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门市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荆门市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荆门市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荆门市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荆门市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2010-2020年)

一、规划背景

(一)规划区概况

杨树港和竹皮河是荆门城区唯一的排污河流,多年来,受城市工业污染较重。规划区地处两条河流流经区域中间,是典型的城郊结合地带。作为城郊结合部,规划区域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理应成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但杨竹流域严重的污染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但使其成了荆门市农村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的区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治污和治穷,已成为这个地区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规划区涉及一市(钟祥市)一县(沙洋县)两区(东宝区、掇刀区)、四镇(石牌镇、牌楼镇、麻城镇)两办、22个村(场),145个村民小组,498个自然村(湾),7751户、2.74万人,国土面积141平方公里,属于“三区合一”地带。其中,钟祥市有3个村,分别是石牌镇的彭墩村、皮集村、胡刘村;沙洋县有2个村(场),分别是双庙村、帅店林场;东宝区有12个村,东宝区有牌楼镇的花竹村、来龙村、泗水桥村、江湾村、杨冲村、荆东村、冯庙村、荣星村、革集村、荆钟村、城山村、原种场社区;掇刀区有5个村,分别是麻城镇的蔡院村、火山村和掇刀石街办的双泉村、迎春村以及白庙街办的江山村。

(二)规划区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经济结构层次低

2009年,规划区粮食总产3.2万吨,棉花总产2498.5吨,油料总产6763.5吨,水果总产2482吨,蔬菜总产2.1万吨,生猪出栏6.5万头,家禽出笼63万只。全年GDP总量为3.0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 3亿元,第二产业0.71亿元,第三产业0.67亿元,比重分别为54.15%、

23.58%和22.27%,农民人均纯收入5297元。总劳动力13569人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9000余人,占到将近70%,二、三产业对当地居民收入的贡献份额相对较低。

2、基础设施条件差

规划区内交通、农田水利和供水等基础设施水平比较低。第一,交通发展滞后。规划区内尽管建成了通往外部的干线公路,但建设标准偏低,多为三、四级公路。区内的公路网络还未形成,严重影响着居民的出行,同时制约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水利设施老化。规划区内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且老化、人为毁损严重,许多水利工程已不能正常运行,防灾能力十分脆弱。第三,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大部分村缺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除双泉、迎春、来龙、泗水、原种场、革集、彭墩村等7个村通自来水外,其余15个村(场)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3、环境污染严重

过去,杨树港、竹皮河清澈见底,长期以来曾浇灌了两岸大片的沃土,养育了一方荆楚儿女,造福于两岸黎民百姓。至今在当地民间仍流传一首这样的歌谣:“竹皮河、杨树港,河边杨柳一行行,鱼儿水中游,鸟儿枝头唱,清清一河水,两岸菜花香,人杰地灵五业旺,美景胜天堂”。如今,随着荆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快速增长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源的增加,排放了大量的工农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物,致使杨树港、竹皮河的污染不断加剧,昔日清清的河水已变成乌黑发臭,已严重损害了杨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两岸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的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4、社会事业滞后

规划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水平较低,95%以上农民未参加养老保险,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三难”现象依然存在。区域内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职业技能

较差、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市场意识淡薄、致富能力不强,与现代生产方式不相适应。农户住宅布局不合理,随处而建,建筑风格和建筑质量也参差不齐。农户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三)建设示范区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立足现状、把握趋势,推动规划区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既十分必要,也面临难得的机遇。

1、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示范区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

特殊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

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在“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期持续深入地推进。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决定着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导向,即把农民生活的尊严感和幸福感摆在首位。选择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新农村设道路,有助于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从而增强农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尊严感。

2、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扩大内需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战略选择。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动力引擎,20字方针要求下的新农村建设无疑是撬动农村巨大消费市场的支点。因此,新阶段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必然要求更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从现状看,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仍旧任重道远。为此,从中央到省里均强调: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关键是要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0年5月在鄂州召开的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实行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因此,扩大内需和统筹城乡发展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3、试点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

试点推进是过去5年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显著特征。在此过程中,全省形成了仙洪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7个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88个试点乡镇等“跨区域、多层次”探索新农村建设“试点推进”的格局。进入新的阶段,新农村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要求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新农村建设;扩大内需,统筹区域、城乡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求新农村建设必须让更多群众受益,要着眼于提高他们的健康幸福指数,增强他们生活的尊严感和幸福感。顺应新形势、面临新任务,试点推进仍将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不同的是,具体模式将由过去“选村试点逐步推进”向“成片示范加快推进”转变。基于这一转变,省委省政府在2010年1号文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支持力度”中明确指出: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自主开展改革试点。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省级试点的力度:省委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城乡一体化扩点县(市、区)试点的意见》(鄂办发【2010】60号),《意见》将示范区域范围内的掇刀区列入全省新一轮城乡一体化化6个县(市、区)之一。这为荆门市形成省级试点和县(市、区)自主试点相互促进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4、基层期盼和积极参与为示范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规划区基层干部和村委会班子普遍热情高涨,村民建设新农村的意愿强烈。同时,当地民风淳朴,社会治安不断好转,已经形成优质高效的行政环境、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优美舒适的

人居环境和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人文条件。

5、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

党的十七大以来,荆门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地区崛起”和湖北省实施“两圈一带”建设的战略机遇,遵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道路。近两年来,结合荆门市的实际,在大量调查分析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把杨竹流域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生态产业、生态民居、生态田园、生态人文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的战略构想,并将在政策、项目、资金、智力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是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根本保障。

二、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及战略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和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为契机,根据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按照“一建、二治、三创、四整、五统、六新”的总体思路,以“四生”(态产业、生态田园、生态民居、生态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快转变流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打造新生态、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焕发新面貌、共享新生活,逐步把杨竹流域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为全市、全省新阶段加快推进片区型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探索新路。

(三)规划原则

1、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突出政府在示范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更要尊

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使政府引导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相互结合。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2、城乡统筹与差异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轮驱动”战略思维,围绕统筹城乡目标进行规划,推动在基础设施、产业融合、要素流动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乡村人享受与城市相近的物质生活,如便利的交通、发达的通讯、丰富的商品等。同时,注意保持农村的自然风貌、农业风光,保持农村的景观特色,从而使村民享受与城市“不同类但等值”的生活品质。

3、生态优先与产业富民相结合的原则

基于示范区流域生态现状,紧紧抓住“生态文明”这一根本,把流域治污摆在首要位置。在改善生态面貌同时,力争做好水文章,把治污与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等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治污”与“富民”

同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4、全域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突破示范区行政区域壁垒、城乡二元结构,把规划区所涉“一市一县两区、四镇两办、22个村(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城乡、区域统筹规划。同时,根据示范区内不同村的村情,选择各自的发展重点,发展路径。

5、地域性、前瞻性、示范性相统一的原则

尊重新农村建设的一般规律,同时抓住示范区“三区合一”的地域特色,进行科学、前瞻规划,用创新的理念、探索突破的思维编制片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规划,突出在全省的示范性。

(五)战略目标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四生”建设为载体,将该区域建设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推进区、生态和谐引领区。

1、生态产业

突出区域特色,培植主导产业,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规划区内产业朝着标准化、优质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推进经济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可循环”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到2015年,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0元以上,年增长率达到12%以上。核心区内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8万元以上。在进一步巩固或提高有关指标基础上,到2020年,形成“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三产可持续,产业间良性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为示范区内居民过上富裕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2、生态田园

彻底治理竹皮河、杨树港河水污染,构建山、水、田、林、路配套的田园生态体系,到2015年,核心区内通村公路和通组公路通达率、硬化率达到100%,入户和到基地公路通达率达到100%、硬化率达到10 0%;农田排灌沟渠畅通率100%以上,灌溉保证率80%以上;宜建农村新能源入户率达到80%以上,农村安全饮水率100%以上;森林覆盖率35%以上;竹皮河、杨树港污染得到基本治理,整个河段地表水达到功能区划四类水体以上的标准。在进一步巩固或提高有关指标基础上,到202 0年把示范区建成山、水、田、林、路相协调,融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生态田园。

3、生态民居

村庄建设布局比较合理、功能分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卫生状况改善,实行人居与畜禽养殖分离,解决垃圾乱堆、污水滥流的问题,基本普及生态清洁能源。培养规划区内居民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人人爱环保、大家都参与”的生态文化。到2015年,核

心区内村庄绿地率40%以上,公路及农田林网控制率100%以上,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在巩固或提高有关指标基础上,到2020年,把示范区建成“小桥流水人家,河水泛舟渔歌唱晚”的生态民居新景象。

4、生态人文

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生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到2015年,核心区内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村建有村组织活动场所、村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达到省级建设标准,村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规范有序,乡风民风显著改善。到2015年,核心区内村“两委”班子健全有力,村党支部达到“五好”目标,村务公开率达到100%,无计划外生育,无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在进一步巩固或提高有关指标基础上,到2020年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宜居、宜业、宜游区域。

表1 杨竹流域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目标指标体系表

三、重点建设内容

围绕将杨竹河流域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生态文明新农村的目标,重点推动规划区内生态产业、生态田园、生态民居和生态人文以及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的建设。

(一)生态产业建设

1、总体目标

围绕精品农业、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三大主导产业”,突出低碳、循环、绿色“三大理念”,构筑“一轴、两翼、两片”的产业空间布局,精心打造优势产业,力争到 2015年,初步把规划区建成全市精品农业、精深加工业、精美观光业“三精”产业汇集区,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层次优化、优质高效,与荆门市相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轴:指依托规划区内荆襄高速公路的南北向发展轴,重点是在规划区的来龙、花竹、荣星、革集等村建设包括旅游观光、田园派对、花海写生、植物迷宫、农耕体验、景观蔬菜等在内的休闲农业。

两翼:指位于荆襄高速西侧的低碳工业经济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绿色包装材料、生物燃料和有机肥生产等)和东侧的彭墩优质农产品加工区(重点发展浓缩果汁、家禽屠宰等)。

两片:指位于规划区东北部的杨冲、江湾特色农业片和规划区东南部的蔡院生态养殖片。把握市场导向,培育特色产业,精心打造绿色蔬菜、优质林果、生态养殖等精品产业。

2、建设思路

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大力发展三产。所谓优化一产是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区域特色,培植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做强二产是指结合规划区内的流域特色,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规划区内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低碳、环保、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绿色包装材料、新型建材、生物燃料、有机肥生产等,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三产,围绕服务城市、延伸城市功能的主导方向,大力发展商贸、农产品物流、生态旅游、餐饮服务等。

(1)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鼓励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绿色农业到有机农业的产业升级,培植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精心打造优质大米、绿色蔬菜、速生丰产林、优质林果、休闲渔业、优质土猪、生态家禽养殖、花卉苗木八大优势产业片区,形成各具优势、特色鲜明、错位竞争的农业产业布局和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格局。

①优质大米生产片区。以示范区所有村现有的水稻种植区域为基础,重点布置在中远城(郊)区的蔡院、火山、双庙、帅店等村,规划面积3万亩,年产优质大米1.5万吨。

②绿色蔬菜生产片区。近期,通过避开污染源、择优选址规划建设基地的办法,到2015年,沿境内荆石公路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远期,通过污染源的治理,进一步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

③速生丰产林片区。考虑与荆门市宝源集团签订协议,改造规划区内远城(郊)区现有的低产林地,充分利用“两河两路”(杨树港河、竹皮河、荆襄高速公路、荆宜高速公路)的荒山荒坡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2万亩。

④优质林果片区。利用来龙、双庙、帅店等尚未开发的荒山荒坡,建设优质林果生产基地。基地以栽培优质黄桃、核桃、香椿、花椒为主,生产条件优良区域积极推广种植蓝莓、树莓、雪莲果、灯茏果等优质水果,充分体现春观花、夏赏荷、秋摘果、冬品绿的特色。

⑤休闲渔业养殖片区。到2015年,完善石牌镇彭墩村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和东宝区牌楼小龙虾养殖基地,面积为3000亩;建设4个渔业休闲小区,总面积为200亩;改造与新建精养鱼池4000亩。突出鱼鸭混养、观赏鱼繁育以及休闲垂钓项目建设。

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片区。以蔡院、江山为核心,辐射周边各村,分别建设年出栏1万头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⑦生态家禽养殖片区。到2015年,建成年存笼肉种鸭6.8万套基地1个,年存笼良种蛋鸡10万只的基地1个,年出笼肉鸭、肉鹅分别达5 0万只、5万只的小区共8个。

⑧花卉苗木片区。沿荆襄高速,结合规划区内的生态公园和观光旅游线路建设,积极引进开发叶相、花相变化丰富的绿化、观赏苗木、优质盆花和高档鲜切花,到2015年,规划区花卉苗木面积发展到2000亩。

在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选择上,可根据规划区内各村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灵活运用。①引导各村未纳入集中居民点的农户发展“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②冯庙、荣星、革集、荆钟、荆东等林果资源丰富的村落大力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③在来龙、彭墩等基础条件优越的村落发展“种养加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达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2)工业

对现有工业关停并转结合,严格控制污染排放量。在充分考虑环境评价及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立足本地及周边资源,瞄准市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积极发展新型建材、绿色包装材料、生物燃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等产业,考虑承接荆门石化工业园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

①到2015年,依托处于G209、荆宜高速、荆襄高速夹角区域的交通优势及荆门高新技术开发区辐射范围内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廉价的稻草、灌木和劳动力资源,通过招商引资,于双泉、迎春两个村建设年产2000万套的绿色餐盒加工厂和年产500万套的绿色包装材料厂,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并为区域内的其他产业提供低成本的包装材料,提高其成本竞争力。

②远期规划建设年产5000吨的浓缩果汁加工厂和5000吨食品罐头加工厂,积极建设一批蔬菜深加工项目,生产脱水蔬菜、速冻蔬菜、洁净蔬菜、菜汁饮料、粉末蔬菜、美容蔬菜等产品。

③积极推进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在园区内新建精米加工厂、食用油脂加工厂、冷藏保鲜库等。

④结合速生丰产林项目,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依托湖北宝源木业、钟祥金林木业或向外招商,远期规划建设年产2万m3新型板材厂。

⑤通过青龙湖公司自办或招商形式新建一家年屠宰家禽1000万只的分割加工厂,延伸肉禽产业链,带动“一线两河”(荆石公路、杨树港河、竹皮河)区域畜牧业发展。

⑥石牌镇彭墩村青龙湖公司新建肉禽饲料加工厂,年加工能力3万吨左右,为产业规划区域内的养殖户配套提供全价饲料。

(3)第三产业

承接荆门市中心的转出产业,延伸服务功能,建设低碳、环保、投入产出效率高的商贸、物流、旅游、餐饮服务等。

①倾力打造荆门市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仓储平台。在规划区内荆襄高速旁的来龙或荣星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和仓储基地,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积极努力把规划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重要的物流节点,拓展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加大物流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②依托荆宜高速、荆襄高速、G209,大力发展沿路两侧楼房、标准化商业门脸。积极打造农产品交易平台,在原种场社区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用地300亩。

③以彭墩生态旅游度假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具备浓厚乡土气息的生态旅游,打造竹皮河、杨树港河沿河的“生态风情园”,包括旅游观光、田园派对、花海写生、植物迷宫、农耕体验、景观蔬菜等,同时,积极发展“农家乐”等特色餐饮,培育荆门市生态观光旅游品牌。在市原种场建设100亩生态观光园,大力发展具备浓厚乡土气息的生态旅游。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养老康复事业,打造省内知名的养老康复中心。力争到2015年全区接待区内外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万元。

④在荆门与荆州、襄樊、当阳等城市共同打造“荆襄古道旅游走廊”,形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背景下,通过举办关公文化节,挖掘关公文化内涵,充分利用荆襄古道、望兵石、关坡、王坪练兵场、马跑泉等现存的文物古迹,重修武圣关帝庙,精心打造荆门山“关灵”-东宝山“宝塔”-象山“岚光阁”精品旅游线路,将规划区打造为荆门旅游的一个重要节点,积极吸引过境游客。

⑤到2015年,在规划区内各中心村、自然村建成300处连锁店、加盟店、农资店。在依托无公害农业基地,进一步壮大农业经纪人队伍,力争在5年内每村扶持发展2个以上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农产品市场服务队伍。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总体目标

按照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为原则,加快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逐步完善规划区内道路、交通、供气、给排水

等基础设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把规划区建设成“城在青山绿水间,人在鸟语花香中”的生态文明新农村。

2、建设思路

(1)大力推进“迁村腾地”工程,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抓好土地整理工作。将规划区内各自然村的散居户统一迁入中心村集中居住,腾出的宅基地、道路等零散用地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形成“山、水、林、田、路”配套的田园生态体系,保护耕地,增加耕地面积,抵御自然灾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同时,以土地整理为平台,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实施5万亩高产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竹皮河流域牌楼镇来龙村、花竹村、泗水桥村、荆东村、江湾村、杨冲村和石牌镇彭墩村共7个村。到2015年,土地整理规模达到5万亩,到2020年达到15万亩。

(2)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内小水库除险加固、塘堰改造、河坝改造、机井改造等工程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3)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大规划区内干线公路、通村通组入户公路的建设改造与配套力度,实施以节点建设、道路交通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公路环境综合整治,使公路成为一道道“路在林中展、溪在路边流、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走廊。规划期内新建或改建干线公路64.6公里,新建通村公路240.2公里,通组公路80公里,入户路10

万平方米,新建桥梁5座,完成五级客运站建设2个,新建候车亭22个、招呼站40个。抓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启动“断头路”及早期破损通村公路改造工程。抓好已建成公路的路肩培护和路旁绿化。到202 0年,实现村村通公路,形成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络。

(4)完善电力和通讯系统。抓住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大规模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提高电网供电效率和供电保障率,降低供电成本,促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工商业的发展,提

高农村教育水平,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规划区内所有村庄开通宽带网络。

(三)生态环境建设

1、总体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5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积极发展生态公益林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35%,在生态环境重点区域建立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

远期目标:到2020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建立起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良性生态系统。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全流域建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

2、建设思路

(1)公益林建设工程。采取积极措施,造林更新、补植改造、封山育林和封山护林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2万亩。同时,改善林种结构,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

(2)“绿色通道”和园林绿地建设

通过植树种草,把规划区内22个村组范围内适宜绿化的公路和主要河流两侧(重点是“一线两河”)全面绿化,保护路基和堤面,形成绿色通道。同时,在冯亩、彭墩、江湾分别建设占地50亩的生态公园,供中心村村民日常休憩,在革集、荣星、花竹、来龙等村沿荆襄高速建设占地1000亩的带状公园,将规划区建设成为绿地率较高的生态型社区

(3)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加强上游污染源治理,重点对中石化荆门分公司、荆门热电厂、天茂实业集团、金龙泉啤酒、葛洲坝水泥厂、凯龙化工集团、鄂中化工荆门公司、福岭化工、格林美、天茂二甲醚、福耀玻璃(湖北)、新港制衣、泰山建材等十三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进行治理,建立独立的污水处理装置并达标排放。

(4)生态农业系统工程

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沃土工程、农田蓄水排灌设施工程、省柴节煤、太阳能利用、秸秆气化、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沼气环保能源工程、庭院生态工程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生态农业在规划区内普及,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治理,生产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高效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实施“七大”工程,建设美丽家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点源污染治理、生态补水、污水处理、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护岸和沿河湿地保护、面源污染治理等七大工程。到2015年,彻底治理竹皮河、杨树港河河道淤塞及水污染现状,确保全流域达四类水质目标,达到农灌水标准,基本不出现劣五类水质。到2015年,规模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配套工程建设实现全覆盖,在积极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沼渣沼液,大力发展生态、安全农业。

(四)生态民居建设

1、总体目标

村落层面,构建以中心村为主体、级次分明、结构合理、互动并进的现代化村落体系;村庄层面,建设错落有致、具地方特色、节能减排的生态民居。

2、建设思路

(1)结合“一轴、两翼、两片”的产业布局方案,以及“适度集中、集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因地制宜”的原则,将规划区原来农村自然、零散分布的散居户统一迁入规划建设点集中居住,将自然村落数控制在60个以内,每个自然村落以300-700人为宜,并最终形成三个中心村集中居住带:冯庙村,辐射周边的迎春村、荣星村、革集村、市水稻原种场、荆东村、花竹村、江山村;江湾村,辐射周边的杨冲村、来龙村、泗水桥村、城山村;彭墩村,辐射周边的皮集村、蔡院村、胡刘村、火山村。

(2)严格执行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鼓励农村居民按居住用地人均标准合并计算集中建房,合建单元楼不宜超过4层。做

好房舍绿化,充分利用零星边角地块、房前屋后栽种适合本地生长的香樟、银杏等植物。

(3)结合户用沼气、民用太阳能等工程的建设,在规划内新建或改扩建住宅均使用环保、节能材料,在充分展现规划区生态民居美丽的外部景观的同时,让居民享受绿色建筑的舒适与节能。在远期的生态民居的建设设计中大胆采用纯植物覆盖外骨骼结构的建设模式,配备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遮阳装置、智能照明系统、水冷式天花板以及隔热隔声等装置。

(4)合理确定村落内道路走向、车辆停靠点、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用地,集中布置村落内生产、仓储建筑,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处理和无害化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物业管理。

(5)采取多种模式进行生态民居建设。对于原来旅游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或者未来有希望把生态旅游做为支柱产业的村庄,如来龙、花竹、荣星、革集、荆钟等村,可以采取“旅游带动、生态宜居”的建设模式,发挥区位、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把新民居建设与发展旅游经济有机结合,打造集休闲、娱乐、餐饮、度假等于一体的旅游村。对经济收入一般的村,可“循序渐进、提档升级”升级模式,分步实施旧民居改造,推进新民居建设,如江湾、杨冲、蔡院、胡刘等村,结合“一建三改”,打造“绿树掩映、碧水潺潺、红顶白墙、别墅上山”独具山区特色的新民居。对双泉、迎春等村,可抓住城乡一体化的机遇,采取“市场运作、以地换房”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实施宅基地换房,推进生态民居建设。

(五)生态人文建设

1、总体目标

2015年,规划区进入社会环境改善、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事业进步、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公共产品丰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和谐社会。到2020年,规划区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建设思路

(1)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对规划区内5所小学进行寄宿制改造,新建或维修教学用房1000m2、学生宿舍6000m2、教师宿舍1000m2,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师素质,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结构。

(2)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村为重点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规划区内每村建设一个100m2的文化活动室、一个500 m2的运动场,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加快体育发展。

(3)巩固提高农村卫生、计划生育事业。对各村现有医疗点进行改造,建立健全村级卫生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覆盖全区、功能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以及疾病预防、医疗救治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2015年达95%,2020年达到100%。推进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稳定生育水平在10‰以内,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救灾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优抚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及教育、司法、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规划区内2015年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30%,2020年达到80%。

(5)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和政策环境,建立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服务体系,建成基础设施、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支撑平台。在市原种场建设占地100亩粮、棉、油、果、蔬等主要农产品科技示范园。同时,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的技能。5年累计培训2000人次。

(6)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干部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升村民的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素养。规划区内每村建设1个村级办公场所,社会场所2个,村级党员活动室1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个,村级档案管理室1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个。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协调推动

成立上下左右合力推动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积极探索突破行政区限制、流域分割的协调推动机制。市委、市政府及钟祥市、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分别成立由市(县、区)长任组长、分管市(县、区)长任副组长,以各市(县、区)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杨竹流域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领导小组,并形成“荆门市党政统一领导、各市(县、区)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乡镇工作专班具体推动”的工作体系,增强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责任意识和提高该项工作的效率。

(二)宣传发动,全员推动

组织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制定宣传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宣传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进展情况、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及实践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形成全市干群齐心协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氛围。广泛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支持示范区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广泛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村帮建活动。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主动开展示范区建设的村,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给予支持,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示范区建设的热情。

(三)上下衔接,高效推动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

探求2013年第3期(新151期·总214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 (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推动我村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全面落实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以村党支部为龙头,各项工作共同创建的格局,现结合本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未来三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规划: 一、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开展宣传落实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完成上级下达的我村精神文明任务。 1、我村党支部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把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融入各种创建活动中,组织我村党员、群众积极参会、,欣起学习宣传的热潮。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还要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心得体会、充分发挥我村文化宣传等形式的作用,扩大学习宣传的覆盖面,使十八大精神重要思想的精髓进我村、进家庭。 2、把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我村支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召开研究精神文明建设专项会议,建立健全村委会干部思想学习和理论学习档案。 二、以弘扬民族精神和倡导诚实守信为重点,积极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1、组织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年”活动,巩固以“礼德、信德、孝德、爱德”为主要“四德四榜工程”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促和谐”为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积极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村”各项活动不少于一次。2、按照“社会公德抓建设,职业道德抓行业,伦理道德抓家庭”的工作思想,继续贯继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倡导诚实守信为重点,以争做文明村民为主线,开展农村文化形式,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和道德实施活动。 3、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组织村民学习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坚决取缔各种非法组织。 4、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村”、“平安村”、“文明村”的创建活动,在全村广泛开展村民性精神文明活动,继续抓好文明村民、“和谐”“平安”家庭。 三、文化科技建设 1、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积极参加上级和各项活动,协调配合村里各项文体活动工作,组织开展电影进村活动。 2、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展示青春风采,爱我家园”为主题的学雷锋纪念日活动和学雷锋宣传月活动。 3、由妇联牵头组织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形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社会文明的好风尚,开展“和谐家庭”评比活动。 4、在重大节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六五”普法培训及宣传月活动;爱国卫生义务劳动和宣传月活动、文体活动。 5、以村党支部为主导,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创建文明村队,提高村民的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 1.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第一,全国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有的在逐年降低,有的在逐年增加,总量水平仍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污染仍很严重。第二,从环境质量来看,一些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第三,从水环境来看,全国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质水质占41%,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来自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 2.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仍是以追求GDP 为核心的“高投入、 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模式。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 倍,是德国的 4.97 倍、日本的 4.43 倍、美国的 2.1 倍、印度的 1.65 倍……我国综合能效率仅为3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导致废弃物的高排放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3.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生态环境承载力低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4.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植根于自然界之中,根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中。从性质上来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态。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目标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如果生态系统不能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精)

探求2013年第3期(新151期·总214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 (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

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2013年第3期 一、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生态”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房屋或环境,19世纪中叶以来被更多地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意指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在当代,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和文明的结合体,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建设,进一步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哲学层面上,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建设等。[2]简言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

乡镇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乡镇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 为推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遏制歪风邪气的滋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经镇党委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为突破口;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为构建和谐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年初对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作了部分调整,调整后如下: 主 任:贺玉良 副主任:胡咏新赵向发 成 员:胡乐群黄清贵

段威特冯雨洁张向前 向迪锋周佳春张恩奇 刘志军黄双燕 镇文明委办公室设在文化站,段威特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主要内容 1、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传统美德和先进思想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2、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各村要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广泛开展政策法规、科普知识和文明新风的宣传活动,引导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吸引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寓教于乐,使其在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3、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农户评选活动。本年度评选镇级文明单位2个,文明村3个,每村1—2户文明农户,评选活动依照村推荐、镇决定、后公示的步骤实施,并接受社会监督。各单位、各村要认真组织好本次评选活动,在全镇营造一个争先进、学先进、促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外国语学院20103536 王姗姗 第九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2008年第6期理论观察N o .6,2008 (总第54期) T heo retic O b servati on Serial N o .54 [收稿日期]2008-11-16 [作者简介]谭卫国(1985—),男,湖北恩施人。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方政府管理和服务型政府研究。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谭卫国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不仅是农村 经济要得到新的发展,农民生活要实现真正的富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体制得到完善,生态意识得到提高。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生态意识薄弱、生态制度缺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生态问题。为此,必须从转变生产方式、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增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投入以及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和监督等方面进行解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 2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075-0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在以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中往往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生态问题。因此,研究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一)农民的生态意识薄弱,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农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却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以粮为纲”的传统格局,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以及“种粮为糊口,养鸡换油盐,养猪备过年”的传统思想在农村仍然存在。二是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广大农村仍滞留有近1 3的富余劳动力,这就造成了农村土地对农民实际承载量严重不足。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近年来畸形消费愈演愈烈,对物质的过度追求,物质攀比而造成功利、浮 躁的心态,广大农民不堪重负。〔1〕 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 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占用了大 量耕地,造成了严重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这种落后的观念和意识使当地的林业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二)广大农村地区生态制度缺失。首先,我国已颁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现下制定出来的,其中有不少条文和规定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另外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法律空白。其次,政府监督机制缺乏。各基层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面,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注较少。各县区直属部门及乡镇没有明确分管环境保护的专门领导,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但他们多数是兼职,对于农业生态保护、监督涉及较少。 (三)农民过分依赖资源、化肥和农药等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在广大农村地区以破坏环境、消耗资源来换取粮食产量的做法仍然存在,农民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其结果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超载放牧极其严重。另一方面,农民过分依赖化肥、农药。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每年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广大农村地区,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 — 57—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

毛概走访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法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污染治理,单位GDP能耗,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及农药使用强度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周末回家,我在家乡进行了走访调查,很多曾经污染严重的地方被彻底的清理整顿,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不同的地方虽然效果不同,但是在整体上有了很好的改观。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我家乡的春陵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挖沙经常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春陵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春陵河下游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体会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后上天对人们的报复。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震,海啸,雾霾等这些仅仅是上天对我们小小的惩罚。如果我们不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思考与建议

桥头河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建议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农村赌博风气越来越盛,农村文化的传统节目参加的人越来越少,,如舞龙、舞狮等春节传统项目愿意参加的人寥寥无几,大家伙都只愿意呆在家里打麻将、玩扑克等赌博活动,尤其是年轻人,这与党中央所提出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严重相违悖,严重的影响到社会风气,甚至影响到了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跟我国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较为滞后,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独特的民间文化为内核,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乡村文化,推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民间文化 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的目标要求。在与我国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则较为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桥头河镇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百姓们越来越富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桥头河镇地处涟源市北部、全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辖4个管理区、83个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1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为娄底市特大乡镇之一。近年来,桥头河镇农村精神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

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材料

1、农民思想道德文化需求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 需求现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我们如何加强群众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农村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存在问题:目前农民思想呈现复杂化。一是市场经济的时代性,农民经济意识逐渐增强,由重政治转向重经济,也带来了政治热情的淡化。二是由重精神转向重实惠。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一些农民片面地认为精神是虚空的,只有金钱才是实的,因而精神奖励的吸引力日渐减弱。农民理想信念淡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在增强效益观念的同时,也诱发了“一切向钱看”,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想索取,不想奉献。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1、积极推进理论武装,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2、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确引导道德风尚,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3、用好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4、加强领导,进一步形成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合力。 2、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开展情况,村屯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广场、中心村建设,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组织等

情况;2010年8月县委宣传部对在全县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双阳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宣传部的部署,把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作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双阳镇现有8个行政村,5 7个自然屯,其中有8个自然屯是需要撤并的,现在对这8个需要撤并的自然屯都进行了规划,将在两年内全部规划到中心屯。8个行政村的通村道路硬化已经全部完成,部分村的村内屯路也已硬化。8个行政村都按照县委“六位一体”的要求,完成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县委组织部给配备了标准的办公桌椅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县文体局给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东北村和双兴村在新农办的帮助下建成了文化娱乐广场和农民书屋,并配备了各种图书。双兴村还自筹资金3万多元组建了农民秧歌队,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8个行政村的中心屯的建设都达到了标准化,道路硬化的同时,还进行了净化、绿化和美化。8个行政村都根据村情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村民自筹资金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各类专业合作社15个。村民自治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村里重大事项都以“四议两公开”的方式进行。保证了重大事项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3、文明户(“四进农户”、“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情况。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一、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中国“农村”不但仅是简单的地域坐标,更包含了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既反映了具有一定产业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表征着占国家三分之二人口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国家的统计标准,农村一般是指县(除县辖建制镇)以下,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人们聚居生活的广大地区,而根据普遍认识,农村是除了城市以外的其它地域范围。没有农村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农村生态文明、并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从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来看,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综合性成果。正如人们对广义上的生态文明的理解,农村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主动、积极地改进农村内部自身发展和优化农村与自然、城市关系,使之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二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重点突破的过程。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应对当前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的问题、处

理好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改进周边的生态环境,合理统筹生态环境改进与农村经济发展,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态良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健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作为“综合性成果”还是“重点突破的过程”,其最终目的都将回归到生态文明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上,即解决好发展方式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可简要概括为,是建立在农村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人们在其聚居地和生产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自身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有益成果的总和。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格局依然明显,农村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单元,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应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目标:(1)以农村生态系统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农村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半人工系统,自然节律性和社会属性并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根据其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围绕系统要素,进行空间、产业和组织整合。 (2)以农民的生态化发展为目标。农民是农村的社会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基于农民视角提出更加具体的行动纲领。(3)以农村社会整体性转型为动力源,即有赖于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布局的综合规划和系统变革。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中国当代生态坏境现状 1.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正确建设中国当代生态文明 1.生态经济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各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a.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c.实施清洁生产。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使采用清洁能源,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d.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2.生态政治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与为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3、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主流意识: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结果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