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_梁启超论_情圣_杜甫_周生杰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_梁启超论_情圣_杜甫_周生杰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_梁启超论_情圣_杜甫_周生杰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_梁启超论_情圣_杜甫_周生杰

杜甫研究学刊二★★五年第一期 总第83期

诗是吾家事 人传世上情

———梁启超论“情圣”杜甫

周生杰

〔摘要〕 梁启超运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在“诗圣”的光环上再冠以杜甫

“情圣”的赞誉。他认为“情”是杜甫及其诗作的内核,是杜诗被称为“诗史”的重

要表现之一。梁还探讨“情圣”的情感表现,论述杜甫丰富的写情方法,不乏创见。

〔关键词〕 

梁启超 “情圣” 杜甫

作者:周生杰,

南京大学中文系04级博士,江苏,南京 210093。

“情”在常人眼里常常处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窘境,但杜甫却通过其诗作“直写真情至性”①

,因为他是一个主体精神很强的诗人,不只关心自己的得失,更关注国家命运、社会现实,特别是下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他的“情”是每一个读过他的诗的人都能感受到的,其情充斥整部杜诗之广且深是前此后此诗人所无法比拟的,因而近人梁启超赞誉他为“情圣”。

一、“`情圣'杜甫”的提出堪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的梁启超先生,一生博览群书,著述等身,在推动清末民初二十年间一系列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运动的同时,对我国古典文学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历史上各期的文学

现象都引起了他的关注,著有一系列学术论著。其中,任公先生对大诗人杜甫可谓情有独钟,每每买到一种新的杜诗版本,他都欣喜不已②

;日常写诗常常以老杜为典范,写过多首拟杜诗;致子女的信中称“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③

;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和《最低限度必读书目》中一再强调读《杜工部集》的必要性;《饮冰室诗话》中多次把忧国忧民、内容充实的诗歌拿来与杜诗比较;答《清华周刊》的记者问时,把《杜工部集》列入留学美国应带书目,并说:“所带者总是为自己随时讽诵或用功时任意批注而设。”梁启超深爱杜诗,1922年所作的《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及《情圣杜甫》等文章运

58

用了独特的学术视点研究杜甫,在杜甫的“诗圣”光环上再冠以“情圣”的赞誉,是他的创见。他说:

杜工部被后人上他的徽号叫做

“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

很难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我以

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

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

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的方

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

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

一震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

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

所以我叫他做情圣。④

从晚唐以来,杜甫和杜诗开始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各种桂冠随之而来,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集大成”。唐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更明确地说:“杜子美之于诗,实称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⑤二是“诗圣”。宋杨万里说:“苏、李之诗,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⑥首标一个“圣”字,大大提高了杜诗的历史地位,但还没有直接的“诗圣”之说。终生以研究杜甫为己任的明人王嗣奭,正式称杜甫为“诗圣”,其《梦杜少陵作》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三是“诗史”。唐孟棨在《本事诗·高逸第三》中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是第一次明确以“诗史”冠老杜。黄庭坚有诗《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写道:“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⑦这里的“史笔”即“诗史”之义也。

以上加于老杜及其诗作的称号都是与“诗言志”传统诗学观分不开的。其中,“诗圣”和“诗史”是从内容上说的,杜诗在关注民生疾苦和国政时事,反映社会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上是前此后此的诗人无法比拟的。而“集大成”指的是杜诗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能够承先启后,“尽得古今之体势”,它“沉郁顿挫”的诗风一直高标诗坛。但是,这些论点对杜诗的情感特征的分析不够深刻,缺乏具体的、概述性的论断,梁氏所提出的“情圣”杜甫的观点弥补了这一不足。

杜甫出身书香世家,良好的家世背景为他接近上层、“致身尧舜”做好了铺垫,而生活的艰难和遭受战乱又为他关注下层打下了厚重的思想基础,因而杜诗就不仅是“善陈时事”,更重要的是善述人情。杜诗对现实的反映,不是一种纯粹出于理性的认识和判断,而是积压在心中的至性至情的自然倾泻和流露,这些感情完全超出了自怜自怨的狭小格局,具有一种博大的人道内涵。

从情感的角度来论诗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一贯做法。大诗人屈原的《惜颂》中有“惜颂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是“抒情”一词在文学作品中的首次出现。到了《诗大序》提出“吟咏性情”之说,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开始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而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观点,已经体现了诗歌是一种能对情感进行审美的独特文体,从而使诗人在创作构思时获得一种有别于理性认知的新的思维方式。当然,《文赋》主

59

要不是来论诗的,但这一句却突出了古代诗歌美学离不开情感的因素的特征。以情感论诗更为重要的是钟嵘的诗歌理论,他的《诗品》以“情”为纲,由“情”及意,认为诗的审美本质是抒情,诗的美感特征是“有滋味”。

梁启超对杜甫冠以“情圣”的称号,注重从诗人的主体感受来论诗,是对陆机、钟嵘诗歌理论的继承,他说:“后人恭维他的诗是诗史;但我们要知道他的诗史,每一句每一字都有个`杜甫'在里头。”⑧这种见解不但没有削弱老杜“诗圣”的价值,反而提升了人们对“诗圣”更进一步的认识,因为,既然是“圣”,杜甫的写情手法和诗作的缘情特质一定有其独到的地方,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事实上也正如此,杜甫是一位极热肠的人,又是一位极有脾气的人,表现在诗作中,处处充满了情感,喜则“涕泪”,恨则“惊心”,即便是客观的叙述,也包藏一颗炽热的心。

二、“情圣”杜甫的情感内涵

梁启超研究杜甫,遵循“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诗人的生活时代和审察诗人一生的坎坷经历,来概述杜甫的整个人格,从而把握诗作的情感内容。他说:

……唐朝民族化合作用,经过完

成了,政治上统一,影响及于文艺,

自然会把两派特性合冶一炉,形成大

民族的新美。初唐是黎明的时代,盛

唐正是成熟的时代。内中玄宗开元间

四十年太平,正孕育出中国艺术史上

黄金时代。到天宝之乱,黄金忽变成

黑金。时事变迁之剧,未有其比。当

时蕴蓄深厚的文学界,受了这种激

刺,益发波澜壮阔。杜工部正是这个

时代的骄儿④。

同时,任公先生还叙述了杜甫曲折的一生,以此得出其情感内涵。

首先,杜甫对下层的痛苦感受深。梁氏说:“他的眼睛注视到社会最底下那一层;他最了解穷苦人们的心理。所以他的诗因他们触动情感的最多,有时替他们写情感,简直和本人一样。”⑧基于这一论断,梁启超把杜甫最著名的“三吏”、“三别”看作是那个时代社会状况最真实的“影戏片”,认为杜甫已经与诗中所描绘的那些下层人的精神合并为一,作《垂老别》时,老杜已化身为那位年逾花甲还被拖去当兵的老人,写《石壕吏》时,已经化身为三男不在身边的老妇人。梁氏此论与明人王嗣奭评“三吏”、“三别”的“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⑨的观点正相吻合。遭值乱离之时,杜甫的这种情感最多,《哀江头》、《哀王孙》、《忆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作,都站在时代和国家的高度,关注百姓的疾苦。老杜之所以有这种胸襟,是因为“他对于下层社会的痛苦看得真切,所以常把他们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④。在论及这种情感特征时,梁氏把老杜和白居易加以比较,认为白虽然也走这个路数,但主观的讽刺色彩太重,不能做到杜甫的哀沁心脾。只有常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来看待的诗人,才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惟其如此,研究杜甫才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真实内心、真实情感,梁启超可谓抓住了牛耳。

其次,杜甫对亲友之情感得切。杜甫早年漫游四方,中年遇安史之乱,晚年流落西南,与家人聚少离多,诗作中对他们往往有至性亲情流露。梁启超以《同谷七歌》、《述怀》、《月夜》、《奉先咏怀》、《彭衙行》、《羌村》等为例,具体阐述老杜诗作中表述的浓挚亲情,他说:“那《述

60

怀》里头,`反畏消息来'一句,真深刻到十二分;那七歌里头`长镵'一首,意境峭入,这些地方我们应该看他的特别技能。”⑧这所谓的“特别技能”指杜甫在写亲情时的“真”和“浓”,是其表情的重要特色之一。梁启超分析《月夜》一首后说;“这种缘情旖旎之作,在集中很少见,但这一首已可证明杜工部是一位温柔细腻的人。”④莫砺锋先生在谈到杜甫的亲情表现时也说:“杜甫的仁爱之心完全来源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毫无伪饰的成份,也无任何虚矫或浮夸。其一生中始终与家人同甘共苦,对妻、子的爱是其仁爱之心的逻辑起点。”⑩杜甫还非常重视友情,他的作品中很多是与友人和作或怀人之作,大都写得情真意切。梁启超仅举《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和《梦李白》评说道:“这些诗不是寻常的应酬话,他实在拿郑、李等人当一个朋友,对于他们的境遇,所感痛苦和自己一样,所以做出来的诗句句都带血带泪。”④

第三,杜甫能准确把握时代的情绪。梁启超说:“杜工部的`忠君爱国',前人恭维他的很多,……内中价值最大者,在能确实描写出社会状况,及能讴吟出时代心理。”④老杜讴吟时代心理非常准确,这是由于他对当时的社会弊政看得透,他不但能在动乱时代看到问题的症结,更能从繁华的表面中预示出行将到来的危难。梁启超举《后出塞》五首之四为例,分析杜甫在这些诗作中情感特征后,说:“读这些诗,令人立刻联想到现在军阀的豪奢专横———逼肖奉、直战争前张作霖的状况。最妙处是不着一字批评,但把客观事实直写,自然会令读者叹气或瞪眼。”④“客观事实的直写”,是诗人情感冷静的表现,是勃发情感的极度压抑。对于这种情感的特质,任公先生分析说:“人类对于某种社会现象之批评,自有共同心理,作家只要把那现象写得真切,自然会使读者心理起反应,若把读者心中要说的话,作者先替他倾吐无余,那便索然寡味。”④事实正如梁氏所说,恐怕任何时代的读者读到《丽人行》末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时,都会会心一笑,因为杜甫的这类诗歌讽刺时事、针砭弊政,往往不着一字议论,完全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评说。

三、“情圣”杜甫的写情方法

在分析杜甫其人其作时,梁启超处处离不开“情”字,“情”是杜甫及其诗作的内核。正是有了“情”,千百年来,杜甫的诗作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其诗越读越有味,其情越积越淳厚。老杜情之所至,对下层看得真,对亲友的境遇感受得切,处处流露至性亲情。

关于杜甫的这些以情动人的作品的创作方法,梁启超给了它们“半写实派”的评价,他说:

他处处把自己主观的情感暴露,

原不算写实派的做法。但如《羌

村》、《北征》等篇,多用第三者客

观的资格,描写所观察得来的环境和

别人的情感,从极琐碎的断片详密刻

画,确是近世写实派用的方法,所以

可叫做半写实。这种作法,在中国文

学界上,虽不敢说是杜工部首创,却

可以说是杜工部用得最多而最妙。从

前古乐府里头,虽然有些,但不如杜

工部之描写之微。这类诗的好处,在

真事愈写得详,真情愈发得透。我们

熟读他,可以理会得“真即是美”

的道理④。

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总结出我国古典韵文常用的表情方法有奔迸的表情法、回荡的表情

61

法、蕴藉的表情法、象征派的表情法、浪漫派的表情法以及写实派的表情法等,在具体论述每一种表情法时,都谈及了杜甫是如何运用这方法的。但是,作为“情圣”的杜甫,在表情上还有超出他人之处,梁氏说表情的好诗“最少亦要说到了他才成功;所以他在我们文学界占的位置,实在不同寻常;同时高、岑、王、李那些大家,都不能和他相提并论”⑧。具体来说,梁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调和之功。梁氏认为杜甫“能将许多性质不同的情绪,归拢在一篇中,而得调和之美”④。所谓“调和之美”,即在同一首诗中,诗人往往会把诸多丰富的感情同时迸发出来,而且能够做到迂徐缓和、杂而不乱,如《羌村》三首实写自己情感的地方很少,只是说日怎么样,云怎么样,鸟怎么样,鸡怎么样,老妻怎么样,儿子怎么样,邻居怎么样,通读全诗之后,诗人的情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拶转开合。杜甫写诗既能做到“愈拶愈紧,愈转愈深”,又能“淋漓尽致一口气说出”④,有的篇章几乎是一句一意,而诗人的情感如乱石堵胸,不能尽吐,又不能不吐,断断续续,哽哽咽咽,看似无条理、无章法,实为文章之能事。与此相反的是,有的篇章,老杜的写情方式却是大开大合,情来如山倒,情去似潮退,是剧烈的起伏。比如《忆昔》,上半篇极力追述从前太平光景,从社会道德上加以赞美,下半篇反过来说现在的乱离景象,对比十分鲜明。关于这一点,梁启超进一步说:

他表情的方法,可以说是《鸱

鸮》诗或《黍离》诗那一路,不是

《小弁》诗那一路,和《楚辞》更是

不同。他向来不肯用语无伦次的表现

法,他所表现的情,是越引越深,越

拶越紧。……至于那吞咽式,他却常

用,《梦李白》那首,便是这一式的

代表。但杜甫到底是曼声的比促节的

好⑧。

第三、语简情浓。梁启超以《喜雨行在所》之“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述怀篇》之“反畏消息来”,《登岳阳楼》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句,分析了诗人在创作这些诗篇时的酸甜苦辣的内心情感,这种用极少的字表极复杂极深刻情绪的手法,真正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艺术。杜甫还经常把这种写情方法运用到写景抒情的诗作中,其《倦夜》、《登高》体物入微,短短的律诗中,竟然表达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在里面,很多的意象往往是通过一个字就渗透出的。

第四、善于在巨变中写喜情。韩愈说过:“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1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愁情作品,他们都是写愁高手,但是,用诗歌抒写忧愁、哀痛、愤恨、爱恋等,都还比较容易些,而能够把喜情也写得开合恣肆,似乎只是老杜一人的专利了。梁氏所发现的这一写情方法,也是杜诗有别于其他诗人的卓越而独特的创作艺术,他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说:“那种手舞足蹈情形,从心坎上奔迸而出,我说他和古乐府《公无渡河》是同一样笔法。彼是写忽然剧变的悲情,此是写忽然剧变的喜情,都是用快光镜照相照得的。”④基于此,任公认为古今作家中,能将喜情写得逼真,读了令人发怔的,除这首外,怕没有第二首。当然,任公其说

(下转68页)

62

重心南移趋势,华阳迟早都会回归成都市区。从历史文脉上看,三瓦窑到黄龙溪这段流程符合“成都直属市区河流”这一条件。况且黄龙溪水码头本来就是锦江的趸船码头。商船客船从岷江下游进入成都,先趸船於黄龙溪,然后依次从容进入成都市区河道。5.为什么不宜将锦江流程划到彭山县江口镇?黄龙溪到江口镇这段流程,古人也有称为锦江的。如明末清初张献忠血洗四川,曾将抢掠的大量宝藏隐藏起来。相传,隐藏的地点就在锦江江口(即今日彭山县江口古镇)。但是,江口今不属於成都直属市区,与锦城隔市隔县。不符合锦江流锦城的广义内涵。又者在延伸整治锦江下游的规划处理上成都市与眉山市各有自己的重点和特点,强求统一步调其利弊难以评价。再说,在为锦江做人类遗产项目的延伸补报工作上也有一定难度。权衡之下,还是止点暂到黄龙溪为便。当然锦江丢下黄龙溪到江口这不到20里的流程,从心理上说,笔者本人也感到于心有憾。

五、锦江,在地名上如何标识

愚意认为,是否可作如下处理?锦江水系:锦江干流———清水河、南河、合江亭到黄龙溪流程;锦江北支———城区府河段;锦江东支———沙河;锦江西支———西郊河。传媒和正式称谓中不再使用“府南河”一词。因为(一)成都本无此河流。(二)这一名称没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三)这一名称容易谐音讹传为“腐烂河”。(四)“府南河”之称没有锦江名称具有的直觉美感。

“府南河”作为“府河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一个遗留衍生词,将在历史记意中重重地刻下痕迹,但是作为成都市河流的名称理应正名为锦江。

责任编辑 曾亚兰

(上接62页)

亦不乏个人喜好在内,未必为公允立论,但我们应该看到他对杜甫的写情方法是极为推崇的。

梁启超对杜甫的高度评价,与其晚年的文艺思想的转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早期的梁启超发起过文学救国运动,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史界革命”,思想上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学术研究已经渗透到文化内部,逐渐看到了文学作品用情来激发的本质,“情感的性质是本能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质是现在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⑧同时,他研究古代文学也是实实在在看到了古代文学的精华有助于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发展,由提倡“尽性主义”转向“情感中心说”,强调的是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文学情感的净化力量,在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②《致梁思顺》(1912年12月5日),《梁启超全集》6111页,北京出版社,1999.

③《致梁思成》(1927年2月16日),《梁启超全集》6253页,北京出版社,1999.

④《情圣杜甫》,《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八,中华书局,1936.

⑤《韩愈论》,《淮海集》卷二二.

⑥《江西宗派诗序》,《诚斋集》卷七九.

⑦《山谷诗外集补》卷四.

⑧《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七,中华书局,1936.

⑨《杜臆》卷三.

⑩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

1《荆溪唱和集》第291页,中国书店,1991年6月第1版.

责任编辑 刘晓凤

68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最新《杜甫诗三首》练习

《杜甫诗三首》练习 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萧()森暮砧()万壑()环珮()青冢() 朔()漠省()识渚()清潦()倒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江间波浪jiān()天涌⑵白帝城高急暮zhēn() ⑶一去紫台连shuò()漠⑷万里悲秋常zuò()客 ⑸艰难苦恨fán()霜鬓 3.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他亦被称为“”作品集有 5.请举例分析《秋兴八首(其一)》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 6.“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万壑(hè)渚(zhǔ)清萧(xiāo)条环珮(pèi) B.潦(liáo)倒千载(zài)凋(diāo)零露(lù)水 C.霜鬓(bìng)青冢(zhǒng)单(chán)于荆(jīng)门 D.朔(sù)漠省(xǐng)识嗟(jiē)尔暮砧(zhēn) 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9.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 (一)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杜甫诗三首提高题及练习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提高题及练习题答案杜甫诗三首提高题及练习题答案 《诗三首》训练提高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释义: 塞上风云()急暮砧()群山万壑()朔漠() 青冢()省识()渚清()霜鬓() 2。赏析下面,说说划线在诗中表达的深意。 (1)丛菊两开他日泪(2)群山万壑赴荆门 (3)一去紫台连朔漠(4)独留青冢向黄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律诗讲求对仗。试运用你掌握的知识,分析《登高》在对仗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体诗讲究押韵,找出《咏怀古迹(其三)》诗中押韵的字,说说律诗在押韵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例《阁夜》:前一层写秋夜江景;后一层咏卧龙跃马。试照此形式归纳这三首诗前后两层的大意,体会杜甫律诗章法的严密。

(1)《秋兴八首》(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怀古迹》(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诗,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而且要经常自觉地积累这方面的体会。下面是一位同学介绍自己朗读《登高》的心得,你对其有什么看法? (1)诗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猿”、“鸟”二字语气加重,读音适当拉长。 (2)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 (3)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上联“万里”、下联“百年”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愤恨的,宜急速读出。 (4)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7.请根据注释,认真研读《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然后回答问题: 摇落深知宋玉悲①,风流儒雅②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③。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_望岳_春望_石壕吏》同步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同步练习题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 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钟:) ⑶荡胸生曾云(荡胸:) ⑷会当凌绝顶(会当:) ⑸家书抵万金(抵:) ⑹浑欲不胜簪(浑:) ⑺老翁逾墙走(逾:) ⑻吏呼一何怒(一何:) ⑼有孙母未去(去:) ⑽犹得备晨炊(犹得:)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 ..苦。 ..怒,妇啼一何 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 二男新战死(新:) 死者长已矣(已:) 室中更无人(更:) 1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1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14、“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2.默写: (1)造化钟神秀,。(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6) ,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横线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7.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 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杜甫 绝句特色之拗体

拗体 在杜甫的绝句诗里出现较多,特别是以七绝为甚。前人对杜甫的诗七绝不太满意的地方是原因之一,便是拗体太多而不中格律。杜甫写的七绝是比较随便的,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凡题材不宜构成出长篇的,他多半用七绝的形式表达。如《戏为六绝句》,是一种杂谈式的论诗诗,评今论古,给后人的启发很大。但杜甫入蜀后所做的绝句多为描写当地的风景和风俗人情的的组诗。 如,《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陵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再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恰恰啼。”(其六)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其七) 与盛唐时期一般绝句不同的是,杜甫的绝句在声调上不是那么悠扬和谐,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而且受民歌的影响,更多的是杂有当时流行的口语。杜甫的这类诗,既有连篇的吟唱,又有单篇的短章;既有长调的反响,又有拗体的独特。多一气呵成的直实之作,其妙处在于活跃着怏然的生活情趣。富于奇思妙想, 如《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为了更完美的表达诗意,他往往不注重格调和语序,这一举其高明之处不在于无视格律,而恰恰在于他能够严格地遵守格律而多变化,使绝句因格律这一固定的形式具有活跃的生命力。他的绝句多连章体和拗体,声调拗峭、笔墨质实,而多议论,改变了盛唐绝句的那种蕴藉含蓄的清丽格调,创立了一种与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致的绝句新风貌。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说课材料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 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 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

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xx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1.《xx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6.《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画图省识春风xx归夜月魂)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5.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xx下不尽xx滚滚来) 3-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xx白鸟飞回) 3-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7.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xx下不尽xx滚滚来) 3-8.xx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1 第课教师周雄杰时间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 不胜簪()决眦() 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造化钟神秀(聚集) 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C.浑欲不胜簪(混乱) D.二男新战死(最近)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 A .清新自然 B .壮阔雄奇 C .含蓄蕴藉 D .慷慨悲凉

过关能力-《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过能力-《杜甫诗三首》 一、[2018河南郑州七中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孤雁【注】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笔下的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呼唤着同伴。“飞鸣声念群”可谓一诗之骨。 B.颔联用“一片影”衬托“万重云”,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勇敢。 C.颈联写孤雁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D.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诗人以孤雁自喻,感情真切,符合“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2018湖北武汉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①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①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②干气象:喻指诗人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3.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通往渼陂的道路曲折,高耸的紫阁峰倒映在渼陂河里。 B.“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表现了渼陂当

时物产的丰美。 C.“佳人拾翠春相问”以抒情的笔调,回忆昔日长安美好的春景,游春女子采拾起美丽的羽毛相互赠送,其乐融融。 D.“仙侣同舟晚更移”是描写眼前之光景,表现游赏之快乐,即便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2018河北正定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酌酒与裴迪 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注】。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弹冠:指将出来做官。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先说自己胸中郁积愤藏,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愁,再解释原因,表明内心感受。 B.颔联写白首相知尚且反目成仇,“先达”者侮笑“弹冠”者,可见世态炎凉,人心不古。 C.颈联描写景物的视角从户内转向户外,为诗人酌酒时举目所见。 D.尾联两句借景抒情:世事如浮云,不足挂齿,还不如“高卧且加餐”。 6.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犹”“笑”两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杜甫诗歌特色

杜甫诗歌特色 取材方面 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 思想方面 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手法方面 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 语言方面 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 体裁方面 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风格方面 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高中语文必修三练习题:第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练】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八首(xìnɡ) B . 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hè) C . 单.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识(xǐnɡ) D . 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 .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留青冢向黄昏 B .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生长明妃尚.有村 C.????? 独留青冢向.黄昏 向.吾不为斯役 D.????? 不与.秦塞通人烟 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杜甫诗三首的习题和答案

杜甫诗三首的习题和答案 杜甫诗三首的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决眦()老妪()不胜簪() 泣幽咽()邺()城戍()青未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 (1)决眦入归鸟()(2)浑欲不胜簪()(3)老翁逾墙走()(4)犹得备晨炊()(5)吏呼一何怒()(6)死者长已矣() 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 (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 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诗意,用“/”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7.巍巍五岳,举世闻名。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1.《秋兴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

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6.《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5.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甫《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使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更显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通过诗中生机勃勃的春景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 [注释]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現在江苏、浙江一帶。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译诗] 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 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赏析]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