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通用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通用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通用3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1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也上过,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语我做了精心的设计: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

2019年月日 1 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

《罗布泊》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品味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一、揭题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有个地方叫罗布泊,(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系?(水)泊者,湖也,湖泊湖泊,泊就是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了解本文题材(报告文学) 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师:也就是说,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那你们想想,在读题目时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惋惜的、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些感情,把题目齐读一遍,一二起!针对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解读文本 师:这是我们学习课文之前,对文章题目的初步解读,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文本,课文将满足我们求知的渴望。

1、请同学们先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自由朗读课文。 2、过去的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并读一读。 3、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 4、哪位同学用欢娱的语气给我们朗读示范一下? 5、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昔日罗布泊的特点?(绿洲、仙湖) 播放昔日罗布泊美景图片。 师:如果有机会周游,我相信大家肯定不愿错过这个令人向往的美丽的罗布泊!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因为今天的罗布泊已经——(点击鼠标,打出展现罗布泊现在状貌的图片) 6、同学们,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呢? (用苍凉的语调):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天气温高达70°C。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7、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现在罗布泊的特点?(沙漠、神秘) 师:从美丽的绿洲变成如此一个令人恐怖的沙漠,这怎能叫我们不为之心痛呢?然而在悲痛之余,我们更应该去追究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几个问题。(幻灯片出示“合作探究”)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核心句:改道、“四盲”) 8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只有罗布泊一个呢?(不是,还有青海湖和月牙泉也正在遭受不幸) 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青海湖水面下降,月牙泉濒临干涸。 9、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想一想,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师(指着板书上的“盲目”)这是谁的盲目?(生:人类)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盲目?是什么蒙蔽了他们双眼?(生:利益) 师:是利益的驱动,原来一切都是人为!更可怕的是,人类制造的悲剧并没有因罗布泊的消逝而终止,它仍然像恶魔一样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10、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吗? 师:这真得让我们不寒而栗,痛彻心肺,不得不发出和作者一样的呼声: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11、谁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 徐丽芳 资料链接: 走进罗布泊:罗布泊(Lop Nor),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辞海》 关于文体:1.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 关于作者:吴刚,报告文学作家,代表作《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获2001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积累重点字词,把握字词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 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一、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工具书,完成以下问题。 1、我的生字词:把握音、形的有 把握含义的有 2、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完文章,你知道了什么?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doc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不知道各位老师对教案有多少了解?都会写教案么?下面 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一)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二)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三)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赏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赏读 关于罗布泊,《辞海》上是这样说的: 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 在读者的疑惑里,作者用五个段落说明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随着作者的讲述,发掘人们自造悲剧,自讨苦吃的根本原因。细读第12.13两个自然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修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象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你会获得一些启示。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这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错误地以为水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结果,顾了上游不顾下游。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由于可悲的“盲目”,“罗布泊消失了”。 也许,作者以为文章开始处对罗布泊现状的描绘不足以震撼读者,于是他在“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再次具体展现了今日罗布泊的荒凉而悲壮的景象。 关于胡杨的描述似乎让我们听到那“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愤怒的呐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到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读到此处,读者一定为那千年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胡杨林感动,那是胡杨林不痛苦的生命呼唤,也是罗布泊不屈的生命呼唤。我们也似乎走在了罗布泊的边缘,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看清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因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当你还在罗布泊的的悲剧中自责时,作者振起的一笔,实在是振聋发聩。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

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 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教学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表格式教案

石阡县聚凤中学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授课时间备课人廖益献 授课班级备课方式集体备课 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新授课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和文体特点;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 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 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 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 1、利用地图及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 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3、培养科学理 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4、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1、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 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 思考 导入 作者和背景简介 一、引入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 二、解题 提问: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明确:罗布泊,原来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变成了荒漠。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三、背景简介: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的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泊洼地形成湖泊。 罗布泊在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4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讯”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注入罗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积又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 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全文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文原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

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 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设计: 1.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 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 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 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 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 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 ----------------- 完成“读-- 读,写写”。 3. 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 等的资料。 4. 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 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 “探险乐园罗布?白” (摘自2019 年1 月5 日《南方日报》) 3. 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 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 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

82《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优秀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时间:2013年4月29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积累、运用吞噬、沧海桑田、干涸、戈壁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

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小组内自学字的音、形、义;搜集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资源污染的资料,课上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课件展示过去水草丰盈绿林环绕的罗布泊图片和现在死寂荒凉的罗布泊的图片。 同学们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 二、检测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利用学案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戈壁滩干涸鹭鸶浑然一体裸露······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cang海sang田吞shi 和xu 荡yang 3、结合课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学习字词,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朗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 3、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特点,体会语言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教法: 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等。 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结合,采用跳读、勾画、批注、讨论等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出——罗布泊) 罗布泊位于我国新疆境内,古丝绸之路从中穿过。楼兰文明在这里孕育;蓝天绿草,牛马成群……也被称作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考察时离奇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科学家甚至发现,罗布泊一直在移动。罗布泊这个迷一样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它好奇、探索、甚至献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罗布泊,走近这个神秘的地方。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走近——罗布泊) 1、理解题目。 板题 看题目: 1、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 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 大家提出的问题真的很好,贴切准确。这节课有哪些学习任务呢?我们一起来完成吧!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字词,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快速默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内容(小组合作学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报告文学内容真实,文字优美,感情充沛、课文通过写罗布泊由昔日的仙湖变成了今日的荒漠,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们要树 立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文浅显易明白,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依照教材,课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3个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归纳理解变化的缘故。(重点) 3、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难点) 我本次比赛课的教学环节是:预习导入——解题-—合作 探究——读写训练——课外延伸-—课堂检测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老师先检查下您们的预习情况。前面1、2、3小组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展示您们的预习成果,后面4、5、6小组负责检查黑板展示;同时各小组长检查其她组员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此环节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功能)

依照拼音写词语 1、“当她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xiāo sè( )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2。在hé xù( )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3、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gān hé( )而大面积死亡。 4、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tūn shì( )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廊。 5。站在罗布泊边缘,您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cānɡhǎisānɡ tián( )的痕迹。 师:负责检查的小组上去评改。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特别棒!那让我们齐读一遍。(展示后,学生评改,再齐读,加深印象) 师:常讲眼睛是一个人的心灵之窗,想要看明白一个人能够从眼睛入手;同样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想要读明白课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那我们先来读题目两遍,看看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此环节,采纳本色如题的方法,本课题目包罗丰富信息,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此提问,能够把学生引入文章的情境之中、) 生1:罗布泊是一个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概括要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罗布泊现在和过去,并归纳变化原因。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学习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 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教学课时:一课时 【自学互助】 1、自学要求 (1)通过自读、自学了解罗布泊消失原因,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树立环保意识。 (2)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 认识。 2、教材助读 (1)作者简介。吴岗,博士,男,1976年10月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 理研究员。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 生生物研究所师,从朱作言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 (2)文体知识。 本文是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它是真实性与艺 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式。它的报道性与通讯相近,它的文学性与小说相近。报告文学具备 了新闻和文学两种文体的特点:即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 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 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 20000平方公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五十年代罗布泊仅为450平方 公里。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 3、自学检测 (1)、给加粗的字写拼音。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 裸露( ) 鹭鸶()栖息()濒 临() 戈壁( ) 无垠( ) 罗布泊( ) 庇护() 咫尺()繁衍()张骞()泵站( ) (2)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近在咫尺: 浑然一体: (3)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并归纳 一下变化的原因。(用文中的词语或语句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中的老 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三、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四、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五、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