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习题与案例集》答案__曲振涛

《经济法习题与案例集》答案__曲振涛

《经济法习题与案例集》答案__曲振涛
《经济法习题与案例集》答案__曲振涛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法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需要对经济诸环节进行干预之法。

2.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主体在进行经济管理和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由经济法加以确认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关系。

3.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

4.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5.经济法律事实是指能够直接引起经济法律关系设立、变更与终止的客观情况。

6.经济法律责任亦即违反经济法的责任,是指由经济法规定,在经济法主体违反法定经济义务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六、简答题

1.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经济法与民法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中法制的组成部分,它们都以经济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从法律发展的历史看,民法出现在前,经济法出现在后。

民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基于私有制而产生的商品经济关系,经济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基于经济的社会化而产生的经济关系。前者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相适应,后者以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为出发点。

民法与经济法的具体区别在于:

(1)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协调与管理关系;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调整目的不同。经济法对其对象进行调整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民法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利益。

(3)主体不同。经济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主体地位可以具有不平等性;而民法主体是平等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公民和法人。

(4)调整原则、方法不同。经济法调整的原则是,既要体现经济法主体平等的一面,这与民法调整原则是一致的,又要服从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体现上下级的服从关系;在调整方法上,民法主要采取民事的方法,而经济法则采用经济的、行政的和刑事的综合方法。

2.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也是比较密切的。行政法调整行政管理关系,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等。经济管理关系与行政管理关系不同,尽管在行政法中也包括经济行政行为,但经济法调整的国民经济管理关系要比行政管理关系广泛、深入得多。至于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协调关系,行政法更不能企及。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与经济法的主体不同,前者不包括经济组织内部的职能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在调整方法上,行政法使用行政命令的方法,采取行政制裁的形式,同经济法采用的隶属关系与平等协商相结合,以及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相结合的制裁形式也是有区别的。

3. 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相结合的原则(2)政府行为优位的原则(3)责、权、利、效相结合的原则

4.经济法、经济关系和经济法律关系这三者的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是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经济法律关系得以产生的前提,而经济法律关系则是经济法调整一定经济关系的结果。经济关系的发展受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而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则一方面受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要靠国家强制力保证。

5.经济法律关系有其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经济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的统一;(2)经济法律关系体现了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统一;(3)经济法律关系体现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统一;(4)经济法律关系体现了当事人自觉实现和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统一。

6.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应具备的条件包括:(1)经济违法行为;(2)行为人须有过错;(3)须有损害或危害的事实;(4)违法行为与损害之间须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七、论述题

1. 经济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使其上升为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它的具体表现就是责、权、利、效相一致的关系。“责”是指法律要求经济主体必须履行的义务,以及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的法律后果;“权”是指法律赋予经济主体一定的职权和权利;“利”是指法律对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的确认和保护;“效”是指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应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责、权、利、效,这四点关系是统一的,它们在经济生活中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经济法对责、权、利、效的调整必须四方面兼顾,孤立地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

2.经济法律责任具备法律责任的一般特征,但它又有区别于其他法律责任的特征,表现在:

(1)经济法律责任的综合统一性。从经济法律责任的内部构成来看,经济法律责任不是某种单一的法律责任,它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综合,是三种责任有机结合构成的统一体。

(2)经济法律责任的双重处罚性。经济法律责任的双重处罚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两罚”规定

上。所谓两罚,是指对违法的法人,既可以对其予以经济制裁又可以同时对法人组织中的直接责任者予以民事行政乃至刑事的制裁。另一方面,表现在经济法规中的“并处”规定上,即对同一违法主体,可以同时适用数种制裁措施。双重处罚性体现了经济法律责任的公正性与严格性,对于制裁经济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经济法律责任的多元追究性。追究经济法律责任的机关是综合的,有权追究违法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并实施法律制裁的机关主要有司法机关、国家经济行政机关、仲裁机构,他们都有权运用有关的经济法律、法规, 在其职权范围内,都有权追究违法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

第二章公司法

一、名词解释

1.公司是指根据公司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3.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有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4.子公司是相对于母公司而言的,是指其一定比例以上的资本为另一公司的出资,从而其经营活动受该公司所控制的公司。子公司具有独立主体资格,以其财产独立承担责任。

5.公司人格否认指的是当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来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可以直接请求滥用公司人格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制度。

6.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7.公司债券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8.股东派生诉讼又称为股东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的正当权益受到他人侵害,特别是受到有控制权的股东、母公司、董事和管理人员的侵害,而公司怠于行使诉权时,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以自己名义为公司的利益对侵害人提起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由于股东所享有的诉讼权利派生于公司,股东并不是直接为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司利益提起诉讼,所以称为派生诉讼。

9.公司的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变为一个公司的行为。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10.公司的分立,是指一个公司依法分为两个以上的公司。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五、填空题1.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2.人合公司资合公司人合兼资合公司3.母公司子公司4.本公司分公司5.公司营业执照签发之日公司注销登记并公告之日6.生命权继承权婚姻权7.行为能力权利能力8.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百分之二十两年五年9.十万足额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10.其所持有的股份其全部资产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半数以上11.五十三万货币实物知识产权百分之三十12.定期会议临时会议公司章程十分之一三分之一13.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三分之二14.股东人数较少规模较小公司经理15.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合并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发行公司债券本级

六、简答题

1.人合公司、资合公司与人合兼资合公司的区别:根据公司的信用基础不同,公司可以分为人合公司、资合公司和人合兼资合公司。人合公司是指主要以股东个人的信用为公司信用基础的公司。股东个人的信用由股东个人的能力、财力、声望和信誉等结合形成。人合公司的典型形态就是无限公司。资合公司是指主要以公司的资本本身为公司信用基础的公司。其具体形态表现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中股份有限公司最为典型。人合兼资合公司是指同时以公司资本和股东个人条件为公司信用基础的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即是人合兼资合公司的典型表现。

2.公司人格否认指的是当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来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可以直接请求滥用公司人格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制度。如果股东借公司形式规避法律、逃避债务、欺诈债权人,法律有必要对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行为进行适当规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产生,就是为了在特定情况下修正和补充股东有限责任原则。我国《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也体现了这一原则。按照该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如果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需要指出的是,公司人格否认并不是对公司法人资格的彻底否定,而只是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否定股东的有限责任,要求股东直接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3.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公司住所。

4.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法律责任:

(1)公司成立后的资本补足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起人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缴足出资的,应当补缴;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发起人补足其差额;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

(2)公司成立后的损害赔偿责任

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由于发起人的过失致使公司利益受到损害的,应当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3)公司不能成立时的责任

公司不能成立时,发起人对设立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和费用负连带责任;公司不能成立时,对认股人已缴纳的股款,发起人负返还股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的连带责任。

5.公司自行收购股份的条件:

(1)减少公司注册资本;(2)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3)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4)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公司因前款第(1)项至第(3)项的原因收购本公司股份的,应当经股东大会决议。公司收购本公司股份后,属于第(1)项情形的,应当自收购之日起十日内注销;属于第(2)项、第(4)项情形的,应当在六个月内转让或者注销。公司依照第(3)项规定收购的本公司股份,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用于收购的资金应当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支出;所收购的股份应当在一年内转让给职工。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1)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2)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五年;(3)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4)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5)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7.公司利润分配顺序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但不得超过税法规定的弥补期限;缴纳所得税;法定公积金不足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弥补亏损;依法提取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提取任意公积金;向股东分配利润。

七、论述题

公司法规范的强制性和任意性:

公司法是民商法的一部分,在性质上属于私法,而现行公司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强制性的法律,存在过多的行政干预,缺乏必要的任意性规范,在实践中导致诸多问题。

此次公司法的修改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公司的任意性,还原公司法的司法性质,使公司真正成为市场经济自主决策的民事主体。新的公司法通过公司章程赋予了股东、董事等公司的相关当事人更多的意思自治,公司法出现了大量的“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及类似的条款,比如公司对外投资或为他人提供担保的,根据公司章程规定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批准;公司利润分配方法可以由章程规定不按出资比例分配;股东可以由公司章程规定不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董事会、股东会、股东大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由公司章程规定等。

第三章合伙企业法

一、名词解释

1.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2.入伙是指在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加入合伙,从而取得合伙人资格。3.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指的是采用合伙制的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比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医生的诊所等。

4.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5.合伙企业财产是指合伙人的出资、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财产。

六、简答题

1.我国《合伙企业法》规定的合伙企业类型:我国的《合伙企业法》确定了两种合伙企业类型,即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另外,我国的《合伙企业法》还规定了一种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即采用合伙制的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比如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诊所等。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其经营活动的特殊性,更是在于其合伙人责任承担方面的特殊性。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2.合伙企业的下列事项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1)改变合伙企业的名称;(2)改变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3)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4)转让或者处分合伙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其他财产权利;(5)

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6)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3.合伙人当然退伙的情形有:(1)作为合伙人的自然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2)个人丧失偿债能力;(3)作为合伙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4)法律规定或者合伙协议约定合伙人必须具有相关资格而丧失该资格;(5)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合伙人因被除名而退伙。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决议将其除名:(1)未履行出资义务;(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3)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时有不正当行为;(4)发生合伙协议约定的事由。

5.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但是,有限合伙人的下列行为,不视为执行合伙事务:(1)参与决定普通合伙人入伙、退伙;(2)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3)参与选择承办合伙企业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4)获取经审计的有限合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5)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查阅有限合伙企业财务会计账簿等财务资料;(6)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向有责任的合伙人主张权利或者提起诉讼;(7)执行事务合伙人怠于行使权利时,督促其行使权利或者为了本企业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8)依法为本企业提供担保。

6.有限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然退伙:(1)作为有限合伙人的自然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2)作为有限合伙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3)法律规定或者合伙协议约定有限合伙人必须具有相关资格而丧失该资格;(4)有限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作为有限合伙人的自然人在有限合伙企业存续期间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其他合伙人不得因此要求其退伙。有限合伙人退伙后,对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有限合伙企业债务,以其退伙时从有限合伙企业中取回的财产承担责任。

7.合伙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解散:(1)合伙期限届满,合伙人决定不再经营;(2)合伙协议约定的解散事由出现;(3)全体合伙人决定解散;(4)合伙人已不具备法定人数满三十天;(5)合伙协议约定的合伙目的已经实现或者无法实现;(6)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原因。

8.合伙企业的债务与合伙人个人的债务二者的区别在于:合伙企业中某一合伙人的债权人,不得以该债权抵消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合伙人个人负有债务,其债权人不得代位行使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权利;合伙人个人财产不足清偿其个人所负债务的,该合伙人只能以其从合伙企业中分取的收益用于清偿,债权人也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

第四章外商投资企业法

一、名词解释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由中外合营者(中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指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关于中外合资营企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指中外合作者(中国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按合作企业合同约定分配收益或产品、分担风险和亏损的企业。

4.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是指调整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法人企业,但不包括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

6.外资企业法是指调整外资企业从设立到终止期间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六、简答题

1.合营企业具有如下三个法律特征:(1)由中外合营者双方共同投资组成一个独立的公司实体,依法取得中国法人的资格。(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乃股权式合营企业,中外合营者认缴合营企业注册资本,按出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及亏损。(3)中外合营者共同参加经营管理,建立企业统一的决策管理机构。

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但是在出资问题上,与我国《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出资的规定有明显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在企业获得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由投资人履行出资义务;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则要求先行履行出资义务(最低达到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而后才可以向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注册登记。(2)投资人之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要求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合营企业

注册资本的25%;有限责任公司不但不要求出资人之间的出资比例,而且还可以依法成立一人公司。(3)在出资结构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没有对货币出资及非货币出资之间的比例关系作出规定,只是从对非货币出资应该符合利用外资需要的角度作出约束;而有限责任公司则要求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4)在出资期限上,中外合资企业把出资期限作为约定性问题,规定在合同、章程中明确规定出资期限,分期缴付出资的情况下提出投资各方各自完成的出资任务,即投资各方第一期出资不得低于各自认缴出资额的15%;而有限责任公司则把出资期限视为法定性问题,并对全体股东的出资总额而不是股东各自的出资额提出要求。在分期缴付出资的问题上,要求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

3.合营企业的解散条件:合营企业合营期限届满而不申请延长合营期限,合营企业自然解散,这属于正常解散。而在合同规定的有效期内,发生下列情况,应由董事会提出解散申请书,报审批机构批准:(1)企业发生严重亏损,无力继续经营;(2)合营一方不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致使企业无法继续经营;(3)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遭受严重损失,无法继续经营;(4)合营企业未达到其经营目的,同时又无发展前途;(5)合营企业合同、章程所规定的其他解散原因已经出现。

4.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法律性质上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1)合作企业属于契约式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作者之间权利义务分配按照合作合同的约定处理,与双方的出资比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属于股权式的外商投资企业,合作者之间权利义务分配按照出资比例进行确定,此为法定性的标准。(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出资方式灵活,允许双方约定有一方先行收回投资;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则不允许其中一方先行收回投资。(3)合作企业的组织形式多样,既可以组织法人型合作企业,也可以组织合伙型合作企业;而合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属于法人型企业。

5.外资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终止:(1)经营期限届满;(2)经营不善,严重亏损,外国投资者决定解散;(3)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而遭受严重损失,无法继续经营;(4)破产;(5)违反中国法律、法规,危害社会公共利益被依法撤销;(6)外资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已经出现。

6.关于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限制性的规定:在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应当与生产经营的规模、范围相适应;合营企业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要符合法律规定;经合营他方同意和审批机关批准,合营一方可以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部分出资额;一方转让出资额时,他方有优先购买权。7.合作企业的组织形式有法人型合作企业和非法人型合作企业两种组织形式。合作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其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型合作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以企业法人的名义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非法人型合作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合作各方应根据其认缴的出资额或提供的合作条件,在合作合同中约定各自承担债务责任的比例,但不得影响合作各方连带责任的履行,偿还合作企业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数额的合作一方,有权向其他合作者追偿。

合作企业管理形式有三种:

(1)法人型合作企业一般实行董事会制,董事会是合作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合作企业的重大问题。

(2)非法人型合作企业,采用联合管理制,即由合作各方委派代表组成联合管理机构,代表合作各方共同管理合作企业。联合管理机构是合作企业最高领导和决策机构,有权决定合作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

(3)委托管理制是指合作企业成立后,经董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一致同意,委托合作各方以外的他人经营管理合作企业。采用这种形式的合作企业,应当与被委托人签订委托经营管理合同。

8.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经批准,也可以为其他责任形式。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外国投资者对企业的责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

外资企业的注册资本,是指为设立外资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的资本总额,即外国投资者认缴的全部出资额。外资企业的注册资本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应当符合中国有关规定。

外国投资者可以用可自由兑换的外币出资,也可以用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作价出资。外国投资者以机器设备作价出资的,该机器设备应当是外资企业生产所必需的设备。以工业产权、专有技术作价出资的,该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应当为外国投资者所有。经审批机关批准,外国投资者也可以用其从中国境内举办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获得的人民币利润出资。

第五章个人独资企业法

一、名词解释

1.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2.个人独资企业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关于个人独资企业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六、简答题1.我国个人独资企业的特征:(1)个人独资企业是由一个自然人投资的企业。(2)个人独资企业的

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3)个人独资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简单,经营管理方式灵活性较大。(4)个人独资企业是非法人企业。

2.管理个人独资企业事务的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贿赂。(2)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企业财产。(3)挪用企业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4)擅自将企业奖金以个人名义或者以他人名义开立账户储存。(5)擅自以企业财产提供担保。(6)未经投资人同意,从事与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7)未经投资人同意,同本企业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8)未经投资人同意,擅自将企业商标或者其他知识产权转让给他人使用。(9)泄露本企业商业秘密。(10)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3.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且只能是一个中国公民。(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4.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 1 )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有下列情

形之一时,应当解散:①投资人决定解散;②投资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无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决定放弃继承;③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④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2 )个人独资企业的清算。个人独资企业解散的,应当进行清算。清算期间,个人独资企业不得开展与清算目的无关的经营活动,在按前述财产清偿顺序清偿债务前,投资人不得转移、隐匿财产。个人独资企业解散后,原投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存续期间的债务仍应承担偿还责任,但债权人在5年内未向债务人提出偿债请求的,该责任消灭。个人独资企业清算结束后,投资人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清算人应当编制清算报告,并于15日内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5.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的条件、权利和责任: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为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作为投资人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国家公务员、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警官、法官、检察官、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等人员,不得作为投资人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对本企业的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其有关权利可以依法进行转让或继承。由于个人独资企业是一个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因此,《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个人独资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投资人应当以其个人的其他财产予以清偿。如果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在申请企业设立登记时明确以其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的,应当依法以家庭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6.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可以自行管理企业事务,也可以委托或者聘用其他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负责企业的事务管理。需要指出的是,投资人对受托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员职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投资人委托或者聘用的管理个人独资企业事务的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①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贿赂;②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企业财产;③挪用企业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④擅自将企业资金以个人名义者或者以他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⑤擅自以企业财产提供担保;⑥未经投资同意,从事与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⑦未经投资人同意,同本企业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⑧未经投资人同意,擅自将企业商标或者其他知识产权转让给他人使用;⑨泄露本企业的商业秘密;⑩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企业破产法

一、名词解释

1.“破产”在法律程序的意义上,不再是单纯的清算法,它可以担负起救助债务人特别是拯救困境企业的任务。当代的破产程序不仅包括以变价分配为目标的清算制度,而且包括以企业再建为目标的重整及和解制度。

2.债权人会议是代表全体债权人共同意志,并恰当满足各债权人独立利益要求的组织形式。

3.债权人委员会作为债权人会议的代表机关,由债权人会议选任,向债权人会议负责。处于监督人的地位,其代表债权人会议行使监督职能,以彻底实现债权人监督破产程序进行的自治要求。

4.管理人是指破产宣告后,接管破产财产并负责对其进行清理、估价以及处理分配的专门机关。

5.破产宣告是法院对债务人具备破产原因的事实作出有法律效力的裁定。

6.破产无效行为是指债务人在破产状态下实施的使破产财产不当减少,或违反公平清偿原则,从而使债权人的一般清偿利益受到损害,依法被确认无效的财产处分行为。

7.破产债权就是破产宣告前成立的通过破产财产的分配能够得到公平受偿的财产请求权。

8.破产抵销权是指破产债权人在破产宣告前对破产人负有债务的,不论债务性质、种类及是否到期,在破产宣告前可以等额抵销的权利。

9.别除权是指债权人不依破产程序,而由破产财产中的特定财产单独受偿的权利。

10.破产财产是指只要破产程序没终止,在破产宣告至破产程序终结前破产企业所取得的一切财产。

11.重整是指当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或企业出现破产原因或者有破产原因出现的危险、同时又具有振兴和再生的希望时,为防止公司或企业破产,经公司或企业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法院的干预下对该公司或企业实施强制治理以促使其复兴的制度,是旨在挽救作为债务人的公司或企业的生存的一种积极程序。

12.和解是在债务人发生破产原因时,为了避免债务人破产,由债务人与全体(或者大部分)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按照和解协议调整债务人的债务、减轻债务人的负担,以使债务人恢复生机,并使债权人有可能得到比通过破产程序所能得到的更多的清偿的一种法律制度。

六、简答题

1.破产原因:《企业破产法》第2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所谓“支付不能”,是指债务人由于陷入经济困境,缺乏清偿能力,对已经到期的债务,债权人请求清偿时,不能予以清偿或不能继续予以清偿的客观状态。其一是债务人已陷入经济困境,缺乏偿债能力。其二是债务人客观上有未清偿已经到期并且债权人请求清偿的债务的事实。所谓资不抵债,是指债务人的全部财产已不足以偿还其所有债务,即债务人的资产总额小于其债务总额,因此资不抵债也称为“债务超过”。资不抵债是就债务人的资产总额与负债额相比而言的,它反映的是债务人的一种客观经济状态。

2.管理人的资格条件:我国对管理人的选任,采取由人民法院指定的立法体例。管理人由下列组织、机构或者个人担任:(1)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2)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3)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专门执业资格的人员。个人担任管理人的,应当参加执业责任保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管理人:(1)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2)曾被吊销相关专业执业证书的;(3)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4)人民法院认为不宜担任管理人的。

3.管理人的职权主要有以下几项:(1)接收债务人移交的财产及与财产有关的一切帐簿文件(2)负责破产财产的管理、清理和处分(3)营业管理权(4)诉讼权(5)请求召集债权人会议(6)行使撤销权及对抵销权和取回权的承认

4.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对债务人产生的法律后果:

(1)债务人在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有义务妥善保管好其财产、账册、文书、资料和印章;不得隐匿、私分、转让、出售企业财产;有义务将其亏损情况、会计报表、债务清册和债权清册等以书面形式向法院提交。

(2)其法定代表人有义务列席债权人会议并回答债权人的询问,不得擅离职守,否则法院可依《民事诉讼法》第 102 条的规定视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被破产立案的企业为其他债务人担任保证人的,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被破产立案的企业有义务发出通知,债权人接到通知后,可以参加破产程序,也可以不参加破产程序。如果参加破产程序,通过分配破产财产受偿,未获清偿部分债权人有权向其债务人即被保证人继续要求赔偿;接到通知以后债权人既不参加破产程序也不告知保证人的,保证人的保证义务到此终止。通知的时间以收到法院关于破产立案的通知之日起计算5日内。

(4)债务人不得对个别债权人清偿债务,如果对个别债权人清偿了,其他债权人就会因此而受到损失。因此,债务人不经法院许可,既不得个别清偿债务,也不得以其财产设立新的担保。其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所必须支付的费用也必须经法院审查批准。

5.破产宣告对债权人的效果:破产宣告后,因破产宣告以前的原因而发生的请求权,得依照破产程序的规定接受清偿。(1)未到期的债权视为到期。(2)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人可以随时就担保物优先受偿。(3)对破产企业负有债务的债权人可以依法行使抵销权。(4)无担保债权人依破产分配方案获得清偿。

6.抵销权必须符合如下法定条件:

(1)破产抵销权的行使必须以破产债权申报为前提,并且该债权已经得到确认;(2)主张抵销的债权债务均发生在破产宣告之前;(3)抵销时必须以破产债权人对破产人所负的债务数额为标准来抵销,而不能以破产债权人所享有的债权数额为标准来抵销;(4)附停止条件的破产债权,在条件未成就时,破产债权人不得行使抵销权;附解除条件的破产债权,在条件未成就时,可以行使抵销权;但是,破产债权人在解除条件成就前主张抵销的,必须按抵销债务额提供相应的担保;(5)破产债权人行使抵销权必须向管理人提出请求,经许可方可行使。

7.别除权是指债权人不依破产程序,而由破产财产中的特定财产单独受偿的权利。别除权的构成要件为:(1)别除权必须是在破产宣告前一定时间合法成立的。破产法规定,破产人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一年内,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无效。

(2)别除权是对物设立的担保。

(3)别除权是经依法申报并经确认的债权。

8.破产财产分配原则:(1)破产财产按法定顺序分配;(2)破产财产在没有满足上一顺位的全部清偿要求时,不得进行下一顺位的分配;(3)破产财产不能满足同一顺位的清偿要求时,按比例分配。

破产财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按下列顺序分配:(1)破产企业所欠职工的工资,包括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2)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3)普通破产债权。

七、论述题

1、重整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债务清理和企业拯救,而这两个目的之间,后者是主要的方面。也就是说,重整制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企业拯救。我们切不可把企业拯救的意义仅仅理解为债权偿付的优化。实际上,重整制度所理解的企业,其中除了债券人和企业本身外,还包括了企业的职工及其出资人。

重整制度的功能体现为:重整制度维持了企业的营业,从而避免了企业营运价值的落空,弥补清算制度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所谓营运价值,就是企业作为营运价值实体的财产价值,或者说,企业在持续营业状态下的价值。在许多情况下,企业的营运价值高于它的清算价值,即高于它的净资产通过清算变价所能获得的价值回收。我国一些企业的破产试点表明:破产财产变现困难,变现成本高,财产变卖所得大大低于帐面价值,以致清算费用耗尽全部破产财产时有发生。在破产程序不确定、司法介入未必奏效、清算费用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重整是值得提倡的避免社会资源浪费的路径选择。重整制度运用多种手段对困境企业进行整理,帮助企业复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重整法律制度可以通过内部经营机制的调整、治理结构的优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最终促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调整直接涉及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具有主动性和直接性。保留了企业职工的就业机构,使企业不因裁员而引起社会动荡,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了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秩序、效率与公平。

重整的法律效力:(1)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已接管债务人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管理人应当向债务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管理人的职权由债务人行使。(2)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可以聘任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营业事务。(3)在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行使。但是,担保物有损坏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担保权人权利的,担保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恢复行使担保权。(4)在重整期间,债务人或者管理人为继续营业而借款的,可以为该借款设定担保。(5)债务人合法占有的他人财产,该财产的权利人在重整期间要求取回的,应当符合事先约定的条件。(6)在重整期间,债务人的出资人不得请求投资收益分配。在重整期间,债务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向第三人转让其持有的债务人的股权。但是,经人民法院同意的除外。

2.和解是在债务人发生破产原因时,为了避免债务人破产,由债务人与全体(或者大部分)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按照和解协议调整债务人的债务、减轻债务人的负担,以使债务人恢复生机,并使债权人有可能得到比通过破产程序所能得到的更多的清偿的一种法律制度。

破产和解制度的法律特征:(1)破产和解适用于已具备破产原因的债务,并且是以避免破产清算为目的的。(2)破产和解的内容一般是延期、分期偿还债务,以及免除或者部分免除债务。(3)破产和解须由债务人与债权人团体之间达成协议。和解的协议草案应由债务人提出,经由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达成和解协议。(4)破产和解具有强制性。即和解协议一经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该和解协议即对全体债权人有约束力。

第七章合同法

一、名词解释

1.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2.单务合同是指只有一方当事人承担给付义务的合同,如赠与合同、借用合同。

3.双务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相互承担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都属于双务合同。4.诺成合同是指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为成立,而不需要以交付标的物为成立要件的合同。

5.实践合同是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须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

6.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人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人为受要约人。

7.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其效力体现在,一经承诺,合同即告成立。

8.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9.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人因故意或过失违反违反先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害,应该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10.附条件的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一定的条件作为合同效力发生或终止的条件。

11.附期限的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一定的期限作为合同效力发生或终止的条件的合同。

12.后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的一方有权拒绝应该先履行一方的履行请求或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此时后履行的一方当事人行使的则属后履行抗辩权。13.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

14.不安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中在当事人双方有先后的履行顺序时,如果后履行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财产状况恶化,先履

行债务的一方在后履行债务的一方未履行或者未提供担保前有权拒绝先为履行,这种权利称为不安抗辩权。

15.合同的保全制度是指为防止因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危害,允许债权人代债务人之位向第三人行使债务人的权利,或者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的法律行为。

16.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享有的权利而危及于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权利的权利。

17.债权人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的危害债权的行为,可请求法院予以撤销以维持债务人责任财产的权利。18.合同变更是指合同成立以后,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之前,合同当事人保持不变而合同内容发生变化的现象。19.提存是指债务人将无法清偿的标的物交有关部门保存以消灭合同关系的行为。

20.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六、简答题

1.合同订立的形式与方式:

(1)合同的订立,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依法就合同的主要条款经过协商一致,达成协议的法律行为。合同订立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2)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的方式。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内容要具体确定,并且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2.无效合同是指因违反法律、法规要求,国家不予承认和保护的、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无效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3.根据《合同法》规定,下列合同是可撤销合同: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对于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或者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对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4.不安抗辩权是指双方合同成立后,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3)丧失商业信誉;

(4)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5.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享有的权利而危及于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权利的权利。其成立要件包括:(1)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须有合同关系存在。(2)债务人须有有效权利存在。我国《合同法》将此权利限定为到期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3)须债务人怠于行使其权利,即应行使且能行使而不行使。(4)须有保全债权的必要。(5)须债务人已陷于迟延履行。

6.合同变更的要件:

(1)合同变更须依当事人协议。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2)须有合同内容的变化。合同主体如果发生改变则属于合同转让,只有合同内容改变才是合同变更。(3)须遵守法定的形式。当事人变更合同,应该依照约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变更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否则合同变更不生效力。

7.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要内容: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因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给对方造成损

失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当事人如果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提供虚假情况;(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8.合同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

(1)须存在有效的债务。(2)被转移的债务具有可转移性。在性质上不可转移、当事人特别约定不能转移、不作为债务通常不具有可转移性。(3)第三人须与债权人或债务人就债务的转让达成合意。在免责的债务承担中,第三人既可以与债权人、也可以与债务人就债务转让事宜达成合意。在并存的债务承担中通常是由第三人与债务人达成合意并通知债权人。(4)债务承担须经债权人同意。在免责的债务承担中必须经债权人同意;而在并存的债务承担中,因并存的债务人与原债务人连带对债权人负责,无须经债权人同意。

9.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显然,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也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10.构成违约责任,应当具备下列要件:(1)当事人实施了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即存在违约行为。(2)违约行为给守约方造成经济损失,即存在危害结果;(3)违约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即违约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危害结果

是由违约行为所引起的。

11.合同终止的原因:

(1)履行(2)合同解除(3)债务抵销(4)提存(5)免除(6)混同(7)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12.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法律效力:

(1)同时履行抗辩权也称为履行契约的抗辩权,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于他人未为对待给付时,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利。

(2)同时履行抗辩权没有否定对方请求权的权利,但可以对抗相对人的请求。设立同时履行抗辩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对抗对方所提出的履行或承当违约责任的请求。

(3)同时履行抗辩权具有使对方请求权延期的效力,即在对方没有履行或未提出履行之前,得拒绝自己的给付。(4)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使,并不能使合同的履行效力消灭,而只是阻碍合同的履行效力的发生。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不能奏效时,会最终导致合同的解除或自然终止。

(5)同时履行抗辩权只能由当事人自己行使,法院不能依职权主动适用。当事人在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时,只须有援用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意思表示即可。但当事人即使未为此意思表示也有排除给付迟延的效力。因为,当事人既然有此权利,纵然没有行使,在法律上仍有正当理由,在他方未为对待给付前拒绝自己给付。

13.预期违约是指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不安抗辩权,是指先给付义务人在有证据证明后给付义务人的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或谎称有履行能力的欺诈行为时,可中止自己的履行,后给付义务人接收到中止履行的通知后,在合理期限内恢复履行能力或未提供适当担保的,先给付人可以解除合同。其目的是可使后给付义务人有效履行其义务并降低先给付义务人有可能到时得不到给付的现实危险性。

二者区别在于:①适用前提条件不同:不安履行抗辩要求只有负有先履行义务合同的一方才可行使,而前者不存在这个限制;②适用范围不同:后者适用于范围广,在《合同法》第68条有具体条件,而前者没有具体的适用范围;③法律救济效果不同:前者可以要求对方负违约责任,后者只能先中止履行。

七、论述题

效力待定合同的类型及其效力:

(1)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1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无须通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行使了撤销权之后,合同视为自始未成立。

(2)无代理权人以他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无权代理产生的合同对于被代理人而言属于效力待定合同,但是构成表见

代理的则例外。合同法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但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1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如果本人已经追认,善意相对人的撤销权即归于消灭。如果本人已经表示否认,无权代理行为则注定不能对本人发生效力,善意相对人的撤销权也当然归于消灭。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

(3)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第八章担保法

一、名词解释

1.担保是指债的担保。其目的是促使债务人履行其债务,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

2.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担保方式。

3.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

4.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某一特定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5.质押是指债权人于债务人不清偿债务时,得就债务人或第三人转移占有而供担保的动产或财产权利依法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的价款优先受偿。

6.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7.权利质押为质押的一种,它是以所有权以外的可让与的财产权作为质权的标的,以担保债权实现的一种担保方式。8.定金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或者履行债务之前,为担保合同的履行,由一方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

9.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留置该财产,以留置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留置物,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得到偿还。

六、简答题

1.保证责任减免的要件:(1)保证期限届满而债权人未为请求;(2)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3)主债务转让给第三人而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4)主合同变更而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

2.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财产范围:(1)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它地上定着物;(2)抵押人所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它财产;(3)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它地上定着物;(4)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它财产;(5)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的使用权;(6)依法可以抵押的其它财产。

3.《担保法》规定,下列财产禁止抵押:①土地所有权;②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以及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的除外;③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它社会公益设施;④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⑤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⑥依法不得抵押的其它财产;

4.抵押人在设定抵押后,一般不得对抵押物进行事实上的处分,但应该对抵押物进行有益的保存、改良行为。因此,抵押人的处分权主要表现在法律上的处分:

(1)抵押物再行设定抵押的权利。(2)抵押物的转让。(3)抵押物的出租。

5.抵押权在满足法定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其条件包括:(1)须抵押权有效存在;(2)须债权已届清偿期;(3)须所担保的债权未受清偿;(4)对于债权的未受清偿抵押权人没有过失。

权的实现主要通过拍卖、折价、变卖等方式,抵押权人从获得的价款中优先受偿。

6.与抵押、留置等其他担保方式相比,质押具有下列特征:(1)质权的成立与生效以转移质物的占有于债权人为必要;(2)质权的标的物为动产或财产权利;(3)质押权人于债权已届清偿期而未受清偿时,得径直依法按市场价格变卖质物,而无须申请法院拍卖质物。

7.留置权的成立要件:(1)留置的财产必须是债权人以合法方式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2)留置的财产必须是与债权人的债权有牵连关系;(3)债务已届清偿期;(4)留置的财产必须是动产。

8.留置权的适用范围:因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发生的债权,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留置权;法律规定可以留置的其它合同,适用留置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得留置的物。

留置担保范围: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留置物保管费用和实现留置权的费用。

七、论述题

留置权的取得条件可以分为积极要件和消极要件。

留置权取得的积极要件,是留置权的取得所应具有的事实。这主要有以下几项:(1)须债权人情况占有债务人的动产。留置权的目的,在于担保债的履行,因此享有留置权的应当是债权人。至于债权的发生原因,依《担保法》第84条的规定,因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发生的债权,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留置权。留置权的取得,债权人须合法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其占有方式不论是直接占有还是间接占有均可。但单纯的持有,不为占有,故不能成立留置权。(2)须债权已届清偿期。债权人虽占有债务人的动产,但在债权尚未届清偿期时,尚不发生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问题,不发生留置权。只有在债权已届清偿期,债务人仍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才可以留置债务人的动产。(3)须债权的发生与该动产有牵连关系。债权人所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必须与其债权的发生有牵连关系,才有留置权可言。即债权与标的物的占有的取得是基于同一合同关系。在债权的发生与标的物的占有取得是因同一合同关系而发生,并且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留置权。由于留置权所担保的债权与留置物有牵连关系,故而与留置权有牵连关系的债权,都在留置权所担保的范围之内,包括原债权、利息(包括迟延利息)、实行留置权的费用及因留置物的瑕疵给留置权人造成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而留置物的范围,除了留置物本身外,还包括其从物、孳息和代位物。

留置权取得的消极条件:(1)对动产的占有不是因侵权行为取得。留置权的取得,以对债务人的动产的占有为前提,但其占有必须是合法占有。如果是因侵权行为占有他人的动产,不发生留置权。(2)对动产的留置不违反公共利益或善良风俗。对动产的留置如果违反公共利益或善良风俗,不得留置。(3)对动产的留置不得与债权人的义务相抵触。债权人留置债务人的动产如果与其所承担的义务相抵触时,亦不得为之。

第九章工业产权法

一、名词解释

1.工业产权是指人们对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依法享有的专有权,是商标权与专利权的统称。

2.商标是商品和服务项目的特定标志。这种标记通常用文字、图形、文字和图形的组合来表示,并置于商品表面或其包装上、服务场所及服务说明书上。

3.商标注册是使用人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将其使用的商标向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经商标局核准注册,授予注册申请人商标专用权的活动。

4.专利即指专利权,它是国家专利主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对某项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权。

5.职务发明创造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6.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是指国家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依据法律规定的情形,不经专利权人同意而允许他人实施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行政强制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滥用专利权,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7.专利侵权行为是指在专利有效期内,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行为。

8.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9.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10.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如果是产品发明,要求在生产中能够批量生产;如果是方法发明,则要求能够在实际生产中被反复使用。

六、简答题

1.工业产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专有性。工业产权是国家赋予权利人的一种独占、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即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并受严格保护,排除他人享有同样权利的可能性。(2)地域性。工业产权的取得一般只能在该国领域内有效,即工业产权的专有性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并不当然获得其他国家的承认。(3)时间性。工业产权保护有一定的期限,权利人只能在法定期限内行使其专有权,一旦法律规定的期限届满,这种专有权便自行失去效力,该智力成果便成为社会的共有财富,人们可以任意加以利用。

2.《商标法》规定,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1)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2)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相同或者近似的,但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3)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徽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组织同意或者不易误导公众的除外;(4)与表明实施控制、予以保证的官方标志、检验印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授权的除外;(5)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6)带有民族歧视性的;(7)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8)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

3.商标注册的申请原则:(1)特定化申请原则。特定化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特定,二是商标的特定。(2)优先权原则(3)申请在先的原则

4.商标侵权行为的类型: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但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5. 注册商标独占使用许可与一般使用许可的区别:独占使用许可,也叫专有使用许可。就是许可人只许可一个被许可人在规定的地区和指定的商品上使用其注册商标,而不得再许可第三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独占使用许可具有排他性。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享有独占使用许可权的被许可人还可以行使禁止权,即可以独立对抗第三人的侵权行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被许可人的独占使用权仅仅限定在合同规定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外许可人完全可以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而且这种独占使用许可也不能排除许可人即商标注册人的使用权。所以,即使是独占使用许可,被许可人取得的也仅仅是部分使用权,而不是全部使用权。独占使用许可这种形式目前在我国还较少采用。一般使用许可,也称非专用权许可,是指许可人可以在同一地区许可不同的人同时使用其注册商标。享有一般使用许可权的被许可人不仅不能排斥许可人的使用,也不能排斥其他人享有该许可权。而对于未经许可使用注册商标的侵权行为,也不享有禁止权,即一般使用许可人不能对立对抗第三人。对于已发生的侵权行为,被许可人可以协助许可人查明事实,由许可人对抗侵权行为。

6.专利权与商业秘密权的区别:

专利权是指法律赋予专利权人对其所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专利权利。其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客体的公开性、法定的授权性和效力的局限性。

商业秘密权是指权利人对商业秘密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商业秘密权实际上是一种财产权,虽然其不具有明确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其能够给权利人带来财产利益,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就是将其作为一种财产权来对待的。上述两种权利都是一种排他性的独占权利,区别在于,专利权的客体是公开的,而商业秘密则是一直保密的。专利权的行使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而商业秘密全没有这样一种限制。

7.专利权申请的原则:

(1)一项发明创造,一项专利权的原则。(2)申请在先原则,两个以上的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提出专利申请,专利权授予最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的人。(3)优先权原则。

8.不能授予专利权的情形:

(1)科学发现;(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4)动物和植物品种(对其生产方法,可以依法授予专利权);(5)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此外,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碍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9.专利权人的权利:(1)专利独占实施权。(2)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的转让。(3)专利实施许可权。(4)专利标记权。

专利权人的义务:(1)缴纳专利年费。(2)被指定实施许可的义务。

10.专利强制许可的条件:

(1)被强制许可的专利只涉及发明和实用新型,而不包括外观设计。

(2)符合允许强制许可的法定情形包括:1)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专利权人实施其专利,而未能在合理长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2)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在非商业性使用的情况下;3)一项取得专利权的专利比前已经取得专利权的专利具有显著经济意义的重大技术进步,其实施又有赖于前一专利实施的,可强制许可后一专利权人实施前一专利。在该种情况下,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前一专利权人的申请,也可给予实施后一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强制许可。

(3)申请强制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提出未能以合理条件与专利权人签订实施许可合同的证明。

七、论述题

1.商标权的许可使用:

商标权,是法律赋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进行支配的权利,具体体现为:(1)专有使用权,指在核定使用的商品上专有使用核准注册的商标的权利;(2)禁止权,指禁止任何第三方未经许可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权利;(3)许可权,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权利;(4)转让权,将其注册商标转让给他人的权利。

商标权的使用许可,即许可他人行使商标权中的使用权,商标权本身仍然由许可人自己拥有。商标使用许可制度是世界各国商标法中通行的制度,也是商标权人充分行使其商标所有权的表现。商标注册人依法行使许可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商标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作用。我国商标法也规定了该制度。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人许可他人使用注册商标,

可以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该合同应报商标局备案。使用许可合同的方式一般包括独占使用许可、排他使用许可和一般使用许可。独占使用许可合同是许可人承诺在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存续期间和地区内放弃自己依法享有的商标专用权,这种情况一般在比较密切的合作伙伴之间存在,在约定的期间、领域和区域,被许可人所享有的特定商标使用权与许可人所享有的商标专用权具有了同等的地位。排他使用许可形式是指在商标使用许可存续期间,除许可人自己依法使用被许可商标外,仅将被许可商标的使用权授予一家被许可人使用,不再将该商标许可给第二家。普通使用许可中,不仅许可人自己可以使用该注册商标,也可以将被许可商标许可给多家使用。许可使用合同也可以分为完全使用许可和部分使用许可。前者是指被许可人可以在所有注册的商品上使用该商标;后者是指被许可人只能在部分注册商品上使用该商标。在独占许可形式中,被许可人享有诉权,当被许可使用的商标受到侵犯时,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侵权诉讼。在其他形式的许可中,被许可人可作为利害关系人参与由商标权人提起的侵权诉讼。商标的使用许可只适用自愿许可,不适用强制许可。商标权人行使其权利时,应遵守商标法的规定,其签订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也要符合法律规定。许可人应当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被许可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质量。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必须在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上表明被许可人的名称和商品产地。由于商标使用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实践中已出现以商标使用权投资入股的问题,这也是商标使用许可的一种方式。有两种不同做法,一是以商标年使用费形式参与入股企业经营活动,二是将商标权作价投资入股。

2.专利权的垄断特征:

长期以来,“垄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不道德甚至不合法的行为。一些国家专门指定反垄断法,限制获得高额利润的垄断行为。但是,依照专利法所授予的专利权与这些垄断行为有本质的区别。专利法所授予的垄断权,从其终极目的看是为了公共利益,对于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有积极意义。在现代专利法的具体规定中,不仅包括有授予发明人以权利的内容,同时还有兼顾公众利益的内容。专利法实际上是兼顾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典范。

从专利法授予的垄断性权利内容看,专利法中所规定的垄断并非对技术的全面垄断,而仅仅限于技术的赢利性实施方面。首先,专利法绝不限制技术的传播,相反还有助于技术的广泛传播。其次,专利制度绝不禁止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即使研究开发中需要实施专利技术。专利权人的权利仅限于禁止他人为盈利目的而实施专利技术。他人在专利技术的基础上从事改进发明专利法并不禁止。

专利权的垄断也不同与其他知识产权的垄断。著作权人所享有的是一种对于作品的控制、利用和支配权;商标权人所享有的是商标的专有使用权。所有这些专有权都与专利权不同,它们都未涉及对技术的实施,因而在权利内容上完全不同。技术的公开是专利制度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无论在哪个国家,依法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都是公开的。各国专利法都要求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必须清楚、完整地公开其申请专利的全部细节,否则该申请将因公开不充分而被驳回。公开欲申请专利的技术信息,已经成为各国专利申请人的义务。从社会的角度看,将有关技术细节公开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

授予技术成果权利人以专有权和促进技术信息尽早地公之于众,是专利法的两个根本的职能。如果一个社会或者国家对于发明创造不予保护,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使用他人的最新的发明创造,而不给发明人以一定的回报,那么也就不会有人愿意去从事发明创造活动了。这种局面对于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文明进步是非常不利的。但如果反过来,毫无限制地赋予专利权人以绝对的权利,那将会导致有人凭借其垄断地位滥用其权利,这同样不利于国家或者社会的文明进步。从这种意义上看,现代专利法是一架平衡各方利益的天平,各国都试图根据本国的国情确定适当的保护水平,以使天平保持平衡。

第十章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名词解释

1.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由国家制定的,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秩序,制裁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3.欺骗性交易行为主要是指经营者以假冒、模仿、虚假表示等手段提供商品或服务,使购买者发生误解,上当受骗。4.限定专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

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5.地区封锁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以及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6.商业贿赂行为是指是指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的行为。

7.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8.商业信誉是指经营者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法,遵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通过诚实劳动所取得的“精神成果”。9.商品声誉是指经营者通过诚实劳动,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道路,从而使生产出的商品质量高,价格合

理,性能齐全,用户信得过。

10.招标就是买方通过公告或寄招标单的形式,说明交易条件,邀请供货人或承包人前来承卖或承包工程的行为。

六、简答题

1.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营者违反竞争原则,进行不正当竞争活动所引起的社会关系。其中包括:(1)各级人民政府在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的权责关系;(2)竞争主管机关在行使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职权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人之间发生的关系;(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受害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人之间发生的请求赔偿的关系;(4)单位和个人因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主管机关之间所发生的奖励和保护关系;(5)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责关系。

2.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l)自愿、平等、公平竞争的原则;(2)诚实信用的原则;(3)参照国际惯例、国际条约的原则。

3.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1)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2)规范经营者的竞争行为,提高经济效益;(3)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4)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经营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1)违法性,即经营者的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2)侵权性,即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了或者可能侵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3)是社会危害性,即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但给特定的经营者造成损害,还扰乱了公平竞争赖以存在的良好的、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具备以上特征的行为就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5.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1)欺骗性交易行为;(2)限定专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3)以权经商和地区封锁行为;(4)商业贿赂行为;(5)虚假的广告宣传行为;(6)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7)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价销售的行为;(8)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销售行为;(9)违反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10)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11)通谋投标的行为。

6.这种欺骗性交易行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使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入误解的虚假表示。

7.限定专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公用企业”是指城镇中为适应公众的生活需要而经营的具有公共利益性质的企业组织,如提供自来水、电力、煤气或天然气的供应,电话、电报等通讯服务,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公共道路、住宅等的企业。这些公用企业通常具有垄断的性质。“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是指除上述公用企业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如依据有关烟草专卖方面和药品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而具有独占地位的企业。以上两类经营者凭借其特殊地位,限定他人购买自己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利用独占地位安排他人之间进行交易。这种行为一方面给其他经营者制造困难,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也是变相扩大垄断的行为。

8.以权经商和地区封锁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以及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凭借行政权力,参与市场经营活动,限定专购,是破坏公平竞争的行为。政府及所属部门凭借权力干扰市场经济活动,搞“地区封锁”,即为了保护本地区的经济利益,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统一规定,采取行政、经济手段对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加以限制,不准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区销售,也不准企业向外地先进单位购货和订货,强制商业、物资等部门收购、销售本地产品。上述行为妨碍了竞争的正常开展,阻挠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也是地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绊脚石。9.商业秘密的特征有:秘密性,即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秘密性是商业秘密的本质特征;实用性,即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能给权利人带来实际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及竞争优势;保密性,即权利人对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采取了保密措施。权利人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不仅是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能否成为商业秘密的条件,也是寻求法律保护的前提。

10.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上述各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前面所列违法行为的情况下,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了他人的商业秘密。

第十一章产品质量法

一、名词解释

1.产品是指由生产者生产出来经流通环节进入消费领域的物,泛指一切与自然物相对的劳动生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的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

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规定。”

2.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因产品质量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主要是对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认证,具体包括企业的资信程度、产品质量、市场信誉、管理水平等方面。

4.产品责任是指由于产品缺陷致使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不包括有缺陷产品本身的损失)时,生产或出售这一产品的制造者或销售者及其他有关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5.产品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六、简答题

1.质量监督部门对违法行为的查处行使下列职权:对当事人涉嫌从事违反《产品质量法》的生产、销售活动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向当事作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与涉嫌从事违反产品质量法的生产、销售活动有关的情况;查阅、复制当事人有关的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有其他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以及直接用于生产、销售该项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2.产品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3.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识应符合下列要求: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4.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抚养的人所必须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产遥远养的人所必须的生活等费用。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5.我国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生产有下列禁止性规定:生产者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生产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生产者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6.《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包括: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的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证销售产品的质量;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销售者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在标识上的有关规定;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销售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7.生产者在下列情况下不承担产品责任: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8.产品责任诉讼时效的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10年丧失;但是,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第十二章广告法

一、名词解释

1.广告是指广告主以公开付费的方式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向社会或公众传播商品、劳务、服务及其他信息的宣传活动。2.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提供服务,自行或委托他人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是广告活动的市场源。

3.商业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或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的广告。

4.广告活动法律关系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围绕着广告的设计、制作发布而形成的法律关系。

5.广告经营者是指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6.广告发布者是指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

六、简答题

1.广告主要是一种宣传形式,但与其他宣传形式,如政治宣传、宗教宣传、新闻宣传等相比,广告的突出特点在于:(1)广告是一种有偿的宣传活动,而其他的宣传活动大都是无偿的。(2)广告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商品、服务等,而其他的宣传活动一般是不介绍商品、服务等内容。3)广告的目的主要在于推销商品、服务等,希望信息接受者购买商品、接受服务等,而其他的宣传活动则没有这个目的。

2.广告不得具有下列情形:(1)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2)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3)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4)妨碍社会安定和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6)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7)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8)妨碍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

3.广告准则的内容:广告必须合法;广告必须真实;广告主体必须遵循公平、诚信原则;特殊商品要遵守广告法的特殊规定。

4.广告活动的基本要求:订立广告合同;禁止不正当竞争;诚实守信。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设立户外广告:利用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的;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的;妨碍生产或人民生活,损害市容市貌的;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禁止设置户外广告的区域。

6.违反广告法的行为类型:(1)虚假广告行为;(2)违反广告内容法定性限制的行为;(3)违反法定广告准则的行为;(4)违反除烟草以外其他特殊商品广告的行为;(5)违反烟草广告的行为;(6)未依法报经广告审查机关审查发布广告的行为;(7)提供虚假广告证明文件的行为;(8)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对广告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审查的行为。

违反广告法法律责任:广告审查机关对违法的广告内容作出审查批准决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上级机关、行政监察部门依法给与行政处分。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和广告审查机关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一、名词解释

1.房地产开发是指在依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的行为。房地产开发包括地产开发与房产开发两部分。

2.房地产转让是指房地产权利人通过买卖、赠与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将其房地产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3.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用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变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4.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5.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6.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7.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企业。

8.商品房预售俗称“卖楼花”,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尚未竣工前,将正在施工的商品房预先出手给购买者的行为。

9.房屋租赁是指房屋所有人作为出租人将其房屋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10.房地产权属登记是指由法律规定的管理机关对房地产的权属状况进行确认,并发给土地使用权证书或房屋所有权证书的法律行为。

六、简答题

1.土地使用权的法律特征:

(1)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土地所有权权能的分离。我国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得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国家为实现国有土地的有偿、有期限的使用制度,就必须将所有权权能中的使用权分离出来,使之成为出让行为的客体。

(2)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是有权代表国家的土地管理部门。国家具有双重的身份,但是在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中是以土地所有人的身份出现的,其与使用权受让人之间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二者的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3)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是一种有偿行为。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取得有两种方式:一是土地使用权出让;二是土地使用权划拨。而土地使用权出让与土地使用权划拨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有偿进行的,土地使用者必须向国家支

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否则,无权使用国有土地。

2.土地使用权出让与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区别:

土地使用权出让与土地使用权转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让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二者的相同点都是一种有偿的民事法律行为,使用权出让的完成以受让方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为前提,而转让则是以受让人向转让人支付转让金为要件。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使用权出让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土地所有人,另一方是土地使用者;而土地使用权转让法律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均为土地使用者。二是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一个前提,只有当事人依法经过土地使用权出让程序获得土地使用权,才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可能。

3.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按照出让合同约定已经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

(2)按照出让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属于房屋建设工程的,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25%以上;属于成片开发土地的,形成工业用地或者其他建设用地条件。转让房地产时房屋已建成的,还应当持有房屋所有权证书。

4.房地产不得转让的情形:1)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2)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3)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4)共有房地产,未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的;

(5)权属有争议的;(6)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转让的其他情形。

5.商品房预售应满足下列条件:(1)已交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2)持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按提供预售的商品房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 以上,并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4)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办理预售登记,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商品房预售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6.房屋租赁合同终止的原因:

(1)房屋租赁合同因租期届满而终止。当事人约定由租赁期限的,或虽未约定却有法定期限的,期限届满之时即为房屋租赁合同终止之日。

(2)房屋租赁合同因解除而终止。承租人擅自转租、利用承租的房屋进行非法活动的,出租人有权解除合同;出租人拒交房屋时,承租人有权解除合同。此外,双方还可以协议解除合同。

(3)房屋租赁合同因房屋灭失而终止。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房屋及其附属物灭失,而使房屋租赁合同失去标的,房屋租赁合同终止。

(4)房屋租赁合同因主体消灭而终止。如租赁合同主体为公民时,且该公民死亡后又无继承人的,房屋租赁合同当然终止。

第十四章财税及政府采购法

一、名词解释

1.预算又称国家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国家机关对会计年度内收入和支出的预计方案。

2.预算调整是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

3.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由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的税务机关向负有纳税义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无偿地征收货币或实物的活动。

4.税率是指应纳税额与计税金额数量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5.所得税是对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的所得额征收的各个税种的总称,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6.财产税是以法人和自然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各个税种的总称,包括房产税、车船税、遗产税、契税。

7.增值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收抵扣的一种流转税。

8.消费税是对在中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税法规定的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消费品的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征收的一种税。

9.企业所得税是指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外,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10.营业税是指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11.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政府的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2.竞争性谈判采购是指采购人通过与多家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直接谈判,最后从中确定成交供应商的一种采购方式。

六、简答题

1.我国国家预算体系: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原则,分为五级:(1)中央预算;(2)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3)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4)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5)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因此,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由中央政府预算(或称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2.预算的编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也不得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作为编制预算收入的依据;(3)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4)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在保证政府公共支出合理需要的前提下,妥善安排其他各类预算支出;(5)各级政府预算应设置一定数额的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

3.税法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纳税主体、征税客体、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与减税免税、法律责任。

4.税款征收方式:

(1)查帐征收;(2)查定征收;(3)查验征收;(4)定期定额征收;(5)其他征收方式如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委托代征、邮寄申报纳税等。

5.税款征收措施:

(1)延期纳税,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税务局(分局)批准可以延期3个月;(2)加收滞纳金;(3)核定应纳税额;(4)税收保全措施;(5)强制执行措施,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上述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6)其他行政措施。如,欠缴税款的纳税人需要出境的,应当在出境前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或者提供担保,否则,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

6.违反税法的行为:

(1)纳税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等;(2)欠税行为;(3)偷税行为;(4)抗税行为;(5)税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或索取财物、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行为。7.《政府采购法》的调整对象:

(1)调整特定主体的公共采购行为;(2)调整特定的资金使用行为;(3)调整特定范围的政府采购对象;(4)调整特定的空间对象;(5)调整因政府采购发生的主体、方式、程序、合同及其他争议问题。

8.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采购方式包括:

(1)公开招标;(2)邀请招标;(3)竞争性谈判;(4)单一来源采购;(5)询价;(6)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七、论述题

公开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其优点为:第一为投标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第二竞争的结果有利于最经济地利用政府资金;第三,公开竞争性招标的方法可以起到防止浪费、贪污和不公正的作用。凡事有利就有弊。公开招标也有其缺点的方面。第一是依据标书确定中标者,并不能真实全面反映投标者的实力,投标人的所有情况并不是都能够通过书面文件反映出来,有时体现的是一种编制投标文件的能力,因此,形式上的公平并不意味着事实上的绝对公平。只是遵循一种游戏规则。第二,公开招标成本较高。公开招标的成本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成本较高。由于公开招标必然导致较多的人投标,而中标人与其他招标方式一样都只能是一个人,从结果看未中标时其他人只是做了无用功,是一种社会成本的浪费;另一方面是招标人成本,如进行招标登记、委托中介机构、发个招标公告等都由招标人承担,因此,招标人的成本比较高。第三,招标周期长。由于公开招标的目的是尽量让投标人了解招标文件的内容,因此,公共招标的信息披露必须充分,一般要在一个月以上,再加上开标、评标等一系列时间导致招标周期较长。

公开招标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虽然公开招标存在缺点,但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公开招标才能最好地实现政府采购的目标。因此,《政府采购法》规定,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为了克服公开招标存在着成本高、周期长的缺陷,对于采购数额实行适度限制的办法,以避免数额过小的采购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为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公开招标采购的额度都加以限定。

第十五章金融法

一、名词解释

1.中央银行是指代表国家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并从事有关金融业务活动的特殊金融机构。2.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为了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而制定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的经济政策。

3.清算是指为避免现款支付的不便,而以转账方式了结银行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结算手段。

4.商业银行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5.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6.套汇系指在我国境内的单位或个人,采取各种方式私自向第二者或第三者用人民币或物资换取外汇或外汇收益的行为。7.逃汇系指境内机构或个人逃避我国外汇管理,将应该卖给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私自保存、转移、买卖、使用、存放境外。

8.票据是出票人依票据法签发的,由自己或委托他人于到期日或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有价证券。

9.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的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10.背书是持票人在将汇票权利转让给他人或者将一定的汇票权利授予他人行使时,应当背书并交付汇票。

11.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不获付款或期前不获承兑或有其他法定原因,并在实施行使或保全票据上权利的行为后,可以向其前手请求偿还票据金额、利息及其他法定款项的一种票据权利。

12.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六、简答题

1.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业务:(1)货币政策;(2)经理国库;(3)代理经营政府债券业务;(4)银行间的清算业务;(5)人民币管理。

2.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限制:(1)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2)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3)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账户透支;(4)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5)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3.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1)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2)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3)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4)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5)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6)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4.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由三部分组成:(1)现有的国家四大专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2)新建的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等;(3)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5. 商业银行的设立条件:(1)有符合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2)有符合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业务有关的其他措施。

6.商业银行的民事责任:商业银行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存款人或者其他客户造成财产损害的,应当承担支付迟延履行的利息以及其他民事责任:(1)无故拖延、拒绝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2)违反票据承兑等结算业务规定,不予兑现,不予收付入账,压单、压票或者违反规定退票的;(3)非法查询、冻结、扣划个人储蓄存款或者单位存款的;(4)违反本法规定对存款人或者其他客户造成损害的其他行为。

7.票据有如下基本特征:(1)票据是设权证券,其签发旨在创设一种权利;(2)票据是要式证券,必须具备法定形式才能发生效力;(3)票据是无因证券,票据有效作成后便与其赖以产生的原因关系相分离;(4)票据是文义证券,其一切权利与义务都依票据上记载的文义来确定。

8.出票人在完成出票行为之后,即产生票据上的效力,表现为:

(1)对收款人的效力,收款人在接受出票人交付的汇票后,即取得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在内的票据权利;(2)对付款人的效力,付款人依法具有承兑人的地位,但并不当然负有付款的义务,只有在其对汇票进行承兑之后,才成为汇票上的主债务人;(3)对出票人的效力,出票人签发汇票后,即承担保证该汇票承兑和最终付款的责任。

9.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在汇票到期日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持票人可以行使追索权:

(1)汇票被拒绝承兑;(2)承兑人或者付款人死亡、逃匿的;(3)承兑人或者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者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的。

10.本票应记载的事项:(1)表明“本票”的字样;(2)无条件支付的承诺;(3)确定的金额(4)收款人名称;(5)出票日期;(6)出票人签章。相对应记载事项有:(1)付款地,本票上未记载付款地的,出票人的营业场所为付款地;(2)出票地,本票上未记载出票地的,出票人的营业场所为出票地。

11.支票应记载的事项:(1)表明“支票”的字样;(2)无条件支付的委托;(3)确定的金额;(4)付款人名称;(5)出票日期;(6)出票人签章。支票上未记载前述六项规定事项之一的,支票无效。支票的金额、收款人名称可以

经济法案例分析合同法

案例分析 1. 甲向乙借款 20 万元做生意, 由丙提供价值 15 万元的房屋作抵押, 并订立了书面抵押 合同, 因办理登记手续费过高, 经乙同意未办理登记手续。 甲另外以自己的一辆价值 6万元 的“夏利”车质押给乙,双方订立了质押合同。乙认为车放在自己家附近不安全,决定仍放 在甲处。一年后,甲因亏损无力还债,乙要求行使抵押权和质权。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案中抵押合同是否有效?抵押权是否有效?为什么? (2)该案中质押合同是否有效?质押权是否有效?为什么? ( 3)该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2. 甲企业 ( 本题下称甲” )向乙 (本题下称”乙” )发出传真订货 , 该传真列明了货物的种 类、数量、质量、供货时间、交货方式等 ,并要求乙在10日内报价。乙接受甲发出传真列明 的条件并按期报价 ,亦要求甲在 10日内回复;甲按期复电同意其价格, 并要求签订书面合同。 乙在未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下按甲提出的条件发货, 甲收货后未提出异议, 亦未付货款。 后 因市场发生遍化,该货物价格下降。 甲遂向乙提出,由于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买卖关系不 能成立,故乙应尽快取回货物。乙不同意甲的 意见,要求其偿付货款。随后,乙发现甲放 弃其对关联企业的到期债权, 并向其关联企业无偿转让财产, 可能使自己的货款无法得到清 偿,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试述甲传真订货、乙报价、甲回复报价行为的法律性质。 (2) 买卖合同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3) 对甲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乙可向人民法院提出何种权利请求,以 保护其利益不受侵害?对乙行使该权利的期限,法律有何规定? 3. 甲与乙订立了一份卖牛合同,合同约定甲向乙交付 5头牛,分别为牛 1、牛2、牛 3、 牛 4, 牛 5,总价款为 1 万元;乙向甲交付定金 3 千元,余下款项由乙在半年内付清。双方 还约定,在乙向甲付清牛款之前,甲保留该 5 头牛的所有权。 甲向乙 交付了该 5 头牛。 根据 1 被雷电击死,该损失由谁承担?为什么? 2 生下一头小牛,该小牛由谁享有所有权?为什么? 3 踢伤丙,丙花去医药费和误工损失共计 1 千元,该损失 应由谁承担? 为什么? (4) 设在牛款付清之前,乙与丁达成一项转让牛 4的合同,在向丁交付牛 4 之前,该 合同的效力如何?为什么? (5) 设在牛款付清之前,丁不知甲保留了此牛的所有权,乙与丁达成一项转让牛 4 的 合同,作价 2 千元且将牛 4 交付丁。丁能否据此取得该牛的所有权?为什么? (6) 设在牛款付清之前,乙将牛 5 租与戊,租期 3 个月,租金 200 元。该租赁协议是 否有效? 租金应如何处理? 7)合同中的定金条款效力如何?为什么? 4、赵某孤身一人,因外出打工,将一祖传古董交由邻居钱某保管。钱某因结婚用钱, 情急之下谎称该古董为自己所有, 卖给了古董收藏商孙某, 得款 10000元。 孙某因资金周转 需要,向李某借款 20000元,双方约定将该古董押给李某,如孙某到期不回赎,古董归李某 所有。在赵某外出打工期间, 其住房有倒塌危险, 因房屋与钱某的房屋相邻, 如该房屋倒塌, 有危及钱某房屋之虞。 钱某遂请施工队修缮赵某的房屋, 并约定, 施工费用待赵某回来后由 赵某付款。房屋修缮以后,因遭百年不遇的台风而倒塌。年末,赵某回村,因古董和合同法及相关法律回答下列问题: ( 1 )设在牛款付清之前,牛 (2) 设在牛款付清之前,牛 (3) 设在牛款付清之前,牛

《经济法》之合同法练习题

合同法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 . 可撤销合同被撤销后,该合同自()之日起,即为无效合同。 A . 撤销 B . 签订 C . 执行 D . 终止 2 . 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可以请求法院()债务人的行为。 A . 撤销 B . 处罚 C . 制止 D . 保全 3 . 《合同法》规定可撤销合同撤销权的时效期间是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 A . 5年内 B . 3年内 C . 2年内 D . 1年内 4 .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要约的生效时间是()。 A . 要约人发出要约的时间 B . 要约到达受要约人的时间 C . 要约上注明的日期 D . 要约寄出的时间 5 . 王某与县农科所签订了一份良种买卖合同。合同约定,若农科所小麦良种培育成功,则以每公斤500元的价格向王某出卖10公斤。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该合同()。 A . 属于要式合同 B . 已成立,但未生效 C . 成立并生效 D . 所附条件成就,则合同成立并生效 6 . 合同的一方当事人经合同他方同意将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第三方的行为属于()。 A . 合同承受 B . 债务承担 C . 债权让与 D . 债权保全 7 . 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后,债权人可以自提存之日起一定期限内领取提存物。该期限是()。 A . 1年 B . 2年 C . 3年 D . 5年 8 .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下列合同属于无名合同的是()。 A . 互易合同 B . 雇佣合同

C . 租赁合同 D . 行纪合同 9 . 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 A . 30% B . 25% C . 20% D . 10% 10 . 当合同中质量标准规定不明确时,首先按()。 A . 国家标准 B . 专业标准 C . 行业标准 D . 通常标准 11 . 对于合同争议,在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情况下,正确的处理办法为()。 A . 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B . 向人民法院起诉 C . 先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D . 有仲裁协议的,先根据协议申请仲裁;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12 . 无效合同自()起没有法律效力。 A . 开始 B . 确认 C . 发现 D . 发生纠纷 13 . 对于合同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当一方违约时,双方可以采取的追究违约责任的方式是()。 A . 合并适用违约金和定金 B . 选择适用违约金和定金 C . 只能适用违约金 D . 只能适用定金 14 . 一份执行国家定价的购销合同,供方逾期交货,此时货物价格上涨,需方应按()汇款。 A . 原价格 B . 市场平均价格 C . 新价格 D . 双方重新商定价格 15 . 甲、乙签定一购销合同,甲为供方,乙为需方,合同价款为20000元。乙支付给甲1000元定金;3000元预付款,后乙违约,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甲应将1000元定金、3000元预付款退给乙 B . 乙有权要回1000元定金,但无权要回3000元预付款 C . 甲应退回1000元预付款 D . 乙有权要回3000元预付款,但无权要回1000元定金 16 . 甲欠乙房租1万元,乙欠甲诉讼费2万元,到年终结算时,甲主张从乙

经济法项目4-合同法习题及答案讲课教案

第四章合同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以下协议中,属于我国《合同法》调整范围的是() A.离婚协议 B.收养子女协议 C.人身保险协议 D.转移监护权的协议 2.下列合同中属于单务合同的是() A.赠与合同 B.买卖合同 C.租赁合同 D.银行贷款合同 3.甲商场向乙企业发出采购100台电冰箱的要约,乙于5月1日寄出承诺信件,5月8日信件寄至甲商场,时逢其总经理外出,5月9日总经理知悉了该信内容,遂于5月10日电传告知乙收到承诺。该承诺何时生效? A.5月1日 B.5月8日 C.5月9日 D.5月10日 4.以下情形中属于无效合同的是() A.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B.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C.无权代理合同 D.显失公平的合同 5.甲乙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由丙向甲履行债务,但丙履行债务的行为不符合合同的约定,下列有关甲请求承担违约责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请求丙承担 B请求乙承担 C请求丙和乙共同承担 D请求丙或乙承担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合同中,不适用我国《合同法》的有()。 A.甲收养乙的协议 B.农贸市场上的买卖协议 C.甲赠与乙一台计算机的协议 D.甲与乙签订的婚姻协议 2.张某向李某借款,李某要求张某提供担保,张某分别找到友人甲、乙、丙、丁,他们各自作出以下表示,其中构成保证担保的有()。 A.甲在张某向李某出具的有保证条款的借据上签署“见证人甲” B.乙向李某出具字据称“如张某到期不向李某还款,本人愿代还3万元”,李某表示接受 C.丙在张某向李某出具的没有保证条款的合同上签署“如张某到期不向李某还款,由本人负责” D.丁向李某出具字据称“如张某到期不向李某还款,由本人以某处私房抵债” 3.甲与乙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将其收藏的一幅名画以20万元卖给乙。其后,甲将其对乙的20万元债权转让给丙并通知了乙。甲将名画依约交付给乙前,该画因不可抗力灭失。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有()。 A.乙对甲主张解除合同,并拒绝丙的给付请求 B.乙对甲主张解除合同,但不得拒绝丙的给付请求 C.乙不得对甲主张解除合同,但可以拒绝丙的给付请求 D.乙不得对甲主张解除合同,但不得拒绝丙的给付请求 4.以下合同中属于效力待定合同的是() A.11岁的王某到商店购买电子游戏机 B.甲公司的销售代理商在代理期限届满后继续销售甲公司的产品

经济法合同案例分析

经济法合同案例分析 经济法合同案例分析 1.甲向乙借款20万元做生意,由丙提供价值15万元的房屋作抵押,并订立了书面抵押合同,因办理登记手续费过高,经乙同意未办理登记手续。 甲另外以自己的一辆价值6万元的“夏利”车质押给乙,双方订立了质押合同。 乙认为车放在自己家附近不安全,决定仍放在甲处。 一年后,甲因亏损无力还债,乙要求行使抵押权和质权。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案中抵押合同是否有效?抵押权是否有效?为什么? (2)该案中质押合同是否有效?质押权是否有效?为什么? (3)该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2.甲企业(本题下称甲”)向乙(本题下称”乙”)发出传真订货,该传真列明了货物的种类﹑数量﹑质量﹑供货时间﹑交货方式等,并要求乙在10日内报价。 乙接受甲发出传真列明的条件并按期报价,亦要求甲在10日内回复;甲按期复电同意其价格,并要求签订书面合同。 乙在未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下按甲提出的条件发货,甲收货后未提出异议,亦未付货款。 后因市场发生遍化,该货物价格下降。

甲遂向乙提出,由于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买卖关系不能成立,故乙应尽快取回货物。 乙不同意甲的意见,要求其偿付货款。 随后,乙发现甲放弃其对关联企业的到期债权,并向其关联企业无偿转让财产,可能使自己的货款无法得到清偿,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试述甲传真订货﹑乙报价﹑甲回复报价行为的法律性质。 (2)买卖合同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3)对甲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乙可向人民法院提出何种权利请求,以保护其利益不受侵害?对乙行使该权利的期限,法律有何规定? 3.甲与乙订立了一份卖牛合同,合同约定甲向乙交付5头牛,分别为牛1、牛2、牛3、牛4,牛5,总价款为1万元;乙向甲交付定金3千元,余下款项由乙在半年内付清。 双方还约定,在乙向甲付清牛款之前,甲保留该5头牛的所有权。 甲向乙交付了该5头牛。 根据合同法及相关法律回答下列问题: (1)设在牛款付清之前,牛1被雷电击死,该损失由谁承担?为什么?

经济法习题与案例及答案合同法律制度

损失,并且立即提供钢板。问:此案应该如何处理? 4、某甲和某工厂订立一份买卖汽车的合同,约定由工厂在 6 月底将一部行使 5 万公里的卡车交付给甲,价款 3 万元,甲交付定金 5000 元,交车后 15 日内余款付清。合同还约定,工厂晚交车一天,扣除车款 50 元,甲晚交款一天,应多交车款 50 元;一方有其他违约情形,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6000 元。合同订立后,该卡车因外出运货耽误,未能在 6 月底以前返回。7 月 1 日,卡车在途经山路时,因遇暴雨,被一块落下的石头砸中,车头受损,工厂对卡车进行了修理,于7 月 10 日交付给甲。10 天后,甲在运货中发现卡车发动机有毛病,经检查,该发动机经过大修理,遂请求退还卡车,并要求工厂双倍返还定金,支付 6000 元违约金,赔偿因其不能履行对第三人的运输合同而造成的经营收入损失 3000 元。另有人向甲提出,甲可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请求双倍赔偿。工厂意识到对自己不利,即提出汽车没有办理过户手续,合同无效,双方只需返还财产。 现问:(1)汽车买卖合同是否有效(2)卡车受损,损失应由谁承担 (3)甲能否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请求双倍赔偿(4)甲能否要求退车(5)甲能否请求工厂支付违约金并双倍返还定金(6)甲能否请求工厂赔偿经营损失为什么 (7)甲能否同时请求工厂对 6000 元违约金和支付每天 50 元的迟延履行违约金为什么? 一、填空题 1、效力法律 2、合同权利义务关系总称 3、第九届第二次 4、所有权价款 5、租赁物租金 6、民事身份 7、与合同最密切联系 8、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9、成立 10、书面其他书面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C 5、C 6、B 7、A 8、D 9、B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年经济法合同法

年经济法合同法 篇一:经济法合同法重点 合同法 1 合同的概念(我国合同法的调整对象):合同,又称为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我国合同法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的分类(实践性合同与诺诚性合同)。根据合同成立除了当事人的合意外是否需要以交付标的物为条件,可将合同分为诺诚合同和实践合同。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合同成立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时间。 ?诺诚合同(不要物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就能成立的合同。 ? 实践合同(要物合同),是除了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以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3 要约与承诺(全部规则)。 4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和种类。概念: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一方因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所生的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不同于违约责任,违约责任产生于合同成立之后,而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前,适用于合同未成立,合同未生效,合同无效等情况) 种类:(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3)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

立,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的 (4)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5合同效力(各种效力合同的概念特征及合同效力的判断)。 1】不同类型的合同的生效的时间: 1.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这是指一般情况下合同生效的时间。 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后生效。 3.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 4.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至时生效。 2】附条件合同与附生效期限合同附条件合同:是指当事人以将来不确定实现(不一定实现)的事实的发生与否,限制其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存续的意思表示而订立的合同。 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的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的促进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附期限合同:是指当事人以将来确定发生的(一定发生的事情)事实,限制其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存续的意思表示而订立的合同。 期限是必然到来的事实,这与附条件法律行为中所附的条件不同。 可以约定期限,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

经济法-7--合同法(2)

教学设计(讲稿)

教学内容与设计 导入课题: 合同成立是否一定受到法律的保护? 合同的成立→合同的效力! 第三节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的效力,是指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约束当事人的强制力。 二、合同的一般有效要件: 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背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案例分析1: 甲长期担任A公司的业务主管,在A公司有很大的代理权限。在甲的努力下,A公司生意兴隆,新老客户遍及世界。由于A公司的董事长嫉妒甲的才能,无理解雇了甲。甲怀恨在心,于是再遭解雇一个月后,继续假冒A公司的名义从老客户B公司处骗得货物,逃之夭夭。B公司要求A 公司付款,A公司则以甲假冒公司名义为由拒绝付款。B公司坚持认为在其与甲做生意期间,他并不知甲已被A公司解雇,并且也未收到关于A 公司已解雇甲的任何通知,故B公司是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A公司仍应对甲的无权代理行为负责。双方相持不下,对簿公堂。 问:(1)按照我国合同法,A公司是否要为甲的无权代理行为负责? (2)甲是否也要承担责任? 案例分析2: 李某为一16周岁的中学生,偷了邻居家1000元钱,到商场花了900元钱买了一条金项链欲送给其女友,另100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给自己,其父母知道后,以李某为未成年人且钱是偷的为由要求退还该物品,请求商场返还1000元钱,商场不同意,双方争持不下,其父母将商场诉至法院。 问:商场有没有义务退货? 案例分析3: 下面哪些合同属于合法有效的合同? A、13岁的小学生李某向学校附近小食品店的王大妈买了一把塑料玩具手枪; B、20岁的大学生张某为了有钱请班里漂亮女生去高级酒吧,偷偷将父亲的一本邮票册卖给了邮票贩子葛某;复习导入5′ 讲授 案例分析20′ 案例分析20′ 案例分析20′

经济类经济法合同法

第一节合同法概论 一、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合同又称契约或协议,是指有关当事人之间确定、变更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关系的 协议。合同是产生债的原因之一。在债的体系中,合同属于约定之债,称合同之债。 2 债的种类 1)合同之债 2)侵权行为之债 3)不当得利之债 4)无因管理之债 3、合同的特征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两方以上当事人的意识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4)合同是当事人各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产生的民事法律行为。 4.合同的类型根据《合同法》,合同类型主要包括: 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赠与合同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 运输合同技术合同 保管合同仓储合同 委托合同行纪合同 居间合同 理论上的分类: 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 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主合同与从合同; 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等等。 甲、乙双方达成协议,约定甲将房屋无偿提供给乙居住,乙则无偿教甲的女儿学钢琴。属于什么合同5、合同的内容 (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2)标的; ( 3 )数量; ( 4 )质量; ( 5 )价款或者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法等。

第二节合同的订立 一、合同订立的含义及条件 1、合同的订立,是指缔约人为意思表示并达成合意的状态。合同的订立描述的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结合体。 合同订立、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合同有效的区别。 经批准或登记生效的合同类型 1.)针对市场准入资格的批准: 房地产销售、证券/ 期货经纪业务 2.)针对交易行为:国有企业转让国有资产、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 3.)关于合同登记的规定: (1)不动产担保物权的生效 (2)特殊动产的对抗效力此处要注意区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即合同成立并生效以及合同中相关权利取得的区别。 2、合同订立的条件 (1)缔约人; ( 2 )意思表示一致。 3、合同的形式 (1)书面合同 (2)口头合同 (3)其它形式的合同 二、要约 (一)含义要约是一种意思表示,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希望对方当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 ★(二)有效要约的构成要件 1、要约必须是特定人所为的意思表示。特定人是指能够为外界所客观确定的人,至于是自然人、法人或合伙企 业等则在所不问。自动售货机是否可视为要约 2、要约必须向相对人发出相对人一般为特定的人,如某一具体的自然人、公司或其他主体。在特殊情况下,要约也可以向不特定的人发出。 例如:悬赏广告。 3、要约必须具有缔结合同的目的 判断: (1)甲对乙说:“我正在考虑购买你公司生产的‘考试无忧牌大脑芯片 '。” (2)甲对乙说:“我愿意购买你公司生产的‘考试无忧牌大脑芯片 '。” 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要约的内容一般也是合同的内容,为了让受约人清楚明了以致决定是否做出承诺,因此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 例如:在商业买卖中,要约一般应包括商品的名称、价格、数量以及交货或付款的时间地点等。 5、要约应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 如:某汽车销售商于报纸上发一广告,称“新到一批德国原产奥迪轿车,价格为40 万元人民币,见报后10天内保证有货。”1“0 天内保证有货”即为受约束的意思表示。 ★(三)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 1、什么是要约邀请(invitation for offer)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又称为要约引诱或 邀请要约。常见的要约邀请: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等。 例:顾客甲在逛商店时看到一时装,上前询问销售员:“这件时装多少钱可以卖”乙即问:“你出多少钱”甲回答:“400 元,你卖不卖”乙应声回答:“至少800 元,少了不卖!” 分析:哪些是要约邀请,哪些是要约 2、区别 如果是要约,它一经对方承诺,合同即告成立,要约人则必须受其约束;如果是要约邀请,即使对方完全同意或接受该要约邀请提出的条件,那么,发出该项要约邀请的一方仍然不受其约束,除非他对此表示承诺或确认,否则合同仍然不能成立。 喜好网球和游泳的赵某从宏大公司购买某小区商品房一套,交房时发现购房时宏大公司售楼部所展示的该小区模型中的网球场和游泳池并不存在。经查,该小区设计中并无网球场和游泳池。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赵某有权要求退房 B赵某如要求退房,有权请求宏大公司承担缔约过错责任

经济法与合同法课程论文

经 济 法 与 合 同 法 课程论文 系别:土木工程 班级:建工0703 姓名:

经济法与合同法课程论文 本学期选了赵老师的经济法与合同法,受益匪浅、老师讲的很认真很细心。为我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会让我受益终生。下面本人浅谈一下合同法的学习心得. 合同法作为调整交易关系、维护交易秩序的法律,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规则。自1981年我国《经济合同法》颁布以来,立法机关先后制定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局面。围绕这三个合同法律,国务院及各部委又先后制定了一大批合同条例及规章,1986年《民法通则》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债和合同立法在走向完善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由于现行"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彼此间存在着内容重复、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尤其是缺乏规范合同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和制度。因此,我国合同立法还极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有鉴于此,立法机关决定制定一部统一的合同法,使"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趋于统一和完善。 一、关于合同的概念 合同概念的探讨是统一合同法的制订首先应解决的课题。讨论合同的概念并不在于单纯获得某种学理上和逻辑上的满足,而主要在于明确统一合同法的规范对象和内容。换言之,鉴于合同已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我国需要首先考虑统一合同法中的合同概念是什么?它应当包括哪些合同、规范哪些合同关系? 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合同的概念在适用范围上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广义的合同概念。此种观点认为,合同是指以确定各种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协议。换言之,只要是当事人之间达成的确定权利义务的协议均为合同,不管它涉及哪个法律部门和何种法律关系。因此,合同除应包括民法中的合同外,还包括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劳动法上的劳动合同、国际法上的国家合同等。二是狭义的合同概念。此种观点认为,合同专指民法上的合同,"合同(契约)是当事人之间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因此,凡是以确定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协议可称为合同。至于行政法、劳动法、国际法等法律中的合同,虽然名为合同,但和民事合同应该作严格区分。三是最狭义的合同概念,此种观点认为,《民法通则》第85条关于"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

经济法合同法重点

合同法 1合同的概念(我国合同法的调整对象):合同,又称为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我国合同法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2合同的分类(实践性合同与诺诚性合同)。根据合同成立除了当事人的合意外是否需要以交付标的物为条件,可将合同分为诺诚合同和实践合同。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合同成立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时间。 ·诺诚合同(不要物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就能成立的合同。 ·实践合同(要物合同),是除了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以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3要约与承诺(全部规则)。 随意一 点 要约承诺 概念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的表示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条件1,特定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2,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结缔合同的相 对人发出 3,必须具有缔约目的并表明经承诺即受此意 思表示的拘束 4,内同必须具备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条件, 要求内容必须是确定的和完整的。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 2)承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要约人。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4承诺的方式【包括口头和书面等明示方式】符合要约的要求。 效力到达主义,采用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为到达时间; 否则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为到 达时间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以外,为新要约。 撤回可以撤回,但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是同时到达受要约人是指受要约人在发出承诺通知以后,在承诺正式生效之前撤回其承诺。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如果承诺通知已经生效,合同已经成立,则受要约人当然不能再撤回承诺。【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

经济法注会合同法练习题总则及答案

合同法练习题(总则)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协议中,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是( )。 A.监护协议 B.房屋租赁协议 C.专利转让协议 D.股权转让协议 2.甲公司于3月5日向乙企业发出签订合同的要约信函。3月8日乙企业收到甲公司声明该要约作废的传真。3月10日乙公司收到该要约的信函。根据《合同法》的规定,甲公司发出传真声明要约作废的行为属于()。 A.要约撤回 B.要约撤销 C.要约生效 D.要约失效 3.甲商场向乙企业发出采购100台电冰箱的要约,乙企业于5月1日寄出承诺信件,5月8日信件寄至甲商场,时逢其总经理外出,5月9日总经理知悉了该信内容,遂于5月10日电话告知乙收到承诺。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该承诺的生效时间是()。 A.5月1日 B.5月8日 C.5月9日 D.5月10日 4.陈某以信件发出要约,信件未载明承诺开始日期,仅规定承诺期限为10天。5月8日,陈某将信件投入邮箱;邮局将信件加盖5月9日邮戳发出;5月11日,信件送达受要约人李某的办公室;李某因外出,直至5月15日才知悉信件内容。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该承诺期限的起算日为( )。 A.5月8日 B.5月9日 C.5月11日 D.5月15日 5.甲公司在与乙公司协商购买某种零件时提出,由于该零件的工艺要求高,只有乙公司先行制造出符合要求的样品后,才能考虑批量购买。乙公司完成样品后,甲公司因经营战略发生重大调整,遂通知乙公司:本公司已不需此种零件,终止谈判。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甲公司构成违约,应当赔偿乙公司的损失 B.甲公司的行为构成缔约过失,应当赔偿乙公司的损失 C.甲公司的行为构成缔约过失,但无需赔偿乙公司的损失 D.甲公司不应赔偿乙公司的任何损失 6.甲公司于6月5日以传真方式向乙公司求购一台机床,要求“立即回复”。乙公司当日回复“收到传真”。6月10日,甲公司电话催问,乙公司表示同意按甲公司报价出售,并要求甲公司于6月15日来人签订合同书。6月15日,甲公司前往签约,乙公司要求加价,未获同意,乙公司遂拒绝签约。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买卖合同于6月5日成立 B.买卖合同于6月10日成立 C.买卖合同于6月15日成立 D.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经济类经济法合同法

经济类经济法合同法模板 第一节合同法概论 一、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合同又称契约或协议,是指有关当事人之间确定、变更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是产生债的原因之一。在债的体系中,合同属于约定之债,称合同之债。 2债的种类 1)合同之债 2)侵权行为之债 3)不当得利之债 4)无因管理之债 3、合同的特征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两方以上当事人的意识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4)合同是当事人各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产生的民事法律行为。 4. 合同的类型 根据《合同法》,合同类型主要包括: 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赠与合同借款合同 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 运输合同技术合同 保管合同仓储合同 行纪合同 委托合同 居间合同 理论上的分类: 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诺成 合同与实践合同;有名合同 与无名合同;主合同与从合 同;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 同;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等 等。 甲、乙双方达成协议,约定甲将房屋无偿提供给乙居住,乙则无偿教甲的女儿学钢琴属于什么合同5、合同的内容 (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2)标的; (3)数量; (4)质量; (5)价款或者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法等。 第二节合同的订立 一、合同订立的含义及条件 1、合同的订立,是指缔约人为意思表示并达成合意的状态。合同的订立描述的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结合体。 合同订立、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合同有效的区别。 经批准或登记生效的合同类型 1. )针对市场准入资格的批准: 房地产销售、证券/期货经纪业务 2. )针对交易行为:国有企业转让国有资产、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 3. )关于合同登记的规定: (1)不动产担保物权的生效 (2)特殊动产的对抗效力 此处要注意区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即合同成立并生效以及合同中相关权利取得的区 别。 2、合同订立的条件 (1)缔约人; (2)意思表示一致。 3、合同的形式 (1)书面合同 (2)口头合同 (3)其它形式的合同 二、要约 (一)含义 要约是一种意思表示,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 条件,希望对方当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 ★(二)有效要约的构成要件 1、要约必须是特定人所为的意思表示。 特定人是指能够为外界所客观确定的人,至于是自然人、法人或合伙企业等则在 所不问。 自动售货机是否可视为要约

经济法公司法合同法

名词解释: 1、公司:是指由股东共同投资形成的、依法定条件和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 人。 2、控股子公司:即母公司持有子公司超过50%但不足100%的股权或虽然低于50%,但 仅仅依赖该股权或者股份的表决权足以控制子公司。 3、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符合法定人数股东组成,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 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4、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5、优先股:是可以优先于普通股股东以固定的股息分取公司收益并在公司破产清算时优先 分取剩余资产,但一般不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的股份。 6、合同:亦称契约,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 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7、效力待定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合同生效要件的规定,其法 律效力能否发生还不能确定,一般须经权利人确认才能生效的合同。 8、不安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中应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不能 或可能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时,在对方当事人未履行合同或就合同履行提供担保之前,有暂时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 9、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抵押物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 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财产折旧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10、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 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11、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的,为确保合同的履行,由一方当事人预先支付给另一方 的一定款项,以保证合同义务履行的担保方式。 12、提存:是指由于债权人的原因,债务人无法向其交付合同标的物而将该标的物交给提 存机关,从而消灭债务、终止合同的制度。 简答题: 1、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有的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一人以上五十人一下:可以是法人或自然人) (2)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现无规定)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公司住所 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特别决议内容 (1)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 (2)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 (3)公司合并、分立、解散 (4)变更公司形式 3、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具备的条件 (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2人以上200以下) (2)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或者募集的实收资本总额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合同法的履行和变更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合同法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一、劳动合同的履行 合同的履行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劳动合同生效后,双方当事人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完成各自承担的义务而实现各自享受的权利,使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得以实现的法律行为。 (一)双方履行劳动合同的要求: 出现两种分外情况: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用,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二)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要点: 1.合法有用的劳动规章制度是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具有法律约束力。 2.建立劳动规章制度的程序核心:民主协商,劳资共议三个步骤: (1)经职代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 (2)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同等协商确定; (3)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巨大事项决定在单位内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3.劳动规章制度的监督和法律责任如果规章制度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据此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如果该规章制度的实施给劳动者造成了损害的,用人单位应承担赔偿责任。二、劳动合同的变更

1.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2.变更劳动合同原则:同等自愿、协商一致。 劳动合同的变更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未对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的,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变更劳动合同。 3.如果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可以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如果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而变更、调整工作岗位,则属于用人单位的自主权,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变更劳动合同。

经济法-合同法

第一节合同法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如买卖关系、租赁关系) 2.特征:(1)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2)多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 (3)特定权利和义务。 (4)法律效应。 二、合同法的概念和特征 1.特征:是调整平等主体间商品交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特征:(1)强调主体平等、自愿协调、等价有偿的原则。 (2)贯彻契约自由的原则。(而不是强制性) (3)动态角度为当事人提供财产关系的保护。 3.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一指合同关系中当事人之间的平等;二是仅指合同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2)自由原则:依法享有自愿签订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缔约自由(订与不订) ·选择相对人自由(与谁签订的自由) ·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选择合同形式。 ·变更或解除合同的自由。 (3)公平原则:利益大体平衡(不是绝对公平,而是一个指导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5)遵纪守法原则。 4.合同的分类: (1)有名与无名合同:即典型合同与非典型合同。 (2)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单务-赠予合同双务-买卖合同) (3)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是否需要从合同利益中支付相应代价。) (4)诺诚合同与实践合同:(实践合同:保管合同、借款合同、定金合同、借用合同。)(5)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是否按法律特定形式) (6)主合同与从合同:(是否可独立存在。从合同-保证合同) 第二节合同的内容及其订立 一、合同的内容与形式 1.合同的内容: 即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各项具体意思表示,具体体现为合同的各项条款。合同内容当事人依法约定。 ·合同的一般条款: (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2)标的(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3)数量;(4)质量;(5)价款或者报酬;(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解决争议的方法。

经济法合同法练习题

合同法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小张谎称某普通人参为千年野山参,并将其卖给小李。小李购买后经专家指点得知此为普通人参,便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该买卖合同。法院应判决() A、撤销该合同 B、驳回诉讼请求 C、变更该合同 D、该合同有效 2、甲公司与乙公司订立合同,甲公司签字盖章后寄给乙公司签字盖章,合同成立时间为() A.甲公司与乙公司口头协商一致时 B.甲公司签字盖章时 C.甲公司签字盖章后交付邮寄时 D.乙公司签字盖章时 3、甲卖给文物馆一副名画,数月后,文物馆发现此画为赝品,因而要求退还部分价款。但甲以该名画是拍卖所得为由,拒绝返还价款。文物馆和甲间的买卖属于() A、欺诈 B、胁迫 C、重大误解 D、显失公平 4、下列选项中,属于要约的是( ) A.商业广告 B.招标公告 C.自动售货机 D.招租广告 二、多选题: 1、某甲将一台彩色电视赠给某乙,该项民事法律行为属于() A、诺成性合同 B、实践性合同 C、双方法律行为 D、单方法律行为 2、下列属于“重大误解”的是() A、将400箱酱油当成醋而为买受 B、买受人错将1000箱啤酒看成10000箱 C、误将赝品当作真迹而为买受 D、甲误认为乙富有且有诚信而借给其巨款 3、下列法律合同行为,属于无效的是() A、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B、甲乙双方订立买卖枪支的合同 C、因对方欺诈导致误解的购买行为 D、甲以赠与方式向乙行贿 三、判断辨析: 1、甲将市场价格一百元的A画为一千元卖予乙。对此行为甲乙均享有撤销权,撤销该买卖行为。( X ) 2诺成合同就是仅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合同;实践合同就是仅需交付即可成立的合同。( X )。 3、受到欺诈而签订的合同,是绝对无效的( X ) 四、案例分析: 1、甲公司6月20日向乙公司发出书面信函,以20万价格求购一台机床,要求乙公司于7月10日前承诺。乙公司6月24日收到该信函,并未立即回复。6月27日,甲公司电话催问,乙公司表示同意按甲公司报价供应机床,要甲公司于7月1日来人签定合同文本。甲公司即对机床使用场地、配套设备及运输方式等做了准备,并于7月1日派人员前往签约,但乙公司提出要加价,未获甲公司同意,乙公司遂拒绝签约。甲公司认为乙公司的行为造成了其为签约谈判花费的差旅劳务费、为准备工作支出的费用及未及时获得机床等损失。 问:(1)甲公司要约何时生效?(2)乙公司收到信函未立即回复是否合法?(3)该买卖合同是否成立?(4)乙公司行为是否构成违约?以上问题请说明理由。 2、甲公司采购员张某辞职后,甲公司未收回其介绍信、合同专用章和代理证明文件。张某凭上述证明文件同乙公司订立合同,乙公司并不知晓张某已经辞职。乙公司发货以后,要求甲公司付款10万元。 问:(1)该买卖合同效力如何?(2)该案件应当如何处理?以上问题请说明理由。

经济法-合同法案例

案例1:要约还是要约邀请? 某商场建造大楼,需要钢材,遂向甲、乙两个钢厂发出函电,称:“我单位急需钢材500吨,如贵厂有货,请速来电,我公司愿前往购买。”两家钢厂收到函电后,先后回复,均告知备有现货并价格。乙厂在发出函电同时,派车给商场送去钢材500吨。在该批钢材送到之前,商场得知甲厂钢材质量较好,且价格合理,于是向甲厂发函称:“我单位愿购买贵厂钢材500吨,盼速发货,运费由我方承担。”甲厂复函称次日发货。在甲厂钢材送到之前,乙厂已将500吨钢材送到工地,商场拒绝接收。乙厂认为,商场对其发出的是要约,乙厂复函并送货的行为是承诺,因此合同已成立。商场拒收货物构成违约。双方协商不成,乙厂将商场诉至法院。 解析 要约是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应具备合同的基本内容。而要约邀请是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邀请其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不完全具备合同的基本条款。本案中,商场第一次发出的函电只是表达了商场愿意购买钢材的意思,但未涉及价格这样的重要内容,因此其性质不是要约而是要约邀请,并不产生任何法律效果,即使对方依邀请对行为人发出了要约,行为人也没有承诺的义务。案中商场没有对乙厂的函电做出回复,因此合同并未成立,商场不存在承担违约责任的问题。 案例2:刘某有义务支付一万元报酬吗? 刘某在县城丢失一提包,内装现金五万元,还有驾驶证及票据等。丢失后刘某即在县电视台连续播发寻物启事,承诺谁拾到提包归还失主,失主则付给拾到者现金一万元。三天后,提包拾得者田某看到启事后前往指定的地点,准备将提包、钱物交付给刘某。但在交付时,田某提出先付一万元的酬金,然后才交付拾得物。刘某却说,当时许诺一万元酬金是为了尽快找到丢失物,并不是真实意思表示,答应只给2000元。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田某拒交提包。后刘某请相关部门出面协调,同意支付田某5000元,田某仍坚持承诺的一万元,否则不交提包。 解析 本案中,失主刘某的行为在性质上应认定是悬赏广告。悬赏广告的广告人发出悬赏广告实际上是向社会上不特定的人发出要约,而某人一旦完成了悬赏广告中指定的行为,则是对广告人的有效承诺,双方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刘某播发寻物启事,其中规定谁拾得提包并归还失主,失主将支付一万元作为酬金,显然这一寻物启事完全符合悬赏广告的要件。因此刘某有义务履行承诺,支付一万元报酬。 案例3:要约人的沉默能否使合同成立? 甲公司向乙公司发出一份邮件,称:“我公司有进口奶粉,你方是否需要?”乙公司回复:“需要,请告知价格、规格。”甲回复:“新西兰进口奶粉,规格为500克装,单价23元,质量符合国家优质奶粉标准。”乙回函表示愿意购买5000袋,要求将价格降为21元,并且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