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研究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和学说,通常被理解为科学认识的方法论也就是关于科学认识的活动的体系、形式和方法的学说。

科学认识:反应人同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理论体系。

研究对象:一定研究过程中所要认识的客体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特点、本质、结构、规律对图认识主体而言是再在之物。

具体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模拟法

4.类比法

5.分析法

6.综合法

7.演绎法

8.归纳法

9.假说发

发展历史:

1.古代

2.近代前期(重观察和重实验、收集资料)

3.近代后期(整理资料)

4.现在(综合资料)

现代的发展趋势:

1.自认科学从分化为主阶段进入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以综合为主的新阶

2.自然科学各部门各学科相互渗透,出现了一系列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

3.自认科学研究从个人研究为主转为集体研究为主

科学方法论的学科性质:(论述题)

1.是一门趋向于独立的学科:

①现代科学深刻揭示了物质世界统一性,提供了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彼此渗透、移结合并达到一体化的依据

②在现代科技中日益强烈的一体化趋势提出了建议统一的科学方法论的要

③数学方法是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方法论上趋向统一

2.是一门思维学科:

①因为科学方法论研究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大脑在科学研究中如何思维的问题

②科学方法论的研究问题有一部分是属于如何使用物质手段变革对象的问题,属于人们在科学研究中进行感性物质活动的问题

③就认识功能而言不同层次的科学方法是解决思维方式的途径或道路问题

3.是一门认识工程学:

①理论和工程技术存在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②整体研究过程是选择、决策、组织的动态过程

科学实验步骤(简答题)

1.确定研究课题

2.获取和积累科学事实

3.进行科学抽象提出科学假说

4.检验假说(成立则回到第2步)

5.建立理论体系

第二章:研究选课

一.研究什么问题?

1.问题:是一种“获得性遗传”知道,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表现为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的连结点。

2.来源:①科学知识与时间的矛盾

②领域内部已知与新事实的矛盾

③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

④社会必须

二.研究选题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客观性,无私利性,真理性)

2.必要性原则

3.可能性原则

4.发挥优势

5.经济合理

三.研究中处理的关系

1.处理好可能与需要之间的关系

2.处理好冷门和热门之重要和次要,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3.要处理好眼前和将来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收集资料的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①日常观察:随意,无目的性,个体性

②科学观察:组织,目的性,主体性

2.日常观察概念:是对自然或社会所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不做认为干预或控制的情况下,进行有计划的考察

3.科学观察概念:是指人们通过改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自然发生状态下的认为发生条件的事物、现象、过程进行观察的方法,他是获取一种感性经验材料一种有效的手段。

4.类型:①宏观——微观,直接——间接

②自然——社会,地面——空间

③整体——局部,随机——有目的性

5.科学观察的原则(简答题)

①客观性

②全面性

③系统性

④选择性

⑤辩证性

⑥持久性

⑦计划性

6.科学观察的作用

积极:收集资料,累积经验,发现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消极:理论深度和高度不强,不容易控制被研究对象,有极大随机性或偶然性

6.影响科学观察的因素

①观察活动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

②观察的受动性和主动性

③观察的全面性和典型性

④观察的目的性和客观性

二.实验法

1.实验特点

优点:可重复、主观、目的、理想状态、精确

缺点:误差、危险

2.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认识主体的目的,有计划的通过科学仪器设备,认为的变革、控制和模拟认识客体而获得感性材料的研究方法,在变革自然界中认识自然。

3.实验的分类

①根据目的:验证性、探索性

②根据量的变化:定量、定性

③根据认识的作用:结构分析、对照比较、相对比较、析因实验、模型实

验、中间实验、辩绝实验

4.为什么不要实验?

①实验可以排除那些与过程本质无关的次要因素,让那些本质的主要因素一纯

粹的形态表现出来,便于发现过程的规律性。

②可以把握客观事件中稍纵即逝的现象或事件,让所需观察的结论得以重复出

③因为科学实验可以使主体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可以取得在直接观察时不易

得到的感性材料,可以发现新事实、新现象,掌握大量的实验数据,为形成新概念新理论准备充分数据

④在实验研究中进行更加完整系统的记载,便于进一步进行分析和综合,便于

人们视线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5.作用

积极作用:纯化作用、简化作用、强化作用、可重复作用

消极作用:认为因素造成结果的不准确性、依赖性、理论深度和高度不够三.模拟法

1.概念:相似的理论设计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及发展变化过程相模拟,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研究间接的去研究原形的性质

2.特点:间接、虚(生动、直观)、综合性

3.作用

积极:①促进了科学理论的进步

②导致了一些新的技术发生

③可以缩短研制工期、提高工程和产品质量

⑤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

消极:①误差

②理论冲突

③利益之争

第四章:理论方法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灵感

1.概念:灵感又叫顿悟,指脑海中会突然出现某种新细想、新念新主意,突然

找到过去长期思考而没有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突然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顿悟事情的本质

2.联系:

①灵感是在过去自觉思维基础上产生的,是对过去思想的一种想法,是有意识

活动和无意识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②是某种外部刺激所带来的联想,解决问题就是要突破原有认识心理的障碍

③灵感产生的新思想只是进一步发展的胚芽,只有通过有意识的自觉滋味活动

鉴别后才能促使其成长的科学知识

④灵感体现了思维过程中必要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3.捕捉灵感的条件

①需要提高洞察力

②很强的判断力

③有科学的想象力

④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4.

①要有良好的物质状态很精神条件

②要对问题调查做艰苦研究,要想到解决问题的每一种可能

③明确问题集中注意力,这回使我们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越强烈越能产生下意识行为

⑤适当的转变工作环境

二.归纳法

1.概念: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从个别的、单一的、

简单的事物、性质、特点关联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关系,去的由浅入深的效果

2.分类:①完全归纳:根据列举某类事物所有对象之后而概括出一般性质结论

的推理方法

②完全归纳法(科学归纳、简单枚举):根据某种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的认识概括出这一类事都具有某种属性的一半结论

穆勒五法

①求同法:相同的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一样

②求异法

③求同异法:引起的出去已经有的因果关系来探求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

④剩余法

⑤共变法:其他条件不变,一种现象的变化,直接引起另一种现象的产生

3.作用

积极:①提出科学假设

②扩大使用领域

③接近规律和真理

消极:①充共性和个性关系来看,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去认识共性,把个别属性当做共同属性加以概括总结易犯错

②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看,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把不能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当做反映共同属性加以概括总结易犯错

③从统一性和差异性看,归纳法注重和考虑事物或现象的统一性而忽视了对差异性的考察,把差异性当统一性概括总结易犯错

三.演绎法

1.概念:是指从一般到特殊和个别是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

质、特点来推断该类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本质特点

2.分类①直接推理演绎

②间接推理演绎

3.作用

积极:

①真确(不但可以使人们已经有的认识得到扩展和深化而且还可以提出假说,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启示性的线索

②有效(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有效方法)

③证明(是进行逻辑证明或反驳的一种工具)

消极:

①从共性和个性关系看,易吧共性当个性

②从现象和本质看,易用本质去代替现象,否认了现象的多样性

③从统一性和差异性看,易用统一性代替差异性,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

4.归纳和演绎的关联

①演绎以归纳为基础

②归纳以演绎为指导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分析法

1.概念:人们在思维活动中把研究对象由统一整体分解为他的各个组成部分、

各个要素,即把一个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部分,分别进行研究揭示出他们的属性和本质,从未知探索出已知的一种思维方式

2.分析和归纳的区别:

①归纳从特殊带一般,分析从整体到一般

②归纳强调共同点,分析强调不同点

3.分析法特点:深刻性、简单性、无限性

4.作用

积极:

①弥补归纳法的不足

②导致科技的发明

③可以摆脱无关因素的影响

消极:①视角更狭窄

③忽视整体的联系

五.综合法

1.概念: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的各种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在分析的基础上通

过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组成有机统一整体,揭示出事物性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2.特点:科学性、整体性、复杂性

3.作用

积极:

①克服分析法的不足

②导致科技的发明

③弥补演绎法的不足

消极

①忽视个体

②教条主义

4.分析和综合的关系

①分析是基础

②综合是分析的升华

③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六.抽象和具体

1.概念:

①抽象:书具体的对立面,是被我们从对象的全部联系全部关系中抽取出来孤

立出来的东西

②具体:是指多种属性、规定、方面、关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就是事物与周围

其他事物联系和关系的整体

2.关系:

联系

区别

3表现形式(符号):

①日常语言

②科学语言

③逻辑语言

④计算机语言

4.作用

积极:

①对事物的认识深刻而生动

②展现了世界的丰富性

消极:

①一种工具、一种手段

②复杂性

七.类比

1.概念: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不同或相似方面来推断他们在其他方法也相同

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2.类比的基础:相似性(性质、结构、功能、特点)

3.作用

积极:

①省时、省力、节约

②抽象、特殊化(具体化)

消极:

①笼统、模糊

②偷换认知事物

八.假说

1.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变化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多做的一种假定性说明

2.特点:推测性、可变性、科学性

3.原则:

①解释和说明原则(任务)

②对应性原则(专业)

③目标简单性(专一)

④可验证性(重复)

4.作用

积极

①用建立科学理论架设桥梁

②具有方法的先导性

消极

①如果方向错了极大的浪费人力物力

②问题复杂化

第五章:理论构建

一.基本知识

1.结构

①概念——基本观点——概念

②内容——基本原理——判断

③应用——逻辑推断——推理

2.功能:标准、分析、解决问题

3.组成:科学认识主体——中介(科学语言、专业术语)——科学认识客体

4.精神:莫顿的

①普遍主义

②公用主义

③无私利性

④有条件的怀疑

5.本质

①客观真理性(科学性)

②可验证性(可重复)

③主体间性(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促进)

④系统性(价值、简单)

6.基本特征

①是对客观现象的一般性、共性和规律性的表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以不同

的方式来揭示、体现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统一

②理论的功能描述遇见客观事件的过程和现象力图对客观现象的变化与发展做

出统一性与预测性的解释

③理论是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探索与认识,表现为真理化过程是理论化系统

实证性知识体系

④从静态角度看,理论是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察与实验,严格的逻辑

推理所得到关于客观时间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运动角度看,也是一种产生新理论的社会活动

⑤超越常规与出人意料的方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是理论探索未知的有利

工具

⑥理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利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⑦理论是本科替代的然而他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⑧理论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在现在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

为方式中体现着不同的行为规范

⑨理论是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来源,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⑩理论有着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方式的社会规范

7.原则

①完整性(系统)

②无矛盾性(逻辑)

③独立性(内容、对象)

④简单性(和谐、简化)

(1)威廉。奥卡姆(奥卡姆剃刀)(关于唯名论和唯实论的真论)

1)要以简洁的方式抓住现象的本质,以最少的假设建立自然科学理论

2)对叙述童一个现象的两个理论来说比较简单的那个更让人喜欢

3)对于过多的不必要的假设以及一切多余的话要像剃胡须一样全剃掉

正面启示:简单是真理的基本前提、简单是真理解释的主要依据

反面启示:忽视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界、选择了最复杂的认识道理(2)马赫(思维经济,元素经验一元论)

1)要求思维形式即科学理论的陈述要具有经济性

2)科学理论要具有经济功能即要求思维内容同时具有经济性

3)要求科学理论在逻辑以及数学结构上要简化与经济

4)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中也要遵守经济原则

认识自然界(没有简单)(理论形式、内容、逻辑、方法要省时省力)

缺点:经验主义、分散

两个前提:外在的证实、内在的完备

唯理主义①理论先于经验②理论的独立性

(3)爱因斯坦

观点与两个不同前两个是经验为先爱因斯坦是预测、先验

7.方法

①逻辑的方法

②历史的方法

二.理论的评价标准

1.基本层面

①内容:客观性、科学性(无逻辑矛盾)、简单性(抽象、难理解)、美学、效用(经济、功能)

③主体:专业素养、主体对理论的发展前景的估计、道德准则

④客体:纯理论的研究(学术研究)、中间过渡研究(实验)、生产研究

2.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①意识形态(哲学、抽象)

②科技革命

1)对假说概率的分析

2)对理论推演的结论进行分析

3)把理论与时间变量联系起来,思考理论的稳定性

4)对基本原理进行元理论分析

5)构建数学形式化模型

第六章:理论发展模式(材料题)

1.逻辑(以科学语言为主)证实(经验、实验)主义:石里克(维也纳学派)、亨佩尔

2.证伪主义:波普尔(在于证明理论的错误而来完善理论)

3.科学革命:库恩——范式(以某一核心的思想为主进行工作、实验)

4.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硬核)

5.拿来主义(什么都行):费耶阿本德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模式

1.经验证实

①亚里斯多德:《工具论》、《逻辑大全》

②.f.培根:《新工具论》——归纳法

(1)族类假象

a:血缘——遗传(1)生活经验、2)教育、3)解题思路)(前两以语言、行为体现3在过程中体现)

b:习俗(受地域影响、受传统影响)

c :文化

(2)洞穴假象

(3)市场假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利益中介,表现的一般是虚假的)

(4)剧场假象(以别人的感情、表现来代替自己(会产生我们对现实的误判)

2.实验证实

①实验结果

②实验方法(手段)①目的②原理③步骤

③实验设计

4.逻辑的证实

①罗素:唯物——唯心

认为只有语言可以解释这个世界(这里的语言着重指科学语言)

科学语言主要来自于:

1)古代的神话

2)知识背景

3)科学家的个人兴趣

②卡尔纳普:

(1)语言的作用(表达、表述作用)

(2)科学语言层次性

1)科学语言上升过程标志着科学发现过程

2)科学语言的抽象度越高,科学的预见力越大

3)科学语言由下至上形成科学演绎性

4)较高层次的科学语言是对较低层次的科学语言的一种解释

5)科学语言也分为观察层次和理论层次

③亨佩尔

(1)科学语言与思维(抽像)的关系

1)科学语言是抽象思维的直接产物

2)抽象思维是概括性认识(经验、日常语言)

3)科学语言与现实结合得更紧密,思维通过科学语言体现

(2)方法重组(原始数据、结论分析、原理重组)

1)语形(形态)——受客观对象和世界影响

2)语意(意义)——语境

3)语用(用途)——语竞(范围小)

(3)元理论(语言的结构)——物理语言

二.证伪主义

1.证伪观点

①一个科学理论仅仅从其逻辑句法的分析不足以了解理论意义

②逻辑实证主义只是从命题的演绎结果的可证实性来判断命题的科学性是不可能的,一方面理论不能从观察中归纳出全称陈述,另一方面从全称陈述演绎粗的单称陈述无法给予证实

③可证实性标准可能会把一些科学理论排挤出去也可能使一些伪科学成为科学

④逻辑证实主义企图通过可证实性标准排斥形而上学,他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形

而上学可转化为科学

2.可证伪性分析

①四种方法:

1)在演绎结论间加以比较,以此检验理论内部系统一致性

2)考察理论的逻辑形式,目的是考察这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理论性质

3)同其他科学理论的比较

4)对演绎出的结论进行比较

③从经验、实验、逻辑的证实对其说明

④理论发展模式:问题——试错——问题——试错。。。。

⑤结论:1)证实的是科学,不能证实的不一定不是科学

2)不存在不带理论的纯观察,理论指导观察和实验,理论是观察的前提(观察和在理论)

⑤反思

优势:

1)不限于理论自身,而是从更广阔的背景中从理论在科学中的地位来了解理论的结构和意义

2)继承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优点,分析问题更细致深入

3)不排除语言逻辑分析的观点,但是仅仅是强调理论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不足:

1)可证伪性要求过低,可以使一些随便提出的假说因为具有可证伪性而混入科学范围

2)有些理论不能通过经验证实、判定其正确与否,同样不可能通过经验证伪判定其正确与否

3)可证伪性要求一个理论可证伪时要么抛弃这个理论,要么增加特设性保护

4)如果用可证伪性理论评价其自身标准会出现谬论

三.科学革命——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

模式:前科学—范式—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常规科学。。。。。。。

前科学:科学形成以前杂乱无章没有结构的状态,每一种观察、描述都是片面的且常常争论不休

范式:指规范里某一科学团体在某一时期内开展科学活动的基础,他为某一领域的科学活动起了定向的的作用,把原来杂乱的科学活动集中到同一方向上去

常规科学:是指根据一种或种已有的科学成就所进行科学研究,某一科学共同体承认这些成就才有了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基础

常规科学包括:

①明确成熟的定理或理论假定

②把基本定理运用到各种不同类型中去的方法

③使定律能够实现,并对世界产生影响所必须的仪器制造和使用

④非常规形而上学原则,这些原则为研究工作起直到作用

反常(危机):发现自然界出现了违反范式所交配的常规科学预约期结果,是原有理论无法解决的难题,为了是反常与范式预期的结果相符合只有调整范式直到把范式调整到反常的东西成为预测的东西为止

科学革命:必然伴随着世界观的根本变革,他是推翻新范式建立新范式的过渡

作用

积极:

①科学革命标志着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科学把理论的发展看成是有内在活动的历史过程,不在把科学理论看成是孤立僵死不变的

②从社会更大范围来理解科学活动,理论的进步除了内在逻辑以外不存在外在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团体活动)

消极:

①线性的值承认某一领域在某一阶段上只有单一的规范不可能存在两个或两个

的范式,科学团体的成员只能在半范式下进行常规科学活动

②忽略了科学史上的事实故意排斥一类事实,而使他的科学理论模型趋于理想

③研究方法是把握科学理论作用整体来研究,但有时他只把科学某一领域的历

史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来分析而没有把所有学科的理论作为一个类型来分析

四.科学研究纲领(精致证伪学)——拉卡托斯

1.四个方式:

①硬核:是纲领所依据的基本假定,所有的科学研究纲领都可以用硬核来表征

②保护带:是由辅助假说与初始条件构成对硬核起保护作用

③正面启发法:指构建保护带的方针

④反面启发法:关于不得抛弃与修改纲领硬核的规定

2.影响

积极:

①研究领域也是一种动态的理论发展模式

②研究纲领的每一步进步都代表经验内容的增加,因此每一步都构成理论问题转换

③研究纲领内容的增加都是确证的研究纲领展示出不断进步的经验转换

(小结:①当两个纲领发生冲突时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纲领胜利并占领对方领域另一个纲领试图努力未能实现

二是两个纲领互相侵占对方领域,以致两个研究纲领和二为一形成新的纲领) 消极:

①硬核是不能发生改变的

②元理论分析被忽略

五.拿来主义——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1.反对方法实质上是反对那种一切学科领域固定程序和有绝对约束力的科学准则

2.所谓的拿来主义就是主张多种理论并存,主张多种研究方法并存,可以给科学发展创造一个宽的环境

3.影响

积极

①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而且是一种认识论,他否定传统观点认为没有经验的

科学是可以想象的,设想没有经验的自然科学是检验假说的一种有效方法②反对那种固定研究程序的科学方法,对于开拓科学家的思维,对于不受限制

的自由发展是有意义的

消极

①过于片面强调每种方法的局限性,强调固定研究程序对科学研究带来的约束

会增加活动的盲目性,鼓吹方法都行会扰乱科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②虽然很难找到所有科学研究过程都适用的固定程序,但是我们可以提出一个

寻求理论发展的松散结构

③科学不是按理性发展的,科学理论发展本身是无政府度状态,不利于科学思

想的研究

④主张科学活动不应该受到限制,也不同意采用人为的限制来协调,各个科学

发展的不平衡,主张科学领域的自我调节,不利于科学管理的进行

科研方法论全

科研方法论 第一章导论 1、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首次把Science译为“科学”。 2、12世纪初,宇宙论者威廉提出了“科学是知识”的思想,认为科学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知识的一部分,从而与神学区分开来。 3、《不列颠百科全书》对“science”的解释是“任何涉及真实世界和它的现象的知识系统,这一知识系统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化的实验。 4、科学活动不是人和对象“两体”,而是科学共同体、科学范式和特定的客观对象三体活动,是一项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 5、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科学的三条划界标准:第一,方法论认识;第二,令人信服的确定性;第三,普遍有效性。 6、科学分为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以社会现象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科学还包括以人类思维存在为对象的思维科学。 7、哲学与科学的联系在于:科学史全部真正哲学的条件,任何从事哲学思维活动的人都必须熟悉科学的方法。 8、科学按照研究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9、哲学是人们对世界总体的规律性认识,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体系,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概括与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0、自然科学包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它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 11、社会科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12、我国教育部讲科学研究定义为: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13、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就表现为创新性和继承性。 14、从研究过程看,科学研究的类型可分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 15、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 16、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 17、从研究性质看,科学研究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 18、探索性研究是指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19、从研究方法看,科学研究可分为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 20、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是一种受控的研究方法。 21、调查研究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22、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确立科研选题,设计研究方案,获得研究数据与资料,对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申请专利、应用推广研究成果等。 23、确立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首要环节。 24、设计研究方案主要包括:科学实践的具体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科学地设计研究方案是科研选题实现的关键保障。 25、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现状和意义 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就好像自我意识对人、对于人格的作用、对于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一样。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为,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社会科学今天这种状况无疑会妨碍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的身份及其社会功能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认同, 不利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也不利于社会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当然, 首先会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 影响社会科学学术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因此, 重视关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 尤其是方法论研究, 重视这方面的学科建设, 是我国学术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这个问题, 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至少可以说, 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发展难题

科学研究方法论

科学研究方法论报告 科学研究方法论就是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而理性认识怎样回到实践中去,并有效地指导实践,也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学习科学方法论,就是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 在科学研究中,方法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非逻辑的思维如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结合实际、怎样将理论联系到实践,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问题。开设这门课程,就是教会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怎样合理的利用方法,怎样合理的理论联系实践,然后不懈努力,做好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我们研究生的学习阶段,除了正常的上课学习之外,最多的时间都是我们自由支配。大学四年的本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大学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自学都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实践少之又少,实践水平也就很低,我们的认识高度,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当然,很好的实践水平,要建立在很高的理论基础上。 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导师的指导也是很关键的,所以选择好导师很重要。学习这个课程,我们知道该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好导师。然后利用导师的指导意见,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对于文献的搜索,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们都应该知道一些,只是我们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不应该将文献、知识,停留在国内水平,毕竟,国内水平还是落后于国际水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们要时刻了解并跟上国际潮流的步伐,这样,不至于最后我们会落下太多。 如何很好地做好科学研究,如何利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都是这个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知识。当然,个人的认知水平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会讲理论联系实际,那么,怎么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真正做好这点,我们就不难成功了。我们做研究或者实践,都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导师的指导、文献的查阅、方法的运用,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却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研究生,实践水平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水平、理论高度。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或者进一步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合理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将理论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创新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程,从初入研究生阶段的选择,到最后的实践研究,我们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课程的内容要求,就是教会我们如何选择好导师、如何查询好的文献、如何做好研究,当然,这其中都关联着‘理论联系实际’。就像是盖一座大楼,筑好基础是很关键的,不然就是空中楼阁。课程的讲解,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到自己,发现自己,也可以督促我们更加的努力,晓得,一步落下,步步艰难。 课程中,也教给我们该如何写好自己的论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我们都有写过,那些内容和认识水平,都是有欠缺的,只是要毕业而已,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论文,我们都要给自己很严格的要求,要内容实际,要有创新,而且,研究生毕业前,都要有自己的EI检索,这也代表着你在研究生阶段的水平如何,是否成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够达到现今的国内要求。

科学方法论

科研方法论 姓名: 学号: 专业: 日期:2018. 11. 07

通过学习科学方法论这门课,我对科研以及其方法有的一个大概的了解,大致知道了在研究生阶段该如何进行科研,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门课程学习后的理解: 1、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 要想取得科研成果,首先要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其中包括:科研心态、专业学习、团队精神以及学习能力等。下面将对以上4点进行较详细的说明。 1.1科研心态 ①平和的心态:既然选择了研究生,就注定要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科研。不要再和已工作的同学比赚钱,不要去和做公务员的同学比悠闲…… ②吃苦的精神: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有不怕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做科研是非常枯燥的一件事,一定要做得住冷板凳,不拍失败的挫折,最担心的就是遇到苦难就怨天尤人、自甘堕落。 1.2专业学习 研究生期间,专业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做科研甚至以后工作的基础。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专业课就相当于各种基础的食材,只有够丰富的食材,才能烹饪出可口的美食。 1.3团队精神 ①团队组成:科研团队,一般是指一个课题组具有合作关系的成员,即导师、师兄师姐以及以后的师弟师妹们等人。 ②团队精神:1)尊敬导师; 2)谦虚向师兄师姐学习;3)爱护

帮助师弟师妹;4)勤奋,积极,多看,多听,多做。 1.4学习能力 ①能动性:遇到困难时,通过各种手段,主动自己去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研究生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动性是首先要具有的能力 ②资料搜索: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做的是去搜索资料。这时我们如何使用现有资源(包括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变得十分重要。 2、选择正确的课题方向 2.1 选择科研课题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选择的课题将决定以后所从事的领域和主攻方向,是科研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积累和产生知识的源泉。 2.2 如何选择科研方向和课题 选择研究方向要注意一下三点:①重要性:核心或关键科学问题; ②新颖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③实用性: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 2.3 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有五个主要的环节,分别是:①选择课题:选择科研方向和研究的课题;②收集信息:收集课题相关的信息和知识;③发现问题:寻找课题关键问题和突破口;④解决问题:理出思路制定方案设计实验; ⑤归纳总结: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整理发表。 2.4 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选题要恰当:防止选题过大、过难,这样的课题完不成;防止选择过小过易不重要课题。

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1-24T15:31:22.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冉隆友梁節向福辉付成文[导读] 目前外科手术在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方面取得极大进步。——管理思想比手术技巧更重要 冉隆友梁節向福辉付成文(重庆丰都县中医院重庆408200)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概念 指用系统论科学的理论及观点,把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从整体和全局出发,以系统与要素,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达到最优化处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的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用整体观和全局观去考虑,以求优化的过程,达到最好效果的思维方式。 二、目前手术中,停工待料现状 目前外科手术在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方面取得极大进步。但因器械不熟、配合不协调,设备不全等原因,在术中常发生“停工待料”现象,据统计2~3小时的手术“停工待料”时间可达20分钟之多。导致不良结果,麻醉时间延长、出血增多、伤口暴露时间延长、感染机会增多、术者焦虑不利于团队战斗等,浪费卫生资源,对患者利益侵害。 造成原因:手术者对手术这项系统工程各要素未进行整体、全面的系统管理优化而作出统筹安排。 三、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手术实践的应用 1.手术过程是一项典型系统工程 手术就是由人、材、物(设备)等很多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工程。手术就是将以上各要素,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进行优化,达到手术快速精确、安全、标准的开展。 2.控制论指导手术 实践永远是第一位,手术者通过不断实践,考察手术系统中的每一要素(人、材、物),在不断的外科手术实践中控制协调利用每一要素,使之达到最佳优化状态。 3.善待手术中的每一人员 主刀是系统的决策者,第一执行者,有责任调动团队中的每一位助手,不可责备,让每一个人员都能尽其责、演好其角色,配合更默契。主刀者有责任对手术参与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4.优化问题,在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系统整体最优,不一定各要素都要最优,要素最优并不能保证系统整体最优(都是教授就一定行吗?),协调优化各个要素,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是达到系统最优,从而达到系统工程的高效完成。 5.系统要素手术团队的队员,对手术器械、工具、步骤、细节均要熟悉,分工各司其责,同时要相互配合,术前常需演练。 6.有系统团队灵魂 系统工程的顺利完成,需要有系统灵魂,主刀者就是灵魂、是领导者、又是第一执行者,没有灵魂就是一盘散沙,就没有战斗力。 7.手术方法的选择也需要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 全局观、整体观思考,手术指征、手术禁忌症明确与否,全身情况耐受程度,麻醉方式对患者全身影响情况,骨折类型,医疗设备情况,患者家庭经济承担情况,家属文化程度(期望值、疾病认知度),手术者对手术入路的熟悉程度,手术方式的掌握情况等,要求全面整体去研究各个要素,最终决策一种手术方式,以求达到好的效果。 8.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危重病人的抢救 抢救病人是一门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有人员、科室、设施设备、物资等,组织者统一协调指挥。协调调动抢救人员、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落实抢救措施、家属沟通谈话、医嘱的执行,医疗文书的完善、抢救无效尸体的处理领导的汇报等。抢救是一门系统工程,从整体观、全局观去操作,协调优化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合资源,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纠纷,防止事故发生。 四、术前采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场战争的胜负,2/3取决于战争前的决策,1/3的取决于战争中的应变,谋定而后动,决胜于千里之外,不可盲目出招,外科手术何等相似。术前决策正确,手中应变得当,均取决于术者的专业技能、素质(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修养(责任心、名利的追求等)、价值观(追求完美、适合等)等综合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去修炼,望各位同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训练,采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去思考处理解决具体问题,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科研方法论的五种基本模式概要

科研方法论的五种基本模式 我总结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模式。 同时,我也认为,提出或发展一种方法论是科研成果的最高境界, 它比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它的适用性是可以跨领域、跨学科、跨时间来表现的。 而如何对方法论进行总结,却是一个问题。 这里用一堆排比句来说明科研的五类基本方法论。 一,渐久渐长 实际上,这类方法论的提出就是要把一段东西(知识进行延展延伸,使其可以向远处推广。 举个例子说,用生命周期划分来进行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科研方法论。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时,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去研究,那么此时,将其发生、发展、演化阶段作为分别的研究对象,按照生命周期的过程进行区分,就要容易一些。 我们说,统计学中的递推关系、时间序列等的方法都属于这类研究策略。 而管理学中、生物学中常用的“周期” 划分也是经典的“渐久渐长” 式研究方法论。 二,渐难渐繁 开始面对一个事物,我们总是可以根据表象去直接解释。比如,我可以提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落月”的陈式解释,那就是苹果离地球更近。 解释完毕! 可是,这一解释并没有揭示出根本规律。而大家都知道牛顿那里有根本规律,就是除了和距离有关,还和质量有关。是一种后来被称之为“万有引力”的东西。

而这一解释其实是很本质的, 而且它经过验证后,成为一个基本真实。 当然,这并不能成为一个方法论,方法论是一种可以延展的东西, 随后,这一解释就要能够解决人脱离地球乃至脱离任何星球、星系的问题,如果能够如此延伸下去,则当然是方法论,而不仅仅是一个解决策略。 大家都知道,牛顿的解释是做到的了。 从开始的地球中心说,到太阳中心说,再到把宇宙的每个星球都看做一个质点, 发展越来越困难, 越来越接近真相, 而理解它也越来越难。另外一个我愿意举的例子则是从人类认知世界的“线性”观点,到拟线性的,再到今天的直接发展非线性科学来解释复杂世界和现象,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理论也从容易到困难的过程。 三,渐细渐低 人类认知世界,一下子认识不到整体,怎么办呢? 答案是拆分,我们的方法论第一条说到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拆分, 只是从长从久这个角度,而更多的拆分角度则是从组成成分上进行拆分。 那就是逐渐加细以及降低层次和等级的拆分方式了。 最经典的是对人这个整体进行器官上的拆分,比如最简化拆分是头、颈、躯干、四肢。 而管理学上的有些拆分是“人、机、环、管”,或者“人、物、环” 的拆分。 项目管理里面的基本拆分是按照成分的,一般我们叫做“工作结构分 解”(WBS 。 这一方法论其实就是现代科学所以得以发展的最核心驱动力——还原论。 四,渐多渐全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课程名称: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代码:1928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学习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的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任务和目的,要完成这种任务和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此,方法包括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表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不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日益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认识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及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强化问题意识,激发辩证思维,崇尚“求是”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在拓宽、加深知识面的同时,增长学生正确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知识型”教育模式向“探索型”教育模式的改革。学习本课程,既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史,又要同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有助于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搞好科学研究,并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中提升出新的方法,从而推进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涉及社会工作与管理的重要工作原理、方法和技术,以本专业的社会学、社会工作概论等为先期课程,并与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为平行课程,并以其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充实家庭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正解理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同时了解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些历史发展概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研究对象、性质与特征以及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方法和意义(重点)识记:科学研究方法论这一理论的研究对象,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性质,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特征,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方法,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2)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科学方法论复习与思考题

第一讲(导论,参考第42页) 1.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其内涵和特征是怎样的? 人类认识社会的五种方式: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的内涵: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是远古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初级阶段。那时的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不久,认识能力很低,主要是借助于原始思维对社会进行认知,其认识成果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以“讲故事”等方式流传。 神话传说的特点: 第一,人类运用原始思维方式对社会进行认识,初步具备了在观念中把自己与对象区别开来并把自己与人的类存在联系起来的能力,进而在观念中创造出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具有极度的夸张性、再造性和超现实性。 第二,神话传说常常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 (集体表象:是在原始集体中为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认识倾向或解释方式。这种方式世代相传,先于个人而存在,对每一个成员的认识活动发生深刻影响,并引导原始居民以一种神秘的眼光感知、思考世界,从而引起该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重、恐惧、崇拜等情感。) 第三,神话传说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流传。 神话传说的局限性:

很难传播那些广泛性、复杂性和精确性的知识。特别是由于个体表达能力限制,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真,以讹传讹。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内涵:就是人类以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历史经验作为认识社会和自我的参照系;其目的是为了理解现实、调节行为、创造未来。这种方法是人们认识社会和自我认识的第一种自觉形式。 以史为鉴的特点: 第一,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活动及其结果中找到了反观自我和现实的镜子,意味着人类已经不仅能够把“主我”与“客我”区别开来,而且把“现实中的我”与“历史上的我”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 第二,表明了人们对自己活动结果的关注:现实的结果都是历史活动造成的,不仅物质生产如此,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生活也如此。正是源于对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结果”的把握,人们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历史意识”。 以史为鉴的缺点: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某种命定论的色彩或英雄史观、循环史观的特征。 ——理性求知 理性求知内涵:即以人类理性为根据和尺度,去理解和评价社会历史与现实,并进一步在观念中构建和创造社会的未来。这是发生在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过程中的,与中世纪神学和经典诠释相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理性求知的特点:

(三)现代医学——系统时代的科学方法论

(三)现代医学——系统时代的科学方法论 19世纪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自然现象过程的辩证性质逐渐被揭示出来,于是开始了自然哲学向辩证法复归的过程。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缺陷和近代机械唯物论的弊病,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使医学科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系统时代的辩证综合现代医学。 系统时代的医学,注重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辩证联系,注重整体联系和动态联系。无数事实说明,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相互作用中构成了整体联系,任何局部的变化一方面引起整体联系的变化,另一方面又以整体联系的变化为前提。所以,医学在向局部深入的过程中,日益形成对认识整体联系的要求,以深入把握局部变化的原因和结果。20世纪后,神经学说、内分泌学说、体液学说和免疫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这个历史要求。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神经内分泌学说、稳态学说、应激学说、受体学说等相继问世和免疫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从不同侧面进一步揭示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和集成功能,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细胞、分子等实物转向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运动、

人体与环境等种种关系上来,表明医学科学的分析时代即将过去,系统时代已经来临。 巴甫洛夫(Lvan Petrovich Pavlove,1849~1936,苏联生理学家)的慢性(假饲)实验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从整体动态联系中去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的本质属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巴甫洛夫创立的独特研究方法及其科学成就,是其中的一个早期的杰出代表。在巴甫洛夫以前,在生理学研究中主要应用急性实验方法,即活体解剖法。这种实验方法,由于破坏了机体的完整性,破坏了机体各部分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难以获得对生理过程的真实认识。巴甫洛夫通过巧妙的设计,于1889年完成了闻名于世的“假饲”实验,以后又创建了涎腺瘘管、胰腺瘘管和“小胃”等慢性实验方法。比之急性实验的分析研究方法,慢性实验研究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对完整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细致的分析性研究,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对完整机体的复杂功能进行动态综合研究,从而能够揭示各器官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巴甫洛夫的慢性实验法所依据的思维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慢性实验方法的出现,标志着医学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论的进步。进入20世纪后,巴甫洛夫开始探索人的大脑功能。在大脑的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着急性实验方法的割除法和刺激法,巴甫洛夫师承谢切诺夫的脑反射论,把条件反射作为

智慧树知到《科研方法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科研方法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科学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继承性,二是() A:知识性 B:创新性 C:系统性 D:连续性 正确答案:创新性 2、从广义上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 A:思想 B:大脑 C:人类思维 D:行为 正确答案:人类思维 3、初学者做研究应采取的原则是“有限目标,()”。 A:量力而行 B:能够完成 C:实事求是 D:因地制宜 正确答案:量力而行 4、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由()三部分组成。 A:基础科学

B:技术科学 C:应用科学 D:实验科学 正确答案:基础科学,技术科学 ,应用科学 5、科学是指人们对自身及其周围客体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具有()的特点。A:知识性 B:系统性 C:逻辑性 D:自洽性 正确答案:知识性 ,系统性,逻辑性 ,自洽性 6、科学是人们对自身及周围客体的一般性认识。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正确的科研方法对科研工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8、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属于社会科学。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9、科研方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创造学术价值 B:推动技术进步 C:促进社会发展 D:完善人类自身 正确答案:创造学术价值,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完善人类自身 10、如果希望在本科阶段进入课题组或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需要具备()条件。 A:掌握课题所在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B:课程学习无负担,不为考试过关或者挂科所累 C:有足够的时间到课题组或者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 D:有很强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自学能力和吸纳本领 正确答案:课程学习无负担,不为考试过关或者挂科所累,有足够的时间到课题组或者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有很强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自学能力和吸纳本领 第二章 1、根据课题属性,科研课题一般可分为理论性、实验性和()研究课题三大类。 A:基础性 B:前沿性 C:综合性 D:应用性 正确答案:综合性 2、在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新原理、()、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都属于创新的范畴。 A:新概念

方法论概述

第一讲方法论概述 方法方法学方法论 方法 墨子在《天志》中说:“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这就是有名的“方法”与“圆法”,前者为度量方形之法,后者为度量圆形之法。据说这是汉语中“方法”一词的最早出处。“方法”后来演变成了做各类事情的办法或手段。 在英语中用method一词表示“方法”,根据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Third College Edition)的解释,method的含义为:(1)a way of doing anything; mode; procedure; process; esp., a regular, orderly, definite procedure or way of teaching, investigating, etc.(2)regularity and orderliness in action, thought or expression; system in doing things or handling ideas.(3)regular, orderly arrangement,而methodology的含义为:(1)the science of method, or orderly arrangement; specif, the branch of logic concer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reasoning to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inquiry;(2)pl.-gies a system of methods, as in any particular science. 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它既包括认识方法、表达方法,也包括实践方法;还可以看出它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一个分层次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思

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二篇科学方法论第四章 第五章科学理论及其合理性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一.科学理论的结构 1.组成科学理论的基本要素 科学理论是由3个基本知识单元自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基本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专有的一些科学概念。例如,几何学中的点、线、面等;力学中的力、质点、速度、加速度、质量、功、能等;化学中的元素、原子、分子、化合、分解、价、健等。科学概念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石,一个新理论的建立,需要若干新的概念作为它的先导或逻辑出发点,藉以在逻辑上召开它的理论体系。否则,科学理论就会失去它独立存在的支撑点。 基本原理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在语言、结构上表现为判断的形式,一般用全称判断来表达。牛顿力学中的3个基本定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等等都是如此。 科学推理是科学理论中的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现的结论。它执行着理论解释和预见的功能。例如,狭义相对论中引伸出现的钟慢、尺缩效应,质能关系式等。 在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科学推断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中,各元素不是按照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贯的逻辑结构。 2.两类理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爱因斯坦曾把物理学中的理论区分为两类: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构造性理论是“从比较简单的形式体系出发,并以此为材料,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象”。1气体分子运动论就是如此。 原理性理论“使用的是分析方法,而不是综合的方法。形成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元素,不是用假说构造出来的,而是在经验中发现到的,它们是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这些原理给出了各个过程或者它们的理论表述所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决”。2热力学和相对论就是如此。 爱因斯坦的这种区分虽然是针对物理学的,但对各门基础学科都有普遍意义。这两类理论的构造方法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在结构形式中却有共同性,即从若干基本概念(可以作描述性说明而无需定义)出发,通过揭示概念的关系而形成基本原理(可以来自假说也可以从经验中得到),再运用基本原理而推导出(或证明)各种定律,这些定律常常包括由基本概念经过定义而形成的派生概念。比较成熟的理论一般都具有这种结构。例如,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是如此。这显然是一种演绎结构。当然,在许多科学理论中,除了演绎结构之外,还可以看到归纳概括的成分,有些事实材料乃至经验定律并没有完全纳入演绎结构之中,而是作为理论的补充或例外。但是,随着理论的发展,这些归纳成分 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09页 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10页。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2)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论既有同于其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方面,又有别于其它方法的方面,社会科学方法论既要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又要有适合于自身特殊性的原则。探讨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原则,必须搞清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

导论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导论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1、神话传说阶段 神秘的原始思维 互渗律集体表象 2、自然哲学阶段 有关社会的思想与有关自然的思想混合在一起。 3、宗教神学阶段 领悟上帝的旨意 是社会认识的主导方式。“天启真理” 4、近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文艺复兴:人性复苏,以理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取代神权。 启蒙运动:以“理性”之光驱散黑暗,将人类引向光明。(Enlightment)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 重要的思想成果和学科代表 科学主义:以自然科以自然科学为榜,以实证方法研究社会。 孔德:“社会学之父” 奥古斯特·孔德 自然人世本无隔,万象群学由孔德。 智识发展三阶段,进步秩序两相合。 实证学坛常罗雀,人道宗教诟病多。 孤独穷困终身事,贤愚成败怎评说? 涂尔干与《自杀论》 埃米尔·涂尔干 问祖应寻涂尔干,边缘群学登教坛。 社会分工开宏论,机械有机团结观。 方法准则成一言,自杀类型分四端。 宗教生活源何处?神仙在世不在 人本主义:关注人的情感、意志、欲望和个性。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1、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辨析 科学(science),源于拉丁语scio(知,知识)自然科学就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2、自然科学的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实证性、开放性 3、人文科学(The Human Sciences /Humanities):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学科范围:古典学、宗教学、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 “人文科学”还是“人文学科”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教授林毓生 “我认为‘人文学科’绝对不能把它叫做‘人文科学’”。“人”不是机器,有对自己的特别要求,总要肯定自己的价值,总去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 4、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的三种通行定义:

简述系统科学方法论

系统科学方法论 ——引自小惠的博客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一、概述 1. 系统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 系统方法 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精确地考察对象,以求得整体获得最佳功能的科学方法。 3. 系统的构成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的要素。 (2)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必须产生整体功能。 4. 要素 指构成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 5. 结构 指系统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诸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相对稳定的排列组合方式。 6. 功能 指系统运行中,及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呈现的能力。 7. 系统环境

指存在于系统外的,且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总称,即系统提供输入或接受它的输出的场所。 二、系统的分类 1.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是指一个系统与外界环境没有联系,即与外界环境无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的系统。 开放系统是指一个系统与外界环境有输入-输出关系,即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的系统。 2. 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 动态系统指系统的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系统。 静态系统指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系统。 三、系统方法的基本构成 1. 结构方法 是一种向内的研究方法,它基于系统的内部描述,着重研究产生系统功能所依赖的结构。 2. 功能方法 是一种向外的研究方法,它基于系统的外部描述,它把系统当做“黑箱”通过研究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去研究系统的功能。 3. 历史方法 从系统的历时性及系统的进化规律出发,研究系统随时间变化,即系统的产生、发展、老化和消亡的过程。 四、系统方法的特点 系统方法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等优点。 五、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 1. 控制论 1948 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首次提出控制论一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