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启蒙的缺失与重建_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

启蒙的缺失与重建_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

启蒙的缺失与重建_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
启蒙的缺失与重建_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

2010年7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u l.,2010第39卷第4期 J ou rnal of ShanghaiNor m alUn i versity(Ph ilosophy&S ocial Sci en ces E d i ti on )Vol .39,N o .4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8634(2010)04 0005 (09)

启蒙的缺失与重建

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

俞吾金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摘 要: 从马克思的 社会学意义上的形态学时间!即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时间观念来考察当代中国社会,我们发现它与启蒙时期的欧洲社会在文化心态上应该是 同时代的!。众所周知,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因而启蒙精神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课题。然

而,从近代中国以降,启蒙精神一直处于边缘的,甚至缺失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 文革!就是启蒙缺失的一个结果。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中重建启蒙精神,并不意味着重走欧洲人的老路,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经过反思和修正的启蒙精神。

关键词: 形态学时间;启蒙精神;缺失;修正;重建

收稿日期:2010 06 10

基金项目: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9A ZD 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俞吾金(1948 ),男,浙江萧山人,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外国哲学、国外马克

思主义研究。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文化心理上的承受力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他们必须接纳并适应快速变动着的周围世界涌现出来的各种新现象和新观念;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认真地反思并总结西方社会,尤其是欧洲社会早已经历过的那些重大的思想文化事件。事实上,如何看待 启蒙!,就是当代中国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比较研究与启蒙主题

众所周知,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当两个世纪后的中国人谈论 启蒙!这个话题时,自然也蕴含着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的比较。换

言之,这种谈论是以中西文化的比较为前提的。然而,我们发现,长期以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处于 无政府主义状态!中。任何一个研究者都可以随意地从中国文化中抽取出一个人(如庄子),

再从西方文化中抽取出另一个人(如海德格尔),进行比较。事实上,这类所谓 比较研究!只注意不同的对象在表面上的 形似!,而完全不考虑它们在思想实质上是否 神似!,是否真正地具有可比性。在我们看来,要打破这种 无政府主义状态!,使比较研究上升为一门科学,就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时间观念。

我们认为,在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一种是 编年史的时间!(chrono l o g ical ti m e)。按照这种时间观念,2010年5月10日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和同一天在欧洲发生的事情无疑是 同时代的!;另一种是 形态学的时间!(m orpholog ical ti m e)。人所共知,形态

5

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动、植物及其组成部分的形态与结构。形态学时间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形态学时间!(m or pho l o g ical ti m e in bio l o g icalm ean i n g),由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首倡。在?西方的没落#一书(1918 1922)中,他列出了同时代的文化时代!的表格,列举了埃及的、古典的、西方的、阿拉伯的四种文化模式,每种模式在发展中都经历了前文化!、文化!和文明!的阶段。在他看来,不同的文化模式只有在相同的发展阶段中才具有可比性。[1]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继承了斯宾格勒的这种形态学时间观念。

另一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形态学时间! (m orpholog ical ti m e i n sociolog icalm ean i n g),由马克思首倡。在?经济学手稿#(1857 1858)中,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第一社会形态是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第二社会形态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第三社会形态是自由个性的发展。按照这一时间观念,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第二社会形态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当代中国社会与启蒙时期的欧洲社会在文化心态上应该是同时代的!。?

在我们看来,比较文化研究要上升为科学,就应该在马克思所倡导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形态学时间!所蕴含的同时代的!观念的基础上展开。如前所述,既然欧洲社会的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而当今中国社会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形态学时间!上又是与当时的欧洲社会在文化心态上是同时代的!,这就表明,启蒙也正是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当然,在引入形态学的时间观念时,我们并不否定编年史的时间观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一部分观念毕竟已经从属于21世纪了。也就是说,编年史的时间观念也会对我们的文化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要深入地把握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尤其是深层文化心态,我们却不得不主要诉诸形态学的时间观念,尤其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形态学时间观念。

下面,我们再来考察启蒙!这个概念的含义及启蒙运动所蕴含的主导性的精神要素。从字源上看,启蒙!(enlighten)作为动词的原初含义是点亮!,引申含义则是精神上的启迪、启发。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弗兰西斯%培根的洞穴假相!、鲁迅的黑屋子之喻!都有这方面的含义,即人应该脱离黑暗,接受光明的启发和引导。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4年的?什么是启蒙?#一文中曾经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敢于认识! 语出罗马诗人贺拉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2](P22)人们经常从康德上面的这段话出发去理解启蒙,其实,正如当代法国哲学家福柯在?何谓启蒙#一文(1984)中谈到康德的那篇文章时所说的:我丝毫无意把它视为对&启蒙?的恰当的描述;我想,没有一位史学家会对该文就18世纪末所发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变革所作的分析感到满足。![3](P532)尽管如此,康德关注启蒙!这个时代主题,并把它理解为人类摆脱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的一种精神运动,仍然说出了启蒙的核心内容。至于启蒙运动!(the En li g htenm ent),作为名词,其基本含义是指18世纪的欧洲,尤其是法国发生的精神运动,而其引申含义则指称一切精神上、思想上的解放运动。

如果我们把康德和其他启蒙学者的观点综合起来,就会发现,启蒙的理想化的主导性原则主要有以下4条:

1 理性法庭。在漫长的中世纪,欧洲人为基督教的信仰所催眠。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逐步兴起和发展,沉睡着的理性渐渐地被唤醒了。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自觉地把理性视为最高的原则,不但倡导个人要独立思考,而且也主张全社会应当以理性,而不是以信仰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于是,理性法庭!诞生了,至少在人们的心中,理性的权威被建立起来了。据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由于维护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受到了宗教裁判所的监禁。尽管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双手按在?圣经#上发誓,放弃日心说!,但他的内心仍然处于理性的主宰下,因而默念地球依然在转动!;同样地,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为了从理性上维护哥白尼和伽利略提出的日心说!,被活活地

6

第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与此类似的是,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为了维护理性所发现的人体血液循环方面的真理,被宗教改革的领袖加尔文活活地烧死在日内瓦的火刑柱上。

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们为了维护理性的权威,对宗教信仰展开了激烈的批判。霍尔巴赫在?袖珍神学#(1767)中谈到宗教裁判所对异教徒或异端采用的火刑时,以嘲弄的口吻写道: (宗教裁判所宣判式,火刑)是偶尔献给神的美味肴馔。它是隆重地用异教徒和犹太人烧烤而成的,其目的在于更有把握地拯救他们的灵魂并教育观众。不言而喻,仁慈的父总是特别喜爱这道菜的。!(霍尔巴赫还以调侃的口吻揭露了宗教的本质 取消理性:在世界上对于理性的生物来说没有比理性再有害的东西了。上帝注定谁要受来世惩罚,就给他理性;上帝要想拯救谁或使之有利于教会,就仁慈地剥夺他的理性。打倒理性!这是宗教的基础。![4](P58)法国另一位启蒙学者狄德罗则指出:如果理性是天所赋予的东西,而对信仰也同样可以这样说,那么天就给了我们两种不相容的而且彼此矛盾的礼物。![5](P36)又说:我在夜间迷失方向在一个大森林里,只有一点很小的光来引导我。忽然来了一个不认识的人,对我说:&我的朋友,把你的烛火吹灭,以便更好地找到你的路。?这不认识的人就是一个神学家。![5](P36)

启蒙学者们对宗教迷信的批判极大地解放了欧洲人的思想。1796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出版了?宇宙体系论#,当拿破仑问他,为什么在这部著作中没有提到宇宙的创造者上帝时,拉普拉斯充满自信地回答:陛下,我不需要这个假设。![6](P259)这充分表明,到18世纪末,理性法庭的权威,即用理性裁决一切问题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2 世界祛魅。祛魅!(Entzauber ung)这个概念来自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意即从神秘主义的观念,尤其是从宗教所营造的、神圣化的上帝之城!(city of God,这也是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一部著作的名称)中摆脱出来,重新用人的眼光,而不是用神的眼光来审视世界。也就是说,重新返回到以自然人性为基础的、世俗化的现实生活中来。

众所周知,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薄伽丘在?十日谈#(1349 1353)中就留下了一系列烩炙人口的祛魅!故事。比如,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丧妻后,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了教会,带着幼年的儿子上山修炼,不让儿子和任何其他人接触。儿子成年后,有一次和父亲一起下山,到城里化缘。他儿子见到女孩,特别喜欢,父亲对他解释:这些女孩都是用心险恶的绿鹅!,万万不可去接触。然而,回到山上后,父亲发现,儿子恋恋不舍的仍然是绿鹅!。这就表明,基督教倡导的禁欲主义不但不可能改变人性和人的自然的欲望,而且人们越是压抑它,它就变得越加强烈。

在启蒙运动中,祛魅!则在更宽泛的范围内成为精神运动的主题。法国学者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1721)同样贯穿着这个重要的主题:波斯贵族郁斯贝克到欧洲观光,把一大群妻子留在家里,交给阉奴看管。妻子们在欲望的折磨之下,千方百计与各自的情人幽会。郁斯贝克最喜欢的妻子洛克莎娜在与情人幽会时被阉奴发现了,结果,她的情人被阉奴杀死,绝望的洛克莎娜毒死了所有的阉奴,并在最后毒死自己之前写信给郁斯贝克:我虽一直生活在奴役中,但是我一直是自由的;我将你的法律按自然的规律加以改造,而我的精神,一直保持着独立。![7](P274)?波斯人信札#表明,任何神圣化的约束都无法遏制人的自然的、世俗的欲望。法国学者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不过是世俗家族的神圣化罢了。这就深刻地启示我们,一切神圣化的东西都是世俗的东西异化的产物。到了19世纪,启蒙运动祛魅!的结果是:一方面,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通过其?人间喜剧#(1829 1849),充分展示出资本主义世俗社会的景致;另一方面,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则在?基督教的本质#(1841)中揭示出上帝和基督教神学的全部秘密。他告诉人们,上帝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崇拜上帝也就是崇拜人的本质,因而神学的实质就是人类学。

3 追求平等。启蒙运动的政治诉求表现为对一切等级和特权制度的拒斥及对以平等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憧憬和追求。早在意大利学者马基雅弗利、荷兰学者格老修斯和英国学者霍布斯那里,披在欧洲社会政治和国家制度上

7

俞吾金:启蒙的缺失与重建

的神秘面纱就已脱落了,他们开始用人的眼光,而不是神的眼光,来看待人世间的政治制度安排了。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1755)中,分析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的两种不平等现象:一是自然上或生理上的不平等;二是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卢梭为第二种不平等呼吁,其矛头直指当时法国的君主等级制度,从而为法国大革命准备了精神武器。正如德国诗人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的长文(1834)中所说的:记住吧,你们这些骄傲的行动者!你们不过是思想家们不自觉的助手而已。这些思想家们往往在最谦逊的宁静之中向你们极其明确地预示了你们的一切行动。马克西米安%罗伯斯庇尔不过是卢梭的手而已,一只从时代的母胎中取出一个身体的血手,但这个身体的灵魂却是卢梭创造的。使让%雅克%卢梭潦倒终身的那种不安的焦虑,也许正是由于卢梭在精神里早已预料到他的思想需要怎样一个助产士才能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而产生的吧?![8](P291)

启蒙浪潮过后,在19世纪中人们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传统的等级制度和专制特权的最有力的摧毁者,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才是最有力量的平等主义者。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48)中谈到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时所说的: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9](P275)

4 个性自由。卢梭在?社会契约论#(1762)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10](P8)追求个性自由,乃是启蒙运动的主旋律,而这一主旋律在美国的?独立宣言#(1776)和法国的?人权宣言#(1789)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1807)中描述了欧洲社会如何从原始伦理实体转向以个人为本位的法权状态,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1748)起着标志性的作用。

如果稍稍改变一下叙述的视角,就会发现,在前启蒙社会中,个人处于垂直的身份制度的约束中,实际上没有任何自由可言,而在启蒙和后启蒙社会中,平等的契约制度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个性的自由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张扬。所以,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克尔凯郭尔竟然把自己的墓志铭写成这个个人!(t h e indiv i d ual)。

以上列举的启蒙的主导性原则,总是在不同民族的启蒙运动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出来。

二、启蒙的缺失:历史与现状

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启蒙运动是在救亡的大背景下,以三部曲!的方式展现出来的。第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他们总结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决定走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道路。以为只要把外国人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上的先进技术买进来,就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了。但1894年中国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的失败,使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诉诸政治制度上的改革,中国才有希望。第二阶段可以称之为政治维新!,其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但随着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这条路也走不通了。实际上,欧洲近代史早已启示我们,没有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作为先导,无论政治上的改革,还是革命,都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当时的知识分子痛定思痛,认为要拯救中国之危亡,根本上要从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做起。于是,第三个阶段,即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其代表人物则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这一运动在五四!期间获得了典型的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社会乃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村社为基础、以土地公有为根本特征的宗法等级制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国家和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而个人和个性则什么也不是。因此,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中,启蒙的主题更多地表现在个体和个性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上。其实,?红楼梦#(1784)的主题是贾宝玉对个性自由(包括自由恋爱)的追求和从大观园中的出走。尽管他只能到佛学的意境中去领悟精神的自由,但这毕竟是对传统礼教的叛逆;鲁迅等人探讨的

8

第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易卜生剧本?玩偶之家#(1879)中的娜拉出走!问题,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也具有普遍的启蒙意义。此外,无论是巴金的系列小说?家#(1933)、?春#(1938)、?秋#(1940),还是钱钟书的小说?围城#(1947),主题也都是主人公的出走和对自由个性的追求。前者通过觉民、觉慧的出走而表达,后者则通过方鸿渐的出走而表达。所有这些作品的启蒙意义,都通过个性对自由的追求而被传达出来。

然而,启蒙的主题始终没有在近代至当代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被主题化。相反,这一重要主题因不断受到挤压而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下面不妨考察一下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启蒙缺失的种种现象。

一是迷信思想的泛滥和宗教观念的蔓延。在文革!中,这方面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如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个人崇拜!、编语录本、写效忠信、鼓吹一句顶一万句!等等。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谁都不会否认,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处于迷信思想的操控之下。在人们的日常闲谈中,谈命运、看面相、查手相、算命、信奉和畏惧鬼神、表达对某些辟邪物和吉祥物的喜爱等等,始终是经久不衰的主题。人们甚至把数字也划分为两个阵营:一方面,车牌号、门牌号、手机号、座机号,最好都与8!有关,甚至不惜用巨款买下一连串的8!字。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喜庆活动都是在每个月的8日!、18日!、28日!或其他黄道吉日!进行的;另一方面,人们又像躲避瘟疫一样地躲避4!、14!、24!这样的数字,许多建筑物不设第4层、第14层,不少医院的注射室不设座位号4!、14!等等。在农村,特别是缺乏文化背景的地方,各种迷信现象死灰复燃,甚至出现了巫医、巫婆、算命先生横行不法的局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人们的迷信思想在殡葬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常常出现的情形是:死者在生前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治疗,但死后却获得了巨大的哀荣。家属不仅把他厚葬,甚至替他配备了由工匠制作的精美的别墅、二奶、小秘、保姆、汽车、电视机、冥币等,以便让他在阴间过豪华的生活。

与迷信不同,尽管人们的宗教信仰是受法律保护的,但同样被法律认可的无神论及其思想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却缺乏积极的、主导性的影响。众所周知,近年来,不光国内信奉宗教,尤其是佛教的人数急剧攀升,而且出国人员,尤其是缺乏传统人文精神薰陶的科技人员,不少人也相信基督教了。在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官员,也热衷于在寺庙里烧头香、撞头钟,佩戴吉祥物,甚至不惜贪污巨款为菩萨塑金身!。整个社会风气越来越深地沉陷到烟雾缭绕的宗教氛围中。这就从反面印证了一个事实,即理性和启蒙意识在当代中国社会整体意识中显得何等软弱和苍白!

二是等级观念的复苏和特权意识的肆虐。就马克思倡导的社会主义理论来说,其宗旨是消灭阶级,实现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的平等。然而,我们发现,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等级观念和特权意识却不合时宜地被强化了。人所共知,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资源是按照单位和个人的级别来分配的。比如,一个单位是局级还是副部级,在资源分配上会出现重大差别。所以,单位出来争级别,是中国行政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而对于个人,尤其是干部来说,争级别,如科级、处级、局级、部级,实际上成了他全部政治生活和现实表现的隐秘动机。因为在不同的级别上,他将获得完全不同的待遇、住房、公车、医疗等资源。这种等级观念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以致连某些和尚的名片上也赫然写着厅级和尚!这样的头衔,而某些退休老干部的名片上也出现了(相当于)局级巡视员!这样的头衔。等级观念的严重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在理想型的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资源应该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分配的,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运作中,行政权力的不适当的参与不但固化了原有的等级观念,而且也进一步强化了特权意识。被不恰当地、甚至是错误地运用的行政权力,在寻租的过程中,与不法商人,甚至与黑社会紧密勾结起来。反之,不法商人、黑社会为了扩大自己的收益和地盘,也通过各种渠道,与行政权力联合起来,实行共谋!,从而导致资源的畸形分配,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和贫富差异的加剧。显然,等级观念和特权意识在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固化和强化,同样表明了当代中国社会中启蒙空气的稀薄。

三是怀旧意识的流行和传统观念的复魅。与

9

俞吾金:启蒙的缺失与重建

美国这样的新兴的民族国家比较起来,当代中国社会在思想文化的更新上必定会遭遇到更多的阻力,因为中国有着数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国人在文化发展上的习惯是十步九回头!,甚至不断地退回去追恋埃及的肉锅!。记得在文革!以前,毛泽东曾经批判中宣部和文化部是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死人部,现在,我们仿佛又退回到这样的状态中去了。打开电视机这一当代文化的晴雨表,马上就会发现,各种历史剧、怀旧剧、侠士剧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尽管剧中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面具是迥然各异的,但这些剧作的结构和主题思想则完全是落套的。无非是皇权至上、等级观念、男尊女卑、江湖义气、英雄救美、好勇斗狠,而蕴含在这些剧作中的道德说教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既贫乏,又苍白,缺乏任何真正有分量的批判意识。人们曾寄予无限希望的陈凯歌、张艺谋等导演,如果一味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顶礼膜拜,与它一起变酸,一起发酵,一起腐烂,就难以再在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有什么建树。

随着全国各地的开发热潮的蔓延,各种传统观念正处于复魅的状态中。在思想文化界,我们见不到真正有分量的批判性的论著,触目可见的是歌德派!或颂德派!,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地受到热捧,而当代意识则不问情由地被斥为无知!或幼稚!。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中出现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一方面,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谈论创新!;另一方面,他们又事事处处拜倒在传统文化的偶像!之前。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他的胸腔里跳动着两颗相反方向的心:一颗要紧贴官能的凡尘,另一颗则要追求先人的灵境。

四是假集体观念的张扬和自由个性的湮没。在以往的中国的思想文化中,集体主义!与自由个性常常被抽象地对立起来。比如,人们倡导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起来的所谓集体主义!,就是无限地抽空个性的生命、权利和利益,把它奉献给一个抽象的集体即马克思曾批判过的虚假集体!。他们很少深入地思考下去,如果一个集体不以维护所有个体的生命、权利和利益作为自己存在的宗旨,相反还要靠个人的生命权利和利益来滋养的话,这样的集体的存在具有合法性吗?难道抽象的集体比具体的生命、权利和利益具有更重要的存在价值吗?我们发现,与虚假集体主义!有密切关系的是所谓螺丝钉精神!。这种精神把个体视为完全没有权利而只有义务的、纯粹被动的存在物。这种精神同样是对个体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蔑视。在当代中国文化观念中,人们还常常把个人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不加区分地混同起来。其实,前者肯定的是个人的正当权利和义务,而后者则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应当加以反对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其实,集体主义也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健康的集体主义,即该集体始终以合法的方式谋取自己的利益,并充分尊重集体内的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和利益;另一种是不健康的集体主义,即该集体以不合法的方式谋取自己的利益或完全漠视集体内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和利益。比如,地方保护主义、厦门海关走私案、制造并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企业、诈骗团伙、从事金融欺诈的公司等等,就是不健康的集体主义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不应该抽象地谈论集体主义,而应该具体对象具体分析,肯定健康的集体主义,拒斥不健康的集体主义。总之,绝不能建立如下的等式:集体的=好的;个人的=坏的。事实上,启蒙所要唤醒的,正是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

不难发现,在当代中国文化中,普通个人和个性经常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我们知道,在哲学教科书中,普通个人常常被归属于人民群众!这个抽象的集合名词,而在这个集合名词中,普通个人只是作为一个片断而存在,他的生命、权利和利益并不一定得到尊重,相反,常常处于被漠视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各行各业不应该停留在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上,需要的是在每个场合中都尊重每个普通个人的独立人格和权利,而这种人格和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总之,历史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在一种文化中,个人、个性这样的观念越是匮乏,越表明这种文化没有经受过启蒙的洗礼。

三、启蒙的缺失:原因的探寻

自近代以降,中国社会中之所以出现这种启蒙缺失的现象,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救亡对启蒙的挤压。如前所

10

第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述,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外患频仍,中国社会一直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状态中。也就是说,政治舞台上的灯光始终集中在民族救亡的主题上,启蒙自然处于被挤压的、边缘化的状态下。更为重要的是,救亡和启蒙各自所要张扬的价值,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相悖的。救亡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和铁的纪律性,而启蒙肯定的则是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解放。在救亡中,个人通常被理解为集体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环节,他随时可以为集体而牺牲自己。然而,在启蒙中,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则成了至高无上的目标,为了确保这些价值的实现,个人不得不与集体相抗衡,甚至脱离集体,为自己争得自由的空间。1949年以前,当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时,启蒙的话题就始终是一个边缘性的话题。1949年以后,当启蒙有可能上升为第一话题时,人们又继续沿用了救亡时期的整个思路,并始终把集体!作为正面价值与个人!作为负面价值抽象地对立起来。直至今天,在思想文化观念上,启蒙所蕴含的主导性价值,尤其是个性自由方面的价值,仍然处于被挤压的状态。不久前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二个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滞后。中国传统社会信奉的始终是重本(农)抑末(商)!的政治路线,与这一政治路线相伴随的则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和民间的所谓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传统文化观念。按照这样的文化观念,商业几乎可以与欺诈划等号。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举步维艰。而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产阶级打算大力发展民族实业和商品经济的时候,在欧洲主要国家兴起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通过马克思思想的传播而渐渐渗透到中国文化中。因此,当列宁通过十月革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包括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自然把苏联看成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列宁关于小生产者每日每时都在大量地产生资本主义!的观念也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49年以后,当割资本主义尾巴!、反对资本主义复辟!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最高目标时,商品经济根本不可能占据主导性的地位。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生活的转型,商品经济的发展才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与商品经济发展同步的是,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外的个人的合法的利益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就为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重建支离破碎的启蒙精神提供了条件。然而,由于中国式的商品经济的特殊性,即行政权力的高度参与,所以启蒙的任务是双重的:一方面,启蒙要唤醒每个普通人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启蒙又不得不与因行政权力不当使用而造成的特权、等级观念和寻租现象展开激烈的斗争。由于迄今为止商品经济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所以启蒙仍然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

第三个原因是自然科学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衰弱和萎缩。由于商品经济在近代中国社会中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从而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失去了相应的动力,而隋唐以来实施的科举制度,也使最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热衷于仕途。正如胡适在?先秦名学史#(1915 1917)中所指出的:中国知识分子讲的格物致知!,在其原初含义上,物!是指自然对象,知!是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然而,这一原初的含义却渐渐地变质了。物!成了社会关系,知!成了护官和升官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在仕途上老于世故,而在很大程度上鄙视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由于这方面研究的落后,宗教观念和迷信思想到处泛滥,理性无法得到张扬,启蒙自然也难以获得持久的、强大的推动力。

第四个原因是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启蒙意识所蕴含的普世性价值体系,如珍惜生命、尊重人格和人权、提倡自由和民主、倡导平等和公平、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等规则尖锐地对立起来。人们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指责启蒙意识和普遍价值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的!,甚至是虚假的,完全看不到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与启蒙意识所蕴含的普遍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仿佛只有抛弃启蒙的所有成果,才可能建设起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正是这种对立的情绪,使社会生活中许多启蒙的观念都受到了压制。其实,这种抽象对立的情绪完全违背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尤其是违背了列宁关于只有吸取以往文化中的一切合理的东西才能建成共产主义的重要教诲。

每一个尊重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从历史上看,

11

俞吾金:启蒙的缺失与重建

正是启蒙意识所蕴含的这些普世性价值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基础。在?共青团的任务#一文(1920)中,列宁已经告诫我们: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1](P285)按照列宁的见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正是在启蒙意识所蕴含的普遍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没有这个基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有可能变质为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因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体主义只有经受过启蒙的洗礼,才能避免集体与个体之间的抽象的对立,才能使每个普通个人的独立人格和人权得到普遍的承认和尊重。

第五个原因是西方学者对启蒙运动的反思和批判影响了当代中国人对启蒙的接纳。众所周知,黑格尔早已在?精神现象学#(1807)中就对启蒙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在他看来,启蒙运动及启蒙精神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启蒙对传统,尤其是宗教采取了简单化的否定的态度。其实,宗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二是启蒙片面地崇尚科学思维,而这种思维很容易被引向功利主义,忽视了对人的安身立命来说更重要的价值理性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启蒙对无任何约束的自由即绝对自由!的追求,导致了法国大革命中的红色恐怖!。

在黑格尔之后,不少思想家出来反思和总结启蒙的经验教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撰写的?启蒙辩证法#(1947)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们把法西斯现象称之为神话!,并到启蒙中去探寻这种神话的起源:一方面,在古代史诗,如荷马的?奥德修斯#中已经蕴含着神话;另一方面,在启蒙中也蕴含着神话,而启蒙中的神话因素正是启蒙自身所蕴含的负面价值,如理性的神化、现代性中的划一化等等。[12]在他们之后,后现代主义者更是对启蒙和现代性的传统进行了全面的抨击。在这样的文化情绪的冲击下,当代中国人对启蒙又多了一份戒心。遗憾的是,当代中国人还没有享受过启蒙带来的正面价值,就已经跟在西方学者的屁股后面,声嘶力竭地批判起启蒙的负面价值来了。

通过对上面这些原因的探寻,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会出现启蒙缺失的情形。

四、启蒙的精神:重建与修正

我们所说的启蒙的重建!并不是指启蒙运动的重建。事实上,启蒙运动作为一种历史性的运动,它的发生和展开是由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而这里的启蒙的重建!是指启蒙精神的重建,而这种重建!又总是与修正!结伴而行的。如前所述,在形态学的时间观念上,当代中国社会与16 19世纪的欧洲社会是同时代的!,因此,启蒙精神需要重建!;但从编年史的时间观念上看,当代中国社会又是与当代欧洲社会同时代的!,因而又需要吸纳当代欧洲社会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后现代理论家在反思启蒙运动时提出的有价值的见解,从而对启蒙精神进行必要的修正!。

就启蒙精神的重建来说,下列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认真学习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论著,对宗教意识和迷信观念展开彻底的批判,确立理性和科学(不光是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权威地位。

第二,遏制等级观念、特权意识和权力寻租现象的蔓延,发展并壮大中产阶级的力量,形成与国家权力相制衡的市民社会,尽快编写并出版民法典,使每个普通人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积淀下来。

第三,弘扬启蒙的主导精神和普世价值,并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第四,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启蒙要素。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上,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抉出其中具有启蒙含量的精神价值因素,并对这些价值因素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第五,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确立普遍的法权人格和道德实践主体。

就启蒙的修正来说,下列措施同样是值得重视的:

其一,深刻意识到当代中国社会与当代欧洲

12

第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社会之间存在着的历史错位!现象。一方面,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启蒙和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发展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的事业;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借鉴西方,尤其是欧洲的后现代主义者的眼光,不断地对现代化的道路作出修正,使之适合于中国的具体国情。

其二,深入了解并探索西方学者,尤其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者的启蒙批判史,全面反思并总结欧洲启蒙运动的经验教训和启蒙精神的贡献与局限,努力遏制启蒙所蕴含的负面因素的作用,避免重走欧洲社会的发展道路。

其三,在追求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好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在公正的基础上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注释:

?参阅拙文:比较文化研究与社会形态时间!,载俞吾金:?寻找新的价值坐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389页。(霍尔巴赫:?袖珍神学#,单志澄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页。英国学者吉朋在?罗马帝国衰亡史#第47章中谈到公元5世纪时,一个居住在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贵妇人希帕莎。

她从事数学研究,并热衷于新柏拉图主义学说,当她经过一个天主教堂时,被一群疯狂的天主教徒从二轮马车上拖将下来,剥光了衣服,拉进教堂,遭到读经者彼得和一群野蛮、残忍的狂信分子的杀害。他们用尖锐的蠔壳把她的肉从骨骼上剥掉,然

后把她颤动的四肢投进熊熊的烈火!。参阅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等译,第452页。而茨威格则在?异端的权利#一书中描绘了西班牙科学家塞维斯特如何被加尔文烧死在日内瓦的火刑柱上。参阅茨威格:?异端的权利#,赵台安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43页。

参考文献:

[1]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下册)[M].齐世荣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

[2]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1.

[3] 福柯.福柯集[M].杜小真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

社,1998.

[4] 霍尔巴赫.袖珍神学[M].单志澄等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

[5] 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M].陈修斋等译.三联书

店,1956.

[6] 丹皮尔.科学史[M].李珩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M].罗大冈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4.

[8] 海涅.海涅选集[M].张玉书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3.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0]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3.

L ack and R econstruction of Enlighten m ent

Thi nki ng on the Develop m ent of the Conte mporary Chi nese Culture

YU W u ji n

(D epart m ent of Phil osophy,FuD an U 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 i na)

Abstrac t:In v ie w ofM ax i?s m orpho log ica l concept o f ti m e i n soc i o logy and t he concept of ti m e in t he t hree m a j o r t heor i es o f soc ial f o r m s,w e fi nd the conte m porary Chinese society si m ultanenous w ith its Eu ropean counte rparts i n the Enli ght m ent era in cu lt ura lm en tality.It isw e ll known tha t the Enli ghten m ent happened i n Europe o f t he18century,so the sp irit of en ligh ten m ent is a lso t he subject of the conte m po ra ry Ch i nese culture H o w ever,the spir it o f en ligh ten m ent has kept on i n the state o f edge and e ven l ack si nce the m odern Ch i na.the G rea t Cultural R evoluti on!is,i n fact,a result o f t he lack o f enli ghtenment.Therefore, the reconstructi on of the sp irit o f enli ghten m ent i n the deve l op m ent o f the conte m po rary Chi nese culture does notm ean to go a l ong European o ld w ay ag ain,we a re go i ng to seek such a spirit o f enli ghtenment wh ich has been re flected and rev ised.

K ey word s:mo rpho l og ical ti m e,spir it of enli ghten m ent,lack,rev isi on,re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江雨桥)

13

俞吾金:启蒙的缺失与重建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面临着一系列不足和困境,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强调等多方面关系,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

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思考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问题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难以在短时间得到解决,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地完善。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与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涵养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批判基础上的吸收借鉴超越,具有鲜明的建设性。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与意义 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

中西启蒙运动比较初探

中西启蒙运动比较初探 骆徽, 王志红, 刘雪飞 (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 关于西方启蒙运动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 已有许多学者撰文探讨。但对二者的比较研究还比较薄弱, 故文章就二者的主导性倾向进行总体比较, 以揭示其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特征, 以使这一段有关启蒙思想的发展脉络更为清晰。 关键词: 启蒙; 中西启蒙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启蒙的涵义 “启蒙”一词在法文中为光明、智慧之意。从语词上看, 启蒙是启发人于蒙昧之中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学大师康德指出, 启蒙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 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 是获得了勇气的个人运用理性反思并且走出传统束缚的过程。法国当代思想家福柯则认为启蒙是一种哲学的气质或态度, 它可以被描述为对我们的历史时代的永恒批判。历史上的霍布斯、孟德斯鸠、狄德罗、杰斐逊、马克思、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等, 都是他们所处时代充满理性之光的启蒙思想家。从这种意义上讲, 启蒙是一种理性生活方式, 是先进知识分子为促进人类现代文明进步与社会现代化而做出的一种努力。 二、启蒙运动概述 西方启蒙运动从兴起( 14 世纪) 到发展( 18 世纪) 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学、美学、教育等各个领域。启蒙思想家最初用自然神论, 后来用无神论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 在哲学上以机械唯物论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 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 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 用自由平等和理性原则批驳中世纪的等级特权, 用知识、科学启迪人们的愚昧无知、传统偏见,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为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理论上铺平道路。启蒙作为一种西方近现代思想范式和文化命题, 自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末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引入、兴盛到出现危机的过程。较早体现出思想启蒙特点的是士大夫们自我启蒙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 以传播西方民主思想为主的思想启蒙运动拉开序幕, 严复、梁启超等一批先进人物积极传播西方文化思想, 特别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帝制, 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但这次革命没有经历西欧启蒙运动那样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人民群众没有真正觉醒, 反革命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理想未能实现, 它的思想启蒙任务在之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才得以完成。五四新文化运动弥补了辛亥革命最大的缺陷——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反对封建特权, 要求政治民主;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 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促使人们更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文化运动大体经历了以自由主义颠覆儒家文化、复以马克思主义取代自由主义而建构新意识形态的思想过程, 是一个启蒙思潮与革命思潮消长兴替的过程。危机是革命的先导, 启蒙则是革命的催化剂, 启蒙与革命分别是危机的思想回应和政治回应。新文化运动成为共和革命与共产革命之间的一个短暂插曲, 转型时代的危机, 宪政和现代化运动的挫折,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 孕育了激进的启蒙思潮。五 四运动以后, 新思潮由“价值重估”而“社会改造”的政治化转向, 预示了现代中国启蒙与革命嬗替的历史趋向, 转型时代激荡的启蒙思潮至此落潮。 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来也被称为思想启蒙运动, 因为它与欧洲18 世纪启蒙运动有着渊源关系, 二者所表现出的反封建文化的激进批判精神、崇尚理性精神和革命导向作用是一致的。现在我们站在新世纪去反思近一个世纪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会发现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资源丰富而开发不足 中国有着丰富、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举世公认的。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产业,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资源绩效、市场竞争力上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资源呈散落状分布基础上进行的单一文化产品开发,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及规模效益。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无论呈现怎样的多样性,但它的基本趋向只能是现代生活期望的满足和补充。如何从消费市场和现代产业角度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要素,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必将建立在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整合的基础上。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力量薄弱 文化成为产业,就在于一些高技术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批量复制和无障碍传播手段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高科技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运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化。20世纪90年代,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把网络技术应用于销售,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选购,从而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迪斯尼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1993年的销售额为85亿美元,到1997年仅4年时间就达到了225亿美元;百老汇音乐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之高,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其表演场景辅之以高品质的灯光、音响效果,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与此相对照,中国电影业和演出业的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差距;而且这一差距也广泛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因此,技术水平低下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进入21世纪后,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三)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 中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按“条块”分割的方式设立的,目前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行“专业归口管理”,但是,离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有相当的距离。在国际性“传媒汇流”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在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甚至在当地从事了一些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但“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则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同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仍然是个问题。中国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许多产业如传媒集团国有资产主体从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脱离了,但又转向了党委的宣传部门。党委宣传部门在继续执行党管意识形态的同时,承担起了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责任。这样,文化产业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原有体制下的市场主体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改革目标遭遇地方行政和行业主管双重阻力,并未得到有效实现。 (四)与国际文化产业市场规则接轨力度不够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 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指出了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深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如何推进文化的发展是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如何深化,如何发展,如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

目录 一、当前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意义 (2)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难题 (2)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建议 (4) 四、结论 (4) 主要参考文献 (5)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当前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意义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因探析 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文化事业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负面效应,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化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使得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从国际层面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促使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还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顺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打破传统的文化体制行政性资源配置,更好更快的融合资源流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符合,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判断当前形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是当前我国改革的重点之一。 以国际层面来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从国内层面来看: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难题

关于金华市新世纪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金华市新世纪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 贾亦俭 何谓“建筑”?维特鲁威说,建筑是适用、坚固、愉快人的结合。文丘里说,建筑是附带符号的遮蔽物,有装饰的庇护所。而所谓“文化”,则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结,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用在考古方面,则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址的综合体,是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后者所指的文化侧是以建筑、碑刻等为代表的。由此可见,我认为“建筑文化”应是:文化与建筑物的有机结合体,或文化通过建筑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之现象,它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文化正呈多样性快速增长。一位日本朋友说:“今天的中国,十年的建设总量完成了日本要四、五十年才能完成的总量”。金华也是一样,从1995年至2004年间,建成区面积由23.1平方千米扩大到了63.78平方千米,扩大了近二倍,比解放初扩大了三十多倍,10层以上高楼由1996年的26幢猛增至2004年的171幢,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建筑文化正以“中外结合”的方式发展。但建筑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值得大家警惕。在此,笔者从金华市的建筑文化现状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商榷。 一、金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值得肯定的业绩 1、突破传统,中西相融,让金华的城市更加多姿多彩。

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和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结合当地的实际过程中,经过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的东西,可以在异地创造出新的建筑文化,建立起“和而不同”的世界建筑文化多元化结构。 金华原来的建筑比较单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会合,冲突与交融,许多外国的先进建筑文化被吸纳到金华来,众多带有某些“西化”色彩的建筑文化令金华市民耳目一新:美丽高雅的施光南音乐广场、雄伟壮观的人民广场、异彩纷呈的建筑艺术公园……,以及金茂大厦、一品大厦等众多的高层建筑,都给城市文化增色不少;市区“三江”上十多座造型别致的桥梁“一桥一景”,让古老的金华焕发出了青春;“三江”口的二组喷泉更是技艺一流:一组主喷高为世界第十,一组扇面跨径为国内第一。 大胆地实施“中西结合”手法,再创新的建筑文化是近年来金华的一个实践结果,给建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手法日趋多样化,展示建筑文化的平台增多。 由于政府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积极创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使金华市区的建筑文化更加丰富。从特色公园——中国茶花文化园、国际山茶物种园的建设,到延续历史文脉的八咏公园和黄宾虹公园的新建,再到不同造型的艾青纪念馆和青少年宫的落成,还有街头、公园、小区的雕塑、喷泉,展示建筑文化的平台日益增多。而表现手法也正呈现出多样化,如以宝宁门和清风楼为代表的仿古建筑,以信华大楼、工人文化宫为代表的造型优美的现代建筑,以婺江新村、山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5221252 文琪凯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期,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势冲击着封建主义。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对不少文学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对近代的中国,对各个社会领域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新中国的希望。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如今,中国比已往强大了,弘扬传统是应该的,在国外,办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字、中国文化,这是很有必要的,在国内,让少年儿童熟悉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应该的,但不能走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面,疯狂读经,守旧维统。否则,就有可能绕回去,抱住旧的文化不放,在思想上留着长辫子,拒绝接受新思想,影响我们现代化、国际化的改革步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城市能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以为,想要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还要重视城市文化、解放文化力。换句话说,缺乏文化魅力的城市不能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我国已经进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应当把进一步认识城市文化、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怀此愿望,本文就我国城市文化印象、存在的文化误区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瞻望,谈谈一孔之见。 一、城市文化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我国大城市迅猛发展,中小城市缓慢发展,小城镇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城市里的棚户区被大量改造,狭窄的道路拓宽了,黑烟滚滚的工厂烟囱被拆除了,一座座立交桥出现了。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高档住宅楼和居住区星罗棋布,旧城区和“夺中城”旧貌换新颜,开发区跃然而上。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每当我们到达一座城市,看到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景象。可以说,这是我国城市

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辉煌。 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如果从文化的高度与深度来考量,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能不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对笔者所到过城市的印象来看,主要表现为水泥的城市、失忆的城市、堵车的城市、热饼的城市、分异的城市与脆弱的城市,这些都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文化现象。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世界与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世界与精神文明。上海世博会提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就是要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非常丰富的境界,既要安居乐业,又要赏心悦目,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充实和满足。一座城市如果生产蓬勃发展,经济发达,但缺乏城市文化或文化畸形,那么绝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城市。我们常说,未来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竞争。 所谓“水泥的城市”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城市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形成了一座座水泥森林。人们生活在远离自然的水泥环境中,出门是楼,回家是楼,到处是楼,给人一种封闭、压抑、冷漠的感觉,从而产生对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的渴望。二是城市地面的水泥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地面的透气性、渗水性大大降低,城市缺乏生气。城市道路是水泥路面,人行道是水泥板,钢筋混凝土立交桥和高架桥穿越城市,城市城市的护堤也是水泥砌筑的,城市广场的水泥覆盖率很高,城市以园也出现水泥化倾向。三是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高层住宅楼里,早出晚归,相互接触的机会很少,邻里之间不相往来。城市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显得十分单调、

近十年文化建设战略构想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近十年文化建设战略构想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来源:人民网2011年09月27日 编者按: 今年10月,我们党将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从9月15日开始,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将组织系列原创报道,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前瞻报道,欢迎广大专家、网友关注,并积极参与报道。 摘要: 在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回顾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主要有三大节点,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简介:郭建宁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十年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的民间,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重视文化建设,文化的重要性从来象今天这样突出,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家园的概念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广泛使用和空前普及,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引人关注,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3)通过图文资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字资料、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教学过程,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产生相应的历史感悟;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新文化动和五四时期,思想家们所具有的强烈爱国精神、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优秀个人素质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通过从“民主”与“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让学生体会到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教学难点: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100年前在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巨大希望,人们以为清朝一倒,万事自好,以为中国从此可以独立,富强,民主。然而民国初期的实际情况却与人们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那么中国民众和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有什么“巨大的希望”,当时的社会又怎样让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呢? 1、背景: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没有能保住政权,政权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 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国人民希望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此执政的北洋军阀实行的是“假共和,真专制”,袁世凯进行企图称帝。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受到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又趋于萎缩。 思想文化:思想方面由于西学的传入和辛亥革命的作用,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但袁世凯为称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这一切都显示中国社会“巨大的希望”和“巨大的落差”,强烈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新文化运动

对城市发展中的“旧与新”的思考

对城市发展中的“旧与新”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日新月异”,加剧了对城市景观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旧城保护问题日渐突出。文章以苏州平江路老街道更新改造为例,在进一步明确旧城保护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深层次地探讨如何以一种“小规模改造和有机更新并举”的方式来保护平江老街区,再现江南吴文化的对策,使城市中的老街区再次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关键词:老街区;传统文化;环境景观;有机更新;小规模改造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the damage of the city landscape and street area with historical culture was accelerated. the problem of old city protection is gradually obvious.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pingjiang old district reform as an example, with further ascertaining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old city protection, a kind of ”small scale reform and organic update” is studied to protect the old street area of pingjiang so as the “wu culture” could be reappeared, all which could make the old streets in the city once again become new landmark of the city. key words: old street district; traditional culture; environment landscape; organic update; small scale reform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这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名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全球化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厚实博大,多元而又多彩的文化整体,从那土陶青铜的熔铸到21世纪的儒学新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一漫长的文化历程中建筑起来的。本文不是对历史做多余的论调,更不敢对历史妄加菲薄,厚重的历史给今天的人们遗留了太多的遗产,这个遗产来自民族的千年积淀和名族精神,它奠定出中国人的民族形象和气韵,傲骨挺拔乃又有气壮山河之势。同样的遗产和财富又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一个今天必须发问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机遇”,是机遇也是挑战,文艺工作者更是严峻的课题,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这个价值,从中找出一个自强和崛起的文化复兴之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犹如过去千年般那样辉煌和醒目,以独立自信的气场站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0世纪以后的文化变的异常波动,不仅以大碰撞,大分裂,大融合为特征载入史册,更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等多种冲突形式,在这种文化冲击下有人便开始了用“反传统”,“批判传统”的目光来重释中国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基本否定的评价。自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至中国近代,随着现代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逐步进入一个传统的地理和空间界限,民族和国家差异正慢慢淡化,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洲与洲之间的联系得到近一步的拉进,现代社会的人们犹如生活在一个“地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