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本章导读

前面各章讨论的都是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本章讨论长期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些问

题。长期国民收入源于生产要素等投入的增长与投入的技术水平变化引发的供给增加与结构的改善,长期国民收入决定包括长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波动两个主要问题。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静态总量理论,长期国民收入决定是动态总量理论。长期决定理论与短期决定理

论相结合,是当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

本章主要围绕生产要素及其它投入量、技术进步、储蓄和投资等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通过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索罗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的分析讨论,试图揭示是什么决定了一个经济社会长期的经济增长。同时,通过乘数—加速数模型和真实周期理论,探讨经济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周期的内在原因。

基本概念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核算 经济周期 加速原理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1、加速原理和乘数—加速数模型;

2、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及真实周期理论。

经济增长是各国长期经济成就的一个最为重要标志。而从长期看,任何一个国家都出现潜在GDP 总体增长趋势与实际GDP 周期波动两个

显著现象。如图9-1所示,横轴表示时间,纵轴

表示GDP 。坐标图中细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

移,经济社会充分就业时潜在GDP 的总体增长

趋势,粗曲线则表示经济社会不同时期实际GDP

的周期波动路径。对长期背景下经济“总体增长”、“周期波动”两个问题的讨论就构成本章的内容。

本章的前三节先讨论潜在GDP 的长期增长问题。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或一

个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能力的持续增长,或者说,当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时,就是实现了经济增长。包括总产出的增长与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于经济增长给出了较深入的描述:一个国家的增长,可以定义

为给居民提供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第一,提供产品和劳务能力的长期提高,因而不断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标志。经济增长首先是存量产品和劳务的增长,但更重要的是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增长,即是说财富的生产能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第二,生产要素投入的积累与技术的不断进步直接引发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第三,制度与意识的调整是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充分条件。

近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有了惊人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世界范围内不同

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距较大、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以及不同的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权重各不相同等现象。尤其是进入21

世纪后,

图9-1 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Y

各国家和地区间的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差距、长期经济增长面临的条件其

差距与差异都呈不断增大之势。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各不相同、差距甚大?经济增

长的源泉是什么?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与探索。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和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 )是两个既紧密联系

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通常用总产量的持续增长或人均产出的持

续增长来表示,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如果用Y t 表示t 时期的总产量,Y t-1

表示(t-1)时期的总产量,则经济增长率可以用总产量增长率G t 来表示:

11

t t t t Y Y G Y ???= (9.1) (9.1)式只是一个总量增长率概念。有时我们还需要讨论人均增长率。这一指标直接

关系到提高平均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是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指标。如果用y t 表示t 时期的人

均产量,y t-1表示(t-1)时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出增长率可用g t 表示为1:

11

t

t t t y y g y ???= (9.2) 经济发展则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内涵更广泛的概念,是一个“质”的概念。它包含了以下几

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构成了

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

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

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民生福利的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进一步和谐以及政治、文化

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两者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

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就此而言,经济增长是经

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这样描述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持续快速

的经济增长使得先进工业国能给它的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更好的食物、更大的住房、更多

的医疗,以及对污染的控制,对孩子的普及教育和为退休者提供广泛的补贴。同时,持续快

速的经济增长还可以避免政治和社会的动荡。但是,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在

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生产技术不随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产业结构严重不平衡;

如果生产的物质财富生产结构失衡,缺乏有效需求而大量积压;如果收入分配结构畸形致使

民生福利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负增长;如果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长时间不和谐,导致生

活质量下降和健康受损;如果生态产品严重短缺,文化产品长期落后甚至荒芜,那么,这种

经济增长就很难说有质量,就不会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一国的经济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技术进步、制

度环境、自然资源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可以将之分为直

接因素与间接因素。直接因素与经济中的投入要素及能够影响这些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变量有

关,如资本和劳动的积累、规模经济和技术变化。间接因素与一国积累生产要素的能力和投

资于知识生产的能力产生影响的变量有关,如人口增长、金融部门的影响力、贸易制度、收

入分配等。将两类因素加在一起考虑,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元函数。本章只考察影响经济增长

的直接因素。同时,本章将引入哈-多增长模型、索罗增长模型,并使分析动态化,以说明

经济增长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还对内生增长模型进行简单讨论,以引发对经济增长

更进一步的探究。

(一)经济增长核算方程 1 测算变量Y 时是选用基期价格还是选用报告期价格形成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之争议。

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所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经济

社会的总产出都是通过诸生产要素及其它投入品和投入的技术水平共同作用生产出来的,总

生产函数提供了总产出增长与生产要素投入增长、投入的技术水平的联系。为简化分析,假

设土地的数量是常数并忽弱不计,假设完全竞争市场上要素的边际产品递减且为正,并仅有

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且被充分利用,考虑投入要素的技术水平后有:

),(N K AF Y = (9.3)

其中,Y 为总产出,K 为投入的资本,N 为投入的劳动力,A 代表经济中生产要素投入

的技术水平,F 为生产函数。(9.3)显示总产出Y 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品K 、N 与技术水平

A 的变化。

(9.3)式可以用来预测总产出增长与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的关系。对方程式(9.3)式,

若劳动变动为N Δ,资本变动为K Δ,技术变动为A Δ,则由微分学的知识以及微观经济学

中边际产量的概念可知,产出变动为

(,)K N Y MP K MP N F N K A Δ=×Δ+×Δ+×Δ (9.4)

式中,MP K 和MP N 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它们均为正的。使用增长率比使

用水平往往更加方便讨论。将方程(9.4)式两边同除以Y ,化简后可得:

A A Y MP K Y MP Y Y N N K Δ+Δ+Δ=Δ

上式进一步变形为:

A

A N N Y N MP K K Y K MP Y Y N K Δ+Δ××+Δ××=Δ (9.5)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讨论,在竞争性市场上,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将要素需求量

固定在使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要素实际价格的水平上,因此,MP K 、MP N 分别代表厂商对资

本与劳动要素品的最优使用量,K MP K ×和N N MP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收益,从而

Y K MP K ×就是资本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简称为资本份额,并记为α。同理,Y

N MP N

×就是劳动收益产品在产出中所占的,简称为劳动份额,并记其为β。因此,方程(9-5)可

写成:

A

A N N K K Y Y Δ+Δ×+Δ×=Δβα (9.6) 由(9.6)式2可知,经济增长主要由三种力量来解释:资本的变动、劳动的变动和技术

进步的变动,即经济增长的源泉可归结为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由资本的变动、劳动的变动构成的生产要素增长引发产出率的增长可以由K N K N

αβΔΔ××、测算出来;A A Δ解释在所有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方法与技术创新、革新等所导致的产出率增加

的数额,这意味着经济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不能用要素投入变动解释的产出变动,

是无法直接测算出来的部分。3 2 该式由美国经济学家索罗提出。如问题开头所述,该式忽弱了大量除资本和劳动以外的投入(比如说自

然资源与人力资本)。这部分是因为资本与劳动是最重要的投入,部分是出于简化的需要。在某些特定的时

间与场合,这些被忽弱了的投入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土地与自然资源

的开发就是重要因素。

3 技术进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进步一般是指除了资本、劳动力投入外其它所有要素带来的经

济增长分额,即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劳动者知识、经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利用;管理水平

的提高;政策变化的影响等。狭义的技术进步一般是指工程技术的发展与提高。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与运

由(9.6)式可知:

N

N K K Y Y A A Δ×?Δ×?Δ=Δβα (9.7) 由(9.7)式可知,当资本和劳动在产出中份额已知,并且有产出、资本和劳动增长的

相关数据时,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值被计算出来。由于总生产函数

),(N K AF Q =中的技术进步是索洛中性的,即技术进步是通过资本和劳动的改进实现的,

因此技术进步体现在全部的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中,因此A

A Δ被称为全要素增长率,或索洛余值。

(二)经济增长因素的经验分析

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式说明了假设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如前述,在经济社会中,影

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直接因素的诸细分因素,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的变化等间

接因素对经济增长都有重要影响。正确地认识和估计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确认识

生产率提高的源泉,对于理解和认识现实的经济增长和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都是至关重

要的。因此很多学者都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根据美国1909-1949

年的数据,研究了这一期间影响美国经济增长的各因素贡献率。其结论是:该时期内美国的

人均总产出翻了一番,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占了87.5%,而其余的12.5%则是依靠资本投

入量的增加获得的。此外,丹尼森、乔根森和库兹涅茨等学者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然

研究分析的时代背景与今天有不相同,但分析思想都有代表意义。

1.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Edward F. Denison )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

素投入量,一类是生产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是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投入的结果,其

中劳动、资本是可变的,土地是不变的。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即单位投入量的

产出量。要素生产率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与知识进展。他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分为六个: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和其他因素,据此

对美国1949-1969年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该研究的结果由表9-2给出。其结果显

示:经济增长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劳动和资本投入扩充的变化,其比例为54.5%;技术进步的

贡献约为45.5%。

表9-2 美国1948-1969年经济增长因素分析4 单位:%

所有投入要素 单位投入产出 产出增长 工作量

增加

资本 增加 资源配 置改善 规模 经济 知识进步与其他 不规则 因素 2.1 1.75 增长率 3.85

1.3 0.8 0.3 0.42 1.19 -0.15 54.5 45.5

贡献率 100 33.8 20.8 8 10.9 30.9 -3.9

2.乔根森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

乔根森(Dale W. Jorgenson )在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

了资本投入的多样性问题。他在总量层次上分别度量了169种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而进一步缩小了“残值”的大小;并建立模型,力图立足在各个产业部门的层面上,来分析

经济增长的源泉,即在各部门层次上结合中间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长,来分析整

用新设备;提高工艺水平与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新材料等。

4 资料来源:丹尼森,《资本在工业国家战后增长的贡献》。(美)罗伯特·M·索洛等著:《经济增长的因素分

析》,商务印书馆,1991年。

个经济系统的增长。乔根森为每个部门设定了各自的生产函数:

()T L K M F Q i i i i i ,,,= (9.8)

其中,Mi 表示部门i 的中间投入;Ki 和Li 为该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于所有部门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和,其中的权数是每一部门的产出值占所有部门增加值的比例。另外,它的变化还依赖于部门间的增加值、资本投入的重新配置和劳动投入的重新配置等因素的作用。表9-3是乔根森运用该方法对美国1947—1985年增长情况所作的实证研究结果: 表9-3 美国1947—1985年增长因素分析 单位:%

资本投入贡献劳动投入贡献变量 增加值 资本质量贡献 资本存量贡献劳动质量贡献劳动小时贡献

生产率增长率部门生产率增长率增加值重新配置 资本投入重新配置 劳动

投入

重新

配置1.45 1.12 增长率

3.28 0.58 0.880.390.73 0.710.88-0.19 0.05 -0.03

所占分额 100%44.2% 34.2% 21.6%

资料来源:(美) D·乔根森,F·M·戈洛,B·M·弗劳梅尼:《生产率与美国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乔根森的研究结论是:1947—1985年间,美国经济发展背后的主要驱动力量是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其中,资本投入的增长是促进产出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劳动投入的增长是第二位原因,而生产率的增长相对来说重要性是最小的。

3.世界银行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增长因素分析(1960-1987)

1991年,世界银行考察分析了1960-1987 年间68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主要分析结论有:(1)按照经济增长绩效的不同,可以把这68个国家或地区分为两类,一类属于高投入、高效率、高产出的经济增长型,如东亚地区;一类是高投入、低效率、低增长的类型,如非洲、南亚和拉美国家。(2)在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所有因素中,资本投入的贡献最大,可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于资本的积累。(3)除东亚地区以外,技术进步在其它国家和地区中起着极其微弱的作用,这也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比其它区域高的主要原因。

表9-4 68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60-1987) (%)

GDP 资本投入 劳动投入

指 标 地 区 增长率增长率 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率 非 洲 东 亚 中东、南欧、北非 拉 美 南 亚 68个国家 3.3 6.8 5.0 3.6 4.4 4.2 6.3 10.2 7.6 6.3 7.7 7.2 2.2 2.6 1.7 2.6 2.1 2.3 0

1.9

1.4

0.6

0.6

资料来源:《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4.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京文、郑友敬等中国学者运用乔根森的方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研究,如表9-5所示。由表可知,改革开放之前,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值。这表明在这期间要素投入的增长大于产出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投入的增长。改革开放之后,生产率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则非常显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且,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要高于美

国1947-1985年间的21.6%和日本1960-1985年间的28.65%,仅低于日本1980-1985年间的51.15%。 表9-5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53-1995) (%)

生产率

产出增 长率 资本投入 增长率 劳动投入 增长率 增长率 贡献

1953-1978 5.92

10.23 2.63 — -0.8 1977-1990 11.29

10.54 2.81 4.7 41.63 1991-1995 11.94 12.37 2.27 4.65 38.9

资源来源:李京文,D·乔根森(美),郑友敬,黑田昌裕(日).《生产率与中日美经济增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姜钧露主编:《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考察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经济随着时间稳定增长的行为。具体地说,考察长期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等有关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经济增长进程是否具有内在减缓的趋势、不同国家之间随时间的推移而在增长率方面出现差异的原因。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在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提出了诸多增长理论与模型。本章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它们对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都有各自的解释力。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的研究领域,是从英国经济学家罗伊·福布斯·哈罗德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埃夫赛·多马开始的。哈罗德认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分析只是一种短期均衡分析,他只静态地考虑了投资变动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没有动态地考虑国民收入变动对下一轮投资的影响,并且只以投资刺激需求增加从而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本期均衡为目标,没有看到总供给的变化以及新的均衡,没有讨论经济体系的长期增长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经济体系可以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哈罗德认为,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可以使本期实现就业均衡,但投资增加不仅刺激了总需求,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乘数原理),而且刺激了总供给,引起了生产能力的增加,追加的生产能力带来了下一期国民收入的更快增长,更多的国民收入又会转化为更多的追加投资(加速原理),如此累进不已。因而,本期的国民收入在下一期就不足以提供充分就业,从而总供求也不能保持均衡。所以,要实现充分就业,本期投资必须大于上期投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哈罗德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资本——产出比”概念,利用它来推算第二期达到充分就业所需的追加投资,以使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均衡增长相适应。这样,哈罗德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引入了时间因素,并且用“比率分析法”(增长率、储蓄率)代替了凯恩斯的“水平分析法”(国民收入、储蓄与投资的水平),从而将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动态化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多马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独立地提出了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相同的结论,因而一般把他们的增长模型通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的基本公式

哈罗德在建立其增长模型时做了如下假设:①经济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价格水平不变;②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种要素不能相互替代,即企业的生产按照里昂惕夫生产函数进行;③资本与产量的比率不变;④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折旧,且资本的增量等于投资;⑤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任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⑥储蓄是收入的函数,储蓄率不变。

在这些假定基础上,用G 表示经济增长率,Y 表示国民收入,△Y 表示国民收入的增量,则有:

Y

Y G Δ= 用v 表示资本-产量比率,由假设③④有: K K I v Y Y Y Δ=

==ΔΔ 由此可得:

v Y I ×Δ=

用s 表示储蓄-收入比率(储蓄率),由假设⑥有:

Y S

s =

由此可得:

Y s S ×=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理论,在只包括居民户和厂商的两部门封闭经济中,经济活动达到均衡状态时,必有投资等于储蓄,即:S I =。所以有,Y s v Y ×=×Δ,整理后可得:

v

s Y Y G =Δ= (9.9) (9.9)式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它说明:在s 和v 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只要I=S 条件成立,Y 总能以一个稳定的速率(s/v )增长下去。更具体地说,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第一,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储蓄率越高,经济增长率也越高。第二,经济增长率与资本-产量比率成反比,即资本-产量比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低。

(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问题是在现实经济中,s 和v 是否能固定不变?或者说,经济能否自动地使每年储蓄保持一定数量,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哈罗德认为还应该动态考虑

相关条件。他用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来说明长期经济增长以及波动的原因。

1.实际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就是在事后统计中实际达到的增长率。G=s/v 中的数字s 、v 如果是实际的统计数字,则G 就是实际增长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A A A

s G v = (9.10) 式中,G A 是实际的增长率(即事后的增长率),s A 是实际的储蓄率(哈罗德假定它总是和预期的储蓄率一样),v A 是实际投资与实际收入增量之比。要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比如储蓄不等于投资或总需求与总供给不一定相等。

2.有保证的增长率 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投资者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用S w 表示人们合意的储蓄率(称有保证的储蓄率),用v w 表示有保证的资本-产出比率(用投资-收入增量比率△I/Y 表示),为了使投资者在保证实现最大利润条件下愿意按资本-产出比率增加投资,则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w G )应是:

w w

G v = (9.11) 哈罗德假定合意的储蓄率s w 总是会实现的,即合意的储蓄率等于实际的储蓄率:s=s w 。所以有:

w w

s G v = 根据公式A G v

=,有:A G ν=? 根据公式w w w

G v =,有:w w w G ν=? 由于w s s =

所以有:A W w G s G νν?==?

说明,如果实际经济增长率G w 等于投资者感到满意的增长率,即有保证的增长率,则实际资本—产量比v ,就一定等于资本家需要的资本—产量比v w 。

3.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与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中引进了这两种因素,把人口增长归纳为劳动力增长、把技术进步归为劳动生产率增长。用n 代表劳动力增长率,ε代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则经济的自然增长率(G n )等于两者之和,即:

ε+=n G n

4.实际增长率及其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现在进一步考察一下G A ·v=s =G w ·v w 。 如果G A >G w ,那么v 就会小于v w 。也就是说,一旦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存货就会少于企业家所需要的数量。这种情况促使企业家增加订货,增加投资,从而使实际产量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实际增长率G A 与有保证的增长率G w 之间出现更大的缺口。现有的实际经济增长就会在市场上的企业中产生相应的反应,使得G A 进一步大于G w 。

如果G A

由于储蓄不一定全部转化为投资,或者说总产出与意愿的总支出不一定相等,所以G A 和G w 的完全一致仅是偶然的巧合,在继后的时期里,将出现累积性的经济扩张(G A >G w )或经济收缩(G A

只有当实际增长率等于合意的增长率时,经济才能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短期、稳定的增长。

5.自然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的关系

如果劳动力增长率n=1%,劳动生产率增长率ε=5%,则自然增长率为6%。这样,保证实现长期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率就是6%。如果均衡增长率偏离自然增长率,就会使经济过程出现波动。

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能允许的程度,这时的生产增长受到劳动力的不足与技术水平的限制,将会出现储蓄与投资过度现象,也就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从而使经济呈现长期停滞的趋势。反之,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还没有达到人口增长同步所允许的程度。这时,生产的增加不会受劳动力不足与技术水平的限制,生产者将增加雇佣工人以扩大再生产,从而使经济出现长期繁荣的趋势。 由于哈罗德-多马模型是以里昂惕夫生产函数为基础进行讨论的,其函数的基本形式为:()(),min ,,00Y F K L aK bL a b ==>>且。由于固定比例,如果aK bL =,即可以利用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恰好都被利用了。如果aK bL >,那么只有()b a L ?数量的资本被利用,剩余的资本被闲置。如果aK bL <,那么只有()a K ?数量的劳动被使用,剩余的劳动力被闲置,即造成失业。由于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假设资本和劳动力之间无替代性,从而只要有保证的增长率和实际的增长率不等于自然增长率,就会使得经济增长不是连续上升,便是连续下降,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状态。

6、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当G A =G w =G n 时,经济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经济增长状态;当三者不一致时,长期均衡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常被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意义下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哈罗德本人就是“凯恩斯革命”的参与者,参加过为凯恩斯写作《通论》做理论准备的学术讨论。这一模型开启了应用数理模型研究经济增长的先河,并把凯恩斯采用的短期静态均衡分析所提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使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是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一次革命,同时它也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模型的政策启示是:⑴前期储蓄必需全部转化为投资,才能使前期增加的收入得到全部实现。因此,经济是在长期、动态的过程中增长的。⑵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

由于G A =G w =G n 三者达到一致的长期均衡增长可能性很小,

只有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才能避免经济增长过程中过于动荡。⑶在假定条件下,储蓄率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变量。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储蓄水平实现经济均衡增长。但模型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来自于资本积累、关于储蓄等于投资、劳动和资本不可相互替代、不存在技术进步等的假定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现实的解释力。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5对哈罗德—多马进行了修正,放弃了该模型关于劳动和资本不可相互替代以及不存在技术进步的假定,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增长与资本积 5新古典增长模型又称为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是理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工具。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 )提出,他以此为基础的研究获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累、技术变革的联系,重新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条件:①假定为两部门封闭经济,政府部门也被忽略,且社会只使用两类投入(资本与劳动)生产一种均质产品,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②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率n 增长;③储蓄总能转化为投资,即I=S 。④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即专业化的收益已经被全部利用,劳动、资本与技术以外的其它投入相对不重要;⑤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且总是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运行,劳动和资本是可以通过市场调节而充分地相互替代。根据以上修订与假设,模型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分技术进步变与不变两部分进行递进讨论。

(一)不考虑技术进步时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增长模型推导

设有生产函数形式:(),Y AF K N =

因不考虑技术进步,设A 为1,有

(),Y F K N =

总产出增长的讨论在第一节有述。其中的索罗余值是该模型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重要区别之一。由于人均产出增长更具讨论意义,假定一国全部劳动力都参加生产,由于规模报酬不变,将方程两边同除以N ,有

,1Y K F N N ??=???? ,Y K y k N N

==令

生产函数可以改写为:

y=f(k)

式中,y 为人均产出,k 为人均资本量,()y f k =表示,人均产出取决于人均资本量,人均资本量的增加会使人均产出量增加。但是,由于假设条件②,假定储蓄是收入的一个固定百分数s ,人均储蓄为sy ;由

于假设条件④,有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人均产出会

以递减的速度增长。图9-1是生产函数()y f k =的图示。现在

要讨论的是人均资本量增长的决定因素。

在一个只包括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两部门简单经济中,

由于没有政府部门、没有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由假设条件③,经济的均衡为:

S I =

即投资或资本存量的增加等于储蓄6。资本存量的变化等于投资减去折旧。当资本存量为K 时,假定折旧是资本存量K 的一个固定比率δK (0<δ<1),则资本存量的变化△K 为

K I K δ?=Δ

根据sY S I ==,上式可以写为:

K sY K δ?=Δ

上式两边同除以N ,有

k sy N K δ?=Δ/ (9.11) 另一方面,注意到(9.11)式有N K k /=存在,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则有ln ln ln k K N =?,又因为这些变量都是时间的变量,即

6

这里假设社会只存在一种类型的资本品,以简化讨论。 O y=f (k )图9-1 人均生产函数曲线k

()()()t N t K t k ln ln ln ?=,对上式两边对时间t 求导,得7

N

N K K k k Δ?Δ=Δ 式中的n N N =Δ/,为劳动增长率。于是上式用文字来解释就是:人均资本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

等式两边同乘以K ,有:K N

N K k k K K K ?Δ+?Δ=?Δ,推出nK K k k K +?Δ=Δ 上式两端同除以N ,则有:nk k N

K +Δ=Δ (9.12) 将(9.11)、(9.12)式合并,消去N K /Δ,于是

nk k k sy N

K +Δ=?=Δδ, k n sy k )(δ+?=Δ (9.13)

(9.13)式即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它说明了资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情况。公式表明,人均资本增加k Δ等于人均储蓄sy 减去(n+δ)k 项。(n+δ)k 项可以这样理解:

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 ,

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平均资本为k ,这一用途使用的储蓄便为nk ;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使用的储蓄为k δ。也就是说,人均储蓄sy 扣除用于为每一新增人口提供平均的资本装备nk 和替换折旧资本用去的部分k δ后即为人均资本增加量k Δ。总量为(n+δ)k 的人均储蓄是资本积累的增加,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了(n+δ)k 的部分导致了人均资本k 的上升,即k Δ>0。根据假设条件,增加的人均储蓄总能转化为人均资本,这一人均资本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的过程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可以用语言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结果,在技术进步等其它因素不变时,资本深化会带来人均产出的增长。

2、稳态分析

经济增长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而带来的经济总量增长;第二种情况是人均资本不变,人均产出并不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只是因为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增长。第一种情况称为经济的加速增长,第二种情况称为经济的稳态增长。

稳态是指人均资本k 达到均衡数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出y 也达到了稳定状态的情形。如图9-2所示。

在图9-2中,()y f k =代表人均产出随人均资本变

化而变化的曲线,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收

益递减规律开始起作用,资本边际生产力递减,故)

(k f 呈图中向右上方倾斜且逐渐平缓的曲线形状;)(k sf 是人

均储蓄曲线,由于)(k f 的性质决定了其图形也向右上方

7 为简化讨论,将y 定义为连续的关于时间的函数。上述推导过程中用到了复合函数的导数。当

()()t x t y ln =,对函数两边求导的结果为:??=?=x x

dt dx dx dy dt dy 1。x 上面加一个星号,或者dx/dt 表示单位时间(通常指一年)内x 的增量,因此,某个变量的对数关于时间的导数就是这个变量的增长率。

图9-2 经济增长的稳态

倾斜且逐渐平缓;反过来,如果人均资本下降,则相反的情况就会出现。(n+δ)k 表示资本广化,由于假定n 和δ都是不变的常数,故(n+δ)k 是条直线,它和)(k sf 线相交于E 点,表示经济在E 点处于均衡状态,这时人均资本为k E ,人均产出为y E 。E 点同时将人均产出y E 分成两个部分:BE 为人均消费部分,Ek E 为人均投资部分。若经济运行在E 点左边,()()sf k n k δ>+,即k Δ>0,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资本k 会持续上升,必有0y Δ>,一直到稳定状态k E 为止。若经济运行在E 点右边,则()()sf k n k δ<+,即k Δ<0,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资本k 会持续下降,必有0y Δ<,一直到稳定状态k E 点为止。若经济运行在E 点上,有()sy n k δ=+,0k Δ=,此时人均资本k 就不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果没有技术进步,人均产出y 也不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0E y k k Δ==,。这一状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E 点被称为长期均衡稳态点。因此,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中稳态的条件是:

k n sy )(δ+= (9.14)

此时经济增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人均资本k 和人均产出y 是相对固定的,其增长率为零。但总产出量Y 和总资本量K 都在增长。因为劳动人口量N 以n 速度增长,因此,总产出Y 与总资本存量K 的长期增长率必须与劳动力数量N 的增长率n 相等8,即

n K

K N N Y Y =Δ=Δ=Δ (9.15)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有着相同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条件,也就是说有着同样的生产函数的各国,最终将在同样的收入水平上趋于一致,尽管这一趋同过程可能十分缓慢。从(9.14)、(9.15)及其图9-2中还可以看到:

k ⑴值越小(意味着资本越贫乏),越有可能资本深化,故经济增长中穷国会快于富国;s ⑵越高,sf(k)曲线越向上移动,从而使稳态下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提得越高;n ⑶越低,可使(n+δ)k 曲线向右下方转动,从而使稳态下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提高。⑷稳态中的总产出增长率等于外生的人口增长率n ,独立于储蓄率s ,不受储蓄率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通过图9-3、图9-4还将看得更为清楚一些。

为简便起见,假定人均生产函数为()αk k f y ==,其中α为介于0和1之间的参数,则由9-14式可知:()k n sk δα+=,由此求得: ()[]αδ?+=11

n s k A (9.16) ()[]αα

δ?+=1n s y A (9.17) (9-17)式表明,若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较高的国家由于人均资本量较高,因此人均产量较高,国民就比较富裕;相反,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穷。在这些国家,面对人口增长,为保持资本-劳动比率不变,需要把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这种资本广化的要求使得资本深化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使得人均资本量减少。

8 ;K Y N N K N k N Y N y N N N K K K N Y Y Y N

Δ?Δ?ΔΔ?ΔΔΔ?Δ======

3、稳态的变化

稳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储蓄率的变化会对稳态产生影响。这里考察储蓄率提高的情形,储蓄率下降的情形可以依此类推。图9-3中,最初人均储蓄曲线s 0y 与(n+δ)k 曲线在E 0点相交,E 0点表示最初的经济稳态均衡,此时的人均储蓄为E 0k 0,人均资本量为k 0。当储蓄率由s 0提高到s ′以后,人均储蓄曲线s 0y 上升到s ′y 的位置。但人均折旧和人均资本装备之和(n+δ)k 并未改变,因此有0k 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均资本k 会持续上升,一直到稳定状态k ′为止。此时,人均储蓄曲线s ′y 与(n+δ)k 曲线在E ′点相交,E ′点表示新的经济稳态均衡。新的稳态下,人均储蓄为E ′k ′,多于旧均衡的E 0k 0;人均资本量为k ′,也多于原先均衡时的人均资本量为k 0。显然,储蓄率的提高增加了稳态的人均资本量,新的稳态均衡时的人均收入大于旧稳态均衡时的人均收入。因此,储蓄率的提高还增加了人均收入。

由于E 0点与E ′点都表示稳态,所以,这里所提到的稳态变化不是指由稳态到非稳态,而是指旧的稳态点变化到新的稳态点,经济变化前后都是稳态。这就是说,储蓄率s 的提高会使人均产出y 的增长出现一个过渡期。如图9-3所示,储蓄率从s 0增加到s ′,人均产出y 便会有从y 增长到y ′的稳态水平的过渡,总产出的增长率也会有一个过渡期的变化。但过渡期结束以后,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又会回到均衡的增长率,此时不能影响稳态下总产出的增长率n 。

因此,对于E 0到E ′点的变化,还应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视角对人均产出和总产出增长率两个问题进行考察。从短期来看,更高的储蓄率s 会导致更人均资本k 的增加,从而导致人均产出y 和总产出Y 的增长率Y Y

Δ都增加。图9-3中,当0k Δ>时,随着时间的推移,k 0右移到k ′时,必有y 0上移到y ′,同时引发Y Y

Δ的增加。图9-4中(a )显示了人均产出y 变化的时间路径;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储蓄率s 的上升导致了人均资本k 上升,并使人均产出y 以递减的速率增加,直到达到新的稳态为止。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k 0对应的E 0点

和k ′对应的E ′点都是稳态点,按照前面关于稳态的分析,稳态中的总产出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因此,尽管短期中总产出的增长率Y Y

Δ会随着储蓄率s 的增加引发的人均资本k 增加、人均产出y 增加而有提高,但长期中,随着(n+δ)k 表示的资本积累的增加,总产出增长率逐渐降低,最终又回到稳态的人口增长水平n ;同时也提高了人均资本k 和人均产出y 的长期水平。图9-3中,k 0右移到k ′后不可能再增加,因而y 0上移到y ′后不可能再变化,此时引发Y Y

Δ增加的就只是(9.15)式描述的n 。图9-4中(b )显示了总产出增长变化的时间路径:储蓄率s 的增加导致资本积累相应增加,从而带动了总产出的一个暂时性的较高增长 图9-3 储蓄率提高对稳态的影响y

0O

y y

t 01图9-4 人均产出和总产出增长率

随时间变化的轨迹

率。但随着(n+δ)k 表示的资本积累相应增加,长期中总产出的增长率Y Y

Δ最终会回落到人口增长率n 的水平上。

总之,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这里得到的结论是,储蓄率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也就是说,储蓄率的增加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

其次,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会对稳态的影响。这里考察人口增长率提高的情形,人口增长率下降的情形可以依此类推。

新古典增长理论虽然假定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例n 增长,但当把n 为参数时,就可以说明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图9-5中,

最初的经济位于N 1点所表示的稳态均衡,此时的人口增长率为n 1、人均资本量为k 1。当人口增长率由n 1提高到n 2以后,(n 1+δ)k 曲线向左上方转动到(n 2+δ)k 的位置,

(n 2+δ)k 曲线与sy 曲线相交于N 2点,N 2点实现了新的稳态。由于

sy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n 1+δ)k 曲线上升后的新

的均衡点N 2点一定低于N 1点。比较N 1、N 2两

点可知,人口增长率由n 1提高到n 2后,人均资本由k 1降低到k 2,人均产出由y 1降低到y 2,出

现一个k 与y 同时下降的过渡期(短期)。因此,人口增长率n 的提高降低了人均产出y 的稳态水平。长期则如(9.15)式的描述:总产出Y 的增长率会收敛于n ,并随n 的变化而变化;n 的上升对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增长率都不产生影响。这一结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人均产量下降由人口增长率上升引起的现象和总产出水平由于人口增长率的上升而增加的现象,并且解释了两个储蓄率相同的国家,人均收入会由于人口增长率不同而不同的原因。

上述分析表明,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如果经济增长仅仅是靠资本积累,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人均资本的增长将不同步于人均产出的增长,人均产出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还是会停滞。

(二)考虑技术进步时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上述分析未考虑技术进步,而是出于简化,令/0A A Δ=。而考虑技术进步正是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重要之处。现在考虑技术进步,即允许/0A A Δ>来对人均经济增长进行讨论。

1、经济增长模型推导

考虑技术进步时,总产出的生产函数可以写成 (),Y AF N K =

式中,A 为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因素并以固定比率g 增长。一般地,给定资本与劳动,Y 与A 有正向关系。

A 可以在若干位置中以任意一种进入生产函数。为了便于分析,常将生产函数写成如下形式,9并略去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具体推导:

()K AN F Y ,= (9.18)

上式中AN 被称为有效劳动,此时,新古典增长理论对生产函数的假定就变为产出Y 是资本K 和有效劳动AN 的一次齐次函数,则根据齐次函数的性质可以证明: 9 在生产函数Y =F (A ,N ,K )中,AN 表示劳动强化型技术进步,AK 表示资本强化型技术进步,如果A 位于括号外面表示技术进步在劳动与资本的偏向中处于中性,又称之为希克斯中性。劳动强化型技术进步才能推出(9.20)等式及其后面的结论。

y 1y k

k 2O

k 1 sy N 1 (n 2+δ)k

(n 1+δ)k N 2图9-5 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对稳态的影响y 2

对(9.18)两边同乘以λ,有),(K AN F Y λλλ=。又设AN /1=λ,则有)/,1(/AN K F AN Y =。记AN Y y /~=,表示有效劳动下的人均产出,AN K k /~

=,表示有效劳动下的人均资本。于是,),(K AN F Y =可以改写为()y

f k = ;有 )~,1()~(k F k f = (9.19) 假设技术进步率A

g A

Δ=,人口增长率N n N Δ=,折旧率为δ。 K sY K I K δδ?=?=Δ

等式两边同除以AN ,考虑上述假设条件,有

K Y K s sy k AN AN AN

δδΔ=???=? (9.20) 因为/k K AN = ,对其两边取对数,有()N A K k ln ln ln ~ln +?=,又因为这些变量都是时

间t 的变量,即

()()()[]t N t A t K t k ln )(ln ln ~ln +?=,等式两边再对时间t 求导,得

()n g K K N N A A K K k k +?Δ=??????Δ+Δ?Δ=Δ~~,()K n g K k

k K ++?Δ=Δ?~~ ()()K k K K AN g n k g n k AN AN

AN k ΔΔ?=?++?=Δ++ 两边同除以 (9.21) 联立(9.20)和(9.21),有

()推出;k n g k k y s ~~~~++Δ=?δ ()k g n y s k ~~~δ++?=Δ

(9.22)

经济稳态的条件是:k g n y s ~

)(~δ++=。可见图9-6。

(9.22)方程式表明,考虑技术进步时,有效劳动下的人均资本增加k ~Δ等于有效劳动下的人均储蓄y s ~减去k g n ~)(δ++项。k g n ~)(δ++项分为三个部

分:k n ~是为每一新增有效劳动人口需要新增人均资本的部分;k ~

δ是每一有效劳动人口的人

均资本中需要折旧的部分;k g ~是因为技术进步需要有效劳动人口新增人均资本的部分。 2、从图形及其文字分析中可以得出的几点认识:

⑴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并没有使前述稳态分析的结论产生大的波动;

⑵由前述假定条件就可知,n 、δ为常量;

⑶处于稳定状态时,由于)~(~k f y =、0~=Δk ,推出按有效劳动平均的资本AN

K k =~的k

~y 009-6 引入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增长率为零,进而按有效劳动平均的产量AN Y y /~=的增长率为零;

⑷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后,人均产出增长率只取决于技术进步速度。由于),(K AN F Y =,并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背景,10整理后有),(N K N AN F N

Y =,推出),(k A F y =;对此式两边取自然对数,有ln ln ln y A k θθ=+

(1-);等式两边再对时间t 求导,可得(1)y A k y A k

θθΔΔΔ=+?。从此处可以得出新的认识: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后,k 的增长率为零时仍可以有人均产出y 的增长,y 的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A 的速率g 。

⑸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后,稳态下的总产出的增长速度取决于(g+n )。因为AN

Y y =~,对此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并对时间t 求导,有)(~~n g Y

Y N N A A Y Y y y +?Δ=Δ?Δ?Δ=Δ,可得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后,稳态条件下有n g Y

Y +=Δ。 表9-6说明了考虑技术进步情况下,新古典增长模型在稳态时,4个重要变量的增长率。 表9-6 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稳态增长率

变量

稳态增长率 按有效劳动平均的资本

按有效劳动平均的产量

人均产出y

总产出Y 0 0 g n+g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1)稳态中的总产出增长率是外生的,不考虑技术进步时,它等于人口增长率n ;考虑技术进步时,它等于g+n ;而独立于储蓄率s ;(2)虽然储蓄率增加不影响稳态时总产出增长率,但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率可以提高

稳态的收入水平;(3)稳态中的人均产出增长率是由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决定的;

(4)趋同是新古典增长理论最后的总判断:如果两国人口增长率、储蓄率和生产函数相同,它们最终将达到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穷国是因为资本少才穷,但如果他们与富国的储蓄率一样,并有机会得到同样的技术,他们最终会赶上富国。

(三)黄金分割率

我们已经知道,新古典增长理论中,不考虑技术进步时,人均产出y 的增长取决于人均资本k 的增长;稳态增长指的是人均资本k 、人均产出y 不增长而总产出Y 随n 的增长而增长的一种增长状态。但是,是否可以因此认为k 值越大y 值的增长就会越好?推进y 增长的目的我们不能忘记:就是使人均消费c 最大化。从经济稳态增长的图形(图9-7)可以读出,横轴表示稳态时的人均资本,纵轴表示与稳态相对应的人均产出、人均储蓄和人均消费。如果储蓄率s 的取值不同,k n sy )(δ+=可以有多个稳态点。而不同的稳态点对应着不同的人均资本k i ,代表着不同的人均储蓄水平,不同的人均储蓄水平的背后是不同的人均消费水平(y-s=c )。过高的储蓄率s 导致低的人均消费c ,而过低的储蓄率s ,人均产出y 低,人均消费c 也就低。 10 由前述假定条件可知,以C-D 生产函数为背景、具有劳动加强型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为:

1111()(,)(),0 1.Y AN K Y F AN K AN K y A k N N N θθθθθθθθ

θ????==?=??=<<其中

因为f(k)代表人均产出曲线,nk 或者(n+δ)k 代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曲线,f(k)-nk 则代表着人均消费水平。例如T 、M 、X 、Q 四个点的人均消费水平,按照“人均消费=人均收入-人均储蓄”,即c=y-sy ,马上可以算出分别为TT ′、MM ′、XX ′、QQ ′,显然不相等。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现在需要找到人均消费水平最大化的人均资本点——人均资本k 的选择首先是为了y—sy 部分的最大化,而不是只是为了y 的增长。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要找出sy 曲线与nk 直线相交时使f(k)-nk 部分最大化的交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存在一个储蓄率水平s *,使得人均消费c *取最大值。假定不存在折旧,使人均消费水平最大化的交点就是f(k)-nk 函数一阶导数为零的点。他的答案被称之为资本积累的黄金率。11这个储蓄率下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值k*被称为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假定不存在折旧,则(n+δ)k 就变为nk ,稳态条件就变为:

sy=nk

稳态时,人均消费c 就是人均收入与人均储蓄之差,即:

c=y-sy

又由于sy=nk , y=f(k),故可得到:c = f(k)-nk

人均消费c 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f ′(k)-(nk)′=0,即:

f ′(k)=n

上式就是黄金分割率表达式,其含义为:要想使得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就应该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还可以用图9-7表示人均消费最大化时的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图中,稳态时的人均消费就是人均收入曲线y 与直线nk 之间的垂直距离。最

大的人均消费量出现在人均资本等于k*的时候。在

k*点,y 曲线切线的斜率正好等于n ,即这条切线与

直线nk 平行。这种情况下,人均收入曲线y 与直线

nk 之间的垂直距离M ′M 最大即人均消费最大,M ′M 表示的人均消费量大于人均资本分别等于k 、k 2时的

消费T ′T 、X ′X 。T ′T 、X ′X 之所以小于M ′M ,是因为人均资本为k 、k 2时所做的曲线y 的切线都不与直

线nk 平行。这一结论与f ′(k)=n 式的意思完全相同。 从黄金分割率可知,稳态时,如果人均资本量多于黄金分割的水平,则需要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人均资本减少到黄金分割的水平,这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反之,人均资本量少于黄金分割的水平,则需要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再通过储蓄转化为资本,使人均资本增加到黄金分割的水平。当然,经济运行在当期是否一定要达到稳态水平,取决于决策者对不同时期或者不同代际福利安排的取舍。

三、内生增长模型

新古典增长理论因其对于现实较强的解释力与精致的数学推导,掀起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二次革命,在20世纪60到80年代占据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地位。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有两个核心假设:技术外生、规模收益不变且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但随着人们对经济问题认识的深入和经济形势的发展,认为两个假设都不符合现实,模型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⑴这一模型只是说明了一个经济的储蓄率决定其资本存量的规模,从而决定其人均产出水平,但储蓄本身并不能产生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会影响经济的总产出变化、会影响稳态的人均资本k*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人均产出y 发生变化、会影响我们决定稳态黄金律 11 费尔普斯因此获得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图9-7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

资本水平标准,但它是外生变量,也不是人均产出持续增长的根本解释。当经济处于稳态时,经济增长只源自于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又来自于哪里?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只是一个假设,只是一个外生变量,并未加以解释。长期中人均增长取决于模型未能解释的“假设增长”的技术进步,这是一个难以令人满意的理论解释。⑵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由于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经济总量增长表现为收敛性,即按照时间路径将最终到达某种稳定状态。假定人均投资收益率和人均产出率是人均资本存量的递减函数,随着时间推移,各国工资率和资本产出比将会趋同。这是与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某些现实数据不符合的预测。⑶由于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经济将出现“沉闷和悲观的经济增长”,如果不存在外生的技术变化,经济就会收敛于一个人均水平不变的稳定状态。这样,新古典增长理论就会面临一个令人不快的结果:除非有正的人口增长率或外生给定的技术变化,否则,长期中一国经济就会进入零增长,而这与之后观察到的事实也不尽符合。另外,根据该模型得出的观点,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要快于发达国家,因为落后国家的人均资本水平较低,单位资本的回报率比较高,但随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有些落后国家的增长速度反而低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反思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超越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新增长理论,即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试图避免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长期经济增长完全是由理论本身的外生因素决定的缺陷,修定了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假设,提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并用内生技术进步和规模收益不变甚至递增来说明各国经济如何增长,技术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故称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阶段,主要在完全竞争假设

下考察长期增长率的决定。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在垄断竞争假设下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主要的内生增长模型大致分为三类:

1、AK 模型。这是放弃资本收益递减规律并能够导致内生增长的模型。假设生产函数为AK Y =,Y 是总产出,K 是总资本存量;s 为储蓄率,δ为折旧率,s 与δ均为外生变量,A 为衡量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出量,为反映技术水平的正的常数;该函数说明资本积累导致资本边际产品不是趋近于零,而是等于一个正数A ,不存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

于是资本积累可描述为:K sY K δ?=Δ

令11AK Y =,22AK Y =,则有()2121Y Y Y A K K A K Δ=?=?=?Δ,

Y A K A K K sY K sA Y Y AK K K

δδΔ?Δ?ΔΔ?=====? 这一模型表明,决定产出增长率ΔY / Y 的是sA-δ。只要sA >δ,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资本积累也足以保证经济沿着平稳的路径一直增长。于是可以对经济增长重新说明: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储蓄引致了经济的暂时增长,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使经济达到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而在内生增长的AK 模型推导中,放弃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储蓄率s 与技术水平A ;储蓄与投资会引起经济持续增长。放弃这一假设合理吗?

我们知道,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推导中假定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因此,y 曲线与对应

的储蓄线sy 向右上方弯曲逐渐变得平直,必需的

投资线(n+δ)k 与储蓄线sy 肯定相交(见图9-2)。y o

y sy

()n k δ+图9-8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现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放弃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于是,y 与sy 由曲线变成了直线,储蓄sy 到处都大于必需的投资(n+δ)k ,储蓄率越高,sy-(n+δ)k 越大,人均资本k 的增长从而经济增长也就越快。我们可以看到与图9-2完全不同的图9-8。放弃这一假设后经济是否同样持续增长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AK Y =中的资本K 。传统意义下的K 是指固定资本。

如果是这样来认识K ,

在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的驱动下,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当然合理;可是,内生增长理论意义下的K 不仅仅指实物资本,还包括知识资本,比如人力资本投资与研究与开发投资。而实际上历史表明知识资本是存在边际报酬递增的。如果这样来认识K ,内生增长理论放弃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就是合理的,对于经济持续增长的描述就成立;在所有增长理论中对于经济持续增长的解释就更合理。在中国经济当前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投资的拉动、依靠出口和对外招商引资、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对于内生增长理论的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2、外部性模型。既不放弃资本收益递减假定和完全竞争,又能产生内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型,是以外部性和知识溢出为基础的增长模型。这类增长模型的基本特征是:其一,技术进步、知识积累或人力资本积累是其他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因而不需要补偿并可维持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其二,个别厂商的生产函数表现为不变规模收益,但就整个经济而言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其三,上述两个特征决定了这类模型具有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即政府政策不仅具有水平效应,而且具有增长效应。根据外部性来源的不同,这类模型有多种构造方式。

(1)“干中学”及知识溢出模型。“干中学”模型认为,一方面,企业在进行投资和生产的过程中会逐步积累起生产经验和更有效的生产知识,而这些经验与知识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一个企业获得的生产经验和生产知识也能够通过产品销售、资本渗透与人事交流等形成溢出而被其他企业无偿地利用,从而使得其生产率也有所提高。因此,一个企业的总产出可以视为整个经济总投资的函数。也就是说,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副产品”(即干中学),知识的溢出导致了整个经济生产率的提高(即溢出效应)。可以通过对特定的生产函数做一些特点的假设来推导说明“干中学”及知识溢出是经济内生增长的源泉。

假定:①代表性厂商i 的生产函数为()i i i x K k F Y ,,=,其中i k 是该厂商的知识水平、i x 是该厂商的其他有形投入(例如物质资本和原始劳动等),K 代表整个经济的总知识存量;②对于个别厂商的自身投入i k 和i x 而言,该生产函数表现出不变规模收益、满足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假定。根据以上假定来讨论生产函数()i i i x K k F Y ,,=对于代表性厂商和整个经济的含义。首先对于代表性厂商而言,总知识水平K 为给定的变量,因此,生产函数表现为不变规模收益;其次对于对整个经济(假定它由N 个同质的厂商组成)而言,总知识水平K 不再是给定的常数而是影响总产出的一个自变量,所以,对于任何常数λ>1有()()()i i i i i i x K k F x K k F x K k F ,,,,,,λλλλλλ=>,因此对于生产函数(),,i i Y F k K x =当考虑K 为变量时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所以整个经济的生产函数()(),,,,i i i i i NY NF k K x NF k Nk x ==也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性质。在这里,总知识水平K 成为外部性的来源。此外,模型还假定i k 的增长率取决于i k 的水平和投资数额(产出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这样,通过知识积累的“副产品”性质和知识存量的外部性得到了内

生增长。

(2)人力资本模型。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它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智力、技能以及知识的总和,必须通过教育和培训等的成本才能形成。模型假定:其一,人力资本的增长率是人们用于积累人力资本的时间比例的线性函数(这与

纯粹的“干中学”模型有所不同)

,从而引入了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其二,投资者的人力资本具有两种效应:一种是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即人力资本的增加会使得投资者本身生产率的提高;另一种是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因为人力资本可以无成本的传递,所以人力资本的增加不仅提高了投资者本身生产率,还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每一经济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不考虑这部分影响),这种外部性就是该模型能够产生递增规模收益(整个经济水平)和政府政策增长效应的基础。

在引入了人力资本之后,根据以上的假定,可以将生产函数设为:()1y Ak uh αα?=,其中k 为物质资本;u 为工人用于生产的时间,将工人可用时间正规化为1,则有0

3、研究与开发模型。即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模型。外部性模型通过引入知识积累或人力资本积累,并借助于溢出效应得到了内生增长。R&D 模型则认为技术进步或创新是厂商进行有意识的、旨在获取垄断收益的活动的结果,正是这种内生的技术进步打破了边际报酬递减,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内生增长。该模型认为技术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物品的两大特点:非竞争性的和部分排他性。因而完全竞争的假定被放弃,而使用具有市场势力的垄断竞争模型进行分析。非竞争性意味着生产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这点与外部性模型是一样的;部分排他性则为从事R&D 活动的厂商提供了激励。所以R&D 与外部性模型的不同点就在于R&D 模型把技术的外部性与垄断结合起来,因此就没有再考虑技术的外溢。以R&D 为基础的增长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技术进步理解为产品种类的增加(例如新行业的开辟),一类是将技术进步理解为产品质量的改进(例如同类产品的升级换代)。这两类

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引入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性”概念,

即新产品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旧产品的被淘汰。

第三节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由增长核算方程式可知,政府可以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即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和劳动投入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鼓励技术进步

新古典增长理论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更是强调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强大作用。因此,理性的政府就必须为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断地鼓励技术进步。

专利制度的建立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鼓励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政策。从专利制度来看,当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发明了一种新产品,发明者可以申请专利。如果认定该产品的确是原创性的,就应该授予其专利,给予发明者在规定期限内排他性地生产该产品的权利。通过允许发明者从其发明中获得利润,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发明者对新产品以临时垄断而抑制知识溢出效应,但提高了个人和企业从事研究的积极性,激励了专利技术的进步。与专利制度相关联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有效地维护技术发明者

2 第二章 经济发展理论

第二章经济发展理论 本章要求了解经济发展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它的历史过程,重点把握五种类型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内容、特点,理解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适用性。 一、单项选择题 1、认为正常数量和比例的储蓄、投资和外援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必不可少的理论是( )。 A.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B.结构变动理论 c国际依附理论 D.新经济增长理论 2、线性阶段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 )。 A.罗伊·哈罗德 B—阿瑟‘刘易斯 c索洛 D.w.w.罗斯托 3、在线性阶段理论中,经济发展的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最关键 A.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B.起飞阶段 c向成熟推进阶段 D.高额群众消费阶段4.在经济起飞阶段,一个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是净投资必须达到国民收入的( )。A.15% B.5% C.10% D.20% 5、在向成熟推进阶段,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通常占国民收入的( D )。 A.20% 30% B.10% C.5%一15% D.15% 6.下列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AD )。 A.主导部门是具有革新创造性的部门 B.主导部门一般增长得较慢但对经济的影响力较大 C.辅助部门是作为主导部门发展的条件而得到迅速发展的部门 D.派生部门是由于总收入、人口、工业生产的增长而得到稳定增长的部门 7.为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援助发展中国家提供依据的理论是( )。 A.国际依附理论 B.新经济增长理论 c.结构转换理论 D.经济成长阶段理论8、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A.发展模式经验研究认为资本积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B.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国际经济秩序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C.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认为第一世界国家以及国际机构的掠夺活动是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之一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经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经济发展理论有( A.线性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B.结构变动理论 C.国际依附理论 D.反对国家干预的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 E.新经济增长理论 2.罗斯托的线性阶段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需要经过 ( )。 A.传统社会阶段 B.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C.起飞阶段 D.向成熟推进阶段 E.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3.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中,经济中的主导部门转移为() A.耐用消费品部门 B.教育卫生部门 C.住宅建设部门 D文化娱乐部门 E.旅游部门 4、一个部门如果要成为经济中的主导部门,它必须具备的特点是()。 A.部门产品的供给弹性大 B.部门产品的供给弹性小 C.部门产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大 D.部门产品的需求弹性小 E.部门产品的需求弹性大5、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显示( )。 A.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储蓄率成反比 B.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教材

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长期化与动态化,通过对各种周期的理论解释,全面了解国民收入波动的因素,重点掌握乘数——加速原理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及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加速原理和乘数—加速数模型,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1.有关经济周期的解释: (1)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规律性模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展,随后是经济活动的扩展,接着是进一步扩张。这类周期随着产量的长期趋势进程而出现。 (2)萨繆尔森的解释——在繁荣之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张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与生产下降。价格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当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高涨可以边线为长期持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生活标准。它也可以表现为短暂的价格膨胀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的、灾难性的萧条。 简单地说:经济周期就是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由此可见,在经济周期这一概念的解释上,都集中强调了以下三个要点: (1)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而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活动。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与根源。 (2)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 (3)虽然每次经济建设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点,即每个周期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二、经济周期阶段及其特征 经济周期可以分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1.繁荣阶段(高涨阶段):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当就业与产量水平达到最高,这时经济就开始进入衰退阶段。 2.衰退阶段(危机阶段):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一、导言: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理解造成总量波动的来源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和性质的主要理论。通过对美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真实GDP 分析得出:第一个事实是,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形式(由于产出的变动不规则,因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都不试图将波动解释为由不同时间长度组成的确定性周期,想识别出有的基钦周期(3年)、朱格拉周期(1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及康德拉耶夫周期(50年)的努力通常被认为是徒劳的。普遍的观点是,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扰动,以随机的时间间隔来影响经济,这些扰动继而传递给整个经济。在这一点上,主要宏观经济学派的差别在于他们对扰动和传递机制的假设不同;第二个事实是,产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波动程度不一(存货投资平均只占GDP中一个极小的比例,它在衰退时的波动却几乎占GDP下降的一半);第三个事实,涉及产出变动的不对称性:产出在较长的时间内稍高于其通常路径,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远低于其通常路径。第四个事实是,二战前后的产出波动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剔除对二战前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传统估计存在重大的偏差);最后,失业率的变动一般小于产出变动。 二、波动理论 瓦尔拉斯模型,即一个没有任何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市场缺失、或其他不完善性的竞争性模型来理解总量波动。拉姆齐模型是瓦尔拉斯总量经济基本模型。本章是对拉姆齐模型的一个扩展,纳入总量波动:1、存在一个扰动来源,如果没有冲击,该模型将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平衡增长。强调对经济中的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以及政府购买冲击,这两种冲击代表真实扰动:技术冲击改变既定数量的投入品所产生的产出,而政府购买冲击改变既定生产水平条件下私人经济可利用的商品量。——RBC模型。2、考虑就业的变动。通过使家庭效用不仅取决于家庭消费,而且取决于家庭工作量,从而

第二章-经济增长

增长篇 第二章 本章主要内容 ●2.1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 ●2.2经济增长模型 ●2.3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 ●2.4中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增长意味着总产出的扩张和平均收入的增 加,是经济结构变化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不断实现的经济增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诸多因 素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进程,而经济增长的方式也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经济增长”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 (O u t p u t)的增长。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资源的投入量及其使用效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资源的投入量和资源使用效率都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包括影响资源投入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经济 和非经济的因素。 ●技术 ●制度 ●结构变迁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不同要素的组合形式。 ●包括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两种形式。 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 ●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在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投入的数量扩张,即 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我们称为粗放(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 ●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源使用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我们称 为集约(内含)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八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试题

第十九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一、判断 1、在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失业率上升。( )T 2、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投资主要是存货投资。( )F 3、经济增长的标志是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T 4、人均生产函数说明了人均产量与人均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关系。( )F 5、如果W G G ,则经济会出现累积性的“扩张”。( )F 6、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其15岁以下人口在人口中占的比例也高。( )T 7、如果一国用借款购买生产资本并使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高于利率,那么,它向国外大量借款就不会引起债务负担过重。( )T 8、加速原理的基本含义是产量的增长率大于投资的增长率。( )F 9、加速原理意味着,如果实际国民收入迅速增加,那么投资需求曲线就会向右方移动。( )T 10、经济周期理论的重点从总需求角度分析经济的短期波动,而经济增长理论的重点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经济的长期趋势。( )T 二、选择题 1、根据现代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 C ) A 、GDP 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B 、人均GDP 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C 、GDP 值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D 、以上各项均对。 2、经济波动的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为( D ) A 、扩张、峰顶、衰退、谷底; B 、峰顶、衰退、谷底、扩张; C 、谷底、扩张、峰顶、衰退; D 、以上各项都对。 3、当某一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C )。 A 、经济的生产能力增加,因而存货增加; B 、总需求逐渐增长; C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D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4、在熊彼得的经济周期理论中:( C ) A 、用太阳黑子变化来解释经济周期; B 、用心里预期变化来解释经济周期; C 、用企业家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 D 、用货币数量增减变动来解释经济周期; 5、解释经济周期的消费不足理论把繁荣的衰退归因于( A )。 A 、消费者的支出跟不上生产的发展,所以导致普遍的供过于求; B 、投资比消费增长快,所以没有足够的物品供消费者购买; C 、储蓄和投资减少; D 、政府税收太高,以致于消费者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 6、斯坦利?杰文斯提出的“太阳黑子理论”( B )。 A 、关于经济周期形成的内部原因的一种解释; B 、关于经济周期形成的外部原因的一种解释; C 、关于经济增长的内部原因的一种解释; D 、关于经济增长的外部原因的一种解释。

经济周期理论

CH 10 经济周期理论 一、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 1.太阳黑子理论:杰文斯(英)

2.雨量说:亨利·穆尔(美国) 3.政治周期说:卡莱斯基(波)政治力量的对比、竞选周期等 4.创新理论:熊彼特(奥)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或“二阶段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

第九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答案)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 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周期 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加速数 也叫加速系数,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导致资本量的增加量,即资本增加量与产量增加量之比 二、简答题 1、在哈罗模型中,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是什么?三者不相等时社会经济将出现什么情况? 答: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是哈罗德长模型中研究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所必需的条件时区分三种不同的经济增长率概念。 均衡增长率,也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指在储蓄率s和资本产出比v为既定的条件下,为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所需要的产出增长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由储蓄和厂商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决定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实际增长率G,是指实际上实现了的产出增长率,它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即一定资本产出比率下社会实际储蓄率。 自然增长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指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变化后能达到的最大可能实现的增长率,它是由劳动力和技术水平决定的。 经济中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需要满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由于三种增长率由各不相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实际中很难达到三者相等的情况。这时社会经济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如果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说明社会总需求超过厂商所合意的生产能力,这时,厂商将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在乘数作用下使实际增长率更高,显得资本存量更不足,因此,其结果是需求膨胀,引起经济积累性持续扩张。 (2)如果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说明社会总需求不足,厂商拥有的资本过剩,这时,厂商将削减投资,由于乘数作用,实际增长率更低,显得资本更过剩,结构是收入下降,经济持续收缩。 (3)如果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允许的程度,增长受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出现资本闲置,因此,厂商将削减投资,引起经济的长期停滞。 (4)如果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未达到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条件所要求的水平,因劳动力过多而使工资低廉,因此,刺激经济形成长期高涨。 因此,只有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情况下,经济才能均衡增长,否则将出现短期内经济收缩与扩张的波动。只有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时,才能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实现充分就业,否则将使经济处于长期的失业或者通货膨胀。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时,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经济增长状态。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二阶段模式”(或“纯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是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分析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 在“四阶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浪潮不止一次,“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这时一般又会伴随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出现了投机。此即,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扩张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因此,“第二次浪潮”中就已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它不可能有自动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萧条”,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引起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并不是平稳进行的,同时各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经济周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浙大远程经济学第九章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加速数:也叫加速系数,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导致资本量的增加量,即资本增加量与产量增加量之比。 二、选择题 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C) A.失业率的下降; B.先进技术的广泛运用; C.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D.城市化速度加快。 2、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B) 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一点向曲线外移动; 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点向曲线上移动; 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沿曲线移动。 3、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较好指标,是因为(A) A.GDP以货币表示,易于比较; B.GDP的增长总是意味着已发生的实际经济增长; C.GDP的值不仅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还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福利程度; D.以上说法都对。 4、下列各项中(A)项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 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增加; B.实行劳动专业化; C.规模经济; D.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应

用。 5、下列各项中(C)项不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投资的增加; B.就业人口的增加; C.人才的合理流动; D.发展教育事业。 6、根据哈罗德的定义,有保证的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G之间可能有的关系式(D) A. ; B. ; C. ; D.以上各项均可能。 7、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 和自然增长率 的区别在于(C) A. 假定资本与劳动的比例不断提高,而 没有; B.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第九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 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周期 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加速数 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导致资本量的增加量,即资本增加量与产量增加量之比。 二、选择题 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C) A.失业率的下降; B.先进技术的广泛运用; C.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D.城市化速度加快。 2、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B) 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一点向曲线外移动; 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点向曲线上移动; 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沿曲线移动。 3、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较好指标,是因为(A) A.GDP以货币表示,易于比较; B.GDP的增长总是意味着已发生的实际经济增长; C.GDP的值不仅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还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福利程度; D.以上说法都对。 4、下列各项中(A)项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 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增加; B.实行劳动专业化; C.规模经济; D.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应用。 5、下列各项中(C)项不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投资的增加; B.就业人口的增加; C.人才的合理流动; D.发展教育事业。 6、根据哈罗德的定义,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G之间可能有的关系式(D)

A.; B.; C.; D.以上各项均可能。 7、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区别在于(C) A.假定资本与劳动的比例不断提高,而没有; B.以充分就业为前提,而没有; C.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不稳定的增长率,而是比较稳定的增长率; D.。 8、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G,经济将(B) A.持续高涨; B.长期萧条; C.均衡增长; D.不能确定。 9、如果实现了哈罗德模型的自然增长率,将使(A) A.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B.实现均衡增长; C.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 D.经济持续高涨。 10、当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时,厂商的反应是(A) A.增加投资; B.减少投资; C.保持原投资水平; D.不能确定。 11、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如果没有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则当(C)时稳定状态下消费有一最高水准。 A.劳动边际产出等于资本边际产业; B.劳动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 C.资本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 D.劳动边际产出等于零。 12、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如果不考虑折旧和技术进步,则当(C)时稳定状态下消费有一最高水准。 A.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 B.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人口增长率(劳动增长率); C.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人口增长率; D.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零。 13、经济波动的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D) A.扩张、峰顶、衰退、谷底; B.峰顶、衰退、谷底、扩张; C.谷底、扩张、峰顶、衰退; D.以上各项均对。

《西方经济学》第九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习题

《西方经济学》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习题 一、选择题 1、经济增长最基本的特征()。 A、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B、技术进步; C、制度和意识的调整; D、社会福利的增加; 2、经济周期中两个主要阶段是()。 A、繁荣和萧条; B、萧条和复苏; C、繁荣和衰退; D、衰退和复苏; 3、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 A、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B、衰退、萧条、复苏、繁荣; C、萧条、复苏、繁荣、衰退; D、复苏、繁荣、衰退、萧条; 4、经济周期的中心是()。 A、价格的波动; B、利率的波动; C、国民收入的波动; D、就业的波动; 5、持续时间约为15~25年的经济周期是由经济学家()提出的。 A、基钦; B、朱格拉; C、库兹涅茨; D、康德拉季耶夫; 6、下列各项中属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的是()。 A、投资过度论; B、心理周期论; C、消费不足论; D、太阳黑子周期论; 7、根据哈罗德模型,当资本-产量比率为4,储蓄率为20%时,则经济增长率为()。 A、5%; B、20%; C、25%; D、80%; 8、加速原理表明()。 A、GDP增加导致投资的多倍减少; B、GDP增加导致投资的多倍增加; C、投资增加导致的GDP多倍增加; D、投资增加导致的GDP多倍减少; 9、强调经济增长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经济增长模型是()。 A、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B、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C、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D、增长极限论; 10、经济活动之所以发生周期性的波动,是由于()。

A、乘数的作用; B、加速数的作用; C、技术变动的冲击; D、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 二、判断题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2、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技术进步。() 3、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4、朱格拉周期是一种短周期。() 5、经济增长最基本的标志是技术进步。() 6、刺激消费水平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 7、加速原理断言GDP的增加导致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8、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特征之一。() 9、新古典模型认为,在长期中实现均衡增长的条件是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 10、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 三、问答题 1、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简述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路。

名词解释:经济周期理论详解

名词解释: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编辑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表现在图形上叫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更为形象,也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名称。 中文名经济周期外文名Business cycle别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特点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图形表现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目录1研究意义2阶段定义?两阶段法 ?四阶段法 3成因?外因论?内因论 ?综合论 4类型?短周期 ?中周期 ?长周期?建筑周期 ?综合周期 5争论6相关影响1研究意义编辑 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大气候”的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2阶段定义编辑经济周期阶段定义按照阶段数量划分可分为两阶段法和四 阶段法。 两阶段法 经济

经济周期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企业生存法则。 四阶段法 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经济周期A-B为衰退, B-C为萧条,,C-D为复苏,D-E为繁荣 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经济萧条指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其明显特征是需求严重不足,生产相对严重过剩,销售量下降,价格低落,企业盈利水平极低,生产萎缩,出现大量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大。 3成因编辑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太阳黑子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九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九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经济增长理论是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经济周期理论是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通过本章教学,着重从总供给角度了解增长的特征与原因,从总需求角度了解波动的原因与规律。 教学重点:经济周期的原因;经济增长的源泉; 教学难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条件;乘数—加数原理; 第一节 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也叫经济循环、商业周期、商业循环):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扩张与衰退,相互交替,使经济总量螺旋式增长的现象。 理解经济周期的定义要注意: ①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而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活动的波动。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和根源; ②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 ③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之点,即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 经济周期一般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扩张性阶段和收缩(衰退)阶段。如果更细一些,经济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过渡阶段。 A 为顶峰,A- B 为衰退,B- C 为萧条,C 为谷底,C- D 为复苏,D- E 为繁荣,E 为顶峰

经济周期四个阶段各自的特点: o繁荣 其特征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这时就业与产量水平达到最高,但股票与商品的价格开始下跌,存货水平高,公众的情绪正由乐观转为悲观。这是繁荣极盛时期,也是由繁荣转向衰退的开始。。顶峰一般为1-2个月。 o衰退 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低于正常水平。 o萧条 其特征为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这时就业与产量跌至最低,但股票与商品的价格开始回升,存货减少,公众的情绪正由悲观转为乐观。这是萧条的最严重时期,也是由萧条转向复苏的开始。谷底一般为1-2个月。 o复苏 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三、经济周期的类型 1、基钦(美国,1923 )周期:短周期,平均长度为3.5年。 2、朱格拉(法国,1860)周期:中周期,平均长度为9~10年。 3、康德拉季耶夫(俄国,1925)周期:长周期,平均为50年。 4、库兹涅茨(美国,1930)周期:中长周期,平均长度为20年。 5、熊彼特(美国,1939)综合周期:每一个50~60年的长周期包括6个8~10年的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长度约40个月的短周期。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大约经历了三个长周期:①第一个长周期:18世纪80年代-1842年,“纺织机时代”;②第二个长周期:1842年-1897年,“蒸汽机和钢铁时代”;③第三个长周期:1897年以后,“电气化和汽车时代”。 四、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1、消费不足论 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过多,消费不足。这是由于分配不均造成的。富人得到了更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重点

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西斯蒙第认为,经济危机是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后才出现的特有现象,其原因是生产脱离消费后导致的消费不足。具体而言,就是:一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生产摧毁了小生产,导致消费能力降低;二是资本家采取了薄利多销等措施,导致进一步降低工资,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总是导致今年的生产大于去年的生产,但工人的消费有限,最终是个人消费不足。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杰文斯认为,任何一年收获的成功肯定依存于天气,特别是夏季和秋季各月的天气;如果天气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太阳周期,那就可以说,谷物的价格和收获将或多或少地依存于太阳时期,并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其时期等于太阳黑子出现的时期。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经济危机既不存在可能性,也不存在现实性。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经济危机具有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必然性,还“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3页。),而这“一系列关系”就寓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中”。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对价值增值的无休止追逐导致的资本积累规模螺旋式上升、生产能力无限扩张。第二,大工业生产方式与资本积累规律的共同作用。第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第四,固定资本的周转周期。第五,资本主义对抗性分配关系。第六,信用制度的发展。马克思对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其最终结论是“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8页。)米契尔的“自然发生论”。在经济周期内的经济过程里,米契尔强调的是成本和价格发展的不平衡。当经济活动开始扩张时,生产成本开始比价格更快地上升。这会降低利润率,使人们对未来利润的前景感到悲观,反过来这又会使投资削减,导致销售、产出和就业量减少。当衰退产生时,成本和价格一样减慢增长或者开始降低,但成本的减低不久就开始超过价格的降低,于是改善了利润的前景和刺激了投资。这反过来又有助于结束衰退和开始复苏。熊彼特的“创新周期说”。熊彼特认为,创

(完整版)第九章经济增长习题参考答案

第九章经济增长习题及答案 复习与思考 1.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2.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基本含义? 3.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5.丹尼森认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6.库兹涅兹认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课后练习 1.A国与B国的生产函数都是,Y = F(K, L) = K1/ 2L1 /2 (1)证明这个生产函数是规模不变生产函数 (2)求人均生产函数 (3)假设技术不变,人口增长率为0,资本折旧率为5%。如果A国的储蓄率为10%,B国的储蓄率为20%,求两个国家的稳态的人均资本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 (4)假设两国的初始人均资本都为2,此时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为多少?用表格显示这两个国家的人均资本存量将随时间如何变动,同时计算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B国的消费要过多少年才会高于A国的消费? 1.答案: (1)F(λK, λL) = (λK)1 /2 (λL)1/ 2 = λ(K1/2L1 /2 )= λY,因此,Y = F(K, L) = K1/ 2L1 /2是规模收益不变生产函数。 (2)人均生产函数y = k1 /2 (3) δ=折旧率=0.05,sa=A 国储蓄率=0.1,sb=B 国储蓄率=0.2, 稳态的条件: A国:0.1 k1 /2=0.05k,k=4,y=2,c=y-sy=1.8 B国:0.2 k1 /2=0.5k,k=16,y=4,c= y-sy=3.2 (4)sa=0.1,sb=0.2,δ=0.05,两国k0=2,y = k1/ 2,c = (1-s) y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

第十三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一、思考题 1.简述卡尔多经济周期模型。 2.怎样用乘数论和加速原理说明经济周期波动? 3.试述希克斯经济周期理论。 4.试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谈谈自己的认识。 5.简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6.比较说明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和新剑桥增长模型。 7.试分析影响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诸因素。 8.谈谈你对增长极限论内容及其论争的看法,有什么启示与意义。 9.试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并给予简要评析。 10.简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简要评析。 二、计算题 1.假设某国经济边际消费倾向b=0.75,加速数v=2,每年自发投资a I =900亿元,2000年国民收入水平600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400亿元,求2001年该国的总投资和国民收入水平? 2.假定某国经济的资本—产出比率C=4,消费倾向Y C =0.8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基本思想,求其有保证的增长率w G 是多少?若此时n G =3 26%,按照新古典模型,要将C 调整到多少的时候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3.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生产函数y=f(k)=2k-0.52k ,人均储蓄率为0.3,人口增长率假设为3%,求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 值?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卡尔多的经济周期模型 尼古拉·卡尔多在凯恩斯的储蓄—投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经济周期模型。模型中储蓄和投资是指事前储蓄和事前投资,即预计的储蓄和投资。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都是非线性的。卡尔多运用非线性储蓄函数和非线性投资函数的性质和引入社会资本存量这一经济变量,来说明繁荣和萧条交替反复出现的经济周期。储蓄是社会资本存量的递增函数,投资是社会资本存量的递减函数。在高收入水平上,社会资本存量大,投资函数向下移动而储蓄函数向上运动,于是经济系统从繁荣走向萧条。在低收入水平上,投资函数向上移动而储蓄函数向下移动,于是经济系统从萧条走向繁荣。所以,经济周期波动是由投资、储蓄和国民收入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卡尔多周期模型用六个阶段说明经济周期,第一阶段是顶峰时期,第二、三阶段是衰退时期,第四阶段是谷底时期,第五、六阶段是复苏时期。经过六个阶段形成了一个经济周期,如此循环往复,经济活动呈现周期性波动。这一模型表明,国民收入周期波动是由社会资本积累、投资和储蓄变化而造成的。

习题9-1-1-第九章-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开放经济

第九章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和开放经济 1.(352).若要使经济增长率从5%提高到8%,在储蓄率为20%的条件下,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资本系数应该为()。 A . 4 B . 2.5 C . 6 D . 5 答案:B 2.(353).若想把经济增长率从5%提高到7%,在资本系数等于4的前提下,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储蓄率应达到()。 A . 28% B . 30% C . 32% D . 45% 答案:A 3.(354).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时,经济将出现()。 A . 均衡增长 B . 累积性的收缩 C . 累积性的扩张 D . 不能确定 答案:B 4.(355).当实际的资本系数大于意愿的资本系数时,厂商的反应是()。 A . 增加投资 B . 减少投资 C . 保持原有投资水平 D . 增雇工人 答案:B 5.(356).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 A . 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等 B . 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相等 C . 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 D . 实际增长率应大于自然增长率 答案:C 6.(357).经济增长通过()来反映。 A . 居民收入水平 B . 利率水平 C . 物价水平

D . GDP 答案:D 7.(358).经济周期的实质是()。 A . 失业率的波动 B . 利息率的波动 C . 价格水平的波动 D . 国民收入的波动 答案:D 8.(359).经济周期顺序地经过四个阶段,即()。 A .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B . 繁荣、萧条、衰退、复苏 C . 繁荣、衰退、复苏、萧条 D . 衰退、繁荣、萧条、复苏 答案:A 9.(351).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当资本系数为4、储蓄率为20%时,经济增长率为()。 A . 5% B . 80% C . 20% D . 15% 答案:A 10.(426).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项目的是()。 A . 一国为别国提供保险的收入 B . 一国对别国劳务出口的收入 C . 一国在别国发行债券的收入 D . 一国在别国销售商品的收入 答案:C 11.(425).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是()。 A . 国外政府在本国的存款 B . 本国在外国发行股票的收入 C . 外国居民在本国旅游的支出 D . 本国在外国发行债券的收入 答案:C

真实经济周期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也称真实商业周期理 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周期源于经营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如技术进步的冲击,而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经营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存在与长期趋势不同的短期经济背离。 所谓“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经常存在于二手市场、保险市场。 逆向选择,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的一个定义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潜在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它显示的是一国或是一个区域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反映了这个国家或这个区域经济活动的价值,它包括了在经济活动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GDP既包括有形的物品价值,又包括无形的劳务价值。GDP早已成为显示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潜在GDP,一个国家在正常强度下,充分利用其生产资源能够生产出的GDP。所以也叫“充分就业的GDP”,反映一个经济的潜力。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Potenti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高就业的GDP,或更精确地说,在既定的技术状况和人口规模条件下可以达到的且不致加速通货膨胀的最高水平的GDP?现今一般认为:它是那个与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相应的产出水平的等价物? 潜在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在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在实践中,由于机器、设备、劳动、土地等全部生产要素是否已经被充分利用,实际上难以测算,相对来说,计算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被利用的状况倒比较容易,因此,潜在GDP也被定义为充分就业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 实际上,当劳动资源被充分利用即实现充分就业以后,也标志着其他生产要素也已被充分利用,而如果在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失业,也一定意味着其他生产要素存在着大量的闲置,所以,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一词在很多场合都是生产要素或资源被充分利用的代名词。 潜在GDP的增加就是经济增长。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差别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情况,如果实际GDP大于潜在GDP,则经济高涨,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实际GDP小于潜在GDP,则经济衰退,有失业的压力。 短期gdp波动是由于总需求的变化造成 潜在GDP指的是长期中经济充分就业时的国内生产总值。长期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的生产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经济的实际(即短期)产出水平偏离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是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