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教案(文科附加题专题复习)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教案(文科附加题专题复习)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教案(文科附加题专题复习)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教案(文科附加题专题复习)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教案(文科附加题专题复习)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教案

文科附加题专题复习

教学目的:

1.掌握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的内容和方法

2.从文本具体内容出发,掌握定向分析推理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答题的失误很多:

1.随便摘抄词语,或随意乱贴标签,缺少概括。

2.“分析题”拘泥原文,不知变通,答非所问。

3.抛弃材料,相当然,分析如无根浮萍。

教材分析:

一、走进考点

《考试说明》要求:对提供的文本材料要点作归纳,对所论问题作分析,并就艺术性作鉴赏。

此类题目选择的语段学科类型不唯一,可能是科学类的,可能是文学类的

【归纳】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概括要点。

【分析】分析是“思考”,而不仅仅是“概括”,重在延伸。即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定向概括和分析推理,分析解决方法,提出建议,语言简洁,针对性强。可能涉及其他学科和社会常识。分析时要联系文本内外,掌握好适当的分寸。还要注意回答的问题有的有字数限制。

【鉴赏】虽然出现在《考试说明》的要求之中,但在试题示例上却并没有出现,这可能是因为鉴赏的考查主要应出现在前面的文学作品和古代诗词的考查之中,这里不必重复。

二、点击高考

0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7题。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古镇的文化特征)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

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古镇如今的情况)

1.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答案】有历史建筑(“独特的建筑风貌”、独特的建筑格局),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

2.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保护古镇。(9分)

【答案】要珍惜文化遗产,保留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不能改变建筑格局);保留古镇的居住功能(另建新镇,安置新增人口);修复名人故居宜修旧如旧;有序地适度发展旅游(防止过度商业化)。

学生答案:

1、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独特的建筑风貌;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延续着城乡商品交流;文人荟萃之地。

2、具有独特古镇景色和传说;给人以一种思古幽情;古镇构成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是许多名人的故里;传承了中国文化和民俗传统;

3、减少现代化住宅小区建设;保护古镇特有的情韵;商业街扩建另选地址。

4、保护河道,不应扩路;保护居民的住宅,不应建设新住宅;适度开发旅游;

存在问题:

1、要点不全、答案交叉,表现出信息点找不全、找不准的情况。答案互相包含。

2、随意摘抄、缺少归纳,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只是简单地摘录了文段中的似是而非的语句,导致看似合乎问题的要求,却并不准确,让阅卷老师看后,就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当然这种“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式的回答,也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是要想得分却很困难,令人只有叹息了。

3、拘泥原文,表意模糊。第二题题干要求是如何保护古镇,回答时应围绕“保护”来回答,应该根据材料中古镇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向思考,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举措。

【题型特点】

说明性语段:①对象有何特点②如何应对说明对象的现实问题,如何看待说明对象。

【解题思路】

解读试题,明确阅读要点。

(1)注意文段特点,分清层次

说明性语段:对象+特征 / 对象+特征+现实问题及措施

例:08江苏高考题段落中,分为两个层次:“随着人口增长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之前是一个层次,从“随着人口增长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往后又是一个层次,前者正面说明古镇的特点,后者指出古镇的存在危机。两道试题就围绕这两个层次进行巧妙的设问。

得出:①古镇特点②如何保护古镇

(2)前后联系,上下对照,反向思考

例:

古镇的特点,在第一个层次中完全可以找出来,可以从“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 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 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这些语句中概括。

保护古镇的措施,是针对古镇的存在危机而言的。就第二个层次来看,有这样一些危机危机:“一些古镇……”指出古镇被随意“改造”,“有的为了……”指出名人故居被随意扩建、居民被赶走,“有的过度……”则指出古镇被过度开发。总的说来

如今的情况是:人口增多、事业发展,一些古镇建设住宅小区,建设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过度开发旅游业等,填河扩路、搬迁居民、建设大型游乐场等,使得古镇没有了情韵。

针对这样的危机,保护措施就有相应的四点:保留原有建筑风貌,适度修复名人故居,保留古镇的居住功能,有序适度开发旅游、游乐项目。

【参考答案】

1.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答案】有历史建筑(“独特的建筑风貌”、独特的建筑格局),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

2.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保护古镇。(9分)

【答案】要珍惜文化遗产,保留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不能改变建筑格局);保留古镇的居住功能(另建新镇,安置新增人口);修复名人故居宜修旧如旧;有序地适度发展旅游(防止过度商业化)。

小结:

【启示1】分析文本材料的层次,从而对相关层次内容的要点进行概括性提取。

【启示2】善于在材料中寻找同类项,善于在材料中提取公因式。

【启示3】归纳出的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解决对策基本呈对应关系,这是解答分析题的思路。

【启示4】分析文本材料,要注意联系有关的背景,甚至要有前瞻性。

三、【例题演示】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错:答非所问,是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的原因),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错:答非所问,是导致粮食需求增加的原因),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错:答非所问,是导致国际市场粮价上涨的原因),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正确答案),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

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错:答非所问,十年来主要农产品价格水平情况),稻谷、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十年前水平。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等成本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食品价格上涨也有市场周期性调节的因素,例如去年同期国内猪肉价格非常低,影响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因此,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

【参考答案】

1.归纳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6分,不超过30个字)

1.(1)国际市场价格上涨;(2)成本推动;(3)市场周期调节失衡。

2.你认为解决食品价格上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9分,不超过40个字)

(1)加强粮食的储备和进出口调节;(2)发展生产,保障食品供给;(3)作好市场调研,及时调节供求关系。

【题型特点】

议论性语段:①观点(问题)是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此现象有何表现②解决的措施【解题思路】

【文段特点】

一.议论性语段:观点+论据 / 问题+表现+措施

问题是食品价格上涨

【答案】

1.(1)国际市场价格上涨;(2)成本推动;(3)市场周期调节失衡。

【分析】本段分三个层次,概括每个层次的意思,难度不大。审题,提干要求归纳食品价格,这里的食品价格指我国的食品价格,像第一层中,貌似答案的句子很多: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等,要仔细辨别、准确获取命题需要的有效信息。

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反向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2.(1)加强粮食的储备和进出口调节;(2)发展生产,保障食品供给;(3)作好市场调研,及时调节供求关系。

四、对症下药

归纳题要点:

1.细淘真金,去芜存精:分析文本材料的层次,从而对相关层次内容的要点进行概括性提取。

一看标点,如句号、分号、冒号、顿号;

二看标志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究其原因因此、综上所述、从某种角度看、首先其次再者另外此外、与此同时、但是、只有才能、既又也还、导致了、这表明、说明对象类词语”。

2.逐点梳理,合并同类:善于在材料中寻找同类项,善于在材料中提取公因式。

3.前后联系,上下对照。

分析题要点:

1.要有文本意识。分析的依据是材料,不能天马行空,毫无约束。归纳出的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解决对策基本呈对应关系。

2.要有分析意识。明确分析的对象,找到切分的角度,注意表层和深层的意思,看到事物的现状和趋势,有时提出的对策要有前瞻性。

【要点归纳注意事项】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本材料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材料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四点: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只要题干不作特别要求(“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都应该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避免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3.答案语言须简明。这类试题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因而要注意答案的表述要求,在文字数量方面要符合题干的要求。无论是选用文中的关键语句,还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都要删繁去冗,使答案语句简明、准确。

4. 有的文本材料,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本材料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小试牛刀】

(一)近日有位作者在报纸上撰文称:“别在国学面前热昏了头。”我并不这么认为,把“国学热”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是不妥的。今天,在中华民族将要实现伟大复兴的时候出现了“国学热”,乃是倡导古代的服饰礼仪等等,这不是一种流行时尚,而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含义。随着中国在器物层面的崛起,国学作为传统文化也在回归,这种回归决不是向适应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的回归,更不是要回归古代的专制主义,而是在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基础上“复兴”;它是现代人“寻根”的精神之旅,它体现的不是传统的固守,而是一种重新体认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一种自由开放,不卑不亢的文化心理。或许可以说,这片文章所代表的仍是上世纪一部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而不是崛起中的中国应有的“大国

民心态”,但是我认为,我们不必把所谓的“文明世界”的东西看得神圣不可侵犯,而把自己的传统看作是阻挡文明潮流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平和、宽容、客观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继承和借鉴就不会改变我们追求真理、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参考答案】

1、阅读上面材料,归纳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

答:把“国学热”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是不妥的。

2、“国学热”体现了国人哪几个方面的心态??

答:“寻根”的精神之旅;重新体认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不卑不亢的文化心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我国不少地方公车私用的现象不在少数,目前公车真正用于公务的仅占1/3左右,加上车辆超编、超标、维护费用昂贵等问题,使公车成为我国最大的公务消费开支之一。这种腐败早已引起公众不满。

公车在养护过程中吃回扣、赚差价现象也大量存在。专家估算,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

据了解,我国党政机关超标购车,利用权力超编用车的现象很普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老问题

面对这种现象,“车改”呼声四起。各地的公车多数采用“卖公车、发补贴”的改革方式,即所谓一步到位的“货币化”模式,补贴标准从300元到2000元不等。但货币化改革产生了新腐败。因为尽管这种模式符合货币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照顾了不同级别官员的切身利益,但却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公车消费转变为个人补贴,相当于相关人员每个月增加了数百元乃至数千元的收入。/新问题//公车存在的问题

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如瑞典政府设计了一套公务车监控系统,在每辆公车上都装有GPS系统,并安装了带有“公务”和“私事”双按钮的计程器和代码发射器。任何人用车时必须按下两个按钮中的一个,车才能启动,如果是按“私事”键,行驶费用就从自己的工资里扣。监督部门不定期地从GPS记录档案里抽查,如果发现按下“公务”按钮的汽车驶向商业区、娱乐场所等非工作场所,便会进行调查。//公车规范化管理的问题

1.使用公车目前存在哪些问题?(不超过45字)(6分)

2.如何克服公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不超过60字)(9分)

【答案】

1.(1)公车私用现象严重。(2)公车养护过程中吃回扣、赚差价现象大量存在。(3)利用权力超编用车。(4)“车改”带来新的问题(腐败)。(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2.(1)完善货币化模式,改公务派车为交通补贴。(2)实行公车有偿使用,超支自负。(3)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每点3分)

【分析】第一步:在第一层次中,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想想看可采取哪些合理对策,(1)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有偿使用,超支自负;规范公车使用。(2)公车养护过程中吃回扣、赚差价现象大量存在→规范公车养护制度,杜绝吃回扣现象;(3)利用权力超编用车→健全公车采购等管理制度,杜绝超编用车,超标购车现象。(4)“车改”带来新的问题(腐败)→完善货币化形式,实施交通补贴等形式。在第二层次中,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第二步:看看哪些可以合并同类,好像可概括为一点,那就是:进一步健全公车采购、使用、管理的制度,但9分的题目不可能一点,结合文本内容,第一层次可分两小层:老问题,新问题,针对老问题,可以概括为: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针对新问题,可概括为:完善货币化改革制度;改公务派车为交通补贴或实行公车有偿使用。【注意,要合并同类;找准角度】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近年来,有的地方发展没有同人们的生活改善联系在一起。表现在有的地方经济每年都在快速发展,但人民生活提高却不明显,有的地方由于物价增长等因素,人民生活可能还会不升反降。发展没有向生活倾斜。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每年以8%-9%的速度提高,但许多人的收入没有明显变化,并没有相应同比例增长。所以,尽管社会发展了,人们的幸福感却下降了。

这种情况也表明社会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发展快,有的地方发展慢;有的人收入提高明显,有的人收入变化不大,从而导致,虽然发展的平均数提高明显,但绝对多数人提高不明显,因此造成幸福指数下降。打个比方,经济收入,你可以用个别地区、少数人的高收入,平均到多数人的身上,看上去平均收入提高不少;但幸福感却不能“平均”,个别地区、少数人幸福指数的提高,不能“平均”到多数人身上,所以才会出现“经济发展了,幸福下降了”的现象。

另外,近年来社会虽有发展,但不少人的生活负担也不断加重,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远不及负担增长的速度,因此也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下降。如教育、医疗、住房等,近些年费用上涨的速度,远远高于发展给人们带来实惠的增长,从而降低了幸福指数。这些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最直接,民众又怎能会感到更幸福呢?

经济发展同幸福指数不同步,值得社会警惕。文明社会发展的唯一目的,应该就是增加人们生活的幸福。如果有发展没提高,多数人享受不到发展实惠,这说明社会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发展出现了偏差。这种情况应该纠正。

1.试概括说明当前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的原因。(7分。不超过70个字)

答:①地方发展没有同人们的生活改善联系②社会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人收入提高不明显③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远不及负担增长的速度。

2.试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地增加人民的幸福感。(8分)

答:①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有机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感受到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惠②增加教育、医疗等投资,控制房价,减轻人民的生活负担。③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连年增加生活水平较低人口的收入。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中医是一种传统文化,它治疗的效果和博大精深却明摆在那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中医,认识到它的伟大,光美国就有四十多个州承认了中医的合法性,而在我国不但不重视,甚至还出现要抛弃它的声音。别忘了韩国人正在积极把中医变成他们所谓的韩医,真到那时,我们会后悔莫及。现代社会固然重视效率,人们惜时如金,大多数人在需要求医治病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西医,因此在老百姓的观念中,西医就是立竿见影,而中医是缓慢调理。然而西医面对自己无能为力的病时,他们都会说同样的话:去找中医看看吧!而中医在治疗被西医过滤后的疑难杂症时,总是会带给人们意外的惊喜。有人说中医比西医更有价值,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中医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态度,强调的是和谐和平衡,当然中医真正注重的是预防和养生,与其得了重病去求医,不如平时就心平气和,饮食合理,一直保持健康。在某些方面,中医有其优越性,甚至是西医不能相比的,一些西医需要手术才能解决的病症,中医通过一些外敷内用的方法就可以解决,避免了术后的疼痛。我们接受了西医,同样需要将中医传承,也要让世人所接受。如何将中医发扬光大,将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1.从材料看,“中医比西医更有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中医注重预防和养生,强调和谐和平衡;治疗疑难杂症,中医总给人们意外惊喜;中医的独特疗法可避免西医术后疼痛。(每点2分)

2.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传承中医,使之发扬光大。(9分)

答:加强对中医传统文化的研究;加大对中医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做好普及推广工作;传承中医要汲取西医的精华;改进中医技术,使之更科学,更有效。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①消费,这个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从被排斥、压抑到恢复、兴盛,已经走到了二十多年的历程。

②虽然改革开放整体上取得了人民消费水平巨大提高的伟大成就,但宏观消费总量布局却出现了不平衡。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表现在消费水产的贫富悬殊上。这种不平衡,离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宏观上未能实现科学消费。

③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度,消费却存在着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切实际地推行“一次性”消费,甚至是对资源掠夺式的消费,导致一些稀缺资源告罄。

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在消费中追求奢华,摆阔气、讲排场,使本来就短缺的资源更为紧张,对有些资源讲,甚至把下一代的资源都消费了,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

⑤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在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尚未脱贫的情况下,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过度消费。这种过度消费,超过人的正常需要,劳动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甚至为零,不但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加重了生产的负担,浪费了资源,扩大了收入分配不公的负面效应。

⑥科学消费的实现,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综合治理。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未引起政府的足够注意。在确立国家发展战略时,应该同时确立可持续消费战略,这一战略的确立从指导思想上使科学消费成为全社会的心智模式。

⑦自主创新不仅是在生产领域实现,也应该在消费领域实现。没有消费领域的创新,生产领域的创新就会失去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倡导消费的自主创新,传承中华文明,开创中国自己的消费新模式。

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中,要确立消费中的荣辱观。大力提倡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环保光荣、污染可耻;理性光荣、愚昧可耻;利他光荣、损人可耻。

⑨科学消费要得到社会的赞许和鼓励;不科学消费要受到舆论奶的批评和限制。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科学消费能够实现的必要环境。

1、本文揭示了我国目前非科学消费的一些现象,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这些现象的具体内容。(8分)

答:①宏观消费总量布局不平衡;②消费存在着极大的浪费;③奢华消费超越资源限制;

④过度消费超越实际需要。(每点2分)

2、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政府在引导科学消费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7分)

答: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确立可持续消费战略,二是加快消费的自主创新,三是树立科学消费的荣辱观,四是形成科学消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答对一点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四点得7分,其中第一点总说答出给2分)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目标。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如对武器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正所谓“生态危机源于心态危机”、“地球荒漠化源于情感荒漠化”。

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牛,却资助中国养。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这种以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必须正视: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1、生态破坏将产生哪些严重后果?(8分,不超过25字)

答:冲击社会稳定;导致众多疾病出现;导致古代文明消失。

2、你认为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7分,不超过25字)

答:增强生态意识;保护绿色资源;防止境外生态入侵。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考点训练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考点训练一分析情节结构 一、类题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将军的马。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百度

小说情节结构分析 一、教学背景 1、《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分析作品结构。对小说而言就是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是读者深入理解故事,更有助于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 2、一轮复习时,学生对高考现代文阅读没有全面的认识,所以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课前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熟悉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再进一步了解小说阅读重点。然后通过题型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 3、教学时数:一课时 4、课前准备: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 【资料链接】 1、小说:【百度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e65059010.html,/view/1942.htm 2、https://www.doczj.com/doc/e65059010.html,/soft/1535292.html 3、https://www.doczj.com/doc/e65059010.html,/szyue50288/blog/item/2b6f59fa132a3b9f59ee90c7.html 4、https://www.doczj.com/doc/e65059010.html,/view/cb3b0dfa770bf78a65295425.html 5https://www.doczj.com/doc/e65059010.html,/c?m=9d78d513d9d437ad4f9e97697c66c0161e4381132ba7a60208d7843898732b4a50 6692ac57270772d7d20d1016db4d4beb802103401451b18cbe8f5dacbb85295f9f5742676b855662d80edfc0512 4b137e05dfede1ff0bb8025e3dfc5a3ae4323cf44767097f0fa4d7011dd19f4034094b1ed4c025e60ad9b32728c5a 6058ef3430b150f890251e009687db4b4db33da06206e0dc22c14f05c213b0585b7a4bfa0af74a462743fd5277a1 196813929c1cbc762a5723c119eee6d6b69c19d0c1ab2cc8a496fa389214e192bbfd25477457f826bca8beb96a30 5202ae9098499a&p=8772da5e95904eae40bd9b780740&user=baidu&fm=sc&query=%D0%A1%CB%B5%B D%E1%B9%B9+%B7%D6%CE%F6%CE%C4%D5%C2%BD%E1%B9%B9%B5%C4%BC%BC%B7%A8+ %B7%D6%CE%F6%D0%A1%CB%B5%B5%C4%B1%EA%CC%E2&qid=c2417dc3009a5ab0&p1=1 6、2009——2011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https://www.doczj.com/doc/e65059010.html,/view/1d9690d63186bceb19e8bb56.html https://www.doczj.com/doc/e65059010.html,/view/ce131e45b307e87101f69636.html https://www.doczj.com/doc/e65059010.html,/view/739da219ff00bed5b9f31d4c.html 二、教学课题:小说情节结构分析 三、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熟悉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熟悉小说情节结构分析的几种题型,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及答题范式。 教学重难点:同教学目标2 四、教学方法:讲评法、对话法 五、教学过程 (一)在2011年,江苏、辽宁、山东、浙江等8个省份考查了小说阅读,可见高考出卷对小说的关注依然不减。我们要引起重视。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情节结构分析题的解答。《考试说明》中要求同学们能够分析作品结构,对小说而言,分析作品结构就是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入理解故事,更有助于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 (二)在考卷中常见的题型有: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标题的作用、分析某情节的作用、理解开端或结尾的作用、探究情节的合理性等。其中标题常常是文章线索,有结构全篇、揭示主题等作用,比较简单。所以我们重点研究四种题型。 1、首先看第一种:概括故事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真题展示】 2009安徽卷《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2010年广东卷《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

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 ——故事讲述,关注其方式、效果 一、情节的概念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①从内容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如果将这个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而补叙是与全文中心事件密切相关的,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个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或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2. 了解考场阅读要求,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 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分类。 2. 初步把握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主题。 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方法。 设计思想 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命题总体上会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速读、整读、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对考生的思维素养要求高,要求思考具有严谨性、全面性、清晰性,突出围绕人物形象的设题。 鉴于对文本阅读的高要求,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改变重做题、轻阅读的习惯,要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对文本的阅读上。既要作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作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该文字与上下文的关联等。 教学设计 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三要素 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

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思路与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 1.结构关系 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谋篇布局的技巧 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三、散文线索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

看新闻 记大事教案

《看新闻记大事》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江西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第八册第四课 课题:《看新闻记大事》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新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词,它从各种途径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等方面传送给大家,让大家了解最新的政治动态、体育新闻、科研成果、教育新闻等重大新闻。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世界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或你的所见所闻,并配以简明的文字叙述,使之图文并茂,这是本课要求学生学会的一种表达形式,也是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 画新闻首先要对新闻中的人和事有足够的了解,所画的新闻要主题明确、内容真实、形象直观,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关注周围的新人新事的良好习惯,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图文并茂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帮助他们处理画面内容与文字叙述的关系,使学生画得生动,写得有趣、学得投入。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新闻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看新闻的习惯,从而了解时事,关注社会,关注世界。 情感目标:通过看新闻、画新闻,激发学生对新闻时事的兴趣,加

深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能力目标:学习用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画新闻,记录有意义 的人和事,抓住新闻的关键,表现精彩瞬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以及绘画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组织画面,能以文字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表现新闻场景,能抓住新闻关键。 教学难点 能选择生动典型的形象表现新闻的精彩瞬间,图文并茂并且画面能让人对新闻事件一目了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作、实物投影仪、各种新闻图片等 学生:各种工具、油画棒、水彩笔、报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新闻事件导入(课件出示) 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则新闻:2008年5月12日,这必将成为国人难以遗忘的一天。当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汶川地震之极度惨烈,是为国殇,数万同胞的生命瞬间没于废墟和泥石之中,男人、女人、孩子、老人皆难以幸免。那些生死相夺的瞬间,父母永失其所爱,孩子永失其所亲。

【中考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句子赏析(教案)(1)

文学类文本阅读——句子赏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句子赏析题的常见题型。 2、掌握词句赏析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从用词、修辞、描写角度赏析词句的技巧和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二)常见的题型 1、句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赏析加点词语或划线句子(说说划线句子的妙处)。 3、请从修辞(描写、用词等)的角度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三)解题思路: A.找角度(从修辞、描写、词语、句式的角度) B.析内容(结合语境) C.品效果(联系全文的情感及主旨) 1、修辞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答题格式:运用了……修辞方法,(把……比作……或将……赋予人格化), 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内容),表现了(或表达了)……(情感)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明确: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果树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果树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用“火”“霞”“雪”来比喻果树开的花, 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描写角度(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细节、正面、侧面等描写。 答题格式:这句运用……描写,写出了人物(景物)的……特点(形象、心理、情态等),表现了(或表达了)……(情感)。 答题模板:角度+具体分析内容(结合语境)+感情(心理) 例句(阿城《溜索》):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脚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明确: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首领早已见惯这样的场面,表现了首领从容不迫,沉着冷静。(认真、负责) 例句: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明确:通过景物描写,写出了(烘托了)大家遇到穷困潦倒于勒后的失望、沮丧的心情。(烘托了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3、用词角度 ①词义角度 答题格式:这个词的本意是……意思,在文中是……意思,表达了(或表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要点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要点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记叙文的线索和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记叙文的线索分类:人线(核心人物)、事线(核心事件)、地线(地点转换)、时线(时间推移)、物线(核心事物)、情线(人物情感变化)。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并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的线索的寻找主要看: 1.文章的标题。 2.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三)记叙的顺序和作用。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最高潮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然后再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3.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原先的 叙述,插入一部分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内容。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情节更完整,可以丰富、衬托人物形象,突出中心,内容更充实。 (四)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作用: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作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直接姓名xxx),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起来比较自由开阔。 3.第二人称:以“你或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亲切感,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五)记叙文主旨的归纳。 记叙文的主旨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的归纳的具体方法是: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2.抓住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3.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主旨,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突出详写的内容

新闻专题教案汇总

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 新闻阅读专题 主备人:邵瑞丽 2015年3月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2.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新闻阅读的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新闻阅读的解题技巧,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近七年广东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查情况: 年份文体篇目 2008年科普文《绝妙的错误》 2009年传记《黄侃先生二三事》 2010年新闻《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2011年传记《梁宗岱先生》 2012年访谈《寂寞出学问》 2013年科普文《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2014年访谈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 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一、考纲导学 详见:金版学案P249,P228 考点透视。 二、体验高考真题 2010年广东卷《让法律来保护阳光》见金版学案P249,P228。 三、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及分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指消息、通迅、访谈、调查报告等报刊常用文体,因为这些文体都具有新闻的特性。 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二)新闻的特性 1、真实性。必须完全真实,有真实性。 2、准确性。新闻要新,有时效性。

3、时效性。新闻一定要准确,即有准确性。 4、简明性。新闻要简洁生动,有简明性。 (三)新闻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 特点: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 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 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背景: 背景是指新闻事实的历史状况,周边环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内外联系。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高考题型类解 (一)体会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示例】人前我是乖乖仔一上贴吧就爆粗 “吴××,你知道吗?自从我第一天看见你,就被你深深地吸引。虽然你不很帅,也很爱逞能,但我心中还是很喜欢你。你的性格和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但后来,我从别的女生口里得知你甚至‘两天换一个女朋友’时,我很震惊。虽然我很想找你谈话,但却很害怕别的女生会骂我。我哭了一个星期……”这篇题为“一个爱吴××的女生的告白”,来自百度广州某重点小学的贴吧,作者署名为“爱的泪太苦”。紧随其后的是一条写着“你有病!”的回帖。 ——《人前我是乖乖仔一上贴吧就爆粗》节选 题目: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试析本文标题的妙处。 【参考答案】 ①这一标题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人前”与“上贴吧”、“乖乖仔”与“粗暴”形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人生智慧类 一.人生的路从来不止一条 叶阳 (1)最近听闻一个悲剧,一位北大毕业前往美国犹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因为学业上的挫折最终选择结束生命。很多人都不理解她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因为在他们看来,她已经做到了大多数人毕生都无法触摸的东西。可惜的是,有些人衡量自己从来不是从生存的下限出发,反而总不自觉地对生活存有不那么合理的期望。 (2)这种期望除了源于自己,也来自身边的人。他们总会对你说,你花了这么多学费,学会这项技术不是很正常吗?你准备这么长时间,通过这项考试不是很正常吗?又或者是,这是你的专长,你凭什么完成不了呢?乍一听好像很对,其实这些要求、期望,很多时候是没什么根据,没什么道理的。 (3)中学那会儿,我作为学校领队参加机器人竞赛。以当时掌握的资源来看,我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因为学校提供的实验室设备极其简陋,经费几乎为零,参赛的指导也寥寥无几,几乎所有的参赛准备都是我和队友翻看往年比赛记录完成,而不像其他竞争对手,有上届带队老师的直接指导。但我和队友们投入大量精力,我们莫名地乐观,希望最后能拼个冠军。然而现实就是现实,最终我们只拿了三等奖。这让我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是个一事无成的废物。 (4)如今回想起来,就事论事,不得不承认是我对自己的期望太高了,把自己想象得比实际厉害太多,缺乏自知之明的后果就是把自己摆在错误的位置,向着不切实际的目标奋斗。这一切是多么不合理。那个攻读博士遇挫选择结束生命的同学,明明成为一名博士只是人生无数选择中的一项,却因为对读博、对自己错误的认知,把读博当做自己人生中不得不实现的目的,从而在面对奋斗中的困难,或者其他难以为继的局面时,她再也没有第二个选择,最后越走越窄,只剩下一个死胡同。 (5)其实生活充满了无数个选择,无论贫富贵贱,皆是如此。人生的“宽”和“窄”在我看来是指一个人关于生活的选择权的大与小。如果一个人面临绝境,连果腹的能力都没有了,那么他唯一的选择就是谋生,想尽办法存活下来,这毫无疑问是没有选择的“窄”。如果一个人温饱无忧,生活体面,那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去做任何事,这当然是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宽”。就我而言,生活是有很多选择的。我想做主职工作,有精湛的编程技能,想去品尝世界各地的特色料理,想控制肌肉打出稳定可控的球。我还想理解更多哲学巨著中的独特思想,探索对世界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就像亚瑟·叔本华在书中所说,人的愉悦有三种来源:满足自己本能的欲望,使用自己的肌肉力量,以及感受、思考世界。对我来说,乐趣就来自生活的各个部分,没有什么非做成不可的事情。 (6)欲望这个东西,有时候是危险的。特别是把自己看得过高,自处于不合实际的位置,把远远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当做吃饭喝水一般的生存底线,把远大的抱负当成自己一定非做不可的事情,那他的生活就已经被压缩了,再也不会有选择的余地了。原本无数种的可能就变成了只有一个方向的枯燥的拉锯战,万一性格再脆弱一些,自我毁灭就在所难免了。 (7)人啊,要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有删改) 1.第1段的事例中,“不那么合理的期望”具体指什么? 2.纵观全文,说说第2段结尾说“这些要求、期望”是“没根据、没道理”的理由是什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陈老师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高考试卷中选做题,其中实用类阅读主要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几种实用类文体。对于实用类问题阅读题的解答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对原文的挖掘,问题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基本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甚至答案就直接显现在原文中,所以,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仔细阅读文章,对每一段落所讲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回答问题时要回归到原文,以原文为根据,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分值,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一般一点2分,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题目的分值,是答题要点的重要提示。 一、访谈类文本阅读 阅读访谈文本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主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探究访谈的价值。 (一)、阅读访谈文本的方法 1、首先要通读一遍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和关键内容,明白它写什么人,叙述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也就是必须知道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很多

时候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在文章不起眼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自作聪明就会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疏漏。 2、将访问者和访问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的问题,掌握主要有哪些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对其回答的内容进行重点圈画。 3、精度一些关键问题的回答,通过阅读被访者的回答,归纳出其主要观点、立场、态度;并以此了解被访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对某个问题的建议主张。 (二)、访谈的表现手法 访谈文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提问者而言,我们在阅读时主要关注提问者的艺术技巧。 针对提问者的技巧,一般有单刀直入式和旁敲侧击式两大类,可细分为: 1、趣闻: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2、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的提出来。 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4、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5、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想继续予以回答。 6、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7、对比:有时候,访谈对象究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一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觉得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另一方面是针对回答者的技巧,一般有引用、比喻、打比方、反问、反复等修辞技巧,还有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等。 在语言风格上有的朴实无华,有的浅显易懂,有的巧用俗语民谚,有的引述诗文,有的生动形象等。 (三)、对访谈进行鉴赏评价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经典)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归纳 小说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四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主题) 一、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细节描写: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鲜明突出。 2、小说中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 这两类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有对比、衬托、揭示主题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设问角度: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由面到点分点作答,性格特点+文中的依据(结合文本材料分析)。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五面揣摩: 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第二,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第三,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第四,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五,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注意:区别“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二、情节

《新闻是什么》教案

《新闻是什么》教案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特点、结构、传播媒体,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培养阅读新闻的习惯和初步的传媒素养; 指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尝试写作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培养学生初步的传媒素养,并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特点、结构、传播媒体; 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尝试拟写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从而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注意: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的设计,要注意融合三个维度,不能割裂、油水分离、甚至相互冲突。) 4、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写作训练相结合) 1、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新闻材料从而得出关于新闻相关知识的结论,从而加深对新闻的认识; 2、指导学生尝试写作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从而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闻传媒 1、调查采访: (教师模仿报社记者,对学生进行采访。) (1)你经常看新闻吗?说说看新闻的好处? 看新闻很重要: (1)获取信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积累作文素材) (2)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思想的洞察力。(分析与预见册能力) (2)你最喜欢通过什么传播媒体看新闻?说说你喜欢的这种传媒有什么特点? 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 报纸: 容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 有很强的阅读自由度 适合于尝试解释信息 缺点:时效性差,读者有限,感染力相对较弱 电视: 长于纪实再现,时效性强 瞬即逝,不利于保存; 按顺序播放,选择性差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老舍《骆驼祥子》选段,完成小题。 选段(一)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选段(二) 高妈给他拿出两块钱来:“太太给你的,嘱咐你快吃点药!” “是了!谢谢太太!”祥子接过钱来,心里盘算着上哪儿开发了它。高妈刚一转脸,他奔了天桥,足玩了一天。 慢慢的把宅门都串净,他又串了个第二回,这次可就已经不很灵验了。他看出来,这条路子不能靠长,得另想主意,得想比拉车容易挣钱的主意。在先前,他唯一的指望便是拉车;现在,他讨厌拉车。自然他一时不能完全和车断绝关系,可是只要有法子能暂时对付三餐,他便不肯去摸车把。他的身子懒,而耳朵很尖,有个消息,他就跑到前面去。什么公民团咧,什么请愿团咧,凡是有人出钱的事,他全干。三毛也好,两毛也好,他乐意去打一天旗子,随着人群乱走。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 (1)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段(一)中的画线句子。 ②分析选段(二)中两处划线字“串”的作用。 (2)选段(一)(二)突出了祥子性格的前后变化。试分析祥子的前后变化及变化原因。【答案】(1)①比喻、夸张手法,将雨道喻作箭头和瀑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之大、之猛,写出了祥子在雨中挣扎拉车的不易,突出了祥子吃苦耐劳的品质。②串在这里是走动的意思,连用两个“串”字,更加形象突出了祥子的好吃懒做、死乞白赖。 (2)前:自尊自强、吃苦耐劳、为生计、为梦想敢于挣命。后:偷奸耍滑、死乞白赖、好吃懒做、自暴自弃、贪图享受。 变化原因: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沉默、木讷、内向、软弱;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北平,新旧军阀的连年混战,地主阶级、军阀对工农的剥削,人吃人的冷酷社会。 【解析】【分析】(1)①用了比喻、夸张手法;②“串”字走动之意。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或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的形象特征。 (2)题干要求分析祥子的前后变化及变化原因。这需要对原著情节内容的熟悉,对祥子

2018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2018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2. 了解考场阅读要求,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 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分类。 2. 初步把握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主题。 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方法。 设计思想 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命题总体上会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速读、整读、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对考生的思维素养要求高,要求思考具有严谨性、全面性、清晰性,突出围绕人物形象的设题。 鉴于对文本阅读的高要求,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改变重做题、轻阅读的习惯,要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对文本的阅读上。既要作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作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该文字与上下文的关联等。 教学设计 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三要素 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必备知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必备知识 一、散文阅读常识 (一)散文的特点 1. 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 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风格:华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豪放、柔婉、幽默、深刻 (二)散文的分类 1.抒情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指侧重于表现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的散文。它们或咏物状景中言志抒怀,或在叙事记人中传达情思。此类散文往往以小见大,追求诗情画意的统一和语言的精粹,以获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般说来,最受人们喜爱、历代传诵不已的散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多属此类。 抒情性散文大都以作者情感的展现为构制线索,溶吉光片羽式的描写、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浮光掠影式的叙述为一体,所以有形散神凝之谓。抒情散文同诗歌一样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表现。不过,意象、意境与其它诗歌要素都因溶解稀释到更大的语言系统之中而相对地“淡化”了。 2.记叙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或以记人为主,或以叙事见长,也有二者并重难分主次的综合类型。除了经典的文学散文之外,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等也属于记叙散文。 3.议论散文性 议论性散文不同于政治性、科学性论说文。它托物言理、寓论于事、寄说情景,以充沛的感情、雄辩的论理汇成一种情理交融的气势和意韵,具有较鲜明的文学性和审美特质。它虽以论说见长,但注重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