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2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2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2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2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的阅读方式,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2、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3、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

4、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激发对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1、品味关键语句,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2、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激发对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二、词语积累

乙醚(mí)虫豸(zhì)硌(gè)犁铧(lí)(huá)

脐带(qí)真谛(dì)噎(yè)筛糠(shāi)(kāng)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讲述故事内容

课文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不是身历此时此境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2、在沙漠中心,“我”遭遇了哪些痛苦与煎熬?

⑴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

⑵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

⑶感到呼吸困难。

⑷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

⑸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

⑹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

⑺沙漠里白天炽热,夜晚寒风侵袭。……

3、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4、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四、质疑探究,理解关键句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五、拓展延伸

1、2002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

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2、中国古典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

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3、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

六、课堂小结

人生的道路不会一马平川,也不是一帆风顺,每个人喜欢的生活是不同的,每个人对成功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人类进步、文化多元的标志。我们不强求一致,只要是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利于人类整体的生活、人生态度都是可取的,并且应该得到尊重。我想对于本文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能力。要记住:

面对生活,豁达而不旁观,一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莹中坦然释放,任凭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面对生活,清爽而不冷漠,一如心存高远的溪流,于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荏苒,执着地一路欢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在沙漠中心》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在沙漠的中心》教学设计Array设计人:纪芙蓉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品味重点语句,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感受主人公的心理路程。 3、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学习重点: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预习设计: 一、预习任务 任务一: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任务二:标出段前序号,划出生字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任务三:默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什么人在沙漠怎么样,为什么会在沙漠那样) 任务四:初步感受人物形象,说说你的认识。 二、预习内容 (一)认知前提 20世纪的航空事业:20纪初的飞行,飞机制造技术不完善,信息技术不发达,天气预报不准确。飞行是一项冒险的事业,飞行员每一次驾驶飞机上天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开辟新的航线更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故事背景:圣埃克絮佩里和机务员曾盲目撞在利比亚沙漠地。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碛上东奔西走。(二)新知认知 1. .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国家)作家(人名),1935年,他的西茂恩号飞机在撒哈拉大沙漠靠近利比亚边界的地方坠落,经过三天的漫长等待,他和他的同事被北非贝督因人救了出来。其代表作有《》、《》、《》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打嗝()协()奏躯壳()ji?()毛lí()明ji?()毛 遮bì()遗hàn()真谛()辐()射筛()糠打嗝()协()奏躯壳()口干舌zào() 3.解释下面的词语。 身不由己:卷土重来: 死得其所:芸芸众生: 4. 作者在沙漠中遇到了、、等问题,他的心理 变化过程可以概括为:——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主人公、的精神品 质。 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文秘写作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xx-10-2817:03:35作者:肖培东来源:金台教研网浏览次数:1文字大小:【大】 【中】【小】 教学目的: 1、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教学重点: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1.生(课前几分钟)齐读课文。 2.上课后,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问三四个学生:你读了几遍课文?你认为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要有目的性地读课文) 3.叫三四个学生概述文章内容(语言简洁)。 讨论明确: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三处带引号的句子

A.我对自己说:“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B.于是我的思绪有点乱,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一棵干枯得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 C.“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5.学生齐读ABC三句,并将三句分类。 讨论明确:AB句写心理活动,C句语言描写。 二.研读课文(抓住文中的三句话,依次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1.感知绝望 (1)生齐读A句 (2)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别的”、“大限”几个词,将作者的痛苦绝望的感情朗读出来。)反复将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读到位。 (3)指导学生具体体会作者绝望的情感。 设问:从哪语句看出“我”此时很绝望?(从文中找句子,并读出情感) A.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注意“很快”重音朗读) B.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不只是”一词,体会作者内心的绝望。) C.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儿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儿遮蔽。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体会句子中数量词的用法,去掉数量词后句子效果对比。) (4)体会心理描写的方法。 从课文(具体段落)中任找一段话,运用“我对自己说:‘____

《中心对称》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4)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中心对称》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日常生活中与中心对称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成中心对称的本质,就是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为另一个图形绕着该点旋转180°而成.掌握连结对称点的线段经过对称中心并被对称中心平分的基本特征. 3、在学生认识中心对称的基础上,熟练地画出已知图形关于某一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别中心对称图形和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基本特征. 2、熟练地画出已知图形关于某一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难点: 1、探索图形之间变换关系,发展图形的分析能力. 2、一个图形经过两次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用投影仪展示下面三个图形: (3) (1)(2) 问:这三个图形有何异同的特征?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

二、引出课题: 这三个图形都是绕着中心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能与自身图形重合,它们都是旋转图形,但它们旋转的角度不一样,其中(2)图的旋转度是180度,它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图形——中心对称图形. 三、新知探究: 1、从(2)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中心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称为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点叫做对称中心. 指导学生作出一个三角形绕一点旋转180度后的三角形. 2、利用投影仪显示的下面的图形后提出问题: A B C E D (1)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码? (2)△ABC 与△ADE 成中心对称码? 教师在同学的交流评价中进一步阐述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区别. 3、用投影仪展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A , 利用电脑展示:△ABC 绕着点O 旋转180度的运动过程.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概念:把一个图形绕着中心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ABC 和△ADE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点A 是对称中心,点B 关于中心点A 的对称点为_____;点C 关于对称中心点A 的对称点为_______;B 、A 、D 在_______上,AD=_______,C 、 A 、E 在_______上,AC=_______,AC_______ED ; 教师与学生合作归纳出中心对称的特征: 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结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反之,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结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

祝福教学设计完美版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时安排】 3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1] 相关知识 《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出版。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11篇。《祝福》是第一篇。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社会现状,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活动: 活动一:导入新课:鲁迅《自嘲》一诗 活动二:回顾知识点:小说是什么?(定义) 师生互动,回答: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出示幻灯片)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出示幻灯片)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活动三:回忆:情节包含几个阶段呢? 学生回答:一般包含(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 思考:本文是不是按照这个顺序安排的情节结构呢?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明确:本文是按照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来安排的,是倒叙手法。 活动四:倒叙的手法的作用?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活动五:祥林嫂就是在家家户户祝福声中死去的。她死了,没有人为她难过,没有人为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在沙漠中心》预习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2 《在沙漠中心》预习学案 一、基础常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乙醚虫豸硌犁铧 脐带真理噎筛糠 篱笆打嗝辐射芸芸众生 2.依据下列的解说,写出相关的词语。 (1)释教指全部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很多的平常人。() (2)比方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颤栗。() (3)比方失利之后从头康复实力。() (4)描绘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5)自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不接受他人的定见。() 3.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国作家 _____________。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2)本文首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作者在沙漠中遇到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问题,他的心思改变进程能够归纳为:______ ______ _______ ,从中咱们能 够体会出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精力质量。 4.预习后的疑问: 二、常识链接 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位置的作家,但 他的终身首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从1921年服兵役学习飞翔;1926年进入法国的一家航空公司作业;1929年协同法国 闻名飞翔员梅尔莫兹、吉约梅拓荒非洲——拉丁美洲航线;第二次世界大战迸发,逃亡美国;1943年潜回北非,参与法 国抵抗运动,至驾驭侦查飞机殉难停止,他的终身是飞翔员的生计。他的小说特点是环绕他自己的航空阅历,描绘了其时法国飞翔员的惊险豪放的日子。

《祝福》教学设计 海南教赛获奖作品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旨。(幻灯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因为小说是通过安排情节、设置环境、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旨。 昨天我们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么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告诉大家,“祝福”是什么意思? ——“祝福”字面的意思是:祝人平安幸福。 小说中的“祝福”具体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为的是“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那么鲁迅的这篇小说为什么要命名为《祝福》呢? ——“祝福”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典型环境。(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则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明确故事是在祝福中开始,又是在祝福中结束的,所以它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典型环境)(幻灯显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个典型环境。 二、赏析典型环境(8分钟) 1、请同学们齐读小说第2自然段中有关“祝福”景象描写的句子。 2、请同学们找一找在“祝福”中男人在做什么,女人在做什么? ——男人祭祀、祈福,女人劳作 3、在“祝福”中男人和女人分工的不同,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鲁镇是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封建守旧的地方。(学生能答出男尊女卑即可。若学生答不出来,则教师说)(幻灯片显示) 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祥林嫂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么祥林嫂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 三、品析祥林嫂的形象(20分钟) 1、小说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地方有三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把它找出来。(幻灯片显示)(学生齐读)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临死之前:“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为什么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幻灯显示) ——死了当家人,是个寡妇。(幻灯显示) 3、她是怎么来到鲁镇的?——逃出来的(幻灯显示) 4、为什么要逃出来? ——不想再嫁。(如果学生找不到,就引导学生读18页的相关内容) 5、为什么不想再嫁? ——因为按封建礼教要求,女人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一个女人如果再嫁就不是人了。她的逃婚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第一次抗争。然而这次抗争失败了,她被她婆婆抢了回去,卖给

《在桥边》导学案

《在桥边》导学案 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孙小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词语 2、理清文章的情节,在情节的行进中,体会“我”的情绪变化 3、思考并领悟对处于困境中的人出给予物质帮助之外,还应给予精神关怀这一道理。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归纳、演绎、朗读、抓关键词句等 【课堂导入】今天天气阴沉,天空灰灰的,沉沉的,然而我们教室确是拥挤而有 序的,即将也是热闹的.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专家莅临指导.(掌声)怀揣着一份好心情,我们一起去德国的一座大桥边,看看发生了什么故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伯尔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伯尔的创作题材有所变化,主要描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有时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揭露和批评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 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成名作《正点到达》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又名《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 2、翻阅工具书,解决重要字词,学会用成语造句。 3、整体感知:请用一两句话简述故事情节。 明确: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4、那么《在桥边》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全文共9段,请大家根据小说的情节运行流程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发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以及他对职业的态度。(现实生活乏味) 发展:4-5段,主人公暗恋过桥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暗恋过桥姑娘)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在沙漠中心》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2 《在沙漠中心》课中导学案 【学习方针】 1.理清课文叙说的次序及头绪。 2.品尝要害句子的意义,了解作者的优秀质量 3.领会生命的意义,培育勇于面临波折的坚强意志与质量。【学习进程】 一、导入 你见过沙漠吗?谈谈你对沙漠的观点? 二、预习查看 1.查看预习学案的完结状况。 2.查看课文吟诵和字词的掌握状况。 3.查看收集的作者、著作等状况。 三、全体感知 1.快速阅览要依据要求,捉住内容要害,捉住要害字词句段,默读课文,不重读不回读。 2.速读要求:

①默读,不要朗诵,力戒回读。(培育学生专注阅览的才能) ②调整阅览速度。(依据阅览资料和阅览时刻而定) ③捉住内容要害、要害词句来阅览。④标出段前序号。 3.著作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优点? 4. 在沙漠中心,“我”遭受了哪些苦楚与折磨?怎么处 理这些苦楚? 5.面临这些苦楚,作者心境产生怎样的改变?(先找出 表达作者心境的句子) 四、评论研讨 1.圣埃克絮佩里在荒芜的沙漠中终究阅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2.(1)请找出表达作者心境苦楚的句子,并领会一下。 (2)请找出表达作者心境失望的句子,并领会一下。 (3)请找出表达作者心境安静的句子,并领会一下。 (4)请找出表达作者心境达观的句子,并领会一下。 3. 深陷窘境的“我”能忍耐巨大的苦楚,表现出主人公 怎样的精力? 4. “我”为什么能从苦楚、失望转变为安静、达观的呢?

5. 阅历屡次生与死的斗争,圣埃克絮佩里向咱们展现的 人生意义、举动价值,文中是怎么表现的? 6. “我”所以为的“日子”的意义是什么?(要害研读13、16、19段) 7. 齐读20-21段,想想圣埃克絮佩里的阅历给咱们带来 了怎样的启示。 8.作者为咱们提醒的“探险”的真理是什么? 9. 作者用很多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临死亡威胁时的感触,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络作者的生平,你以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五、品尝言语 细读课文,细细品尝下列句子的意义。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仅仅 夜晚的冰冷。 2.北风就像平原上的马队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 以逃避它的来犯。

祝福优秀教案

祝福 鲁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导入: 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和姓,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没有名字。她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祝福》,看看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是如何把一个善良的妇女逼上绝路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一)自读课文,注字音: 钝dùn响间jiàn或惴zhuì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chú寒暄xuān 谬miù种形骸hái 拗niù不过 沸fèi反盈天新正zhēng 贺家墺ào 呜咽yè桌帏wé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èng 咀嚼jǔjué 陈抟tuán 朱拓tà荸荠bíqí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__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 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 年回国。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 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 文末编》。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在沙漠中心》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在沙漠中心》导学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 2. 培养学生快速月的课文的能力并感知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作者的优秀品格。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知识链接 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法(国家)作家圣埃克絮佩里(人名),其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1.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自主学习 1.词语积累 乙醚()虫豸()硌()犁铧()() 脐带()真谛()噎()筛糠()()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2.请一位学生叙述故事内容 合作探究 一、速读,感知内容,走进作者内心: 速读要求:①默读,不要朗读,力戒回读。(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能力) ②调整阅读速度。(根据阅读材料和阅读时间而定) ③抓住内容要点、关键词句来阅读。 ④标出段前序号。 1、学生自由默读,教师适当巡视。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提示:可在题目加前后词语 3、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坠机后遇到了哪些死亡危险?(提示:有针对性速读1.2小节。) 4、请设想一下,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做?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多媒体设备适用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1)

《祝福》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细节描写的分析来把握人物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设想: 一、导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更是希望的开始,但对于祥林嫂而言,春天却是悲剧的开始。青春年少的她在夫家作牛作马,失去了一个少女最美的春天;当她满怀希望等着小自己十岁的丈夫长大能给自己一些依靠时,却在这一个春天失去了丈夫;而又是一个春天,不幸继续延续她不仅再次失去丈夫而且还失去了她所有的希望——儿子阿毛;于是在她生命的最后一个春天的开始——新春的祝福声中死去了。鲁迅先生把祥林嫂的不幸都安排于春天,是别具匠心的。把一个女人悲惨的一生安排于充满希望和快乐的环境中,在写法上叫做——以乐景衬哀情。 二、祥林嫂的一生无疑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她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封建礼教 三、谁造成了她的悲剧? 首先是“我”的逃避回答起了最后的助澜作用,以我与祥林嫂之间的对话分析为重点。 问题:①我与祥林嫂对话的中心是什么? ②祥林嫂希望灵魂是有还是无?如果有会怎样?如果无会怎样? ③我的回答是什么?我为什么不正面回答? 其次是柳妈为代表的鲁镇民众的冷漠与麻木;

问题:①鲁镇民众对祥林嫂讲述的阿毛的故事有没有同情?为什么? ②柳妈对祥林嫂“一女嫁而夫”是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③“捐门槛”这件事对祥林嫂有何影响? 再次是四婶为代表的帮凶的轻视利用; 问题:①“你放着吧,祥林嫂!”“祥林嫂,你放着吧!”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②四婶与祥林嫂的是什么关系?她对祥林嫂有没有同情? ③她对祥林嫂无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最后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残酷压迫。 问题:①鲁四老爷是什么身份?从哪里看出的? ②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是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我”逃避责任;作为同一阶层的鲁镇民众麻木冷漠;再加上四婶那样雇主的轻视利用;尤其是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无形的残酷压迫,祥林嫂不死不行呀!正如丁玲所说“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五、鲁迅先生曾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镇就是那令人窒息的千年“铁屋”的缩影。而鲁迅先生的目的不正是号召国民奋起摧毁这千年铁屋吗?他用自己的笔为当时正在为名民主解放奔走的勇士们提供了文艺上最有力的援助。 作业:课本P24页研讨与练习第二大题,第三大题 “红对勾”练习手册 P107页 3——8题 P108页第 15 题 P109页 7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 《在沙漠中心》教案

《在沙漠中心》教案 法圣埃克絮佩里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4.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 1、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 2、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过程和方法: 1赏析法和探究法结合。 2、多媒体:PPT课件 3、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1.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作者的优秀品格。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程序:多媒体图片导入: 教师问:同学们请看这迷人的景象,同学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什么景象?抽一名学生讲述。 师结:师:是啊,在沙漠中心,我们的脑海也许会浮现出漫漫的黄沙、美丽的绿洲、孤独的驼队,还有那奇幻的海市蜃楼……但今天,我们无暇顾及这令人神往的沙漠风景,试想当我们孤身一人在沙漠之中,陷入困境时,我们会遭遇什么,我们会想到什么又该怎么办,现在让我们随同圣埃克絮佩里一起走进沙漠之中…….. 第二程序:走进作者

作者介绍:圣埃克絮佩里于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他曾经有志于报考海军学院,未能如愿,却有幸成了空军的一员。1923年退役后,先后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1926年,圣埃克絮佩里进入拉泰科埃尔航空公司。在此期间,出版小说《南方邮件》(1929)、《夜航》(1931),从此他在文学上声誉鹊起。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的大地》问世。 1935年1-5月,以《巴黎晚报》特派记者身份到莫斯科采访,先后撰写了六篇通讯发表在《巴黎晚报》上。(这些文章后被收入杂文集《生活的某种含义》) 驾机'周游地中海',替'法航'进行业务宣传到处演讲。12月29日,自费驾机飞往西贡,试图以七十小时飞完巴黎到西贡的航程,以此打破纪录获取十五万法郎的奖金。但由于飞机发生故障,迫降在开罗附近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圣艾克絮佩里与机械师普列夫一起在绝望的情况下跋涉了五天五夜,被一支骆驼商队救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重入法国空军。后辗转去纽约开始流亡生活。在这期间,写出《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1944年返回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在当年7月31日的一次飞行任务中,他驾驶飞机飞上湛蓝的天空,就此再也没有回来,下面我们就看看他在沙漠中遭遇了什么,想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第三程序: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这篇课文并初步感知其中内容。快读要求:①默读,不要朗读,力戒学生倒回去读。(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能力)。②调整速度。(根据阅读材料和阅读时间而定)。③抓住内容要点、关键词句等指导阅读。接着学生自由默读,教师适当巡视。 (2)为题目加前后词语 得出“我在沙漠中感受和思索”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祝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 鲁迅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三课时 预习指导 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在沙漠中心》导学案设计

《在沙漠中心》导学案设计 《在沙漠中心》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3、学会品读重点语句,体味其精妙。 4、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培养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探究其源本、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 【知识链接】即使是绝望,仍要选择上路;即使是面对死亡,仍要选择卷土重来。圣埃克絮佩里就是如此的人、(教师补充作者简历) 在服兵役期问通过了飞行员合格证书、尝试过多种职业之后,她成了民航驾驶员,先后驾驶过邮运飞机与法航班机、当时飞行依然一件冒险的情况、特不幸运,她们在绝望的情况下,在沙漠里跋涉坚持了五天五夜之后,被一支骆驼商队救出。但幸运之神不估计永远眷顾她……1944年尽管她当时差不多超过了年龄限制,在她努力的争取下,依然又服起了

兵役、7月31日,她为了拍摄法国南部的地面军情况况,为盟军着陆作准备,驾飞机从法国科西嘉岛起飞,去地中海及阿尔卑斯山上空执行空中侦察任务,结果一去不返……没有人明白,刹那间发生了什么,没有人明白,刹那间这位飞行家兼作家的圣埃克絮佩里有多少感受要抒写。这一切都成为了永远的遗憾。2019年7月,法国文化部的打捞小组正式宣布,她们在马赛外还发现了60年前失踪的圣埃克絮佩里驾驶的飞机残骸,从而揭开了她的生死之谜。20纪初,飞机制造技术不完善,信息技术还不发达,天气预报也不准确。因此当时的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冒险,飞行员每一次驾驶飞机上天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自从莱特兄弟制造了飞机后,有特不多飞行员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蓝天之上,开辟新的航线既是一种探险更是一种冒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目标】 1、自学积累字词、 2、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对课文作自我解读、 【预习内容】 1、标出段前序号,划出生字词,计时快速阅读课文,测测您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19 黔之驴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19 黔之驴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明白本则寓言的哲理。(重点) 2.会翻译本文并记住重点实虚词及词类活用。(重点) 3.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导入:相信大家读过许多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等。那么你知道“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故事吗?本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1.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你能写出几个寓言故事:) 2.关于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试着记忆) 3.写出分别带虎、驴字的成语或俗语各5个 4.熟读课文,对照文章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5.自测一下 ⑴解释加点字 蔽.林间窥.之()( )慭慭 ..己也( ) ..然( )虎大骇.( ) 益狎.( )以为且噬 ( )益习.其声( ) 荡.倚冲冒.( )( )蹄.之( )虎因.喜( )因跳踉大?.() (2)翻译下列句子 蔽林间窥之: 船载以入: 益习其声: 莫相知:

荡倚冲冒: 二、课堂合作学习 1.组内互查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2.自学展示:(1)朗读课文(各组以自己的方式朗读) (2)每组翻译课文1-2句(可将本组任务写到黑板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对于拿不准的词语记出来展示到黑板上,全班进行讨论。 3.合作探究: (1)一词多义 ①、以为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b.以为且噬己也() ②、然 a.慭慭然,莫相知。()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③、之 a.黔之驴 ( ) b. 虎见之 ( ) (2)词类活用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 ③、稍近益狎近: ④、尽其肉尽: (3)本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请写在下面。由本文演化出的成语有几个?写出来。 (4)本文对老虎的动作和心理描写非常细致,请分别按照“见驴—惧驴—识驴—吃驴”找出这此典型的词语,并做简要分析,在小组内交流。 (5)有人认为,驴可以避免被老虎吃掉的命运,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当堂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远遁(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从《呐喊》到《彷徨》的心路历程,认识其作品“色貌如冰,肝肠似火”的特点。 2、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 3、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时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以及与祥林嫂的对话,理解“我”呈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2、重点分析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不同经历,以及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变化,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探讨把祥林嫂推向死亡深渊的社会因素。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一一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 《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便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问题:为什么要以我为叙述者? A不以“我”为叙述者行不行?(替代法) 在鲁镇,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或客观看待祥林嫂;而祥林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命运会这样悲惨。那么,能不能设置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如果这样就不会有“我”的故事了,而“我”也是毁灭祥林嫂最后一线希望的关键点,失去了对当时知识分子的反思。鲁迅创作《彷徨》,越到后期创

在沙漠中心导学案

在沙漠中心导学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在沙漠中心》导学案 学习目标1、学习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感受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的品质; 3、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以及克服险境、勇于拼搏的精神。 了解作者:圣艾克絮佩里是法国优秀的飞行员,被称为“蓝天白云的耕耘者”。他常常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写入作品。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有人这样评价:万丈红尘的商业社会里,读这样的作品会让你重新变得纯净和坚强。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人类的大地》等。 学习过程 一、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国作家 ______________。其作品多描述飞行员生活,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辐()射筛()糠打嗝()乙醚()犁铧()虫豸()协()奏躯壳()真谛()噎住()jié()毛 lí()明口干舌zào()遮bì()遗hàn() 二、速读课文,感知内容,走进作者内心: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提示:可在题目加前后词语,概括应该包含人物+事件)

例:《在沙漠中心》写___________(人物)因飞机坠毁被困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事件)。 2、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写了“我”濒临死亡的处境以及面对死亡,从痛苦、绝望到坚定、顽强的心理活动过程。请根据记叙内容划分文章层次,划分时要注意从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语言标志,思考自己划分的理由。 3、请同学们谈谈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 4、当时作者和同伴置身沙漠,遭遇了哪些艰难处境采取了哪些应对办法有何生理反应请找出相应的语句认真体会。 5、请设想一下,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做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圣埃克絮佩里是不是陷于绝望之中,一蹶不振,束手待毙呢他的心境有了怎样的转变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完成课后习题一) (1)表达作者心情痛苦的句子: (2)表达作者心情绝望的句子 (3)表达作者心情乐观的句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