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IP0000让您和家人远离灾祸的真正原理——很可能受益终生!

VIP0000让您和家人远离灾祸的真正原理——很可能受益终生!

VIP0000让您和家人远离灾祸的真正原理——很可能受益终生!
VIP0000让您和家人远离灾祸的真正原理——很可能受益终生!

转让您和家人远离灾祸的真正原理——很可能受益终生!

让您和家人远离灾祸的真正原理——很可能受益终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来宾:

我们的论坛在全国各地已经汇报了几十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刚才中央党校的任教授讲,7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开会研究21世纪人类要走向哪里,得出来的结论是要到中国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去找答案。这个答案现在已经被我们的领袖非常荣幸、非常骄傲提出来,就是和谐社会。

趋吉避凶,实现和谐社会,是所有人的愿望。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他们靠近吉祥、平安、健康、幸福;远离什么?远离灾祸,就这么简单。那很多人说这是学术,错了。不是学术,这是你的命运,这是你家里面的吉凶祸福,还有比这个重要吗?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理想?方法和路径在那里?下面我给大家详细阐述一下。大家听听看有没有道理。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那么爱生病,今天的年轻人那么容易英年早逝?平时儿童医院孩子们看病排队排到外面来。有很多年轻的人一出名就死了,有些官员一提升重病,有的人家里有钱刚盖完房子,人去世了,出车祸了。为什么?就是这四个字“德不配位”。我们所有的财富、智慧,我们的一切,老祖宗用一个字来代表叫物。厚德才能承载万物。这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载就是承载;物就是我们说的福报。相反是那句话?叫德不配位。位就是我们的待遇,就是我们的德

行不配我们的福报。打个比方说,这有一张桌子,它能承受十斤重的份量,您非得给它放上15斤、20斤、50斤的重量,那我们看这个桌子怎么样?它就开始发抖,它就开始变形了,出现崩溃之前的先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清华大学的古训“厚德载物”,金钱、权力、名望都是自己的福报,都是压自己的物啊,您能承载的了吗?靠什么承载,靠符合万物规律的德行。

比如有当父母的,当爷爷奶奶的,你要经常把珍惜福报这句话跟自己的孩子讲,对他非常有好处。福报,福报就是我们的享受。譬如我吃得好,我穿得好,我能有一万的不穿一千的,能吃十万的我不吃两万的,这些都叫福报。中国人讲惜食,珍惜的惜,食物的食。惜食、惜衣,就是我们穿的衣服,你要珍惜它,人贵惜福。你得积攒自己的福报。

有人说陈老师,你讲的我不相信。四个字送给你,“以身试法”,过去有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太重要了。生死存亡,有的商人,以非法的手段,去要那些你命里头装不下的东西,你这不是惹祸吗?因此坐牢判刑的例子还少吗?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报不相称。我刚才给大家看了我使用一块钱的手机、穿8块钱的布鞋,我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没有什么德行,我用这些很简朴的东西,我心里很踏实。你没有德行,享受的太大,奔驰、宝马、豪华别墅,顿顿饭都是上千上万,就是消耗自己的福报,折自己的福,您真敢吃,真敢用啊?

现在人们疯狂的追名逐利,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为了挣钱不惜一切手段。我们现在天天看这个奔驰车好,那个大别墅好,你看人家当官当这么大,不行我一定要把这个钱挣到手,大家都是在这样想,完全不懂得道德。结果会如何呢?“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现在的学生、孩子不是那样,他不管他是什么身分,就是要最好的。你一分钱不赚你就要最好的,谁教的?电视上教的,社会在教,家长也在教,老师也在教;攀比,家长都鼓励,妈妈明天给你买个更好的压倒他。你看看,完全错误。孩子不知道,享福太多了会怎么样?我们老祖宗讲的会折你的福报。

我们老年人过去讲“折福折寿”,是有道理的。大家不要忘了,寿命和福报都是能量,人本身就是个能量罐。我们不会爱孩子,现在对孩子的那种爱完全是违背知识,你越爱他生病越多,越容易出灾祸,越容易夭折。年轻人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去世的那么多?三十多岁,突发疾病为什么那么多?因为他的福报、能量快速消耗了。所以吃的简朴、用的简朴,真有好处。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厚德载物,你才敢消受。你看着领导做好车,就想把他拉下来,你看那些企业家那么有钱,就想我要把这个钱拿过来,就不知道想想人家有什么样的德行和福报,他才能坐在这个位臵上,才能坐的安稳。再说一句《周易》里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你看着人家发财,你看着人家出名,你看人家当教授,当领导,你有没有想过人家的祖上有多大的德行。

祸患的先兆——傲慢

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朋友、家人,当他出事出问题之前一定会有先兆,什么先兆?就是反常。什么反常?比如傲慢。无比的傲慢,决定要出事,为什么?他那张桌子已经开始发抖,已经开始变形了,已经不正常了。

我今天给各位带来了一本书,这本书是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名字叫《地狱门前》,讲李真的。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他很多的作为,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失常”。说这个人精神失常,言语失常,为什么?一个新华社的记者给我讲,李真做了国税厅厅长后,走路横着走,指手画脚,感觉好像天王老子,已经都没人样

了。福报到底是什么?通俗地讲福报是一种能量,您这张桌子受不了一百斤的能量,您只能受十斤的,你还非得去当个厅长,当厅长得有大德行,他要为全省的税收负责,那得有大德行、大胸襟的人才能承载得了这种福报、关系和待遇,所以说厚德载物。中国历朝历代选官员,先看德行,不看学历,学历那是知识,那不是德行。

这些东西都是真的,我们仔细观察,生活当中有大学问,这个在平时看不到,只有在古圣先贤那里才能看得到。孩子出事之前也有这个问题,他表现说话狂妄、目中无人、目无尊长,这都是灾祸要出现之前的表现。不相信这些东西,就是不相信自然规律,不相信太阳从东边出来,不相信有黑天有白天。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身在现代社会,我们现在不缺钱,也不缺技术,但是大家找不到那种幸福、安全、和乐、和谐的感觉,为什么?不学传统文化,不知道道德已经很久了。到底什么是道德?我现在做个汇报。

道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比如说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

什么是德呢?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还有人说这个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讲,一点不高深。秋天结苹果,您觉得这个苹果高深吗,一点不高深。苹果树结果、老母鸡生蛋,这有什么高深的。自然大道,这个道,最朴实,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听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传统文化。它一点都不神奇,一点都不奥妙,非常通俗易懂,问题是

现在没有人讲。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所作所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他就叫有德。这个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破坏自然规律。

各位,道德这个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的秩序,自然的关系。规律、秩序和关系,就是道,按照自然的、天然的规律和秩序和关系,去生活去工作你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关于素食

健康的生活有两个关键字叫素食。我用现代科学解剖学例子给大家说明。成年人的肠子大概7米长,食肉动物的肠子3米长,比人的肠子短一半多。这不是谁发明,不是谁创造,不是谁设计,老天自然万物生的就是这么长。肉吃到肚子里,在肠子里消化,食肉动物的肠子只有三米,很快它就排出体外了,待的时间很短。人彻底排出体外时间有多长呢?四到五天的时间,这是科学实验。我们体内的温度超过37度,把一块肉放在高温下,它会迅速的腐烂,会产生很多的毒素,像黄曲霉菌、各种病菌等。肉在我们的肠子里,这些毒素就会被我们的血液吸收,在我们的身体里循环,把毒带到全身。所以中国老祖宗告诉我们,人要多吃五谷杂粮。五谷杂粮是什么?是种子。种子能长出一棵大树,能长出一个大的果实,这说明这个种子里浓缩了最精华的东西,老祖宗让我们吃这些精华,而不是吃肉。人的肠子不像食肉动物,是天然吃素的。不是说不让吃肉,是少吃肉。我吃素有三年多的时间了,现在很欢喜、很高兴,为什么?它符合自然规律。吃素不是迷信,它符合道理。肉吃多了,各种各样的病都出来了。你看,连吃饭也都要讲道,你违背了肠子的自然规律,就没有德了,没有德了你就有灾祸了。所以趋吉避凶的方法非常朴素、非常简单,只要按照老祖宗教的做就行啊。吃饭、睡觉都要遵守道德。

我现在素食已经三年,身体远远比过去健康,这是真受用啊。

保持健康的秘诀

人体内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水分,是细胞,水的结晶,都是血液、水分,它正常状态下是这样的;你一生气,马上就变成这样,就拧了。他说你怎么知道?你怎么能见着?我说你看你生气的时候,你那张脸扭曲变形,你看嘴唇发紫是!另外你在吃饭的时候你刚吵完架,你刚发完脾气你这个饭吃不下去,为什么?他说我有气管上的病。我说我告诉你,你的五脏六腑不在原来的位臵上,你的胃都变形扭曲,所以你吃的饭当然就好像一把椅子一样,它原来是四四方方,该是那个样子的;你把它拧了,你能坐得下去吗?你饭也吃不下去,就这么个意思。所以发完脾气人本能就吃不下饭,为什么?它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什么原因?你的五脏六腑已经不在本位,都颠倒了;你的血液,你身体里面的这些水分、这些细胞怎么样?全都拧了,全都变了形,所以你的脸才会扭曲。我又接着给他们讲,多长时间能恢复?三天。他说不会吧?可以做试验。中国农村有一句老话,妈妈刚生完孩子,哺乳期刚发完脾气,跟别人吵完架,不能给孩子喂奶。为什么?喂完奶半个小时之后,这孩子死掉了,能毒死。为什么?奶里面有毒,人在发脾气的时候,他的血液、水分、乳汁全部被污染,大量的毒素释放全部被污染。

我们有一套节目叫“为什么不能吃它们”,保护动物的。动物的血液里面有大量的毒素,为什么?你在杀它之前,你就看它的表情,它是欢喜的吗?它是愤怒的、怨恨的、恐怖的。人要是这种心情,跟动物是一样,他分泌出大量的毒素在血液里面,血液全部被污染。所以我给他们讲,你的细胞不就这样吗?我在饭桌上给他们讲,你今天生气,明天发脾气,后天郁闷,大后天焦虑,下个星期你又嫉妒;然后还有忧愁,股票也出不了手,全是这个,我说你们的细胞天天都这

样。他说天天这样能怎么样?他们眼睛瞪得很大,很关心自己的健康,那是生死大事。我说我告诉你,细胞如果变成了这样,告诉你它是什么?这就是癌细胞!癌细胞怎么来的?是这么来的。它原来都是好细胞,都是正常的,全部是因为你的心态不健康,心态健康它怎么?传统教育。你明白了之后,按着这个规律去做,你自然心平气和了,你那个细胞永远是最好的。

我最近看我那个同事,他的胃都切除掉,弄个小肠在那接着,全是癌细胞。怎么来的?就这么来的。你每天都处在这种欲望中,我还讲人只要有欲望他就有烦恼。为什么?你总有得不到的时候。欲望一旦满足不了,你就受不了,你就暴跳如雷。要慎重看待欲望。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我们再看八个字:伦常乖舛,立见消亡。“伦常”是什么意思呢?伦就是关系,常就是永远不变的规律。“乖舛”是什么意思?违背、背叛自然规律。伦常乖舛就是违背了伦常大道,立,马上的意思,见就是你能看得到,你能感知的到。,消是消耗。亡是什么?亡败。伦常乖舛就是违背了伦常大道,你就等着立见消亡吧。

我们现在看讲五伦八德。五伦是什么意思?就是五种关系,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之间存在五种关系。刚才我们讲道就是规律、秩序和关系。一棵树,要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跟阳光、土壤、水分、养料都有关系。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像一棵树一样,自自然然的会和周围有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伦常大道”的伦。五种关系,第一个是父子有亲。亲是什么意思?亲爱,不但亲切还爱。父母爱子女这个叫慈爱,子女爱父母这叫孝,它是天然的。我们和父母,父母和我们,这个亲爱它的特点是三个字:无条件。没有条件的亲爱,这是自然的人文关系。自

然规律、自然秩序、自然关系,没有条件。我们看动物世界,有多少畜生为了保护孩子,命都不要了。有的厨师亲眼所见,他们做菜很残忍,把鳝鱼扔到锅里,这个鳝鱼在锅里,那个身体就弯起来了,头和尾巴在锅里,开水煮啊,最后头和尾巴煮烂了身体还是弯的。那个厨师就很奇怪,拿出来把肚子剖开,里面都是小鳝鱼。鳝鱼妈妈,这都是它的孩子。畜生没有受过教育,都是禽兽啊。

前段时间有个老妈妈找到我说“你不能不帮帮我?”我说好。于是白发苍苍的他们领着女儿到我家里去了。他这个女儿三十多岁,宫颈癌晚期,已生命危险,手都是黑的。她就跟我说了一句话,说陈老师你能不能让我多活一段时间,医生讲大概只有一两个月时间了。我跟她说了20分钟左右,我说方法有,就是学习传统文化。她听的很认真。我说你的病因你知道是什么吗?她说不知道,只说大夫拿了很多化验单。我说不是,原因不在那,原因是你不孝顺父母。我这话说完,她父母眼泪都下来了,她妈妈就跟我讲,说“你不知道啊,我跟她说话我浑身都发抖,我害怕啊。”我跟她讲,你得这个病是肯定的,你只不过没有学过传统文化,你联系不起来,因为没有人教你,你怎么都想不到这个事实。我说告诉你一个方法,回去给父母磕头,洗脚,说我错了,你一定照做。病人照做了,两天之后来电话说去医院做了个检查,她的那个瘤两天时间里缩小了,真的缩小了。这个女孩子35岁,住的离我家不远,前两天见到她,她说我现在身体好了,真的改变了。您能把癌症和不孝父母联系到一起吗?这是真事啊!我们今天下午有一堂课,大家一定要听,是靳雅佳老师的课,那课太好了,此生必听的一堂音乐课。如果有可能你们把家人带来,那就太好了。那里面她唱了一首歌叫《跪羊图》。乌鸦反哺,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它会把食物叼回到屋里来,老乌鸦张嘴,小乌鸦喂养。我是记者,提问题啊,谁教的小乌鸦,谁教的鳝鱼妈妈?有没有人教?

天性如此,自然规律。现在有的子女对父母开条件,说爸爸你要能这座房子给我,我就怎么怎么样。父母对子女开条件,如考上大学爸爸给你奖励多少多少钱。都是有条件啊。甚至子女忙自己的事情,看望父母的时间都没有。这变成什么了?父子有亲的那种天伦大道,无条件的亲和爱,完全破坏了。父子有亲是符合天性的,符合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关系的道的,我们要不要顺从道?要,你要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你就是有德行啊,就这么简单。我还真碰到有这样的观众问我,举手跟我说,他说我就不,我父母在前边我就不是,我年轻呢,他们都差不多了,70多了,我还没享受人生呢,他说你怎么解释?我说解释很简单,你不是人了。“伦常乖舛,立见消亡”以身试法,所以我们拍拍我们的身躯,用我们的血肉之驱,去试这个法,法是什么?是自然规律,它不变。

我有一个体会给各位汇报一下,比如各位想做好爸爸、好妈妈,家庭祥和。有一个能做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什么?就是你们的孩子不管多大,找个合适的机会,就给爸爸妈妈每个星期洗一次脚。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给爸爸妈妈磕一次头,你这个家半年全部改变!说再多不管用,得做到!怎么做?得从你这个爸爸妈妈先做起,你怎么教?你把孩子带过来,跟他们讲,现在起咱们家有个家规,我们做父母的,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洗脚。你去蹲在那个地方,用个小板凳给那些老人洗脚,让孩子看,他就受教育,从来没见过。湖南有个企业家给她妈妈洗脚,老妈妈泪流满面,一辈子快八十了,闺女没给自己洗过脚,一次都没有过,感动!从来没有过。我说你要先做到,然后怎么样?身教重于言教,你讲得很好,你说我很忙你去洗,不行,你得做到。告诉给大家,告诉给你的孩子,做儿女的该是什么样子。经常这样做,对他们、对自己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前两天我听他们有人讲,有人说不行,他好面子,他不能给父母洗脚,给多少钱都行,这个做不了。我说这不行,怎么讲?我说他起码的人心都已经快没有了,都快给泯灭了。你想想从你出生,真是一把屎一把尿,父母根本就不嫌弃你,把你这么拉扯大。你长大这一辈子,没给父母洗过一次脚!所以我们老讲一句话,要侍候父母。你侍候过吗?没有,真的是没有!你都为人父母了,给你爸爸妈妈洗一次脚怎么?话又说回来,按我们中国老祖宗的话讲,你这样还积攒福报,你给自己修福。如果那个老年人爷爷奶奶他要是不同意,说不用了,你要跪下来给他们说:“爸爸妈妈,这是为了教育咱们的下一代,为了你的孙子孙女好,你一定要成全我们,让我们有这个修福报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的给你烫脚,闺女给你洗,儿子给你洗,很好。”然后你的孩子会很主动弄个小板凳,周六给妈妈洗,周日给爸爸洗。洗上半年,爸爸妈妈这两个字一提起来,他将来走到世界各地,无论走到哪里,一提起来他会掉眼泪,他有感觉。要不然他没感觉,他不知道这个侍候是什么意思。

所以说在家里面,有好吃的一定要把最好吃的先挟给老人。孩子看了之后他就知道,也能把好吃的挟给你,你当然可以不吃,但是家规是先给长辈最好的。这个孩子将来他就是当企业家、当国家元首,到哪里吃饭看到好吃的,一定会想到父母。

第二个是长幼有序。这种秩序是真正的平等,我们现在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我们将来也会当父母,也会当师长,子孙也孝敬我们,学生也恭敬我们。

三是夫妇有别,现在夫妻战争为什么那么多呢?原因就是没有这个伦常的教导:夫妇有别。当太太的你要会当太太,当丈夫的你要会当丈夫。没有学传统文化,大家都能够人定胜天,却不懂得安定自己的本分。当太太的你要会当太太,

当丈夫的你要会当丈夫。没有人教啊,真没有人教。所以说您是什么属性?阴性,《周易》里面讲乾坤的坤,坤卦,它是阴性的,男子是阳性的。我打一个比方,一个小婴儿生产来,一岁大小孩完全是天性的,小女孩喜欢什么?天下古今中外小女孩都喜欢布娃娃,喜欢很漂亮,很安静的东西,那些东西的属性是阴性的,为什么呢?她是阴性的。小男孩没有人教他,天下小男孩都喜欢手枪、大火车、大飞机、大轮船,那些东西是阳性的,因为他是阳性的,他喜欢这些。天然如此,仔细观察,男子和女子的属性不一样。就打个比方说您是苹果树,这是个桔子树,大家的属性不一样,味道不一样。我们讲自然之道,就要做符合你天性的那个身份。现在年轻的女孩子,本分没有做到,到外面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该做什么?四个字:相夫教子。天天违背这些东西,夭折、疾病、灾祸、灾难你跑不掉,真的是这样。但是我遇到过很多女强人,她能把家里照顾的很好,这个太好了。就是她先把自己的本分做的很好了,同时她又能做利及他人。有人说你这是大男子主义,是压制女性,这是误会了,中国自古以来没有欺压过妇女,而是推崇妇女,为什么?一个家族的兴旺,人家把自己家的儿子都托付给你了,就看你这个当太太的会不会当了;同时做一个好妈妈也是十分伟大重要的,孟母三迁,孟子有一个好妈妈,他才能成为一代伟人。中国人至少已经断了三代不讲传统文化了,不讲女子安守女子道,不讲男子安守男子道,所以生病、灾祸,家里出现很多的乱像,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家里没有一个好太太,没有一个好妈妈,没有一个好奶奶、外婆。

夫妇的关系是男女有别,叫夫妇有别。女子相夫教子,男子在外面当家立业。所以我特别的钦佩一个名人,日本的女明星山口百惠,老演员。她从结了婚之后

给再多的钱,出再大的名,一概不接,在家里好好的当太太,当妈妈。我们再看今天为了名、为了利我们年轻的女孩子们、女学生们都在做什么?

“相”夫教子的“相”是什么意思?是帮助,再说深了是宰相。皇帝好坏无所谓,要有一个好宰相,你当太太的不会当,我们这个家就完了。我们的孩子就托付给你了,教子的教是什么意思?教是老师,你又是在家里当宰相,又是在家里当老师,这个家族就给你了。话又说回来,我们社会一直在呼吁大师,为什么出不来大师,为什么出不来伟人?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答案:没有大师的母亲了。各位你们真的想一想大师是教出来的,真的是教出来的。所以杨振宁博士都80多岁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就讲:我三千个汉字是我妈妈教我的,传统文化小时候教怎么做人,是我妈妈教的。我们再看这些近代的大师,他们都有很好的家庭,就是家庭教的,都离不开妈妈。我们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是在推崇妇道,推崇女子,可不是不重视。

四是君臣有义,当领导和当下属的大家是什么关系?大家是道义的关系。

最后一个是朋友有信。自然万物,你找不出一样东西是不守信用的。而我们天天迟到天天不守信用,违背了诚信,就是违背了自然的秩序、自然的关系、自然的规律。人不守信用就乱套,在家里,在单位你不守信用,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立见消亡”。这就是自然科学。

现在的人欲望太重,每一个人都欲望炽热,完全糊涂了,欲望把我们的心给包裹住了,像厨房里的灯泡一样,被油烟熏黑了,到最后到厨房开灯跟没开灯一样了。其实灯里面亮不亮?亮,但被油烟糊死了的。我们要擦灯泡,先擦自己的灯泡,和谐自己的身心,擦一点亮一点,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灾祸、不和谐全都消失了。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

如何看待色情泛滥

现在有的人找情人、手淫,了解真相的人非常痛心,跟各位讲,我们的大脑的下面是什么呢?是脊髓。脊髓的下面是什么呢?是肾精。肾精、脊髓,脊髓就是脊椎骨里面的那个骨髓啊,那个是最宝贵的,我们知道治白血病都用那个东西。它的上面是脑脊髓,脑髓啊,连通在一起的。那么西医也证明了,这确实是存在的。西医证明男子女人在性行为的时候,所分泌的这些液体,它的成分和脑脊液、和脊髓的成分完全一致。我们就知道,这证明了我们中国五千年前老祖宗中医所讲"精生髓,髓生海",精,肾精,它坚固,它往上生,生骨髓;骨髓又坚固,又很充盈啊,饱满啊,他又长养你的脑海,"精生髓,髓生海",生脑海。所以人不纵欲,他不大量的流失肾精,这个人身体好,脑子好使。那反过来呢?脑容量就大幅降低。反映迟钝、记忆力严重衰退,这样事业生活能好吗?

生命的最精华,男子女人都藏在这个肾精里面,肾精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荣华五脏。我们心、肝、脾、胃、肾这个五脏六腑啊,它靠什么来滋养?就靠这个肾精来滋养,就好像是这个营养品一样,天天的滋养。所谓"荣华五脏",我们平时老说,祝你荣华富贵。富贵是指什么呢?富贵是指你外在的财富,你能够升官呀,发财呀,家里吉祥啊,这是外在。荣华是指什么呢?是指你五脏非常坚固,你的五脏滋养得非常好。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肾精常在,肾精不流失啊,是这个意思。荣华是五脏坚固、健康;荣华富贵,富贵是指我们的外在物质幸福。荣华是祝我们健康,是这么个意思。我们过去常常不懂得,这个老话都被误会了。那我们知道,肾精还有这么大的作用,它不光是延续后代,它还养我们的五脏,养我们的命。

人一定也是有外形、有气的,人们常说,这个人气质小,那个人气质大。气跟气不一样,神跟神更不一样。这个人神气足,那个人神气弱,你说这个神是什么呢?它真存在,它没有形状,形、气、神,生命现象的三种特点。那么肾精绝对不是西医讲的两个鸡蛋的蛋白质,它是你全部生命的最精华的浓缩。它不是俩鸡蛋,你弄俩,你弄四个鸡蛋弄一杯子里,能出来一孩子吗?那不可能啊。那为什么呢?它不是蛋白质这么简单,这里面有气,这里面有神。手淫的危害、上黄网的危害,你们知道有多大吗?多少孩子就这样被毁了?找情人的危害,多少官员因此落马,大家知道吗?

现在有的人穿衣服一定要穿得暴露、性感,那个东西违背人伦呢,违背自然的身体的规律啊。这样带来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啊,让别人动心,自己消减福报,何必呢?

现在得宫颈糜烂的,得子宫癌,得这些妇科疾病的,非常多。什么原因呢?中国有一句老话,那是真理啊。叫什么呢?"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什么意思呢?这个女子呀,她很风流,沾花惹草,跟很多男人,找情人嘛。比如说,你今年找了一个情人,明年找了个情人,后年找了个情人。你的身体它有自我保护功能,这是天生的,你如果是这样乱来的话,三精成一毒,三个以上这样的男子的精液在你的身体里,它就是会成为非常严重的毒素,所以你得这些妇科的重症的疾病,原因之一就在于自己的纵欲呀,不检点啊。这都是科学,不是谁发明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年纪轻轻,20多岁,她为什么会得这么重的病?纵欲呀,色情的泛滥啊。我们今天明白了这些,我们才知道,原来如此,从来没有听说过。-

我们古人讲什么呢?古人不是不让你有欲望,不是不让你有男女,不让你有饮食啊,告诉给你什么呢?告诉你礼节。礼是什么呢?礼是大家的关系,大家的态度;节是什么呢?节就是节制,你得有分寸,多长时间是一个周期,那叫节制,你按照自然规律来,你才不会生病,这是多么科学呀。你到苏州园林去,你到古香古色的地方去,它的环境,它的住房,它整个的气氛啊,绝对不会刺激你旺盛的食欲和你的男女的欲望,大家可以做试验。你到那个里面,听那个音乐你就很安静、很安详,你这方面的欲望就很低。

剩下一点时间我再给大家简要的回答几个问题:

什么是善恶?如何看待报应?

什么是善恶?

善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说话、做事符合自然规律就是善,违背自然规律就是恶。

什么是报应?

我们手打出去一拳头,十斤的力量,一定受到十斤的反作用力。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就是报应。吃肉的反作用力就是毒素都渗入到了血液里。自然界有它的运行规律,你违背了它的运行规律,那当然就有反作用力了,这个反作用力就是报应。我们任何的想法、作为、说话、做事,都会有反作用力。教育也是一种力量,它也会受到反作用力。什么是上天?我们老说“上天报应,上天不能饶了你。”上天是老百姓通俗的说法,实际上上天就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和秩序。上天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秩序、运行的规律和它的自然关系。“人有善念,天地佑之”。

什么是感恩?

今天的社会很缺乏感恩。什么是感?我是一棵树,往我这棵树上浇一点水我就有感,我就有反应;阳光一照我我叶子就绿,我所有的反应就叫感。恩是什么?是对我们有好处,有益处的。我们要知道有感恩,知道有回报,太阳照我就有绿色,更茁壮的成长;水给我,我就回报给水。再比方,我站在外面,太阳照我,我热身体自然就出汗,这个就叫感。那么大家想一想别人有恩与我们,有好处给我们,我们一定要像自然万物一样,像身体所告诉给我们的一样要有所感应,要有回应,这就是感恩,自自然然的。如果这个人说阳光照我,我就是不出汗,所有的毛孔全都闭的死死的,这个人就死了。所以,不能够知恩图报的人,必然有灾祸,因为你违背了自然规律了,就这么简单,这是自然规律。自自然然感恩是人的天性,我们现在都被钱、欲望,被自私自利把这些该出汗的毛孔全部堵塞,就是不感,所以生病、灾祸、夭折。现在你救了他,他还要骂你,他不但不感恩,还恩将仇报,所以大家都很冷漠。如果我们所作所为违背了感恩的自然的原则,灾祸就全来了,就有报应。现在这样受用终生的教育太少了,如果我们在大学里,在小学里,在中学里大力加强教育,就像这样的论坛,坚持一个时期,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企业的员工就更幸福,我们的社会也更和谐。

钱是有吉凶的感召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再看看吉财和凶财,吉财。钱有吉凶,车、房子、名、官位、待遇,一切的一切都有吉凶。什么是凶财?不是好来路的,不仁不义不符合道德的,全都是凶。吉财、吉祥是什么?自己该得的。你看外面扛木头的,一天一身大汗挣十块钱,他挣的踏实,他挣的是吉钱是本分钱。大家有机会清点一下自己的经历,很多的东西,很多的钱财,不是吉祥的是凶的,在手里攥着,在手里握着,它就折损自己的寿命,带来疾病、灾祸、夭折。

最后,再次感恩大家,希望大家都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现在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误会太深了,孰不知,想要吉祥幸福,就要从这里找。真诚谢谢大家!若您看完觉得有道理,每让一个人因你的转发而修正自己的德行,您在帮助一个人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阴德。感恩!

版权属于原作者,欢迎各位朋友传播,积善修德!好人好报,众生平安!阿弥陀佛!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教导青少年刻苦上进的勤学故事_幸福就在你心中

关于幸福和快乐,从许多哲人的描述中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种很少为人们所获得的奢侈品。比如,叔本华就说,人生更多的时候是寂寞和苦闷,快乐和欢聚只占人生的少部分。由此看来,人生一世,痛苦、悲伤、孤独、苦闷和难过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而欢乐只不过是人生的点缀而已。不怪乎人人都在寻找幸福,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正所谓物以稀为贵。 可是,幸福又在哪里?在天上,靠神仙下凡?在人间,靠菩萨保佑?在他人,靠他人恩赐?你不停地寻找幸福,不知奔向哪里,其实幸福就在你心中,在别人的家门口没什么可找的。如果幸福不在你心中,那么它就不会在任何地方。幸福就在你心中,你能爱所有人就是幸福。爱所有人,不是出于什么原因,也不为什么目的,为的是不以个人的生活为生,而是以所有人的生活为生。在尘世中寻找幸福,却不享用我们自己灵魂中的幸福,这就等于你身边就流淌着清澈的山泉,你却去远方一个污浊的泥潭去取水。 所以,幸福只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感觉,一万个人可能就有一万种答案,而处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幸福感也是不同的。你想要了解幸福、捕捉到它,它却来无影去无踪。所以,幸福这种感觉又是一种很难捉摸,很难用很精确的量化标准去判断的。然而,幸福这种心灵的感受,我们又不是不可捕捉的。我们常常能感觉到幸福的存在。比如,开心大笑,无疑说明你是快乐的、幸福的;而暗自哭泣,则说明你是悲伤的、凄苦的。 获得幸福的途径在何方?布巧谋妙计?行欺诈之途?走不义之道?看来都不行。神仙的本领再大,也无法到人间撒播幸福之水;菩萨的慈悲再多,也无法将幸福的命运降临给每个人;他人的恩赐再多,也无法让幸福之花长久地开在生活里,因为恩赐和怜悯不会是快慰的享受。 如果你期望真正的幸福,那就不要到遥远的地方,不要到财富和荣誉中去寻找,不要向别人去乞求,为了幸福,既不要卑躬屈膝,也不要与他们争斗。用这些方式只能捞到财物、官衔和各种不必要的东西,而人人需要的真正幸福,从别人那里是得不到的,既买不到,也讨不到,即使得到了也徒劳无益。你要知道,一切你自己无法获取的东西,都不是你的,你也不需要。只要用你自己的生活,你随时都能获取你所需要的。是的,幸福既不靠天,也不靠地——只能靠我们自己。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摘要: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吸收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分。 从历史和心理两个维度,探索自由问题的根源和脉络。由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弗洛姆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给出了解救的方案,即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爱去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分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能够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 弗洛姆在分析人的存在和生存方式以及人性及其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具体阐述了自由的主体、自由的视域、自由的悖论,进而阐释实现自由的途径。 一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点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综合,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机械组合。弗洛姆对二者进行了深度分析、思考、糅合、看到人的存在本身的矛盾性。这个矛盾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生存的二分律和历史的二分律。 所谓生存二分律是指,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其根源。这也是人性分裂而不得解脱的内在矛盾。例如,生与死人的潜能与时空限制,人内心孤独与外世界的相关性等等。所谓历史二分律是指,人在历史条件下,外部的人为设定的合理性与人的自我表现的局限矛盾。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矛盾是“占有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的生存方式”之间的矛盾。“占有的生存方式”本质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以强烈的占有欲望为特征,将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占有物。而“存在的生存方式”是一种非占有性的关系。 总之,弗洛姆对人的存在于生存方式的考察,表现出了自由诉求即外部世界对个人的塑造要求和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实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这正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一个基点。人性及其异化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另一个基点。弗洛姆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理论前提。同时发挥弗洛伊德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应当包含多种因素。例如:人作为生物人天生固有的本质和欲望,情感、性格等心理,理性的意识,自由自觉的行动。同样,弗洛姆的异化观也是从人类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出发进行阐释。认为,异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他说“现代人异化于自己,异化于同类,异化于自然,人变成了商品,其生命变成了投资,以便获得在现存市场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最大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不过是已经异化为自动机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本内容 自由的主体是现实的实践的人。弗洛姆曾经断言说,自由的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人的本质中。弗洛姆自由思想把“自由”和“历史中的人”结合在一起。自由就是人们在历史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通过生产劳动和积极实践达到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自我。弗洛姆把人的主体创造性与自由思想结合,并紧紧联系人的自我实现,从而在历史进程中,树立起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历史维度和心理学维度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两个主要视域。弗洛姆从历史延展的角度考察自由,并将自由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社会生活状态;二是个体精神状态;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弗洛姆将人类历史分为自由之前和自由之后。通过对自由之前后社会生活状态,个体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发展动力和方向的纵向比较,从而得出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阐释了这种自由思想的转变。

《逃避自由》读后感

关于自由的探讨—读《逃避自由》后感 摘要弗洛姆是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就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结合, 深入剖析了获得自由后的现代人生存的尴尬境状, 揭示了引发这种现象的深刻的社会及心理原因。他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 对于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性及现代人不断争取、获得自由后, 却又不断发生异化、逃离自由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层的解析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奠定发展健全人格、健全社会的基础的自由观。 关键词逃避自由;现代自由;自由观 一. 引言 埃里希·弗罗姆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弗罗姆是精神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提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他融合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来探索人性和灵魂的奥秘,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他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逃避自由》这本书是德国弗罗姆于1941年出版。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本书主要是从欧洲历史着眼。人在文艺复兴以前的社会中主要是指中世纪!缺乏自由,但却处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虽然严格的规定了每个人的社会身分和地位,不许越雷池半步,但同时也给余个人以保障和安全感,使人不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励志故事》读后感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励志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做《让中学生受益一生的100个励志故事》,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人世间许多充满着真情而令人感动的故事。 这本书首先告诉我,“希望和毅志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源泉!”这句话让我想起生活中的两个例子:萤火虫发出的光芒虽然微弱,但它敢于在黑夜中闪亮;胡杨虽然没有风姿采采的枝叶,但它却是沙漠中顽强的斗士;小草虽无坚韧的躯体,但它却有坚强的生命。它们让我知道:人生需要坚定的信念,要勇敢的面对生活,漠视所有的困难,在奋斗与搏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接着它又让我知道了“厄运打不垮信念”,“借口多的人离梦想最远”,“成功的着力点”等八个主题,以及围绕这八个主题的一些温暖人间,给人鼓励的故事,现在我先讲一个最令我感动的故事!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叫《多拿出点勇气》,这个故事告诉我一段有着哲理的话语“人的勇气就藏在一念之间,而人生的成与败也藏匿于一念之间。就像两只脚,本来智慧已经给予了前脚一个成功的想法,只要多拿出一点勇气给后脚,让它果敢地跟着前脚走,人就不难迈进成功的门槛。读到这里,我感慨万分,联想到自己在班上总是那么怕发言,生怕没有想清楚,发言时会断断续续,从而成为同学的笑柄,但是,当我看完了这段话,心想,以后在班上可 不要再怕发言,应该主动发言,而且发言前要打好腹稿,这样就不会再出现同学们笑我的时候了!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励志故事全集》将会告诉你:——在生活中要努力,不能仅仅苛求别人承认你:——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平庸之辈”也要有不甘平庸之心:——要敢于冒险,善于把握机会,展翅高飞才能看到广阔的世界:——要顽强地对

学会阅读受益终生

学会阅读受益终生 十几年的课程改革,我深深地感觉到“教无定法,学无定法”,需要的是适应和创新。而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没有改变的是:让孩子学会阅读。的确,学会阅读受益终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指导低年级阅读时应该注意到: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指导小学生学会阅读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作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比如:我利用阅读课或是每天的夕会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我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适当的时机,问学生:你们会讲故事吗?不会。那你们知道老师讲的故事是从哪里来的吗?我告诉你们,老师的故事是从书中学来的。这时学生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再比如: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我还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弗洛姆理论概述

弗洛姆理论概述 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 弗洛姆的主要思想内容 一、论人的处境 弗洛姆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他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的。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这种反差在人这里达到了顶点。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性最长。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超越自然。这种超越又使人陷入了一系列困境,由于这些困境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所以弗洛姆称其为人存在的矛盾性。 第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加,这就是个体化。

第二:生与死的矛盾。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磨着人。 第三: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人的短暂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3、历史的矛盾性 存在的矛盾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是不可解决的。历史的矛盾是人为的,即使在产生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在历史的稍后阶段解决。因此,人的存在的矛盾是人的更深层的处境。 二、论人的需要 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处境。让你面临矛盾不可能无动于衷。人的基本需要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以下是几种需要以及不同的满足方式。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要摆脱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没有发展这种情感的人总是按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现实本身去对待外部的世界,像婴儿一样仅仅将他人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或工具。 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态。 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原始束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意识。人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但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同伴等认同,追求一致性或顺从性,从而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 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人需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并为之献身,从而赋予生存一种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标符合实际,具有意义;有的人则相信某种神的启示或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而追求某种“神圣的”非理性的目标。 三、社会性格论 以上几种需要都是人在存在的困境下形成的与自然、他人、自我建立联系的需要,而人的性格和潜意识则是人在这些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本让人受益终生的好书

一本让人受益终生的好书 ——读《老人与海》有感 张坑小学五(2)班应静雯 一个平凡的渔夫,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一件看似平凡而并不平凡的故事,也许没有大海也就没有了这个不平凡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大海,才有了这不平凡的渔夫;才有了这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才让这平凡的渔夫钓上了这条大马林鱼。而渔夫却在海上搏斗了三天三夜才将它杀死,可是不幸遇到了鲨鱼袭击,结果鲨鱼把老渔夫在三天三夜钓到的大鱼在一瞬间中吃的精光,剩下的是一个驱壳,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只不过是一堆毫无利用价值的骨架! 在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故事中,却折射出一位“英雄人物”——渔夫提亚桑哥,连续84天捕不到鱼,在别人看来他是失败的,他在第85天仍然出海捕鱼,他从未放弃,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古时候的愚公,他明知道开山挖石是很困难的,但他仍然带着子子孙孙去挖山开石。愚公不也“知其不可为”可他还不是干了下去吗?再看看现在的我们做事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记得有一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兰江游泳,我换好泳装就下去了,我在江中游来游去,觉得没什么意思,就不想游了,马上跑到岸上玩了。妈妈见我这样,就对我说:“静雯,你要做事,就要坚持做下去,不能半途而废!这样你会一事无成的。”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常,但深深地震撼到我的心灵!我就走到江边,扑通一声,我跳进了江里,我在水中游来游去,像一条欢快的小鱼,一会儿仰泳,一会

儿潜水。我和爸爸在潜水时,爸爸上来说:“我在潜水时看到了一条十分可爱的小花鱼!”我问道:“这条小花鱼在哪?”爸爸笑着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问道:“那是谁?”“就是你啊!”爸爸哈哈大笑,这时我才发现游泳居然这么好有意思。从此我养成了做事再也不会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了! 现在回想《老人与海》中老人说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垮他!”这不就是这本书的主题吗?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实在太多太多,确是一本好书,一本让人终身受益的好书! 指导老师:叶连姣

《逃避自由》内容梳理ppt分享

著名教育名家:弗洛姆 作者:王璐,学号:201050032413

作者简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 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 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 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 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 第一代成员。 ?弗洛姆伸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 响,因而极为重视社会条件对 人的心理结构的决定作用。他 的不少著作对弗洛伊德及其后 继者进行了批判。 ?他在大战期间发表的《逃避自 由》带有浓厚的“文明批判” 色彩,在思想界引起很大反响。

学说目录个人出现与自由之暧昧宗教改革时期的自由 自由与民主 现代人的两种自由观念逃避的心理机制

学说内容?弗洛姆认为人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 文化性的一面。 人的本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先天各种冲动的总和, 也不是静态地适应文化模式的过程,而是人类 进化的产物,人的本性有自己固有的结构和规 律。有些因素如饮食、睡眠等方面的需要,避 免和逃避孤独的需要是固定不变的,有些因素 如爱与恨、对权力的渴望、对朋友的渴求等则 是随社会进程所变化的。 ?弗洛姆认为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自我保护 的欲望外,还有逃避孤独的欲望。在弗洛姆看 来,自由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自由增强了单个个体的自主性和独 立性;另一方面,自由也割断了个体与自然、 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使每个个体的孤立感和孤 独感空前强烈。作者将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感称 为“自由的重负”,当这种重负达到一定程度 时,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

?“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他人的那种人格”。这 就是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逃避现实的心理。 与他人同一化、可以消除自己与世界的矛盾,消除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这是一种把自己的愿望与现实情况加以协调的企图。 ?但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自动与他人同一化的行为使得个人更加觉得无助与不 安,因而他准备服从新的权威。 “今日,人们不是由于贫困而痛苦,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自己已成为机器中的小齿轮,生活空虚而失去了意义。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者是指摆脱束缚,获得自 由;后者是指积极的运用自由去发展自己,充分的实现自我的完整人格。 人们为了求生,希望有自由;为了消除自由的负担,逃避自由,为了逃避自由,又不由自主地套上新的枷锁。那么,这是不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呢?作者坚信,“有某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即人可以是自由而不孤独的,这就是“自我的实现”、“发挥自己的个性”。“积极的自由在于整个而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

好老师终生受益的教育智慧故事

生活中处处是智慧,做一个好老师,需要对生活、工作中的细节多做体会,就像下面这8个小故事,实际上也蕴含着巨大的教学智慧。 一、放大学生的优点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羞涩地摇头。“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还是不好意思地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头。“会计怎么样?” 父亲的朋友接连地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吧,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呀。”青年羞愧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 “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着名作家大仲马。 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拥有一些诸如“能把名字写好”这类小小的优点,但由于自卑等原因常常被忽略了,更不要说是一点点地放大它了。每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一座丰富金矿,只要肯挖掘,沿着它也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 【点评】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至少有一个第一,这个第一可能是全校第一,可能是全班第一,至少也是全小组第一。对于这名学生来说,这就是他的宝藏。只要教师愿意挖掘,一定可以挖出一个令人惊讶的金矿。 二、“热爱”的奇迹 美国西部电器公司委托着名的梅奥教授,希望他能使下属的一家工厂里的女工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这些工人从事的非常单调的电磁铁绕线圈的工作,梅奥提出下午让工人们有10分钟的喝咖啡的休息时间,结果产量立刻增长。这时,梅奥进一步在上午也给工人10分钟喝咖啡的休息时间,生产再次增长。 但是,梅奥没有就此罢手,他开始宣布取消了下午的休息时间,产量仍在增长;接着他又取消了上午的喝咖啡时间,但是产量继续增长着,工人们没有抱怨和怠工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这项工作的确是单调枯燥的。当有了休息后,工人们都喜欢这一段轻松愉快的时间,他们互相说笑着,谈论着感兴趣的话题。当听到梅奥向她们解释了她们在参与一个实验。她们就感到自己正在一个有意义的程序中工作,有光荣的参与感。不知不觉中她们热爱上了这项工作,热爱上了这个集体。于是这推动了工业心理学一个新的探索: 热爱或兴趣似乎比休息、增加报酬等更能提高人们的生产力。热爱让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而精神都住在一个自由、美丽的天堂里。 热爱应该成为我们的生存内容之一。 【点评】学生热爱学校吗?热爱班级吗?热爱学习吗?他每天所做的事情是否是他所热爱的?如果他们暂时还不热爱,可以向梅奥教授学习,改变一下组织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到他们正在参与一项有意义的实验或竞赛。荣誉感会使人不知不觉地扞卫这个集体,扞卫他们的学习。问题是: 我们自己热爱这项工作吗?我们热爱教书吗?我们是否在享受我们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光?如果不是,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三、变罚为奖 美国有个着名的植物园,里面种满了各种珍奇名贵的花卉,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但时有花卉不翼而飞的事发生。为此,管理人员在植物园门上方竖起了一块告示牌: “凡检举偷窃花卉者奖金200美元。”打这以后,植物园再未出现过丢失花卉的现象。有好奇的游客问管理人员,为何不写成“凡偷窃花卉者罚款200美元”。管理人员若有所思地答道,如果那样写的话,只能靠我们有限的几个人去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

(一)前提假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一种修正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的前提假设,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氏在这个问题上修正综合了两者的理论成果。 弗洛伊德接受了传统的性恶论,认为人具有反社会倾向,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上是冲突对立的。社会在满足人的某些无法消除的生物冲动(drives)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净化并巧妙地抑制人的这些基本冲动;而且只有当社会有效地压抑了人的这些自然冲动时,被压抑的冲动才会变成变成具有文化价值的奋斗动力(strivings)和文化的人文基础,他用“升华”一词来表示这种由压抑而成为文明行为的奇妙转变。这样,在弗洛伊德那里,对人的压抑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成正比的,即“压抑越大,文化程度便越高(患神经症的危险也就越大)”。(详见P11-12) 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即自然的人;其次是“现实的个人”,即社会的人;再次是“具有二重性的人”即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物”;同时,马克思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理解人与社会关系,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这里人的社会性与弗洛伊德的人的反社会性理论上有明显不同的。 弗洛姆的修正与综合——弗氏认为:“社会进程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个人的欲望与恐惧、激情与理性、选择善恶的倾向。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认识运作于个人内部的心理进程之动力,正如要认识个人,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环境里加以考察”。(P5)在这里,弗洛姆明显表达了两种含义,前者可以说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后者可以说是马克思意义上,但这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一个有机的扬弃和整合。 (二)人的个体化进程——人是如何自由的? 1.人的个体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 第一,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角度看,弗洛姆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于他在与自然世界的一体化状态中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周围的自然及人相分离的实体之时。个体化指的是“个人日益从原始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现代历史上从宗教改革至今的几个世纪达到巅峰。(详见P20) 第二,从动植物种类演化角度看,人类历史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个体化和自由不断加深的过程。弗洛姆认为:“动物发展程度越低,它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它的所有活动便越受本能和反射行为机制的控制,某些昆虫的社会化组织都完全是本能使然。相反,动物的发展程度越高,它的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就越大,出生时的结构调整功能就越不完整,人就是这种发展的顶点。降生伊始,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无助的。他对自然的适应基本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不是受本能的决定”。也就是说,“当本能的固定行为的缺乏超过一定限度时,当对自然的适应不再有强制特征时,当行为模式不再受先天的机制限制时,人便开始存在了。换言之,人的存在与自由自始便是密不可分的”。(详见25) 2.母亲与婴儿关系、伊甸园故事的象征性意味 儿童出生后便断绝了与母亲的一体化状态,成为与之完全分离的生物实体。然而,尽管生物上的分离是个人存在的开始,但在功能上,儿童在相当时期内仍与母亲一体。……形象地说,在个人完全切断束缚他进入外面世界的“脐带”之前,他无自由可言;但这些纽带给了他安全,使他有归属感,他感到生命的根。我想称这些先于个体化进程而存在,并导致个人完全出现的纽带为“始发纽带”。它们是器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教育学生珍惜理解的感恩故事_我爱你

最近在我执教的一个成人班级里,我干了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我居然给班上的学生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任务是下周之内要走到你所爱的人面前,告诉他你爱他。此人必须是一位此前你从未对之说过此话的对象,或至少很久没有与之交流过这些爱意话语的人。听起来这不像是一份苛刻的任务,直到你意识到这个班里多数男生已年逾35岁。何况在他们成长的那个年代,他们受到的是这样的灌输:流露情感没有“阳刚之气”,人们不会轻易流露情感和哭泣。因此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项令人生畏的任务。 第二次课一开始,我就问:“当你告诉别人你爱他时,结果怎样?有没有人愿意讲一讲?”我满心指望像平常一样,某位女士能自告奋勇,但是这天晚上,一位男士举起了手,他看上去很受感动的样子,还有一点儿颤抖。 当他从坐椅上站起来时,他这样说道:“丹尼斯,上周你给我们布置任务时,我很生你的气。我认为没有什么人需要我说那些话,而且,你是谁?凭什么让我们去干这种涉及隐私的事?” “但当我驱车回家时,我的良知开始与我对话。它告诉我,我确实知道需要向谁说‘我爱你’这句话。” “你瞧,五年前,我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而且从此再也没有消除隔阂。我们互相回避,除非必须出席圣诞节聚会或其他的家庭联欢会。但甚至在那些场合,我们彼此几乎也不说一句话。” “因此,上周二到家时,我确信自己做得不对,打算告诉父亲‘我爱他’。” “这事有点怪怪的,但就是这个决定似乎搬走了一块压在我胸口上的沉重石头。到家的时候,我冲进屋里,想告诉妻子我的打算。当时她已经上床睡了,但我无论如何还是叫醒了她。” “我如此这般告诉她,她不单是起了床,简直就是跳起来拥抱我,婚后第一次她目睹了我哭泣的样子。那一夜我们品着咖啡说着话,一直聊到半夜。这感觉真棒!” “第二天一大清早我就起了床。我激动得睡不着觉,提前到办公室上班,两个小时之内就干完了比以前一整天还要多的活。” “五点半,我就来到父母家摁响了门铃。我暗自祷告老爸会应声开门。害怕如果应声开门的是母亲,我会因胆怯而对她说出那几个字。终归我的运气好,老爸应声来到门口。” “我抓紧时间——我一脚跨进门槛说:‘老爸,我来就是为了特地告诉你一声我爱你。’”“听了这话,老爸似乎前后判若两人。只见他脸变得柔和起来,连皱纹似乎也消失了,他泣不成声。他伸出手拥抱我说:‘儿子,我也爱你,但这话以前我从来没能说出口。’”“这一刻如此宝贵以至于我不想挪动半步。妈妈双眼含泪走过来,我只挥了挥手,给了她一个飞吻。我和父亲又相拥片刻,然后我离开了。许久以来,我都没有过那么棒的感觉了。” “但这并不是我说这些的目的。那次上门之后过了两天,我的父亲——他患有心脏病,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焦虑的来源:自由使人面临大量个人责任和孤独感 顺应焦虑的策略及人格类型 接受与受虐(依附于权威,受虐狂) 剥削与施虐(狡诈或暴力,施虐狂人格) 囤积与破坏(节俭与破坏型人格) 市场取向与自动舒适装置(大部分人) 生产取向与积极自由(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健康的人) 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 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3)历史的矛盾性。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 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如果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联系,这就是爱。否则,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现实本身去对待他人,就是把他人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或手段,这就是自恋。 (二)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 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被抛入世界的,同样又被抛出世界。人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生物的被动的命运,但不甘心于此,于是产生了超越的需要。这种需要驱使人们去创造,或者创造的愿望无法实现,则转向破坏。 (三)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随着成长越来越脱离了自然和母亲,于是产生寻根的需要。个体可以通过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如家庭、氏族、民族、国家和教会等,建立自己新的生存根基。如果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就会限制理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教育学生珍惜理解的感恩故事_失去的权力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副对联:命苦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记不得是谁写的了,更记不得是在哪里读到的。但这副对联的内容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欲忘不能。究其原因,我那时正在“做先生”,正正经经一教书匠。故此,其他于我无关的东西都如过眼云烟,独留下“做先生”这共同的感慨。 这副对联,哀叹命运的不济,在穷得无可奈何之时才去做了教书匠,但凡有一点点办法,有一条路可走,也不干这行当的。这就更进一步证明了“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这句古语的真理性。记得小时候,我曾把它说成是“家有两石粮,不当孩子王。”奶奶一旁纠正道“不是两石,是二斗。”两石本已不多,合现在的计量单位是四百公斤,顶吃大锅饭时两个人一年的口粮。可是偏这编格言的吝啬得很,连毛算两个人的口粮也不给,只给你二斗。二斗是四十公斤。四十公斤是粮食定量时,一般职员两个月又十八天的口粮。也就是说在什么也没有的情况下,只坐吃山空可吃两个月零十八天,可谓不多也!两个月十八天吃完之后又吃什么且不管,喝西北风也好,吞东北雪也好,没人为你想得那么周全。然而就这两个月又十八天的活路也不当那“孩子王”。可见孩子王这差使是多么地等而下之,多么地令人深恶痛绝啊! 难怪没有人爱当老师,老师的地位在老祖宗时就被贴了廉价的标签的。而今虽然全社会都奋起呼吁重视教育,把教师的地位提到什么什么水平上来,却还是稳不下老师那颗“不当孩子王”的心来。说起来真该埋怨老祖宗,你老祖宗只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却不体谅“树人”的艰辛。否则,为“树人”者冠以高高的头衔,俸以厚厚的薪水,尊重他们,器重他们,然后将这生成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基因,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并遗传下来,教师这个行当怕是抢着来做了吧! 说起来惭愧,我便是那千千万万个“孩子王”中最想“不当孩子王”者之一个。岂止是想“不当”,千方百计来不当。尽管上课时也兴致勃勃地尽职尽责,论古道今,而下得课来,便厌恶之极,乃至烧香拜佛。欲一卸“孩子王”之恶任而后快。 孰不料,我的“不当孩子王”的愿望在一天之间变成了现实。 回学校取东西时,走进校园,我才意识到这回是真的“不当孩子王”了,这次离开校园,就是与讲坛的永别。不知怎的,心中忽然升起一缕难以言表的感情。是留恋?是失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教室,这教室前那矩形领地再不属于我了。我再也没有权力说:“同学们,请把书翻到第×页。”我再也没有资格说今天我们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拿来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了。这是真的永别了,真真地,活生生地永别了。 我一个个数着我上过课的教室,默念着教室里所讲授的课文,和那些熟悉的名字……课堂上每一个能忆起的镜头都成了我珍贵的回忆。 当然,这都是前几年的事了。 近几年,教师的境遇有所好转,一改过去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改行的教师也少了许多,有的教师还许下了“一辈子不改行”的诺言,这在过去几乎是不曾听到的。当教师的确很辛苦,旁观者的所见所闻,远不及当教师的或当过教师的体会得深刻。所付出的与所获得的能够达到一种平衡,这是最基本的待遇,也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不过,这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 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 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 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

读书笔记——弗罗姆《逃避自由》 弗罗姆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逃避自由》这本书是他移居美国后所创作的。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弗罗姆从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命史中发现某种类似悖论的东西: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为了克服这种孤独与焦虑,弗罗姆认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服从”,即放弃个人的独立性,服从于某种权威。这一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逃避自由”。还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否定个人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与人类及自然自动自发地建立关系,去爱、去创造性地工作。这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自我实现”。弗罗姆认为,“服从”的方法会导致如下的困境:“服从的结果与当初想要服从的目的正好相反:服从增加了儿童的不安全感。同时,产生了敌意与反抗,而这种反抗是更令人惊吓的,因为反抗的对象正是儿童所依赖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的方法是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弗罗姆推崇的是第二种方法。 最后一章,弗罗姆提出他的“梦想”:在一个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的国家里,社会应该尊重人性的发展,鼓励个人的自发感觉,鼓励创造性的思考,而个体应当自我认识,摆脱自由与束缚的恶性循环,寻找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发挥自己的个性,自发活动,实现自我,体验到“生命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自发自动地生活”。阿伦特在公共领域的“行动”,应当可以看作一种“实现自我”的方式。 在本书中,弗罗姆回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他指出,人类历史是一个“日渐个人化及日渐获得自由”的历史。亚当和夏娃违反了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从而真正有了作为人的意识,自由开始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亦因此遭到破坏。人类一方面摆脱了传统的外在权威的种种束缚,尤其在当今,人类差不多完全摆脱了宗教及诸种权威的影响,并拥有较充分的物质财富,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人”;但另一方面,一旦人类独立,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被瓦解,人的生命价值的完整性亦不复存在。在这之前,人隶属于宗教、社会和家族,而不属于自己。这种状况妨碍人类朝自由、自决和完整的方向发展,但是,它往往又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教导青少年刻苦上进的勤学故事_一个真正的人

小林曾经在美国的一家快餐店打工,有一天,他错把一小包糖当作咖啡给了一个女顾客。她非常恼火,因为她很胖,正在减肥,必须禁食糖和一切甜点心。她大声嚷嚷,简直把那包糖当成了毒药,“哼,她竟然给我糖!难道她还嫌我不够胖?!” 那时,小林完全不懂减肥对美国人有多么重要,他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时,黑人女经理闻声而来,她在小林耳边轻轻地说:“如果我是你,马上道歉,把她要的快给她,并且把钱退还她。” 小林照着做了,再三道歉,那女顾客哼哼几下就不出声了,这件事是快餐店的一次小事故,他等着经理来批评自己。可是,她只是过来对小林说:“如果我是你,下班后我大概会把这些东西认认真真熟悉一下,以后就不会拿错了。” 不知为什么,这一句“如果我是你”,竟令小林十分感动。后来,他在学校上课,在其他地方打工,才发现,老师也好,老板也好,明明是对你提出不同意见明明是批评你,他们很少有人会“别……别……”地责问他:你怎么做得这样?你以后不能这么干!而是常常委婉地说:“如果我是你,我大概会这样做……”这使人不感到难堪,不感到沮丧,反而让你感到有那么点温暖,那么点鼓励。仔细分析下来,他们说的话只是多了那么几个字,“如果我是你……”就一下子站到了对方的立场。大家一平等,情绪自然不会对立,沟通更容易进行。 那时小林反复想,奇怪,老美怎么就这么会做人?他们真会说话。后来碰到一件事,使小林有了新的认识。有一次,他去好莱坞一个美国演员家做清洁工。女主人给他布置完工作,突然问他:“我能够吸烟吗?”小林吃了一惊,说:“你是在问我?”她说:“是啊,我想抽支烟。”小林说:“这是你的家呀,怎么还要问我?”她说:“吸烟会妨碍你,当然该得到你允许。”小林赶忙说:“你以后不用问,尽管吸好啦!” 她这才拿起烟把它点燃。那天小林愣了许久,也想了许久。怎么这么奇怪?一个人在自己家里抽烟,还要温文尔雅来征求一个清洁工的同意,真是匪夷所思!然而,小林不得不承认,那一刻,他非常高兴,非常感动。因为自己被当做一个真正的人得到尊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