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

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

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
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

武汉工程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

姓名:钟晓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指导教师:文小玲

20080501

web性能测试计划

XXXX性能测试 页脚内容1

目录 1.文档介绍 (4) 1.1 文档目的 (4) 1.2 参考文献 (4) 1.3编写目的 (4) 2.性能相关描述 (5) 2.1性能测试指标 (5) 2.2性能测试范围 (5) 2.3 名词术语约定 (6) 页脚内容2

3 测试环境 (7) 3.1生产环境系统架构 (7) 3.2测试环境系统架构 (8) 3.3 生产环境软硬件配置 (9) 3.4 测试环境软硬件配置 (9) 3.5 负载机软硬件配置 (10) 4.需求分析 (11) 4.1业务模型 (11) 4.2 性能指标 (12) 5 测试策略 (14) 5.1测试执行策略 (15) 5.2 测试监控策略 (16) 6测试场景 (17) 6.1前台开单测试场景 (17) 7测试准备 (19) 7.1测试工具准备 (19) 7.2测试脚本及程序准备 (20) 页脚内容3

7.3测试数据准备 (21) 7.4测试环境准备 (21) 8测试组织架构 (22) 9项目风险 (23) 1.文档介绍 1.1 文档目的 本测试报告为XXX平台项目的性能测试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测试阶段的测试以及分析测试结果,描述系统是否符合性能需求。 1.2 参考文献 1.3编写目的 从文档描述XXX发布系统性能测试的范围、方法、资源、进度,作为XXX发布系统性能测试的依据,该文档的目的主要有: 1、明确测试范围、测试对象 2、明确测试目标 3、明确测试环境需求,包括:测试需要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测试人力需求 4、确定测试方案,测试的方法和步骤 页脚内容4

5、指定测试工作的时间安排 6、分析测试的风险,寻找规避办法 7、确定测试需求输出的结果和结果表现形式 2.性能相关描述 2.1性能测试指标 (1).基于XXX业务量的要求,评估XXX平台是否能满足性能要求 (2).进行配置测试,找到相对合理的测试 (3).对XXX进行定容定量,提供规划参考 (4).验证系统的稳定性,验证系统的容错能力 (5).测试并找到系统可能存在的性能问题,分析系统瓶颈 2.2性能测试范围 通过性能测试需求调研,分析用户使用行为.对系统的用户及业务数据量作了定量分析,性能测试将主要集中在表A-1中列出的业务过程. 表A-1 测试范围 页脚内容5

web项目测试实战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样章报告

5.4.2测试结果分析 LoadRunner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是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可以从结果摘要、并发数、平均事务响应时间、每秒点击数、业务成功率、系统资源、网页细分图、Web服务器资源、数据库服务器资源等几个方面分析,如图5- 1所示。性能测试结果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性能测试的需求指标为导向。我们回顾一下本次性能测试的目的,正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列的指标,本次测试的要求是验证在30分钟内完成2000次用户登录系统,然后进行考勤业务,最后退出,在业务操作过程中页面的响应时间不超过3秒,并且服务器的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分别不超过75%、70%,那么按照所示的流程,我们开始分析,看看本次测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性能指标,其中又有哪些性能隐患,该如何解决。 图5- 1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流程图 结果摘要 LoadRunner进行场景测试结果收集后,首先显示的该结果的一个摘要信息,如图5- 2所示。概要中列出了场景执行情况、“Statistics Summary(统计信息摘要)”、“Transaction Summary(事务摘要)”以及“HTTP Responses Summary(HTTP响应摘要)”等。以简要的信息列出本次测试结果。 图5- 2性能测试结果摘要图

场景执行情况 该部分给出了本次测试场景的名称、结果存放路径及场景的持续时间,如图5- 3所示。从该图我们知道,本次测试从15:58:40开始,到16:29:42结束,共历时31分2秒。与我们场景执行计划中设计的时间基本吻合。 图5- 3场景执行情况描述图 Statistics Summary(统计信息摘要) 该部分给出了场景执行结束后并发数、总吞吐量、平均每秒吞吐量、总请求数、平均每秒请求数的统计值,如图5- 4所示。从该图我们得知,本次测试运行的最大并发数为7,总吞吐量为842,037,409字节,平均每秒的吞吐量为451,979字节,总的请求数为211,974,平均每秒的请求为113.781,对于吞吐量,单位时间内吞吐量越大,说明服务器的处理能越好,而请求数仅表示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的请求数,与吞吐量一般是成正比关系。 图5- 4统计信息摘要图 Transaction Summary(事务摘要) 该部分给出了场景执行结束后相关Action的平均响应时间、通过率等情况,如图5- 5所示。从该图我们得到每个Action的平均响应时间与业务成功率。

基于Web系统的性能测试

基于Web系统的性能测试 摘要:Web应用系统具有方便、快速、易操作性等特点,使得社会中的各行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Web应用系统开展自身业务以及扩大社会影响力。随着Web应用系统的广泛使用,用户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该文主要介绍了Web应用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结合案例评估和分析Web应用系统性能的过程。 关键词:Web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性能指标LoadRunner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416(2014)04-0156-02 基于Web的应用系统在当今互联网盛行的时代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教育行业、交通系统、移动通信、金融系统以及政府部门等各个领域。由于Web系统所具有的快捷、易使用的特点,使得社会中人们对Web系统更加依赖,也促使了社会各个领域对Web应用系统的重视,纷纷把原有的业务操作模式网络化。但是在网络化的过程中,随着工作流的增加、使用人员的增多以及业务数据量的剧增,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交互的信息量过大,经常会导致系统反应速度骤降或者系统宕机。因此,社会各领域中的Web应用系统能否承受住大量的数据访问以及业务操作、并

能够快速地响应使用者的请求、系统能否长时间稳定地运行,系统的性能瓶颈所在,这些都是用户所关心的性能表现。性能测试的目的是检测系统性能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有无性能方面的瓶颈;所以性能测试是项目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测试方法一般采用负载测试、压力测试等方法。 1 性能测试简介 性能测试考察的是通过性能指标验证系统有无性能问题。测试方法主要包括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大数据量测试、疲劳强度测试等。在测试过程中通常是模拟真实用户使用环境下的负载量,统计分析系统各方面的性能数据,得出性能测试结论。在实际的测试工作中,通常要结合几种测试方法,综合分析测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各种数据。 1.1 性能测试类型 (1)负载测试:是在系统真实的用户环境下或模拟系统真实运行环境及用户真实业务使用场景情况下,通过不断给系统增加压力,在一定压力下延长系统运行时间,来验证系统各项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直到系统性能出现拐点。目前一般采用业内经常使用的测试工具LoadRunner来执行测试。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测试工具。本文是利用LoadRunner进行测试。 (2)压力测试:是对系统不断增加负载,让系统在处于极限负载的情况下或者是某项指标已经处于饱和的状态

Web性能测试方案

Web性能测试方案 1测试目的 此处阐述本次性能测试的目的,包括必要性分析与扩展性描述。 性能测试最主要的目的是检验当前系统所处的性能水平,验证其性能是否能满足未来应用的需求,并进一步找出系统设计上的瓶颈,以期改善系统性能,达到用户的要求。 2测试范围 此处主要描述本次性能测试的技术及业务背景,以及性能测试的特点。 编写此方案的目的是为云应用产品提供web性能测试的方法,因此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测试环境、测试工具、测试策略、测试指标与测试执行等。 2.1测试背景 以云采业务为例,要满足用户在互联网集中采购的要求,实际业务中通过云采平台询报价、下单的频率较高,因此云采平台的性能直接决定了业务处理的效率,并能够支撑业务并发的压力。 例如:支撑100家企业用户的集中访问,以及业务处理要求。 2.2性能度量指标 响应时间(TTLB) 即“time to last byte”,指的是从客户端发起的一个请求开始,到客户端接收到从服务器端返回的响应结束,这个过程所耗费的时间,响应时间的单位一般为“秒”或者“毫秒”。响应时间=网络响应时间+应用程序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标准:

事务能力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 服务器每秒处理的事务数; 一个事务是指一个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然后服务器做出反应的过程。 客户机在发送请求时开始计时,收到服务器响应后结束计时,一次来计算使用的时间和完成的事务个数。它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并发用户数 同一时刻与服务器进行交互的在线用户数量。 吞吐率(Throughput) 单位时间内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量,也可指单位时间内处理的客户端请求数量,是衡量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 吞吐率=吞吐量/传输时间 资源利用率 这里主要指CPU利用率(CPU utilization),内存占用率。 3测试内容 此处对性能测试整体计划进行描述,包括测试内容以及关注的性能指标。Web性能测试内容包含: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前端连接测试。 3.1负载测试 负载测试是为了测量Web系统在某一负载级别上的性能,以保证Web系统在需求范围内能正常工作。负载级别可以是某个时刻同时访问Web系统的用户数量,也可以是在线数据处理的数量。例如:Web应用系统能允许多少个用户同时在线?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量,会出现什么现象?Web应用系统能否处理大

web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1.总述 1.1测试对象 web系统 1.2测试目的 确定系统支持的最大并发用户数1.3测试环境

1.4测试依据 序号名称/版本 1.5参考资料 序号名称/版本编制日期作者/来 源1N/A N/A N/A 1.6术语及缩写词 测试时间:一轮测试从开始到结束所使用的时间 并发线程数:测试时同时访问被测系统的线程数。注意,由于测试过程中,每个线程都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请求,与实际用户的使用有极大差别,所以,此数据不等同于实际使用时的并发用户数。 每次时间间隔:测试线程发出一个请求,并得到被测系统的响应后,间隔多少时间发出下一次请求。 平均响应时间:测试线程向被测系统发请求,所有请求的响应时间的平均值。 处理能力: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系统处理请求的速度。 cache影响系数:测试数据未必如实际使用时分散,cache在测试过程中会比实际使用时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使测试出的最高处理能力偏高,考虑到这个因素而引入的系数。

用户习惯操作频率: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估算出来的,单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使用此类功能的次数。通常以一天内某段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来统计,如果一天内没有哪段时间是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则以一天的工作时间来统计。 预期平均响应时间:由用户提出的,希望系统在多长时间内响应。注意,这个值并不是某一次访问的时间,而是一段时间多次访问后的平均值。 最大并发用户数:在给定的预期平均响应时间下,系统最多能支持多少个并发用户。这个数据就是实际可以同时使用系统的用户数。 1.7计算公式 成功率=成功次数÷(成功次数+失败次数) 处理能力=成功次数÷测试时间 最短平均响应时间=MIN(平均响应时间) 最高处理能力=MAX(处理能力)×(1-cache影响系数) 最大并发用户数=(最高处理能力-1÷(预期平均响应时间-最短平均响应时间+(1÷最高处理能力)))÷用户习惯操作频率,此公式要注意各时间单位的不同和转换

web端性能测试报告

Xxxx 性能测试报告 文档编号: 密级: 版本信息:Vxxxx 建立日期:2017-06 创建人:XXX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根据性能测试方案,给出结果和分析以及结论和建议。 测试方案预期读者: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项目相关人员。 1.2项目背景 1.3术语定义 虚拟用户:通过执行测试脚本模仿真实用户与被测试系统进行通信的进程或线程。 测试脚本:通过执行特定业务流程来模拟真实用户操作行为的脚本代码。 场景:通过组织若干类型、若干数量的虚拟用户来模拟真实生成环境中的负载场景。 集合点:用来确定某一步操作由多少虚拟用户同步执行(并发)。 事务:设置事务是为了明确某一个或多个业务或者某一个按钮操作的响应时间。 HPS:每秒点击数,一般情况下,与TPS成正比。 TPS:每秒事务数,是指每秒内,每个事务通过、失败以及停止的次数,可以确定系统在任何给定时刻的实际事务负载。 系统资源利用率:是指在对被测试系统执行性能测试时,系统部署的相关应用服务器、数据库等系统资源利用,比如CUP,内存,网络等。

2测试业务及性能需求 服务器配置如下: Web服务器: 操作系统:Windows7 旗舰版64位; 处理器:Intel(R) Xeon(R) CPUI5 -5200U@2.20GHz 2.20GHz 3场景设及计执行结果 3.1场景设计

3.2测试结果 3.2.1“提交”事务情况汇总 3.2.2每秒点击量(hps) 1、CJ-TJ_001和CJ-TJ_004点击率在大概维持在13-15左右的点击率 2、CJ-TJ_003和CJ-TJ_004点击率在场景持续变发60或者80个用户时,hPS会有明显的下降

WEB性能测试报告

Xxx项目_性能测试报告 一、概述 1.1 测试对象 web系统 1.2 测试目的 确定系统支持的最大并发用户数 1.3 测试环境 序 号 用途硬件环境软件环境 1 测试用机CPU PIII733 RAM 256M Win2000server + sp4 测试工具(loadrunner7.5) 2 web服务器(被 测系统)CPU P4 1Ghz RAM 256M Win2000server + sp4 Weblogic 6.1 3 数据库服务器 (被测系统)CPU P4 1.7Ghz RAM 512M Win2000server + sp4 Oracle 9i 1.4 测试依据 序号名称/版本 1.5 参考资料 序号名称/版本编制日期作者/来源 1 N/A N/A N/A

1.6 术语及缩写词 ●测试时间:一轮测试从开始到结束所使用的时间 ●并发线程数:测试时同时访问被测系统的线程数。注意,由于测试过程中,每个线程都是以尽可 能快的速度发请求,与实际用户的使用有极大差别,所以,此数据不等同于实际使用时的并发用户数。 ●每次时间间隔:测试线程发出一个请求,并得到被测系统的响应后,间隔多少时间发出下一次请 求。 ●平均响应时间:测试线程向被测系统发请求,所有请求的响应时间的平均值。 ●处理能力: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系统处理请求的速度。 ●cache影响系数:测试数据未必如实际使用时分散,cache在测试过程中会比实际使用时发挥更大 作用,从而使测试出的最高处理能力偏高,考虑到这个因素而引入的系数。 ●用户习惯操作频率: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估算出来的,单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使用此类功能的次 数。通常以一天内某段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来统计,如果一天内没有哪段时间是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则以一天的工作时间来统计。 ●预期平均响应时间:由用户提出的,希望系统在多长时间内响应。注意,这个值并不是某一次访 问的时间,而是一段时间多次访问后的平均值。 ●最大并发用户数:在给定的预期平均响应时间下,系统最多能支持多少个并发用户。这个数据就 是实际可以同时使用系统的用户数。 1.7 计算公式 ●成功率=成功次数÷(成功次数+失败次数) ●处理能力=成功次数÷测试时间 ●最短平均响应时间=MIN(平均响应时间) ●最高处理能力=MAX(处理能力)×(1-cache影响系数) ●最大并发用户数=(最高处理能力-1÷(预期平均响应时间-最短平均响应时间+(1÷最高 处理能力)))÷用户习惯操作频率,此公式要注意各时间单位的不同和转换 2.测试方法 2.1 测试模型 2.2 测试过程简述 通过编写特定的测试流程,使用多线程技术,模拟多个浏览器持续一段时间并发访问被测系统,记录系

WEB性能测试方法

性能测试用例主要分为预期目标用户测试,用户并发测试,疲劳强度与大数据量测试,网络性能测试,服务器性能测试五大部分,具体编写测试用例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裁减,在项目应用中遵守低成本,策略为中心,裁减,完善模型,具体化等原则; 一、WEB 全面性能测试模型 Web 性能测试模型提出的主要依据是:一种类型的性能测试可以在某些条件下转化成为另外一种类型的性能测试,这些类型的性能测试的实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 1. 预期指标的性能测试 系统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都会提出一些性能指标,完成这些指标的相关的测试是性能测试的首要工作之一,这些指标主要诸于“系统可以支持并发用户200个;”系统响应时间不得超过2 0秒等,对这种预先承诺的性能要求,需要首先进行测试验证; 2. 独立业务性能测试 独立业务实际是指一些核心业务模块对应的业务,这些模块通常具有功能比较复杂,使用比较频繁,属于核心业务等特点。 用户并发测试是核心业务模块的重点测试内容,并发的主要内容是指模拟一定数量的用户同时使用某一核心的相同或者不同的功能,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对相同的功能进行并发测试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同一时刻进行完全一样的操作。另外一类是在同一时刻使用完全一样的功能。 3. 组合业务性能测试 通常不会所有的用户只使用一个或者几个核心业务模块,一个应用系统的每个功能模块都可能被使用到;所以WEB性能测试既要模拟多用户的相同操作,又要模拟多用户的不同操作;组合业务性能测试是最接近用户实际使用情况的测试,也是性能测试的核心内容。通常按照用户的实际使用人数比例来模拟各个模版的组合并发情况;组合性能测试是最能反映用户使用情况的测试往往和服务器性能测试结合起来,在通过工具模拟用户操作的同时,还通过测试工具的监控功能采集服务器的计数器信息进而全面分析系统瓶颈。 用户并发测试是组合业务性能测试的核心内容。组合并发的突出特点是根据用户使用系统的情况分成不同的用户组进行并发,每组的用户比例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匹配; 4. 疲劳强度性能测试 疲劳强度测试是指在系统稳定运行的情况下,以一定的负载压力来长时间运行系统的测试,其主要目的是确定系统长时间处理较大业务量时的性能,通过疲劳强度测试基本可以判定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是否稳定; 5. 大数据量性能测试 一种是针对某些系统存储,传输,统计查询等业务进行大数据量时的性能测试,主要针对某些特殊的核心业务或者日常比较常用的组合业务的测试; 第二种是极限状态下的数据测试,主要是指系统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性能测试来评估系统的响应情况,测试的对象也是某些核心业务或者常用的组合业务。 第三种大数据量测试结合了前面两种的测试,两种测试同时运行产生较大数据量的系统性能测试; 大数据量测试通常在投产环境下进行,并独立出来和疲劳强度测试放在一起,在整个性能测试的后期进行;大数据量的测试可以理解为特定条件下的核心业务或者组合业务测试; 6. 网络性能测试 主要是为了准确展示带宽,延迟,负载和端口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用户的响应时间的,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 主要是测试应用系统的用户数目与网络带宽的关系。网络测试的任务通常由系统集成人员完成; 7. 服务器(操作系统,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性能测试

web性能测试基本性能指标

web性能测试基本性能指标 Web性能测试的部分概况一般来说,一个Web请求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1)客户发送请求 (2)web server接受到请求,进行处理; (3)web server向DB获取数据; (4)web server生成用户的object(页面),返回给用户。给客户发送请求开始到最后一个字节的时间称为响应时间(第三步不包括在每次请求处理中)。 1.事务(Transaction) 在web性能测试中,一个事务表示一个“从用户发送请求->web server接受到请求,进行处理->we b server向DB获取数据->生成用户的object(页面),返回给用户”的过程,一般的响应时间都是针对事务而言的。 2.请求响应时间 请求响应时间指的是从客户端发起的一个请求开始,到客户端接收到从服务器端返回的响应结束,这个过程所耗费的时间,在某些工具中,响应通常会称为“TTLB”,即"time to last byte",意思是从发起一个请求开始,到客户端接收到最后一个字节的响应所耗费的时间,响应时间的单位一般为“秒”或者“毫秒”。一个公式可以表示:响应时间=网络响应时间+应用程序响应时间。标准可参考国外的3/5/10原则: (1)在3秒钟之内,页面给予用户响应并有所显示,可认为是“很不错的”; (2)在3~5秒钟内,页面给予用户响应并有所显示,可认为是“好的”; (3)在5~10秒钟内,页面给予用户响应并有所显示,可认为是“勉强接受的”; (4)超过10秒就让人有点不耐烦了,用户很可能不会继续等待下去; 3、事务响应时间 事务可能由一系列请求组成,事务的响应时间主要是针对用户而言,属于宏观上的概念,是为了向用户说明业务响应时间而提出的.例如:跨行取款事务的响应时间就是由一系列的请求组成的.事务响应时间是直接衡量系统性能的参数. 4.并发用户数 并发一般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并发,即所有的用户在同一时刻做同一件事情或者操作,这种操作一般指做同一类型的业务。比如在信用卡审批业务中,一定数目的拥护在同一时刻对已经完成的审批业务进行提交;还有一种特例,即所有用户进行完全一样的操作,例如在信用卡审批业务中,所有的用户可以一起申请业务,或者修改同一条记录。 另外一种并发是广义范围的并发。这种并发与前一种并发的区别是,尽管多个用户对系统发出了请求或者进行了操作,但是这些请求或者操作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对整个系统而言,仍然是有很多用户同时对系统进行操作,因此也属于并发的范畴。

WEB-Tours订票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WEB Tours订票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1 前言 (2) 2 被测系统定义 (4) 功能简介 (4) 性能测试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系统结构及流程 (5) 系统总体结构 (5) 关键点描述 (5) 性能测试环境 (5) 4 性能测试 (5) 性能测试概述 (6) 测试目的 (6) 测试方法及测试用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指标及期望 (7)

测试数据准备 (8) 运行状况记录 (8) 5 测试过程及结果描述 (8) 测试描述 (9) 测试场景 (9) 测试结果 (13) 6测试分析和结论 (25)

1前言 目前,WEB Tours订票系统成功上线,从而航空公司的机票信息管理逐步走上了集中管控的道路,从而将会势必出现新业务系统中信息大量增长的态势。 随着新业务系统在生产状态下日趋稳定、成熟,系统的性能问题也逐步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大数据量的“冲击”,在多名用户信息进入时,系统能稳定在什么样的性能水平,面临公司业务冲刺时,系统能否经受住“考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性能测试来给出答案。 本报告前部分即是基于上述考虑,参考科学的性能测试方法而撰写的,用以指导即将进行的WEB Tours订票系统的性能测试。 2被测系统定义 WEB Tours订票系统作为本次测试的被测系统,该订票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注册和登录用户信息,订票办理,退票办理,查询客户已订票信息等。在本次测试中,将针对上述的功能进行压力测试,检查并评估在模拟环境中,系统对负载的承受能力,在不同的用户连接情况下,系统地吞吐能力和响应能力,以及在预计的数据容量中,系统能够容忍的最大用户数,

web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web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1. 总述 1.1 测试对象 web系统 (数据库建表sql的版本是20060228-1) (程序代码的版本是20060310-1) 1.2 测试目的 确定系统支持的最大并发用户数 (系统的处理能力能达到2次请求/分钟) 1.3 测试环境 1.4 测试依据

1.5 参考资料 1.6 术语及缩写词 测试时间:一轮测试从开始到结束所使用的时间 并发线程数:测试时同时访问被测系统的线程数。注意,由于测试过程中,每个线程都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请求,与实际用户的使用有极大差别,所以,此数据不等同于实际使用时的并发用户数。 每次时间间隔:测试线程发出一个请求,并得到被测系统的响应后,间隔多少时间发出下一次请求。 平均响应时间:测试线程向被测系统发请求,所有请求的响应时间的平均值。 处理能力: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系统处理请求的速度。 cache影响系数:测试数据未必如实际使用时分散,cache在测试过程中会比实际使用时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使测试出的最高处理能力偏高,考虑到这个因素而引入的系数。 用户习惯操作频率: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估算出来的,单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使用此类功能的次数。通常以一天内某段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来统计,如果一天内没有哪段时间是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则以一 天的工作时间来统计。 预期平均响应时间:由用户提出的,希望系统在多长时间内响应。注意,这个值并不是某一次访问的 时间,而是一段时间多次访问后的平均值。 最大并发用户数:在给定的预期平均响应时间下,系统最多能支持多少个并发用户。这个数据就是实 际可以同时使用系统的用户数。 1.7 计算公式 成功率=成功次数÷(成功次数+失败次数) 处理能力=成功次数÷测试时间 最短平均响应时间=MIN(平均响应时间) 最高处理能力=MAX(处理能力)×(1-cache影响系数)

范例(web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YYYY年MM月DD日

文档说明 本文档所涉及到的文字和图表,仅限开发方和需求方内部使用,未经开发方的书面许可,请勿扩散到任何第三方。

目录 1. 总述 (1) 1.1 测试对象 (1) 1.2 测试目的 (1) 1.3 测试环境 (1) 1.4 测试依据 (2) 1.1参考资料 (2) 1.2术语及缩写词 (2) 1.3计算公式 (2) 2. 测试方法 (3) 2.1 测试模型 (3) 2.2 测试过程简述 (3) 2.3 需记录的数据 (3) 3. 测试用例 (4) 测试编号:1 (4) 4. 测试结果 (5) 4.1 查看记录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测试结果分析 (6) 6. 附件 (7) 6.1 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 (7)

《性能测试技术与实践》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1. 总述 1.1 测试对象 web系统 1.2 测试目的 目的是在尽可能在模拟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以下目标: 测试交易线处理程序在生产环境的业务和用户量下,性能能否满足业务人员操作的需求; 模拟系统在生产能力峰值时的性能状况; 通过较长时间的测试执行可导致程序发生由于内存泄露引起的失败,揭示程序中的隐含的问题或冲突,从而修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发现性能瓶颈,为后期性能调优提供参考依据。 验证稳定性与可靠性:在一个生产负荷下执行测试一定的时间来评估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否满足要求。 1.3 测试环境

web性能测试计划

XXXX性能测试

目录 1.文档介绍 (3) 1.1 文档目的 (3) 1.2 参考文献 (3) 1.3编写目的 (3) 2.性能相关描述 (3) 2.1性能测试指标 (3) 2.2性能测试范围 (3) 2.3 名词术语约定 (4) 3 测试环境 (5) 3.1生产环境系统架构 (5) 3.2测试环境系统架构 (6) 3.3 生产环境软硬件配置 (6) 3.4 测试环境软硬件配置 (6) 3.5 负载机软硬件配置 (7) 4.需求分析 (7) 4.1业务模型 (7) 4.2 性能指标 (8) 5 测试策略 (8) 5.1测试执行策略 (9) 5.2 测试监控策略 (9) 6测试场景 (10) 7测试准备 (10) 7.1测试工具准备 (11) 7.2测试脚本及程序准备 (11) 7.3测试数据准备 (11) 7.4测试环境准备 (11) 8测试组织架构 (12) 9项目风险 (12)

1.文档介绍 1.1 文档目的 本测试报告为XXX平台项目的性能测试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测试阶段的测试以及分析测试结果,描述系统是否符合性能需求。 1.2 参考文献 1.3编写目的 从文档描述XXX发布系统性能测试的范围、方法、资源、进度,作为XXX发布系统性能测试的依据,该文档的目的主要有: 1、明确测试范围、测试对象 2、明确测试目标 3、明确测试环境需求,包括:测试需要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测试人力需求 4、确定测试方案,测试的方法和步骤 5、指定测试工作的时间安排 6、分析测试的风险,寻找规避办法 7、确定测试需求输出的结果和结果表现形式 2.性能相关描述 2.1性能测试指标 (1).基于XXX业务量的要求,评估XXX平台是否能满足性能要求 (2).进行配置测试,找到相对合理的测试 (3).对XXX进行定容定量,提供规划参考 (4).验证系统的稳定性,验证系统的容错能力 (5).测试并找到系统可能存在的性能问题,分析系统瓶颈 2.2性能测试范围 通过性能测试需求调研,分析用户使用行为.对系统的用户及业务数据量作了定量分析,性能测试将主要集中在表A-1中列出的业务过程. 表A-1 测试范围

基于Web系统的测试技术

WEB系统的相关测试技术 一、WEB测试的内容与目的 在很多时候都是把测试的目的定位与寻找软件的BUG和漏洞,测试人员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软件毛病,只要找出毛病就可以了,这样很容易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测试人员给某系统做完测试后,提交一份测试报告说“当使用某项功能时,重复执行某一项操作若干次以后系统出先死机”。对于测试人员来说,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找出了BUG,但是,这样的测试报告对于开发人员和项目管理者却毫无用处。因为报告中并没有提到造成失败的原因。比如:硬件资源不足、网络问题、支撑软件参数设置错误还是应用开发问题等。 测试的目的是证伪,但不能片面理解为简单的找BUG。系统性的软件测试应该经历以下下四个步骤:、 1、测试人员详细描述发现的问题(BUG)。 2、测试人员详细描述是在什么情况下测试发现的问题,包括:测试的环境、输入的数据、发现问题 的类型、问题的严重程度等。 3、测试人员协同开发人员一起去分析问题原因,找出软件缺陷所在。 4、测试人员根据解决的情况进行分类汇总,以便日后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提供参考,避免以后出现 类似软件缺陷。 二、制定WEB测试计划 明确了测试目的之后,当开始针对一个WEB应用程序进行测试的时候,需要定制详细的测试计划,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所有测试内容,计划总体归纳如下: 1、首先需要对被测的WEB应用程序需求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测试的目标和范围、所测试的目标要 实现什么样的功能等。 2、写出测试策略和方法(测试用例),包括测试的环境条件、测试的类型、测试开始的标准以及所 测试的功能。测试通过或不通过的标准、结束测试的条件(测试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可以终 止测试)、下一次测试需要达到的要求等。 3、确定测试环境要求(包括软件盒硬件),选择匹配的测试软件。 4、详细描述你测试的细节,包括测试用例、错误等级、测试过程会出先的风险分析等。 三、测试的类型 WEBc测试的类型包括:内容测试、界面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安全测试。其中内容、界面和兼容性方面的测试相对简单,与现在的系统测试判别方法类似。 WEB的功能测试与我们现在的软件测试区别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连接测试方面,数据的传递方面相对复杂。由于WEB软件都是采用B/S结构,客户端所需的服务都是由服务器提供的,所以主要是测试服务器上软件运行的性能。 WEB性能测试 WEB应用程序的测试包括客户端连接速度方面的测试和压力测试两方面。 1、链接速度测试 用户链接到Web应用系统的速度根据上网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当下载一个程序时,用户可以等较

web项目测试实战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样章

web项目测试实战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样章 LoadRunner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是个复杂的过程,通常能够从结果摘要、并发数、平均事务响应时刻、每秒点击数、业务成功率、系统资源、网页细分图、Web服务器资源、数据库服务器资源等几个方面分析,如图5- 1所示。性能测试结果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性能测试的需求指标为导向。我们回忆一下本次性能测试的目的,正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列的指标,本次测试的要求是验证在30分钟内完成2000次用户登录系统,然后进行考勤业务,最后退出,在业务操作过程中页面的响应时刻不超过3秒,同时服务器的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分别不超过75%、70%,那么按照所示的流程,我们开始分析,看看本次测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性能指标,其中又有哪些性能隐患,该如何解决。 图5- 1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流程图 结果摘要 LoadRunner进行场景测试结果收集后,第一显示的该结果的一个摘要信息,如图5- 2所示。概要中列出了场景执行情形、“Statistics Summary(统计信息摘要)”、“Transaction Summary(事务摘要)”以及“Responses Summary(响应摘要)”等。以简要的信息列出本次测试结果。

图5- 2性能测试结果摘要图 场景执行情形 该部分给出了本次测试场景的名称、结果存放路径及场景的连续时刻,如图5- 3所示。从该图我们明白,本次测试从15:58:40开始,到16:29:42终止,共历时31分2秒。与我们场景执行打算中设计的时刻差不多吻合。 图5- 3场景执行情形描述图 Statistics Summary(统计信息摘要) 该部分给出了场景执行终止后并发数、总吞吐量、平均每秒吞吐量、总要求数、平均每秒要求数的统计值,如图5- 4所示。从该图我们得知,本次测试运行的最大并发数为7,总吞吐量为842,037,409字节,平均每秒的吞吐量为451,979字节,总的要求数为211,974,平均每秒的要求为113.781,关于吞吐量,单位时刻内吞吐量越大,说明服务器的处理能越好,而要求数仅表示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的要求数,与吞吐量一样是成正比关系。 图5- 4统计信息摘要图

Web性能测试用例编写及注意点

Web性能测试用例的编写及注意点 一、WEB 全面性能测试模型 Web 性能测试模型提出的主要依据是:一种类型的性能测试可以在某些条件下转化成为另外一种类型的性能测试,这些类型的性能测试的实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 1. 预期指标的性能测试 系统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都会提出一些性能指标,完成这些指标的相关的测试是性能测试的首要工作之一,这些指标主要诸于“系统可以支持并发用户200个;”系统响应时间不得超过20秒等,对这种预先承诺的性能要求,需要首先进行测实验证; 2. 独立业务性能测试 独立业务实际是指一些核心业务模块对应的业务,这些模块通常具有功能比较复杂,使用比较频繁,属于核心业务等特点。 用户并发测试是核心业务模块的重点测试内容,并发的主要内容是指模拟一定数量的用户同时使用某一核心的相同或者不同的功能,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对相同的功能进行并发测试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同一时刻进行完全一样的操作。另外一类是在同一时刻使用完全一样的功能。 3. 组合业务性能测试 通常不会所有的用户只使用一个或者几个核心业务模块,一个应用系统的每个功能模块都可能被使用到;所以WEB性能测试既要模拟多用户的相同操作,又要模拟多用户的不同操作;组合业务性能测试是最接近用户实际使用情况的测试,也是性能测试的核心内容。通常按照用户的实际使用人数比例来模拟各个模版的组合并发情况;组合性能测试是最能反映用户使用情况的测试往往和服务器性能测试结合起来,在通过工具模拟用户操作的同时,还通过测试工具的监控功能采集服务器的计数器信息进而全面分析系统瓶颈。 用户并发测试是组合业务性能测试的核心内容。组合并发的突出特点是根据用户使用系统的情况分成不同的用户组进行并发,每组的用户比例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匹配; 4. 疲劳强度性能测试 疲劳强度测试是指在系统稳定运行的情况下,以一定的负载压力来长时间运行系统的测试,其主要目的是确定系统长时间处理较大业务量时的性能,通过疲劳强度测试基本可以判定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是否稳定; 5. 大数据量性能测试 一种是针对某些系统存储,传输,统计查询等业务进行大数据量时的性能测试,主要针对某些特殊的核心业务或者日常比较常用的组合业务的测试; 第二种是极限状态下的数据测试,主要是指系统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性能测试来评估系统的响应情况,测试的对象也是某些核心业务或者常用的组合业务。 第三种大数据量测试结合了前面两种的测试,两种测试同时运行产生较大数据量的系统性能测试; 大数据量测试通常在投产环境下进行,并独立出来和疲劳强度测试放在一起,在整个性能测试的后期进行;大数据量的测试可以理解为特定条件下的核心业务或者组合业务测试; 6. 网络性能测试 主要是为了准确展示带宽,延迟,负载和端口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用户的响应时间的,在实际的软件工程中 主要是测试应用系统的用户数目与网络带宽的关系。网络测试的任务通常由系统集成人员完成;

Web性能测试的部分概况一般来说,一个Web请求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Web性能测试的部分概况一般来说,一个Web请求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1)客户发送请求 (2)web server 接受到请求,进行处理; (3)web server 向DB获取数据; (4)web server生成用户的object(页面),返回给用户。给客户发送请求开始到最后一个字节的时间称为响应时间(第三步不包括在每次请求处理中)。 1.事务(Transaction) 在web性能测试中,一个事务表示一个“从用户发送请求->web server接受到请求,进行处理-> web server向DB获取数据->生成用户的object(页面),返回给用户”的过程,一般的响应时间都是针对事务而言的。 2.请求响应时间 请求响应时间指的是从客户端发起的一个请求开始,到客户端接收到从服务器端返回的响应结束,这个过程所耗费的时间,在某些工具中,响应通常会称为“TTLB”,即"time to last byte",意思是从发起一个请求开始,到客户端接收到最后一个字节的响应所耗费的时间,响应时间的单位一般为“秒”或者“毫秒”。一个公式可以表示:响应时间=网络响应时间+应用程序响应时间。标准可参考国外的3/5/10原则: (1)在3秒钟之内,页面给予用户响应并有所显示,可认为是“很不错的”; (2)在3~5秒钟内,页面给予用户响应并有所显示,可认为是“好的”;

(3)在5~10秒钟内,页面给予用户响应并有所显示,可认为是“勉强接受的”; (4)超过10秒就让人有点不耐烦了,用户很可能不会继续等待下去; 3、事务响应时间 事务可能由一系列请求组成,事务的响应时间主要是针对用户而言,属于宏观上的概念,是为了向用户说明业务响应时间而提出的.例如:跨行取款事务的响应时间就是由一系列的请求组成的.事务响应时间是直接衡量系统性能的参数. 4.并发用户数 并发一般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并发,即所有的用户在同一时刻做同一件事情或者操作,这种操作一般指做同一类型的业务。比如在信用卡审批业务中,一定数目的拥护在同一时刻对已经完成的审批业务进行提交;还有一种特例,即所有用户进行完全一样的操作,例如在信用卡审批业务中,所有的用户可以一起申请业务,或者修改同一条记录。 另外一种并发是广义范围的并发。这种并发与前一种并发的区别是,尽管多个用户对系统发出了请求或者进行了操作,但是这些请求或者操作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对整个系统而言,仍然是有很多用户同时对系统进行操作,因此也属于并发的范畴。 可以看出,后一种并发是包含前一种并发的。而且后一种并发更接近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因此对于大多数的系统,只有数量很少的用户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并发”。对于WEB性能测试而言,这2种并发情况一般都需要进行测试,通常做法是先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并发测试。严格意义上的用户并发一般发生在使用比较频繁的模块中,尽管发生的概率不是很大,但是一旦发生性能问题,后果很可能是致命的。严格意义上的并发测试往往和功能测试关联起来,因为并发功能遇到异常通常都是程序问题,这种测试也是健壮性和稳定性测试的一部分。

web测试计划书

web测试计划书 篇一:web软件测试计划 招投标系统测试计划 1.简介 所需文档:《招投标代理系统用户手册10.20_重排版》 本次测试根据用户手册,对系统进行测试。测试人员需熟读用户手册,了解测试内容及方法。 招投标系统对数据准确性、系统稳定性要求极高,由于涉及到多方面利益和政府的公正性,本系统对数据不能出任何差错,在项目进行时,系统不得出现影响项目进行的任何情况(如:死机、速度慢、页面不能显示、专家不能登入、无法提交数据、无法正常打印等)。 1.1确定测试范围 中心数据库系统:数据录入(省属功能)、机构信息、卖方企业。增加负载测试。中介管理系统:数据准备(从中心库取数据进行分组—评价分类—招标目录—器械品种—系统自动打包(打包标准为:目录+投标人+生产企业)--下载报价文件) 分流管理(检查分流准确性)—录入专家—评价过程管理(需多用户模拟测试)—打印管理(打印数据的正确性、多端同时打印)专家评分系统:政府监管系统:测试内容如下: 对代码进行测试,SQL语句,函数,逻辑判断等;对所有数据进行增

加、删除、修改、查询。对功能进行测试;对界面进行测试;对数据流程进行测试;对角色进行测试; 需要包括的信息有:主要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对象的构架以及项目的简史 目标:确定现有项目的信息和应测试的软件构件,确定测试范围,包括测试对象中将接受测试或将不接受测试的那些性能和功能 1.2测试策略 鉴于本测试为基于web的系统测试,所以需额外测试系统在不同用户的浏览器端的显示是否合适以及从最终用户的角度进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测试。因此在性能测试中添加连接速度测试以及安全性测试。注1:将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合并为压力测试 1.3所需资源和现有资源 待定 所需文档:《招投标代理系统用户手册10.20_重排版》文档内容同上参考需求:为真实模拟测试环境,需要测试各种上网方式下软件能否正常工作,如adSL、电力猫、拨号上网、无线上网等;还需要考虑远程测试(包括多台主机)等; 现有资源:人力资源 测试环境 测试工具 1.4测试流程要求 为便于归档,对bugtracker的提交要求如下:

Web应用性能测试

实验4 Web应用性能测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LoadRunner工具的基本特性及工具的安装和使用; 2、深刻理解性能测试观测点学会如何使用LoadRunner进行性能测试; 3、巩固所学的系统性能测试方法,提高使用系统Web性能测试工具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 1、电脑PC 2、搭建环境及测试工具资源:网络环境、LoadRunner工具安装包 三、实验原理 1、性能测试执行过程,大致分为如下几步: (1)数据准备 (2)录制、编辑及调试脚本 (3)设置及调试场景 (4)执行场景 (5)分析结果 2、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是根据测试的需要,在执行测试之前在被测系统中加入的符合要求的数据。分为: (1)手工 (2)使用LR或其他自动化测试工具 (3)数据直接写入数据库 3、录制脚本 (1)最好在脚本录制的过程中加入备注、集合点和事务 (2)在编辑脚本前备份一个原始脚本 (3)再录制一个同样操作的脚本,用于与刚才录制的脚本进行对比,查找出哪些需要参数化值 (4)两个用于进行对比的脚本存放的绝对路径不要太长,比如桌面,这时

将无法比较 4、设置及调试场景 场景分为手工场景和面向目标的场景。 ◆手工场景要达到某个测试目的需要根据场景每次运行的结果,需要使用者自己调整虚拟用户数,直到达到预期目标。 ◆面向目标场景是在场景运行前设置了目标值,LR在运行的过程中自动逐步加载虚拟用户以达到预设的目标。 5、执行场景 在场景执行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执行的信息,如果发现有大量事务报错或执行时间特别长,可以终止本次执行;但要根据报错信息判断是否因为系统无法支撑本次并发数导致的,如果是,则要减少用户数后再次执行;如果不是,查找错误原因,解决错误之后再次执行。 对同一类场景,要多执行几次,找出出现次数较多的那个响应时间。 另外,在监控linux系统的性能指标时,可以用vmstat、iostat命令来获得一些信息供以后分析。 6、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摘要中包括了本次测试结果大概的信息,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有: ◆执行的场景的路径,保存结果的路径,执行了多长时间 ◆最大并发用户数 ◆事务的通过数,失败数,终止数 ◆事务的响应时间 ◆返回的http状态代码,主要看有没有错误信息(参考附件“返回http 代码状态”)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数据及前期准备 安装LoadRunner12, 参考网址: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ee6239056.html,/qq_40782986/article/details/10137419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