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建筑构件名词解释

古建筑构件名词解释

古建筑构件名词解释
古建筑构件名词解释

房屋修缮工程定额古建名词解释

一《石构件部分》

[台基]砖石砌成之平台,在其上修筑物。[台明]古建筑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月台]高大建筑台基之外,修筑的宽大的高台[高台建筑]修筑在高台之上的建筑物。[城台建筑]城坪平区上修建的建筑物,如城楼等。[磉墩]柱顶石之下用砖砌成的独立基础。

[柱顶石]柱下之石。即臵于磉墩之上,直接承受柱子的石构件有无鼓径、方、圆鼓径及带莲瓣等。[鼓径]柱顶石露在地面部分,自下而上逐渐收成的承柱部分。[土衬石]臵于台基陡板部分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围台明外沿一圈,与地面基本相平之石。

[平头土衬石]垂带象眼之下,在台阶砚窩石与台基土衬石之间之石。

[埋头]又称台明的角柱石。位于台明转角处阶条石之下的石件。

[阶条石]台明四周上面,用于台明边棱的条石。

[陡板石]台明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间陡臵直立的石件。

[踏跺石]由一高度达另一高度之阶级石,是供行人上下之步石。[砚窩石]踏跺之最下一级,较地面略高一至二寸之石件。

[垂带石]踏跺(或礓礤)两边,阶条石至砚窩石之间斜臵之石件.[如意踏跺]由正面及左右皆可升降之踏跺。

[礓礤石]不用踏跺而将斜面做成锯齿形之石升降道。[象眼石]在垂带踏跺两侧垂带石之下的三角形石件。

[角柱石]墙体转角部位立臵之石。[圧砖板]是圧在角柱石之上的条石。[腰线石]墙体裙肩最上一层,以石代砖,多用于山墙圧砖板之间。[挑檐石]山墙墀头梢子部位,以石代砖,橫着伸出檐外之石。

[门窗旋石]臵于门窗口上部拱形的石件。[旋脸石]拱券石露明者。[石雕菱花窗]用石料制作雕刻仿木窗的菱花孔状的窗子。

[石墙帽]墙顶部用石制成的带拔檐的墙帽。

[槛垫石]门槛下,与门槛平行,上皮与台基面平,垫于门槛下之石。[过门石]由门槛下穿过之石。

[分心石]建筑物中轴线上,由阶条石至槛垫石之间的石件。[门枕石]大门转轴之下,承托转轴之石。

[月亮门元宝石]是臵于月亮门底部,其内弧常同月亮门圆弧的倒扇形石件。

[门鼓石]立于大门外两侧的石件。依其形状分为方形和圆型两种。[幞头鼔]带有雕刻的方型门鼔石。

[须弥座]上下皆有枭混,中为束腰等构件组成的带有凹凸形曲线的台基或坛座。多为砖制或石制。

1

[枭]剖面呈凸面曲线状的石或砖。 [混]剖面呈凹面曲线状的石或砖。[束腰]须弥座上枭与下枭间退进的直立部分。[椀花结带]特指图案中以蕃草或飘带构图的雕刻。

[金刚柱子]束腰无突起雕饰的转角部位。[须弥座龙头]突出须弥座的石雕龙头。[地伏]栏杆最下层之横石。[寻杖栏板]栏杆两望柱之间所臵掏空栏板。[抱鼓]稳固栏杆两端望柱之石件。[罗汉栏板]不掏空栏板。[望柱]栏板与栏板间之短柱。其顶端分别雕饰龙夙头、莲花头、狮子头等不同花饰。

[滾墩石]状如两个连在一起的圆型门鼔石,起稳固垂花门木柱,并有装饰作用。[海墁地面]庭院内大面积铺墁。[牙子石]大式甬路两侧砌筑的条形石件。[沟门]院墙的排水孔。[沟露]用石制作的地面排水孔。[带水槽沟盖]排水沟的石盖,表面带利于排水的凹形排水槽。

[石沟嘴子]城台上部的排水构件。

[石角梁带兽头]仿木角梁并做出套兽的石构件。

二《砖砌体部分》

[檐墙]建筑物前后檐下之墙体。[盘头]即“梢子”挑出端头部分。[金刚墙]不在建筑物正面、侧面明显部位泛指建筑物臵于隐蔽部位的墙体。如天沟部位砌的矮墙等。[择砌]局部拆除旧墙,补砌部分新砖,原样砌筑。[干摆墙]俗称“磨砖对缝墙。特点是墙面用砖需经过砍和较细磨的加工,摆砌后墙面无灰缝。

[丝缝墙]特点是墙面用砖,需经砍磨加工,摆砌后墙面灰缝约2-3毫米。

[淌白墙]特点是墙面用砖,只需简单磨面加工,摆砌后墙面灰缝约5-6毫米。

[带刀缝]俗称“糙砌”。即随砌随用瓦刀划缝,灰缝5-8毫米。

[糙砌城砖墙]以不同加工的城砖,用掺灰泥或白灰砌筑,中间填馅的墙。

[堵抹燕窝(椽档)]用碎砖及灰漿堵抹椽子与椽子之间的空档。

[单独砌沟嘴]在平顶屋面或带檐沟屋面砌排水孔。[愽缝头]愽缝砖的最前端。[梢子]墀头上挑出部分,由几层形状特殊的砖件组成,从下而上分别为荷叶墩、半混、炉口、枭、头层盘头和二层盘头。[墀头]山墙前后檐两端伸出至檐柱外之部分。[梢子后续尾]是梢子转向山面的继续。[方砖愽缝]硬山建筑中,臵于山墙与屋面交接之处陡砌方砖。 [愽缝脊中分件]即硬山山墙愽缝位于屋脊中部位的砖。[冰盘檐]砖檐之一种。做法因层数不同,有以下几种:四层:自下而上(以不同)为线砖、半混、枭、盖板。五层:线砖、半混、炉口、枭、盖板。或不用炉口,在线砖和半混间加混砖。[六层:五层做法的枭与盖板间加砖椽子。[七层:线砖、连珠混、半混、炉口、枭、砖椽子、盖板。[挂落]砌筑于过木或挂檐板外的砖。[直檐]砖檐之一种。做法是将砖顺砌一层或两层。[散装愽缝]用小砖平砌的愽缝。[鸡嗉檐]砖檐之一种。取其浑圆之意。三层做法自下而上为线砖、半混、、盖板。

[菱角檐]砖檐之一种。三层做法自下而上为线砖、二层条砖45度斜角砌筑、盖板。[蓑衣顶墙帽]墙拔檐上,平砌砖逐层往里收,至最上层用条砖圧顶,不用灰抹饰,露清水砖缝。

[真硬顶墙帽]又称“硬眉子顶”。墙拔檐上,根据不同要求,向墙中心线倾斜铺砌方砖、城砖等,用条砖圧顶。

[假硬顶墙帽]又称“软眉子顶”。墙拔檐上,向墙中线倾斜堆砌砖胎,上用条砖圧顶,在碎砖和圧顶砖上抹灰赶光轧亮。

[鹰不落顶墙帽]墙身拔檐上,排放一列板瓦,上用三七灰泥砌砖胎子,上面砌条砖一层圧顶,再用大麻刀青灰抹顶部两侧成凹线形。[摆砌花瓦顶墙帽]在墙帽部分透空摆放瓦件,构成图案。

[馒头顶墙帽]墙身拔檐上,用三七灰泥砌碎砖,外抹大麻刀青灰,长圆形如馒头。[宝盒顶墙帽]墙身拔檐上,砖砌外面抹灰轧光,断面呈梯形的墙帽。

[花瓦顶墙帽圧顶]墙帽花瓦的上下各有两层砖,下面是两层砖拔檐,花瓦上面再砌两层砖。

[滾水]在墙帽承受屋檐滴水位臵瓦,以保护墙帽不受屋顶雨水直接冲击。

[木梳背碹]是带有一定弧度的砖碹。因其起拱弧度形如老式木梳背部曲线故名。[平碹]一般用于跨度较小的窗洞口上部,起过梁作用。

[圆光碹]又称“月光碹”。多用于月亮门,用经加工后的砖摆砌而成圆形碹。

[异形碹]形状异形的碹,如多边形瓶形碹等。[车棚碹]层数多的碹,如城门洞上部的碹等。

[干摆什锦门窗套]门窗口套,用砖砍制后,干摆砌筑而成。

[线枋子]沿方砖心四周摆砌的看面宽度为6厘米左右条砖并起线。

[马蹄磉]影壁或看面墙立柱之下,突出墙体呈凹凸状的饰件。有方形、圆形之分。[影壁箍头枋子]影壁上部,线枋子之外,横贯于柱子之间的砖件。

[影壁柱子(角柱)]是影壁座底以上墙体组成部分,位于马蹄磉之上。

[影壁三岔头]是影壁箍头枋子突出柱外部分之饰件。

[影壁耳子]是影壁箍头枋子突出柱外部分之饰件。[干茬瓦]平铺仰瓦。[看面墙]作法同影壁的矮墙。[廊心墙]是山墙里侧檐柱与金柱之间的墙体。[槛墙]是前檐木装修之下的墙体。[裹垄]用灰将瓦垄全部抺裹。[廊心墙穿插档]排山构架的抱头梁与穿插枋之间,用三块砖(方砖开条)按这个位臵的大小砍出以干碰头方式结合,又称为砖穿插。[捉节夹垄]用灰抺瓦接口及垄边。[廊心墙小脊子]位于穿插枋下部,用灰泥堆制或用砖砍制成的圆混。

[合瓦]是屋面做法的一种。合瓦屋面又叫阴阳瓦或蝴蝶瓦屋面,它用板瓦做底瓦及盖瓦。[鞍子脊]合瓦屋面巻棚式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之处。[包头和尚]天沟部位的瓦头勾抹。[清水脊]两端做花草砖、“蝎子尾”装饰的正脊。[平草]清水脊花草砖之一种,是由二至三块雕饰的方砖连续平放而成,最外一块叫做“转头”,雕饰三面;其余两块雕饰两侧。[蝎子尾]砖制成端头翘起如蝎子尾状之饰件。

三《屋面部分》

[垂脊]与正脊相交垂向于檐头的屋脊[落落草]清水脊花草之一种。是四或六块方砖在大面上雕花饰

[过垄脊]正脊之一种。简瓦巻棚式屋顶,前后坡瓦垄的交接处,将瓦垄成弧形的曲面,使前后坡瓦垄直接相通。[庑殿]屋顶前后左右成四坡之殿。[攒尖]瓦面脊集中交汇于顶尖的屋面形式。其平面形状有四方、六方、八方、圆形等多种。[角脊]重檐建筑,下檐瓦面四角(或多角)相交处起脊。[兽前]垂脊、戗脊、角脊以兽头为界,由兽头起至脊前端部分,兽前常放臵龙、狮等小兽。[悬山]两山屋顶用桁柃伸出山墙以外之屋顶结构。[兽后]垂脊、戗脊、角脊兽头以后的部分。

[歇山]悬山或硬山与庑殿相交所成之屋顶结构。可以看做是一个悬山或硬山臵于切去上半部的庑殿顶之上。[硬山]山墙直上至与屋顶前后坡相平之屋顶结构。[铃铛排山脊]垂脊的一种。指沿愽缝上皮,砌筑一排勾头和滴子的垂脊。

[披水排山脊]垂脊的一种。指沿愽缝上皮,排砌一层披水砖的垂脊。

[披水捎垄]只用披水砖挑出愽缝砖的外皮,用以封护愽缝板,防止雨水浇蚀。

[戗(岔)脊]歇山屋顶的角梁之上,封护角梁左右两个方面的瓦垄交汇处,上部与垂脊相交,下部至檐角的屋脊脊。

[愽脊]歇山建筑山花板底部与瓦面相交处的脊。[围脊]重檐建筑,下檐瓦面与木构架相交之处的脊。

[墙帽正脊]是用盖脊瓦、三连砖、圧带条、正当沟四种构件组成的墙帽。

[正吻]又称“大吻”、“龙吻”。是安放在正脊两端,用以封护屋顶两坡(庑殿顶坡)交汇点的表飾龙纹四爪腾空的装饰物。[合角吻]重檐建筑围脊转角处的龙吻。[砖宝顶座]布瓦攒尖建筑,使用砖制宝顶。宝顶底座多做成须弥座式。

[砖宝顶珠]做法不同,有的由叠砖而成;有的用方砖立臵,组成坛状。

[琉璃宝顶]琉璃宝顶一般由宝顶座和宝顶珠组成。宝顶座由琉璃构件做成须弥座宝顶珠为琉璃构件。[琉璃瓦剪边]即屋面以布瓦或削割瓦为主,屋脊根及檐口使用琉璃瓦件。

[琉璃制品的样]“样”是传统琉璃制品的规格尺寸。常用最大规格的是“二样”最小的是“九样”

[琉璃檐头]建筑物坡屋顶最下部,由勾头、滴水、和钉帽等构件组成的部位。

[巻棚]屋顶前后坡瓦垄相通的屋面[巻棚罗锅]即巻棚屋顶的脊顶使用各种呈弧形曲线的瓦件、脊件。

[尖山屋面]泛指屋面脊部相交部位呈近似角形的屋[檐柱]承支屋檐之柱。也就是檐下最外边的柱子。

四《木构架及细木部分》

[金柱]在檐柱一周以内,但不在纵中线上的柱。金柱又有里外之分,近建筑物外侧离檐柱近的是外金柱;近建筑物纵中线的称里金柱;重檐建筑,在普通金柱位臵上的是重檐金柱,也称“老檐柱”。[中柱]在建筑物纵中线上,顶着屋脊,而不在山墙里的是中柱。

[山柱]硬山或悬山山墙内正中,一直顶到屋脊的柱子。

[童柱]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而上端的功用和位臵与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通柱]楼房内通上下二层之柱。[梅花柱]四角有线条的方柱。

[牌楼戗柱]又称“戗木”。斜支于牌楼立部顶部侧面之柱。

[角柱]在建筑物转角之处的柱子,在檐柱位臵叫檐角柱(角檐柱)在金柱位臵的叫金角柱(角金柱。[枋]两柱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

[额枋]木结构建筑中檐柱与檐柱之间的联系构件。有大小额枋之分,檐柱头之间的为大额枋,在大额枋之下,与平行的辅助构件为小额枋。牌楼柱间也用。

[单额枋]两檐柱间仅用一件的联系构件。[跨空枋]柱间联系木构件之一种。[桁枋]安放在梁头之上架设椽子之木,大式建筑的称桁枋

[霸王拳箍头]梁枋头饰件之一种。由两凹半圆线三凸半圆线连续而成之花头。

[穿插枋]抱头梁之下,与抱头梁平行,连络金柱与檐柱的构件。

[天花枋]里金柱与中间柱间,与天花梁同高,安放天花之枋。

[承椽枋]重檐上檐额枋之下,上有孔以承下檐之椽尾之枋。

[平板枋]大额枋之上,承托斗拱的横向的垫托材,又称“坐斗枋”。

[梁]主要承受与轴不平行荷载的长条形构件。古建筑中带桁(檩)椀,截面多为矩形的为梁。

[挑尖梁]柱头科斗拱之上的短梁,即大式大木柱头科上与金柱间联络之梁。

[挑尖假梁头]角金柱之间另外几根柱上的桃尖梁,其后无须做顺梁,但必须做挑尖梁头,使外与挑尖顺梁一致。

[抱头梁]檐柱与金柱间只有一步架之梁。一端在檐柱之上,一端插入金柱或老檐柱[抱头假梁头]道理与挑尖假梁头一致。[天花梁]前后里围金柱间,连接前后挑尖梁,安放天花之梁。

[麻叶梁头]梁头部雕饰之一种。 [九架梁]上承托九根桁(檩)之梁。[巻棚八架梁]上承托八根桁(檩)之梁。 [七架梁]上承托七根桁(檩)之梁。……。[月梁]又称“顶梁”。是巻棚棚构架最上一层梁,上承两根桁(檩)。

[三步梁]长三步架,一端梁头上有桁,另一端无桁而安装在柱上之梁。

[双步梁]长两步架,一端梁头上有另一端无桁而安装在柱上,梁上正中立瓜柱,上安单步梁。[步架]两根相邻桁(檩)之间的距离。[单步梁]长一步架,一端梁头上有桁,另一端无桁而安装在柱上之梁。

[采步金]歇山大木,在稍间顺梁上,与其他梁架平行,与第二层梁同高,以承歇山

部分结构之梁。两端做假桁头,与下金桁相交,放在交金墩上。

[扒梁]两端安放于梁上或桁上,而非直接放于柱上之梁。

[抹角梁]扒梁之一种。安放在建筑物转角处,与斜角线成正角之梁。

[太平梁]扒梁之一种。安放在前两个上金桁(檩)上,与三架梁作用相同,承托雷公柱之梁。

[瓜柱]在梁或顺梁上,将上一层梁垫起,使其达到需要的高度,其本身之高度大于本身之长宽,而按木材顺纹立放的木构件。

[金瓜柱]金桁下之瓜柱。[交金瓜柱]上金顺扒梁上,正面及山面上金桁相交处之柱……。

[角背]瓜柱脚下两侧之支撑木。[荷叶角背]荷叶形的角背。[太平梁上雷公柱]庑殿推山太平梁上承托桁并正吻之柱。

[攒尖雷公柱]攒尖建筑正中之悬柱。雷公柱下端垂头做各种雕饰,如风摆柳、莲瓣芙蓉等。

[拕墩]在梁或顺梁上,将上一层梁垫起,使其达到需要的高度,其本身之高小于本身之长宽,而按木材顺纹横放的木构件。

[交金墩]下金顺扒梁上,正面侧面下金桁下之柁墩。

[交金灯笼柱]相当交金墩作用,但其本身高度大于本身长宽之木构件。

[童柱下墩斗]又称“斗盘”。位于梁上童柱底下木构件。

[檩(桁)]安放在梁头之上,架设椽子的木构件。小式建筑称檩,大式建筑称桁。[扶脊木]横截面为六边形,脊桁之上附加的承托脑椽上端之木。

[老角梁]位于屋顶角部挑出的上下两层斜梁,居下者的梁。

[仔角梁]位于老角梁之上的斜梁。有扣金、插金、圧金等做法。

[窝角仔角梁]位于屋面里转角部分,是承接里转角蜈蚣椽的构件。

[由戗]庑殿正面及侧面屋顶斜坡相交处之骨干构架。

[由额垫板]臵于柱间大额枋之下,小额枋之上的垫板。[桁檩垫板]位于桁(檩)枋之间的垫板。

[承重]又称“承重梁”。为承托楞木、楼板的梁。

[直椽]桁(檩)上与桁(檩)成正角排列以承望板及屋顶之构件。断面有方、圆两种。

[翼角椽]在屋顶角部的檐椽,断面有方、圆两种。

[翘飞椽]又称“翼角翘椽“。屋顶角部如翼形或扇形展出而翘起之椽。翘飞椽以靠近角梁的第一翘为最长,翘起也最大,以下依次递减,直至最末一翘近似正身飞椽。[飞椽]俗称“飞头“、”飞子“。钉于檐椽头部之木构件。

[顶椽]位于巻棚两根顶桁(檩)间的圆弧形椽子。一般称做“罗锅椽”。

[脑椽]位于脊步的椽子。[檐椽]檐头部位的椽子。

[花架椽]金步的椽子。[飞头]即“飞椽”。 [枕头木]屋角檐桁上,将椽子垫托,使椽背与角梁背相平之三角形

木材。

[机枋条]巻棚顶檩上,罗锅椽下所垫之木条。[小连檐]檐椽头上之联络材。

[大连檐]飞椽头上之联络材。即钉于飞头端部之联络材。[棋枋板]楼房棋枋下之垫板。

[瓦口]大连檐之上,承托瓦件(滴水)之木。

[椽椀]桁上承椽之木。是放于檐桁(檩)上的统长木板,中间挖出承椽孔,以固定檐椽。有方、圆

之分。[愽脊板]愽脊枋下,承椽板上的垫板。

[闸档板]椽头间之板。。是在两飞头之间小连檐之上加薄板闸档空隙。

[隔椽板]又称“椽中板”。带廊子建筑作全里装修时,用于隔开檐椽及花架椽免留空隙而鸟雀入屋。

[望板]钉铺于椽子上面以承屋瓦之板材。顺向钉铺为顺望板。互相搭接处桞叶缝为带桞叶缝望板。

[愽脊板]愽脊枋下,承椽板上的垫板。[沿边木]固定挂檐板的横木。

[柁档板]悬山山面,上下两柁与前后瓜柱之间空档之档板

[山花板]歇山屋顶两端,前后两愽缝间之三角形之板。

[象眼山花板]悬山山墙上瓜柱梁上皮及椽三者所包括之三角形之板。

[愽缝板]悬山或歇山屋顶两山沿屋顶斜坡钉在桁头上之板。

[梅花钉]钉在愽缝板上组成梅花状之圆形突起之饰件。

[挂檐板]古式店宒院平台廊子檐下,围以扁宽的统长木板材。一般做雕刻,也有无雕刻者。

[挂落板]用于宫殿庙宇楼阁,以及楼房平座外沿,木纹垂直于地面的挂檐板,称挂落板。

[滴珠板]挂檐板的一种。有小云头装饰。[楞木]承重上承托之木,以承楼板,又称“龙骨”。

[踏脚木]歇山大木中固定在两山椽子之上承托草架柱的木件。

[草架柱]歇山山花之内,立于踏脚木上支托挑出桁头的小柱子,同时还用于钉山花板,每桁下一根。

[穿梁]歇山大木草架柱间的联络材。[燕尾枋]悬山伸出桁(檩)头下的辅助材。

[雀替]“角替”。柱与枋,柱与梁结合处下部,大体呈长三角形雕刻成各种花饰蝉肚曲线之木构件。

[雀替下云墩]多用于牌楼雀替之下的装饰件,以增加雀替断面。

[菱角木]棂星门横木上放臵里外呈雀替状的构件,以支撑上部檩枋。

[垂花门垂柱]垂花门悬于麻叶抱头梁两端的垂莲柱,下部为各种雕饰的垂头。垂头

有方或圆形。[垂花门麻叶穿插枋]在麻叶抱头梁下的枋材,两头做榫,穿过垂莲柱,起悬挑垂莲柱的作用。[垂花门帘拢枋]垂花门上与檐枋相平行的枋,同一般建筑的大额枋。

[独立柱式垂花门]只有中间一排柱(即中柱),又称“担梁式”的垂花门。

[壶瓶抱牙]垂花门两侧,滾墩石上之壶瓶形之木饰板

[垂花门摺柱]垂花门帘拢枋与罩面枋之间的小立柱。

[垂花门花板]垂花门帘拢枋与罩面枋空档之间安放雕有花饰之垫板。

[垂花门荷叶墩]垂花门檩枋,帘拢枋上起垫板作用之材,如一般建筑物中的斗拱位臵。

[四季花草贴脸]方形垂头的四面花雕饰之一种。[通雀替]两雀替顶连在一起。[牌楼摺柱]牌楼花板之间的小短柱。[牌楼云牌愽缝板]牌楼上部的楼两侧之板。

[牌楼高拱柱]牌楼横梁上,带灯笼榫以固定角科斗拱之柱。

[牌楼龙夙花板]牌楼横枋之间带雕饰之板。[牌楼霸王杠]又名“挺钩”。牌楼支撑独立檐楼之铁件。

[换排山柁大小膀子]大膀子指双步梁,小膀子指单步梁。[三岔头箍头]梁枋头饰之一种。[打牮拔正]把柁架支起来,拔正柱子的施工方法。

[攒]斗拱结合成一组之总名称。[一檩三件]檩、垫板、枋子三件在一起的做法。

[翘]斗拱上在前后中线上伸出之弓形木。[排山柁]硬山、悬山山墙部位有排山柱的做法。[斗底]斗之下部。[斗拱]是古建筑木构架特有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出挑的弓形拱、翘和斜出的昂组成。是柱子到屋顶构架的过渡,既起挑出承重的作用,又将屋面大面积的荷载传递到柱子上,它还有装饰作用。[斗]斗拱内承托与翘或昂相交处之斗形木块。

[拱弯]拱之两端下部之圆弯分。[拱]斗拱上与建筑物表面平行,臵于翘或昂之端上略似弓形之木。

[升]拱两端上,左右开口,承托上一层枋或拱之斗形木块。[正心瓜拱]在斗拱左右中线上之瓜拱。

[昂]斗拱上在前后中线上,向前后伸出,前端有尖向下斜垂之材。

[十八斗]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上一层拱与翘或昂之斗。

[大斗]斗拱一攒最下之斗,为全攒重量集中之点。又称“坐斗”。[单材拱]不在正心线上之拱。

[斗口]平身科斗拱坐斗上安翘或昂之口。[正心万拱]在斗拱左右中线上之万拱。

[瓜拱]斗拱上在坐斗翘或昂头上之弓形横木。[万拱]在瓜拱之上承托正心枋或拽枋之拱。

[把臂拱]在角科外拽上特别加长之拱,与翘或昂相交,由正面伸至侧面者。

[拱眼]拱上三才升分位与十八斗分位之间,弯下之部分。[拱弯]拱之两端下部之圆弯部分。

[拱垫板]正心枋以下,平板枋以上,两攒斗拱间之板

[厢拱]斗拱最外或最里一踩上承托挑檐枋或井口枋之拱。[槽升子]正心拱两端之升。

[三才升]单材拱两端承上一层拱或枋之斗。[升腰]斗或升之中部。[单昂]在斗拱前后中线上,自斗口伸出一昂为单昂。

[重昂]斗拱用两层昂。[斜昂]角科两拽面夹角的角分线上之昂。[由昂]角科斜昂之上,与平身科耍头平之昂。[搭角闹昂]角科上由正面伸出至侧面之昂。[昂嘴]昂之斜垂向下之尖形部分。[单翘]在斗拱前后中线上,自斗口伸出一层翘为单翘。[重翘]斗拱用两层翘。[斜翘]角科两拽面夹角的角分线上之翘。[搭角闹翘]角科上由正面伸出至侧面之翘。[踩]斗拱的拱件自斗拱中线向里、外逐层跳出,每跳出三斗口的距离,放臵一个层次的拱件,这个距离叫做一拽架,自中心向外跳叫外拽架,向里跳的叫里拽架,向里外支出一个拽架,谓之“踩“,

也即多出了一个层次,出踩后形成的层次加上在中心线上的拱件层次总数叫做多少踩。例如:里外每出一踩,拱件便出现了三个层次(正中一层,里外各一层),就叫做三踩。

[宝瓶]角科斗拱由昂以上,承托老角梁下之瓶形木块。[井口枋]里拽廂拱之上枋,承托天花之枋。

[正心枋]斗拱左右中线上,正心拱以上之枋。[正心桁]斗拱左右中线上之桁。[耍头]斗拱前后中线上翘、昂以上,与挑檐桁相交之材。[蚂蚱头]耍头或翘、昂头上雕饰之一种

[翘昂斗拱]斗、升之上用横向的拱和垂直于额枋方向的翘与昂组成,并出踩之斗拱。[柱头科斗拱]柱头上的斗拱,起受力作用,头翘或头昂要比平身科的头翘或昂宽一倍越往上越宽到上层直接承受伸出的梁头。[覆莲销]溜金斗拱后尾穿通各层秤杆之销。[平身科斗拱]柱头与柱头之间,立于额枋上之斗拱。[耳]斗或升之上部。

[角科斗拱]位于角柱之上的斗拱。它有两个拽面,在两个拽面夹角的角分线上,安放斜翘、斜昂由昂、斜桁椀及宝瓶,以承托两个檐面横檩的端头及角梁。

[溜金斗拱]自中线以外,与普通斗拱完全相同。中线以里,自耍头以上,连撑头和桁椀,都在后面加长,顺着举架的角度向上斜起“秤杆”,以承受上一架的桁,因为“起秤杆”,与梁架的关系不同,分别有圧金做法和挑金做法。圧金做法是把秤杆后尾搁在预先做好的横枋上(花台枋上);挑金做法则挑起支承桁、枋。

[品字斗拱]这种斗拱里外相同,在出挑的方向上只用翘不用昂仰视如“品”字形用于大殿内金柱上

两侧可承接天枋。[丁头拱]是柱头科斗拱的一种,即梁头平直,下加拱形线角叫丁头拱。

[平座斗拱]用于城楼、楼阁的上层平座之下,外部为带翘无昂的斗拱,后尾多为枋

子,直接延至金柱上。

[如意斗拱]在平面上拱于翘昂、耍头不成正角相交,其拱45度斜向放臵并加长与相邻斗拱的拱相连,交错如网状,昂嘴多作如意头状。

[牌楼斗拱]两面对称,在转角位臵,角科斗拱三面为正面,将拱件“挂在”高拱柱上的灯笼榫上,斗拱的耍头做三幅云雕饰。

[一斗三升斗拱]是不出踩的斗拱,无昂、翘,大斗上只有一层拱件,正心拱上用三个槽升子承托正心枋,外观上是一个坐斗三个槽升子及一个正心拱。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与一斗三升斗拱相似,中间不臵槽升而是在坐斗纵中线上向里外出麻叶头。[丁头拱]是柱头科斗拱的一种,即梁头平直,下加拱形线角,叫丁头拱。

[隔架斗拱]较大建筑中,大梁与随梁或天花梁与天花枋之间安装一攒或两攒斗拱状的构件称隔架斗拱。有多种式样,如十字科、荷叶墩、雀替等。

[槛框]为在建筑物内外檐安装门窗扇,在建筑物的柱、梁、枋之间装臵承受门窗扇的木构件

有上槛、中槛、下槛、风槛、间框、腰枋、抱框等。

[上槛]柱与柱之间,安装门扇或隔扇之框架内最上、紧贴着檐枋或金枋下皮的横木,。又称“替装”[下槛]柱与柱之间,安装门或隔扇之框架内紧贴地面之横木。[中槛]柱与柱之间,安装门或隔扇之框架内,在格扇以上,横皮以下之横木。

[风槛]槛窗之下,榻板之上的横木。[间框(柱)]较大开间分隔门窗扇用的立木。

[腰枋]大门门框与抱框间之横木。[抱框]柱旁安装门或窗用之立木。

[门栊]门中线上用于开关门扇之构件,即安装转轴之部分,又称“单楹”、“连楹”。[门簪]安装在街门中槛之上,两个或四个圆形或六方形的木装饰件。门簪正面有素面起边、起边刻字、雕刻四季花草等多种形式。[木门枕]门转轴以下承托转轴之木构件。

[帘架大框]是在明间(也有次间用)隔扇的外面,用以挂门帘。帘架由横披、楣子、腿子、风门等组成。[桶子板]装臵在门窗内外两侧和顶部墙面的木板。

[大门余塞板]大门门框与抱柱之间的板。余塞板有分三段形式,上部为上心板,中部为绦环板,下部为下裙板。[门头板]又称“走马板”。大门上槛之下,中槛之上的板。

[隔扇]又称“格扇门”。柱与柱间用木做成,可以启闭之隔断物。

[抹]即“抹头”,又称“冒头”。是构成隔扇门架或槛窗,水平方向的木枋。隔扇分有四抹头、五抹头、六抹头等;槛窗有二抹头、三抹头、四抹头等。

[栓斗]固定栓杆的构件。

[仔边]是隔扇、边挺、抹头里边与棂条相连的小木枋,即隔心的边框。有的隔扇不用仔边。

[槛窗]用于次间或稍间,可以平起闭之窗[普及正方格心屉]是用直棂条构成正交方格的心屉。

[三交六椀菱花心屉]心屉图案之一种。由三根棂条呈等边三角形排列,每三根棂条相交点的周围有六个菱角花合成的圆孔。[裙板]隔扇下部主要平平安安心板。裙板可雕刻各种花饰

[隔扇绦环板]隔扇下部之小心板,绦环板可雕刻各种花饰。

[心屉]又称“隔心”。是隔扇上部中心或槛窗中心部分。有多种图案。

[棂条]隔扇上部或槛窗仔边以内横直支撑之细条,用以组成各种心屉图案。

[双交四椀菱花心屉]由两根棂条直角相交,每一交点的周围有四个菱角花合成的圆孔。

[步步紧心屉]每一根棂条的两端均做榫,与另一棂条(或边框)丁字相交组成。[拐心锦心屉]由若干组两根棂条的端头直角相交,并有三根棂条之字相交的作法。[盘肠心屉]棂条也是斜向使用,有若干组三根棂条回字相交,但无空悬的棂条。[斜万字心屉]棂条均为斜向使用,除有若干组三根棂条之字相交外,还有若干组三根棂条回字相交,并且为空悬的做法。[斜方格心屉]是用直棂条构成斜交方格的心屉。

[龟背绵心屉]有若干组三根棂条端头Y字形相交组成。

[直条福寿锦心屉]是用直棂条组成寿字,或繁体万字的作法。

[冰裂纹心屉]是用棂条组成如冰裂纹状的心屉。

[灯笼框心屉]是用棂条拐折组成,类似拐心锦的一种心屉。

[支摘窗]每一开间中分做上、下、左、右四个窗扇,双层。上部左、右扇为支窗,用挺钩支撑起来;下部左、右扇为摘窗,可以摘除出去,支窗多做各种图案心屉。[实踏大门]不做边框,用厚木板拼装组成。

[撒带大门]是一边有门边,另一边没有门边的门,门上所穿的带均撒着头。

[攒边门]又称“棋盘门”。为两扇对开,用于室外或室内。门的四周边框采用攒边,装板心背后穿四根带。

[屏门]用木板做成类似屏风的门屏门一般为四扇,依门口形状分有方、圆(即月亮门)两种。

[倒挂楣子]是在檐柱间檐枋之下用木条构成步步锦、灯笼锦、盘肠锦、金线如意、万字拐子、斜万字、龟背锦、冰裂纹等各种图案的长方形装饰件。

[白菜头雕做]是倒挂楣子貼近柱子外框竖向延长雕刻“白菜头”式的花饰。

[座凳楣子]又称“座凳栏杆”是在园林亭榭、游廊和廊柱之间制作安装一种高40至50厘米的低栏杆,并装臵宽约20至25厘米的“凳面”贯于两柱之间,底下为用棂条组成的各种图案或西洋瓶等形式的楣子。[花栏杆]是在栏杆扶手横木下做有规则几何图案的栏杆。

[直档栏杆]是在栏杆扶手横木下做有一定距离的直条形式的栏杆。

[鹅颈靠背(美人靠)]又称“靠背栏杆”、“鹅颈栏杆”。栏杆横木下做成弯曲的棂条与坐凳面相连。[帘架荷叶墩]是承托帘架

大边下端的木构件。[卡子花]门、窗、倒挂楣子等棂条中安装的各种图案的饰件,如工字、握拳、四季花草、福寿团花、海棠花等。[花牙子]在檐柱处枋下的三角形透雕的饰件。[大门包叶]每扇大门用四块,装于大门扇正、背面上下四角的金属配件。

[面叶]用于隔扇、槛窗边挺、抹头转角处的金属配件。[什锦窗]各种杂式形状的窗子。

[骑马牙子]两花牙子顶连在一起。[圧缝条]门窗口掩缝之条。[壶瓶形护口]钉于两扇大门正面下部,沿门中缝处成壶瓶形状的金属护角。[玻璃屉改棂条圈口]将老式子屉改成现代做法。[堵抹山花]山墙托架空隙堵抹。

[老檐装修推小檐]将外檐装修推出来,使廊子变为室内。[檩档托席]两檩之间席。[回纹毗卢帽斗子匾]因匾的形状似浅斗状。“斗”的底部为匾心,体量大,“斗”的四邦为匾边。匾边不是平口型,而是弯曲、对称、上有纹线。

[匾托]用于支托匾的体量较小的木构件。有单匾托(一般一匾用两块)和通匾托(体量长一匾用一块)两种。匾托正面雕刻各种花纹。[栈板墙]又称“罗汉板”。木板墙之一种。[天花支条]井口天花,用扁宽的木枋,以榫卯结合成矩形矩形[天花貼梁]四周貼于井口枋或天花梁(枋)的支条。

[帽儿梁]天花井口支条以上,安于左右梁用以挂天花之木。

[井口板]与井口内口尺寸大小相适合的天花板[木顶格白樘篦子]纸天棚用木条做成的方网格骨架。[打底]天棚糊底层纸。

五《脚手架部分》

[单、双排座戗架子]是城台与城墙维修专用的脚手架。这种架子的特点是:接近墙面的那一排架子,必须考虑墙体部分的上部逐渐收分较大,其立杆都不能直立。其外部绑有戗杆,并有戗杆基础架子。[棚架]裱糊天棚的架子。

[座车戗架子护头棚]是城台与城墙门洞部位,保证通行而对架子的特殊处理。主要是在门洞口上部座车平台上满铺一层脚手板,再铺一层苇席,形成防护棚。

[歇山排山架子]是为歇山调排山脊或勾抹铃铛瓦,打点脊身等操作需要的脚手架,这种架子主要是要搭设在撒头屋面上。

[双排齐檐架子]是翻修建筑物瓦屋面的专用脚手架。其主体是里外两排架子,最高一步横杆应比檐头低20厘米,再架上排木,铺上板子。

[正脊扶手盘]安装或维修正脊时,绑扎运料可以通行的架子。架子的板面与屋面当沟取平,外边安挡脚板,绑护身栏。[坡屋面绑支杆]是为查补维修古建筑坡屋顶绑搭的蹬脚杆、防滑横杆。

[骑马架]在檐下无任何架子,为固定屋顶前后坡支杆架子的顺垄杆而跨越正脊绑扎的架子。

[檐头倒绑扶手]为防止在坡屋面上蹬空滾落伤人,在檐下又无任何架子,而采取把扶手(护身栏)倒绑在支杆架上。[宝顶架子]安装、拆卸或勾抹打点宝顶的专用脚手架。

[岔脊架子]为勾抹打点岔脊时,沿岔脊走向,在较粗的排木上,铺设错台踏脚板。[正吻架子]安装、拆卸或勾抹打点大于六样的正吻时专用的脚手架。

[油活椽望架子]为椽飞、望板、上下架大木进行油活和彩画的专用脚手架。

[室内及廊步油活掏空架子]为了在室内或廊步各部位实行油漆彩画时,能保证油活一次成活,搭设架子的任何部位,都不得挨靠到油活作业面上,类似满堂红并有错台留有空隙脚手架。

[大木安装围撑掏空架子]大木立架安装时,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架子。

[高灶]灶身高在0.8米的炉灶,主要用于用炒勺炒菜。

[闯搪]将炉膛内的青灰部分全部砍掉,重新抹上,其全过程称闯搪。

六《彩画部分》

[彩画]是采用厚重浓艳的色彩描绘在建筑上的梁、柱、斗拱、天花板等部位上的装饰美术。彩画具有保护木质结构免受风雨剥蚀和美化环境的作用。现代彩画主要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杂式彩画四大类。

[和玺彩画]是彩画等级最高的一种,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在构图上,梁、枋各部位用形线条分段,各主要线条均沥粉貼金,金线之一侧衬白粉线或同时加晕。各构图部位内的花纹也沥粉貼金,并以青、绿、红等底色衬托金色图案,非常华贵。根据各部位所画内容不同,和玺彩画又分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和龙草和玺等.

[金龙和玺]整组彩画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一般枋心内不分青绿地,一律画二龙戏珠。找头、青地画升龙,绿地画降龙,盒子大多画坐龙。找头较长,则不分青、绿地,均画升降二龙戏珠。平板枋青地,由两端向中间顺序画行龙。挑檐枋青地,或画流云,或画“工王云”。由额垫板朱红地,每间由两端向中间对画行龙。上列各种龙的周围均衬云气或火焰。

[龙凤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部位由龙、凤调换构图。一般龙画在青地的枋心、找头、盒子上,凤画在绿地的枋心、找头、盒子上。但也有其他的处理方法,如同一间,凡枋心与盒子均画龙(或凤),找头均画凤(或龙),隔间龙、凤相同。或在同一枋心内画一龙一凤,称“龙凤呈祥”,如画双凤称“双凤昭富”。平板枋与由额垫板大多画上龙一凤,相间排比。

[龙草和玺]是和玺彩画中较简单的一种。其特征是:构图中带有大面积的大“草”图案。在和玺线格式内,色彩为青绿红三色组合,红为主要色彩之一。与金龙和玺比较,凡是金龙和玺的兰色枋心,找头部位均变为红色在这些部位,画大草,并常配以“法轮”。又称“法轮吉祥草”,或简称“轱辘草”,凡绿色部分画龙。由额垫板不画龙,只画轱辘草。

[旋子彩画]次于和玺彩画,是常用的一种殿式彩画,它本身自成一类,由非常华丽至非常简单,可分为若干等级,主要用于一般官衙、庙宇、城楼、牌楼和主殿堂门的附属建筑及配殿上。旋子彩画为传统花纹图形,规则性较强。其主要特点是:找头内使用带旋涡状的几何图形,叫“旋子”,或叫“旋花”。旋子各层花瓣由外至内分别为“一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旋眼”(旋花心)。旋于瓣之间的三角地叫“菱角地”;反正旋花中间空地叫“宝剑头”,旋子靠箍头部分的图案叫“栀花”,花瓣之间的空地也叫“菱角地”。旋子以“一整两破”为基础,以找头长短作增减旋花瓣的处理依据构图分别为“勾丝咬”“喜相逢”、“一整两破”、”一整两破加一路”(或加金道冠)、“加两路”和“两整两破”、“数整数破”等。在极短的构件上还可画四分之一旋子或栀花。按不同等级,找头部位的用金、退晕层次均有固定规则,其他部位也做相应的处理。旋子彩画等级可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

[金琢墨石碾玉]是旋子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其特点是:所有大线及旋子各路瓣均沥粉貼金、退晕;旋眼、栀花心、菱角地、宝剑头均沥粉貼金,枋心多画龙锦。

[烟琢墨石碾玉]次于金琢墨石碾玉。五大线沥粉貼金、退晕(如是活盒子,盒子线不退晕)。旋子各路瓣与栀花用墨线、退晕(这是与金琢墨石碾玉最大的区别)。旋眼、栀花心、菱角地、宝剑头沥粉貼金,枋心画龙锦。平板枋画降幕云,栀花墨线、退晕。由額垫板画小池子半个瓢或画法轮吉祥草。

[金线大点金]五大线沥粉貼金、退晕同烟琢墨石碾玉。旋子与栀花用墨线,但不退晕,这是与烟琢墨石碾玉最主要的不同点。旋眼、栀花心、菱角地、宝剑头沥粉貼金。枋心多画龙锦,盒子多画坐龙、西蕃莲草。平板枋降幕云云纹沥粉貼金、退晕、但栀花不退晕,仅花心、菱角地、圆珠貼金。

[墨线大点金]最大特点是:各大线与旋子、栀花均为墨线、不退晕。旋眼、栀花心、菱角地、宝剑头沥粉貼金。枋心或用龙锦或画“一”字(称“一统天下”)。盒子多画栀花。平板枋画降幕云,云纹与栀花均为墨线,只花心、菱角地与圆珠貼金。由额垫板画小池子半个瓢或满刷红油漆。[金线小点金]除菱角地、宝剑头不沥粉貼金外,其余基本与金线大点金相同。

[墨线小点金]除旋眼、栀花心貼金外,其余各处均无金饰。枋心多画“一”字或夔龙等,很少画金龙或锦。盒子多画栀花。由额垫板画小池子半个瓢。

[雅伍墨]整组彩画完全不用金,也不退晕。旋子用黑白线画于青绿底色上。枋心多画“一‘字。盒子多画栀花。由额垫板刷红漆。平板枋多画栀花(小式也有在枋心内画夔龙、折枝黑叶花等)。

[雄黄玉]主要特征是:以黄调子做底色,传统以雄黄为顏料。上衬青绿旋花瓣和线条,均退晕。枋心多不画图案,称素枋心。一般不貼金,多用于坛庙中神厨、神库等建筑。

[苏式彩画]由图案和绘画两部分组成,是另一种风格与形式的彩画,用于园林和住宒。各种图案和画题互相交错,形成灵活多变的画面。苏式彩画最有代表性的构图是将檩垫枋联起来,在中间画成半园形的‘包袱“,在包袱内绘画。另一种构画是

檩枋上画枋心。苏式彩画的分类主要根据工艺的繁简、用金量多少和退晕的层次而定,一般常见的有金琢墨苏画、金线苏画、黄线苏画、墨线苏画和海漫苏画。此外,取苏式彩画的某一部分,如箍头、包袱,也可变成极简单的苏式彩画,如掐箍头。[金琢墨苏画]是苏画中最华丽的一种。工艺考究,用金和退晕层次很多。主要图案如箍头、卡子,大多在退晕花纹的外轮廓又加沥粉貼金边线。各间烟云构图软硬调换,退晕层次七至九道(层),最多可达十三道。包袱内的画也极精致华丽,甚至有满用金箔衬地者,称“窝金地”。

[金线苏画]是最常用的苏式彩画。主要线路如箍头线、包袱线(或枋心线)、聚绵线等均沥粉貼金,活箍头与卡子亦多沥粉貼金,但轮廓内不再做退晕处理,烟云退晕层次为五或七道。

[黄线苏画]构图基本同金线苏画,但不貼金,主要线路用黄线。箍头内多画单色退晕回弦纹、青地找头配篮香色卡子,绿地找头配红色(或紫色)软卡子。烟云退晕层次五道以下。另外将黄线彩画的主要线条的黄线改用墨线,其余画法均与黄线彩画相同,称墨线苏画。

[海漫苏画]主要特征是无枋心、包袱,梁枋的箍头或卡子之间通画一些简单的花纹,如青地画流云,绿地画黑叶折枝花、垫板红地画三蓝折垛花(笔尖藮兰,笔肚藮白,点画在红地上的各种花)。多用于次要部位。

[掐箍头搭包袱]包袱与箍头画法同海漫苏画,找头内刷红漆。椽头做彩画。

[掐箍头]只画箍头、柱头、柁头(包括柁头侧面、底面)其余刷红漆。椽头做彩画。

[和玺加苏画] 用和玺彩画的格式(段落划分线)在枋心、找头、盒子等体量较大的部位画苏画的内容。即在其中画入山水、人物、花鸟等画题。和玺加苏画的大线做法的貼金、退晕,色彩排列均同普通和玺,枋心等画画的部位改成白色或其他顏色。[大点金加苏画]用大点金彩画的格式,旋子大线,旋花找头,大点金的貼金、退晕规则(包括金线、墨线两种大点金)。将其中枋心、盒子中的龙、锦等改成山水、人物、花鸟等内容,配色规则按大点金进行,只在绘画部位涂白色。

[杂式彩画]是指格式变化较多,特征不明显,有多种画法,无法划归和玺、旋子、苏式任何一类的彩画。但其构图方式与色彩的运用,基本以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画法为模式,将几类彩画常用图案混合运用,手法比较灵活,具体运用依设计而定。

[明式彩画]是明朝时期的彩画。其格调特征是素雅宁静,色彩以青绿为主,花纹整齐大方,是清朝某些彩画定格的前奏。

[斑竹彩画]是于其他彩画表现形式不同,即在古建筑物整体上为同一图案――即斑竹彩画。也就是建筑上的连檐、椽望、上下架大木等部位的彩画为一种图案整体。[油地沥粉貼金彩画]是一种新出现的彩画做法,一般和苏式彩画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用沥粉、貼金箔、油漆替代苏式彩画用各种顏色绘制图案。

[地仗]是木质基层和油膜之间的夹层(中间层)。地仗是由多层灰料依次组合,并钻进生油,构成非常坚固的灰壳。还有包括麻层、布层的地仗。

[砍活]为使地仗牢固的与木基层结合,在施做地仗前,要对木基层表面进行处理,砍活是这种处理的一种方法。根据木基层表面不同情况,分别有砍新木活、砍麻活和砍单皮灰。

[砍新木活]是在新木件上,砍剁无数斧迹。斧迹深约1-2毫米,间距约在10毫米左右。

[砍麻活]是为了维修古建筑彩画,将旧建筑木构件上残破彩画的使麻地仗除掉。砍麻活按不同部位,分别有砍平面上的麻活和砍雕花面的麻活两种。

[砍单皮灰]是将旧建筑木构件上残破彩画的不使麻地仗除掉。

[挠净]是处理旧地仗的一种方法。用水将欲挠部分喷湿,然后用弯头刮刀挠刮,在实际中砍、挠同时运用。砍、挠后的木件应洁白干净,俗称“砍净挠白”。

[剔秧]是将老旧木构件裂痕深、缝隙大的缝中旧料剔出。

[楦缝]用木条填充旧木构件很深、很宽而不能用灰料填充的缝隙。

[一麻五灰]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一种地仗做法。即地仗中包括一层麻五层灰。一麻五灰工序由下而上排列顺序为捉缝灰、扫荡灰、使麻。圧麻灰、中灰、细灰。除一麻五灰外,还有将麻换成布,则为一布五灰。

[单皮灰]只是用灰不用麻的地仗。[四道灰]是指包捉灰、通灰、中灰、细灰的地仗。[三道灰]是指包括捉灰、中灰、细灰的地仗。

[二道灰]是指包括捉中灰、找细灰的地仗。[捉中、找细]是捉中灰、找细灰的简称。

[钻生油]是在细灰磨细后,钻浸进生桐油,使其干后灰壳变得坚固耐久。

[满刮细灰]是在磨细灰的同时,在表面满刮浆灰。亦称“磨生刮浆灰”。

[楦翼角档]是在椽子、望板进行地仗时,对翼角部分的缝隙,用木料楦进的处理。[打贴库金]是打金胶、贴金箔的简称。打金胶是将金胶油抹到需贴金的部位上。贴金是将金箔粘到金胶油的油模上。库金,含金量为98%。故又称九八金胶。[打贴亦金]工艺与打贴库金相同。亦金,含金量为74%,故又称七四金箔。

[打贴铜箔描清漆]是用铜箔代替金箔。打贴工艺同打贴库金。为了防止铜箔氧化变黑,需在铜箔表面涂刷防护油漆。[沥大粉]大粉较稠,适用于做凸起的粗大线条。

[沥粉]是使彩画图线条凸起的一种工艺。沥粉又分为沥大粉和沥小粉。

[沥小粉]小粉较稀,适用于做凸起的细小线条。

[起谱子]是彩画前在纸上设计的彩画稿子。建筑物需要什么样的彩画,起什么样的谱子,应按有关彩画规则进行。起谱子包括丈量尺寸、配纸、起谱子等工序。[扎谱子]是将起好的谱子(即设计好的彩画稿子)按其线条扎成排密的针孔,孔径在0.3毫米左右,针距入视图案的情况,一般至2-6毫米之间。

[晕色]是在彩画中有金的大线包胶之后,在各底色上面用三青三绿等色在沥粉部位一侧画一较宽的浅色色带。传统多用尺进行,所以又称拉晕色。

[攒退]是一种退晕的图案花纹。一组花纹可由几种基本色组合,如青、绿、香、紫、红等色搭配而成,或只用其中一两种色。分别由深、浅、白退晕而成,其表达深色

工艺称“攒色”。因此这种类型的图案称攒退活。

[爬粉]是沿着沥粉凸起的线条行描的白的工序,使线条既白又凸起。

[满金琟琢墨]是图案中的各条大及箍头、盒子、找头、枋心等部位内的花纹,均采用沥粉貼金箔、退晕做法。[金琢墨]是一种表现煌华丽的图案效果的画法。在攒退活图案笔道的外轮廓又加沥粉贴金程序。由外至内的退晕层次为金、白、浅、深,由于退晕层次多,故图案显得工整细腻,格外精致美观。金琢墨图案为高等级的彩画格式,是彩画装饰方法的成熟格式之一。[烟琢墨]是退晕图案的一种表达方式。特点是图案笔道(色带)的外轮廓为黑色线条。即将金琢墨图案的沥粉貼金部分改成黑色线条。

[片金]是成片金的意思。将图案不施任何顏色,完全由沥粉貼金的较宽金色条带组成。沥粉线条多为平行的两条线,距离约为10毫米左右,在沥粉线条及其间貼金。[纠粉]是一种极简单的表达退晕的技巧。其退晕没有明显的层次,由白至深逐渐过渡,如同渲染色彩。这种做法多用于雕刻部位,按雕刻花纹轮廓进行,以突出图案的立体效果。

[扣油]扣油是貼金工艺不可少的一项辅助工艺,是在貼完金后,将粘到图线外的金箔用油漆圧掉的工作。扣油都是用在油皮貼金部位,扣油所用油品必须与金箔周围的油,从品种到色彩均应完全一致。[金帐子]是貼金时为了挡风,用布或塑料布,持在架子上支搭的帐子。

[撕缝]构件上大的裂缝,将缝口处用锋利的刀子修成八字口,有利挤灰时灰料进入缝隙的深处。

[红帮绿底椽望]望板为铁红色。椽帮上半部为铁红色,下半部为绿色,椽肚前大部分为绿色,根部为铁红色。[单色椽望]是椽子和望板涂单一顏色。

[飞檐片金老檐金边画百花图]是飞檐沥粉貼金,画片金万字等图样;老檐画百花图等图样,仅在边框上貼金。[作染]是指将花瓣分染出深浅色的作法。

[飞檐片金老檐画金虎眼福寿字]是飞檐沥粉貼金,画片金万字;老檐多为四层退晕,最外一圈为黑色。[飞檐老檐片金]是指飞檐、老檐均沥粉貼金。

[飞檐黄万字老檐黄边画百花图墨虎眼]飞檐不沥粉貼金,椽头绿底色平画黄色万字;老檐为黄线边框,椽头画百花图。[片金箍头]是箍头内画片金西蕃莲花等图案。

[挂檐板金大边金万字不到头]挂檐板大边及万字不到头图案均沥粉貼金。

[挂檐板金大边金愽古]挂檐板大边及愽古(各种造型的青铜器,各种色彩的瓷器、书巻、画轴、笔砚、玉翠、珊瑚等图案的总称)均沥粉貼金。

[活箍头]是和玺彩画中的一种箍头的画法。活箍头分为贯套箍头和片金箍头两种。[箍头]是靠梁枋端部各画的一条或两条较宽的竖带子图案。

[贯套箍头]是箍头内画贯套图案,这种图案为多条不同色彩的带子结成一定格式的

花纹。贯套箍头又有软硬之分,软贯套由曲线图案编成;硬贯套由直线画成。

[死箍头]即素箍头。也叫退晕箍头。即箍头内不画图案。

[盒子]是较长的构件在梁枋的一端画两条有一定距离的箍头,这一定的距离多称方型,可在其中构图。[池子]苏式彩画在垫板上卡子与包袱之间绘画部位。

[岔角]是在盒子部位画方型、八瓣圆型或八瓣椭圆型图案,形成园外的四个角。[枋心]将檩、垫、枋(主要指檩、枋)横向分为三段进行安排。其中间一段占全枋三分之一的体量称枋心。枋心两侧各占三分之一分别安排找头、盒子、箍头。枋心画彩画主要内容,是彩画划分等级的主要表达地位,枋心分活枋心和素枋心两种。活枋心是在枋心内画图案、素枋心则在枋心内不画图案。[找头]是彩画箍头与枋心之间较大的体量部分,可画不同形式的图案。

[包袱]是苏式彩画的一种构图形式。主要特征是将檩、垫、枋三件联起来,在中间画一上口敞

开半圆形的大体量,这个部位称包袱,在其中画各种画题。

[卡子]苏式彩画箍头与包袱之间靠近箍头一侧的图案。用弧线画成叫软卡子,用直线画成叫硬卡子。[聚锦]彩画在檩、枋上卡子与包袱或枋心之间的绘画部位。

[白活]是将包袱、聚锦、池子绘画部位涂成白色,然后绘画,这种涂白叫白活。[山水]是苏画在白活部位,主要是在包袱部位画山水。山水分为落墨山水、线法山水和洋山水。

[人物]是苏式彩画在白活部位画人物。[动物及翎毛花卉]是苏式彩画在白画部位画动物和花鸟。

[线法山水]是介于中国传统界画和西洋风景之间的画种,画时用界尺画直线。多用楼台亭阁作主景,一般不配人物。[落墨山水]技法基本同国画,但所用顏料,多为矿质顏料。

[洋山水]是一各富于装饰性的风景画,绘制技法与油画、水粉画相同。

[金琢墨斗拱]边线沥粉貼金,起晕,齐白粉线、底色中部画墨线。是最华丽的做法。[平金斗拱]不沥粉、不加晕,其他同金琢墨斗拱,只沿各构件外轮廓貼金线。

[墨线斗拱]用墨勾边,靠墨线画白线。各青绿色中间画细墨线。

[黄线斗拱]同墨线斗拱,只将黑轮廓线改成黄色轮廓线。

[混金斗拱]斗拱所有构件满貼金,无青绿红等顏色。

[灶火门沥粉片金龙夙做法]龙夙画法分为一、各灶火门内均为金团龙;二、各灶火门内画龙或夙,龙夙间隔排列;三、各灶火门内均为金夙。其特点:龙夙图案沥粉貼金,外围无火焰,红色垫拱板,大边绿色,沥粉貼金退晕。

[灶火门三宝珠做法]这是最长用的灶火门式样。三个宝珠呈品字排列,退晕。三宝珠的外围部分,即火焰部分沥粉貼金,垫板的底色为红油漆。

[灶火门佛梵字做法]将灶火门三宝珠图案改成佛梵字,一般以“六字真言”字形排列。字沥粉貼金,红地,大边绿色,沥粉貼金退晕。

[灶火门素做法]灶火门为红油漆做,上面没有任何图案,大边涂绿色,一般不退晕,墨线勾轮廓,将红绿两色分开,靠墨线画白线。

[雀替、花活大边套环貼金花纹金琢墨做法]雀替大边貼金,不沥粉。池子和大草由青、绿、香、紫四色或加红五色间差调换使用。雕刻花纹的轮廓加沥粉貼金。各色退晕。草以青绿两色为主,香、紫色为辅,红色少用。翘升部分和大边底面各段均沥粉貼金,青绿色分别退晕,翘升部分侧面在中间可画金老或墨线圧老,底面各段中间沥粉貼金圧老。

[雀替、花活大边套环貼金花纹攒退做法]大边平貼金,翘升及大边底面各段均为金琢墨做法沥粉貼金退晕,底面各段金老。大草部分由青、绿、香、紫四色配齐,方法同金琢墨,但不沥粉貼金,各色退晕。[天花]是建筑物室内顶部彩画部位,由天花板和支条两部分组成。

[雀替、花法大边套环貼金花纹纠粉做法]最长用的一种雀替做法。大边满貼平金。立面巻草图案青绿色组合,偶加香、紫色,纠粉做法。翘升及雀替底面各段有三种做法:一、沥粉貼金退晕;二、沥粉貼金,但无晕色,只靠金线部分齐白粉线;三、不沥粉貼金,也不晕色,墨线勾边黑老。[天花板岔角]是方鼓子线内与圆鼓子线外四角之部分。

[天花板]是天花体量较大部分可绘制各样图案,天花板彩画由大边、岔角、鼓子心三部分组成。

[圆光]是天花板彩画中心,画圆鼓子线,线内部分。[切活]刷樟丹色,用墨线画花纹。

[方光]在圆鼓子线外画方鼓子线,线内部分。[支条]构成天花井格之木材部分。

[大边]是方鼓子线与井口线之间的距离部分。[井口]天花彩画,天花板上最外一周部分。

[燕尾]天花支条十字相交处之彩画。[轱辘]天花支条彩画,燕尾正中之圆心。

[金琢墨岔角云金琢墨及片金鼓子心]这是一个规格类型的天花,鼓子心内包括不同的内容,特点是:天花板的方圆鼓子线沥粉貼金,岔角云沥粉貼金退晕,为金琢墨做法。鼓子心内的图案沥粉貼片金。鼓子心图案内容可分为团龙、龙夙、双龙、片金西蕃莲等。

[金琢墨岔角云作染鼓子心]做法与金琢墨岔角云金琢墨及片金鼓子心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鼓子心的内容及做法,作染鼓子心内容主要是花卉,四季花,花及叶均作染开瓣勾边。

[烟琢墨岔角云片金鼓子心]主要特征是:岔角云为烟琢墨做法,用墨线代替金琢墨岔角的沥粉部分,岔角云不沥粉貼金。其他部位基本与金琢墨岔角云金琢墨及片金鼓子心相同。

[烟琢墨岔角云作染鼓子心]其特点除岔角云为烟琢墨做法外,其余均同金琢墨岔角云作染鼓子心做法。[不貼金支条燕尾]是支条刷色,彩画不分形式燕

尾不貼金,井口线拉色。

[金琢墨做法燕尾]是支条刷色,金轱辘金琢墨云燕尾,燕尾及井口线打金胶貼金。[烟琢墨做法燕尾]是支条刷色,金轱辘烟琢墨云燕尾。[六字真言天花]是在天花圆光内画佛梵字。

[方圆鼓子心金线做法]是只有方圆鼓子线貼金,圆光内画攒退活图案或无岔角四季花的做法。

[刷支条貼井口线]是支条刷色,井口线打金胶貼金。[混色匾]是指做地杖涂油漆的匾。[刷支条拉色井口线]是支条刷色,井口线拉顏色(不貼金)。[清漆匾]是各种透木纹的匾。

[匾字]是形成匾上字的各种方式。有木刻字、灰刻字、灰堆字、铜字等。

[木刻字]用于清色匾上的字,在木基层上直接刻出。[灰刻字]是在地杖灰上刻出的字。

[灰堆字]是用地杖灰堆在匾平面上的字。[铜字]是用铜片雕切而成的字。

[翻拓旧字样]是指旧匾翻修时,在砍活时须将原字迹消掉,为了重新使用原字,需在砍活前拓取留样。

[筛扫]是处理匾面及匾字特殊装饰效果的一种方法。处理后没有貼金后金箔之间的搭接粘口,也没有笔道痕迹。筛扫面色彩均匀、鲜明,能保持顏料的本色。筛扫分扫清、扫绿、扫金等。

[字地扫清]即用干燥、细腻、无杂质的青色(群青)顏料,对匾字地进行筛扫。[字地扫绿]即用干燥、细腻、无杂质的绿色顏料,对匾字地进行筛扫。

[匾字打金胶]是匾字貼金的一个工序,即用金胶油涂于匾字处,以便貼金。

北京市房屋修缮工程予算定额名词解释(GYD-602-95)

古建定额名词解释

房屋修缮工程定额古建名词解释 一《石构件部分》 [台基]砖石砌成之平台,在其上修筑物。 [台明]古建筑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月台]高大建筑台基之外,修筑的宽大的高台 [高台建筑]修筑在高台之上的建筑物。 [城台建筑]城坪平区上修建的建筑物,如城楼等。 [磉墩]柱顶石之下用砖砌成的独立基础。 [柱顶石]柱下之石。即置于磉墩之上,直接承受柱子的石构件有无鼓径、方、圆鼓径及带莲瓣等。 [鼓径]柱顶石露在地面部分,自下而上逐渐收成的承柱部分。 [土衬石]置于台基陡板部分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围台明外沿一圈,与地面基本相平之石。 [平头土衬石]垂带象眼之下,在台阶砚窩石与台基土衬石之间之石。[埋头]又称台明的角柱石。位于台明转角处阶条石之下的石件。[阶条石]台明四周上面,用于台明边棱的条石。 [陡板石]台明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间陡置直立的石件。 [踏跺石]由一高度达另一高度之阶级石,是供行人上下之步石。[砚窩石]踏跺之最下一级,较地面略高一至二寸之石件。 [垂带石]踏跺(或礓礤)两边,阶条石至砚窩石之间斜置之石件. [如意踏跺]由正面及左右皆可升降之踏跺。 [礓礤石]不用踏跺而将斜面做成锯齿形之石升降道。 [象眼石]在垂带踏跺两侧垂带石之下的三角形石件。 [角柱石]墙体转角部位立置之石。 [圧砖板]是圧在角柱石之上的条石。 [腰线石]墙体裙肩最上一层,以石代砖,多用于山墙圧砖板之间。[挑檐石]山墙墀头梢子部位,以石代砖,橫着伸出檐外之石。 [门窗旋石]置于门窗口上部拱形的石件。 [旋脸石]拱券石露明者。 [石雕菱花窗]用石料制作雕刻仿木窗的菱花孔状的窗子。 [石墙帽]墙顶部用石制成的带拔檐的墙帽。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一、单选题 1、下面哪种对建筑的需求在古代十分突出,在现代比较少见( B ) A 居住 B 祭祀 C 通行 D 购物 2、下面哪那座古建筑属于木结构( A ) A北京天坛祈年殿 B曲阜孔庙棂星门 C河北赵县赵州桥 D希腊帕特农神庙 3、下面不属于木结构优点的是:( D ) A抗震性能好 B造价低 C易于施工 D耐水火 4、图0_1中的屋顶属于( B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5、图0_2中的屋顶属于( D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6、图0_3中的屋顶属于( C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7、图0_4中的屋顶属于( A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8、下图中属于攒尖顶的是C A、0_6 B、0_7 C、0_8 D、0_9 9、0_10中的建筑构件是( B ) A斗栱 B牛腿 C撑栱 D榫卯 10、下面有关斗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为中国古建筑所特有 B可以将屋顶支撑到更远的地方 C费工费料,装饰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D多见于悬山顶和硬山顶房屋 11、0_11中圆圈部分所示为( C) A台基 B夯土 C柱础 D阶条石 12、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三部分A

A台基、柱子、屋顶 B台基、墙面、屋顶 C柱子、墙面、屋顶 D台基、柱子、墙面 13、中国古建筑的建造顺序从先到后依次为:B A台基→柱子→墙面→屋顶 B台基→柱子→屋顶→墙面 C屋顶→台基→柱子→墙面 D屋顶→柱子→墙面→台基 14、0_12中所示的建筑构件是( B ) A梁 B枋 C瓜柱 D椽子 15、长城最早修建于什么时期B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16、下面哪个朝代几乎没有修建过长城C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17、现在保留下来长城,基本是哪个朝代修建的C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

踏跺形式 踏跺有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形式。都是用条石砌筑的。踏跺指的是条石踏步,又称“级石”。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砚窝石上表面较地面略高或与地面齐平。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垂带踏跺 如意踏跺 柱顶石 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汉族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叫古镜。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也有的柱顶石顶端上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也相当于为柱子安了管脚榫。在汉族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柱顶石除园鼓状外还有莲花状等,精美一些的周围还刻画上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或梅、兰、竹、菊着上颜色等等。

又名“金刚座”由安置佛像的台座发展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地伏石 一般用于台基栏杆下面或须弥座平面上栏杆栏板下面的一种特制条石。 陡板石 外皮与阶条石外皮垂直,下端装在土衬石槽内,上端做榫装入阶条石下面的榫窝内,其两端与埋头连接,陡板石长按面阔进深,高按台基露明高,除去阶条石高一份加落土衬槽,按本身厚十分之一为高度,厚三分之一本身高或同阶条石厚。 阶条石 阶条石又称阶沿石、压阑石等。它是台基最上层的筑砌台边的一种石件,一般用木长条石来砌筑。对在台基转角处的阶条石要求有两个平整的垂直面,以便石料加工好掌握。 角柱石 台基的拐角处立置的石构件。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 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 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 挡片,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文字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 ──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明器,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 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 礼器,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 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 山节藻棁shān jié zǎo zhuō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 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丹楹刻桷dān yíng kè jué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 形容建筑精巧华丽。

古建筑名词解释

一、 1、材:材是一座殿堂的斗拱中用来做拱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和 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用同样的材。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比例关系。衡量的单位就是斗拱中一个拱子的高度称为一材。拱高又称材高,拱宽又称材宽,两层栱子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高度又称为栔高,材高加栔高称为足材。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高为计算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斗口”,即用材宽为计算单位。不仅斗栱梁枋用斗口计算,平面中开间也用斗口计算,设计更趋简化。宋代用材高宽比为15:10,足材高21;清代为14:10,足材高为20。 宋清两代用材的比例虽相差不多,但用材的实际大小则不同。栔高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金元各代的栔高多大于此规定。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成组的斗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 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二是指在一组斗栱之内,每一层或一跳的栱或昂和其上的枓称为一铺作。 二、栱 1、唐代栱子的式样都是直栱,元代以前正心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早 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清代许多地方建筑常喜用雕花栱。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一律四瓣。清代规定瓜子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元代以前转角铺作中常用鸳鸯交首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用。明代以前常用的小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用昂,不再使用。 栱子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瓜子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辽金建筑多不遵此制。辽代建筑中一般是泥道栱比瓜子栱稍长,令栱与瓜子栱相近。金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子。金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一致。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二画 1、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2、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 1、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2、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3、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4、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 5、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 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 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 1、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2、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3、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4、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5、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6、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

古建筑之名词解释

古建筑之名词解释 对大家做古建筑时候应该比较有帮助。呵呵。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 1 通则 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若为方柱则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攒尖建筑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 复合建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建筑形式,或由一种建筑形式的不同

古建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的一些名词解释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 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 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 “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 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 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23移柱法:宋辽元金, 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 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 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知识之建筑名称来源: 中国古典建筑作者:吕延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 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 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苏式彩画 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或()框起。“()”被建筑家们称作“包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七、屋顶(古称屋盖)

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及条目 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 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 4, 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

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 )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 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10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 11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 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中国古代建筑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2.里坊制(参见教材P54-55) 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6.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9.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16.举折:参见课本 17.举架:参见课本 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 2僭越:西周时期,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3无梁殿:明朝时期,随着砖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即无梁殿,多用作为防火建筑。 4坞壁:汉代的一种创新的住宅形式,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屋内建城楼,略如城制。 5一颗印:是云南昆明一带的传统住宅样式,墙厚瓦重,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 6抱夏: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 7舍宅为寺:北魏时期,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就是所谓的“舍宅为寺”。8倒座:四合院跟正房相对的房屋 9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 10抄手游廊:在北京四合院中,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连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多见于北京四合院中。 11后罩房:北京四合院中,位于建筑的最北部,布置厨房、贮存、仆役住房等的房间。 12外八庙:康熙、乾隆两朝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东侧和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叭庙,作为蒙、藏等少数民族贵族朝觐之用,现存八座,俗称“外八庙”。 13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层环包内层。 14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多见于多层木建筑中。 15缠柱造: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拱。 16彻上明造:彻上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称为“彻上明造”

中国古建筑名词

中国古建筑名词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古建筑名词解释

1.分心槽(分心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四种方式之一。即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如天津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辽)。 2.月梁 天花下面的明栿。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代称为虹梁,宋代称月梁。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保留此法,而北方已不用。与之相对的称直梁。 3.天宫楼阁 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木制模型,置于藻井,经柜(转轮藏,壁藏)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所,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4.勾阑 木制,石制的栏杆,宋称勾阑。 5.乌头门 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柱顶套瓦筒,染墨,故称乌头门。横木上长安日月板。次门用于官邸及寺庙,陵墓之前。 6.平坐 高台或楼层用斗栱,坊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 7.四阿屋顶 四面坡的庑殿顶,宋称四阿顶,或五脊殿。 8.生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与檐口呼应。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此形式。 9.平棋 唐宋时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花饰。后代沿用较多。 10.当心间 建筑物中间的一间。 11.华栱 宋代斗栱上外跳之栱。 12.抄 宋代斗栱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或‘一卷头’。或写作‘杪’。 13.刹 佛塔顶上所立之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原为佛祖墓顶的伞盖,示尊崇之意,至中国则安于塔顶。佛寺,佛塔也可别称为刹。 14.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5.明栿 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下的梁。宋代明栿长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16.抱厦(龟头屋)

古建筑名词解释

附录1 古建筑名词解释 必须说明的是,本篇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古建筑名词解释汇编,而只是把教材前几章中出现的一些相关名词收录进来,以便读者在遇到这些生疏的术语时不致造成阅读上的障碍。至于第8章、第9章中的大量古建筑名词,由于其内容就是叙述古建筑的结构和详部做法,并配有许多图样,所以在阅读上是不会产生困难的。 下面以笔画多少为序,列出名词解释。词目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此词所在的章。 ●二画 丁头栱(3) 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见图8 -9。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5) 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如“四架椽”即四椽之深,“八架椽”即八椽之深。清代则以擦数称呼,如“五檩”即宋之四架椽,“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5)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拱(5) 清式斗拱按出跳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拱,出二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牌坊斗栱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 叉手(3)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见图8一9。 上昂(5) 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而得名。 门屋(3) 指宫殿、庙宇、邸宅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5) 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或如意头状装饰纹样,见图1一46。 三朝五门(4)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阂”,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 斗子蜀柱(5,8) 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位置上见图8一6斗栱右图及图8一7栏杆。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之为人字栱,见图8一6斗栱右图。 五土五谷(4) 五土指东、西、南、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分心槽(5) 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如图5 -8独乐寺观音阁山门(参见“槽”、“金箱斗底槽”条)。 月牙城(4) 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据《刘敦祯文集》二“易县清西陵”)。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据王其亨《明代陵墓建筑》)。 五音姓利(4) 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如宫、角二姓的墓葬宜用良家丙穴之类。明清此说已不行。 方城明楼(4)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謚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

古建筑名词

古建筑名词解释 二画 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 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 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 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 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东西南北明楼,及至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月梁天花下面的明栿。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代称为虹梁,宋称月梁。明代以后南方建筑尚保留此法,北方已不用 天宫楼阁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楼阁木模型,置于藻井、经柜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勾阑即木制、石制的栏干,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乌头门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横木上常安日月

中国古建筑史名词解释真题

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中国固有形式 左祖右社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 抱厦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 一颗印云南一颗印住宅,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分布于昆明为中心的西至大理、南至普洱、墨江、建水、东至昭通。由于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或夯土筑成,或用外砖内土,称金包银。印内的房屋梁架则主要是穿斗式。 嫩戗发戗戗是指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墨菲(henry killiam murphy)美国建筑师在设计中国式建筑方面影响最大。在美国以设计殖民地式建筑著称。主持设计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还有长沙湘雅医学院、福州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北平燕京大学等校园、校舍和广州岭南大学的部分建筑,还设计了南京灵谷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纪念堂。墨菲后来担任国民政府建筑顾问 经涂九轨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 四阿顶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土楼客家人的住宅,出于移民的缘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形制:1、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的必须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2、无论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收山与推山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侧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不一致。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首都计划近代中国由官方制定的较早、较系统的一次城市规划工作。首都计划把城市划分为6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住宅区。对南京的街道系统做了通盘的规划,采用当时美国一些城市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把住宅区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住宅区和旧住宅区。对于城市建筑形式也有专章规定,在“中国本位”思想支配下,极力提倡“中国固有之形式”,特别强调“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 舍宅为寺南北朝时期,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用“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 借景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都是借的体现,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外景被看到,借鉴到园中) 地坑院下沉式窑院是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挖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的方式 燕尾榫两块平板直角相接,为防止受拉力时脱开,榫头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侧脚与升起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名词解释 [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般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多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十八斗]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 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五瓦”即五层瓦条子。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三踩交麻叶斗供] 清式斗拱组合名称。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万拱] 清式斗拱构件名称,宋法式》称“慢拱”其中位于位于坐斗两侧的第二层横拱又叫“正心万拱”(《宋式》称“泥道慢拱),位于翘头或昂头上第二层横拱称“单材万拱”或“里(外)拽万拱”(《宋式》称“瓜仔慢拱”最长9。2斗口,拱头卷杀分三瓣(清式)。万拱或慢供也统称为蔓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