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粮食问题

世界粮食问题

世界粮食问题
世界粮食问题

世界粮食问题名称: 世界粮食问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环境科学粮食饥荒

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很快。1950年至1984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从6.3亿吨增至18亿吨,增长了180%还多。此期间,世界人口从25.1亿增至47.7亿,增长约90%。由于粮食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所以世界人均粮食呈增长趋势。然而,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均。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1/4,生产粮食占世界1/2。发展中国家人口世界占3/4,生产粮食占世界1/2,因此人均产粮少、消费少。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许多国家缺粮问题日益严重。1970年发展中国家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约为5亿。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又苦于粮食“过剩”卖不出去。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每年需花费大量金钱保管粮食,甚至想法减少粮食生产。据联合国粮食农组织1992年6月2日的新闻公报透露:贫穷困扰着大约10亿人,而约占世界人口的10%的5亿多人营养不足,其中约5000万人面临饥饿。

2008年出现的粮食问题概况

新兴经济体需求、能源价格上涨、气候变化、粮食出口限制改变粮食供需关系,增加粮价不确定性

世界粮食价格是长期问题

粮食领域的新供求关系

2008年世界粮价波动将会加大

粮食价格将可能继续攀升,至少会维持在高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今年1月份预测,今年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将会低于需求量约3000万~4000万吨,约占全年总产量的1.5%~2%左右。另一方面,全球粮食库存在最近30年间不断下降,2007年已经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供需结构和库存水平共同决定了2008年粮食价格走势。

在短期,也有很多因素促使2008年粮价甚至2009年粮价上涨。石油价格已经突破100美元,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就会使得粮食价格出现上涨。另外,异常气候的因素可能使粮食短缺问题雪上加霜,可能会使今年的粮食价格产生巨大震荡。

最后,从长期来看,目前的粮食价格上涨的趋势将会持续。根据IFPRI建立的模型,在10年之内谷物价格将至少上涨10%,可能达到20%。

生物能源挤占粮食种植资源

气候变化影响粮食供给

担忧粮食贸易壁垒

要保持一定的粮食库存

粮价上涨将影响穷国粮食安全

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世界粮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匮乏,营养不足,又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粮食又大量“过剩”。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和消费水平虽有了一定提高,但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的绝对量仍比欧美小得多,消费水平仍很低,人均每年仅约230公斤(发达国家约为540公斤)。战前和战后初期,亚、非、拉地区是粮食净出口区,现在则变成粮食净进口区。这固然与亚、非、拉国家改变过去“饥饿输出”的不合理现象有关,但同时也说明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的

不足。进口粮食成为他们的一项沉重负担。粮价的波动往往给发展中国家造成极大的困难,他们不时感到帝国主义“粮食武器”的威胁。粮食不足,阻碍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这是当前世界粮食问题的主要方面。但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粮食却出现“过剩”现象。战后发达国家粮食人均产量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发达国家的粮食越来越“过剩”,余粮国家拼命争夺国外粮食市场,粮食“过剩,使这些国家的农民遭受一定损失。尽管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足,但发达国家的存粮却大量积压。因为发达国家为维持粮食的较高价格,宁可积压或销毁,也不愿低价供应发展中的粮食不足国家,而这些粮食不足国家却往往由于无力购买,而使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不但如此,缺粮最严重的中非、西非,每年还要向欧美出口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几十万吨花生、近百万吨可可豆等等;缺粮的亚、非、拉地区,却要生产大量农业原料和热带农产品向发达国家出口,如果他们不这样做,就会断绝外汇收入。可见,所谓“世界粮食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生产满足不了需求,从而存在着饥荒的威胁,而在于发达国家庞大的生产能力与发展中国家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这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制度的后果尚未根除、帝国主义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经济秩序没有彻底改变的结果。解决亚、非、拉粮食不足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生产、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以及改变不合理的旧经济秩序。

世界粮食问题的成因和现状?

就公开资料进行分析,目前世界粮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世界及中国国内的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明显,资料显示从2006年9月份开始全球粮食价格到了28年以来的最高点。用2008年3月份数据与2005年数据相比,玉米价格的涨幅为134%;大米价格涨幅为96.6%;小麦为191.2%;大豆为112.6%......总之在这一时间段内,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都有大幅度的上涨,而且上涨势头不减! 2.世界范围的粮食库存减少据权威专家分析,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美国的小麦库存在2008年底将跌至60年以来最低水平,将从3.12亿蒲式耳降至2.8亿蒲式耳。英国《卫报》年初报道,目前世界粮食库存储备只有57天,和1962年的历史最高水平81天相比下跌30%。 3.粮食总产量的增长速度降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气候显得更加变化无常,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自2003年以来,全球主要产粮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乌克兰等国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急剧下降。此外持续的旱灾还波及了欧盟、美国、阿根廷、印度、印尼、泰国、南部非洲等其它世界粮仓。加上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世界的粮食产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虽然因科技的发展与应用,粮食单产的潜力被不断挖掘,目前资料显示的数据说明世界粮食总产量仍然处于不断提高的阶段,但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已经无法跟上粮食消耗速度的增加了。 4.粮食消耗快速增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慧丽对全球粮食低储备和高消耗的碰撞作了详细分析。她在分析中指出,整个冷战期间,全球大规模粮食危机仅发生一次,而冷战后却已发生5次。二战结束以来,全球的粮食产量是一直处于增加状态,且其增加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加速度,但是粮荒仍然不可避免。究其原因,人均粮食消耗的疯狂增长是罪魁祸首。据权威资料统计,在过去的45年里,世界粮食消耗从每天230万吨增加至每天560万吨,增幅达149%。造成人均粮食消耗剧烈增长的最大元凶是生物燃料的开发与使用。以上四点是目前全球粮食问题的具体表象,四点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关联的。下面逐项进行简单分析:1.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成因我们都知道,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着商品的价格。当市场供求关系相对平衡时,商品价格也相对稳定。供求关系失衡的时候,商品价格便会产生波动。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小于求,价格上涨。目前全球粮食产量虽然仍处于不断增长趋势,但粮食消耗的增长远远大于粮食增长,从而产生了严重的供求失衡,导致粮食价格急剧上涨。

这是本轮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导致供求失衡的根源并不是粮食产量的的减少,而是粮食消耗的大幅度增加。这种粮食消耗的增加也不是来源于粮食作为食品消耗的增加,而是粮食作为新能源原料而消耗的增加。这是近几年因能源紧张,美国及欧洲诸国把大量粮食转化为燃料造成的。除了大量粮食转化为燃料造成粮食供求失衡外,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等对粮食价格都有一定影响,但来自这些方面的原因对本轮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2.世界范围粮食库存减少的成因造成世界范围粮食库存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速度放慢;二是粮食消耗速度的加快。尽管目前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放慢了,但其增长比率仍然高于人口增长的比率。如果单从粮食作为食品的角度考虑,即使是现在的粮食生产增长比率也不至于造成粮食的短缺,粮食库存减少的根源仍然是粮食向燃料的转化消耗。 3.粮食总产量的增长速度降低的成因造成世界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环境的恶化致使自然灾害明显增加,对粮食生产造成恶劣影响;全球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与退化;粮食种植成本的增加对粮食生产者积极性的影响等都是造成世界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降低的原因。 4.粮食消耗快速增长的成因造成粮食消耗快速增长的原因也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产生食品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使部分粮食向饲料等非直接食用领域转化;二是由于近几年能源的紧张,大量的粮食转化为燃料。

世界粮食安全

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万物之基,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直接的、主要的食物,动物性食品也主要是由粮食转化来的,是人类生存的必须物质需求,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怎样确保粮食安全,这也成了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 粮食分类 粮食主要分为夏粮和秋粮,夏天收获的粮食(夏粮),主要包括小麦早稻。秋季收得来的粮食(秋粮),主要包括玉米、红苕、大豆黄豆、高粱,水稻中的中稻、晚稻。其中,秋粮相对夏粮要重要很多。 世界粮食的分布 以下是世界粮食的主产区和该地区的气候:

以下是2008年世界各国粮食产量排名: 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也构成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1)按大洲:亚洲最多,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2/5以上;次为欧洲,占1/4;北美洲占1/5。 (2)按国家: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四国的粮食年产量都在一亿吨以上。包括法国在内,这五个国家的粮食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其中中国粮食生产约占世界1/5。 (3)按人均产量: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人均产粮1500千克左右。亚洲、拉丁美洲人均产粮较少,非洲最少。 (4)主要商品粮产区:北美洲的温带草原区和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区。

(5)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其中美国出口的粮食约占世界粮食总出口额的一半。 中国也是粮食大国也是人口大国,我国南方的水稻栽培和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为世界最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栽培养蚕和栽培养茶树的故乡;我国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等产量居世界前列。 以下是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的全国生产区的分布: 1.水稻: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内蒙古、山东、四川、安徽)13个省、市、区,稻谷种植面积占全国的93%。 2.小麦:小麦的地区分布,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玉米及杂粮:我国的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这些作物生产的地区分布相当广泛,播种面积和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占很大比重。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杂粮多是秋收作物,在全年粮食总产量中常占2/3左右。

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王仲辉, 徐丹 作者单位:王仲辉(南京财经大学WTO研究中心), 徐丹(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南京,210046) 刊名: 农业经济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CONOMY 年,卷(期):2009,(10)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3条) 1.农业部:全球粮食危机原因根本不在中国和印度.[EB/OL]https://www.doczj.com/doc/e54592981.html, 2008年04月30日18:43 2.综述:拉美和欧盟国家商讨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EB/OL]https://www.doczj.com/doc/e54592981.html,/news/gjspzs01/200851995236808.htm 3.朱险蜂.2008年第一季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回顾及后期展望[J]农业展望2(308(4):14-16 4.赵丽芬,杜超.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8(6):28-29 5.程路连,安彤.环境恶化可能给世界带来粮食危机[J]环境科学动态1998(4):30-32 6.Mac Margolis,房辉,周惠萍粮仓里的危机--世界粮食生产面临的巨大威胁[J].生态经济.2006(9):18-23 7.白木,子荫粮食背后潜伏着安全危机[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3)9-10 8.Leister Brown,陈一茗地球环境恶化与人类粮食危机[J].世界科学.1998(10):26-29 9.珍妮.全球性食品与粮食价格上涨观察[J].WTO经济导刊.2008(3):82-83 10.李永强,伍娟花,江传敬.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价格走势[J].中国统计2006(2):16-17 11.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监测中心.一季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回顾及后期走势预测[J].中国物价.2008(5):12-13 12.农辕.在口粮与能源之间寻找平衡点--关于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对话[J].广西电业2006(3):6-7 13.崔荣会.粮食危机迫近中国[J].财经界2004(1):27-31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高翠元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36) 本文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生物能源政策、国际金融投机炒作以及美元疲软等三个方面对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作了系统的分析,驳斥了某些发达国家把粮食危机嫁祸给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荒谬言论. 2.学位论文李亮兰州市秦王川盆地土壤盐渍化演化规律和成因分析2008 土壤盐渍化是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是土壤退化、生态环境失稳的主要表现。其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在当今全球粮食危机日显突出的背景下,开展有关土壤盐渍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盆地是“引大入秦”灌溉工程的目的地,旨在改善该地的农业和生态状况。然而,近年来该地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在部分地区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的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为此,掌握该地土壤土壤盐渍化现状,分析土壤盐渍化演变规律,揭示其成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在充分收集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特征,进行了土壤盐分的系统调查与分析,揭示了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与累积特征,评价了土壤盐渍化现状;运用遥感技术提取土壤盐渍化信息,通过综合对比“引大入秦”灌溉工程运行前后1993年调查成果以及土壤盐渍化遥感信息(2000年、2006年),揭示了研究区近15年来的土壤盐渍化演变规律,探讨了土壤盐渍化成因。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壤盐渍化监测与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探索性和示范性,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防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 一、通过对研究区10个采样点,61个土壤样中土壤特征及可溶盐分的分析,揭示了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1、土壤含盐量区间为0.192-1.614%,平均含盐量为0.558%,土壤含盐量显著偏高。各边界点土壤平均含盐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北边界(0.238%)和西边界(0.336%)土壤含盐量远低于东边界(0.773%)和南边界(0.858%);研究区土壤平均含盐量呈现出北部和东部较低,中部和东部、南部较高的格局。 2、土壤的岩性不同,含盐量亦不同:砾砂的含盐量最高,为0.886%;粉土的次之,为 0.571%;粉质粘土的最低,为0.485%。 3、土壤含盐量随深度呈现出:持续增加型、先减后增型、M型、先增后减型、持续减少型等规律性变化; 4、盆地南端出口处土壤含盐量最高,系有地下水作用参与形成的次生盐分加入,北部次之,为基岩影响的弱度盐渍土;中、南部为弱、中度盐渍土;缓岗地带为非盐渍土。 二、提出了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壤盐渍化分区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即:以TM遥感影像数据源做光谱分析,根据不同的盐渍土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以盐渍化分类指数为非监督分类依据,运用ERDAS软件中非监督分类的方法对处理后的影像图进行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分类。 三、通过对比1993年、2000年、2006年“引大入秦”灌溉工程运行前后三个时段的土壤盐渍化遥感信息,揭示了研究区15年来土壤盐渍化的演变历程。结果显示,该地土壤盐渍化范围和程度呈增加趋势。北部非灌溉区盐渍化区域范围扩大,主要是原生盐渍化区域小边缘发展扩大;中部和东部灌溉区盐渍化区域呈片状集中分布,但不同时间伴随着分布区域的迁移,土壤整体含盐量在升高,区域南部盐渍化以次生土壤盐渍化为主,其分布范围扩大,分布面较广,局部区域盐渍化程度升高。 四、研究表明,秦王川盆地内主要的盐渍化问题是由于“引大入秦”灌溉渗水排泄不畅引起地下水水位普遍升高而导致严重次生土壤盐渍化。以盆地北部低山丘陵区为代表的原生盐渍化土主要成因是盆地地质构造过程中土壤中原生盐分经过沉积一淋滤一再次沉积过程不断积累在某些土壤层中。 五、随着今后“引大入秦”引水灌溉工程继续灌溉,以及该区域内自然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秦王川盆地内土壤盐渍化范围和程度都将发生不同条件下的演变和发展。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50年来,世界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粮食产业发生很大变化。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产量和消费量基本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产量持续上升,而区域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消费总量平缓增长,工业用粮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世界谷物贸易缓慢增长,年度间波动较大,地区间的供需失衡导致主要谷物价格大幅波动。 1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1.1世界粮食生产分析 1.1.1 世界谷物总产变化世界农业在二战后取得了巨大进步,世界谷物产量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稳步上升,地区结构有所变化。1961~2011年,世界谷物总产量从7.99亿t增加到23.15亿t,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 2.2%。从谷物产量变化的趋势看,1961~1970年增长速度最快为 3.4%,1971~1980年增长速度降至1.9%,1981~1990年年均增长2.0%,1991~2000年年均增长0.9%,2001~2011年年均增长2.0%。20世纪90年代,世界谷物生产很不稳定,增速减缓,而21世纪以来,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世界谷物产量增速明显加快。 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和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和地区,2011年谷物产量分别为4.38亿t、4.18亿t、2.86亿t、2.26亿t和0.83亿t,共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62.7%。受资源约束及技术进步差异影响,各地区产量增速不同,在世界谷物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份额明显上升。

分品种来看,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谷物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世界粮食生产越来越集中于3大作物。2011年世界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7.1亿t、6.7亿t和8.8亿t,分别比1961年增长2.2倍、2.1倍和3.3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2.3%和3.0%;分别比1991年增长37.5%、22.7%和77. 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1%和2.9%。由于各种作物产量增长速度的差异,谷物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玉米的相对份额明显上升,而小麦和水稻有所下降。1991~2011年,玉米在3大作物中所占的比重由30.1%上升到38.1%.而水稻所占比重由32.2%下降到30.7%.小麦所占比重由33.9%下降到28.9%。 1.1.2世界谷物单产变化 50年来,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世界谷物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单产从19 61年的1388kg/hm2增加到2011年的3987kg/hm2,平均每年增长52 kg/hm2,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2.1%。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在此期间的单产分别增长2.5倍、0.8倍和3.5倍: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在此期间的单产分别增长2.8倍和2.2倍。谷物主产国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分品种来看,各品种单产增长存在一定差异。1961-2011年单产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玉米,从2100 kg/hm2增加到5122kg/hm2,增长1.4倍,年均增长1.8%;其次是小麦,单产从1120 kg/hm2增加到2996 kg/hm2,增长1.7倍,年均增长2.0%;水稻单产从1990 kg/hm2增加到4204 kg/hm2,增长1.1倍,年均增长1. 5%。 1.2世界粮食消费分析 世界谷物消费量平稳增长,工业用粮成为新的增长点。从总量来看,2011年世界谷物消费量达到23.11亿t.较1961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1%;较

实用类文本全球粮食危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节粮减损需要“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打牢基础:在收获环节,着力解决降水、干燥等突出问题;在储粮环节,正确使用科学储粮装具,粮食损失可降低至2%以下;在运输环节,推广绿色、安全储粮技术;在加工环节,推广适度加工技术。 以前,每到丰收时节,人们会到割过稻谷的田里拾稻穗。如今,这一场景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历史。“新农机不断升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今年以来,在天气条件较差、病虫害偏重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实现粮食丰收,离不开农业基础装备的支撑。 科技储粮是粮企的命根子,减少损耗,延缓陈化,才能确保每颗粮食的安全。运输过程中的抛撒遗漏、储粮设施落后、过度加工都是造成损失的原因。比如运输阶段,粮食从收购到加工如果反复打包拆包,易造成抛撒遗漏。可见,节粮减损就是增产增收。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加速,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可以补齐粮食产后服务短板,不仅能减少浪费,还能帮农民解决粮食销售问题。 (摘编自2020年10月人民日报《倾听粮食安全》)材料二 有人把种子比喻成粮食的“芯片”,可以说,种质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良种培育从源头上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撑。而推动种业发展,科技创新是“加速器”。就水稻增产而言,在肥料、农药、水和农机具投入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依靠科技改良品种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过去,育种工作者需要在海量稻田里艰难收集种质资源,再进行杂交、选育、繁育、试种工作;如今,通过远缘杂交、航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能对农作物进行定向改良,育种工作步伐不断加快。尤其在种业自主创新工程与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的助力下,我国育种能力稳步提升,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培育良种,一头丰富消费者的“米袋子”,一头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一段时间来,我国大米市场存在优质米、品牌米不足的问题,这对大米育种及良种推广提出更高要求。“决不让一颗种子因疫情落下!”在南繁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研究员李剑波说。疫情防控中,南繁基地的2800多名科研人员毅然从各地赶回田野,保障基地为全国提供科研用种。 (摘编自刘涓溪《良种培育为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材料三

世界粮食日的通讯稿

世界粮食日的通讯稿 【篇一:“世界粮食日”宣传资料】 “世界粮食日”宣传资料 世界粮食日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缩写为wfd),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 的日子。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确定,1981年10 月16日是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产生背景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 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 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 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 养不良作斗争。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 我国情况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每年的净增长是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1/4;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 的速度减少;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在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因此减少粮食500亿斤。而且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达到温饱 水平,2004年总产量9380亿斤,消费量9978亿斤,粮食问题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每一位市民要树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 观念,自觉从如今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抵制和反 对浪费粮食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建议 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 2、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

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何在

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何在 近来,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热衷于将世界粮食危机归咎于中国,称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消费的牛肉越来越多,而生产牛肉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更有甚者,将“成百万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生活水平提高”作为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可悲的是,这种极为荒谬的逻辑也成为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依据”,推波助澜,狂热炒作。那么,造成此次世界粮食价格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官员王晓东今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王晓东说,中国并不是世界大米、小麦、粗粮和肉类产品的主要贸易国。自2003年以来,中国在满足了自身消费增长需要之余,还向国际市场上出口了大米、小麦和肉类产品。虽然中国是粗粮的纯进口国,但中国的进口量远小于欧盟、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家,近两年来进口量也没有出现激增。而澳大利亚等传统出口大国的出口量因为干旱而锐减,欧盟的进口在2007年出现了激增。 王晓东分析道,首先,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突破历史水平,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造成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肥料和柴油价格的上扬以及运输成本的大幅增长。 其次,不利气候因素造成主要粮食生产国减产,出口量大幅下降。作为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的澳大利亚连续数年遭受干旱气候,小麦出口锐减,仅2007年的出口量就减少400万吨。同年,乌克兰小麦出口也减少300万吨。此外,孟加拉国遭受台风袭击,造成大米减产300万吨。 第三,由于世界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美国、欧盟和巴西等国将大量原本出口的玉米、菜籽、棕榈油转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些传统农业出口大国的农业生产格局并降低了出口。美国20%的玉米已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欧盟65%的油菜籽、东盟35%的棕榈油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这些政策的变化不仅造成了食物供给的减少,更引起了市场对于稳定供给的担忧和恐慌,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价格上涨预期。 第四,美联储的不断降息,房地产市场低迷等都释放了大量的投资资本进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由于市场预期国际农产品价格将维持高位,自去年11月以来,已有400多亿美元进入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投机炒作。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内,国际小麦的出口价格就增长了130%、大米价格增长98%、燕麦价格上扬38%。世界大量的粮食贮备被掌握在实力雄厚的国际基金炒家手中。 第五,由于粮食价格在短时间内持续上涨,导致一些传统的粮食纯进口国,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加速粮食进口,以确保国内粮食供给;另一方面,一些出口国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也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短缺和市场恐慌。 第六,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严重扭曲了贸易,人为压低了国际农产品价格,致使发展中国家的中小粮食生产者和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生产其他经济作物,致使许多中小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

The Global Food Crisis粮食危机

Unit 9 粮食危机 [1]去年,粮价飙升向我们这颗星球敲响了警钟。2005 年至2008 年夏天,小麦和玉米的价格增加了两倍,大米价格上涨了5 倍,引发了近24 个国家的粮食骚乱,并使陷入贫困的人口增加了7 500 万。但是,与从前短期的粮食短缺导致的震动不同,这次粮价上涨是发生在全世界农民生产的粮食总量创纪录的一年。此次高粮价是更为严重的问题的表现,这个问题影响着世界范围的粮食供应体系,且不会很快得到解决。简单地说:过去十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世界已经消耗了比产出更多的粮食。历经多年,库存耗尽,2007 年,全球粮食库存下降到只有61 天的全球消费量,是库存纪录中的倒数第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每年只有1%~2%,如此之低根本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2]高粮价是供不应求的基本标志,即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分配。这样的农业通胀(农产品涨价)给全球最贫穷的10 亿人口以沉重的打击,因为他们通常花费收入的50%~70%购买食品。即使粮价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而下降,它仍然接近纪录高点。低库存、人口增长以及粮食产量不增等根本问题仍然存在。气候变化,尤其是粮食生长季节变暖,和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必将大大减少世界未来的粮食收成,造成现在一些科学家所称的永久性的粮食危机恐慌。 [3]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急剧上升,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将达到90 亿。目前,专家们表示,我们要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力争到2030 年将目前的粮食生产量提高一倍。换言之,我们需要第二次“绿色革命”,而且我们必须经常如此。 [4]约1.2 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用耕种取代了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从此,我们的人口数量就与我们的农业技术同步发展。每一个进步———饲养动物、灌溉、水稻生产———都导致了人口的相应暴增。每当粮食供应平稳,人口数量也就最终稳定下来。早期阿拉伯和中国的文人就注意到人口与粮食资源的关系,但直到18 世纪末,才出现一位英国学者试图准确解释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此人可能是历史上最受非议的社会科学家。 [5]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这个名字是“马尔萨斯崩溃”和”马尔萨斯诅咒”的代名词。他是一个温和的数学家、一位牧师,而他的批评者称之为十足的悲观主义者。当一些启蒙运动的哲学家被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开始憧憬不受约束、不断改善的人类生活条件时,马尔萨斯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他指出,人口在以几何倍数增长,如果不加以控制,大约每25 年翻一番,而农业生产却是以算术倍数(线性)增长,速度要慢得多。这是人类永远无法逃脱的生物陷阱。 [6]“人口消耗资源的能力无限大于地球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在1798 年的《人口论》中他写道,“这意味着由于人类的生计难以维持,必须不断实施强有力的人口控制措施。”马尔萨斯认为,这种人口控制可以是自愿的,如计划生育、禁欲或晚婚;也可以是非自愿的,如通过战争、饥荒和疾病等灾难来实现。除了针对最贫穷的人口,他主张反对所有的食品救济,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救济会鼓励更多的贫苦家庭生儿育女。这种残酷的爱使他成为英国文学作品中最令人生厌的一个人物形象的原型,这个形象正是出自查尔斯·狄更斯的笔下。当《圣诞颂歌》中的埃比尼泽 斯库治被要求向穷人提供救济时,这位无情的银行家告诉好心人们,穷人应去感化院或监狱,如果他们宁可死也不去那里,“那他们最好这样做,以减少过剩的人口。” [7]世界不是第一次濒于粮食危机的边缘,粮食危机反复发生,这只是最近的一次。1943 年,多达400 万人死于所谓的“马尔萨斯人口抵消”的孟加拉饥荒。在以后的20 年中,印度不得不进口数百万吨的粮食以养活自己的国民。 [8]然后发生了绿色革命。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印度再次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正当印度苦苦挣扎,竭尽全力养活其国民时,美国植物育种家诺曼·博洛格与印度的研究人员一起工作,把他的高产小麦品种推介到旁遮普省。当时的旁遮普农业副主任卡尔卡特评

1949年——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分析

1949年——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分析 12级经济班2012420140 袁文超 前言: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大陆粮食产量达5亿895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人均粮食拥有量也终于远离徘徊多年的400公斤左右,达到创纪录的435.4公斤。 2012年,全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2.8亿吨,世界总人口约70.9亿人。 则世界人均粮食拥有量为321.7公斤。可见中国人均粮食已达世界平均水平的1.35倍以上。中国的粮食安全,已赢得很有富余度的较充分保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这确实是个值得讴歌的奇迹!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1949年至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分析法:从人大论坛公布的数据资料出发,收集中国从1949年开始到2012年的人口数据于粮食产量。结合相关历史史实,分析各年度大事综合得出结论。 1.2.2 数量研究法:分析各年度的环比增长率,比较各年度平均数据,绘制表格分析数据的大体走势,从而得到一些结论。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数据统计表格 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表(1949-2012) 年度产量(万吨)粮食产量环比 增长率人口(亿) 人口环比增长 率 人均粮(公 斤) 1949 11318 - 5.4167 - 208.9 1950 13213 16.74% 5.5196 1.90% 239.4 1951 14369 8.75% 5.6300 2.00% 255.2 1952 16392 14.08% 5.7482 2.10% 285.2 1953 16683 1.78% 5.8796 2.29% 283.7 1954 16952 1.61% 6.0266 2.50% 281.3 1955 18394 8.51% 6.1465 1.99% 299.3 1956 19275 4.79% 6.2828 2.22% 306.8 1957 19505 1.19% 6.4653 2.90% 301.7 1958 19765 1.33% 6.5994 2.07% 299.5 1959 16968 -14.15% 6.7207 1.84% 252.5 1960 14385 -15.22% 6.6207 -1.49% 217.3 1961 13650 -5.11% 6.5859 -0.53% 207.3 1962 15441 13.12% 6.7295 2.18% 229.5

世界粮食日活动方案

世界粮食日活动方案 粮食的播种收割要经历一个艰辛努力才可以完成,节约粮食,珍惜粮食是我们应该养成的日常习惯,每年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一 一、活动背景: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当今社会,粮食紧缺,物价飙升,我们的生活日益困难。粮食已成为各个国家重点监控及首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开展各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真正达到“爱惜粮食”的要求!有首古诗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要拿出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分忧,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二、活动目的: 在世界粮食紧缺的现状下让我们大学生懂得珍惜粮食。“节粮爱粮”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我们希望它是一种情结,铸熔与我们每人的心中,将自己的言辞付诸于实践之中,自觉做到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共建和谐校园。 三、活动主题: 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

四、活动时间: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五、活动地点: 男生、女生食堂门口 六、活动对象: 全校师生 七、活动内容: 1、我们在活动之前先随机在食堂拍照,发现浪费粮食的行为,贴在海报上宣传,这样就做到了从同学们身边出发,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 2、在两个食堂门口分别设立宣传点,通过海报方式图文并茂让大家对“世界粮食日”有个初步的了解,让他们感受到节约粮食的必要性; 3、让同学们在印有“节粮从我做起”的横幅上签名保证不再浪费粮食,可以从实际方面约束同学们的行为; 4、制作一节约粮食为目的的视频,利用晚自习时间对于机电分院大一学生进行播放,起到更好的一个宣传作用; 5、除了针对同学们的宣传,我们还将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走访,他们在食堂工作,对我们的浪费行为是知道的,通过他们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大学生的浪费行为有更理性的了解。 八、所需物品:

世界三大粮食作物的地区分布

世界三大粮食作物的地区分布 1.世界小麦生产的分布 世界小麦集中分布在25°N~55°N和25°S~40°S的温带地区。 北半球主要有4个产区: ①西欧平原-中欧平原、东欧平原南部-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 ②中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③地中海沿岸-土耳其、伊朗-印度河与恒河平原; ④北美中部大平原。 四个小麦带占世界小麦产量的90%以上。主要商品小麦区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法国,小麦出口占世界小麦出口总量的80%以上。[圭臬高考命题研究中心QQ767358735] 南半球主要分布区: 南非、澳大利亚南部、新西兰、南美的潘帕斯草原。 2.世界玉米生产的分布 玉米原产于中美洲,是一种喜温作物。玉米分布较为普遍,大多集中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亚洲和欧洲,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4/5以上;其中以北美洲产量为最多,占世界的46.75%,居世界首位.次为亚洲(占1/5)、欧洲(占1/7)。[圭臬高考命题研究中心QQ767358735] 世界玉米主要集中在三大地带: ①美国中部的玉米带,生产世界2/5以上的玉米; ②中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等; ③欧洲南部平原,西起法国,经意大利、塞尔维亚,至罗马尼亚。 世界玉米产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为中国。[圭臬高考命题研究中心QQ767358735] 3.世界水稻生产的分布 水稻种植的最北界线是我国黑龙江省的呼玛县。但是,主要分布区域还是中国南方、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的沿河地区也有水稻种植。

关于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立场文件

关于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立场文件 代表姓名:张慧妍 学校:人大附中分校初一2班 代表国家:墨西哥 所在委员会: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 议题:确保粮食安全 近年来粮食危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态势。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全球气温转暖,极端天气频现,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增加,土地沙漠化加剧导致耕地减少,直接影响了世界各国粮食产量的提高,造成了世界粮食出口的大幅减少;二是粮食的高消耗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一些国家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影响,把大量粮食转化为生物燃料等新的能源,另一方面是随着人们食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肉、蛋、奶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畜牧业、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直接消耗了大量粮食;三是各国粮食储备逐年减少。“冷战”结束以来,不少国家认为大规模的粮食储备成本高、不划算,不愿意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去保存粮食,导致最近30年间全球粮食库存不断下降,目前已经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国际投机基金不断通过操控国际油价和粮价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不断通过抬高粮食价格从中渔利。粮价的飞速上涨,已经改变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健康增长的重要因素。事实充分证明,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粮食安全都是一个重大问题,不仅是吃饭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事关人们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事关国家的安全、政局的稳定。 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对协定成员国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为了抑制墨西哥现在日益依靠国外农产品的状况,政府制定新的法律来维护墨西哥的主权、农产品安全和全民的利益,来保证自己国家粮食的自给自足。墨西哥一直实行的农业方针是重视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发展经济收益高的作物。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服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实践不断地证明饥饿和贫

世界粮食危机中的俄罗斯

世界粮食危机中的俄罗斯 谢颖 一转轨以来俄罗斯粮食生产状况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遇到挫折,致使国家经济发展迟钝,财政严重困难,实行私有化的俄罗斯农业受到很大影响,粮食生产大幅度下降。尤其是1998年,受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与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俄罗斯粮食严重歉收,总产量为4 780万吨,较1997 年减产46%,粮食产量无法满足7 000万~7 400万吨的粮食需求。 由于供应出现严重缺口,国内粮食储备量又很少,俄不得不向美国、欧盟等提出粮食援助。仅1999年、2000年两年,俄罗斯接受粮援与进口粮食约1 200万吨。大量接受粮援和进口粮食,使俄罗斯的国际处境颇为尴尬、被动,也加重了已十分拮据的俄罗斯政府的财政负担。农业与粮食问题成为俄罗斯面临的一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难题。1998年之后,俄罗斯政府调整了改革措施,转向重视粮食生产,加之宏观环境的改善,粮食产量开始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危机开始出现缓解的势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俄罗斯分别生产粮食5 470万吨、6 450万吨和8 490万吨,连续3年粮食增产,使俄罗斯逐渐摆脱了粮食依赖进口的局面。2001年下半年,俄罗斯粮食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有了部分出口。2001年7月~2002年4月,俄出口小麦与粗粮约430万吨(进口175万吨)。这是俄罗斯在近10年内第一次由粮食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净出口国,粮食供应也上了新的历史台阶。2002年,俄罗斯粮食产量达8 660万吨,粮食出口1 850万吨,成为当年第五大粮食出口国。2003年,俄粮食产量为6 720万吨,同比增长-22. 4%。2004~2007年俄粮食产量分别为7 810万吨、7 820万吨、7 860万吨和8 180万吨,同比增长16. 2%、0. 1%、0. 5%和4%。其中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

关于世界粮食日的活动内容

关于世界粮食日的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 确定原因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自创立以来,不定期地进行了5次“世界粮食调查”。从这些调查的数据得出的 结论是:饥饿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扩大。1946年的“第一次 世界粮食调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5~1939年的70个国 家(占世界总人口的90%)为对象,按“每日平均摄取热量低于2250 卡界定营养不良,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人口的大约半数处于营养不 良状态。1952年的“第二次世界粮食调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后的1946~1948年的70个国家为对象,所得出的结论是:总的 营养水平比战前降低,除北美、欧洲、大洋洲外的所有地区均未达 到基准水平。1963年的“第三次世界粮食调查”,以1957~1959 年的80个国家为对象,得出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60%的人口处于 营养不良状态。1977年的第四次世界粮食调查统计分析了1972~1974年的数据,调查范围扩大到162个国家。结论是全世界有4.55 亿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4都属于这个范围, 尤其是儿童和妇女的营养不良更加严重。从世界性粮食情况恶化的 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警告。 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粮食调查的结果是:112个发展中国家(中 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亿人口处于营 养不良状态。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组织80年代初宣称,世界谷物产 量可以养活60亿人口。但就在同一时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亿左右,可是却有4.5亿人挨饿。1995年,世界人口增长到57亿,挨 饿人口数字增加到10亿。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 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前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 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 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反而更趋

2007年世界各国粮食产量排名

2007年世界各国粮食产量排名 耕地面积(亿公顷)-- 占世界耕地比例-- 粮食总产量(亿吨) 中国 1.21 ---8.06% ---5.01 美国 1.97 ---13.15% ---3.63 印度 1.70 ---11.32% ---2.16 巴西0.86 ---5.76% ---1.33 阿根廷0.27 ---1.80% ---0.85 俄罗斯 1.26 ---8.39% ---0.81 法国0.18 ---1.22% ---0.59 加拿大0.68 ---4.52% ---0.51 越南0.10 ---0.66% ---0.40 德国0.12 ---0.80% ---0.40 澳洲0.51 ---3.45% ---0.31 乌克兰0.33 ---2.20% ---0.29 波兰0.14 ---0.96% ---0.26 哈萨克0.35 ---2.33% ---0.20 泰国0.20 ---1.32% ---0.18 粮食产量人口数人均粮食产量

1950年13213万吨55196万239公斤1951年14369万吨56300万255公斤1952年16392万吨57482万285公斤1953年16683万吨58796万284公斤1954年16952万吨60266万281公斤1955年18394万吨61465万299公斤1956年19275万吨62828万306公斤1957年19505万吨64653万302公斤1958年20000万吨65994万303公斤1959年17000万吨67207万253公斤1960年14350万吨66207万216公斤1961年14750万吨65859万224公斤1962年16000万吨67295万238公斤1963年17000万吨69172万246公斤1964年18750万吨70499万265公斤1965年19453万吨72538万268公斤1966年21400万吨74542万287公斤1967年21782万吨76368万285公斤1968年20906万吨78534万266公斤1969年21097万吨80671万262公斤1970年23996万吨82992万289公斤1971年25014万吨85229万293公斤

新冠疫情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风险

新冠疫情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风险 2020年7月31日,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在《科学》期刊发表《新冠疫情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风险》报告。报告概述了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构成的主要威胁,如粮食获取、食物供应与稳定性、饮食与营养等,并提出了重要的对策。报告提醒决策者,应考虑防止这种全球性健康危机导致全球性食品危机。现将报告全文翻译如下: 随着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持续发展,需要在控制病毒和避免灾难性的经济和粮食安全危机之间进行权衡取舍,这些危机伤害了世界上最贫穷和最饥饿的人。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严重的食物短缺,但由于人员流动限制导致的劳动力短缺、饭店和学校关闭以及收入损失导致的粮食需求变化等,农业和食品市场正面临着混乱。一些国家的出口限制政策打断了全球小麦和大米等主食的贸易流。新冠疫情已影响了粮食安全的所有四根支柱,即“可供应量”(食物供应是否充足)、“获取渠道”(人们能否获取所需食物)、“充分利用”(人们是否摄入了足够的营养)和“稳定供应”(人们可否随时获取所需营养)。新冠肺炎最直接、最严重地影响了人们获得食物的机会,消费者需求向价格便宜、营养少的食品转变,以及食品价格不稳定等。 一、新冠疫情对全球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 (一)粮食获取 新冠疫情主要通过收入和资产损失来威胁人们获得食物的能力,这损害了他们购买食物的能力。最贫困的家庭将其收入的70%左右用于食物,并且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有限,这使他们的粮食安全特别容易受到收入冲击的影响。随着社会疏离造成的经济代价日益显著,全球经济预测变得越来越悲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指出,2020年世界经济将下降5%,这比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全球衰退更为严重。新冠疫情大流行初期震中(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影响也通过贸易、石油和其他商品价格的下跌以及对国际旅行和货运的限制,正在伤害中低收入国家。较贫穷国家自己的新冠疫情相关限制也具有经济成本。 由于大多数国家缺乏最新的家庭调查,因此无法对对全球贫困和粮食不安全的影响进行精确估计。但是,基于两个模型的模拟表明,有9000万至1.5亿人可能陷入(或已经陷入)极端贫困。尽管鉴于大流行的迅速发展,任何这样的估计都是高度不确定的,但是这两个预测都涉及全球贫困的大量增加,比现

关于世界性粮食危机的研究

关于世界性粮食危机研究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这是亘古不变真理。农业、农民、农村构成“三农问题”则是中国发展中所必须面对历史性问题。“三农问题”核心是农业,而农业核心正是粮食生产,粮食最大作用之一,是解决人类“温”与“饱”问题。“温饱问题”是一个已经为中国人民所了解了,曾经制约着中国发展问题。经过中国人民多年努力,粮食问题早以不再是中国发展“拦路虎”。但是,在中国与世界更紧密联系今天,中国是否也将受到这次全球性粮食危机影响呢?回答是:有可能!审视当今国际局势,世界性粮食危机日渐突显。 粮食危机产生原因 (1)人口问题 图1中国人口——统计、预测与控制目标 就我国而言,2007年1月11日公布《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要求: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峰值将控制在15亿人左右。图1是历年人口统计数据和笔者找到人口预测/控制目标数据。由图1可见,在有统计数据检验区间,蒋正华、张羚广预测数据(《社

会保障制度》2003年第1期)和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测(1998)》均偏高,但相比之下,联合国预测偏差小些。 (2)人均粮产问题 图2:人均粮食产量 中国人吃饱饭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这十余年,由图2可知,1996年趋势线值(385公斤/人)大体上可以代表这一时段平均水平。而这一年通道下沿(356公斤/人)则为人均产量警戒线,低于它将危及社会安定;高于通道上沿(414公斤/人)则恐谷贱伤农。由此,根据人口预测,到达人口峰值时,我们粮食产能要比2005年增高19.31%,如果要保障充分供给则需增高28.3%,如果增高量低于10.33%,则将出现供应危机。 19.2%增长需求要求0.95亿吨左右新增产能。正如布朗指出,农田减少不可逆转,而环境破坏亦呈扩大趋势。在这样背景下,保持现有产能都相当困难,遑论增长?(3)产粮能力:播种面积与单产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于1998年达到峰值5.12亿吨,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到这个水平。粮食总产量取决于播种面积与单产。历年播种面积呈下行态势,主要是杂粮之

关于粮食资源的调查报告总结

关于粮食资源的调查报告总结 调查环境:21世纪中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供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粮食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的问题。报告目的:通过对我国粮食资源的进行广泛调查,以了解我国粮食资源的供需状况,经济状况以及资源分配 状况。 报告内容:各成员的任务分配及概括性介绍我国粮食资源的现状 小组成员:平跃鹏、赵丹阳、王朋涛、魏杰、徐春海、 浩、赵艳楠 组长:徐春海(负责任务的分配及总结) 任务分配:麦类:平跃鹏;谷物类(玉米、小米等):赵丹阳;杂豆类:魏杰;块茎类(马铃薯等): 余浩;稻谷:徐春海;奶类、蛋类:赵艳楠 我国粮食资源的现状:(报告总结): 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以7%的土地 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应该清 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 生产安全。下面就我国粮食供需状况以及经济调节做一下简 短的总结: ●粮食需求现状及特点:

1.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越来越多;工业用粮越来越多;人均消费量越来越多,我国今后需求粮食趋势是多方对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 而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的产量状况事是:粮食总产量和单产平均在1949-2007年期间的不同年份有增有减,总的趋势是逐步增加的。 如下表: 1949-2007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单产增长率(%) 起始年份粮食稻谷小麦玉米 1952-1960 2.5 1.4 3.1 2.5 1961-1969 3.4 3.7 3.9 3.8 1970-1978 3.4 3.2 5.1 4.8 1979-1990 3.9 4.2 5.6 4.1 1991-1999 2.1 1.6 2.8 2.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2000-2007年8年平均年产比1949-1951年增长了165%,以上数据 充分说明,近年来,我粮食资源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环境的 恶化及过度的毁林开荒,粮食的未来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2.我国人口增量明显下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