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张方平的政治改革主张与实践_以庆历新政前后为例的分析_王晓薇

论张方平的政治改革主张与实践_以庆历新政前后为例的分析_王晓薇

论张方平的政治改革主张与实践_以庆历新政前后为例的分析_王晓薇
论张方平的政治改革主张与实践_以庆历新政前后为例的分析_王晓薇

论张方平的政治改革主张与实践

———以庆历新政前后为例的分析

王晓薇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2)

内容提要:张方平为北宋中期政治家,在庆历新政期间,主张改革,但思想上又趋于保守,又反对王安石变法。

其改革思想与实践存在很大矛盾。本文试图探讨张方平矛盾之处并了解其生活时代情况。

关键词:张方平 庆历新政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5)01-6-6

张方平(1007—1091),字安道,宋应天府来城县(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于北宋中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官参知政事。著有《乐全集》四十卷,完整地保存了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及改革主张。张方平对当时官冗、兵冗、费冗的“三冗”积弊进行了深刻地分析,特别指明了冗兵及由此而形成的冗费之患。从其主张看,张方平是积极主张进行政治、经济上改革的:然而从其政治实践看,张方平早年依附于吕夷简集团,反

对庆历新政。晚期在政治上更趋于保守,宋英宗“问治道体要,公以简易诚明为对”①。神宗熙宁时期,又极

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张方平的政治改革主张与实践过程存在很大的矛盾之处,本文试由庆历新政前后这一时间段着手分析,探讨张方平改革卞张与实践过程中的矛盾之处及其根源,由此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张方平及其所生活的时代。

一、张方平生平及其所生活的时代

张方平曾祖张文熙,为亳州军事推官。祖父张峤以进士及第,知郓州,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父亲张尧

卿却未任官。②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六月,张方平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崑山县。并于景祐四年(1037)

于崑山任上著成《刍尧论》10卷50篇上呈宋廷,从政体、主柄、选举、官人、宗室、礼乐、刑法、武备、食货等方面提出具体全面的改革建议。宝元元年(1038)八月,张方平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为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康定元年(1040)宋夏战争爆发,张方平又奏上《平戎十策》,并就西北边事不断上疏进言。

庆历元年(1041)八月张方平被召入朝,由直集贤院而知谏院,后又知制诰。庆历六年(1046)张方平权同知礼部贡举,后拜御史中丞。庆历七年(1047)三月除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六月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庆历八年(1048)出知滁州,后徙知杭州、秦州。皇祐元年(1049)四月出守江宁府,后又知渭州、益州。嘉祐

元年(1056)八月,再次召为三司使。嘉祐四年(1058)迁尚书左丞、知南京,后以工部尚书知秦州。③嘉祐七年

(1061)七月徙知应天府。

英宗即位后,张方平加礼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先后徙知陈州、定州、徐州。治平三年(1066)正月,召为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张方平为观文殿学士、户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后,张方平出知陈州、应天府。元丰二年(107)七月以太子少师,宣徽南院使致仕,元祐六年(109)十二月二日去世。

张方平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北宋中期,自宋太宗朝就已存在的保守风气,经过宋真宗、仁宗两朝的发展日益严重,终于导致了宋朝国势的衰弱。朱熹说:“本朝自李文靖公(沆)、王文正公(旦)当国以来,庙论主于安静,凡有建明,便以生事归之,驯至后来天下弊事极多。”“且如仁宗朝是甚次第时节!国势却如此缓弱,事多不理”④。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和宋仁宗亲政后所奉行的依然是保守政治。他们所任用的大臣如王曾、

·

张知白、吕夷简等人都无所作为,谏官韩琦弹劾宰相张士逊,“政事府岂养病坊耶?”⑤吕夷简在刘太后垂帘和仁宗亲政前期,曾先后二次任相,居相位时间共长达10年之久。⑥朱熹评价“最是个无能底人”⑦,但他却深谙为官之道,善于运用政治“操术”,敛权固位、排斥异己。以吕夷简为首的执政大臣“取旨而奉行,日循一日,岁偷一岁”,对于保守政治的发展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景祐二年(1035)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在朝会上提出《百官图》“如此为序也,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不可不察也。”指斥吕夷简任人唯亲,对其保守官僚政治公开发难,成为此后的庆历改革的先声。

到康定元年(1040)五月,吕夷简第三次出任宰相,当时的形势已是“戎狄始起于边陲,卒伍窃发于辇毂”,而吕夷简仍然是“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宋夏开战后,在三川口和好水川、定川砦这三大关键性的战役中,宋朝损兵折将,连连失利,而西夏军队则深入渭州等地,给宋朝的陕西以极大的威胁。随着对西夏战事失利,国内外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因循保守的吕夷简被罢相,宋仁宗迫于形势,于庆历三年八月起用了主张改革的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进行了旨在改革官僚体制的庆历新政。张方平于庆历年间任谏官,曾参与了这场著名的政治改革,然而他的政治态度却不甚明朗。从其政治主张来看,张方平是积极主张针对“三冗”弊端进行改革的,但从实践来看,他似乎又与吕夷简保守集团又有着一定的联系。

二、张方平是否属于吕夷简集团

张方平是否属于吕夷简集团,是否因奉行保守政治而曾在庆历新政中反对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对此学术界有完全相反的两种看法。学者们普遍的看法是,张方平是依附于吕夷简集团而站在庆历改革的对立面,因而对其评价往往是否定的。方健先生却认为这一问题似乎已有定论,却为千古厚诬。他详细考辨了有关史料,认为:张方平受范仲淹荐举,庆历新政失败后,又曾为范仲淹鸣不平,以往张方平列入吕夷简旧党之列,

于史无据⑧。

张方平是否党附于吕夷简集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1在应对西夏的策略上,和戎主张与吕夷简集团奉行的保守政治合拍。康定元年(1040)宋夏战争爆发,宋廷对西夏用兵失利,西北边防日益紧张。吕夷简于是年五月第二次入相,直到庆历三年(1043)三月才自请致仕。张方平得到宰相吕夷简的称赞,主要在于其对夏及备过策略上。

范仲淹等改革派在对西夏问题上,尤显出其以国事为重的观念。宋夏战争爆发前,范仲淹曾上《百官图》,指斥吕夷简集团任人唯亲、因循保守。但随着战争的爆发,范仲淹顾全大局,曾写信给吕夷简,其中有

言:“赖相公坐筹于内,某辈竭力于外,内外协一,奉安宗庙社稷,以报君亲,以庇生灵,岂小节之谓乎!”⑨而在

宰相位的吕夷简此时却借口“用党”,继续排斥“锐于作事”的异己:

先是,吕夷简当国,同列不敢预事,唯诺书纸尾而已,独庠数与之争论,夷简寝不悦。上顾

待库颇厚,夷简忌之,巧为所以倾庠未得。及范仲淹擅通书元昊,又焚其报,夷简从容谓庠日:

“人臣无外交,希文何敢如此卜”庠以夷简诚深罪仲淹也,他日于上前议其事,庠遽清斩仲淹,

枢密副使杜衍力言其不可,庠谓夷简必助己,而夷简终无一言。上问夷简,夷简徐曰:“杜衍之

言是也,止可薄责而已。”上从之,庠遂仓黄失措,论者喧然,皆咎庠,然不知实为夷简所卖也。

于是,用朋党事与戬俱罢。

⑩也正是在庆元元年十二月,宰相吕夷简进封为许国公。

1到庆历二年三月,契丹乘宋夏战争之机,向宋廷勒索关南十县之地。宋廷选人出使,群臣皆惮行,宰相吕夷简举荐知制浩富弼,其真实目的便是要将其置于死地,同时也除掉异己的一个政敌。没想到富弼临危受命,后宋与辽达成和议。

在宋夏的长期战争中,攻守之势不断发生变化,宋廷对西夏时而征讨、进攻;时而安抚、防守。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对夏策略不能统一,分为主守与主战两派。宋廷主守派在庆历元年好水川战前,以吴育、张亢、夏竦

的观点为代表,此后则以张方平、田况和范仲淹为代表。 12战争爆发之初,张方平便上《平戎十策》,提出攻心、

伐交、专胜、以敌攻敌、安民、置兵根本、足食、丰财、备奸、购募等十条措施,总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守备、避免征戍。宰相吕夷简见到张方平的这一上奏,对参知政事宋绶说:“六科得人矣。”此后,张方平又上利害人事,反

对募额外弓手 13。庆历元年(1041)三月,张方平于睦州通判任上,上言反对用兵讨伐元昊,理由是“国家自景

德以来,既与契丹盟,天下忘备,将不知兵,士不知战,民不知劳,殆三十年矣。若骤用之,必有丧师蹑将之忧。兵连民疲,必有盗贼意外之患。当含垢匿瑕,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为不可胜以待之。虽元昊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14随着对夏形势的变化,张方平的和戎主张逐渐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及·

7·论张方平的政治改革主张与实践

当政者的赏识与认可。“吕丞相每阅公章奏,谓同列口:`国器也。'凡条白必施行焉。” 15庆历元年十月,张方

平知谏院,奏《上仁宗乞因郊礼肆赦招怀西贼疏》:“臣尝就自边来者询贼中事,多云贼为寇三年,虽尝得逞,而绝其俸赐,禁诸关市,今贼中尺布,可直钱数百。以此揣贼,安得不困?但其势未能自通,宜因郊赦,特示招来,愿陛下计而行之。”前此,宋廷于宝元二年二月废保安军榷场,对西夏进行经济上的制裁。张方平却主张要乘其经济困顿时,采取怀柔政策。宋仁宗看后说:“此吾心也。”命方平以疏付中书,吕夷简读之,拱手曰:

“公言及此,社稷之福也。”

16张方平极力主张和戎,反对用兵。在对西夏边事的态度上,无疑暗合了当时吕夷简集团无所作为、因循保守的政策。庆历二年(1042)七月,任谏官的张方平又奏请中书也要关预军事,以通谋议:“何谓通谋议?国家承五代之弊,有不能革者,军国文武之事分领于中书、枢密院。唐代宗时,兵兴,军事繁多,故于禁中专遣内臣典中外文奏,谓之掌枢密事。梁氏始置使名。五代时,枢密院与中书或合或离。入国朝,遂分总天下之

务,对为二府。” 17张方平建议枢密院和中书两府合议,因应付对西夏战事的需要,这一意见也得到最高统治

者的重视,后由宰相吕夷简、章得象兼枢密使 18。张方平还在其所上《陈政事三条》疏中攻主战派夏竦、韩琦

不遗余力,“且自贼始叛,授夏竦旄铖,韩琦副之,统制四路,并护诸将,凡三大举,奇轮不返,使封豕长蛇肆践食之暴,边亭千里,萧然一空,赋输兴发,天下被其劳。交党株连,公议不立。至于不得已,但解其总帅,以所

居官内徙便郡而己。” 19同年九月,知谏院张方平论“朝廷命令,边臣易于违戾,边臣奏复,朝廷难于执持。原

此恣慢之端,悉由姑息之过”,并批评钱若水、马知节等四边帅对朝廷诰命妄生意见。《长编》作者李焘注:

“其劾四帅恣慢,疑方平实吕夷简党人私作好恶,赖仁宗弗听也。不然,岂不坏国事乎!” 20在南宋人李焘看

来,张方平无疑是党附吕氏、属于吕夷简集团的。

庆历元年十一月,范仲淹知庆州,向宋仁宗上著名的《攻守二议》。与当时主战派代表韩琦不同,范仲淹

亦主守。 21庆历二年正月,宋仁宗诏答称:“以将帅累经挫血刃,未甚勇果,若幸于或胜,恐非良筹,假令克获,

又烦守备。若且勤于训练,严加捍御,远设探候,制其奔冲,见利乃进,观衅而动,庶可以养锐持久。 2表明宋

仁宗实际上已接受了张方平、范仲淹等人的建议,开始采取严守备界,怀柔招抚的政策。西夏元昊于庆历四年(1044)向宋表示称臣,愿意接受夏国主的封号,庆历五年(1045)宋夏正月正式订立和议。

2在庆历新政期间是否参与了“奏邸之案”,借攻击王益柔而反对范仲淹改革派。

吕夷简从庆历元年第三次入相,到庆历三年三月致仕。在这近三年时间里,“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知。西州将帅,累以败闻,北敌无厌,乘此求赂,兵殱货悖,天下空竭,刺史牧守,十不得一,法令交易,士民怨咨。”

23依旧奉行姑息避谤、得过且过的保守政治,而严重的内外形势使改革成为一种必然。新政开始后,此前吕夷简集团的成员受到贬斥。庆历三年九月,朋附吕夷简的李淑被任为翰林学士,时任谏官的欧阳修上疏反对:“淑自来在`三尸'、`五鬼'之数,盖夷简要为肘掖,所以援引至此。不知今日朝廷如此清明,更

要此人何用? 24”不久,李淑罢翰林学士,出知郑州。

25张方平早年因才华出众受到过范仲淹的称许,入仕后也受到吕夷简的赏识与提拔。张方平被召入朝任谏官,也是在吕夷简第三次任相之初。今《乐全集》存有其《上丞相吕许公》中说:“今日相国当柄,拔用人材,近无奈比,远无嫌怨,以天下为度,以众人为公,浩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无不尽也。……至于相国之才、之

美、之德、之业,上格于朝,下被于四方远矣,亦奚用多云” 26庆元元年十二月宰相吕夷简才进封为许国公,张

方平的这一上书必在此时。所说都是溢美之词,有违于当时的客观实际,亦是对当时保守政治的一种肯定。吕夷简之后,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章得象继续任宰相,贾昌朝任参知政事。在庆历改革中,章得象作壁上观,坐等改革派失败。“庆历中,韩、范、富执政,日务兴作。时章郇公(章得象)为相,张文定(方平)往见之,语以近日诸公颇务兴作,如何?郇公不答,凡数问之,曰:得象每见小儿跳踯作戏,禁止不得,到触着墙自退。方其举

步时,势难遏也。” 27也曾阴附吕夷简的王拱辰任御史中丞,为了分化范仲淹集团,曾亲自游说韩琦“不如拔出

彼党,向这下来。” 28“拱辰来见,因讽劝公,奋手作跳踯势,曰:`须是跃出党中。” 29因而《朱子语类》中说:“吕

公所引如张方平、王拱辰、李淑之徒,多非端士,终是不乐范公。”

30“奏邸之案”发生于庆历四年(1044)十一月,其时范仲淹离开政府巡边已数月之久,但反对派仍在不遗余力打击支持新政的改革派。反对派借故任相期间支持改革的杜衍的女婿苏舜钦卖进奏院故纸,“开席会宾客”,王益柔作《傲歌》有“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之句,累章劾奏,结果苏舜钦被除名勒停,王益柔等贬到地方。张方平亦参与其中,“拱辰既劾奏,宋祁、张方平又助之,力言益柔作《傲歌》,罪当诛,盖欲因益柔以累仲淹也” 31。此类记载最早见于韩琦的《家传》:·8·贵州文史丛刊 2006年 第1期

在朝奸邪者,既欲固奏邸事倾正人,宰相章得象、晏殊不可否,参知政事贾昌朝阴主之,张

方平、宋祁、王拱辰辈皆同力以排……公(韩琦)徐进曰:“益柔狂语,何足深校?方平等皆陛下

近臣,今西方用兵,大事固不少,不闻略有论列,而同状攻一王益柔,此亦其意可见也。”上意释

然。

32方健先生认为张方平《乐全集》中论庆历时事及西北二边之事奏疏具在,而此称“不闻略有论列”,又称“同状攻一王益柔”,今张方平《乐全集》及宋祁《景文集》均未见其状。此外,《朱子语类》卷一二九称“是时张安道为御史中丞,助吕公以攻范”,所论当指“奏邸之狱”。当时张方平不任御史中丞,吕夷简也早已罢相

且作古,因而这一冤狱与张方平无关。

3下面来考察一下张方平与奏邸之狱是否无关?庆历四年,张方平任谏官,为右正言知制浩。吕夷简虽已罢相并作古,但吕氏余党的保守势力却又重新占据了台谏言路。据“奏邸之狱”当事人之一的苏舜钦记载:“始者御史府与杜少师、范南阳有语言之隙,其势相轧,内不自平,遂煽造诡说,上惑天听。全台强进取,必于

君逆施网罗,预立机械,既起大狱,不关执政,使狡吏鞫穷榜掠以求滥事,亦既无状,遂用深文” 34当时王拱辰

任御史中丞,派他的手下御史鱼周询、刘元瑜等奏劾其事。除谏官欧阳修属变法派外,其时大部分台谏都站在新政的对立面。

从其《行状》来看,张方平似乎确不分属于哪个集团,而持中立立场:“于时操事者颇立交党,更相贵宠,互为游说,奔走胥附。公正色于朝,独立不惧,众虽不悦,无如之何。范文正公每以公议持之,上亦自知之深

也。吴正肃育春卿、宋景文祁子京与公最厚善,每相谓日:`不动如山,其张安道之谓欤!'” 35但在当时的政治

环境下,张方平真能脱离任何政治集团而“不动如山”吗?庆历六年,宰相贾昌朝和参知政事吴育不和,几次当着仁宗皇帝的面争执起来。宰相贾昌朝派人拉拢时任御史中丞的张方平,许诺说:“凡是非在公尔。参知政事今日免,公明日补其处。”张方平骇曰:“此言何至于我也!”面对时极论二人邪正曲直,然育卒罢,世皆以

方平实昌朝地也。 36张方平还进奏《上仁宗论彼此立则朋党分》,对于中书议事纷争的情况进行反对,指出“彼

此立则朋党分,朋党分则胜负生,胜负生则攻夺作,攻夺作则败乱之所以起。” 37庆历新政中,反对派正是借口

“朋党论”,使庸懦的宋仁宗开始对改革派产生猜疑,导致新政失败。而此时张方平上书反对彼此分立以防用党,实则已反映出保守派内部的分化。

如果单从张方平与范仲淹的私人关系来考察,二人确实有不错的私人关系。早于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受聘主持应天府书院,20岁的张方平曾以文才受到范的称许,故全祖望于《宋元学案》将其列为“高平门

人”。 38天圣七年(1029)冬,范仲淹因上书要求刘太后还政,被贬为河中府通判。此间张方平曾拜访过范仲淹。“始者学士执亲之丧于南都,暇日以道义教徒于乡之痒,诱人乐善,孜孜不足。某适奔走于朝夕之养,望先生之门墙,曾不得升诸堂而望乎室。晚日方获持鄙文荐于左右,窃尝辱一言之与其进也,雅不以晚辈见待,

感荷知奖甚深厚。” 39景祐元年(103)六月,张方平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崑山县。当时范仲淹守姑苏,曾

邀张方平谈游。 40直到皇祐元年(1049)四月张方平出守江宁府,仍有《谢杭州范资政启》。 41但张方平与吕夷

简的关系也很微妙,前面所引吕夷简进封许国公后张方平的上书可窥见一斑,今张方平集中也存有他为吕夷

简所做神道碑铭。 42前面所述张方平持守备边的对夏策略,亦深为吕夷简所赞同。改革开始后,在同反对派

章得象的谈话中,也表示了对改革派“颇务兴作”的不满。

三、张方平在庆历时期的改革主张与实践

从其主张来看,张方平是反对因循保守、积极主张改革的。早于景祐四年(1037),张方平便完成奏上了10卷50篇的《刍尧论》。在其中的《政体论》中,也引用《易》中的“变则通,通则久”,提出反对因循守旧,要

求革新弊政 43。在《食货论》中有《原蠹》上、中、下篇,指出:何谓三蠢?一曰兼并。二日佛老。三曰兵马。

4宝元元年正月丙午,以灾异屡见,宋仁宗下诏求直言。时任校书郎的张方平《上疏一道》论时政七事:一曰密

机事,二日用威断,三曰广言路,四曰重图任,五日正有司,六曰信命令,七日示戒惧。 45这与此前范仲淹于天

圣年间(1023—1031)的《奏上时务书》、《上执政书》的内容具有很多共同点。

张方平的改革主张与庆历新政的部分改革内容是一致的,因而在实践上,张方平参与了对恩荫制度、科举制度的改革,并参与裁省浮费。庆历新政失败后,张方平继续其对恩荫、三冗的改革主张,但对贡举改革却加以否定。

1对恩荫制度的改革意见庆历新政的另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为“抑侥幸”,就是要对恩荫制度进行一些限制。早于庆历元年(1041)·

9·论张方平的政治改革主张与实践

五月,张方平知谏院时奏上《论内臣奏荫子弟》,认为内臣恩荫太过,要求恢复旧制。46八月,又论近臣干请及内批之弊。47庆历三年十一月,宋廷颁定新《任子诏》,对荫补法作了具体的修订规定。新的《任子诏》由张方平以范仲淹《奏重定臣僚奏荐子弟亲戚恩泽事》为蓝本起草。庆历荫补新制严格区分文武官、荫补的亲属关系进一步细化、荫补范围明显扩大、规定了对犯罪官员的特殊处理、严格荫补官员的出官考试制度、限制了官员荫补亲属的年龄。48

庆历新政失败后,恩荫冗滥之弊仍继续发展,皇祀明堂大礼的恩荫又恢复到了以前。张方平对此也极为反对:“臣窃闻近日有恩旨,将来圣节自大卿监已上,陈乞恩泽,并令依旧者。庆历四年,范仲淹奏定臣僚任子弟之制,其间难行,如国子监、尚书省锁试等,并己冲改,只是恩例见行。今自知杂御史以上,何勤于国,岁任京官一员,祖宗之时未有此事,近岁积累侥幸为此弊法。仲淹所请,略从裁损,考之理道,已是适宜。臣近曾具天圣、景祐数进呈。据今京官,比景祐中已多七百余员,经久之图,何以处置。其臣僚恩例,乞且依新制为便。若朝廷议论惟是之从,又不可以人废言也。”49由此可以看出,张方平并不同意全面废除范仲淹改定的任子法,强调“不可以人废言”。

2张方平对科举改革的意见

北宋沿袭隋唐科举取士旧制,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因为旧的科举取士制度“专以词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以何救?”针对此弊,范仲淹积极主张“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庆历四年(1044)三月,参知政事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宋仁宗诏大臣们商议,于是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阳修、曾公亮、孙南、刘境等合奏,认为:“今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此献议者所以共以为言也。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学者自修饬矣”。由于当时赞成意见为主流,范仲淹的建议得到仁宗的采纳,三月十三日,下诏州若县皆立学,科举应试者必须在官办的学校里有一定的学习时间,才有资格参加秋季举行的科举,更加注重对考生品行的考察。同时,在科举考察的内容上规定:“进士试三场,先策,次论,次诗赋,通考为去取,而罢帖经墨义。”50

由以上史料看,张方平也参与了这次科举改革的奏议。到庆历五年三月,贡举考试的改革罢废。庆历六年(1046)二月,张方平迁谏议大大、御史中丞,不久即权同知礼部贡举。张方平上言在贡院考试中,有许多“增习新体而澶漫不合程试者”,他们“学新体,赋至八百字以上,每句或有十六字、十八字,而论或及千二百字以上,策或置所问而妄肆胸臆,条陈他事”,并指出这源于石介任太学讲官时“因其好尚,寝以成风,以怪诞低他为高,以流荡狠烦为赌,逾越绳墨,惑误后学。”51石介在新政之初任教太学,曾作《庆历圣德颂》以歌颂变法,是庆历新政的积极支持者。张方平以“文章之变与政通”为由,谓石介“惑误后学”,其实亦是对改革思想的否定。

3对三冗的改革意见

庆历时期,张方平亲自参与的改革为减省浮费。庆历二年(1042)夏四月,知谏院张方平议裁减浮费。“臣欲乞于两省以上官,选差才敏之士三两员,就二司与使副据国用岁计之数,量入以为出,平货物之轻重,通天下之有无,较其利害之原,以革因循之弊。”52是年五月又言裁减事,请自上而下实行。53到庆历五年(1045)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奏疏《论国计事》,指出冗兵之费:“所陈利害安危之体,究其本原,冗兵最为大患,略计中等禁军一卒,岁给约五十千,十万人岁费五百万缗。臣前在三司勘会庆历五年禁军之数比景祐以前增置八百六十余指挥,四十余万人,是增岁费二千万缗也。”54庆历六年(1046)四月张方平权御史中丞,论冗官之弊:“臣向在翰林学士,见天圣中具员,两制、两省官不及三十员,今己五十余员。及领御史中丞,见本台天圣班簿,京朝官不及二千员,今二千七百余员。又尝领三班院,见景祐中使臣不及四千员,今六千员。又领吏部流内铨,约在铨选人仅以万计,以此逐处率遞用一年半阙,比罢任候差待阙,五六年间未成一任。而又所养非所用,设以一烦重之地,不免旋须擢人。仍旧不革,恐数年间官滥不胜其弊。”5到庆历八年(1048),张方平在其《对诏策》中再次提到冗官的问题。56

综上所述,从其改革主张看,张方平对二冗之弊认识颇为深刻,是积极主张改革,反对因循保守的;但从庆历前后的实践来看,张方平又与吕夷简保守集团有一定的关系,因而在其政治主张与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这一矛盾到此后的熙宁变法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熙宁年间,张方平以三朝重臣的身份,始终站在维护旧制的保守立场,屡屡上疏要求停罢新法,与此前所提出的锐意改革的主张已判若两人。

(下转第18页)

了,纷纷溃逃。说到底,这都是用“虚张声势”的“诈术”取得胜利的典型战例,正合了宋代兵书《百战奇法》之“声战”的话:“所谓声者,张虚声也”以及《百战奇法》之“疑战”的话:“凡与敌对垒,我欲袭敌,须丛聚草木,多张旗帜,以为人屯。”

再如桶冈之战、縳头之战,王阳明所用计谋可称为“笑里藏刀”。《三十六计》之十计“笑里藏刀”释语云:“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刚中柔外也”。此计“信而安之”是虚的、假的,“阴以图之”才是真实目的。在桶网之战中,王阳明知道桶冈险固,不易攻取,所以才派使者去见义军首领蓝廷凤,约定时间招降。其实招降只是个骗局,目的在于麻痹义军并为消灭义军提供条件。在縳头之战中,王阳明为“信而安之”池仲容义军,更是显得“温柔”无比:先是发去安抚招降书,送去酒肉、布匹、银子……当众杖打羁押他们的仇人卢珂(这里还间杂着一场苦肉计)……年关将至,又令张灯结彩,庆祝和平丰收,还送去大明历法,邀请他们来观灯,好吃好喝殷勤招待……,这一切,到底使义军“大喜过望,益自安”起来,也到底使王阳明“阴以图之”的目的胜利实现。唐代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云:“善用兵者,先为不可测。”又云:“兵者,诡道也。”看来王阳明对此是有着深刻了解的。

再如讨伐宁王反叛之战,王阳明又将“无中生有”演绎得精彩十分。《三十六计》之七计“无中生有”释语曰:“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是说运用假相欺骗敌人,让敌人把受骗的假相当成真相。用小的、大的假相,掩护大的真相。实战中,为了掩护“延缓叛军取南京,给官军赢得兵力部署的宝贵时间”这个大的真相,王阳明精心设计了两封密书,将完全不存在的事情表演得真的一般。可以说,王阳明用“无中生有”作缓兵之计,是导致朱震濠叛军最后失败的重要因素。在以后的战斗中,王阳明力排众议主张先取南昌,其实也是“虚实”观念在起作用。就敌人军力来说,当时敌人主力都在长江上,是“实的”一面,而南昌守备较弱,是“虚的”一面。取南昌,正是“避实就虚”。战国兵书《尉缭子.兵今上》云:“虚、实、秘者,兵之作也”。看来,王阳明应该熟知此说,并当之为至理。

张 翔

(上接第10页)

参考文献:

①苏轼:《苏轼文集》卷14《张文定公墓志铭》。②大王圭:《琬琰集》卷22《张文定公方平墓志铭》。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9嘉祐四年二月已亥。以下简称《长编》。④《朱子语类》卷130《本朝四·自熙宁至靖康用人》。⑤《长编》卷127康定元年五月。⑥吕夷简曾在刘太后垂帘听政和宋仁宗亲政后三次任相:第一次由天圣七年二月至明道二年三月;第二次任相由明道二年十月起用,至景祐四年四月;康定元年五月,第三次入相,到庆历二年七月又判枢密院事,庆历三年三月自请致仕。⑦《朱于语类》卷129《本朝三·自国初至熙宁人物》。⑧方健:《范仲淹评传》第216—221页,南京人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⑨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9《上吕相公书》。⑩《长编》卷132庆历元年五月

3《长编》卷131庆历

2参见李华瑞《宋夏关系史》第49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1

辛未。1《长编》卷134庆历元年十二月丙子朔。1

6《诸臣奏议》卷133;参见《乐全集》卷二十《请因郊

5张万平:《乐个集》附录《行状》。1

4《长编》卷131庆历元年三月丁卯。1

元年二月戊戌。1

7《乐全集》卷20《陈政事三条》、《论请通中书枢密院事》。参《长编》卷137庆历二年七月壬寅朔。1

8《宋史》卷162祀肆赦招怀西贼札子》。1

《职官志》。19《乐全集》卷20。20《长编》卷137庆历二年闰九月壬午。21《长编》卷134庆历元年十二月乙亥。2《长编》卷135庆历二年正

6《乐全集》卷31。2

5《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壬辰。2

7王巩: 3《长编》卷139庆历三年正月。2

月。2

4《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丙子。2

《闻见近录》,影印四库本1037———202。28强至:《韩忠献公遗事》,载《安阳集》。29《韩琦家传》卷10,《安阳集》卷19。30《朱子语类》卷129《本朝三·自国初至熙宁人物》。31《长编》卷153庆历四年十一月甲子。32《韩魏公集》卷13《家传》,丛书集成本。3方健:《范仲淹评传》,南

5王巩:《张方平行状》。3

7

6《长编》卷159庆历六年八月癸酉。3 4苏舜钦《苏学士集》卷9《上集贤文相书》。3

京大学出版社200年12月版。3

《诸臣奏议》卷76;参见《乐全集》卷20《论中书议事》。38《宋元学案》卷3《高平学案》。39《乐个集》卷31《上河中同理范学士》。40《长编》卷114景祐元年六月己酉。41《乐全集》卷32《谢杭州范资政启》。42《乐全集》卷36《吕夷简神道碑铭》。43《乐全集》卷6。4《乐全集》卷15。45《长编》卷121宝元元年;参见《乐全集》卷19、20。46《乐全集》卷25。47《长编》卷133庆历元年八月壬辰。48参阅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4

0《长编》卷147庆

9《乐全集》卷25《请裁减资任恩例》。参见《长编》卷158庆历六年四月壬子。5

3《长编》卷136庆历二五月辛亥。《乐个集》卷

2《长编》卷135庆历二年四月戊寅。5

历四年三月甲戌。5

1《长编》卷158庆历六年二月己卯。5

4《乐全集》卷24《论国计事》。5《长编》卷158庆历六年四月壬子。5

6《长编》卷163庆历八年三月甲寅。《乐全二十三《请节省财用事》。5

集》卷18对《对诏策》。

责任编辑 王丫

二勺

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哲学思想 思想与生命体现为一种高贵 康德的哲学思想 1770年是康德学术活动和哲学思想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就职论文《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由于这篇论文为他后来创立的先验唯心主义的批判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学术界通常都以这一年为界限,把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一)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 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康德的新自然观集中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说”中。

第一个假说是“潮汐假说”,即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的摩擦而逐渐减慢的假说。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4年发表的《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起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康德认为,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海洋的水位发生着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水位的涨落与地球表面不断发生摩擦的结果,势必导致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这种影响在短时期内固然微不足道,但长期积累又得不到补偿,最终必然会使地球自转停止而走向死亡。康德的这个假说已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确证。这一假说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它表明了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是运动的,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过程。 第二个假说是“星云假说”,即关于宇宙中诸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假说。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5年匿名发表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即中文译本《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的。康德认为,宇宙间最初充满着分散的、云雾状的物质微粒,即“原始星云”,它们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由于这些微粒分布的密度不同,因此在引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小的质点便逐渐聚集到密度较大的质点上去,从而形成

高二年级历史王安石变法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高二年级历史王安石变法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王安石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是其“理财”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答案:A 2.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准确的是( )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解析:均输法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既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又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答案:C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能够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解析:在变法以前,对农民实行高利贷盘剥的主要是大地主, 而青苗法规定由政府向农民借贷,从而限制了高利贷盘剥。 答案:A 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 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解除外部威胁 D.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分析历史现象的水平。首先清楚“寇乱息”指的是“农民起义得以平息”之意,其次明确王 安石将平息农民起义作为保甲法取得成功的标志,由此能够推知王安 石变法推行的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答案:B 5.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判断问题 的水平。将兵法是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这样在一定水准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增强。 答案:C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与措施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与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扩大需求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地增加了社会总需求,然而这样的需求侧发展经济的模式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步,带来的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产能过剩。另外,我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随着世界经济的恶不景气以及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逐渐增加,外需减少了,有些产能过剩了转向内需,当然是一个方向,但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有些甚至可能无法转向内需。因此,将经济发展的侧重从需求侧改革转向供给侧,直接会有去产能过剩的功效。 我国过去以在需求侧为中心的经济政策下形成了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大家都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同一件产品出口的品质就高一些,卖给国内的品质就差一些,迫使很多中等收入群体出国买“中国造”,以前的中产对质量价格都较低的工业品、农产品还瞧得上,局长下班到菜市场买菜不是啥稀奇事。现在大量中产家庭只吃有机蔬果、好鱼好肉,买美日德进口/设计的工业品。这就是所谓“供给和需求没接上”的问题。因此,供给侧改革有助于提高“中国制造”的水品,提供更多高质量在国内适销对路的商品,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之外,也有利于企业抓住新的发展契机。 过去供给体系能适应排浪式消费,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

比较差,总量上产能没有问题,但结构上存在着花色、品种、规格、安全性等满足不了消费需求这样一些问题。与此同时,有些产业,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也就是说,价格再怎么降,产品也很难卖得出去,再怎么扩大投资,需求也很难消化现有的产能。同时有些产业,达到了资源环境约束的承载能力峰值。这样看来,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在产能数量上达到峰值的情况下,向个性化定制,特色产品等方面发展,这也是一种走出困境的途径。另一方面,改革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同时在长期也利于减少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总体看来,供给侧改革需要从去产能过剩、改变供给体系结构、引导企业生产高质量适销对路的产品、加强消费者导向的生产模式、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道路等方面努力。当然,供给侧改革作为一项巨大的社会性改革,需要凝聚多方智慧,权衡八方利弊。

康德黑格尔讲义

德国古典哲学概论、康德和黑格尔哲学 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论 德国古典哲学从总体上说属于近代认识论哲学,因此与经验论、唯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关注的都是认识主体的地位,但它综合了两者,至少力图克服两者各自的片面性。 其实,德国古典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的集大成(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的改造,黑格尔对于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的继承等)。我们尤其注意到它对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批判总结。 经验论强调知识源于后天经验,唯理论主张知识来自天赋能力,德国古典哲学综合两者,这在康德那里尤其明显。康德表示,正是经验论者休谟打破了他的教条主义迷梦。也就是说,他原先完全坚信莱布尼茨等人的理性主义观点,只看到了理性的重要性,但休谟对于因果必然性等观念的怀疑,使他看到了唯理论的问题,同时也注意到经验论走向怀疑论对于哲学的危害。他因此要重新为科学和哲学奠基,这是一种综合两者的努力。 然而,从总体上看,康德和其他德国古典哲学主要坚持的是唯理论进路,一般称为德国唯心论,或德国唯心主义(Germany Idealism)。主要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黑格尔的弟子在其死后分成了青年和老年黑格尔两派,马克思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费于青年黑格尔派。 德国古典哲学强调认识批判,或者认识能力批判;强调精神对立于物质,且精神才是真正的存在;排斥功利主义的伦理,主张绝对的道德律令;哲学家们都在建立体系,他们都是学院哲学家,代表了学院哲学家的典范;他们的思想中包含着革命性,但他们并不故意地进行颠覆。 就德国古典哲学的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而言,它主要从法国启蒙运动获得灵感。康德曾经写过一篇名为《何为启蒙?》(实际上为〈何为理性?〉)的论文,他将启蒙运动界定为“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我在这里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法国启蒙运动。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资产阶级正在准备一次伟大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革命。与此相适应,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形成了战斗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制造舆论。马、恩说过:“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法国唯物主义,不仅是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斗争,同时是反对现存宗教和神学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斗争。”这个时期的法国哲学要求观念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因此特别强调物质性因素。甚至提出了人是机器的口号。精神的肉体化。 法国启蒙哲学的革命性与英国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是不同的,这与政治力量对比有关。在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达成的是某种妥协,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法国则要求通过激进的革命后确立起完全的资产阶级政权。法国革命不再借助于宗教的外衣,许多哲学家都体现出无神论倾向。自然科学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更好的发展,对于哲学具有更多的意义。法国启蒙运动主要是唯物主义的,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彻底革命的要求,是对当时自然科学成熟的概括总结,是对以往的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法国启蒙运动被视为自文艺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者。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形式、国家制度等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受到最无情的审判。他们认为,过去由于专制制度和宗教窒息了人们的理性,致使人们长期处于愚昧和苦难之中;如今他们恢复了理性的权威,发现了永恒的正义。他们要求建立理性的王国,并热切而真诚地期望共同的繁荣昌盛。他们满怀激情,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因此他们的著作往往不能在本国出版,只能拿到国外去印刷,而他们本人则随时准备进巴士底狱。 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永久形象确立起来了。与现在把知识分子与专家、学者联系在一起不同,那个时候,知识分子是人类普遍命运的代言人。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培尔、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孔狄亚克、拉美利特、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他们在许多地方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分歧。我们简单地提几个人。 伏尔泰(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机器,第一推动力来自上帝——上帝发一次命令,宇宙便永远服从。不再干预世界,受机械力学的影响,他的自然观是机械论的。他认为一切观念来自感觉,反对天赋观念论。宗教是理性的大敌。但要求保留宗教。即使上帝是没有的,也必须捏造一个。如果大家都信教,就不会有人行恶,就不会抢窃资产阶级的财产。 孟德斯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主张宗教自由,要求改变现存宗教,反对宗教迫害。在世界观方面,他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否定天主教的上帝,但承认作为世界始因的上帝。他说: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保养者;这便是上帝与宇宙的关系。上帝创造时依据的规律,也是保养时的规律。所以他认为上帝无法随便干预宇宙。既然宇宙的一切都受规律的制约,那么社会政治制度也有它自己的规律。 他坚持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他看来,合适的社会政治制度主要取决于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决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气候的寒热、土地的肥瘦、面积的大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人口、风俗、习惯等。其中的气候、土地等地理环境因素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的精神气质和内心感情。在寒冷的气候下人们具有充沛的精力,极大的勇气,较为直爽,缺少诡计,在炎热的气候下则相反。前者适合民主制度,后者适合奴隶制度。因为寒冷气候下的人们有勇气、有主动性,会自由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在炎热气候下,人们把懒惰当作幸福,需要惩罚和外在强制才能让人们履行自己的义务。土地的肥沃与贫瘠也决定着社会制度。一个土地肥沃的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梁启超先生在其《王安石 传》一书中,对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可谓推崇备至。同样身为改革家的梁先 生说: “荆国王文公安石, 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 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 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当然,任公之言毕竟只是一家之言。王安石生前身后所受争议之大,历史上 能出其右者可能不多。王安石主要是因变法而名留青史的,在当时和其后,对他 变法的正误得失就一直是政治家和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此外, 其孤傲执拗、 刚愎自用的性格,无疑也是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认识王安石,了解王安石,为 人为政均大有裨益。 王安石将他的变法理念付之于行动,是宋神宗上台以后的事。宋仁宗当了 40 年皇帝,其间也有过像范仲淹、包拯这样的名臣,然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总的说来,宋王朝的光景是每况愈下。宋神宗上台时,兼并之风日盛,国家是越 来越不景气。宋神宗是 20 来岁时上的台,年轻人,朝气蓬勃,想有一番作为, 但仁宗和英宗给他留下的老臣,都帮不了他什么忙。他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倒 能给他一些好的建议。 这韩维是王安石的好朋友, 他的建议只要一得到宋神宗的 夸奖,他就会乘机举荐王安石,说:这些意见都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说得多 了,宋神宗也就对王安石有了一个好的印象了。那时,王安石因母亲过世而一直 守丧在家,宋神宗便下了道命令要王安石进京来。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奉召进京,来到京城,神宗皇帝即召见 他, 问: 治理国家, 首先要抓些什么?王安石答: 首先是要选择治理国家的方法。 皇帝又问,向唐太宗学习可不可以呢?宋神宗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贞观之治是 后来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们向往的, 不料王安石并不把贞观之治十分放在眼里, 回 答说:何必学唐太宗呢?要学就学尧舜之道。尧舜之道,非常简便、关键、容易, 只是后来的人不能正确地理解, 便以为高不可攀罢了。 宋神宗很满意王安石的回 答,王安石进京的第二年,就让他当上了副宰相,参与执政。王安石参与执政时 的朝廷,暮气沉沉,有“生、老、病、死、苦”之说。生,指的是王安石,他得 到神宗赏识、委以重任时,年方 49,正当年富力强之时,他又决心一展平生大 志,故谓之生;当时的宰相曾公亮已年过 70,遇到事情需要表态时就哼哼哈哈, 到底是行还是不行没有一个准信,谓之老;另一宰相富弼,年 65,三朝元老,见 神宗重用王安石, 他又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便干脆常常称病不到朝廷上班,

浅谈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浅谈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作者:万佩鑫我们在这学期的《形式与政策》课中学了四个主题,当老师讲解到供给侧改革时,我不禁勾起了高三政治专题复习的回忆,然而这次大家不是死记硬背国家政策的背景过程影响,在此我希望成为一名第三者让大家了解到改革的科学性以及紧迫性。 双十一刚过,马路上又多了些花了多少钱、吃土、剁手等相关的话题。一个集团,可以在一天内成交额高达1207亿,可以在无形中膨胀年轻人购买的消费欲望,可以让6、7年前没几个人知道的光棍节变成家喻户晓的“节日”,大多数人都在为阿里巴巴创造的经济神话而震撼、自豪,然而一个事实很多人不知道,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是日本软银集团,马云的持股比例仅为8.9%,所以这场在中国精心策划的网络抢购最大的受益者是日本,更大程度上刺激的是国外经济发展,然而我国实体店的业绩日益下滑,库存越来越多。有人说,现在网购都是潮流了,方便快捷,实体店走不下去是必然。为什么近几年OPPO、VIVO、绝味鸭脖等线下渠道销售如此火热?很显然,线上线下各有优缺点,线上销售方便、便宜但售后不够完美或者程序繁琐,线下销售服务周到质量保证但卖价稍贵、不能手指一点交易成功,我认为不能单纯评价线上线下,企业、公司能否发展壮大虽然受销售方式影响,但花样再多也不如顾客手里拿到一个质量过硬、技术先进的满意的产品!武钢本是上个世纪的实力雄厚的国企,因为我国技术的

落后,生产的煤质量低数量高,结果如今煤价不如猪价,武钢转为养猪场,其结局令人深思。 继三鹿奶粉过后,年轻妈妈们纷纷抢购欧洲澳洲奶粉,国内虽有伊利光明等品牌,但是他们往往心有余悸。在韩国,中国人狂抢化妆品、泡菜;在日本,中国人狂抢感冒药、马桶盖、泡面、避孕套;在美国,中国人狂抢苹果手机、奢侈品……有数据表明,2015年如果中国人可以全买国产货,GDP增长就会由6.9%变为8%,是我国生产不出来这些高质量产品吗?怎么可能,我国有那么多科研创新机构、那么多的985大学,答案是他们很少生产。从中国市场经济刚开始,卖方们大多在搞价格竞争,买方认为无论有没有用,买到了就好,前几十年人们不会选择彩电的功能,有画面有声音几个频道就够了,所以卖方最多的想着怎么赚钱赚钱,没想着怎么创新创新,这种传统观念到“习理”时代已经过时了,选择彩电人们会考虑是否联网、智能化怎样?中国到2020年就要建成全面小康,普通人们生活追求显然改变了,所以他们不远千里跑到国外买他们中意的产品,或者花高额的代卖费,“他们”这个群体也会变得越来越多,而中国的市场还在相互竞争拉低价格,很显然供给严重不平衡,国内低端产品供给过多,国内高端产品供给过少。当然我也看到了有些企业的努力,净水器、高端电饭煲、绿色蔬菜等等高技术国产商品进入市场,但是这些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加大研发力度,追上国际产品的步伐,促进中国经济新常态化发展。 以东北三省为代表的重型企业改革仍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从小到

(完整版)苏教版政治九年级全一册

苏教版九年级政治全一册 考点33.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亲近、服务社会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离不开社会。因为:①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②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③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 (2)社会离不开个人。因为:①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②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2.青少年应当亲近社会、服务社会: (1)亲近社会必须:①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②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③善于明辨是非,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 (2)服务社会要:①忠于职守,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②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考点34.知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意义: (1)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2)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亲情与亲和力,使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3)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激励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动力。②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35.了解挫折对个人的影响,知道战胜挫折的正确方法 1.挫折对个人的影响: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或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或给人以教育和磨炼,使人奋起和成熟。挫折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对待挫折。 2.战胜挫折的正确方法: (1)认知调整训练。如:确立奋斗目标;树立自信;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找准基点,分析原因,寻求对策等。

黄靖中国改革面临的六大挑战与选择

黄靖:中国改革面临的六大挑战与选择 ●黄靖 中国的政治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与革命的本质区别在于,革命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运动,“不破不立”,在彻底摧毁现行体制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制;改革则是自上而下的、循序渐进的改良运动,“不立不破”,在新法未立、旧法不除的秩序下,完成政治体制的和平转型。 这也正是改革的困境所在。一方面,改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现行政治体制和治理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进行全面的制度性改建。否则,必将引发溃乱以至革命。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改革成功,必须维护现行体制的合法性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否则,改革未行,动乱先至。因此,任何成功的改革,都必须充分认清目前面临的根本挑战,在不削弱政府治理能力的前提下,把握轻重缓急,坚定不移、前后有序地完成改革。 当前,中共面临的根本挑战中,首当其冲的是如何管理好其党员干部队伍。古今中外,对官员管理的失控,是大国政权垮台的根本原因。天灾人祸、外敌入侵、内部造反只不过是崩塌的诱因。以两个显例为证。其一,苏联。20余万布尔什维克,领导1917年的革命成功;200万苏共党员,是1941-45年卫国战争中的中流砥柱。至上世纪80年代末,苏共党员人数已达2000余万,几乎占总人口的9%!然而,苏共中央对自身“执政党”的掌控却有名无实。中上层党员干部异化为一心为私的特权阶层;基层党员管理散漫,不知党为何物。“执政”的苏共党员,成为侵吞国有资产、推动苏联解体的先锋队。最后埋葬苏联的,恰恰是以叶利钦(耶尔辛)为首的前苏共精英。(89年苏联人口普查286,730,817 )人 其二,明王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明朝最为重视官员管理。除了各种典章制度,更有锦衣卫和东厂在皇帝的亲自掌控下,监管官员。但到了明朝末年,尽管东厂耳目遍天下,手段恶古今;崇祯也算是励精图治,但对自己的官员却是完全失控。面对农民军和满人入侵,对内调度失灵,对外征伐无序,终于垮台。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扭曲 中共现有8200余万党员。但如何有效管理中共党员干部,却成为日趋严重的问题。改革干部管理体制,有效管理党员干部,不但关系到改革成败,更事关执政党生死存亡。 中共面临的第二个根本挑战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地方政府必须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负责,却没有自己独立的财政收入——中国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财政收入的唯一大国。因此,中央投资、(通过中央政府的平台)借债、卖地是地方政府获得资金的唯一来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对中央的财政依赖扭曲了双方的经济以至政治关系,使得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越来越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一个桎梏。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扭曲,进一步凸显了中共面临的第三个根本挑战:集权与分权的矛盾。采纳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分权,使在第一线运作的厂长、经理能够根据千变万化的市场,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因此,经济改革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分权的过程。但是,中共一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则必须通过集权来保持政策和治理的有效性。政治上的集权和经济上的分权,形成了长期难以克服的两难局面,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天意还是人为—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素材

天意还是人为 ——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图片说明】 左图中说话者,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他和王安石同朝为臣,但却是王安石的对立面,当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刚刚出台,司马光就跳出来反对,但他不是针对变法的措施,而是针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既然他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是奇谈怪论,那么在这一精神指引下的变法,自然也就是怪力乱神,危及社稷安危了;右图是数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在神宗面前数落王安石的不是,他们认为,“新法触怒了天,只要撤了王安石,就风调雨顺了”,而郑侠,更是搬出了很有说服力的杀手锏——《流民图》,这么强有力的证据,使得对变法充满坚持的神宗,也不得不动摇了。天灾加上人祸,王安石变法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知识链接】 王安石变法,究竟是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失败,还是因为天意呢?抛开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王安石变法失败,重要的一条是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被异化为官员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而这些,正好授人以柄,大地主大官僚以此为契机,大打翻身仗,彻底将新法丢进了故纸堆。 【精巧设问】上面两幅漫画中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王安石变法失败是由于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由于触犯了“天意” C.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D.王安石变法得不到当政者的拥护 【解析】左右两幅漫画,都是代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人在反对变法,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答案】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并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之中。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所谓供给侧,总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这一方面。而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另

一方面又必须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而是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这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能动甚至决定性作用。仅仅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只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基础。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

康德政治哲学13讲

康德政治哲学十三讲 汉娜?阿伦特著 曹明译 第一讲 谈论、探讨康德的政治哲学有其独特的困难。和其他许多哲学家不同,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斯宾诺沙、黑格尔等等,康德从未有过政治哲学的专著。研究康德的著作非常庞大,但关于他的政治哲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只有一本著作值得认真对待,即Hans Saner的Kants Weg vom Krieg zum Frieden,在法国,最近出现了深入研究康德政治哲学的一部论文集,[ii]其中一些颇为有趣;然而,即使在那些著作中,你很快就会发现对待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将其看作是康德的一个边缘性论题。在所有将康德的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著作中,只有雅斯贝尔斯(Jaspers)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雅斯贝尔斯(Jaspers)是康德惟一的追随者;Saner是雅斯贝尔斯(Jaspers)惟一的追随者。)不论是康德的历史文集,[iii]还是最新整理的康德的政治哲学文集,[iv]在性质和深度上都不能和康德的其它著作相比;确实,它们无法构成像一位研究者所宣称的“第四批判”,这位著者只是急切地想赋予这些偶然进入康德视野的论题高的定位。[v]康德自己称其中一些不过是“理念的嬉戏(play with ideas)”或一次“惬意的旅游(mere pleasure trip)”[vi]。从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永久和平论》看来,其讽刺的言调表明,康德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些作品。在一封致Kiesewetter信中(1795年10月15日),他称这些文章是“遐想(reveries)”(就像他想起早年和斯韦登伯格(Swedenborg)*的娱乐,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之梦》(Dreams of Metaphysics)中描述了一位神奇的魔法预言家(Ghost-Seer)[1776])。就《权利科学》(The Doctrine of Right)而言——你会发现只有这本由Reiss编辑的作品读来是多么的冗长和学究气——很容易同意叔本华的这个说法:“似乎这不是那个伟大人物的作品,倒像是一个平庸之人[gewhönlicher]的产品。”法则的概念(the concept of law)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非常重要,在那里人被理解为一个立法性存在者;但是如果我们想从总体意义上研究法哲学,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求诸于康德,而是普芬道夫或者格老秀斯或者孟德斯鸠。 最终,如果浏览一下别的文集——或是Reiss编辑的或是其他的文集(《历史文集》),你会发现其中很多都是关于历史的,因此,看来似乎是康德和他的后继者一样,已经用一种历史哲学代替了政治哲学;不过在那时,康德的历史概念虽然在他的权利理论中很重要,却并不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如果想要探讨历史,我们将会转向维柯或者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康德来说,历史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的历史主题是被理解为造物的一部分的人类种族,只不过是所说的作为最终目的和创造之最的一部分。康德从未忘记历史偶然性以及伴随的忧郁情调,对于历史,关键的不是情节(stories),也不是历史个体,更不是人的善行恶迹,而是那隐秘的自然的诡计,它在代代相继中推进人类种族的进步,发掘人类的天赋和潜能;所以人类种族的历史就是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所布置在他们身上的全部萌芽都可以充分发展出来,而他们的使命也就可以在大地之上得到实现”[vii],这类似于一个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从孩童到青年直到成人,这就是“世界历史”。康德对过去之事从未提起兴趣,使他感兴趣的只是人类种族的将来。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不是因为罪恶也不是神的惩罚,而是自然的手笔,它将人类从它的母体中释放出来,然后驱逐出伊甸园,即那种“安全而又无害的童真状态”。[viii]这是历史的源头;历史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产物就是有时称为文化[ix]、有时称为自由(“从自然的监护(the tutelage of nature)到自由状态”)的东西;[x]只有一次,那也只是顺便在一个插入语中,康德认为历史也是这样一个问题:“达到名为社会性的最高目的[Geselligkeit]”。[xi](我们后面会看到社会性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进步是十八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概念,对于康德来说它毋宁是一种幽黯的主张;他多次重申了这对于个人的生活的悲伤意味: 即使我们以最好的条件来接受人类在这里的生命的道德—物理状况,亦即持久的进步并趋近于(向他们所楬橥的鹄的的)至善;他们(哪怕意识到自己心意的不可变更性)也还是不能把称心如意和自己(德行上的以及物理上的)状况之永恒延续着的变化这一场景结合在一起。因为他们现在所处的状况和他们准备着进入的那种更好的状况相形之下,始终总是一种灾祸;并且朝向终极目的的无限前进这种提法,同时也是对于无限系列的灾祸的一种展望,仍然不会使得称心如意出现。[xii] 对我选择这样的论题的另一种反对方式、一种有点不雅但却决非毫无道理的方式指出,所有这些通常被选编的文章——我也选择了同样文章——都是康德晚年的作品,这时康德的智力已经处于衰退期,最终导致老年时期的低能,这是事实。为反对这种看法,我提醒你们去阅读非常早的作品:《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xiii]。展望一下我对此的看法,我希望在这期间向你们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如果人们了解康德的著作,并且考察康德的生平环境,很容易就会抛弃前

《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 04

《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A.理财B.整顿军队 C.富国强兵D.科举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北宋积贫积弱,所以其目的是富国强兵,其核心内容是理财。 2.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②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市易务,出钱购买滞销货物,这体现了封建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限制和打击了大商人囤积居奇,对市场进行操纵,起到了稳定市场和增加政府收入的作用。故选D。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解析:选A。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收20%的利息。这就使农民免受了高利贷的盘剥,还可增加政府收入。 4.王安石变法时曾经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他所说的变法措施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 解析:选B。由“免役之法成”“不夺民时”等信息即可判断答案为B。 5.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均输法 解析:选A。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使用。 6.王安石军事改革坚持的原则是()①精简军队②缩减编制③节省军费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 7.(2013·曲阜一中月考)王安石变法中直接增强国家防御力量的措施是() A.募役法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D.青苗法 解析:选C。保丁平日务农,农闲练兵,成为事实上的预备役,直接增强了国家防御力量。8.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的是() 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王安石新法成效的理解,A项“改变了”是错误的看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而已;B、C两项均是其影响的一部分,只有D项表述最全面。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 材料2: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材料3: 依照当时情况,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下册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大 意义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就有到外国进口商品的做法,但近几年,这种做法逐渐变为习惯,中国游客在全球大手笔“扫货”让全世界为之惊讶,而这种做法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国内的商品质量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这时,我国迫切地需要对这种早已见怪不怪的现象从根本进行改变,需要有一个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这个良方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无可置疑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应用也有着其非比寻常的意义。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运行同样也是有着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结构性问题,我国的第二产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非常突出,而技术产品的制造力量却很薄弱,这种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老百姓不得不到海外购买同类产品。这时,推进供给侧改革就突出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能够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把市场从海外带回国内。以美的集团为代表,制造业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在市场数据中也得到了直接体现。今年上半年,美的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智能电饭煲出货金额比重从27%提高到了45%,而上半年,中国家电业也出现了新变化,总体产量出现下降的同时,家电业完成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过15%,利润不降反升,这些巨大成果,直接地体现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减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副作用

改革开放问题与挑战

改革开放问题与挑战 在我看来任何事物都是有利弊之分的,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对于我们这一辈来说算是利,但是对于我们上一辈的人来说,大部分基本上是受害者。改革开放是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中的整体威信,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不得不说,目前的改革还尚处在“病态”当中,整个国家乍一看正在蒸蒸日上,但是如果细细的来观察,问题还是非常多的,而且这些问题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足以让这个国家再回到原来的状态。 对于利方面,我们都已经切身的体会到了,所以我想在这里主要的说一下弊,因为身在不同阶级的人所感受到的弊是不一样。在我看来最大的弊就是财富分配的不均匀,富者更富,弱者更弱。在我的记忆中,两千年左右的时候,一些小的国企变化是非常大的。国家让这些国企私有化,但与此同时一些家里两代人都在这家工厂做工人的就都失业了,原因是私有化之后,想让利润最大化,减掉不必要的开支。但是这个时候国家有没有想过这成千上万的工人的去处。因为毕业包分配,所以这些工人并没有过多的技术或学历,一旦下岗,对他们意味着想要继续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就必须去干点什么。不得不说一些人确实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大部分的人,年龄稍微大一些的人,这无疑是对他们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但是不得不说改革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但是在我看来,这一切都变得太突然,让这些把自己一辈子奉献给这些国企的人们突然间失去了方向。所以富者更富,而这些弱者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知识,只能一直压在社会最底层,难以翻身。我觉得,这些完全可以慢慢的来,比如从教育上开始抓,慢慢的从小培育起他们最基本的知识和社会技能,然后再从这一辈开始慢慢改革,不能为了改革而拔苗助长一竿子打死大部分的人。这只会使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这些贫富差距甚至远远超过一些发达国家。而现在,我们一直在努力弥补之前犯下的过错,我本人是非常不赞同之前这种急于求成的办事方法的。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来才是让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领。

黑格尔政治思想和康德的国际政治思想

黑格尔政治思想和康德的国际政治思想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辩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当然,理解黑格尔可能不是我这点阅读体验能够做到的,下面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我所理解的黑格尔政治思想的要义。 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渐趋保守,但一直支持君主宪政制度。 黑格尔的主要政治学著作是《法哲学原理》,该书论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学的一般法则”。黑格尔开宗明义的宣布:他的目标不是向世人推荐一种政治思想,而是阐述和澄清现代国家的概念——也正是这个原则划清了现代政治学和以往政治学的界限。在黑格尔看来,政治理论不能规定只能描述,只有当“生活形式变得不合时宜时”,哲学才出场,即哲学是迟到的,它来不及教导人们生活是什么样子。“理解事物是什么,这是哲学的任务”,因为要对事物是什么做出回答,这需要理性。这种立场用黑格尔的名言来表述就是“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时候起飞”。 黑格尔认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整体上都是服务于表面上自给自足的私人追求。这个整体部分即现代国家的市民社会,涉及一定的社会结构如财产法、警察制度、行业同盟等等相伴随的经济生活领域。理论家常常把国家的这个部分和真正的国家混为一谈,然而它只是构成一个外部的国家,真正的国家包含有更多的内涵。国家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国家不仅

包括政治和经济内容,而且包括文化,宗教,伦理,法律等内容的复合主体。从作为这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的成员,从获得这个国家所能提供给他的多种满足中,市民获得了自我实现。公民们需要国家来纠正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认为的那种市民社会的周期 性危机。 黑格尔总结人类生活中三大要素是: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家庭是一种建立在狭义利他主义基础之上的关系。市民社会的基础则是:个人以自我利益为基础而与他人产生的关系。而黑格尔认为国家的思想不应该建立在狭义的个人私利的基础之上,以私利为基础就不可能号召人民武装起来保护国家。黑格尔断定国家是建立在一般利他主义基础之上的,因此国家是对家庭与社会构成因素的扬弃。在此,黑格尔将他的辩证法运用到了从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转化之中,这一转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 黑格尔描述中的典型的现代国家制度是一种君主立宪制,君主在外交事务上有着实质性的权力,但在内政事务上则仅有有限的干预权,其它权力由民选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掌控。此外,在市民社会之上还应该有一个专业的官僚体系。 国际政治方面,黑格尔和康德一样认为主权国家如同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得到同伴的尊重,但却总是不能如愿以偿。然而黑格尔从这个说法中得出的结论却是康德关于永久和平的 计划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