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_董乃斌

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_董乃斌

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_董乃斌
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_董乃斌

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

董乃斌

内容提要 李商隐向来被视为抒情诗人,也一直被置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中研习阐述。而

对其诗进行叙事分析,又何妨一试,或可另有所见,别开生面;如做得好,尚将有助于揭

示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之存在与演进,有助于对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关系之深入观照,对中

国文学史之贯穿线及其发展轨迹亦将获得不少新认识。乃将李商隐诗之叙事类型试分为六,

逐一细析其特色与意义,涉及作品虽多,仍属举例而已;所论未敢自必,自觉兴味浓郁。诚

盼切磋商兑。

关键词 李商隐诗 叙事 用典 比喻 隐含作者 叙述干预

小 引

李商隐诗现存六百首挂零,大部分是抒情诗,所以文学史上,总是把他当作抒情诗人来评介。我以前研究李商隐,也主要是从这方面考虑的。这自然并不错。然而,作为诗歌的两大表现手法,抒情和叙事虽有原则区别但二者关系本来密不可分。从李商隐诗看,其抒情更常常结合着、甚至依靠着必要的叙事,而且,李商隐也创作过不少够格的叙事诗。如此说来,对李商隐诗作叙事分析,不但可行,而且应该,既可以说是对以往研究的一种弥补,本身也是极有兴味的事。如果做得好,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收益。

当我的头脑里多了“叙事”这根弦以后,再打开《玉溪生诗集》,马上就发现:仅从诗题,就能感受到许多诗的叙事意味。请看下面的题目:《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江亭散席循柳路吟归官舍》、《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同崔八诣药山访融禅师》、《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这些诗题每个都是一句完整的话,本身便在叙述一件事,作为诗题,它们显示出是什么事儿触动了诗人的灵感和这些诗要写的大致是什么事。当然,诗人创作绝非命题作文按题敷演,诗题并不显示诗作内容的全部,实际上每一首诗的具体写法也不相同,可以是具体叙述那件事,在叙述中抒情;也可以并不具体写事,而倾向于直接单纯地抒情。换言之,每一首诗中都可能既有叙事成分,又有抒情成分,两者的配置比例、结构方式则各各不同。然而无论如何,这些诗总是和一定的事联系着,它们都是“含事”的,至少是“诗外有事”(或曰“事在诗外”)的,极端地说,即使其诗对题目所涉之事真的不着一字,读者也应能从诗题与诗本身的相互参证中理解诗人抒情所依据的事实之大概情况,从而尽得风流。

不用说上面所举的那些较长的诗题,就是那些短得多的题目,像《重过圣女祠》,像《夜雨寄北》,甚至像《花下醉》、《自贶》等等,同样也可以“含事”,可以具有叙事的意味。作为一个完整的文本,古代诗歌往往包括诗题、小序、诗歌正文和作者自注等部件,它们都是诗人叙事和表明创作旨意所必不可少的,研究者自应全面关注,相互比照参详研究之。有时,诗歌本文并不叙事或叙事性不强,但小序却把故事讲述得颇为细致,如李商隐的《柳枝五首》,其序犹如一篇人物特写,又颇具小说意味,

文学遗产·二○一○年第一期

读了它,对理解那五首南朝乐府体的小诗当然有极大的帮助。

综观李商隐全部诗作,叙事现象触目皆是。为了便于对李商隐诗作进一步叙事分析,也为了行文的清晰,试根据它们的叙事特色并参照其内容予以大致的分类:

1.新闻报道式叙事。代表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以及哭刘的几首。内容多与时事政治有关,采用杜甫史诗笔调写成。

2.碑志式叙事。代表作《五言述德抒情诗》、《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尊严伏蒙仁恩俯赐披览奖逾其实情溢于词顾惟疏芜曷用酬戴辄复五言四十韵一章献上亦诗人咏叹不足之义也》。二诗为投献有亲戚关系的高官而作,内容涉及对方家史与受献者生平宦迹。

3.人物特写式叙事。代表作《骄儿诗》、《韩碑》。

4.寓言传奇式叙事。代表作《井泥四十韵》、《燕台诗四首》、《碧城三首》、《河阳诗》、《河内诗》以及某些《无题诗》。主要特点是故事性强,甚至有戏剧性,有人物在其中活跃,显然不乏虚构,但表现隐晦曲折,故虽“事在诗内”却谜团重重,令人猜索不尽。

5.咏史式叙事。咏史本属诗类之一种,李商隐咏史诗多且其表现富特色,姑分列一型。代表作如《北齐二首》、《齐宫词》、《陈后宫》、《隋宫二首》以及《龙池》、《骊山有感》、《华清宫》、《贾生》、《马嵬二首》等。

6.日记式叙事。李商隐诗中此类作品最多,包括许多即事、即兴、即景抒怀之作。如《二月二日》、《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三月十日流杯亭》、《杜工部蜀中离席》、《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端居》、《夜半》、《中元作》、《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叙事与抒情多融合无间难分彼此,但记事成分偏重。六类或许尚未将李商隐诗的叙事类型全部涵盖,其中个别例诗亦可能有所交叉重叠,但李商隐与叙事有关的主要诗作应已基本在此。以下按类作简要论述分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仿杜甫《北征》以纪年月和纪行程开头:“蛇年建丑月,我自梁还秦。”开成二年(837)丁巳是蛇年,建丑月指十二月,这时李商隐奉令狐楚灵柩由汉中(梁)回长安(秦)。诗记述在长安西郊凤翔一带所见所闻,哀悯农村残破、民生疾苦,反思有唐二百年盛衰之变,对当前朝政提出正面批评,写作时间应在回到长安不久,时效性很强,故称其为新闻报道式叙事,若从其追溯历史的长度和深度,似也不妨称之为史诗式叙事。今日之历史即往昔之新闻,二者本无不可跨越的鸿沟。

此诗五言百韵千字,头尾共十七韵,为作者自述与议论,构成一个框架。中间八十三韵,借乡民之口历述生活境遇的变迁,由初唐贞观到开元天宝,再到安史之乱和甘露之变,直叙到眼下情景。这样的结构使作者和叙述者明显分开,议和叙亦明显分开,叙述者以亲身经历作见证,大大增加了所述事实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如诗中叙述者对在甘露之变中遭宦官杀害的原凤翔节度使郑注非常痛恨,关键在于上层的斗争使无辜百姓遭了大殃,这就较真实地反映了民间观点,而与《有感二首》所表现的作者(代表一般士大夫)态度不尽相同。这说明李商隐已懂得叙述者有其自身独立性,作者既在诗中设立了叙述者,就应该尊重其独立性,让叙述者以其独特视角来观察和发言。但李商隐毕竟未能自觉模拟乡民口吻,诗之叙述者基本上仍是以整饬雅炼的语言对历史作大概括,如以“右辅田畴薄,斯民尝苦贫。伊昔称乐土,所赖牧伯仁”概写唐初吏治之清明,以“疮疽几十载,不敢抉其根。国蹙赋更重,人稀役弥繁”总述中唐之民困等,民间口语气息实不甚浓厚。而且叙述者的有些具体陈诉,如对安禄山叛乱前嚣张气焰的渲染,实已超出乡间平民所能了解的范围。这是诗人仍在操纵和左右叙述者的痕

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

迹。中国古代诗人习惯于由自己充当抒情主人公,这是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一大特色。有的诗人也会借用人物角色的视角来叙事,在叙事中抒情或夹叙夹议,从而显示着叙事传统对抒情传统的渗透和两者的融合。但诗人在作品中如何真正自觉而巧妙地处理好自己与叙述者的关系,却始终未能满意地解决,李商隐似乎也不例外。

《行次西郊》中也有一些细节描写生动而合乎人物身份,如说到安史乱兵来袭时“大妇抱儿哭,小妇攀车幡。生小太平年,不识夜闭门。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生分作死誓,挥泪连秋云”的情景,又如诅咒郑注“近年牛医儿,城社更攀缘。盲目把大旆,处此京西藩。乐祸忘怨敌,树党多狂狷。生为人所惮,死非人所怜。快刀断其头,列若猪羊悬”,都比较通俗平易而切合乡民口吻。前人评论多认为此诗“拟之杜公《北征》,面貌不同,波澜莫二”,但也有人认为它“亦是长庆体裁”。从诗歌叙事角度来看,前说比较有理,后说则并不符合事实,因为《行次西郊》这首诗无论情节描述、细节刻画、人物塑造和语言通俗方面,都和元白叙事作品的风格颇有距离,只因传统的诗歌批评向来以杜诗为最高标准,长庆体则等而下之,所以像纪昀这样偏于守旧的诗论家就只肯承认此诗已达长庆体水平,“谓中晚高作则可,以配《北征》,则开合变化之妙不可同日而语矣”。

《有感二首》题下有作者注“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诗成”,很清楚地说明了所感之事发生于大和九年(乙卯,835),而诗则成于次年,即开成元年(丙辰,836)。这两首诗记录了李商隐对甘露之变的观感,虽非即时报道,但因事变的延续性(包括引起的连锁反应),两诗仍不失时效,特别是联系与之有关的《重有感》来看,就更可看出它们的新闻价值。诗的题目是“有感”,表明它应以抒情议论为主,但为了表达感想和观点,不能不先作叙述,因为事实乃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像诗中“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鬼 分朝部,军烽照上都”(其一)和“丹陛犹敷奏,彤廷欻战争。……御仗收前队,兵徒剧背城。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其二)等句,就是对甘露之变的正面描述,而作者对轻率发动事变者的批评和宦官残暴杀戮的义愤也就含于叙述的用词之中。如“何成……直是……”一联慨叹批评之意甚显,此等处即所谓叙述干预——叙述是真实的,但语气中有叙述者明确的倾向性。至于纯粹的抒情议论,其实也仅有“敢云堪痛哭,未必怨洪炉”和“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数句而已。

这两首诗的叙事,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一是典故叙事手法的运用。典故其实就是历史人物和故事,典故叙事是取用历史人物故事来比喻和指代当下所欲叙述的人事。本诗“如何本初辈,自取屈氂诛”,说的是发动甘露之变的宰相李训,本想模仿后汉袁绍(字本初)那样一举歼灭宦官,却不料像汉相刘屈氂被宦官反诬谋逆那样而遭族诛。这里用了汉史两个典故代指唐人唐事,而以“如何……自取……”的叙述干预句式,显示出贬李的倾向。同样“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两句也是用汉晋之典指唐事,而且是互文叙事。前句“尊汉相”,以汉相王商比李训,谓其以容貌魁梧、言谈雄肆而受皇帝尊重;后句“胡雏”以幼有异志的石勒比郑注。史载:晋王衍曾在洛阳见到少年石勒,但未及处置,石已潜逃,后王衍兵败,反被石勒杀死。二句合说唐文宗错看了李训、郑注,以为他们能够消灭宦官,却不料成事不足,反受其害。“竟缘……不早……”的语气对皇帝和李、郑同时给予了批判。同样,“临危对卢植,始悔用庞萌”,也是典故叙事。卢植、庞萌都是汉朝人,卢忠而庞奸,这里则说甘露之变后(因宦官更加嚣张而皇帝“临危”),唐文宗才明白自己错用了李、郑,倒是令狐楚那样的老成持重之臣才靠得住。典故叙事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用手法,也是其重要特色,其好处是回避点名直述,既便于躲避政治迫害,又可显示腹笥,增添作品雅趣。但也带来弊病,那就是以古人古事喻今,总难十分贴切,极易造成读者的歧解。像上引“不早辨胡雏”一句,注家冯浩对“胡雏”的理解就曾游移于宦官仇士良和被害者

①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一,本诗评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10页。

②③ 纪昀《玉溪生诗说》,转引自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55页。

文学遗产·二○一○年第一期

郑注之间,即使今之研究者认定指郑注为是,其实仍存在不够贴切的问题。注家程梦星也认为以卢植比令狐楚、庞萌比李训“不无可议”。李商隐诗之叙事往往用典,也往往是这样地利弊相兼。这是可注意的一点。还有一点,是诗之隐含作者的特殊性。隐含作者这一术语来自西方叙事学。其大意是说每个作者在创作时都会选择一定的立场和视点,表现出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和爱憎感情,这些都或明或暗地融渗在作品之中,而读者阅读文本,则会在心目中形成对作者的印象。这样,作者以“第二自我”的姿态进行创作(或曰编码),读者在解读作品(或曰解码)过程中形成的作者印象其实也只是这个“第二自我”。所谓隐含作者,指的就是这个“第二自我”,他与真实作者关系密切,但又不能划等号。创作《有感二首》时,李商隐还未中进士,更未入官场,但却像一位居高临下的全面仲裁批判者,不但谴责心怀私计、仓促起事的李训(包括他的盟友郑注),不但痛斥挟持天子而制造血案的宦官,而且也批评皇帝唐文宗的暗于知人、孱弱苟且。从其时李商隐实际的卑微身份,很难想象《有感二首》所显示的隐含作者竟会如此雄强慷慨、正直敢言。《行次西郊》、《重有感》写于这之后,其隐含作者更显示为纵论唐史、关切民生、直揭历朝政治弊端的热血士人。在李商隐全部诗歌中,隐含作者如此的作品,还有哭刘的几首,但总计起来数量并不多,所以格外珍贵。

在李商隐诗集中有两首写作时间靠近、内容密切相关的作品,其题目已见上文,那就是大中六年(852)春诗人奉府主柳仲郢之命由梓州前往成都推狱时,献呈西川节度使杜悰的两首四十韵五言排律诗。

先写的一首《五言述德抒情诗》,题目就已标出“述德”的主旨,也就预示了本诗以叙述为主的基调。至于“抒情”,有两层含义,既是叙中有抒(赞颂),又有陈情告哀之意。全诗主要力气花在“述德”上,开篇六韵述其祖德,杜悰祖父中唐宰相杜佑是被颂扬的主要对象。从第七韵“自昔流王泽”起,以二十二韵的篇幅叙述受诗者杜悰之德业,更是全诗重点。这大段叙述突出地肯定杜悰会昌年间反对李德裕讨伐叛镇和节度西川后收复久陷于吐蕃的维州二事,并赞美其家风文采和幕府雅宴。这种有重点的铺叙很像碑志的写法。“碑之体主于叙事,其后渐以议论杂之,则非矣”、“按字书云:志者,记也……大抵记事之作也”。《五言述德抒情诗》后十二韵是向受诗者陈情,那是出于献诗的需要,但主体部分则完全合乎碑志叙事的要求。

不过诗歌叙事毕竟与散文叙事有所不同。多用典故和比喻叙事而较少直述白描,可以说是李商隐这两首诗的明显特点。如果说“旗常悬祖德,甲令著嘉声”是对杜悰家世的直述,那么像“耿、贾官勋大,荀、陈地望清”、“经出宣尼壁,书留晏子楹。武乡传阵法,践土主文盟”就纯是用典故来叙事了。作者说得典雅委婉,读者可以懂得作者的意思,但却并不一定能确切了解其具体内容,诗人向杜悰献诗要的正是这样的效果,所以这两首诗中此类句子特多,像“后饮曹参酒,先和傅说羹”、“芙蓉王俭府,杨柳亚夫营”、“谁知杜武库,只见谢宣城”和“处剧张京兆,通经戴侍中”、“疲民呼杜母,邻国仰羊公”、“扇举遮王导,樽开见孔融”等等都是。

比喻叙事也不是直述。像“九河分合沓,一柱忽峥嵘”,似乎是个写景句,其实说的却是朝廷众官庸碌无为,独有杜悰是中流砥柱,“九河”、“一柱”并非实写,都是比喻而已。“含霜太山竹,拂雾峄阳桐”(《今月二日……》)两句也是如此,貌似写景,实叙杜悰悼亡。人家死了妻子,诗人表示慰问,又不想

① 见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第113、119页。以胡雏石勒比郑注不够贴切是显然的。郑注既非异族,亦无篡位夺权之“异志”,徒以其出身低、长相丑、名声差、事败遭戮而被斥为“胡雏”耳。

《再论隐含作者》(《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② 请参申丹《何为隐含作者》(《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③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4、146页。

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

直说,这样写法以孤竹孤桐作比,言不涉生死而哀悼之意已明,既达目的,又显得词美语雅。

诗的叙事与一般日常叙事不同,虽曰叙事,抒情也就在其中了。李商隐所用典故均为正面的、好名声的古人古事,赞颂阿好之意不言自明。对当时政界有争议的事,也是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流露褒

“率身期济世,叩额虑兴兵。贬倾向。《五言述德抒情诗》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平定泽潞叛镇一事的叙述:

感念崤尸露,咨嗟赵卒坑。倘令安隐忍,何以赞贞明?恶草虽当路,寒松实挺生。人言真可畏,公意本无争。”这里的叙述大有奥妙。原来,会昌年间,杜悰与李德裕曾同朝为相,恰逢泽潞镇叛反,李德裕极力主张用兵维护朝廷威权,身为牛党中坚的杜悰则坚决反对,唐武宗信任李德裕,平藩战争在李德裕主持下胜利而杜悰罢相。此事历来的公论认为是会昌朝政成功之处,而姑息容奸正是牛党的政治污点。但政局多变,到唐宣宗大中年间,牛党执政,李德裕和李党人物大批遭贬,此时李商隐不但跟随被贬的郑亚同去桂林,而且在诗文中屡申对李德裕的敬意。今人颇因此而肯定李商隐的政治品质,谓其能坚持政见而不附权势。然而,在这两首诗对此段历史的叙述中,他的调子却完全两样。他把李德裕比为当路的“恶草”而把杜悰比为挺生的“寒松”,把杜悰之反对平藩说成是不忍战争使将士和民众大批死亡,把他坚决对抗李德裕的朋党意识说成是不恤流言的仁者之心。总之,爱憎褒贬彻底颠倒。同时所作《今月二日……》用不同的语言和典故进一步重申上面的意思,以致被今之研究者评为“此乃义山人格与诗品之足以令人遗憾处”,且论曰“原其所以,盖悰本牛党,义山之投赠此诗,其意在望其汲引于白敏中、令狐 之前。而白与令狐,则久已憾其去牛而就李,为冀牛党之见谅,乃不得不为违心之论也”。诚哉斯言,然据此犹可再进一说,那就是此诗之隐含作者值得仔细分析研究。隐含作者乃真实作者之一部分,真实作者之“第二自我”,故二者既相关又不同。隐含作者是诗人在具体创作这首诗时所取立场姿态的表现,为其适应复杂事态、克服自我矛盾之心理障碍所必不可少,否则很难设想同一个诗人怎会写出立场观点截然相反的作品来。一般来说,小说家戏剧家的隐含一面最为复杂,他们要写出千人千面,自己就得能体认和隐身于此千人千面。诗人在很多情况下由自己充当叙述抒情者,其真实面与隐含面区别还不算大。但李商隐也许是个例外,其诗所显示的隐含作者面貌相当丰富。除对李德裕外,如他对恩人令狐楚的态度,前后也有很大变化,对令狐 各次赠诗其所扮演的角色、所用口吻和欲达之目的也颇为不同。这个说来话长,且待另言。

李商隐这种碑志体诗除叙述对方祖德和功业外,已略具塑造人物形象之意,此人物就是他的献诗对象。只是因为刻画手段尚不多样,主要由诗人自己充当叙述者平铺直叙,而且多以典故、比喻作间接描述,而人物本身缺乏行动,极少对话,故虽用力甚勤,人物(杜悰)形象仍显得平面,不够鲜明生动。但李商隐并非不会刻画人物形象,他的散文《李贺小传》、《齐鲁二生》、《柳枝诗序》、《请卢尚书撰故处士姑臧李某志文状》等写人就很鲜活成功,而在诗歌中,也有《骄儿诗》和《韩碑》这样的佳作。

《骄儿诗》和《韩碑》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已经达到人物特写水平。

① 请参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二本诗注语,第481页;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53页。

② 请参李商隐诗《旧将军》、《李卫公》、《漫成五章》等及文《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

③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第1169、1157页。

④ 如早年的《谢书》云“自从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对令狐楚传授骈文三昧极为感激,后期却说“当时自谓宗师妙,今日唯观属对能”(《漫成五章》之一),甚至说出“平生误识白云夫”的话(《白云夫旧居》,令狐楚自号白云孺子)。赠令狐绹诗更多更复杂,此处暂不多论。

文学遗产·二○一○年第一期

《骄儿诗》的描写对象是李商隐的爱子衮师。诗中除直接介绍,如“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之类外,大部分篇幅是一个个场面或细节的描绘,通过充满爱怜、饶有兴味的叙述(叙述中抒发着浓烈的感情),塑造出一个可爱男孩的形象。像“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就写出衮师和堂兄表弟之类小友在家欢闹的场面,像“归来学客面”、“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截得青 ,骑马恣唐突”等,既见场面,也抓住了细节。而“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又复纱灯旁,稽收礼夜佛”,则是诗人刻意选择的细节,用以显示衮师也有与顽皮淘气不同的好学一面,而这正是引出后面一大段感慨和议论的基础。

此诗“爷昔好读书”以下,作者检讨自己读书求仕的道路,殷殷期盼儿子长大有所作为。以前论者多以抒情言志视之,但这里的抒写仍离不开叙事,像“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诛赦两未成,将养如痼疾”,便一述己状,一述国事。然后才是抒情言志:自己的教训,希望儿子引为鉴戒;国家大事,希望成为儿子建功立业的平台。“论者多以为仿左思《娇女诗》而拓之,然太冲之作止于描画小儿女娇憨情态,此则别有寄慨。”此评言简意赅,中肯有理,可以补充的是:诗人的感慨(抒情议论)是通过叙事来实现的,当然应该重视后半的言志,但就其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最强的部分言之,此诗可谓一幅绝佳的人物特写。

《韩碑》叙述的历史故事是韩愈奉命作《平淮西碑》,高度肯定元和年间宰相裴度率师平定淮西叛镇的功绩,后因大将李愬(妻唐安公主)认为碑文对己功表彰不够,向唐宪宗申诉,宪宗乃命废去韩文,由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李商隐显然不满此事,在叙述中把一腔热情全都倾注在韩愈身上。这首诗虽有皇帝、宰相和诸多武将文臣登场,但中心人物实为写作碑文的韩愈。在平淮西军中,韩愈只是个行军司马,诗人却特用“智且勇”来形容他。等到皇帝命他作碑文时,诗人凭想象为他设计的动作和言辞是: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有司。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用拟制人物直接引语的方式写出韩愈对文章事业的极度自信。然后进一步想象韩愈的创作过程,渲染韩碑的壮丽: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这些就是《韩碑》诗叙述的主要部分,以客观的笔触成功地塑造出文坛泰斗韩愈的形象,显示了诗人李商隐捕捉人物特征、虚构典型细节,并以生动语言刻画主人公的才能。前人无不称赞此诗“句奇语重”,

“‘愈酷似韩愈,但大抵是从传统的诗法、诗语等项论之,唯近人叶葱奇在对本诗的疏注中说出了新意:

拜稽首蹈且舞’以下,差不多用二十句来叙说撰文,这是因为文乃题中的正面,是主,李纯(唐宪宗)、裴度乃题中的侧面,是宾,所以到这里这样极意铺张,所谓繁简各有所当,就长篇来说,也正应有这样波澜壮阔的地方,才不显得直致,才神采缛厚。”《韩碑》一诗妙于叙事的结论在这段话中几呼之欲出。

堪称人物特写式叙事的诗作,除上述两首外,《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也可算一篇。它致力塑造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说起来所有的抒情诗无意中都是在做着此事,但本篇不同,它是作者刻意所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全篇着力突出一个“我”字,全诗含“我”之句占十分之一,为李商隐诗用“我”之冠。像“怜我秋斋梦蝴蝶”、“忆昔公为会昌宰,我时入谒虚怀待”、“众中赏我

①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第874页。

② 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第71页。

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

赋《高唐》”、“公事武皇为铁冠,历厅请我相所难”等句,都叙述了李商隐与府主卢弘止交往中的重要情节,对塑造人物关系很大。即使一些不含“我”的句子,也始终围绕诗人生平重大事件涂以浓墨重彩。“斩蛟破璧不无意,平生自许非匆匆”,写的是谁人平生?正是作者本人的。“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爱君忧国去未能,白道青松了然在”、“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横行阔视倚公怜,狂来笔力如牛弩”等等,写的又是谁的经历、谁的心情、谁的志向和自信呢?全都是作者本人,也就是本诗主人公的。正是这一桩桩故事的叙述,一个个情景的描绘,犹如国画一笔笔的皴染,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丰厚起来。

上述种种叙事以真实之事为主,当然,也不乏夸张渲染,间有想象之词。然而寓言和传奇则是虚构性更强的一种叙事方式。

寓言在中国文学中出现很早,在先秦诸子手中已达到很高水平。李商隐的《虱赋》、《蝎赋》可说是赋体寓言,而《井泥四十韵》便足称诗的寓言。

寓言免不了说理,但必须建筑在叙事的基础之上。且看《井泥》如何安排:首段九韵述主人淘井,使原在井底的泥土命运发生巨变:“升腾不自意,畴昔忽已乖”,本来沉沦在“冥漠穴”,偶遇机运变得“上承雨露滋”了。二段七韵述作者(叙述者)见到的今日井泥,情景风光大非昔时可比,感触极深,引起联想。三段十六韵即转到缕述一系列人的命运偶然性的故事,如瞽叟之子舜得继尧之大位,禹父鲧被舜殛死却获传舜位,如嬴政原系私生子而统一六国成为秦始皇,刘邦出身布衣而建汉称祖,连屠狗、贩缯的粗人樊哙、灌婴跟着刘邦起事,后来也被封列侯,刘邦死后竟还成了为汉朝扶危定倾的大功臣……世上的祸福完全是意想不到的,如武昌一个男子忽变成女子做了人妻,蜀国的望帝化为杜鹃鸟变成异类,而淮南鸡犬却因舔了剩余的仙药而纷纷上了天。本段所叙涉及的各种人物超过二十,还旁及了非人的鸡犬,故事的含量是很大的。最后只剩八韵,作者在前此摆出的大量事实之下,提出“顾于冥冥内,为问秉者谁”的问题——是谁在操纵着、掌握着世间万事万物的命运啊!“大钧运群有”,怎么就不能公平一点呢!说它是议论,可以;说它是抒情,也行。关于此诗的内容、主旨和寓意,历代注家和今之研究者结合李商隐的生平遭际都作了很好的阐发,我们从叙事角度所作的分析,当能丰富和加深对诗艺的理解。

唐代是传奇小说形成和繁荣的时期,李商隐没写过传奇小说,但他的诗中有一些在精神上实与传奇相通。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现代李商隐研究的先行者苏雪林女士。苏女士1927年出过一本名为《李义山恋爱事迹考》的书,其主要思路是:李商隐的诗“一首首都是极香艳极缠绵的情诗。他的诗除掉一部分之外,其余的都是描写他一生的奇遇和恋爱的事迹”。只因其恋爱对象除女冠外,还有宫嫔,后者涉及皇家,不能公开言说,而恋爱刻骨铭心又不甘使其湮没,这才用诗谜的方式将真事隐晦写出,留下一些线索和一把“钥匙”(《锦瑟》诗),让读者探寻追索。苏女士的考证,将李商隐的诗编织成一个相当曲折的故事,简言之便是:先因学道而和华阳观女道士宋某恋爱,后失和,却因之而得识宫嫔卢氏姐妹,复与之发生恋爱,在曲江离宫等处幽会,幽会不易,相思无尽。后卢氏姐妹死于宫廷内争,

“我义山既解救无术,唯有作诗悼亡,遗恨终身。对此故事,苏女士颇有自知之明,她在《自序》中说:

这篇文字,大半是由义山诗中考证出来的。旁证还苦太少,错误自然不免。即说全篇种种假设,都是错误的,也说不定。不过千余年来对于义山无题诗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我这种解释算聊备一格罢了。”在我们看来,苏女士认为李商隐许多诗合起来只表现了“一个”故事,而且只是诗人自己的故事,

① 雪林女士《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北新书局1927年版。

文学遗产·二○一○年第一期

这一点是可以商榷的;但她的解释总体上却显示了她作为一位小说家的丰富想象力,同时也印证了李商隐许多诗本身确实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质,值得我们重视。事实上,后来沿此思路研究李商隐诗的学者不少,虽然因为各人对诗篇的理解不同,具体解释各不相同。

根据笔者读李商隐诗的感受,目前可以说的是,《燕台四首》、《碧城三首》、《无题》诸诗、《河阳》、《河内》等确实显示出一些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其中似乎包含着某种故事,这故事应与男女恋爱有关,而且多是悲剧性、不成功、不圆满的。但恋爱的情景多样,说明男女并非只有一对,更不是固定的某一对。故事中或许有作者自己经历的影子,却又并非自传和实录,诗歌的叙述语言颇多夸饰,跳跃腾挪,闪烁变幻,甚至存在捏合、嫁接、想象虚构之类近似典型化手法的运用,从而使整个叙述具有相当浓郁的传奇色彩。如果想到唐前就有很多人神、人仙恋爱的传说,至唐代亦不少衰,唐人更写了许多哀感顽艳的爱情传奇(既有人神、人仙,还有人鬼、人狐和士人妓女、君王后妃的故事),想到人类对于文学爱情主题的永久性关注,正不妨将李商隐的这些诗篇看作韵文写成的爱情传奇。它们每篇都有一个故事或故事的片断,有的篇章间存在联系或瓜葛,有的单独成篇,也不必勉强拉扯。

比较容易看清的是《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帷深下莫愁堂”)。前一首描绘一位待嫁女子深夜缝帐的场面,传达其种种思绪,表现她对幸福婚姻的渴盼和长期等待后的焦虑失望。后一首继续描写这位女子度过漫漫长夜后同样漫长的白日生活之孤独无聊,她缺少的不是优裕丰厚的物质,而是心心相印、共度良宵的爱人。寂寞的生活使她痛苦,她怨,她恨,但她不肯放弃,更不甘沉沦。两个片断连成一篇短小说,因是诗体故多属静态描叙,其实内在矛盾冲突相当激烈;人物外形虽缺少具象显现,但心理刻画却颇深细生动。两篇合看应该说是写出了一位家境不错但爱情婚姻无着的女子形象,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没有证据说这位女子乃李商隐的恋人,也许李商隐了解不止一个此类女子的痛苦和愁怨。诗人只是化身为叙述者,从男性视角表现她们的痛苦,代她们抒泄怨愤,

“飒在这一点上,诗人与小说家没什么两样。李商隐《无题》诸诗类似的作品较多,像“来是空言去绝踪”、

飒东风细雨来”,像“昨夜星辰昨夜风”,又如虽非无题而内容、写法相近的《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圣女祠》(“松篁台殿蕙香帏”)、

《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

《重过圣女祠》(“白石岩扉碧藓滋”)、

《水天闲话旧事》(“月姊曾逢下彩蟾”)等等,每首所涉人物、所写场景细节也都能构成一定的故事框架,诱导着读者的艺术想象,从而使他们能够不同程度地领会诗人假叙述者之口表达的对诗中人物(大多是女主人公)的同情和爱怜。

《碧城三首》所写的爱情故事发生在道观,可以基本论定。因为要写的情景较多,故以联章体(组

“有书多附鹤”、诗)形式来表现。其一先写环境,暗示故事地点是清幽雅洁的道观。“阆苑”联比喻叙事,

“无树不栖鸾”以比喻语言明确地写男女恋爱欢会。“星沉”联进一步写在那特殊环境中相会时的感觉。尾联标明时间过程,喊出爱情中男女长相厮守的愿望。其二描述爱情欢会更加热烈,“对影闻声已可怜”句直写相爱者心态,几近白描;“玉池”句复借乐府爱情民歌作喻以加强之。“不逢”两句是爱人之间

“紫凤”一联仍以比喻状写欢会之狂热。值得注意的是尾联引出另一个人物“鄂的对话,属自由直接引语,

君”,他是故事中人,是叙述者之外的一位旁观者、见证人,然是否即是诗人自己,尚可斟酌。其三写出道观中的这种欢会并不稳定经常,犹如牛女七夕始能相会,但却已带来后果,女冠有了身孕。于是只得采取措施以掩盖一切。但天下事总是欲盖弥彰,末联云“《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一方面为他们担心(也有人认为语含讽意,理解因人而异),一方面也就醒目地道出这组诗所写内容与《汉武帝内传》一类小说的关联。综观三首,其叙述是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应属一种客观性较强的叙事;叙述中流露出歆羡之情,可见其隐含作者的友好态度。鄂君形象的出现既使叙述层次增多,情趣益浓,

① 比如钟来因《李商隐爱情诗解》(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就有他自己的一整套说法。

②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

“胡震亨、程梦星、冯浩等谓咏女冠恋情,且笺解已大致融洽,他说可勿论矣。”(第1674页)

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

又说明作者叙事手法相当灵活老练。而末尾则明确点出全诗所述故事的传奇性质。

《燕台四首》是李商隐的早期作品,其风格属“长吉体”,曾由其从兄朗吟以引起柳枝姑娘注意,并受到激赏。对此诗内涵的解释分歧颇大,但所有意见均承认诗必有事而作。只因事在诗外,而诗内表现极少,读者根据诗面来寻索那事,很大程度需作推测,结论的差距自然可以很远。刘学锴、余恕诚二先生《李商隐诗歌集解》详考众说后断然否定“幕府托意”和“喻指杨嗣复”说,而云:“此四篇显系艳情,柳枝之激赏、作者之自赏者均在此。”又说:“此类题材,中晚唐诗人多敷衍为叙事长歌,而义山则独出蹊径,将其熔铸成纯粹抒情之篇章。抒情时不仅完全略去事件、过程,且极力埋没意绪,跳跃变化,故其晦涩程度,殆超过《锦瑟》。义山诗主观化之倾向,此篇可谓达于极致。”所言皆中肯綮。不过,无论怎样埋没意绪,诗中仍不能不露出故事的一鳞半爪。刘、余二先生经严格筛选,认可以下情节:诗所写恋爱双方曾在湘川相识(或会晤),后女子远去,不复会合;女子离湘川后所至之地或为岭南一带,如此则女子很可能确系使府后房;此女有姐妹二人,男主人公所恋为其中一人;诗之女主人公可能曾为女冠。这些都很重要。若从叙事学角度再作补充,则可指出:四诗均从男性视角设想与爱人分离后女子的孤苦生涯。诗之叙述(抒情)者,应是一位男性,但却不必与作者划等号,这样可以避免一定要将诗所写的故事与作者经历对号的思路,我们宁可把它们看作诗体的传奇,从想象虚构和典型意义来理解和接受。组诗以四季分标,表明诗有四个乐章,事要四章才能叙完,情要四章才能抒透,每章所涉景物多少与季节有关,季节又与男女主人公的情绪有关,而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则含一年到头如此甚至年年岁岁如此的象征意义。至于诗中提到的那些地名,不过是表示大致的方位,不一定是实指。单首来看,《春》的基调是寻觅,男性叙述者设想自己的精魂化为蜜蜂,在花丛树叶中殷殷寻觅,此时虽有焦虑,然尚有希望,但梦想难以实现,时光却无情流逝,春到尽头,长夏已至。《夏》之主旨是女子的等待,刻画女子心态,代女子发言。“蜀魂”二句是女子对所恋男子的慰问和悬想。“直教”二句写女子的心愿,且由己而及于他人。“安得”二句则是向仙女求助的呼吁。《秋》诗意象清冷,情调孤寂,前半代女子抒发爱情不可得的感受,“云屏不动掩孤颦,西楼一夜风筝急。欲织相思花寄远,终日相思却相怨。但闻北斗声回环,不见长河水清浅。金鱼锁断红桂春,古时尘满鸳鸯茵”数句,写女子心声可谓体贴入微、细腻传神,而语言、意象则华丽灵动,酷似长吉风致。后半倾吐对此女的爱怜,面对她的书信,想象她的悲苦,回忆她的歌声,担心她会逝去,男性叙述者口吻十分清晰。《冬》渲染爱情的绝望,“雌凤孤飞女龙寡”显示了全篇的男性视角,以环境描绘和意象展现曲写女子生活的孤寂怆痛,叙述中充满了爱怜和同情。

李商隐这些作品字面揭示的情节虽很不完整,且相当晦涩,但其内含的故事在复杂曲折程度上绝不亚于一般用散文写成的小说,说它们是另类的诗体传奇,应不为过。

咏史本是诗歌中一种特殊题材和类别,在李商隐诗中也是一个重要品类。历来诗论家对李商隐咏史诗评价很高。

顾名思义,咏史乃是用诗的形式对某些史事和历史人物发表感想和议论,论创作方法和文学传统,基本上应归抒情一系。然而咏史诗不能不涉及史事,也就不能没有叙述,哪怕是被评为“纯以议论出之”的作品也是如此。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所咏的是于史有征的故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

① 以上引刘学锴、余恕诚意见均见《李商隐诗歌集解》,第97—98页。

② 对《燕台四首》的解释,除可参《李商隐诗歌集解》有关注笺外,尚可参叶嘉莹《旧诗新演——李义山〈燕台四首〉》(《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及董乃斌《李商隐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遗产·二○一○年第一期

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对照史文与诗,应该承认诗人采用的是忠实叙述的手法,只是运用叙述干预巧妙地表达了感情倾向。这种干预,直接的,如写“前席”事用了“可怜”和“虚”二词,表示遗憾和轻微讽意,又在“问鬼神”这桩真事之前加上“不问苍生”以点明汉文帝所问空虚无聊,

“纯实有负于贾生之治国大才,从而加重了遗憾与讽刺之意。胡应麟评此诗为“宋人议论之祖”,纪昀说:

用议论矣,却以唱叹出之,不见议论之迹。”议论诚然是议论,但应该说明那是建立在叙述基础之上并通过叙述而表达的,纪昀看出了这一点,他所谓的“唱叹”其实便是充满感情的叙述之意。

以诗咏史不能不述及史事,也不能歪曲史事,但作者又要表达对史事的态度或感情倾向,咏史之难在此,其艺术性和永久的可欣赏性也在此。李商隐擅长在表面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施加干预以含蓄地抒发感情,叙述和抒情在这里融合无间,不分彼此,其艺术构思与手腕的灵动精巧,常使读者拍案叫绝。例如《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诗咏南朝齐梁故事。南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荒淫,在位时造了不少宫殿,永寿殿是其中之一,是他的爱妃潘氏所居,他又让用金箔制成莲花贴地置放,潘妃在上行走,便叫做“步步生莲花”。诗的前两句说齐被萧衍(梁)所亡,梁兵杀到齐宫,永寿殿竟然宫门不扃(有内应),齐亡之后潘妃的金莲当然也就不能出现于中庭了。后一句虽系推测衍伸,但推衍得合情合理。萧梁接管了齐的政权,进驻了齐的宫殿,情况如何?下二句说:如今的梁台照旧是歌舞升平,酣醉连夜,就像殿角的九子铃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仍跟从前一模一样。这两句也是客观的叙述,表面看不出感情色彩,但突出了一点,那就是梁的政治和齐差不多。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南朝齐梁都是短命王朝,齐固因荒淫失国,梁也很快便重蹈覆辙。诗人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实际上是寄寓了对现在统治者的警示,这就是他所要发的议论,也就是他所要抒的情,但这一切都没有明说,而是渗透在简洁生动的叙述之中,事实摆出来了,道理自明。

上面的分析,我们总是强调李商隐“表面不动声色”、“看似平静的叙述”,也就是说,其实诗人的叙述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还是有其倾向的,有时,这倾向就会通过对叙述的干预来实现。请看:“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唯寿王。”(《骊山有感》)“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罢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龙池》)两首诗都写到寿王,他是谁?他就是杨玉环原来的丈夫,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李瑁。他的妻子被父王夺去,他的心情如何?史书当然不会记载。但李商隐却告诉我们:他在骊山竟不随从父王的金舆,在龙池饮宴中,虽奉陪至深夜,但并未尽欢沉醉,而是一直保持着清醒。这两件事,于史无征,不是坊间传说,便是诗人杜撰,不管来历如何,这样的叙述只能是暗示寿王内心痛苦不堪,也谴责了玄宗的不伦,从看似平静客观的叙述引出如此效果,正是叙述干预起了作用。仔细看去,在咏史诗中,叙述干预几乎随处可见。如《马嵬二首》“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之一)以杨妃提问方式出之,实际上否定了女色祸国的滥调,而把乱国之责归于迷恋女色的君王。“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之二)也可视为杨妃的声音,把昔日玄宗对她的柔情蜜意铮铮誓言与马嵬兵变时默认赐死的实况予以平置式展现,叙述者揶揄谴责的指向就非常明显。又如《北齐二首》“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之一)也是特意把本非直接联系的事实作平置式的展示,从而显示叙述者的态度。“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回”(之二)更以想象之法编织人物话语,有力地干预了叙述的倾向。再如两首《隋宫》,七绝一首云“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前句仿佛纪实而已有讽意,后句“谁省”二字更体现了叙述者的否定性干预。“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则是以夸张叙述表露批判之意。七律的一首首联仿佛直叙,次联即以极度夸张的假设叙出隋炀帝奢侈欲望的无止境:“玉玺不

① 胡说见《诗薮》,纪说见《玉溪生诗说》,转引自《李商隐诗歌集解》,第1519、1520页。

《新唐书》云杨“始为寿王妃”(卷七六《后妃上》),然卷八二《十一宗诸子传》

② 《旧唐书》不书杨玉环曾为寿王妃事,

之寿王传亦不记他对此事态度。

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

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三联延伸这一思路,以萤和鸦的不同命运显示炀帝运河工程的严重后果。尾联更妙,“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利用一个传说故事,并把原故事的梦境推衍为死后在地下相见,从而把隋炀帝和陈后主两位亡国之君绾合在一起,隐喻这两位实乃五十步与百步间的一丘之貉。叙述干预不是对史实或故事大动干戈而是略施小技,一个词、一种句式、一种语气的选择,一个场面或一种情景的假设,就像魔术师的灵巧手法,几乎在不动声色之中就表达出叙述者的是非判断和褒贬倾向。李商隐咏史诗运用此法最为纯熟,也最为历来诗评家所激赏。当然,李商隐也有从理念出发并直陈观点的咏史诗,如“历览前贤国与家”一首,“莫恃金汤忽太平”一首,其中虽也有叙事成分(主要是典故叙事),但因写得直白,理胜其辞,令人玩味的余地就小得多。

李商隐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有感而发或因需而作的诗,这些就构成一类可称日记式叙事的作品。这方面的例子在他诗集中俯拾即是,前面已开列过一批诗题,像《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作》、《三月十日流杯亭》、《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等,日期和事件清晰,诗作的日记特色一望而知。在这一类即事、即景或即兴而作的诗中,诗人向我们娓娓地诉说他的生活和感受,叙述者(日记主人)就是他本人,隐含作者自然也与真实作者相重叠。这是此类诗与前几类不同的地方。

这类诗的题目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其内容帮助很大。其记事的手段,往往是直叙和白描,也用典故和指代等修辞手法,抒情成分除蕴含在叙述之中,也常有径直坦率的表现。《二月二日》比较集中地显示了上述特点,不妨一读: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大中五年(851)李商隐入柳仲郢幕随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至大中七年(853),李已供职三年,这就是所谓“三年从事亚夫营”的事实。二月二日是蜀地的踏青节,这一天李商隐来到城外江边,从首联的叙述可见诗人心情相当愉快。次联以亲切怜爱的口吻写花柳蜂蝶,赞赏自然界的勃勃生气,也证实了这一点。但诗人也想家,故有“万里思归”之句和将江水之声比拟风檐夜雨的尾联,抑郁的情调恰与前半形成对比。这诗不是完全可以当作一篇日记来读吗?本诗的叙述除五、六两句用了浅显典故,其余所见所感几乎都是直叙和白描。《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另有一些特色。崇让宅在洛阳,是李商隐岳父的家,这首诗记述义山悼亡后一次家宴的感触。先是描述景物,接下来以大概括的方式叙事“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悠扬归梦唯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归梦”而感慨即含于其中:

二句是对自己多年漂泊生涯的概括,“浮世”一句更扩大到世间所有人的命运,这种叙述的特点是概括面很广,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杜甫和宋人(如苏黄)常爱写此类句子。但诗人马上借叙述者之口眼,顺手把满池塘离披零落的红蕖这一具象物拿来映照,有意用无理口吻责问红蕖:人世本已如此聚散无定(这叫我无奈),你为何偏在此时衰朽零落(使我更加悲凄)呢!这一句以鲜明的意象补足了前句的抽象概念,又与开头的“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相呼应,均为传达悲凄无奈的诗意起了重要作用。

这类诗中叙述和抒情的成分比例不等,有的抒情成分很重,不过再怎么重,也不可能将叙事成分排除干净。像五律《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简单地看是一首抒情诗,前人素有“纯是自寓”之评。诗人把梅花视为自己的知音乃至化身,向它倾诉着怨思与哀音:“素娥唯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

① 据《隋遗录》,隋炀帝杨广率兵灭陈时,曾面斥后主荒淫。但自己为帝后荒淫有过后主,南游江都时梦遇后主,见到张丽华,惊其美,还请她舞《玉树后庭花》一曲。后主谓炀帝:“龙舟之游乐乎?始谓殿下致治在尧舜之上,今日复此逸游,曩时何见罪之深耶?”后主的反唇相讥使炀帝惊寤。

文学遗产·二○一○年第一期

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但这一切都建筑在开头两句的客观描叙之上:“匝路亭亭艳,非时 香。”若是连这两句都没有,下面的咏叹就和十一月中在路旁盛开的梅花联系不起来了。

有些诗作虽未标明时间,但看其题目,或依其内容,仍可判定应属日记式叙事。像《中元作》、《九日》、几首《七夕》或《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杜工部蜀中离席》之类便是前者;《自贶》、《归墅》、《端居》、《夜半》、《西溪》等等可算后者。前者的情况比较清楚,写的或是民俗节日,或是某个特定时间、特定事件,其题目就显示了何时所作,要叙的事是什么。后者单看题目还不够,但看诗本身就会明白,它们都是记述诗人某一天的事情和当时的感情。“陶令弃官后,仰卧书屋中。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自贶》)这是李商隐辞去弘农尉官职回家后所写,活画出他清高狂傲的姿态,一吐积郁满腔的对黑暗官场的怨愤之气。“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端居》)“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斗鼠上床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夜半》)都是通过叙述,推出一些意象,构成一幅画面,记下此时此刻的生活状态,同时委婉地表述着自己的心情。

还有更多的日常记事,包括应酬往来,也是李商隐诗的一大内容,这类诗的一部分具有日记式叙事的特色。像《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等,既从题目就可判定,也可读诗而更清楚。如前一篇主体是作者对杨本胜说的话(略去杨的对答),这场对话时间不短:“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情景如见;后一篇以诗代简,本可直抒悲情,但却全从叙述透出,多方描写自己眼下情状,以婉拒邀请。应酬诗因为总有特殊的事件背景,也很自然地不乏记事性质,或至少含有一定的记事成分,而所抒之情则与此事相关,像《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梓州罢吟寄同舍》、《杜工部蜀中离席》等等名篇,无不如此。读者从这类诗最能看出作者生活经历的具体状况,考定其创作时间和背景,研究者便往往把它们当作编年诗的可靠依据。

李商隐还有许多咏物之作,日记的特色不如上述作品明显,但可附带在此一说。这些诗的写法多样,不拘一格,但叙事和代言仍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时是白描或直述,如《蝶》:“初来小苑中,稍与琐闱通。远恐芳尘断,轻忧艳雪融。只知防浩露,不觉逆尖风。回首双飞燕,乘时入绮栊。”既是客观写

“叶叶复翻翻,斜桥对侧门。蝶,又是代蝶言说,口吻则是娓娓的倾诉。有时则为用典,如另一首《蝶》:

芦花唯有白,柳絮可能温?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年年芳物尽,来别旧兰荪。”全诗手法与前首基本相同,而“西子、昭君”一联则将翩翩漫飞的蝴蝶比拟为魂逝他乡而永远在寻访旧殿故村的古代美女,

《代魏宫私赠》、典故叙事使诗意的联想更加丰富。至于某些戏作的“代”体诗,像《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代元城吴令暗为答》、《代董秀才却扇》、《代应》、《追代卢家人嘲堂内》等,表现了诗人生活的某些侧面,其诗则作者化身他人,戴上面具,以隐含作者身份戏言戏书,客观(旁观)叙述的性质也更明显。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小 结

以上,试从叙事视角对李商隐诗做了一次小小巡礼,对李商隐诗歌的叙事现象、所含的叙事成分、所表现的叙事特色等,做了一些分析,试图为李商隐诗的研究,特别是对其艺术表现手段之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可能。应该说,即使仅从叙事视角考察,李商隐诗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探讨,上面的论述具有举例的性质。不但如此,即以本文的主角李商隐而言,他也只是作为众多唐代诗人乃至无数古代诗人的一个例子而已——可以进行叙事分析的诗人和诗歌,又何止李商隐一人、《玉溪生诗集》一部?叙事既是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手段,叙事视角既是研究诗歌的一种角度,我们的视野应该、也完全可以扩及整个中国诗史。

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

而且,我们的研究也不能满足于证明古诗中有叙事,古诗可以叙事,诗之抒情离不开必要的叙事等等,还应该以此为基础虑及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的关系,并从这个特定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中国文学史,以加深对中国文学史贯穿线的认识。

中国文学史存在着一条抒情传统,这无可怀疑。李商隐及其诗是这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无可怀疑。但现在我们以李商隐作品为例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了诗歌的抒情与叙事之关系是那样密切,抒情诗人李商隐作品中的叙事现象竟然如此丰富多样。那么,我们除来把李商隐放在抒情传统中分析,是不是也应该把他放到中国文学史的叙事传统中,尤其是放在两大传统交汇溶渗的关系中来观察分析呢?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中国文学史存在一条叙事传统吗?二、假如存在叙事传统,李商隐够资格在这传统中占一席之地吗?

我想,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中国文学史自始就存在着一条与抒情传统并行不悖的叙事传统。从初民朴素的口头叙事到发明文字之后的文字叙事,从无处不在的民间日常叙事到镂金刻石的官方实用叙事,从一般的文人书面叙事到被主流文化认可的经典叙事,从规范谨严的历史叙事到形形色色的文学叙事、门类多样的艺术叙事,叙事的需求成就了中国文学的多种文体,叙事的功效又渗透到所有的文体和艺术形式之中,中国文学史(还有艺术史)怎么可能不存在一条叙事传统呢?而且这条传统从其源头开始就与抒情传统交融互动,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依靠,又相互助益并相得益彰。这种情况也可以体现在一个作家身上,那就是他往往既擅长以叙事描述为主的文体,又擅长以抒情议论为主的文体,尤其能够妥善地处理创作中“叙”与“抒”的关系,使二者融合无间,以之完美地呈现和传达为文的主旨。比如李商隐,他历任大镇幕僚,擅长公府文书,一生写过数量可观的文章,如代各府主做的“谢上表”、“贺表”、“遗表”、呈递有关部省的状牒和致各节度各州府的状启书函等等,这些文书多用骈体写成,形式规范很严,但它们多是以叙为主、叙抒结合得很好的美文。至于那些祭文、行状、墓志、碑铭往往更是既叙且抒、叙抒双佳之作。李商隐还有一些专门叙事的短文,如上文已提及的《李贺小传》、《齐鲁二生》等,其叙述文字固然极具特色,而抒情色彩也十分浓郁。至于其呕尽心血吟出的许多诗篇,如本文所述,也全都是亦叙亦抒,以叙事烘托抒情、以抒情升华叙事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只能把李商隐放在抒情传统中论述而不能把李商隐放在叙事传统中考察呢?纵览诗史,像李商隐这样的诗人其实很多,就唐代而言,凡稍有成就者无不如此,比较突出的,如李白、杜甫、王维,如高适、岑参,如王昌龄、李颀,如刘长卿和大历诸子,如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以及张籍、王建、张祜、沈亚之、许浑、杜牧、温庭筠、韦庄等等,虽各人情况不同,但都是大有可论。由此推论到历代诗词曲赋,叙事与抒情两大传统交融互渗的事实真可谓举不胜举,而其中种种错综复杂的表现,则有待于发掘、梳理和概括提炼,且非短时间即可毕其功者。

认为中国文学史存在叙事和抒情两大传统,其实质是从一个角度考察和论证中国文学史的贯穿线。中国文学史是客观的,我们的工作是对这客观存在提出我们的认识,这认识便应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了。它的基础是客观的历史存在,但又加进了我们的主观感受。有了后面这一点,见仁见智便不可免。然而,无论怎样见仁见智,不同意见发生怎样的争论,最后终将统一于客观的历史事实,由前人实践所形成的历史事实,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对中国文学史贯穿线的认识乃是对文学史规律把握的一个部分、一种表现。认为中国文学史存在

① 目前这是古典文学界多数学人的观点,当然具体理解有所不同,但那是在大前提一致下的差异。截然反对者是个别的,如龚鹏程教授有《不存在的传统:论陈世骧的抒情传统》一文(载台湾《政大中文学报》第十期,2008年12月)。虽然学术问题不一定要少数服从多数,因为多数不一定正确,笔者从中国文学史的实际出发,还是认同抒情传统的看法。不过,笔者否认抒情传统的唯一性,而主张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共存互益的观点。

②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详细论证和展示,这里不能细说,谨先提出基本观点。

文学遗产·二○一○年第一期

叙事与抒情两大传统,是对中国文学史贯穿线的一种概括、一种表述。只是一种,绝非全部。它不排斥对中国文学史贯穿线的其他概括、其他表述。文学史贯穿线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寻找和概括。文学史规律很丰富,不是一两条贯穿线就可穷尽的。众多具有真理性的认识之和,可能才比较接近中国文学史发展规律的真相。

[作者简介]董乃斌,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发表过专著《李商隐的心灵世界》等。

·札记·

《唐才子传校笺》之《五窦传校笺》辨正(二)

“鲁公”辨

‘学春秋于啖助之门人卢庇者,《校笺》曰:

“《新书》卷五八《艺文志》二著录窦群《史记名臣疏》三十四卷。《旧传》云:

著书三十四卷,号《史记名臣疏》。’当即此书。群诗《中牟县经鲁公庙》注云:‘尝修名臣略,系司徒公。’则此书亦收唐人事迹。”(第235页)细参储先生之意,当谓群诗中“鲁公”为唐人,当指“颜鲁公”,即指颜真卿。然事实并非如此。

窦群《中牟县经鲁公庙》:“青史编名在箧中,故林遗庙揖仁风。还将文字如颜色,暂下蒲车为鲁公。”诗有题注:“尝修《名臣略》,系司徒公。”(《全唐诗》卷二七一,亦见《窦氏联珠集》)此《名臣略》,即窦群所撰之《史记名臣疏》,亦即诗中所谓“青史”。中牟县在河南,唐时属郑州。本诗作于贞元十八年(802),为群被召入京途经中牟县时所作,故有“暂下蒲车为鲁公”之语。颜真卿卒于公元785年,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故《校笺》认为“鲁公”指颜真卿。然如此就有如下疑问:首先,颜真卿和中牟县有何关系?鲁郡在山东,与河南中牟县无关。其生平行事,如抗击安禄山、为官等,皆与河南中牟无涉。抑或真卿来过中牟,故中牟县民立庙祠之,但此庙天下何处无之?窦群何郑重其事地于中牟县为之下车祭拜?其次,史家言颜真卿,多言其忠与勇,本诗却重点说“仁”,所谓“故林遗庙揖仁风”,又作何解释?再次,颜真卿毕生未任司徒之职,群诗中“系司徒公”如何理解?

如果这个“鲁公”不指颜真卿,那么又指谁?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八“河南道郑州”:“中牟县,本汉旧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魏太武帝省。……后汉鲁恭为县宰,有善政,人为立祠。”(中华书局1983年版,上册,第206页)这实际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原来,窦群诗中的“鲁公庙”乃是中牟县县宰鲁恭的祠庙。此鲁恭(32—112)为后汉名人。《后汉书》卷二五《鲁恭传》:“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赵)憙复举恭直言,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从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泣涕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是岁,嘉禾生恭便坐廷中,安因上书言状,帝异之。会诏百官举贤良方正,恭荐中牟名士王方,帝即征方诣公车,礼之与公卿所举同,方致位侍中。”鲁恭以仁为政,不用刑罚,治理中牟县,“虫不犯境”、“化及鸟兽”、“竖子有仁心”,复荐举人才。中牟县人为感激他,为之立祠,其祠

“(永元)十二年(100),已有数百年之历史,故群诗云“故林遗庙”。恭后被立为《鲁诗》博士。《后汉书·鲁恭传》又云:

代吕盖为司徒。……永初元年(107),复代梁鲔为司徒。”故群诗中谓“系司徒公”。所以,可以确证,群诗中的“鲁公”乃指“鲁恭”,而非“颜鲁公”。把“鲁公”误为“颜鲁公”,理解为颜真卿,有些望文生义。鲁恭是窦群的同乡(皆为扶风平陵人),窦群平时治史学史,对乡之先贤鲁恭早有心仪;以布衣被征召入京,在政治上亦雄心勃勃,故此次经中牟县,乃专程入拜鲁恭祠。

(刘兴超)

李商隐爱情诗

1 / 15 xx的xx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疑是中国古代的天才诗人之一。他的爱情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奇葩。在这些优秀的诗篇中,李商隐以极大的热情,全新的观念深入到了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处,着力抒写主人公的相思之苦、相见之难,写得细腻而真挚,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爱情诗的题材和审美情趣,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出了独具魅力的光彩。本文力求通过对李商隐爱情诗的具体分析,达到作者窥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真实内涵之最终目的。 一、xx的生平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渓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 xx大和三年 (829),李商隐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 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在他本人虽并无党派门户之见,而令狐□

及牛党中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旧唐书·李商隐传》),极力加以排摈。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辞尉职,求他调,到会昌。 两年以后,书判拔萃,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会昌五年冬服满后返职。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令狐□做了宰相,李商隐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 2 / 15 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罢,李商隐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一度游江南。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李商隐病逝。二、xxxx的基本内容 李商隐的爱情诗,有些抒情对象是很明显的,甚至有些是诗人自己直接点明的;有些并未点明,作者可能有某种难言之隐,故意用“无题”或以篇首二字为题,以求隐晦。李商隐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传诵的,他的爱情诗感情真挚,格调高尚,意境凄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扑朔迷离,情意绵绵,富有朦胧美和纯情之美,凄艳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善于用典,以深化诗歌的主题。总之,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登上了爱情诗的顶峰。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之美、凄艳之美、纯情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善于用典。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可以

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他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包括有寄托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仅从数量上看,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爱情诗的诗人。当然创作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真正使他登上爱情诗领域顶峰的,应当是他爱情诗那独特的艺术个性。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以 下几方面: (二)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一、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主题的多义性上。从他的作品的题目上就可以感觉到这种独有的魅力。他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其实均

李商隐的诗选摘十首

李商隐的诗选摘十首 其一:《无题》 作者: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评析】: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巳。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其二:《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教师教育学院 07小教中文1班柯听挺 8号 摘要李商隐的诗在晚唐诗坛上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的爱情诗尤其为人所称道。这类爱情诗,将爱情的缠绵、相思的苦痛和失恋的悲伤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的爱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结构上有曲折深婉的特点;二是对六朝诗风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三是大量使用典故进行叙事、抒情、寄慨。总体来说,他的爱情诗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情思婉转,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点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李商隐现存诗六百余首,大体可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和无题诗四类。在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爱情诗,如《为有》、《日射》、《一片》、《昨日》以及《碧城》三首等。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些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总体看来,李商隐的爱情诗深远细致,能把恋爱中的细微复杂的感情精确的表现出来,同时诗歌的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对李商隐爱情诗进行赏析得出它们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在结构上有曲折深婉、回环往复的特点。他的诗比起盛、中唐诗人来结构要收敛细密。盛、中唐诗的结构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镜,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眺,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写心情的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而《促漏》一诗:“促漏遥钟动静阁,报章重叠杳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全诗从静夜钟漏声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幽渺隐秘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秾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而后点出一场幽会已经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画面转为明亮,写南堂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诗歌一层又一层地渲染,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 另外可以感受到李诗结构曲折深婉较为典型的如《春雨》诗:“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中呈露的是一种幽渺迷忽的相思之情。头一二句描写作者为思情所困,和衣独卧,寂寥惆怅。三四句则由人去楼空、隔雨相望的冷寂,一下进到求访所思却无获而归的失落。五六句跳至对所思对象悲情触发的设想,再折回到自己梦境依稀

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

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二首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重过圣女祠 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寄罗劭兴 李商隐 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人闲微病酒,燕重远兼泥。 混沌何由凿,青冥未有梯。 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 李商隐 昨夜玉轮明,传闻近太清。 凉波冲碧瓦,晓晕落金茎。

露索秦宫井,风弦汉殿筝。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崔处士 李商隐 真人塞其内,夫子入于机。未肯投竿起,惟欢负米归。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读遍先贤传,如君事者稀。 自喜 李商隐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

虎过遥知阱,鱼来且佐庖。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醪。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的抒情诗合集【五首】

李商隐的抒情诗合集【五首】 抒情诗是诗歌的一种,这种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因为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抒情诗以表现主观感情、抒怀咏志为主,它通过抒发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要服从于主观内心世界的表现。它不具体刻画人物,不展开故事情节。抒情诗中情与景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但即使同为写景抒情诗,其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也是各有千秋。有的以景载情,有的触景生情,有的以景蕴情。抒情诗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从《诗经》《楚辞》到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人的绝大多数诗歌都是抒情诗,叙事诗和说理诗影响力都不及抒情诗。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李商隐的抒情诗合集【五首】,欢迎大家阅读。

锦瑟 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霜月 唐代: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忆梅 唐代: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唐代: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晚晴 唐代: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般都是爱情诗,它们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本文就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隐”、“秀”、“凄”、“艳”,作一初步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语言特色诗词 一、“隐” 即“重旨”、“复义”,是指诗词含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纵观李商隐的诗词,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特别是要借物象来显示心象,这样,靠一般的、比较明显的比喻就不足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进而将象征与比兴融合起来。他的无题诗运用这种以比兴象征托寓的手法最为纯熟。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主要的原因是它用典较多,内容太深,以致含义模糊,举居中的颔联和颈联为例: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庄周梦蝶与望帝化鹃。“庄生”句:是写瑟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诗人又非常思念妻子,于是,便像庄周梦幻为蝴蝶那样,弄不清是自己梦见妻子,还是妻子梦见自己,恍恍惚惚,度日如年。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想为国事“君前剖心肝”,但“九重黯已隔”;想追求深挚的友谊,却“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他的种种理想无疑都是没有达成的,也只好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及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均托于哀怨凄断的诗歌中,如望帝之化鹃以自抒人生悲慨。 再看颈联,“沧海”句:写瑟声之清寥悲苦,诗人联想到王氏死后,自己也就会形单影只,不禁泪水长流,“月明”便暗示泪珠大滴而圆莹。另外,诗人出身在一个“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的寒素之家,早岁丧父,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挣扎奋斗,时时感到一身之孤孑。再联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热望和追求,一生的努力奋斗,现在只剩下飘渺迷离而又刻骨铭心的怀思了。这又可以看作是他的迷惘幻灭之慨。 这两联都可以做如上多方面的阐释,因此展现了蕴藉含蓄的旨意,让读者深感诗词意境迷茫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李商隐语言运用之高超。 二、“秀”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内容提要]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他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包括有寄托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仅从数量上看,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爱情诗的诗人。 当然创作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真正使他登上爱情诗领域顶峰的,应当是他爱情诗那独特的艺术个性。 他的爱情诗的特色都以抒写内心感受与渲染氛围为主,诗的意象都密度大而富于跳跃性,喜用象征、暗示和借代。李商隐因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虽然一生不懈探索追求,可前途依然渺茫,这使得他的性格始终抑郁沉重。他有感于自身,有感于世事,心中徘徊,转辗反侧,有难言之隐;他欲说还休,委婉其情,曲折其意,隐晦其事。这反映到他的爱情诗创作中去便是喜欢用象征性的朦胧境界来表达朦胧的情思。李商隐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可以说,意境的朦胧,正是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个性,朦胧是模糊,就象雾中花,水中月一样,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虚无缥渺的独特的美感。 朦胧美并非李商隐的独创,早在他一千多年前出现的《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构成的一片苍茫迷离的境界,那位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及的“伊人”形象,以及早他六百多年的曹植笔下那位若远若近,似有似无的洛水女神,都富于朦胧美。但是,当时人们并未把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来认识,更没有哪一样诗人把它作为自己的创作追求。李商隐的贡献在于,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创作上更有意识地追求这种美学

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色

xxxx学报1999年第4期 xxxx艺术特色 xx (xxxx师范学校邮编224200) 内容提要: 李商隐的爱情诗,蕴藉含蓄,意境深远,用典工切,写情细腻,巧用比喻,意象绵密,贯穿着一种执着不移的深厚感情,经得起反复咀嚼和玩索。 关键词: xxxx艺术特色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在这方面刻意求新,写下了许多爱情诗。李商隐的爱情诗,以其新奇的浪漫情调,巧妙的比喻,内在的抒情性,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爱情诗,有的不乏地老天荒的凄恻和前尘梦影的苍茫的深刻描绘,有的着重铸造美的意境,刻画相思相忆的婉转风情,写人则“灵犀一点”,写物则“珠箔飘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商隐在爱情诗中反复咏叹那种深沉的相思苦痛,渲染浓郁的悲剧气氛,表达了在重压下难以实现而又苦苦追求的理想,对美好事物消失而产生的憾恨以及无所依托的悲哀。这种悲剧性的调子之所以成为李商隐诗中反复咏叹的主题,一方面固然同他爱情生活的不幸遭遇有关,另一方面,这些长期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思想感情,包含了诗人在政治、社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在那些含蓄隐晦的清词丽句中,分明含有某种更深一层的人生态度和情绪,从而使诗成为袁现诗人身世和情怀的一种象征,甚至表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李商隐也曾渴望唐王朝的“中兴”,以“安危须共主君忧”为己任,然而理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在他爱情相思的歌唱里,便时常出现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情调。反过来说,他或者借爱情相思的题材,寄托政治上的失意之感。于是,爱情的咏叹与人生的感怀,在诗中得到了和谐的一致。这些诗作为晚唐的一种时代情绪、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特殊的社会意义。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论文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On the imagery of Li Shangyin's love poems 目录 内容摘要┈┈┈┈┈┈┈┈┈┈┈┈┈┈┈┈┈┈┈┈┈┈┈┈┈┈┈┈第1页 关键词┈┈┈┈┈┈┈┈┈┈┈┈┈┈┈┈┈┈┈┈┈┈┈┈┈┈┈┈┈第1页 一、意象的丰富性┈┈┈┈┈┈┈┈┈┈┈┈┈┈┈┈┈┈┈┈┈┈┈第2页 1.朦胧意象┈┈┈┈┈┈┈┈┈┈┈┈┈┈┈┈┈┈┈┈┈┈┈┈┈第2页 2.动物意象┈┈┈┈┈┈┈┈┈┈┈┈┈┈┈┈┈┈┈┈┈┈┈┈┈第2页 3.典故意象┈┈┈┈┈┈┈┈┈┈┈┈┈┈┈┈┈┈┈┈┈┈┈┈┈第3页 二、意象的感伤美┈┈┈┈┈┈┈┈┈┈┈┈┈┈┈┈┈┈┈┈┈┈┈第4页 三、意象的朦胧美┈┈┈┈┈┈┈┈┈┈┈┈┈┈┈┈┈┈┈┈┈┈┈第4页 参考文献┈┈┈┈┈┈┈┈┈┈┈┈┈┈┈┈┈┈┈┈┈┈┈┈┈┈┈┈第6页 摘要: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朦胧幽微,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独特的诗歌意象。他的爱情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寄托了感伤的情绪来表现内心世界,达到诗歌意境的独特美。作为诗歌的主要构成部件——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意象更主要的在于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表现诗人的心灵世界。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李商隐爱情诗意象的丰富性、感伤美和朦胧美,说明李商隐爱情诗的悲剧之美,以及李商隐爱情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意象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王玉霞 摘要: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朦胧幽微,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独特的诗歌意象。他的爱情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寄托了感伤的情绪来表现内心世界,达到诗歌意境的独特美。作为诗歌的主要构成部件——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意象更主要的在于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表现诗人的心灵世界。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李商隐爱情诗意象的丰富性、感伤美和朦胧美,说明李商隐爱情诗的悲剧之美,以及李商隐爱情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意象 李商隐是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突出,其爱情诗即可画出两情缠绵,指着深沉,纯净悠远的意境。同时又由于社会的种种不幸以及

李商隐最悲伤的一首诗,全文无一个“泪”字,却句句让人落泪

李商隐最悲伤的一首诗,全文无一个“泪”字,却句句让人落泪诗词精品集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今天,跟大家推荐的李商隐最悲伤的一首诗,说尽人间七大悲事,正文无一“泪”字,却句句催泪。 这是李商隐比较冷门的诗作,诗的名字就叫作《泪》。 《泪》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首诗是李商隐感怀身世之作,有学者考证这是诗人为李德裕遭贬时所作。 这首诗以《泪》为题,八句诗说了七件人生伤心事,可谓全文无一“泪”字,却句句令人洒泪。 永巷长年怨罗绮 第一件伤心事:宫妃被囚禁永巷,长年累月,哭湿了衣衫。永巷:汉代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戚夫人就曾被囚禁在永巷。

离情终日思风波。 第二件伤心事: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 第三件伤心事: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 这是湘妃的典故,舜病死在苍梧,舜的妃子蛾皇、女英,闻讯前往,一路失声痛哭,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斑竹”。她们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阵后,居然飞身跃入湘江,为伟大的夫君殉情而死。 岘首碑前洒几多。 第四件伤心事: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此句诗是讲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伤心。 西晋名士羊祜登岘首山时,曾感慨地说:自古以来的贤达高士,登上此山眺望游乐的不知有多少,但都淹没无闻了,想来令人悲伤。后人多以这个典故表达没有美德流传于世的悲伤。 人去紫台秋入塞。 第五件伤心事:昭君远嫁塞外,永离故国。 这里用的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 兵残楚帐夜闻歌。 第六件伤心事: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汉语言N071张剑 【摘要】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这些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亦无统一思想贯穿,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中艺术成就较高、意境较深婉的部分。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复、深幽曲折、朦胧迷离的意境美和深婉含蓄,沉郁舒缓的抒情方式在无题诗中体现无疑。他的无题诗所表达的主题极为复杂、模糊,更多是一种政治、恋情、人生等综合性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而,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就必须从诗歌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构思、意象等方面细究其要旨,展示其情其景,探寻其独特的意境美。 【关键词】无题诗;艺术特色;构思;意境;象征 【正文】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正是因为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主义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然而,李商隐的无题诗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下面我试从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构思、意象四个方面浅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的内容——“哀乐循环无端”的感情境界。 有寄托还是无寄托?无题诗,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哀乐循环无端”①的感情境界。这种感情的境界,在诗人笔下是以悲剧性的爱情相思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但又不必拘泥于爱情生活这一点上,亦可以旁通于人生的其他领域,诸如政治的失意、身世的沉沦、年华的消逝、家庭的不幸以至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走向衰颓没落的悲剧性时代气氛,都能借以得到概括反映。要说有寄托,这也似乎可算作一种寄托,或者说得确切些,叫作寄托在有无之间,可以意会,却难以实指。无题诗之所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程度的朦胧感乃至晦涩感,成为千古不破的“诗谜”,原因就在这里;而它之能够吸引各个时代的人们去细加玩味,甚且在无法确定其所指意图的情况下,仍能感受其艺术上的巨大魅力,道理也在这里。 对于李商隐写爱情的无题诗,如“昨夜星辰昨夜风”、“凤尾香罗薄几重”等名篇,这些诗不一定是写具体的某件实事,但都表现出李商隐有真切的爱情体验,有专注的恋慕对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幽微曲折的感情世界。他不愧是写爱情诗的能手,每一首诗中都有刻骨的相思情语,引起当时人和后代人心灵共鸣的爱情誓言。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到相思了无益,末妨惘怅是清狂。

李商隐爱情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疑是中国古代的天才诗人之一。他的爱情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奇葩。在这些优秀的诗篇中,李商隐以极大的热情,全新的观念深入到了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处,着力抒写主人公的相思之苦、相见之难,写得细腻而真挚,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爱情诗的题材和审美情趣,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出了独具魅力的光彩。本文力求通过对李商隐爱情诗的具体分析,达到作者窥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真实内涵之最终目的。 一、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渓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 文宗大和三年 (829),李商隐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在他本人虽并无党派门户之见,而令狐□及牛党中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旧唐书·李商隐传》),极力加以排摈。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辞尉职,求他调,到会昌。 两年以后,书判拔萃,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会昌五年冬服满后返职。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令狐□做了宰相,李商隐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

李商隐首名诗欣赏

李商隐首名诗欣赏 001七言律诗: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002七言律诗: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003七言律诗:李商隐《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暧,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004七言律诗: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作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孤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005七言律诗:李商隐《重有感》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006七言律诗:李商隐《写意》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 日向花间留晚照,云从城上结层阴。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007七言律诗:李商隐《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008七言律诗: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009七言律诗: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白云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010七言律诗:李商隐《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找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011七言律诗: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的诗李商隐诗集大全李商隐代表作赏析

商隐的诗商隐诗集大全商隐代表作赏析 商隐的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商隐代表作欣赏 商隐(813--858)诗继承、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很高。就容而言,有政治诗、咏史诗、写景咏物诗和爱情诗几方面。商隐的政治诗中《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安定城楼》较为出色,表达了奋发进取的精神;他的咏史诗《贾生》、《隋宫》构思新巧、措词委婉、意蕴深长;咏物写景诗也有惊人之笔,如《登乐游原》,境界苍凉悲壮,意蕴含蓄。他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两字为题做为此类诗的题目,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其实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借美人以喻君子”。以他的两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前一首写有情男女

无法如愿的苦楚,后一首刻画了陷入绝境的爱情,诗情变幻迷离,难以捉摸。 商隐,男,汉族,字义山,号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婉约派,他祖籍怀州河(今沁阳市或博爱县),生于荥阳(今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商隐便在牛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杜”,与贺、白合称三。有《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笺”之说。因处于牛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今沁阳),自祖父起,迁居荥阳(今属)。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发表时间:2010-07-23T13:11:26.93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4月第1期作者:闫宏燕[导读] 李商隐创作的意象类型多种多样,在其爱情诗中主要运用朦胧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和典故意象,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凄婉艳丽、纷繁复杂、超越时空的独特风格,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中文汉语言,辽宁兴城 125105) 摘要: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的杰出代表。李商隐的爱情诗执著深沉、缠绵缱绻,其爱情诗的创作是同诗歌的朦胧意境和悲剧气氛相适应的,旨意隐秘、绮丽精工。李商隐创作的意象类型多种多样,在其爱情诗中主要运用朦胧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和典故意象,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凄婉艳丽、纷繁复杂、超越时空的独特风格,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意象;意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 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058-01 古来情语爱迷离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爱情诗最显著的特点。李商隐的爱情诗既刻画出两情缠绵缱绻、执着深沉、纯净悠远的意境,同时又由于社会的种种不幸以及个人浓重的身世之悲,爱情诗又打上了时代感伤的烙印。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他善于把爱情生活中最难抒写的感情借用一系列的意象或隐比符号来表达,同时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比兴手法,隐约其义,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朦胧的审美感受,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刻的迷惘惆怅、刻骨寂寥悲剧色彩。这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所谓“意象”,即内在之意诉诸外在之象,象者所以存意。换言之,象是意的载体和表现符号,意是象的内涵所指向的对象,“意象”一词的产生及其内涵的延进在中国由来已久。至唐,“意象”的审美内涵趋于相对稳定,意象之论进入诗、书、画等不同艺术门类。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他善于运用朦胧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和典故意象来营造意境,以表现自己真挚深沉的爱情。 1.朦胧意象 诗贵朦胧,诗贵含蓄。李商隐的爱情诗十分注重创造一种怅惘迷离、冷隽含蓄的朦胧意象,诗意含而不现,蕴意深广,从而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和遐思,千回百转,回味不穷。这正是李商隐爱情诗之所以能深深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李商隐运用象征等表现手法,将比喻与象征融合起来,塑造了很多朦胧意象。李商隐的诗歌,由于在内容上侧重表达人生体验与感受,在艺术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统一,所以借题抒怀,寄托身世,便成为他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追求。而且,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要借物象来表现心象,靠一般较为明显的比喻往往不足以充分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需要运用一些朦胧意象来传达意境。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运用大量的朦胧意象来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使得诗歌内容的蕴涵和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诗境的朦胧程度也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耐读性。 2.动物意象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他还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很多生动的动物意象来表现诗歌的内容和蕴涵。譬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生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说春蚕到死才停止抽丝,蜡炬燃尽方停流烛泪。句中的“春蚕”意象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思念,以及终生不已的别离之恨。这里,烛泪难止,蚕丝不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痴情苦意和对爱人无限的相思之情,春蚕吐丝结茧,昼夜不止,直到生命的休止。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用自己的烛泪化作了光明。“丝”字是“思”的谐音,象征着诗人的刻骨相思之情。“泪”字则生动贴切地写出了诗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情境。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即使读者不能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也会被诗中生动形象的动物意象所打动。 3.典故意象李商隐的爱情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意象,而且往往能用得恰到好处,有如神来之笔。凡经史子集、神话传说等,在他的诗中一经使用,便赋予新的内涵,大大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广采神话传说入诗,惯于用典,长于用典,是李商隐诗歌非常突出的特点。神话的特征就是奇特的想象。正因为神话是虚构的且富有奇特的想象,再加上李商隐善于隐晦自己的感情,所以更增加了诗的迷离特色。如《重过圣女祠》:“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这里的“萼绿华”、“杜兰香”、“玉郎”均为传说中的神仙。作者用萼绿华下降人间,并无固定的住所;杜兰香升天而去,只是不久前的事,来反衬圣女长期沦谪不归的处境。追忆往昔玉郎助之登仙籍和天阶采芝的情景,与今相对比,更突出了此时的怅惘落寞之情。诗中三处用神话典故,表面上意在突出圣女的心境,实咏女冠的生活遭遇。因为神话本身就引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所以从诗中的“沦谪迟归”,不难想象这寄寓了作者的人生感受。 李商隐爱情诗中使用的所有典故,都经过精心的选择,他用这些典故来点染他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既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又深化了诗歌主题。 4.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 李商隐凭他深厚的诗歌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写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真挚、情调缠绵、风格独特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鉴赏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唐代诗歌中的奇葩,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李商隐爱情诗中脍炙人口的,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是那些寄托痕迹似有似无的作品。这些爱情诗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基调凄婉,主题内涵多是抒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著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牵情寄恨,情真理至。李商隐这类诗悲剧色彩较浓,爱情虽间阻但不作绝望之辞,因此愈显凄美。 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朦胧迷幻,这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自唐代以后,尤其是五代时期,李商隐的爱情诗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①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李商隐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吴言生.论李商隐的佛学意趣[J].文学遗产,1999(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