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旧济贫法

新旧济贫法

新旧济贫法
新旧济贫法

19世纪英国的济贫院制度初探

作者:郭家宏唐艳

内容提要从17世纪开始,济贫院在英国逐步发展起来;1834年后,院内救济成为新济贫法体系的核心。济贫法委员会希望通过济贫院的威慑作用,促使贫民自力更生,减少济贫开支。济贫院遵循“劣等处置”和“济贫院检验”两个原则,院内的生活比较悲惨,被大众冠以穷人的“巴士底狱”,到19世纪70年代后才逐步得到改善。济贫院制度在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济贫院新济贫法社会保障

济贫院是为穷人提供工作和弱者提供生计的机构,它起源于济贫法。{1}1601年济贫法将救济穷人的责任分配给各教区,后来教区建立济贫院。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使院内救济成为整个英国济贫法的标准制度,也成为新济贫法体系的核心。在新济贫法下,对有劳动能力者的户外救济遭到禁止,所有想得到救济的人必须生活在济贫院里。济贫院遵守“劣等处置”和“济贫院检验”两大原则,目的是使穷人更倾向于在院外自立生活。它试图成为救济穷人的唯一方式,但未能成功。19世纪末期,济贫院内的条件得到了改善。20世纪上半叶,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取代了济贫院制度。

近年来,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演变的研究逐渐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英国济贫院制度的研究,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的成果。在英国学者中,涉及19世纪的通史性著作中几乎都对济贫院进行了描述,关于济贫院问题也有一些专著和大量论文问世。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济贫院的文学性著作,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约翰·阿尔丁的剧本《济贫院蠢驴》(TheWorkhouseDonkey)。本文拟对济贫院的起源发展、济贫院内的生活和管理进行简要介绍,并试对济贫院进行评价。

济贫院的起源与发展

济贫院在英国历史上存在了较长时期,根据其发展的特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7世纪初期到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

这一时期,济贫院多倾向于救济穷人,而不是惩戒懒惰,统治者也仅把它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但与院外救济相比,院内救济比重较小。

中世纪以来,英国教区济贫多实行给予居家的穷人现金、衣服、食物和燃料等院外救济形式。17世纪济贫院逐步发展。《牛津辞典》中第一次关于“济贫院”的记载可以回溯到1652年的埃克塞特:“改造房子,以作为城市穷人的济贫院和城市流民、目无法纪者的矫习所”。然而,济贫院之前已经存在。1631年,阿宾登的市长报告说:“我们在市镇建立了济贫院,让人们来工作”。{2}

英国的国家济贫常常追溯到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1601年通过的《济贫法》规定,各教区依法负责照顾教区内的穷人,其资金来源于地方财产所有者交纳的济贫税(这一税收现在仍存在,成为“议会税”)。《济贫法》中仅简单提到济贫院,并建议为“没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建造房子{3}。1722年通过的《济贫院检验法》(WorkhouseTestAct),鼓励各教区在济贫院救济体格健壮的贫民,对于拒绝进入济贫院的贫民,可以不予救济。{4}同时,允许各教区通过合并济贫院来尽力降低费用。{5}之所以选择济贫院体制,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动机:一是济贫院可以用来雇佣穷人。18世纪,试图通过雇佣穷人来盈利的做法很普遍,但都没有成功。二是出于财政方面的考虑。各教区希望通过一些令接受救济者不愉快的条件,阻止穷人接受救济。{6}

当然,在1872年《吉尔伯特法》(Gilbert'sAct)颁布之前,英国议会并没有取消院外救济。《吉尔伯特法》简化和规范化了教区建立和运营济贫院的程序,教区可以独立建立济贫院,或者教区联合起来建立济贫院,这被称为吉尔伯特联盟(GilbertUnion)。在该方案下,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不允许进入济贫院,但可以由他们所在的教区供养,直到找到工作。这一时期的济贫院规模都不大。1776年第一个官方报告列列出了2000个济贫院,每个济贫院平均在20到50之间。1802-1803年报告显示,14611个教区有3765个济贫院,每个济贫院平均有22人,其中有12个济贫院各的1 人。{7}到18世纪末期,大约五分之一的贫民的永久性救济在济贫院。但是,济贫院的准确数目却很难确定,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巡视员不愿意把一些非常小且不正规的、仅居住了几个贫民的建筑称为济贫院。{8}总的来说,在1820年之前的半个世纪里,济贫院体制无论是在雇佣贫民还是威慑贫民方面,都是一种权宜之计。{9} (2)1834-19世纪60、70年代

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家庭手工业趋于没落,造成了大量无业流民,群众骚动不断发生,穷人甚至抢劫商店、夺取面包等食物。工业革命期间,济贫法还与英国人口的快速增长相联系。176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总人口为6,664,989,1801年增长到9,168,000;1831年则飞速增长到13,897,187。{10}贫困化加剧使得政府用于贫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增加。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万镑,1813年增长到860万镑,1817-1818年达到前所未有的930万镑。经过19世纪20年代短暂,1831-1832年又达到第二个高峰(860万镑)。从1802-1803年到1832-3年,济贫税增长了62%。而同期土地的租金收入却没有同样的增加,1800-1830年只增加了25%,即从2800万镑增长到3500万镑。{11}显然,旧的济贫法已经无法适应形式的需要。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而边沁的功利主义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中产阶级的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边沁宣称任何社会组织、法律都必须按其对社会是否有用,是否合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衡量;贫困不仅是对个人安全的威胁,也是对社会的威胁,因此政府必须根据人们避苦求乐的天性通过立法来干预贫困问题。但他也主张,无论产生社会贫困的原因是什么,都不应使得到救济的人的境遇超过靠劳动为生的人。{12}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认为,人口随着生活资料的增长而增长,而土地收益递减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人口的增长超过食物供给的增长。济贫法固然使一些极为贫困的人生活过好了一点,然而总的来看,靠救济为生的贫民却远未摆脱贫困,全体普通人民不得不忍受一整套令人讨厌的、给人带来不便而又暴虐的法律的折磨,这种法律与英国宪法的精神实质是背道而驰的。贫民靠救济生活而不是靠自立谋生,这就使“人口增加,而为此人口的粮食不增加”{13},因此应当取消户外救济。

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济贫制度改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1828年,诺丁汉首先建立了威慑性的济贫院。对此,当时保守主义经济学家麦卡洛克(J.R.McCulloch)写道:“济贫院真正的用处是作为健壮贫民的收容所......济贫院内的贫民应当感到他的处境要比自食其力的工厂劳工要差一些。”{14}

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颁布以后,济贫院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院内救济成为整个英国济贫法的标准体系,也成为新济贫法体系的核心,济贫院的数量不断增加。英格兰和威尔士的15000个左右教区都形成了大小联合济贫区,都建立了自己的联合济贫院。新洛贫法基调是惩治懒惰贫民以根治贫穷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虽有过一些变化,但它的基本特征和原则一直保持未变。

这一时期的济贫院主要以惩治穷人为主,各方面限制十分苛刻,济贫官员甚至认为这样有助于穷人的道德完善并使懒汉勤奋起来。院内供给的食物很少,劳动极其繁重,而且院内

实行夫妻子女分居的隔离制度,居住条件也很恶劣,因而济贫院因此被穷人称为“巴士底狱”。1841年,著名的《巴士底狱的书》(theBookoftheBastiles)出版,其中收集了一些来自新闻报道、法院诉讼和通信中关于新济贫法和济贫院骇人听闻的故事。例如:“本周在罗彻斯特,治安法官接到了对霍(Hoo)联合济贫院管理者詹姆士·迈尔斯的几桩诉讼案,他粗暴地鞭打院内儿童……”{16};1843年讽刺杂志《庞奇画报》(Punch)报道,在贝斯纳格林,“一个五周大的婴儿和她妈妈分开,仅偶尔在哺乳时带回来”{17}。最臭名昭著的是1845年的安多弗丑闻:安多弗济贫院内条件太恶劣,居民不得不以要求他们碾碎的骨头上的腐肉为食。丑闻引起巨大社会反响,余波相当大{18}。再加上受经济萧条的刺激,反济贫法运动在英国南部兴起,英格兰北部组织起来的工人群众也从争取工厂立法改革迅速转到反对济贫法运动中来。在威尔士,特别是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人们强烈抵制建立济贫院。

(3)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

19世纪60、70年代,英国社会危机加剧,关于济贫院的抱怨和指责增多。诸如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和路易莎·特文宁等人以及医学杂志《柳叶刀》(TheLancet)等都强烈地指责济贫院内对病人的治疗。济贫院内条件常常不卫生,护理人员大多是未经训练的人,甚至是未受过教育的女居住者。但在同一时期,妇女开始积极地参与改善济贫院条件,特别是通过如济贫院参访协会(WorkhouseVisitingSociety)等组织发挥影响,她们希望挽救不同类型的穷人,以维持更大限度的社会融合。

同时,工人运动的高涨,促使社会各界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理论。费边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对社会救济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关于贫困的范围与程度有了新的概念,人们对贫困成因的看法也发生重大变化,出现由个人责任转变为结构因素学说。费边社会主义者认为,贫困不是个人的错误,而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本身的不合理造成的;国家要干预社会生活,“保证我们社会的所有成员拥有起码的基本生活水平”{19}。新自由主义者认为“一切关于劳工的教育、卫生及其它各种涉及自由的现代立法都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20}主张“国家为了自由本身的缘故必须进行干预”。与1834年相比,这次社会对贫困的探讨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更多地从经济增长和社会秩序的角度来考虑贫困和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二是从谴责穷人的懒惰和无能转向追问经济结构本身存在的问题,即强调穷人通过自助和艰苦工作摆脱困境转而强调政府干预以支持穷人摆脱经济困境的必要性。

在社会问题日益加剧、各界强烈要求对济贫院内的救济进行改革的呼声下,以及在诸多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从19世纪60、70年代起,济贫法当局不得不采取措施对院内济贫进行改革,济贫院的很多苛刻限制被取消。1867年,议会通过了《城市贫困法》(TheMetropolitanPoorAct),它要求济贫院医院立即从济贫院中分离出来,成立城市精神病人委员会(theMetropolitanAsylumsBoard,缩写为MAB),来照顾伦敦的患有传染病和精神病的穷人。由该委员会设立的天花和发热等医院最终向所有伦敦居民开放,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国立医院,从而为1948年开始的国民保健制度(NationalHealthService)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济贫院内的条件逐渐得到改善,特别是对老人、体弱多病者和儿童提供更适宜的条件。院内食物种类增加,一些小的奢侈品如书本、报纸等出现,甚至短途旅游也可以允许。儿童逐渐从济贫院中分离出来,被安置到特殊的学校或位于农村的乡村之家(cottagehome)。1870年,有15%的贫民在济贫院中得到了救济的;80年代以后,政府为了降低济贫支出,严格限制院外救济,院内救济的贫民数迅速增长,从1870年的156800人增加到1914年的254644人。{21}1912年,英国济贫院中的贫民达到了28万人的历史最高峰。

20世纪,联合济贫院在许多地区成为当地最大和最重要的建筑,最大的济贫院为1000多人提供食宿。战争和战后现实改变了19世纪的状况,真正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再返回济贫院。1913年,在官方文件中“济贫法机构”取代了“济贫院”这一术语,但这一机构仍存在了很多年。一些济贫院建筑被卖掉、拆毁或荒废,然而,许多建筑成为公共援助机构,并继续为老人、长期病人、未婚妈妈和流民提供食宿。即使到现在,官方废除济贫院制度已经70多年,济贫院的影响仍然存在。

济贫院管理与院内生活

济贫院的运行管理、院内生活和条件随着不同时代的立法、经济和社会状况而变化。1834年实施新济贫法之前,济贫和济贫院的管理和财政大多是在教区层面上进行,这一状况最初是由1601年济贫法规定的。

新济贫法颁布后,对济贫院的管理和制定政策就由济贫法委员会(PoorLawCommission)执行,每个联合济贫区靠济贫院作为提供救济的主要渠道。它遵守劣等处置原则和济贫院检验原则。劣等处置是指让享受救济的穷人的生活状况低于任何独立自由劳动者;济贫院检查则将享受救济的穷人放在济贫院中,并予以准监狱式的严格管理,以使穷人道德完善并使懒汉勤奋起来。{22}1847年,随着安多弗丑闻和其他负面宣传、以及关于其内部分裂争吵的报道,政府希望成立更直接对议会负责的济贫法管理部门,新济贫法委员会(NewPoorLawBoard)取代了济贫法委员会。1913年济贫法机构条例颁布,其中最重要的规定是不再使用济贫院名称,所有的济贫院设施一律改称为济贫法机构。1919年,新济贫法委员会被卫生部(MinistryofHealth)取而代之。

为了对贫民进行威慑,济贫院内部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1834年后,济贫法委员会颁布了管理联合济贫区和联合济贫院的具体条款,指导济贫院运行和管理。这些规章制度在济贫院中打印并张贴在显著位置,每周还大声宣读,因此那些不识字的居住者也没有理由不遵守,而违背济贫院规章制度的行为将受到严惩:目无法纪的行为(DisorderlyConduct)将被没收奶酪或茶叶等奢侈食物作为惩罚;难控制的行为(RefractoryConduct)将会被禁闭一段时间作为惩罚;进入济贫院的贫民不得擅自走出济贫院。1871年的济贫法就规定,济贫院中的贫民如果一个月内擅自离开济贫院一次,在提出警告后,给与拘留24小时的惩罚;两个月内擅自离开济贫院两次以上,给与72小时的拘留性惩罚{23}。对待济贫院内成员的情况,随济贫区和委员会的不同而变化。一些济贫院的官员非常人道且有原则;另一些济贫院的官员则像《雾都孤儿》中好管闲事的班博先生一样。一些不道德的官员甚至挪用公款,将更少的钱花费在食物和燃料上,更多的钱流入管理者的口袋。

许多人对院内生活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狄更斯著名小说《雾都孤儿》中的描写:新济贫法的监护人将奥列佛送入凄凉的济贫院,规定“每天发放三顿稀粥,每星期两次各发一个葱头,星期天多发半个面包卷儿”{24},而实际情况是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济贫院内生活存在很大差异。

人们进入济贫院,通常是因为太穷、太老或者有病,不能养活自己。未婚妇女常常被家庭遗弃,济贫院成为她们生孩子期间和之后的唯一去处。19世纪中期(或者更晚),在公共精神病院建立之前,精神病和精神障碍者也往往被安置在济贫院。济贫院不是监狱,人们凭自愿进入,但这常常是个痛苦的决定,新成员要经历一段艰苦磨难。例如,进入伯明翰联合济贫院,要经过在当地以“哭泣的拱道”著称的拱门。

贫民欲进入济贫院,必须经过严格的财产审查,在得到确切的证实材料证明其确实贫困不堪、毫无生活保障时,才被允许进入。入院申请首先递交给监护人委员会,正式进入济贫院需要监护人委员会在周会议上决定。申请者将接受体检医生的检查,以确定他们的健康状

况。如果申请人有孩子或父母等家属,一旦接受救济,整个家庭将进入济贫院。进入济贫院后,家庭私有财产将被没收,一些监护人在这项法规上比较宽松,例如,考虑到救济者可能离开救济院找到更有前途的工作,允许他保有自己的工具{25}。院内贫民失去政治自由,选举权被剥夺,不仅如此,还要脱下原来在家中穿的衣服,换上济贫院的统一服装。济贫院制服通常由很粗糙的布料缝制,新济贫法颁布初期,不同类型的院内居住者可以通过穿着或衣服的特殊颜色来区别。在一些联合济贫院,未婚妈妈被迫穿上黄色长袍,表明她们的放荡,有些还被剪成平头,并不许戴帽子。

济贫院的贫民被分为七种类型:一.老年及体弱的男人;二.健康的男子及13岁以上的青年男子;三.7-13岁男孩;四.老年和体弱的妇女;五.健康的妇女和16岁以上的女孩;六.7-16岁的女孩;七.7岁以下的儿童。每种类型的人被安置在不同的房间或者建筑里。{26}在这里,丈夫与妻子,孩子与父母都被拆散,隔离是济贫院体制的一个特征。{27}在一些混合济贫院内,儿童与老人混住一起,男人和女人杂居一起,健康者与身患疾病者同室而居,品行端正与行为不轨者群居一处。20世纪初,赖德·哈格德对东部英格兰一座济贫院作了生动的描述:“在用砖铺成的地面上到处是贫困的妇女和满脸肮脏四处乱爬的孩子;老年妇女躺在床上气喘吁吁、无法动弹,或围坐在火炉旁大声地咳着;老年男子弓着背忙着活计,苟延残喘。”{28}居住者在被监视的情况下一周洗一次澡,男人一周刮一次脸。院内禁止抽烟和阅读,即使是圣经也在限制范围,外来者的参观也受到严密监视。

除了体弱多病者和七岁以下儿童,济贫院中贫民都必须干活。那些工作常常很折磨人,有时还很危险,包括砸石头、用手碾碎玉米、扯麻絮(旧绳子的纤维,用来填补船板间的缝隙)、碾碎骨头以用于施肥或制造业。妇女还从事家务活动,如清扫、帮厨、洗衣和编织等。院内工作的劳动强度很高,但贫民的食物却很糟糕,数量也很少。

济贫院的饮食规定很细,每周的食谱几乎没有变化,院内居民吃饭时必须保持安静。男性居住者每星期中三天的日食谱包括1品脱半肉汤,1品脱半稀粥,5盎司煮肉,12盎司面包,8盎司土豆;另外三天每日提供的食物是12盎司面包,1品脱半肉汤,1品脱半汤和2盎司奶酪;每周五提供12盎司面包,1品脱半稀粥,14盎司板油或大米布丁和2盎司奶酪。妇女得到的食物更少,9岁以下儿童的饮食由联合济贫院管理者料理。除了土豆外,食物里没有什么其他蔬菜、水果或鸡蛋,发放的稀粥是可以任意稀释的。这些约束、惩罚性措施和院内的悲惨生活为新济贫院赢得了不好的绰号:穷人的“巴士底狱”。当然,也有一些济贫院,拥有相对较好的条件,也为它的一些机构赢得了“穷人宫殿”的称号。

济贫院和监狱的一个重大不同在于,居住者只要愿意可以随时离开,但这需要复杂的程序。如果他有家庭,那么他的家人必须全部离开。济贫院允许有劳动能力者短期离开去寻找工作,然而,很多居住者成为济贫院的长期居民。1861年议会报告表明,全国范围内有20%的居住者在院内生活五年以上,他们大多是老人、病人和精神病人{29}。

几乎所有济贫院都拥有一个照料病人的小医院。然而,除了医疗官员外,济贫院早期护理大多是由院内女性居住者来完成的,她们有的甚至没有受过教育。19世纪60年代,改善济贫院医疗状况的压力增大,南丁格尔等严厉指责院内医疗状况,《柳叶刀》详细报道了一系列伦敦济贫院医院的糟糕条件。议会通过的《城市贫困法》要求济贫院医院立即从济贫院分离出来,城市精神病人委员会照顾伦敦的患有传染病和精神病的穷人。

19世纪70年代,当局对济贫院制度进行的改革比较彻底。首先,改变混合济贫院的传统,把院内贫民划分为值得救济者和不值得救济者。对于不值得救济的贫民实行强制劳动制度,对于那些值得救济的贫民,则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例如,多数济贫院逐步把儿童与成年人区别对待,一些济贫院开始同意老年夫妻同室而居,有的济贫院还在院内增设了保暖设备。其次,改善济贫院的环境,增加济贫院的床位,建造新的条件比较好的济贫院,改善济贫院的伙食等。与此同时,当局也开始逐步放松各项有关济贫院的规定,采取一

定的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和精神生活。1891年后济贫监督官开始给老年贫民购买书籍和报纸,并为儿童购买玩具;还开始给成年贫民购买烟草,甚至允许进行短途旅游{30}。

到19世纪90年代,大多数济贫院的条件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一位济贫监督官在谈到改进后的济贫院情况时这样写道:济贫院的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舒适与富有吸引力,济贫院中的生活远没有外面的工作那么辛苦,伙食也变得可口起来,抽烟已经被允许,茶叶与烟草业已提供,暖气和热水设备也已经安装,报纸杂志和书籍也开始提供,如果有人需要还可以提供眼镜,圣诞节还有大聚餐,此外还有演奏会、魔术表演以及演讲等。当然,这位官员的记述可能有些夸张,并且也并不是所有济贫院都像他所讲的一样。但是90年代以后,英国济贫院的条件得到改善的确是事实,昔日所谓的“巴士底狱”般的济贫院已经并不多见了。

济贫院的影响及评价

关于济贫院的评价,一直存在不同看法。维多利亚后期的历史学家的评价比较宽容,认为新制度并没有那么残酷,许多关于暴行的故事并不真实,委员们希望院内居民在物质生活上比较舒服。如托马斯·麦凯认为报道的法律的暴行被夸大了;H.D.特雷尔认为“新济贫法对农村贫民所做的和工厂法对工人所做的一样多。”{31} 20世纪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济贫院是“异常残忍”和“可憎粗暴的”,如詹姆斯·凯所说,新济贫法的委员想把济贫院变成监狱。72位历史学家(随机选取)中34位认为济贫法或其中部分内容是残忍的,16位提到了奥列佛·特维斯特的悲惨经历。在狄更斯充满同情心的故事和泰晤士报等杂志报纸关于济贫法罪恶的记述中,英国历史学家发现了济贫法暴行的鲜活证据。{32} 笔者认为,对于济贫院作用的认识和评价,应放在时代背景中和根据它对后世的作用来公允地考察。

(1)济贫院内严格的纪律,拥挤的环境,粗糙伙食都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社会舆论不断予以谴责。尤其是狄更斯影响到对这一观点的形成:奥列佛·特维斯特的遭遇已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因而人们对济贫院的印象多是穷人遭到粗暴地对待。对济贫院的批判包括很多片断,如奥列佛·特维斯特、安多弗丑闻、任意稀释的粥、扯麻絮、饥饿和冷酷等。毫无疑问,大众对济贫院的印象主要是19世纪40年代的济贫院。

设立济贫院的一个宗旨就是要通过种种威慑,通过严格的纪律,促使贫民自食其力。济贫院“所有条件中首当中的就是(贫民的)总体上不应当比最底层的独立工人更好。”{33}从某种程度上,它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虽然院内救济的人均支出比院外救济至少高出50%,但新济贫法却多少实现了减少济贫税的目标,接受户外救济的人也从19世纪60年代的超过70万人降为80年代的15万人。{34}由于人们害怕进入济贫院,宁可接受低劣的条件到工厂去做工人。这样,起到了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更多可供雇佣的自由劳动力的作用,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自1834年之后的10多年时间,济贫税一直保持在每年450-500万英镑之间。{35}贫民为了不进入济贫院而尽量去工作,所以从济贫开支的大幅度减少,接受院内济贫的贫民人数也在减少。因此,济贫委员会十分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并不是基于肉体的惩罚,而是基于心里的威慑,基于羞辱和恐惧。{36} 实际上,人民强烈反对新济贫法,并不是济贫院内缺衣少食,也不是济贫院内的居民受到多少虐待。新济贫法实施后期,济贫院的肉体性惩罚已大大减少,济贫委员会坚决否认肉体体罚是济贫院的官方政策。他们声称济贫院需要的是秩序而不是惩罚。{37}1836年,济贫委员会公布了济贫院监护人可以选择的六道菜谱,这对大多数济贫院是合适的。对济贫院食品的抱怨大多是因为厨艺不精,食之难咽,而不是故意虐待。{38}事实上,济贫委员会的官员们一直在试图提高济贫院内居民的生活水平。{39}

对于院内居民人身自由的限制以及羞辱,才是人们强烈反对济贫院的原因。在济贫院内,人们必须穿统一的制服,按时起床、吃饭、工作、睡觉。这样做带有明显的人格侮辱与政治

性惩罚,目的是希望全体社会成员都依靠自助摆脱社会问题的困扰。正如迪格贝所说,“济贫院的残暴不在于物质的匮乏,而是心理的折磨。”{40}对工人阶级来说,济贫院最恐怖之处在于,近一个世纪中,无论由什么原因导致失败,它都成为对失败的惩罚。{41}19世纪中期,法国哲学家、批评家泰耐(H.Taine)参观了曼彻斯特一个模范济贫院,分析了多数人之所以宁愿接受条件较差的院外救济的原因,他认为其中一部分人是因为限制饮酒,一部分人是因为失去自由和纪律约束。他得出结论说“济贫院被看成是监狱,穷人把不去济贫院看成是自己名誉的转折点。或许应当承认,这种管理制度是愚蠢的专制,令人担忧。这是每一项管理制度的缺限,每一个人在这里成了机器,仿佛他们没有情感,总是无意识的受到侮辱。”{42}

(2)济贫院救济的标准反映了它过分注重道德因素,而忽视了导致贫困的经济、社会因素。“整个维多利亚时期,济贫法是个‘教育机器’,希望借此塑造公众道德。”{43}它试图通过惩治“懒惰”贫民的办法来根治贫穷,相信失业即使不是全部,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堕落的结果,之后的经济萧条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济贫院救济的根本缺点是它以救济为主,而不是以预防贫困为主。济贫法下的任何救济都是在贫困成为一种事实后才提供的,而不是在可能出现济贫之前提供救济、防止贫困成为事实。因此从本质上说,它不能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越发复杂,贫困的原因更加多样化、社会化,这种制度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1867年利物浦慈善家拉斯博(WilliamRathbone)评论道:“(济贫院)确实成功的阻制了贫民向教区申请支持,消灭了贫困,有效地制止了在伊丽莎白旧济贫法之下的道德败坏的趋势,但是作为公共慈善制度,它是失败的。”{44} (3)尽管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中才能得到救济,但是,院内接受救济的贫民在整个贫民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很大。

院内救济贫民的比例(百分比)

资料来源:济贫委员会年度报告,引自:DerekFraser,TheEvolutionoftheBritishwelfareState,AHistoryofSocialPolicysincetheIndustrialRevolution,p.5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整个维多利亚中期,接受院外济贫的贫民占了绝大多数。济贫院并不代表英国的全部社会救济制度,它只是19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一部分。对此历史学家罗斯指出:“尽管1834年济贫法强烈谴责对能自食其力的健壮男子进行救济,但是(院外济贫)这种形式直到1860年还在北部工业城镇存在,在更多的乡村地区,则延续到20世纪。”{45}地方对于济贫还负有相当大的行动责任。实际上,济贫委员会的报告就是在代表废除济贫和保留济贫之间的妥协。{46}

(4)当时,济贫院内存在的对居住者的体罚在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公共机构也普遍存在。对于犯罪率高和雇佣童工成风的时代,让人震惊的拥挤的济贫院并不是骇人听闻的。很多证据表明,新济贫法的集中管理减少了暴行的出现。这一事实使伦敦警察委员会委员理查德·梅恩得出结论:“在新济贫法下,紧急事件得到更加迅速和有效地解决。”{47} 欧文·戈夫曼颇具影响的著作表明,所有住宿院舍(residentialinstitution)不管目的如何,都具有很多共同点,特别是需要使居住者的活动适应一般准则。人们经常将济贫院与监狱作比较,这一制度的抑制作用不是济贫法特有的,在同时代的其他机构中也可以发现,否定济贫院不仅是对济贫法的否定,也是对这类住宿院舍的否定。{48}

(5)济贫院是处于教区济贫和福利国家之间的过渡性制度,是机构关怀(institutionalcare)的第一次国家试验。虽然它有意无意地制造了许多错误,犯

了一些罪行,但在试图改正这些的过程中,国家建立起专门机构取代了济贫院。如果放在更大范围内考察,济贫院作为初期社会服务机构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它为许多没有其他服务机构存在的乡村提供医疗,为没有依靠的弱者提供了避难所。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它在1929年《地方政府法》颁布前已经专门化。19世纪末,它甚至为无助者提供了比独立家庭提供的更高生平的照料{49}。

值得指出的是,在谴责济贫院罪恶的同时,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济贫院在福利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许多年里,济贫院兼备学校、精神病院、医院和老人之家等功能;同时,它还是无家可归者的最后避难所。而济贫院对儿童的教育,引领了国家对学校的资助。在新济贫法实施的早期,济贫院学校目的在于提高贫穷儿童的很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教育可以使儿童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不会成为济贫院的负担,一些济贫院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50}为了治疗济贫院的病人,许多济贫院还建立了医院。一些小的济贫院还联合起来建立医院。

不能断言这些职责都常常很好地执行,但济贫院为今天管理更加专门化的公共机构提供了经验,许多机构发源于其中,它为后来的地方管理的公共机构制度奠定了基础。济贫院具有连续性,即使在济贫法废除后,不仅济贫院建筑,19世纪的济贫院官员、管理者和许多习惯也较好地存在于福利国家之中。

____________

{1}{7}{38}{46} Peter Wood,Poverty and the workhouse in the Victorial Britain, Alan Sutton, 1991,p.54,p.54,pp.100-101,p.187.

{2}{17}{30} https://www.doczj.com/doc/e96152632.html,.

{3}《1601年济贫法》全文参见https://www.doczj.com/doc/e96152632.html,/:The 1601 Act for the Relief of the Poor.

{4}{6} George R. Boyer,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oor Law, 1750-185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24,p.22.

{5} Paul Slack, The English Poor Law,1531-1782,Macmillan, 1990,p.47.

{8}{16}{25}{28}{36}{41}{48}{49} M. A.Crowther,The Workhouse System,the history of an English social institution, 1834-1929,London,1983,p.25,p.31,p.194,p.73,p.271,p.270,p.4,p.269.

{9} J.R.Poynter, Society and Paupersim, English Ideas on Poor Relief, 1795-1834,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9, p.16.

{10} G. Talbot Griffith,Population Problems of the Age of Malthus,Frank Cass& Co.LTD, 1967,pp.18-21.

{11}{50} Anne Digby, The Poor Law in Nineteenth-century England and Wales, London, 1982,p.9,p.34.

{12} Raymond C.Gowherd,Political Economists and the English Poor Laws,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Economists on the Reformation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Ohio University Press, 1977,pp.82-90.

{13}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子箕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52页。

{14}{35}{39} Derek Fraser,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A History of Social Polic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Macmillan, 1985,p.46,p.49,p.54.

{15} A.E. Bland, P.A. Brown and R.H. Tawney (eds), English Economic History, Select Documents, 1914, pp.653-665.

{18} Ian Anstruther,The Scandal of the Andover Workhouse, Great Britain, the Anchor Press Ltd, 1973,p.134.

{19} 柯尔:《费边社会主义》,夏遇南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2-25页。

{20} Robert Eccleshall,British Liberalism, Liberal Thoughts from the 1860s to 1980s, Longman, 1980, pp.180-194.

{21} Edward Royle, Modern Britain, A Social History,1750-1985, Amold,1987, p.179.

{22}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23} 丁建定:《从济贫到社会保险: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870-19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24} 狄更斯:《雾都孤儿》,黄雨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11页。

{26} Sir George Nicholls,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oor Law,Revised Edition, V olume II, Frank Cass & CO LTD, [M]London, 1967, pp.301-302.

{27} David Englander,Poverty and Poor Law Reform in Britain:From Chadwick to Booth, 1834-1914, Longman, 1998,p.38.

{29} Sandra Spencer,The Victorian Poorhouse,https://www.doczj.com/doc/e96152632.html,/dickens /OMF/ spencer.html.

{31}{32} David Roberts,“How Cruel Was the Victorian Poor Law?”,The Historical Journal,Vol.6,No.1. 1963, pp.97-107.

{33} S.G.Checklan(edited),The Poor Law report of 1834,Penguin, 1974, p.335.

{34}{37} Felix Driver,Power an Pauperism,The workhouse system,1834-188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170-171,p.64.

{40} Anne Digby,Pauper Palaces,Routledge and Kegan,London,1978, P.146.

{42} Hippolyte Taine,Notes on England,Translated with and introduction by Edward Hyams, London,1957, p.241.

{43} M. Wiener,Reconstructing the Criminal, Cambridge ,1990, p.153.

{44} William Rathbone,Social duties consider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organization of effort in works of benevolence and public utility, London:Macmillan,1867,pp.48-49.

{45} Michael E.Rose,“The Allowance System Under the New Poor Law”, Econo mic History Review, 1966,p.616.

{47} M.A.Crowther,“The Later Years of the Workhouse 1890-1929”,The Origins of British social policy ,London, 1978, pp.36-55.

作者简介:郭家宏,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现为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唐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责任编辑:姜守明]

这里论述的仅限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院制度,苏格兰的制度有所不同。爱尔兰1838年颁布了首部济贫法,与英格兰的新济贫法相似。

xue-hai@https://www.doczj.com/doc/e96152632.html,; xuehai1990@https://www.doczj.com/doc/e96152632.html,

(025)83391490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210013)

简论英国济贫法的历史演变

作者:青鸟阅读2700次更新时间:2006-11-15

摘要:英国是世界上较早面临贫困、失业等社会问题的国家之一。济贫法作为帮助和救济贫困人民的法律在公元16世纪就有出现,其间随着社会的动荡经历了诸多变迁,最后在20世纪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济贫法作用逐渐减弱最后完全被废止,它的各项救济措施也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考察作为最早应对贫困问题的措施以及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基础的济贫法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对认识和理解我国的社会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英国济贫法院内救济院外救济济贫院

一、萌芽时期:

十六世纪以前英国也存在贫困等社会问题,但那时解决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寺院、教会医院、基尔特、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比如在十五世纪的大城市中,就出现过许多分散的、拥有基金的养老院和救济院,如圣芭塞洛缪救济院、圣托马斯救济院、圣克罗斯救济院,此外还有为那些完全被遗弃的一类人设立了若干麻疯病救济院。但这些都属于民间或宗教性质的救济活动。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相反,视贫困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对待这些不安定因素的方法在法律上往往是视之为惩处的对象。如根据十六世纪以前流传下来的一项法律上的惯例,所有行为不检的游民一律作为罪犯看待,十六世纪初时这种态度仍没有改变。

十六世纪时英国社会出现大量流民,主要原因大规模开展的圈地运动,人口增加以及通货膨胀。在圈地运动中1485-1500年在北汉普顿、沃旦克、牛津、白金汗和伯克等郡,共圈占了16000英亩土地,其中13000英亩用作牧场[1]。英国当时大约有二万到四万流浪者。流浪分为正在找工作的与无论如何也不愿工作的,后者就是流氓。流氓每郡约三百到四百人,两两三三成组或四十五十人结队[2]另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比如物价上涨,比如1511年到1550年间粮食价格上涨了约60%,以后十年又上涨55%。无数人无家可归、无地可种,面对如此严重的流民问题,民间及宗教等自民性质的救济方法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但政府在十六世纪初所采取的往往是一些残酷暴戾的打击方法。如都铎王朝初期的立法认为“乞丐”“成群结党”地四处乱窜,必须戴上枷锁并鞭打,直到他的背脊流血为止,流浪的儿童被治安法官捕获后即予拘留,并勒令他们学习某种正当手艺。[3]同时在大城市中,早期工业发展的不稳定也产生了很多的失业现象,失业的工人连同从农村赶来谋生的家民一起形成了庞大的无产者队伍。政府曾在1517年在伦敦开始发放行乞证,但发放的数量很有限,只有约一千人左右。1531年,颁布规定流浪者要被鞭打,并被送回他的出生地或居住满三年的地方;无力自助的人由治安法官或执行官批准可以行乞[4]

1536年亨利八世济贫法规定由对于一般四处乞食的贫民仍加以严厉禁止,迫使他们回到自己原来居住的乡间,由各教区予以管束,并由教区职员拿慈善捐款而救济他们。对于身体强健的人则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设法使他们得到职业。法令还授权地方政府教育那些年糼的乞丐,教他们学一手艺以便成年后能自谋职业。这样一项法令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它意味着政府以立法形式确认了国家对社会贫困问题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政府对贫民的态度仍然是惧怕与惩罚,残酷的惩罚方法仍屡见不鲜,尤其在1547年达到高峰。这一年国会下令对三天未受雇工作的男女,就被视为流浪者,在胸前打上英文V形的烙印,并被奴役两年。1

1552年(爱德华六世时期)及1555年(玛丽女和王时期)的济贫法规定以教会为中心,由枢密院发出劝募书,向有能力负担济贫费用的人募捐济贫费用。如果有能力负担而不愿捐钱则由教会的牧师或僧侣前去劝戒,但是教区的劝募人员“亲切地”请求捐助并没有多少人响应。治安法官好心好意地“劝说和激励”他们的邻居,邻居们却不为所动。于是在1563年的法令中汉安法官司拥有了将那些被要求缴纳而拒绝捐助的人投入监狱的权力。这样十六世纪中期救济贫民所需要的财物仍多来自教会及社会上的个人捐助。这样的资金来源对庞大的贫民队伍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到了1572年的济贫法由治安法官登记那些老年人、身体有重病的人、无力自助的人的名字,并决定他们们应得到多少救济;由治安法官司负责乡村,市长负责城市向各家收取定额的济贫税(Poor rate),原来自愿的慈善行为改为根据财产的情况交纳,交纳济贫税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法法律上的义务,否则将被送进监狱。法令还赋予治安法官司任命负责征收济贫税的人选以及监督贫民的人(overseerers of the poor )的权力。2。在1576年情况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济贫法中规定了各地方团体必须储藏羊毛、亚麻等原料,治安法官也有权使用公款购买成批的原料提供给贫民拿去制成成品在市场上销售以维持生计。这是在帮助贫民生产自救上的一种非常进步的做法。但法令同时也规定各郡要设立惩戒所以收容“犯规”的贫民。

可以说,济贫法发展到1572年和1576年已从民间救济到政府打击不安定因素又到国家开始初步应对贫困。到1593年政府废除了对流民处以死刑、监禁、烙耳等残酷的法律,但同时保留体罚。济贫资金开始实现由“募”到“征”的转变。法律代替了劝说,强制代替了自愿,征税代替了募集。济贫税开始纳入法制轨道,更有效地保障了济贫资金的来源,为建立起通行全国的社会救济制度奠定了财政基础。从此英国济贫法基本走上了以救济为主,惩罚为辅,由政府出面统一管理济贫的轨道。

二、发展时期:

(一)规范与巩固时期:

十六世纪的最后几十年硝烟弥漫,首先是伊丽莎白.都铎与玛丽.斯图亚特两们女王的斗争,然后是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食品价格飞涨,1593年-1602年的小麦、干酪等12种食品的物价指数比世纪初上涨了近5倍。战争也使得英格兰制成品的销路大受影响,失业人员大增,贫民问题再次严峻。议会于1597-1598年颁行了新的济贫法令,获得通过。这项法令规定济贫税应普遍征收,教会监督之下的贫困儿童都要学习一门手艺,女童学习到21岁为止,男童学习到24岁为止;教区的救济机构交由教会执事和教会监督办理;因残疾而不能劳动的人则通过种种办法给予赡养;有劳动能力的人则帮助他找到工作。3在另一英法令中规定了关于鞭打流氓和郡惩戒所的事宜,针对的主要是政府认为“不值得资助的人”

这项法令原本是作为一种试验而制订的,原定试行三年,但在1601年把所有要点纳入一项新法令中,随后又将施行时间延长,这便是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又称旧济贫法(相对于1834年新济贫法而言)同时还颁布有牧区济贫税法(Parish Poor Rate)。法令中把贫民区分为三种(1)强壮有力而不愿工作的,(2)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3)不幸而找不到工作的。1第一种贫民不能得到任何救济,他们要接受强制劳动,对拒绝工作的人则要被关入惩戒所,为酷刑所惩罚甚至被处死。第二种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对第三种不幸找不到工作的人规定济贫官有帮助其找到工作的义务。对贫民的子弟要教会他们工作的技

能。法令规定贫民监理官们必须随时取得两位或两位以上法官的同意,设法为他们认为不能保护和维持自己子女的一切人的孩子们,以及那些已婚或未婚的没有生活手段而又不能以通常的和每日例行的职业来维持生计的人安排工作;同时监理官们还要向该教区里每个居民和每个土地所有者,每星期或按其期限,以课税的办法征集相当数量(其数额由他们斟酌)的亚麻、苧麻、羊毛绒、铁和其他必需用品及材料,以供贫民操作。2在各教区强制征收固定的济贫税以作为救济贫民基金的主要来源,不依法纳税的人要受到刑罚惩处。

《伊丽莎白济贫法》在英国济贫法乃至英国社会政策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这表现在(1)比较系统完整地规定了济贫法制度,为此后济贫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所提供的主要是院外救济(outdoor relief),这是相对于1834年新济贫法的院内救济(indoor relief)而言的,这种救济到新济贫法出现以前一直是英国济贫法制度的基本救济原则。(3)政府已有意识地对贫民做出区分,既体现出国家对贫困者所承担的责任,也强调政府不会为所有贫困的人提供最低生活保养,有能力工作有人仍然应该努力依靠个人摆脱贫困。(4)建立了严密的管理体系。济贫事务由枢密院监督,在牢固的中央政府支持下地主官司员一致奉行。监督官遇到重要情况即向上汇报至治安法官,由治安法官转呈郡长及巡回裁判官,最后呈报掌管大臣(Lords Commissioners)3。(5)完善济贫税的征收制度,规定由每个教区的教会管理人和四名贫民监督人(overseers)负责向每一个居民土地所有者征收济贫税,他们有权扣押这些人的财产4。在1630年时候关于这项法令的施行情况曾有一次重要的调查,调查显示除了英格兰西北部和威尔士外,整个制度进行得相当顺利。实际上1601年济贫法实施初的四十年是其收效最好的一段时期。

1642-1688年是英国内战及复辟时期。动荡的年代里流浪人口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有复员士兵,各式寻找工作的人,下至随军娼妓,窃贼和拦路抢劫的匪徒。济贫税的征收出现很大困难,1642-1660年中,税收只能支付庞大济贫费用的7%,其余皆来自私人慈善事业。战争中贫民的流动性增大,很多贫民因需要食品及建筑房舍的材料,便到荒地或共有地上去采集燃料、砍伐树木。一些人便搬到材料最丰富的教区去居住,把那里的材料用尽后再搬到别的教区去。结果这帮人便成了社会上的一群无赖的流浪分子。为了制止这种情况,政府颁布居住法(Settlement Acts)规定凡贫民非在某区居住40天之久,不能认为其有在该区有居住权,不予发给居留证,无证即不能领取赈济。而这时期的济贫法也授以每个教区驱逐那些成为地方负担的移民在40天内出境的权力。对贫困儿童的教养政策没有太大的变化,对成年男子(一般指成年而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往往规定如锤麻、敲石块之类的体力劳动。十七世纪末时济贫法中出现了规定从济贫税中补贴工资的办法,但这种补贴不是一种经常性措施,而是用于工资劳动者因疾病或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时或维持一个规划较大的家庭生活有困难时作为一种紧处置方法。

1722年济贫法授权教区或教区团体设立贫民习艺所,收容一部分贫民,供给食宿的同时,给予技能上的训练。这也是1834年新济贫法中济贫院的前身。但在1750年以前乃至整个18世纪除了少数大城市外大多地方都未设立贫民习艺所。据记载到1775年时,包括1772年法令以前存在的贫民习艺所在内全国大约只有40年习艺所。实施情况不得而知。当时的济贫工作人员往往是无薪俸的农民,他们为了自己省去麻烦往往压低济贫税并阻止可能成为赤贫的人入住自己的教区。这对济贫工作无疑是不利的,于是在1782年法令中规定设立有薪俸的贫民监督官(The Guardian of the Poor )负责教区的济贫工作。他们要与其它教区的合作,努力使有劳动能力的人找到工作,在得到工作之前接济他们的生活费用。

我们看到,英国济贫法在17—18世纪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应该对贫困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一时期济贫税的征收逐步规范化,济贫法的管理工作也逐步系统化,济贫方式也逐步多样化。济贫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改革时期:

(1)1795年改革:

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命运。英国在工业革命初期奉行的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自由经济理论。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在最“自由”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一切国家干预都会对经济造成破坏,只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纯粹的经济规律不受任何节制地起作用,才能把这个国家引向富强。这种自由经济理论再加上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认为良好的社会应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当每个人都追求到他自己的最大利益时,全社会的最大利益才能实现)成为英国走上自由资本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它使英国顺利地完成工业化,但也同时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十八世纪末期由于对法战争的不断深入以及农业歉收等原因,一般平民的主要消费物---小麦的价格大幅上涨。1795年的济贫法中出现两项重要改革:(1)日常饮食改革(Diet Reform):这项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促使贫民的支出减少,方法是奖励贫民用大麦、裸麦及小麦混合着制代价低廉的面包—黑面包,以代替用纯小麦制的白面包,并鼓励贫民自制面包。这样能够节省一大部分钱。如一个养活一个妻子和六个小孩的苦力购买大麦和麦片的钱是7镑9先令,而另一个劳动者用小麦面包养活一个妻子和四个孩子需要36镑8先令,差额显而易见。1但这项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贫民们有自己的算盘,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到共公牧场上牧牛和采集燃料的权利,所需牛奶及买燃料的费用比食用白面包还高。可见,这种消极地帮助贫民减少支出的方法是不可行的。(2)“斯宾汉姆兰制度”(Speenhamland Act of Parliament):1795年在伯克郡一个称为斯宾汉姆兰的教区召集了附近的治安法官举行救济及增加工资等事项的会议。当时在这次集会中所决定的最重要的便是治安法官每年要代表劳动者决定工资的标准,但这种办法很不便利也不合时宜,后来便决定鼓励经营农业的人以及其他的雇主们要依照面包的市价去自动规定工人的工资。这次会议上治安法官们考虑了面包的价格以及工人家属的人数而制成了一个劳资表。如果实际工资达不到这个标准数额便由济贫税予以补助。对失业人员也是以此标准给予补助。这一制度由于简单易行得到了大范围的采用。但由于实际中并没有强迫雇主依这种标准支付工资,雇主们所实际支付的工资仍是很低,而另一方面济贫费支出极大。

(2)1834年改革:

十九世纪上半叶改革旧济贫法的呼声越来越高,矛头直指过量的支出和由此强加在地方纳税人身上的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马尔萨斯在他著名的《人口原理》中专门对英国的济贫法进行了批判:

“济贫法的第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使人口增多而维持人口的粮食不增。一个穷人在没有不靠教区帮助能够维持家庭的希望的时候就可以结婚。所以济贫法可说是它所要维持的这批贫民的

创造者了……..其次,在贫民习艺所里所粮食数量(这一部分人一般不能认为是社会里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也要使较为勤劳和较为优秀的社会成员减少他们本来应得的份额,因此同样地使更多的人走上不能自立的道路。………为了要使有些贫民得到帮助-----这种帮助是否能为他们造福还是可疑的-----全体的英国平民都要受到粗暴的、不方便的和专横的法律的摆布,不符合我们宪章的原有精神。全部业务的管理,虽然有所改善,仍然和一切自由的观念相冲突。”1

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救济费用和济贫税都不是史无前例的巨大,但是经济衰退使得这种负担“显得”不可忍受。2当时还认为经济本身正在受到救济体系的危害:工作动力被少量的----几乎不存在的工人工资与根据家庭成员多少发放的救济款之间的差额所腐蚀,贫穷的工人们在救济制度下更愿过一种依赖的生活而不是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这种情况是部分存大的,1834年前英格兰及威尔士的15500个教区中情况各不一样,确实有的地方的贫民有工资,而在工资之外再领取救济金。3于是在1832年成立了皇家济贫法委员会调查济贫法的实行情况。这次调查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展的广泛收集证据的社会调查,它被非常恰当地称为极其不具有历史性与数据性,因为委员会或者忽视或者操纵它的数据以得出事先决定的结论,它的目的是通过有条件的严格的救济来削减福利开支,以此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委员会的结论很快被转化为十九世纪中一个最重要的社会性立法-----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The Poor Law Amendment Act of 1834)又称新济贫法。其主要内容有:(1)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这成为以后福利政策的基本思想。(2)确立院内救济原则,在全国兴建济贫院(workhouse),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进入后要严格遵守济贫院的纪律.。(3)建立起完善的济贫管理体系:中央成立济贫法部,有权颁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设立地方稽核员,对不合要求的济贫支出施以财政性惩罚;地方上选举监督官并聘用有薪官员负责济贫事务。(4)以院内救济为主,也允许少量的院外救济:院外救济由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是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他们的贫困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

新济贫法实行之后,各地逐渐兴建起济贫院以保证院内救济原则的推行,各式济贫院成为十九世纪大部分时期重要的救济机构,也是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救济制度的一大特色。它所确立的原则和基本特征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一直保持未变,成为社会保险制度出现以前英国政府实施贫困救济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济贫院的情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称院内的生活条件极差,有人这样描述济贫院的基本情况:在砖铺的地面上到处是贫困的妇女以及满脸脏物到处乱爬的孩子,老年妇女躺在床上气喘吁吁无法动弹,或围坐在火炉旁大声咳着,老年男子弓着背忙着活计,苟延残喘。有学者认为真正的不幸来自心理而不是身体:把贫民从社会上隔离,被收容者要穿上统一的贫民服装,以及院内极其令人困倦的,乏味无聊的日子。1进入院内还要被剥夺政治自由。所有这些令贫民们感到进入济贫院是一种耻辱,他们宁愿在院外接受少量的、时有时无的救济也不愿在这种人格侮辱的条件下接受救济。有时贫民们由于惧怕进济贫院,把衣物家什一件一件地卖掉或当掉,直到身无长物而后已。当时有们工厂运动历史家写道:新济贫法的通过有伤过去人民之心更甚于对全国真正贫民所造成的剥夺,对也罢,错也罢,苏格兰的工人都认为新济贫法乃是一咱惩罚贫穷的法律。2

这样的济贫院自然令人望而生畏,所以实施初期并不普及。1840—1850年五分之四的救济金是发放给济贫院外的人,这无疑使济贫支出大增,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为降低济贫支出,政府严格限制院外救济,这便使得接受院内救济的人数迅速增长,1880—1914年接

受院内救济的人数从156000人增加到255000人,1912年英国济贫院中的贫民数达到275000万人这一历史最高水平3。

在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下,政府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对济贫院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是改善济贫院的环境和伙食,放宽济贫院管理方面的规定,改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比如,购买书籍、报纸甚至钢琴。这样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大多济院条件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昔日“巴士底狱”般的济贫院已不多见。

三、衰退时期:

(一)济贫法的无奈: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英国的社会问题已发生新的变化,贫困的加剧主要原因已不再是社会财富的匮乏,而是由于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的不合理、不公平分配以及社会收入的过度两级分化造成的。贫困问题在此时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失业问题、老年人问题、健康问题等,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亚于贫困问题。而昔日的济贫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混合型救济,不论什么社会问题所导致的贫困都提供统一的救济,这在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程度加深的情况下已不能成为有效的解决方式,这是济贫法的第一个无奈。其二,济贫法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一种以救贫为主的体系,而不是主动的防贫为主,总是在贫困成为现实的事实之后才给以解决,这种消极的救济方法不可能从根本上缓和和减轻社会问题的不良影响,还可能会加剧这种影响。因此济贫法从根本上不可能有效地解决穷困问题,尤其在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贫困原因更加多样的情况下这种救济方式更显出它的无奈。

(二)济贫法的衰退与废止:

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以及其他应对失业所导致的贫困问题的方法。报告形成了显明的区分,多数派坚持济贫法本身应该继续存在,需要的只是改进,他们认为贫困主要是由于个人原因,它的起源与特点更多的是道德方面,政府本身无法消除。少数派则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因素造成的,贫困者本人也是受害者,他们不应承担主要责任,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解决。多数派与少数派的观点实际上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对于贫困的两种不同的认识,这样的争论在以后仍在继续。执政党并未对济贫法作出改革,只是在1911年和1913年对济贫法作了一些改进,比如1911年进一步放宽了院外救济的条件,1913年改善了济贫机构中的生活环境,对儿童提供特别的居住处所,进行体检等。

英国在1905年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济贫法与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已产生了救济金发放和管理方面的冲突,使得济贫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1919年政府颁布健康部法,成立健康部,从此结束了地方政府的济贫事务管理权,实现了济贫事务的中央政府管理。1929年地方政府法颁布实施,废除了济贫监督局,彻底结束了济贫法的地方管理体制。原来由济贫法提供的各种救济逐渐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中。1948年英国颁布《国民救助法》正式废除了济贫法。

结语:

英国济贫法产生、发展与衰退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变化密切相关,它的救济方式、管理方式都在世界上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应对贫困的认识与方法。英国在20世纪建立起一套英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国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成为世界上福利国家的模范。而济贫法是这一切的基础,因为我们从它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济贫法经过近400年的发展,提供了奠定福利制度基础的五个问题的初步答案:(1)由谁来管贫困?从认为“贫困是万恶之源”而予以严厉惩罚到国家承担起扶贫救贫防贫的制度体系,国家成为济贫的最后承担人。(2)如何应对贫困?从救贫到防贫,济贫的发展与衰退提供了应对贫困的经验与教训。(3)资金从何而来?从募集到征税,从慈善捐款到法律责任。(4)如何管理救济事业?中央和地方明确的职责划分与完备的官僚体系。(5)开支过大如何处理?转入社会保险体制,由国家完全负担到国家与企业、个人共同负担。

当然英国此后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远比这复杂,但当一项制度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时,开拓和尝试性的工作的价值是巨大且不可磨灭的。尤其是当我们面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具体情况时,这些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面临很多问题,比如(1)中央和地方责任划分不明确(2)投入社会保障的支出过低(3)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均GDP相差过大。(4)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不规范。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往往以例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通知》这样的形式出现,很多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的地位,无疑会造成执行不严,甚至无人执行的情况。这些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在我们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如果不尽快建立起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快会成为我们发展经济的一大阻碍。在这里学习和借鉴英国在建立社会保障初期的经验教训是必要的

.

[1]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20页。

[2] (英)克莱登·罗柏兹,大卫·罗柏兹著,贾士蘅译:《英国史》1986年(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第413页

[3] 克拉播:《简明大不列颠经经济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410页。

[4] Paul Slack :The English Poor Law 1531—178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p51。

1 (英)克莱登·罗柏兹,大卫·罗柏兹著,贾士蘅译:《英国史》(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第414页

2 Paul Slack :The English Poor Law 1531—178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p51。3克拉播:《简明大不列颠经经济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411页。

1 (英)屈勒味林著,钱端升译:《英国史》,商务印书馆, 1930年。第356页。

2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55页。

3 (英)雷斐德著,熊大经译:《英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74页。

4 Paul Slack :The English Poor Law 1531—178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p52。

(日)堀经夫著,许啸天译:《英国社会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52页。

1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54页。

2 Anne Digby : British Welfare Policy: Workhouse to Workfare ,London ,1989,p29。

3 (英)克莱登·罗柏兹,大卫·罗柏兹著,贾士蘅译:《英国史》(台)五南图书出版公版公司1986年,第788页。

新旧物业公司交接方案

新旧物业公司交接方案 为保证xx移动xx新旧物业公司交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新旧物业公司平稳过度,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公司决定成立《新旧物业交接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此次交接工作,共同监督见证,有关各方将严格按此程序进行各项交接工作。因各县(市、区)分公司后勤服务项目及工作流程同市公司一致,所以制定的xx新旧物业交接方案全区通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新旧物业交接工作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原各物业项目公司负责人、新物业项目公司负责人及各县(市、区)分公司综合支撑室主任及后勤管理人员。 二、时间安排 1、原物业项目公司应在合同终止前15天制备好所有需交接的物品,资料及设备等清单。并提交给《交接工作小组》。 2、《交接工作小组》应在3日内对原物业公司提供的清单进行补充、核实、确认。 3、新旧物业公司根据确认的清单进行逐行对照、清点、检查并验收签字。 4、新中标物业应在中标之日起5日内严格按照中标条件备齐所需人员。

5、新旧物业物品及人员交接应在交接日期前3日完成。新物业公司人员提前3日接岗进行适应。 三、为方便交接,加快流程,交接工作由三方(xx市综合部及县综合支撑室、原物业、中标公司)共同同时进行。 四、交接项目及具体安排 (一)交接项目: 1、原物业需自制提供各类的原始资料数据、设备等清单,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交接。 (1)、物业服务(保安、保洁):原物业公司需制备好所有交接的物品、资料及设备等清单,包括物业人员现状配置及资料,简易用品的清查与交接,物业办公室电脑、家具、电话、饮水机、资料柜等归属委托方公司配置的物品,委托方仓库钥匙及物资、安防设施设备使用交接。 (2)、餐厅服务:餐厅人员现状配置及资料,餐厅所使用的锅、碗、等厨房用具的清查与交接。 (3)、礼仪服务:礼仪人员现状配置及资料,现所分管区域内的物品。 (4)、水电工维修服务:水电工维修人员现状配置、资料及设备等清单,包括现运行设备供电、供水系统的日常记录,维修、保养资料。

新旧物业公司接管流程

物业小区接管流程 一、成立接管小组 组长:A全面负责 组员:B 负责设备运营 C 负责客户服务 D 负责保安消防 E 负责环境绿化 F 负责财务 二、交接内容 物业项目交接协议一般包括:物业项目名称、交接主体、交接时间、权利和责任分界点、交接内容、交接查验方法和标准、相关债权债务的处理、争议解决方式等。 原物业应先做资料交接:将物业的产权资料、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工程技术资料、工程经济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移交给新物业。 资料移交完毕后,移交和接收双方须签字认可;若有未移交部分,由双方列出未移交部分的清单,确定移交时间并签字认可。 资料交接完毕后是现场交接:新物业应对物业管理区域内共用设施设备进行逐项验收,注明设备现状及接管时间。 开发商或业主委员会应对查验接管过程进行记录,并存档备查。交接证明应由交接双方、相关单位盖章及现场参加人员签字。开发商、业主大会授权的业主委员会及原物业公司应当配合新物业公司依法接管保安、消防、停车等安全防范岗位,维护物业管理区域的正常秩序。 (一)资料的交接 资料的交接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物业规划图; 2、竣工图(包括总平面、单体竣工图); 3、建筑施工图; 4、工程验收的各种签证、记录、证明; 5、房地产权属关系的有关资料; 6、机电设备使用说明书; 7、消防系统验收证明; 8、公共设施检查验收证明; 9、用水、用电、用气指标批文; 10、水、电、气表校验报告; 11、有关工程项目的其他重要技术决定和文件。 12、“用户手册”是使用户全面了解物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服务的说明书。 (二)物业接管验收 物业接管验收不同于竣工验收,它是在竣工验收的基础上,以主体结构安全和满足使用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再检验。一般来说物业接管验收包括以下内容: 1、主体结构验收。地基沉降不应超过国标规定的变形值,不得引起上部结构的开裂 或毗邻房屋的破坏;主体结构构件的变形及裂缝也不能超过国标规定;外墙不得渗水。 2、屋面及楼地面。屋面应按国标规定排水畅通,无积水、不渗漏;楼地面与基层的粘结应牢固,不空鼓且整体平整,无裂缝、脱皮和起砂现象;卫生间及阳台、厨房的地面相对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出现倒水及渗漏现象。 3、装修。应保证各装修部位或构件既美观大方又满足使用要求,不得出现因装修不善而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摘要】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 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 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 本文围绕“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有效防止负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应用“生活即课堂的理念”进行知识的正迁移”等方面进行了详实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正迁移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 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 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将抽象的数 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串联性强、前后知识点关联密切等特点,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实现知识的正迁移。需要从小学数学内在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不同的内容产 生的有趣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学生探寻知识的兴趣有了,自主学 习的动力也就自然有了。学生懂得了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正迁移”,也就掌握 了数学学习的精髓,学习效率将会事半功倍。 一、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万事皆学问。 将数学知识教学融入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紧紧结合日常点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实践。将一切纸面上的数学问题,迁移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万花筒,既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致,又可以提升学生的 接受速度,增强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例如: 在学习图形相关知识时,需要教会 学生计算面积、周长、表面积和体积,这不仅仅只是书上、练习题中的平面图形,更是现实存在的生活实物,只教会学生用公式计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抽象化 的平面图形与生活中真实实物联系起来,这个时候,需要借助孩子们的玩具,玩 是孩子的天性,玩具对于孩子刻骨铭心,对于相关知识的教学,可让孩子带自己 的玩具到课堂,从玩具中去找寻数学知识,纸牌中去研究长方形、魔方中去找寻 正方体、饮水杯中去探究圆柱等等。从生活实例中运用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法, 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体验,也许每个学生所感悟的未必相同,但对于这些知识 的掌握方向绝对是一致的。将数学问题迁移为生活问题,再反过来把生活问题总 结成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本质内容。 二、有效防止负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学会知识的迁移,能够促使学习事半功倍,但迁移中有“正”、“负”之分。正 迁移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良性现象,而负迁移则是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消极 影响的不良现象。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尚幼,心理稚嫩,学习能力还正在塑造当中,出现了知识的负迁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学习进度和效果。教师的教学 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活动与安排要照顾到学生的认识水平,要考虑 到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解决问题经验。负迁移是学生已学会的知识和经验造成的,

知识竞赛规则及流程

关于开展2018年XX知识竞赛的通知 各XX科室、各XX部门: 根据《XX公司20XX年行动方案》,经行领导批准,决定开展XX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时间: 初定于2018年8月底9月初,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二、竞赛内容: 以安规知识为主,包括安规要求、管理要求、案防知识、安全知识、国学文化等。 三、竞赛组织: 由部门共X队,每队3人,另出3人作为后援。 四、竞赛方式: 分为初赛、决赛、守擂三个阶段。 初赛:参赛队伍分成4组,每组共10支队伍进行初赛,每组胜出的2支队伍进入决赛,共8支队伍。 另对被淘汰队伍根据得分选出一组进行复活赛,其中胜出的2支进入决赛。 初赛共决出10支队伍进入决赛。 决赛:10支队伍通过各个参赛环节进行比赛。 守擂:2017年安规知识竞赛冠军作为守擂方,由2018年的冠军进行攻擂,胜利者成为本年度擂主,获得擂主旗。 具体竞赛规则另行下发。 五、赛前准备: 1、报名: 2018年7月31日前,请各参赛单位确定参赛选手名单(包括主赛及后援共6名),报送安规管理部臧珊珊。

2、征题: 改变以往单一由总行出题的惯例,采取各部室共同出题的方式。现向全行各分支机构及部室征集竞赛题目,其中每个单位出题数量为:单选题20题、多选题10题、判断题20题、简答题1题。题目应紧紧围绕竞赛内容,难易适中,请勿与安规考试题目雷同。安规管理部将对征集的题目进行遴选备赛。 请各部门,于2018年8月15日前,向安规管理部陈莹莹报送题目。 本次竞赛将作为各单位安规考核内容,希望各单位按时上报参赛名单及竞赛题目,做到认真出题、积极参赛、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特此通知。 安规管理部 2018年7月25日 附:2018年安规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侵权法新旧条文对比

侵权法新旧条文对比

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5.伤残损害赔偿、死亡损害赔偿范围 《民法通则》第119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5.伤残损害赔偿、死亡损害赔偿范围 《侵权责任法》第16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人民法院适用侵权责任法审理民事纠纷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抚养人的,应当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将被抚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 6.公平责任 《民法通则》第132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6.公平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24条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 7.紧急避险的补偿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修改稿)》第178条: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失的,如果险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为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7.紧急避险的补偿规则 《侵权责任法》第31条: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新旧政策对比

附件4: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新旧政策对比 2016年1月29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在与企业最为相关的“认定条件与程序”、“监督管理”的两个方面,新管理办法均做出了很大调整:一是放宽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具体条件,让更多科技企业受惠于国家政策,在科研人员比例、研发费用占比等核心条件上放宽标准;二是完善以往政策的不足,提高政策弹性,更加符合实际;三是明显强化后续监督力度,提高对企业合规性的要求,违规成本增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新政策,现就新旧政策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分析。 一、认定条件方面 总的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适当条件放宽,更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参见下表所列。 新旧政策的认定条件对比表 序号###项目###国科发火[2008]172号###国科发火[2016]32号###差异 ###主体资格###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企业申请认定时须注册成立一年以上###对申请企业的成立时间要求不变,只是表述和位置有变化 ###核心知识产权###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对获取核心技术取消了“近三年”的时间限制、和“独占许可”的获取方式 ###产品范围###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强调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应属于高新技术 ###科技人员###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取消了对科技人员的学历占比限制 ###研发费用###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1.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下同)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1.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5% ……###对中小型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要求放宽为5% ###高新收入###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强调只对近一年的高新收入占比有要求

新旧物业公司接管流程之令狐文艳创作

物业小区接管流程(交接清单必备) 令狐文艳 一、成立接管小组 组长:A 全面负责 组员:B 负责设备运营 C 负责客户服务 D 负责保安消防 E 负责环境绿化 F 负责财务 二、交接内容 物业项目交接协议一般包括:物业项目名称、交接主体、交接时间、权利和责任分界点、交接内容、交接查验方法和标准、相关债权债务的处理、争议解决方式等。 原物业应先做资料交接:将物业的产权资料、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工程技术资料、工程经济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移交给新物业。 资料移交完毕后,移交和接收双方须签字认可;若有未移交部分,由双方列出未移交部分的清单,确定移交时间并签字认可。 资料交接完毕后是现场交接:新物业应对物业管理区域内共用设施设备进行逐项验收,注明设备现状及接管时间。 开发商或业主委员会应对查验接管过程进行记录,并存档

备查。交接证明应由交接双方、相关单位盖章及现场参加人员签字。开发商、业主大会授权的业主委员会及原物业公司应当配合新物业公司依法接管保安、消防、停车等安全防范岗位,维护物业管理区域的正常秩序。 (一)资料的交接 资料的交接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物业规划图; 2、竣工图(包括总平面、单体竣工图); 3、建筑施工图; 4、工程验收的各种签证、记录、证明; 5、房地产权属关系的有关资料; 6、机电设备使用说明书; 7、消防系统验收证明; 8、公共设施检查验收证明; 9、用水、用电、用气指标批文; 10、水、电、气表校验报告; 11、有关工程项目的其他重要技术决定和文件。 12、“用户手册”是使用户全面了解物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服务的说明书。 (二)物业接管验收 物业接管验收不同于竣工验收,它是在竣工验收的基础上,以主体结构安全和满足使用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再检验。一般来说物业接管验收包括以下内容:

知识竞赛流程及规则

趣味知识竞赛流程及规则(草案) 1.各参赛队进入指定位置准备开始比赛; 2.开场舞或其他节目; 3.主持人入场,宣布比赛开始并介绍嘉宾和参赛队伍,介绍参赛队伍同时各参赛队进行展示(各队有参赛口号); 4.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及相关事宜 5.竞赛具体流程 第一轮:“单枪匹马”即必答题 必答题共18题,每位选手回答一题。各代表队队员按参赛顺序依次回答问题,即第一道题目由1号选手回答,第二道由2号选手回答,第三道由3号选手回答。 必答题每题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或回答不完整不加分也不扣分。 答题选手在答题时,其他选手不得提示或补充,否则不得分。 选手答题时间不得超过30秒,从主持人念完题目开始计时。 中场休息:文艺节目表演。 第二轮:“奋勇争先”即抢答题 抢答题共20题,每题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或不完全扣10分。 各队必须在主持人读完题目并宣布“开始”后按抢答器进行抢答。在主持人宣布开始之前响铃视为违规,本题作废并扣10分。 答题时选手可以相互讨论,由一名队员作答,其它选手可以在规

定时间内补充。 选手答题时间不得超过30秒,从抢答器响铃开始计时。 中场休息:文艺节目表演。 第三轮:“知难而进”即风险题 风险题每队1题,由分数最高的队伍优先选择,题目分值分别为10分、20分、30分,答对加相应分数,答错或答案不完整扣除相应分数。 答题时选手可以相互讨论,由一名队员作答,其它选手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补充。 答题时间为60秒,从主持人念完题目开始计时。 6.三轮比赛结束如果出现相同比分且影响得奖时,启用加试题。加试题以抢答题形式出现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不扣分,答题时间30秒,从抢答器响铃开始计时。直到分出名次。 7.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嘉宾点评。 8.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 9.嘉宾、选手及观众退场,工作人员清理现场。

2018刑诉法修改条款新旧对照表

述案件,侦查机关应当事先通知看守所。 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提供法律咨询等;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有关证据。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 辩护律师同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通信,适用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侦查机关许可。上述案件,侦查机关应当事先通知看守所。 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提供法律咨询等;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有关证据。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 辩护律师同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通信,适用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 第七十五条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适用本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第七十三条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 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适用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第八十一条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认罪认罚等情况,作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考虑因素。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第七十九条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第一百零八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意是: (一)“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于刑事案件,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二)“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 (四)“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第一百零六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意是: (一)“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 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二)“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 (四)“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

物业接管前期工作流程图

物业接管前期工作流程图

物业前期接管工作流程 ?签订《物业管理委托合同》 由开发商选聘物业公司,并签订《物业管理委托合同》。 ?委任物业公司总经理,招聘高、中级管理人员 1.由总部委任或对外招聘具有多年物业管理经验的总经理1名。 2.招聘各部门经理、主管、员工 综合部:经理1名、行政主管1名、总经理秘书1名、采购员1名、文员(兼库房管理员)2名; 财务部:经理1名、会计1名、出纳1名; 管业部:经理1名、客务主管1名、内务主管1名、客务代表2名、 前台接待2名; 保卫部:经理1名、消防主管1名、保安主管1名、消防执机员4名(含领班1-2

名)、保安员4名(含领班1-2名); 工程部:经理1名、强电主管1名、弱电主管1名、空调(生活水)主管1名、土建主管1名、技工2-3名/专业(约12人); 建议:在招聘技工时,可以选聘项目工地施工队中对本物业项目(本专业)较为熟悉、了解,技术、素质水平较高 的人员,纳入公司编制。 说明:因物业公司组建之初,所招员工对本物业及大厦工程具体情况不很熟悉,招聘施工队的人员可以从旁协助工 程部经理、主管尽快了解大厦工程情况。 “公司初期人员架构图”附后 ?筹备前期物资,编写前期文件,并到相关政府部门备案 1.各部门共同汇编的文件: ⑴.《房屋使用、管理、维修公约》 ⑵.《房屋质量保证书》 ⑶.《房屋使用说明书》 ⑷.《房屋交付(入住)通知》 ⑸.《入伙授权书》 ⑹.《业主(使用人)服务指南》 ⑺.《装修管理规定》 ⑻.《办理装修流程说明》 ⑼.《治安、消防协议书》 ⑽.《二次装修施工区域治安、消防承诺书》 ⑾.《二次装修协议书》

知识巧迁移

知识巧迁移“水”到“渠”自成 建湖电大08秋小学教育学员沈中仁 内容摘要:本文谈了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有效教学的有利条件,以及自己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从教材内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应用,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学生特点、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对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知识迁移意义条件策略 小学教学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充分地理解、掌握、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以便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解决新问题。这就关系到学习迁移的问题。学习迁移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中,特别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人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和实践中的尝试。 一、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先哲们的教育思想,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方法,从而掌握“会学”知识的金钥匙。我们发现,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早已为古人所发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迁移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即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学习之间或同一知识领域的学习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这就是心理学家称之为“学习迁移”的问题。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 现代心理学关于迁移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和要领掌握得牢固,且又善于分析思辩,那么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会对另一种知识、技能、概念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推动,这就是学习的正迁移。反之,如果对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掌握得不牢固,又不注意分析思辩,那么已学得

企业会计准则新旧政策比较专题

企业会计准则新旧政策比较专题 第一部分 新企业会计准则改革背景及主要变化 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内容和框架 1.我国会计核算体系改革历程 (1)20世纪90年代初(1992年),以两则两制为标志开始实施准则制定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都是会计准则和制度并存时期) (2)1997.5.22,发布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 (3)1997年—2001年,陆续发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简称旧准则)。 (4)2000年12月29日,发布企业会计制度,推出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5)2006年2月15日,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简称新准则)。 (6)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上市公司的范围内实施,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2.我国企业会计法律规范的层次 第一层次: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第二层次:行政法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第三层次:行政部门规章 (1)基本会计准则 (2)财务通则(两个版本均有效) ①财政部第4号令, 1992.11.30发布,1993.7.1开始执行 ②财政部第41号令,2006.12.4发布,2007.1.1开始执行(要求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执行) 第四层次:行政部门规范性文件——具体会计准则体系和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1)老准则——16项 (2)新准则——38项 (3)企业会计制度体系(3个) 3.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内容 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目标: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两个目标)

知识竞赛方案及规则

知识竞赛方案及规则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知识竞赛执行方案及规则 本次竞赛活动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着眼于宣传信合知识,宣传改革成果,弘扬信合精神,展示信合形象,提升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竞赛分段划分: 竞赛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预赛,各镇社、机关及直属中心共21个代表队,以笔试、才艺展示形式进行,选出决赛队;第二部分为决赛,通过领队抽签分组,以现场答题、才艺展示形式进行。。 3、必答题分两部分进行(答题时间30秒); 第一部分由各参赛队的每名选手按座次依次选题回答,每轮每队的每名队员独立回答两题,其他队员不得补充或提供帮助,共进行1轮。每题的分值为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或不能回答的不得分。 第二部分为参赛队共同答题,共出两题,所有参赛队均要在答题板上给出答案,每题的分值为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或不能回答的不得分。

4、抢答题共30题,每轮10题,由主持人读完题并说“开始” 后,参赛队员方可按抢答器进行抢答,答题时间不得超过40秒,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或超时,每题扣10分,主持人未读完题或未说“开始”就按抢答器的,扣10分,而且该题作废。 5、风险题由各队自行选择答题分值,也可放弃答题(答题1分钟)。答题顺序按当时得分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如出现同分,按抽签顺序排列)。题目分值与难度对应,分别为10分、20分和30分,由任意一名队员回答,其他队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补充。答对加相应的分值,在规定时间内答题内容不完整、答错题或不能回答倒扣所选题目相应的分值,放弃答题不得分也不扣分。 6、竞赛中如有名次并列且影响到决定胜出队的情况时,将对名次并列的队以加赛抢答题的方式决出名次。加赛采用突然死亡法,先得分者胜出,先答错者直接出局,加赛题目分值为10分。 7、本次竞赛每支队伍基础分为100分,由主持人当场判定加分或减分。主持人不能确认参赛选手回答是否正确时,请评委会现场裁定。评委会的现场裁定为最终裁定。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及与三大政策的联系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与联系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表 三大主义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 贵族统治。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 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 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 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 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 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 建军阀的个人及团体,均 得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新旧三民主义和分析对比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演变成排满兴汉→反满贵族→ 明确反帝斗争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强凋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冶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更新解释了“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农民之缺乏由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上地,资其耕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对封建剥削。 “节制资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 总之,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这表叫对旧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山”的口号,使它有明确的反帝反封的政治内容。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同阶级不同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摘录自钱厚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中国革命》 ---------------------------------------------------------------------------------------------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转折。关于新三民主义,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进行自学。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新增的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物业公司承包小区进驻小区流程,新旧物业公司接管小区流程介绍

物业公司承包小区进驻小区流程,新旧物业公司接管小区流程介绍 房地产开发商在新建小区时何时聘请物业公司进驻?是在开工的时候进驻还是在交房前后?物业公司怎么承包小区的,进驻流程又是怎么样的呢?简单来说就是证件齐全,业主通过。具体进驻流程如下: 1、公司须取得物业服务企业资质。 2、与开发商或业主委员会商定好物业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并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3、签订物业服务合同1个月到物业主管部门备案 4、将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备案并取得物价部门批复。 5、做好小区物业服务工作并让业主满意。 6、根据合同约定收取业主物业服务费并出具正式票据。 物业个进驻一般是在峻工时进驻,招标的现在不多,大多前期都是由开发商关系户指定物业公司或是自己的物业公司,只有小区交房后业委会成立了才能重新换物业公司。那么,更换物业公司流程是怎样的呢? 新旧物业公司接管小区流程 一、成立接管小组 组长:A全面负责 组员:B负责设备运营

C负责客户服务 D负责保安消防 E负责环境绿化 F负责财务 二、交接内容 物业项目交接协议一般包括:物业项目名称、交接主体、交接时间、权利和责任分界点、交接内容、交接查验方法和标准、相关债权债务的处理、争议解决方式等。 原物业应先做资料交接:将物业的产权资料、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工程技术资料、工程经济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移交给新物业。 资料移交完毕后,移交和接收双方须签字认可;若有未移交部分,由双方列出未移交部分的清单,确定移交时间并签字认可。 资料交接完毕后是现场交接:新物业应对物业管理区域内共用设施设备进行逐项验收,注明设备现状及接管时间。 开发商或业主委员会应对查验接管过程进行记录,并存档备查。交接证明应由交接双方、相关单位盖章及现场参加人员签字。开发商、业主大会授权的业主委员会及原物业公司应当配合新物业公司依法接管保安、消防、停车等安全防范岗位,维护物业管理区域的正常秩序。 (一)资料的交接 资料的交接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物业规划图;

知识竞赛规则及流程

知识竞赛流程和规则 如何编写知识竞赛抢答赛规则和流程策划书: 编写知识竞抢答赛规则和流程是策划一场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始。那么如何才能写好知识竞赛抢答赛规则和流程策划方案书呢? 首先,要明确这场知识竞赛的目的,是要达到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还是以娱乐为主,竞赛规格要求高不高,气氛是否比较正式严肃等。有了清晰的目标,就有了基本思路。 在写知识竞赛规则和流程之前,要和公司相关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做好沟通,理会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因为最后写成的竞赛规则是要通过他们审核才能算成功的,之前如果没做好沟通工作,写好竞赛规则往往要经过多次易稿才能合格,会走不少弯路。 一场知识竞赛活动往往有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知识竞赛的标题,下来的竞赛规则和流程经及题目选择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主题就象是写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定要把握准,如果偏离了主题,那么就达不到知识竞赛目标了。 那么,一个完整的竞赛规则和流程文案应包含哪些内容呢?总结下来,一般包括:知识竞赛活动背景和目标描述、竞赛时间(包括彩排和正式竞赛时间)安排、会场布置方案和场务人员安排、竞赛硬件设备和竞赛软件选择、竞赛环节安排、题库和相关图片素材、奖项及奖品安排、费用预算表。下面针对这几个部分一一细说。 知识竞赛活动背景和目标描述

在这一部分,要将单位举办这场知识竞赛活动的背景和目标做详细描述,以表明自己是在充分了解这场活动意图情况下写这个竞赛活动策划方案书的。 竞赛时间安排 竞赛时间包括彩排时间和正式竞赛时间,要明确具体的时间、地点、人员。一定要注意,很多人忽略了彩排这一环节,这样会导致竞赛活动的失败。在正式竞赛前,一定要安排一个时间对竞赛流程进行彩排,让主持人和选手对竞赛规则、流程及竞赛软硬件进行熟悉,这样才能确保正式竞赛时顺利进行。 会场布置方案和场务人员安排 在策划书中要对竞赛活动的后勤工作进行详细安排,每项工作均要落实到人。当然有些工作可以外包给其他专业公司做,比如会场布置可以外包给会务公司公司做,竞赛软件和硬件可以外包给竞赛软件公司做。如果是小型的知识竞赛活动,也可以完全自己来做,那样就要将各项目对应的人列出来,发到相关人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 竞赛硬件设备和竞赛软件选择 竞赛硬件设备和竞赛软件是决定一场竞赛效果的关键。因为竞赛活动整体过程都是通过竞赛软件来控制的,所以要选择比较稳定可靠口碑好的产品,如果你要达到电视台级别效果,可以选择天纵知识竞赛软件,如果只是想搞个小规模的,那可以只买一套抢答器设备,用PPT出题或主持人念题,大家可以根据自己要求去选择。不过现在科技水平较高了,建议大家还是上一套竞赛软件较好,费用不多,但可以大大节省你的时间,提高竞赛效果。因为在专业竞赛软件中题目可以批量导入,出题、倒计时、分数汇总和排名均由

新旧条例的不同点及分析比较

一、新旧条例的不同点及分析比较 新条例在篇幅上并未做大幅度的调整,总共为30条,旧条例为28条,但新条例针对个体户的违法行为直接规定了处罚方式及金额(第21条、22条),而旧条例是通过《城乡个体工商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旧条例细则)予以细化。同时,新条例增加了地方各级政府对个体户的扶持义务(第6条)、个体户营业执照的申办手续(第9条)、信息公开与交流制度(第15条、25条)、港澳台的个体户资格申请(第27条)及对个转私的鼓励(第28条)等内容,总体上还是沿袭了旧条例的风格,但也不乏亮点。 第一,准入门槛全面放宽。一是主体资格的扩大。旧条例第2条规定,有经营能力的城镇待业人员、农村农民以及国家政策允许的其他人员可以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活动,而新条例第2条扩大为有经营能力的公民。这样就使得个体户的经营主体资格不再受户籍及相关政策的限制,有助于该经营形式快速发展壮大;同时,新条例27条明确提出了港澳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台湾地区居民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登记为个体户工商户,进一步将个体户的申请资格扩宽。二是经营范围的扩大。旧条例第3条规定,个体工商户可以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经营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及其他行业,而新条例第4条2款明确,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禁止进入的行业的,对于个体户的申办,登记机关应当依法登记。新条例在扩大经营范围的同时,也尽可能地避免了旧条款中对于“其他行业”解释的不确定性,有助于提高申办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第二,申办手续有效简化。一是申办材料的明确。旧条例第7条规定,申办个体户需要提交所在地户籍证明及其他有关证明,其中的“其他有关证明”可以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提交的材料,也可以是指所在地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提交的证明文件,这种不明确的兜底条款事实上是给申办个体户增加了不少人为阻碍,而新条例第8条1款明确规定,需要提交的手续包括登记申请书、身份证明和经营场所证明,不再规定需要提交其他材料,给申办主体带来了不小的便利。二是登记事项的简化。旧条例第8条规定,申请个体户登记的事项包括字号名称、经营者姓名和住所、从业人数、资金数额、组成形式、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营场所共8项,而新条例第8条2款取消了从业人数和资金数额的要求,同时取消了字号名称登记的强制性,可以由申办者自行决定是否使用字号名称。实践中,个体户的从业人数已经完全突破了旧条例第4条的相关限制,具有几十甚至上百从业人员的个体户也普遍存在,因而新条例取消了从业人数的限制完全适应了当前个体户的发展需要,符合鼓励、支持个体户发展的宗旨。 第三,服务职能全面提升。新条例改变了传统的由工商监管的单一模式,引入了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在拓宽监管力量的同时,更是加强了对个体户的服务职能。新条例第6条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在经营场所、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创新、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支持、便利和信息咨询等服务;第15条要求登记机关和有关行政机关加强信息公开服务,应当在其政府网站和办公场所,以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个体工商户申请登记和行政许可的条件、程序、期限、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收费标准等事项,并为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和办理登记提供指导和查询服务。在金融服务方面,新条例第19条2款又新增了“金融机构应当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为个体工商户申请贷款提供便利。”的条款。在个体户申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上,新条例28条规定登记机关和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便利。与此同时,新条例

新旧物业公司接管流程资料讲解

物业小区接管流程(交接清单必备) 一、成立接管小组 组长:A 全面负责 组员:B 负责设备运营 C 负责客户服务 D 负责保安消防 E 负责环境绿化 F 负责财务 二、交接内容 物业项目交接协议一般包括:物业项目名称、交接主体、交接时间、权利和责任分界点、交接内容、交接查验方法和标准、相关债权债务的处理、争议解决方式等。 原物业应先做资料交接:将物业的产权资料、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工程技术资料、工程经济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移交给新物业。 资料移交完毕后,移交和接收双方须签字认可;若有未移交部分,由双方列出未移交部分的清单,确定移交时间并签字认可。 资料交接完毕后是现场交接:新物业应对物业管理区域内共用设施设备进行逐项验收,注明设备现状及接管时间。 开发商或业主委员会应对查验接管过程进行记录,并存档备查。交接证明应由交接双方、相关单位盖章及现场参加人员签字。开发商、业主大会授权的业主委员会及原物业公司应当配合新物业公司依法接管保安、消防、停车等安全防范岗位,维护物业管理区域的正常秩序。 (一)资料的交接 资料的交接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物业规划图; 2、竣工图(包括总平面、单体竣工图); 3、建筑施工图; 4、工程验收的各种签证、记录、证明; 5、房地产权属关系的有关资料; 6、机电设备使用说明书; 7、消防系统验收证明; 8、公共设施检查验收证明; 9、用水、用电、用气指标批文; 10、水、电、气表校验报告; 11、有关工程项目的其他重要技术决定和文件。 12、“用户手册”是使用户全面了解物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服务的说明书。 (二)物业接管验收 物业接管验收不同于竣工验收,它是在竣工验收的基础上,以主体结构安全和满足使用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再检验。一般来说物业接管验收包括以下内容: 1、主体结构验收。地基沉降不应超过国标规定的变形值,不得引起上部结构的开裂 或毗邻房屋的破坏;主体结构构件的变形及裂缝也不能超过国标规定;外墙不得渗水。 2、屋面及楼地面。屋面应按国标规定排水畅通,无积水、不渗漏;楼地面与基层的粘结应牢固,不空鼓且整体平整,无裂缝、脱皮和起砂现象;卫生间及阳台、厨房的地面相对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出现倒水及渗漏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