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三章-第六章练习题汇总

教育学第三章-第六章练习题汇总

教育学第三章-第六章练习题汇总
教育学第三章-第六章练习题汇总

第三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D )。

A.主观性B.普遍性C.基础性D.能动性

2.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B )。

A.外铄论B.内发论

C.环境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D)。A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

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6.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7.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孔子B.荀子C.孟子D.老子

8.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9.下列说法中,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一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

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D.教育的发展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好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

学生

10.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1.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孔子B.荀子C.孟子D.老子

12.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坚持( C )。

A.全面发展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统一要求

1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A)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4.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 )。

A.前提作用B.决定作用C.促进作用D.导向作用

15.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遗传素质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16.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A)

A.内发论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

17.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

A.内发论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

18.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B )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9.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C )。

A.洛克B.华生C.柏拉图D.施泰伦

20.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D )。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21.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 C )。

A.特殊性B.社会性C.创造性D.自觉性

22.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B)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

23.“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B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4.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

25.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A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6.儿童主体发展的源泉是( A )。D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主体活动

27.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B )。A.遗传素质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D.教育

28.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B )。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29.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这说明( C )。

A.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C.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D.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30.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

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3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霍尔B.华生C.泰勒D.格塞尔

32.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阶段性D.互补性

3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必须做到( B )。

A.长善救失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教学相长

34.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 C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3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36.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C ) A.社会本位论B.环境决定论C.遗传决定论D.教育万能论

37.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A )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B.注意能力C.记忆能力D.思维能力

38.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B )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B.互补性C.阶段性D.不平衡性

39.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的学者是( C )。A

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塞尔D.华生

40.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B )能力为标志。

A.学习B.生殖C.创造D.思考

41.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 A )为标志。

A.自我意识B.创造能力C.预见能力D.选择能力

42.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一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 C )。

A.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43.对影响人的诸多因素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遗传对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B.人的身心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但是人接受环境影响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人的发展应完全由教育来承担

D.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4.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C )。

A.成熟B.环境C.遗传素质D.教育

45.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

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 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46.“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 B )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D.二因素论

47.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

48.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B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更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49.“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 D )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遗传B.教育C.社会活动D.环境

50“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A )。

A.环境B.遗传C.教育D.主观努力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__促进人的身心发展__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社会实践___过程中

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能动性_ __。

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_内发论___,_外铄论_ __,_多因素相互作

用论_ __。

4.个体身心发展遵循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牲、互补性和_个体差异___性等一般规律。个别差异性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_内在___,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_孟子___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____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心理学家____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6.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__外在力量__,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_荀子___。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白板说__”是一个典型代表。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华生__,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训练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7.瑞士心理学家__皮亚杰__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_外在环境___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

9.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_外铄论___、_多因素环境论___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10.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_阶段性___、_顺序性___、_个体差异性___个别差异性、_不平衡性__、_互补性____。

11.人的_遗传素质或遗传___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2.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_在某一时期,人最能学会和掌握某一技能或行为_ __。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

13.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____、___、____和_____的影响,___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学校教育

14.遗传是指___ _。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15.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基础和前提__,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可能性__。但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16.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中国古代内发论昀代表人物是_孟子__。

17.前苏联心理学家_维果茨基___的研究揭示:____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_现有的水平___;一种是_可能达到的水平___,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_最近发展区___”。

18.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__ __,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

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____、____和____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生理心理社会

19.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_心理___和____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心理、社会

20.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_身体_的发展,二是心理__的发展。2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____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成熟机制22.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_内在需要___。23.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社会实践___过程中实现的。

24.“外铄论”在美国的典型代表是_华生___。

25.个体身心发展的_阶段性___,要求教育工作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影响。

26.前苏联心理学家__维果茨基__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27.__初二__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青年期

28.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__ __问题和__问题。认识价值

29.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_心理断乳期_ __。

30.个体呈现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___和___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心理社会

31.教育教学中提“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_个体差异性___规律。个别差异性

32.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_基础和前提__,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__ __。

33._初中__学生的年龄在12一15岁之间,处于少年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_二__个高峰期。

34.内发论者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_内在需要_ __,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____所决定的。成熟机制

35.__ __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__是最重要的概念。青年期未来

36.成熟的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_自我意识___。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37.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是_最近发展区_。

第四章

一、选择题

1.( D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C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B )。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

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D )。

A.教育是为谁服务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4.( B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

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内容D.教育规律

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C )。

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

6.培养劳动者是( B)。A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7.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D )。

A.教育规律B.教育任务C.教育性质D.教育目的

8.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9.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B )。A

A.教育性质B.教育任务C.教育规律D.教育内容

10.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B)。

A.教育目标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D教学大纲

11.“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B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12.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首先是为达到( C )的目的。

A.全民教育B.社区教育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

13.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

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B )的认识。D

A.精神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神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14.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A )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B.个人价值C。素质结构D.人才规格

15.( D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学目标B.教育计划C.教育目标D.教育目的

1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C )。A

A.涤尔于B.卢梭C.赞可夫D.福禄贝尔

17.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即促进受教育者的( B ),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

A.个性化B.社会化C.科学化D.个性自由发展

18.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C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19.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D )。

A.理论联系实际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法错误的是( D )。

A.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B.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C.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D.对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21. 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什么是教育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这就是“( B )”决定教育目的的观点。

A.社会环境B.儿童自然C.儿童礼会D.社会影响

22.当代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是( A)。B

A.应试教育B.素质教育C.特等教育D.终身教育

23.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 D )。

A.科学技术B.个人需要C.科学知识D.社会需要

2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C )。

A.教育实验的热潮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25.在教育史上,有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B.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C.个人本位论者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D.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26、素质教育是面向( B )的教育。

A.全体教师B.全体学生C.全社会成员D.全部个性

2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A )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试图调和个人本位

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A.杜威B.卢梭C.马克思D.孔德

28.素质教育是以培养( D)为重点的教育。

A.实践能力B.健康的体魄C.高尚的道德D.创新精神

29.素质教育是促进( A )的教育。

A.个性发展B.认识发展C.情感发展D.意志发展

30.( D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C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31.体育是以( C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3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C )。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

33.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C )。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D.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34.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 A )。

A.基础教育B.高等教育C.学前教育D中等教育

35.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 D)。

A.教育功能B.娱乐功能C.健体功能D.个体享用功能

36.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A )。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37.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思维能力的培养B.创新能力的培养

C.想象能力的培养D.实践能力的培养

38.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 C )。

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B.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写因材施教结合起来C.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

D.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9.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A )。B A.德育B.智育C.美育D.体育

40.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 C ),它具有强制性。

A.创新教育B.素质教育C.义务教育D.家庭教育

41.培养学生的( D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A.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B.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D.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2.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A )。

A.教育目的B.课程C.教育评价D.教学

43.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 D )。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B.教育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44.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 )。

A.小学教育培养目标B.小学教育内容

C.小学教育方法D.小学教育目的

45.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C )。

A.培养目标B.考试C.小学教育目的D.教学内容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_教育目的___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_教育目的___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_导向_、_评价_、__。导向作用_、_激励作用_、_评价作用_。

3.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性

4._教育目的_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_培养目标_。

6.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_____普遍与特殊的关系。_教育目的_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而_培养目标_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7.教育目的的制订受制于__。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8._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_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9.素质教育是_面向全体学生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_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_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_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0.__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__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__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_劳动_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生产劳动

12.一个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为狭义的_教育目的_。

13.教育目的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它本身是分层次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_教学目标_ __。

14.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_美育___、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方面构成。

15.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_创新精神___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6.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培养_绅士_的教育目的。,

17.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___等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

18.“社会本位论”以_柏拉图_、涂尔干、凯兴斯泰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的、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19.“个人本位论”以_卢梭___、福禄倍尔、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基本观点

是: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发展。

20.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社会需要与__的辩证统一。个人的自身发展

21.我国的教育目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_关于人的全面发展_学说作为理论依据

22.教育目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_建设者___和_接班人___,是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的规定。

2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_创新精神___为重点的教育。

24.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最基本问题是__和__的价值取向问题。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25.教育目的是教育的_出发点和归宿___,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6.教育目的层次包括:__ __、__ __、__ __。_国家的教育目的__、__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__、__教师的教学目标__。

27、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学生_审美_ __的能力、培养学生__ __的能力,形成学生____的能力。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28、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培养具有____的新一代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B)素养。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2.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特定的( B )属性的人。

A.自然B.社会C.实践D.现实

3.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 C )。B

A.高度的政治觉悟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C.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D.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 A)时期的人。

A.最迅速B.中速C.最慢速D.静止

5.就教育专业素养而言,教师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 A )。B

A.交往能力B.研究能力C.管理能力D.学习能力

6.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C )。

A.现实性B.潜在性C.可塑性D.普遍性

7.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 )。

A.动力B.前提C.条件D.基础

8.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9.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B )。

A.依赖性B.向师性C.背师性D.示范性

10.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B )。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 A )。

A.必要保证B.必然结果C.必然要求D.必然趋势

1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

13.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是( B )人员。

A.专门B.专业C.职业D.研究

14.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D)。A.身心健康权B.隐私权C.人格尊严权D.人身自由权

15.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 C )。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16.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 D )。

A.关健作用B.桥梁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

17.学生最重要的权利是( B )。

A.人身自由权B.受教育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

18.在教育史上,两种不同的师生关系模式是( A)。

A.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B.内发论与外铄论

C.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D.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19.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 C )的职业。

A.自然化B.现实化C.社会化D.自由化

20.规定:“学校、幼儿园教职员工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法规是(D)。C

A.《宪法》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D.《儿童权利公约》

2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B)。D

A.系统化B.专业化C.专门化D.多样化

22.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D )。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通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3.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 A )。B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2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

25.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A )。

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

26.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A)。

A.学科专业素养B.职业道德素养

C.政治思想素养D.人格特质

27.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D)。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无歧视原则D.无差别原则

28.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开拓创新

29.作为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的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C)实现的。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社会实践活动D.学习活动

30.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D)。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31.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和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 D)。

A名誉权B.荣誉权C.隐私权D.人格尊严权

3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

A.热爱学生B.热爱教育事业

C.热爱劳动D.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33. 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 D)。

A.朋友角色B.示范者角色C.研究者角色D.服务者角色

34.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良好的( C )。

A.同学关系B.同事关系C.师生关系D.上下级关系

35.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B)。A

A.条件B.前提C.任务D.途径

36.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 B)。

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37.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

A.社会地位B.经济地位C.文化地位D.政治地位

38.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C)。

A.人格培养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D.职业素养

39.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 D )。

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40.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B )的关系。

A.授受B.民主平等C.相互促进D.依附

41.师生关系的本质是( A )。

A.人—人关系B.人一物关系C.授一受关系D.朋友关系

42.哪种师生关系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D)。

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43.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D)。

A.权利B.威严C.权威D.人格力量

44.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C )。

A.管理学生权B.科研活动权C.教育教学权D.民主管理权

45.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C)。

A.可爱性B.可敬性C.权威性D,厌恶性

46.当代教师的质量集中体现在教师的( C)方面。

A.政治素养B.教育素养C.专业素养D.道德素养

47.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了( C)。

A.朋友关系B.互助关系C.授受关系D.平等关系

48.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C)。

A.自愿发展B.自动发展C.自主发展D.自由发展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是_师生关系___。

2.教育活动是一种_培养人___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诸种要素中,__师生__是最基本的要素。学生和教师

3.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_热衷于教育事业___,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_热爱学生___。

4.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平等___关系。

5.学生具有发展的__ __性与___性。可能可塑

6.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__培养人__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_促进___的作用。主导

7. 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__、_ ___、__ __、__ _。儿童利益最佳原则_、_尊重儿童尊严原则___、__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__、__无歧视原则

8.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_人身权__,_受教育权_ __。

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_专业性___。多样性

10.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因为学生具有_向师性__的特点。

11.__教师__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12.《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_六周岁__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13. 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_管理型___、专制型_民主型___和_放任型__。

14.教师职业是一种_专门___职业,教师是_专业___人员。

15.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_____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与环境

1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__ __。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包括_人类文化的传递者___,_人类灵魂的工程师_ __,_示范者的角色_ __,_管理者的角色__,_朋友的角色___,_研究者的角色___

17.___教师的专业性_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

18.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_ ___、_ ___、__ __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个性___、_情绪___、__健康

19.__师生关系__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20.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__ 主体__。未成年公民

21.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__受教育权__。

22.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__人-人__关系。

23.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_专门___职业。

24.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_专业性___。专业素养25.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__教育专业素养__。

26.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土的影响,更是__ __上的、__上的影响。思想人格

27.严格要求的__ __师生关系,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民主的

28.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__授受__关系。

29.良好的_师生关系___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第六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D )。A.活动课程B。潜在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3.课程论研究的是( C )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

4.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B )。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

5.( D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

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R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

6.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B ):

A.杜威原理B.泰勒原理C.斯宾塞原理D。赫尔巴特原理

7.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D )。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8.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9.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0.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D )。A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

11.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12.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

13.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B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14.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D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5.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A )的问题。

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

16.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D )。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7.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B )。C

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18.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C )。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校课程D.综合课程19.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C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

20.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C )。

A.社会中心课程B.技能性课程C.拓展型课程D.地方课程

21.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D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2.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

2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C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2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2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B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2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 )。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27.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 )。B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28.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B )。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

29.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 )。

A.课程标准(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教学计划)C.教材D.教科书

30.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

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1.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B )。

A.课程计划(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C.教育目的D.教育政策

32.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B )。

A.课程目标B.课程实施C.教学任务D.课程评价33.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D )。

A.安排课程表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D.组织教学活动

34.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C )。

A。讲授题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

35.关于新课程的理念说法不科学的一项是( A )。

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36.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C )。

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

37.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C)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

38.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 )。

A.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3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 D )

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适宜原则D.合理性原则

答案:一、选择题

I.B 2.D 3.C 4.B 5.D 6.B 7.D 8.A 9.D 10.A

11.A 12.A 13.B 14.D 15.A 16.D 17.C 18.C 19.C 20.C

21.D 22.A 23.C 24.A 25.B 26.A 27.B28.B 29.A 30.A

31.B 32.B 33.D 34.C 35.A 36.C 37.C 38.A 39.D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 一、单项选择: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主要因素是(B )。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传统 D科学技术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D )。 A.决定作用 B.加速作用 C.延缓作用 D.加速或延缓作用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D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5.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B )。 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6.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常要以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C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7.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D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二、多项选择 1.中国封建社会学校类型主要有(ACD )。 A.官学B.骑士学校C.私学D.书院E.教会学校 三、判断 ( F )1.教育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 ( T )2.远距离教育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 F )3.只有进入现代社会,教育才具有文化功能。 四、简答:

1.简述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爱尔维修,其主要观点是教育可以超越政治和经济,可以不受遗传规律的制约,而独自地改造社会、创造天才。这一理论以强调教育是政治和经济的工具,为政治与经济服务,曾受到批判。 2.试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⑶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⑷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⑸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⑹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⑺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3.简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4.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5.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制约教育目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几方面。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三方面。 6.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教青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几方面。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试题以及答案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试题以及答案 想参加教师资格证测试的伙伴们是不是对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 学的试题有点担忧呢?下面是收集的最新教育学心理学试题以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 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 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 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D)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C)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B)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检测试题

学前教育学第一章测试题 一、填空 1、学前教育学阐述的是0—6岁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2、学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的教育,即0—3岁的学前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有两种实施形式,一种在家庭中实施,一种由社会组织实施。 4、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所以学前教育在教育具有领先性的特征。 5、由社会实施学前教育思想起源于欧洲。 6、19世纪后期学前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在欧洲出现。 7、柏拉图在《理想国》《法律篇》中阐诉了他的教育观。 8、《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名代表作。 9、《母育学校》《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献给父母与儿童的良好教材。 10、《爱弥儿》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名著。 11、《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代表作。 12、福禄贝尔的代表作《人的教育》。 13、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的把游戏列入教育历程中的教育家。 14、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 15、学前教育发展自1837年福禄贝尔在德国马里兰根宝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为起点。 16、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7、蒙特梭利基本教育思想发现儿童,自由的原则。 18、在蒙特梭利有准备的环境中,内容主要包括动作教育,感官教育和语言教育。 19、精神分析理论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20、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成熟理论。 21、格赛尔做的双生子爬阶梯试验说明成熟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22、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提出,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既依赖于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学习所起的作用有关。 2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近几十年对学前教育影响最大的观点。 二、简答 1、简述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 答:(1)在游戏中获得发展(2)恩物引起儿童的活动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是什么? 答:(1)教育即生长(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3、心理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道德教育应该顺从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给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4、成熟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贡献? 答:(1)量表提出的年龄常模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教育依据 (2)教育要循序渐进,同时要掌握“最佳时期”促进儿童的发展 (3)教育应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论述 试论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 答:(1)发现儿童(2)自由的原则

教育与教育学三、四章习题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10 DBCABACBAC 11-20 CCDBDDCBBA 21-31 CBDABCDBBCB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ACE 3、BDE 4、ABCD 5、ABCDE 6、ABCE 7、ABC 8、ACE 9、ACD 10、ABCD 11、ABCDE 12、BCDE 三、判断题 1-8 ×××√×××× 四、填空题 1、社会实践 2、内在需要 3、费洛伊德 4、基因复制 5、成熟机制 6、孟子 7、外铄论 8、荀子 9、“白板说” 10、华生 11、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2、创造性 13、阶段性 14、互补性 15、个别差异性 16、个别差异性 17、生理解剖 18、前提,可能性 19、环境 20、维果茨基 21、成熟 22、个体主观能动性 23、心理,社会 24、身体,精神 25、精神力量 26、人格 27、发展个性,个性 28、心理断乳期 29、帮助少年起飞 30、青年期 31、青年期 32、认识、价值 五、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年龄特征: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共同特征。 3、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4、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5、人的价值: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6、人的潜能: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7、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六、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⑴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他是教育活动的出发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较多,它不仅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还包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除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外,还有以下两方面。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总体上都内在地含有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也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四、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馆、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应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认为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公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应使二者一致,并在实践中统一。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前者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必由之路。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二者为互为依据的关系。 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库(背诵版)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题库(背诵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强调教育学是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教育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着是我国的()。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着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着作是()。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着作是()。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着作是(?)。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着的主编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 11.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是我们所称的()。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理 1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教育起源于劳动 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象 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育 15.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1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是()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17.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利特 18.最早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的教育学家是() A.裴斯泰洛奇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19.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教育,这是() A.卢梭的观点 B.杜威的观点 C.康德的观点 D.华生的观点 20.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这就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着名的() A.绅士教育说 B.白板说 C.自然说 D.天性说

学前教育学课后习题整理

学前教育学课后习题整理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入小学前(六岁前)儿童的教育。 2、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我国的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对初生至六岁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学是儿童进行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3、学前教育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我们该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学前教育的研究内容————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养。 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4、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一)、孕育阶段(15 世纪前):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学前教育学混杂在一些:哲学、政治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断的。十五世纪前,学前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 1、中国古代谚语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爬,六坐”《颜氏家训》 2、西方古代(1)柏拉图《理想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的主张。(2)亚里斯多德: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分期教育的教育家,主张“教育遵循自然”。(3)昆体良:认为人的教育要从摇篮开始。:(二)、萌芽阶段16 世纪—18 世纪后期)在此阶段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萌芽阶段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1、尊重儿童,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2、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 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 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三)、初创阶段: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西方:学前教育学的创立以福禄倍尔为标志。1、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学前教育学之父”。1840 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福禄倍尔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教育应当追随儿童发展之自然(2)自我活动是儿童教育的基础(3)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2、罗伯特?欧文——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性格形成学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3、杜威。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的教学基本原则。当今美国开放式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就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物。4、蒙台梭利: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著作:《蒙台梭利法》《童年的秘密》。基本教育思想:发现儿童、蒙台梭利教育法、感官训练中国:1、康有为《大同书》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提出建立学前教育体系,主张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会教育。2、蔡元培3、陈鹤琴1923 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抗战时期,又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和“平民化”。 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1、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基础。(1)心理学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2)强调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3)强调道德教育应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4)主张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开放”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苏联教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育理论:全面发展的教育西方开放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人。行为主义心理学

教育学心理学超级题库(全)-含答案

教育学心理学超级题库(全)-含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较全)

练习题库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人的发展—— 参考答案: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其身心发生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2、遗传素质—— 参考答案:遗传素质是指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包括有机体的构造、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3、环境—— 参考答案: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主体因素—— 参考答案:主体因素主要是指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环境和自我的能力和活动。 5、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参考答案: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个体身心的发展是具有一定顺序的,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二、填空题 1、人的发展包括和的发展。 2、人的心理的发展包括和。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以概括为、、、 、。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 的、、本质的特征。

6.所谓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上的特点。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9.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 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11.所谓,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12.个性亦称,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13.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14.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 15.人的身心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 16.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1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参考答案:1、生理、心理;2、认知的发展、意向的发展;3、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主体因素;4、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5.典型的 6.发展关键期 7.生理解剖 8.可能性 9.成熟 10.外部条件 11.人的价值 12.人格 13. 青年期 14.个体身心发展 15.社会实践 16.白板说 17.华生 三、选择题 1、人的发展是指人的() A身体的发展 B智力的发展 C个性的发展 D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2、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A高尔顿 B华生 C洛克 D施泰伦 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教育学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参考答案 单选题 D 2.B 3.A 4.D 5.C 6.C 7.B 8.C 9.D 10.A 11.D 12.B 13.D 14.C 15.A 16.D 17.A 18.A 19.A 20.C 21.C 22.A 23.D 24.A 25.B 26.C 27.A 28.B 29.D 30.C 31.A 32.D 33.A 34.A 35.A 36.A 37.B 38.C 39.A 40.C 41.A 42.D 43.C 44.A 45.B 46.D 47.A 48.A 49.B 50.A 51.C 52.C 53.C 54.C 55.B 56.D 57.C 58.D 59.B 60.A 61.B 62.A 63.D 64. 65.D 66.D 67.C 68.A 69.B 70.C 71.B 72.A 73.C 74.D 多选题 AB 2.ACE 3.DE 4.ABCD 5.BD 6.ABCD 7.BCD 8.ABCD 9.ABD 10.ABD 11.ABC 不定项选择 BC 2.C 3.B 填空 1.初中教育 2.教育目的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4.人的全面发展 5.国民素质实践能力 6.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 7.赫尔巴特涂尔干 8.生产劳动相结合 9.建设者和接班人 10.面向现代化 11.教育 12.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3.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 14.九年一贯制 15.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判断题 1—5 对对对错对 2—10 错对错对错 11—15 错对错对错 16—20 对错对错对 21-26 错对对错错 六、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七、简答

教育基础综合 王道俊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311教育基础综合王道俊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 第二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 个体自身的因素 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 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 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2. 活动是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性的力量 3. 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是有目的设计的,是特殊的主体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题库

教师专业知识试题:精选知识点练习 1.中学生学完英语单词后,教师要求他们课后立即背诵。这里教师所运用的记忆规律是( )。 A.多感官参与 B.学习程度适当 C.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D.及时复习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基本容为“六艺”,“六艺”包括( )。A.礼、乐B.射、御C.文、算D.书、数 3.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提高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 4.墨家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三种途径( )。A.亲知B.熟知C.闻知D.说知E.见知 5.兼容班级上课与个别教学的优点,将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道尔顿制 B.兰贝制 C.特朗普制 D.文纳特卡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活动的重心由教师转向教材。(判断题) 8.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判断题) 9.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判断题) 10.具有场独立认知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判断题) 正确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ABD。 3.【答案】ABC。 4.【答案】ACD。中公专家解析:墨家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其中“说知”是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5.【答案】C。 6.【答案】C。中公专家解析: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教学相长出自《学记》。 7.【答案】×。中公专家解析;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活动的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8.【答案】×。 9.【答案】×。10.【答案】√。 2015教师招聘《教育学》班级管理单选题练习三 1、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答案:B 2、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 )A、任课教师B、班主任C、教导处D、校长答案:B 3、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答案:B 4、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 A、班主任工作总结 B、建立学生档案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答案:D 5、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A、学校B、教师C、教育容D、学生答案:D 6、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答案:A 7、班级建设设计以()最为重要。A、实现目标的途径B、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答案:D 8、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交往B、学习C、课堂D、课外活动答案:A 9、教学管理的核心是()A、教学思想管理B、常规管理C、教学质量管理D、教学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答案:C 10、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 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C、型的领导方式 D、型的领导方式答案:A 11、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答案:A 12、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广义的学校包括、、学校教育等部分。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3.教育的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按照教育的目的是否正确,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来看,教育的功能可 以分为正向功能和。 5.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划分,教育可分为显性功能 和。 6.教育的“生产力说”是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其代 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首倡,认为教 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 8.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由美国学者首倡,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 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 9.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由前苏联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认为 教育产生于社会的。 10.从教育的演进过程看,教育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的教 育、、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 11.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是指。 12.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学校教育是形式 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社会时期。 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近代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 思想的清末湖广总督。 14.1904年颁布的“葵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制, 它为我国后来学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于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 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16.终身教育的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

育局局长法国人提出。 二、单项选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 A.1993年 B.1995年 C.1998年 D.1996年 2.学校教育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 期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 了古代教育的()特点。 A.严格的等级性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C.教育目标明确D.鲜明的阶级性 4.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5.班级授课制首行于()。 A.17世纪的欧洲 B.16世纪的亚洲C.17世纪的亚洲D.16世纪 的欧洲 6. 6.“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三个面向”提 出的时间是()。 A.1982年B.1983年C.1985年D.1980年 7.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的观点属于()。 A.心理起源论 B.劳动起源论 C.需要起源论 D.生物起源论 8.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属于()。 A.需要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9.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利托尔诺 B.斯金纳 C.孟禄 D.沛西·能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A.五经 B.自然科学 C.六艺 D.四书 11.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柏拉图 12.我国古代中央官学首创于()。 A.明代 B.汉代 C.清代 D.唐代 1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