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视剧走出去问题及应对策略_蔡之国

中国电视剧走出去问题及应对策略_蔡之国

中国电视剧走出去问题及应对策略_蔡之国
中国电视剧走出去问题及应对策略_蔡之国

中国电视剧走出去问题及应对策略*

文/蔡之国

[摘 要] 我国电视剧走出去工作经过了30多年的历程,但无论是传播区域、传播数量还是传播效果等方面都不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电视剧走出去需要重视存在的问题,借鉴美韩等国家电视剧的国际传播经验,提升传播策略的有效性,努力实现中国电视剧更为长远、更为坚实的传播,促进国家形象的海外塑造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 中国电视剧 走出去 应对策略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和亨廷顿在阐释“软实力”(soft power)时,曾指出一个国家拥有了“力量”和“权力”也就具有了影响国际关系和国家行为的能力。不过,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依靠通讯传播媒介的中介作用。电视剧因其影像符码形象直观的视觉文化特征而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形态类型,它不仅依凭影像符码拟态化呈现本土文化,而且还因其承载的意识形态而潜移默化地对受众产生着影响,成为传播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虽然我国是电视剧生产、消费大国,但我国电视剧走出去,无论是区域、数量、题材还是国际影响力,都没有取得与我国政治、经济等相一致的国际地位。这需要回顾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历程,归结并重视走出去存在的问题,优化传播策略,努力实现我国电视剧更为有效的传播,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历程

让不同国家、民族、区域、文化的电视受众领略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景观,一直是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努力方向。虽然我国电视剧走出去迄今走过30多年的历程,但国际影响力并不大。回眸我国电视剧走出去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萌发期(1980~1992年)

我国电视剧走出去起步于中外合拍这一方式。1980年,由邓小平题写剧名、中日合作拍摄的《望乡之星》,大概是中国走出去的第一部电视剧。该剧是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女子长谷川照子为了爱情来到上海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原型改编而成的。中日演员共同参演,在中、日等地取景拍摄,并在日本赢得了不俗的放映声誉。继《望乡之星》之后,我国电视剧界通过与海外电视剧制作机构的合作,完成了一系列电视剧的拍摄与制作:与日本合拍电视剧《不知其名》(1986年)、《亲属》(1987年)、《鉴真号的故事》(1990年)等;与中国香港地区合拍《一代枭雄》(1986年)等;与泰国、香港地区合拍《封神榜》(1989年)等,开始了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萌发期。随着电视剧制作机构制作能力的增强以及电视剧叙事题材范围的扩大,我国自制电视剧也开始借助多方渠道实现对外传播。1987年可以看作是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的丰收年,《红楼梦》《西游记》《末代皇帝》《努尔哈赤》《济公》等一批电视剧作漂洋过海,陆续传播到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以及欧洲的法国、丹麦等地,让海外受众了

解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外的沟通与交流。

2.营销开拓期(1993~2000年)

1993年“中国电视节目外销联合体”的成立,以及1997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的重组,标志着我国有意识地探索电视剧海外营销的开始。中国电视节目外销联合体、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传播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从最初走向世界的懵懂到不断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海外营销推广经验,逐渐成长为我国电视剧海外营销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此时期,我国还有意识地参加亚洲、欧洲、美洲等电视节展,举办电视活动周等,加强与海外市场的交流、合作、宣传,积极努力地促进我国电视剧作的传播。比如,1993年我国在越南举办“中国电视周”并将国内热播剧《渴望》免费赠与越南电视台播放;1993年我国开始举办“华语电视周”,通过电视节目展播、营销以及学术交流,密切与加强了与海外华语电视台的关系与合作,也为中国电视剧走出去提供了便捷通道;1994年中央电视台在12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家电视台举办“中国电视周”系列活动,播放和推广中国电视剧……我国有意识地加强电视剧海外市场的宣传和营销,也使得一些中国电视剧走向海外,并取得了不俗的声誉,如《三国演义》1995年被日本NHK引进并多次重播,《还珠格格》不仅打破或接近东南亚国家等华语电视剧的收视纪录,而且风靡华人收视圈,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出去。

3.政策推动期和市场竞争期(2001~2006年)

2001年,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标志着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的正式启动。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以及2006年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文化走出去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这些政策举措的出台,有助于鼓励和推动我国电视剧制作机构走出去热情。不仅如此,国家广电总局还组织中央、省级电视台以及电视剧制作机构参加法国戛纳等电视节展,促成与海外电视剧制作机构的合作、交流,在行动上推动了我国电视剧走出去。2002年,中国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和美国贝尔福德集团合作拍摄的《平地》电视剧,在美国成功上映;根据中国传统四大名著拍摄的电视剧以及《铁齿铜牙纪晓岚》《宰

相刘罗锅》《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宅门》《笑傲江湖》《乔家大院》等古装、历史、武侠电视剧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热销,增加了中国电视剧走出去市场份额,甚至在2004年取得近亿元的海外营销额。不过,正当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略有起色的时候,1999年开始异军突起的“韩剧”,形成强大的“韩流”,直接冲击和侵袭了我国电视剧的传统市场——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东亚、东南亚等,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区域、数量以及市场份额等都大幅度萎缩,海外营销整体下滑,显现出我国电视剧相对孱弱的制作、营销能力。

4.新发展期(2007年至今)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在此基础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陆续出台,直接推动着我国电视剧走出去力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本、韩国主流电视台开始购买中国电视剧,如新《三国》《上海滩》《母仪天下》《卧薪尝胆》等,甚至在黄金档时间刊播,如《苍穹之昴》成为日本NHK电视台2010年的开年大戏。二是出口数量有所增加,销售价格开始回升,经济效益有所恢复,比如《李小龙传奇》卖出10万美元/集,《卧薪尝胆》在韩国卖到了4万美元/集,新《三国》在日本卖出9万美元/集……2009年,我国在境外营销、传播电视剧7000多集,实现经济效益2000多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我国电视剧走出去开始注重传播的有效性,开始虑及并适应电视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收视习惯,比如现代都市生活剧《媳妇的美好时代》、现代都市爱情喜剧《金太狼的幸福生活》等在传播时就规避了以往的中文对话外文字幕的做法,而是直接组织选用当地著名演员进行本土化配音,更有助于电视剧的传播;《李小龙传奇》几乎是针对海外受众市场而进行的电视剧生产,它将能够吸引海外受众的各类鲜明的中国元素有机融合在剧作中,体现出浓厚的“中国味道”;近年国内热播大剧《甄嬛传》,也根据美国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压缩和重新剪辑、包装……正因如此,《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热播并引发了极大反响,《李小龙传奇》被销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甄嬛传》也在美国主流电视台播送……

2012年,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意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

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以及强化文化中国理念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不过,就我国电视剧现状而言,要实现有效走出去依然任重道远。

二、中国电视剧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和消费国,虽然我国电视剧走出去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但综观电视剧传播市场就会发现,我国电视剧市场竞争力依然不足,明显表现出“大国规模、小国市场”的特征。归结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历程,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传播区域相对狭窄,没有真正实现“全球化”传播

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受众区域主要集中在有儒家文化渊源或者华人集中的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约占总量的2/3以上。虽然近年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实施的“中国优秀电视剧走进东非”使现代都市生活剧《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开始渗透到非洲市场,但传播区域只局限于坦桑尼亚等有限国家。而在欧、美等主流市场,除了当地华语电视台播放一些国产电视剧,以及在德国、美国等极少数区域可以零星看到国产电视剧或者中外合作拍摄电视剧外,我国电视剧还难以走进欧美主流电视剧播送平台,欧美等国家电视受众对中国电视剧的认知几近于零。这固然有欧美电视受众的生活背景、文化价值观与中国电视剧的视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也有中国电视剧叙事策略等问题,但不管怎样,都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电视剧作传播区域相对狭窄,并没有真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2.传播题材类型相对单一,难以真正建构“中国形象”和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部影片与现实的‘缝合’方式,并不在于它非要讲述一个现实的故事,而在于叙事语境与现实语境的‘重合’”。[1]电视剧要实现有效传播,也需要与传播区域的受众接受文化发生“重合”。由于中西方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中国电视剧能够被海外观众所接受的题材类型主要集中于动作、功夫、历史、古装等,而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类型的电视剧作较少。动作功夫电视剧似乎是中国电视剧国际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化符号,但这种剧作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叙事模式的相

对同质化,如在日本热播的《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张纪中版) 等,难以使海外受众形成对现代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认知;历史剧或古装剧,尤其是宫廷剧,如《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唐明皇》《甄嬛传》等,虽然展现出帝王将相的传奇人生、惊心动魄的权力争夺以及诡谲神秘的官场故事等吸引眼球的文化要素,也曾经创出东南亚地区收视率的高峰,却往往因为与中国现实的阻隔而成为海外受众的“视觉奇观”,成为碎片化的消费单位和肤浅的娱乐产品。由此,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动作功夫、历史古装剧这两大题材,更多地具有消费或者娱乐意义,而无助于现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3.叙事艺术的类型化,使走出去的电视剧具有过度泛化的趋向

相对集中的电视剧题材类型容易产生类型化的叙事模式,并使海外受众对中国电视剧的认知描述上产生过度泛化的趋向。中国电视剧的类型化叙事逻辑表现为:动作功夫剧往往表现出正邪交锋过程中个人主义的拳脚相向,并掺揉进性别消费的感情戏;历史古装剧作则往往呈现出权力欲望的追逐以及为此展开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争斗……类型化叙事逻辑由于是从历史场景或现实情境中抽取并剥离出来的,缺乏足够系统、连贯的历史、文化、情感、景观的信息呈现,于是,权欲、正邪、残忍、诡诈、打杀以及性别消费等成为中国电视剧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比如电视剧新《三国》,就将权欲、性别、武打、阴谋等元素混融在一起,成为谋取电视受众接受心理的消费符号,而其在境外的传播,却又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原先中国电视剧同质化趋向而导致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东方经验甚或是中国刻板印象。众多电视剧过度泛化而引发的类元描述以及扩展联想,进一步模糊了现代中国形象,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种族记忆却在消费主义叙事中渐行渐远,直至成为模糊的图影甚或在受众的印象中走向了虚无。

4.影视文化的“非现代性”和“非共通性”,难以形成吸引受众的“媒介趋力”

很多走出去的中国电视剧,既不同于韩剧审美意识的纯正和文化取向的高尚,也区别于美剧对人性真善美的呈现以及人对理想、自由的追求,它往往体现出人与人互相争斗的权谋文化特征,表现出人性的丑恶以及拳脚相加的“非现代性”文化,较难形成持续

吸引受众的“媒介趋力”,更多地给人以视听刺激与感官消费,而不是对人性的审美与心灵的慰藉。比如在传播较为广泛的古装宫廷剧,虽然制作精良,人物偶像化……但在极致奢华修饰的背后掩饰的却是内在的权欲与心计文化,呈现出停滞不前的“内卷化”现象,具有消极的社会文化意义,而这既迥异于现代文化,也与西方所能够接受的共通文化区别很大,这也使得中国电视剧传达的文化价值观难以为西方受众所认可和接受,更多地只是满足了西方受众对异域文化的窥看,而难以形成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力。

5.营销风险大,电视剧制作机构缺乏走出去的动力和实力

中西电视受众较大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收视习惯,使中国成功走出去的电视剧少之又少,甚至一些电视剧制作机构人员也认为营销风险大,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时机远未到来,“只有等到国家与海外之间的文化融合,全球形成一个共同体,文化的差异性缩小;或者中国成为强国,文化影响力显著上升,那时整个大环境才更利于电视剧走出去,风险才会降低。”[2]而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大的自然优势,更促使国内电视剧制作机构缺乏走出去的动力,这也是我国电视剧剧作大国和海外营销小国的最大原因,比如2008年我国电视剧出口总额仅为7524.95万元,与韩国出口到我国的电视剧销售额度大致相当(韩国电视剧2008年出口额大致为1.05亿美元,中国是韩国的第三大电视剧出口国,约占10%)。不仅如此,受我国电视剧产业体制的影响,国内电视剧制作机构的整体实力并不强。虽然网络视频平台给予电视剧播放以更多的媒介选择,但由于网络平台整体实力不强,这使得我国电视剧的播放主要由国有垄断的电视台完成。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表明,我国现有电视台1000多家,电视剧制作机构3000多家,近几年年均电视剧生产1.5万多集,电视剧生产播出比约为5:3,而且国内电视剧产业的利益由电视台主导,生产商、发行商和播出商的利益分成比例大致为2:2:6……中国特色的电视剧产业体制决定了生产企业并不具有更多的定价话语权,这也使得我国电视剧制作机构经济效益普遍不佳,整体实力无法在走出去的市场上赢得先机,而放弃原创并通过复制、跟风等方式来制作电视剧,更降低了电视剧制作机构的竞争力。

应该说,从电视剧制作企业到电视剧作艺术以及影视文化等,我国电视剧走出去存在诸多问题,在面对投资巨大、制作精良、影响广泛的美日韩等影视产业大国的冲击面前,中国电视剧制作机构难以招架,这也使得我国电视剧真正走出去还存在诸多困局。

三、走出去的几个着力点

在大国崛起以及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视剧要实现有效走出去,需要政府、电视剧制作机构上下齐心,不断提高优秀电视剧的策划、制作能力,积极拓展营销渠道,真正将电视剧走出去作为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工程”来运作。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政府需要科学进行顶层措施设计,提高走出去工程的实效

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实施《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正式启动走出去工程。随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2005年)、《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2006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等一系列政策、意见、规划的出台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并对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以及政策扶持措施做了进一步的强调。从目前走出去工程的政策措施来看,政府部门对电视剧走出去的扶持主要集中于政策鼓励、出口退税、资金扶持、贷款支持、出国手续简化等方面。不过,由于众多政策举措科学性明显不够,举措措辞模糊且不具有操作性,再加上扶持部门多元分割,缺乏统一有效管理等,使中国电视剧走出去工程的绩效并不明显,这可以通过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区域、数量以及影响力等窥见一斑。不仅如此,从政策扶持执行的角度来看,国家对国有影视垄断企业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大,而对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等竞争性生产企业扶持相对较少,甚至出现国有资本雇佣民营资本的市场权力寻租等现象,产业开放度的差异极为明显。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走出去工程目标之间的背道而驰。

事实上,电视剧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根本在于开放竞争环境下对企业原创能力和利益的优先保护与

扶持,这离不开相对均衡的产业结构、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实效的政策措施扶持。为此,国家应该强化走出去工程的战略意义,借鉴海外尤其是韩日等国家走出去经验(韩日影视产业国际贸易实践已证实了东亚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沟通的可能性),联系中国电视剧海外营销实际,合理布局电视剧产业结构,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没有差异、没有区隔的扶持政策措施,以及构建整合有效营销的传播渠道,特别是在网络社会构建一个具有针对海外受众的集中、有效、便捷、共享的网络平台等,是国家科学设计顶层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也是彻底改变我国现有的“大国规模、小国贸易”走出去现状的重要着力点。

2.电视剧制作机构应增强实力,承担起走出去的重任

电视剧制作机构是电视剧的策划、制作、营销的直接单位,也是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但受电视台、网络视频等有限的电视剧刊播平台以及不够合理的电视剧生产体制等的影响,电视剧制作机构承担着投入与产出的风险,大多数企业盈利较难,真正盈利的企业大约十多家,这使得我国电视剧制作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资本实力的迅速积累与扩张,相对无力地去实现电视剧的原创制作,而复制和模仿剧作大行其道,更是体现出电视剧制作单位规避风险的无奈。而海内外受众不同的文化接受心理,更使得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国内电视剧制作机构不愿承担走出去的风险。正如华谊兄弟天意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小乐所说的:“公司电视剧走海外发行,有着很大的风险,毕竟海外的市场是一个陌生的市场,而影视剧投资是有成本的……国产电视剧发行到海外如果要取得比较好的收益很难,并且还要重新花钱制作适合海外观众口味的电视剧,后续的制作费用投入也是有风险的。”[3]因此,中国电视剧走出去更多是国内生产、营销之后的附加品,而不是针对海外市场进行的电视剧作的策划与营销。

不过,国内电视剧也有成功走出去的案例,比如《李小龙传奇》针对海外受众接受心理进行制作,营销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如中日合拍剧作《苍穹之昴》成为日本NHK电视台2010年的开年大戏……这说明只要电视剧制作机构应对得当,就能化解“风险”,实现经济效益、品牌价值以及塑造国家形象、

实现文化传播等多重目的。在国内电视剧生产过剩以及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视剧制作企业应该勇于承担走出去的重任,通过兼并、合作、重组等方式构建影视集团,以实力的壮大实现产业集群化,推动电视剧制作机构财力、人力等的资源整合,建构起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竞争模式,努力将“中国立场”“现代中国”理念植根于电视剧作中,通过有效的市场策划和海外营销,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中国电视剧以及承载着的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

3.电视剧视域文化要减少文化折扣,用“国际化”表达正确价值观与差异文化

亨廷顿认为:“文明间的差异真实而又重要,文明意识正在觉醒,文明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及其他冲突或为全球的主要冲突形式。”[4]文化是社会与政治认同的基础,并潜意识地决定着人们对社会、政治的态度,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者冲突是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最大障碍,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沟通的可能性。“文化资本持有者不顾一切地寻找种种途径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以便能够和经济领域里面强大得多的对手面对面抗衡。”[5]文化资本的自我防御、增值与扩张,往往将表象差异或共通价值附着于意义主体,用自身的文化逻辑或者共通的文化内核来展现其在社会的价值与合理性。

我国电视剧走出去是跨文化的传播,属于文化的自我扩张,可以通过协调国际市场需求来解决,即用“国际化表达”来搭建中国“故事”与世界受众之间的桥梁,传达自身对社会的文化阐释。这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景观来确认自身形象、生活方式的阐释、辩护与认同,以差异性、陌生感来宣介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以文化的共存实现中国文化与价值的国际化传播。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一文中所说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人类文明可以通过文化的交流与互学而获得承继与发展的。中国电视剧应该充分挖掘实现“文明共存”的文化资源与符码,规避文明的冲突,在让海外受众了解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将彰显中国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共存”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电视镜头背后的意识形态话语研究》(2011SJB860006)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贾磊磊.影像国家的文化认同及其现实意义[J].文化艺术研究,2008(1)[2][3]中国电视剧如何摆脱“净进口”[N].北京商报,2013-4-2

[4][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8)

[5]转引自[英]弗雷德?英格利斯.文化[M].韩启群,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8

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利用趋同或者相近文化会降低“文化折扣”并更容易为相异文化的受众所接受的原理,充分挖掘中华民族文化中能够传达普世价值或趋同文化的符码,对信息进行“再编码”,来讲述人类的普世价值与共通文化。尽管人类有种族、语言、宗教、习惯等的不同,但世界各地的人们还是有许多共通的文化价值,比如真善美,比如爱与被爱,比如民主与自由,而这些普世价值或共通文化,容易为受众接受,同时也是世界互信、和谐的基础。中国电视剧应该充分发掘超越中国与世界文化共通的文化景观与符码,降低因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文化折扣”,实现与海外受众接受上的“互通”,进而传播中国文明与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实际上,美、日、韩等国的影视产业国际贸易实践验证了东西文化沟通的可能性,这些国家的影视文化视域基本不会执拗于内向、单一的民族、区域文化,而总是用全球化叙事策略和多元文化符码讲述陌生的文化景观或共通的人性故事而实现跨文化传播。为此,中国电视剧在走出去的时候,也不要一味满足海外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是要利用“国际化表达”来讲述中国故事和文化景观,并将中国立场、中国意识植根于故事之中,持续有效的进行“意义”生产,从而积累并塑造出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

四、结语

文化的传播,输出的不仅是产品,还有潜隐其中的文化价值与意识形态,并有助于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塑造与传播。为此,我们在回顾我国电视剧走出去历程的同时,还需要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充分吸收和借鉴美韩等电视剧的经验,努力挖掘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并用“国际化表达”来讲述现代中国故事,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民族叙事与中国文化景观的一隅。不仅如此,现代政治、文化传统作为“意义工业”重要的叙事资源,应该以更开放、更自由的姿态纳入到电视剧文本当中,提倡以“非国家意志”的文化政治表达国家政治意志,在大众媒介中灌注民族-世界、历史-现代、主流-后现代等意义的关联与结合,努力实现走出去的实效性。因此,我国政府部门要引导、扶持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电视剧制作机构要承担起走出去的重担,善于将挟裹在政治记忆、文化传统中的集体经验与伦理情感予以现代性、共通化或差异化的表述,并持续、系统地传播现代中国形象,不断提高中国软实力的世界影响力。当然,在我国大国崛起的过程中,要真正实现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实效性,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在90年代,中国经历了历史变革的时期。外商投入中国的巨大资金和大量技术有如输血;于是,继60和70年代意大利、东亚四小龙相继成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的“福地”之后,中国成了新的“成本洼地”和“世界工厂”。中国政府对外商的低税收优惠政策、近于零成本的污染宽容政策以及“血汗工资制”,使得中国在外资眼中成了一个巨大的“掘金场”。 在使用外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多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体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进出口总额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如今的中国,坐拥近两万亿的外汇,充当着美国的债主,在金融危机扫荡了全球之际,也在重新计划着它走出国门的投资计划。然而,这场雄心壮志的旅程究竟面临怎样的困难呢?对于这些障碍,又将怎样扫除,值得探讨。 6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其中,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2008年已达到8%以上。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如今的中国,走过了在产业链低端积累财富的岁月。在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被我们使用殆尽,面临着西方贸易伙伴的频频反倾销,贸易保护。也许,在贸易转型的时期,我们“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要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世界的加工厂到品牌发源地也许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是在任何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都会孕育着微弱但是清晰的机遇。对中国来说,也许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在世界的智囊库普遍停止转动时,中国有了“走出去”的最好机会。去海外并购,或者直接投资设厂。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无疑都是面向机遇去的。可是海外市场陌生的环境,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都让这场掘金之旅变得障碍重重。 近5年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增速达40%以上,2008年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楼宇烈 ①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交流的途径还有很多,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传播中国的文化,就应该以我国文化为主。每年都有交流团出国,但许多人的指导思想是要迎合别国,而别国却恰恰不需要迎合。来中国交流的外国人是来看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有一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许多东西都是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也有一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就曾说过:“中医阴阳五行的那套说法,打死我也不会认同的。”我们给外国人讲阴阳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给中国人讲,国人反而听不懂。我们还有什么地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说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了,但现在中国的乐律其实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西洋的乐律了,我们其实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 ②经济全球化后,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了,古代流行的东西可能要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现在只要几秒钟全世界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就都传遍了。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了。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有的东西一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我觉得越是这种文化就越是小众的,把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绝如缕就可以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变成大众都热热闹闹搞的东西。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这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看法,这样它才能保留今人要借鉴的东西。 ③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中医。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国外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比国内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从国内出去的,也有外国当地的。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药没有被完全认同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疗都被普遍接受。有一个自然医学派,其理论都出自中医,它七条总的原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治病要找原因,不能只找它表现的症状;医生不应该只是开药的,而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生活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中医会上提出、重要的不是强调中医的“技”,而是强调它的“道”,要传播中医文化,而不是只偏重中医治疗。 ④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苟琦 (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710105)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示出国际竞争力。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其中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及冰箱占20%。我国正在重演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即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如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重型装备、汽车、造船等产业都曾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本文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优势困境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多层次和多构面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赢得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层次上,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等等无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谓的“钻石体系”理论。波特认为,一产业在某一国家内产生优势地位的原因来自下列四组关键因素:生产因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波特同时也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 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生产因素优势

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这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国内需求优势 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发展潜力巨大。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跨过1000美元关口的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正在超越国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21 世纪的今天,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下,跨国公司正在经历全球性的经营战略调整,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最新发展趋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当代跨国公司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将会对世界的未来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成员之一的中国,能够及时把握住当代跨国公司最新发展的脉搏和趋势,对于中国更多的企业成功地走出去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当代跨国公司的最新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当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下,突出地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理念日趋全球化、绿色化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推动下,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前所未有的进行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的调整或转变,它们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跨国经营转向多中心网络型的全球经营。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决策者越来越以“地球村”作为公司的长远战略市场,谋求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吸纳整合各种有形、无形的优质资源,金字塔式的、公司总部拥有绝对决策控制权的中心辐射等级制管理模式在转变为在全球若干重点国家或地区拥有地区总部的、多中心多结点式的全球网络管理模式,这种全球网络模式有利于跨国公司针对动态、复杂、多变的全球经营环境迅速地做出相应地反应,以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沃尔玛等跨国集团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自己的分

公司,不断拓宽自己的市场。据调查显示,麦当劳现在已在美国各州建立了连锁店,在国外的业务迅速拓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余几个跨国集团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扎下了根。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渐渐淡化公司的母国国籍,民族中心文化潜移默化为全球多元文化,本土化观念日趋增强,整合地方文化特性于管理理念之中,寻求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的一个协同效应,这有利于吸纳与有效激励全球各地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加速促进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方向迈进,客观上也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是,随着全球人类作为一个“地球村”上的整体,正日趋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和人类生存危机,当代跨国公司在寻求全球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在内的全球公司责任体系,推崇绿色管理,以期逐步改善全球经营环境,并给社会和公众留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促进公司全球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也标志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的完成。全球经营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常态。 (二)生产经营体系日趋全球化、网络化 随着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全球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以及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时空距离的缩短与拉近,全球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加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驱使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的同时,更加看重速度经济性与网络经济性。在遵循全球本土化战略的思维模式和全球产业价值链最优配置的原则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诸如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战略性外包等手段,跨国公司将经营重点转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最大的研发与营销服务环节,放弃或退出附加值低的某些制造组装环节,将其转移到全球新兴市场或最适合加工组装的国家、地区,并按照自己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不同民族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民族之间的交往既是人口与商品的交流,又是文化和观念的交流。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走向改革开放,在外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等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开始敞开国门走向世界。并且,随着我国成为经济大国,我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塑造好中国形象,便成为当今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重要议题。我国政府也把中国文化的输出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将就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面临的现状、困境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文化走出去现状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贸易发展迅速。影视、动漫、出版、新媒体等等已经形成规模,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图书版权的进出口比例也从2003年的9:1下降到了2010年的3:1。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 052亿元,占同期gdp的2.75%,而在2012年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提到我国2011年的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3.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3%。这些都表明我国的文化对外贸易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看到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链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中国文化特有属性有待凸显。从横向来看,中国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不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取得的成就也还无法扭转我国现在文化贸易逆差较大的现状。 在文化内容层面上,我国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带有独特的中华印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也是将中华文明传递出去。我国进行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对外文化项目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交流、互访频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宣传活动,包括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对外中国文化教育培训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大大增强了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与其他各国的互动,互通有无的过程也使得中国文化更容易走出去、被接受。我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无论是在经济贸易方面还是文化本身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收获颇丰,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在进步的背后还有许多困境尚待解决,走出去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尚待挖掘。 二、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产业和文化困境 虽然我国在目前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收获了很多成就。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文化输出结构、规模、经济价值、影响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有着发展的局限和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分析很难做到全面,因此笔者着重从经济(文化产业)角度和文化自身的本质和规律这两个方面进行困境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不完善,输出能力和水平有限 在产业结构、产品输出、国际影响力方面,我国的文化产业链不完整,没有形成从创意到研发到形成产品到包装宣传到出口贸易再到提升附加值这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大部分是文化企业各自为政,进行小规模输出,缺乏大规模集群效益。同时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不足,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不强。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但是这种积淀在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需要自我的认同和对市场的清晰把握,而我国的文化产品恰恰缺乏这两点。首先是自我的认同,只有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自信,才能有资格谈文化走出去,只有将本国的文化充分融入产品当中,才能谈及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才能让别国信服。其次在市场的把握和产品的质量上,中国的文化产业缺乏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闭门造车,不考虑国际消费者的接受习惯和喜好成为了文化走出去困境中的重要因素。目前对外输出的中国文化产品主要集中于负面或者缺乏创新的产品,比如反映中国封建社会落后、社会黑暗的电影、影视、文学作品、民家杂耍,缺少真正体现中国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的产品,也没有展示出日益强大的中

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1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电视剧产业已积累了雄厚的软、硬件基础,影视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一大批电视剧产业制作人才,同时,一批国有和其它经济成份的影视实体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不断脱颖而出,积累了丰富的市场、制作和管理经验,电视剧产业作品和市场营销的新方式和新观念在改革和探索之后已基本上被接受。 1.1中国电视体制特点 电视作为一种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传播事业,在世界各国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各国在电视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经营管理体制。目前世界各国电视的电视体制主要有五种类型: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私有私营、公私合营。根据这些体制在各国的实现程度的不同,各国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两种或者多种并行的方式运营。中国的电视体制是典型的国有国营体制,电视事业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一直是按照行政科层体制来发展的。1983年前后,随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基本政策,省辖市和许多县级行政区纷纷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并逐渐形成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市(地)级电视台——部分县级电视台这样一个树形网络结构。很明显,这个结构与国家的行政体制完全是同构的。这些由各级党政权力机关投资创办,作为行政机构一部分而存在的电视体系,其基本职能只能是国家宣传机器和“党的喉舌”。[1]近年来,这种中国的电视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其中国电视组织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改变。 1.2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电视剧的产业化进程与电视产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是由于电视剧的市场是在电视台的节目经营中最先形成的,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电视台作为电视剧的主要播出平台,具有明显的强势和垄断地位,对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限制和影响。因此电视产业化对于电视剧的产业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由于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等量的时间并不能真正体现节目的价值,这种不平等的交易方式必然会影响各台进行交换节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对节目的版权意识很淡薄,也很容易引起版权纠纷,特别是涉及国外电视公司就更加麻烦。因此,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明显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视节目经营的需要,所以,在电视节目交易逐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交流就逐渐停止了。 在电视节目经营市场的形成过程中,1986 年开始兴办的上海电视节首先开始按质论价[1],并且当场现金交易的完全市场化操作。以后相继兴办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和四川电视节也都采取这种方式。这些稳定的节目交易市场的形成是中国电视节目经营走向

(完整版)中国电视剧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社会学的吴倩,今天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为大家做这次的演讲。那我们这次汇报的主题是中国电视剧史的发展。 我将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汇报: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现状分析 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从1958到1965年是它的发展初期,在这阶段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以题材论,大体可分为六类: 1.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 2.歌颂新人新事新的生活 3.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4.少年儿童教育 5.国外题材 6.民间传说题材 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6年出现的停滞时期 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有1967的样板戏《谈京剧革命》,同年也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接着,在1975年录制播放了两部电视剧《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是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下产生的,1976年5月中旬,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除了文艺节目“主要从正面树立典型,宣传高

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外,还提出了“一律不播”、“坏节目”的八条内容, 1、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 2、描写英雄人物却是犯错误的,歪曲英雄形象的。 3、描写战争恐怖,渲染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 4、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 5、美化阶级敌人,模糊阶级界线,调和阶级斗争的。 6、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人性论和所谓“人情味”。 7、有关谈情说爱,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 8、传统剧目,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鬼戏,不管中国或外国的一律不播, 第三阶段是1978到80年代末的复苏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视剧1978年5月《三家亲》,这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1年2月5日春节播出的9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曾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并且首次在电视剧中插播了企业广告。 在80年代末出现了大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大家应该对这段音乐很熟悉吧,这就是1987版被奉为经典的西

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与应对策略

1.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1.1政治阻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难应对的是来自东道国政府的阻碍,当东道国政府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和意图,如果对我国企业的态度是一种害怕、歧视、遏制的态度时,中国企业的立足将是很难的问题,更不要说是谋求更大的发展了。 1.2法律与行业标准 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担心的是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等与东道国的法律或者行业标准差距甚远,这样就给了东道国政府或者同行一个很大的借口,中国企业的生存也是很困难的。国外的市场竞争环境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很大的压力。 1.3文化、宗教环境 国内与东道国的文化宗教环境截然不同是,企业的适应能力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小部分人的意见也会左右企业的未来。 1.4管理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由于自身的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难以适应东道国的竞争环境,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痛苦的。还有就是适应能力和本土化的能力,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1.5国家稳定性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还很难预测,企业本身又不可控。这就给企业在海外生存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最糟糕的也许是血本无归,甚至危及生命。 1.6汇率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受到中国与东道国的汇率稳定和结算方式的影响。 2.中国企业走出去成败分析 在过去25年,INSEAD商学院教授斯图尔特?布莱克和他的同事一直对日本企业的兴衰进行跟踪研究,并写成了《国际化的前车之鉴》一文,值得中国企业借鉴。斯图尔特?布莱克发现:推动日本公司早期成功的因素,恰恰也是导致了它们在海外市场失败的因素。这些成功因素分别包括:1、忠于自己的“经营之道”;2、孤立的国内市场;3、驯服的劳动力队伍;4、同质化的高管团队。这些日本企业的成功因素和目前中国企业的成功因素非常相似,这些成功因素会不会导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失败因素,值得警惕! 3.解决措施: 3.1企业研究和制定“走出去”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规划。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也不一样,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知己知彼 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走出去,必须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深入理解,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进入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不确定性风险。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遭遇的现代困境 在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文治教化、礼乐典章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也一直强调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到了近现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救亡图存”的危机感使对中华文明的守护更多地体现在对家国的捍卫上,文化的发展也因社会的动荡一度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平台,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文化承前启后地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相较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古国文明,现代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显得比较薄弱和有限了。除了文化的发展与推广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外,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与刻板印象。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取,不但反映了编纂国对于异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该国人民的历史视野与文化胸襟。西方国家业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者,其传媒“霸权”地位导致一旦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进行非公正、不客观的宣传,就会使受众形成带有偏见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就拿法国来说。很多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秘”是他们谈起这个文明古国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而谈到中国历史,不少人对于儒家思想与汉唐文化印象模糊,但提起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文化大革命”却都能说上几句。究其原因,大多数法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仅仅源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而法国初高中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非常的少。用该国一位教师的话说就是,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尽管单独有一章用来介绍中国,但其所论内容十分有限,介绍与评点非常片面,尤其是对我国“民主”与“人权”状况的横加批评,更是导致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与歧视的重

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演化发展分析

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演化发展分析 2008年9月15日12:43 泰尔网 从于机产加的技术特征和紆济特征出发?旺过为析川国于机产计#的发展特M 和皿L 产业诜 分化、整合的演化趋势,指出未来手机产业个性化的发展趋向, 并对国内厂商的发展提出了 一些意见。 中国公众移动通信自1987年底开始发展,至今已走过17年的历程,现已成为全球最大 的移动通信市场。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不断成长, 中国手机厂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度 占有国内市场 55%的份额。这既有外因一一中国市场爆炸式发展和政府支持,也有内因一 —国内厂商的营销创新和手机产业自身的演化。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 随着国外厂商产业 布局及其竞争策略的调整, 中国手机厂商纷纷陷入了困境。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手机 厂商规模小和不掌握核心技术。但这样的分析无法解释一些规模小和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手机 厂商崛起这一现象。本文试图从手机产业的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出发, 通过分析中国手机产 业的发展特点和手机产业链分化、整合的演化趋,提出一些不同于前人的解释和观点。 国内手机厂商发展综述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 2002年之后进入到成熟期。 (来源:CCID ,2004.02) 图1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新增用户数 国内手机厂商从1991年东方通信的前身邮电部 522厂技贸结合组装摩托罗拉手机开始 起步,继而在上世纪 90年代末推出自主品牌手机,一直到今天为止,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产 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内手机厂商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1) 中国市场巨大 国内手机厂商起步之初,正值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爆炸式的增长速度 的时期,使得容量巨大的市场能容纳更多厂商的发展。 (2) 国家政策扶持 1998年12月底,国务院下发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 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手机制造业准入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外资或合资企业必须取得生 产许可证并保证一定比例的出口,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产品必须全部出口。 2001年国家批 复的19家CDMA 厂商中,国外厂商仅摩托罗拉 1家。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国外厂商的进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内厂商的数量,对国内厂商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扶持作 用。 (3)营销模式创新 1987-1994年是萌芽期, 1995-2001年是成长期 ,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现代服务业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姓名李家炜 指导教师吴卫芬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目录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1) 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 (2) (一)收购背景 (3)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大事记 (4) (三)成功收购的主要原因 (5) 三、失败案例分析:光明收购优诺 (7) (一)收购背景 (7) (二)光明收购优诺大事记 (9) (三)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10) (四)光明从中吸取的教训 (11) 四、持续挑战与应对策略 (12) (一)持续挑战 (12) (二)应对策略 (13)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相对稳定,规模也不大,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2003年达到8.34亿美元。但是自2004年起,海外收购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70亿美元,仅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一项交易的金额即达17.5亿美元。2004-2010年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9%,单项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单笔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参见表1)。同时,并购的目的也正逐步从初期的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逐步转向了获取技术、收购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此外,在进行大额并购时中国企业还表现出比较喜欢收购多数股权的特点。2000年至2010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在五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占到63%;而在境内的大额并购交易中,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仅占到36%。 表1 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2003-2010 )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

摘要: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提高文化软实力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武术体育传媒与时俱进 中医药文化-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药学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1)历史文化,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历史演进的脉络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并构成了一门特殊的历史学科——中医药史。(2)哲学文化,中医是哲学化的学科。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背景的中医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学术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丰富,中医学科体系已成为门类齐全、内容庞博、特色鲜明的医药学学科体系,而且还在不断继续发展完善,显示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中医药要形成中国的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在世界医学学科、世界医学文化中的先进性,为了保持和发展这种先进性就必须创新。首先,中医药文化创新必须是立足于中医药本质特征、保持其固有特色的创新。要不断扩展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开发与中医药相关的“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种养文化”、“旅游文化”、“图书文化”等。如在中医科硏机构或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药膳专业;其次,从传播入手,加大传播是提升中医药学的重要手段。中医药学要形成中国的软实力,就必须扩大自己在世界医学中的影响力。与世界科技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中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努力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自身的传播和辐射能力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多开展国际中医药学术活动,促进中医文化与世界各地科技文化之间的相互开放、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促进各国科学家的合作,共同研究攻克中医药重大科研课题,破译中医理论奥秘,促进中医药科技信息的全球化,加速世界对中医药学的吸收和融合;各国现代教育理论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应用,现代科技知识在中医药学科中的体现;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对中医的不同诠释和理解等等。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不断增添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医药文化才能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惠泽全球。 武术-传统文化的代表 谈及武术,脑海中便会浮现出的便是一个个武出刚柔与意韵的英姿挺拔的武者,更感觉有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强大的力量,我想,那应该就是武术给我们的一种外在感觉,更是一种精神的赋予和传递。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去体悟、感知博大的武术文化,更应继承和弘扬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中国武术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1)弘扬武术文化需要依靠教育的渗透。因为武术教育是中华武术之树常青的重要保证,是一项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 经过上千年的历练与发展,形成了一种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种多样、门类众多且极具中国传统哲学坚实思想基础的武术文化。所以,应把武术看成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多种内涵的教育课题。对它进行全面整理,使之形成德、智、体、美等教育学术体系。我们应当成立武术文化理论教育机构,建立各级文化教育机制。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小学及高校都开设了武术这门必修课。向祖国的未来传播浩然正气,侠烈英风的武术精神,修身养性、清逸大勇的武术内涵,将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备课讲稿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文章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 加人WTO以来。中国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制造业中将近两百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1.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我国国民经济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与第二产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2000年一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除2001年和2002年不到50%.其余均远高于50%,并且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制造业在第二产业GDP贡献率占90%以上.因此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降低。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的优势产业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是低劳动成本。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逐渐上升。低附加值的工厂必然从中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 3.制造业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优势缺乏。虽然我国有200多种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在2008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则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上榜企业数量也只达到35家(内地25家、香港4家、台湾6家)。制造型企业上榜的更是稀少。缺乏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必然降低,最终导致处于竞争劣势。4.制造业大部分企业被国外企业主导。在经济全球化下,大规模收购、兼并愈演愈烈。外国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据统计,外资股份在传真机、摄影机市场分别占98%、99%。移动通信占80%。电脑占75%,汽车占70%及数字式程序控制开关占50%.可以说外资在很多企业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在中国微电子产业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8家大型企业中。5家是中外合资企业。1家外商独资企业。而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l家由中国企业控股;在工程机械业。126家合资企业中36%由国外控股,47%中国控股,17%对等控股。虽然FDI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无疑也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 1.生产要素条件方面。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而在高级生产要素中高技术人才、知识资源、资金投入等起关键作用。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除了包括劳动力成本外,还包括劳动力熟练程度、高级专业化人才等方面。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大中型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为发达国家的l0%~16%.可见,中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比较弱。同时低劳动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很多企业把自动化的工艺化整为零.分解成工人可以简单操作的手工工

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分析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作者:————————————————————————————————日期: 2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一、从政治角度分析: 1、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将重新回归并更加重视“高端制造”,并有一系列的 奖励措施,如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其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2、东盟国家希望将高端制造迁回本国,或者转移到比中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 亚、墨西哥等地; 3、中国进行产业升级,政府要求“腾龙换鸟”,即让高端制造业进来,低端制造 业出去,造成发展不平衡; 4、中国颁布的法律,如员工的基本工资不能低于GDP的增幅,每个月加班不能 超过36个小时,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些对制造业来说不是很实用; 5、中国的制造业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如电力、水力、煤使用有限制; 二、从技术角度分析: 1、技术创造能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 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2、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 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在我同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世界制造工厂”实际上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 1, 怎么样的中国企业才可以成功走出去?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始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开始规模不大,2002年和2003年还不到30亿美元。“入世”五年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急剧扩大。最近四年来,中国企业每年对外投资都在600亿美元左右。“入世”十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达到3124亿美元。中国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跨国公司群体。我们为中国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叫好,同时,也深感其走向世界的道路之艰难。 四大挑战 “冷战”后全球市场逐渐形成,传统的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转型为全球公司。它们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调整了全球战略,完善了全球管理和治理结构,强化了全球责任理念,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球运营和竞争能力。相比之下,中国跨国公司刚刚走出国门,面临的是全球化时代新的竞争环境、新的竞争规则。中国跨国公司不得不从跨国经营一步迈向全球经营。 中国的跨国公司往往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投资战略 《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进入世界最大的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排名的跨国指数平均值约为60%;进入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名的100家公司的跨国指数平均值高达52.1%。中国九家跨国公司入榜,它们的跨国指数平均值是24.5%。中石油的跨国指数还不到3%。这种情况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全球市场份额占有和全球人才使用等方面,中国公司与先进的全球公司差距巨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清晰、长远的全球经营战略和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2)缺乏适应全球化经营的管治结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公司的跨国公司股权结构出现了变化,海外股东逐渐增加,国际持股比例不断攀升。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很多跨国公司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董事会;在管理结构方面,不少全球公司已经从过去的中心辐射式管理调整到全球网络式管理。这种管理结构在集权与分权间取得了有效的平衡和协调,能及时应对变化中的市场。 中国的跨国公司基本上还是以母国为中心辐射若干国家子公司的中心辐射式管理,很难适应高度复杂、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3)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责任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公司强化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其承担的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社会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公司责任体系。这意味着,企业不仅为公司股东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