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国留学生常用汉语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

韩国留学生常用汉语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

韩国留学生常用汉语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
韩国留学生常用汉语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

韩国留学生常用汉语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

◎张薇[1]万艳梅[2]

([1]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2]新洲李集中学湖北·武汉431411)

摘要语气词是准确理解句子语气意义的关键,韩国留学生在语气词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遗漏、多余和误用的偏误,这不仅由于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同时二语学习者和所用的教材、所选的教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语气词的正确使用产生着影响。

关键词韩国留学生汉语语气词对比分析

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7-0186-02

一、导言

语气词常常是附在句子或者词组后面,给句子注入语气,对思维的逻辑和对话的建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齐沪扬(2002)[1]指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可分为功能语气和意志语气,功能语气的形式标志是语气词“了、的、吗、吧、啊、呢”。所以本文以齐沪杨所分类的这几个常用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的偏误进行归类分析。

二、偏误分析

本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习作进行字符串为“啊、吧、呢、的、了、吗”的检索,从中找出语气词使用存在偏误的句子,并对这些句子进行偏误归类,从而发现,韩国留学生在使用语气词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偏误。

(一)遗漏

句子中该用语气词却没有用的偏误现象,我们称作遗漏。

(1)你没听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这是一个疑问的句子,用“吗”来传达语气的疑问意义,如果去掉这个语气词,就会显得语气不够委婉,暗含反问的语气。

(2)真是[的],都来了这边还不过来找我。

这里缺的是一个表示确信意义的语气词“的”,同时加上“的”语气也会稍显缓和、委婉。

(二)多余

句子中不该用语气词却用了的偏误现象,我们称作多余。

(1)我们现在都很平安地生活,你们千万别担心[了吧]!

这例中,语气词叠加使用,我们可以看作是语气词了的偏误。这里表示的是确信和呼吁意义,不用任何语气词,前面的小句就可以传达出完整的意义。

(2)在学校就能学习,观察异性的各种性格和想法,这不就能趁早了解异性[了吗]?

在这例中,前面的句意已经是完整的,不需要语气词来附加任何意义。“了”在语气意义上主要强调变化完成的效果,这两句中并不需要这样的意义。

(3)只要是肯定的事我们都要支持,千万别把子女永远当作小孩子,要相信他们[吧]!

最后一个小分句表示的是信任。“吧”的语气意义表示猜测,疑大于信,而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确认的意思。(三)误用

句子中本该用语气词甲却用了语气词乙的偏误现象,我们称作误用。

(1)在你享受吸烟的同时,别人也在与你“享受”吸烟的乐趣,他们也在吸“二手烟”,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尽量少吸烟吧[了]。

“了”是表示行为变化后的结果,在两句中,话语者是表示建议,所以应该用语气词“吧”。

(2)那父母可以放弃教育,让孩子过随心所欲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吗[呢]?

“吗”用于是非问句表示疑问,而“呢”主要是用于铺成新意义,在这几例中话语者主要是铺设疑问概念,引发读者思考。

“呢”铺陈一个新意义,由此引出后面的话题,语气词“吗”也是表示疑问,但是只是提出疑问,并不要求回答。

(3)换句话说各个时代的观念以及思想都完全一致才怪呢[的]。

这里的“呢”用在一个特殊的句型“才……呢”中,表示肯定的语气。

(4)你得保重身体啊[吧]。

“啊”主要是在原来直陈的语气上再加上一层感情色彩,带“啊”的句子多表示说话人的感情。

(5)如果我上男女混合教育方式的高中,生活就会更愉快、充实一点的[吧]。

“的”的意义一般是表示肯定无疑和已然,在这几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般的意义都是表示对事实的肯定确实。

(6)虽然这次考得不太好,但是下次的考试成功的话就行了[吧]!

“了”的基本语义是表示表示已经如此或表示新情况出现。

三、偏误原因探究

造成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186

(上接第185页)

187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一遗漏偏误 顾名思义,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 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 1 .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 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在我们的资料中有遗漏偏误的复句结构有: 不管?,[都] ? ( 注:[ ] 中的成分为被遗漏者, 下同。) 宁可? , [也] ? 另如: 结构: 除了?以外, [ 都]? 除了?以外, [也] 表示强调: 一点儿[也」不? 疑问代词活用: 谁[都/也] ? 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意义比较“虚”。卜丁是关联词语, 处于句首的那些, 地位突出, 说话人要说这些话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二般( 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一例) 不会漏掉。 与学生的母语对比, 这些词语( 除“而且”外) 都是不出现的。就复句结构说,虽然也有对应的成对词语, 但是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只能出现其中之一,两个都用是典型的偏误。至于“ beside ” ,“except ” , “ not in the least ?, “ anyone/no one ”这些与“除了?以外, 都?” , “ 除了?以外, 也?” , “ 一点儿也不?”等相对应的词语,使用时根本没有与“都” , “也”等对应的成分。这些都构成了对外国人使用这些结构的干扰, 而造成遗漏偏误。 再如外国学生在使用某些动词一结果补语词组时, 常常遗漏一个成分( 动词或结果补语) , 如: (1 ) 记[住] 听[到] 听[见] 看[见] 跑[到] 寄[给]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一)句尾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 “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 “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虜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例如: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3、乎,与(欤)、邪(耶) “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 在是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这种“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例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趙太后》 “乎”字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字、“宁”字、“况”字等相呼应。例如: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

现代汉语 综述 语气词

现代汉语语气词综述 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 班级:汉语国际教育二班 学号:BC14820226 姓名:张震

摘要:现代汉语语气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对近三十篇有关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概况的论文进行综述,其中主要对语气词的意义用法,分布,连用,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气词;综述

目录 序言 一.语气与语气词----------------------------------------1 二.语气词的分类----------------------------------------1 三.语气词的语气意义及用法------------------------------1 3.1基本语气词---------------------------------------1 3.2派生语气词---------------------------------------1 四.语气词的分布------------------------------------------1 4.1句中---------------------------------------------1 4.2句末---------------------------------------------1 五.语气词的连用------------------------------------------1 六.结语-------------------------------------------------1 参考文献---------------------------------------------1 后记-------------------------------------------------1 序言 孙苹的《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从语气词的名称、语气词的分类

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一、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中介语理论提出,学习者自身存在着一个介于第一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并重视对这一语言系统的研究。研究时主要采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即关注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并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探求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因此,教学中一般的纠错并不等于偏误分析,进行偏误分析首先要区分“失误”(mistake )和“偏误” (error )。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操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例如在一位学习者的同一篇作文中,先后出现了以下两句话: (1 )*从4 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开始,我妈妈每天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回家。 (2)从5 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开始,电视台停止播放那首歌。 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 ,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例如: (3 )*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要)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 (4 )*快八点了,你(要)起床了。 以上两例均出自初级阶段学习者的作业,由于他们还没有熟练掌握助动词“要”的用法,所以在该使用的地方却没有使用,这是他们在特定阶段的语言能力的表现,具有普遍性,所以他们所犯的错误属于偏误。 在教学实践中,纠错应该以偏误为对象,进行有效地分析。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偏误的成因,进而预测偏误的发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例如: (5 )*我每天吃晚饭在食堂。 此例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而英语是地点状语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时间状语在前或者在句尾。所以学习者会受英语语序的影响,造出有偏误的句子。因此在讲解动词谓语句的语序时,教师应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在说明基本规则之外,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练习,比如列出以上带有偏误的句子,指导学习者改正,以便学习者早发现问题、早重视、早纠正。 、语法偏误的成因和特点 一)偏误成因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通常归纳为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

语气词研究

一.选题理由 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语言交际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再说,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上术的理由,我就决定选择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该题。 二.研究目的 本论文对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等各种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对语气词本身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本论文注意研究一些典型的语气词,如"了、呢、吧、的、吗"本文也把汉语语气词和越语语气词进行对比并分析越南学生在使用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提出纠正法。 四.研究任务 第一:对语气词与语气系统进行比较全面考察 第二:研究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 第三:研究语气词"了、吧、呢、的" 第四: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中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六.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许多,但因为本论文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使用并结合这几个方法:收集、分析、综合、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

七.论文结构: 本论文包括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的研究 第三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的研究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1. 语气词的基本性质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情达意。不同的句子表示不同的意思,首先是凭借不同语义内容的词语。语言还有转情的功能,比如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说出来情态和作用就不一样。具有语气词使汉语有别于一部分印欧语系语言的一个明显特点。在语气系统中语气词可以单独或与其他结构成分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独立的词类语气词表现出来的语法性质可以归纳为三点: 1.1.语气词后一般有语音停顿。 以前各位学者对语气词语法性质的论述总是强调"语气词一般位于句未"这一点。近些年来,有学者再次提出了句中语气词的问题。不管是句未语气词还是句中语气词都是用在语气的停顿处。 跟聪明的人啊,我也不抖机灵儿了。 1.2.语气词可以连用:语气词的连用涉及到好几个问题: (1)能够连用的语气词是指位于句未的语气词,位于句中的语气词一般都不能连用。 (2)能够连用的语气词主要是但音节的典型的六个语气词,即"的、了、吧、呢、吗、啊"双音节的语气词一般不能连用。

语气词啊的研究

语气词“啊”的研究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汉字“啊”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在不同的语境中,“啊”的词性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当它单独使用可以帮助人们表达附加意义,使表达内容感情色彩更加丰富明显。因此,“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一笔。 【关键词】辨析、语音学、规范 一、语气词“啊”与感叹词“啊”的辨析 啊,叹词,表示赞叹或惊异。在不同读音中,“啊”具有不同理解。大多数留学生由于语言知识有限,不能依据不同的的背景来选择“啊“的读音,因此通常会造成使用上的偏误。同时,除了读音问题之外,在“啊”使用过程中也仍须注意语境问题,使之可以在表达感叹的基础之上,结合后面出现的句子,通过丰富的语音变化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 “啊”在词类中既属于拟声词中的叹词,即表示感叹和呼应的声音又属于语气助词,即附在句子末尾表示某种语气。通过分析发现,“啊”字在很多句子中充当了很特殊的又很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当“啊”以“āáǎà”四个声调使用时,其词性多是以叹词为主,而当“啊”以“a”使用时,则更偏重于作为语气助词出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啊”字在句中的作用以及对语义的影响,可以说他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我们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1)二者读音不同。“啊”作为语气助词一般读轻声,如“千万小心啊!”而叹词“啊”一般不读轻声,读本音。如“啊!真漂亮”。(2)语法特点不同。语气助词“啊”一般附在句末或句中的停顿处,不作句子成分;而叹词“啊”经常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不跟任何词语发生基本的句法结构关系,充当句子的独立成分。如“你来啊!”“啊,上课了”。前者的“啊”附在句末,不作句子成分,是语气助词;后者的“啊”独立于句子的结构之外,充当独立成分,是叹词。 二、语气词“啊”的音变的语音学原理 关于语气词“啊”的音变,各种现代汉语教材均早有定论,且说法基本一致。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此,想从音变的原理出发重新深入探讨一下这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一、两个语气词连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 ①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

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③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例如: ①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 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 ③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 ④ 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 ⑤ (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 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27T14:57:39.7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7期作者:邓舒 [导读] 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24) 摘要: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气词;“吧”;偏误分析 一、引言 在汉语教学中,对学习者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在习得过程的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点的掌握。对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偏误分析,有助于进行一些规律性总结,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向目的语过渡。本文在进行偏误分析类型分析时所采纳的语料来自HSK动态语料库。 二、语气词“吧”语法意义 1.“分”的观点 持“分”的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朱德熙、吕叔湘先生。朱德熙(1982)根据语气词“吧”出现的语境,将语气词“吧”分为两种:一是表示疑问语气;二是表示祈使语气。吕叔湘先生(1999)认为“吧”可出现在祈使句末尾,表示命令、请求、催促、建议等;可以用在疑问句句末,待遇揣测的语气;可以用在“好、行、可以”等后面,表示同意;用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意思;或用在“动词+就+动词”的句子后面,表示没关系、不要紧的意思。张斌(2000)根据“吧”作为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职能,将“吧”的语气职能分为表示陈述语气、表示疑问语气和表示祈使语气三种。 2.“合”的观点 主张语气词“吧”的“合”的观点的主要代表有陆俭明和胡明扬。陆俭明(1984)认为语气词“吧”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中,但不可以出现在感叹句中,“吧”是个半疑问语气词。胡明扬(1988)则认为“吧”是“表态语气助词,赋予说话内容以不肯定的口气”,尽管其与其他词语和语调结合起来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但是语气词“吧”的作用是单一的,“吧”的语气意义是表示不肯定的陈述意义。 三、语气词“吧”使用偏误类型 本文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对汉语为二语学习者使用语气词“吧”时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类分析。 (一)“吧”与其他语气词的误用 3.“吧”与“吗”的误用 语气词“吗”一般用在疑问句中,表达说话人询问某事,希望听话者将会给予比较强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语气词“吧”表示疑问语气时常有半信半疑的语气,语气较弱,主要表示对某件事情的不确定的推测。除此之外,“吧”还有建议、协商之意,语气比较缓和。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语气词时容易出现“吧”与“吗”的误用,例如: (1)*像她这样开朗的人也可能得那种病吗? (2)*因此,既然在这“反吸烟”的社会中苦苦地抽下去,不如就为自身健康和周围的美丽环境而戒烟吗。 以上两例都是对语气词“吧”和“吗”的误用所造成的偏误。句尾应该用语气词“吧”,例(1)来表示对事情的不确定性的推测,例(2)来表示建议大家戒烟,类似于一种呼吁,两句中都不可以用语气词“吗”来替代“吧”。 4.“吧”与“了”的误用 (3)*跟你们一起生活已经二十多年吧,我也知道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4)*死前他跟他的朋友们说:“现在我很后悔……你们别抽烟吧……”所以我认为,我要健康,我就不吸烟。 (5)*我很长时间没给你们写信吧。 (6)*所以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尽量少吸烟了。 语气词“了”是成句的主要成分之一。例(3)“了”与已经连用,表示对现在(说话时)来说已经完成了的事,意思是到现在为止“跟你们已经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了”,“吧”则不表示此意。“吧”带有商量的语气,例(4)中应使用“了”,此处表示一种强烈的请求,没有缓和和商量的语气,所以不能用“吧”。例(5)中应用“了”来表示已经完成的事情,不应用“吧”。例(6)将“吧”误用成了“了”,表示说话者的建议、请求,“了”通常表示新情况的出现或者行为变化后的结果,所以此处应该用“吧”。 5.“吧”与“呢”的误用 (7)*在学习中肯求一些趣味,那么,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还可以为自己增添一些情趣吧! 例(7)中本该使用语气词“呢”误用成语气词“吧”,语气词“呢”与“还”连用,形成“还……呢”这种句式,在这种句式中不能用“吧”,“呢”在此处表示对某种现实情况的强调。 6.“吧”与“啊”的误用 语气词“啊”在祈使句中昌常常表示嘱咐,命令,带有比较强烈的要求或者催促的情绪,不含有商量的语气。 (8)*你们也别忘记吧! (二)“吧”的漏用 语气词“吧”漏用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可能因为学习者母语中并语气词或者并没有与汉语语气词相对应的语气词,二是语气词“吧”没有具体的实在的词汇意义,汉语学习者可能会忽视其存在,在使用时采取回避态度造成语气词缺失。

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Vol. 29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7 ────────── 收稿日期:2006-12-27 作者简介:李小军(1974-),男,湖南邵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35 - ?语言学研究? 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李小军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8) 摘 要: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描写比较详细充分;绝大多数语气词的发展轨迹已较清楚;随着描写的深入,功能解释开始并重。不过不足也很明显:系统性研究不够;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汉语史的联系不够;语气词语气意义的概括不够;从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角度研究语气词很不够。 关键词:语气词;建国以来;系统性研究;语气意义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6-0035-04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汉语语气词(又称语气助词)研究开始于1898年的《马氏文通》,不过至1949年,汉语语气词研究方面的文章并不多,只十来篇,较有成就的是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学报》1926年3卷2期)开创了标准语和方言、文言结合研究的新路子,具有奠基性;吕叔湘的《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1)则开辟了近代汉语研究的新领域,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建国后语气词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在数量上(专著8部,论文200多篇)、质量上、研究队伍上都有所体现。根据时间可以把建国后的研究分为三期:兴盛期(50年代至60年代初)、衰落停顿期(60年代至70年代)、繁荣期(80年代以来),不过我们的述评却是根据汉语史的分期(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一、上古汉语语气词研究 甲骨卜辞语气词研究。《今文尚书》和《诗经》等最早的传世文献里都已经有了语气词,那么语气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殷墟卜辞里是否有呢?李学勤在《关于师组卜辞的一些问题》(《古文字研究》3辑)首先认为“拟”和“执”是语气词,后来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88.1)支持李的说法,并对字形重新作了考释。张玉金《关于卜辞中“抑”和“执”是否语气词问题》(《古汉语研究》2002.4)赞同裘锡圭的观点,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花城出版社2003)指出在殷墟卜辞中语气词“拟”字的出现次数为100以上,“执”次数为30以上。反对者主要有范毓周(Early China 1989.14)、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8)、朱歧祥《由对贞句型论 殷墟卜辞有属问句考辩》(《甲骨文研究》,台湾里仁印书局1998)等。他们认为句末的“拟”和“执”大部分都是名词或动词,而不是语气词。殷墟卜辞大多简短,句中少有修饰成分,依据语义组合关系来判断“拟”和“执”是否语气词有不小难度。根据裘锡圭,把“拟”和“执”释为语气词似可通。但是语气词的观点也遭遇到一重困难,即在同时或后世的文献材料中见不到它们的踪影,诚如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新探》(《古汉语研究》1988创刊号、1989.1)所说:“一种语法范畴,突然冒出来,又突然消失了,这是不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所以,语气词起源于甲骨卜辞的观点还需要检验。 除了前面几篇,研究上古汉语语气词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张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古文字研究》7辑)认为语气词在西周产生,并同地域及文字的表现能力发展有关。裘燮君《先秦早期不同文体文献在语气词运用上的差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4)指出不同体裁的文献里语气词的使用具有不划一现象。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提出了语气词的单功能说。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3)赞同郭锡良的观点,同时认为先秦也是一个历时过程,期间语气词层层积累,不同层面的单功能往往经由其历时性积淀而显出多功能特征。钱宗武《<尚书>句首句中语助词研究的几点认识》(《古汉语研究》2000.2)和《今文<尚书>语气词的语用范围和语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1.4)对今文《尚书》里的语气词作了深入考察。 另有一组研究语气词连用的文章:赵长才《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中国语文》1995.1)指出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经历了由产生、发展、高潮、衰退的过

最新现代汉语谓词部分练习及答案

词类部分(下)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并将其标号填在括号内) 1、能带宾语的是()。 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副词 2、"上来"是() A助动词B判断动词C趋向动词D及物动词 3、"国营、民用、大型"是() A动词B名词C副词D区别词 4、"不、没"都是() A程度副词B时间副词C范围副词D否定副词 5、"很、挺、十分"是() A程度副词B范围副词C语气副词D情态副词 6、"他在黑板上写字"的"在"是() A动词B副词C介词D方位词 7、"着、了、过"是()。 A结构助词B时态助词C其他助词D语气词 8、"哎哟"是() A象声词B语气词C叹词D助词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有二至五个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并将其标号填在括号内)语法这个术语有如下()几个含义 1、代词包括() A人称代词B指示代词C疑问代词D代名词E代动词 2、虚词包括() A介词B区别词C连词D助词E语气词 3、"报告"一词兼() 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连词E代词 4、"和、跟、同、与"兼() A动词B连词C介词D副词E助词 三、判断题 1、下列表述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所在。 (1)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的"。 (2)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了"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标记词所属的词类。 (1)这件事已经讨论过了。(过) (2)天渐渐冷起来了。(渐渐) (3)他正在教室里看书。(正在) (4)自行车他骑出去了。(出去) (5)我拿着-本书。(着) (6)你吃了饭再走。(了)

(7)他是外国人吗?(吗) (8)你应该努力学外语。(努力) (9)他刚才来过。(刚才) (10)最好听的是这首歌。(最) (11)房子上面铺着瓦。(上面) (12)这是一本袖珍词典。(袖珍) (13)老张请我吃饭。(请) (14)幸亏他来。(幸亏) (15)我忽然想起来了。(忽然) (16)这件事很突然。(突然) (17)无论谁都说好。(无论) (18)他连忙说不行。(连忙) (19)问题要彻底解决。(彻底) (20)我们应该历史地分析。(历史) 四、简答题 1、动词有什么语法特点? 2、什么是趋向动词,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助动词,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形容词,说明形容词的分类和特点。 5、什么是加词,加词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形容词和副词,时间名词和副词有什么区别? 6、什么是代词,代词分为哪几类? 7、什么是介词,说明介词的分类和特点? 8、什么是连词,连词有哪些特点? 9、什么是助词,助词分为哪几类? 10、什么是语气词? 11、什么是叹词,什么是拟声词? 12、什么是词的兼类,词的兼类与同音词有什么不同类与词的活用有什么不同?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D 5、A 6、C 7、B 8、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CDE 3、AB 4、BC 三、判断题 1、下列表述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所在。 (1)现代汉语中有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 (2)现代汉语中有时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标记词所属的词类。 (1)时态助词(2)副词(3)副词(4)趋向动词(5)时态助词 (6)时态助词(7)语气词(8)形容词(9)时间名词(10)程度副词(11)方位词(12)区别词(13)动词(14)副词(15)副词

汉语语气助词“吗”、“呢”、“啊”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汉语语气助词“吗”、“呢”、“啊”研究 姓名:金浩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教师:何洪峰 2011-06-0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使用语气助词表达语气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一个语气助词可能表达多种语气,一种语气也可能由多种语气词表达。此外,语气助词的音变现象能使一个语气助词有若干不同的读音,而每种读音都由不同的汉字来反映,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就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要把汉语各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和说话人的态度、感情、情绪梳理得清清楚楚,确实不那么容易。在中国人之间,由于有共同的语感,表情达意自然畅通无阻,不需要作过于细致的分析。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则非做到这一步不可。所以把现代汉语的语气助词作为研究对象很有价值。 首先,看下面的例子: (1)有人不知道吗? (2)有人不知道呢? (3)有人不知道啊? 我们通过本文的总结可以发现这四句话的用词、语调、语序等都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句末使用了不同的语气助词。即使是同样的一句话,如果使用不同的语气助词,那么整句话的含义也就不同。 本文先对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种类进行了分析,对构成疑问句的成分进行整理。同时,分析各成分的组合形式,然后归纳整理,说明其语法功能和特点。由于许多学者对于语气词的分类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本文经过细心取舍,精选了常用的三个疑问语气词“吗”“呢”“啊”作为其研究对象,加以分析,详细探讨。 本文主要使用离析法分析,将句末的“吗”“呢”“啊”去掉,然后,将有语气助词的句子与没有语气助词的句子相比对照研究。即把不同的语气助词放在相同的语境中逐一比较,找出相同的句子在语气上的差别和一个语气助词确切的语气意义。这样的目的是,克服传统的语气助词研究中根据语感随文释义的弊病。 现代汉语专职的疑问语气词只有一个“吗”。除了它以外,其他疑问语气助词“呢”“啊”在问句中是有选择性的,可用可不用。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使语气更为

关于《诗经》中的语气词研究

关于《诗经》中的语气词研究 摘要: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中可以看到时期西周到春秋时期我国北方的语言特点。本文选取《诗经》中的语气词为研究对象,对《诗经》中的语气词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探求春秋时期民间诗歌运用语气词的总体情况和特点。 关键字:《诗经》;语气词;分类;功能;影响 《诗经》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一方面其在语言上具有开创性,另一方面在创作手法上具有开创性。《诗经》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诗经》中语气词的分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气词在《诗经》之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总的来看,《诗经》中出现的单音节语气词共有33个,合用语气词共5个。《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根据统计来看,其中《国风》共160篇,其中语气词的使用是最多的,共有618例;《小雅》74篇,语气词的使用比例是最大的,共324计例;《大雅》31篇,共计160例;《颂》40篇,共计76例。《诗经》中出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语气词,如“兮”中共出现了244次;“矣”字出现105 次;“哉”共出现66次。 沈兼士在《段砚斋杂文·今后研究方言新趋势》一文曾经指出歌谣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文体:“歌谣是一种方言的文字,歌谣里所有词语,多少是带有地域性的,倘使研究歌谣而忽略了方言,歌谣中的意思情趣、音调至少有一部分的损失,所以研究方言,可以说是研究歌谣的第一步基础工夫。”《诗经》来自于民间,是有民间歌谣整理而成的文字,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虽然经过了后期的加工和处理,但是其地域文化特色的因素依然存在。 (一)、《国风》中的语气词 《诗经·国风》展示的是周代各地绚丽多彩的民风和民俗,内容上主要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为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劳动人民受剥削和被压迫生活现状的同情,并蕴含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风”是一种音乐乐调,“国”是地方、地域的意思,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国风其实指的就是各个国家和地方的乐调。《诗经·国风》共160篇,其中包括周南、召南、卫风、王风、唐风、秦风等共十五个地方。 《诗经·国风》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每个地方的民歌都被打上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诗经·国风·齐风》是齐国的诗歌,由于齐国多以广阔的平原为主,面临大海,这种地域富于齐国人乐观、明朗、潇洒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进而对诗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齐国的诗歌多是以舒缓、温和的特征。这种风格特征也体现于语气词的运用上,如《诗经·国风·还》中有:“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经·国风·东方之日》:“东方之

语气词

语气词 一、语气词和表达的语气 现代汉语的语气词放在一句的末尾,它们所表示的语气可以分为确定语气、揣测语气、假设语气、商量语气、说服语气、当然语气、答辩语气、夸张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等。 1、啦: 确定语气用语气词“啦”字,如“他要走啦”。 2、吧: 揣测语气用语气词“吧”字,如“今天不会下雨吧”。 假设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去吧,没有时间,不去吧,问题不能解决”。 商量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咱们走吧”。 3、啊: 说服语气用语气词"啊"字(有变音“呀”、“哇”、“哪”等),如“我实在没有法子啊!”、“他的话说得对呀!”、“他唱得真好哇!”、“这件事不好办哪!”。 4、呗: 当然语气用语气词“呗”字,如“不懂,我们就好好学呗!” 5、嘛: 答辩语气用语气词“嘛”字,如“有意见就提嘛!” 6、呢: 夸张语气用语气词“呢”字,如“这种事情多着呢!”。

7、呢、吗、啊: 疑问语气用语气词“呢”、“吗”或“啊”(“呀”、“哇”、“哪”),这3个词的用法又各不相同。 “呢”字用于交替问,如“他来不来呢?”,又用于句中已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他什么时候才来呢?”又用于不完全句,如“我来了,他呢?”。 “吗”字用于句中没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你同意吗?”。 疑问语气词“啊”字(“呀”、“哇”、“哪”)用途较广,它既可以代替“呢”,如“他来不来呀?”;又在某些情况下代替“吗”,如“你说的话都是真的啊?”。反问语气也用“呢”、“吗”,如“我哪能不相信呢!”,“难道你还不相信吗!”。 8、 二、语气词和使用特点 (一)现代汉语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六个:的、了、吧、吗、呢、啊,它们的用法比较复杂。 1、“的” 主要用于陈述语气,表示情况本来如此,用以加强对事实的确定。如“这件事,他以前跟领导说过的。” 2、“了” 重在表达新情况的出现,强调当前相关性。如“那封信,已经交给他了。”/“我已经问过他了。” 3、“吧” 用于表示揣测或商量,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太肯定,句中常有“大概、可能、也许”等词语。如“他也许不会同意吧。”

南充方言语气词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94913639.html, 南充方言语气词研究 作者:何丽君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9期 摘要:语气词是汉语中表达句子语气的一种虚词,四川南充市方言里的语气词非常丰 富,且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有着较大差别。文章主要概述了南充方言语气词的类型,又从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详细地分析了一些常用的语气词,并由此得出南充方言语气词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南充方言;语气词;特点 语气词是表达句子语气的虚词,是汉语中语气范畴的一种基本形式标志,又是表达语气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各种语气,又出现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停顿。根据所要表达语气的不同,语气词可以细分为四种,即表示陈述语气的、表示疑问语气词的、表示祈使语气词的和表示感叹语气的。此外,由于语气词经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所以有些语气词还可以表达多种语气。 南充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属于北方方言区里的西南次方言区,其方言里的语气词十分丰富,常用的总共有20个。其中,表示陈述语气的有:嗷、得、到嘛、哆、哈、了、嘛、哦、去了、□[s?55]、吔2;表示疑问语气的有:啊、咹、不、嘎、诰、哈、嘛、哦、□[s?55]、嗦、哇2;表示祈使语气的有:咹、嗷、得、哆、哈、了、嘛、哦、□[s?55]、□[uei31];表示感叹语气的有:哦、去了;表示句中停顿的有:咹、哆、哈、嘛、哦、噻、哇2、吔2。由此,不难看出可以表示多种语气的语气词有:咹、嗷、得、哆、哈、了、嘛、哦、□[s?55]、哇2、吔2。与普通话相比,这些常用语气词的含义和用法有着自己的特点,下面就分别予以说明。 1.啊[a31] 用于疑问句末,疑问程度较高,表示说话人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或判断而做出的询问,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吗”、“吧”。另外,在语流中还易受前一音节末一因素的影响发生多个语音变体:呀[ia31]、哇1[ua31]、啦[la31]。如:你到现在都还不晓得(知道)啊?/她明明给你说了的呀?/你还没去哇1?/你甩(扔)啦? 2.咹[?55] “咹”在语流中容易受到前一音节的影响产生语音变体,变为:吔1[i?55]、□[n?55]。 (1)用于疑问句末,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可以突出疑问的焦点。如:你走了,那我咹?/你弄门(怎么)不走了□[n?55]? (2)用于祈使句末,可以缓和句子的请求语气,带有商量的意味。如:你放个歌来听听□[n?55]。/你给他说说咹。

初级水平越南留学生汉语习得语法偏误的案例分析

语 言教学研究 odern chinese M 119 XIANDAI YUWEN 2009.12 章,然后让学生模仿范文,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提纲的形式写出来,但要保证全文必须连贯。经过系统地强化训练,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减少语篇方面的偏误。 五、小结 以上我们对高级班两名留学生一个阶段的作文偏误进行了分析,虽然不能代表作文偏误的整体性问题,但通过对学生一个月作文情况的跟踪调查,可以证实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需要指出的是,留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与某一阶段内的强化训练有很大关系,一旦离开这样的环境,写作能力也会出现退步。有位作文曾获得HSK10级的韩国留学生回国生活后,在给老师写来的信件中偏误明显增多,这就验证了我们的观点。因此,作文教学应保持其连贯性。 参考文献: [1]何立荣.浅析留学生写作的篇章失误[J].汉语学习,1999,(1).[2]刘俊玲.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J].语言文字应用,2005, (S1). [3]吕文华,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汉语学习,1993, (1). [4]田善继.非对比性偏误浅析[J].汉语学习,1995,(6). [5]吴平.从学习策略到对外汉语写作教学[J].汉语学习,1999, (3). [6]辛平.对11篇留学生作文中偏误的统计分析及对汉语写作课教学 的思考[J].汉语学习,2001,(4). [7]赵成新.外国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方式偏误分析[J].台州学院学 报,2005,(2). [8]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 [9]吴丽君.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2. (吴泓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中文系 150025) 一、引言 无论在学习本民族语言还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都经常会出现各类偏误,这是难以避免的。以汉语为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由于国籍、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各有不同。越南语和汉语都属于孤立语,和汉语一样几乎没有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具有重要的语法意义。越南学生可能因为母语本身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所以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并没有感到特别困难,虽然有的声调也发不好,如阴平和去声往往区别不清,但是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对于越南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时最困难的是汉语语法。为了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我们有必要对不同母语背景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者 初级水平越南留学生 汉语习得语法偏误的案例分析 □高 洁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两名初级水平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的个案调查,对其语法偏误进行了研究。依据中介语理论,将语法偏误主要分为误用、误加、缺失、重叠、错序等类型,同时指出了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学习环境时期产生语法偏误的重要原因。本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级水平的越南人学习汉语时的语法特点。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 语法偏误 越语 汉语习得 案例分析

古代汉语下字词

第三讲:《庄子》北冥有鱼《庄子·内篇·逍遥游》 二、字、词、语法难点分析 (一)字: 通假字:冥(溟)有(又)辩(辨)辩(变)邪(耶)决(趐)培(凭)而(能) 古今字:志(誌)反(返)知(智) 异体字:飡(餐) (二)词:1、词与非词:扶摇、夭阏——连绵词、羊角;词尾——然。果然、泠然、犹然、数数然 2、语气词:也 1)句中语气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主语之后,表示提示、停顿2)句中语气词: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帮助表达判断。 三、语法: 1、双宾句:芥为之舟 2、语序:宾语前置: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彼且奚适也——动词宾语前置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彼且恶乎待哉——介词宾语前置 3、判断句:此小年也。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四、多义词辨析: 1、之:1)代词:2)连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连词:主谓之间相当与名词性结构。风之积也不厚。 惯用句式:其……耶(邪),其……耶(邪)表示选择问句。其——委婉语气词,耶(邪)——句末语气词 2、而:1)连词,用语状中之间。怒而飞。决起而飞。 2)连词,表顺接。三飡而反。 3、以:1)介词,去以六月息者也。——谓语后以八千岁为春。——谓语前 2)连词,以游无穷。 《庄子》之《北冥有鱼》: 一、掌握下列词义: 怒:振奋(翅);志:志,记载;抟:环绕着飞向上空;厚:深;覆:倒;培(风):凭借,依赖;决:迅速的样子;抢:突过;适:到……去;年:寿命;知:智慧;劝:鼓励;境:界限;待:依靠。 御风而行:乘 御御六气之辩:乘—顺应 介词:鲲之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此亦飞之至也。 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去 之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 人称代词:众人匹之;犹然笑之;举世而非之。 “之”当介词有哪三种用法

偏误分析例析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例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它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就笔者直接接触到的真实的偏误材料进行偏误分析。 一、偏误例句及来源: 1.我书包里词典有。 2.我买了新书两本。 3.我见到了Mary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4.我要练习跟你。 5.我想见面你。 6.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7.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8.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9.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10.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11.我们千佛山了。 12.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13.我们运动会了。 14.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15.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16.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17.A: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 18.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19.今天比昨天很冷。 20.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以上例句中例1到例7来自以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日常用语,例8、例9、例10来自留学生

办的教室板报,例11到例18来自非洲留学生平时的交际用语,例19、例20来自留学生的校内日志。其中韩国留学生和非洲留学生是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的汉语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教室板报和校内日志,涉及到的留学生水平从初级到高级不等。 二、偏误的来源及例句分析: 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还有不少偏误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下面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说明: 1、母语负迁移。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常常是依赖母语知识,同一母语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 错误。韩语的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被修饰语”,受母语的影响,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出现像这样的语法偏误。如: 例1 我书包里词典有。 例2 我买了新书两本。 例3 我见到了Mary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但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留学生的语序意识增强,偏误发生的机率变得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非英语母语的留学生,除了受母语的影响,由于先接触和学习了英语、有时课堂也以英语为中介语,因此,也常发生因受英语影响的偏误。如: 例4 我要练习跟你。(英语为I want to practice with you 。) 例5 我想见面你。(I want to meet you. Meet在英语中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做不及物动词,但是汉语 “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加宾语“我”。) 例19 今天比昨天很冷。(在英语的比较句中表示差别的形容词要变成比较级,而不能以词语的原型出 现。如“这个比那个大很多”翻译成“This one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other”, 受此类影响出现了例句中的偏误。)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 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这种现象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fion)或者过度泛化。如: 例6 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学习者在最初的学习中,会了解到“是”用来表示判断、 说明陈述对象的情况。但是如果判读、说明部分含有“不”、 “没”则不需要用“是”。) 例7 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们”的基本用法是“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但是, 如果代词或是名词前有具体的数词修饰限制时,则不能再用“们”。 此处属于“们”的泛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