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广东省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广东省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广东省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广东省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幸福广东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广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结合广东省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趋势,特制定广东省2011-2015年(以下简称“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一、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充分发挥广东独特的政治、经济、地缘等优势,努力开拓社会养老服务新路子,积极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特别是保障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让老年人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1、开创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新模式。我省一直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公民互助、规范推进”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方向,努力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营模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管理方式规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制机制。

——逐步实现了养老服务由政府包办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转变,养老服务兴办主体由传统公办向“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多元投资方向发展。

——逐步实现了养老服务对象由传统的服务城乡“三无”(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 特困老年群体向全体老年人的转变,养老服务水平由低层次向专业化服务较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逐步实现了养老服务模式由单一机构养老向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向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方向发展。

——逐步实现了养老服务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转变,社会养老服务向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个性化服务以及行业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我省已逐步形成了财政、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新建和改扩建市、县(区)社会福利机构,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561家,养老床位11.18万张,收养老人约7.44万人;二是全省实施“千间敬老福星工程”,对全省1046间敬老院进行升级改造,敬老院的供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在街道、社区兴建“星光老年之家”。目前,在全省城乡6169个社区已建有“星光老年之家”4767个,总建筑面积209.45万平方米。

3、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建设。2005年起,我省着力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2010年,我省启动“居家养老服务示范活动”,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由传统民政对象扩大到低收入孤老、空巢老人及其他有需求的社会老人。截至2010年底,全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有254家,服务居家老年人292.78万人次。

4、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初显成效。目前全省已有15个地级以上市开展家政服务员和养老服务员的职业鉴定工作,经鉴定的养老护理员2.4万人,家政服务员2.23万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吸引了一大批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已开

展引入专职社工或购买专职社工服务;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引入志愿者为老人提供义工服务。

5、粤港澳社会养老服务合作走出新路子。2005年以来,全省各地积极推进与港澳社会养老服务的合作与交流,认真落实CEPA补充协议,吸引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广东以独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形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学习借鉴香港养老服务机构个性化的工作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专业化的服务方式,促进了广东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老年人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省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老年人口基数大,至2010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072万人,占全省户籍人口的12.6%,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167万人,人口高龄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省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1、居家养老服务刚刚起步,支持系统尚未建立。目前我省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示范”活动主要是依靠筹集的福利彩票公益金开展,覆盖面较窄。场地供应和资金投入不足,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匮乏,缺乏服务实体,缺乏专业服务人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星光老年之家”聘用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多为下岗的“4050”人员。各地还没有建立起居家养老支持服务制度,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社区资源分散,社区为老服务志愿活动尚处于自发状态。

2、养老机构床位总量不足,服务功能不完善。目前全省城乡养老床位只有11万张,只占老年人口的1%,既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至7%,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与全国1.6%的平均水平差距也较大。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区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欠发达地区县级养老机构、乡镇敬老院,由于经费、工作人员不足,设施设备残旧老化,功能不完善,管理服务水平低,有相当数量的城镇“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法定赡养人无赡养能力)老人、农村“五保”(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老人和中低收入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不愿入住养老服务机构。

3、养老院舍建设滞后,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我省养老机构硬件建设总体上比较落后,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床位少、空间窄、环境差等问题,公办或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数没有配套医疗机构,设施设备简单、不配套,没有为失能老人服务的运输车辆和辅助器具。养老机构软件建设滞后,多数养老机构不能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配备管理和服务人员,从业人员十分匮乏,一线养老护理员不足实际需求的一半,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所聘用的服务人员大部分为“4050”人员,管理人员多数没有专业资质,持证上岗制度尚未建立。

4、各级财政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社会养老服务建设财政投入不足,许多地方养老服务事业经费特别是建设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没有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一些扶持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指标没有纳入城乡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着建设用地难以解决的问题,限制了社会资源流入社会养老服务业。政府购买专业化(包括引入专职社会工作者)的养老服务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指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覆盖城乡,面向所有老年群体,优先保障城镇“三无”、农村“五保”老人和中低收入以及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公民互助、规范推进的原则,以实现人人享有社会养老服务为目标,以满足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及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构建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以政府投入为支撑,政策扶持为导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为老年人提供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落实各项老年福利政策,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城乡统筹,促进公平。坚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逐步实现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确保最困难、最需要的老年人首先得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分类指导,加快推进。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构养老功能,统筹和均衡发展城乡和区域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省社会养老服务整体水平。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我省老年人口服务需求增长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省基本实现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3%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机构。

——基本实现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面达50%以上。

——基本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

——基本建成养老机构信息管理网络,实现与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对接。

——全省养老机构院长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养老机构内养老护理员数与生活能自理的入住老人比例达到1:10以内,与生活不能自理的达到1:3以内。

——建立社会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良性运行机制,完善养老服务管理和监督体系。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大力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在街道(乡镇)社区设置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紧急救援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家庭服务中心,以日托照料和上门服务方式为生活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大力推进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引导和鼓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会中介组织、医疗文化单位、家政服务公司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培育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管理和等级评估监督制度,形成政府购买服务、市场有偿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体制。开展邻里间互帮互助、结伴助老等活动,建立由亲属、邻里、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的志愿者队伍,采用“一对一”、“一对二”等照顾方式,开展陪聊、陪购物、陪看病、帮助做家务等服务。通过倡议、发动、引导志愿活动和建立“劳务储蓄”等方式,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会为老服务,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提倡邻里互助,推动志愿者为老服务的普遍开展。

2、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制定完善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设

置标准,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在城乡社区新建和改造一批托老所、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家庭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服务设施。大型、重点公共场所,风景区、公园的重要景点和主要商业网点要设立和配备便于老年人生活和娱乐的设施设备。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收入水平,为有需求的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改造生活设施及无障碍设施提供资助。各部门、各单位设在街道、乡镇和社区的各类生活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应向老年人开放。

3、进一步提升机构养老服务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改扩建现有公办养老机构,改善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改革城市公办养老机构管理,引入专业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升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养老机构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公办养老机构加快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单纯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型、传统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型。深化农村养老机构体制改革,把乡镇敬老院登记注册为事业单位,通过承包经营、公建民营等方式提高乡镇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支持和鼓励村(居)委会兴办村(居)敬老院,支持农村基层养老服务机构升级改造。建立财政购买养老床位补贴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落实和完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加强民办养老机构的准入、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和指导。

(二)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1、制订社会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规划。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加强与市政基础设施、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三旧”改造的衔接,有效配置养老资源,提供必需的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养老服务用房及场所。“十二五”期间提供住宿的社会福利机构所需建设用地规模(含存量建设用地)不低于1731.1万平方米或2.6万亩,每年5250亩,每张床位用地指标不低于70平方米;不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模(含存量建设用地)不得低于583.5亩。

2、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依托城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家庭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星光老年之家、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站等现有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和资源,在街道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改善乡镇敬老院设施设备和环境条件,扩大农村敬老院对外开放度,依托敬老院开展农村老年人寄(托)养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使其成为区域性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点)。

3、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建设。充分利用社区现有各种社会资源,将闲置的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卫生站、厂房、办公楼等改建成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加大投入,支持地市辖区和县(县级市)街道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床位优先满足城镇老龄人口中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社区日间托老服务需求。

4、加快养老机构设施建设。通过改扩建、购买、产权置换、新建等方式,改善和加强养老机构设施建设。至“十二五”期末,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0张以上,欠发达地区达28张以上。实现全省养老床位数达到35万张,其中公办城市养老机构床位数4.3万张,民办机构床位数10.48万张,农村机构床位数18.46万张,城镇社区托老床位数1.77万张。

(三)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1、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依托民政部门现有信息系统和城市社区信息平台,以社会福利机构或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为管理节点,以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及家庭为使用终端,构建区域性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三级民政主管部门及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网络,实现与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进行对接,为社会提供养老

信息服务。

2、建立紧急呼叫信息系统。“十二五”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建立紧急呼叫信息网络,紧急呼叫信息网络实现与120、119、110等公共平台对接,基本实现区域内老人紧急救援服务全覆盖。

3、逐步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全省城乡逐步建立老年人的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逐步与社区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养护康复机构的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到“十二五”期末,城市老人建档率达70%以上,农村老人建档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

(四)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1、扩大养老服务队伍。采取社会化用工方式,把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与“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相结合,大力培养和引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壮大养老服务队伍。

2、加强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机制,有计划地在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开设社会工作、心理学、老年医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与社会养老服务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开辟社会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3、建立职业化制度。走专业化和职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实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培训,完善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健全以培训、使用、评价、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4、引入社会工作机制。在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中开发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在社区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5、建立志愿服务制度。加快培育从事社会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广大市民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积极探索“义工银行”自助互助服务途径和义工服务时间储备制度,促进志愿者服务的经常化、制度化。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参与养老服务志愿活动,培育老年人自我养老服务队伍。

(五)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创新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性质的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等。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招标遴选专业服务组织为经过评估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或机构养老服务。

2、建立现代老年服务产业体系。鼓励企业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和精神文化,研发和推广老年康复辅具、护理用品、自助设备等老年用品,开发老年食品、保健康复、老年照护、老年住宅、老年社区、“以房养老”等服务市场,发展老年旅游、老年服装、老年教育和老年文化娱乐等服务业。

3、加强粤港澳养老服务合作。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在粤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港澳养老服务机构参与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加强粤港澳养老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港澳社工服务的工作理念、管理模式和专业方式,努力提高我省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加快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十二五”期间,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加快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

5、大力开展“敬老孝星”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和鼓励子女奉养父母,孝敬老人,关注老年人精神和物质需求,大力推进“敬老尽孝”文化建设,实施“扶老福康工程”,开展“敬老孝星”活动,增强全社会尊老、敬老、扶老、助老意识。

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

(一)建设省级养老机构示范项目。“十二五”期间,兴建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具有全国示范性的护理、康复、临终关怀养老服务示范机构和全省社会福利机构培训基地。兴建广东省养老服务杨村示范基地,建设具有养老托管、医疗康复、老年大学、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国际交流、认证培训等多种功能,能够辐射周边地区,在全国具有示范标杆作用的大型综合性养老基地,并纳入国家和省重点发展项目,提升我省社会养老服务水平。

(二)推进全省居家养老示范中心(站)及家庭服务中心(站)建设。以满足城乡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出发点,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为辅,大力挖掘和整合街道(乡镇)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着力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品牌项目,构建各具特色的居家养老工作模式。建立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集生活照料,卫生清洁、送餐服务、文娱活动、日间托老、医疗护理、心理疏导、康复保健、信息支援、紧急援助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或家庭服务中心。省将重点建设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示范中心,同时在其他市各建一至两个省级示范中心。各地要积极开展居家养老示范活动,在城乡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或家庭服务中心(站),大力推进我省居家养老服务广覆盖、上水平。

(三)支持欠发达地区市、县建设养老福利机构。“十二五”期间,对欠发达地区未建有或未建成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的11个市、县(县级市),省重点支持其建设公办养老福利机构,消除空白点,至“十二五”末,实现全省市、县(县级市)都建有公办养老福利机构;支持欠发达地区对现有的公办福利机构进行改扩建,完善机构养老服务环境和条件。

(四)建设“五个一”工程。到2015年,地级以上市各有一所省一级以上的养老福利机构;一所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专业性护理机构;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每个县(县级市)有一所省二级以上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每个街道(乡镇)有一所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临时托管或日间照料服务的福利设施。

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政府主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各级政府要从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制定、搭建平台、培育机构、服务监管等途径,切实有效地履行社会养老服务主导者的角色。

全省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由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日常工作由省民政厅负责。各地要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将本规划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纳入督查重点。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制定和完善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具体办法、细则,明确行业标准,开展质量监督。加强对养老服务业中介组织的组织和引导,切实加快推进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

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按照分级负担、各有侧重的原则,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将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养老

服务事业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并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财政、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养老服务制度,畅通养老服务项目的社会参与渠道,通过公开公正招投标,选择实施主体。

(三)完善扶持发展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需求,将其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可采用划拨方式优先供地;新建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应实行有偿使用,可以依法以协议方式出让,出让底价不得低于国家和我省规定的协议出让最低价标准。土地计划公布后在明确土地用途为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的前提下,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乡(镇)村公益性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

严格执行税费优惠政策。对养老院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对老年服务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免交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证照费除外),养老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用燃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收费。免收民办非企业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固定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减半收取有线(数字)电视的基本收视维护费和固定电话的月租费。

开放养老服务市场。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和公建民营发展模式,鼓励各类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改制和改组,担负起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

鼓励在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置医院、门诊等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定点范围,其收养老人中的参保人员,在机构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障的有关规定办理。

(四)建立规范运营标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建立资质评估、认证、管理体系。规范养老服务机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在基础设施、日常管理、安全防护、服务质量和人员队伍方面的监管,建立相应的等级管理、年检制度和奖惩机制,公开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失能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评估标准,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各级社会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意外责任保险,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

关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关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加快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从4月份开始,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队,农业农村工委牵头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和专业人士,对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视察了淡溪镇皇景养老院、市福利中心、翁垟街道太阳谷养老项目等7个养老机构和项目,详细听取介绍,深入了解情况。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还邀请温州市养老专家作专题讲座,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乐清市养老服务业若干意见》等文件,养老服务工作制度初步建立。建成621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市社会福利中心,养老床位从2014年以前的不到900张增加到2018年的5000多张。养老机构开展了助餐、配送餐、生活照护等服务。民政部门向老年人免费发放老年手机、健康手环,提供一键通综合服务;开展社会化运营和医养结合的探索;培训了一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养老护理员。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形式和管理能力都有了较大进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截止2018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3.25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7.77%。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增长快。我市老年人口正在以年平均3.9%的增速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已形成一个重要的养老窗口期。二是高龄化倾向凸显。80岁以上老人约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7.2%,比全国数据高近2个百分点,已形成了“高龄少子”的局面。三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偏高。全市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8.5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一是养老床位供给不足。由于2000年至2010年基本没有新建养老机构,导致了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底子薄、历史欠帐多。现有的669家养老机构仅有养老床位5227张,还不足目标要求(每百位老人5张床位)的一半,部分养老床位还是整合医疗机构统计的数据。此外,养老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值得关注,调查发现部分养老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如市福利中心投资3000多万,每年运行经费100多万,却只有17位养老对象入住。二是养老机构发展迟缓。前些年叫过一阵子的民办养老机构“余霞乐园”和“华仪翔云福利院”已停建,“太阳谷”养老项目也因各方面原因处于搁浅状态。目前仍有11个乡镇街道没有建立养老机构,辖区内的三无、五保对象只能寄住到附近镇街的养老院。三是养老服务设施严重落后。现有养老机构中有10家乡镇、街道养老院(原敬老院)都修建于2000年前,房屋陈旧,设备落后老化。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大部分还只是概念性状态,实体运行没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

浅谈如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浅谈如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010年秋季县处级干部进修三班刘金祥 不久前,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以研究制定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为主要议程的此次会议,清晰而具体地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宏伟蓝图,为我国的“十二五”发展定了“调”,备受各界瞩目。其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目标,就是强调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个人认为,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基础。展望“十二五”,我们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结合我省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便民不够,效率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审批、服务事项项目多,部门受理办理点分散,且程序复杂,群众办理各种事项存在多头问、多头跑的现象,既给大家带来不便,也影响了工作效率。 2.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我省各地区各部门的政务办理受理中心,窗口设施规模较大,相对独立,特别是其网络系统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了政府房产资源和信息网络设施资源的浪费。此外,各中心在采集信息、资料归档等方面自我封闭,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客观上造成了信息资源和其他库房设施资源的浪费。 3.标识不一,办事地点标识不规范仍然存在。办事地点、名称、服务窗口标识不规范,服务指南和告知不统一。如,法律咨询窗口的名称就有“司法110联动”、“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律宣传”、“律师接待”等等。

4.配置不足,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与群众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仍然存在。政府的全能角色定位和居民对政府的无限依赖,政府供给能力的有限与需求的无限,是我们当前的基本矛盾。随着我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显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还明显不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还跟不上我省目前乃至今后发展需求。 二、建立“多快好省”公共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湖北省社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现在又迎来了又好又快的重要发展时期,据调查目前广大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众需要了解政府部门设置情况,需要了解服务的内容,在与政府的接触点上,希望政府象一个整体,尽量减少公共的接触点。 2.对于简单的服务流程,提交政府后,希望答复时间迅速,且具有确定性;对于流程周期长、跨部门现象,公众希望随时查看进展,希望答复的时间能低于心理的预期。 3.大众希望了解政府行为并进行监督,能够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处理。 回应民众的需求,针对湖北的省情,我们应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经验,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创新管理,全面构建湖北省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快好省”的大众服务: ①“多”种形式的服务:提供多种形式民众服务,如现场、电话、网络等,将所有涉批、涉证、涉费等与大众密切相关的多种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各类服务中心办理,把中心建成方便群众,透明高效的“政务超市”。 ②“快”捷高效的服务:规范和加快项目审批业务工作流程,直接向群众提供公开、便捷、人性化的办事服务,让老百姓少跑一趟路、少跨一扇门、少走一道程序。

在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在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 言 京州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截至2017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96万人,占总人口的19.4%。面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坚持城乡一体、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变化、顺应群众期待、符合京州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努力构建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规范、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发展养老机构(含敬老院)230处,养老床位4.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我们计划到“十三五”末,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0张以上。 一、坚持加强组织领导与加大政策激励相结合,建立完善科学化、高效能的养老服务机制。我市建立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协同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由市、县两级财政出资,按区域不同每张床位分别给予5000元或4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建设运营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等均予以资助;对养老服务业在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将市级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6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自主研发

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在组织领导和政策激励“双轮驱动”下,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二、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建设多元化、高水平的养老服务机构。强化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群众基本养老需求。2017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近10亿元实施敬老院改扩建工程,敬老院总数增加到130处,75%达到省一级敬老院标准;市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福彩公益金支持敬老院完善配套设施;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0%以上。投资2.3亿元建成了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总投资20亿元的12处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全市现有民办养老机构64处,床位1.8万张,占全市总床位的51%。养生养老基地、老年公寓、敬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民办项目正在加快启动,形成了政府主办、民间参与、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 三、坚持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构建广覆盖、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方面,在中心城区建立了“养老服务市场”,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带动全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高度关注空巢、独居老人生活,支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市级在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每处照料中心20-40万元的配套补助,目前全市已投入9000多万元建立日间照料中心50处,到“十三五”末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将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居家养

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势必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统治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本文阐明并厘清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涵及其二者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管理与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c9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2)03-0048-04收稿日期:2012-01-08 作者简介:李巍(1982—),女,山东蓬莱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十二五’时期山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子课题,项目编号:2011krgb3056。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都需要有充分的社会活力和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做支撑,而这些条件的产生又都依赖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是解

决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在我国,社会管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政府都要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才能“纲举目张”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各个方面。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只有以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基础,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一、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创造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在任何国家,一个稳定、和谐与发展的社会都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管理。通常情况下,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另一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现代社会管理是政府干预与协调为主导、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市老科协XX 年活动安排,市老科协会长**组织部分副会长、常务理事,于5月中旬围绕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市社会福利中心、**区福利院、**镇敬老院、**养护院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深入了解有关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新的进步,取得的成绩是充分肯定的:一是研究出台了指导性文件。市民政局、财政局联合制定实施了《**市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明确了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措施和扶持政策。二是养老机构建设逐步加强。市社会福利中心、农村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23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7所,农村敬老院93所,社会办养老机构18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总床位达到13400余张,每千名老

人拥有床位达31张。三是加大了财力投入力度。各级财政投入近3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93所;投资亿元新建市社会福利中心;启动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条件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10元补助。四是加强了专业队伍技能培训。从XX年起,先后安排80余名福利机构管护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了管护能力和水平。 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们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养老能力仍然十分薄弱,总体上看,我市养老事业发展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目前,我市60周岁以上常住人口达万人,占比达%表明我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特征有:一是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市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期,预计到XX年,60周岁以上人口达万人,以后将平均每年新增8000人左右,而且高龄人口增速加快。二是“未富先老”。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老龄化同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 美元以上步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市在人均不足1000美元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物质基础还不够丰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三是独居和空巢老人日益增加。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年,逐步进入421家庭结构, 即一对夫妻要供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中间代由于工作繁忙或外出务工,致使老年人口空巢率不断提高。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 摘要: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要求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当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表述,没有揭示养老服务的本质特点,存在着核心功能不够明确、目标人群较为模糊、内部诸要素呼应性较差、运行机制开放性不足等问题,在实践中也碰到了一些困难。通过需要理论阐释养老服务的特质,从系统论出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可以重构为“为老人提供有效照护,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社会服务为依托”。这种体系表述揭示了照护是养老服务的核心;前置了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明确社区是综合性照护服务展开的平台;引入社会服务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优势;强调服务传递的载体是资金和设施。 关键词:老年需要;系统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要求。目前,政府提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成效。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碰到了不少新的问题,亟需进一步探索创新。本文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该体系存在的问题,从需要理论角度阐释养老服务的特质,力图以此重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源起和意蕴 有关养老服务体系的含义,以往学界很少涉及,直到近几年才有

探讨。目前使用的表述主要是由政府有关文件提出的。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文件中明确,“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方向”①的社会福利社会化路子。由于养老服务在社会福利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概括逐步演变为专指养老服务体系,并于2006年前后最终确定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②。 2010年前后,有关体系的研究和表述开始增多。在政府方面,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于2009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试点”,确定了一批试点省份。对“基本”两字,国家发改委认为,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基本的:“在大力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养老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发展各种性质、各种业态的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开放、层次多样、竞争有序、监管有力、覆盖城乡、体系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苏国:《“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2010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据此,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会上,民政部长李立国说,要“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

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 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教育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领域,是学习型社会的一种必要的支撑,也对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领域中的实践,正在为实现现代服务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探索有效的途径。 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时问和空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主要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业。学生在广阔的地域内分散地进行个体学习,必须有相应的机构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对他们的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对学习过程予以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因此,国外许多著名的开放大学、网络大学和远程教育机构,如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凤凰城大学、法国远程教育中心等,都十分重视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各自的方式建设了强大的校外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英国开放大学投人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实行一元化的管理体制,建成了覆盖全国包括13个地区办公室、250多个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自身举办的各类远程教育提供了堪称世界一流的支持服务,美国凤凰城大学校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和英国开放大学相似,但在线学习的支持服务方面更具有鲜明的特色。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建立了由总部、8个专业分院、130多个教学辅导站、500多个教学点组成的全国性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它由政府主导建设,为高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服务,实际上是政府主导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远程教育校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一种新形式,上述远程教育大学(或机构)由于具有强大的校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高水平的服务,不仅使远程教育规模在国内甚至全球迅速扩大,而且教育质量在国内得到高度认可,在国外也享有很高声誉。国外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远程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组织网络和技术平台的支撑,更为提高远程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因而,建设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远程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 在我国,建设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必须遵循远程教育的规律,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有利于促进网络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又要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根据我国国情,从1979年开始依靠各级政府建设了覆盖全国的电大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系统。20世纪末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高校网络学院也没有简单照搬国外的模式而是采取了依托各种社会力量建设学习中心的方式,所以校外支持服务体系的学习中心基本是由当地承建单位管理人、财、物。经过近8年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实践,各个网络学院在网络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与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学习中心责任主体复杂,有的网络教学环境设施达不到标准、人员缺乏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经验,所以网络教学点建设、学习过程支持服务与管理等方面仍然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给主办学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和很高的成本。从国家层面看,各校自建校外支持服务系统也容易形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局面。显然,校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当前网络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利用国家现有资源,借鉴国外经验,建设杜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 几年的实践表明,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为众多办学机构提供服务,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和综合利用,也使办学单位更能集中精力关注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一支服务完善、管理规范和运作高效的专业化队伍,能进一步加强教学支持服务、规范网络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 应该看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是发展我国现代教育服务业的重要举措。我国网络教育多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 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1〕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

关于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总结报告模板

关于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重阳节是我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之所以设置这个节日是基于中国已转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以及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养老等问题。今年重阳节期间,我深入街办辖区,就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街办在居家养老方面取得的成绩 自XX年以来,我街办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辖区情况基本摸清。成立了街办社会事务办公室,主抓居家养老工作,同时街办还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有我任组长,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居住状况、 2、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去年街办投入巨资,对破败的车库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建设了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面积达xxx平方米。设有男、女休息室,阅览室,诊疗,娱乐室,心理咨询室并配有教为健全的体育健身器材,居家养老服务站集老年日托、配餐送餐、文体活动、休闲娱乐、康复保健于一体吸引老人从家中走进社区,得到区有关领导的好评,并拟申报市级居家养老示范点。 3、保障水平促步迈进。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因天宁路以北旧城改造而拆除,街办不等不靠,而是想方设法在异地重建上做文章。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请示经区政府xxxx第xx次常务会通过,区发改委在今年重阳节前夕印发了《关于xx区幸福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立项的批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为xxxx平方米,比原地扩大6倍,现在用地已落实,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我区乃全市居家养老建设的示点。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街办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认知不到位。社会各方对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总体认识尚未提高到一定高度,孝老敬老的意识日渐淡化,行政推动和宣传尚欠力度。调查发现,有些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不甚了解,其中有的更对社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闻所未闻。老年人“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不强,对政府提供的无偿服务接受快,对有偿、低偿服务接受慢,有时还存在质疑心理。一位基层工作人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申论热点标准表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011-08-08 12:48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 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截止2009年底,我国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65岁以上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1.6%,部分省区市达到17.97%,家庭负担、社会负担越来越沉重。由于我国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单位福利体制解体、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并伴有家庭逐渐小型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标准表述】 [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公共财政更多投向保障与改善民生领域,养老服务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渐形成,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惠及老年人范围不断扩大,奠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良好基础。但是,与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和老年群众过上美好晚年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无论是供给总量、资金投入、社会分布、服务水平,还是政策落实、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明显滞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文章

对做好“村村通”工程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县广播电视台汪选民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50户以上自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并且启动实施了全国、全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我县均挤进了上述工程建设笼子,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结合我县实际,对做好“村村通”工程建设、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我县共完成了34个行政村通有线电视、20个50户以上自然村和235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并且完成了聚龙山发射台的中央台和省台无线覆盖改造工程,解决了我县20多万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

基本实现了全县行政村、20户及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出现滑坡,广播电视覆盖还存在“死角”,部分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质量差。这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当前,改革后的广播电视台仍然担负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任务,要进一步提高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认识,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79号文件精神上来,再鼓干劲,再添措施,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基础。 二、切实明确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一)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加大投入、强力推进,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强化公益性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覆盖能力和质量,逐步消除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到2015年,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收听收看的节目套数明显增加,内容丰富多彩。 (二)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全文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 意见稿)全文 民政部11日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请发至电子邮箱: zhxf@https://www.doczj.com/doc/e06599289.html,,wzp@https://www.doczj.com/doc/e06599289.html,,意见征求截至2011年2月28日。全文如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 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等态势。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老年人口的11.4%。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涵盖福利院、养护院、敬老院、荣军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多种类型,养老床位达289万张,比1999年增长了近2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 方 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

工作报告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xx市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xx人,占9.27%。同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9个百分点。按照国际标准,我市早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日益繁重。 一、xx、xx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 xx、xx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按照机构养老创品牌、居家养老创特色、社区养老辟新径、社会养老促发展的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区特色、适合本地区市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一)政府推动、细化规划 市政府成立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典型带动”的四轮驱动工作机制;将养老服务业发展放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视野中谋篇部局,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民生工程项目,相继出台了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及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十二五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项目运作、完善体系 坚持“公办”、“民办”两手抓,强力推进各类养老机构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构建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全面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推进福利院、敬老院、光荣院“三院”建设,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扩大床位规模,并向社会开放多余床位。二是满足多层次需求,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坚持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合资全作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兴办养老服务业。通过招商引资,建成高标准的养老场所,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提升规范化水平,积极打造示范养老机构。提升软硬件条件,强化示范养老机构辐射延伸功能,推进养老机构规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三)资源整合、建设载体 积极整合资源,加强载体建设中,着重发展居家养老。一是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坚持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硬件设施、资金保障“五到位”,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立了居家养老组织协调机构和生活服务平台。二是打造居家养老服务载体。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整合公安、劳动、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逐步完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与通讯服务商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提高居家老人的 应急保障和服务能力。 (四)创新引领、解危救难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加强滨海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问题的探析 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解决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再加上这些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不断增多, 家庭平均人口数量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出小型化的趋势, “独子养老”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空巢老人陷入了养老的困境。 由于家庭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养老的实际需要。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开始应运而生并且迅速的发展起来。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指老年人不脱离原来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了满足老年人这个特殊年龄段人群的日常需要而提供的有关生活和精神方面的护理和照顾。涉及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日常照顾、精神抚慰等等。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社区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也在管理、服务方面具备了一套相对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在努力探索符合各地区养老实际的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进步中仍旧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 (一)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许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来支撑。比如社区养老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承认,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政府应当制定出相关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只有完善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才能够更好的保障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政府在整个城市社区养老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和领导也没有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列入到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来,这些都导致了很多地区城市社区养老发展的滞后,也就不能真正的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 (二)社会各个方面对养老服务的认识缺位 很多地区有关老年群体的管理与服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资金以及物质条件的制约外,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的老年意识比较薄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在客观上,由于社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物,使他们无暇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只是社区工作内容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主观上,相关的管理部门对老年群体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影响认识不到位。整个社会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群体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本应该是社区“以人为本”的主要发展目标,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区养老管理混乱,缺乏资源整合 老年人口社会化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老年群体的社区管理,但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