的需要,人类要根据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通过劳动来创造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自身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本身。 ②在造就自然基础和人类社会的活动中,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了体现人的能动特点的实践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第一,实践决策。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成功,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和“合规律”这一双重尺度。第二,实践目标的制定。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