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东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姓名:赵润波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钢铁冶金

指导教师:王文忠

2000.1.1

摘要

~/

坷持续发展理论是研究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对危机或不可持续的根源认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石,人类只有认清危机的根源,才能找到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以往关予不可持续的根源研究认为,不可持续的根源在于传统经济对GNP增长的片面追求.从实证的角度看,GNP根源论能够解释农业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但无法解释某些工业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从理论的逻辑性方面看,否定GNP增长的片面追求,可以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并不能使_Y-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重新分类,依据资源的生态性,把自然资源分为生态资源和非生态资源,自然物质分为生态物质和非生态物质.通过对危机形成机理的研究,指出:GNP根源论只适合以生态资源为原材料的经济,而不适合于非生态资源为原料的工业经济.并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角度,重新探讨了不可持续的根源、?f指出:不可持续的根源在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为二个方面-1.人类对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认识不足.2.人类对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与非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危机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及有限的实践造成的。并且指出:人类认识局限性不是一种错误,而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类认识的不断完善性,是人类摆脱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上述研究不仅澄清了GNP根源论的适用范围,指出了GNP根源论的片面性,而且还从理论上理清了危机根源认识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石的逻辑关系.为后续研究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竖宴的理论基础。

钢铁工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钢铁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资源的枯竭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分析,通过对钢铁工业生产模式的分析,指出:钢铁工业的生产模式具有三个特征-1.资源的非生态性;2.生产的开放性;3.生产过程的单向非循环性.并指出:钢铁工业的生产

模式是非生态生产模式。通过对钢铁工业非生态生产模式形成的分析,指出了非生态生产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进一步证明了GNP根源论的片面性.

探讨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钢铁工业资源的特征、科技进步对钢铁工业的作用以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角度,指出:如若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途径在于改变非生态生产模式,实行生态化生产.根据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指出钢铁工业的清洁生产是适合于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的有效途径.上述关于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为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除了表现为非生态生产模式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对中国钢铁工业的现状分析,指出:现代化文明程度低下,是中国钢铁工业不可持续的特殊性.并对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文明程度低下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1.生产政治化;2.发展目标偏高;3.缺乏市场竞争;4.钢铁企业缺乏活力,发展动力不足是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文明程度低下的历史原因。

中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先进产钢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克服非生态生产模式的弊端,而且更要提高现代化文明程度.本文通过对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分析,指出:铜铁工业的清洁生产是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围绕着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的中心,本文着重探讨了影响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条件:钢铁产量、产品质量、资源利用率、钢材品种、工艺技术装备、科技进步、钢铁工业的组织结构、企业制度创新与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的关系.提出了中国钢铁工业推行清洁生产的措施;实施清洁生产的技术措施.

为了使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措施能够得到落实,确保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国企改革历史的回顾分析;通过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论探讨;通过对农村改革及邯钢经验的分析、总结,提出了完善科学的利益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根本的论断.不断地完善科学的利益激励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

IJ

东北大学博士论文摘要

关键词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非生态资源,非生态生产模式生态化生产,清洁生产.

I儿

东北大学博士论文ABSTRACT

ABSTRACT

Thetheor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sthetheoreticalbasistostudytheproblem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IronandSteelIndustryAnditisthetheoreticalcornerston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nlymankindtransparencesthesource,couldtheyfindthewaytogetridofthecrisis,couldtheyfindthewaytogooutfromthetrouble.ThestudiesmadebeforeindicatedthatthesourcelayintheundueemphasisonthegrowthofGNP.Fromthepointofviewofpositive.sin.t}忙theoryoftheGNP-rootcanexplainthenon—sustainabilityofthe

agriculture,butCannotexplainthatofsomeindustry.Formthe

pointofviewof

thetheoreticallogic,tOnegatetheunduegrowthofGNPonlyresultsi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agriculturebutdoesnotresultsintheindustryeconomy.Bytheecologicalnatureofthenaturalresources,thenaturalresources

arcdividedtwoparts,ecologicalresourceandnon—ecologicalresource.And

by

analyzingtheformingofthecrisis,ThispaperindicatesthatthetheoryofGNP—rootsuittheecologicaleconomybutdoesnotsuitthenon—ecologicalindustryeconomy.Bystudyingtherootagain,thepaperindicatesthattherootliesinthelimitationofman’Srecognition,andthelimitationcontainstwoparts:

1.Thelimitformankindtorecognizetherelationbetweentheecologicalsystemandnon-ecologicalsystem.

2.Thelimitformankindtorecognizetherelationbetweenmankindandecologicalenvironment,thecrisisresultinthelimitationanduncheckedpracticefromhumanbeings.

ThedevelopmentofIronandSteelIndustry(ISI)contributestOl-nan’sadvance,butthedevelopmentofISIsinksintothecrisis,exhaustedresourcesandpollutionlimitsthedevelopmentoflSIS,andthismakesthedevelopmentoflSIStoshowthenon-sustai-nability.Byanalyzingthehistoryandtheproduction

查些查兰苎主笙奎垒!!!垦垒里

modelofISIS,Thispaperindicatesthattheproductoinmodelhasthreecharacteristic,1.Thenon—ecologicalnatureofresources,2.Thenatureof

natureofnon-recycle.Andbyanalyzingtheformingoftheopening,3.The

productionmodel,thepaperindicatesthatthenon—sustainabilityliesinthenon—ecologicalproductionmodel.

Itistheimportantcontentstostudythepossibilityandtheway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ISIS.ByanalyzingtherecyclereuseoftheresourceofISIandtheaffectofthescienceandtechnology,thispaperindicatesthat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ISIhaspossibility,themodelofsustainableISIisestablished.Thispaperalsoindicatesthatthewaytorealizetheecologicalproduction.

ChineseIronandSteelIndustry(CISI)hastheparticularitytOsustainabledevelopexceptthenon—ecologicalmodel,andtheparticularityliesinthelowermodemization,SOthedevelopmentofCISInotonlyadvancethelevelofmodemization,butalsogetridoftheaffectofnon—ecologicalmodel.Thecleanerproductionisthemainwayto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ISI.

Toensur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ISI,thepaperadvancesthemanagementmodelofpublic—privateonebody.

KEYWORDISI,sustainabledevelopment,non—ecologicalresources,non—Eco—production,ecologizedproduction,cleanerproduction,public?privateonebody

lI

东北大学博士论文前言

前言

发展是文明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现代人类的自觉意识.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则是人类孜孜以求,聚讼不已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挑战,人类更加重视发展道路的探索.?通过对危机的深刻认识及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检讨,人类终于在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寻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共同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的共识。中国政府亦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制定了Ⅸ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对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唯一出路。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工业化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有依靠钢铁工业的现代化,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起飞和现代化的实现.钢铁工业为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钢铁工业的发展对人类的生存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况且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可再生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再生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较低.钢铁工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新世纪的挑战.

钢铁材料在一定时期内的不可完全替代作用决定了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而现代钢铁工业,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浪费较为严重,难以满足人类的代际需求,而且由于生产过程产生了废异物,污染了地球生态系统,威胁人类的生存,从而表现出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研究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人类进步至关重要.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钢铁工业已经与国际接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中国钢铁工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集中表

东北大学博士论文前言

现为国际竞争力低下。因此,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中国钢铁Z-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得到了冶金部科技司的大力支持,是冶金部“九五”软课题.

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研究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尽管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了,但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着模糊认识,如不加以澄清,后续工作将无法进行.因此,本章将就可持续发展理论,做简单的概括并对危机的根源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界定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人类陷入危机中,但要世人相信我们正处在危机之中,实属不易.这是一个由科学家不断呼吁、警告,到多数人开始理解和逐渐响应的艰难过程,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过程.

科学家对生态危机的警告.60年代初,美国海洋学家卡逊写了《寂静的春天》一书,通过对农药(特别是有机氯农药)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分析,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由于这些农药对生物的危害,使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变得寂静了。并由此阐明了人类同环境的密切关系.书中指出,人类的许多行为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身.

Ⅸ人口爆炸》由生物学家保尔?埃利所著,该书指出,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是环境污染和其它现代社会问题的原因.由于人口增加而造成的健康、营养、战争、环境等问题,给地球上生物生存的持续性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因而,所有的国家都应为实现人口的零增长而尽早采取行动.

《只有一个地球》是经济学家沃德和微生物学家杜博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秘书长的委托,为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而准备的非官方的背景材料。为保证该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组成了由58个国家的152位专家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对初稿提出了评论性意见.可见该书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该书指出,工业革命的200年来,特别是在突飞猛进的近25年中,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广度和速度,都似乎预示着人类历史上革命新纪元的到来。这可能是人类所能设想到的最重大的革命.人类似乎正以全球范围的

规模,对未受控制的事物加以控制,并用人造的代替天然的。人类正以史无前列的速度和深度,对大自然进行改造.不论其利弊如何,就其总体而言,可以认为人类变革环境的能力是提高了.但应该提出的事实是:在人口、能量和资源的消耗、城市化和消费的要求上,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等,目前都在急剧增长.这样就使掌握技术的人类,正在经历着改变地球上自然体系的过程,而这种改变,却是非常危险的,而且可能是无法挽救的.地球是人类和生物唯一赖以生存的场所。今天,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类进入了技术时代,而这种压力就已明显着地感受到了.江河湖海受到了未经处理废弃物的污染.工业活动中矿物燃料的燃烧使地球的气候和大气遭到无法预见的影响.该书的结尾,两位学者向世人发出了强有力的警告:“在这个太空中,只有一个地球在独自养育着全部生命体系.地球的整个体系由一个巨大的能量来赋予活力.这种能量通过最精密的调节而供给了人类。尽管地球是不易控制的、捉摸不定的、也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它最大限度地滋养着、激发着和丰富着万物.这个地球难道不是我们人世间宝贵家园吗?难道它不值得我们热爱吗?难道人类的全部才智、勇气和宽容不应当都倾注给它,来使它免于退化和破坏吗!我们难道不明白,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能生存下去吗?”.

1980年、美国出版了《关于公元2000年的地球给美国总统的报告》.该书是根据卡特总统的指示,由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和国务院机关部门汇集了各学科专家,对当前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直至本世纪末可能发生的变化及趋势所提出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世界人口将由1975年的40亿增加到2000年的63.5亿,即增长50%以上.人口增长的90%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而世界粮食总产量预计从1970~2000年间增加90%,若换算成全球人均增长量则不足15%,到2000年全球可耕地面积增加只有4%,因此,粮食产量的增加将不得不靠更高的单产.在自然资源方面,世界上有限的燃料资源在几百年内理论上是充足的,但其分布不均匀,并且它们的开采存在经济和环境问题;非燃料资源要满足2000年时的预计需要,一般也是充分的,但缺少经济的合理性.地区性缺水的状况将更加严重;全球森林正以每年l800~2000万英亩的速度消失。在环境质量方面,由于侵蚀、有机物丧失、沙漠化,盐碱化、水涝,农业土壤的严重退化将在全球范围发生,每年约有相"-3于美国缅因州大小的耕地和草地正在变

成废弃的荒野。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浓度不断增加,将大大改变全球气候,由矿物燃料用量的增加而产生的酸雨将侵蚀湖泊、土壤、作物、建筑物.工业放射性和其他危险物将在更多的国家中引发卫生和安全问题.几十万个动植物种遭灭顶之灾.该报告宣布“如果现在的倾向继续下去,到2000年,世界将要比我们当前居住的世界更加拥挤、更加污染、生态更不稳定、也更易遭到破坏.包括人口、资源和环境在内的严重紧张的状况将明显地摆在世人面前.尽管物质生产会增加,世界人民在许多方面都将比今天更加贫困”.

科学家对经济危机的警告.1981年,一部在西方学术界引起普遍震惊著作《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问世.所谓熵定律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它表明物质世界和能量只能不可逆地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对人类来说是从可利用的状态转化到不可利用状态,从有效状态转化到无效状态.工业生产制造出更多的垃圾和更大的混乱,使熵值增加.而且已接近非常危机的水平.今天我们已被迫从以非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时代,过渡到一个新型的尚待下定义的,重新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时代.

《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著于60年代,该书针对工业化过程中高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指出经济发展中必须考虑生态问题;指出传统增长方式是一种“牧童经济”,就像牧童在草原上放牧,对资源和环境无所顾忌,任意使用.由此,引起人们对资源支撑问题的关注.

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增长极限论”,认为由于地球的能源、资源和容积都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增长必然有一定限度.虽然,增长极限论存在不如人意之处,但它预示了人类正处在转折关头.

环境运动的兴起.环境问题,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60年代起在欧美发达国家中,民众自发兴起了生态环境运动,成千上万的群众走向街头示威游行,揭露各种魁目惊心的公害事件,抗议某些工厂只顾赚钱而不顾社会公众利益,不控制和治理污染,造成空气、水质、食物污染危害公众健康,要求政府采取严历措施,惩治造污者,关闭污染企业.“绿党”、“生态党”、“环境党”、“价值党”,都是环境运动的产物。

但是要世人相信“我们处在危险之中”更是双重的不容易.首先,“未来的灾难”具有不确定性,说到底是主观推测难以证实.其次,人类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巨大效用时候,多数人对未来世界可能产生危机的警告置若罔闻.然而,当今人类已产生了共识,即如果仍按目前的资源消费和污染生产速率走下去,人类社会断然不能持续下去.“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注意:人类己到达一个历史上重大的选择时刻.

1.2危机形成的机理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失衡……。人类陷入危机之中.探讨危机的根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认清危机的根源,人类才能找到走出困境,摆脱危机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生态学分类.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满足人类当前和将来需要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一部分.为了资源研究的方便,传统上人们按照自然资源的生命性、有限性和可再生性,把自然资源分为有机资源和无机资源;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传统上关于自然资源的分类,均未考虑资源的生态性问题,而当今,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人类即将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所以,对自然资源按生态性进行划分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资源的生态性指的是什么呢?所谓资源的生态性是指地球生态系统的资源天然能够参与生态系统循环再生的性质.具有生态性的资源称为生态资源,否则称为非生态资源.生态资源的组成物质称为生态物质.自然界存在生态系统,这已经被生态学研究所证实,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那么,除了生物圈以外的部分是什么呢?生态学并没有给出定义.根据集合论原理,把地球视为全集,生物圈视为子集,则除了生物圈以外部分可以称之为非生态系统,非生态系统资源称为非生态资源,其组成物质称为非生态物质.非生态资源或非生态物质天然不参与生态系统的循环,不具有生态性.生态资源是可生态再生资源,而非生态资源是不可生态再生资源,也不能进行生态再生.

危机的形成.危机表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作为自然存在物,人

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入口数量有限,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力量微弱,人类处于被动适应自然阶段.自然生态环境好,但人类的生活条件恶劣,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严重缺乏。

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人口数量有所增加,人类作用自然的力量增强.土地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少量的矿物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毁林造田,毁草造地虽然对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地球生态环境较好,人类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工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产业革命的兴起.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动.二战后的技术革命,为工业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加速了工业机械化、自动化进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巨大提高,人口数量剧增,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力量空前高涨.人类的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改善,但生态环境却每况愈下.正当人类陶醉于工业文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人类却陷入危机之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耕地减少、陆地沙漠化、江河湖海污染、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困扰着人类的发展.那么,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呢?

危机产生于工业社会,必然与工业社会息息相关.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是人口多、生产力水平高、工业生产规模大。危机表明地球生态系统已经失去平衡能力.依据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地球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群的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尽管这种平衡也会由于某种因素的变化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但只要这种干扰不超过一定的阈值,地球生态系统就能通过反馈作用等自我调节机制,恢复其固有的平衡。但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干预因素的影响超过其阈值时,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随之降低,以至消失,引起生态失衡。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口数量、分布及消费水准只有不超过生态系统的闽值时,人类的生物存在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然而,到了工业社会,尤其是后工业社会,人口数量巨大,而且增长速度快,人类的消费水准也达到了峰值。人类的存在占据了较多的生态空间,而使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缩小,影响了其它生物的再生产.人类的生存消费

了大量的生态资源,而由于人口分布的不合理,资源消耗后的废弃物,不能有效地参与生态循环,使得生态循环不畅,生态资源匮乏.人多为患,大量的人口殃及了地球生态系统.

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除了作为一种生物的影响外,人类的工业实践也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模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出于动物本能的“萃取”式的消费模式,亦即对自然资源实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式的消费.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由于人类的资源主要源于生态系统,生态资源的糟粕仍可参与生态循环,对生态环境不构成污染.但到了工业社会,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使用的资源不仅局限于地球生态系统,地球中非生态系统的矿物资源也得到了大量的开采.通过生产和消费,大量的非生态系统物质进入地球的生态系统.当一个系统进入非系统内物质时,系统的平衡必然受到影响.地球生态系统对非生态物质没有吸纳、融合之功能,生态系统遭到了污染。有些矿物质如化石类矿物,通过消费,部分地成为生态物质,如C02,虽然生态系统中也有C02,但工业排放的CO,属生态系统外的物质,当额外的CO:进入生态系统时,虽然不构成污染,但它将打破生态系统固有的平衡.工业社会庞大的工业规模,使得大量的非生态矿物进入了地球生态系统,污染和干扰了生态系统。加剧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失衡,使人类陷入危机之中。

危机的根源.面对危机的挑战,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就危机的根源作了探讨.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传统经济以片面追求GNP增长为唯一目标,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及生态失衡.认为对GNP增长的片面追求是危机的根源.

众所周知,GNP(GrossNational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准.GNP标准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但认为片面追求GNP的增长是危机的根源值得怀疑。例如,对于煤炭工业经济来说,不管GNP是否增长,只要人类没有停止对煤炭资源的消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就终将会枯竭。追求GNP的增长,只是加速了煤炭的桔竭,不加速消费或减小消费速度并不能保证煤炭资源不枯竭.同样地,由于煤炭在消费过程中,非生态物质

查些查兰堡主堡奎!塑堡三些!塑竺茎墨堕堕兰__——一如SO,、CO、CO,等进入地球生态系统,煤炭的消费量越大,煤炭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就越严重.GNP的增长只能加重污染力度,不追求GNP的增长,并不能使煤炭工业不排放废气,不污染环境.GNP根源论只适合于以生态资源为原料的经济,而不适合以非生态资源为原料的工业经济。

对于生态资源来说,生态资源是可以生态再生的资源,只要人类对生态资源的消费不超出生态系统的再生速度,生态资源就不会枯竭.片面追求GNP的增长,忽视了生态资源的再生,使得人类对生态资源的消费速度超过生态系统再生速度,从而使生态资源枯竭.这种枯竭是相对人类的消费速度而言的,是一种相对枯竭.当人类对生态资源的消费速度小于生态再生速度时,如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生态资源就不会枯竭。所以,只要生态资源经济与生态系统的生产相协调,生态资源经济就能够永续发展。

但是对于以非生态资源为原料的工业经济,由于非生态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只要人类不停止消费,非生态资源就终有枯竭的时候。只要GNP不等于零,不管GNP增长与否,非生态资源的枯竭都是必然的.因此,片面追求GNP的增长,并不是非生态资源枯竭的根本原因.对于传统的生产模式,由于人类把适合于生态资源的消费形式用于消费非生态资源,使得非生态物质进入地球的生态系统,只要人类不改变对非生态资源的消费形式,非生态物质就必然会进入地球生态系统,污染生态环境,不改变对非生态资源的消费形式,不停止对非生态资源的消费,污染是必然的结果,所以,以非生态资源为原料的工业经济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枯竭,根本不在于对GNP增长的片面追求,GNP根源论不适合非生态资源工业经济。

那么,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角度看,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呢?

通过对危机形成的分祈,我们可以发现,生态危机是由于人口数量大,人类对生态资源的消费超出了生态系统供给,从而导致了生态资源的枯竭.工业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人工工业系统对于生态系统而言,是一个开放式系统,而工业的原材料多属非生态资源,非生态资源通过工业过程及产品的消费过程,进入地球生态系统,污染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固有的平衡.而人类的工业模式,所体现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萃取式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

东北大学博士论文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式,对生态资源而言,它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例如,地球生态系统,不会因人类乱扔水果皮而遭到破坏,但以同样的方式消费非生态资源,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源于人类把适合于生态资源的消费模式,用到了非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至消费,使非生态物质进入地球生态系统,污染了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规律认识不足.只有当危机出现时,人类才真正意识到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及消费已经达到生态系统的阈值.而在此之前,尽管人类也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的生产与自然生产是相互作用的,但人与自然和谐的度究竟是多少?人类并不清楚.另一方面,人类对生态系统与非生态系统的关系认识不足.致使人类把适合于地球生态系统的“萃取”式生产模式,用于非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意识地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

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不是一种错误,而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曾指出:“人不是在某一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于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作为有待不断完善的人类,认识的不断完善性,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的希望所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人类正在不断完善,走向成熟.

1.3可持续发展观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前后,全球范围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就多达百种,各具特色,绚丽多彩.影响较大且具代表性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较早的时候,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Sustainability).它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1991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过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从生物圈角度出发,可持续发展可定义为:

东北大学博士论文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

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2)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暑(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

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并且提出人类可持续生存的9条基本原则.在这9条原则中,既强调

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

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

个行动方案,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

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这份报告认为各国可以根

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内

涵中包括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获得必需资源的途

径,并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环境,“发展”只有使

我们的生活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得到改善,才是真正的“发展”.

(3)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这类定义有不少表达方式,但基本都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巴伯在其著作中,把可持

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

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

是“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经济学家皮尔斯还

提出了以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

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而经济学家科斯坦

萨等人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定义为:能够无限地持续下去一一而不会

降低包括各种“自然资本”存量在内的整个资本存量一一的消费数量。

可持续发展是动态的人类经济系统与更大程度上动态的、但正常条件

下变动更缓慢的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人类的

生存能够无限期地持续;人类个体能够处于全盛状态;人类文化能够

发展;但这种关系也意味着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持在某种限度内,以免

破坏生态学上的生存支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功能.

(4)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除了政策和管理因素之外,科技进步起着重大作用.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无从

谈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些学者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

持续发展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懑j

东北大学博士论文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以此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这些学者认为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水平差、效率低的表现。他们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更有效地使用矿物能源的技术,提供安全而又经济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来限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通过适当的技术选择,停止某些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以保护臭氧层,逐步解决环境问题.

(5)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曾主持由2l国环境与发展问题著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里程碑式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定义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和普遍的认可,是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最具权威的定义.该定义包括两个关键性概念:一是人类需求,特别是世界上穷人的需求,即“各种需求”的概念,这些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能力.尽管该定义被广泛引用,但并不能说这一定义已完美无缺,例如,有的学者批评到:该定义单纯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时间维,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问维.

(6)我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探讨.

1984年,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提出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并进而提出效率、公平性与可持续性三者组成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序,高的生态序是实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生态规划的主要目标.

北京大学地理系的一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博士论文,在论述入地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即人类的一切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发展,必须从地球空间系统的支撑能力出发,既考虑到地球空间系统所能提供的资源与能量,又考虑到在这种能量的基础上,社会经济活动可能造成地球空间系统的压力状况。一切发展决策必须建立在总体系统资源需求与压力冲击的科学决策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在环境管理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来自地球空问系统的

12

东北大学博士论文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各种信息影响效果.环境的考虑要纳入发展决策和规划的全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博士论文则从确立生态文明观的哲学高度出发,提出了建立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从以人类自我为中心转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起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从而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可持续发展.

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定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不是单指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持续,而是指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是指能动地调控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的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突破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

可持续性系指能够持续到将来的能力,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

生态可持续是经济可持续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可持续是经济可持续的目的.经济的可持续是生态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手段。

作为生物的一种,人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除具有一般动物特性外,人还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生物.所以,人与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人类的不良行为,可以破坏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也会对人类进行报复.人类也可以通过对生态规律的认识,保护生态系统,优化生态系统。人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生存以至发展自己.可持续发展并不否认人类的主体性。人类自身的生产只有与生态生产相协调,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主体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否则,人类可能重蹈恐龙灭绝的悲剧.

经济的发展,为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人类的需求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经济的发展应该与生态生产谐调发展.经济理论只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传统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缘于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不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既使实现“零增长”,也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建立生态化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生态化,并使工业生产与生态生产相谐调,才能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再生非生态资源的生态化以及生态资源的生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技术是生态生产的根本保证。

东北大学博士论文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同时,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5社会进步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更加文明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观出现了重大转变,是人类发展思想史的一场革命.传统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化实现观”它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目标,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是现代化实现的标志.这种发展观导致了工业文明的出现,但工业文明的不文明之处也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凸现,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趋短缺,人民的实际福利水平下降,发展最终将难以持续而陷入困境。可持续发展观主张发展的目的是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主张生态文明.

1.4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以发展的主体为核心的发展观,强调人的发展。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Ⅸ增长的极限》,认为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将无可回避导致贫富悬殊、人际关系失衡和生态无序等“全球性问题”.罗马俱乐部主席指出:“从最广泛意义说,人的发展是人类最终目标,与其他方面的发展和目标相比,它应占绝对优先地位”.但人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包括人自身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等各方面的发展,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的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人类代际的公平性才能得以实现.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

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