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哲学与儿童教育论文

儿童哲学与儿童教育论文

儿童哲学与儿童教育论文
儿童哲学与儿童教育论文

尊重儿童的世界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童年的秘密》是20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这本书研究了六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论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采用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成人与而儿童冲突的这一部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在成人的严重,孩子热衷于一些十分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成人们会为此感到不可理喻,并且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而且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确实很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他们能够从中得到满足感。蒙台梭利正是很好的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专门做了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这些蒙氏活动材料,让孩子在“工作”中探索发现和创造。教师作为孩子活动的间接指导者,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更多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书中有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蒙台梭利在书中讲述了成人是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成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戴全部由父母代劳。

前段时间坐公交车时,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年轻妈妈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当众训斥她的孩子,先是对着孩子的脸打了几巴掌,孩子捂着脸哭了,看到孩子低头捂脸哭泣,那位妈妈又不依不饶地更大声训斥他,想通过权威的方式让他止哭,大人的“蛮横无理”的吼声,孩子委屈恐惧的哭泣声,让我的心一直在疼,我多希望那位妈妈能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她或许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方式会对年幼的儿子今后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甚至给孩子无忧的童年生活落下了阴影。稳定

的生活保障对于一个孩子的童年来说,最要紧的是孩子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想到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就好像他们是儿童的造物主。成人认为他们自己永远正确,儿童要以他们为榜样,所有儿童的行为与自己相左的都是错误的。这种态度在潜意识上抹杀了儿童的个性,而成人却还自以为热心。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究开始慢慢消失。

成人总是无意识忽视“儿童的精神”,与儿童相比,成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照顾和引导孩童,所以对儿童的错误理解越来越糊涂。因此解决的方法首先是成人要知道:他们错了。正如书中所说:解决儿童与成人的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成人要具有认识到阻碍他们真正“理解”儿童和尚未意识到的错误,这种心理准备。

总体看来,这本书首先大力的批判了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旧教育,提倡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同时对儿童心灵的秘密进行了探索,促使人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而且,本书也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尤其是对像我一样的门外汉来说,大量举例也使得这本书更加易读、易懂。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收获很多,其实只要多留心,认真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一定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使得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从而成长为一名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成年人。

《童年的秘密》让人们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把游戏仅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而贬低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儿童哲学》读后感

读《童年哲学》有感 今年寒假,读了一本名为《童年哲学》的书。平时工作都是和孩子在一起,读书也都是读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以前从来都没有想过把“儿童”与“哲学”放到一起讨论,这就使初读这本书充满疑惑,甚至一度怀疑作者在书中所引几岁孩子的话并非属实,随着深入阅读,对作者观点有了一点了解。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儿童哲学研究者刘晓东说:“《童年哲学》所致力于阐释的儿童观,不只是为了解放儿童,而且也是为了成人自身的解放。”《童年哲学》是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中最新的一部。作为专业哲学家,马修斯将哲学和童年联系起来,论述了哲学家的童年观、童年的理论与模型、儿童道德发展、儿童权利、童年健忘症、童年与死亡、儿童文学、儿童艺术等,为童年哲学建构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发展出“童年哲学”应作为一门学科的想法。马修斯认为,以哲学的方式阐述童年、认知儿童的哲学潜能、探索孩子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反思成人对孩子的观念,并能将童年与成年间的裂缝弥补起来。" 对以上内容的初步了解,使我对日常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感悟。平时工作忙碌,面对孩子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头脑中第一反应和马修斯在《童年哲学》写的一样“一旦儿童适应学校,他们便知道学校只

期待提‘有用’的问题。于是,哲学要么走入地下——或许这些孩子会隐秘地继续在内心思索而不与他人分享,要么便处于完全的休眠状态”。每当孩子在学校提出许多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通过是否“有用”进行筛选,对于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忙时便不予回答,有空余时间的前提下也是当成童言来处理,通过这本书,我想,我会以以儿童视角来审视问题。 儿童哲学教育必须依托一定的内容来进行,儿童哲学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本民族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哲学体系集中体现了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例如,李普曼所编著的一系列儿童哲学教育的IAPC版教材是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儿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儒道释的影响很深,在我国哲学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富有哲理韵味的故事。比如庄周梦蝶,拔苗助长,邯郸学步等。在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操,使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精选)[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篇一 【摘要】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人深层次地思考人生,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赋予我们智慧,让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理性的姿态对待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指导,引领我们走向光明。所以,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就一场追寻发现并运用哲学的旅行。 【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

超常儿童特征及相应培养方法

超常儿童 一、智力超常儿童的身心特点 超常儿童是一般智力特别优异,并/或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的特殊才能的儿童。超常儿童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1.智力超常:也就是一般智力超常出众,如果用智力测验来测量,智商一般都在130以上(也有认为智商只要在中等以上),或测验成绩高于同龄人平均成绩的两个标准差以上。 2.特殊才能超常:数学才能(数理逻辑思维突出发展,能成功、创造性地进行数学活动);文学才能(在运用语言交往或描述事物活动中表现的突出能力)包括写作诗歌、散文、小说,翻译及演说等;美术才能(在视觉艺术活动中表现的各种杰出能力)包括绘画、雕塑等;音乐、舞蹈才能(从事音乐和舞蹈活动的突出能力),包括作曲、演奏、歌唱及各种舞蹈等;体育运动才能;组织领导才能;科技、制作才能等。 3.一般智力发展超常出众,同时兼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如:智商130以上,并兼有杰出的数学、文学或艺术等才能。 较早期的心理学家如特曼、贺林华思、泰勒、格雷、鲍尔顿以及佛兰西等人对智力超常儿童的身心特点均有研究。例如佛兰西通过比较超常儿童与同性别、同年龄的一般儿童的行为表现,归纳出了以下的特点: 1.生理构造优异,说话、走路早,耐力及一般健康均超过常态标准 2.注意范围较广,能察觉一般儿童所不能察觉的事情 3.一般学习迅速,少重复,喜欢接受挑战。 4.成熟地运用各种说话技巧,以表现自己的能力 5.对事物能提出较多的问题,想探索深层的因由,并以学习为享乐 6.凡对有兴趣的事物,不管是否儿童学习的东西,都不惜耗时而求之 7.适应能力强,能熟练地分析自己的能力、限度及问题 8.具有高度的独创力,并能用优良而不平常的方法与观念 9.具有一种或更多的特殊才能 10.不容易因失败而灰心丧志 11.情绪较为稳定,并有判断别人情绪的能力 但有些人觉得超常儿童应具有下列特点: 1.凡事好奇,过度活跃 2.对自己与外界事物都非常敏感,表现过分紧张 3.倾向“完美主义”,容易对别人和自我埋怨与批评 4.挑战成人的观点,漠视尊卑 5.破坏传统及批评既定的价值观念,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6.关注太多难题,对世界未来感到不安和恐惧 7.自觉与别人不一样,表现抑郁、疏离 8.固执、自以为是,不善于与人合作 9.表现极端,总要得到别人的注意 10.对其感兴趣的事情太专注,缺乏在生活上平衡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查子秀教授提出了通过以下特点作为识别时的参考: 1.认知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他们很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不仅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视学习如同游戏般轻松。 2.思维敏捷,有独创性。超常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善于概括的非凡能力,能抓住实质,迅速灵活,有策略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知觉敏锐,观察力强。许多超常儿童的视听觉辨别能力较强,如能理解汉字的组成和同词上的细微区别等。同时他们的观察是有目的和条理的,能抓住观察物的主要特点。 4.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较强。超常儿童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于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且记忆力强,记忆快,保持时间长。

数学哲学的内容和意义

數學哲學的內容和意義 鄭毓信 什麼是數學哲學?什麼又是數學哲學研究的基本意義?這顯然是數學哲學研究的二個基本問題,並事實上關係到了數學哲學的研究方向或途徑。本文將分別圍繞數學哲學的歷史發展和數學哲學的現實意義對此作出簡要的分析。 一.什麼是數學哲學? “什麼是數學哲學?”這無疑是數學哲學研究最為基本的一個問題。儘管數學哲學這一學科在世界上建立已久,而且,即使在中國,這也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然而,就數學哲學研究的現實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有不少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其根源仍應追溯到對於上述基本問題的模糊或錯誤認識。 具體地說,我們在此可以首先考慮以下的問題: 一些專業的數學工作者、甚至是著名的數學家,他們平時的一些哲學言論、或者是對於自己數學工作較為自覺的哲學反思,能否就說是數學哲學? 應當肯定,這些言論、特別是著名數學家對於自己工作自覺的哲學反思,無論對於數學哲學或是新的數學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義;然而,作為上述問題的明確回答,我們則又應當說,這種言論或分析不應被等同於數學哲學,或者說,它們不應被看成數學哲學的主要內容,因為,即如任何一門科學的理論,數學哲學也具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問題,從而,數學哲學的基本內容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即是圍繞這些基本問題展開的,而不能被等同於個人隨意的哲學暇想或反思。 例如,從歷史的角度看,數學對象的實在性問題(本體論問題)和數學的真理性問題(認識論問題)可以被看成數學哲學研究的兩個基本問題;而除去一般哲學的影響外,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數學本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由於數學的抽象性,因此,數學對象就並非經驗世界中的客觀存在,然而,在數學中我們所從事的又顯然是一種客觀的研究,從而,我們就必須對數學對象的實在性問題作出明確的解答;另外,由於數學是演繹地展開的,因此,如果我們能對數學公理的真理性作出合理的說明,數學似乎就可以被看成先驗論的“最堅固堡壘”,但是,我們又應怎樣去解釋數學在現實世界中的成功應用呢—當然,我們在此不能僅限於斷言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謎”,而必須從根本上對數學的真理 1

儿童哲学教学大纲(新、选)

贵阳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 课程编号04039 适用专业教育学、学前学时数36 学分数 2 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年月日 审核人及审核日期 系(部)教育系教研室学前教研室 编印日期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1.课程授课对象:教育系学前本科 2.专业课 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其学识。 4.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的教学目标:了解中外中外哲学家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个体独特的教育艺术,俾其能以一种开阔的视野辨析教育之方方面面,进而求其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升华,涵养其对知识和真理探索的永恒兴味。 二、课程教学内容: Preface 1.学时:2 2.重点、难点:What does Philosophy For Kids mean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 3.了解:How to make discussion and debate a routine for our students who may always be jaded and unresponsive? f 4.理解:the fundamental aim of this subject and course is to make them think big. 5.掌握: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tudents about what philosophy is and why all of us need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 教学基本内容: 一、philosophy begins with wonder. 二、Kids to some extent are better philosophers than we are. 三、What should we do? Part 1 Are you a fair and just person 1.学时:2

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思考

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思考 吴雪 在哲学界,流传着一句话:想难住一个聪明的哲学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问他:哲学是什么。 虽带有几分自嘲的意味,但这也确是世人对这门古老学科的固有印象,艰深晦涩从来与之相伴相生。然而近日,哲学却一改往日的玄妙之态,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江苏扬州一所小学,准备在今年秋天开设哲学课,并将其作为三至六年级的必修课,与传统课程语文、数学居于同等地位。 此举一经新闻媒体报道,网络上一片喧哗。其中支持者甚众。这不禁让人感慨,这个时代对于哲学这样边缘化的学科居然还藏着一种隐秘的热衷。在支持者看来,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接触哲学,有利于开发心智,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反对者则认为,为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尚且有限的儿童,教授这门以深奥复杂著称的学科,无异于揠苗助长,也没有多大意义。 其实,这则新闻背后蕴含的儿童哲学教育,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著名哲学家李普曼博士就创建了儿童哲学。他希望以往被认为只有天才和极少数学者才能涉足的哲学,能被应用到基础教育领域。为了实现自己对于教育的这一大胆设想,李普曼不惜放弃了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工作,来到新泽西州创办儿童哲学研究所。希望通过大规模地培训中小学教师,向儿童普及哲学。

自古成功在尝试。虽然饱受嘲讽和质疑,但由于李普曼的坚定和执着,儿童哲学运动在美国悄然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儿童哲学教育的国际影响迅速扩大。 而在中国,将哲学引进小学课堂,也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扬州的这所小学并不是第一个吃到螃蟹的尝试者。1997年,云南省官渡区南站小学就开始了儿童哲学课程实验,成为了全国首家进行儿童哲学教育实验的学校,并由学校老师原创编写了中国本土的儿童哲学校本教材。经过近20年的发展,儿童哲学课已成为了南站小学的一大特色,不少省内外学校也开始陆续引入。 虽然国内外都已经有过儿童哲学教育的典范,但仍引来嘈杂众议。其中缘由,恐怕也值得思索。若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因是否该为小学生开设哲学课而争论不休的正反二方,对于哲学教育的理解就大相径庭。反对者所不看好的,是学术意义上的哲学研究。而支持者所推崇的,则是泛化思维下的哲学启蒙。 作为一个哲学系的毕业生,笔者认为,若是以启蒙为出发点,让儿童接受哲学教育,并不是件怪事。我们自然是不应该用古希腊“爱智慧”的片面之词来诠释哲学的。但若暂且抛开那些繁复冗杂的哲学知识,哲学的内在精神是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对思考无止尽的追求。这是任何教育阶段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应该有所体现的。 但是否必须要通过设置哲学课程,来实现对儿童的哲学教育。这是需要详加思虑和慎重对待的。 在基础教育中开设哲学课程,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首先,哲学

小度写范文生活中的哲学论文模板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 中国现代哲学,不是现代中国哲学如新儒学、马哲化的意识形态,当然更不是西方现代哲学如德国现代哲学或法国现代哲学或英美现代哲学的中国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篇一生活世界中的三种哲学生活中国现代哲学,不是现代中国哲学如新儒学、马哲化的意识形态,当然更不是西方现代哲学如德国现代哲学或法国现代哲学或英美现代哲学的中国版。它是什么,仍是一个问题。但有一条路该走则是无疑的,那就是,从西方哲学史启示与理性、超验与经验(先验)两极化的绝对本质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反反复复重重叠叠所隐喻的本源上的悖论偶在开始,回复现代之为现代的既非绝对本质主义也非虚无主义但同时是两者悖论式相关的偶在空间,以察看中国现代哲学应有的身位。换句话说,能走出西方哲学史而携古代于现代,作为参照(不是尺度),中国现代哲学自有容纳中外古今哲学的偶在空间──为现代正名。我们了解西方的程度远甚于西方了解我们的程度。其所以如此,除了百年来被动承纳的厚积薄发,和而不同、有容乃大、静为躁君的中国古训仍是值得遵循的现代原则。 1 先从西方哲学史的现象学描述开始。古希腊前苏格拉底,问天假神而命自然始基;苏格拉底则问人爱智而言哲学,使哲学的地位尽人智而达到哲学的顶峰(不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虽有神相启,但敬而远之,因而哲学以无求知的问尽呈自然之光遍帔智的华林,没有人敢在此问下惟我独尊。柏拉图将此哲学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开了工具理念的先河,为亚里士多德所完成。(注意理性原初的偶在形态:隐含不的知向理性与显明是的知得理性。容后祥述。) 希腊化-罗马时期,随着城邦走向帝国,空间的扩大与民族的倾轧提出了统治与救世的双重要求,哲学分解为科学与伦理学,而更大的信仰空白为宗教所填补。中

成才与成人——超常儿童教育面面观-教学论文

成才与成人——超常儿童教育面面观-教学论文 成才与成人——超常儿童教育面面观 【摘要】:本论文主要围绕《超常教育之路是否可行》及《16岁博士张炘炀》两个视频探讨超常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着重论述超常儿童成才与成人方面的问题,提出对超常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该更加着重其成人方面的心理健康培养。 【关键词】:超常儿童;教育;成才成人;心理健康 近日,观看了《超常教育之路是否可行》及《16岁博士张炘炀》两个视频,笔者对视频中的各个专家观点有赞同之处,亦有不敢苟同的之处,总而言之超常儿童在成才及成人的教育方面确实有让人需要思索的地方,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二个维度论述下阐述自己对超常儿童的教育观点,以及对超常儿童教育的利弊做一个综述。 首先笔者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讨论超常儿童的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它便也随之产生了。这种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这就决定了它的初始性、持久性和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的亲密性,自然,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之大就不言而

喻了。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好的家庭教育自然也就贻误终生,超常儿童教育也如此。在《超常教育之路是否可行》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小敏的爸爸对女儿的教育其实是自己的理想的复刻,老张年轻的时候理想是成为马拉松运动员,但是未能如愿,在对自己的女儿培养上,老张完全将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嫁接给自己的女儿,他女儿就是他理想的再造品,让女儿从小就开始练习马拉松,作息时间也是从凌晨2点50起床开始训练,晚上8点结束训练,在时间安排上老张完全没有安排张小敏的娱乐休息时间,老张的观点是玩也要玩出名堂,即使是玩也是安排体能训练,年纪只有9岁的小敏就承受着成人都不能承受的高强度体能训练。对此,笔者看法是反对的,理由如下: 家庭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马拉松女孩张小敏她仅仅只有9岁,但是从老张让小敏从凌晨开始一直训练到晚上,即使休息也是体能训练的角度看,老张的教育方式是刻板单一高强度的,不考虑小敏身心健康的,甚至是摧残儿童的,老张的高强度体能训练也显然是非儿童能承受的。而且,老张也承认其对小敏的教育仅仅只是他自己的理想再造品,这样教育自己亲身女儿的话,笔者认为是很偏激执拗的,就如雷明老师所说“当一个孩子,成为父母实现自己理想的动机的道具的时候,那么孩子的成功与否都不是他自己的”。所

数学哲学对于数学教育的价值

数学哲学对于数学教育的价值 数学哲学对于数学、数学教育和数学教学的意义何在?其实这一直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具体说来,人们大概不会否认数学哲学对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作用,无论这种作用是大还是小,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然而人们难以有共识的是,数学哲学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数学和数学教育起着作用。本文将从数学哲学的一个核心与重要的领域――数学观出发,对相关话题予以初步论述,以期引起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此话题的关注。 一、数学观演变的历史掠影 自从数学产生以来,人们就形成了关于数学的许多认识。人们关于数学的理解和看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当时数学知识发展的水平。例如,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古希腊,万物固有的量性特征都促使人们思考了物质世界与数量之 间的关系。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而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念则是“万物皆数”。再比如,物质存在的空间形态促使

人们对几何形体进行了研究,几何学因而成为所有数学文化的共同对象,尽管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 在数学发展早期,由于数学知识的特点,这种对于数量与空间形式的认识可能是初步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古巴比伦、古埃及还是古代印度,数字与神秘主义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希腊,由于受所有的数都是整数之比这一观念的影响,无理数的发现竟然被认为是一场灾难。 与古埃及、巴比伦和其他的经验主义数学范式不同的是,古希腊数学在许多基本和重大的观念上都是开创性的。在本体论方面,古希腊人把数学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化和理想化,使之成为与现实对象不同的具有永恒性、绝对性、不变性的理念对象。在认识论方面,对于数学真理的判定,古希腊人坚持运用演绎证明而不是经验感知,并赋予数学真理以与其本体论性质相当的价值观念。古希腊人把数学加以观念化,使之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学问,而不仅仅停留在实用的、技术的、巫术的、技艺的等形而上学的层面。在方法论方面,古希腊人赋予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使数学知识以一种体系化的形式呈现,并坚持通过论证的方法获得数学命题的可靠性。 演绎数学作为古希腊所开创的数学范式,其基本观念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的数学世界中达到了顶点。毕达哥

儿童哲学教育推荐书目

儿童哲学教育推荐书目 哲学鸟飞罗 针对七岁左右儿童的哲学启蒙丛书,旨在鼓励对话,交流思想,并适应孩子不断增长的好奇心。我们生活的日常世界往往比它看上去更复杂,因此,书里的每一个故事均围绕着日常生活情境展开,讨论的主题也因此而引发…… [法]碧姬·拉贝/著埃里克?加斯特/绘接力出版社2012年3月 《我可以撒谎吗?》 《要是我不去上学?》 《要是我不遵守规则?》 《我可以打架吗?》 《为什么我没有钱?》 《为什么这也不许、那也不行?》 《我可以永远不死吗?》 《我可以放弃一切吗?》 《为什么我不能当头儿?》 《那你呢,你害怕什么?》 儿童哲学智慧书 这是一套图文并茂、热销全球的优质哲学图画书,曾获法国最佳童书奖,中国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青少年图书等奖项。丛书共分九册,集合了孩子们最常提出的诸多问题——从生命起源,到自我认识,从日常生活,到人际交往……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好奇与迷惑,而它背后是人生必须解答的哲学思考。 (第一辑、第二辑)[法]柏尼菲/著,[法]卢里耶等/绘接力出版社 《知识,是什么?》 《好和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我,是什么?》 《生活,是什么?》 《社会,是什么?》 《自由,是什么?》 《情感,是什么?》 《艺术和美,是什么?》 大师经典哲学绘本

幽雅恬静、富有诗意的文字,色彩沉静、意境悠远的图画,耐人寻味的哲学故事,不仅适合亲子共读,更适合所有成年人细细咀嚼,用心品味大师笔下的世界,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生命与我们所处的社会。 [德]菲特/著,[德]波阿提里思克/绘王星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12.2 《画家、城市和大学》 《当颜色被禁止的时候》 《收集思想的人》 《擦亮路牌的人》 小哲学家系列 跟所有的孩子一样,菲尔经常喜欢提问题,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这些问题很难回答……这是第一套为幼儿量身定做的“哲学”绘本,这是一次发现儿童、亲近童心的童话旅行。 [法]奥斯卡?伯瑞尼弗/文,[法]雅克?德普雷/图海豚传媒 《我与世界面对面》 《生活的意义》 《爱与友谊》 《妈妈,我为什么存在》 《老师,我为什么要上学》 《爸爸,你为什么会喜欢我》 《爷爷,我为什么不能做想做的事》 《人性的善与恶》 《人类的信仰》 爱的小哲学 什么是爱?什么样的爱是我最需要的?怎样去爱别人?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伤心或者孤独?时间慢慢溜走,我们该怎么把握拥有的时光。。。。。。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心中渐渐有了这样的哲学命题,这些关乎成长、爱、与人生的思索,实际上是发乎他们内心深处的萌动和羁绊,需要慰藉,更渴望启迪。 [荷]路易斯/编文,[荷]赛格勒/图漪然/译湖南少儿出版社 《全心全意——用心领悟生活的真谛》 《美妙的一天——爱你现在拥有的时光》 《我是你的——把真心送给最爱的人》 《和你在一起——用一生感受真爱》 《鼹鼠遇到爱——找寻心灵深处的爱》 童话庄子(1、2)

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思想的思考

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思想的思考 当时,怀着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情,踏入了向往的教师行业。可此时,面对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碰撞,使我陷入了教育思想的挣扎中。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中考高考转?年轻教师满怀着对素质教育的期待,以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却还是被告知以成绩分数论成败,事实证明:传统方式教学确实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不免心中起了疑惑:年轻教师该何去何从? 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人口压力和竞争的加剧。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认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有出路,上了好大学才有好工作、好生活。家长这样考虑并没有错,这确实是我国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能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学业竞争。基于社会和家庭给予学校的压力,学校不得不以更多的学生能考上好大学作为奋斗的目标。随之而来的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 2.人才观念的单一。这个社会需要人才,但应试教育却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目前对人才的理解太单一:唯

有考上好大学才是人才。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贯穿于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我们的孩子在应试教育模式的观念下成长。这种人才观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低下等等。 3.有待改进的职称评定制度。教师的工资与职称紧密相关,而评定职称的主要根据就是学生成绩的高低。这就促使每个老师想法设法提高学生成绩,不少的教师只重视教学成绩,凡是考试需要的就认真地学习,且不惜加班加码;不需要考的内容就不学习;教师在课堂忙于讲课,学生课后忙于作业,师生把精力花在无限制的重复性的练习和复习上,为的就是为考试争个好名次,有利于评职称。这样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教育方法中,素质教育很难实施下去。 改变一种旧的传统教育模式实属不易,前进路上总是充满荆棘,但我们还是要努力朝素质教育目标迈进。怎样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个老师点亮心中的那盏灯,指引前进的方向。对此,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更合理的筛选人才机制 “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考试卷子上的分数,考个卷面上的高分才是王道。这样的教育方法,无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无视学生个性特长和个别差异,学生只是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状况,师生的心理压力都很大,身心也都十分疲惫,学生并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势在必行,教师应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论文-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实际上,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与数学有关系,如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眼光去欣赏树枝的生长规律,也可从国徽的设计中看到黄金分割的运用,从统计和概率的角度去看一场球赛,等等。已故数学大师省身有言:“数学很好玩”。如果学生觉得数学很好玩就会对数学产生无限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 在学习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大爷为什么上当了? 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今日,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5元,10人一的团体票每30元,购买5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 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团体票,再买7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买4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读书心得

《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 践》读书心得 最近,我阅读了郑毓信著的《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这本书包括数学教育哲学概论,多元的、辩证的数学观,数学教育目标的现代发展,数学教育的文化相关性,学习理论的现代发展,数学教学的现代研究,关于课程改革的若干深层次思考等内容。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在数学教育哲学领域内的最新工作,一方面从理论高度对数学教育的一些重大问题 (如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和中国数学教育的界定与建设等)作出具体分析,从而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哲学的实践功能;另一方面,又以相关实践为背景对数学教育哲学的各个基本问题作出更为深入的思考,从而进一步促进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是这一著作的主要特点,也可被看成是中国数学教育哲学未来发展的必然途径。 读了《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数学。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现代社会的发展又需要精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的人,全盘否定精英教育的价值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大众数学教育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有解决大 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冲突的意思,认为大众数学与精

英教育并不对立。“恰恰相反,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现代数学分支的原始生长点,它为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数学:如果新的改革是以降低要求、放慢进度来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那么,无论对此作出怎样的辩护,我们都不应回避必然会对我国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这样的事实。显然,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容易解决。稍有一点专业知识的人都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精深的数学专业素养是不可能领略数学之美、透彻领会数学内蕴之深厚的。大众数学教育所倡导的数学教育思想必须依托于数学学科的成熟发展。 二、奥赛难题要不要做。现在那么多数学家反对奥赛,认为目前奥数教育的泛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休息健康,更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是完全违反教育规律的。而我们的社会、家长和一部分教师却乐此不疲,一个班级只要有一位学生家长送自己的孩子去校外学习,保证其他孩子的家长里就坐不住了。奥数的培训与竞赛属于面向少数有天分学生的精英教育,中高考加分政策的出现是人才选拔机制的优化,如果以这两个没有悬疑的概念本身为基点,把话题纠结在哪个年龄段涉足奥数为宜、奥数摧残中小学生的表现有哪些,如此就“奥数”说“奥数”,那么争论就会沿着这些枝蔓“跑偏”以至无解。孩子千辛万苦换来的奥赛成绩,只要能在小升初、中高考的竞争中起到百分之一的作用,家长就愿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加以阻止呢。

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

关于哲学问题的一些思考 读《西方哲学史》实在是不好意思,这个文章是在第十周写完的,当时没注意到具体的细节,不知道能不能通过。。。。。。 听了方老师的课,收获颇丰,方老师总是这样,先给出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貌似不可争辩的一些个结论,然后经过无懈可击的逻辑推导,让我们发觉自己是多么的愚蠢,自己习以为常的理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些以前没有思考过的但又不得不去思考的基础的问题。下面是我的一点思考,见识浅薄,见笑了。 首先,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一门真正的自由之学,它一切思辨的素材必然来源于生活,哲学必然是关注世界关注人生的,他更多的是生活的一种外延,他也必然有时代发展的印记,这一点从自然哲学到人生哲学的变化便可以体现出来,从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与角色中也可以体现出来——为什么在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时代代表理性指引人类前进道路的哲学到中古会变成宗教的仆人?这仅仅是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吗?仅仅是哲学自己的原因吗?以为每一个思想浪潮的背后多影藏着一个历史的暗流,人类的思想不可能完全的超脱于人类的生活。是故,当希腊化时代来临,人类每天面临着战争痛苦的时候,传统的哲学便再难成为人们的指路明灯,转而“治愈系”的人生哲学便孕运而生,人们关于幸福成功的定义由积极转变为消极,之后人生哲学也不能是人类摆脱痛苦烦脑,便需要宗教来给人以幸福。 其次,哲学家也是关注生活的,关注人生的,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就着自己的好奇而去做一些与生活无关的研究与讨论,因为脱离了生活的研究与讨论是无结果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告诉你,克贝,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热切地希望知道那门称为自然研究的哲学,希望知道事物的原因,知道一件东西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产生,为什么消灭。我认为这是一件很高尚的事业。······最后才得出结论:我自己是完全没有能力作这种研究的,绝对不行;人唯一能做的便是认识你自己。” 想到哲学与哲学家的意义,不禁想起苏格拉底之洞,一个哲人他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可以发现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里永恒不变的实体,他是选择像赫里科特利那样做一个高高在上的人,还是回到洞穴中,告诉其他的人,原来世界是另一番景象,苏格拉底选择了后者并为之付出了生命。这并不是反对哲学的原动力是好奇,只是说明了哲学是可以有用的,哲学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世界,当自己身边的人,当自己的国家与民族遭与苦难时,哲学家必然是想着去解救他们。当然,我依旧以为哲学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是为学术而学术,为求知而求知,它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后来想了一下,大概是这样子罢:哲学本身是一门自由的学科,但是哲学家却不大会做到“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习惯才是生活最伟大的导师,当李刚的汽车驶向一个认为虚空是世界本质的人时,他不可能不躲开,习惯使他这样,并不是高深的理论使他这样。

西南大学《儿童哲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412)《儿童哲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 1儿童 2移情 3意识层面的审美 4儿童艺术 5行为层面的道德 6意识层面的道德 7儿童精神世界的丰富性 8儿童游戏的超现实性 9精神层论 10童年原型 11贝尔定律 12马修斯 13童年回归 14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论 15道德 16生理水平的道德 17儿童的伦理学 18科尔柏格的个体道德发展阶段论 19利他行为 20个体精神成长的有限性 21儿童认识的主客体一体化 二、简答题 1儿童梦想的功能 2简述儿童伦理学的性质 3简述儿童道德的发生机制 4简述儿童的哲学的特点 5简述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6阐述儿童梦想与儿童艺术的关系 7简述人类文化与个体精神之间的关系 8简述马修斯的儿童哲学观 9简述雅斯贝尔斯的儿童哲学观 10简述儿童精神成长的阶段性 11简述认识进化的阶段划分 12简述儿童艺术的性质 13审美与认识有何区分 14简述学习儿童哲学的意义 15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谈儿童认识的发展历程

16为什么说儿童有自己的哲学 17简要阐述儿童是成年人的根基 18简述儿童是成人之父的内涵 19为什么要研究儿童的艺术 20述游戏与儿童的梦想的关系 21儿童时期的科学探索对个体成长的意义 22如何理解梦想把无人性的世界变成人的世界 23童艺术的性质决定其迷人气质和内涵的主要表现 24从人类基因开放性角度谈为什么教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论述题 1论述儿歌与儿童的梦想 2运用工作实际谈儿童游戏是创造性的源泉 3如何认识艺术与儿童梦想的关系 4运用实际案例论简述童话的哲学意义及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5结合实际论述如何理解儿童的道德认识是儿童对“外部道德主体”之行为规则的建构6客体演进对儿童审美表现的影响是什么 (0412)《儿童哲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儿童 儿童概念从广义上讲其时限直抵成人期下缘,也就是说包含着青春期,而狭义的儿童概念是不包含青春期。儿童哲学中儿童采其广义。 2移情 移情是主体将自身投向外部世界,是主体将自己的感受加之于外物的审美状态,是一种即把自我移入到对象中去,使主体在肯定自我的前提下把握客体,使客体服从于自己审美行为。 3意识层面的审美 意识层面的审美是超越生理与本能层面的审美,使审美达到自觉,由意识控制的审美行为。 4儿童艺术 儿童艺术是儿童在整体发展过程中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儿童年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其从情感层面对自身精神生活的一种生动表达。 5行为层面的道德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超常儿童教育论

超 长 儿 童 教 育 论 姓名:刘军 班级:11级特殊教育班

导言 谈及超长儿童教育,人们总会感觉很神秘。目前,我国超常儿童教育教育发展还不充分。走进中小学,你会了解到学校了的实验班金英班,这大概是超常教育的示范,这种形式的超常教育也只是从智力上考虑教育,却忽略了非智力、创造力等等其他因素。为了弥补现实中超常教育实践的不足。我不得不深入的研究常常教育。我对超常儿童教育的研究,是深入的了解超常儿童的身心特点、借鉴中西方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当代超常儿童教育的缺陷来研究的。下面我将向大家展示我的研究成果。

目录 第一章超常儿童的身心特点 超常儿童 第二章超常儿童的教育 (一)超长教育的性质 (二)超常教育的任务 (三)国外教育模式 第三章目前我国超常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反思

生活中,你可能亲眼教过或是听说过某些儿童特别聪明。有很小就会奏乐器的、算数能力强、绘画、作诗等等。由此,我们会对超长儿童非常感兴趣,也许你会问“他们为何那么聪明?”和“我们怎样教育这些儿童呢?”等等 下面我们来了解超常儿童 与普通儿童相比,他们有以下优越之处: 一、超常儿童 1.超常儿童是相对常态儿童而言,超常儿童是儿童中智慧才能优异发展的一部分,他们与大多数智能中等的常态儿童之间虽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又有共同性,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超常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单纯是先天赋予。先天素质虽然为超常智能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但需要适合的教育和环境条件才能成为现实。它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3.超常智能是稳定的,但也是发展变化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预测终身的指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超常儿童的智能可能加速发展,也可能停滞甚至后退。这取决于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提供的学习机会、教育条件、本人的个性特点以及主观的努力等多种因素。“小时了了,大未必住”的例子占代有,现代也有。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一样都在成长的过程中,称他们为超常儿童似乎更切合实际。 4.超常儿童心理结构不仅仅限于智力、才能方面。还包括创造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