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药用植物资源

第五章 药用植物资源

第五章 药用植物资源
第五章 药用植物资源

第五章药用植物资源

第一节中草药资源

一、概述

(一) 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研究范围

药用植物资源是指含有药用成分,具有医疗用途,可以作为植物性药物开发利用的一群植物。广义的药用植物资源还包括人工栽培和利用生物技术繁殖的个体及产生药理活性的物质。

研究药用植物的种类、蕴藏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及其科学管理,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不断提供充足而质优的植物性药的原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主要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和蕴藏量,研究其更新、消长的动态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最佳收获期及合理采收方法。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含量、药用部位收获时的产量、加工生产率等综合指标都较高的生育阶段为最佳收获期。

(3)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提纯技术,以及把药用植物资源的原料变为优质高效新产品或其它产品的工业技术。

(4)研究药用器官形成与更新,种群与群落的生境及演替规律,有效成分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地道药材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等药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保护与发展种质资源,提高科学的经营与管理方法。

(5)药用为主多方面多层次综合利用。如保健品、饮料、添加剂包括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脂肪酸、色素、调味品、甜味剂、花粉蜜源、香料、化妆品、鞣料、淀粉、树脂、树胶、观赏、农药、驱避剂及饲料等。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是指针对紧缺、贵重、稀有的药用植物,进行引种驯化与人工栽培,或者针对需求量大的常用药用植物,特别是滋补和其他保健用途的药品及饮料的精加工,进行制药工艺或轻化工业的研究开发;也可以针对药用价值与经济效益较高的药用植物,进行寻找新药源与开发新品种。

(6)通过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从近缘植物和民族植物药中寻找与开发植物性药材的新品种与新资源。

(二) 药用植物资源的分类

我国的药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为了研究各种药用植物,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目前,采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3类。

1.按药用部位分类

药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以及全株均可人药。据此可分为:

(1)根及地下茎类。为地下茎,鳞茎、球茎、块茎和块根等。如丹参、竹、百合、贝母、山药、半夏、延胡索等。

(2)全草类。系植物茎叶或全株。如薄荷、藿香、细辛、紫花地丁等。

(3)花类。花、花蕾、花柱等。如辛夷、红花、菊花、金银花、番红花等。

(4)果实和种子类。系成熟或未成熟的果皮、果肉或果核、种仁。如五味子、栝楼、山茱萸、木瓜、酸橙、酸枣仁、枸杞等。

(5)皮类。系树皮或根皮。如杜仲、厚朴、黄檗、刺五加等。

(6)菌类。为药用真菌。如茯苓、灵芝、猴头菌等。

2.按中药功能不同分类

中药含有多种复杂的有机、无机化合物,所以决定了每种中药材具有一种或多种性能和功效。据此可分为:

(1)解表药类。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用植物,称解表药。如麻黄、防风、细辛、薄荷、菊花、柴胡等。

(2)泻下药类。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中药材,称泻下药。如大黄、泽泻叶、火麻仁、郁李仁等。

(3)清热药类。凡能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清热药。如知母、栀子、参、黄连、金银花、决明子、地骨皮等。

(4)化痰止咳药类。凡能清除痰涎或减轻和制止咳嗽、气喘的中药材称化痰止咳药。如半夏、贝母、杏仁、桔梗、枇杷叶等。

(5)利水渗湿药类。以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为主要功效的中药材称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泽泻、金绒草、海金沙、石韦等。

(6)祛风湿药类。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祛风湿药。如木瓜、秦艽、灵仙、海风藤、石藤、徐长卿等。

(7)安神药类。凡以镇静安神为主要功能的中药材,称安神药。如酸枣仁、夜交藤、远志、柏子仁等。

(8)活血祛淤药类。凡以通行血脉,消散淤血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活血祛淤药。

如鸡血藤、丹参、川芎、红花、益母草、牛膝等。

(9)止血药类。凡是有利于体内外止血作用的中药材,称止血药。如三七、仙鹤草、地榆、小蓟、白茅根、断血流等。

(10)补益药类。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衰弱状态,以治疗各种虚症的中药材,称补益药。如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沙参、女贞子等。

(11)治癌药类。凡用于试治癌症,并有一定疗效的中药材,称治癌药。如长春花、茜草、白花蛇舌草、天葵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

药用植物含有不同的生物活性物质,据此可分为:

(1)含糖类药用植物。如白芨黏液具有止血作用;树舌多孔菌含有多糖物质,具有治癌作用;海藻多糖具有降血脂作用。

(2)甙类药用植物。甙类是由糖及糖的衍生物形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物质,通常有酸类、蒽类、黄酮类。如芥子的芥子甙具有止痛、消炎作用;苦杏仁甙具有镇咳功效;柳树中水杨甙有解热镇痛作用;大黄、何首乌、人参、黄芩、洋地黄等均属含甙类植物。

(3)生物碱类药用植物。含氮的碱性有机物。如麻黄、乌头、延胡索、贝母、槟榔等。

(4)挥发油类药用植物。一般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等功效。如丁香中的丁香油、薄荷中的薄荷油、樟树中的樟脑等。

(5)含单宁药用植物。具有收敛、止血、抗菌作用。如五倍子、没食子、石榴(果皮)。

(6)含有机酸类药用植物。含有羧基(—C00H)化合物的一类。如植物的根、叶,特别在果实中广泛分布,如乌梅、五味子、覆盆子含有的苹果酸、枸橼酸、抗坏血酸是中药的有效成分。如土槿皮中的土槿皮酸具有抗真菌作用。

(7)含树脂类药用植物。许多植物正常生长中分泌出的一种物质。如松香有祛风止痛功效,安息香有活血防腐功能。但多数在制药中除去。

(8)含油脂与脂类的药用植物。如薏苡仁酯,有驱虫、抗癌功能。

(9)蛋白质类药用植物。如栝楼根(无花粉)中提取的无花粉蛋白质,可用于人工引产与治疗绒毛膜上皮癌。菠萝蛋白酶用于抗水肿与抗炎。南瓜子中提取的地瓜子酸可用于抑制吸虫。

(10)无机成分类药用植物。植物中的无机成分多为K、NaNH4+的药类。如夏枯草内钾盐有药理作用,海带、海藻所含的碘可治甲状腺增生。

(三)国内外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近况及发展趋势目前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不论国内国外都非常重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进展。不仅对现有药用植物资源在药化、药理及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均有广泛的研究,还通过调查、引栽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断扩大新的和高疗效的资源,增加新品种,提高家种品种的产量和质量,解决供需矛盾,使药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和充实,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1.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和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中草药”是对我国所使用的天然药物的总称。

包括:常用的中药、草药(即民间药)及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中草药。

来源上:又分为动物药、植物药(药用植物资源)、矿物药三大类。

本节中所称中草药仅特指占种类绝大多数的植物药而言。中草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锐利武器,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中草药资源是整个植物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国是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最早、最完善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时代,在以野生植物为食的过程中,发现了植物有防病、治病的作用,经过古代医药学家的实践和整理逐渐形成了《本草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我国古代本草书籍较多,有的已经失传,现存的尚有400余种。本草虽然包括部分动物和矿物中药,但均以药用植物资源为主。我国历代较重要的本草著作有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应当指出的是我国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有关书籍,深入研究,身历深山僻壤,走遍湖广等8个省(自治区),边行医,边考查,经过27年的实践和长期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近200万字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是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书中载药1 892种,其中有1 000多种药用植物资源,在我国中医中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医药学的一部经典巨著,目前有拉丁、日、法、德、英、俄等译本,对世界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巨大影响。自清朝末叶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里,由于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国内政治动乱,中医中药事业处于奄奄一息的悲惨境地,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也处于停止状态。

解放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领域内的应用,使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主要有:

(1) 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整理

我国药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非常重视,开展了多次全国性的药用植物资源的普查工作。据1984年统计,已鉴定的药用植物5 136种,现已超过6000种。

通过调查整理,先后出版了《中药志》、《中国药用植物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新华本草纲要》及《中国民族药志》等大型全国性本草专著,各省或地区还编出了大量的地区性本草,如《维吾尔药志》。它们对中草药及民族药的种类、历史、分布、化学成分及疗效应用等作了较全面的总结。还制订出各地的中草药资源发展规划。国家还成立了中医中药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成立了中医中药研究院或研究所,有关大专院校成立了药用植物专业或中药资源专业。

(2) 扩大了药用与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与发展

药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常含有相同或相似的药用成分。例如人参和西洋参皆为珍贵的根类药材,生长4~6年后才能利用其根。经研究它们的地上部分均发现与根部有相似的三萜类皂甙,因此,目前对其地上部的茎、叶和花果已全面的开发利用。其他如钩藤、砂仁、杜仲、五味子、小檗、黄连、葛根等都扩大利用了不同药用部位。

另一方面,药用植物往往含有多种药理活性物质,开展多种医药用途的综合利用能提高利用率,降低成本,物尽其用。例如利用山莨菪中的多种生物碱(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樟柳碱、红古豆醇酯、后马托品等)生产眼科散瞳药、中药麻醉剂,镇静药、解痉止痛药等多种医药产品。其他如虎杖、小檗、黄柏、麻黄、山楂、三七、人参、甘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此外,综合利用还包括医药外的其他经济用途。如甘草除药用外,还用作食品及糖果的甜味剂、烟酒的调香发泡剂,其渣为纤维、纺织、造纸等轻化工原料及食用菌培养基,渣液可作石油钻井、灭火器及杀虫药的稳定剂,地上部分茎叶可作冬贮饲料。有多种经济用途的药用植物还有麻黄、山楂、月见草、橘皮、桂皮、大蒜、黄柏、杏仁、缬草、葛根、马蔺、蒲公英、五味子等。

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首先主要是对具体品种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及开发。

如胡颓子科的中国沙棘在我国分布最广,产量极大。其果实营养丰富,果汁中含果糖及葡萄糖达12%,各种有机酸3-4%,以及维生素C、B1、B2 D、E及P和大量胡萝卜素。维生素C含量为863.3-1253mg/100g。已开发出多种保健饮料,浓缩果汁已出

口至日本等国家。种子油中维生素E含量达200mg/100g。在医疗作用方面,其果汁对防治冠心病及气管炎,种子油对治疗胃溃疡及抗疲劳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由于沙棘还有很好的固氮、保持水土和改造环境的作用,目前已在我国北方大面积地营造沙棘林,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药用原料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有了新的进展

近年来突出的工作是对生产激素的甾体原料植物的野生资源进行了分布、生态、蕴藏量、资源的保护与更新等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从国产约80种薯蓣属植物中,发现甾体皂甙元类成分主要集中分布在根茎横走的根茎组种类中。综合比较认为,盾叶薯蓣和穿山龙薯蓣是较理想的原料,值得发展。有些种薯蓣中皂甙元数量幅度较大,通过高含量品种的选育、繁殖、生产,将能获得优质高产稳产的原料。另外番麻、剑麻、闭鞘姜及葫芦巴等也是有利用前途的甾体原料。

其他已研究过的药用原料植物资源40多类。如五加属、马兜铃属、细辛属、小檗属、三尖杉属、黄连属、山楂属、轮环藤属、淫羊藿属、甘草属、石蒜属、芍药属、人参属、葛根属、萝夫木属、大黄属、杜鹃属、千金藤属、钩藤属、美登木属、五味子属、莨菪属、柴胡属、砂仁类、紫草类、蒿类、术类、乌头类、厚朴类、辛夷类、金银花类、羊蹄类、黄芩类、苦参类、麦角、麻黄等等。

其次是对近缘种或近缘分类群所做的系统研究利用工作。

中草药原植物的亲缘关系与所含化学成分及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通过对比探索,以指导开发利用实践。如大黄(药用根茎)是一种常用中药,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但在生产中发现有些地区商品质量不稳定。

通过对国产大黄属(Rheum)植物7个组27个种(44个样品)之间亲缘关系的研究,发现具有明显泻下作用的正品大黄仅分布在掌叶组(Sect palmata)植物中。它们在成分方面以含番泻甙、游离大黄酸及不存在土大黄甙为特点,从而揭示了叶的分裂与番泻甙的存在以及明显泻下作用方面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为大黄的质量控制、生产及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与产地分布及采收时节关系密切,通过这方面大量的研究工作,纠正了一些传统习惯上的错误用法,确立了某些中草药的最佳产区,扩大了野生资源的利用量。

(3) 进口药代用品国产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有了突破

通过植物、生药、化学、药理及临床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已成功地在我国植物区系中找到一批进VI药的国产资源,它们大部分已投产或试生产(表5-1)。

表5-1 进口药代用品国产资源研究利用种类

(4)生物技术的应用

随着一场新的世界性技术革命的兴起,生物技术在中草药资源开发中也日益受到重视。它对中草药品种的改良,中草药的快速繁殖和工厂化生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对枸杞同源四倍体新物种类型建立的研究,得到了四倍体的“巨型化”植株,可望从中选出品质优、产量高的品种应用于生产。

应用组织培养方法生产中草药生理活性成分是近年来很活跃的一个领域。我国学者对人参、西洋参、三七等的组织培养研究结果,其有效成分含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了栽培植物的水平,为进一步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利用生物发酵工艺来生产一些名贵的真菌药材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实用阶段的有:冬虫夏草(子囊菌纲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灵芝(担子菌纲多孔菌科,灵芝Ganoderma lucidum或紫芝Ganoderma japonica),密环菌(担子菌纲白蘑科,密环菌Armillaria mellea,与天麻有关)等。

(5)新药的研究开发

新药具有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从传统用药中发现的具有新的疗效应用的“老”品种,从中草药的原(动)植物中发现的新的药用部位,从自然资源中发现的新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种类,以及利用中草药资源开发的新制剂或新的化学药品等。

新药开发是中草药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对人参花、果、茎叶的研究,证明它们含有与根相同的活性成分,其总皂甙含量还明显高于根部,目前已应用于制药、制酒及化妆工业等方面。

根据苗族医生用的灯盏细辛(菊科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的全草治疗偏瘫的经验,研究出灯盏细辛注射液用于脑血管意外所引起的瘫痪,总有效率达88%。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将植物中提出的某一成分,通过改造其化学结构,以获得疗效高及毒副作用低的药物。目前,我国从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衍生物中已研制出具有现代药物水平的新药150余种。

(6) 中药现代化与无公害化规范化示范栽培基地建设

常用中草药的野生种类占80%左右,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产量不稳定。某些野生种类由于本身资源不多,或临床需求量大,大量采集,导致出现渐危或濒危的状况。更有大量中草药品种原产于国外,过去长期依赖于进口。鉴于以上原因,建国以来国内对中草药资源的引种栽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推广。目前国内家种的大宗中草药种类已达150种左右,面积达30万公顷。

如在野生条件下属于濒危种植物的人参(药用根)、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var. noto-ginseng,药用块根)、杜仲(药用树皮)等珍贵药材,通过人工载培及大量繁殖,已满足医疗上的需要。

又如产于美国与加拿大的西洋参(Panax quingufolium,用根),过去历来靠外汇进口,197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由加拿大引进种子,首先在北京地区试种成功,继而使栽培区扩展到河北、山东、陕西、东北及云南、福建等省。目前其商品已能满足国内所需。在质量上,其总皂甙含量均与原产地相当甚至略高。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是中药生产的重要原料来源。中药产业是我国最具民族文化特点和优势的传统产业,也是国际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为加快我国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国家起动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中药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药现代化首先要原料生产现代化。因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驯化栽培,及其中药材无公害栽培基地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所谓无公害化就是指原料生产过程中,在土壤和空气环境质量、施肥质量、灌溉水质、农药残留等方面符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所谓规范化就是指原料生产过程中,在选种质量、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和运输贮藏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无公害化和规范化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和现代化,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原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国家已制定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近年来,还有中草药的道地性研究,中草药规范化栽培技术(GAP)研究与制定,中草药生产基地建设,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医药生产标准等。

2.国外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近况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医疗卫生和保健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发现化学合成药品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甚至有些化学合成药品出现致癌、致畸、致突变和抗药作用。因此,世界上一些科学发达的国家,一方面宣布废除和淘汰一些西药,另一方面在积极研究和开发天然药物。由于世界各国的自然条件、种族、动植物区系、历史条件以及对药用植物的认识有较大差异,因此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也有很大差别。

目前世界上对药用植物比较重视的国家有日本、印度、泰国、巴基斯坦、前苏联、美国和东欧一些国家等。如美国在1972年一次就宣布废止369种西药,而一个肿癌治疗中心,在1964—1970年之间,就从全世界各大洲收集植物进行研究,其中高等植物289科,分离出48 000个提取物,低等植物99个科,分离出约l 000个提取物,获得了有医疗作用的许多活性物质,有的已应用于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如长春花碱、喜树碱等。

日本在废止部分西药使用的同时,积极开展天然药物的研究。把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的一些成就与药用植物学研究结合起来,并注意学习和吸收中医中药的传统经验和理论,开展汉药复方的研究。日本学者对常用的中药材如人参、黄芪、芍药、甘草、酸枣仁、地黄、柴胡、升麻、当归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同时形成了以药用皂甙为主要研究对象。目前在一些大学的药学部和汉药研究所积极开展了汉药品质及寻找新的药用植物资源工作,从而使中药在日本的销售量逐年增加。

前苏联对药用植物的研究也较深入,多年来非常重视药用植物的基础研究和引种栽培技术的研究,特别对植物性强壮药的研究有了较大突破。如对人参、刺五加、红景天、北五味子等,在保健药理方面有所发展,开展了药用植物调查,设置了药用植物研究所,还根据不同的区域设置了药用植物试验站和植物药试验工厂,为前苏联全面而系统地研究药用植物资源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印度是应用天然药物最多的国家,也是植物药材出口国之一,近年来从100多种植物中,发现有29种有避孕作用的成分。人工栽培的大宗药材有颠茄、金鸡纳、麦角、长春花等。

巴基斯坦从345种药用植物中筛选出抗癌活性成分,并开展了避孕药的筛选和研究工作。

泰国也是对药用植物开发和利用比较好的国家,已经引种栽培的药用植物有豆蔻、藤黄、穿心莲、芦荟等;泰国产的砂仁、豆蔻、槟榔等每年都有出口。

东欧、美洲以及中美洲一些国家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国内外对药用植物资源需求重点方向

有关调查统计资料表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下十类药用植物资源国内外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1)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类药用植物资源;

(2)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类药用植物资源;

(3)抗风湿病与类风湿病类药用植物资源;

(4)抗肿瘤类药用植物资源;

(5)抗过敏类药用植物资源;

(6)增强妇幼保健类药用植物资源;

(7)防治性病与艾滋病类药用植物资源;

(8)抗衰老类药用植物资源;

(9)防治肥胖和促进健美类药用植物资源;

(10)美容和药膳类药用植物资源。

因此,上述各类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将是未来筛选、研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领域。

二、资源概况

中草药来源于任何类别的植物类群,以被子植物中种类最多,蕨类、真菌类及裸子植物中也有大量的种类。

在被子植物中,以马兜铃科、蓼科、毛茛科、小檗科、罂粟科、十字花科、景天科、蔷薇科、豆科、芸香科、大戟科、五加科、伞形科、龙胆科、夹竹桃科、萝摩科、马鞭草科、唇形科、茄科、玄参科、茜草科、葫芦科、菊科、禾本科、天南星科、百合科、薯蓣科、姜科、兰科等科中植物药种类较多。其中仅菊科就有药用植物500余种。蕨类植物中以水龙骨科及鳞毛蕨科等类群中较多。真菌的多孔菌科及麦角菌科中也有不少种类。

与化学药物显著不同的特点是:每一种中草药中都含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理活性成分,这决定了任何种类的中草药都可能同时具有多方面的临床疗效,可用于多种疾病或病症的治疗。

中草药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一个品种的中草药往往来源于近缘的二种乃至数种不同的原植物,这是由于近缘种间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理活性成分。

此外,许多混淆品种也常常是外形相似的近缘种,这在资源的利用或鉴别中是必须十分注重的。

下面,根据中草药各自的主要药理作用或临床疗效应用,分类介绍一些重要的药物种类。

(一) 抗病原微生物中草药

这类中草药很多,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主要种类有:

1.穿心莲,即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的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福建、广西、江苏等省(区)。

穿心连主要以栽培品供药用。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咳嗽、泄泻痢疾及痈肿疮疡等。穿心莲内酯等苦味素为抗菌与抗钩端螺体的有效成分。穿心莲多作为某些中成药的原料,并有将穿心莲内酯的亚硫酸加成物,制成注射剂药用。

2.黄连,即毛茛科植物三种黄连的根茎:

黄连(Coptis chinensis),产于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省;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主产于四川;云连(C.teetoides),主产于云南西北部。

黄连为极常用中药,野生资源不多,现主要以栽培品供药用。主要用于菌痢、肠炎、胃肠湿热、泄泻、呕吐、高热、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疖疮疡及烧烫伤等。三种黄连根茎均主含小檗碱(Berberine),它以氯化物状态存在,又称黄连素(为有效成分),含量范围在5.20~7.69%。其地上部分亦含小檗碱,如三角叶黄连,在7-10月份枯死前的老叶含小檗碱2.5~2.8%,可供提取利用。此外,黄连属其它几种植物的根茎也具有与黄连相类似的作用。

3.板兰根,即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主产于江苏、河北、华北,华东及黑龙江、湖北、广西等地也有栽培;大青叶,即菘蓝的叶。板兰根为常用中药。主治温病发热、风热感冒、咽喉肿烂、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及腮腺炎等,也作多种中成药的原料。

4.鱼腥草,即三白草科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的全草。分布于南方各省(区),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及湖北等地。鱼腥草多在民间作药用。主治肺疡、痰热咳嗽、尿路感染及痈疖等。某些地区还以此作为一种蔬菜食用,兼起预防某些疾病的作用。

5.蒲公英,即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等同属数种植物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蒲公英为常用中草药,主治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痛、肠痛及湿热黄疸等。

其它有以上类似医疗作用的植物还有:

6.黄芩,即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产于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山西、河南、云南、贵州等省(区)。

7.龙胆,即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等同属几种植物的根茎及根,产于东北及华东等地区。

8.连翘,即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的果实,华北、辽宁、山东、湖北、江西、云南等地区有野生或栽培。

9.黄柏,即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ese)及黄檗(P.amurense)的干燥树皮,前者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后者主产于东北、内蒙古及河北等地。

10.金银花,即忍冬科植物几种忍冬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忍冬(Lonicera japonica),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于河南,山东等省;

红腺忍冬(L. hypoglauca),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山银花(L.confusa),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毛花柱忍冬(L.dasystyla),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

11.野菊花,即菊科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的头状花序,广布于全国各地。

12.马齿苋,即马齿苋科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全草,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二) 抗寄生虫病中草药

1.驱肠虫的主要草药有:

槟榔,即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hecu)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华南地区。

苦楝皮,即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或楝(M.azedarach)的树皮或根皮,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使君子,即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及华南地区。

南瓜子,即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种子,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雷丸,即真菌多孔菌科雷丸(Pdyporus mylittae)的菌核。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湖南、湖北、陕西、广东、安徽、浙江、福建、河南等省(区)亦有产。

石榴皮,即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的果皮,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鹤草芽,即蔷薇科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的带短小根茎的芽,全国各地均产。

鹤草芽,为我国东北民间用以驱绦虫药,于秋末地上部分枯萎后直到翌春植株萌发前,挖出地下根茎,收取根芽晒干备用。鹤草芽能抑制绦虫虫体细胞代谢,使虫体强烈收缩,能量耗尽而死亡。口服粉末30-50g,水煎服无效。其有效成分鹤草酚(Agrimopho1)具有明显的杀虫作用,经临床证明,对绦虫病的疗效优于西药氯硝抑胺,现已有人工合成。

2.抗阿米巴中草药主要有:

白头翁,即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皮,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鸦胆子,即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enica)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区)。

3.抗疟主要中草药有:

常山,即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Dichroa febrifuga)的根,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广西等地。

青蒿,即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地上部分,分布几遍全国各省(区)。

黄花蒿治疗疟疾已有1000多年历史。然而用传统的煎煮法,其活性成分受到很大的影响,故该品按传统方法应用,一直未能进入抗疟疾行列。70年代初,经反复实践,终于找到并提纯了有效成分——青蒿素。经2000多例临床研究表明,该品治疗间日疟,恶性疟有很好疗效,已挽救过很多垂危病人。随后研制出的衍生物蒿甲醚,为我国独创的高效、速效及低毒性的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被认为是抗疟药研究史上的又一个突破,是我国对世界医药学作出的重要贡献,近几年,在非洲已挽救1000万余病人的生命。

青蒿(黄花蒿)在传统应用上还用于暑热及湿热黄疸。在个别地区尚以同属植物青蒿(Artemisia apiacea)及猪毛蒿(A. scoparia)的地上部分作青蒿药用。

4.抗滴虫中草药主要有:

苦参,即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on)的根,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蛇床子,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的成熟果实,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三) 抗癌中草药

我国于1955年着手于抗癌中草药的研究,近年发展迅速,研究证实有效的中草药约百余种。其中活性较强的有:

青黛,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tinctoria)等叶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靛玉红为抗癌活性成分)。

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zedoaria)的根茎,主产于四川、广东、福建等省。有效成分:莪术挥发油莪术醇。莪术临床上治疗宫颈癌数百例,有效率达78%,它对卵巢癌、肝癌、白血病及淋巴肉瘤等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冬凌草,为唇形科植物碎米桠(Rabdosia rubesesns)的地上部分,分布于华中及其各邻近省(区)。有效成分:冬凌草甲、乙素。冬凌草是河南民间治癌验方,临床上治疗食管癌及贲门癌近100例,疗效较好。

农吉利,为豆科植物兰花猪屎豆(Crotalaria sessilifora)的全草,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有效成分:N-氧化农吉利甲素。

汉防已,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的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江西等省。有效成分:粉防已碱。

雷公藤,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erygium wilfordii)的根皮,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有效成分:雷公藤甲、乙素。

三尖杉,为三尖杉科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的全株,我国特有种,分布于陕西、甘肃及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有效成分:三尖杉酯碱,在对三尖杉的研究中,我国已开发出三尖杉酯碱及高三尖杉酯碱两种抗白血病新药。

鸦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的成熟果实及茎,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地。药用鸦胆子油乳制剂。

马蔺子,为鸢尾科植物马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Fisch.) Koidz.]的成熟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有效成分:马蔺子甲素。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ensis)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广西、贵州、云南。有效成分:苦参碱(山豆根)。

乌头,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的母根,主产于四川、陕西,目前全国10多个省(区)有引种栽培。有效成分:乌头碱。

仙鹤草,为蔷薇科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的地上部分。有效成分:鹤草酚。

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的全草,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有效成分:白花蛇舌草素。

丽江山慈菇,为百合科植物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的球茎,主产于云南等地。有效成分:秋水仙酰胺(丽江山慈姑)。

石蒜,为石蒜科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的鳞茎,分布于我国中部及西南各省。有效成分:石蒜碱。

龙葵,为茄科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有效成分:龙葵碱(龙葵素)。

喜树,为珙桐科植物旱莲木(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的根皮及果实,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区。有效成分:喜树碱。

瑞香狼毒,为瑞香科植物狼毒的根,主产于内蒙、山西、河北、陕西、青海等地。

狼毒,为大戟科植物月腺大戟(Euphorbia ebracteolata)的根,主产于安徽、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或为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的根。

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sis)的根,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在上述种类中,已找到其有效成分或部位或制剂,对癌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的有:莪术挥发油莪术醇,冬凌草甲、乙素,N-氧化农吉利甲素,粉防已碱,雷公藤甲、乙素,三尖杉酯碱,鸦胆子油乳制剂,马蔺子甲素,苦参碱(山豆根),乌头碱,鹤草酚,白花蛇舌草素,秋水仙酰胺(丽江山慈姑),石蒜碱,龙葵碱及喜树碱等。

总之,从抗癌中草药中开发新的抗癌药物具有很好的前景。

此外,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抗癌植物还有:

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夹竹桃科植物,我国南方各省有栽培,北方作盆花栽培。

美登木,卫矛科灌木、主产云南、广西等省(区)。

柔槐枝(Sophora subprostrata),豆科灌木,主产于我国江西、广西、广东和贵州等地。

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ui),为葫芦科植物,分布于南北各地。

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为唇形科草本,分布于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胡萝卜(Daucus carota var.sativa),伞形科草本,全国各地有栽培。

玉蜀黍(Zea mays),原产拉丁美洲,现全球均有栽培。

大蒜(Allium sativum),百合科植物,原产于亚洲西部或欧洲,全国广泛栽培,在亚洲和欧洲亦有栽培。

青木香(Arisrolochia debilis),马兜铃科植物,主产于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南至广西、日本也有。

常山(Dichroa febrifugs),虎耳草科灌木,分布于我国江南各省。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产我国大部分省(区)。

(四) 治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草药

1.具有全身麻醉作用的中草药有:

洋金花,即茄科植物白花曼陀罗(Datura metel L.)、毛曼陀罗(Datura inoxia)的花,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洋金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东莨菪碱是M-胆碱能受体阻滞剂,以洋金花为主药的中药麻醉(复合麻醉)的研究成功,还促进了神经药理学及其它学科的进展。

2.具有局部麻醉作用的有:

草乌,即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的块根,主产于东北、华北各省;乌头(A.carmichaeli)块根,主产于中南、西南各省;华乌头(A.chinense)块根,主产于华东等地。

细辛,即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细辛(A. sieboldii) 或汉城细辛(A.sieboldii f.seoulense)的全草。细辛主产于陕西、甘肃、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湖北;北细辛、汉城细辛主产于东北。

3.具有镇痛作用的主要有:

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uhusuo)的块茎,主产于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省。

徐长卿,为萝摩科植物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 )的根或全草,全国多数省(区)有产。

4.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主要有: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成熟种子,产于山西、山东、河南、云南、陕西、江苏等省。

夜交藤,为蓼科植物何首乌茎藤,全国多数省(区)有野生。

5.具抗惊厥作用的主要有: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的块茎,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陕西、吉林、台湾等省。

6.具解毒作用的代表性中草药有: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Buplearum chinense)及细叶柴胡的根,前者主产河北、河南、辽宁、湖北等省,后者主要产湖北、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等省。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7.具中枢兴奋作用的主要种类有:

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Strychnos sp.)或云南马钱(S.cheliensis)的成熟种子,我国主产于云南及海南等地。

五味子,为五味子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的成熟果实,主产于东北及河北等地;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陕西、甘肃、江西、湖北等地。

近年来,已从此类中草药中分离出了很多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具不同程度的镇痛、麻醉、抗惊厥及松肌等作用。

(五) 治心血管疾病的中草药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从中草药资源的研究开发中,已研制出了许多治疗此种疾病的药物。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中草药很多,它们具有或分别具有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冠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抗心率失常、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酯、强心、降压等功能。主要种类有: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藁本(Ligusticum chuanxiong)、川芎(Ligustrum wallichnii)的根茎,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川芎(Ligustrum wallichnii),为极常用中药及多种中成药原料,近年来全国多数地区有引种。主治胸腹痛、经闭、产后血滞腹痛、风寒头痛、眩晕、寒痹痉挛等。所含川芎嗪(四甲基吡嗪)为其有效成分,现已能人工合成,并确认对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栓闭塞性血管等有较好疗效。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浙江等省。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为极常用中药及多种中成药原料,近年来为缓解野生资源不足,已开始有栽培品。主治心烦不眠、心绞痛、闭经痛经、胸腹刺痛、肝脾肿大等。从其酯溶性成分中分离出的丹参酮,经磺化后生成的易溶于水的丹参酮磺酸钠,具有增加冠脉流量等作用,对心绞痛与心肌梗塞有较好的疗效。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的全草,几遍全国各省。

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Typha angustifolia)及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主产于

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等省。

蒲黄,本品应在6-7月初采收,过早花不成熟,过晚则花粉扬散。在传统应用上,该品主要作止血药。但后来研究发现,它对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疗效。具有降血浆胆固醇、降血酯、降血压、防止粥样硬变、增加冠脉流量及增加心肌缺血和耐缺氧等作用。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小决明(Cassia obtusifolia)或决明(C.tora)的成熟种子,全国大部地区有栽培。决明子具有降血酯、降血压作用,又可利尿通便。

黄花夹竹桃,为夹竹桃科植物黄花夹竹桃(Thevetia peruviana)的树皮、叶及果仁,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栽培。

铃兰,为百合科植物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的根及全草,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

黄花夹竹桃及铃兰含强心甙等有效成分,均为强心药。

丹皮,为芍药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的根皮,主产于安徽、四川、湖南、陕西、山东、湖北、甘肃、贵州等省。

赤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itiflora)的根,主产于内蒙、河北及东北等地,或为赤芍的根;产于四川、甘肃、陕西、青海、山西,或为草芍药(P.obovata)的根,产于东北、华北、西南、陕西、安徽、浙江等地。

三七,主产于广西、四川、江西等省(区)。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主产于河南、河北、浙江、四川、云南等省。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侧根的泡制加工品;主产于四川、陕西,均为栽培品。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欧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带花的果穗,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西、湖南、山东、贵州、云南、吉林、辽宁等地。

缬草,为败酱科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或宽叶缬草(V.officinalis var.1atifolia)的根茎及根,分布从东北至西南。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的根,产于甘肃、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现全国多数地区有引种。

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Amygdalus persica)或山桃的成熟种子,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rum)的带叶茎枝,主产于东北、内蒙、河北、安徽、湖北等地。

(六) 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草药

此类中草药亦很多,代表性的有下列几种:

桔梗,常用中药,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东北、华北产量较大。主治咳嗽痰多,肺痈吐脓、胸闷不畅、咽痛及音哑等。药理证明,本品浸膏能促进呼吸道液体的排出,其祛痰效果可与氯化铵媲美。

苦杏仁,常用中草药,为蔷薇科植物杏(Armeniaca vulgaris)、山杏(A. sibirica)以及同属几种植物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我国北部,野生或栽培。杏的杏仁有甜、苦两种,甜杏仁多制副食品用,作药用的为苦杏仁。主治咳嗽气喘、胸闷痰多、肠燥便秘等。本品有小毒,内服不宜过量。所含苦杏仁甙在体内水解成氢氰酸,既为有效成分,也有致毒作用。微量氢氰酸具镇静呼吸中枢作用,进而发挥镇咳平喘的功效。

矮地茶,在我国南方地区作民间草药,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的全株,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该品具良好的止咳、祛痰及平喘等作用,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炎、肺热咳嗽、久咳咯血及湿热黄疸、风湿骨痛与急慢性肾炎等。矮茶素,即岩白菜素(Bergenin)为该品止咳成分。

矮地茶及矮茶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具有见效快,反复应用无耐药性及副作用小的优点。属此类的主要药物尚有:

满山红,为杜鹃花科植物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的根、叶,分布于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

芸香草,为禾本科植物芸香草(Gymbopogon distans)的全草,分布于陕西、甘肃及西南。

无花果,为桑科植物无花果(Ficus carica)的隐头花序,我国大部地区有栽培。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或木贼麻黄(E. equisetina)的草质或木质茎,我国西北或北方各省多有生产。

贝母,百合科贝母的鳞茎,

(七) 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草药

这类中草药主要用于胃肠道及肝胆疾患。不少种类及其复方(即二种以上中草药组合在一起)具有十分独到的疗效。主要种类有:

山楂,为蔷薇科山里红或山楂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省。

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幼果,主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的近成熟果实,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省区。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桔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的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台湾、陕西、四川等省。

茵陈,为菊科植物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或茵陈蒿(A.capiliaris)的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水飞蓟,为菊科植物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的成熟果实,产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

垂盆草,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地区。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青叶胆,为龙胆科植物青叶胆(Swertia yunnanensis)的全草,分布于云南。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主产于甘肃、四川、青海;以及唐古特大黄(Rh. tanguticum),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西藏;或大黄(Rh. officinale),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

佛手,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var.sarcodactylis)的果实,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浙江等地。

其他如产于广东的姜科植物草蔻和原产热带美洲的苋科植物刺苋等。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为常用中药,多为栽培品。能促进消化腺分泌,增加胃中酶类活性,还具有降压、降胆固醇及增加冠脉流量等作用。主要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及淤血经闭,产后淤阻、高血脂等症。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为中医治疗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之要药,常以该品为主药组成各种复方应用,疗效独到;尚可用于胆结石等症。其药用部位在传统上为幼苗,但近年发现其利胆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scoparone)、对羟基苯乙酮

(P-hydroxy acetophenone)及绿原酸(chlorogenie acid)等的含量在6-10月较高,故中国药典1990年版将其药用部位由“幼苗”修订为“地上部分”。

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原产于南欧至北非,我国所产为引种栽培品。其果实有清热解毒,保肝、利胆等功能,适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变,脂肪肝胆管炎及胆管周围炎。有复方制剂生产。

药用植物资源利用参考题

《药用植物》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药用植物学;鸡爪黄连;道地药材;云锦纹;中药;企边桂;维管束;晶纤维;炮制;药品标准;晶纤维;显微鉴定;车轮纹;生药鉴定;后含物; 二、填空题 1.特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 2.植物体内最常见的晶体有和两大类。 3.植物表皮上的毛茸通常有和两种。 4.常见生药的分类方法有、、等。 5.药材一般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期或在春季发芽前采集。 6.生药干燥的方法通常有、、3种。 7.是根据中医药的基本理论,按照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对药物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的传统制药技术。 8.目前我国生药质量控制主要采用三级标准,依次是、、。 9.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药材中的水分测定。 10.挥发油的含量测定中,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 11.绵马贯众来源于科植物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12.冬虫夏草身上有~ 条环纹。‘ 13.麻黄具有的功效是、、。 14.大黄来源于科、、。 15.何首乌的横切面上,皮部常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从而形成“花纹”。16.黄连、川乌都来源于科,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类。 17.白芍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它的功效是、、。18.厚朴主产于、等省份。 19.肉桂是科植物的干燥树皮,具有、、的功效。 20.检查黄芪中的氨基酸及多肽,需加入0.2%的试液,最终呈色。 21.甘草的功效是、、、、。 22.人参、三七来源于科,药用部位是。 23.人参具有复叶,花序,成熟果实色。 24.当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和。 25.柴胡来源于科,具有、、功效。 26.在薄荷叶粉末中提取薄荷醇晶体,然后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结晶少量,初显黄色至橙黄色,再加水1滴,即变为色。 27.桔梗入药部位是;季节采挖;主要化学成分是。 28。红花是科植物的干燥花,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它的主要功效是。29.川贝母是科植物、、、的干燥鳞茎。 30.生药的传统经验鉴别有、、、、、等简便快捷方法。 31.类药材应在植物生长最旺时,或在花蕾时或在花盛开而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 32.生药在贮存中保管不当常出现、、等变质现象。 33.是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34.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的水分测定。 35.冬虫夏草来源于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昆虫幼虫体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药用植物学列举5种属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分析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药用植物学》 主讲教师:石福臣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2、列举5种属于裸子植物的药用植物,阐述其主要识别特征及野生及栽培现状 3、列举5种属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分析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4、列举5种属于草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说明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5、列举3种属于木本单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描述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6、在唇形科和玄参科中各列举2种药用植物,比较分析其分类学特征和各自资源分 布状况 7、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变态根在药用植物环境适应中的意义 8、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蔷薇科内各亚科间在特征上的演化规律 9、列举5种豆科药用植物,分别阐述其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国内资源状况 10、列举5种百合科药用植物,分析其形态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阐述各自的 资源状况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运行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运行 我国首座现代化的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内落成并于日前正式运行。它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收集和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最多的专业种质库,标志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框架体系建设完成,对于我国中药种质资源保存、药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药用生物安全将发挥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据了解,这座投资1200万元建成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护平台——“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设有1个保存年限45~50年的长期库、2个保存年限25~30年的中期库,可保存10万份药用植物种质。目前,药植所已首次系统、大规模开展了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已入库药用植物种质2万份,实现了对193个科1017个属种子的长期保存,保存期为50年。该种质库为开放性平台,面向全国开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 同时,药植所还创建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技术体系,建立了大批种质生活力快捷、标准的检测方法;建立了种质入库干燥的技术;设计完成了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种质信息管理系统。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中药新药、植物药开发、优良品种选育的基因来源。为了永久保存历经了亿万年进化和积累的优良基因资源,满足中医药和天然药物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市场需求,药植所成立五十年来致力于“中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以肖培根院士为首的研究人员不懈努力下,对我国近8000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系统开展了收集、保存、调查、整理研究,已建成世界最大、最完整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平台,实现了对280科5282种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以活体形式保存了大批珍贵基因资源,其中,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243种,国外引进物种150种以上。目前,该所建于北京和云南、海南、广西三个分所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迁地保护、专业药用植物园,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覆盖了我国主要气候区,总面积达5000余亩。 药用植物园等迁地保护平台和离体保护平台“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框架体系建设的完成,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的构建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的空白。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珍稀濒危药用基因资源的物种数量和份数均达到亚洲第一、世界前列。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资源调查准备工作;资源调查内业工作。 熟悉: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资源的评价。 了解: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本背景资料 当今中药行业引用的数据资料基本是来源于20年前(第三次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的统计资料!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56种,其中属于中药物种的占主体。 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基础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中药行业的战术需求。 中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形象。 中药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 组织准备基本程序 制定并提交计划任务书→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调查准备会议→建立组织机构→讨论和审定技术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各单位和部门职责→举办技术培训(含野外调查和自救生存练习)

物质准备(1) 收集资料:调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资料,地图、生产规划、研究报告等资料。 动植物资料:区域生态系统、植被和植物群落以及动植物志等。 物质准备(2) 地图资料: 地形图、植被图、土壤图、农业和林业区划图。 野外物资: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照度计、温湿度计、枝剪、标本架。 技术准备 制定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技术方案→编写野外调查实施细则→编制各种记录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编制工作日程表。 确定取样调查方法:取样调查的精度和误差,取样单位和取样方法,标准样方调查 1、线路调查 2、样地调查 常用样地调查取样方法:典型取样法、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分层取样法。 技术准备 “3S”技术调查法: 遥感(RS,remote sensing)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光、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或处理,根据地物反射和发射的波谱特性

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

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 摘要:通过这一学期公选课对药用植物简单的学习,对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药用植物的简要论述。 一、药用植物的概念 主要是指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也指某些全部、部分或其分泌物可以入药的植物。药用植物种类繁多, 三、发展历史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的植物类药有115 种。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 植物类药就有252种。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 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多种。 1949年后,对 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引种栽培。编写出版了《中药志》、《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多种药物专著,收载的药用植物达5000多种, 三、药物分类 在中国古代,《神农本草经》把药物按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集注》中除沿用三品分类外,又创造了按药物属性分为草木部、果部、菜部、米谷部的方法。《本草纲目》中采用了自然属性分类法,将 所收药物分为16纲60类,并以生理生态条件为依据,将草类药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石草、苔类等。这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分类系 统。 药用植物学按植物系统分类,则可反映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以利形态解剖和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常按药用部分分类,分为根、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类,便于药材特征的鉴别和掌握其栽培特点。

当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当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摘要目的:为当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在简要回顾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就当前急需研究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及保护、药用植物资源的“道地性”研究及药用植物资源的质量控制和评价等3个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我国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可喜成果,但还存在不足和误区。结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在当今“人类要回归大自然”思潮的影响下,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受到各国的关注;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且应用中草药历史悠久的国家,自然更加受到重视。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迎接即将来的21世纪。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所

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就当前急需研究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成果的 回顾 建国49年来,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己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和多学科的研究和汗发的特点,取得了显着成果。 1.1药用植物的调查和整理经过30余年的考察,已查明我国高等植物约3万种,居世界第3位,其中药用植物有11146种[1],相继出版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着作,如《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新华本草纲要》、《中国本草图录》、《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等,使我国在药用植物的调查、整理和总结工作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1.2药用植物的引种裁培 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药用植物就有150多种,种植面积已达440多万亩,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组织培养育种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据初步统计,49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的方法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资源调查准备工作;资源调查内业工作。 熟悉: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资源的评价。 了解: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本背景资料 当今中药行业引用的数据资料基本是来源于20年前(第三次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的统计资料!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56种,其中属于中药物种的占主体。 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基础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中药行业的战术需求。 中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形象。 中药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 组织准备基本程序 制定并提交计划任务书→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调查准备会议→建立组织机构→讨论和审定技术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各单位和部门职责→举办技术培训(含野外调查和自救生存练习)

物质准备(1) 收集资料:调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资料,地图、生产规划、研究报告等资料。 动植物资料:区域生态系统、植被和植物群落以及动植物志等。 物质准备(2) 地图资料: 地形图、植被图、土壤图、农业和林业区划图。 野外物资: 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照度计、温湿度计、枝剪、标本架。 技术准备 制定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技术方案→编写野外调查实施细则→编制各种记录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编制工作日程表。 确定取样调查方法:取样调查的精度和误差,取样单位和取样方法,标准样方调查 1、线路调查 2、样地调查 常用样地调查取样方法:典型取样法、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分层取样法。 技术准备 “3S”技术调查法: 遥感(RS,remote sensing)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光、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概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概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概况 2007-01-19 17:27:15| 分类:陌尘草药|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药用植物资源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及种子植物等植物类群。目前,中国药用植物资源有385科、2312属、11118种(包括9905种、1208个种以下单元)。藻类、菌类、地衣类同属低等植物,药用资源共计92科、179属、463种;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为高等植物,药用资源计划性293科、2134属、10553种。也就是说,约95%的药用植物资源属于高等植物,其中种子植物占90%以上,而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等孢子植物仅占8.6%。显然,种子植物是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主体。 藻类:中国藻类植物估计有数千种其中药用藻类资源共计划处42科、53属、114种。药用藻类中较重要的是红藻、绿藻和褐藻,占种数的88%。红藻门药用植物中种数较多的科有江篱科(1属8种)、石花菜科(2属7种)、红毛菜科(2属7种)、松节藻科(3属4种)、红翎菜科(2属4种)、仙菜科(2属4种)等。绿藻门的主要科是石莼科(2属11种)和双星藻科(1属5种)。褐藻门的半数以上的药用种集中在马尾藻科(1属12种),该科也是药用藻类中最大的科。

就目前来讲,藻类植物中药用种数最多的是海洋藻类,据报道,中国药用海藻有120种以上。海藻中已用作药材的主要有海带、昆布、马尾藻、羊栖菜、海蒿子等。药用海藻中石花菜、蜈蚣藻、海蕴,石莼、海萝。鹿角菜、裙带菜。鸡毛菜、皱紫菜。海黍子、宣藻。肠浒苔、美舌藻(鹤鸪莱)、海人草等为较常见的种类。中国70年代引入的巨藻亦可药用。淡水藻类药用的主要有脆轮藻、普通水绵和小球藻等,陆生藻主要是念珠藻(葛仙米)和发状念珠藻(发菜)等。 菌类:中药资源所涉及的菌类只限于真菌。药用真菌有41科、110属、298种,是药用低等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药用真菌中比较重要的是子囊菌和担子菌两个纲。担子菌纲尤为突出,药用种数约占药用真菌的90%。 担子菌中70%的药用种集中在6个较大的科,即多孔菌科(27属74种)、口蘑科(18属45种)、红菇科(2属33种)、牛肝菌科(5属16种)。马勃科(6属13种)和蘑菇科(2属12种)。主要药用属有多孔菌属、羊肚菌属、红菇属、侧耳属等。灵芝属的植物全世界有100余种,中国有73种,是世界上灵芝种数最多的国家,海南省是中国的“灵芝王国”,有50余种。本属可药用的有7种。担子菌中常用药材主要有茯苓、猪苓、灵芝、紫芝、雷丸、马勃、银耳等,其他还有猴头菌、云芝、竹黄、侧耳、木耳、苦白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宗霖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概述了我国从古到今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本文综述了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开发利用情况。阐述了资源的保护、培育与利用;探索了实现可持续利用的若干途径,并附之于自我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的看法。 关键字: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可持续中国 参考文献: 康健王蓝,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中国林业 士林等. 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 ]. 中国中药, 2005, (15). 麦娥, 高海琪1 加强中药野生资源保护刻不容缓[J ]. 中国药业, 2004, (08). 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中药区划[M ]. 科学, 1995. 西林等. 中药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 ]. 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Resourees Li Zonglin 前言:我国是应用天然药物最为广泛、最为久远的国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文化与理论,即中医药文化理论。进入21世纪后,传统草药和近代东西方发展起来的植物药被认为是将来健康产业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长期采挖以及滥用资源致使植被破坏、生态恶化,许多野生药用植物蕴藏量大大减少。为了解决这些药用植物--特别是那些药效明显、生境特殊、引种困难的药用植物的资源日渐匮乏的问题,科研人员、相关企业和一些政府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在保护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植物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

2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区域化分布 在我国八大行政区域中,药用植物种类多寡排列次序为西南、中南、华东、西北、东北、华北[2],其中西南和中南地区药用种类最丰富,约占全国总数的50%~60%,各省(区)的中药资源种类约为3000~4000种,最多达5000多种。华东和西北地区药用植物约占全国的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左右。高原和山地分布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 西南地区药用植物有4800种,历来就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的美称。云南药用植物有4758种,约占总数的30%,居全国之首。四川药用植物约有4000种,约占全国的22%,裸子植物种数居全国第一,蕨类和被子植物仅次于云南。峨眉山是四川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有药用植物1645种。贵州有药用植物3900种,占全国种数的20%,西藏有药用植物1460种。 中南地区的广西省有药用植物资源4000多种,广东、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均有2000种以上。华东地区的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山东、上海市等均有药用植物资源1000种以上。西北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相对较少,但蕴藏量大,特产药材突出。东北地区珍贵种类多,蕴藏量和产量大,代表种有人参、黄芪、鹿茸,等。华北地区是我国暖温带中药材的集中产区。 不同药材种类的蕴藏量和产量差异极大。根及根茎类药材占320种药材蕴藏量和产量的1/2以上,蕴藏量在新疆、内蒙古等北方省区最大,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四川、贵州、云南等次之,占1%以上。种子及果实类药材蕴藏量占7%,年产量占20%,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地区。花类药材蕴藏量占1%,年产量占5%,以东部地区较多。全草类药材蕴藏量占17%,年产量占7%,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叶类药材蕴藏量占10%,年产量占2%,以新疆和黑龙江地区最多。皮类蕴藏量和年产量均占4%,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藤木类药材蕴藏量占2.5%,年产量占4%,以东北长白山和华南、西南山区蕴藏丰富。菌类药材蕴藏量占1%,年产量占4%,以栽培为主,蕴藏量较大的是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蕨类和种子植物等类群,共有11118种,385科,2312属[艾铁民.药用植物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383]。按照我国气候特点、土壤和植被类型,以及药用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特点,我国大致可分为八大药用植物区[艾铁民.药用植物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370-382] 东北药用植物区包括大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地区和松辽平原地区三个小区。是我国“关药”的主产区,拥有许多优质的药材,代表的有关黄柏、刺五加、五味子、桔梗、地榆、关升麻、黄茋、党参,赤芍,关龙胆等,还是我国种植人参的最主要产地。 华北药用植物区有辽东、山东低地丘陵地区,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地区,黄土高原三个主要产地区。有“怀药”和“北药”之称。本区药用植物资源1500种,代表的药用植物有地黄、杏仁、金银花、黄茋、党参、山药、怀牛漆、山楂、菊花、紫苑、北沙参、远志、银柴胡、知母、黄岑、连翘、北苍术、玉竹等。 华中药用植物区本区是我国地道药材“浙药”、“淮药”、“南药”的主产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江南山地丘陵地区和南岭山地地区三小区。代表的药用植物有姜黄、栀子、白芍、茯苓、延胡索、东贝母、菊花、葛根、牡丹皮、白术、乌药、半夏等。 西南药用植物区本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优。植物药4800种,是地道药材“川药”、“云药”、“贵药”产区。主要的植物区有秦巴山地区,四川盆地地区,贵州高原地区,云南高原地区,盛产的药用植物有茯苓、厚朴、胡黄连、猪苓、天麻、半夏、川续断、天冬门等。而“川药”代表有川麦冬、川附子、川郁金、川黄连、川乌、川白芍、川独活、川党参、川黄麻、厚朴、黄柏等;“贵药”代表有半夏、天麻、天冬、黄精、杜仲、吴茱萸、通草等;“云药”代表有云木香、云苓、云归、冬虫夏草、雪莲花、雪灵芝、红景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摘要:阐述了秦岭地区药用植物分布以及山茱萸、茯苓、重楼、铁线莲、天麻的药用价值和利用现状。 关键词:秦岭药用植物山茱萸茯苓重楼铁线莲天麻性状药理作用 正文: 秦岭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为众多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据了解,秦岭地区药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太白山作为秦岭的主峰之一,素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一说。本次植物资源调查主要针对秦岭地区的山茱萸、茯苓、七叶一枝花(重楼)、萱草、铁线莲、大百合等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分布及其利用现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一、资源举例 (一)、山茱萸 简介 秦岭是半野生药用木本植物山茱萸的主产区由于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立地条 件差异很大从而使得山茱萸的生长状况产量和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山茱萸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约7.5厘米,顶端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平贴毛。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有4个小型苞片,卵圆形,褐色,花黄色;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药用功效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山茱萸有强心作用,山茱萸注射液2-8mg/kg静脉注射可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收缩性和心输出量,提高心脏工作效率。犬注射后,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血压、左心室内压均升高。山茱萸注射液能对抗家兔、大鼠晚期失血性休克,使休克动物血压升高,肾血流量增加,延长动物存活时间。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山茱萸不同组分对免疫系统影响不同,水煎液可降低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抑制SRBC或DNCB(2,4-二硝基氯苯)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山茱萸总苷和熊果酸能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抑制LA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生成和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对器官移植产生的排斥反应有明显的对抗作用,每日腹腔注射山茱萸总苷500mg/kg,连续给药6天,可明显延长小鼠移植心脏后的存活时间。而水煎液对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可加速血清抗体IgG、IgM形成。 3、抗炎、抗菌 山茱萸水煎剂对二甲苯、蛋清、醋酸等致炎物引起的炎性渗出和组织水肿及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肿胀组织中PGE含量无明显影响,能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减轻肾上腺细胞损害。提示其抗炎机理与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对PGE合成释放无明显抑制作

药用植物资源学

药用植物资源学:是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和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的学科。 药用植物资源学特点:地域性分散性有限性和可解体性可再生性多用性国际性 研究内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药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和可持续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植物新资源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与监测 三大自然区域:东部湿润西北干旱青藏高寒 三向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方向形成有规律的更替 3 垂直地带性: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植物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三大区域分布特征:东部季风区域以纬向分布明显;西北干旱地区以经向分布明显;青 藏高寒区域以垂直分布明显 蕴藏量:指某种药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区域范围的自然蕴藏量,可分为总蕴藏量和可 利用蕴藏量 产量:指家种(栽培)的药用植物资源的生产量 单株产量:指一株药用植物资源部位的平均产量 经济量:指药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具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蕴藏量,即可利用蕴藏量 年允收量:指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既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最大持续量:是保证在采收某种药用植物资源时,仍能保持其原有资源量,并能正常自然更新时所允许的采收最大参量 资源再生率:指某种药用植物资源再生量与资源利用量的比值大于等于1时,就可以做到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蕴藏量=单位面积产量*总面积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是植物化学与药用植物资源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而形成的学科,论述植物化学成分的类型、性质、提取方法和结构分析,研究药用植物资源中化学成分的类型、质量、数量、时间、空间等基本属性及其变化规律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范围和任务: 1、从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研究植物化学 2、研究药用植物资源中有用成分的积累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3、开发药用植物新资源的研究 形成特点:植物基因的表达受植物生长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 1、地理环境海拔:不同海拔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形成;地理位置:同一种植物生 长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次生代谢产物 2、气候条件:季节:季节的变化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光:影响药用植物次 生代谢产物的形成;水:温度 3、异常次生代谢:由于植物遭受某些刺激,如物理、化学或生物而产生的物质称为异常 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可能原本缺乏或含量很少,经刺激后迅速、大量产生,是一种应激产物,且有饱和作用,称为植物保护素

药用植物资源学

药用植物资源学:就是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与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的学科。 药用植物资源学特点:地域性分散性有限性与可解体性可再生性多用性国际性 研究内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药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与可持续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积极寻找与扩大药用植物新资源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与监测 三大自然区域:东部湿润西北干旱青藏高寒 三向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方向形成有规律的更替 3 垂直地带性: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植物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三大区域分布特征:东部季风区域以纬向分布明显;西北干旱地区以经向分布明显;青藏高 寒区域以垂直分布明显 蕴藏量:指某种药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间与区域范围的自然蕴藏量,可分为总蕴藏量与可利 用蕴藏量 产量:指家种(栽培)的药用植物资源的生产量 单株产量:指一株药用植物资源部位的平均产量 经济量:指药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期与区域内具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蕴藏量,即可利用蕴藏量年允收量:指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既不影响其自然更新与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最大持续量:就是保证在采收某种药用植物资源时,仍能保持其原有资源量,并能正常自然更新时所允许的采收最大参量 资源再生率:指某种药用植物资源再生量与资源利用量的比值大于等于1时,就可以做到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蕴藏量=单位面积产量*总面积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就是植物化学与药用植物资源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而形成的学科,论述植物化学成分的类型、性质、提取方法与结构分析,研究药用植物资源中化学成分的类型、质量、数量、时间、空间等基本属性及其变化规律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范围与任务: 1、从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研究植物化学 2、研究药用植物资源中有用成分的积累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3、开发药用植物新资源的研究 形成特点:植物基因的表达受植物生长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 1、地理环境海拔:不同海拔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形成;地理位置:同一种植物生长在 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次生代谢产物 2、气候条件: 季节:季节的变化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光: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 谢产物的形成;水:温度 3、异常次生代谢:由于植物遭受某些刺激,如物理、化学或生物而产生的物质称为异常次生 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可能原本缺乏或含量很少,经刺激后迅速、大量产生,就是一种应激产物,且有饱与作用,称为植物保护素 4、代谢过程成分变化生成碱、酚类

中药资源复习题

绪论 概念题 1.药用植物资源:指自然资源中对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医疗作用和保健护理功能的植物总称。 2.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的学科。 3.现代技术调查方法包括: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以及“3S”技术集成应用等。 4.地道药材: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简答 一、植物道地:刺五加---黑龙江,细辛---辽宁,天麻---贵州,三七---云南,黄连之乡四川石柱,福建泽泻,安徽牡丹---风丹皮,车前主产江西。 二、地道药材形成的原因? 道地药材的形成主要是优质品种遗传特性、特定的生态环境、成熟的栽培与加工技术、中医实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1.优质品种遗传特性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因 药材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品种特性。同一物种能在不同的地点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称为“居群”。如果某一“居群”产生质优效佳的药材,即为道地药材, 2.特定的生态环境是道地药材形成的重要条件 同一种药材,由于分布地域不同,相应的土壤、水分、气温和光照等生态环境亦不相同,造成药材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生理生化成分都不相同,因而形成疗效上的差异。 3.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种植技术 许多道地药材都是由野生变家种后形成的,中药材道地性形成与成熟的种植与加工技术直接相关。 4.中医实践促进了道地药材的形成 道地中药材是古代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反复总结、优化对比筛选出来的. 三、道地药材的特点? (1)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理性 (2)道地药材具有特有的质量标准 (3)道地药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4)道地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四、五味子、刺五加生长环境特点? 1.生长环境:五味子喜微酸性腐殖土。野生植株生长在山区的杂木林中、林缘或山沟的灌木 丛中,其耐旱性较差。自然条件下,在肥沃、排水好、湿度均衡适宜的土壤上发育最好。刺五加生于森林或灌丛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微荫蔽。适宜向阳、腐殖质层深厚、土壤微酸性的砂质壤土。 2.伴生植物:五味子缠绕在其它林木上生长, 3.地理分布:刺五加: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山西。朝鲜、日本和苏联也有分布。 五味子: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山东。也分布于朝鲜和日本。 五、药用植物资源特点? 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分布零散、性质各异,它们在自然界均占有特定的位置,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归结起来为: 1.地域性:药用植物资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药用植物资源的地域性是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综述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药用植物资源的国家,且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药用植物的研究中去。我国在药用植物利用领域上取得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上。因此,我们要根据目前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让资源可以得到持续性利用。 关键词:药用植物资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对策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rich resources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has a long history of application.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s health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get improved, more and more people devote to the study of medicinal plants .China in the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fiel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especially in pla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Therefore, we should targeted to develop countermeasure and make resources sustainab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 the resources of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chronic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 我国地域辽阔,从寒温带直到热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世界上植物生物多样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全国已知植物约有25700种 ,其中很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20世纪80年代 ,我国曾经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资源调查 , 发现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包括383 科 ,2 309 属 ,11146 种[1],常用药用植物近500种。 二、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药用植物就有150多种,种植面积已达440多万亩,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组织培养育种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据初步统计,49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2],主要的有防风、龙胆、柴胡、甘草、辽细辛、五味子、半夏、山茱萸、何首乌、天麻等,引种国外药用植物约30余种,重要的有颠茄、丁香、毛花洋地黄、古柯、安息香、大风子等。这些药用植物的引种成功,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了我国人民保健事业用药的需要,促进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丰富了引种驯化理论宝库[3]。 除了以上的引种栽培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对药用植物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①开展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②整理和推广民族药、民间草药,丰富新药源。③利用化学分类学原理寻找新药源,开发一类新药材途径。④对药用植物不同部位开发利用,提高药材资源利用率。全面实施GAP标准,实现中药材和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⑤探索老药的新用途,或从古代本草中挖掘失落品种。⑥应用生物技术保护和开发药用植物资源。⑦综合开发药用植物系列绿色保健食品和轻工产品,提高药材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三、药用植物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对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认识不足,加上受到利益等种种因素的驱使,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研究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研究摘要:药用植物的保护是世界性的课题。中药主要使用药用植物作为药物或原料,中药的多年广泛使用和近现代的开发,对多种药用植物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中药资源的物种和可持续利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此必须从各方面加强中国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同时大力开展包括濒危植物在内的常用野生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研究,建立起产业化生产基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多年来致力于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及野生药材变家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药用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领域建立了较大的影响。在二十一世纪,将通过建立加创新务实、求真的研究机制,力争在该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1.世界各国天然药物的开发给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带来了沉重压力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热点。其中药用资源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药用植物是许多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如统计表明1983~1994年间美国FDA批 准生产的新药中,64种抗菌药78%来自天然产物或其半合成品;31种抗癌药61%来自天然 产物、半合成品或以天然产物为模型的全合成品;52种抗感染性疾病新药63%以天然产物 为基源。其中以紫杉醇的开发为典型,导致了全世界红豆杉资源的破坏。 另一方面, "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注重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观、"从整体上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医疗保健观开始逐渐成为人们的主导观念,观念的改变为草药及其粗提物制剂带来了巨大市场。欧盟各国,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开发了大量的植物药。美国 FDA1994年通过的"食品补充剂健康和教育法案"(DSHEA),促进了美国草药市场的迅猛发展,年增长率达到14~20%。2000年8月1日FDA又公布了《植物药品产业指南》(草案)(Guidance for Industry Botanical Drug Products Draft Guidance),大大放宽了对植物药的限 制,些因素都极大地促进了药用植物的使用。许多跨国公司,甚至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都纷纷介入药用植物的开发。他们从原料国进口原材料或粗提物,开发各种植物药或食品补充剂。同时利用现代的高新技术,从中筛选各种新药。野生药用植物的开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面临严重资源危机。 2.中药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对中国药用植物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 药用植物是中国中药、韩国韩药和日本汉方药的主要原料。日本、韩国每年都从中国进口大量药材。中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主要以野生的药用植物为主要原料或直接入药。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与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相比,命中率高、周期短、成本低,是我国入世后可以取得药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攻方向之一,成为我国新药创制的重要出路。为此,国家将把中药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各地政府也纷纷将其列为战略产业、支柱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大力发展。中药材需求量逐年增长。我国中药栽培近现代才开始大规模发展,但我国药材资源仍70%以上的品种来自野生药材。中药资源无序和不加节制的 利用,对许多野生物种的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生物多样性遭到了破坏。迄今为止,已有168种药用植物列入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五百多种药材有近一半来自野生,其中有46种常用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北沙参、厚朴、黄连、白芨、石斛、云木香、黄芪、杜仲等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收载了药用植物168种,其中稀有种38种,渐危种84种,濒危种46种。中药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成为我国中药业,乃至全世界植物药产业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传统医药导致野生物种的灭绝和濒危还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对一些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的灭绝性采挖和猎杀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许多国际组织多年来已对此提出大量相

海南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14846353.html, 海南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作者:翁春雨任军方张浪等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第17期 摘要:从生态环境、药用种类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论述了海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概况,介绍了海南主要的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对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海南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87-02 植物含有形形色色的成分,是药物的天然宝库。据估计目前约有1/4以上的药物来自植物提取物、活性成分或其类似物。世界上有80%的人口主要依赖于药用植物来维持身体健康。2010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增强南药、黎药、海洋药物的自主研发能力…”,随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大趋势,国家和政府大力扶持海南药用植物的研发。目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药用植物的研究,海南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水、热、光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热带植物生长的宝贵资源,湿热的气候使得该区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种类繁多,成为药用植物发展的重要区域。 1 海南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海南位于亚洲热带的北缘,属于热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20~26℃,最冷月均温10~13℃,绝对最低气温一般在5℃以上,终年无霜雪,年降雨量1 500mm以上,日照时数在2 300~2 700h,适合于生物资源的繁殖和生长。全岛四周环海,境内山地连绵,海岛中部及南部为山体,五指山、黎母岭、霸王岭、尖峰岭、鹦哥岭、吊罗山等山脉海拔高达1 000m以上,这些山体成为海南植物多样性的摇篮,茂密的热带森林孕育出4 600多种植物及大量的特有属种[1]。有关专家通过多年艰辛努力,到2005年已确认海南南药资源种数高达3 400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多达3 160余种,占我国现有药用植物种类近1/3,位居全国前列[3]。同时,海南的海洋面积居全国首位,海洋药用植物资源及热带海滩红树林药用资源有很大的优势。据《海南植物志》记载,海南现有药用植物3 000多种,药典收载的有500种,被誉为“天然药库”、“南药之乡”[2]。 2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 2.1 海南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根据海南岛的植被类型、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以及药用植物分布区域情况,可以将海南药用植物资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1 山地雨林药用植物资源海南粗榧(Cephalotaxus)、黄连藤(Arcangelisia loureiri)、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鸡血藤(Millettia reticulata)、罗汉松(Podocarpu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