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论赵良嗣与宋金“海上之盟”

【文献综述】论赵良嗣与宋金“海上之盟”

文献综述

人文教育

论赵良嗣与宋金“海上之盟”

一、材料来源情况

李小红老师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线索。

然后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通过数据库查找相关的期刊来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如赵永春、厉永平《宋金“海上联盟”期间的领土交涉----以赵良嗣<燕云奉使录>的记载为中心》(《北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北宋联金复燕的活动及其经验教训》(《历史教学》1987年第10期)等等。然后在资料室找到了许多相关的原始著作,如脱脱等所著的《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等等,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

此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比较和分析,对这一课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最后,根据对这些研究的归纳总结,写出自己的认识。

二、关于北宋灭亡原因的研究

关于北宋灭亡的原因,历来争论颇多。代表的主要观点有三种,一种是将其归结为宋徽宗、蔡京君臣的昏庸无道、文恬武嬉,腐败亡国;一种是把它归祸于王安石变法;还有一种是北宋不该和金人联合灭亡辽国。

(一)腐败亡国。现在多数人持此观点。12世纪最初的25年,是宋徽宗统治的年代。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他以蔡京为宰相,同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杨戬、朱勔、李彦、高俅等人结成反动的统治集团,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如著名宋史学者张邦炜认为:“北宋绝非落后挨打,实因极度腐败而亡国。”显然,腐败是北宋灭亡的一大主要因素。腐败使北宋丧失了在综合国力上的优势,国家机器瘫痪,军队遇敌即溃。这时勃兴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金政权挟灭辽之威攻宋,结束了这个腐朽政权的统治。

(二)与王安石变法有关。该观点截然分为两派,第一派认为北宋由于废除王安石变法、因循守旧而亡,即“唱着老调子亡国”。如鲁迅在其杂文《老调子已经唱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中曾写到:“宋朝的读书人讲道学,讲理学,尊孔子,千篇一律。虽然有几个革新的人们,如王安石等等,行过新法,但不得大家的赞同,失

败了。从此大家又唱老调子,一直到宋朝的灭亡。”可见,鲁迅先生认为北宋的灭亡是由于废止王安石变法、因循守旧而亡,不少人持此观点。第二派观点则与第一种正好相反,认为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推行王安石变法所致,将责任归罪与宋神宗、王安石,即所谓的“唱着新调子亡国”。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里提到南宋大臣赵鼎曾说:“至崇宁初,蔡京托名绍述,尽祖安石之政,以致大祸。”该观点有欠妥之处,因为宋徽宗、蔡京时期的变法与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不可同日而语。

(三)北宋不该和金人联合灭亡辽国。后世史学家多认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其实肇于“海上之盟”。这个观点亦有很多人支持。如中国辽金史学会理事关伯阳发表的《宋金“海上之盟”:加速辽国和北宋灭亡》(《中国文化报》2010年)里就认为“海上之盟”的最大赢家不是宋朝而是金国。对北宋来说,联金灭辽的战略选择犯了方向上的错误,得到几座空城的所谓的胜利,代价过于惨重,而金国通过“海上之盟”才真正强大起来。没有“海上之盟”就没有以后的“靖康之变”,就没有北宋的灭亡。

此外关于北宋灭亡的原因还有人认为是重文轻武所致、党争所致等。

三、关于宋金“海上之盟”的研究

海上之盟是宋辽金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 当时直接影响着宋、辽、金国家局势的发展和变化。对于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现在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对史实的描述。很多史料都有提到或者描述这个史实。原始的史料有如脱脱等所著的《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2年点校本),确庵、耐庵的《靖康稗史笺证》(中华书局1988年版)等等。重和元年(1118),宋徽宗派马植自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与金谈判攻辽。宣和二年(1120),又派马植赴金约盟,双方商定:金取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宋取燕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商定灭辽后,宋将每年给辽的岁币转给金国。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宋。双方不与辽讲和。以上和议,史称宋金“海上之盟”。结果宋攻辽失败,金攻取辽南京,双方几经交涉,金才答应交还燕云六州及燕京。金军将燕京城内财物和人口掳掠一空而去,宋到最后接收的只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虞云国的《细说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北京出版社2008年)、徐兴业的《金瓯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等等都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二)是关于“海上之盟”细节的研究。(1)领土纠纷的研究。赵永春、厉永平

《宋金“海上联盟”期间的领土交涉----以赵良嗣<燕云奉使录>的记载为中心》(《北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这篇论文研究了宋金“海上之盟”的领土交涉问题。徽宗命赵良嗣以卖马名义使金,缔结联金攻辽的盟约,徽宗打算收回的是燕云十六州的故地,却在御笔里只提燕京所管州城,这为“海上之盟”的领土交涉,自缚手脚。赵永春的另一篇《关于宋金“海上之盟”的几个史实问题》(《北方文物》1985年第2期)里重点探讨了金朝是否违约,燕地之民北迁问题,燕金代税钱问题等几个史实问题。

(2)“海上之盟”原因的研究。《宋人对辽朝的畏惧心理和“燕云”情结》(《史学集刊》2008年第5期)里作者认为御辽是宋朝的主要对外国策。不同时期,宋辽关系舒紧发生变化,但对于辽,屈辱和畏惧始终是宋人难以排遣的主要心态,并影响着宋朝的对辽政策。赵永春的《宋金“海上之盟”评议》(《上饶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里认为宋同女真建立和平交往关系,有一定的基础,是可行的,而当时辽政权已经十分腐朽,不宜保护,宋辽和好的关系有一定的局限性,用金钱来赎地亦未尝不可。(3)“海上之盟”的影响的研究。从宋朝的角度来研究的作品有如《从宋金结盟过程看北宋晚期腐败政治》(《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作者认为因北宋政治腐败及外交的失误,宋金结盟反而给徽宗君臣带来了亡国辱身的无尽悔恨。《北宋联金复燕的活动及其经验教训》(《历史教学》1987年第10期)《金朝争夺燕云地区的策略探析》(《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这两篇论文里也都认为由于宋朝政治上的软弱、军事上的无能以及策略上的失误,促使海上之盟失败,北宋灭亡。而《拨冗诘通史求是正谬传——赵翼对宋金关系史的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99 年第3期)却和前面的观点不同。它没有认为金人侵宋是宋金签订“海上之盟”的必然结果,提出了“使无收纳张觉之事, 金人亦难遽起兵端”的观点。《论宋金“海上之盟”》(《中州学刊》1987年第4期)论述了北宋与金人缔结盟约共同图辽, 他从经济观点、宋辽关系、北宋本身等等角度说明论证海上之盟是北宋统治集团的一个重大失误,最终北宋吞食自己的苦果。从金朝的角度研究作品有如《议阿骨打在抗辽建国时期的外交政策》(《农垦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该作者从金朝的角度来叙述“海上之盟”。这个盟约的订立,使阿骨打在与辽激烈斗争的同时,暂时稳定了与宋的关系,而且宋军与金军合击辽军,在军事上使金军减轻战斗负担,金方更得益的是每年宋朝五十万两匹的赠送,对于金朝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四、关于赵良嗣的研究

赵良嗣是海上之盟的关键人物,但是却少有人关注。赵良嗣,原名马植,辽末、北宋末燕(今河北省北部地区)人。世为辽大族,官至光禄卿,他南下献策,后来又七

次出使金朝,负责盟约的签订和执行。因反对收纳张觉,被削职。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因金兵南侵,贬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处死。对于赵良嗣其人,其中有否定他的,如脱脱等著的《宋史》里说“赵良嗣,本燕人马植,世为辽国大族,仕至光禄卿。行污而内乱,不齿于人。”《古今奸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里作者认为赵良嗣因为人奸诈狡猾,为同僚所不齿,因此改换门庭,另择高枝。“联金灭辽”政策是赵良嗣想借两国兵力报自己在辽时不被重用之私仇,所以不顾国家的屈辱,百姓的苦难,与金朝签下了和议。他邀功请赏,被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欲擒故纵,多次上表请归,做出一副只为国家,不为官禄的忠义之状,最后“无可奈何”地留在朝中。对赵良嗣持肯定态度的研究有《燕地汉人在金灭辽过程中的政治取向及其影响》该作者认为赵良嗣可以说是忠心归宋而为宋谋,然终为宋所杀,并被列为误国误民的奸臣,这无疑使燕地汉人心寒,更加对宋廷失去信心。赵良嗣是当时归宋的代表,其中不乏出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因素,从其奏书中亦可见其深厚的华夏文化素养。《拨冗诘通史求是正谬传——赵翼对宋金关系史的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99 年第3期)的作者认为, 赵良嗣在宋金海上结盟的活动中,“往返六七,颇能缓颊尽心,与金争议”,终于收复了燕京及其六州土地,认为这是有大功于宋朝的, 不但不应该列入《奸臣传》中, 相反倒应该列入功臣传中。

五、结论

纵观前人的研究,关于宋金“海上之盟”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很多地方都描述了“海上之盟”这个史实。通过童贯的引荐,赵良嗣向宋徽宗提出了联金灭辽的政策,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徽宗派赵良嗣七次出使金朝。《宋史》《金史》《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都有详细的记载。关于“海上之盟”影响的研究要么认为北宋联金灭辽,无异于与虎谋皮,自吞苦果,要么认为北宋联金灭辽可行。但是无论赞同或不赞同的观点都是局限在以汉族政权为正统、为中心的简单价值判断上。“海上之盟”的研究都是对事件的研究,也没有从人物角度上来研究。对于“海上之盟”有重要作用的赵良嗣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重点都放在了评价赵良嗣这个人物身上。对于赵良嗣并没有很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赵良嗣在海上之盟所起的作用,赵良嗣的悲剧及其产生的原因很少有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对赵良嗣的评价放在宋末政局以及理学日益占据学术思想界主流的背景下考察。从赵良嗣这个人物入手,考察他的生平事迹,系统梳理赵良嗣七次出使金朝的时间、内容和结果,分析赵良嗣在宋、金海上之盟中的作用、贡献,用辩证的历史眼光评价赵良嗣其人其事,揭示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廓清这段历史,就是对当前中国现实,亦不乏历史的启示。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2、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3、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2年点校本。

5、何忠礼:《宋代政治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6、确庵,耐庵:《靖康稗史笺证》,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

7、佚名:《大金吊伐录校补》,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

8、赵翼:《廿二史劄记》,凤凰出版社2008 年出版。

9、周春:《辽诗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影印本。

10、陈维礼等:《古今奸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出版。

11、虞云国:《细说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12、梁小帅:《靖康国殇纪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13、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北京出版社2008年出版。

14、徐兴业:《金瓯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15、赵永春、厉永平:《宋金“海上联盟”期间的领土交涉----以赵良嗣<燕云奉使录>的记载为中心》,《北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6、赵永春:《关于宋金“海上之盟”的几个史实问题》,《北方文物》1985年第2期。

17、赵永春:《北宋联金复燕的活动及其经验教训》,《历史教学》1987年第10期。

18、赵永春:《拨冗诘通史 求是正谬传——赵翼对宋金关系史的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99 年第3期。

19、宋馥香:《金朝争夺燕云地区的策略探析》,《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

20、赵永春:《金与北宋战争爆发原因初探》,《北方文物》,1987年第2期。

21、杨小敏:《宋人对辽朝的畏惧心理和“燕云”情结》,《史学集刊》2008年第5期。

22、吕云峰、王春雷:《议阿骨打在抗辽建国时期的外交政策》,《农垦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23、杨小敏:《从宋金结盟过程看北宋晚期腐败政治》,《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8卷第4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