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概论学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学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学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学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学习重点(目标60分)

一、单项选择(20分)目标:13分

二、多项选择(20分)目标:12分

三、名词解释(12分)目标:6分——命中两题(共6题)

四、简答(24分)目标:14分——命中两题(共六题,每题4分,其它各题1、2、1、2)

五、论述(24分)目标:15分(共两题,每题12分,目标是7分、8分)

简述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

(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

简述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简述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质、分类、上海自考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

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对象。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简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三个结果和变化:

(1)畜牧业和农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部落有了剩余产品。(2)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家长,晚辈及奴隶。

家长制家庭特点:(1)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2)父权简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给社会带来三个主要结果:

(1)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2)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3)部落联盟的出现。简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手工业分离出来。(有决定意

义的生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二个结果:(1)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金属货币。(2)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氏族与部落居民杂居起来

恩格斯对国家的产生论断说明三点:

(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秩序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不允许被统治阶级破坏,也不许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者集团破坏。简述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如下两点:

(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血缘关系划分居民。(2)国家公共权力的设

立。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简述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 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2. 契约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3. 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国家的本质问题,也成为政治学中的核心问题。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三层含义:(1)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阶级统治。(3)是个机器。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简述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有三方面:

第一,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第二,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第三,赋税制度的确立。

1、简述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领域:(1)政治学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

2、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第一,提出了国家的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第四,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上述观点表明,它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3、简述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

3、理论联系实际。

4、阶级分析。

5、经济分析。 4、简述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

(3)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5、简述原始氏族制度的特点: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第二,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6、简述国家在氏族制度上产生的三种形式:

(1)雅典国家的形式。(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德意志国家的形式。

7、简述国家权力特性主要表现: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主权性。

8、简述国家的历史类型

(1)君主国。(2)贵族国。(3)民主国。

9、简述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四种:(1)领主占有制:

(2)地主占有制:(3)国家占有制:(4)自耕农占有制:

简述革命与改良的区别:

第一,革命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革命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改良者实质上以争取统治阶级让步政策为最后目的,是旧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

10、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三个特点:(1)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

(2)官僚集团内部,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官组织。(3)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1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第一,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酱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2、资本主义国家以酱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3、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一、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二、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三、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12、帝国主义阶级,垄断资本具体表现为三大矛盾:第一,无产阶级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尖锐。第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

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 13、实现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会有下面四种情况:

(1)资产阶级还没有建立宠大的军阀制度和官僚制度,因而不能对群众施加暴力。(2)有健全的社会民主制度的国家中,无产阶级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不能破坏议会民主制。

(3)资产阶级的武装力量被冲垮,来不及重新组织反革命武装力量。

(4)我强敌弱,在无产阶级强大压力包围下,资产阶级放弃反抗而自动向无产阶级让步。

14、社会主义国家为何实行新型民主?(1)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发展新型民主,健全与发展民主制度。

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1、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

2、社会革命的任务就是夺取政权.

3、也体现为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并且在这一否定中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

4、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否定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权上。

5、还体现在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

简述中国和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

面:

第一,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是中央集权制,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

第二,在权力结构方面,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力等级制。

第三,在统治思想方面,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西方则主要借助于宗教信仰。

简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简述民主概念的含义:

(1)民主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的是公民与政权

的关系。民主是国体问题。

(2)民主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是管理国家的方法,即国家的政治统治形式,是政体问题。

(3)民主是指国家活动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 15、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阶级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2)无产阶级的人数极少。(3)全国人口中80%以上是农民。

(4)中国的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党和毛泽东把马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人民

民主专政理论。

16、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政权组织的阶级结构和专政对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阶级联盟的范围扩大,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统一战线。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实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17、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牲特征。

简述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笔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

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具体体现为:

1、确立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4、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和改革一切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制度和体制,同时,实施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

18、为什么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过渡时期任务的工具,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任务的工具。

19、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影响政体选择的多种因素。(2)政体的多样性。(3)政体选择的自主性。

(4)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

简述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2、国家的结构形式。 3、政治体制。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政体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统治形式和权力结构的特征,直接地受到国家阶级性质的制约。

2、国体所表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3、两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一个国家由哪个阶级来经济。一定的政体必须适合一定的国体,当国体发生变革时,政体也就会发生变化。

4、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实现,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

5、政体与国体相比较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简述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划分标准:

1. 古代思想家划分政体的标准:亚里士多德应用比较分析法,提出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统治者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

2. 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大致同上。

3. 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历史比较法,第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第二,最高国家权力权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第三,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根据前两条标准,首先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国家分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两类)。

简述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君主制:1、专制君主制、立宪君主制(包括二元君主制、议会君主制)

二、共和制:1、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半总统制和委员会制。

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公社制——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 2、苏维埃制

3、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20、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本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含义: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代表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2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体形式。

第一,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础上而建立的,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革命而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中,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

第三,我国人民是在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实现由代表机关转变为国家权力机关。第四,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受苏维埃政权形式影响较大。

22、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共同点:

1、它们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它们都是立法与行政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

3、它们都是对人民负责,受选民监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等等。

不同点:

第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第二,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第三,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

23、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特点: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三,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第四,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及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第五,省、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可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批准后生效。第六,地方各级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国家结构形式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实行地方适度分权。

24、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第一,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第二,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第三,各民族主要是和汉族相互杂居,“大杂居、小聚居”。第四,近代以来,结成了中国上海自考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五,各民族之间,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互相学习、帮助、支持,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第六,防止和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维持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与合作。

我国单一制两大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 25、[民族区域自治]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特点:第一,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的。第二,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第三,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

第四、总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体现了中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6、简述特别行政区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国家”,表明了国家主权的不可分割和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前提与核心是“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

第二,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

第三,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特别行政区的建立和“一国两制”的实践,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创造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带有某些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

27、国家机构的特点:

(1)阶级性。(2)社会性。(3)整体性。(4)强制性。 28、制约国家机构的主客观因素: 1.国体的制约。

2.统治阶级统治方式的制约。包括国家治理形式、国家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

3.国度国情诸因素的制约。

简述国家机构的构成: 1、国家元首 2、立法机关 3、行政机关 4、司法机关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的设置和组织、权力的动作上,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1.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动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3.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展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30、简述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主要包括: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1.立法权:是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的职权。 2.决定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就国家重大问题和事项做出决定的

权力。

3.任免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具体指人事任免权。

4.监督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简述对政府的监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是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 2、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 3、行使弹劾权。 4、行使质询权。

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主要职权职能: 1、立法权 2、财政权 3、监督权

简述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主要有哪些方面? 1、执行法律与委托立法 2、管理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 3、处理对外关系事务 4、军事权 5、立法参与权。

简述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职权主要有:

、审理各种诉讼案件. 2、处理某些非诉讼性事务 3、违宪审查

31、简述我国国务院(行政机关)的职权主要有:

国务院,作为中央上海自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行政立法权。

2.议案权。

3.行政管理权。

4.行政区划管理权。

5.领导和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权。

6.社会管理权。

7.行使人大及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简述马克思的思想,“议行合一原则”具有的含义: 1、议行合一以否定、替代资本主义议会制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前提;

2、在国家政权机构组织的意义上,议行合一不是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在组织形式上的简单合并,而是两种国家权力和职能在职掌、从属上的集中统一。

3、议行合一即公社委员会兼管行政权和立法权,两权兼管是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这种人民代表机关既是权力机关又是工作机关。

31、我国司法机关的活动和工作遵循和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和如下几项原则:

(1)法院和检察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进审判、检察活动的原则;(3)司法独立,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原则;

(4)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容特权,不容民族歧视原则;(5)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原则;

(6)公开审判原则;(7)民主集中制即合议制原则。 32、民族平等作为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全世界一切民族的平等。

(2)一切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平等。(3)各民族之间的事实上的平等。

简述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设置和组织、权力的动作上):

1.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动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3.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展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简述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具体方面包括:

第一,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第二,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第三,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简述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

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简述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

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范围不同。

3.阶级矛盾从属于民族矛盾。

4.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消失也不相同。

简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族优劣的观点。第二,民族至上的原则。第三,民族投降的原则。

简述民族问题与革命和政权问题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来看,解决民族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政治总问题。

第二,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的影响来看,一个社会,民族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革命是否成功和政权能否稳定的大问题。

第三、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各民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大国沙文主义:是指大国在对待小国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简述资产阶级实现其民族压迫政策的方法:(1)实行民族歧视。

(2)强制推行民族同化。(3)分化少数民族。(4)制造民族分裂。

(5)借“民族自治”的口号煽动民族分裂。

简述民族平等作为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族平等指的是一切民族的平等,是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平等。

2、民族平等指的是一切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平等,所有民族都应该具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并按照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3、民族平等不仅要求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实现平等,而且还必须彻底实现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简述马克思主义是依据什么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

第一,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第二,根据是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第三,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简述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中华民族要获得解放,就要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对内实现各民族自由联合,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第二,我国各族人民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结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了统一的武装力量。

第三,各族人民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彻底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保证各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发展。

第四,在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形成互相依存、互相帮助、不可分离的关系。

第五,为了防止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民族人民紧密团结,密切合作。

简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必须遵循的原则: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的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它和历史上的所谓“民族文化自治”以及所谓属人主义的民族分治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保证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简述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的具体表现在: 1、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

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2、民族冲突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

3、对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4、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33、政党的特征

(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二)政党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五)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34、政党的分类

1、以政党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为标准(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

2、以政党是否掌握国家政权为标准(执政党、在野党、反对党和参政党)

3、以政党是否合法为标准(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

4、以政党的活动范围为标准(国内政党和跨国政党联盟) 3

5、政党的功能

着重研究政党同本阶级群众的关系和代表本阶级利益所从事的主要活动。

(一)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二)集中阶级意志。(三)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36、资产阶级政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标榜“超阶级性”。

第二,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第三,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第四,党内派系斗争的合法化。

第五,资产阶级政党的“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现有的政治秩序。

37、压力集团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的主要方式是: 1.参与选举,影响竞选。 2.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过程。 3.影响上海自考决策。 4.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

按照政党数目、政党关系、政党执政方式等方面,可以将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两党制: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的政党制度。第一种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特点: 1.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

2.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

(2)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3)不同政治团体建立在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 4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地地位与作用: 1. 组织功能 2. 参政功能 3. 民主监督功能 4. 教育功能

42、简述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1)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简述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的特征:

1、政治体系文化

2、过程文化

3、政策文化

简述目前西方学者一般将政治文化分为的类型: 1、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2、冲突弄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和型政治文化

3、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

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43、简述政治文化的主要功能归纳为以下方面:(1)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3)影响政治过程。(4)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44、简述政治文化结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处于不断变动状态的政治文化,其结构的层次性特征并不十分明显。

(2)政治文化结构的这三个层次的特征和功能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变化的不同步性。(3)政治文化结构内部三个层次的相互运动,表现为相互间的依存、配合和制约的关系。政治文化的结构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45、简述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2)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政治能力的手段。

(3)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46、简述政治文化传播的途径:

(1)家庭。(2)学校。(3)社会。(4)大众传媒。 47、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

(1)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南。

(2)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3)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4)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

(5)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简述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级:第一阶级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研究主题是“现代化”理论。

第二阶级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研究重点是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第三阶级是70年代以后,政治发展研究逐渐走向衰落。研究重点是政策研究。

48、“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2.政治制度化水平(政治制度化程度是衡量国家政治发展的关键。

3.政治文化(狭隘型文化、臣属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参与型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4.政治参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政治参与程度提高过程)(低、中、高参与)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传统国家、过渡国家、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动力:是指由谁推动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问题。 49、简述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结合政治发展策略,提出推动政治发展应依靠的力量。归纳以下几种:(1)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

(2)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组织特别是严密组织起来的政党推动政治发展。

(3)依靠文官组织推动政治发展。(4)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5)依靠文化更新推动政治发展。

简述西方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界定。

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派:。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特别是经济现代化环境相适应。

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后果”。

达尔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建立在一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民主制度,动力是政治多元化。

派伊认为,政治发展决定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动力。

在上述四种观点中,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概念。但不存在本质的差别,有共同的特征,都把政治发展看作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政治发展就是发展中国家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发展的过程或后果。简述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首先,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空想性。

其次,是西方学者忽视或故意掩盖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再次,二战后大国奉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和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大国之间的争霸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牺牲品。

简述现代政治文化特征:

(1)民主政治与平等自由的观念构成政治文化核心内容,政治体系保障着广泛的政治参与。(2)社会大多数成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勇于革新与开拓,他们对政治体系和世界表现出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成为政治文化的主流。

(3)开拓进取与创新精神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面向世界和未来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何推动政治发展?

首先: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其次: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改变。再次: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导致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推动政治。

总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推动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

50、政治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1)政治革命。(2)政治改革。

51、革命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革命的目标指向是实现国家权力的更替,是夺取和掌握政权。

再次,革命是实现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

最后,革命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的变革,常以暴力的方式表现出来。

5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产生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社会基本矛盾是革命产生的内在必然性,至于革命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条件:

(1)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

53、革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其次,革命又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再次,革命又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改变旧的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54、政治改革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政治改革的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其次,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体现在政治发展上,表现为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过程。再次,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最后,政治改革以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为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55、简述产生政治改革的根据和条件是(1)政治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引起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

(3)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社会制度出现结构性弊端,引起社会冲突,就必须进行改革。 56、改革中要遵循基本原则:

(1)采取自上而下的渐近和平方式。(2)注意协调政治政汉改革与经济改革关系的协调,以经济改革为先导。(3)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确保政治改革在稳定的条件下进行。

57、实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民主与法制是不可分的,没有法制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没有民主的法制也不是真正的法制。

1、法制是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说明法制是民主的体现。

2、制度化、法律化反映的广大人民意志必须是最高意志,有极大的权威。

3、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总之,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它反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即最高意志,这说明了法制的实质内容。 58、国际社会政治关系体系必将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点: 1.全球性。特征:一、行为主体范围的全球性;二、行为主体资格的普遍性;三、国际政治关系的广泛性。 2.有机性。 3.有序性。 4.变动性。

59、主权国家的特质及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

2.主权国家是人类生活诸共同体的惟一合法总代表。

3.国家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国际政治是各国国内政治在世界范围内和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这种联系主要具体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益要求的对外延伸。

2.各国的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是为其国内政治服务的。

3.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

简述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区别:

1.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国同政治存在公共权威,而国际政治不存在公共权威)

2.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国内政治中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各种社会集团的利益。)

3.政治行为主体不同(国内政治中各阶级、阶层、上海自考、政党、政治团体和公民个人;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简述主权国家的特质及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配置、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

2.主权国家是人类生活诸共同体的惟一合法总代表。

3.国家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60、简述主权国家必备的基本要素:

1.固定的领土。

2.定居的居民。

3.统一政权。

4.国家主权。 61、简述国家主权在国际政治中对于国家的意义: 1.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获得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 2.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

3.国家主权是一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

4.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遵循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

简述国际组织一些基本特点:

(1)国际组织均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2)国际组织存在和活动的合法性依据是参与者所订立的条约,超越和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属非法或无效. (3)国际组织的组织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各自的权利。

62、国际政治格局其具备的四个特点:

1.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政治活动中具有强大的主导力,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力量。

2.它们是特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关系的承担者。

3.它们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构成,也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集合体(联盟、同盟)构成的。

4.国际政治基本力量是以经济力为基础的,与综合国力相类似。

63、简述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特点 1.普遍性。2.共识性。3.应然性。4.约束性。 64、简述当代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基本内容: 1.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4.互不侵犯原则。

5.和平共处原则。

65、简述国际法的基本构成:1.平时法。2.战争法。3.中立法。 66、简述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国际法在主权国家处理相互关系过程中形成,其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3.国际法约束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依靠相关国家的自愿、自动和自觉。 67、简述国际法的作用:

1.国际法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和发展的法律条件。

2.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3.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4.国际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关系提供基本行为准则。

简述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含义:

1、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主要矛盾是国际政治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动力。

2、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以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和活动的基本政治力量为主干的。

3、国际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基本力量的结合式样和结构状态。

简述经济发展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一)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十三大”面对的突出问题是政企分开。

(二)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十四大”面对的突出问题是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决定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依法治国。(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决定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决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简述国际组织划分类型:

1.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和专门国际组织。

2.成员构成和处理事务的地域范围划分: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3.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政治性、经济性、军事性和文化科技卫生体育国际组织。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提出的重要问题,包括: 1、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2、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组织 3、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格局 4、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名词解释:

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政治运筹机器。

3、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照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4、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

5、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6、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7、国家机构: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8、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

9、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

问题。

10、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的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

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11、压力集团: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政治术语,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性利益团体,即政治团体。

12、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模式。

13、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14、国际政治:一般认为,国际政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也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在世界舞台上政治关系的总和.

15、国际政治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

16、宗法制: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

17、契约论:认为国家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18、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

19、事后审查:是资本主义各国司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的一种方式,以美国为典型。

20、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21、议会共和制:凡是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制共和国。

22、复合制:复合制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政治实体组成的国家联盟的制度,和单一制相对。按其联合的程度,复合制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

23、多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单独或联合其它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24、国家职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包括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25、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即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

26、契约论:认为国家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27、两党制: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

28、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

2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之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行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遵照国家总方针、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并积极参加全国的政治生活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讲政治权力 3.政治权力:(1)广义:政治权力就是权力现象与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反映。 (2)狭义: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4.政治权力的特征 (1)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 (2)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力的合法实用; (3)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5.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1)客观要素: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生产资料②物质财③暴力④其他要素 (2)主观要素:指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能力素质②身份资格③理论与策略④组织 6.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1)权力: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表现为一种奖惩能力,来源于强制力。 (2)权威:影响他人的一种正当性,来源于理性的说服。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 (3)联系:⑴都要求服从,都有支配的性质; ⑵权威构成了权力的基础,权力的实现要依靠对于权威的运用; (4)区别: ⑴对权威的服从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⑵权威通常是不可更改的;而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具体的情势,不断地 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均衡。 ⑶权威的服从不要依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以武力为后盾。 7.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⑴外在客观的合法性,如服从的习惯或习俗,以及强制性的法律; ⑵内在主观的合法性,如被统治者发自内心的认为统治者有权指挥他们, 而自己则有义务服从统治者; 8.政治合法性的类型 (1)传统型合法性(2)法理型合法性(3)克利斯玛型(个人魅力型) 9. 政治权力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区别 (1)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合法性是无条件的; (2)有效性是物质上的,合法性是精神上、信仰上的; (3)有效性依靠的是政治权力对资源的垄断能力,合法性则依靠悠久的历史传统第三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定义 1.中国的解释 (1)古代 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不以强制的手段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因此,政治是对国家的治理,有教导、指正的含义。 (2)近代 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西方 “政治”源于古希腊,是指有关国家的事务。 3.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主要有: (1)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2)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3)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如中国古代的法家、马基雅维利、马克斯·韦伯、拉斯韦尔等; (4)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研究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其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阶级社会中,各阶级斗争的核心主要围绕争夺国家政权展开。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政治也随着阶级斗争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特点。 5.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指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 二、研究政治的原因 1.确立基本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 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可能导致不同的实践。所以,研究政治的目的就是要确立最基本的政治理念,识别各种既有观念的本质,尽可能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福师大国际政治学概论作业二

福师大国际政治学概论 作业二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 1.文明冲突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理论,即认为冷战结束之后,随着意识形态冲突不再是国家间冲突的主要内容,文明或文化冲突将越来越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之间的冲突 2.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是人类各个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 3.国际行为主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4.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换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5.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旧秩序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基本特征 二、简答题: 1.简述博弈论在国际政治方法论的运用。 答:最常见的国际政治博弈论模型有“小鸡游戏”、“囚犯的困境”、“针对不平等的威胁对策”和“协调博弈”等等。其中又分为“零——和”或“定数——和”、“非零——和”或“变量——和”、“两方”和“多方”的博弈模型。在西方研究国际问题的大多数学者看来,博弈论模型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借以分析国家间安全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理论方法。这种理论方法的假定前提是从事国际间博弈的都是理性的行为者,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且都面临一种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就可能造成不同的成本和收益的既定报偿结构或环境。 传统的博弈论强调国家间冲突的本质,以“零——和博弈”为基本研究模式。新现实主义者则强调“非零——和博弈”,即国家间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并不是“我之所失必为你之所得”的“零——和”结局,而是双方或多方都可以从中获得收益。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国家间的合作的可能性,而不是竞争与对抗问题上。他们对国家间相互交易及其结果的分析不是停留在一次博弈上,而是强调多层面的、多轮次的博弈对国家交易行为的影响。 2.解决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 1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1.政治文化的含义 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包括三层含义: (1)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有关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它包括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信仰和象征符号等内容; (2)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指向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抽象,这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测度; (3)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实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在比较政治的意义上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典型的独特的政治样态。 概而言之,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在长期和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共同体成员得自经验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抽象,以及该政治共同体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三者的有机整体。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政治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 在某一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等政治人群的分化,不同的阶级或者阶层变现出不同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 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 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现实政治系统的发展同步变化。其中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积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过,政治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变化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政治文化的结构 结构是指构成某一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政治文化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政治文化的结构可分为亚文化结构和内容结构等。政治文化的亚文化结构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中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亚文化则是指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系统中某一政治人群、组织、团体或机构的特殊的子文化系统,它表明某一政治共同体中政治态度的不同分布。 根据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在内容上包含了三层含义,即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政治心理取向与行为模式、现实政治原则与政治精神,三者内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政治文化的内容结构。 (1)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 ①政治价值是政治主体对各种政治客体和政治现象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的一种评价,表

政治学导论汇总1

政治学导论 一、政治的性质 (一) 1、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3、政治博弈 类型:零博弈、非零博弈 要素: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4、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研究路径: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5、从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看,西方政治学可以划分为: 古典主义时期、旧制度主义时期、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时期以及今天的新制度主义时期 6、古典主义政治学传统的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征是: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 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 7、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本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府与政治 行政管理们研究组织行为 国际关系 8、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分化 制度主义(特点) (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变迁方式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4)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5)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马克思反对把技术与观念的关系简约为技术决定论或观念决定论,而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的互动。 (6)在制度变迁的个人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把偏好和信念看成是被解释变量,而不是相反。 9、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行为主义 基本特征: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断然拒绝机构研究法 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政治现象 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 理性选择主义(核心要素都直接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核心命题是“经纪人”假设)包括: 社会选择理论 集体行动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二) 1、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政治权力(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3、政治权力的主要类型 以性质划分:(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以组织划分:政府的公共权力、政党组织的权力、政治社团的权力 以层次划分:中央的权力上级的权力 地方的权力下级的权力 以功能划分: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司法权力 4、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关系: 价值关系利益关系法律关系 5、权力转化为权威的条件: 合法律性 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 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序言 一、填空题 1.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1919年英国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国际政治系,为国政治专业设立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2.理解国际政治现象需要具备两类知识,即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需要掌握三种基本研究方法,即历史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3.分析的四种模式是指描述、解释、规范性分析和处方。 二、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关注的是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 2.世界政治指研究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区别于国际政治) 3.国际关系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关系。 三、简答题 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特点。 ?复杂性:不仅涉及政治,而且涉及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生态、法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跨学科性: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都比政治学要宽泛的多,该领域的学者们认为,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对于国际政治学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包容性? 3.列举至少三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名称和期刊名称。 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原名不列颠国际事务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外交评论》。。。 第二章理解国际政治 一、填空题 1.国际政治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 二、名词解释 1.权力 指一个国际行为体对其他国际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通常分为软权力和硬权力、潜在权力和现实权力、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 2.安全困境 又叫安全两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 3.集体安全 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三、简答题 1.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核心观点。

衡水中学高考状元的总结

衡水中学高考状元的总结 作者:王亚玉 曾就读于河北衡水中学、河北省理科状元 学习的过程,有酸有甜,有成有败,有彷徨,有失望,也有快乐和充实,这是每一个奔向未 来的人必经的。但我们因为有理想,而走得坚定。在高考的硝烟散去后,我站在曾经梦寐以 求的位置,回望,我的无悔三年。 失败后仍要奔跑 刚刚走进衡中,我便遇到了原本料想过的失败——年级196名。面对这个名次,我不禁想起 了《红与黑》中于连的197名,有点自嘲的意味。失败时,我也会痛苦,伤心,哭泣甚至绝望,我望着高中三年不知道要走向何方。但请注意,不要让失败过夜,否则便是懦弱。 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失败带来的悲观情绪,但这不会是主流。失败了,痛苦了,就该再站起来,毕竟,大家都在奔跑,你停下来,就会被践踏。第二天,你又是全新的自己,没有人说你必 须背负失败,而我说,你必须背负理想。高尔基说过,当上帝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老师才是课堂焦点 要绝对相信老师,就如同崇拜一般。上课时,老师就是焦点,听课要虔诚。即使是老师一句 不经意的话,也可能正是你遗漏的知识点,可能对你来说是难点或重点。老师的课,都是精 心准备过的,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串连在里面。课堂,永远都是首要的。有的同学上课一边听课,一边做题。我是极其反对的,至少我从来不这么做。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十分注重做课堂笔记,记下来的比听过就算的来得更真切。我的每一张老师讲评过的卷子 都是有很多红字标记的。记笔记开始是一种要求,后来便是习惯。如果有时间,可以先记在 卷子上,课下整理在本子上,这样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时间整理,也可以直接写在本子上 (如果不妨碍听课)。另外,老师上课布置的内容和自己下课要整理的部分要记在小本子上 以免忘记,每天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计划。 每天你面对着很多卷子,这不是任务,而是机会,是阶梯。当你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时,做题就是方法。当你没有学会取舍时,尽量多去完成。当你还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那就都当 做重点来记。我负责任地告诉你,在高一、高二,老师发的所有卷子都绝对有时间认真完成。先做衡中老师组的卷子,再做课外题。做题无疑能拓宽你的视野。高三最后阶段,英语老师 笑称,我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老班在高考壮行会上说,我们三年什么题都见过,高考就是 去见老朋友。 总结改过是关键 但从更高的层次上说,总结改错是关键。我们做过很多题,也错过很多。然而对于错题,有 些同学太草率,不能进行及时整理和巩固,甚至有些同学只一味做题,不注重总结,但事实 上题海战术并不是最佳方法,只做题不改错便是舍本逐末,是无效的。每天做的很多题都是 容易题或重复题。本来会做的题,又做对了,意义不大;本来不会的题,做错了,才应该更 加重视,寻找错误原因,积累下错题,并写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题错了也错得明白,错 得有价值。 每个人都应建立个性化的改错本,改错本是万万不能抄、不能补的。改错本上每一个错题都 应有它存在的意义,不是敷衍。每个错题都不能轻易放过,如果是因为马虎可以不积累,如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14号考 第一章 1.政治的含义:⑴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⑵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对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学科创始人:亚里士多德 3.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⑴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划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⑵按功能划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⑶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划分:宏观政治学微观政治学 ⑷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划分:静态研究动态研究 ⑸按照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划分:规范的政治学实证的政治学

4.政治学的研究方法:⑴历史分析方法 ⑵经济分析方法 ⑶阶级分析方法 ⑷利益分析方法 5.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⑴社会学分析途径 ⑵经济学分析方法 ⑶心理学分析方法 第二章 1.利益的含义:基于一定生产基础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2.政治权力的含义:国家统治机关拥有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垄断性的公共权力.

3.政治权力的主体:国家统治机关 4.政治权力的性质:垄断的公共权力 5.政治权利的范围:特定区域 ⑴政治权利都是有作用范围的 ⑵政治权力如果超出自己的作用范围,就会与别的政治权力发生碰撞 ⑶政治权力碰撞的结果是冲突 ⑷政治权力在自己的范围内不发生作用就是失职 ⑸在相邻的政治之间的范围内的空白地带管理难度增大 6.政治权利的特性:⑴强制性 ⑵垄断性 ⑶自力性 ⑷扩张性

7.消极权利:个人要求国家不得侵犯只能消极的不作为的权利。 积极权利:个人要求国家积极行为的权利 8政治权利的内容:⑴自由权 ⑵参政权 ⑶述愿权 9.名词解释:①自由:一般意义上是指免于外在的强制;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指的是除法律规定禁止以外主体行为皆被许可的一种状态。 ②权利: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做活不做的某种行为的自由;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指的是法律规定并加以保护的自由。 10.权利与权力的区别:⑴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由,是不受侵犯的正当性;权力则是一种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强制力。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 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 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 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2)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3)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4)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4)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 ①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②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①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个体在成长过程接触到政治生活,开始了解制度、习得政治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 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 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 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 2.人类学与社会学 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理论 3.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2.结构研究方法 3.行为研究方法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和实践 (2)政治是一种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一种管理众人和管理社会的活动 (4)政治是一种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5)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政治学研究对象 (1)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 (2)政治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 (3)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获得和维持的科学 (4)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价值和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科学 (5)政治学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6)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 3.政治学研究方法: 古今中外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在当代中国,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两大类:1,,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也是研究政治学的根本方法。它要求我们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体地说,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必须坚持以下的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 (2)经济分析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采用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方法: (1)政治行为研究方法 (2)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3)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 4.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哎呦,,,,好多好多 第二章阶级与国家 1.阶级是什么? 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些稳定的社会团体,这些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彼此发生着特定的关系。 2.国家起源: 国家的起源问题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行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和什么进行比较。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既是新制度主义的一支,也从属于政治学里的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总和不等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理性总和也不等于社会的理性。理性选择主义的重点是,理性的个人在环境约束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选择,并且根据与别人的行动的互动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策略。 3、囚徒困境 它讲的是两个人作案被抓,但警方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能靠囚犯中的一个自首并揭发另一个。于是警方向两个囚犯提出,如果一个自首揭发另一个,另一个拒不交代,则自首的可获自由,另一个会获刑10年。如果两人都交代,每人需服刑1年,如果两人都拒绝与警方合作,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两人都获自由。虽然拒绝交代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人交代了,另一个人就会在监狱里待上十年。因此,理性的囚犯都会选择交代。这个悖论讲的是,对个人来讲理性的选择会导致对集体来讲不理性的结果。 4、社会资本 帕特南第一个将其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社会资本的多寡与民主的运行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的、宽松的、互助互利的、充满公共参与精神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像社区委员会、合唱团、俱乐部、合作社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有合作意识、富于公共精神。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5、公地的悲哀 由哈丁首先提出。它讲的是假定有一片草地为多户牧民所有,如果大家都只管放养,不管养护,那么草地到最后必定沦为荒地谁也用不了。 6、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 7、集体行动逻辑 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8、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代表着组织起来的、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关切。它是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其中包括言论、结社、新闻和信仰的自由。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5.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 1单一制:单一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指由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组成统一主权国家的制度,和复合制相对。(单一制下,国家主权高度统一,最高权力中央掌控,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只有一部现行宪法和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国家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司法系统。国民有统一的国籍身份。) 2联邦制:联邦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政治实体结合而成的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下,国家主权由联邦和各组成单位共享,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中央权力源于各成员实体授予,中央与地方权限在联邦宪法中有较明确划分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在联邦宪法和基本法范围内,联邦各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4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5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6竞争性政党制度: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总统职位或议会议席的方式执掌政权的政党体制模式。它包括两党制、有限多党制、极端多党制和一党独大多党制。 7非竞争性政党制度:一国的政权通过法律规定由某个特定的政党执掌,不存在其它的政党或其它政党不得与执政当争夺政权的政党制度。它包括一党制和一党领导制。 8政府首脑指一国政府或内阁的领导,名称各有不同,如“国务院总理”,“内阁总理(大臣)”,“首相”,“部长会议主席”等等。9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0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

2014交大MPA双证 政治学笔记 课程代码:P130505 课程名字: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 任课老师:胡伟教授 ——by 朱馨怡第一讲政治权利:国家、非国家和超国家 一、政治权利与合法性 ●罗伯特。达尔:“权利概念是政治分析的中心” ●中国对权利的理解比较正解,认为是好事儿,西方政治理论(政治 科学)对权利比较担心 eg: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政治自由只有在国家权利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但是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 一条经验,有权利的人们使用权利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 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2.阿克顿勋爵: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利趋于绝对的腐败。 3.丹尼斯。顿:阿克顿只表达了一半真理,另一半真理是:权利 可以使人崇高,正像使人腐败一样。 4.“要把权利放在制度的笼子里” (一)权力与政治权力 (1)什么是权利? ●马克斯。韦伯——权力是某一行动者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即使存在反 抗也要实现其意志的可能性。(合法的暴力)“硬权力” ●罗伯特。达尔——权力是一种影响力“软权力+硬权力) ●丹尼斯。郎——权力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即权利是一 种“有意”和“有效”的影响 ●硬权力(武力,经济制裁,etc)vs 软权力(价值观,文化渗透, 威望,etc) (2)什么是政治权力

政治权利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力 (二)权力的类型/形式 ●“硬权力”与“软权力” ●入场顺序,掌声大小,距离等反应了权力的象征 ●——权力是需要包装的 (1)武力——A强迫B服从(强制的权力) (2)操纵——A实际让B自愿服从,但B并不知道A的意图(阴险的权力)(往往通过宣传一种政治理念、信仰、宗教吸引他人,不告诉真实意图) “谎言说了一百次就是真理” 需要独立思考才能规避操纵 (3)说服——A以理服B(平等的权力) 同样通过宣传,但告知真实意图 *1,2,3效率比较低 (4)权威——A命令B做某事(正式的权力) 1)强制的权威Coercive power:不服从受惩罚; ●与武力的差别在于是否正当,即权威具备合法性 ●基本上领导都会适当运用强制权威以树立威信 ●尽量少使用,如果使用最好纳入民主与法制的渠道 2)诱惑的权威Reward power;服从了有奖励 3)合法的权威Legitimate power;把服从当作义务 比如老师,用理论和制度说服人心甘情愿服从。合法权威是比较巩固的 权力 4)合格的权威Expert power;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犹如病人服从医生)——专家治国论 5)个人的权威Referent power;克里斯马——政治权力最高使命:别人能够自觉自愿听你的话 ●Charisma,克里斯马型权力,也叫人格型权力,指人们对特殊类型的 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原指古代 的宗教先知,战争英雄,由马克斯.韦伯引入政治学领域。在管理学 上与职位权利相对而谈。(from百度) ●Chrisma领袖气质:被认为是领袖特有的一种个人气质,能引起大 众热诚的效忠或强烈的热情(from百度) ●现代管理学比较强调多激励少强制 【问题】:我国现在普遍的权威形式是一种什么状况? (三)政治权利的合法性 ●当代西方学者在权力观上的分歧是“社会冲突论”与“社会共识论”, 前者坚持在一切权力关系中强制是不可削弱的因素;后者是强调在 一切权力关系中合法权威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在特定的权力关系中,强制性和合法性因素通常共存,并 交织在一起,——韦伯:国家是“在特定领土内,成功地获得垄断 合法使用物质武力的形式” ●政治学更为主张权力的合法性 (1)合法性的概念:“合法性”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也可以说是政治权利以非强制手段维持其统治秩序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