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教案2

中医诊断学教案2

中医诊断学教案2
中医诊断学教案2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对象:中医学七年制,2005年级9、10班授课学时: 76

授课时间:2006.9--------2007.1

使用教材: 新世纪教材

授课教师: 刘培禄

授课时间: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重点介绍内容。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是:

1、《黄帝内经》;

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

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

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

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重点讲述上述重要著作及其作者、年代、历史意义。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简要介绍。

小结:

绪论,为本学科开头部分,介绍了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其中重点掌握诊断的概念,病名、症状、体征、证名和证候的含义,中医诊断的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及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中重要著作、作者、年代、历史意义。通过学习绪论,可以对本学科内容、学习目的有一个基本认识。

思考题:

1.何谓诊断、中医诊断学?

2.试述病名、证名、证候、症状、体征的含义。

3.试述病、证、症三者的关系与不同。

4、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哪部书?其作者是谁?

授课时间:9月14日,周四,第3节

题目:问诊问诊的方法与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问诊的方法。

2.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问诊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疾病的诊断过程,首先是诊法,包括望、闻、问、切,以了解病情,收集病情资料,然后才是辨证、辨病。四诊之中,首先介绍问诊。

讲述:

一、问诊的意义。

简要介绍。明,张景岳以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重点介绍。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P11),并理解其意义。

三、问诊的内容

简要介绍问诊的基本内容。

注意各项内容的含义,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理解对疾病诊断的意义。注意如何概述主诉,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区别。

问诊的重点是现在症状,是当前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以后专篇论述。

小结:

本节介绍了问诊的意义、方法和内容,重点掌握问诊的方法,并熟悉问诊的内容,以提高自己诊察病情的水平,为病案书写打好基础。

思考题:

1.如何问诊,应注意哪些问题?

2.何谓主诉?如何概述主诉?

3.何谓现病史?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

4.既往史和个人生活史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授课时间:9月14日,周四,第4,5节

题目:问寒热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寒热症状的概念、特点、病机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

1.寒热的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1学时。

2.但热不寒,寒热往来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怎样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2.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

3.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寒热是问现在症中最常见的症状,对辨别机体阴阳盛衰及所感病邪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寒热的概念

简要介绍寒与热症状的概念。

注意:寒为自觉症状,有恶寒、恶风、畏寒之不同,三者症状特点、病机及主病方面不同;发热既可为自觉症状,亦可为客观表现,在不同证候中表现不同。

二、寒热的病因

简要介绍,明确寒热的产生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方面有关。

三、寒热的类型

为课重点介绍内容,包括常见寒热类型及其概念、症状特点、主病、基本病机等。

注意:

1.寒热类型与病邪性质、部位及机体阴阳盛衰有关。

2.在恶寒发热中,恶寒一症是诊断表证的主要依据,正确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含义;寒热的轻重与感邪的性质有关,同时与感邪的轻重、邪正盛衰有关。

3.壮热的概念,不仅表现为体温高,而且必须为不恶寒,反恶热。

4.潮热、微热各见于若干病证,其症状特点各有不同。

5.正确理解寒热往来,其主要是指自觉症状。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寒热症状的概念、病因,常见类型及其含义、症状特点、主病。注意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寒热特点,恶风、恶寒、畏寒的区别,壮热、潮热、微热的概念,潮热、微热不同病证中的症状特点等。

思考题:

1.何谓恶风、恶寒、畏寒?常见于何种病证?

2.如何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3.如何根据恶寒与发热的偏重辨别感邪的性质?4.何谓壮热?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5.何谓潮热?常见哪几种类型?各型特点如何?6.何谓微热?常见病因及特点是什么?

7.何谓寒热往来?有几种类型?特点是什么?

授课时间:9月18日,周一,第6节

题目:问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汗、盗汗、战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

2.熟悉战汗的概念及主病,绝汗的概念及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特点。

3.了解病理性有汗与无汗的常见病因,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胸汗的机理。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自汗、盗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

2.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的鉴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的经文,说明汗出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外达肌表而成,有生理与病理性汗出之不同,本节课主要介绍病理性汗出,即汗出异常。

讲述:

一、无汗、有汗

(一)无汗简要介绍病理性无汗的常见病因。

(二)有汗简要介绍病理性汗出的常见病因。

注意:不论无汗、有汗,均为病理性汗出,且各有表证、里证之不同。

二、特殊汗出

仅指里证中具有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

(一)重点介绍自汗、盗汗、战汗、绝汗的含义、主病,并理解其病机。

注意:自汗与盗汗在特点、主病及病机方面的不同;绝汗中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区别;战汗的临床意义为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要注意两种预后在表现上的不同。

(二)简要介绍冷汗,热汗,及某些局部汗出,如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各种病理性汗出异常的病因,及某些特殊性病理性汗出,其中重点是自汗、盗汗、绝汗,要注意其特点、主病及病机。

思考题:

1.何谓自汗、盗汗?常各见于何种病证?请简述其病机?

2.何谓战汗?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3.何谓绝汗?如何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4.试述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出的病因。

授课时间:9月18日,周一,第7节;9月21日,周四,第3节

题目:问疼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如何根据疼痛的性质辨别其病因。

2.熟悉如何根据疼痛的部位辨别其脏腑经络病位。

3.理解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

1.问疼痛的性质1学时。

2.问疼痛的部位1学时。

重点与难点:

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辨别疼痛的病因和病位。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疼痛为病人常见症状,致病原因复杂,表现多种多样,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现讨论有关疼痛诊断的一些问题。

讲述:

一、简要介绍疼痛的分类及基本病机

注意:根据其病因病机总分虚实两大类,实证总由邪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虚证总由正气亏虚,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所致。

二、问疼痛的性质

为重点介绍内容,详细介绍各种常见性质的疼痛,目的是通过询问疼痛的性质,辨别疼痛产生的病因即主病(详见P19~20)。

注意:

1.问诊某些疼痛的性质,应结合其部位、病史等,如胀痛,在胸、胁、脘、腹者为气滞,在头目者为肝阳、肝火;窜痛,在四肢关节者与风邪有关,在胸、胁、脘、腹者为气滞。隐痛,久病,时发时止者方为虚。

2.各种疼痛虚实的辨证,应将病史、程度,喜按还是拒按,持续性还是时发时止诸种因素结合起来。

三、问疼痛的部位

亦为问诊疼痛的重要内容,详细询问,目的在于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确定疼痛的脏腑经络病位。

注意:

1.辨证疼痛,既要明确病因,又要确定其病位,因此应将问诊疼痛的性质与病位两者结合起来。如,心前区刺痛,为心血瘀阻;胁肋灼痛,可为肝火郁滞。胃脘冷痛隐隐,喜暖喜按,

为胃虚寒证。

2.结合兼症,则更有利于病因病位的确定,如胸痛,咳嗽,咯吐黄痰,为热邪壅肺。

3.胃脘痛多与饮食有关,一般饥痛为虚,饱痛为实。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及辨证纲领,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几项内容,重点是通过问诊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以确定引起疼痛的病因和脏腑经络病位。

思考题:

1.试述常见疼痛(12种)的名称及病因。

2.如何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3.如何根据头痛疼痛的部位确定病变的经络病位?

题目:问头身胸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和常见病因及病变脏腑。

2.理解身重、麻木的含义和常见病因。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头身胸腹,主要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头身胸腹部其他不适为主的症状,亦为临床常见症状。

讲述:

1.重点讲述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常见病位、病因。

2.简要介绍身重、麻木的含义,常见病因。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问头身胸腹多种不适症状,其中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是重点,应明确其含义及临床意义。

思考题:

1.何谓头晕?常见病因是什么?如何辨别?

2.何谓胸闷?常见病因是什么?

3.何谓心悸?惊悸与怔忡如何鉴别?

4.何谓胁胀、脘痞、腹胀?各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题目:问耳目问睡眠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耳鸣、耳聋、失眠、嗜睡的含义及病因。

2.理解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的含义、病因;失眠、嗜睡的基本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耳鸣、耳聋,失眠、嗜睡的含义及病因。

2.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讲述:

导入新课:

耳目均为人体重要器官,由经络与脏腑相连。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分布于耳;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耳目的病变与肝脏、肾及三焦等脏器有关。

一、问耳目

(一)问耳

重点介绍耳鸣、耳聋,两者均为自觉症状,其中有实证、虚证之别,明确实证与虚证在症状特点及病因方面的不同。

注意:

1.耳鸣、耳聋实证与虚证的鉴别。

2.重听亦为听力减退的表现。

(二)问目

简要介绍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的含义和病因。

注意:

1.目痒、目痛、目眩之症均各有虚实,虚证多由肝肾精血不足所致,实证多与肝火有关。

2.目昏、雀盲、歧视,多见于年老体弱之人,多与肝肾精血不足、眼目失养有关。

二、问睡眠

主要介绍睡眠异常,其中有失眠和嗜睡的不同,均与心神有关。

(一)失眠

主要介绍失眠的含义、病因及基本病机。

注意:病因总有阴血亏虚与邪气内扰两大类,基本病机为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二)嗜睡

主要介绍嗜睡的含义、病因。

注意: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耳目和睡眠方面的常见症状,重点掌握耳鸣、耳聋虚实证的区别及病因,失眠的含义和病因病机。

思考题:

1.何谓耳鸣、耳聋、重听?如何鉴别耳鸣、耳聋的虚实性质?常见病因有哪些?

2.目痛、目昏、歧视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3.何谓失眠、嗜睡?常见病机是什么?

4.嗜睡与昏睡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9月25日,周一,第6,7节

题目:问饮食口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食欲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2.理解口渴与饮水异常的常见症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了解各种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

1.问口渴与饮水1学时。

2.问食欲与食量、问口味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食欲异常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口渴与饮水

导入新课

人之口渴的程度与饮水的多少,反映了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输布情况及寒热虚实性质。

讲述:

简要介绍各种常见异常渴饮症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详见P27)

注意:

1.辨别渴饮的病因、病性,要结合渴饮的程度、喜恶及其兼证,如大渴引饮者,多说明津伤较重,其中壮热喜冷饮者为里热炽盛,见“三多”,消瘦者消渴病;口干不多饮而喜热饮者为痰饮内停,但欲漱水不欲咽并兼瘀血表现者为瘀血内阻,夜间尤甚并见手足心热者为阴虚证,口干而粘并见舌苔黄腻者为湿热困阻。

2.由瘀血、湿热、痰饮内阻所致者,病由病邪内阻,津液输布失常引起,而非津液亏虚。

第二学时

二、食欲与食量

导入新课:

食欲的旺衰及进食的多少,主要反映了脾胃的功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故问食欲、食量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疾病的轻重、预后。

讲述:

1.重点介绍食欲不振、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常见病因及症状特点。

2.“除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注意:

1.辨别食欲异常的病因,应结合病史、兼证,如食欲不振、久病食少、面色萎黄,为脾胃虚弱;脘闷腹胀,嗳腐食臭者,为食滞胃脘。厌食油腻兼胁肋胀痛灼热者为肝胆湿热;兼脘闷

呕恶、身重便溏者为脾胃湿热。消谷善饥,兼口干口臭便干为胃火炽盛;兼便溏者属胃强脾弱。

2.“除中”为垂危病人临终前的表现,由胃气败绝所致,与久病好转,胃气渐复,食欲好转不同。

三、口味

简要介绍各种异常口味及其临床意义。

小结: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饮食口味方面多种常见症状,其中重点是食欲异常,再是口渴与饮水,应掌握其含义、病因及其特点。对于各种口味,应了解各种异常口味的临床意义。

思考题:

1.试述口渴欲饮的常见病因及其特点。

2.试述食欲减退的原因及特点有哪些?

3.何谓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各自病因是什么?

4.何谓除中?其临床意义如何?

授课时间:9月28日,周四,第3,4节

题目:问二便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和小便尿次、尿量、尿感方面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2学时。

1.问大便1学时。

2.问小便1学时

重点与难点:大、小便便次、便质和便感异常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大便

导入新课:

大便由大肠形成、排出,与脾胃运化腐熟,肝之疏泄,肾之温煦固摄,肺气肃降密切相关,气血阴阳及津液亏虚,或邪气阻内,均可影响脏腑功能二致大便异常。

讲述:

重点介绍便次、便质、便感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主要病因。如便秘、泄泻、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便血(远血、近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滑泄失禁、肛门气坠。

第二学时

二、问小便

导入新课:

小便虽由膀胱贮存、排出,但与肺、脾、肾、三焦功能、津液的盈亏关系密切,以上诸种因素发生异常,均可影响小便而致小便尿量、便次、尿感方面发生异常。

讲述:

重点介绍尿次、尿量、尿感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主要病因。如频数、癃闭、量少、量多、尿道涩痛,余沥不尽、小便失禁、遗尿。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问二便的内容,包括便次、便量、性状、便感异常等,重点掌握这些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病因。

思考题:

1.何谓便秘?其病因有哪些?

2.何谓泄泻?请试述其病因。

3.何谓完谷不化、溏结不调、里急后重、排便不爽?常见病因有哪些?

4.远血、近血如何鉴别?

5.何谓癃闭、余沥不尽、遗尿?常见病因是什么?

6.尿量增多或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授课时间:9月28日,周四,第5节;10月9日,周一,第6节

题目:问经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常月经特点,及各种经期、经量异常,崩漏、闭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

2.理解经色、经质在辨别月经病病因方面的意义;带下异常的类型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2学时。

1.问月经:经期异常、经量异常1学时。

2.崩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经期、经量异常的病因。

2.崩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问月经

导入新课

简述正常月经在期、量、色、质、感方面的特点,若因各种原因而上述方面发生异常改变,均属月经病。故月经病多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讲述:

重点介绍月经病经期异常,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先后不定期,及崩漏、闭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经量异常,如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因;经色、经质异常的临床意义。

注意:辨别月经病的病因应将期、量、色、质、感诸方面结合起来。

二、问带下

简述正常带下在量、色、质、味方面的特点,若因某种病因致上述方面发生异常改变,则为带下病。

重点介绍常见带下病,如白带、黄带、赤白带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正常经带的特点,各种经带病的含义及常见病因,重点是经期、经量、崩漏、痛经。

思考题

1.经期异常包括哪几种类型?各自病因病机是什么?

2.何谓崩漏、闭经、痛经?试述其病因病机。

3.如何根据经色、经质异常辨别其临床意义?

4.带下异常有几种?各自临床意义是什么?

授课时间:10月9日,周一,第7节

题目:全身望诊(一):望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

2.熟悉少神、神乱的表现。

3.了解神的概念、望神的原理。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神的判断。

2.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

教具准备:

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望诊,是对人体进行观察,以了解人体健康病情的方法。望诊内容,包括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和小儿指纹。整体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四方面。先介绍望神。

讲述:

一、望神

(一)神的含义及望神的原理

简要介绍。注意神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二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者均是人体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

(二)神的具体表现

简要介绍。注意神的表现为人体生命的各个方面,如眼神、色泽、神情、体态,其中重点是眼神。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重点介绍神的常见类型,各型的临床意义及意义。

注意:

1.各类神在表现上的区别。得神见于人体健康状态下,失神见于重病情况下,少神介于两者之间,假神为垂危病人临终前的假象。

2.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假神是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其“好转”仅见于局部,而整体病情恶化。重病好转多是逐渐的,且为整体病情的好转。

3.神乱与失神,邪感神乱的区别。前者为以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错乱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多反复发作,缓解时如常人。后者见于重病阶段,由邪气亢盛,扰神或闭阻心神多致。邪去病情好转则神乱消失。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神的含义、原理、表现、分类及临床意义,重点是神的分类及判断。应注意各类神的鉴别,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通过望神,可以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预后。

思考题:

1.望神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是神?望神的原理是什么?

3.试述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4.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10月12日,周四,第3,4节

题目:全身望诊(二):望色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五色主病。

2.熟悉望色十法。

3.了解望色的原理、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2学时。

1.望色原理,常色与病色的特征。五色主病(一):赤、白色1学时。

2.五色主病(二):黄、青、黑色,望色十法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常色、病色的特征、五色主病。

教具准备: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二、望色

导入新课:

望色是整体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盛衰运行,疾病的轻重预后,病邪性质的重要方面。由于面部血管丰富,易于观察,故望色主要是观察面色。

讲述:

(一)望色的原理

简要介绍。包括色与泽的意义。面部分候脏腑。

注意:观察颜色与光泽,在判断疾病轻重、预后方面,重点是光泽。观察面部分候与整体色泽,以整体为主。

(二)常色与病色

重点介绍内容。明确掌握常色与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注意:

1.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两者均与疾病无关,故均属常色。

2.病色有善色、恶色之分,两者特征及临床意义不同。

(三)五色主病

亦为重点介绍内容。重点介绍青、赤、黄、白、黑五色的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病机。

注意:

1.观察病理五色,主要在于判断病变的脏腑病位和病变性质。

2.赤色主热证,包括实热、虚热,这是一般情况,亦主戴阳证。戴阳证是真寒假热的表现。

3.青色与黑色主病不同:两者均与血络瘀阻有关,故均主寒证,血瘀、疼痛,不同特点是,青色属肝,肝为风木之脏,故又主惊风;黑属肾,肾主水,故又主肾虚、水饮。

(四)望色十法,望色注意事项。

简要介绍,主要由学生自学。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色的原理,常色与病色及五色主病,其中重点是常色与病色的特点、临床意义及五色主病。通过望色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脏腑、病位及轻重预后。

思考题:

1.何谓望色的原理。

2.何谓常色?常色有何特征?中国人的常色是什么?

3.什么是主色、客色?

4.何谓善色、恶色?各表示什么临床意义?

5.青、赤、黄、白、黑各色的主病是什么?各常见哪些具体颜色?主病如何?

6.青色与黑色在病机和主病方面有什么不同?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西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 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 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 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 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 27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课堂 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 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 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四诊 第一章 望诊 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医诊断学教(学)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时间: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xx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 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xx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xx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xx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xx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xx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xx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2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 灼手。] 3. 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4. 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5. 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6. 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7. 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善色:指患者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9. 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属个体素质,往往与种族和遗传有关。 10.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11. 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 12. 解颅:囟门迟闭。 13. 囟填:囟门高突。 14. 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15. 诊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16. 掣痛:指疼痛伴有掣牵引之感。 17. 白蓓: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因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多见于湿温病。 18. 滑苔:舌苔湿润而滑,伸舌欲滴者。 19.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如油腻覆盖舌面。 20. 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皆厚,刮之易去,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21. 剥苔: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 22. 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3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热扰神明(实证) 24.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虚证) 25.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 映。 26.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7. 症: 28. 主诉: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9. 现病史: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诊治经过。

中医诊断学教案2

题目:气血辨证(一):气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各气病证候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2学时。 1.气虚类证候1学时 2.气滞类证候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虚证、气陷证、气逆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难点:气脱证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由气血亏虚或运行障碍所表现的病证为气血病证,其中,由于气之不足或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致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异常所致的病证为气病,如气虚证、气滞证、气陷证、气逆证。 新课讲述: 一、气病辨证 简要介绍气病概念。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气虚证与阳虚证的关系。 (2)与脏腑气虚证的关系。 (3)气虚证可致的兼证。 2.气陷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气陷证与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陷证一般与中气下陷有关。 3.气不固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 注意:

(1)气不固证与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不固证多与肺、脾、肾气虚有关。 4.气脱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 注意: (1)气脱证与气虚证、气不固证、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脱证为五脏功能俱衰,属危重证。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虚证类证候,现介绍气滞类证候。 新课讲述 (二)气滞类证 1.气滞证 重点介绍气滞证的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气滞证多见于肝、胃、肠,与情志、寒凝、病邪阻滞、气虚有关,故其部位及增减诱因不同。 (2)兼证:气滞日久,可化火,致瘀、生痰、生湿或气逆、气闭等。 2.气逆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气逆证多见于肝、胃、肺三脏,病因各异。 (2)气逆证虽多与气滞证有关,但亦有因虚而致者。 3.气闭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注意:本证多由精神刺激或邪气突然闭阻引起,症状具有突发,势急之神昏,或绞痛或二便闭塞的特点。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各种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重点是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这些都是一般性证候。通过学习,可为脏腑辨证打下基础。 思考题: 1.何谓气虚证、气陷证?各证临床表现如何? 2.试述气虚证、气陷证,气虚证与阳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3.何谓气逆证?常见哪些脏腑?临床表现如何? 4.何谓气滞证?其辨证特点是什么?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医诊断教研室编写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错的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 )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 ) 3、外感热病中,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 )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 )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 )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 )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 )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 )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 )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 )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 ) 13、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 )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 )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2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 A、红舌 B、绛舌 C、淡白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 A、热邪壅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中医诊断学教案习题库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专业使用)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编写人 员:郑进杨梅何丹

胥筱云鲁法庭韩洪亮 2005年5月12日 前言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了解病性辨证(辨六淫证候、辨情志证候)及其他辨证方法概要(六经辨证概要、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三焦辨证概要、经络辨证概要);了解诊断综合运用(诊断思路与方法、病历书写与要求)内容;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奠定相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选进性,突出重点。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片、声像片、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各类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和诊法、辨证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 (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3)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2.熟悉 (1)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了解 (1)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动态。 (3)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 (4)中医诊断学的重要专著。 【重点难点】 重点: 1.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 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 难点: 1.症、证、病、辨证的含义。

中医诊断学带答案

《中医诊断学Z》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A 1、心烦失眠,咽干欲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应诊为何证?A A 心肾不交 B心气虚 C心火亢盛 D痰火扰神 E心阴虚 A 2、关于"虚里"部位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位于左胁下 B. 位于左四、五肋间 C. 为心尖搏动处 D. 在乳头下 E. 位于乳头内侧 C 3、下列哪项属于察舌形的内容? A腐腻 B强硬 C裂纹 D卷缩 E红绛 A 4、入睡后汗出,醒时汗止,称为 A 盗汗 B 绝汗 C 自汗 D 大汗 E 战汗 A 5、身目发黄,晦暗不泽多见于何证? A寒湿困脾 B脾阳虚 C肝胆湿热 D湿热蕴脾 E脾虚湿困 B 6、紫舌主 A气滞 B血瘀 C痰凝 D津亏 E血虚 E 7、以下哪项与滑脉无关? A. 应指圆滑 B. 主痰饮 C. 见于妊娠 D. 往来流利 E. 夏季的主脉 D 8、脏腑在舌面上的分部,舌中属 A肾 B肝胆 C心肺 D脾胃 E三焦 C 9、我国第一部脉诊专著的作者是 A张仲景 B黄帝 C王叔和 D张景岳 E巢元方 C 10、短脉的主病是 A. 虚证 B. 实证 C. 气病 D. 血病 E. 寒证 A 11、下述哪项不是虚证的病因? A宿食不化 B房劳过度 C大吐大泻 D崩漏不止 E自汗不止 B 12、下列哪项是饮停胸胁的主要症状?

A胸胁胀痛,抑郁易怒 B胸胁胀痛,咳唾引痛 C胸胁胀痛,痰多清稀D胸胁胀痛,痰多白滑 E胸胁胀痛,痰多泡沫 D 13、浮而搏指,中空外坚的脉象主病是 A. 阴寒内实 B. 癥瘕积聚 C. 失血,亡阳 D. 半产,漏下 E. 阴盛气结 A 14、促脉、结脉、代脉的共同特点是 A. 脉来时有一止 B. 脉率比较缓慢 C. 歇止有规律 D. 脉搏跳动无力 E. 浮取不明显 D 15、舌色红绛可见于 A血虚 B气虚 C阳虚 D营分证 E血分证 D 16、下列哪项不属于心血虚与肝血虚证共有症状? A面色萎黄 B唇睑淡白 C月经量少 D舌质淡白 E脉细无力 D 17、病情危重的病人,本不能食,突然想吃东西,甚至吃的很多,此为 A神乱 B无神 C少神 D假神 E有神 D 18、濡脉与弱脉的鉴别要点是 A. 脉来有力还是无力 B. 脉体宽大还是细 C. 脉律规整还是不整 D. 脉位浮浅还是深沉 E. 脉率快还是慢 B 19、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证属 A太阳病 B少阳病 C阳明病 D太阴病 E厥阴病 ? 20、创立“六经辨证”的医家是 A林忆 B成无己 C张机 D华佗 E王叔和 C 21、下列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 A目光精彩B神志清楚C颧赤如妆 D形丰色荣E呼吸调匀 E 22、下列哪项不是失神的表现? A目无精彩B形羸色败C呼吸微弱 D神志昏迷E壮热面赤 E 23、下列哪项不是肺气虚证的症状? A咳喘无力 B痰液清稀 C自汗畏风

中医诊断学2模拟题

[模拟] 中医诊断学2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是 A.整体审察 B.诊法合参 C.病证结合 D.司外揣内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2题: 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者,多属 A.脾虚湿注 B.湿热下注 C.肝经郁热 D.冲任亏虚 E.肝肾阴虚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3题: 关于按诊的注意事项描述错误的是 A.必须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 B.医生举止要稳重大方,态度要严肃认真,手法要轻巧柔和 C.注意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使病人能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 D.按诊时不得参入问诊,避免患者的情绪波动影响按诊的结果 E.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4题: 促脉的特征是

A.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B.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C.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D.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E.脉形如豆,滑数有力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5题: 浮紧脉可见于 A.太阳中风证 B.风痹疼痛 C.风热袭表 D.表证夹痰 E.燥邪犯肺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6题: 数脉类不包括 A.数脉 B.促脉 C.疾脉 D.动脉 E.洪脉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7题: 《濒湖脉学》中记载的脉象有 A.28种 B.32种 C.24种 D.27种 E.33种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8题: 气营两燔的舌象为 A.绛舌黄润苔 B.红绛舌类干苔 C.绛舌黏腻苔 D.绛舌黄白苔 E.绛舌薄白苔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9题: 关于"夺气"的病因病机描述正确的是 A.风痰阻络 B.中气大虚 C.气郁化火 D.阳明腑实 E.热扰心神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0题: 舌青紫湿润而短缩者,其主病为 A.痰浊内阻 B.寒凝筋脉 C.肝风内动 D.热盛伤津动风 E.风气挟痰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1题: 嗳气酸腐的原因为 A.龋齿 B.宿食不化 C.中焦湿热 D.脾胃虚弱

中医诊断学课程整体设计-精品课程

《混凝土结构》课程整体设计 尊敬的评审专家: 您好! 我是课程负责人张玉敏。今天在这里向大家做本课程的整体设计介绍,我感到十分荣幸!下面我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课程特色与创新七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本课程的建设情况。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 《混凝土结构》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突出应用技术培养和注重实践训练的课程。它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主干专业课,同时也是服务于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专业的结构课程。本课程以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具体工作模块来组织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能力、绘制与识读结构施工图能力。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后续课程有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抗震等。 (二)课程作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混凝土结构一般结构构件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会设计混凝土结构常用结构构件,会绘制与识读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对常见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建筑施工、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

程提供有关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将来从事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理念 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改革本课程的教学内涵。与建设单位紧密合作,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达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通过对建筑企业或建筑行业相关建设和管理单位进行专业调研,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以及岗位工作标准,找出关键的工作任务,分析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力,从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体系。 1、从构件设计过渡到结构设计能力的培养。将梁板结构、雨篷结构、框架结构、屋架结构和排架结构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并提出课程的培养目标。 2、从“项目导向”过渡到“工作过程导向”。以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与多家企业合作,将实际工程设计项目、典型工程案例作为载体引入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 3、合理使用“录像”、“图片”、“仿真”等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试验录像、工程图片、仿真配筋模型、仿真建筑物和动画等教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3.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4.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5.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6.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7.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8.善色:指患者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9.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属个体素质,往往与种族和遗传有关。 10.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11.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 12.解颅:囟门迟闭。 13.囟填:囟门高突。 14.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15.诊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16.掣痛:指疼痛伴有掣牵引之感。 17.白蓓: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因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多见于湿温病。 18.滑苔:舌苔湿润而滑,伸舌欲滴者。 19.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如油腻覆盖舌面。 20.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皆厚,刮之易去,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21.剥苔: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 22.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3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热扰神明(实证) 24.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25.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中医诊断学实验 实验指导

《中医诊断学实验》 指导书

目录 一、中医诊断综合应用实验 实验一中医四诊、辨证训练及数字模拟诊断 (1) 实验二实体模拟教学实验 (7) 实验三病案讨论教学实验 (13) 二、诊脉训练及中医脉图描记及脉象分析 (19) 1

实验一 中医四诊、辨证训练以及数字模拟诊断 【实习目的和原理】 目的:通过随机组合临床常见症状以供实验学生应用中医四诊、辨证理论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中医临床诊断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技能。 2 原理:本软件包括学习篇、测试篇、训练篇。 学习篇:基本覆盖了中医诊断学的诊法与辨证,适于学生了解中医的诊断知识、方法和技能。 测试篇:采用仿真试卷界面,收集各种题型的标准试题3529个,并设有答案,卷面分析等功能,有助于学生检测自己学习效果。 训练篇:采用仿真诊断思路,模拟临床实习情境,虚拟诊断过程的方法,把覆盖400多病证的189个临床成功病例制作成训练环境,可以提高学生掌握中医临床辨证思路和技能。 【实验对象】 配备“中医诊断学电脑辅助教学系统”的计算机。 【实验器材与药品】 中医诊断学电脑辅助教学系统软件、计算机

【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 1.打开计算机,双击桌面“中医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快捷图标志,进入中医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2.点击进入“学习篇”,根据系统提示,点击复习本次实验课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3.点击右上角“关闭”图标,退出基础知识复习。 4.点击“学习篇”下的“测试篇”,进入相关知识的系统测试,进入系统“测试篇”后,点击左侧第六个按钮“定制”,选择所要测试的章节和测试内容的认知层次为“中”,或选择按测试内容的难易程度为中,并按实验老师的要求输入需要测试的试题的数量。 5.点击右下侧的“确定”按钮进行测试,完成所选试题后,点击右上侧按钮“交卷”,得出本次测试结果分析。 6.记录测试章节、试题总数、答错试题数、答对试题数。

中医诊断学-3-2

中医诊断学-3-2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下列是温病热入营分“口干反不甚渴”的机理的是 ?A.津液耗伤不甚 ?B.津液逐渐恢复 ?C.热蒸营阴上潮 ?D.邪热迫血妄行 ?E.邪热逐渐衰退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2.59,对肝胃不和证,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依据是 ?A.呃逆,嗳气,吞酸 ?B.苔薄白,脉弦数 ?C.胸痞闷,善太息 ?D.胃脘、胁肋胀痛 ?E.抑郁寡欢少言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头晕眼花,并见面色淡白,其辨证多属 ?A.痰湿内阻 ?B.肾精亏虚 ?C.肝火上炎 ?D.血液亏虚 ?E.肝阳上亢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属于 ?A.否定性资料 ?B.必要性资料 ?C.特征性资料 ?D.一般性资料 ?E.偶见性资料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5.住院病案的“首次病程记录”完成时间是 ?A.24小时完成 ?B.出院前完成 ?C.及时完成 ?D.12小时完成 ?E.48小时完成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6.形象寓意式病名不包括下列哪项 ?A.狐惑

?B.崩漏 ?C.狐臭 ?D.童子痨 ?E.花柳病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7.下列是据辨证而论治的是 ?A.消积化疳 ?B.补气养血 ?C.接骨续筋 ?D.止咳平喘 ?E.固精止遗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8.疾病概念最早见于 ?A.《伤寒杂病论》 ?B.《内经》 ?C.甲骨文 ?D.《五十二病方》 ?E.《史记》 (分数:1.00) A. B. C. √ D.

中医诊断学.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3.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4.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5.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6.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7.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8.善色:指患者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9.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属个体素质,往往与种族和遗传有关。 10.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11.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 12.解颅:囟门迟闭。 13.囟填:囟门高突。 14.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15.诊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16.掣痛:指疼痛伴有掣牵引之感。 17.白蓓: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因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多见于湿温病。 18.滑苔:舌苔湿润而滑,伸舌欲滴者。 19.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如油腻覆盖舌面。 20.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皆厚,刮之易去,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21.剥苔: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 22.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3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热扰神明(实证) 24.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25.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26.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7.症: 28.主诉: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9.现病史: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诊治经过。 30.潮热:患者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有定时者。 31.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32.自汗:经常清醒状态下汗出较多,活动尤甚者。 33.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阴虚或气阴两虚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创辨证论治理论,奠定诊断学基础 5、《中藏经》—华佗诊病学术经验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 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9、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0、施发《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 1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 12、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3、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4、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15、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16、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17、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18、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 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 诊断、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 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 基本原则: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第二章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目光、神志、面色、形态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