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报告

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报告

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报告
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报告

惠州在全国的区位

惠州在广东省的区位

惠州在珠江三角洲的区位

惠州地理环境解析

惠州市综合交通现状图惠州市公路交通现状图惠州市铁路交通现状图

——公路混合交通、街道化问题严重

惠州市现有的公路干线上汽车、摩托车、人力车、自行车等快慢速车辆混合行驶,商业饭店聚集在公路两侧,公路街道化现象日益严重,交通堵塞经常发生,给汽车行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致使公路运行质量交通服务水平大大下降,极大地妨碍了公路通行能力的发挥。

——农村公路网连通度较低,结构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惠州市公路建设时大多没有经过规划,造成各村镇之间道路不畅,布局明显不合理。

1.2.3 中心城区交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道路建设严重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车多和路少的矛盾突出

——市区道路面积比例偏小

近几年,市区机动车和交通流量增涨速度远远高于道路增涨速度,车多和路少的矛盾突出,并且,预计机动车和交通流量高速增长的势头仍将继续,形势十分严峻。

——路网结构不合理,环路不配套,过境交通压力大

——混合交通现象严重,道路通行能力差

市区东湖西路、南坛东路、南门路、水门路、麦地路、鹅岭北路、下角东路、环城西路机动车流量严重超标,而这些道路均为混合交通道路,路面宽度多为20米左右,通行能力差,却担负起市区交通枢纽的重任。

——社会公共停车场(库)等配套设施严重缺乏,车流不畅,次序混乱

主要体现为停车场(库)数量少,车位少,分布不均匀;立交桥、隧道、过街桥、交通标志和标线等交通设施不足。

——市区营运客车管理不规范

主要体现为公交车线路分布不均,线路重复,站点过近;出租车停靠站点设置数量少,且设置不规范、不合理。1.3 经济区位

(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边缘

惠州市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边缘,与广东东翼地区和粤北山区接壤。是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连接粤东和福建、江西的交通要冲,也是经济发展、产业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带。另外,惠州也是除深圳以外距香港最近的一个中等城市,距香港陆路70多公里,水路47海里。是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港深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区。

(2)CEPA的前沿地区

随着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逐步深入,货物、服务分阶段逐步实现自由贸易及投资的便利化,内地与香港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全面发展。惠州作为CEPA中内地对港的前沿地区,有着便利优先的优势。

(3)“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广东与周边省(区)在经济上产生强烈的互补性,周边各省(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粤港一体化崛起,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广东与周边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八个省(区)进一步合作,构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特别是中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合作关系的安排,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将成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惠州所在的原珠江三角洲,将成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地区,这使惠州继而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专栏:泛珠三角经济区

2003年8月8日,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计委主任聚首广州,初步达成了共识: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推进与港澳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建立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营造互补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多赢”格局。这一区域地域辽阔,相互联系密切,面积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2002年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该区域被经济界喻为“泛珠三角经济区”。

广东省经济区示意图

广东省2002年各地级市GDP柱状示意图

1.4 生态区位

1.4.1 生态结构

根据珠江三角洲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树状水系的自然格局及城市群、城镇的分布特点,基于珠江三角洲区域与城乡生态环境自然本底、资源环境条件及其承载能力,以珠江水系为主骨架,以山、林、江、田、海的自然因素为基础,确定区域生态绿地系统的主框架即主廊道体系为“两带三廊”:

——两带:即环珠江三角洲北部连绵的山地森林(绿)带和南部广阔的海洋(蓝)带。

——三廊:即沿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东江两岸形成的生态廊道。

在“两带三廊”主廊道体系的基础上,建构由支流潭江、绥江、增江及各水道的“蓝道”系统,以及组团隔离带、防护林带、农田的“绿道”系统等构成的网状次廊道体系,加之各类点块状的生态绿地,共同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树状网络型的区域生态空间格局。

1.4.2 生态容量

五普资料显示,珠三角人口密度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加大,广东是一个人口大省,而土地数量有限,人均土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地关系较紧张。全省至2000年普查时,人均耕地从0.60亩降为0.39亩;人均可用水资源量为21 52立方米,但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1/3,随着人口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会进一步紧张。而惠州在生态区位角度的比较优势相比之下显得更为突出。

当前制约着惠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最主要的因子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譬如水环境、大气环境的恶化等。

(1)土地容量

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大城市土地资源开发比较较高,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土地容量已接近饱和。东莞等新兴制造业城市也对土地资源的消耗较大,土地容量已成为各城市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惠州土地资源丰富,面积广阔,市域土地面积11158平方公里,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土地面积为8863。占珠江三角洲总面积(26820平方公里)的1/3。2002年全市建成区面积为94平方公里。大量的土地资源与存量,为惠州未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水资源容量

对于惠州而言,水资源限制最主要的就是量和质方面的限制,而在惠州,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这部分水资源因为水质太差而不能利用。因此,计算惠州水资源总量时,应该减去这部分因污染而损失的水资源量。这样就把水资源质和量的计算统一起来,避免了以前计算水资源时只考虑量而没有兼顾质的缺憾。

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调研——人居环境专题报告》统计,惠州2000年水资源分布情况如下:地表水160亿立方米,地下水40亿立方米,另外,污染损失水资源量为零,合计200亿立方米。因此,惠州水资源的承载力为2000万人。

(3)综合生态容量

从惠州城市承载力的限制因子看,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限制因子,而本地水资源丰富。

因此,最低底线综合承载力为0.91千万人(国际标准)和1.51千万人(国内标准)。

珠江三角洲地区综合承载力

珠江三角洲城市土地带状拓展

珠江三角洲东岸城镇群体空间结构

珠江三角洲东岸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模式

——田字型结构

■ 西北部山区城镇发展区——发展山区休闲度假和旅游业。 七节点:

■ 除去将与核心城区融为一体的城镇外,市域空间上还将形成以稔山、吉隆、新墟、多祝、杨村、园洲、石湾为结点的中心城镇。

2.2.2 核心城镇的空间分布及演变分析

惠州影响市域产业与城镇发展的核心城镇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惠城---惠阳轴线上。这里是区域快速交通走廊的汇集区,是惠州与珠江三角经济发达区联系便捷的区域,也是也是珠江三角洲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向粤东、粤北辐射的重要区域。南海石化等新兴大型项目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数码信息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的集聚,都使这一轴线成为市域经济与信息的“辐射源”,而这一轴线上的惠州市区、惠阳市区(含大亚湾)、惠东县城及其周边城镇也必将成为市域对外来人口和产业吸纳最多的地区,成为全市城镇体系的核心区域。

惠州市域城镇体系中核心城镇的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动力机制来源于产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策略引导等因素的驱动。长期以来,惠州依托主要城镇,确立培育一大批中心城镇为骨干城镇,围绕核心城镇实施集中城市化。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数码信息产业园在核心城镇外围布局,为核心城镇提供经济支撑和就业基地。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热潮吸引外来人口惠阳及其南部地区集聚,推动城镇的规模化发展。广汕公路、深惠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构成惠城、惠阳、惠东一体发展的城镇核心区的快速联系路径。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惠州核心城镇空间分布表现为由单核心向多核心、由点向轴向面(网络状)的演替特点。

2.3 城市建设

2.3.1 规划历程

■ 惠州市总体规划于1977年开始由广东省建委派员协助编制,1979年经省批准实施。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惠州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递增较快,市区成为港、澳、台胞及外商投资的热点,社会经济、城市建设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加上行政区划的变动,77年总体规划已期限将至,不能适应建设需要。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进行第二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1987年6月至

1988年三月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编写,1988年11月完成《规划修编大纲》,1989年完成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

其后进行了在1992年批准《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1998年5月,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决定对1991年完成、199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1990-2010)》进行修编。先后编制了几次惠州--大亚湾规划。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早在惠州行政区划调整的2002年,市规划建设局就已按照市委、市政府“把握未来城市文明演变方向,立足城市文明创新,研究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要求,着手编制了《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惠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惠州市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项目。

■ 2003年3月,国务院批准惠州市所辖惠阳市撤市设区,惠州从沿江城市变成了沿海城市,市区从419平方公里扩大到2672.3平方公里。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经济增长点之一,如何整合资源和空间,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使江、河、湖、海、山、泉、田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在高速发展中得到合理开发和保护,延续城市的文脉,成为惠州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为惠州城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惠州市规划建设局打破传统的规划编制模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分三步进行。首先邀请广东省社科院的专家先行开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在珠江三角洲、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给惠州准确定位。希望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发展大概念规划;最后才进行常规的总体规划编制,使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此外,还先后编制了《惠州城市形象设计规划》、《惠州市政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惠州——大亚湾地区发展规划》、《惠州市区城市雕塑规划》、《惠州市区广告布局规划》等许多规划项目。完善了《西湖综合整治规划》,完成了江北新区建设方案调整、江北滨江公园开发等一系列设计方案的调整。

2.3.2 建设历程——从“西湖”走向“大亚湾”

(1)西湖-东江

历史上惠州一直是依托西湖和东江发展,长时间以来城市沿东江南岸围绕西湖发展,重点是桥东、桥西两个片区,也是惠城中心区。1989年完成的惠州城市总体规划使惠州发展跨越了东江和新开河,城市行政中心北移到江北南区,形成了惠城现在“两

江四岸”的风貌特征。

(2)惠州—大亚湾

惠阳撤市设区报告已经国务院批准,这样,惠州市区就由目前沿江的惠城区变成了延伸到大亚湾的沿海城区,惠州的城市发

惠州大亚湾产业带是以惠澳疏港大道为轴心,连接惠城区、惠阳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组团式城市群落。

惠州土地利用现状图

展空间就大了,它必将大大加快惠州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惠深高速(连惠河高速)与深汕高速、广惠高速等三条高速公路正好成三角形将这一片区域围起来,几乎正是大惠州城区的外环路,而从惠州火车站延伸连接京九铁路和惠州港的惠澳铁路今年也将正式通车营运,使惠州港成为京九铁路最近的出海口。

我国最大合资企业中海壳牌南海石化今年正式动工建设后,大亚湾石化工业区也进入启动期,相关下游产业也开始招商,可以说惠州两个城区的发展框架已经搭好。

正因这种发展构架极需要在城市建设中的协调和统一,而此前惠城区与惠阳市、大亚湾区虽然在经济发展思路上一致,但在城建上、特别是公共设施上,各自为政,比如惠阳与大亚湾以一条路分界,互相穿插,建设中矛盾时有发生,比如惠阳陆线不靠海却管海,大亚湾区临海却不管海

惠阳与大亚湾合二为一后,避免了行政上造成的城建多头管理,土地、水资源就可统筹安排、合理调度。因此国务院批复下来后,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惠阳区总体规划制订工作,同时撤市设区对大亚湾地区的石化工业发展布局也是很有利的,下游产业发展多了不少空间。

2.3.3 空间演化过程分析——从“各自为政”走向“整体协调”

(1)单极核心

惠州市现辖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代管惠阳市,还设立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现有85个乡镇、1066个村。惠州市人民政府驻惠城区,市区规划面积41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07平方公里。虽然惠州的行政区域曾多次调整,变动较大,但惠城区作为惠州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乃至整个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和交

通的中心。

(2)隐形多核 98年以后,惠州经济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随着南海石化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就绪,南海石化项目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惠澳铁路的建成,规划期内,莞惠高速、广惠高速、沿海高速、数码信息产业园、以南海石化为龙头的石化工业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都会为惠州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是惠州发展的又一历史性机遇。惠阳,惠东、博罗等发展迅速,成为潜在的新的城市发展核心。

(3)整体协调 早在10年前,“大惠州”建设构想已提了出来,惠州也一直将大亚湾当作龙头来建设,有关部门先后编制了几次惠州--大亚湾规划。如今,当年的构想将因惠州区划的调整而变为现实。惠阳撤市设区不但使惠州从沿江城市变成沿海城市,更重要的还是可充分发挥海洋优势,使区域性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大惠州”需要的是寻求规划、道路、市政设施、居住环境、文化休闲服务等方面整体协调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2.3.4 城市建设

(1)城市建设现状 ——城市环境建设

近几年来,惠州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建设更是突飞猛进,市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繁荣与环境优美和谐统一,使全市整体形象得到大幅度提高。

目前,惠州市区绿地面积达394.79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7.5%,绿地率达42.3%。实施道路绿化15.5公里,景区改造1.05公顷,山、地、林相改造1100亩,基本实现了“修一路绿一路”和“一路一景”的目标。惠城区和惠阳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3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已经形成。如今的惠州市区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大亮点.惠州市继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1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后,2003年又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工业园区建设

仲恺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高新区的“五

通一平”工作已基本完成,各种基础设施配套,投资环境优良。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等为支柱

惠州市核心城镇空间演替示意图(资料来源:惠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作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工业园的响水河工业园,去年以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园区面积扩大到4.98平方公里,职工人数已达1万人,2000年的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7倍。今日的大亚湾,早已告别了昔日的荒凉与寂寞,在这片26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大小建设工地,如火如荼,一片沸腾。两个城区之间,有48公里长的惠澳大道连接,直通惠州港的惠澳大道当初设计就宽达120米,经调整将建成为一条平均宽2公里的数码工业走廊,目前数码工业园正分南北两区建设中。

(2)现状建设问题

——相对于新区的快速建设,旧城区建筑新旧夹杂混乱,缺乏统一,环境质量有待更进一步的改善。

——行政区划调整前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各自为政现象在短时间内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为城区之间的整合带来困难。

(3)城市发展方向

——惠城城区

根据《惠州城市总体规划(1989-),惠城城市发展方向为向北跨江发展和向东发展。在”大惠州”概念指引之下,为加强惠澳联系,惠州大亚湾产业带规划以惠澳疏港大道为轴线,连接惠城区、惠阳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组团式城市群落。《惠州市区(惠城)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确定近期建设重点区域包括:江北南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码工业园、新开河两岸、河南岸片区,建设重点以新建为主。由此可见行政区划调整之后,惠城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是以惠澳大道为主轴向南发展。

——惠阳城区

撤市建区之后,由一个县级市转变为大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团,城市建设和发展定位在大亚湾后勤基地和滨海城市的明珠上。区规划部门在重新编制全区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一心两轴”的构想,即以城区为核心、东西发展轴为两轴来布局全区整体发展空间。即以淡水中心区为核心,以惠澳大道为东轴线,定位为东发展轴,包括沙田、淡水、三和、永湖、南连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工业区,北接惠城区数码工业城,引入和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和高科技数码产业,带动良井、平潭两镇的同步发展;以秋长至新圩的城市主干道为西轴线,定位为西发展轴,南连淡水中心区,北接惠城区陈江镇,西临深圳、东莞。总体上形成以淡水中心区为经济核心,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导,两轴以承接深圳、东莞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建设高档次的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布局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从而加快全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2.3.5 城市特色

(1)山水丽城

——名山秀水

惠州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素有“粤东重镇”、“岭南名郡”之誉。市区及各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甚多山、水、林、湖、泉、洞、瀑、海岸、岛屿等应有尽有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惠州风光秀丽,拥有众多风景名胜,有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6处,如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的博罗县罗浮山;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之称的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古田自然保护区,山青水秀的惠东县九龙峰,更有大亚湾、巽寮湾、长沙湾等天然优良的海滨渡假村。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供给香港、深圳的主要水源。惠州拥有海洋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的海洋大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山水融城

惠州西湖风景秀丽,形成“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特有的风貌。西湖风景区由西湖景区、红花湖景区和金山湖景区组成。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古人有云:“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唯杭、颖、惠可媲美”。宋杨万里有“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的诗句。宋绍圣元年(公元1049年),中国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惠州,对惠州西湖高度赞扬,并资助建设西湖,曾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感人的诗章。此后历代不断新建、修建名胜,西湖越来越绚丽多姿,市区“山川秀邃,五湖环城,浮洲四起,景色宜人”,形成“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秀丽图景。

惠州西湖自然布局甚佳,宋代《惠州府志》已有"五湖六桥八景"的记实,惠州西湖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妙在天成,享有"苎萝西子"的美誉。西湖景观经数百年的历史演变,有些已随时代前进而湮没,有些刚因人事活动而改观。早在宋代,惠州西湖已有“五湖六桥八景”之说,随着年代变迁,景点各有增减,曾发展为十六景和二十四景,时至今日,后人在归总前人景列的基础上发展为“五湖、六桥、十四景”,主要有:苏堤玩月、孤山苏迹、玉塔微澜、留丹点翠、芳华秋艳、花港观鱼、花洲话雨、红棉春醉、西新避暑、荔浦风清、南苑绿絮、飞鹅揽胜、丰山浩气、象岭飞云等。

惠州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东江、西枝江蜿蜒穿过城区,与西湖山水一起构筑起城市与山水相互融合的特征。

(2)历史名城

——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近现代著名的有: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1895——1931年,惠城区三栋镇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家、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1877——1925年,惠阳市陈江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新四军军长叶挺(1896——1946年,惠阳市秋长镇人);还有马来西亚的传奇人物,开发吉隆坡的先驱叶亚来(1837——1885年,惠阳市秋长镇人)。

——文物古迹

惠州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较多,虽因战乱频繁、屡遭破坏,但仍幸存不少有价值的古代建筑、墓葬、寺观、革命遗址、古城堡、金玉陶瓷、碑文石刻等。北宋时候,大文豪苏东坡谪惠三年,资助修筑桥堤,题天庆观、修永福寺、作放生池;葬侍妾王朝云于孤山,建六如亭,给后地增添不少古迹。正所谓“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难工破渡,文明一播”,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历代又不断修建、新建名胜,留下不少诗画印章和碑刻文物。惠州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惠州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了纪念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保留了不少革命起义遗址、历史名人故居等革命胜地,以供后人敬仰和凭吊。因此,惠州有着丰富的名胜古迹。

(3)数码E城

“惠州电子e城”(以下简称“e城”)是一种公用的、大容量的互动式信息网络应用系统,也是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信息平台。该系统集计算机互动式触摸查询技术、Internet 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和金融结算技术为一体,在惠州市主要交通枢纽、旅游景点、宾馆酒楼、商业网点、工业区以及居民小区、公共汽车站、公共电话亭等处放置(首期100台)双屏触摸屏多媒体服务终端和LED超亮真彩大屏幕墙显示器作为系统信息终端,形成惠州城市街道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各个终端又可通过无线宽带网络(LMDS)、电信网络或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连接到系统管理监控中心。通过管理中心对惠州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的动态更新和自制部分节目,终端机可不间断、全方位地提供有关惠州行政、商业、教育、卫生、医疗、保险、旅游、交通等领域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新闻、娱乐等节目。不论是e城终端的用户,还是互联网其他用户,只要登陆“e城”就能轻松地在“网上惠州”漫步,了解惠州的方方面面,享受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公众可以在信息终端上直接访问Chinanet或者Internet和收发E-mail 等。当有重大体育赛事和节日活动时,还能够在特定的大屏幕显示器上进行转播。

3. 从文化看惠州

惠州历史上就被称为“鹅城”。

3.1 城市历史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1990年在市内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迄今为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1)岭南名郡,粤东重镇——公元前214年至公元1949年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傅罗县;到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分分合合,情系东江——1949年至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东南的行政区域作了多次重大调整,位居其中的惠州也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每次调整都显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内力。从1949年的东江人民行政委员会,到1950年改为东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6年至1976年惠阳专区的两设一撤,惠州的城市等级也由公署变为镇,再由镇变为专区,几经沉浮。在这一行政区划反复变动的时期,惠州始终围绕东江,与东江流域的城镇组合在一起。

专栏:建国后惠州行政区划调整概述

1949年8月,设立东江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改为东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惠州,辖惠阳、博罗、增城、龙门、紫金、河源、连平、和平、龙川、海丰、陆丰11县。1951年9月,又增辖新丰县。1952年12月撤销东江专区。所辖县分别划入粤东、粤北和粤中三个行政区。划归粤东行政区辖的有惠阳(当时尚未有惠东县,惠东由惠阳所辖)、陆丰、海丰、龙川、河源、紫金6县,行署驻潮安;划归粤中行政区辖的有博罗、龙门、增城3县,行署驻江门;划归粤北行政区辖的有和平、连平、新丰等县,行署驻韶关。1956年2月设惠阳专区,管辖原东江专区初期所辖的11县,并增辖宝安、东莞县共13县。1958年4月,又从惠阳县分立惠东县和惠州市(县级市,现在的惠城区)。1958年11月撤销惠阳专区,1959年1月又将惠东县和惠州市(小市)撤销,并回惠阳县;将龙门县撤销,并入增城县;将和平县撤销,并入连平县。同时将惠阳、博罗、宝安、东莞、增城5县划入佛山专区;将紫金、海丰、陆丰3县划入汕头专区;将龙川、连平(1960年9月将连平县改为和平县,1962年12月分立和平、连平两县),河源3县划入韶关专区。1963年6月恢复惠阳专区,管辖惠阳、博罗、宝安、东莞、增城、龙门、河源、连平、和平、龙川、紫金11县。1964年11月,恢复惠州市(原"小市",县级市,即现在的惠城区);1965年6月恢复惠东县。至此,惠阳专区辖1市,12县。1966-1976年惠州行政区域较稳定,1970年10月惠阳专区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1月将前惠阳地区所辖的增城县和龙门县划入广州市。1978年前,惠阳地区辖1市11县,地区行署驻惠州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79年3月宝安县从惠阳地区分出成立深圳市,建立特区。9年后1988年1月撤销惠阳地区,惠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原惠阳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一分为四"设立惠州、东莞、河源和汕尾四个地级市。

(3)初开国门,两个市场——1978年至1987年

1978中国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开放,国门打开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海外琳琅满目的市场商品,对惠州而言,当时的香港就是那比邻的海外。面对充足物质的冲击,凭借与香港一衣带水的天然关系,一场"两个市场"之间的巨大商机浮上了大亚湾的海面,一场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的"地下商品交易"便应运而生。

(4)热浪大亚湾——1987年至1993年

1987年的秋天,以大亚湾港口为依托,开发淡水-澳头广阔的地区,形成大亚湾畔新兴海滨工业、旅游城市,成为惠州发展的龙头,以大项目为目标,实施惠州跨越式的发展战略。"淡澳开发区的建设"逐步演化成继海南和北海后中国最热的投资新地区。于是从1987年第一次"淡澳开发会议"起至1993年长达6年的时间里,"淡澳开发"变为"大亚湾开发"(1992年成立了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仅9.8平方公里)。这一时期,大亚湾地区"大项目"蜂涌而至,"大亚湾风云"变幻,成为南中国的投资热点,其汹涌之势盖过深圳。大亚湾热仅仅一年多时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出台。金融的监管,使这片温度极高的开热土迅速冷却,1993年6月宏观调控的惠州,尤其是是大亚湾,陷入了无奈的境地。

(5)务实新惠州————1993年至今

在大亚湾开发热潮退却之后,惠州人深刻地认识到前两个阶段的经验教训,把相当的精力用在打牢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其间取得了全省乃至全国瞩目的成绩。主要是一方面外向带动,兴办

工业园区,使惠州的外向型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立了TCL 等几个大型企业集团,并接受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上市融资,从中探索了企业发展新路子,全市经济有了较大的增长。

3.2 城市文化

惠州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有其沉重的历史人文背景和鲜明的现代非理性的商业心理。惠州历史以来的长期定位是沿海军事重地和沿海的山区农业地区,并非纯粹的沿海文化,实际上是近在大海而远离海洋文化的、实际意义上的大陆山区的、自给自足的十分典型的社会环境,其深层的因素是与东江流经惠州中心区后,突然朝西投奔广州珠江的怀抱,未流向南海有密切的关系。

3.2.1 城市文化的缩影——三东文化

——东坡文化——寄情山水,思无邪也

大文豪苏东坡在贬官寓惠期间多游于湖山之间,并开凿西湖,赋诗作文,与当地民间交往密切,为惠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对惠州城市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苏东坡在惠州居住了两年多,写下诗文书信570多首(篇),筑桥修路,为惠州这个历史名城增色添彩,留下不少人文遗迹。同时,苏东坡创造并强化的惠州重学崇文的传统, 至今仍潜流在惠州人的文化血脉中, 影响着惠州的民俗民风。

——东江文化——刻苦耐劳,自立自强

东江文化,是指东江流域的客家文化。

东江客家先民,是来自进入岭南的中原移民,在南迁过程与本地土著融合而形成客家民系。由于南迁入粤较迟,平原的肥沃地带已被当地人和先期移民占据,故客家人多处闭塞贫困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俗语,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存。在长期的迁移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建设家园的淳朴民风。同时,又因为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都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以封闭式的生活为主,因而家族观念特别强固,保持着较多的从中原到江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同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意识,而是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为社会风气,有“文化之乡”之称。历史上客家人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同时,作为东江文化特色鲜明的东江菜,偏重于“肥、咸、熟、香”,具有下油重,口味偏咸,用的酱料较为简单,反映客家人勤俭节约的习惯。

——东征文化——勇于开拓,拼搏进取

军事和战争是惠州地域文化的一大景观。东征文化,是东江人民在多个革命历史时期的英雄史迹的缩影。东征战斗中,涌现出的英烈,更是无数英雄先驱的代表。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东征攻打惠州,讨伐军阀陈炯明。惠州之战胜利,标志着东征的决定性胜利。同时,也体现了惠州在粤东重要的战略地位。

惠州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惠州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了纪念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保留了不少革命起义遗址、历史名人故居等革命胜地,为城市文化增添了尚武而矜的气节。更是这种历史精神,长期激励惠州人民勇于开拓、拼搏进取、奋发向上。

3.2.2 城市文化的特质

——多元性

多元性是惠州城市文化较为显著的特色。“粤东通衢”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陆交通,悠久的历史和长期居于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居民来源的多样性, 使惠州的文化呈现多元性。不同文化——本土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因毗邻香港而带来的舶来文化碰撞和交汇(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课题组,2003)。 ——过渡性

多元文化的并存,使惠州城市文化也呈现过渡性。惠州对不同的文化兼收并蓄,各种文化在此共生,形成一种有异于周边地区的城市文化。惠州文化体现了广府文化、客家山文化和粤东潮汕文化的交融,是这三个特色文化区自己的过渡地带。惠州话即为广州话(白话)和客家话二者的“杂交”产物(叶岱夫,1998)。同时,在与潮汕地区邻近的惠东县,也有人同用潮州话和客家话两种方言。

——兼容性

粤语、客家话、潮汕话、惠州话在惠州都是社交语言。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话的普及速度和程度也相当高,迥别于珠三角(深圳珠海除外)地区的粤语主流和潮汕地区的潮汕话主流。饮食文化中, 广府的茶楼文化、粤曲文化早已在惠州扎根,广府人的红茶、客家人的绿茶、闽地的乌龙系列, 在惠州都很有市场,各种茶酒礼俗也融入惠州的风俗文化中。

兼容性使惠州城市文化显得多姿多彩, 生动活泼, 富有生机和活力。

东江流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

(资料来源:广东东江流域文化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展望〃人文地理,1998)

2002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总人口比较图

2003年8月惠州市行政区划情况表2002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GDP比较图

2002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人均GDP比较图

2002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产业构成比较图

4.3.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02年,惠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651元,比上年增长9.1%。比1978年增长51倍,平均每年增长约2倍。

2002年,惠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居第11位,在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中居第7位。

4.3.3 产业

(1)产业结构

惠州三次产业构成为13.9%:57.7%:28.4%。

从全省21个地级市中,惠州的第二产业比重是最高的,达到57.5%,第三产业排倒数第二,仅比粤西的阳江市高。这说明惠州还处于工业化的急速扩张时期,在未来一个时期的任务主要还是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及在工业化过程中配套发展服务业的问题。

(2)第一产业

惠州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2002年为13.9%,在珠三角所有城市中是最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惠州的城市化水平低,二是第三产业比重太低。这两个原因又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惠州要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和提高城市化水平,从而发挥出城市应有的资源集聚和扩散功能。

(3)第二产业

——惠州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广东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惠州制造业在全省区位商大于1(即具比较优势)的行业只有塑料制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是1.32和2.62。

在全国,惠州具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行业有8个,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比较优势非常明显。

进一步分析发现,惠州制造业具备比较优势的8个行业中有3个是劳动密集型的劳动密集型的Ⅰ类制造业,2个属资本密集型的Ⅱ行业,3个属技术密集型的Ш类制造业。结合人均GDP、非农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城镇化水平等因素,综合判断惠州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

——工业结构

惠州2001年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中,仅“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就占了58.15%,再加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合计比重达到了2/3。换句话说,其余36个工业行业只占了1/3。工业产出非常集中,主导产业明显。

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30多亿元(约17亿美元),除此之外,它还可拉动50倍的下游产业,每年带来6500亿元工业产值,相当于目前广东省年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如果把10%的下游项目留在惠州,就可以让惠州的GDP翻一番。届时,惠州工业总产值的结构将发生如下变化:石化产业比重可能达到50%以上,电子信息业比重下降到30~40%,仍然是一个行业产出非常集中的工业结构。

——企业组织

在珠三角所有城市中,惠州的外商投资企业比例最高,达34.96%,高过东莞的29.96%,也高过深圳的33.50%。惠州的港澳台投资企业比例也最高,达55.51%,高过东莞的52.50%。

按企业规模区分,惠州的特点是大型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与东岸城市比较起来,相对较小,但与西岸城市比较,又相对大些,基本与全省水平相当;中型企业产值比重相对较大,占22.06%,高于珠三角除中山外的所有城市,也高于全省水平;小型企业产值比重排倒数第二,只比珠海高,而且还低于全省水平。归纳起来,惠州企业规模可以用“不大不小”或“中间多两头少”来描述。

(4)第三产业

与省内其他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城市比较,首先第三产业总量占GDP比重低,其次进一步分析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主要表现在金融业、房地产业比重偏低。

惠州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比重排前五位的行业

预计随着南海石化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大项目的带动效应将使惠州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显著提高,特别是物流业、金融业和商贸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工业增长的速度快于第三产业,预计到2020年前第三产业比重仍将在30%以下。

4.3.4 惠州经济的问题

综合来看,惠州经济存在如下问题:

——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未得到发挥;

——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多处于低级和下游制造业位置,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

——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整体对经济贡献率低;

——地方根植性强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尚未形成;

——城市化水平低、居民的城市意识水平不高;

——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劳动就业形势严峻。4.4 城市竞争力

该表节引自倪鹏飞主编《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下表同。

广东省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惠州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发展中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25。众多知名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最近我国最大的合资项目南海石油化工项目落户惠州,足以证明其不断增强的竞争力。

惠州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很低,排在第41位。人力资源质量水平相当低,从业人虽的文化素质低、专业人员比例很小,创业人员缺乏,而且人力资源受教育情况不理想,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资本方面、资本数量多,反映了当地富裕的经济和快速的资金流动,但资本质量差,需要降低金融机构呆坏账风险。

科学技术竞争力对落后,企业和政府R&D投入与其经济总量不适应,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但是企业注重技术引进和转化。

惠州的结构竞争力相排在第10位。高科技和第三产业的比例较低,但是产业专业化和社会化聚集程度非常高,经济结构转化速度很快,预示了良好的经济调整空间,经济体系灵活性和适应性也很强。

基础设施竞争力弱,市内交通市政等基本基础设施不够发达,对外联系的基础设施也有待发履,交通、通讯和房地产等基础设施成本较高,但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相对其他城市完善。

区位竞争力不强,有一定经济区域物流能力和面向腹地的经济区位优势,但是政治文化区位优势缺乏。

在环境竞争力方面,城市空气和水源等环境质量好,但是居住舒适度不高,城市风景、绿化等自然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惠州在文化竞争力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具有传统的重商意识,勇于创业,善于竞争闯荡,需要增强商业诚信和法制观念。

制度竞争力方面,惠州的市场发育相当充分,政府审批和管制比较宽松,为企业创办和经营创造了有利环境,地方法制相对健全,但是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人身财产的保护。

在政府管理竞争力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政府的创新能力,能灵活执行政策,提出了不少重大创新。

企业管理竞争力位于20位,劳动生产率高.管理经济效益非常好,但是产品和服务质量不足,需要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信誉。

开放竞争力很强,排在第2位,其中经济国际化程度全国领先,经济外贸依存废大,外资经济所占比例大。社会交流频繁,人文国际化程度也相当高。

惠州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城市理想?

二、评惠州

专栏:SWOT (态势)分析

SWOT 即Strengths 优势、Weakness 劣势、Opportunities 机遇、Threats 挑战的简称,SWOT 分析法是城市发展背景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SWOT (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劣势因素、外部机遇和面临挑战,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段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如对策等)。

这种研究方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在80年代初提出来的。在此之前,早在6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SWOT 分析中涉及到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遇、挑战这些变化因素,但只是孤立地对它们加以分析,而SWOT 法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运用这个方法,有利于人们对城市所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与之相应的发展规划等。

1、机遇(Opportunities ) 1.1 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

全球化、新经济、加入WTO 的新机遇。新世纪以来,尽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格局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进程仍然在加快,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全球化。

新时期的宏观环境给中国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惠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将更深刻的获得新一轮的重要发展机遇。首先,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世界制造业工厂”地位的逐渐确立,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尤其发展潜力较大的惠州,将成为跨国公司等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外资进一步集聚的热点地区。其次,全球化将使惠州获得外国先进技术的机会增加,有利于加快城市产业升级进程,加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可能。再次,全球化将有利于惠州具有低成本、低价

格优势的传统电子加工产品的生产与出口。最后,全球化将加快南海石化等大型项目所带动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进一步提升惠州城市竞争力。另外,加入WTO ,惠州将增加就业机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其中有竞争力的产业,如电子加工业等。

1.2 不可估量的CEPA 影响

CEPA 有利于珠江三角洲的整体整合。由于CEPA 有利于深港经济一体化,亦有利于形成深港都市圈。深港都市圈的金融、物流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形成气候,广佛都市圈的重化工业、文化教育与中心地位是历史的延续,加上深港都市圈的形成将与广佛都市圈的城市功能相错,城市功能相错与产业的非同构有利于珠江三角洲的整体整合、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CEPA 将对香港和深圳、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惠州等城市的共同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並对以往显得杂乱无章的经济秩序进行有效的梳理。这是因为,我们既然推出了贸易自由化的主体目标,我们就不可迴避、不可阻挡未来经济一体化的按逻辑的正常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历程既可以促进生产力

全球化的世界,亚太地区是主要的制造业输出地

(资料来源:顾朝林等著〃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主要城市比较研究〃2003)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优势(Strengths)

1. 平稳上升的经济发展

2.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3. 得天独厚的综合资源

4. 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 ……

劣势(Weakness) 1. 尚未整合的空间格局 2. 相对匮乏的要素资源 3. 尚未形成的产业集群 4. 单一外向的产业基础 5. 缺乏配套的服务设施 6.

……

机遇(Opportunities) 1. 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 2. 不可估量的CEPA 影响 3. 亟待组合的珠三角区域 4. 重大项目的带动辐射 5. 顺应发展的区划调整 6.

……

挑战(Threats)

1. 综合比拼的城市竞争

2. 泡沫经济的后遗症

3. 竞争乏力的民营经济

4. 颇具挑战的生态压力

5.

……

惠州城市发展SWOT 分析图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安民和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生产的跨国一体化是WTO 的宗旨。

的进步,也必然促使生产方式产生重大的变革,这是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所起的不可抗拒的作用。

专栏:CEPA 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Mainland and Hong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与2003年6月29日在香港签署。它的意义就在与其所创造的结构模式,开创了香港与内地、特别是香港与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关系,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总量增长以及区域市场专业化、多样化和一体化的形成,将对重构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贸易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CEPA 包括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符合世贸组织框架的自由贸易协议。广东要在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腹地优势,带头落实CEPA ,大力推进粤港澳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稳定香港、发展香港、繁荣香港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经贸安排,更重要的是要使香港和内地、特别是香港和深圳、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惠州等城市真正获得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1.3 亟待组合的珠三角区域

惠州具有承西启东的重要空间战略地位。区域协调战略是广东省党代会明确地提出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在此把广东分成4个层次来进行区域协调,广州、深圳是龙头;珠三角是第二层次,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东西两翼是第三层次,要发展特色经济;粤北山区是第四层次,要脱贫奔小康。而惠州是珠三角、粤东、粤北的结合部,这个区域协调战略对惠州极为迫切,尤为重要,很有针对性,很有现实意义。惠州是珠三角和山区、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结合部,惠州本身大部分属于珠三角地区,有一部分属于沿海地区,惠州有223公里的海岸线,有4500平方公里的海域,著名的大亚湾就在惠州,还有一部分在山区。

惠州是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地。珠江三角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逐渐明显的区域分工,同时形成了以工业发展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竞争格局。改革开放的向前不断推进,香港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尤其深圳、东莞经济的带动与辐射作用逐渐明显,随着深圳、东莞等城市的崛起,以及东岸产业带城市的发展饱和,产业将继续向东外溢,惠州将成为东岸产业带的重要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另外,纵观深圳、东莞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总结惠州近年来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以香港深圳为核心的产业梯度转移是整个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丰富的土地资源、廉

价的劳动力、便捷的交通联系是产业转移的核心趋向。惠州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已经成为这种区域性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1.4 重大项目的带动辐射

98年以后,惠州经济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随着南海石化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就绪,南海石化项目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惠州要借这样一个契机,使大亚湾成为一个新的石油城,因为乙烯的产业链条很长,它可以呈50倍的增长,将会深刻的影响惠州未来的经济发展。另外一点,南海石化等大型项目不仅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推动惠州整体经济,更重要一点是重大项目可以促进更多的就业,所以惠州要把单纯追求增长转变为以促进就业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

惠澳铁路的建成,把惠州港接上了京九、广梅汕铁路网,成为惠州港与陆上铁路的生命线,对促进南海石化项目乃至华南地区港口物流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划期内,莞惠高速、广惠高速、沿海高速、数码信息产业园、以南海石化为龙头的石化工业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都会为惠州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是惠州发展的又一历史性机遇。

南海石化项目平面布臵三维模型图

从惠州到澳头的40多公里的惠澳大道将被建设成为一条“经济走廊”,目前已批和正在报批的沿路工业区共有4个。

惠州处于珠三角东岸产业带的边缘

参考资料: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5-29

东岸产业带:

以发展电子信息业为主

西岸产业集群:

以发展机械类的家用电器为主

惠州在珠三角区域整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承西启东的作用

资料来源:《空间的竞争与合作——浅析广东城镇空间结构规划》,规划师,2003.9

1.5 顺应发展的区划调整

行政区划调整将为城市经济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惠州调整行政区划是经济发展需要,最核心的原因是,南海石化项目这个中国引用外资头号项目将对相关行业的拉动相当大,并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从而促进惠州经济的快速增长。

行政区划调整将有利于城市空间的整合,促进道路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所在地与惠阳相连,长期的发展已经互相渗透,而在行政规划方面各自为政,诸多问题难以协调,道路和重大基础设施配套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惠阳区与大亚湾两区之间有10多条道路,但真正能接通的只有4条,其余全是丁字路和“断头路”。惠阳许多现有的基础设施都不能为大亚湾所用,而后者发展又必须重新投入建设公用设施,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惠州市重新规划市区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惠州市自惠阳撤市设区后,将有利于打造大港口、大物流、大工业格局。首先,惠阳撤市设区后,惠州港成为市区内的港口,吞吐量将超过1000万吨。其次,未来的新惠州将发展成一个竞争力强劲的超大城市。再次,中海壳牌石化等大型项目将成为新惠州的催生剂,有助于大惠州格局的形成。

2、挑战(Threats)

2.1 综合比拼的城市竞争

虽然惠州所处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协调发展成为一种共识,但还缺少一个共同的发展框架。珠三角城市间的存在经济、产业以及基础设施等空间资源的相互争夺,这种对抗性的竞争造成了种种资源的浪费。

2.1.1 产业竞争

珠三角经济的繁荣兴旺,形成了穗-深-港这一经济发展的中轴,培育了顺德、南海、东莞、中山“四小虎”,带动珠三角板块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引擎。珠三角已成为生产要素聚集的区域,充分发挥着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从惠州经济发展的角度,惠州产业也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竞争挑战大,珠江三角洲区域内的各个城市已经开始利用新产业区、产业园的建设培育地区的新的增长极。

惠州为了应战区域内的产业竞争挑战,要实现从着力发展一、

二产业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跨越,要实现从数码信息制造基地向数码信息和重化工业强市的跨越,要实现从量的扩张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总量和质量的跨越,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三大产业以产业内部结构的协调发展。

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主要产业园区分布

2.1.2 重大交通设施竞争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各交通与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隶属多个主管部门,这种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使得区域内的重大交通设施难以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造成各重大交通设施竞争大。五大机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南部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珠江三角洲近年来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除作为全国三大国际机场之一的广州白云机场外,深圳机场、珠海机场、香港赤躐角机场、澳门机场作为整个珠江三角洲航空运输网络的中心,担负着该地区的大部分空中客货运输任务。五大机场连同台山机场等小型机场和一些开通部分客运的军用机场(如佛山沙堤机场、惠州平潭机场)一起构成了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各个城市联系的空中纽带。

对于惠州的航空业而言,需要在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中,更多地考虑与珠江三角洲五大机场的协调,尤其与相邻行政区的交通规划协调,从对抗性的竞争走向合作性的竞争。

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重点产业区

2.1.3 港口竞争

新一轮的行政区划调整,惠州从沿江城市变成了沿海城市,给惠州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机遇的同时往往也意味着挑战。从惠州发展港口的条件看,惠州港是华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全面开发可建码头泊位200多个,年货物吞吐能力可达一亿吨,南海石化项目正式动工后,数额巨大的物资将在惠州港停靠或转运,惠州港的物流交通显得十分重要。从惠州周边港口竞争情况看,竞争已十分激烈,甚至趋于白热化。

因此,惠州的港口建设要按照枢纽港的标准建设惠州港,提高海运能力,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建设成为京九铁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从而提升港口的竞争能力。

2.1.4 人才竞争

现代城市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不再主要依赖于其数量,而是更多关注人力资本的质量。现代城市最需要的人力资本包括四类:专业技术工人、科技人才、有能力的企业家和城市领导者。前两者是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后两者则是先进的管理所必需的。对于惠州目前的发展而言,人才不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敏感穴,惠州需要通过吸引大量人才,建设创业型城市,营造创业氛围。

2.2 泡沫经济的后遗症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北海、惠州成了全国经济过热的三个符号,10年过去了,这些当年“超常规、超想象、超规模”开发造成的影响仍未消除。

尽管惠州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全市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区的1/4,是香港的十倍。“五普”时人口密度为288/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密度的1/1.7。但92、93年的开发热潮使惠州较为发达的地区建设用地开发速度过快,并遗留大量土地征而未用,正是由于这种长期超规划控制指标粗放管理,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农耕地不断减少,至2001年耕地面积仅为15.17万公顷,人均仅为0.83亩,已接近联合国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目前的惠州仍然面临地价较高、盘整难度大、开发成本高等开发泡沫后遗症问题,招商引资和城市发展受到较大的挑战。

五大机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南部,区域竞争挑战大

专栏:海南、北海、惠州曾经成为全国经济过热的三个符号

海南投资导向失误,造成“泡沫经济”。海南创办全国最大的特区,独具魅力,因而最初几年,海南就吸纳海内外资金400多亿元,投资力度很大;而且出现过“十万人才过琼州海峡”的可喜景象。但是,由于特区政府缺乏正确的产业发展导向,大批资金一齐投向房地产开发狂潮,形成了“泡沫经济”,致使海南的资源优势没能“开发”成为经济发展实力。海南省的经济至今还徘徊于“圈地热”退潮后的萧条之中。

广西北海市的“圈地运动”并不比海南逊色。该地虽在中国沿海的14个开放城市之列.但多年来却无法启动“开放”之门。该市政府效法广东、海南,抓住房地产业,掀起了“开发热”,在1992年一年之内就建立近20个开发区,批出土地80多平方公里,批准成立房地产公司500多家。到1993年6月为止,该市的房地产企业已有1100多家。

曾经一夜成名的惠州,见证了中国房地产的狂热与梦想;1993年底,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惠州房地产畸形发展的巨大泡沫终于破灭,大量的外地资金撤走。这种近乎疯狂的投资热,规模空前的“圈地运动”,给泡沫破灭后的惠州,留下了大量的“烂尾楼”、“烂尾地”,也留下了相当难解的一个“死结”。

位于北海市中心的嘉粮大厦(前右)和国泰公寓楼(后),夹着中间先前竣工开业的国泰酒店。“三合一”道出了北海烂尾楼包袱的沉重。

从1999年开始,海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决定,以海南为试点,开展积压房地产的处臵工作,几年后的今天,海南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在南海石化项目“锤定”大亚湾的利好催动下,沉寂了十年的惠阳地产业再度红火,惠州要注意理性的投资。

项目产品定位报告作业指引

《项目产品定位报告》内容及写作要求 一、项目定位结论的内容 1. 项目总体定位 [说明]本部分内容适用于含有两种及以上物业类型的项目,单一物业的项目可省略此部分。 1.1 市场定位 [要求]用清晰、简短的语句将项目的整体档次、形象、客户、功能和在市场中的位置描述清楚。在说明各类物业分别的市场定位后应描述不同物业类型市场定位之间的关系。 可叙述定位依据,要求言简意赅,层次清晰。 1.2 物业构成 1.2.1物业形态的组成、各物业形态的规模; 1.2.2项目初步规划示意图 [要求]图示各物业类型分布位置。 1.2.3各物业之间的关系。 [要求]分析各物业类型之间在形象、产品、功能、客户、价格、销售进度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1.3 开发策略 1.3.1经营方式; [要求]主要明确项目是销售还是持有经营、哪类物业进行销售,哪类物业持有经营,销售与持有的规模。 1.3.2分期方案 [要求]明确项目是否分期开发,各期开发规模,各期开发的物业类型。必要时附分期开发示意图。 1.3.3各物业的开发周期、销售周期及其相互关系。 [要求]详细安排项目各物业形态开发的基本时间节点,包括开盘(开业)、销售完成50%,销售结案、开工、竣工时间。附销售计划、资金计划表 描述各物业形态开发周期的相互影响。

可叙述开发周期确定的依据,要求言简意赅,层次清晰。 2.住宅定位 [说明]本部分内容适用于以各种用地性质和立项形式开发的散售型居住用途物业,包含公建立项目的公寓等。 2.1 市场形象/主题概念 [要求]对住宅的市场形象进行概括性描述,明晰产品主题,提出产品开发着力点和支撑点。 2.2 客户定位 [要求] 可从年龄、社会身份、收入、置业目的、家庭结构、来源区域等多个角度界定客户群,选择多个客户群时应阐明不同客户群之间的影响,明确客户组合策略,清晰界定核心客户、重要客户、偶得客户。 通过总结分析不同客户需求特点与本项目特征的吻合程度、客户量、客户可获取性等方面阐述客户定位的依据。 2.3 价格及其实现策略 [要求]住宅及配套商业等的价格,应注明价格是“毛坯”还是“精装”,包括开盘价、均价等。提出价格实现策略。 2.4 住宅具体产品建议 2.4.1产品开发总体策略 [要求] 提出产品开发总体思路,通常包括研发创新、复制公司已有产品线、以对标项目为原型进行微调等。 2.4.2建筑形式 超高层、高层、小高层、多层(花园洋房)、独栋别墅、类别墅(双拼/Townhouse/叠拼)以及多种建筑形式的混搭或中间形 态 一梯几户 是否带电梯 [要求] 通过以上几方面对建筑形式提出要求,如含有多种建筑形式,说明各种形式的建筑规模以及摆放位置建议。 2.4.3户型配比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2019-2020年惠州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doc

目录 1、总则................................................................................................... 1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 2、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 3、居住用地 (15) 4、公共设施 (22) 5、工业用地 (32) 6、仓储用地 (36) 7、城市绿地 (38) 第二部分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 (46) 8、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 (46) 9、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49) 10、非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50) 11、建筑退让用地界线 (51) 1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53) 第三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与山体保护 (54)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54) 14、风景名胜区保护 (56) 15、山体保护 (57) 第四部分道路交通与市政工程设施 (58) 16、交通设施 (59) 17、给水工程 (61) 18、排水工程 (64) 19、电力工程 (67) 20、通信工程 (72) 21、燃气工程 (75) 22、管线综合 (78) 第五部分其它设施 (79) 23、环境卫生 (79) 24、综合防灾和减灾 (83) 25、三区、四线空间管治 (88) 第六部分附则 (89) 26、本“标准与准则”实施 (89) 27、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89)

28、名词解释说明 (89) 附件名词解释 (90) 1、总则 1.0.1 2005年3月惠州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市政府制定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作为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惠州市规划局曾于1993年制定了《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93版《惠标》”,用以指导全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对于城市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和新的发展目标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本次修订的《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本《标准与准则》”)重点对1993年以来执行的标准与准则进行了从结构体系到具体内容上的全面检讨,结合惠州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了修订工作,修订工作主要针对以下形势的变化而进行: (1)中央制订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 (2)惠州市提出了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广东省现代化数码产业名城”的发展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的各类设施条件; (3)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4)城市市区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发展空间的战略性转移,要求尽快整合“一市二城三片”的布局结构; (5)近年来国家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等技术规范进行了修订,广东省建设厅为规范全省城乡规划的编制与管理,相继颁发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一系列行业标准,需要与之保持一致。 本《标准与准则》修订工作,应遵循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广东省惠州市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昊地喜悦城果花园》 可行性研究报告 刘美奇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建设地址、开发单位 1.项目名称:昊地喜悦城果花园 2.建设地址:惠州市惠城区江北西4#小区 3.开发单位: 单位名称:惠州昊地置业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2007年 注册资本:1500万元 注册地址:惠州市东湖西路168号和庆商务大厦12B 法定代表人:周先军 经营范围:房地产开发与销售 (二)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占地总面积 64214.6㎡ 建筑总面积 174500㎡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 124072㎡

商业建筑面积 4822㎡ 综合楼面积 800㎡ 幼儿园面积 1842㎡ 地下室及架空层面积 42964㎡ 可售建筑面积: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 124072㎡ 商业建筑面积 4822㎡ 地下室车位(机动车位) 989个 (三)项目投资规模及效益预测 项目总投资 50126.02万元 其中:项目土地成本 8348万元 前期费用 2094万元 建安成本 27920万元 工程基础设施 942.95万元 其他费用 502.35万元 管理费用 418万元 不可预见费 837.6万元 销售费用 2269.29万元 销售税费及附加 4273.83万元 财务费用 2520万元 项目总销售收入预测 75643万元(100%销售率) 项目税前利润 25516.98万元

项目税后利润 19137.73万元 项目税前利润率 33.73% 项目税后利润率 25.30% (四)项目研究工作数据来源 1.惠州市国土资源局官方网站 2.惠州市房产局官方网站 3.惠州市统计局官方网站 4.搜房、惠房网站 5.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 二.项目投资环境和市场研究 惠州房地产业正在蓄势待发,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即将来临。 惠州市现有城市人口250万人,是一座以电子工业(全国8强)、石化、化工、服装业、制鞋业的强劲发展为依托的新兴城市。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中海壳牌石化,以及SONY、LG、联想等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2008年,惠州荣获“国家文明城市”,并被评为“世界最适宜居住城市”。惠州正成为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经济快速增长地区……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4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89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535.4亿元,增长14.7%。三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2)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3) 1 回顾与挑战 (15)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5)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7) 1.3机遇与挑战 (26) 结语 (42) 2 目标与定位 (43) 2.1城市发展目标 (43)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3) 2.3城市规划目标 (45) 3 发展战略 (47)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7)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6)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71)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8)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3) 4 空间与特色 (101) 4.1城镇体系 (105) 4.2 空间结构 (109) 5 实施策略 (150)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4)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9)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4)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5)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时解决了当时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战略性问题,

[项目管理]项目市场定位

(项目管理)项目市场定 位

项目地块周边分布有东风路小学、二中分部及巢湖市中医院等公建设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项目设施配套的压力。 2、劣势(W) ⑴大气环境质量差 项目北部水泥厂严重污染了片区的空气质量,限制了项目品质的提升; ⑵设施配套不完善 项目地处城市待开发区域,道路、市政配套、商业、公交等设施严重缺失,加之地块四周建筑质量较差,片区形象将会影响项目价值的实现,并危及项目推售价格和价格的拉升; ⑶建安成本高 地块原为巢湖滩涂,地势低、地基基础条件差,将会使项目建安成本提高; ⑷地段档次低 周边安居房影响项目的整体形象与档次,同时对项目的价格定位带来极大影响。 3、机会(O) ⑴基础设施的实施,为项目启动带来契机 城市环湖发展战略呼声的高涨,银屏路的修建,特别是健康西路的即将实施和水泥厂的迁移,项目启动的各项条件业已具备; ⑵大规模旧城改造及拆违工作的开展,刺激需求增长 随巢湖市区旧城改造与违章建筑管理力度的加大,近期市区将有

大面积的商业、住宅建筑被拆除,短期内会造成房源紧张,从而刺激需求的增长,我们应把握时机促使项目尽早上市; ⑶收入增长,带动消费 随巢湖市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其消费能力和购买力大大增强,改善性需求购买比例的提高,必将促使住宅类物业市场的成长; ⑷政策环境的变化,扩大了目标客户群体 货币分房政策、银行信贷政策和巢湖市日趋成熟的公积金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购房者的付款难度,提高项目的市场消化速度。 ⑸资源整合,提高收益 整合外部品牌资源,充分运用企业建安质量品牌,快速进入市场,通过产品创新,促进产品增值; ⑹营销策略组合,拉动价格上涨 片区良好的发展前景,比较容易形成市民追风购买和追涨购买的市场态势,通过适度的营销操作方式,聚集人气并进而带动价格上扬; 4、威胁(T) ⑴国家政策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信贷、房地产税收等方面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 ⑵片区市场影响 项目周边住宅物业的低价格水平及较大规模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影响项目价格的拉升; ⑶竞争对手影响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结合在大学城地区建设一批集科普教育、知识传播和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文化设施,将提升南方新城作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完善陈江和惠阳副中心文化设施,全面推进社区文化站网点规划建设。 199江北中心区将建设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长远来看,计划在南部新城中心区增加一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型文化娱乐设施,特别是扩大大型会展设施,提高惠州会展、文化、商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镇)、社区四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布局均衡、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 加强文化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特色村落和特色民居的保护和修缮,挖掘其文化和旅游内涵,依托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小而精”主题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做好四东地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弘扬地方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第八十四条在体育 199南部新城组团北侧规划一个市级体育中心,可举办综合性体育赛事和国际大型单项体育赛事,包括体育场、辅助训练场及配套管理设施用地、体育学校和省级以上有影响力的专项体育训练基地。结合周边地形条件,建设大型体育公园。保护江北中心区现有的体育中心计划在惠阳和陈江各增加一个体育中心。惠阳体育设施集中在棕榈岛高尔夫球场附近的滨水区和新桥区西部。陈江体育设施 集中在陈江中心区南部,与集团文化中心相结合。按照“两个运动会、

一个游泳池、一个博物馆”的标准,将设立一个体育活动中心,每个规划用地面积不少于8公顷。该规划强调配合区内公共服务分中心的建设,并设置游泳场馆、网球场、篮球排球场等体育设施,以满足市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各类学校和大型工矿企业的体育设施提倡社会化使用,避免资源浪费。第八十五条医疗卫生 将全面提高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在XXXX,保健服务的现代化将基本实现,XXXX的病床总数将在xxxx达到一家医院。保留惠阳区2个市级和1个慢性病防治机构,将惠城区慢性病防治机构改为惠城区医疗机构。取消市、区卫生防疫站,设立市卫生监督办公室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每组设立卫生监督办公室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市、区两级设立 个妇幼保健机构。惠城区和惠阳区各保留一所妇幼保健院,并设立一所市级妇幼保健院。在城市保留一个健康教育机构,在惠阳-大亚湾保留一个健康教育机构,在陈江-仲恺保留一个健康教育机构。保留一所市级卫生学校,新建一所“1XXXX年人口规模及相关标准安排的敬老院”,逐步建立市、区、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设施第八十七条农村配套设施 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医疗、教育、生活用品供应等)建设投资。)在农村居民点,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和 农业生产资料支持,改善农村综合发展环境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八十八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1)文物的维护必须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严格保护其原貌、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项目规划设计定位概念书解析

项目规划设计定位概念书 第一章本项目定位 一、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港窑路运河旁边,这里绿树成荫,道路幽静,走在这里让人完全感受不到闹市的喧嚣,只有惬意舒畅的心情。同时, 港窑路与城东大道、东山大道相连,交通极为便捷。 二、建筑体特征 建筑体外观设计美观,主体楼层不高,实用面积平米; 内部结构层顶较低,有观景阳台和活动露台;外围停车面积有限。三、经营定位 根据项目地理位置和建筑主体情况分析, 结合宜昌目前餐饮休闲娱乐市场情况,建议经营定位为高端商务会所模式。 四、经营项目 本项目经营项目具体定位为集餐饮、 KTV 、茶艺、棋牌、垂钓等于一体的高端休闲综合会所。 五、客源市场 根据宜昌现有会所经营情况, 建议客源市场定位为高端政务及商务客人。 第二章高端会所市场分析 一、高端会所概述 高端会所主要是为客人提供一种极具私密性的社交环境, 无论是 商务谈判, 或者是私人之间的交流, 还是朋友之间的用餐、娱乐,都会悠然自得而不被外人打扰。

高端会所环境优雅,装修设计舒适、典雅,富有品味,让人精神愉悦!客人到此不仅陶醉于唯美的环境,更能玩味舌尖,乐享生活。高端会所魅力和价值体现在它拥有一个非常高端的会员团体, 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能量巨大的交际圈, 可以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丰富的商业机会。会所带来的是一种归属感, 吸引着人们对共同话题的探讨,其原因不在炫耀, 而是有其社会与悠闲的双重性,是工作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社交场所。 小众尊享,是高端会所的精要。不与大众为伍,寻找一个只属于同等分量的群体在一起的空间,持一杯红酒或咖啡,漫步其中, 月光灯影,心醉神迷。 二、宜昌会所现状 (一、宜昌经济发展状况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 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西陵峡畔, 被人们誉为“三峡明珠·世界电都” 。市区面积 4249平方公里, 市区人口 133.8万人。 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突破 2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 1150亿元。宜化、兴发、东阳光等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年主营业务收入过 100亿元的企业达到 6家,过 10亿元 33家。世界 500强企业欧莱雅、法空气体、三井物产、英博集团等先后落户宜昌;首钢、南玻、东阳光、长江铝业、长江电缆、晋煤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宜昌投资兴业。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区域性交通中心地位 逐步显现。沪渝、荆宜、江南三峡翻坝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保宜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到 2016年, 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 15%左右,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 3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500家,产值过 100亿企业达到 20家以上、过 1000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宜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海量商务活动, 而商务活动势必为高端会所提供大量的客源。 (二、宜昌会所现状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贾汪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1 引言 贾汪是徐州市区的一部分,但贾汪区似乎很难和“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等表征城区的用词联系起来。但必须承认,贾汪――这座城市(区)始终在徐州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徐州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徐州近代工业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贾汪煤矿的发现和采掘,贾汪由此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近代化能源工业基地,为广袤的徐淮地区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封建经济成分,为20世纪苏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评价 ●徐州(江苏省)最大的城区。 1993年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新行政区划使贾汪由12.8km2面积和7万人,一跃成为690km2面积,50万人口的城区。同年,徐州被国务院批准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行政区划 ●徐州都市区的外围组团。 2003年编制的《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将贾汪定位为徐州都市区的五个外围组 图1 贾汪在徐州市域中的位置

团之一。近期以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为主,远期以加工业为主,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外围组团。――功能定位 当然,对于贾汪的“定义”,远不止这些。从时间序列上,我们不难发现,贾汪的区域地位面临着被日益“边缘化”的危机。 2 现实――必须面对 2.1 “飞地型”城区――半城市化的孤岛 城区是以城市建成区为主体的城市化地区。城市经济的空间载体。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口与经济的高度聚 集,公共设施的便捷共享,经济 社会活动的高度化与服务化。 但是,“飞地型”城区却是 城区中的另类。“飞地”也称“插 花地”或“被包围版图”,是指某 个行政区域在另个行政区域内拥 有的小块领地,与本土不相毗连。 “飞地”作为一个地理区域.具 有下列特征。①它同政区行政中 图2 徐州市五大城区空间分布 心所在的本土一样,是一个政区 权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地方行政权力空间投影的组成部分。②飞地同本土在空间上具有不连续性,是一个独立的地域单元。③飞地同本土的联系.一定要经过其它行政区域境内。我国行政区划上的“飞地”,相当一部分是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区域边界调整的结果.大多是基于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建设区域性工矿中心而为之。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惠州市东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惠州市东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规划依据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J 185-200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惠州市现行城市规划标准与规范、惠州市规划建设局的评审意见和其它部门的相关文函和会议纪要。 1.2 规划原则 ⑴.加强与惠州市正在组织编制的上层次规划衔接的原则; ⑵.处理好村民用地,增强规划可实施性原则; ⑶.充分发挥优势原则; ⑷.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的原则; ⑸.弹性控制原则。 1.3 规划范围 东临三环路,西邻新开河,南抵西枝江,北接广汕公路,总用地面积为304.25公顷,控制人口规模约为6.5万人。 1.4 生效日期 本规划经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1.5 使用原则 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及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文件的规定。本文件未包括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惠州市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相关条款的规定。

第二章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2.1 发展目标 ⑴.建设成为惠州市区配套设施完善、社会服务齐全、具有现代特色的居住 社区; ⑵.建设成为惠州市两江四岸风景带的重要景观节点。 2.2 功能定位 惠州市区的以居住为主的社区。 第三章地块划分及编码 3.1 地块划分及编码 3.1.1 建立地块控制指标和细分地块控制指标的指标系统。地块是以道路界线和自然界线为边界。细分地块是在地块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 3.1.2 地块编码采用二级编码方式,由编制区代码——地块代码组成。编制区代码采用DJXC(东江新城拼音缩写)代码,地块代码采用阿拉伯数字代码,由DJXC-01至DJXC-37,共计37个地块。 第四章建设用地性质控制 4.1 土地使用性质控制 4.1.1 规划区土地使用性质基本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分至中类,增加了村民自留居住用地、老村庄用地、市级公共设施用地、市级教育设施用地(实验高中用地和实验小学用地)、排涝站用地和自然生态绿地类别,并规定村民自留居住用地的用地代码为R*,老村庄用地的用地代码为R&,市级公共设施用地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道路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道路规 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在有限的路面条件下,完成道路路面分配性设置、满 足城市交通职能需求、表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整体规划布 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规划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城市职能化交 通分布在城市道路体系内部,保证城市通行安全与畅通。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道路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位置、交通功能和对沿线的服务性能等,可以 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同等级的道路对应不同的设计车速、交 叉口间距及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横断面应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本着节约 用地原则,按道路所处区位、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并结合各种控制 条件合理布设。 1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定位 在过去,城市道路的建设主要强调解决交通能力不足,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 展的突出问题,应对城乡布局的拓展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在这 种功能定位下,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主要考虑解决交通问题,催生出“以车为本” 的交通性道路,破坏了道路原有的生活氛围和地域性特征,沦落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给城市的交通安全、街区活力、历史文化传承带来了压力与挑战。现在,城 市道路功能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其交通功能、基础设施走廊的功能外,同时也 应为人们提供休息、散步、交流交往、观赏、休闲的空间。因此,城市道路应具 有如下功能:1)供车辆、行人通过的基础设施。2)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3)寄托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与印象。4)增强城市魅力和激发经济活力。在新的城市 建设理念下,城市道路应作为城市外部形象的重要载体,人行通道道路的空间与 形象来认识城市,道路上传达的建筑风采和人文风情应反映城市的内涵。 2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策略 2.1全面理解街道 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街道,不论是行走、骑行或者开车行驶都是在街道 上进行的。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基础设施,是人流、物流和交往的主要通道与场所,同时,街道还给沿线的建筑物带来阳光和空气。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街道,其最重 要的功能是作为最便利和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支持各种社会交往。同时,街道 又是社会空间,是人们购物、休闲、会面、参与社区活动和观赏游玩的场所。从 广义上阐述,街道是个集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它具有不 明确性,是不断变化的、互动的、复杂的和多义的。这种变化性和多元性使街道 的规划设计充满挑战。设计中需要重点思考影响街道使用的因素有:安全感、归 属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舒适度、便利性、领域性、人格化、温暖及感官愉悦。 2.2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礼让慢行:促进绿色交通出行,优化道路空间分配,将更多的道路空间留 给慢行交通,对于空间局促的路段,可采用共享道路的概念(类似于小区内的道路),各种交通方式混行,使机动车更加的谨慎慢行。2)步行有道:提供宽敞、畅通的慢行空间,建议开放建筑退界空间,与红线内的人行道一体化设计,统筹 步行区域、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3]。3)安全过街:控制路段人行过街间距,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

新规划描绘新赣州——《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 作者:loveloves发表于: 2007-01-24 01:20:18浏览: 1272人次回复:14 帖 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理念。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理念。 规划目标 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 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 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 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 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 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 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 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 地100平方公里。 远景(至2030年):中心城区至2030年人口约140万,建设用地140 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问题与挑战 区域竞争格局中的边缘化倾向;中心城市中心地位的弱化趋势。 机遇与优势 (1)产业机遇——泛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 (2)交通机遇——从节点城市到枢纽城市; (3)城市化机遇——快速城市化;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2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2

9、住宅建筑控制要求 9.1住宅建筑高度和层数的划分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结合惠州实际情况确定。平顶房屋建筑高度按室外地坪至建筑屋面面层及女儿墙高度计算,坡屋顶建筑高度按室外地坪至建筑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其总面积不超过屋顶面积的25%,且高度不超过4 米的不计入高度之内。住宅建筑层数,低层住宅为1—3 层以下,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5 米;多层住宅为4—6 层,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9.5 米;中高层住宅为7—9 层,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8.5 米,高层住宅为10层及10 层以上。 9.2住宅建筑间距 9.2.1住宅建筑间距的确定,是为了保证住宅能有一个良好的室内外空间环境。既要满足室内的日照、采光要求,又要保证室内人活动的安全性和通风卫生条件,还应满足室内居民私密性的需求。同时,从建筑群体考虑,应满足工程管线埋设和城市设计空间环境要求。 住宅间距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两个方面,凡泛称的住宅间距系指正面间距。决定住宅建筑间距的因素很多,根据惠州所处地理位置(低于北纬25 度的地区)与气候状况以及居住区规划实践,除了国家标准规定的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外,通风、安全及视线干扰等问题也应作为主要因素。 9.2.2确定住宅建筑间距是综合考虑了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参考国内其它城市对住宅间距控制的成功经验,结合惠州的自然条件和用地实际情况,针对新区和旧区的不同要求,对不同层数、朝向、方位的住宅建筑,确定住宅建筑的正面间距以日照标准的要求为主,侧面间距则以其它因素为主,并作了具体规定。 9.2.2.1平行布置的低层、多层、中高层(小于28.5 米)住宅建筑间距:在新区平行布置的建筑朝向(含南北、东西朝向)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1.0 倍;在旧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 倍(含南北、东西朝向);当南侧建筑为5 层以上(含5 层)的点式住宅且面宽小于24 米时,可按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 倍控制;5层以下住宅建筑间距不应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0 倍。 中高层、高层住宅建筑间距:以南侧建筑高度25 米为基数,当建筑高度大于25 米且小于或等于49 米时,建筑高度每增加3 米,间距增加1米,建筑高度增加不足3 米,按3 米对待;当建筑高度大于49 米时,建筑高度每增加4 米,间距增加1 米,建筑高度增加不足4米时,按4 米对待。 9.2.2.2垂直布置的低层、多层住宅建筑间距:南北向的间距在新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 倍,旧区不应小于0.7 倍;东西向的间距在新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7 倍,在旧区不应小于0.6 倍。当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侧面宽度大于24 米时,应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控制。 9.2.2.3多层和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必须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的住宅间距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