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主权豁免原则

国家主权豁免原则

国家主权豁免原则
国家主权豁免原则

从“北方分界线”及“朝中边界条约”

看国家主权豁免原则

【摘要】朝鲜半岛西海海域是朝韩之间存在分歧最大、背景最复杂的地区。朝韩在这一海域依据各自立场分别设定了区域重合、互不承认的两条海上分界线。美韩划定“北方分界线”(Northern Limit Line,简写为NLL),朝鲜宣布“海上军事分界线”。正是这两条“看不见的红线”,多年来该海域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血雨腥风”。加之美、日等国不断借机插手该海域事务,有关专家预测,未来朝韩海上分界线的纷争可能愈演愈烈,甚至严重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的走向。笔者在本文中,通过提出国家主权豁免原则的成功案例“朝中边界条约”,并采取跟前者对比的方式来看国家主权豁免原则。

【关键词】国家主权豁免北方分界线延坪岛事件朝中边界条约

一、《朝中边界条约》

1964年,中朝两国正式划定边界以前,两国边界除陆地接壤部分外,双方长期习惯地以鸭绿江、图门江为界。

1、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主席在平壤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

条约共五条,第一条内容主要划分了两国边界的走向;第二条规定了界河中的岛屿和沙洲的归属原则;第三条规定了界河上边界的宽度,任何时候都以水面的宽度为准。两国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包括航行、渔猎和使用河水等,以及鸭绿江口外水域的划分原则;第四条主要规定了本条约签订后即成立两国边界联检委员会,开始联检;第五条规定了换文方式。

朝鲜跟中国一样共有部分长白山和天池的一半,在朝鲜叫“白头山”。1962年,金日成主席以长白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抗日游击队打游击的地方,希望中国能了解朝鲜人民对此地的革命感情,将长白山划给朝鲜,当时毛反苏,在共产国际里很孤立,为争取朝鲜成为反苏盟友,同意把长白山的一半和八个山峰中的三个划给了朝鲜,这也是1962年中朝边界协议的来源。

2、根据《中朝边界条约》第四条的规定,中朝边界联合委员会勘定了两国边界,通过平等协商、友好合作,圆满地完成了两国边界的勘察、竖桩和确定界河中岛屿和沙洲的归属的任务,明确和具体地勘定了两国的边界。1964年3月20日,在北京,陈毅和朴成哲分别代表两国签订了《中朝边界议定书》。

根据条约规定,双方于1964年勘定了两国边界的具体走向。中朝边境线全长1334公里,其中陆界45公里,水界1289公里。辽宁段上自辽宁省与吉林省交界的浑江河口起,下至鸭绿江入海口止,全长306公里。经过1972年至1975年进行的中朝第一次边界

联检,确定沙洲、岛屿61个,其中划归中方13 个。2000年10月,中朝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第三轮会谈在北京举行,草签了协定。规定辽宁省段中朝边境口岸共有3个,即:1、丹东-新义州(含铁路、公路);2、太平湾-朔州;3、丹纸码头-新义州港,另有二类口岸若干个。

小结

《中朝边界条约》就是个体现国家主权豁免原则的成功案例。中国和朝鲜作为主权国家,按照平等协商、友好合作、互相尊重的原则,经过无分歧就解决了两国边界问题,并巩固了朝中友好关系。

二、惹事的“北方分界线”

1、“北方分界线”形成动机

美韩认定的“北方分界线”(NLL)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7月。

当时朝中两国以积极的抗击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最终不得不中止朝鲜战争,乖乖地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定。协定按照1945年8月美苏在朝鲜半岛接受日本投降的北纬38°线,亦即后来朝鲜战争爆发前的朝鲜和韩国控制地区的界线为基准,并根据停战协定签署时的战场形势进行了局部调整,东段向北凸出,西段向南凸出,形成了俗称“三八线”的朝韩陆上军事分界线,并详细规定了分界线两侧非军事区的宽度。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强大的海上优势,占据着朝鲜半岛西海海域的白翎岛、大青岛、小青岛、延坪岛及隅岛这“西海五岛”,各方在签属停战协定时并没有涉及朝韩海域的划分方法。

当年8月,时任联合国军美军司令克拉克一手策划,美韩单方面规定:海上军事分界线的东海岸线由朝鲜半岛东部陆地军事分界线尽头向东海海域延伸348.8千米(21 8英里),西海岸线由朝鲜半岛西部陆地军事分界线尽头向西海延伸68千米。

美韩在西海海域界定的这条“北方分界线”自汉江河口的末端开始,沿隅岛、延坪岛、海州海域、小青岛、大青岛及白翎岛、瓮津半岛等原联合国军控制的岛屿延伸,长度约278千米。此后,韩国将北方分界线作为海上警戒区的边界,并对北方分界线以南的海域实施了有效管理。

自美韩单方面设定“北方分界线”,并进行实际控制该分界线以南海域后数十几年的时间内,虽然朝韩在西海海域各自保持克制并基本相安无事,但朝鲜为维护国家海洋权利,对“北方分界线”一直没有予以承认。1976年,朝鲜以黄海道与京畿道陆上分界线的海上延长线为标准自行划定了一条“南方警戒线”,以12海里宽度主张在西海海域的领海管辖权。自此,朝韩双方便开始在西海海域这片重叠区内不断出现冲突和对抗。

1999年6月15日,朝韩在海上重叠区内发生了严重的海上流血冲突,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于当年9月2日对外宣称:朝鲜岗岭半岛末端的登山岬与韩国掘业岛之间的等距点;朝鲜熊岛与韩国西格列飞列岛的西业岛之间的等距点;以此为起点连接西南部朝鲜与中国的海上分界线一线以北的海域指定为“人民军海上军事控制水域”,自行制定了宽度约为50海里的军事区域,重申1976年划定的“朝鲜西海海上军事分界线”,指出所谓的“北方分界线”无效。

2009年12月21日,朝鲜海军司令部通过发言人声明:“为应对南朝鲜军部好战狂

们鲁莽的军事挑衅阴谋,我海军将我军西海军事分界线海域宣布为我们的海岸及岛屿炮兵的平时海上射击区域。”声明再次全面否认韩国的“北方分界线”,强调指出:“我们再次对内对外宣布,在朝鲜西海只存在我们宣布的海上军事分界线,不存在不法非法的‘北方分界线’。”

据悉,美国前国防长管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30年前说过“北方分界线”(N LL)违反国际法的事实最接曝光了,引起了很大的注意。

如此,“北方分界线”是个完全违反国家主权豁免原则的“幽灵线”。

2、分界线之争

朝韩双方不惜在关系缓和的大趋势下为西海海上军事分界线的划分大打出手,主要原因是这片海域对朝韩双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从军事角度上讲,已到了寸海必争、无可退让的地步。

在朝鲜来看,包括白翎岛在内的“西海五岛”是其“掖下之患”。韩国占据这五个岛屿可对朝鲜西南沿海地区形成贴近的海上包围圈,且能以白翎岛为据点从海上直接威胁平壤。就连韩国《中央日报》也承认:“白翎岛的韩军如果在战争爆发后登陆朝鲜海岸,就能直逼平壤。”美韩确立的“北方分界线”就像是在最近处对准朝鲜心脏的一张搭上利箭的弓弩,每时每刻都使朝鲜的神经紧绷着。

此外,朝鲜半岛西部海域不仅遍布优良的港湾码头,有着十分重要海上重要航道,同时石油、海底矿藏和渔业等海洋物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朝韩陆地资源都十分有限,所以双方对海上资源的争夺必然十分激烈,从而也易成为海上冲突的直接导火索。

从深层次来看,西海争议海域还关系到朝韩的领海主权。如果按照国际海洋法的规定,南北双方以12海里领海基线为基点来划分相关海域,则争议面积将会更大,情况也会更加复杂。朝韩双方出于对其海洋主权的保护,在这一海域归属问题上均不会让步。

虽然韩朝双方曾多次召开军事会议,但双方未就此达成共识。自1999年后,双方在争议海区至少发生十多次海上军事冲突,有规模的有三次:1999年6月15日的第一次延坪海战;2002年6月29日的第二次延坪海战;2009年11月10日的大青岛海战。

接下来便是2010年3月26日的“天安号”事件。

“天安号”事件几个月后,便是2010年11月23日的延坪岛炮击事件。

以上的一系列事件中,小小的延坪岛多次成为了争端的焦点地区。

4、政治搏奕

在当年停战协定谈判过程中,对于半岛海上军事分界线的划分,朝鲜代表认为,海上非军事区应该保证从南至北12海里的宽度。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则认为3海里是最佳距离。由于双方多次谈判未果,停战协定最后只规定了当时联合国军占据的“西海五岛”由联合国军托管。

1992年,北南双方签署了《南北之间和解与互不侵犯及交流、合作协议书》,在其附属协议书的第3章第10条规定:“北南的海上不可侵犯分界线将在今后继续磋商。海上不可侵犯区域在海上不可侵犯分界线确定之前以迄今为止双方管辖的区域为准。”

随着北南双方在西海海域冲突的加剧,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2009年1月30日发表声明称:朝鲜将单方面取消所有缓解南北政治军事对决的相关协议,并特别阐明废除《北南之间和解与互不侵犯及交流、合作协议书》及其附属协议书上的有关西海

海上军事警戒线的所有款项。

美韩和朝鲜对于西海海上分界线附近海域的“一区双表”,造成了西海争议海域这种尚未定位的独特政治局面。相对于陆地“三八线”军事分界线来说,该海域进行军事冲突的规模和程度更容易控制,也不易引起较大的风险。以该区域为平台,进行双方或多方军事、政治甚至经济诉求的弹性空间很大。因此,未来双方将会更多地在该海域进行军事、政治上的搏奕。

另外,西海海上分界线海域争端挑动着大国注意,美、日等国插手干涉将使半岛局势更加复杂化。

西海海域海上分界线争端和海上军事冲突,始作俑者是美国。由于美国没有严格地执行停战协定的规定,并在随后的岁月中出于加强对东北亚局势的控制,不仅单方划定“北方分界线”,将“托管”的西海五岛交付给韩国,还对朝鲜要求建立的半岛和平机制漠然以对,并多方阻挠北南和平进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韩两国根据《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每年举行联合军事演习。随着半岛局势的恶化,其演习规模也越来越大,这种火上浇油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朝鲜半岛局势的紧张,迄今为止,以美军为主导的美韩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有“己支-焦点透镜演习”、“环太平洋演习”、“阿姆诺克河演习”、“保卫祖国演习”、“鹞鹰”演习和“阿尔索伊”演习等。美国不仅如此热心于在朝鲜半岛地区进行针对北方的各种军事演习,还别有用心详细制订针对朝鲜的作战计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5029作战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军将以朝鲜政权失控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能扩散为由,在朝鲜政局发生突变时采取军事行动。届时,美国驻守在韩国陆海空三军近2.8万人将在第一时间内为韩方提供支援:随后,以“华盛顿”号航母为旗舰的美国第七舰队也会及时从日本为韩方提供支援;最后,美国将会从阿拉斯加和关岛基地出兵干涉半岛局势。

令人揪心是,近年来日本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半岛地区,在其军事战略中明确地将消除半岛危机威胁作为其军事任务之一。如此“高度”地关心,恐怕只会使西海海上分线海域问题更加复杂化。

小结

美韩划定的“北方分界线”严重违反国际法上的国际主权原则,而且是个侵犯主权国家的严重国际法问题。作为平等的国家,他没有任何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这不仅引起各种军事上的分歧,而且时时刻刻威胁着朝鲜半岛的和平发展。这几年来,“北方分界线”成了个迫不及待的问题。就像朝中边界条约一样,朝韩赶快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三、关于朝韩海洋分界线分歧上解决方法

首先,朝鲜和韩国作为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应该遵守国际法的要求。国家主权豁免原则是由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引申出来的,国家是平等的,平等者之间没有管辖权。美国和韩国所主张的“北方分界线”是侵犯朝鲜主权的违反行为。朝鲜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关于未经本国的同意侵犯国家主权的任何行为,不能容忍。韩国应该在延坪岛事件得到教训。如果韩国再试图侵害朝鲜的主权,他免不了朝鲜更大的惩罚。为了防止冲突,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为了两国的统一,韩国应该遵守国际法的

要求,跟朝鲜通过谨慎的会谈来解决此问题。

其次,美国作为签订停战协定的国家、作为一个大国,为了解决此分歧,应该竭尽全力。美国造的“海洋分界线”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干涉朝鲜半岛的问题,进一步侵犯朝鲜的领土。可由于朝鲜的强大的军事力量,他只在每时每刻找个合适的机会,但朝鲜不会给他任何机会的。美国应该抛弃此野望,按照朝鲜公正的要求,应该正确划定海洋分界线。

【参考文献】

[1] 陈体强:《湖广铁路债券案与国家主权豁免问题》,https://www.doczj.com/doc/ef5374676.html,

[2] 高伟威金寄男:《从国家主权豁兔原则看湖广铁路债券案》,《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

[3] 李张威:《国家主权豁免原则探究》,《南方论刊》2008年第6期

国际法复习题

国际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法 2.国际法基本原则 3.国际法渊源 4.条约:是至少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意在原则上按照国际法产生、改变或者废止相互间权利义务的意思表示的一致。 5.一般法律原则 6.国际法主体 7.国家 8.联邦,又称联邦国家,指两个以上的联邦成员国(州)组成的国家联合。是联合国家(复合国)中最典型、最主要的形式。 9.邦联,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根据国际条约组成的国家联合。 10.永久中立国:是根据国际承认或国际条约,在对外关系中自愿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 11.国际组织(狭义广义) 12.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或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一般是指已实际控制一定的地域或根据地,有一定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作为其在国际上的代表,正在为摆脱殖民统治而斗争着的民族解放运动。 13.承认 14.继承:国际法上的继承是指国际权利和义务由于一个国际人格者发生某些变化而从该国际人格者转向另一个国际人格者的法律关系上的转移。 15.不承认原则:一般认为,国家在国际法上并不承担承认的义务,但是,国家在某些情况下却承担不承认的义务,这就是所谓的不承认原则。 16.国家财产:是指按照国内法的规定为该国所有的财产、权利和利益。 17.国家债务:是指国家在国际上按照国际法对他国、国际组织或任何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的财政义务。 18.国家档案:是指为执行国家职能而编制或收集的,而且在国家继承之日按照被继承国国内法的规定属于被继承国所有的,并出于各种目的作为档案直接保存或者控制的各种日期和种类的一切文件。 19.国家的基本权利 20.干涉: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通过强迫或专横的方式干预另一个国家的事务,以便强迫或阻止该国从事某种行为。 21.国家平等 22.国家自卫权:自卫权作为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是指在国家遭到外来武装攻击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武力措施进行反击的权利。 23.管辖 24.国家主权豁免 25.国内管辖豁免:是指依据一个国家的国内法,该国家的统治者或其政府机关,不得在本

初三议论文 :决心捍卫国家主权——保卫祖国_1000字

初三议论文:决心捍卫国家主权——保卫祖国_1000 字 最近,国内外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钓鱼岛争端。钓鱼岛是我国自古 的固有领土,不过从以前到现在,日本一直持续地想把它“国有化”。 “*,坚决*,无效……”这些词大家大概都应该很熟悉把,这就 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做法!一个国家如果连领土主权都不能保证,那 么我想请问你这个国家的存有有何意义,我们中国一直是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重视教育,重视文化。不过你们大家是否可曾想过,如果军 事力弱那么万一哪天有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侵略我国,我们能抵御得 了吗?我想是抵挡不住的!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开放至现在拼尽全 力所发展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别人打造的,到时候我们什么也得不 到而且将面临的是国家领土丧失!我不反对发展经济,因为军事力依 靠经济力,但是为什么就不能多重视一下军事力的发展呢? 区区一个日本国,和俄罗斯争南千岛群岛,和韩国争独岛,和中 国争钓鱼岛。去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登上南千岛群岛而且派战略 轰炸机带弹在日本边境线上飞行,日本他敢争吗?今年韩国总统李明 博登上独岛,可日本对于这两个国家反而*起来!这些活生生的例子, 难道我们跟着学也不会吗?在此我要向“伟大的”胡锦涛问一句:你 怕死吗?你为什么不去钓鱼岛呢?大概是想多活两年是吧。我们应该 向俄罗斯学习,只要我们强硬起来,我们中国人民什么都不怕,我们 13亿人民团结一致,坚决维护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自始至终相信一句话:武力解决一切!如果我们向美国那样谁 不听话就揍谁,那么我想我们和周边的国家关系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没 有一个“好邻居”。 对于最近我国国民的反日*,我感慨万分,看到这么多的中国人民 扞卫国家主权,我觉得中国有救!当然其中避免不了有一些跟着起哄的,对于这些起哄的人我个人表示蔑视,蔑视你们的无知,蔑视你们

论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

论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 ——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原则在中国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 仇博恒 内容摘要: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原则是国际交往中一个国家及其财产享 有的特殊权利的原则,同时也是解决国家间经济争端的重要原则。目前,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原则在国际社会中存在着绝对豁免主义和限制豁免主义两种理论。国家豁免原则是以国家主权原则为基础派生出来的一个主要的国际法原则,由于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它也随之呈现了一种从绝对豁免到限制豁免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历史的简单介绍,重点探讨了限制豁免之所以能够取代绝对豁免而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的原因,并对我国将来豁免法的立法趋向和现实对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绝对豁免;限制豁免;中国;发展;对策;主权平等 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原则一直是国际法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该原则从传统的绝对豁免理论发展到限制豁免理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国际上涉及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原则的问题也日益增加。为使我国在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原则的问题上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发展,进一步对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原则的讨论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原则的内涵 国际法上的国家豁免也称国家主权豁免或国家管辖豁免。国家豁免泛指一国的行为和财产不受另一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方面的管辖,即非经一国同意,该国的行为免受所在国法院的审判,其财产免受所在国法院扣押和强制执行。 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是国际法上一项古老原则。格老休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指出:“凡行为不属于其他人的法律控制,从而不致因其

他人意志的行使而使之无效的权利,称为主权”。可以说当格老秀斯提及主权“不属于其他人的法律控制”其已隐含着主权国家在他国享有豁免权的意义了。自18世纪后期开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国家政府的职能向经济方面扩大,在国际关系上具体来说是逐渐从传统的外交领域扩大到经济领域,当在国家与私人的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纠纷,出现了私人在一些国家的法院起诉外国政府的情况时,于是就产生了主权国家在外国法院的豁免问题。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豁免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从19世纪开始的各国判例的积累过程之中。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马歇尔指出“各国主权完全平等和绝对独立,共同的利益促使他们互相交往并和平相交,由此产生的某种情况,即各主权国家放弃行使各自具有的一部分完全排他的属地管辖权。”西方著名国际法学者戴西也提出“法院无权审理对任何主权国家的诉讼,对外国主权国家的财产不得扣押或宣告处分,即使从事商业活动的船只也是如此。”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豁免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从19世纪初开始的各国判例的积累过程之中。1812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斯库诺交易号诉麦克法登案”的判决,可以被认为是确立国家豁免原则的最重要的早期国内法院判例之一。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马歇尔在判决中指出了给予被告国家管辖豁免的基本理由,即“各国主权完全平等和绝对独立,共同的利益促使他们互相交往并和平相交,由此产生某种情况,即:各主权国家放弃行使各自具有的一部分完全排他的属地管辖权。⑷西方著名国际法学者戴西也提出”法院无权审理对任何主权国家的诉讼,对外国主权国家的财产不得扣押或者宣告处分,即使从事商业活动的船只也是如此。“此后英国法院自 1820年,德国法院自1815年,法国法院自1827年,比利时法院自1840年起也都遵循这一原则,并且此原则逐步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二、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原则两种理论之比较 (一)思想观念对比 1、绝对豁免主义的思想观念 绝对豁免的理论基础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主权平等是国家交往必须遵循的国际法原则,而平等者之间是没有管辖权的。正如国际法学家奥本海在其生前所著的《国际法》一书中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对另一个国家主张管辖权。外国管辖豁免往往不仅是引申自平等原则,而且是引申国家独立和尊严原则。”基于此,早期的国家及其豁免原则是在绝对豁免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并且在西方国家权威学者的著作中得到了承认。著名国际法学者海德(Hyde)、戴赛、菲兹莫利斯(G.fitzmaurice)、哈克沃斯均赞同这一理论。绝对豁免原则对于尊重和维护国家主权,发展国家间的正常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际刑法的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国际刑法的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国际刑法不同于各国的国内刑法,它的适用往往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中必然牵扯到国家主权问题,可以说任何的国际互动都绕不开国家主权的纠纷。因此,国家主权原则作为国际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着现实而又重要的意义,它是国际刑法被实施与承认的基石。 何为主权,主权即为对内最高权,对外独立权。每一个国家的主权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不管你是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都需一视同仁。任何一种侵犯主权的行为都会受到国际上的严厉谴责,甚至是制裁。为何主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此重要?主权赋予了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不从属于任何其他权力,具有属地(领土)上的最高优越(统治)权,其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国际法上的基本地位。可以说,主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至关重要,主权的存在与否,决定这个地区是否拥有国家的资格,是否独立而非被殖民。主权是种权力也是种象征。 国际刑事案件具有跨国性,犯罪行为地在多个领域,这里的犯罪行为地为广义上的犯罪行为地,即行为发生地,结果发生地和预期结果发生地。尽管犯罪行为地有多个,但是犯罪嫌疑人的抓获地只有一个,这样的“多个”对“一个”,造就了国际刑事案件的管辖权冲突。国家在其主权的范围内,通过国内刑事立法确立其刑事管辖权,以解决一国刑法适用于什么地方的犯罪以及适用于什么人犯罪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刑事管辖权是国家基于国家主权原则而派生的,一国在行使刑事管辖权时需要尊重他国的主权。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各个国家持有绝对主权观念,任何在本国内发生的犯罪,他国都不能干预审理,但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观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特别是国际人道主义法与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完善对于传统的主权观念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个人认为,种族大屠杀是根导火线,当希特勒不留余力地抹灭犹太民族时,作为人类最本真的情感冲出了制度的约束,因为种族屠杀是每个国家所抵触的,也是人类道德所强烈谴责的,这种情感直接造就了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同时也延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这种国际性的审判虽然触及到了一国的主权,但由于是各国的共识,因此具有普遍性。这样在国内立法中,又增加了普遍管辖原则,专门针对严重的国际性犯罪。可见,绝对主权观念正在向有限主权观念转化,而这种转化是不容忽视的。当然这种转化同时也需要谨慎,必须要在充分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从而防止一些大国以此为借口,堂而皇之地干涉他国内政,众所周知,要求主权以保障自己生存的正是那些弱国,因此在有限主权观念中必须要防止霸权主义的侵入。 尊重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刑事司法活动中有着重要体现,主要方面如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引渡,主权豁免,一国不能直接派司法人员到他国进行刑事司法活动。从这个层面也可以看到主权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它如同一道屏障,使自己真正具有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轻易受到他国的约束与侵入。今年10月份发生的“湄公河事件”,12名同胞惨死在海盗的枪口之下。很多人义愤填膺,主张我国应该行使保护管辖,直接抓捕泰国境内的犯罪分子,对海盗进行刑事审判。对于同胞的不幸遇难表示悲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国际刑法的尊重国家主权原则,虽然我国对于海盗可以适用保护管辖,但是由于海盗不再我国境内,我们无法直接进入泰国境内实行抓捕,这是种主权侵犯,甚至会衍生国家政治外交的诸多冲突。国际法院的存在对于国际刑法的发展是个里程碑般的意义,但国际法院并不意

2016年10月00312政治学概论真题

2016年10月00312政治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C) A.《理想国》 B.《君主论》 C.《政治学》 D.《社会契约论》 2.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B) A.宫廷政变 B.政治革命 C.政治改良 D.政治改革 3.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A) A.地主占有制 B.国家占有制 C.领主占有制 D.自耕农占有制 4.在西方,“政治”一词的最初含义是(B) A.城市 B.城邦 C.城乡 D.城镇 5.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是(C) A.分权制衡 B.党的领导 C.民主集中制 D.集权制 6.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是(C) A.群婚 B.血缘家庭 C.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D.议事会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C) A.制度主义研究方法 B.系统研究方法 C.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D.历史研究方法 8.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政策是(B) A.单一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一国两制 D.特别行政区 9.实行一党独大制的国家是(A) A.印度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10.首先提出政治文化概念的美国政治学家是(C) A.戴维?伊斯顿 B.本特利 C.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 D.马克斯?韦伯 11.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是属于(B) A.敌我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政党纠纷 D.集团矛盾

12.瑞士联邦采取的政体形式是(D) A.君主制 B.议会共和制 C.总统制 D.委员会制 1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核心是(C) A.阶级 B.民族 C.政权 D.经济 14.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上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C) A.议行合一制 B.三权分立制 C.官僚等级制 D.中央集权制 15.政治文化结构层次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C) A.政治价值评价 B.政治心理 C.政治意识形态 D.政治社会化 16.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B) A.近代社会 B.古希腊社会 C.古罗马社会 D.中世纪 17.“君主必须要像狮子一般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的名句出自于(A) A.《君主论》 B.《神学大全》 C.《政府论》 D.《政治学》 18.—个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是(A) A.国家主权 B.人口 C.国家领土 D.地理环境 19.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掌握政权的政党称为(D) A.参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执政党 20.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股票所有权已经由富有阶级转到中产阶级和工人手中”的现象被称为(C) A.官僚主义 B.法西斯主义 C.人民资本主义 D.沙文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AD) A.阶级实质 B.主权 C.为谁谋利益 D.社会经济基础 E.掌握权力的人数多少 22.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是(ABCDE) A.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 B.标榜“超阶级性” C.奉行“公平竞争”原则 D.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 E.组织特征上两极分化 23. 国家机构的特点(ABCDE) A.阶级性 B.全社会性

国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文献综述

国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文献综述 学号:201228010140 班级:2012级法学二班姓名:李树斌 [摘要]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保障被告人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刑事诉讼以人权保障为发展方向的现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已经被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纳,成为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准则。强化对证据规则的研究,是改善司法制度的着手点。[关键词]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美国英国德国法国 [正文] 近年来,诸如佘祥林此类案件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对于刑事诉讼程序的高度关注。这类案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像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社会舆论压力等等方面,其最根本的原因即证据的可采性原则。也可以说是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证据作为审判和定案的依据,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证据规则作为证据制度的核心,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应用都必须严格的依照其规定。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能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的人权还可以遏制非法取证,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如何在保障人权与控制犯罪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国构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最重要的问题。而国外注重人权保障,在刑事司法领域强调法治和正当程序,非法证据将被排除在外,不能得到采纳。由此,我们通过对国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将可取之处应用到我国构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中。 (一)美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美国作为最先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国家,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已发展的较为完善,“其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将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将刑事诉讼中被告的基本权利上升到宪法性权利的高度。 其主要内容有: 1、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指违反美国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的规定(其核心内容是,不被强迫自证其罪)而取得的被告人供述。 2、违法证据(违法获取得实物证据)排除规则,即非法搜查或扣押得来的证据予以排除,并且直接或间接产生与非法搜查的其他证据,包括言词和实物证据,其最著名的极为“毒树之果”规则。 (二)英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英国对非法证据采用倾向于总体上适用的原则。对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进行衡量裁定,

国际法论文《从“仰融案”浅析国家主权豁免问题》

从“仰融案”浅析国家主权豁免问题 国际经济法0941 刘尚源 0920908320 说起仰融,真可谓近年风云人物之一,他是第一个让社会主义国家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的人,也曾是300亿资产的"主人"。然而在一年里,他陆续经历了资产清查、职务解除、出走美国……直至被中国辽宁省政府刑事批捕。他越洋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政府和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资产侵权,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我国地方政府首次在国外被起诉的案例。 一、案件简介 仰融案是一件在海内外均有重大反响的国际民事诉讼案件。其大致经过如下:2002年3月,辽宁省政府根据内部文件将仰融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全部投资及权益均认定为国有资产。02年5月仰融出走美国。10月14日,北京市高院经济庭立案受理仰融个人占有70%股权的华博财务有限公司诉基金会财产权属纠纷案,并于10月16日组成合议庭,但辽宁省政府认为仰融有“挪用国有资产”的经济犯罪嫌疑,应其要求,北京市高院驳回此案,将此案移交辽宁公安厅查处。02年11月份由华博诉财政部的“行政侵权行为”一案被北京一中院“电话通知”无可诉性,暂不受理。在国内诉讼无果的情况下,03年1月,仰融在美国百慕大起诉华晨中国、基金会、华晨汽车集团,此案03年12月31日被美国法院驳回起诉。在此期间,2003年8月仰融及其夫人,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以个人名义起诉辽宁省政府,总标的达6.9亿美元。 二、国家主权豁免问题分析 国家主权豁免问题是当代国际法中的一个大问题,是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引申出来的国际法原则,目前,我国国内法并没有专门规定国家管辖权豁免问题,只是在《民事诉讼法》第239条规定了“外交特权与豁免”。近年来,我国代表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所阐明的立场是:在坚持国家豁免原则下,对国家豁免实行某些例外的限制。 在国际法上,省一级政府成为被告,就等于一个国家成为被告,这是第一次。以前中国政府在美国地方法院作为被告的有“湖广铁路债券案”,另外,还有烟花案等。在“湖广铁路债券案”中,中国政府委托美国律师到美国联邦地区出庭,作为“特别应诉”主张国家主权的管辖豁免,通过外交途径得到解决,这个案件的解决是对中国有利的,该判例有利于中国解决“仰融案”。该案作为一件国际民事诉讼案件,涉及许多国际民事诉讼问题,我在此主要从国家主权豁免问题展开。 按国际法,美国是英美法系国家,法院是否受理立案时强调先前案例的约束性,即是否有判例。在1992年,美国发生过一个美国公民状告一个国家政府侵吞财产的个案,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受理仰融案就是沿用这个判例。根据国际法,一般在境外起诉某国政府的官司,主权国家都享有审判和执行方面的主权豁免权,即被告政府可以不到法院应诉。但在美国的主权豁免法上,例外的情形有以下两点:第一,外国政府在美国境外实施的是商业性行为而非主权行为;第二,这个商业行为与美国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和影响。只要有上述两点的存在,那么美国法院认为他们是有管辖权的,在这种情形下外国政府不再享有司法管辖的豁免权。根据我的分析,我认为仰融案是符合这些条件的:(1)仰融持有美国绿卡,其妻子是美国公民,可以对此案实行属人管辖;(2)根据《美国1976年法》以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因“Dole案”对该法作出的解释,外国政府拥有股份的公司的子公司不享受豁免,华晨中国是华晨中国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的子公司;(3)辽宁省政府在华晨中国的行为是“商业行为”,而且在华晨中国运营中占主导地位;华晨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购买基金会持有的华晨中国39.45%股份时,引发同一天法律要求的在美国股市全面收购华晨股份,并导致该股在纽约交易所的停牌,而且华晨中国在美国的融资行为,使用了美国的资金资源,媒体资源,政府管理资源,这都是造成了“直接影响”。 三、中国专家学者意见 对于“仰融案”,现在中国专家学者的意见主要有三种:1、辽宁省政府必须应诉。现在是有限豁免,应诉可能会有利于中国。这多是国际法学者或专家的意见。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些欠缺,不利于保护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认为辽宁省政府不应应诉,国家及其财产在本案中享有豁免权,这又有绝对豁免之嫌,也不太符合《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草案》中的规定。3、仰融是中国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应交回中国,接受中国法律制裁,刑事优于民事,我认同这种观点。辽宁省政府在华晨集团有限公司的行为是一种商业行为,政府是通过具体经济活动实现其经济管理理职能并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不属于国家主权行为,按照有限豁免主义因此而不能享有国家主权豁免权。但中国是坚持绝对豁免主义的国家,再加上美国先前有“湖广铁路债券案”判例,中国在“仰融案”中也应享有主权豁免。 四、我的观点 我认为中国在“仰融案”中享有主权豁免,有以下几点理由:、

论国家主权豁免中的限制豁免理论

论国家主权豁免中的限制豁免理论 摘要:国家豁免权是几个世纪以来国际法公认的一项原则,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自国家豁免作为一项国际法原则确立以来,就备受各国的关注。随着全球经 济一体化,各国对国家豁免原则也有着越来越多的争议。从20世纪30年代起, 限制国家豁免权的理论即已兴起,逐渐被很多国家所采纳。 关键词:国家豁免;限制豁免;展望 中图分类号:D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93-01 一、国家豁免的概述和分类 国家豁免,又称主权豁免,是指一国及其财产免受他国的管辖。第59届联合国大会第65次全体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以下简 称《公约》)第5条规定:“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是指一国本身及其财产遵照 本公约的规定在另一国法院享有管辖豁免”。 在传统国际法学中,关于国家豁免的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学说主要有三种,分 别是绝对豁免理论、限制豁免理论和废除豁免理论。绝对豁免理论主张,一个国家,不论其从事何种行为、财产用于什么目的都享有豁免权,除非国家自己放弃 豁免。到了20世纪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开始强调国 家豁免的例外,而不是强调豁免原则本身,由此提出了“限制豁免理论”,主张外 国国家只能在实现国家权利主体的职能时,即在执行所谓“主权行为”或“公法行为”时,才能享有豁免权;反之,如果外国国家参加“私法行为”,那就应该同一般外 国商人一样,不能享有豁免权,不管该外国政府是否同意,都应该受当地法院的 管辖。而第三种废除豁免理论在根本上否定了国家豁免是一项国际法原则。下面,笔者将具体讨论国家主权豁免中的限制豁免理论。 二、限制豁免理论 限制豁免理论,也称限制豁免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的一种理论。限制豁免理论首先将一个国家的行为分为两类: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行为和国家的经济、商业、贸易行为。在英美法系司法实践中这两种行为对应的用语是“主权行为”和“商业交易行为”;在大陆法系则对应“公法行为”和“私法行为”。 19世纪末,由于国家直接参与商业活动,私人与外国国家之间的商业纠纷经 常发生,一些西方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私人的利益,开始实行“限制豁免理论”,主 张把国家的行为分为公法行为和私法行为,对于外国国家公法上的行为给予豁免,私法上的行为则不给予豁免。面对变化,各国当然坚持国家豁免的主权平等依据,但是为了商业交往的顺利进行和有关争议的迅速解决,应该对自己的主权进行一 些限制,当国家以“私”的身份进行活动时,应接受他国法院的管辖。因而,如果 还固守“绝对豁免论”,是不合时宜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有关主权豁免的规 定又有了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接受有限豁免原则。如欧洲17个国家 于1972年5月签订了《欧洲国家豁免公约》。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以有限豁免 主义为宗旨的《外国主权豁免法》。英国继美国之后,于1978年也公布了《国 家豁免法》。这种法律变革引起了在世界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确认限制豁免主义的 国际公约的需求,这就是《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联合国国家 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是第一个全面规范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问题的普遍性 国际公约,也是第一个确认国家及其财产限制豁免的普遍性国际公约。《公约》 所确立的限制豁免主义的国家豁免制度标志着国际法上的国家豁免制度的重大转向。

从国际法看国家主权

从国际法看国家主权 【内容摘要】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这意味着国家在国际法律体系中处于一种主要的地位。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国际组织为代表的世界各行为主体间相互关系的日益密切,其它国际法主体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维持和平行动及人道主义干涉也越来越依靠强制力量。与此相伴的是国家主权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淡化。国家主权受到冲击。有人甚至借此大肆鼓吹国家主权有限论,人权高于主权。本文从国际法的视角,对国家主权进行分析,以明确对国家主权的认识。 【关键词】国际法国家主权主权原则 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在国际法律体系中处于主要地位。主权是国家的基本组成要素。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固有属性。目前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虽然大小强弱不一,制度不同,但都有自己的主权。没有主权的行为体,不能称之为国家。 一、国家主权及主权原则 1、国家主权的概念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世界著名国际法学家奥本海和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周鲠生对主权概念的解释是权威的。奥本海给主权的定义是:“主权是最高权威,即一个独立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权威之外的权威。因此,依照最严格和最狭隘的意义,主权含有全面独立的意思,无论在国土 以内或在国土以外都是独立的”。周鲠生对主权的定义是:主权是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分析起来,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对国外是独立的。”而梁西教授主编的《国际法》则将国家主权定义为:“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在国际法上是指国家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力。” 概括上述概念,不难看出,独立自主是国家主权最基本的属性。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即因为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力。在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拥有独立自主权。在国际法层面,各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其主权是平等的。 2、国家主权原则 现代国际法对主权原则的确认主要体现在1945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中。宪章的序言申述了“大小各国平等权利”的信念。宪章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1 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将各国主权平等之原则列为国际法七项基本原则中的第六项,并对主权原则的内容作出详细说明:“其具体规定是:各国一律享有主权平等,各国不问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

主权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和影响

浅论主权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和影响 [摘要] 主权是一国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物的权力,是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国家的固有属性,它表示一个国家在国际法上的根本地位。没有主权,就不能构成国家。主权问题既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它已经并正在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主权平等地位 一、主权的含义及发展 (一)主权的概念及性质。主权,即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的处理其一切内外事物的最高权利,具体表现为国家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两个方面。所谓对内最高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域内一切人、事、物及对领土外的本国人所享有的统治权力,而且这种权力在其特定管辖领域内是至高无上的;所谓对外独立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处理其内外事物,并排除任何外来侵犯和干涉的权力。主权的最高性与独立性是相辅相成、互相引证的,最高权力也就意味着具有排斥干涉的独立性,反之亦然。 主权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主权是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衡量国家和非国家的根本标志。凡属国家必然具有主权,凡不具有主权因素的地域,哪怕一时具有所谓的独立的治权,也不因此成为国家,如中国的台湾等。其二主权是国家的固有权利。也就是说,这种权利并非源于他方的授权,而是国家作为国际法基本主体本应享有的权利。国家享有主权,恰如人享有人权,它是一种与主体资格密不可分,紧密结合的权利。因此主权具有不可侵犯性、不可分割性、不可转让性和排他性四大特征。(二)主权原则的发展 国家主权概念产生于16世纪。1577年,法国学者博丹发表《论共和国》一书,最早提出主权概念,他的“主权在君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到了17世纪,荷兰国际法学者格老秀斯也论述了他的主权学说。他的主权观念对近代国际法体系的创立起到了理论导向的作用,他也因此被尊称为“近代国际法之父”。18世纪时,法国学者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出了“主权在民”的观念,至今对国际法及国际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以上这些理论为主权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到了19世纪末,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西方学者开始提

非法证据论文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论文

非法证据论文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论文:试论刑事诉讼中的非 法证据排除规则 [摘要]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仅是保障人权、维护法治尊严的需要,而且还能够促进发现案件的实体真实。笔者试对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一探讨,以期推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立法与司法实务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非法证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人权保障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述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证据虽然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价值,但基于立法者的预先设定或司法者的据情考量,认为该 种证据的使用将违背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精神所应当体现的 社会价值及观念,从而对这种证据的资格予以否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9世纪末起源于美国,作为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人权保障机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很多国家已经被确立和采用。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规定,非法取得的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和证人证言不得作为定案依据。此条可视为对非法证据的否定,但却未形成规则,更无操作程序可言。近些年来,被告人和辩护律师以侦查人员采用刑讯逼供等违法手段获得证据为理由要求排除“非法证据”的案例 日益增多,尤其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经常会以侦查人员在侦查讯问过程中存在刑讯逼供为理由要求排除被告人的“有

罪供述”。但真正采纳辩护律师意见排除“非法证据”的案例却比较鲜见。究其原因,这不仅与理念障碍有关而且与该规则的实施缺乏配套制度有关,笔者从我国确立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在我国建立非法证据规则需要正视的问题,进而探讨了在我国建立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当确保的措施。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律价值取向 一个国家的刑事诉讼法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刑法的贯彻实施,以期更有效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它还有一项重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人权,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正因为如此,在各国的刑事司法实践过程中,寻找证据打击犯罪与符合法律保护人权成为了人们无法回避的矛盾点。而对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对非法证据究竟是“取”还是“舍”,这看似一个简单的抉择问题,其实是上述矛盾在司法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并与一定的法律价值取向相联系。因此,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从价值取向上分析十分必要。 在整体法律这个宏观背景下,我们可看出刑事诉讼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元的体系,它包括:控制犯罪、保障人权和维护社会稳定最基本的三个方面。如前所述,现今刑事诉讼法是一国保证实体法实施的前提,一个目的就是发现案件的客观真实,为正确适用实体法提供前提性条件,以保障刑罚权的有效实现。其在法律价值这一理念上就是控制犯罪,维护

浅谈豁免制度

浅谈反垄断法豁免制度 摘要:我国,从现有的相关规定和一些做法来看,反垄断法的适用是处于“有限适用”的阶段,反垄断法适用在什么范围,是通过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和豁免制度加以体现的。通过对我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立法模式的阐述,进一步对我国的反垄断法豁免制度进行探微,从而体现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作用。 关键词:垄断反垄断法反垄断法豁免制度我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立法模式世界通行的反垄断法豁免制度作用 垄断是指经营者或者其利益代表者,滥用已经具备的市场支配地位,或者通过协议、合并或者其他方式谋求或谋求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借以排除或限制竞争,牟取超额利益,依法应予限制的行为。[1]垄断是一种排斥和控制竞争活动的经济力量,垄断是依靠操控和独占市场实现谋取经济利益的,是一种具有违法性和危害性的经济行为。因此,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8年8月1日实施的《反垄断法》。旨在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反垄断法》的出台,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竞争政策”概念的正式出现。在此之前,尽管我国也有很多促进竞争的法律和规定,比如198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199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破地区间市场封锁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的通知》,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7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2001年国务院的《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等。但是并未出现“竞争政策”这一明确概念。《反垄断法》第一次明确地确立了反垄断委员会“研究拟定有关竞争政策”的职责。尽管从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角度而言,《反垄断法》上所指之“竞争政策”主要是指“与反垄断法相关的竞争政策”,原则上还不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政策,但是将竞争政策理解为以反垄断法为核心并囊括垄断行业改革以及“竞争推进”机制的竞争政策,在我国现阶段更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正如有学者所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运的一大特色已经是自然垄断、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交织在一起,实际操作中难以区分,最后形成企业、行业、政府“三位一体”的“一锅粥”,[2]导致对垄断行业垄断、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的分别规制已经不能解决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问题。 一般说来,反垄断法适用在什么范围,是通过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和豁免制度加以体现的。适用除外和豁免,是从竞争之外的“社会公益”角度出发,对特定的行业或行为直接不适用或豁免适用反垄断法,即竞争政策不发生作用的领域,但是对其内在含义的理解仍然存在诸多争议。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适用除外”等于“豁免”,都是指在某些领域允许一定的垄断状态及垄断行为存在反垄断法不予追究的特别法律制度。[3]第二种观点认为“适用除外”包含“豁免”,即适用除外包含不为反垄断法所规制的“例外”情况和为反垄断法所规制的“豁免”情况。[4]第三种观点则认为“适用除外”不同于“豁免”,适用除外是法律上规定某些组织和行为不适用反垄断法;而豁免是指对应当适用反垄断法的限制竞争行为或垄断,在特定的情况和条件下,出于国家、社会益或其他考虑,免予追究。[5]在欧盟竞争法下,“适用除外”和“豁免”的概念是存在区别的。《欧盟条约》第81条(1)排他性地禁止了一切垄断协议,因此在《欧盟条约》第81条(3)中为第81条(1)中禁止的协议设立了一个豁免制度。在这个意义上,欧盟的“豁免”只存在于垄断协议中,不适用于滥用市场支配地

论国际经济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法学论文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法 论文题目:论国际经济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 系别:艺术系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班级:2010级艺术设计4(环艺3班) 姓名:吴羽玲 学号:2010105060426 任课老师:张艾妮 指导教师:张艾妮 日期:2013年11月16日 教务处制

论国际经济法中的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班级:10艺术设计4班(10环艺3班)姓名:吴羽玲学号:2010105060426 摘要: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经济法主权原则、非歧视原则、适度开放市场原则和互惠互利原则。这些原则互有不同,但也密切联系。而国家经济法主权原则作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从理论概述,发展、法律地位等多方面,将对国际经济法中的国家经济主权原则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历史发展法律地位经济全球化主权原则一直是国际公法中最基本的原则,经济主权就是指国家在本国内部和本国对外的一切经济事务上,都享有独立自主之权,当家作主之权。但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冲击。 一、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理论概述 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国家经济主权原则。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应该在本国宪法中,对于国家经济主权进行清晰界定,为政府维护和行使国家经济主权提供法理依据。国家经济主权原则指一国家在经济上享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国家在国际经济决策中具有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根据国际经济主权原则的内涵,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了贯彻和认同,大量的立法实践和国际性文件不断产生,其中包括《永

久主权宣言》、《宣言》及其《行动纲领》、《宪章》以及其它有关决议。综合各国理论和实践的内容,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各国对本国内部以及本国涉外的一切经济事务,享有完全的、充分的独立自主权利。这是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总的体现。 (二)各国对境内一切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 (三)各国对境内的外国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享有管理监督权。 (四)各国对其境内的外国资产有权收归国有或征用。 (五)各国对世界性经济事务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二、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历史发展 (一)经济主权原则指涉的重心发生变化。国家主权原则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基石是不争的事实。但国家主权原则历来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限制并随国际社会的变更而演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国家主权原则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将沿着什幺方向发展呢?我们认为,考察主权原则,必须从相关社会的层面,用动态的眼光加以审视。国家主权既包括政治主权,也包括经济主权以及文化主权等。 (二)人们开始接受对主权加以较多的限制,以换取国际资本和技术。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各国在维护与强化经济主权原则的同时,其关注的重心也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每个时代都具有不同的经济特征,不同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在特定

试论新刑诉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试论新刑诉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昌邑市检察院研究室桂召学 内容摘要:2012年3月1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该刑诉法吸收了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规定的有关司法解释,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该规则的有关内容。改变了相关规则的确立将有效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运行,对保障人权、提高公安机关侦查水平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内容、缺陷及应对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源自于英美法,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当今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大都制定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它通常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非法行为取得的证据不得在刑事审判中采纳的规则。同法系国家之间法文化传统、价值基础、司法状况的差异,有关非法证据的界定各不相同。我国诉讼法学界对非法证据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法证据是指证据的内容、形式、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人员、程序、方法及手段等方面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材料。它包括:证据的内容不合法、证据的表现

形式不合法、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人员身份或资格不合法、收集证据的程序、方法与手段不合法。只要具备之一,就是非法证据。而狭义的非法证据,是指办案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或用其他不正当的方法所获取的证据。笔者同意狭义的界定。因为这种定义比较符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蕴含的保障人权的根本精神。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的目的来看,其初衷是为了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保护个人合法权利。这种界定比较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从我国当前保护人权、诉讼民主的现实国情看,侦控人员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案件发生率居高不下,仍然是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顽疾之一。所以,将非法证据界定为“非法取得的证据”更有现实意义。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对非法取得的供述与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证据依据一定规则予以排除的统称。其主要涉及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抑或“可采性”问题,即司法机关能否将非法取得的证据材料采纳并作为定案的根据。非法取得的证据材料能否在法庭上提出并作为对被告人定罪的根据,是刑事诉讼中最易发生价值冲突的问题。 二、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意义 (一)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可以消除司法工作人员非法收集证据的心理动机。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那些采用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主要指口供)仍作为定案的根据,致使大部分侦查人员都将刑讯逼供作为快速破案

国际公法案例分析题答案

国际公法案例分析题答 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诺特鲍姆案 1、实际国籍原则指的是:国籍要符合个人与国籍国之间有罪密切实际联系的事实,最密切实际联系的事实根据惯常居住地,利益中心地,家庭联系地等。如果以一国的国籍来反对别国时,该国籍必须符合实际情况,这也是危国抗辩得到法律支持的原因。在本案中,诺特鲍姆具有两种国籍。即危国----出生取得,列国----规划5取得,从诺特鲍姆的一生活动来看,他虽然取得了列国国籍,但他与列国的联系并不密切,而长期侨居在外从事商业活动,那么在实践中个人与他国国籍之间的法律关系应为一种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本案来看,诺特鲍姆虽然取得了列国国籍,但与列国并没有建立一种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法院否定了列国为他的实际国籍。 2、危地马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诺特鲍姆的措施不符合国际法。因为在危地马拉,诺特鲍姆属于外国人,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外国人与所在国国民应处于平等地位,如享有民事权利中的人生自由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显然,危地马拉政府逮捕诺特鲍姆,没收财产的做法不符合国际法。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案 1,战犯指在战争中从事违犯战争法规和惯例行为的实施者,主要包括领导者、组织者、教唆者、共谋者等。战争犯罪是破坏世界和平,危害人类安全的犯罪,属于国际性罪行。

2,因为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战犯的审判实践时国际社会依据国际法对战争犯罪的各种行为进行审判和处罚的成功范例,其不仅创立了惩治战犯的各项原则,还表明建立国际法庭惩治战争犯罪是一种使国际得以遵守和执行的良好形式,为以后建立国际审判罪犯的机制积累了经验。 3,1945年《关于控诉及惩处欧洲各轴心国家主要战犯协定》及其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 4,共七项原则: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原则集体协助原则普遍遵守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 5,没有侵略便不会有国际战争,没有国际战争便不会有杀伤、破坏、虐待俘虏、残害平民等各种战争罪行,战争犯罪是危害全人类的最严重的国际罪行,确定其概念和性质,有利于惩治这类犯罪,追究犯罪者的责任,同时也使后人遵守国际法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美国对尼加拉瓜的港口布雷和封锁等行为不符合国际法。 这是因为:首先,美国在尼加拉瓜港口设置水雷并进行封锁活动,并非出于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要求,因而,美国的上述行动违反了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构成了对尼加拉瓜非法使用武力和武力相威胁。 其次,美国在尼加拉瓜港口布雷,造成了对第三国船舶和人员的人身及财产的损害,违反了构成1967年海牙第八号公约基础的人道主义原则。最后,美国的行动违反了国家领土主权原则; 本案是国际法院所判案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案件,它对现代国际法的一些基本原则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