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社会性——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区域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区域;

综合性——地理现象的多样性、整体性(涵盖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

2.人文地理学几大核心概念(研究主题)

空间(space):物体和事件具有相对位置和方向的无限三维空间。

地方(place):空间中具有特定人文和自然特征的某一部分

地方感:对地方赋予的意义和情感

地方感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书籍、电影、图片、网络)建立地方感的过程。

区位(location):人和事物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其分布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地理事件和过程产生的影响。

绝对区位:地理事物在地球上的几何位置,经纬度

相对区位:地理事物相对于某种地理事物的位置

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及理论

地域(territory):被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或一个机构所占领的一部分地理空间。(有边界)

流动/运动(flow/movement):人、商品、思想在空间的移动。

尺度(scale):事物/现象的空间范围。

区域(region):某些现象集聚而形成的内部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地域。

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事物都相关,只是相近的事物关联更紧密。

3.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人类活动叠加在自然景观之上所创造的形态,包括建筑、饮食、服饰、美术等,按照时间顺序层层叠加。

4.文化区的概念,三种文化区的区别

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不受外部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状态。(中国汉语方言图)

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湖北政区图)乡土文化区: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属感)。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别: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乡土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的差别: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边界,且内部文化特征是否一致。

5.文化扩散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文化扩散的主要方式

文化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核心区)产生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使文化区有的扩大,有的缩小。

时间—距离衰减:离文化核心区越远,受该文化影响的可能性越小。随时间变长,革新物影响范围变大。

文化扩散方式:

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程。包括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2)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6.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思想流派产生背景、核心观点、方法论基础和代表人物

区域地理学——起源于对不同区域地理现象的分类和描述。从古希腊时期的大量的地理考察、旅行开始,到19世纪地理大发现,逐渐推动地理学的学科化发展(1874年德国成立第一所地理系)。斯特拉波、洪堡、李特尔、赫特纳

计量革命——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快速扩张,现代消费社会兴起,凯恩斯福利国家政策,带来经济的繁荣发展。采用定量方法开展地理学研究。采用复杂的定量/数学方法和模型,探索地理/空间规律和法则。

马克思主义和激进地理学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地理学

文化转向、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地理学

7.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一些主要著作、重要人物及贡献

9.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确定研究课题/目的

根据目的: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

根据内容: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对策性

根据来源:国家/国际科研项目、应用性协作项目、个人自拟选题

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10.研究设计的内容及目的

将抽象、宏观的研究目的转化为若干具体、可操作的研究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和程序进行设计。

研究计划一般内容:

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优缺点

1)经验主义方法论——最古老的方法论

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并通过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感受来认识世界。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

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地区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重观察,通过实地调查,进行经验判断得出结论;强调归纳与综合,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过去推论未来受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很大,研究结果具有片面性。

2)实证主义方法论——逻辑实证主义(计量革命)

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认为科学知识的基础依赖于公认的实验证实而不是个人经验感觉,首先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然后通过系统的方法进行验证,当验证的结果推翻原命题时,需修改原命题或改变假设条件。

积极作用: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理论,增强了方法,减少了模糊,增加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

负面影响: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忽视人在地理环境与经济过程中的作用;

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得出的结论被推广到其他地方,忽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简化了地理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

3)人本主义方法论

以人为本,反对实证主义对人的忽视,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包括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社会地理等。研究者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然后加以整理分析,是以被调查者的主管定向的。

积极作用:拓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其研究内容;体现了人文地理学的“人文关怀”。

不足:主观性太强;过分关注个案,忽视了对总体特征和规律的把握;强调人文取向但无具体方法。

4)结构主义方法论

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个体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其基本原理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人只是复杂网络关系的一个元素,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结构决定的,因而是被动的,与人本主义有着原则上的分歧。

优点: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缺点:忽视了对个体能动性的关注。

12.全球经济化的几个主要阶段,当代全球化的动力

1)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古代全球化——公元前-14世纪

●地理大发现——15-17世纪

●现代全球化——18世纪-一战

●当代全球化——二战之后

2)古代全球化——以商人为主导,形成区域性贸易网络(可参考中国古丝绸之路)

3)地理大发现——有欧洲皇室和教会的支持,以发展经济利益、宣扬名族荣耀和传教为目的(全球性殖民和贸易) “三角贸易”:17-19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欧美商人以廉价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生产原料(金银、工业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

郑和下西洋、哥伦布环球旅行

4)现代全球化——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开始,奠定了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的基础

5)当代全球化——跨国公司相继成立,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并引导新国际劳动分工

郑和下西洋没有产生地理大发现的原因:

地理大发现是出于对黄金和香料的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的各位欧洲探险家,大体上采用的是一种“私人集资”的方式,高投入,高风险,故而逐利的心态极其强烈。

前三次下西洋活动,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即巩固地位。这一目的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踪迹建文帝”,以去成祖心病;二是“耀兵示富”,宣扬国威,促使诸国来朝。后四次下西洋则变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政治的而非经济的。中国的封建经济“没有对海外商品和市场的需要”。

当代全球化的动力——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空间)重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技术进步:商用喷气机的发展——远距离快速移动;

集装箱——能够进行大宗货物运输;

ICT——满足实时通信与大数据传输。

生产方式的(空间)重组:模块化生产&垂直分一体化/纵向分工(将一个物体的个生产部件在全球范围内分共生产,以利用最低成本获得最高效率,以一家飞机的零件来自于全球各地为例;纵向分工可根据发达国家将一些需要大量劳动力的

产业迁往不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不发达国家的适当发展);

全球转移。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去管制化、自由化;

国际与区域组织的成立(WTO、APEC、EU等)。

13.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里面被正式提出。

特点:综合性--建设田园综合体,包括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方面;

商业性--是一种让企业参与,带有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多方共建的开发模式。(地方+企业)可持续性

建设田园综合体,对于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推动农业农村实现历史性变革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了新平台。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现有产业和发展载体的升级换代。

②为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提供了新支点。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在农村中找到新支点。田园综合体要素集中,功能全面,承载力强,是城乡一体化的理想结合点和重要标志,为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提供了支撑。

③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推进构建了新模式。建设田园综合体,在发展生产、壮大产业的同时,为农民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田园特色,又实现现代化居住功能,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最佳空间。

④为传承农村文明,实现农村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新动力。通过田园综合体,有助于实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融合发展,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农耕文化提供了契机,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而实现乡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15.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前期与基础

(1)科学前提与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经院学者与工匠的结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专门的技术领域出现了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工匠(市民身份)成为工业革命的前提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要求,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船,定向定位,地图,产品技术等)。

(2)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

条件:1.18世纪的农业革命;18世纪后半段人口的高速增长,是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2.英国自然条件低温多雨,有利于牧羊业的发展,出产的羊毛质量高,纺织业发达,毛织品出口多,竞争力强。3.成为世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4.建立君主立宪制,促进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革命5.圈地运动加速发展,改变了中世纪所实行的庄园制,推动了土地集中,实现了农场经营,对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劳动力以及工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6.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知识7.丰富的重要矿产资源,煤\铁矿石

(二)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1)首先出现在纺织工业,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水里织布机以水力为动力来源,纺织厂建厂受到限制,限制纺织业发展。蒸汽机的发明和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纺织生产的动力供应得到解决,对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2)钢铁工业冶炼燃料从木炭到焦炭到利用风箱再到反射炉,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社会开始进入钢铁时代。

(3)采煤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和蒸汽机的使用带动了采煤工业发展。

(4)运输业钢铁公布个月、采煤工业、蒸汽机的发明带动其发展。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罗伯特富尔顿建造第一艘商用汽船。

(5)机械工业

(6)化学工业在漂白、印染行业率先出现,硫酸起重要作用

(7)食品工业首先出现罐头加工业,关键技术是灭菌保鲜。

(三)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扩散:英国在工业生产上垄断了将近一个世纪,在此之后,工业技术与工厂化生产才向世界各地扩散,开始时,其主要扩散方向是欧洲与北美。(1)向欧洲的扩散: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其次是法国和德国。(2)向北美的扩散:北美,主要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快。(3)向其他地区的扩散: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1850年),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

继续发展: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发生在德国和美国。这次革命是技术的重大变革。第一次革命的发明家多是经验丰富的工人第二次工业生产革命-----电气时代,发明家多是专家学者,他们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将工业生产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突出表现为工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产量急剧提高,并以比第一次产业

革命更快的速度向各国扩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

特点:重要的新机器,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首先在棉纺织业进行,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产生连锁反应;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影响:生产手段由手工生产转向机器大生产;生产组织由手工工场转为工厂;工厂制度的确立——工时制,支撑了英国19世纪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增长;改变了城乡结构,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中国工业的产生和发展(1949年-至今)

建国以后: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集中表现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大量的钢铁工业基地,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仪器等多个重要项目,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工程、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等)。经济体制变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所有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经济,刺激了工业发展。

中西方文化差异:

1)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则强调征服、战胜自然;

2)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注意个人的职责和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力;

3)民族关系上,中国文化的传统就是维护民族的独立,不向外扩张,而西方讲究竞争,武力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

一、宗教

特点:

1.宗教笃信的是神或者神化了的人;

2.有正式的组织,有神职人员,有教徒和活动场所;

3.宗教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教经典、教义与理论;有一定的宗教制度、祈祷形式、节日活动。

产生与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发展

宗教对地理的间接影响(宗教与地理环境)

影响人口的增长和迁移。

以多种形式限制社会和经济活动,来影响地理环境。

影响文化水平,同时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限制女性的活动空间,增大了对男性的依附。

二、地名景观

特点:特殊性、符号性、变异性

作用:

1.推断文化的空间扩散过程

2.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有自身的历史;文物性;指位性

我国的地名景观

反映自然环境方面,反映地点的相对位置。如山水地名、示位地名

反映历史方面,如地名是历史政区的传承

反映经济活动方面,如反映商业、集市贸易特点、自然资源、水运、以店、铺、驿站为名

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

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如陕西的长安、绥德

三、旅游

旅游:

①表现为客流和信息流在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流动,反应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系统。

②其构成要素有: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指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为依托,由旅游者、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地文化:

①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符合文化形态。

②包含三个不同层面:旅游地文化的物质要素、旅游地的文化行为要素、文化的心理要素

③基本特征:地域性、大众性、综合性、直观性、季节性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非传统旅游资源:

概念:指在功能定位上具备双栖服务功能,(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又能满足外来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休闲资源),或者以信息技术、创意产业为介体,突破传统的自然人文资源范畴,能为旅游者创造新鲜休闲体验的资源。

分类:文化产业资源:文艺演出业,大众娱乐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历史建筑,地方民俗风情,节庆事件,艺术中心;商务和娱乐类休闲资源:会议展览,餐饮资源,运动健身场所,购物场所,城市开敞空间;新兴服

务业资源:美容美体场所,婚纱摄影,养生馆,休闲吧等

旅游的区域经济影响

积极影响:

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出口创汇;旅游业及劳务输出创汇

积累资金、回笼货币(税收),促进财富再分配

扩大劳动就业:直接就业间接就业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

消极影响:

旅游过度超前发展

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

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

地理环境造就和烘托了旅游资源;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旅游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山、水、气候)

地理环境的演变、突变改变着景观的形态,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即一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到被淘汰逐渐退出市场的过程。

四、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a)产生与初期发展

b)扩散

开始时,主要扩散方向是欧洲与北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c)继续发展

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发生在德国和美国。这次革命是技术的重大变革。第一次革命的发明家多是经验丰富的工人,第二次工业生产革命-----电气时代,发明家多是专家学者,他们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将工业生产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突出表现为工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产量急剧提高,并以比第一次产业革命更快的速度向各国扩散。

我国工业发展历程

a)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和香港工业迅速发展

b)大陆工业在1949年以前只有一些提供生活资料的轻工业,多集中在沿海地区。

c)1949年以后,工业有较大发展,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发展了东北的辽中南工业区、华北的京津唐工业区、东南沿海的沪宁杭工

业区、华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另外,内地也出现西安兰州、重庆、武汉工业区。

d)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实行优惠政策,深圳、珠海、厦门、上海浦东等地称为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的地区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工业的影响

六、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史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第三产业史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额内生决定性力量

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当代世界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迅速发展,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将明显表现出以下趋势: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形成全球城市多极结构;

大都市里安眠曲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与活力的地区;首位城市将主宰世界经济;国际性城市内部社会极化现象突出;全球开始掀起建设生态城市浪潮;世界城市网络体系逐步完成。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说明

第三章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1)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1) 三、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2) 第二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和策略 (3) 一、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 (3)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 (4) 三、地理教学目标述新策略 (6) 第三节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 (7)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与学生发展 (7) 二、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理论依据 (7) 三、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基本策略 (7)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描述。有人说“一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应用至少60℅的时间来从事教学目标的设计”。显然,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其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而调控矫正的参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过于抽象,教师无法把握客观、具体的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很大。用全面、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可以保证评价的效度、信度。 3.激励功能 “学习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学习需要系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与社会或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要缩小自身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实质上就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教学开始之初,向学生明确而具体地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过程必须依靠反馈进行自动控制。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提问、讨论、交谈、测验和评改作业等各种信息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一)目标体系不全面 ,偏重认知目标。目前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促进学生

人文地理学历年真题(01年-15年)解读

人文地理学历年真题 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 1、中东 2、地理大发现 3、大洋洲 4、尼罗河 5、巴黎盆地 二、简述题(20) 1、世界地理环境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 2、战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布的影响 三、填图题(图) 在图上填出(15) 1、统一后的德国国界和国名(1) 2、鲁尔区的大致范围(2) 3、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中德(部)运河、基尔运河(1) 4、城市:不莱梅、汉堡、柏林、波茨坦、波恩、法兰克福、慕尼黑(各1) 四、论述题 1、对比分析北美和拉美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特征 2、简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2002 一、名词解释(20) 1、中国经济地理 2、人口构成 3、华南农业区 4、京津唐工业地带 5、经济地带 二、分析论述题(80) 1、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基本态势 3、说明新中国工业布局演变的特点 4、说明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5、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说明部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2003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GNP 2、第三次科技革命 3、后发优势 4、涓滴效应 5、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 6、点—轴开发模式

二、填图题 在日本地图上填绘日本八大地方(区)、十三个经济地域(要求划出各地方、各经济地域的大致界限并在相应位置写出其名称),并在相应位置出东京、大阪、北九州、札幌四个城市。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西南区农业地理特征 2、浅述基本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和动因 3、简述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而已的影响 四、论述题 1、试析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功能 2、试析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 2004年 一、名词解释(5*6=30) 1、经济区位 2、网尼克指数 3、“三湾一海”地区 4、霍尔木兹海峡 5、温带海洋性气候 6、区位商品性 二、简答题 1、主导产业有哪些基本特征?选择主导产业的判断指标主要有哪些?(15) 2、试述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10) 3、试述对中国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15) 4、简述美国的地理位置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15) 三、填图题(15) 在图上填出英国11个标准区的名称及大致范围、赫布里底群岛、泰晤士河、奔宁山脉 三、论述题(25*2=50) 1、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长江三角洲及沿岸地区的认识 2、试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来分析欧盟的发展 2005 一、名词解释(40) 1、按劳动地域分工 2、京津唐工业基地 3、主导产业 4、经济地域 5、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二、简答题(60) 1、简述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2、简述战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特点 3、简要评析东北老工业区振兴发展的条件 4、试对我国能源进行简要的经济评价

人文地理学专业英语

引言Introduction 人文地理学,作为科学王国中一支较小的学科,尽管常常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然而它却是一支最具活力的学科,它的研究主题——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许许多多形式的研究和朝气蓬勃的地理学者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最近30年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文地理学家不断地接受他们以前很少遇到的其它学科的新思想、新观念,这样就给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 Human geography is such a subject full of vitalities despite of being neglected sometimes.Its research themes, the social-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s,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both various forms of research and geographers.In recent 30 years, the western human geography has so many variegated theories and ramifications.Human geographers have kept absorbing new ideas and opinions from many other subjects, which gives tremendous vital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Characters of human geography 1、地理学形成及分化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y 地理学(geography)是希腊语中关于地球和书写两个词复合词,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空间的地球表面(Haggett,1990)。 Geography mainly studies the earth sphere that people live in. 大学地理学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分化的影响,研究自然环境的地理学称为“自然地理学”,研究人工环境的称“人文地理学”。 Geography studied in university had ramifications about “physical geography”and “human geography”because its development had been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from the beginning.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出现,地理学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英国和美国地理学家学会研究组对大多数地理学系课程和学科体系的调查发现,1990年代的地理学主要由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混合人文和自然地理学和其它领域四个方面所组成。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demands, the definition of geography has been evolving continuously. As shown in a survey about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ubject system of geography, in the 1990s, geography was consisted of four branches: human geography,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 physical geography together with other geography fields.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德国和法国的人文地理学萌芽 From late 1800s to early 1900s, human geography germinated in German and France. 1918-193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处在早期调查阶段 From 1918 to1939, 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was in the period of early survey. 二战后,主要从1960年代起,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互动与接轨,实现了从区域描述到诠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转变。 After the world War II, especially from the 1960s, human geography had interacted and linked up with other social sciences. It changed into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人文地理专业排名

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其中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按31个省、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按56个研究生院,按476所高校(含分省、分类型),按11个学科门类分高校,按81个一级学科和373个专业等8个方面的508个排行榜。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大学5★ 1 1 52 2 华东师范大学5★ 1 1 52 3 中山大学5★ 1 1 52 4 北京师范大学4★ 1 1 52 5 南京大学4★0 1 52 6 武汉大学4★0 1 52 7 安徽师范大学4★0 1 52 8 福建师范大学4★0 1 52 9 南京师范大学4★0 1 52 10 辽宁师范大学4★0 1 52 11 兰州大学3★0 1 52 12 华中师范大学3★0 1 52 13 河南大学3★0 1 52 14 西北大学3★0 1 52 15 西北师范大学3★0 1 52 16 陕西师范大学3★0 1 52 17 东北师范大学3★0 1 52 18 湖南师范大学3★0 0 52 19 浙江师范大学3★0 0 52 20 宁夏大学3★0 0 52 人文地理学人气院校 1.南京师范大学人气:88100 2.华中师范大学人气:64115 3.中山大学人气:106618 4.湖南师范大学人气:38318 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 6.南京大学人气:121405 7.西南大学人气:587438.北京大学人气:133538

9.武汉大学人气:15667810.上海师范大学人气:31089 11.华南师范大学人气:2751712.东北师范大学人气:57634 13.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14.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 15.兰州大学人气:5283616.西北大学人气:46088 17.辽宁师范大学人气:2420318.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人气:12196 19.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20.四川师范大学人气:19982 21.华侨大学人气:1979522.北京师范大学人气:91865 23.宁波大学人气:2000424.西北师范大学人气:19090 25.延边大学人气:1462026.南昌大学人气:41526 27.天津师范大学人气:3283528.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 29.首都师范大学人气:4100630.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气:16317 31.贵州师范大学人气:1433532.福建师范大学人气:24722 33.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34.河北师范大学人气:23862 35.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气:1726736.湖北大学人气:22249 37.浙江师范大学人气:2116338.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气:16566 39.山西师范大学人气:1657840.山东师范大学人气:27782 41.曲阜师范大学人气:1714042.广州大学人气:15853 43.宁夏大学人气:1481644.青海师范大学人气:12452 4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46.重庆师范大学人气:15366 人文地理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最新高校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最新高校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高校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8、9、10三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是在下学期接手这三个班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获取相关* 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507608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英文名称: Human Geology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4 实验学时:0 学分: 4 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 执笔人:林英华审定人:陈诗越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人文地理学有初步了解,明确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人地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表现,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关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任务。 2、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运用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时间分析、综合分析、社会生态分析等方法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了解人文地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分支学科如文化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维护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人地关系理论、区位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掌握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掌握人类经济、文化、政治、旅游、宗教、聚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改基本要求: 1、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理论通常比较抽象,联系具体的实际讲授人文地理学理论,可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 2、应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区域环境转化为具体的区域景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联系更加直观、具体; 3、应用启发式教学、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4、加强课后练习,加强学生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人本主义方法论和经验主义方法论; 难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地理科学的特点。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 3.运用空间思维等地理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理念、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方法。 3.会初步运用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 (三)地理教学设计能力 1.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 2.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3.能够结合具体的课题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2.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知识与运用 1.熟悉高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方法。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历史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之中,从其学科特点角度来分析,将历史地理应用到地理教学之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就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引入历史地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同时并对具体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带给广大教学工作者些许经验,促进中学地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标签:中学地理教学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榆次同时还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因此在进行中学地理课程教学之中,应加强历史地理学的渗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性 历史地理不仅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历史地理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即是全时空理念及人地互动理念,这两种理念对中学地理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之中,相对而言更加重视空间,而忽视了时间;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之中,相对而言更加重视时间,而忽略了空间,但是历史地理学将时间和空间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之中不仅要注重时间的教育还要加强空间的教育。为了能够更好相应新课改,帮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同时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王树声先生曾经指出,地理教育的智能,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单纯传授地理知识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有发展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今天又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注意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就说明在地理教学之中同时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全方面的发展。 二、历史地理在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1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想要将历史地理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加以应用,就应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丰富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内容,加强与历史事件、任务与地理环境特性的联系,将地理知识放置在到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时空中进行解释,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于历史知识以及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作用。 上文中提到,传统的地理教学注重空间,忽略了时间,通过应用历史地理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理环境,从而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地名等的理解,更好的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教学教案

人文地理学教学教案 通过课堂教学,使大家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了解并掌握人文地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及这些理论基础在主要生产部门中的应用。 本课程共54 学时。目前采用的教材是由王恩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文地理学》本课程将采用对话式、讨论式、讲授式及CAI 课件等多种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所授内容为今后学习部门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地理打下深厚的基础,并为应用遥感技术(GIS)打下地理基础。 二、正文 注: 加横线的是板书内容第一篇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家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熟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象宣传一个英雄要从他的成长历程开始一样,我们学习人文地理也要从它的出身、家庭开始。我们先来看一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开始,处于生存的需要和好奇心的驱使,人类就开始试图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因此,地理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古人就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地理简单的理解就是地的理论。而地就意味着空间,也就是研究空间的理论。而这个空间不是数学或哲学的抽象空间,是具体事项充填的地表空间,空间中有各种具体的事物,是人文和自然要素的复合空间。因此, 1、地理学:就是研究地表物质的空间(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从这个简单的概述我们也能发现 2、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地表物质和区域空间 日本地理学家千叶德尔于1966 年在《地域和自然》一书中对地表构成要素进行了分类。见表1 可见在地表物质中,应该包括自然的地表物质和人文的地表物质. 这些研究要素与区域空间相对,我们称作物质要素;而区域空间我们则称作非物质要素。物质要素:自然要素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人文要素--- 生物圈、社会圈 非物质要素:空间------ 大小、形状、位置 时间--- 变迁、进化 从地理学研究的要素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跨学科的或学科间的一门学科,并自成一个独特的科学体系。在地理学研究的这些要素中,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们 一定要明确: 3、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说明 A、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活空间的地表,不是任意抽象 的空间。 B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地表空间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 具有空间观点,要从区域入手,从局部到整体。 C由于这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因此,我们要强调人类与环

历史地图与《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

历史地图与《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它注重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历史地图则是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工具,它可以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空间变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历史地图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只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中国历史地理;历史地图;空间观念 地图是用特定的符号和图形表达地理事物的一种有效工具。古往今来,几乎凡是具有空间分布差异的地理事物,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过去的还是现实的,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可以用地图予以表现;历史地图作为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人类历史时期发展情况的地图,它能对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地点、空间联系及其地理环境提供明显的概念。如反映历史时期疆域、政区、历代政治军事形势、民族迁徙、地理环境的变迁、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等即是如此。显然,历史地图与抽象的文字相比更直观、更具体,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补充了教材文字叙述的不足,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历史地图的教学功能,重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深入研究如何运用历史地图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一、历史地图的教学功能 1.历史地图是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一种常用方法。对于历史地图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郑樵就提出“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学史要点。相对于教材内容而言,历史地图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在时空与地理位置上更能体现历史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重要进程。因此,利用历史地图教学已逐渐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尺度。 众所周知,历史的空间观念是靠历史地图来表示的,没有历史地图,就不可能获得空间观念,没有空间观念,要较好和学好历史地理课程是不可能的。 2.历史地图可以补充、完善教材之不足。历史地图蕴涵着丰富的文字知识,且重点突出,节省语言文字表述,而教材内容相对于历史地图而言是现成的、枯燥的文字表述。历史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历史地理学知识,是学习中国历史地理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成图文结合、时空结合,全方位掌握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综合的学科素养。 二、历史地图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地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空间观念。历史地图就是把客观分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