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

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

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
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

《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

分类:政策法规 2007年5月9日

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

“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

技术规范

公安部办公厅

二〇〇五年十二月

目录

1.前言 3

2.适用范围 4

3.引用标准 4

4.术语 4

5.接处警业务基本工作流程 5

6.城市与模式分类 6

7.系统组成与功能7

8.设备配置要求15

9.系统接口与协议17

10.接处警设备环境要求17

11.系统对电源的要求18

12.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管理19

13.技术文件和培训20

14.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21

15.技术方案评审和系统准用要求21

16.编制说明23

1.前言

为指导和规范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建设,制定《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指挥中心的职责和任务,总结了已经开展“三台合一”的部分县、市级和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接处警系统的建设经验,吸取了先进的科技发展成果,参考国内外有关的标准、规范,广泛征求了主管部门、使用部门、系统研制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并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后最终形成。

本规范共分十六章,包括:前言,适用范围,引用标准,术语,接处警业务基本工作流程,城市与模式分类,系统组成与功能,设备配置要求,系统接口与协议,接处警设备环境要求,系统对电源的要求,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管理,技术文件和培训,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技术方案评审和系统准用要求以及编制说明。

本规范由公安部办公厅提出。

本规范起草单位:公安部指挥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程人华吕涛杨培力池泳常为民

本规范由公安部指挥中心负责解释。

2.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工作流程、系统组成和配置、系统的

功能与性能、系统的环境与系统设计、评审、安装、维护、管理及培训、服务等要求与规则。

本规范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设备(软件和硬件)的开发、生产、选型以及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检测、验收、应用和管理。

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的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

3.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本规范生效时,所有版本均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13-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T/T 50312-2000

《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 GB2887

《程控数字用户自动电话交换机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381-93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 GB/T 18578—2001

《数字程控调度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YD/T 954-1998

《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 SJ/T 30003-93

《城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标准体系》 GA/Z01-2004

《城市警用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 GA/T 491-2004

《县、市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公安部办公厅2004年9月

4.术语

本规范采用以下术语和定义。

4.1 报警服务台

城市公安机关受理紧急电话报警和求助服务的机构。目前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现存的报警台按照职能分为110报警服务台、119报警台、122报警台。

4.2 “三台合一”

将110报警服务台、119报警台和122报警台合并为一个统一的报警服务台,简称为“三台合一”。

4.3 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

统一受理110、119、122报警和处理警情的技术系统,旨在实现集中接警、统一指挥、分类处警、快速反应、信息共享。

4.4 接处警系统模式

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建设中,根据“三台合一”后日均接处警数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接处警方式。

4.5 指挥终端

设在公安机关科、所、队或随车、随人携带等,具有接收指挥中心、110报警报务台调度指挥指令、查询与反馈有关信息功能的终端。

5. 接处警业务基本工作流程

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接处警业务基本流程分为接警、处警、反馈三个阶段。业务工作流程如图5—1所示。其基本业务功能要求是:

5.1 报警接入

利用电信公网和专用通信网实现110、119、122的报警接入。可识别和显示主叫号码、用户名称、装机地址等报警用户信息。

5.2 警情识别

自动或人工实现110、119、122报警类型识别。

5.3 警情记录

提供110、119、122接处警信息的录入登记、归档、保存、查询功能。

5.4 处警调度

利用有线、无线通讯或计算机网络,通过话音通信、数据通信实现110、119、122处警命令的下达,可以实现一警多处,多部门协调出警。

5.5 处警反馈

出警人利用有线、无线通讯或计算机网络向指挥中心反馈处警情况,接警员进行反馈信息登记、保存,可查询以往反馈信息。

5.6 数字录音

实现报警电话、有/无线处警调度电话的数字录音,以及录音信息的存储、查询、播放等功能。

图5-1 接处警业务流程图

6.城市与模式分类

6.1 城市分类

地级(含)以上城市可按“三台合一”后110报警服务台的日均接、处警量分为Ⅰ、Ⅱ、Ⅲ、Ⅳ、Ⅴ种类型(注:建设过程中应适当加大省会城市“三台合一”技术系统和设备的配备标准)。见表6-1。

表6-1 城市分类表

城市类型日接处、警量

Ⅰ>10000

Ⅱ5000—10000

Ⅲ3000—5000

Ⅳ1000—3000

Ⅴ <1000

6.2 接处警模式分类

根据城市分类和各地110报警服务台等技术系统建设的经验,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后接处警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6.2.1统一接警,同席分类处警模式。

指系统统一接警,可在同一席位上分别按110、119、122不同警情处警。

6.2.2 统一接警,异席分类处警模式。

指系统统一接警,可在不同席位上分别按110、119、122不同警情处警。

6.2.3统一接警,异地分类处警模式。

指系统统一接警,在不同地方分别按110、119、122不同警情处警。

此外,在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建设过渡阶段,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科技手段,充分考虑集中接警、同时响应、分类处警的接处警模式,即由110报警服务台统一接警,如是火警,消防值班人员立即接警、处置,同时110监听,并根据需要及时调度其他警种和相关力量联合行动。

7.系统组成与功能

7.1 系统组成

根据地级(含)以上城市分类和公安机关业务需求,将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分为基本子系统和扩展子系统。基本子系统是系统中必须配备的;扩展子系统是根据当地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经济条件选配。下表中“√”表示基本子系统,“*”表示扩展子系统。

表7-1 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组成表

子系统适合城市

Ⅰ型城市Ⅱ型城市Ⅲ型城市Ⅳ型城市Ⅴ型城市

报警电话受理子系统√√√√√

计算机网络子系统√√√√√

通信调度子系统√√√√√

计算机辅助调度子系统√√√√√

数字录音子系统√√√√√

地理信息子系统√√√√√

电话用户资料传送子系统√√√√√

图像显示子系统√√√√*

车辆定位子系统√√√* *

技防报警子系统* * * * *

主机存储及备份子系统√√√* *

网络安全及防病毒子系统√√√√√

手机定位子系统* * * * *

短信报警子系统* * * * *

移动指挥车子系统√√* * *

情报信息管理子系统√√* * *

预案管理子系统√√√√√

7.1.1 报警电话受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与公众电信网或专网连接,集中受理110、119、122紧急电话报警。主要包括与公众电信网或专网连接并受理紧急电话报警的传输、自动呼叫分配(排队)、记录警情、派发出警单、记录反馈信息等软硬件设备。

7.1.2 计算机网络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接处警系统中信息处理和连接各个子系统的平台。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交换机、计算机、防火墙、路由器、网络操作系统及防病毒入侵等软硬件设备。

7.1.3 通信调度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括有线通信调度子系统和无线通信调度子系统两部分。主要由通信调度台、有线通信接入设备、无线通信接入设备等组成。

7.1.4 计算机辅助调度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接处警系统中的应用软件系统。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软件。

7.1.5 数字录音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录音处理、录音文件管理、存储等软硬件设备。

7.1.6 地理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地理信息平台、电子地图、应用软件等组成。

7.1.7 电话用户资料传送子系统

该子系统一端与公众电信网的电话用户资料数据库连接,一端与“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连接,在有报警呼入时,实时查询相关的电话用户资料并传送到“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

7.1.8 图像显示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括组合显示屏、电视墙、控制设备、图像接入设备等。

7.1.9 车辆定位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括车辆定位、无线数据传输、电子地图等部分。

7.1.10技防报警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包括报警接收主机、报警联动设备和应用软件系统等。

7.1.11主机存储及备份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包括主机(服务器)、存储设备、备份软件及设备。对于较大型城市,一般要求配置两台高性能的小型机或高档微机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以高可用性集群方式工作,实现两个服务器之间的负载均衡和并行处理。其它重要的服务器也应采用双机集群或热备方式工作。

对于较大型城市,要求采用存储本局域网络(SAN)系统。

根据所用的数据库及操作系统选用备份软件,备份设备根据需要可选用磁带库、刻录机等,对于较大型城市,建议选用磁带库。

7.1.12网络安全及防病毒子系统

该子系统负责系统的网络及信息的安全防范和查杀病毒等工作,其中网闸用于指挥中心网络与社会网络的物理隔离,防火墙可用于指挥中心网络与公安网的安全隔离,同时还要求具备信息传输加密功能(如支持VPN),入侵检测设备用于检测系统内、外的各种非法入侵和攻击活动,采用网络版的查杀病毒软件,保护整个系统免遭病毒的侵袭。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设备应采用联动设计,共同组建系统协调一致的安全防线。

7.1.13手机定位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包括网络传输设备、服务器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

7.1.14短信报警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包括传输设备、短信报警受理主机设备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系统。

7.1.15移动指挥车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工作的必要延伸和补充,是可移动的分指挥中心,负责现场指挥工作,并与指挥中心保持实时的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移动指挥车子系统的车载设备主要包括语音、图像、数据采集和存储设备、移动通信设备、无线传输设备、辅助照明设备、车载供电系统、指挥调度软件等设备。

7.1.16情报信息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对接处警业务相关信息,以及公安机关各部门向指挥中心报送信息进行综合管理、研判的信息系统。

7.1.17预案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对重点单位、重点对象、重大案件、重大事件处置预案存储、管理、检索的系统。

7.2.系统功能

7.2.1 接处警功能

1、集中受理110、119、122紧急电话报警,识别主叫号码,对所有紧急电话报警进行统一的自动呼叫分配,可设定呼叫分配的优先级;

2、具有呼叫分配切换功能,具有备份路由;

3、自动显示主叫用户电话号码、机主名称、装机地址(“三字段”信息)等信息;

4、重复报警时,自动给出提示信息;对于重点单位报警,能够优先识别;

5、指挥中心能根据报警人提供的单位名称、详细地址、警情类别等报警信息进行报警分类和等级划分。

6、指挥中心能根据报警信息以及辅助调度系统的决策支持,自动或人工编制处警方案。

7、指挥中心能够及时接收、更新各个警力资源的状态、位置、数量等信息。

8、指挥中心与其他分中心、消防中队、交警中队等单位实现语音和数据信息的传输。

9、在接处警台之间可以实现警情转移;

10、自动记录紧急电话受理全过程的语音信息。

7.2.2辅助调度功能

1、根据被叫号码弹出相应的110、119、122接警单;

2、可通过转接功能完成110、119、122手动分至各个坐席;

3、摘机前的主叫号码显示;

4、可灵活与录音、电子地图系统连接;

5、有效、无效报警之间的转换;

6、110、119、122之间的接警单转换;

7、手动形成110、119、122接警单;

8、显示当天的接报警信息列表及处理状况;

9、可通过设置筛选条件显示全部或部分及某种状态的接警列表;

10、设置IP和用户的双向认证;

11、有线和无线调度台融合,处警时有线和无线调度操作一键直通,实现快速、方便的有线和无线的综合调度;

12、服务器和程控交换机时间同步,各个接警席的PC机时间和服务器时间同步,保证在整个系统中只有一个时钟,要与北京时间一致。

7.2.3通信调度功能

1、监听、强插、强拆和挂机回叫;

2、单呼、组呼和会议电话功能,能实现不少于四方的多方通话;

3、席间互转、代答;

4、接处警席位可单呼、组呼无线移动台;

5、无线移动台可呼叫席位接处警席位;

6、通过转接功能可以将呼叫在坐席间相互转接,完成呼叫转接、代接功能,在此过程中呼叫数据同步转移;

7、坐席调度一键呼,在界面上通过点击相应内部坐席分机或外部单位,即可实现“一键呼”调度功能;

7.2.4数字录音功能

1、多路实时录音,支持手动/自动录音方式;实现有无线通讯统一录音;

2、1路或多路实时并行放音;支持计算机网络或电话查询播放录音文件;

3、自动或人工并行数据转储和备份;录音文件在线保存不少于6个月;

4、当记录信息超过设定的存储容量时,给出提示信号;录音文件的存放采用以循环覆盖方式,系统自动用新的录音文件覆盖最旧的录音文件,循环使用。录音台始终保持有一个循环周期以作为录音文件的保存周期,该周期可由用户自动定义。

5、录音文件格式,采用行业标准格式(比如:wav、vox等);

6、系统实时监控录音通道状态、对录音通道、录放音参数、录音时间等进行设置和修改;

7、自动生成并通过网络传输记录序号;录音文件序号要和接处警信息关联;

8、原始记录用户不可修改;

9、按记录序号、日期、时间、电话号码多种因素检索回放;

10、系统支持循环播放;可方便地前进、后退、暂停、打标记以及从标记处播放,在播放中可以调整音量;

7.2.5信息处理功能

1 、快速检索查询信息;

2 、接处警信息的归类和建档;

3 、接处警信息的统计、制表、打印;

4 、接处警信息的整理和发布。

7.2.6系统管理和维护功能

1 、席位上岗、离岗登录;

2 、用户权限登记、设置;

3 、查询、管理用户进入系统后的操作;

4 、系统基础信息的维护;

5 、实时监控有线线路、无线通信信道的工作状态和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运行情况,在发生故障及意外情况时,及时告警。

7.2.7地理信息子系统功能

1 、配合110、119、122接处警,实时地动态显示紧急电话报警点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

2 、与车辆自动定位系统结合,显示移动警车的实时位置(实时运行轨迹);

3 、与图象监控系统结合,配合图像监控系统直观地选择监控点摄像机;

4 、与预案系统配合,生成事件处置方案,辅助指挥调度人员进行决策与指挥调度;

5 、地图漫游、地图放大、地图缩小、信息查询、地图标注、图层控制、更新显示、显示全图;

6 、可进行地理信息数据维护;

7 、当报警进入时,根据主叫用户电话号码、机主名称、装机地址等信息,在地图上自动定位报警地点;

8 、测量地图上任意两点间或一条连续路线间的距离;

9 、自动计算从处警单位到案发地点的最短行车路径;

10、点击地图上的案件标识,查询并显示相关案件的详细信息;

11、根据案发地点和警力分布情况,自动确定案件的管辖部门;

12、在电子地图上直观了解案发地周围的环境、警力分布、消防水源等处警相关信息;

13、点击地图上的电话图标等,显示相关单位的相关电话号码,并自动拨号。

14、输出打印选定的地图信息。

7.2.8电话用户资料传送子系统功能

电话用户资料传送子系统用于查询显示报警电话“三字段信息”,主要实现方式为“一打一查”和“一打一送”等。

7.2.9手机定位子系统功能

手机定位子系统用于实现在电子地图上定位手机报警人的位置范围,协助接处警员迅速定位报警者的位置。该子系统依赖于城市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主要通过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技术设备实现。

7.2.10短信报警子系统功能

短信报警是一种辅助的报警手段,适用于一些不方便语音报警人报警的情况。

7.2.11网络安全及防病毒子系统功能

1、具备24小时自动防护功能;

2、能够在各种可能感染病毒的途径上防止病毒;

3、具备先进的检测清除病毒的功能;

4、对已感染的病毒文件,能够通过修复工具降低或免除受损害程度。

5、能实现对用户信息的验证;

6、具备一定的容错、容灾能力,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

7.2.12移动指挥车子系统功能

1、信息采集:具有通过监控、录音、摄像、拍照、记录、短信等方式对事发现场、当事人、重点目标等进行现场信息采集等功能。

2、数据通信:可通过现场指挥台、无线网络传输设备和固定指挥中心、移动警务终端进行数据通信。

3、调度指挥:可通过现场指挥台、无线电台、无线网络等设备对现场警力进行调度指挥,并能与联动、协同部门进行组织协调。

4、分析查询:可通过现场指挥车、无线网络等设备查询相关业务数据库和预案。

7.2.13预案管理子系统功能

1、能对重点单位、重点对象编制生成处置预案;

2、能对重大案件、重大事件等编制生成处置预案;

3、能对已有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4、能对预案进行分类存储、管理;

5、能对预案库进行检索、查询。

8.设备配置要求

为保证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系统的设备配置按照城市类别应符合表8-1的要求:

表8-1 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设备配置表

序号设备名称配置地点单位配置要求

Ⅰ型城市Ⅱ型城市Ⅲ型城市Ⅳ型城市Ⅴ型城市

1 接处警席指挥中心席≥40≥25≥15≥10≥5

2 值班长席指挥中心席≥3≥2≥2≥2≥1

3 排队调度机指挥中心套○○○○○

4 查送号设备指挥中心

电信运营商套○○○○○

5 手机定位

设备指挥中心

移动运营商套△△△△△

6 CTI服务器指挥中心台○○○○○

7 数据库服务器指挥中心台○○○○○

8 应用服务器指挥中心台○○* * *

9 WEB服务器指挥中心台* * * * *

10 数字录音

服务器指挥中心台* * * * *

11 地理信息

服务器指挥中心台○○○○○

12 GPS服务器指挥中心台* * * △△

13 网络视频服务器指挥中心套○○○△△

14 数据备份系统设备指挥中心套○○○○○

15 重点场所图像监控设备指挥中心套○○○○△

序号设备名称配置地点单位配置要求

Ⅰ型城市Ⅱ型城市Ⅲ型城市Ⅳ型城市Ⅴ型城市

16 有线、无线、IP录音系统设备指挥中心套○○○○○

17 固定场所报警接入

服务器指挥中心台△△△△△

18 网络报警接入服务器指挥中心台△△△△△

19 应急联动接口服务器指挥中心台△△△△△

20 无线调度

设备指挥中心套○○○○○

21 大屏幕显示系统设备指挥中心套○○○△△

22 千兆网络交换机指挥中心台○○○△△

23 数字、模拟话机若干指挥中心台○○○○○

24 移动指挥车指挥中心台○○△△△

25 UPS电源指挥中心套○○○○○

注:

配置数量栏内的数字表示相应城市的基本和最低的配置要求。

配置数量栏内的“○”表示必配。

配置数量栏内的“*”表示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采用兼容合并的配置方法。

配置数量栏内的“△”表示可选。

有/无线通信系统的建设与设备功能要能保障“三台合一”后指挥调度的需要。

9. 系统接口与协议

9.1系统接口与协议基本要求

地(含)级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配置的设备接口必须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规范的要求。地(含)级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配置的设备及专用软件必须提供开放的接口。

9.2排队调度机与公众电信网的接口和信令

排队调度机与公众电信网的接口和信令应符合《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YDN 065—1997)的要求。推荐应用的接口方式和信令方式列于表9-1中。

设备接口信令

排队调度机用户接口用户信令,FSK

中继接口二线用户环路模拟接口用户信令,FSK

数字接口中国7号、1号

ISDN-PRI DSS1

E&M 中国1号

9.3计算机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采用TCP/IP协议。

9.4计算机网络与排队调度机接口(CTI)

计算机网络与排队调度机接口(CTI)采用Ethernet网络接口(RJ45)连接。也可以采用 RS-232、RS-422、RS-485等串行接口连接。

10.接处警设备环境要求

10.1温湿度要求

温度:15℃~30℃

湿度:40%~65%

温度变化率:<5℃/h

10.2面积要求

I类配置不宜小于500m2;

II类配置不宜小于300m2;

III类配置不宜小于150m2;

Ⅳ类配置不宜小于120m2;

Ⅴ类配置不宜小于100m2。

10.3布线的要求

控制线路及通信线路采用暗敷设时,宜采用金属管或经阻燃处理的硬质塑料管保护,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的结构层内。当采用明敷设时,应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保护,并应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上采取防火措施。控制及通信线路垂直干线宜通过电缆竖井敷设,并应与强电线路的电缆竖井分开设置。

10.4接地的要求

10.4.1 接地方式宜采用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建筑防雷接地共用一组接地体的联合接地方式,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Ω。

10.4.2 联合接地系统中接地体、接地引入线、接地总汇集线和接地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接地系统中的垂直接地体,宜采用长度不小于2.5m的镀锌钢材,其接地体上端距地面不宜小于0.7m;

2、接地引入线宜采用40mm×4mm或50mm×5mm的镀锌扁钢;

3、接地总汇集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20mm2的铜排或相同电阻值的镀锌扁钢;

4、接地线不得使用铝材。

10.4.3 当接地方式采用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建筑防雷接地分设时,工作接地及保护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建筑防雷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10.4.4 进入系统的中继线路必须安装防雷器。

10.5 系统对计算机场地的要求

系统的计算机场地应符合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2887)的要求。

11.系统对电源的要求

11.1系统的主电源应采用单独供电,有防雷措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采用两路不同的线路供电。系统配电线路应与其他配电线路分开,并应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自动切换装置。

11.2有不间断和无瞬变要求的交流供电设备,应采用UPS电源。

11.3有条件的单位,应配备备用发电机组向系统提供备用电源。

11.4系统供电电源的电源电压变动、频率变化及波形失真率应符合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2887)中B级设定的要求,超出此规定时,应加调压设备。

11.5系统供电线路导线应采用经阻燃处理的铜芯电缆,交流中性线应采用与相线截面相等的同类型的电缆。

12.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管理

12.1安装前准备

核对环境条件要求。其中,机房施工应符合《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SJ/T 30003-93)》的有关规定;布线施工应符合《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T 50312-2000)》的有关规定。系统设备运抵现场后,应按订货合同要求进行设备检查,并填写相应报告。未经现场检查合格的产品,不得投入安装。

应具备系统安装手册等技术文件。

12.2系统安装

系统安装在卖方人员指导下按卖方所提供的设计进行,系统安装由卖方负责,买方人员参加配合。卖方要编排计划进度表,并向买方用口头(或书面)报告系统安装进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安装时,卖方应提供安装技术资料、安装手册等。

12.3安装测试

系统安装过程中,应分阶段进行测试。安装结束后,应进行全面测试,并形成系统测试报告。

12.4系统试运行

系统安装测试完成后,即进入系统试运行期。系统试运行期由买方与卖方签订的合同规定,通常情况下不少于三个月。在系统试运行期间,应对系统功能、系统稳定性、可靠性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跟踪测试,并形成系统试运行测试报告。

12.5系统验收

系统试运行期结束后,由买方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组织)对系统进行验收。系统验收的依据由买方(或委托的第三方)与卖方依据系统技术方案、合同相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协商提出。系统在验收合格后,方能正式交付使用。

12.6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买方应指定专人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卖方应对买方的维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提供书面的系统维护和管理技术文件。

卖方应定期对系统进行现场维护。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卖方应及时派出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维护服务。

保修期过后,买方应设立系统专项维护经费,标准为每年不少于系统设备费的3%—5%。

13.技术文件和培训

13.1技术文件

卖方应向买方提供完整的技术文件。技术文件主要包括:系统技术方案、系统安装进度计划、系统设备明细表、系统布线图、设备连接图、系统测试和试运行记录、系统安装调试说明、系统用户使用说明书等。

13.2培训

13.2.1培训目的

使用户了解系统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掌握一定的安装、操作、维护及管理方法和故障处理技能。

13.2.2培训对象

系统操作人员、维护人员。

13.2.3培训内容

系统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操作、维护及管理的方法,系统的安装,常见故障的处理技能及有关技术文档的掌握。

13.2.4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包括:现场培训和异地培训两种方式。

14.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14.1技术支持

卖方应通过现场指导、电话、传真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对用户提出的技术上的求助和咨询予以积极响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向用户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和指导。

14.2售后服务

卖方所提供的系统设备(包括软件和硬件)在安装期、试运行期及验收后的保修期内,由于设备在系统设计、设备制造等技术和质量问题而产生故障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以及买方无法处理的问题,卖方均应免费提供维修服务,及时解决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在系统保修期满后,卖方仍应按照买方的要求提供维修服务。

卖方应按照用户要求及时提供维修用的设备备件和软件。

15.技术方案评审和系统准用要求

15.1技术方案评审

为保证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建设的规范性和系统的互连互通性,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建设的技术方案应报送上一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并通过上一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组织的技术方案评审后方可实施。

15.2 系统准用要求

15.2.1 系统设备(包括软件和硬件)必须符合公安部“三台合一”工作要求并获得上一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的认可。

15.2.2 系统中选用的通用设备(包括软件和硬件),如:调度机、计算机网络设备、系统软件、电源设备、线材等,必须具有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的入网证或许可证。

16.编制说明

随着县、市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工作的全面推进,目前,有条件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也逐步开始进行“三台合一”工作。为了及早规范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技术系统建设,从今年7月份开始,公安部指挥中心开始《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起草编制工作。7月中旬,公安部指挥中心邀请上海、云南、郑州、山东德州、浙江舟山、湖南湘潭等地公安厅、局指挥中心的技术专家和公安部一所、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第一研究所、四川长虹朝华信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富晋天维信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技术专家,在河北昌黎召开了《规范》第一次起草编制工作会议,会上制定了《规范》的起草框架,分配了编写任务。9月中旬开始,公安部指挥中心对几家单位起草的《规范》进行汇综,并结合全国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暨110报警服务台技术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了《规范》(征求意见稿)。10月下旬,公安

部办公厅将《规范》(征求意见稿)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21个信息直报点城市公安局,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消防管理局、交通管理局、信息通信局等单位和部门广泛进行征求意见。11月中旬,公安部指挥中心结合各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经讨论和修改后形成《规范》(专家讨论稿)。12月1日,公安部指挥中心邀请部分公安机关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对《规范》进行了论证。参与起草该《规范》的几家单位有关技术专家也参与了讨论。根据专家所提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最终的规范。

本规范共分十六章,侧重于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功能需求和软、硬件配置,包括:前言,适用范围,引用标准,术语,接处警业务基本工作流程,城市与模式分类,系统组成与功能,设备配置要求,系统接口与协议,接处警设备环境要求,系统对电源的要求,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管理,技术文件和培训,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技术方案评审和系统准用要求以及编制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 总则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 1.0.5.3a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条文说明】 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术语、代号 2.0.32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年级专业:2012级园林(景观设计) 学号:201206194028 姓名:唐明明

第一节技术标准 一、《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正文共列出151条基本术语,分为五部分:总则、城市和城市化、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编制(分十七项内容:发展战略、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城市总体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给水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电力工程、城市通信工程、城市供热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地区保护、城市防灾、竖向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和城市规划管理。 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建设部组织编制并于1990年7月颁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自1991年3月1日起施行。 1、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大类共分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及水域和其他用地(E)10大类。在大类下,又根据土地的不同使用用途和使用功能条件划分了46个中类、73个小类,并在大类下,根据阿拉伯数字代码,以表明其中类、小类的具体类别。城市用地分类代号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2、城市用地计算原则 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城市用地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其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用1/10000或1/5000比例尺的图纸,分区规划应采用1/5000或1/2000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现状和规划的用地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的图纸。 3、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的内容: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城市建设用地除水域和其他用地(E)类外应包括九大类用地。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I~Ⅳ四级(用地指标数为60.1~120.0m2/人),现有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其现状人均建设用地

某某公安局指挥中心系统升级改造方案设计-公安三台

实用文档 公安局“三台合一”升级改造建设方案

第一章系统设计 1.1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公安执法业务量剧增,工作难度加大,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适应形势变化和公安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提高行政效率,公安部决定以公安信息网络为先导,以各项公安工作信息化为主要内容,以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机制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开展公安工作信息化工程(即“金盾工程”)建设。 公安部颁布的《金盾工程总体方案设计》中明确提出,地市级城市整体服务系统是全国公安信息系统的应用基础和核心,也是实现全国公安信息共享、交换的前提和枢纽。 三台合一报警系统是公安机关根据整体作战、快速反应、动态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需要,在对各类公安业务信息进行科学分层、分类和关联性分析并作合理分布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有效的运作管理机制,实现公安业务信息的高度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快速、准确、灵活的综合信息服务而统一建立起来的,以城市为基础覆盖全国的公安计算机“三台合一”系统。 与传统的110指挥中心相比较,三台合一服务系统的建立将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 反应快速,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2) 可以为公安系统建立跨地区、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将各个信息孤岛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应用层信息网,真正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访,实现金盾工程的总目标以城市为中心、以网络为依托,实现全国范围内分布式公安信息的共享和互访,为一线公安干警和上级领导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3) 实现公安信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其他行业(如银行、保险、证券、税务、电信等)提供服务,堵塞信息死角,预防和打击各类诈骗犯罪行为,建立完善社会行为管理体系。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 总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表2.2.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编写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目录 第一节术语 (3) 第二节建筑高度 (5) 第三节建筑间距 (8) 第四节建筑退让间距 (11) 第五节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 (16) 第六节居住建筑天井 (19) 第七节骑楼 (21) 第八节建筑场地竖向设计 (25) 附录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30)

第一节术语 1.1 建筑工程 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以及原状维修工程。 1.2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 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居民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兴建的仅供自己居住的建筑工程。 1.3 建筑场地 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用地。 1.4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 1.4.1 指一定地块内建筑工程规划建设的总建筑面积,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建筑面 积的总和。具体计算方法应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执行。 1.4.2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可以分为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和自然计算的 总建筑面积。 1.5 容积率 指一定地块内,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与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1.5.1 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包括: (1)地面以上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上的架空层、避难层、屋顶梯间和电梯机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2)以下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下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1.5.2 净建设用地面积是指扣除宽度为1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城市河涌等用地面积的 建设用地面积。 1.6 建筑密度 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1.7 规划户数 指一定地块内居住建筑所规划的居住人口户数。 1.8 建筑层数 指建筑层高2.2米以上的建筑自然层数(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

14集成指挥调度系统

第14章集成指挥调度系统 14.1概述 集成指挥调度系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系统的高度集成化,它利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自动控制、视频监控技术,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进行系统集成,使得交通工程规划、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检测、交通电视监控、交通事故的救援及信息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对交通的实时控制与指挥管理。交通集成指挥调度系统另一特征是信息高速集中与快速信息处理,交通集成指挥调度系统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快速、实时准确,提高了控制的实时性,城市交通集成指挥调度系统的应用使交通管理系统中交通参与者与道路以及车辆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缩短了旅行时间,使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有序。 集成指挥调度系统的应用领域之一就是交通指挥中心,它能改变传统交通指挥中心管理系统的独立性,使得交通信号控制、电视监控、信息发布、违章管理、事故管理、车驾管业务、122/110接处警管理、通信指挥调度等各个孤立的子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各个信息资源在网络上按照权限共享,交通管理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对城市交通进行监视、指挥控制,并依靠计算机软件实现自动控制、紧急控制和预案控制。 集成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和交通指挥综合信息交换平台为基础,初步建成高新技术应用为一体的先进交通指挥调度体系,基本实现交通指挥现代化、管理数字化、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使泉州市交通管理现代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最终目标是改善泉州市现有路网运行状况,提高道路的有效利用率和道路通行能力,减少道路的交通拥挤程度、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以及因交通拥挤、事故等造成的出行时间延长,降低油耗、减少废气排放等,并实现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和高效率。 集成指挥调度系统以GIS电子地图为基础,通过综合信息交换平台集成指挥中心内交通流量检测、交通信号控制、视频监控、电子警察、接处警后端处理、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了相关技术规定,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如下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及《建德市域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建德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管理活动,均按本规定执行。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并遵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 90) 进行分类。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附录五《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并编制选址论证报告。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附录五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供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五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且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ha(公 顷)的建设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除外),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核定建筑容量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并参照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但办公、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时,办公、商业建筑的容积率,应通过选址论证报告进行分析并且原则上不大于3.5。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八条新建建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管线埋设、土地合理利用等要求,还必须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九条低、多层建筑(不含高度5m 以下的门卫、变配电房、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等附属建、构筑物,下同)之间的间距(一)居住建筑正面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 )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南侧(东、西)侧遮挡建筑高度1.2倍 3、两幢建筑非平行布置,当夹角小于等于30 时,按平行关系控制; 当夹角大于30 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应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05 倍,且不应小于12m 。 (二)居住建筑与北侧非居住建筑建筑的间距,不应小于居住建筑高

城市规划设计规范指标大全

规划设计规范常用指标 居住区教育配套建筑指标: 居民量幼儿园小学中学 4000居民以上●● 8000居民● 配比数量40名/千人80名/千人80名/千人 最低面积配比(平方米) 幼儿园班数4班6班9班12班 用地面积1800 平方米2700 平方米3700 平方米47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 平方米1800 平方米2500 平方米3200 平方米 小学班数12班18班24班30班用地面积9700 11800 13600 15700 建筑面积2900 4300 5100 6200 班数18班24班30班36班用地面积15500 18100 31700 37000 建筑面积6300 8200 9100 11700 居住区人口分区控制规模: 居住区小区组团 户数10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人数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 1 住宅用地(R01)50-60 55-65 70-80 2 公建用地(R02)15-25 12-22 6-12 3 道路用地(R03)10-18 9-17 7-15 4 公共绿地(R04)7.5-18 5-1 5 3- 6 居住区用地(R)100 100 100 停车位配置比例 名称单位自行车机动车公共中心车位/100㎡建筑面积7.5 0.3 商业中心车位/100㎡营业面积7.5 0.3 集贸市场车位/100㎡营业场地7.5 --- 饮食店车位/100㎡营业面积 3.6 1.7 医院、门诊所车位/100㎡建筑面积 1.5 0.2 居住区用地指标 项目平均每居民用地(平方米) 小区用地14.5-22.0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5-2.0 居住区级道路用地 1.5-2.0 居住区级公共绿地 1.0-2.0 其它用地 1.0 合计19.5-29.0

城市规划技术规定

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1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化和法制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凡在市、镇城市规划区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 2.1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10000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部门不予审批。 2.2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不含私房改造): (一)低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500平方米,旧城区为4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1000平方米,旧城区为8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2000平方米,旧城区为1500平方米; (四)高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3000平方米,旧城区为2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符合表2.3规定。 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

2、商住楼为地上1层或1-2层为商业服务用房、其它部分为住宅的楼房建筑 2.4 凡须改变绿地、道路广场、体育、市政、工业、仓储等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规定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划调整的有关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后执行。 2.5 城市各类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按表2.5的控制。但只要满足日照间距、绿地率停车位等的要求,经审批后可以突破容积率控制指标。

三合一功能(选配)安装使用方法

购买三合一功能的机型使用操作方法 (如果您购买的不是三合一的套餐配置,不用看此说明) 我们找其中一款三合一做演示,仅供参考 首先按照下图组装好,线都接好 导航仪和雷达之间,用短的数据线插好!

带开关的圆头的充电器接口插雷达上 把雷达卡在导航仪背后

全部接好装好以后,车上只要把雷达上的充电器插点烟口就行了,雷达和导航仪共用一个充电器!同时都能供电使用了! 电子狗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测固定拍照的,比如红绿灯旁边的摄像头,固定测速的摄像头等,另一种是测移动拍照或者叫流动测速拍照的,拍照设备一般是放在隐蔽的车里面,或者是在容易超速的路边,或者路边的草丛里。 固定测速靠导航仪内的DSA预警系统提醒,使用固定测速必须开启

善领DSA预警系统可以定期更新,具体更新方法可以打开内存卡里面DSA文件夹下面有个dsa_autoupdate.exe 文件,进行定期更新,有需要的话一个月就能更新一次! 流动测速靠导航背后的雷达进行提 醒,雷达必须插电源线到点烟口

雷达有两种模式,1 快速道路模式 2 市区模式 快速道路模式:灵敏度最高,侦测到所有信号都会报警! 市区模式:会剔除一些干扰频率,不是所有信号都报警! 雷达上有开关,喇叭图标:代表开启雷达!PND:代表关闭雷达喇叭报警 关于流动测速的一些知识: 全雷达波段接收:X、K、KA、KU频接收距离远,性能稳定可靠,预警距离:正向600-900米,背向300-800米,距离跟实际情况有关。 001-无阻挡的情况下报警距离最远。 002-很多驾驶人员觉得有疑问的地方,就是为何有些固定式照相,为何到了会有反应? 从动画中可以看见的,电波是朝前发射的,测速器是要接受到电波才会有反应,当电波不是朝测速器发射时,是不会有反应的

公安三台合一系统指挥调度功能介绍

三台合一指挥调度系统实现统一接警、分级分类处警、无线调度与有线调度以及可视化指挥调度的充分融合、辅助决策与三台联动、小事备案、大事协同;由自主研发的一体化交换机、接处警座席子系统、GIS 警用地理信息子系统、消息队列通信服务子系统、集群通信系统、GPS卫星定位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大屏幕显示子系统、应急通信车子系统、综合信息查询子系统等几大子系统构成;具有自动语音导航与智能话务路由、三字段显示、黑名单、话务控制、多方会议、无线调度、有线调度、无线与有线混合调度、可视化指挥调度、无线跟踪、录音录时、电子地图及警用车辆监控(如报警位置自动定位,图文互查等)、辅助决策及预案管理、综合信息查询及案件管理、统计及报表等功能。本系统容易升级扩展为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好易通科技自主研发的三台合一指挥调度系统产品顺利通过深圳市软件评测中心的检测,并获软件产品登记证书。 好易通科技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三台合一指挥调度系统以及集群通信系统自主知识产权的供应商,这为好易通科技三台合一指挥调度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强大的指挥调度功能提供了天生的优势条件和坚实的技术基础。 强大灵活和稳定的指挥调度功能是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大力推广的三台合一系统乃至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核心和灵魂,同时也是公安指挥中心最关心的问题。 好易通三台合一指挥调度系统具有强大灵活和稳定的指挥调度功能,下面作一简要介绍: 一无线调度功能 可实现单呼/组呼/全呼无线集群终端,并可跟踪监听终端,接处警台座席可拆线。 呼叫类型分为:无报警情况下呼叫集群终端(普通呼叫)、有报警情况下呼叫集群终端(三方通话/多方会议); 提供集群终端号码快捷操作方式,实现"一键通"; 提供集群终端号码以及快捷键的维护管理功能。 集群终端号码选择方式有:单呼号码,组呼号码(组呼号码分为两种:固定组、临时组),也可以手动输入待呼叫集群终端。 二无线回报功能 集群终端进行无线回报时,系统自动显示集群终端号码,并自动弹出回报新增表单。同时提供对处理结果回报记录的维护管理以及与警情记录的关联功能。 三无线跟踪功能 可对集群终端的呼叫历史记录(如主叫号码、被叫号码、起呼时间、耗时、日期、呼叫类型、无线信道、有线信道)进行查询;可对集群终端的通话进行监听和强插;跟踪的集群终端号码有:单呼号码,组呼号码(组呼号码分为两种:固定组、临时组),也可以手动输入待跟踪集群终端号码;提供集群终端号码快捷操作方式,提供集群终端号码以及快捷键的维护管理功能。 四有线调度功能

公安局110接处警系统

目录 第一章前言 ................................................................................................ 第二部分系统概述 .................................................................................... 一、系统设计目标 ...................................................................................................... 二、系统设计思想 ...................................................................................................... 三、系统介绍 .............................................................................................................. 第三部分系统设计方案 ............................................................................. 第一节110,122,119接处警系统 .......................................................................... 一、110、119、122报警电话受理子系统 ............................................................... 二、辅助调度功能 ...................................................................................................... 三、通信调度子系统 (12) 四、计算机辅助调度子系统 ...................................................................................... 五、警情闭环处理系统 .............................................................................................. 六、数字录音子系统 .................................................................................................. 七、地理信息子系统(CIS、GIS、GPS) .............................................................. 八、信息处理功能 ...................................................................................................... 九、系统管理的维护功能 .......................................................................................... 十、系统管理与数据维护功能 .................................................................................. 十二、适时维护功能 .................................................................................................. 第四部分、售后服务及培训 ............................................................................. 第一节人员培训..................................................................................................... 第二节售后服务 ....................................................................................................... 环境、机房要求 .............................................................................................. 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管理................................................................................. 第一章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不断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对公安业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运用高科技通信技术来服务社会、支持公安部门适应新的需要,我公司根据公安部的《城市公安指挥中心110紧急电话服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要求及公安业务实际应用的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相继采用了公安综合信息网为主的接、处警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并全部通过国家公安部

城市规划规范大全完整版

《城市规划规范大全》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94 [附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附条文说明] 防洪标准GB 50201-9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附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附条文说明)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附条文说明)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附条文说明) 城市用地分类代码CJJ 46-91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附条文说明)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83-99(附条文说明)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1999(附条文说明)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 50331-2002(附条文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附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附条文说明)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2002(附条文说明) 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 65-95(附条文说明) 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 67-95(附条文说明)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附条文说明) 城市容貌标准CJT 12-1999 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CJJT87-2000(附条文说明)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附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附条文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条文说明]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三合一体系基础知识

“三合一”管理体系,即国家采用公认的现代国际标准,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的综合管理体系,进行检验,合格后给予颁发证书。 现代企业大都集上述三大管理体系于一身,简称“三合一”管理体系。 因为通过这几个管理体系认证,也就证明你这个公司有能力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考虑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同时又能关注职工的生活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服务于这个社会,才能立在当代功在千秋! 第一章概述 一、三个标准的名称 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 《质量体系要求》; GB/T24001-1996 idt ISO14000:1996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OHSMS180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二、ISO的概念 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缩写代号,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国际标准代号。如ISO9001、ISO14001即为该组织颁布的顺序号为9001和14001的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于1947年,是非政府性的国际组织,也是规模最大的国际标准化团体,其成员包括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600多个技术组织。中国是ISO的成员国并且是ISO的发起国之一。 三、三个体系的相同点 □ 都是自愿采用的管理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

□ 都遵循相同的管理系统原理,通过实施一套完善的系统标准,在组织内建立并保持一个完善而有效的形成文件的管理体系; □ 通过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改进,对组织的相关活动、过程及其要素进行控制和优化,达到预期的方针、目标; □ 三个体系在结构和要素等内容上存在相同和相近之处; □ 目的均在于消除贸易壁垒,又都可以成为贸易准入条件; □ 三个体系均在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审核的要求下,三个体系的实施均涉及认证审核、认证机构、审核员以及对认证机构及审核员的认可等内容。三个体系的审核“三合一”,是大势所趋。 四、三个体系的不同点 ☆三个标准的目的、对象和适用范围互不相同; ☆对三个体系的要求不同。质量体系要满足质量管理和对顾客满意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要服从众多相关方的需求,特别是法规的要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注组织内部员工的人身权利;ISO9000标准是对顾客承诺,ISO14000标准是对政府、社会和众多相关方(包括股东、贷款方、保险公司等等)承诺;OHSMA18000是对员工及社会等相关方承诺。 ☆审核准则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要素的内容不完全相同,有的要素差别较大。 五、三个体系的兼容性 尽管三套标准和三个体系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并不影响在体系建立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相同点所提供的条件,努力实现体系之间的协调、整合以及总体系的一体化,以便更好地发挥管理系统的功能。 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既有个性又有共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11月2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1 ―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一)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二)的规定。 第五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 (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第六条(零星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2 ―

2011版城市规划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定。 第二条本技术规定以国家和安徽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并结合亳州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第三条在本市中心城区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从事与城乡规划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技术规定。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第四条城市用地分类 (一)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二)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它相关因素。 (三)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四)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按照住建部门颁布实施的建设用地分类标准采用用地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一)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和特殊用地(D)九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全市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均指标应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的规定。 (二)在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各类主要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和人均单项指标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表 (一)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1《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执行。 (二)凡表1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三)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1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后执行。 (四)不宜在底层为大型商业、农贸市场的建筑上建设居住建筑。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1

城市规划技术规定

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1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凡在市、镇城市规划区内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 2.1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10000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部门不予审批。 2.2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不含私房改造): (一)低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500平方米,旧城区为4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1000平方米,旧城区为8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2000平方米,旧城区为1500平方米; (四)高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3000平方米,旧城区为2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符合表2.3规定。 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

2、商住楼为地上1层或1-2层为商业服务用房、其它部分为住宅的楼房建筑 2.4 凡须改变绿地、道路广场、体育、市政、工业、仓储等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划调整的有关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后执行。 2.5 城市各类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按表2.5的控制。但只要满足日照间距、绿地率停车位等的要求,经审批后可以突破容积率控制指标。

三合一场所(完整篇)

编号:SY-AQ-07194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三合一场所(完整篇) Three in one place (complete)

三合一场所(完整篇)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 “在设有车间或者仓库的建筑物内,不得设置员工集体宿舍。在设有车间或者仓库的建筑物内,已经设置员工集体宿舍的,应当限期加以解决。对于暂时确有困难的,应当采取必要的消防安全措施,经公安消防机构批准后,可以继续使用。” “三合一”场所的含义 “三合一”场所是指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一种或一种以上使用功能违章混合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的建筑。 该同一建筑空间可以是一独立建筑或一建筑中的一部分,且住宿与其他使用功能之间未设置有效的防火分隔。 “三合一”场所的分类 用于家庭作坊和经营活动的“三合一”场所按照分类标准的不同有多种类型。

1、按照表现形式分为三类: ①成片开发的商场(市场类“三合一”场所。是指在成片开发的招商城、商业城中,在经营娱乐、加工场所内设有员工集体宿舍且未采取必要防火分隔的商铺、商业用房。 ②成线设置的门面房类“三合一”场所。是指在沿城市(城郊)街道两边连片(三户以上)建设的既用于经营、加工、仓储,又有员工集体住宿的且未采取必要防火分隔的商铺。 ③零星建造的经营、加工、仓储类“三合一”场所。是指沿城市(城郊)街道两边或在民用建筑、住宅小区内零星建造的既用于经营,又有员工集体住宿且未采取必要防火分隔的场所。 2、按照使用性质分为三类: ①家庭作坊式“三合一”场所。是指将员工集体住宿场所与小型生产加工、修理或可燃物品仓库混合设置且未采取必要防火分隔的住宅建筑。 ②商业类“三合一”场所。 是指将商业经营与员工集体住宿混用且未采取必要防火分隔的民用

XX公安局指挥中心系统升级改造方案-公安三台

公安局“三台合一”升级改造建设方案

第一章系统设计 1.1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公安执法业务量剧增,工作难度加大,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适应形势变化和公安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提高行政效率,公安部决定以公安信息网络为先导,以各项公安工作信息化为主要内容,以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机制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开展公安工作信息化工程(即“金盾工程”)建设。 公安部颁布的《金盾工程总体方案设计》中明确提出,地市级城市整体服务系统是全国公安信息系统的应用基础和核心,也是实现全国公安信息共享、交换的前提和枢纽。 三台合一报警系统是公安机关根据整体作战、快速反应、动态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需要,在对各类公安业务信息进行科学分层、分类和关联性分析并作合理分布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有效的运作管理机制,实现公安业务信息的高度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快速、准确、灵活的综合信息服务而统一建立起来的,以城市为基础覆盖全国的公安计算机“三台合一”系统。 与传统的110指挥中心相比较,三台合一服务系统的建立将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 反应快速,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2) 可以为公安系统建立跨地区、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将各个信息孤岛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应用层信息网,真正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访,实现金盾工程的总目标以城市为中心、以网络为依托,实现全国范围内分布式公安信息的共享和互访,为一线公安干警和上级领导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3) 实现公安信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其他行业(如银行、保险、证券、税务、电信等)提供服务,堵塞信息死角,预防和打击各类诈骗犯罪行为,建立完善社会行为管理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