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

[ ] 陈沫, 王启星, 崔春风. 下一代协作式无线接入网的网络架构及性能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6-9. [ ] 杨光. 认知无线电与多维度的协作通信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10-13.

[ ] 孙慧霞. 协作通信系统网络演进与干扰分析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14-17.

[ ] 卫国, 张超, 王磊. LTE系统中的分布式空时中继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18-22.

[ ] 张琰, 盛敏, 李建东. 协作通信网络中的中继节点选择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23-27.

[ ] 盛敏, 张琰, 李建东. 分布式协作通信网络中的MAC层协议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28-31.

[ ] 许晓东, 陈鑫, 李静雅. 协作多点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机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32-36.

[ ] 魏宁, 李少谦, 岳钢. LTE-A中协同多点传输的联合处理预编码方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37-39. [ ] 孙云锋, 姜静, 胡留军. 多点协作传输中的联合传输方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40-43.

[ ] 刁心玺, 许玲, 马志锋. LTE后续演进中基于频谱聚合的协同通信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44-49. [ ] 李红艳, 李建东, 周丹. 认知网络路由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50-52.

[ ] 金明, 王文博, 彭木根. TD-SCDMA系统多频点组网研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57-60.

[ ] 郭云玮, 刘全, 高俊. 认知无线电中频谱感知技术的研究进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39-43. [ ] 张翔, 王文博, 彭木根. 频带聚合技术在LTE-Advanced系统中的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44-48. [ ] 毛明. 使用OBSAI协议搭建多模基站的基带射频接口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49-52.

[ ] 郭军伟. 高速移动列车无线组网方案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53-55.

[ ] 欧阳新志. 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的解决方案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35-38.

[ ] 姬舒平, 刘志坚, 董晖. TD-SCDMA系统中GPS失步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53-56. [ ] 王喜瑜, 郭丹旦, 崔卓.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软基站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48-51.

[ ] 查敦林, 王魁英, 孙知信. 基于LTE MBMS的手机电视业务的研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49-53. [ ] 张智江. 呼之欲来的移动宽带数据时代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1-3.

[ ] 覃团发, 罗会平. 基于网络编码的分布式天线系统性能分析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1-4.

[ ] 汪李峰, 魏胜群. 认知引擎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5-9.

[ ] 王海军, 粟欣, 王京. 认知无线电中的协作频谱检测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10-14.

[ ] 田方, 冯志勇, 陈星. 无线频谱测量方法与分析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15-20.

[ ] 曾志民, 郭彩丽. 认知无线电网络的MAC层关键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20-24.

[ ] 刘勤. 认知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资源管理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25-29.

[ ] 朱江, 王军, 李少谦. 基于认知的自适应控制机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30-33.

[ ] 苗丹, 陈星. 基于认知的频谱切换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34-38.

[ ] 张朝阳. 多信道频谱感知与频谱接入的优化与折衷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39-42.

[ ] 杨志强, 张炎. 构建移动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打造“开放花园”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1-4. [ ] 张智江, 严斌峰.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探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4-7.

[ ] 郭德英, 方春冬. 移动互联网中的智能终端研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8-10.

[ ] 侯自强. 面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3G Teleco 2.0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11-13.

[ ] 宋俊德. 现代服务业——宽带无线移动互联网新的蓝海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14-18.

[ ] 余晓晖.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创新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19-23.

[ ] 吴伟, 王志勤. 移动互联网技术标准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24-27.

[ ] 魏亮. 移动互联网安全框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28-31.

[ ] 缪敬. 移动互联网对智能手机的影响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32-34.

[ ] 张宇眉,辛雨,张欣. HRPD系统中基站协作式迭代并行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46-49.

[ ] 初宝喜, 王道远. MIMO系统中的部分信道状态信息反馈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43-45.

[ ] 谈振辉, 乔晓瑜. 短距离低功率无线通信接入系统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39-43.

[ ] 张汉毅, 粟欣. 一种适用于宽带无线城域网实时业务的分组调度算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45-48. [ ] 杨小波, 孙力娟, 王汝传. 一种面向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图像压缩算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45-48.

[ ] 张自然, 李俊, 李长啸. 基于多核处理器架构的LTE PUSCH信道解调译码并行处理设计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53-56.

[ ] 姬舒平, 赵黎波, 董晖. 室内外互干扰条件下的TD-SCDMA组网策略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47-51. [ ] 金辉.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视频图像色彩增强的实时方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52-56.

[ ] 陆璇, 龚向阳, 程时端.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1)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57-60.

[ ] 陆璇, 龚向阳, 程时端.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2)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53-56.

[ ] 陆璇, 龚向阳, 程时端.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3)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53-57.

[ ] 何宝宏. 移动互联网是第三代互联网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35-38.

分组传输与光通信

[ ] 苏翼凯, 昌庆江. 光载无线信号的OCS-DPSK调制格式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1-5.

[ ] 谢世钟, 陈明华, 陈宏伟. 微波光子学研究的进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6-10.

[ ] 瞿荣辉. 支撑RoF技术的新型光电子器件及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11-16.

[ ] 余建国, 龚珉杰, 张明. 光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17-20. [ ] 徐坤, 殷杰, 李建强. 超宽带光载无线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21-24.

[ ] 宋怡桥, 郑小平. 光载毫米波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25-28.

[ ] 张诚, 陈章渊, 胡薇薇. 毫米波光载无线系统的结构优化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29-34.

[ ] 卢嘉, 陈林, 文双春. 光载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限制与抑制方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35-39. [ ] 李伟林, 张杰, 顾畹仪. OFDM-RoF原理与关键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40-44.

[ ] 王健全, 白龙震. 光载射频拉远技术的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44-46.

[ ] 张远望. 100G以太网技术和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49-52.

[ ] 雷震洲. 走向宽带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50-54.

[ ] 敖立. 对中国发展宽带接入及光纤宽带的思考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41-44.

[ ] 张海懿, 李芳. 对中国PTN技术要求及其关键问题的思考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1-4.

[ ] 杨剑. 分组传送网标准进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5-8.

[ ] 荆瑞泉. 分组传送网技术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9-12.

[ ] 韦建文, 谢锐, 金耀辉. PBB-TE的结构特征与GMPLS控制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13-16. [ ] 陆月明. 分组传送网的环保护和生存性机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17-20.

[ ] 张永军, 张志辉, 顾畹仪. MPLS-TP的业务适配与标签转发机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21-25. [ ] 李勤. PTN时钟同步技术及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26-30.

[ ] 丛凯, 赵福川. PTN技术在IP化移动回传网的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31-34.

[ ] 李晗. PTN承载高精度时间同步协议技术研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35-39.

[ ] 张沛, 陈利兵, 丁焰. 10G PON技术发展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48-51.

互联网

[ ] 杨志强, 张炎. 构建移动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打造“开放花园”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1-4. [ ] 张智江, 严斌峰.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探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4-7.

[ ] 郭德英, 方春冬. 移动互联网中的智能终端研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8-10.

[ ] 侯自强. 面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3G Teleco 2.0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11-13.

[ ] 宋俊德. 现代服务业——宽带无线移动互联网新的蓝海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14-18.

[ ] 余晓晖.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创新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19-23.

[ ] 吴伟, 王志勤. 移动互联网技术标准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24-27.

[ ] 魏亮. 移动互联网安全框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28-31.

[ ] 缪敬. 移动互联网对智能手机的影响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32-34.

[ ] 岩延, 张宝贤, 马建. 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路由协议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1-4.

[ ] 张连明. 复杂网络与可扩展路由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6-8.

[ ] 朱培栋, 赵金晶, 邓文平. Internet域间路由系统:问题与挑战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9-12. [ ] 王洪超, 郭华明, 张宏科. 可信路由机理及关键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13-17.

[ ] 裘正定, 熊轲. 基于名的平坦路由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18-22.

[ ] 方桂彬, 李洋, 张云飞. IMS路由相关问题及安全分析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23-27.

[ ] 郝建军, 罗涛, 乐光新. 车载Ad Hoc网络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28-31.

[ ] 徐寅生, 任丰原. WSN中基于势能场的多策略路由协议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32-36.

[ ] 樊秀梅, 李杨. 容迟/容断网络路由技术研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37-40.

[ ] 钟秋, 陈晓华, 刘丹谱. 基于IPv4的可靠移动组播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45-49.

[ ] 雷震洲. 走向宽带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50-54.

[ ] 何宝宏. 移动互联网是第三代互联网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4):35-38.

[ ] 钱华林, 鄂跃鹏. 层次式交换网络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1-5.

[ ] 毕军, 林萍萍, 胡虹雨. 一种可演进的互联网体系结构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6-9.

[ ] 蒋林涛. 未来互联网的承载网络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10-12.

[ ] 苏伟, 张宏科. 泛在、移动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13-16.

[ ] 陆璇, 王文东, 程时端. 互联网路由扩展性研究状况分析 [J].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17-22.

[ ] 李玉宏, 程时端. 未来自管理互联网的结构和机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23-26.

[ ] 邢晓江, 王建立, 李明栋. 物联网的业务及关键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27-30.

[ ] 何宝宏, 朱刚.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标准研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31-33.

云计算

[ ] 李德毅, 陈桂生, 张海粟. 云计算热点问题分析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1-4.

[ ] 李伯虎, 张霖, 柴旭东. 云制造概论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5-8.

[ ] 何克清, 李兵. 面向服务的语义互操作性技术及其标准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9-12.

[ ] 熊锦华, 虎嵩林, 刘晖云. 计算中的按需服务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13-17.

[ ] 殷康. 云计算概念、模型和关键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18-23.

[ ] 周可, 王桦, 李春花. 云存储技术及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24-27.

[ ] 张为民. 云计算创新,让生活更精彩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28-32.

[ ] 黄永峰, 张久岭, 李星. 云存储应用中的加密存储及其检索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33-35. [ ] 赵培, 陆平, 罗圣美. 云计算技术及其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36-39.

[ ] 马苏安. 云计算在电信领域的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44-47.

[ ] 欧阳新志. 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的解决方案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35-38.

[ ] 王柏, 徐六通. 云计算(1)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57-60.

[ ] 王柏, 徐六通. 云计算(2)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56-60.

[ ] 王柏, 徐六通. 云计算(3)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55-60.

网络安全

[ ] 姚文斌, 伍淳华. 中国灾备标准和产业发展现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1-4.

[ ] 刘建毅. 持续数据保护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5-8.

[ ] 王树鹏.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9-14.

[ ] 林胜, 刘晓光, 王刚. 网络存储系统容错编码技术进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15-19.

[ ] 尹玉冰, 孙竞, 余宏亮. 一种广域网环境下的分布式冗余删除存储系统[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20-23.

[ ] 肖达, 刘建毅. 云灾备关键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24-27.

[ ] 魏更宇, 杨茗名. 无线自组织应急通信网络的入网管理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28-31.

[ ] 王枞, 吴世竞. 无线自组织应急通信网络的多信道介质访问控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32-35. [ ] 张冬梅, 张世栋. 支持应急通信的认知网络QoS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37-41.

[ ] 王玮, 张朝阳, 余官定. 无线网络能效的优化与评估方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1-3.

[ ] 张武雄, 胡宏林, 杨旸. 基于协同覆盖的绿色无线网络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4-7.

[ ] 盛敏, 黄超, 李建东. 无线通信中的绿色自组织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8-12.

[ ] 陈志萍, 王利存. 绿色基站解决方案与实现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13-15.

[ ] 侯延昭, 陶小峰. 面向绿色无线通信的基站体系结构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16-19.

[ ] 高培, 陈肖虎, 王军. ZP-CI/OFDM:一种高功率效率的无线传输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20-23.

[ ] 刘磊, 方旭明, 夏莹莹. 毫微微小区系统中的干扰分析与节能技术利用[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24-28.

[ ] 万科, 何义, 范培全. 基于话务负荷的自适应绿色基站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29-31.

网络编码

[ ] 杨义先, 郭钦. 网络编码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4-7.

[ ] 卓新建, 马松雅. 防窃听的安全网络编码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8-11.

[ ] 胡伟, 夏树涛. Coherent网络中的纠错码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12-14.

[ ] 骆源, 庄卓俊. 与经典信道相关的网络编码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15-19.

[ ] 李挥, 林良敏, 黄佳庆. 应用网络编码的分组交换调度算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20-27.

[ ] 陈庆春. 协作通信网络中的合作编码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28-31.

[ ] 李颖, 王静. 网络编码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32-36.

[ ] 黄佳庆, 王帅, 陈清文. 网络编码在P2P网络中的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37-42.

[ ] 覃团发, 罗会平. 基于网络编码的分布式天线系统性能分析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43-45.

物联网

[ ] 祁庆中. 物联网与M2M业务的战略思考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3-5.

[ ] 刘富强, 单联海. 车载移动异构无线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47-51. [ ] 张益, 杨国. 基于低级别读写器协议的无线射频识别中间件系统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42-45. [ ] 谢东亮, 王羽. 物联网与泛在智能(1)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52-56.

[ ] 谢东亮, 时岩. 物联网与泛在智能(2)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57-59.

[ ] 谢东亮, 王羽. 物联网与泛在智能(3)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54-57.

[ ] 王艺. 机器通信与网络演进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4):40-43.

无线传感器网

[ ] 朱红松, 孙利民.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现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1-5.

[ ] 胡静, 沈连丰. 传感网分簇算法研究及其进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6-10.

[ ] 黄俊杰, 王汝传, 沙超. 面向WLAN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及其接入机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11-15.

[ ] 李娜, 吴帆, 刘元安.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网内信息处理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16-19. [ ] 林亚平, 周四望. 传感器网络小波数据压缩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20-23. [ ] 杨盘隆, 陈贵海. 无线传感网与因特网融合技术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24-27.

[ ] 朱燕民, 李明禄, 倪明. 选车辆传感器网络研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28-32.

[ ] 孔勇, 李佳俊, 乔晓瑜.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33-36. [ ] 张宏科, 梁露露, 高德云. 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及其应用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37-40. [ ] 罗涛, 郝建军, 乐光新. 多用户协同通信与感知技术(1)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1):57-62.

[ ] 罗涛, 郝建军, 乐光新. 多用户协同通信与感知技术(2)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60-64.

[ ] 罗涛, 郝建军, 乐光新. 多用户协同通信与感知技术(3)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59-62.

通信业务

[ ] 杨勇, 贾霞, 董振江. 电信业务能力开放技术标准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52-59.

[ ] 李凤军, 董振江, 王宏伟. 消息业务的演进及其总体框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3):55-58.

[ ] 邢晓江. 运营商电信网业务和互联网业务融合发展的方式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44-46.

[ ] 陈坚, 王德政, 刘蔚. 全业务运营与IMS网络管理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46-48.

[ ] 王孝明. 高带宽业务需求与宽带网络的演进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40-43.

其他

[ ] 赵厚麟. 2010年新年贺词[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1):1-2.

[ ] 卢伟丰. IP承载网单平面丢包问题的组网优化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39-41.

[ ] 张曙, 刘德明, 吴广生. 基于ROF技术的EPON和WiMAX融合方案的研究[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3):52-54.

[ ] 鲁春丛. 通信运维管理发展趋势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2):34-38.

[ ] 王育民. 信息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42-47.

[ ] 朱秀昌. 视频监控技术的智能化趋势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6):32-34.

[ ] 续合元. NGN领域的进展和展望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5):41-44.

[ ] 林福宏, 陈常嘉. 下一代互联网中名系统的研究 [J]. 中兴通讯技术, 2010,16(5):52-56.

[ ] 莫黎. 智能终端对NGN架构产生的影响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2):46-51.

[ ] 夏宏飞, 吕晓鹏, 刘峰. IPTV业务中的应用层差错控制技术分析 [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49-52.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

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

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 信息来源:中 国电信业分类:电信通 信 发布时间:2005 年12月8日 目前世界电信业的技术发展进 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融合、调整、变革的新趋势。尤其是3G、NGN和宽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全球发展热点。 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我国电信市场规模还将继续稳步扩大,人们对通信的依赖和需求程度也将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用户消费能力的提高,都将进一步刺激电信市场需求的增长。那么,各项通信技术在未来的五年里将会出现怎样的 发展态势?《中国电信业》杂志发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真才基的署名文章,对“十一五”期间电信技术的发展走向进行全面 深入的分析和预测。真才基全球移动通信发展回顾全球移动通信发展虽然只有短短20年的时间,但它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截至2005年6月份全球移动用户已经达到19亿。目前,在移动通信领域有一些

趋势已经发生或者是正在发生,总结起来有以下的几个趋势和特点:1、移动通信在通信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移动话音业务超过固定,差距逐步拉大,异质竞争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用户数看,2002年底,全球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了固定用户数(中国则是2003年进入这个拐点)。截至2004年5月,近100个国家的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固定用户数,这一趋势仍在继续。移动超过固定,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对移动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在急剧上升。未来,移动通信将成为人们最主要的通信方式。从收入看,全球移动电话收入已经接近固定电话收入,有可能在2004年或者2005年超过固定电话收入。移动电话的资费与固定电话资费越来越靠近,同时移动通信的“个人化”,使得移动话音对固定话音的分流作用更加凸现。 2、GSM体系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近3年来全球GSM的主流地位愈加凸显出来,与CDMA相比,市场优势更加明显。截至2004年年底,全球GSM /WCDMA体系的占75.14%,而CDMA体系在全球移动市场的份额为13.91%,因此GSM/WCDMA用户

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

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 所谓移动通信就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 移动通信与固定物体之间的通信比较起来,具有一系列的特点,主要是:(1)移动性。就是要保持物体在移动状态中的通信,因而它必须是无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的结合。(2)电波传播条件复杂。因移动体可能在各种环境中运动,电磁波在传播时会产生反射、折射、绕射、多卜勒效应等现象,产生多径干扰、信号传播延迟和展宽等效应。(3)噪声和干扰严重。在城市环境中的汽车火花噪声、各种工业噪声,移动用户之间的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等。(4)系统和网络结构复杂。它是一个多用户通信系统和网络,必须使用户之间互不干扰,能协调一致地工作。此外,移动通信系统还应与市话网、卫星通信网、数据网等互连,整个网络结构是很复杂的。(5)要求频带利用率高、设备性能好。 移动通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1) 空间系统; (2) 地面系统:①卫星移动无线电台和天线;②关口站、基站。 移动通信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到2020年将大体经过5代的发展历程,而且到2010年,将从第3代过渡到第4代(4G)。到4G,除蜂窝电话系统外,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毫米波LAN、智能传输系统(ITS)和同温层平台(HAPS)系统将投入使用。未来几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明显的趋势是要求高数据速率、高机动性和无缝隙漫游。实现这些要求在技术上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此外,系统性能(如蜂窝规模和传输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频率的高低。考虑到这些技术问题,有的系统将侧重提供高数据速率,有的系统将侧重增强机动性或扩大覆盖范围。 从用户角度看,可以使用的接入技术包括:蜂窝移动无线系统,如3G;无绳系统,如DECT;近距离通信系统,如蓝牙和DECT数据系统;无线局域网(WLAN)系统;固定无线接入或无线本地环系统;卫星系统;广播系统,如DAB和DVB-T;ADSL和Cable Modem。 移动通信的种类繁多。按使用要求和工作场合不同可以分为(1)集群移动通信,也称大区制移动通信。它的特点为只有一个基站,天线高度为几十米至百余米,覆盖半径为30~km,发射机功率可高达200W。用户数约为几十至几百,可以是车载台,也可是以手持台。它们可以与基站通信,也可通过基站与其他移动台及市话用户通信,基站与市站有线网连接。(2)蜂房移动通信,也称小区制移动通信。它的特点是把整个大范围的服务区划分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负责本小区各个移动台的联络与控制,各个基站通过移动交换中心相互联

教你怎么把手机上的“中国移动”字样改成你喜欢的任何字

1 :把“中国移动”改成自己喜欢的名字确认手机已经开通了GPRS(即可以收发彩信)功能表--网络选项--输入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e68019316.html,--连接--登陆3G门户... 教你怎么把手机上的“中国移动”字样改成你喜欢的任何字!!!~~~~~~++教你快速识别手机质量的好坏!~~~~~+++【手机暗码大合集】!!~~~~~~~~超实用哦!!!~~~~~~~~ 1 :把“中国移动”改成自己喜欢的名字 确认手机已经开通了GPRS(即可以收发彩信) 功能表--网络选项--输入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e68019316.html,--连接--登陆3G门户 进入“下载”-- 进入“【更多免费下载】”-- 选择“自选网标” 请输入内容(大家可以随便输入了,爱写什么写什么)如果想不显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字,那么请输入空格)--选择”确认“ “获取网标”-- “接受” 然后就会收到一条信息,提示要不要替换现有的网标,点“确定” 就可以看见手机屏幕上的网络标志消失了嘿嘿 2: 教你快速识别手机质量的好坏。按*#06# 然后在你的手机上会出现一个序列号给你,你就数到第七个和第八个数。 假如你的第七个和第八个数是下面对应的两个数,那么你的手机质量的好坏就确定了。 0,2or2,0代表是阿拉伯生产的,是很差的手机 0,8or8,0代表是德*生产的,是好一点儿的手机 0,1or1,0代表是芬兰生产的,是非常好的手机 0,0代表是原产公司生产的,是质量最好的手机(原装手机) 1,3代表是阿赛拜疆生产的,是非常非常差的手机

手机暗码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在手机上按下列暗码就有如下的用途暗码用途备注 *#06#查询IMEI号码所有手机通用 *#7370#格式化手机Series60手机专用 *#7780#恢复出厂设置Series60和Series40手机通用 *#0000#查询当前软件版本号所有手机通用 *#7760#查询生产线号码Series40手机专用 *#2820#查询蓝牙设备地址Series60和Series40手机通用 *3370#激活EFR部分型号的手机可用 #3370#关闭EFR部分型号的手机可用 *4720#激活HFR部分型号的手机可用 #4720#关闭HFR部分型号的手机可用 *#92702689#查询总通话时间仅限6630 *#92702689#进入数据模式Series40手机专用 *#7370925538#为手机上锁Series60手机专用 一、*#06# 显示IMEI码 二、*#0000# 显示软件版本 部分型号如果不起作用,可按*#型号代码#,如*#6110#) 第一行--软件版本; 第二行--软件发布日期; 第三行--手机型号 三、*#92702689# 显示序列号和IMEI码,带滚动菜单

全球20大移动运营商排名

全球20大移动运营商排名 1.中国移动(China Mobile,中国) 用户数:6.34亿(2011年9月数据) 2.新加坡电信(SingTel,新加坡) 用户数:4.16亿(2011年8月数据) 截至2011年9月30日,新加坡电信集团及其联营公司全球移动用户总数达到4.24亿。 新加坡电信的用户数包括其在本土以及全球25个国家的联合公司的用户数。新加坡电信在新加坡交易所是市值最大的公司,该公司由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主要控股。而淡马锡控股公司则是新加坡财政部于1974年出资组建的政府投资公司。 3.沃达丰(Vodafone,英国) 用户数:3.8172亿(2011年6月数据) 沃达丰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全球性通信公司。该公司以营收计,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 该运营商的业务涉及全球30多个国家,并在另外的40多个国家建有合作网络。 4.美洲移动(America Movil,墨西哥) 用户数:2.36亿(2011年6月数据) 美洲移动公司的总部在墨西哥城。该公司是拉丁美洲最大公司之一,也是财富500强公司之一。 该公司由世界首富Carlos Slim Helu所拥有。美洲移动主要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提供服务。 5.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onica,西班牙) 用户数:2.2732亿(2011年6月数据) 西班牙电信公司是在欧洲和拉丁美洲提供宽带和通信服务的一家通信运营商。 该公司是西班牙最大的固话和ADSL运营商。 6.巴蒂电信(BhartiAirtel,印度) 用户数:2.2704亿(2011年9月数据) 巴蒂电信在横跨南亚、非洲和海峡群岛的20个国家提供电信服务。该公司在所有这些国家运营着一张GSM网络,向用户提供2G或3G服务。 该公司是印度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截止2011年10月底,该运营商在印度的用户数已超过1.7373亿。 7.Orange(法国) 用户数:2.173亿(2011年6月数据) Orange是法国电信的一个关键品牌,是欧洲的主流运营商之一。向用户提供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大作业 题目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姓名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 1402班 学号

1. 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中的移动一方通过无线的方式在移动状态下进行的通信,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借助于有线通信网,通过通信网实现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人进行通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移动通信是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结合。移动通信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代蜂窝模拟通信,第二代蜂窝数字通信,以及未来的第三代多媒体传输、无线Internet等宽带通信,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与任何人进行信息传输的个人通信。 1.2移动通信的发展 目前,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移动通信阶段,并且正朝着个人通信这一更高级阶段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模拟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与此同时,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共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这个系统一般被当作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入发展和成熟时期。蜂窝模拟网的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的需求。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随后美国和日本也相继指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Qualcomm 公司推出了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从此,码分多址这种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些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我国移动通信平台的未来发展方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68019316.html, 我国移动通信平台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刘姝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3期 [摘要]21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和市场飞速发展,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网络技术数字化、宽带化;网络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应用于更高的频段,有效利用频率;移动网络的综合化、全球化、个人化;各种网络的融合;高速率、高质量、低费用。这正是第四代 (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第四代移动通信(4G)正交频分复用多模式终端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212-01 一、引言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对性能要求的提高,促使移动通信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向更高水平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网中不可缺少并发展最快的通信方式之一。 二、4G移动通信简介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目前正在开发和研制中的4G通信将具有以下特征: (一)通信速度更快 由于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就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的 速率,因此4G通信的特征莫过于它具有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专家预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速度可达到10-20Mbit/s,最高可以达到100Mbit/s。 (二)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it/s的传输速度,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 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 (三)多种业务的完整融合

手机通信网络技术简介

手机通信网络技术简介 一、手机及网络的发展历史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的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开始通话。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泊。当时他还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 197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确定了陆地移动电话通信和大容量蜂窝移动电话的频谱。为移动电话投入商用做好了准备。 1979年,日本开放了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网。 1982年欧洲成立了GSM(移动通信特别组) 。 1985年,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可以商用的移动电话诞生。它是将电源和天线放置在一个例子里,重量达3公斤。 与现代形状接近的手机,则诞生于1987年。其重量仍有大约750克,与今天仅重60克的手机相比,象一块大砖头。 此后,手机的"瘦身"越来越迅速。1991年,手机重量为250克左右。1996年秋出现了体积为100立方厘米,重量为100克的手机。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型化,到1999年就轻到了60克以下。 第一代手机(1G)是指模拟的移动电话,也就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美国等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大哥大。最先研制出大哥大的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Cooper博士。由于当时的电池容量限制和模拟调制技术需要硕大的天线和集成电路的发展状况等等制约,这种手机外表四四方方,只能成为可移动算不上便携。很多人称呼这种手机为“砖头”或是黑金刚等。 第二代手机(2G)指的是GSM网络。GSM全名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中文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俗称"全球通",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开发目的是让全球各地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让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行遍全球。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采用此项技术标准,此前一直是采用蜂窝模拟移动技术,即第一代GSM技术(2001年12月31日我国关闭了模拟移动网络)。 ※手机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1987年起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开始运行900MHz模拟移动电话业务,也就开始了手机在中国的发展之路。摩托罗拉3200便是那个时代的急先锋,无论在重量还是体积,都胜人一筹,当现在我们再重温它的相貌时,恐怕第一个想到的功能便是防身了。摩托罗拉8900,模拟时代的亮点,也是第一款翻盖手机,

移动通信技术现状及前景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 姓名:姚彬 指导教师:项莉萍 专业名称:应用电子技术0802 所在系部:信息工程系 二○一一年六月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成绩评定表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移动通信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技术前景的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技术前景及相关知识,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个人通信网,发展历程 Abstract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f concern to people, so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ct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knowledge, analysis of its prospects and our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third-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communication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移动通信发展史概述

● ●移动通信发展史概述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宣布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根据工信部的公告,我国发放4G牌照,三家运营商将同步获得首批4G 牌照,为TD-LTE制式。对于为何向三家运营企业只发放TD-LTE牌照,工信部发布了相关解读,并称“工信部收到三家运营企业申请TD-LTE牌照的相关材料,并且三家运营企业均已开展TD-LTE规模网络试验,TD-LTE技术完善和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 ●这样的解释只是解释了为什么发TD-LTE牌照,而没有解释为什么不发FD-LTE牌照。按照上述解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套读“工 信部收到两家运营企业申请FD-LTE牌照的相关材料,并且国外运营企业均已开展FD-LTE规模网络运行,FD-LTE技术完善和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 ●实际上,FD-LTE和TD-LTE技术都趋于完善,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也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但为什么只是中国移动一家作好了规 模商用的准备,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未准备就绪呢?这就必需从LTE的前世到今身详细说起。 ●从标准的角度来看,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已经发展了3代。 ●一、1G移动通信标准 ●第一代是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网,时间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 ●197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而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 式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相对于以前的移动通信系统,最重要的突破是贝尔实验室在七十年代提出的蜂窝网的概念。蜂窝网,即小区制,由于实现了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AMPS系统和后来的改进型系统TACS,以及NMT和NTT等。AMPS(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 使用模拟蜂窝传输的800MHz频带,在北美,南美和部分环太平洋国家广泛使用;TACS(总接入通信系统)使用900MHz频带,分ETACS(欧洲)和NTACS(日本)两种版本,英国,日本和部分亚洲国家广泛使用此标准。 ●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频分复用,语音信号为模拟调制,每隔30KHz/25KHz一个模拟用户信道。第一代系统在商 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 ●(1)频谱利用率低 ●(2)业务种类有限 ●(3)无高速数据业务 ●(4)保密性差,易被窃听和盗号 ●(5)设备成本高 ●(6)体积大,重量大。 ●第一代移动通信最大特点是语音终端移动化。 ●二、2G移动通信标准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为了解决模拟系统中存在的这些根本性技术缺陷,通过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以GSM和IS-95为 代表,时间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制订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数字移动通网相对于模拟移动通信,提高了频谱利用率,支持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以传输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为目的,因此又称为窄带数字通信系统。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DAMPS系统,IS-95和欧洲的GSM系统。 ●(1)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发源于欧洲,它是作为全球数字蜂窝通信的DMA标准而设计的,支持64Kbps的数据速率,可与ISDN 互连。GSM使用900MHz频带,使用1800MHz频带的称为DCS1800。GSM采用FDD双工方式和TDMA多址方式,每载频支持8个信道,信号带宽200KHz。GSM标准体制较为完善,技术相对成熟,不足之处是相对于模拟系统容量增加不多,仅仅为模拟系统的两倍左右,无法和模拟系统兼容。 ●(2)DAMPS(先进的数字移动电话系统)也称IS-54(北美数字蜂窝),使用800MHz频带,是两种北美数字蜂窝标准中推出较早的 一种,指定使用TDMA多址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论文

2010-2011学年第2 学期 考试科目移动通信系统 姓名 年级 专业 学号 2011年6 月12日

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自适应调制和编码的资源分配的控制消息传输 摘要:总的说来,链路自适应方案,如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以及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加强了时变无线信道的系统容量。为了应用这些链路自适应方案,必须对资源的每一帧进行自适应和动态的分配。因此,系统需要控制消息来发送关于动态资源分配的信息给用户。这些信息包括用户ID,资源位置,调制等级,以及编码和自动重复请求(ARQ)信息。然而,这些资源分配信息的传输,造成了控制开销。在这篇文献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利用AMC来传输资源分配信息的方案,并分析了它在支持截断ARQ,如链路层ARQ和HARQ的系统中的性能。除此之外,我们还证明了使用AMC来传输控制消息是减少控制开销的一种好方法。特别是当每帧的用户数较大,如对于互联网语音服务协议(V oIP),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关键字: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控制消息;控制开销;资源分配Adaptive-Modulation-and-Coding-Base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Message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Liu Zhihu S100131051 Keywords—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control messages, control overhead, resource allocation. 1.引言 最近的以分组为导向的系统,如移动WiMAX和高速数据分组接入(HSDPA),通过使用链路自适应技术提高了数据吞吐量。这些技术有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以及快速信道感知调度。AMC 方案能够通过选择信号星座图以及适合它的时变信道的信道编码来提高系统容量。自动重复请求(ARQ)有效地减轻了由于信道衰落造成的分组错误。除此之外,截短的ARQ通过限制在应用AMC时的最大重传次数以及在物理层只使用固定的调制和编码,改进了系统吞吐量。重传机制,特别是基于HARQ的机制,提供了一种改进由于信道测量和反馈延时错误造成的链路自适应误差的健壮性的好方法。为了应用这些链路自适应方案,系统必须对每帧资源进行自适应的和动态的分配。并且,目前开发的大多数业务都是基于分组的。所以,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无线资源能够在移动站之间得到有效共享。最后,自适应和动态资源分配要求逐帧链路自适应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对于动态资源分配的控制消息的设计非常重要。资源的链路自适应分配的控制消息应该与数据一块传输,以告

移动通信工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 总学时:70 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GSM/CDMA/GPRS/UMTS系统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通信,全球组网,全球个人通信和多媒体通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调制方法、工作方式、传播特性、噪声与干扰的产生和抑制、组网技术; 理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技术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 了解最新的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和全球个人通信方面的技术。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定义、主要特点、分类方法、基本技术、工作方式及移动通信系统示意框图、移动通信标准化的建立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移动通信的定义、分类方法、工作方式和基本技术。 难点: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及组网技术。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调制方法 本章的主要包括:利用频道间隔、频偏、码率等参数求取带宽和传输效率;调频特性、抗干扰和解调门限值及门限扩展方法;移频键控的产生及高斯滤波特性;高斯滤波特性及使用在GSM系统中的GMSK信号的产生、频谱特性。

重点:移频键控的产生及高斯滤波特性。 难点:高斯滤波特性及使用在GSM系统中的GMSK信号的产生、频谱特性。 第三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分集接收 本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电波的传播方式,自由空间传播衰耗的计算;视线传播极限距离,菲涅尔效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反射波加入后的合成场强计算。 重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方式,菲涅尔效应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难点:反射波加入后的合成场强计算,任意场强的地形场强计算。 第四章噪声和干扰的影响与消除 本章主要介绍噪声的来源和分类、等效噪声系数和人为噪声功率的求取;如何借助贝塞尔函数表求取落入邻道边带功率;同频干扰与射频防护比的关系及再用距离的求取;互调干扰的产生效率及收发系统互调干扰强度的计算。 重点:互调干扰的产生效率及收发系统互调干扰强度的计算。 难点:借助贝塞尔函数表求取落入邻道边带功率。 第五章组网技术 本章主要包括:宽、窄带调频概念和频率利用率的计算;蜂窝组网的优点;话务量、呼损率和用户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信道选取方式;数字信令格式、音频信令的结构及音锁功能;移动电话编号的基本规律。 重点:宽、窄带调频概念和频率利用率的计算,话务量、呼损率等的计算方法。 难点:数字信令格式、音频信令的结构及音锁功能。 第六章移动通信系统 本章主要介绍大区制移动电话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无绳电话系统的工作原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

中国移动全球通新资费

中国移动全球通新资费

中国移动推出全球通新资费方案 一、资费介绍 上网套餐:(1)适用群体:移动数据上网流量较大、国内漫游通话较多的客户。 (2)套餐特点:设置3档资费套餐,覆盖绝大多数数据偏好型客户,全国被叫免费超出套餐后长市漫一口价58元档0.25元/分钟,88元以上档0.19元/分钟超高数据流量,充分满足3G上网需求 商旅套餐:(1)适用群体:以语音通话为主,国内漫游通话较多的客户。 (2)套餐特点:设置9档资费套餐,全面覆盖中高端客户全体,全国被叫免费超出套餐后长市漫一口价58元档0.25元/分钟,88元以上档0.19元/分钟 本地套餐:(1)适用群体:主要在本地拨打市话、长途,通话时长较多但漫游较少的客户。 (2)套餐特点:设置3档资费套餐,全国被叫免费,覆盖绝大多数本地、长途通话为主的客户超出套餐后长市漫一口价,58元档0.25元/分钟,88元以上档0.19元/分钟

二、其他优惠说明 1、通话优惠说明 (1)基础套餐可视电话国内主叫国内0.6元/分钟,全国接听免费; (2)国内主叫国内包含本地主叫本地、本地主叫国内长途和漫游主叫;本地主叫国内包含本地主叫本地和本地主叫国内长途通话; (3)套餐内包含的全国/本地主叫时长不含拨打港澳台及国际长途时长,也不含港澳台漫游通话时长。 (4)拨打、接听套餐资费不含拨打飞信语音聊天(12520)等特殊号码产生的信息费或通信费,拨打也不含10086、110、13800XYZ505等特服号码的通信费。 (5)客户使用亲情号码、呼叫转移、群呼群聊拨打电话的时长不包含在包打分钟内。 (6)所有选择全球通上网套餐、商旅套餐、本地套餐的客户,自动开通来电显示和139邮箱5元版业务,同时享受每月账单自动发送至139邮箱的服务。 (7)来电显示、139邮箱5元版为套餐预选开通,费用已包含在套餐月费内。客户若不需要上述业务,可自行取消,但月费不变。 (8)其他资费按照全球通标准资费执行。 2、上网流量优惠说明 (1)套餐内包含的上网流量为全国范围内手机上网流量(含T网/G网流量),不含港澳台漫游时产生的上网流量。(2)选取上网套餐、商旅套餐、本地套餐的客户,无论是否叠加其他数据流量可选包,超出套餐外移动数据流量均按照1元/MB收取。 3、专属数据业务包说明 (1)全球通套餐可选包仅向全球通上网套餐、商旅套餐、本地套餐的客户开放受理,用户选择可选包后,可选包费用在基础套餐外收取。可选包费用按月收取,订购当月立即生效(费用当月收取),取消次月生效。 (2)用户选择“全球通尊享包”(或“全球通凤凰资讯包”)要退订其中的某一项业务,可以单独退订该业务,但是仍按照“全球通尊享包”6元/月(或“全球通凤凰资讯包”3元/月)标准收取,若客户退订该包所有业务,则取消订购关系及费用收取。若用户使用“全球通尊享包”(或“全球通凤凰资讯包”),取消其中某项业务后又重新订购该项业务,则不再另外收取费用,仍享受原可选包优惠。 (3)用户选取“全球通音乐包”时,“全球通铃音盒”可以单独退订;“无线音乐俱乐部”不能单独退订,若退订则取消“全球通音乐包”的订购关系及费用收取。 套餐名称:神州行畅听卡-都市“零听”计划一(南宁)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全)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会议记录 一移动通信常用的专业术语 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都是以主设备加基站天线的形式呈现,最直观的就是我们现实中看到的铁塔,抱杆,桅杆型的基站。 直放站:是在无线通信传输过程中起到信号增强的一种无线电发射中转设备。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射频信号功率增强器。实际上基站在其覆盖范围内并不是100%的覆盖到每个角落,难免会由于某些原因而在有些地方出现信号弱,更甚者出现盲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直放站进行覆盖,达到消除弱信号或者盲区的目的。因此直放站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基站信号接入并进行放大,进而改善信号不良区域。 天线(Antenna)——天线是将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转化成自由空间的电磁波,或将空间电磁波转化成传输线中的电磁能的专用设备。简单的理解,天线就是负责信号中转的无源器件。 室内分布系统:室内分布系统是将基站信号引入室内,解决室内盲区覆盖;它可以有效解决信号延伸和覆盖,改善室内通信质量;它将基站信号科学地分配到室内的各个房间、通道,而又不产生相互干扰。它是基站和微蜂窝的补充和延伸,有不能被基站和直放站所代替的优势,是大都市中移动通信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 盲区:在移动通信中,盲区表示信号覆盖不到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移动信号非常微弱,甚至是没有。由于建筑物的隔墙、楼层等障碍对电磁波产生阻挡、衰减和屏蔽作用,使得大型建筑物的底层、地下商场、停车场、地铁隧道等环境下,移动通信信号弱,手机无法正常使用,形成了移动通信的盲区。 通话质量:顾名思义,就是手机通话时的语言质量即清晰程度。在移动通信中通话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网络参数,按照语言的清晰程度将通话质量分为0到7不同的8个级别,0最好,客户通话时的感知最好;7最差,通话时的感知最好,客户。一般正常的通话质量应该为0-3。 信号场强:是指信号信号的强弱。在移动通信中信号的强弱用具体的电平值表示,通过测试手机可以测得,一般-40~-90dBm为可正常通话的强度范围,也可直观的从普通手机的信号显示格数看出。 手机发射功率:手机发射功率是指,手机在寻呼基站时的功率。手机发射功率越高,说明上行越弱,客户感知为拨打电话上线慢。 切换:就是指当移动台(用户手机)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或者由于外界干扰而造成通话质量下降时,必须改变原有的话音信道而转接到一条新的空闲话音信道上去,以继续保持通话的过程。 掉话:是指用户手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出现异常而自动挂断的现象。 单通:是指用户双方正在通话时,由于异常出现只有一方可以听见另一方的

中国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中国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公司工程建设管理,建立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根据国家工程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及所属各省(区、市)公司、铁通公司、专业公司及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各公司)的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第三条工程建设管理总体目标是建立全公司统一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和标准化工程规范体系,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统筹兼顾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合规、安全五个要素,确保全公司工程建设合法合规,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建设精品网络,将建设需求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条工程建设管理包括职能管理和项目建设两部分,实行“两级管理、三级建设”的组织架构,“两级管理”是指由总部负责对全公司工程建设的职能管理、省(区、市)公司负责对本公司工程建设的职能管理,“三级建设”是指总部、省(区、市)公司和地市分公司分别负责具体项目建设。

第五条各公司要保证必要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配置,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设置专职人员,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工程建设职能管理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建设由建设单位负责。 第七条建设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制定工程建设管理规章制度。 (二)制定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流程。 (三)制定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相关规范。 (四)负责指导、监督、检查各级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期间的质量、进度、成本、合规及施工安全等情况。 (五)负责建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需求管理和考核评估体系。 (六)组织工程一阶段设计或施工图设计评审,负责进行工程一阶段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批复。 (七)负责进行工程初步验收批复。 (八)负责进行工程竣工验收批复。 第八条建设单位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编制工程实施方案和计划,申请网络资源,组织项目开工、设备安装调测、系统联调测试、验收测试、割接上线及项目交维,工程实施期间执行质量、进度、成本、合规及施工

中英论文翻译对照: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ABSTRACT GSM is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acronym, which means Glob 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is the world's leading cellular systems in the w orld. GSM is based on narrowband TDMA standard that allows radio frequency in a gr oup call at the same time. GSM rised in Europe, put into use in 1991. In the end of 19 97, it has operationed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162 countries have already built m ore than 400 GSM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ntil 2001. But the capacity of GSM s ystem is limited, users of the network are overload, it had to construct additional net work facilities. What is gratifying is that GSM performance in other areas, which in ad dition to providing a standardized list and signaling systems, but also opened up som e of the more intelligent business such as international roaming and so on. The conven ience of GSM mobile phone is that it provides a smart card, known as SIM cards, an d card could be separated, so that the replacement of mobile phone users and custom p ersonal information in this area are facilitated. GSM network have improved after year s of development, is now very mature, less blind spots, signal stability, automatic roam ing, and the communication distance from the impact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国际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尽管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衰退的边沿,导致移动通信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速度放缓,用户平均收入(ARPU)也日趋下降,但总量仍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发达国家的移动通信用户覆盖率大多已达到70-80%,已接近饱和,为了维持移动通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急需推出能够吸引用户的高附加值数据业务。但不幸的是,移动数据业务的起飞远非人们设想的那样简单,基于GSM电路交换的WAP数据业务在世界范围内遭受挫折,基于GPRS的移动数据业务也在艰难中跋涉。
尽管如此,国际上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商用化逐步在全球范围内进入实施阶段。一方面,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除了能够支持更高速率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外,还提供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服务质量,对于新兴的移动运营商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欧洲国家的各大运营商已经耗费了巨额资金获得了第三代移动通信运营执照,为了应对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纷纷采取合作与重组的方式,逐步推进3G网络的建设,其中欧洲的大部分运营商已于在2003年开始对WCDMA技术进行试商用。而北美Spring PCS,Bell Mobility, Verizon Wireless,日本的KDDI及韩国的KT已于2001年年底实现cdma2000-1x的商用化。与此同时,日本DoCoMo于2001年10月初步实现了WCDMA的商用化。根据对有关电信运营商的调查,与位置有关的信息点播业务、多媒体短信业务、移动上网浏览业务、移动电子商务、交互式娱乐业务将是未来最具发展前景的移动通信业务。
Internet业务的日益普及,促使移动通信技术向全IP方向发展。目前3GPP和3GPP2等标准化组织正在制定基于全IP的第三代移动 CDMA技术 CDMA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与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即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又称码分多址,是在无线通讯上使用的技术,CDMA允许所有使用者同时使用全部频带(1.2288Mhz),且把其他使用者发出讯号视为杂讯,完全不必考虑到讯号碰撞 (collision) 问题。CDMA中所提供语音编码技术,通话品质比目前GSM好,且可把用户对话时周围环境噪音降低,使通话更清晰。就安全性能而言,CDMA不但有良好的认证体制,更因其传输特性,用码来区分用户,防止被人盗听的能力大大增强。 Wideband CDMA(WCDMA)宽带码分多址传输技术,为IMT-2000的重要基础技术,将是第三代数字无线通信系统标准之一。 优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