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古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论古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论古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北京市第161中学唐雯竹 136********

北京市第161中学南校区前门西大街43号 100031

内容摘要:

古诗歌能补充历史史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等。

关键词:

古诗歌、历史教学、史实、能力、历史人物、审美情趣

“文史相通”是人们的共识,古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诗歌能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王朝兴替、世事变迁。“诗圣”杜甫的诗因准确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可见古诗歌中蕴藏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若能恰当的运用古诗歌,不仅能使历史课堂更生动丰富,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一,历史教学首先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而古诗歌的应用能生动、鲜明地补充教材的基本史实,有利于学生形象的理解和记忆这段历史。

例如讲授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采用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表现出对秦始皇焚书坑儒愚民政策的透彻的讥讽。

讲授隋朝大运河时请学生朗诵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寓议功不较多”。学生既领会了隋炀帝的暴政,也看到了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则以典型的视角展示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盛景。而他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深刻地反映出安史之乱长安沦陷社会动荡的历史情景,学生在朗诵中能清晰的感觉到开元盛世将是一去不复,唐朝由盛转衰。

第二,古诗歌引入历史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李绅的《怜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种“万颗子”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激起学生思索的涟漪,体会到封建制度里农民的悲惨命运,从而同情劳动人民,抨击社会的不公平。

而黄巢的《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残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以激烈的笔触讴歌了黄巢改天换日的远大理想和扭转乾坤的豪迈气概,表明了人民终将扬眉吐气,反动统治者终将败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讲乐府诗就不得不提到《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吃草低见牛羊。”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美景:阴山下的草原,水美草丰,牛羊成群。但是告诉学生这已经真地成为历史,因为现在的阴山下的包头市,经常漫天飞沙,黄土裸露,沙漠化严重,主要原因就是人类的破坏,从而教育大家: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否则大自然将报复人类。

第三,历史人物是历史的灵魂,学习历史少不了对历史人物的总结、评价,而古诗歌能以寥寥几句概括一个人,简短而又中肯,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

讲授楚汉之争的垓下一战,可以引用李清照的《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给学生充分展示出一个英雄一世、豪气凛然、自负自大的西楚霸王形象。

讲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就不得不提及李广,不需要具体介绍李广的事迹,只要学生能回忆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明月当空、冻穿铁甲、朔风瑟瑟的夜晚,为抵御匈奴飞将军李广戍守边关的壮阔画面。

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高度概括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正是凭借其一己之力,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而杜甫的另一首诗《蜀相》中“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们不禁为六出祁山、鞠躬尽瘁、客死五丈原的诸葛丞相扼腕痛惜、感叹不已。

第四,历史课堂上多引用古诗歌、朗诵古诗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歌的特点是句子整齐,结构匀称,讲求押韵,注重格律,适合朗诵,语

言凝炼,情感表达充沛、强烈,有着其他文体难以具备的艺术魅力。而中学生的志趣、审美情趣正在发展中,古诗歌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无形中也巩固着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阵地。

第五,古诗歌引入历史课堂,有利于促使中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修养,为中国古诗歌发扬光大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内涵丰富,而古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所喜爱,特别是唐诗,更是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正是反映了唐诗对后人的影响。而现在学生仅仅是在语文课本上能见到一些古诗,其中也只有几首由老师正式讲解,要求学生背诵,大部分诗歌都放在课本最后面,由学生自学。事实上,如果学生不理解这些诗歌,他们很少去看,即使看了,也背不下来。因而他们不会对古诗歌有很大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究。如果在历史课堂上结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去理解诗歌、朗诵诗歌,特别是在讲完隋唐文化后及时组织唐诗朗诵课,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歌有感情的朗诵,他们就会对这些诗歌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过目不忘、铭刻于心,从而认识到诗歌丰富的内涵,而激起他们对诗歌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古诗歌,并不是随意地信手拈来。一方面根据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引入的古诗歌必须能较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较高的思想性;另一方面要考虑中学生知识积累的程度,尽量选择短小精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富有艺术魅力的古诗歌,若是千古名句更佳。因此对历史教师的古诗歌积累、选择、理解、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