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_纳兰性德和他的清初第三派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_纳兰性德和他的清初第三派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_纳兰性德和他的清初第三派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_纳兰性德和他的清初第三派

2009年第2期(总第114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 inorities (Phil 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No .2Ap r .2009

以自然之眼观物 以自然之笔写情

———纳兰性德和他的清初第三派

●张 涛1

,杨 雨

2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摘 要:面对明词流弊,晚明清初词坛许多词人和流派对此作出了很多反思、批判和探索,其中有云间派的复

古崇雅,浙西派的以雅革俗,阳羡派的以豪放代柔糜等,这些都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但是在这其中还有标举性灵,以真情铲消浮艳的一派人长期没有被足够重视,这部分人就是以纳兰性德为首的“真情派”。这一词派独抒性灵、张显个性,是清词中兴的灵魂力量,其影响遍及整个清代和民初的词学。

关键词:自然之眼;自然之情;真情派

中图分类号:I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09)02-0169-04

严迪昌《清词史》中说:“将纳兰性德、顾贞观等

人置入整个清代前期词的流变进程中考察,不难看出这个抒情色彩异常浓烈的词人群体是在扩展自己的影响,特别是不受浙派词人牢笼而在沿着各自轨迹从

事创作实践”[1]

。在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一是在清初词坛上,纳兰、顾贞观等人单独组成了一个群体;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抒情色彩异常浓烈”。虽然迪昌先生没有明确指出纳兰等人开宗立派,但是他已经看出了这一词人群体单独存在的事实。这可以理解,在中国词学史上,几乎所有的派别都以地域、血缘作为流派划分标准,而很少有人以词人群体的共同特点来命名流派。这样在清初的词坛上,我们只知道“浙西派”及稍晚的“阳羡派”,而以纳兰性德为首的“抒情色彩异常浓烈”的词人群体却被忽视了。在此笔者将纳兰此派称之为“真情派”,本文将从纳兰和其周围词人的理论、创作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详细勾勒纳兰性德及其“真情派”。

一、词之主题的言“情”和表现手法的写“真”要讨论纳兰和他的“真情派”,就必须对“真”和“情”有所界定。

先看“情”。词中之情偏重于感性,泛指人之好、

恶、喜、怒、哀、乐一类普遍性情感。表现的主题重儿

女之情,郭频伽曾云:“词家者流,源出于国风,其本滥

于齐梁。自太白至五季,非儿女之情不道也。”[2]

词是一种情感文学,是抒写性情的手段,王炎《双溪诗余自序》:“长短句命名曰曲,取其曲尽人情,惟婉转妩媚

为善,豪壮语何贵焉。”[3]

这段话很好的阐释了词的言情特征,划清了诗词的界线。

真情之“真”指的是“非可强为,亦毋庸强求”。这里可以借用袁宗道的一句话来解释,“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真是以情的发展为准则,不可逆情而失真,失真则沦为矫情,“真”是修饰情的,“真”就是顺情。由此可以将所有的情词分成两类,一类是纯真的真情词,另一类是失真的矫情词。

情是词的灵魂,真是情在词中的表现手法,两者必须结合才能使词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因此在词的创作中抒情要真实自然。陈子龙曾说:“然宋人亦不免于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自抑者,类发于诗余。……触景皆会,天机所启,若出

自然。”[4]

由此可知真和情是词的两个重要因素,可谓情到真处可为词。但是元明两代之词总体水平不高,

3收稿日期:

2009-01-14

作者简介:1.张涛(1980-),男,中南大学中文学硕士;2.杨雨(1974-),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博士。

甚至前人有“词衰于元”的说法。这就决定了清初的词学创作和理论是建立在批判元明之词的基础上的,清初各派发出许多改变明词的呼声:浙西派朱彝尊论词推崇姜夔,以雅革俗;阳羡派陈维崧倡豪放词风,以豪放代柔糜;而纳兰性德和他的真情派则标举性灵,以真情铲消浮艳。

二、纳兰词论和其真情创作

前人谢章铤论清初之词时,称最著名的三家云:“竹垞(朱彝尊)以学胜,迦陵(陈维崧)以才胜,容若(纳兰胜德)以情胜。”[5]谢氏独拈出一“情”字,堪称独具慧目。纳兰性德在清词史乃至中国词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开创的“真情”词派,复兴了词体的抒发真情的功能,而且影响整个清代和民初的词学,是清词中兴过程中一个不可少的中坚力量。

(一)词乃性情中事也———纳兰性德真情词论

纳兰性德曾经在其《拟古四十首》之十五中称“予本多情人,寸心聊自持”。可见主情是其文学创作和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他在其《渌水亭杂识》云:“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故谓之性。……如星而已。昌黎逞才,子瞻逞学,使与性情隔绝。”

他还认为,“作诗欲以言情耳”[6],虽然这是纳兰论诗或者论文的观点,但这与词是相通的。他在《填词》中认为:“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以及“曲起而词废,词起而诗废,唐体起而古诗废”。从中不难发现,纳兰将词视为文体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与《诗》、《骚》、赋、乐府同列,因此他对诗、文的理论同样适合其他文体。这样他论诗的主情基调,同样适合其词的理论和创作。

为了能够说明自己的理论和创作标准,纳兰性德和顾贞观编集和出版了《今词初集》。今集选录清代立国以来三十年的词人184位,词作600余篇,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纳兰性德、顾贞观选词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舒写性灵”。闵丰著的《清初清词选本考论》中论述今集的特点时认为是“舒写性灵的选心”[7]。《今词初集》中作品超过10篇的词人共有16人。从他们被选录的作品看都有独抒性灵的倾向。例如西陵派词人丁澎,其词“流丽隽永,一往情深”[8],在今集中有其词作19首,大部分都是情味深厚之作。而吴绮入选今集的词作达23首,高居第四。吴绮在清初以一阙《醉花间》得享大名,并因有“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而被称为红豆词人,他们都符合今集编者“舒写性灵”的标准。

对于《今词初集》鲁超有《序》云:“容若旷世逸才,与梁汾持论极合。采集近时名流篇什,为《兰畹》、《金荃》树帜,期与诗家坛坫并峙古今。”由此可见纳兰与顾贞观有以编选的《今词初集》为旗帜来号召当时的词人进行抒写真情的创作的愿望,甚至假以时日他们也许可以开创词派。以纳兰的身份和当时的影响这是不难做到的,张宏生、闵丰在比较纳兰、顾贞观同朱彝尊、陈维崧时说纳兰性德和顾贞观的独抒性灵的词风堪称“无派之派”。[9]

由此可见,纳兰的真情词论是以抒写真情为标准,兼收“花间”独抒性灵,张显个性的艺术风格,在清初词坛上独树一帜。

(二)抒写性灵———纳兰的真情创作

纳兰性德用真情进行创作,其词作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艺术风格上都以抒写性灵为准的,自然天成。

1.纳兰之词的主题以写情为主

纳兰是写小令的高手,其《饮水词》情真语挚。数十阙凄婉悼亡篇章、大量苍凉清怨哀绝的边塞行吟词及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友情词就是最好的例证。《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忘妇生辰》:“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好一句“惟有恨,转无聊”,直接言恨,恨“衰杨叶尽”,妻卢氏不在,只有“丝难尽”,也谐指“思难尽”。

他的边塞词《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春归归不得。两浆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写出不愿离别又不得离别,想归又不得归的满心惆怅与懊恼。“一年能几团圆”,多少伤感,多少无奈,多少叹息,尽显哀愁与幽怨。

而与顾贞观的友情词《金缕曲赠梁汾》更是情真意切,简直就是向友人永结同心的誓言。“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10]一日心期,此谊长存,历千劫而不改初衷;所惜者,相见恨晚,愿结后生之缘。可谓直抒性灵,感情直率。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以极高的评价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极力称赞纳兰性德,称“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2.纳兰之词在抒情方式上全以真胜

王国维对纳兰词言情之真作了描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11],这是称赞纳兰词言情写景真切自然,纳兰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话语纯真,没有用典,但是传达给读者的却是词人自己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纯真清丽,情感自然。

周焯在《倚琴楼词话》中说:“纳兰容若所著之

《饮水》、《侧帽》词,继响南唐,齐名陈、朱。……其得天也厚,故虽生长华腆,而不作一秾丽语;其涉世也浅,故不作一寒酸语;不知人间有不幸事,故不作一抑郁语。语语以真性情,真学问出之,故不作酬酢语。”[12]可见周氏推崇纳兰的用情之真,不做作,不矫饰。正如刘大杰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试着看纳兰性德对于其爱妻的悲悼与对于朋友的信义以及对于一花一草的歌咏……没有做作,没有虚伪,只是实实在在的吐露出自己的声音。这才是真实的诗、美丽的歌,纳兰性德词的价值全部在这地方。”[13]纳兰之所以在抒情中以真胜的原因,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里认为:“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由于没有受汉人的习气影响,因此能“真切如此”,指出了纳兰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真”的天性。

综上所述,纳兰性德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自觉的实践和提倡其独抒性灵、张显个性的真情主张,并以此来纠正明词的流弊,对有清一代的词学理论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三、以纳兰为中心的真情派词人群体及其影响

纳兰性德并不是“孤家寡人”,在他的周围有一批与其一样以真情为标的、舒写性灵的词人。这些词人追随纳兰的理论和创作,而且他们和纳兰一起影响了整个清代词坛。

(一)纳兰之外真情派代表

纳兰周围的词人中和其观点最接近的是顾梁汾。主情是梁汾(顾贞观)、容若论词、谈艺的立论基石。[14]顾贞观与纳兰最好,徐乾学在《通议答复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中称:“君所交游,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岭,宜兴陈维崧,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顾贞观在《饮水词序》中云:“骚雅之作,怨而能善,唯其情之所钟为独多也。”显然,他俩都“标举‘情’字,主情、重情,以情之真与深为词体生气活力所寄归。”[15]顾氏之《弹指》词集也是“极情之至”。[16]其弟子无锡杜诏(紫纶)于《弹指词序》中有段话可以从侧面侦知:“竹垞神明乎姜、史,刻削隽永,本朝作者虽多,莫有过焉者。虽然,缘情绮靡之习,品则超逸,或者不足于情,若《弹指》则极情之至,出入南北宋而焉有众长,词之集大成者也。”[17]由此知顾贞观是“真情”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谢章铤曾在其《赌棋山庄词话》中说:“(纳兰词)情致与《弹指》最近,故两人随成莫逆。”[18]他们两人于康熙十六年以舒写真情为标准合力选编《今词初集》也说明两人有着共同的主情的词学思想。

此外,顾贞观“以词代书”寄吴兆骞的两首《金缕曲》,“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19]。

参与纳兰性德、顾贞观等所组成的真情派词人还有姜宸英、吴雯、梁药亭等人,当时这些词人围绕在纳兰的周围填词更赋,形成了“四方名士,鳞集一时,埙篪迭唱,公为总持”的局面,纳兰去世前七日在由其“花间草堂”改名为“通志堂”内与顾贞观、姜宸英、吴雯、梁药亭等人“良宵皓月,更赋夜合”。甚至在其去世前一日还“集南北之名流,咏中庭之双树”(顾贞观写给纳兰的《祭文》),可惜“夜合之花,分咏同裁。诗墨未干,花犹烂开。七日之间,玉折兰摧。”(姜宸英写给纳兰的《祭文》)姜宸英在《湛园藏稿》卷三《跋〈同集书〉后》中对纳兰的去世还有一段追忆:“往年容若招予住龙华僧舍,日与荪友、梁汾诸子集‘花间草堂’,剧论文史,摩挲书画,于时禹子尚基亦间来,同此风味也。自后改萁‘通志堂’,数人者复晨夕相对,几案陈设尤极晶丽,而至人不可复作矣。……而予于容若之死,尤多概心者,不独以区区朋游之好已也,此殆有难为不知者言者。”[20]

容若去后这一群体逝去总持全局之人,也失去高举“真情”的旗手,其流派俨然不存,但是“真情”派其抒写真情的理论却影响了清代直至民初的词坛,特别是况周颐、王闿运、王国维等人受之影响益深。

(二)纳兰和其“真情”词派的影响

即使是浙常词派的词人也不能忽视纳兰的真情词论,力主“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的常州派词人况周颐赞赏纳兰“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并称誉其为“国初第一词人”。他的重、拙、大的词学理论是以“真情”为生发点的,况氏用真情派的“情真”为中心对词学作品的风格划分“重、拙、大”的表现形式,故在《蕙风词话》中无论是婉约还是豪放,只要是词人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金戈铁马、闲云野鹤、甚至花前月下,都能得到他的肯定和推崇。

而不是流派内的词人受其影响的就更多,例如受纳兰影响颇深的王闿运,他最为推崇的是纳兰性德的以“性情”为词[21],从他评词常用的“一往情深”、“真情真想”、“情思入妙”等语足可窥见他读词解词推崇的是“妙手偶得”,以“常语常景”所流露出的“自然风采”。王氏虽早受浙派熏陶,又身处常派兴盛之时,但却能站在两派之外,彰显出其独立不群、崇尚自然真情的词学理想,这是与受纳兰真情派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在《张雨珊词序》中称:“数百年来,浙人词为正宗,天下莫胜也。至清朝两百余年,共推成容若、吴榖人,成则北人,几夺浙席矣。”[22]认为纳兰以北人之身,几夺数百年来词之正宗的浙席。可谓评价大胆,但是试想天若假年,此局面未尝不能实现。

而最为推崇纳兰的晚清大家要数王国维了,他对

纳兰的推崇到了极致,称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在人间词话中称纳兰为“独有得意境之深者”,个中之原因则是纳兰词言情真挚自然。王氏和纳兰一样推崇词要主真,重自然抒情,做词、论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最终达到纯任性灵、情词具胜的境地。前文多有涉及,在此不再赘述。

四、结语

纳兰性德和他的真情词派,力主纠正明词之流弊,将词重新拉入抒情文学的怀抱,夯实词言情的本色,其词作的言情之“真”是源于其用情之深。这些词论和创作的探索对于清词的中兴起到了灵魂的作用,以往论清词的中兴都是从作品的数量、做词的人数、流派的多寡、题材的扩充等方面入手,而忽视了词复兴所要必备的一个言情本色的问题,而在清初纳兰和他的真情词派早就对此做出了榜样,这种榜样力量影响了清代词学的复兴路程。但由于纳兰之父明珠罢相的原因,使清人很长时间以来有所顾忌;另外,雍正、乾隆以来推崇字雕句琢、格调纯雅的南宋词风的“浙派”占据词坛,这和纳兰标榜北宋的舒写性灵不想符合,再加上词坛之流派向来以地域、血缘来支撑和命名,因此一直到乾隆末年随着袁枚的性灵诗派影响的日益扩大,词坛上才逐渐重视纳兰之词论和创作,但是极少有人将纳兰和其周围的词人作为一个流派进行讨论,本文目的谨在抛砖引玉,以期学界能给予此问题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26.

[2]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2005.3273.

[3]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4059.

[4]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A].安雅堂稿[Z](卷二).

[5]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M].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

[6]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

[7]张宏生主编,闵丰著.清初清词选本考论[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0.

[8]张宏生.《今词初集》与清初词坛[J].南开学报,2008, (1).

[9]张宏生主编,闵丰著.清初清词选本考论[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8.

[10]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纳兰性德笺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03.

[1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12]周太玄.倚琴楼词话[J].夏星杂志,1914.

[1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台北:台湾中正书局, 1980.

[14]方智范,邓乔彬等.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5.

[15]严迪昌.一日心期千劫在———纳兰早逝与一个词派之夭折[J].江苏大学学报,2001,(12).

[16]陈乃乾.清名家词(卷四)[Z].上海:上海书店,1982.

[17]杜诏著,张秉戍注.弹指词笺注(附录)[Z].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545.

[18]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七)[A].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Z].中华书局,1986.

[19]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

[20]慈溪姜先生全集(卷十八).

[21]杨雨,曾秋香.“尊体”大潮中的“小道”“逆流”———王闿运词学“小道”观[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22]马积高编,王恺运.湘绮楼诗文集?张雨珊词序[Z].长沙:岳麓书社,1996.390.

责任编辑:薛丽娥

Underst and i n g and feeli n g na tura lly:A study on the verse wr iters

of the early Q i n g D yna sty

Zhang Tao,Yang Yu

Abstract:A s fo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 ing Dynasty verses,the late M ing Dynasty and early Q ing Dynasty verse writers atte mp ted t o make s ome i m p r ove ment.There appeared a number of schools accordingly.Nalanxingde is one of the m,who advocated a str ong ele ment of nature in understanding and feeling verses,hence bringing about change t o the then and com ing verse compositi on.

Key words:Eye of nature;feelings of nature;School of Natural Feelings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美醉了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仓央嘉措《十戒诗》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容若《浣溪沙》 《那一世》《长相思》是两位诗人的成名作品,可惜的是,两位身负绝世天才的少年,一个止于30岁,一个止于26岁,一个站在了词的巅峰,一个站在了诗的巅峰。 那一天,我闭目在香雾经殿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那一天》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容若《长相思》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仓央嘉措《见或不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木兰词》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最美的情郎》 回廊一寸相思地,

仓央嘉措诗集读后感

仓央嘉措诗集读后感 《仓央嘉措诗集读后感》 大卞卞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让我想起,便心跳加速的话,那这个人一定便是仓央嘉措。他笔下那彪悍、狂野、不羁的西藏,雪山寒风之外。还有那最温柔细腻的心思都让人人怦然心动。 我想生于那个宝座应该是这个一生追求爱情的男子最大的枷锁。和玛吉阿米的爱情让他平静的人生掀起阵阵涟漪。夜里相会情人留下脚印在雪上,迫与爱人分开。仓央嘉措的一生是如诗如画的一生,更是令人悲泣的一生。在《那一夜,那湖水》中写仓央嘉措与最爱的人玛吉阿米,青海湖畔最后的诀别,其中一段是这样的:他找到了爱的真谛,那是不执着,不放弃,他感谢他的爱人。原来一个男人的成长和圣人的悟道都离不开一个睿智而伟大的女人。 感悟最多的就是一个爱字。爱是修行最

好的老师,在《我问佛》中是我给最大的震撼。我感受到来自我内心的虔诚。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可以比过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带着这种残缺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听在耳中,恍在心上。仓央嘉措就是有这种力量,孤寂而又深情。 一位伟大的法王,动情的诗人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不断被误解,被批评。他的爱情,他的情诗,他的宝座,它的孤寂,他的流浪,以及不被世人所理解的深情。正如学者桑田吉美诺布所说:仓央嘉措最根本的教诲,就在于生命本身,不管它以什么样子显现在我们眼前,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的诗歌里蕴藏着冷静缠绵,《那一世》里的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见与不见》里坚如磐石

孟子对伊尹的评价

永恒的精神不朽的价值 读孟子的《孟子·万章》对中国元圣伊尹评价之语所想到的 中国儒学亚圣孟子在其《孟子·万章》中说伊尹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纳之沟中,自任以天下重如此,故以伐夏救民。”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对元圣伊尹一生的评价。其意是:在伊尹心目中,经常考虑的是整个中国普天之下的人民的生存状况及命运问题,他认为在中国范围内,只要还有一个男子或是妇女,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的话,就如自己把他们推进沟壑中一样,他就是把天下个别人的疾苦,视为整个国家人民的疾苦,把天下人民的灾难,视为自己没有尽到拯救的责任,正因为他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强烈的济天下之难的责任心,所以才顺从汤王告别安逸的种田和以尧舜之道为乐趣的处士生涯,踏上了伐夏救民,灭夏兴商的汤武革命的大道,登上了为实现尧舜所期盼构建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人人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生活而奋斗的壮丽事业中。读此段话后的几点感悟: 一、我认为这是儒学亚圣孟子对元圣伊尹一生的精辟而深邃的评价,是对伊尹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信念,积极处世态度,卓越贡献的总结概括。这是对伊尹全面准确的评价,发人深思,启迪心灵的评价。

二、这是对儒家创始人伊尹“祖述尧舜”宗旨、本质、内涵的深刻描述。孟子在《孟子·万章》中阐明伊尹“祖述尧舜”的史实还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民国36年,上海中华书局发行的《辞海》324页,尧舜条载“仲尼祖述尧舜”。孟子“言必称尧舜”。“祖述尧舜”的含义是遵循尧舜之道,修身治国平天下。孟子这段评价伊尹之语,正是对伊尹“祖述尧舜”,遵循尧舜之道修身形成坚定的信念,进而践行尧舜之道,治国平天下。“伐夏救民”就是对尧舜之道的实践。 三、这是对中国元圣伊尹终生追求的价值观的阐述。此段首先指明伊尹是有广阔的胸襟,在他心中时刻考虑的是整个国家普天之下所有人民,其中只要有一男或一女,没有享受到尧舜之道,大同思想,和谐理念的恩泽的话,就如同自己把他们推入沟壑中一样。尧舜之道就是天下为公,构建大同社会,人人都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生活。民国36年中华书局发行的《辞海》342页,“大同”条载有按语说,“同,犹和也,平也。”这说明尧舜之道的大同思想的内涵本质是和平,即和谐,评语中说伊尹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纳之沟中”,这充分道出了伊尹以尧舜之道,大同思想和谐理念,让人民个个过上和平生活,享受和谐的恩泽,在伊尹头脑中已形成坚定的信念,天下只要有一男一女未享受到和谐的恩泽,就认为自己未尽到拯救的责任感与强烈的内疚,感到万分不安。于是就痛下决心,

《如梦令》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如梦令》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作品介绍】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此词描创造了千古壮丽的大境界,表现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原文】 如梦令① 万帐穹庐人醉②,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③。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④。 【注释】 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②穹庐:圆形的毡帐。 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④解道:知道。

【白话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创作背景】 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时年作者二十八岁。即使扈从圣驾风光无限,但东巡营塞此时正驻扎在白狼河畔,无垠天际、摇曳星影以及浪河的涛声都激起作者对家园的思念,思归折磨着诗人,因而作者写下这首诗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赏析】 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就算塞外景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导读

15级1、2、36班作文学案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导读 前言尘埃里的两朵花 如果你在不经意间推开历史的门,走进去,停步于三百多年前,你会蓦然间看到两个身影,孤寂而清俊,冷落而优雅,他们就像是沙漠中的两片绿叶,尘埃里的两朵花,盛开在那时恢弘的画卷、喧嚣的人海里。即使时空再遥远,你总能穿过历史的长河,清晰地看到他们,因为你的手中和心中,有他们的诗句和情怀。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到“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从“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到“这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两个生命,在各自的孤寂世界里,用最真的心性,最纯净的魂灵,刻画了同样深情、同样清灵的形象。他们,仿佛是两道清泉,从大清山岳一般的庄严与肃穆里流出,一直流到三百多年后,流到无数人的心中。 他们,一个是纳兰容若,一个是仓央嘉措。一个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侯门贵公子,一个是桀骜不驯的六世达赖喇嘛;一个是身处紫禁城而心向布衣生活的词人,一个是游走于布达拉宫与拉萨街头的活佛。他们身份不同,生命所系不同,但是却有着同样的情衷,同样的诗性,同样的纯净与真实。 我始终觉得,他们应该在某个有微雨轻风的黄昏相逢过、对酌过,将各自的孤独和落寞、惆怅和感伤讲给对方听。我始终相信,他们会一见如故,因为他们是那样纯粹的两个生命。 可他们真的错过了那一世的相逢。纳兰容若离开尘世的时候,仓央嘉措两岁。他们仅有的短暂交集,是在彼此陌生的时光和纬度里流逝的。仓央嘉措只是看到了纳兰容若离去时的背影,可那一背影,却分明就像后来他的背影那样落寞。他们像是两颗星,一颗星已经寥落,一颗星开始绚丽,然后终于全部消失在夜空,留下一抹清丽的回忆。 在历史的河流中,他们似乎已经走远,可是在我们寻觅的心中,他们却近在咫尺,仿佛只需要一转念,一回首,就能触到他们的性灵。两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两个清凉孤绝的生命,经历了时间的磨洗,却仍然褪不去当初的光华,他们一直在这尘世绚烂着,如清荷、如秋月。 绝世的才华,以及绝世的情致,涤荡出那些动人心扉的文字,如细雨斜风般让人沉醉,却又如秋叶落阳般让人伤感。他们用自己所有的热情,在文字中徜徉,即使走出来的时候面容苍白。他们,像是两个精灵,在文字的丛林里奔跑,纵然迷失也快意。 因为,他们的文字,是用一腔的爱、一份深挚的情编织的,所以那些诗句能扣住我们的心弦,一次次让我们叹息。为爱而生,是他们共同的誓言。一个生命,若有爱,便不苍白。只是,他们那纯粹而深沉的爱,却被时光研碎了、冲垮了、淹没了。上天给他们无限诗情的同时,也给了他们难以承受的生离死别。把爱当做信仰的两个人,就这样在离别的伤悲中以文字抚慰心灵,然后走向孤寂。 任何绝世的才华,都不能摆脱命运的无情。他们只是两个平凡的生命,当命运的寒风袭来,只能惊愕地望着天空,从悲凉走向更悲凉。但他们又极不平凡,他们是夜空最璀璨的星,他们是寒冬最鲜妍的梅花。 但无论如何,他们落入了那个时代,那样的时空。他们是命运樊笼中艰难呼吸、行走的生命,在自己的世界翩然独立,却又不得不以纯然的生命,陷身在尘世的纷扰与乱流里。他们只需要一个清静的角落,只需要一个心灵相通的红颜,可现实却给他们枷锁,锁住了他们一个轮回的梦。 一个在布达拉宫幽暗的灯光下,一个在威严煊赫的皇帝身旁,将思念、迷惘、寂寞、感

纳兰性德爱情词初探(一)

纳兰性德爱情词初探(一) 【内容提要】 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凄婉哀厉的情调,形成了个人与社会现实十分明显的矛盾。从纳兰性德的身世及其有关爱情的词章中,可明确看出他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和观点,他对封建社会制度下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樊篱、追求个人幸福、争取婚姻自由的行为是同情和赞扬的。纳兰性德是我国满族历史上第一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词人,同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他是隶属正黄旗的满族人,他所在的家族也属满族一个著名的显赫部族。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声威显赫的著名官僚,曾任康熙的内务总管、弘文院学士,后又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这是相当于其他朝代的宰相之职。他为官声誉不好,在任职期间,独览朝纲,卖官鬻爵,大肆贪污受贿,为人极其贪婪。他“广置田产,市买奴仆”。“田产丰盈,日进斗金”。“簠簋不饬,货贿山积”。及至后来获罪,当朝廷“籍没其产,有天府所未有者”〔(1)〕。当时社会上普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作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2)〕。索三指索额图,老明即是明珠。由此可见其冲天势焰。当然,明珠在朝廷如何翻云覆雨、弄权捭阖,不能由纳兰性德负责,但由此形成的优裕生活条件及特殊的社会地位却会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纳兰性德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严格教育,他个人又具“豪迈挺拔之材,勤勤学问”〔(3)〕。他与大多数纨袴子弟不同,对荣华富贵的生活并不十分热衷,也不像许多八旗子弟那样,整日追求声色犬马,沉湎于风花雪月的温柔乡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是将个人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学习和钻研经史之中。他学习的刻苦精神是令人佩服的,即使有病在身,也丝毫不松懈。“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4)〕。17岁时,入太学就读,一年后,首次参加乡试即中举人。来年会试,却因患“寒疾”在殿试的关键时刻不能参加,功亏一篑。为三年后再次参加考试,学习更加刻苦,并拜宿儒徐干学为师。据徐回忆,“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黎明骑马过余邸,讲论书史,自暮乃去”〔(5)〕。22岁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高中二甲第七名,被授予三等侍卫之职,后晋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在清初,清廷对侍卫的选拔是十分严格的,能当上侍卫是十分荣耀的,首先家庭和父兄要为皇上宠信,而上三旗子弟则又受到格外优渥,因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在侍卫中,又以殿前侍卫最为尊贵,这种职务“多以王公胄子勋戚世臣充之,御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满洲将相多由此出”〔(6)〕。康熙将纳兰性德选在身边,一再提拔,可见对其看重和准备委之以重任的用心。而纳兰性德也得以长期伴随皇帝身边,跟随巡视、狩猎,也时与皇上一起吟诵唱和,探讨诗文。由于他出众的学问和应对能力,深得皇上信任赏识。他在病重期间,康熙十分关心,不仅派遣太监时时查询病况,委派御医值班疗理,还“亲处方药赐之”;病逝后,又遣使赐奠,恤慰有加,从这可以看出康熙明显的眷顾之意。几乎可以肯定,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展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通向将相仕宦的云衢大道。 纳兰性德虽然过早逝世,但在短暂的一生中,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赋、词、杂识等作品,表现出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词作尤为出色。其《纳兰词》共收词作342首。梁启超谓“容若小词,直追李主”〔(7)〕。把纳兰性德与南唐二主相提并论,不仅说明了他的词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表明其词在格调和内容上也有与之相近之处。李煜是亡国之君,他的词充满凄婉艳丽的色调是很自然的,而纳兰性德出生于“康熙盛世”,有着高贵的血统和权势显赫的家庭,不仅是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宰辅之府的“贵介公子”,且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又有“一等殿前侍卫”的荣衔,虽然后来其父明珠获罪被查抄,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家庭和个人却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红楼梦》中形容贾府兴盛用语)。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却也充满哀感顽艳的情调就不能不说是一个与社会现实有着明显矛盾的现象了。他在3

古今中外对孔子的评价

古今中外对孔子的评价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天下第一人。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经历朝历代演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颜渊(孔子门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子贡(孔子弟子) *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 宰我(孔子弟子) 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战国思想家) 自有生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荀子(战国思想家) 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雄,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儒效》) 司马迁(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韩婴(汉代韩诗学创始人) 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于无形之乡,倚于理,观人性,明始终,知得失,故兴仁义...(《韩诗外传.卷五》) 王充(汉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论衡.本性篇》)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及其词赏析

清词之盛,史称中兴,在芸芸优秀词人当中,人们把纳兰容若、朱竹诧、陈其年并列为三大词人。纳兰容若本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出身名门,其父是康朝名臣纳兰明珠。纳兰容若天资过人,精通经史,擅书道,工丹青,又善骑射,文武全才。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读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殿考进士,成绩优异,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最后升为一等。在当时,纳兰容若是人人羡慕的旷世奇才。作为当时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随康熙游历四方,和唱诗词,深得皇上器重。不过,在纳兰容若心中却厌倦庸俗的官场生活,无意功名富贵。 人无完人,纳兰容若的一生得到了常人所没有的富贵与地位,但他失去的远远比他所得到的来得重要。纳兰容若少年之时恋上了某位女子,可惜后来这位女子被诏入宫中作康熙妃嫔,天子夺了心中所爱,作为殿下之臣又能如何?古代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纳兰容若在十七岁时与卢氏成亲,刚开始的时候还没走出恋人入宫的阴影,后来相处之下渐生情愫,少年夫妻恩爱不在话下。无奈天意弄人,结发之妻却在她双十年华时病逝而去。自古诗人、词人俱是风流不羁,至情至性,受到如此沉重的精神打击,纳兰容若对名气、地位、富贵更无心一顾。续弦,却难圆旧梦,若不是对那份感情的执著,那些哀婉凄伤的词句便不会出现了。纳兰容若始终无法忘记与亡妻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他的内心充斥着矛盾、压抑、痛苦、悲观,一天天憔悴消瘦,在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终年三十一岁。 纳兰容若博学多才,尤以词著称于世。传世的《纳兰词》是纳兰容若毕生词创作的总集,当时的文人学士俱有高度评价,在民间“家家争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代,有不少评论指纳兰词“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纳兰容若的词多以抒发友情与爱情,没有描写祖国河山如何美好,也没有描写民间百姓如何疾苦。“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文人雅士写诗写词最重要的是发乎自然,情感真切,人类之间的情感是最为微妙的,能够在情感上有此境界的史上不多。 翻阅《纳兰词》满目皆是愁、恨、泪、惆怅、断肠……单是一个“愁”字也用了九十多次,而每一个“愁”字在不同的词中意思也不同。纳兰容若一生所作甚多,只能选出部分我所喜爱的作品并稍作简释,由于古代诗词大多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细细品味,自有另一种感觉。闲话少叙,下面就来赏析一下纳兰容若的绝妙文笔。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首词是容若悼念亡妻所作的,词句色调以青白为主,透出淡雅、悲伤感觉,概叹世间美好的事太短暂了,希望青春与爱情能够得到永生。) 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李宫俊经典语录、纳兰容若语录、仓央嘉措语录、李渔经典语录、雍正经典语录、颜元经典语录、李宫俊的诗2015

李宫俊经典语录、纳兰容若经典语录、仓央嘉措经典语录、李渔经典语录、雍正经典语录、 颜元经典语录、李宫俊的诗2015 题记《我随便一写,你随便一读。》 《李宫俊的诗》是我在2012年底,才以篇章形式发布的一些文字,之前只有零星去写,正式更新已有三年左右,基本不可能完结,短句内容取自未完稿小说中的句子及一些日常生活杂事,一开始就没带着状态去写。所以写的十分随意,嬉笑怒骂随心情。里面不乏有我的隐私及私人情绪,这原属自我情感宣泄,无人看倒无所谓,看的人多了,我反倒不自在。网上被人转载的一些,只是截取了里面一些比较受欢迎的句子,万不能以一盖全。我一向是说,我就这么随便一写,你就这么随便一读。 《李宫俊的诗》又称为《李宫俊的短句》或《李宫俊原创个性签名》,内容以短小精致的各样式文学总成。内容包括短句、毒句、硬句、个签、三行情书、段子、成语、文言文、仿古诗等。 (以下是2012年-2014年)(2015年最新内容在最后面) 1.你是我的,可遇不可求,可遇不可留,可遇不可有。——李宫俊 2.我记得你爱我,或许是我记反了。——李宫俊 3.和别人谈起你,是我想你的方式。——李宫俊 4.若不身在其中,何来感同身受。——李宫俊 5.想念有个别名,叫自捅千刀。——李宫俊 6.等待,并非执拗。只是我也很好奇,想看一下,我是有多喜欢你。——李宫俊 7.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不确定的明天,一个不知道的未来。——李宫俊 8.不要试图挽留一个要走的人,你用什么挽留她,她就会带走什么。——李宫俊 9.如果有好感,那就是喜欢,如果这种好感经得起考验,那就是爱。——李宫俊 10.我怕永不再见,我也怕再次重逢。——李宫俊 11.我假装没有看你,你也假装欣赏风景。——李宫俊 12.有人说:越炫耀什么,越缺失什么。但我却以为:越缺少什么,越觉得别人炫耀什么。——李宫俊 13.如果我死了,请你不要靠近我的尸体,因为我已经没有力气拿起我的手帮你擦眼。——李宫俊

纳兰性德经典诗词-纳兰容若经典爱情古风诗词

纳兰性德经典诗词,纳兰容若经典爱情古风诗词 一代一双人,此生意难成。纳兰性德本名纳兰性德。别称纳兰成德,纳兰容若,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不管是爱情还是各种情感,都能揪出人心里的柔软与思绪。纳兰性德经典诗词,纳兰容若经典爱情古风诗词。1、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纳兰性德《画堂春》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纳兰容若《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3、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纳兰容若《虞美人》4、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容若《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5、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容若《浣溪沙》6、'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纳兰容若《风流子》7、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纳兰容若《采桑子》8、'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 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 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

——纳兰容若《南乡子为忘妇题照》'9、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性德《木兰花》10、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容若11、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纳兰性德《采桑子》12、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纳兰性德13、'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纳兰容若《如梦令》'14、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15、春浅,红怨。掩双环,微雨花间画闲。无言暗将红泪弹。阑珊,香销轻梦还。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纳兰性德《河传》16、嗜书消得浓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17、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18、人生何如不相逢,君老江南我雁北。何如相逢不相识,更无别恨横胸臆。芙蓉江上芙蓉花,秋风未落如朝霞。君如载酒须尽醉,醉来不复思天涯。——纳兰容若《送荪友》19、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纳兰容若《鬓云松令》20、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之运用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之运用 ——杜甫及其诗歌分析 汉本094班祝丽英109233010523 孔子论诗,重在关注诗的社会政治价值,由诗而指向外部世界,诗尽起一种工具与媒介的作用,故所运用的多为“兴”的方式。孔子一看见诗,就想起礼教政治,这几乎成了他的思想定势。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第二位大师孟子,对于诗学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主要是他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及“以意逆志”等观点。这些观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而其总的倾向则是关注于作者与读者的研究。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察孟子之本意,知其所谈的是“尚友”,即交朋友的规律原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而“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孟子·万章下》交朋友的前提是了解对方,其途径不外乎两条——言与行。同时代的人,可以“听其言而观其行”,直接了解;而对于古代的人,则由于无法超越的时间阻隔,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来把握其思想品行,从而作出判断。孟子之义,“尚友”是目的,“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为手段,这是引文中最基本的逻辑关系。而在这个大的逻辑结构内部,又蕴含着次级关系,即“论其世”是知其人的前提。所以,这段话中得次级逻辑关系可以作为孟子诗学来理解,其表述形式为:对诗、书进行阐释,必须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知人论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作者研究;一为社会历史研究。通过对作者所处时代的研究,从而揭示作品的内容和意义。解释作品同研究作者及其所处时代之间,构成目的与方法的关系,“知人论世”所讲的主要就是方法问题。 而我们在杜甫的诗歌里面,很多时候都能运用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分析,从他的诗里行间我们能够体会出杜甫深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感情。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杜甫的诗歌《蜀相》:

纳兰性德作文800字完美版

纳兰性德作文800字 在当今社会,高富帅这名词广为流传,顾名思义,长的高挑帅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加上做事有礼貌,懂分寸,一般就变成了女生眼中的完美情人。如果你身边出现一个温文尔雅,长相俊美,身世显赫,能文能武,又一颗痴情心的男孩,你是否可以让为他变得如梦如痴? 纳兰性德是我为数不多敬佩的清朝婉约派词人,我曾因为他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久久不能自拔。她的词作感情真挚,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我想,拜读过《纳兰词》的朋友,都会有种痛彻心扉,不能卒读的错觉。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足见纳兰性德的影响力之深远。 他的一生颇为传奇,父亲纳兰明珠是朝廷重臣,权势之大,让人不可小觑。母亲觉罗氏,一品诰命夫人。按现在人的话说,含着金钥匙出生,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加上从小聪慧,文韬武略无不精通,18岁中举,前途光明,可就是这样一个世家公子,他却有一颗超脱之心。“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就可以看出对名利的淡泊,他想追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美人为伴,男耕女织,不理世俗,安然若素。可就是这样简单的想法,对她来说却难比登天,事实证明,老天是公平的,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却等不到相爱白首,徒增凄凉。 “我是人间惆怅客”透露出多少无奈。纳兰公子的第一任妻子卢氏,两人珠联璧合,恩爱有加,怎奈天意弄人,仅仅三年,卢氏就因产后受寒而死,对落入情网的纳兰公子来说,可以是致命一击。致使很长一段时间悒悒不乐。俗话说,诗人不幸诗词幸,为了挽怀亡妻,公子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悼亡诗,在诗词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纳兰性德也想做到仓央嘉措所说的不负如来不负卿。奈何时运不齐,命运多舛。人生第二位重要德女人沈宛出现,彼此爱慕,心意相通,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有成人成眷属,好久不长,年仅30的纳兰容若与世长辞,一代传奇,就此陨落。

历史趣谈《荀子》地位上的争议 该如何评价孟子荀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荀子》历史地位上的争议该如何评价孟子荀子 导语:清朝考据学家梁玉绳继承“尊孟贬荀”的文化语境中,情绪上并不承认荀子“可并吾孟子”,但王先谦《荀子集解序》云谢墉《荀子笺释序》在钦定 清朝考据学家梁玉绳继承“尊孟贬荀”的文化语境中,情绪上并不承认荀子“可并吾孟子”,但王先谦《荀子集解序》云谢墉《荀子笺释序》在钦定《四库全书提要》“首列荀子儒家,斥好恶之词,通训诂之谊,定论昭然学者,始知崇尚。”谢墉披览《荀子》全书,深有感触地说:“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谢墉以孔、孟、荀来简述先秦儒学史,或者以孟、荀两脉来架构孔子之后先秦儒学的发展。 清朝历史学家谢墉《荀子笺释序》曰:荀子生孟子之后,最为战国老师。太史公作传,诸子排名,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余若谈天、雕龙、炙毂及慎子、公孙子、尸子、墨子之属,仅咐见于孟、荀之下。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小戴》所传《三年问》全出《礼论篇》,《乐记》、《乡饮酒义》所引俱出《乐论篇》,《聘义》“子贡问贵玉贱珉”亦与《德行篇》大同,《大戴》所传《礼三本篇》亦出《礼论篇》。《劝学篇》即《荀子》首篇,而以《宥坐篇》末“见大水”一则附之,‘哀公问五义’出《哀公篇》之首。则知荀子所著,载在二《戴记》者尚多,而《荀子》原书或反而残缺散失。观于《议兵篇》对李斯之问,其言仁义与孔孟同符,而责孪斯以不探其本而索其末,切中暴秦之弊。乃苏氏讥之,至以为“其父杀人,其子必且行劫”。然则陈相之从许行,亦陈良之咎与?此所谓“欲加之罪”也。荀子在战国时,不为游说之习,鄙苏、张之纵横,故《国策》仅载谏春申君事,大旨劝其 生活常识分享

纳兰容若经典爱情诗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

纳兰容若经典爱情诗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导读:1、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性德《浣溪沙》" 2、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 ——纳兰性德《鬓云松令》 3、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纳兰性德《采桑子》 4、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着分携泪暗流。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花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纳兰容若《南乡子》 5、散帙坐凝尘,吹气幽兰屏。茶名龙凤团,香字鸳鸯饼。玉局类弹棋,点到双气影。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纳兰容若《生查子》 6、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 7、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纳兰容若《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8、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纳兰容若《虞美人》 9、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木兰

辞·拟古决绝词柬友》 10、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11、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催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干。最是繁枝摇落处,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容若《临江仙》 12、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纳兰性德《采桑子》 13、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纳兰容若《采桑子》 14、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 15、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纳兰容若《虞美人》 16、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纳兰容若《南乡子》 17、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古诗词:纳兰性德《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词:纳兰性德《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 楼》原文译文赏析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清代:纳兰性德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译文】 黄昏时分,夕阳依依,暮掩小楼,朱帘斜斜垂挂在软金钩上。依靠着栏杆,看那残阳斜晖,心中难掩愁绪。 那位盈盈动人的女子骑马而过,她略施薄妆,浅描眉黛,却也别有一番妩媚风流。她见到有陌生人就脸生红晕,神情羞涩却又回头顾盼。 【赏析】

该篇采用叙事的手法,正所谓“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而叙事者少见”。所以显得更为奇妙。 上片情语出之于景语,写女子意兴阑珊之貌。首句点明时间是黄昏,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朱帘斜斜地垂挂在软软的金钩上,一副颇无心情的懒散样子。“倚阑无绪不能愁”是说这位女子倚靠着阑杆,心绪无聊,而又不能控制心中的忧愁。此三句以简洁省净之笔墨描摹了一幅傍晚时分深闺女子倚栏怀远图,为下阕骑马出游做好铺垫。 下片亦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但同时描绘了一个细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这位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有个盈盈骑马过”一句,清新可喜,与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盈盈”一词,形容女子,有说不出的熨帖生动。“薄妆浅黛亦风流”一句则凸现了她的风情万种,“薄”、“浅”形容她的容貌,“亦”字说她稍加打扮就很漂亮。末句言,“见人羞涩却回头”。这只是少女一个极细微的,几乎叫人难以察觉的动作,词人却捕捉到了,轻轻一笔,就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娇羞的复杂心情。可以说骑马少女薄妆浅黛羞涩回头的神态,把原本显得低沉的夕阳、小楼、斜挂的朱帘、软垂的金钩及无聊的心绪衬托为一幅情景交融、极具美感的画卷,读来口角生香,有意犹未尽之感。 扩展阅读:纳兰性德文学成就

纳兰性德与李煜对比

两种人生,一处哀婉 -----论纳兰性德与李煜词之异同 内容摘要:七百多年前,一个是一国之君,享受着宫中的辉煌华丽,歌舞升平,国家灭亡后,他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七百多年后,;另一个是权倾朝野的相国之子,皇帝身边的红人,从小锦衣玉食,仕途一片光明,在经历丧妻之痛后,他变得惆怅,更加向往自由。李煜与纳兰性德,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他们相似的词风,李煜在前期主要描写宫廷生活,多富贵气,在后期,由于经历了亡国之痛,词风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绝望与愧疚。纳兰性德的词有一些更为婉约闲适,有的又豪放。但是他们的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哀婉,无形之中透露着一种凄楚,惆怅。本文主要就纳兰性德与李煜词风之异同来进行分析对比,来探究跨越七百年时空的两位大词人的词之奥秘所在。 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异同 引言:梁启超曾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1]虽然两人生活的时间相差七百多年,但是他把纳兰性德与李煜相比,可见二者之间在词上肯定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这也肯定了纳兰性德在词上所达到的高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他认为纳兰容若的词清新闲适,不沾染俗气,能够做到随心情真意切,是北宋以来难得的大家。同时王国

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称赞李煜“李重光之词,神秀也。”[3]他认为李煜的词已经不只是句美,用词美,它的高度更是升华到了神韵上,每一句都是用心写成,抒发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可见纳兰性德与李煜在中国古代词人中占有重要地位,都是写词的大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通过他们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词来探究他们词风的异同。 一、纳兰词多婉约、清新、淡然,李煜词多艳丽、富贵 人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人的生长生存环 境,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更能决定人 的不同未来,这些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就像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孟子能有个更好的环境学习,就搬到了学堂附 近,,孟子在学堂耳濡目染,终成为一名儒学大家,可见环 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纳兰性德出身于一个显赫之家,父亲是当朝相国,母亲是阿济格正妃所生第五女,纳兰家族属于满洲上三旗 之一的正黄旗,可谓是当时最有权势的达观贵胄。这样的 家庭注定了他一生必然是荣华富贵,繁花似锦,容若从小 就显示出了他的聪慧,博古通今,能文善武,二十二岁就 考中进士,随后又升为一等侍卫,经常陪伴在康熙皇帝身 边,是当时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这样的生活环境,却没有 是他成为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他拥有天下人都 想拥有的东西,但却不是他真心想要的,他并不眷恋官场

纳兰性德爱情词感情寄托

毕业论文(设计) 论纳兰爱情词的情感寄托 Entrusted emotion of the Poems of Nalan Xingde 姓名: 学号: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07 指导教师: 2011年 1 月日

摘要 清初词人之冠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纳兰一生著作颇丰,而最出名的自然是他的词,共计347首,其中最具特色、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是他的爱情词。纳兰爱情词“不光占有纳兰词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其全部词中的精髓部分,是诗人呕心沥血,掬其眼泪,和墨铸成的珍品”。爱情词在纳兰词中占有如此大的比例,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以纳兰爱情词为研究蓝本,分析纳兰三段不同的爱情及其爱情词的情感寄托。 关键字:纳兰爱情词情感寄托哀感顽艳 Abstract Nalanxingde was a poet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is originally name was called Chengde, nichname was rongruo and his literary name was Lengjiashanren.His name was famous and his words was the most outstanding on the literary scene. Nalan `s words have about 347, love words take up about one-third of his words, is the essence of all the word.The main tone of love words is mournful and agreeable. Key words:Nalan love words miss mournful and agreeable

历史人物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文 / 纤手香凝6 纳兰性德的词,没有李白“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的震撼力量,也没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豪放旷达,所以它总在我的视线之外,在远离我遐思的空间里,悄悄沉寂。 直到有一天,翻开高中学生的《语文读本》,我看到了这首《长相思》,方为词中那淡淡的愁绪所感染,读完全词,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壮与豪迈。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漫与温馨。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实质上,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末一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