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

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165.7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

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生态文明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期待和利益的。

新华社7月8日电近日,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工业园附近村民反映工业园区企业长期排放工业污染物,导致工业园周边数十名儿童血铅超标,引起村民恐慌。当地政府部门随即关停12家企业,并组织儿童抽血检验,结果发现仅2人血铅轻微超标。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建设生态文明与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忽视了生态效益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 400 多亿吨 ,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 ,导致全国约有50 %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 ,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还有 3.6 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 300 个城市中 ,70 %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 20 亿亩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 6 ,涉及近千个县。此外 ,还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 ,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建设生态文明 ,凸显我党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是人本主义的温情宣言。生态文明的主旨是“绿色价值观”,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是把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分析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一些地方单纯追求GDP 的畸形发展观 ,是各级官员扭曲的政绩观 ,是以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 ,单纯追求 GDP增长指标是片面的 ,它没有估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而且以污染环境和过度

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 ,GDP 的增长也难以为继 ,最终制约人与社会的发展。;二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三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

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才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次 ,建设生态文明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要想摆脱生态环境危机 ,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 ,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三者相统一的新型社会。近些年来 ,在环境、资源方面存在大量不公正现象 ,如城市向农村无偿倾倒垃圾 ,河流上游企业向下游大量排污 ,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廉价使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资源 ,等等。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 ,特别是日益增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 ,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突出矛盾 ,解决地区、企业、个人等内部之间的不和谐 ,重建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公正秩序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二、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走绿色发展之路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首要问题是提高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交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在环

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坚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我们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三、探索历史,展望美丽中国下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建设从党的十六大就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形式发展为十八大“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想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组,中国面临巨大的环保时代挑战。在国际产业链中,我国由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许多时候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有效地回应挑战,必须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环境与发展的战略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我国是一个有着完整的环境文化体系的民族,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和崇拜各种自然之神,传统的以“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为核心的环境文化体系的形成,是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种文化不仅是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中找到树立环境意识的根据,而且这种文化总是现实地发挥着作用。以文化因子的形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这种文化提供给人们一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尺度。中华文明的延伸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深厚的环境文化分不开的。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这一文化根基,它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就会迷失方向。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都来重视参与,形成强有力的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营造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首先要更新人们的环境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球环境是所有人(包括现代人和后代人)和所有生物共有的财富,任何人都不能为了局部和小团体的利益而置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于不顾。搞建设求发展要保护环境,顺乎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改变违背自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要转变自然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传统观念,代之以“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新观念,要用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生态自然观,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强权自然观。其次,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加强新闻宣传,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要逐步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环境部门积极配合的学校环境教育体制。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提高环境教育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承续着“青春中国”、“可爱中国”、“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9-11-19(03).

(2)王敏.唐景春土壤中的抗生素污染及其生态毒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z1)

(3)朱清海,李崇光.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化经营的理论和优势效应分析及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

(4)]甘顺.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05. [8]黄小晶.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2.

(5)孙振玉.试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EB/OL].httP//https://www.doczj.com/doc/e65032107.html,,2003-05-12. (6)龙丽丽.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与个案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5. [11]查金祥.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开发与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1. [l2]许亚东.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03.

网址:

(1)https://www.doczj.com/doc/e65032107.html,/12/1109/08/8FRUTPUC00014JB5_all.html

(2)https://www.doczj.com/doc/e65032107.html,/o/2013-09-14/065928213838.shtml

(3)https://www.doczj.com/doc/e65032107.html,/ldhd/2012-11/08/content_2260053.htm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一: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

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

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战略: (1)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不仅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指导, 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当物质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后, 人类文明出现了片面、畸形发展的态势。近二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 工业废弃物无情地排放、倾泄,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的规模和手段每一次质的飞跃, 都将伴随着这种危机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 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由此可见, 绿色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长期反思的产物,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 也是当今可供人类选择的唯一途径。

二、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绿色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内核、以社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客观上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首先,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表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从而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重任。“绿色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 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也是最终的目标。在生态环境问题上, 人是最大的污染源和破坏者, 同时又是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人类又要追求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时候, 人类一方面不能凭借手中的技术和力量去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智慧, 去开拓新的资源。以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发展基础的时代, 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素质极大提高的时代,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 其次,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内核, 表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才是高质量的和绿色的发展, 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今天我们要积极保护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实现“向自然索取速度”与“自然界恢复速度”的绿色平衡, 确保生态价值的增殖, 建立科学的“天人合一”

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

建生态文明走持续发展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所谓生态文明,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人类未来的长期发展为目的,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吻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这种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态文明与以往的工农业文明有相同的地方,即以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又和它们有着显著的不同,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要尊重自然,而不能竭泽而渔。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2012年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方针、途径和具体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再次 ,建设生态文明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环境问题的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近年来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逐步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反映了人类的自身活动和自然关系进步程度、是人与自然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我党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使我国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国中处于低位; 境保护。加上我国是世界上 水量2000 30% 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三是要加强生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行为关系 姓名:孙玉国 学号:1032001407988 指导教师:李亚兰 教学点:徐州广播电视大学 2011 年10 月20 日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签名:孙玉国日期:2011年10月20日

目录 导语 (1) 主体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1、什么是生态文明。 2、建设生态文明于全球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三、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和公共行为研究 1、了解全球经济发展。 2、解读环境报告。 3、公共行为改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8-11-19(03). [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 [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 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45..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学院: 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大学,****学院,****,******) 摘要: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中心,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基本内涵和建设理论,并指出了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因素以及其本质要求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后,就这一问题我们能能做些什么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引言 纵观历史,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近现代的工

业革命,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恣意利用之上的。近2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在取得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许多甚至是不可修复的永久损害。08年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近几年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土体荒漠化,水土资源流失,垃圾成灾,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逐步显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自然、糟践自然、滥用自然和盲目干预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2]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要求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做到不破坏自然,主动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改善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国化,要求我国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不要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历程,要有意识地做到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获得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生态文明论文

注重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少。其次,我国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第三,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极为沉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现,远远超出环境承载力。 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现在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沙漠化、气候异常、土壤酸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论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提出历程;问题;路径选择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态势,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生态危机的产生虽然先于现代化的起步,但毫无疑问,现代化进程加剧了生态危机。当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享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福祉的同时,正越来越受到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1]。 (一)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中国每单位GDP 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 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 (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共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 河段鱼类灭绝;湖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中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2km ,其中,水蚀为165万2km ,风蚀为191万2km 。近50年,每年水土流失丧失的土壤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实践论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但生态文明的建设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关键字:生态文明;问题;对策;意义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1、人口问题突出。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 2、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3、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空气持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任务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4、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对于动物来说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鸟类少了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量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

2021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2021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然后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 历史意义,进而提出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落实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必然性;意义;措施 正文 众所周知,2021年党的召开,会议提出了未来国家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方针。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位列其中,首次被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这体现出 我国新一届政府执政的方向,反映出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同时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 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现已位列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地污染和破坏。而 且也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值此召开之际,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 局之年,我认为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时代必然性。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之潮流。我们知道人类自进入十七 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先后进行了三次工业革命,人类文明进程明显的加快,出现了狂飙突 进式的发展。而人类为了发展,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无情的破坏,对自 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如土地荒漠化,全球性温室效应,酸雨,恶劣自然天气的频繁发生。人类对于环保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觉察到了环境保 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需求,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这是以牺牲我国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是一种不科学 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饮鸩止渴,具有不可持续发展性,而且自 然环境的平破坏也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而2021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更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很多弊端,如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内心呼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又有很多人成了金钱的奴隶,是的很 多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得到了满足,但是人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精神文化的需求却没有 得到满足。何也?人们都被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所绑架,被票子、车子、房子所捆绑,而 内心对精神生活的向望就被压制着而得不到是释放。此刻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发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1.1 马克思主义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批判,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类的生产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基本上维持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他们向人类发出警告,并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社会化了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1.2 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工业文明过度张扬人的主体性而贬低自然价值,在使人类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类开始自觉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均衡发展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形成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 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生态文明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期待和利益的。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摘要 徐铭青 (中岗中学安徽阜南236301)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和早期的人类都是逐水而居的。习惯上,我们对人烟聚集之地称之为“市井”,其实,这“市井”的根本落脚点还在这“井”字上。由于自古以来人类对水的绝对依赖,靠水而居,自从有了井,有井水的地方就成了吸引人的地方。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市”。张光直先生认为:“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卖,古言市井也。”显然,淡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形成发展的根基所在,没有可利用的水,就不会有任何文明。 自然界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即降水、地表水(江河及湖泊)和地下水。全球每年降水量约合11.9万立方千米,其中只有4.7万立方千米降水中的约30%成为地下水,70%则通过地表流入江、湖和海洋,能较稳定的被人们利用的水大约只有1.4万立方千米。 目前许多地区的居民是严重依赖地下水生活的,他们散居在各个地方,就地

打一眼电机井等就可以满足生活用水甚至是农田菜园灌溉用水;另外,许多浴池、洗车店、宾馆酒店、高尔夫球场、浇灌花草树木、人造蓄水池、抽水马桶、建筑工地以及一些工厂矿区等都大量使用地下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采取地下水的量越来越大,而地下水的自然补充和恢复又跟不上,如此入不敷出,天长日久就形成一个地下水面以城市和工矿区为中心,中间深,四周浅的大漏斗。 早年井水离地面不过两三米的地方,如今有的地方井深60米也不见水了。通常大气压强只能支撑起10米左右的水柱,如果上传上来的最高地下水面离地面10米有时甚至只是七八米深时,利用大气压强工作的手压井或电机井就可能无法把地下水抽到地面上来,也许会引发亿万民众的用水危机!这时人们可以把抽水电机向下坐的更深一些,或使用手动拉丝井等获取更深处的地下水,或许可以暂时缓解用水困难。但是,人类必须要高度重视地下水越来越少的严峻现实,因为这是会直接影响到亿万民众的基本生存生活的严重问题!地球地表像海绵一样亿万年浸润蓄积的充沛的地下水,竟然可能会被人类在短短的千百年时间内消耗殆尽。随着地下水的减少,许多沟塘出现了干涸的现象,沟底长满通常生长在地面上的野草,可能是与由于温室效应及自然界的不良水循环状况而导致的许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关键字: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bstract: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and other civilizations.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nd tak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briefly described.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道路决定命运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

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少。其次,我国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第三,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极为沉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

论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独立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我们国家的迫切性与可行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单止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融,而是经济、政治、人文、生态等多方面相互协调和发展。现在人们盲目追求微观上的和谐发展,却忽视了宏观世界的发展现状。灰霾天气频密且大范围地来袭我国,各地区出现的极端洪涝和旱涝灾害,无一不警醒国人——我们的祖国生态环境正日趋严峻地变化着!“推进生态文明”已然是国人迫在眉睫的精神文明建设任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可分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大措施。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论文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社会生态文明

保护环境,共建社会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字:生态文明;现状;环境保护 一.当前我国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蓝天碧水、惠泽民生。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件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提出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就我国而言,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有: 1、森林面积锐减。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少林缺材的国家,森林资源很不丰富,而且分布极不均匀。目前,我国每年采伐利用、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等消耗的森林资源近2亿立方米,超过国家计划采伐量的2/3。 2、草原退化。我国原本是一个草地资源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3.9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但人均仅为0.33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草地质量不高,低产草地占61.6%,中产草地占20.9%。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 超载放牧和过度使用,加上气候干旱,使草地逐步沙化。 3、土地荒漠化和沙灾。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 4、耕地面积减少。近年来,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到了一种近乎于掠夺的程度,这使得有限的土地承受着过大的压力。同时,化肥的大量施用致使土地质量明显下降。 5、水土流失。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 6、生物多样性破坏。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肆意捕杀保护动物、采伐、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