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命题人题库的【下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命题人题库的【下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命题人题库的【下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命题人题库的【下编】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文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2006)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的标志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B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以上讲话的时间是在( )。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时期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D新中国成立前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 )。

A社会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部分被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确立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这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部分”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B官僚资本

C个体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恢复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6.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 )。

A发展生产力B解放生产力、

C实现共产主义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7.社会主义改造是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实质在于( )。

A对社会制度的变革B对生产力的变革

C对经济成分的变革D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8.中共中央概括提出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D生产合作小组

9.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的政策是( ) 。

A利用B赎买

C没收D限制

10.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 )。

A私人资本主义B民主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D国家资本主义

11.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别企业采取了公私合营。在公私合营中,企业利润采取的办法是( )。

A加工订货B四马分肥

C统购包销D收购加工

12.国家对资本家原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这叫做( )。

A经销代销B四马分肥

C定股定息D股金红利

13.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 )。

A学习苏联的做法

B坚持马克思主义

C发展生产力

D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14.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对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发出的口号是( )。

A向自然进军B向生产力进军

C从中国实际出发D向现代科学进军

15.标志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不要四面出击》

16.1956年,毛泽东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十大关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 )。

A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B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C调动一切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D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7.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以后,主要任务是( )。

A进行思想上、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B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继续进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

D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18.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的

光辉文献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不要四面出击》

19.在中共八大的大会发言中,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 )。

A毛泽东B邓小平

C陈云D周恩来

20.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大干快上,赶超英美

21.对于正在急剧膨胀的“左”倾错误起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的会议是( )。

A庐山会议B第一次郑州会议

C第二次郑州会议D南宁会议

22.在庐山会议期间,给毛泽东写信,着重指出“大跃进”存在的严重问题和突出矛盾的是()。

A周恩来B张闻天

C周小舟D彭德怀

23.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 )。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既反保守叉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大干快上,赶超英美

24.在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会议是( )。

A庐山会议B第一次郑州会议

C七千人大会D南宁会议

25.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的是( )。

A“文化大革命”的结束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中共十一大D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26.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为三中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的讲话是( )。

A《“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B《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7.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 )。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28.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在( )。

A城市B教育

C农村D商业领域

29.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

30.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31.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

3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

A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c中共十二大以后D中共十三大以后

33.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

34.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的讲话是( )。

A《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B《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弱》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35.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紧抓不放的一件大事是( )。

A政治体制改革B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C党要管党、从严治党D经济建设

36.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

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的是( )。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邓小平的南方谈话D中共十三大

37.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大

38.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大

39.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 )。

A 2000年12月12日

B 2000年12月11日

C 2001年12月11日

D 2001年12月12日

40.“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提出的时间是( )。

A 2000年5月

B 2000年2月

C2001年7月 D 2001年5月

4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D中共十四大

42.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D中共十四大

43.“文革”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不包括( )。

A要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

B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C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D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4.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45.“二月逆流”的实质是( )。

A反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B反对红卫兵运动

C反对批林批孔运动D与“左”倾错误作斗争

46.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以上正确的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47.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到的。”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

A“文革”并没有冲击到科技、外交领域

B科技、外交领域的成就与“文革”时期的政治生活无关

C“文革”的错误和成就要一分为二的区别看待

D这些成就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

A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

B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新中I雪成立初期,面临着许多严重困难和一些紧迫问题,它们是( )。

A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D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面J艋的迫切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的工作主要是( )。

A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B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C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D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4.1951年底到1952年,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开展的“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

A反贪污B反浪费

C反官僚主义D反行贿

5.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历史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

A从1949年l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B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C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D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主要有( )。

A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及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7.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给我们的昭示是( )。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B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C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

D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8.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有力地证明( )。

A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

C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D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郑重的正确的选择9.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80多年里,它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做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是( )。

A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26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B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C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D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0.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的因素包括( )。

A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D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11.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主要的经济成分是( )。

A社会主义经济B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2.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主要包括( )。

A土地改革B镇压反革命

C恢复国民经济D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

13.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其主要表现有( )。

A土地改革

B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C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D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4.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的内容包括( )。

A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B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C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D逐步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5.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主要有( )。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的主要基础

B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C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

必要条件

D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16.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方针是( )。

A自愿互利B积极领导

C稳步前进D国家帮助

17.在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A要求过急B工作过粗

C改变过快D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18.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 )。

A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

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B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以及要把社会改造同

技术改造相结合

C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D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19.中共中央在1953年12月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概括提出的过渡性

经济组织形式主要是( )。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D生产合作小组

20.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 )。

A排挤B利用

C限制D改造

21.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别企业采取了公私合营,在公私合营中,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这一办法的内容是

( )。

A国家所得税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费D股金红利

2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最主要关系有( )。

A重工业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B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C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D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23.在中共八大的大会发言中,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要内容是( )。

A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B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C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D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为补充

24.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其主要内容包括( )。

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B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C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D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25.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地位,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

A反对官僚主义B反对宗派主义

C反对主观主义D反对客观主义

26.20世纪50年代,我国“大跃进”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

B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C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

D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

27.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显著的成就。取得的成就主要有( )。

A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C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D探索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28.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他们是( )。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29.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四个现代化”具体是指( )。

A现代农业B现代工业

C现代国防D现代科学技术

30.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它们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D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 )。

A统一战线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D独立自主

32.1985年3月和5月,中共中央先后作出的两个决定是( )。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D《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

33.1986年,邓小平指出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认真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

A官僚主义B权力过分集中

C党政不分D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

34.下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c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D 政治体制改革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35.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的标志是( )。

A中共十二大B邓小平南方谈话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三大

36.1994年初,中共中央根据十四大的精神,立足改革发展的实际,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

A抓住机遇B深化改革

C扩大开放D促进发展以及保持稳定

37.对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的四个基本是( )。

A党的基本经验B党的基本理论

C党的基本路线D党的基本纲领

3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9.1 942年整风运动与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主要相似之处有( )。

A党的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批判党内“左”倾错误,打破教条主义束缚

C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为革命或建设进入新时期奠定思想基础

40.“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

A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B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C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容易将党内正常的意见分歧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并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

D权利过分集中、个人崇拜发展

三、辨析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4.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5.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

6.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7.中国资产阶级尽管有两部分,但中国共产党对他们采取了相同的政策。

8.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

9.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0.反右派斗争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但被严重地扩大化了。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2.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Z40 1~I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5.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6.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7.毛泽东为何要提出以苏为鉴,有何意义?

8.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9.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0.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1.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

13.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意义?

14.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有哪些?

五、材料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l和材料2对富农各实行什么政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3与哪一材料的观点方法相似?略析其原因?

(3)材料4体现政府对富农的什么政策?为什么当时执行这种政策?

(4)依下述材料,你认为其政策变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什么?

材料1:削弱富农经济上的势力,与打击他们窃取土地革命果实的企图。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与好的土地,分给他们以坏的“劳动份地”。

——1933年中央局关于查田遵动决议

材料2: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需要交租交息,要保证富农的人权、地权、财权。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政策决定

材料3:旧式富农按照平分原则所有多余的土地及其一部分财产之所以应当拿出来分配,是因为中国的富农一般地很重的封建和半封建的性质……还因为他们所占有的土地数量大、质量好,如不平分则不能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材料4: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土地及其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占有之出租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3)为什么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启示是什么?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下述两段材料,说明“四个现代化”表述和排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联系当时的时代主题及其发展趋势,评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并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失。

材料1: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了社会生产力以巨大的发展的无限前途。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土会通过,1956年9月26日) 材料2: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1964年12月21日1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材料3中所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指的是什么?

(3)新世纪新阶段,怎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材料1: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材料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材料3:在国际国内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我们要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

——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1月12日)

5.根据以下材料谈谈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节选)(1978年12月22日)

全会认为,这次会议和会议以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两个会议的整个过程中,大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充分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增强了团结。会议真正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全会决定,一定要把这种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

会议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会议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局面,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的转变,使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向前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四个现代化努力,是非常必要的。

会议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贡献。会议指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必颓遵循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只有坚决地平反假案,纠正错案,昭雪冤案,才能够巩固党和人民的团结,维护党和毛泽东同志的崇高威信。在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结束以后,这个任务还要坚决抓紧完成。会议一致认为,采取这些步骤,正是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表现,正是高举毛主席旗帜的表现。

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选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套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l一15页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是什么?这两大任务的关系是怎样的?

(2)—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什么?

(3)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一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共中央关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背景是怎样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意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致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强调什么问题?与中共八大提出的总任务和方针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强调什么问题?忽视了什么问题?

(3)说明材料2与材料3之间的关系。

(4)由材料l至材料3的变化,具体分析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有何局限?

材料1:本来,好、省是限制多、快的。好者,就是质量好;省者,就是少用钱;多者,就是多办事;快者,也是多办事。这个口号本身就限制了它自己,因为有好省,既要质量好,又要少用钱,那个不切实际的多,不切实际的快,就不可能了。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不是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

——摘自1957年10月毛泽东的一次讲话

材料2:我们有六亿多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摘自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3:用最高的速度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在总路线的各个方面。如果不要求高速度,当然没有多快好省的问题;那样,也就不需要鼓足干劲,也就无所谓力争上游了。因此可以说,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

9.试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薄一波在《就毛泽东的探索扣邓小平的业绩薄一波答中央文献研究室问》一文中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全党终于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条道路,继承了毛主席探索的积极成果。扬弃了他老人家探索中的失误,并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始于毛,成于邓;继往开来。这就是我对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相互关系的理解”。

——摘自《党的文献》1995年第l期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l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2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3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材料l: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2: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3: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8)

一、单项选择题

CDCBD BDBBD BCDDB CBCCB BDCCB CDCBD CCDDC CBBCB CCCBD AD

二.不定项选择

1.BCD

2.ABCD

3.ABCD

4.ABC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 10.ABCD 11.ABC 12.ABCD 13.BCD 14.ABCD 15.ABCD 16.BC 17.ABCD 18.ABCD 19.ABC 20.BCD 21.ABCD 22.ABCD 23.ABC 24.ABCD 25.ABC 26.ABCD 27.ABCD 28.AC 29.ABCD 30.ABCD 31.BCD 32.BC 33.ABCD 34.ABCD 35.BC 36.ABCD 37.ABCD 38.ABCD 39.ABCD 40.ACD

三.辨析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只是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并没有完成这个转变。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参考答案:此观点片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分阶段的。新中国头三年,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到1952年底,土改等一系列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5.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6.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参考答案:此种观点正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党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级过渡形式。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人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7.中国资产阶级尽管有两部分,但中国共产党对他们采取了相同的政策。

参考答案:此观点不全面。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即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他们

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敌人,在政治上推翻他们的统治,在经济上没收他们的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他们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对民族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朋友,在团结他们的同时,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地改造他们。

8.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他们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对民族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朋友,在团结他们的同时,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地改造他们。

9.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因此,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0.反右派斗争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但被严重地扩大化了。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在涉及重大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就会造成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乱。这方面党取得的经验是宝贵的,有长远意义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到1958年夏季运动结束时,全国划定的右派分子达5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错划。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更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严重损失。而在运动中采取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斗争方式,也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1957年10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后来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确认了这个判断。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

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2·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表明党和国家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1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参考答案:此观点正确。在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两面性)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矛盾、斗争的一面以及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他们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对民族资产阶级,要把他们当作朋友,在团结他们的同时,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地改造他们。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参考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把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建立了适合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第四,在对外开放方面,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实现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为本国的发展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第五,在国防建设方面,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防和一支“打得赢、不变质”的人民军队,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这些巨大的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科学结论。在新的世纪,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参考答案: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与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一,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仍然存在,并在国家政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和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同时也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各种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及其领导地位的日益强化,不仅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且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参考答案:

(I)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但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原因有: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匡I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的情况下,民族资本由于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就更

加重了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这种依赖性。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3)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这一历史过程得到了全国人民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

5.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参考答案:(1)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涉及几亿人口的大规模社会变革,不仅避免了生产力的下降,而且使生产力有了提高。1953年到1956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9.6%,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8%,原私营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多,原私营商业的销售额增长20%。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优势,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接近于零。这表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占了国民收入的绝大多数。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各革命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社会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为今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第二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6.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参考答案:(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

远的指导意义。

(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7.毛泽东为何要提出以苏为鉴,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1)建国初期,由于我们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方针,靠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又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就对我们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时苏联当时在各方面都给予我们很大帮助。所以,我们在当时是以苏联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榜样的,全方面地向苏联学习,在很多方面都照搬了苏联的经验。

(2)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党和国家的许多问题都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认识到了苏联模式的很多弊端,发现苏联的很多做法并不适合中国,于是他率先在党内提出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建设道路。

(3)这一思想成为我们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一思想告诉我们,在建设国家的道路上,决不能照搬别的国家的经验,一定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制定各种路线、方针、政策。所以,这一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

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9.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或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毛泽东等领导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造。这些理论创造主要包括:(1)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2)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具体详细内容可以再参考14题答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虽然他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其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0.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参考答案: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颓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11.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由理论创新所推动的,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每一个理论上的创新都进一步推动了制度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等其他方面的创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实践创新作为基础。同时也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并形成了新的理论用以指导新的伟大实践。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正是党在总结历史和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成果。我们知道,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观念一直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从根本上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的弊端,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首先突破计划与市场对立的传统观念,大胆进行实践创新,开始由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向计划与市场并重转变,强调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尝试着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结果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搞活了经济,促进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党通过不断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创新,先后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并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明确作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决策,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同时,理论创新又成为了实践创新的先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完全推倒了“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认识,最终解决了困扰人们多年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经济活力大大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修订说明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开篇的话) 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中编第四章第二节) 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下编第九章第一节) 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2016年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专利法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专利法真题及答案

1. 下列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A.发明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自申请日起满18个月公告授权 B.专利申请涉及国防利益需要保密的,经国防专利机构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防专利机构作出授予国防专利权的决定 C.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与现有设计或者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相比,应当具有明显区别D.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决定 2. 甲于2013年7月7日完成一项发明创造,并于2013年7月8日下午到当地的专利代办处面交了专利申请;乙于2013年7月4日独立完成相同发明创造,并于2013年7月7日通过快递公司提交申请文件,专利局受理处于次日上午收到该申请文件。如果两件申请均符合其他授权条件,则专利权应当授予谁? A.甲 B.乙

C.甲和乙 D.甲和乙协商确定的人 3. 根据《专利代理条例》下列哪个人或机构可以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办理专利申请或者办理其他专利事务? A.专利代理人 B.专利代理机构 C.有专利代理资格证的人 D.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4. 下列哪个属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客体? A、一种采用新程序控制的垃圾桶 B、一种制作卡通形象垃圾桶的模具 C、一种用于制作垃圾桶的新材料 D、一种为了美观而将外形设计为动物形象的垃圾桶

5. 下列哪个主题可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A.以企业商标标识为主体内容的瓶贴设计B.手机屏幕壁纸的设计 C.艺术花瓶的设计 D.可批量印制的摄影作品 6. 下列哪个属于不可获得专利权的主题?A.一种用转基因方法培育的黑色玉米品种B.一种必须经主管机关批准方能生产的武器C.一种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 D.一种制造假肢的方法 7. 某发明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为2012年12月2 5日。下列出版物均记载了与该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同的技术内容,哪个会导致该申请丧失新颖性? A.2012年12月印刷并公开发行的某中文期刊 B.在2012年12月25日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C.2012年11月出版的专业书籍,该书籍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试题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 D )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3.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王韬 4.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5.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6.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号召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全国规 模反攻的文章是( D )A、《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B、《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7.中国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D ) A、1948年10月 B、1949年10月 C、1950年10月 D、1951年10月 8.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 )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 C、反受贿、反贪污、反自由主义 D、反浪费、反行贿、反形式主义 9.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B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美国订立的条约是 ( B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瑗珲条约》 11.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B ) A、俄国 B、美国 C、英国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018年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实务真题与参考答案

. 试题说明 A 公司研发了一个产品,打算撰写相应专利,检索到了 B 公司的实用新型专利,认为侵权风险很大,就检索了对比文件 1、对比文件 2、对比文件 3,打算提出无效宣告将 B 公司的实用新型专利无效掉。 A 公司找到你所在的代理所进行业务咨询。 第一题:客户 A公司拟对 B公司的发明专利(下称涉案专利)提出无 效宣告请求,为此, A公司向你所在的代理机构提供了涉案专利(附件1)和对比文件 1-3 ,以及 A公司技术人员撰写的无效宣告请求书(附件2),请你具体分析客户所撰写的无效宣告请求书中的各项无效宣告理由是否 成立,并将结论和具体理由以信函的形式提交给客户。 第二题:请你根据客户提供的材料为客户撰写一份无效宣告请求书, 在无效宣告请求书中要明确无效宣告请求的范围、理由和证据,要求以专 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中的有关条、款、项作为独立的无效宣告理由提出,并 结合给出的材料具体说明。 第三题,根据你自己撰写的无效请求,预测 B公司的应对,针对 B公司的应对,说明 A公司是否仍存在侵权风险,说明理由 , 如果有,那么说明B公 司的应对方案的依据和理由。 第四题:客户 A 公司同时向你所在的代理机构提供了技术交底材料 (附件 3),希望就该技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请你综合考虑涉案专利和 对比文件 1-3 所反映的现有技术,为客户撰写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权利要 求书。若有多个独权,写明是否应当分案。 第五题:简述你撰写的独立权利要求相对于涉案专利解决的技术问题和 取得的技术效果。

. 材料 1 , B 公司涉案专利:申请日 2016 年某天。 1一种灯,包括灯座,支撑架,白色光源,其特征在于,光源周围套设有 滤光部,滤光部分为多个滤光区( a,b,c,d),滤光部与光源相对运动,使透射出滤光部的光变化,从而适合不同的应用场景。 2引用权 1,滤光部相对光源旋转运动,滤光区通过旋转运动实现出光调 节。 3引用权 2,滤光部是圆柱形,滤光区之间的分界线与转动轴线平行。 4引用权 2,滤光部是多棱柱形,棱边与转动轴平行。 5引用权3 或4,进一步包括承载座,光源设置在承载座上,滤光部套设 在承载座外围,承载座对面有遮光板,滤光部与光源之间设置有灯罩,灯 罩向外延伸到滤光部,灯罩的材料优选侣。 6引用权 1,灯座材料是塑料。 说明书中,基本上是描述结构,说明用途。提到多个滤光区,可调节颜色,可调节亮度。关于滤光部的描述,以圆柱形为主,圆柱形可旋转,各滤光 区分界线平行于旋转轴。多棱柱形滤光部,以棱边为滤光区分界线,其与 旋转轴平行。滤光部与光源中间的灯罩,可以向外延伸到滤光部位置。但 是对于多棱柱形滤光部,灯罩不能延伸到滤光部位置。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试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 说明:为使学生复习方便,期末考试规范,本题库基本以章为单位设定一个代码,其中将上编综述与第一章合并,代码为A,计22题;第二章代码为B,计12题;第三章代码为C,计13题;中编综述与第四章合并,代码为D,计15题;第五章代码为E,计14题;第六章代码为F,计15题;第七章代码为G,计15题;下编综述与第八章合并,代码为H,计18题。第九章、第十章因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重叠,故略。总计124 题。 A.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2、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A.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两个根本性变化 1、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2、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A.3、在近代,中国没有完全变成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2、中国人民的反抗3、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A.4、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有哪些 1、城市贫民 2、手工业者 3、破产农民 A.5、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有哪些 1、革命性最强 2、组织纪律性强 3、集中、团结 4、与广大农民有天然联系 A.6、中国资产阶级包括哪几部分 1、官僚资产阶级 2、民族资产阶级 A.7、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 1、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矛盾、斗争的一面 2、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

义有依赖、妥协的一面 A.8、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A.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A.10、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2、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A.1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2、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A.1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3、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一定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A.1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A.14、近代中国,列强对华军事侵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夺财富 A.15、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A.16、近代中国,列强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A.17、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文化渗透主要表现是什么

2013年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实务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3年 全 国 专 利 代 理 人 资 格 考 试 专 利 代 理 实 务 考 试 试 卷 智 权 百 科 z h i q u a n b a i k e .c o m

本试卷包含: 目录 答顺须知 ................................................................................................................................... 2 试题说明 ................................................................................................................................... 3 技术交底材料: .......................................................................................................................... 4 技术交底书材料附图 ............................................................................................................... 6 附件1(对比文件1) ............................................................................................................. 9 附件2(对比文件2) ........................................................................................................... 11 附件3(对比文件3) ........................................................................................................... 13 附件4(客户公司技术人员所撰写的权利要求书) . (15) 答顺须知 1.本专利代理实务试题总分150分。 2.所有试题的正确答案均以现行、有效的法律和法规为准。 3.作为考试,考生在完成题目时应当接受并仅限于本试卷所提供的事实,并且无需考虑素材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 4,考生应当将各题答案按顺序清楚地答写在正式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第一题的答案按顺序清楚地答写在答题卡第1-3页上; 第二题的答案按顺序清楚地答写在答题卡第4-5页上; 第三题的答案按顺序清楚地答写在答题卡第6-7页上; 第四题的答案按顺序清楚地答写在答题卡第8页上。 考生将答案写在试卷上、草稿纸上或者未按上述要求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的,不予计分。 5.为方便答题,考试时,考生可将试卷第15--19页的草稿纸沿虚线撕下来使用;考试结束时,草稿纸需随试卷、答题卡一同由监考老师收回,请勿带出考场,否则一律给予零分。 6.每个考生配有两张答题卡,不予增补,请认真思考后作答。 祝您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 智 权 百 科 z h i q u a n b a i k e .c o m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答案(完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但独立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正常发展,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专利代理实务真题2006年

第一章 2006年专利代理实务试卷及解析 第一节试卷 本试卷包含 一、文字单印本 *试题说明 *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专利申请说明书 *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 *对比文件1说明书 *对比文件2说明书 二、附图单印本 *专利申请附图 *对比文件1附图 *对比文件2附图 试题说明 1.假设应试者受申请人委托代理了一件专利申请,现已收到审查员针对该申请发出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及随附的两份对比文件。 2.要求应试者针对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结合考虑两份对比文件的内容,撰写一份意见陈述书。如果应试者认为有必要,可以对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书进行修改。鉴于考试时间有限,不要求应试者对专利申请的说明书进行修改。 3.作为考试,应试者在撰写意见陈述书和修改权利要求书时应当接受并仅限于本试卷所提供的事实。 4.应试者在撰写或修改过程中,除注意克服实质性缺陷外,还应注意克服权利要求书中存在的形式缺陷。如果认为有必要,还可考虑增加权利要求的项数。如果应试者认为该申请的一部分内容应当通过一份或多份分案申请提出,则应当在意见陈述书中明确说明,并撰写出分案申请的独立权利要求。 5.应试者应当将意见陈述书和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写在正式答题纸上。 权利要求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种用于挂在横杆(10)上的挂钩,具有挂钩本体(11)和突起物(15),所述挂钩本体(11)具有两个夹持部(17、18)以及连接所述夹持部(17、18)上部的弯曲部(20),其中一个夹持部具有自由端(19),另一个夹持部具有与衣架本体(12)相连接的连接端(13),在所述夹持部(17、18)的相向内侧设有突起物(15),该挂钩挂在横杆(10)上时,所述突起物(15)与横杆(10)的外圆周表面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挂在横杆(10)上的挂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持部(17、18)的相向内侧各设有两个突起物(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挂在横杆(10)上的挂钩,其特征在于:在与横杆轴线平行的方向上,所述突起物与横杆外圆周表面形成线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突起物,其特征在于:该突起物呈山脊形状。 说明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于挂在横杆上的挂钩

近代史中编练习题 (带答案)

中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C) A .严复翻译《天演论》 B .孙中山创立《民报》 C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2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A) A .新文学运动 B .民主、民权运动 C .反封建礼教的运动 D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 3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是(D) A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爆发 B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口号 C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D .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4 .“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A) A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封建斗争 B .孙中山代表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 C .国民党在广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军队 D .国民党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5.(D)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A .共产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B .共产党二大的成功召开 C .共产党三大的成功召开 D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6.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其性质是:(D) A、地主阶级政权 B、官僚资产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政权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7.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A)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8.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A)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9.在1931年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中,对富农的政策是(C) A、消灭富农 B、联合富农 C、限制富农 D、保护富农 10.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路线 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1.长征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是指(B)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12.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B) A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 .实行“三三制”原则 C .开展整风运动 D .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13 . 1938 年 10 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这是因为(A) A .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与财力不足 B .英美等国政府支援强国抗战 C .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 D .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14.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C)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1937 年日本积极策划全面侵华的根本原因是(C) A .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 .扩大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专利代理人考试试题案例汇总

三案例三① (一)申请案情况介绍 本案例涉及一件客户自行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名称为“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日为2012年2月25日。提出申请后未对专利申请文件进行过主动修改,审查员针对其原始申请文件发出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引用了三篇对比文件。要求考生完成两项工作:针对第一次审查意见陈述书撰写提供给客户的咨询意见,即参考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向客户逐一解释该发明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是否符合《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并说明理由,且给出权利要求书的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撰写提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和意见陈述书。 1.发明专利申请文件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 发明专利申请 (43)申请公布日2013.7.25 (21) 申请号201210035678.9 (22) 申请日2012.2.25 (71) 申请人A公司(其余著录项目略) ①本案例根据2014年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专利代理实务”科目有关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的试题部分改编。 1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它包括壳体(1)、位于壳体下部两侧的进风口(2)、位于壳体顶部的出风口(3)以及设置在壳体底部的风机(4),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过滤网(5)和第二过滤网(6),其特征在于,该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内还设有光催化剂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5)是具有向下凸起曲面(9)的活性炭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6)是PM2.5颗粒过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催化剂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催化剂板(7)由两层表面负载有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的金属丝网(10)和填充在两层金属丝网(10)之间的负载有纳米二氧化钛的多孔颗粒(11)组成。 4. 一种空气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使空气经过光催化剂板(7)进行过滤净化的步骤。 5. 一种治疗呼吸道类疾病的方法,该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 2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

大学近代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阶级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相互关系:二者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