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科学探究”的哲学思考

关于“科学探究”的哲学思考

关于“科学探究”的哲学思考
关于“科学探究”的哲学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b3898066.html,

关于“科学探究”的哲学思考

作者:陆启威

来源:《江苏教育》2013年第07期

【摘要】为了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及其规律,避免和克服“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泛化与异化,需要以一种反思与超越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以哲学的视角,从“问题”“解释”和“实验”等方面对“科学探究”进行实践和思考,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科学探究哲学思考问题解释实验

新课改以来,“科学探究”被广泛地应用于科学认知活动的各个领域,并成为科学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方向。但是,由于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很多教师仅将“科学探究”视为一种教学模式或学习方式,忽略了“科学探究”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引领价值。为了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的内涵,让“科学探究”生发出应有的价值和效度,本文试从“科学探究”的三个基本要素(“问题”“解释”“实验”)入手,以哲学的视角,例谈对“科学探究”的实践和思考。

一、给科学问题多一点形而上的关怀

“科学探究”源于问题,但如何选取和确定探究的问题,并有价值地开展研究,需要基于人的认识和发展的高度,来考量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最大可能的“科学探究”中形成科学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观念。

1.科学探究始于问题,但不是简单问题。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问题必须是“科学问题”,而非“简单问题”。“简单问题”的突出特点是缺乏确定性和深刻性,既没有明确的问

题指向,也没有深入下去的可能。真正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应产生于以好奇、无知或疑惑为基础的进一步思索和追问,其实质是“有所知而求知”,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作出持续深入的探究。

2.科学探究谋于问题,但不必是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这些问题不限于“实际问题”,也可以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从个体发展的需求来说,学生既热衷于了解和认识身边的事物,也对身外的世界和领域充满探究的兴致和欲望。学生的认知本能会自然地将触觉引向“远方”,比如:“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它究竟有多大?”“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才有空气和水?这些空气和水又是怎么来的?”……这些都是学生特别困惑,也特别想探究的问题。另外,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些看似“遥远”的问题,会在人类社会的不断探索和行进中逐步走向现实,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阶段、速度、机遇、途径、手段等问题;阐明了发展速度与效益、稳定、平衡、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关系,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速了我国走向未来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实的、实践的意义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曾经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 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因此,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科学发展观案例分析

科学发展观案例分析 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确保剖析检查阶段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际效果,根据学习提高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和剖析检查阶段的任务要求,我自觉剖析紧密联系个人实际,认真查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认真撰写个人自查剖析材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自己不断进步。 1、自查。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六查六看”的总体要求。 对照“六查六看”:一查本单位确定的发

展思路、规划和举措,看发展思路、规划和举措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查为人民办实事的落实情况,看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要求;三查我院的发展情况,看是否符合协调发展的要求;四查和谐医院创建情况,看是否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五查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情况,看医生之间、患者之间、医患之间是否均衡协调发展;六查政绩和作风建设,看干部能不能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心系群众的服务思想、惠及子孙的科学政绩为发展服务、为人民造福。 结合本人的思想状况、工作实际、具体职责进行深刻反思,深刻剖析、自省自警。汇报如下: 一、学习情况及体会 按照学区”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的安排,通过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系统全

面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共写心得体会3篇,读书笔记5000多字。深刻的认识到这次在全党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大规模、广泛性、深层次的党内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党的肌体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创新过程。自己经过学习、反思,进一步武装了头脑,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政治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对照党政机关事业先进性标准和党组织的希望和要求,对照党的先模人物,看到了不足,找到了差距,确有脸红心热的感觉,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 对照《六查六看》内容,我本人已经认识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社会背景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日益富裕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严峻问题引起了我们党的高度重视比如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也会丧失殆尽。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世界形势是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和建设但在不少方面也存在着许多挑战。随着中国的改革的深化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门的进一步放开中国和世界各国不断地加强经济贸易交往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在如今的多变世界中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和强大自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没有科学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很难完成的。这些现实都迫使我们对世界和国内形势有一个清醒和全面的把握更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这样科学发展观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善于运用马克思理论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并且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以及以往的经验都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确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也是符合我们国情的。3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5年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这样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源头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以其彻底的理论态度即理论和行动相统一的态度和以往的一切旧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线是一种新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现阶段取得新发展和新突破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从本质上讲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在我国社会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它不仅从理论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作出总结而且为社会发展制定了指导思想是中国现实的客观要求也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内在的统一。在不同的时代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新的和新阶段相适应的理论。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内在呼唤。理论必须跟随时代不断进步不能停留于已有的水平理论如果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必须改变自己的形态以合乎时代要求的面目出现。1唯物史观关于存在和意识关系的认识是整个科学发展观

哲学教学讲义

[教学讲义] 哲学 一、如何理解哲学 (一).哲学的性质 由于哲学的历史悠久以及它人类思想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关于哲学的性质、对象和方法等等问题,也成为哲学中的难题。有人说,哲学是爱智;有人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有人说,哲学是思辩;有人说,哲学是分析;有人说,哲学即哲学史,又有人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是智慧之学 从词源上考察,在西方,哲学一词,英文为phi1osophy,是从古希腊文的Phi1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来的。phi1ein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两个词结合起来组成的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哲学的含义也是智慧。《尔雅》释“哲”字说:“哲,智也。”《孔氏传》中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首次用汉语的“哲学”概念来表述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近代思想家黄遵宪将这一表述引人中国,并逐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所接受。因此,从词源和字面的含义讲,哲学可以说是智慧之学。马克思也曾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求知。”他还认为,只有哲学才是追求“头等智慧”的。中国古代文献《尚书·皋陶谟》(大约为战国时代作品)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孔氏传》中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根据这些古老的解释,我们可以说,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从一产生起就是要给人们以智慧,帮助人们获得知识,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哲学的智慧并不是从哲学家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任何智慧都是在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51页)哲学要真正成为智慧之学,首先就必须研究这种关系本身,并把人们处理和驾驭这种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集中到自身中来。人类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到底是做着两件事,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基本表现形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开,以及由此所创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都是历史性的,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因此,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汇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的内容的本质特征的表现。一定时代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等的发展状况,包括该时代的全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些内容表现在该时代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及其成果中,反映在该时代各种具体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中。它们作为时代内容的表现和反映,也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及不同的程度上体现着自己时代的精神,哲学则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人类智慧的理论升华,其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必然产生对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看法。这些看法经过提升,就会逐渐形成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总的观点,这就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诸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是相互联系的还是各自孤立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是杂乱无章的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问题详解)

社会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物理教学论

1.为什么在物理教学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 答:一、必须坚持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这一思想有它的客观必要。 二、必须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内因,老师和一切教育环境都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起决定作用。 三、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必然会体现出来,学生进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肯定与老师的巧妙引导分开。 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应该是径直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应该让学生明确干什么,并以极大的热情、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学习主体产生巨大作用。 2. 中学物理教学应坚持哪些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则;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启发思考、教给方法的原则;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原则. 3.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物理课程标准”代替“物理教学大纲”,试说明这种代替发生了那些实质性的变化? 答:课程的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只注重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4.结合实例论述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主要环节同16题 答:a.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b.思维加工建立规律(运用实验总结规律、运用已有知识,理论推导得到新规律、提出假说,检验修正假说,得出结论;c.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d.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总之,从感性认识入手,到理解物理规律,最后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从定性和定量方面不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5. 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对教师提出了那些更高的要求 答:首先,讨论前教师要提出讨论的题目(恰到好处)思考提纲和讨论的具体要求(估计会出现个情况及如何解决)。其次,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又要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引向揭露问题的本质。最后,讨论结束时,老师要进行总结。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证的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应着眼于引导和鼓励 6.为什么说物理教学论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答:因为物理教学论的内容涉及物理学的知识、技巧和方法,涉及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和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也涉及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哲学、逻辑学、工艺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7.请结合实例说明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答:引入、形成、巩固深化、总结。 8.你认为现代的物理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 答: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信息素养 9.物理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必修课,你认为学习该课程重要吗,为什么? 答:物理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高等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研究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旨在回答社会为什么发展,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前景是什么等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主要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同时,本质论、规律论、系统论是内含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的重要哲学思想。 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作者:王静 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马克思用毕生精力从事社会进步与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实践和理论工作,唯物史观是其实践和理论上的伟大结晶。唯物史观是哲学层面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哲学。马克思作为一个为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奋斗终生的无畏战士,他集高度的科学精神与深切的人文关切于一身,自中学起就树立了为人类的解放寻找现实道路的崇高理想,用毕生的精力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走向自由幸福的道路,在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历程中,他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在发展中修正自己的理论,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不仅揭示

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动力,发展趋势,而且科学揭示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开创的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必然趋势。他所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在整体上只能被发展而不会被淘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地把唯物史观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不仅是我们建国的理论根据,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由邓小平开启的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又一次飞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成果,是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新飞跃。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论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要完成与自然属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在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同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特别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本主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共产主义的内在关系。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共产主义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本主义的生成。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共产主义。反过来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达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以人为本。 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原理,顺应当今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在发展观的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在新形势

科学思想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的困境讨论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哲学却开始走入低谷,成就平平,反响一般,往日的辉煌似乎已不存在。科学哲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萧条的情况?这已成为当今科学哲学家十分关注的论题之一。困境在哪里?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些困境?本文即意在对当代科学方法论的五种重要困境加以讨论。 关键词:科学方法论困境 综观整个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方面,许多不断涌现的新观念和新理论,尤其是以波普尔的否证论、库恩的范式理论为代表的一些科学方法论既为科学哲学本身带来勃勃生机,同时又表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成功地应用于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理学、接受美学、语言学、历史、政治、文化等研究领域,使这些研究展示出全新的分析与境或视野;而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自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哲学却开始走入低谷,成就平平,反响一般,往日的辉煌似乎已不存在。科学哲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萧条的情况?这已成为当今科学哲学家十分关注的论题之一。 “科学家的信念不是武断的信念,而是尝试性的信念,它不依据权威,不依据直观,而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伯特兰·罗素的这一精辟论断道出了标准的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所在。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构想,标准的科学方法论,一是含有正统的意思,最符合人们思想中科学方法的“本来面目”或经典模型;二是这种构想往往能把其它方法论吸引过来,并成为这些方法论所仿效的对象。该标准的科学方法论坚持唯科学方法之用方显科学本色,科学方法是科学活动的标志,是科学合理性的保证。凭借科学方法,科学家的认识活动就可取得成功。这里的科学方法是具有程式性或规范性的实证法,尤其是归纳推理,在科学发展与科学证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标准的科学方法论(产生于20世纪初)拥有众多的信奉者(包括像罗素在内的逻辑原子主义者、逻辑实证主义者、逻辑经验主义者、一些科学家及社会科学家等),并统治了人们的思想近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受到挑战。许多的方法论之争都是针对这种标准的科学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矛盾即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以人为本) 7、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参考以下展开部分: 从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因而是正确的意识;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它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由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必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巨大积极作用。 (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以人为本”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上述观点。 ②以人为本体现了主要矛盾有关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抓重点。

哲学是“智慧之学”

哲学是“智慧之学” 陶华坤 哲学是一种邀请、一种引导,是“智慧之学”。教育哲学的目的就是把教 师从固定僵化的程序中和大量偶然的事件中解放出来,使之获得“教育的自由”,从而促使教师教育生活的自我更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一、哲学的使命是“改变”实践 教育哲学扎根于教育生活的困惑中。教育哲学研究走向实践性、反思性、 批判性、价值性。目的是要真正提升人们的教育智慧,唤醒人们被程式的生活 所麻木了的意识,使之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框架和行为模式。教育的目的不仅 促进发展,还要引导和规范发展。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 然是肤浅的。 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教育哲学是要揭示教育的本 质和发展规律,对教育实践寻根究底的反思,把一切关涉到教育的观念、制度、行为都纳入到理性的批判之中,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教育者的理性。 实践证明,没有成熟思想的教育是肤浅的短视的,其具体教育价值取向也是相 互冲突的。 哲学的使命是“改变”实践。教育是使人“文化化”的过程,教育的功用 就是提升人的境界。文化人的形象能够引导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理解教育活 动的历史性、具体性、相对性、复杂性。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教育哲学是对 教育问题的寻根问底的反思,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教育者对教育生活的感受力、 理解力、批判力。 二、寻觅“教育的意义” 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最高表现。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无知 是上帝的诅咒,知识是我们飞向天堂的翅膀。批判是一种思想历程,缺乏批判,就缺乏真正的学术交流和对话。研究是最好的学习,用研究的心态进入学习的 过程中去,要有内在的思考,智慧存在于寻找到更有利的证据以反驳原有结论 的过程中。 哲学根植于对真实交流的追寻和善意的争辩之中。哲学是思辨的事业、是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问题不在生活之外,而在生活之中。教育哲学提供一种 分析教育的方法,即对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语言、逻辑、句法分析,用清 晰的概念来取代混乱的思想。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思想”,是推动政治民 主化的杠杆。 寻觅教育的意义。“教化天下英才,是人生幸福的事情。”人是作为文化 的存在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跨文化的过程。人被置于一种特殊的 工具的统治之下,人,永远生活在有限和无限的夹缝之中。人生来是自由的, 但无时不在加锁之中。自由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是人类理性本质的内在要求 和外在实现。 三、“公正”是激动人心的政治价值观 公正是激动人心的政治价值观之一。公正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的独立指标,寻求正义的人即是在寻求中道。政治上的大善,即是公正。也就是全体公民的

核心素养理念下物理教学的思考

核心素养理念下物理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素质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一轮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成功的物理教学应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整合。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4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 那么,怎样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教育,把核心素养教育落到物理学科教学中?基于目前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实际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现就对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1 物理教学要促进学生哲学思考 首先,以物理学的发展史教育人。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战胜谬误的历史,是一代接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的历史。例如,“经典力学之父”牛顿“如果我能看的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名言让学生学会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法拉第十年磨一剑的事迹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居里夫妇为提

炼放射性元素镭而甘愿受放射性辐射损害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为造福人类敢于献身的精神……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重温这些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研究物理的方法,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学到科学家坚忍不拔、敢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实现立德树人。 其次,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人。对科学家的评价我们还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情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情的另一方面。例如,在介绍伽利略、牛顿、开普勒、法拉第、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贡献时,我们都非常正面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但在谈到亚里士多德时,我们可能更多地当作“反面教材”,忽视他的贡献,甚至“嘲笑”他。其实,在教学中提及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错误观点时也不妨进一步指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称他是最博学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去评价一个人,从而懂得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人。 2 物理教学要启发学生的学科思维 马云曾说:“一个人最需要学习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如何学习是让学生从“知识”层而上升到“智慧”层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的物理教学往往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实践,在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思维定势,容易一叶障目,不见物理学的“森林”。 例如,在“力的分解”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力的分解方法,然后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②发展凝结着事物运动、变化的成果,反映着事物的新陈代谢的规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在社会领域,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又好又快)。 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正是回答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参见十七大报告)。 (3)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的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就是矛盾学说。本质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②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③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科学方法论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 硕士 日期: 2013 年11 月11 日

评语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当代发展 的困境与其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是在阅读科学方法论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总结而来,主要为读书报告,文中的主要科学论点均援引自文后的参考文献中。 关键字:科学方法论;发展史;困境;现实意义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 依据古登(Gutting. G)的观点,我们可以将科学方法论描述为“处于科学的成功追求背后的所有普遍而系统地可表达的程序”[1]。同时,我们将科学方法论的本质归结为三个层面:哲学层面 ,科学家层面 ,科学实践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层面[2]。其中哲学层面的基本特征是基于普遍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上的方法论追问,科学家层面的基本特征是根据具体科学问题所进行的,同时局限于科学家群体内部的方法论争论,而科学实践层面的特征是根据科学实践的具体历史以及社会特征而对科学方法所进行的一种描述。这种变化是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逐步而来的,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 1,古希腊科学方法论的起源 早在古希腊时,哲学家们便已经开始了科学本质与来源的讨论与争辩。泰勒斯说“概括是科学的起源”[3],问题识我们该如何去概括。这里哲学家们分成了两个派别。 其一是唯理论,唯理论所持核心观点是:世界上的知识需要依赖人类的智力中的理性或直觉或理念的洞见才能获致。其中,数学总是知识的理想形式。最早的唯理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论试图对数学知识的可能性提供一种解释,这种思想根源于毕达哥拉斯[2]。唯理论的表述试图说明存在着一种独立于物理事物之外的另一类事物,例如:给予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个点,通过这个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平行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这显然不是我们能够通过直接观察而得到,而是通过现实观察之外的理性思考得到的。而它又真实存在,并不以物理事物的形式存在,更像是一种理念式的,而又能被人接受的真实推论。虽然并不真实存在,但却可以确实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理念在柏拉图看来,能够求得对事物的解释、能够洞察理想事物的属性,从而获取关于实在事物的知识。 其二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经验论,其两大核心是:科学在起源上是经验的;科学在内容上是必然的[1]。这一观点与唯理论是完全相反的,认为科学的最终根源不是神圣的权威、人类的想象或者思辨的推理,而是我们对物质客体的感知经验。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明白物质客体的感知经验如何导出极其重要的智力判断,这就造成了经验论最大的弊端,也成为了人们后来进行科学方法论反思的根源。 2,近代科学方法论的革命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只是时间到了近现代,争论的主脚换成了笛卡尔与弗朗西斯?培根。 笛卡尔坚持并发展了唯理论,其关于科学方法论的两个核心主张是::第一,用理念概念取代了本体的理性直觉,也就是“科学的根据不是外在本体的不可靠的智力版本,而是确实认识到了它自身的内容。”[1]第二,丢弃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主张一种新型的数学推理,那就是以连续思维去把握秩序的“演绎法”。从这种观点可以得出科学是从问题或者待证明的事物中能直觉到的东西出发所进行的演绎这种结论。事实上,唯理论的演绎只能揭示前提中所包藏的结论,除非另有一个综合真理已被知道,否则它就不能建立综合真理。对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李文龙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 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系统论述,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和智慧。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关于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意义;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化和升华;关于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关于坚持统筹兼顾的正确思想方法;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等等,都丰富和加深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从我国实际出发,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做出的科学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发展是第一要义,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发展?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虽然国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过长期争议,但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发展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简言之也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中国,是邓小平首先在这种特有含义上把“发展”这一术语引用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来的,并根据中国国情作出了独特阐释。他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摆脱贫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认为中国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同一个问题。他强调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同时又称这条“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为“中国的发展路线”。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主要是指实现工业化及其在工业化基础上所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但是,在21世纪到来之际,人类社会正在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我党紧跟时代进步潮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及时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发展和现代化问题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回答。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强调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