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家文化在龙南

客家文化在龙南

客家文化在龙南
客家文化在龙南

客家文化在龙南

摘要: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龙南县是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地,散发着客家文化独特的魅力。本文就房屋、饮食、服饰及婚俗和节日等方面阐述龙南的客家文化。

关键词:龙南客家文化围屋饮食服饰婚俗

龙南位于江西省的最南端,毗邻广东和平、连平县,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自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县以来,已有千余年历史,是闽、粤及海外客商人的原居地。全县人口30万,国土面积1641平方公里。境内有气势恢弘壮观的小武当山,享有“南岭翡翠”、“动植物王国”美誉的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与庐山三叠泉相媲美的龙头滩瀑布……令人流连忘返的当数其中的客家文化。

一、围屋—客家文化的载体

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实物载体,它保存了中原远古风情习惯、生活方式,是古代客家居民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墙体由青砖或花岗岩砌成,易守难攻,非常坚固,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围屋在江西南部,大约还保存了600座这样的建筑。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龙南为全国之最,共有376座。日前,赣南围屋列入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龙南的围屋以方围为主,一般有三至四层,内有粮仓、水井、排污道、池塘、炮楼、戏台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关西新围、燕翼围、乌石围、栗园围。

关西新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客家围屋中面积最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这围屋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它的墙壁是可以吃的!即使被土匪困住,光刮墙壁下来煮,然后过滤,也可以吃个三年!

龙南“燕翼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最高的一座。住在“燕翼围”中的赖氏是赣南最早的一个移民家族。燕翼围建于清顺治年间,最多可住136户,共四层,高14.3米,高度为赣南围屋之冠,墙厚1.45米,长41.5米,宽31.8米,外墙厚实坚固。围屋的外墙高大厚实,没有窗户,只有对外射击的枪眼。围屋四周有像碉堡一样的角楼。围屋很高很大,门却很小很窄,第一道包着铁甲,第二道设木栅栏,第三道才是日常进出的木门。

乌石围坐落在杨村镇东水河边的乌石围,因大门前左侧卧有一块很大的像乌龟的乌石头,所以围屋取名为乌石围。乌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最多时可住70余户。该围屋前方后半圆形,在众多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中,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特别珍贵。围屋正面左右两角对称,建有高达15米的方形炮楼,炮楼的四面墙上分布许多枪眼和炮洞,围屋坚固异常,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

里仁栗园围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其状为八卦围,周长789米,面积

68亩,墙厚0.6米,2层,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四周角落遍布有12个炮楼,围内有围中围,围屋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栗园围不仅具有客家围屋普遍具备的防御功能,而且依风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强了生产、休闲、文教功能。

二、饮食—生活环境的折射

客家人的饮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等,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客家人早期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长期的迁徙流离及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客家人的食谱,既有吴越地区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广地区的辛辣食品,更有闽粤地区的酱腌味菜。

客家菜保留了中原古食的特色,酿豆腐、盐炯鸡、客家扣肉等都是龙南客家菜的重要代表。其中扣肉在龙南人的饭桌上最为常见,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日常款待亲朋好友,扣肉都是必做的一道佳肴。

在龙南的菜肴中,肉丸也是其中的一道特色菜。肉丸的主要原料有大葱、包菜还有红薯粉,形状为圆形,象征着吉利。

三、服饰—客家人性格的体现

较之少数民族服饰的斑斓多姿、绚丽多彩,客家服饰以朴素、简洁见长。客家服饰颜色喜素,以黑、蓝、白为主色调,深色、素净的暗色给人素雅严肃的印象,就像客家人沉稳内敛的性格,耐脏的特色也较适应农耕生活。客家服饰主要由内衣、上衣(大襟衫)、裤子(大裤裆)等几部分组成,客家妇女的服饰还有挡风遮日的冬头帕、用以蔽胸腹的围裙。男装是正面开缝,用布作纽扣,女衫比男衫稍长,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腋,沿侧缝直至下摆。其内衣多为白色,其外装均为蓝色、黑色,但冬头帕和围裙又是由红、绿、蓝、白、黑几种颜色的线交织成条状彩纹的,为沉暗的客家服饰添上了亮眼的一笔。

冬头帕是龙南客家服饰的典型代表。冬头帕扎在头上冬天将冬头帕的尾部叠起来,折出立体的帽檐,又可遮日防晒。冬头帕在客家先人的迁徙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额头是身体比较脆弱的部位,冬头帕可以挡风御寒,使他们在路途中少受疾病的侵袭。现在冬头帕一般是妇女坐月子时和步入中年后佩带。在龙南,客家服饰颜色以蓝色居多,大襟衫、大裤裆和围巾都是以蓝色为基准色。

四、婚俗与过年风俗—龙南客家人的精神世界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基本上保留着中原古代的婚俗,“提亲”、“问名”、“送定”、“报日子”、“送嫁妆”、“接亲”与中原古代婚俗“六礼”大同小异,程序复杂,礼节讲究。而别有风趣的当属接亲。接亲时新

娘要拜别祖宗,放声大哭,表明与父母难离难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名曰“哭嫁”。新娘从出家门到上车的路上要撑红色的伞以表吉利。在新娘进门时最有考究。首先如果结婚的那一年的立春是在过年之前,那么当年为“空春”(龙南话),新娘在进门的时候要扔鸡蛋以祈祷丰收,这主要是因为在龙南的客家方言中,“蛋”与“春”同音,扔出去的鸡蛋被小孩捡到是吉利的征兆;随后新娘要进祠堂,以告祖先;接着跨火盆,期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后要踩簸箕,人多眼杂,踩簸箕可以驱除厄运;最后新娘进新房,进去之后,要脱掉一件外套。新娘当天是要穿两件外套的,穿在外面的外套上面别了很多针,新娘脱掉之后要挂着床头,可以辟邪。

客家的风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本主就主要介绍龙南过年(龙南方言称除夕为过年)的风俗。

庆祝除夕到来的活动早在小年就拉开了序幕。为了迎接除夕的到来,龙南的客家人会在腊月二十三(小年)全家团聚吃饭。随后家家户户开始打扫房子。食物的准备也是在这时候进行的,首先每家都会准备的是龙南的特产—“烫皮”,或炒或煎,一般都会准备很多,以作为过年亲戚朋友来访的回礼;其次是“肉丸”,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重复。角子也是过年必备的食物,“角子”形状与饺子有些相似,但是做法迥异。“角子”的馅由花生(需碾碎)、芝麻和白糖组成;而“角子”的皮和饺子的皮一样,但是做角子皮的面粉里要掺着鸡蛋和猪油,这样“角子”炸出来才会很脆,“角子”也是回礼。

从小年一直忙着准备,到了过年那一天,大家会一早起来,开始

为晚上的菜肴准备。在过年那一天是不能吃鸭子的,因为鸭子的嘴是扁的,吃东西会漏,在龙南客家人的观念里是不吉利的;而当日杀的鸡必须是公鸡,煮熟后要带到寺庙里去拜神。下午的时候,男主人就挑着担子去拜神,女主人则在家里准备晚饭,孩子就忙着洗澡穿新衣服。

龙南客家人最具典型特征的过年风俗主要体现在年初一。一大早,男主人就要去拜神,祈祷在新年里事事顺心、好运来……这一天是不能走亲戚的,但是要上山砍“摇钱树”(茶树),砍的茶树要求枝叶茂盛,这样新的一年里才会财源滚滚。同时这一天是要斋戒的,即吃素。吃素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会无病无灾(在龙南的方言里,“灾“与”斋”同音,“斋戒”即“灾戒”)。炒菜的油必须是花生油或者其他的植物油,猪油是要忌口的,葱蒜等小五荤也是不能吃的。在年初一,扫地是被禁止的,倒垃圾更是不被允许的,到了垃圾就是把财富倒掉了,那新的一年了都不会走好运了。

龙南的客家文化丰富多彩,除上文中提到的还有很多,如家庭风俗、信仰风俗……无一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流连忘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