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才_学科_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_省略_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_王应密

人才_学科_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_省略_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_王应密

人才_学科_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_省略_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_王应密
人才_学科_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_省略_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_王应密

摘要: 关键词:

当前,尽管我国已进入世界前三大经济体行列,但整体创新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居世界前列,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因此,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1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华南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开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3个本科专业方向。在生物技术日新月异,传统教学模式、知识组织方式以及人才培养途

学院与华大基因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华大基因是一个极富创新意识并与产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的研究机构,其秉持的“以项目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环境;(2)华大基因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生物信息方面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而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有比较成熟和稳定的学科、丰富的人才储备,而且学院正在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3)华大基因致力于生物前技术研究,是生命学科中的一个分支,与其合作有利于生物技术这个学科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与华大基因的合作发端于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行的“低年级本科生暑期校外实践”项目。2006年上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王应密 程梦云 温 馨 王 璐 陈 琦 张佳妮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0)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促进我国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华南理工大学生

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以来,一直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

合成立“基因组科学创新班”。这种校所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

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将高校与研究机构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两个平台、两大基

地体验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成长环境,不仅保证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校所联合 创新型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

中国高校科技

能力的培养,又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2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改革实践

2.1创新理念,为“校所联合培养”提供理论先导

2.1.1 学术无起点

学术无起点是一种打破传统知识学习、被动学习观念的新理念,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辩证统一、“带着问题打基础”的学习观念,主张按照学习、研究和工作一体化模式,开展以解决前沿科学问题或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华南理工大学前任校长李元元教授曾经说过,如果把培养创新人才比喻为种树,那传统的模式是先长好根,再长树干、枝叶;而新的理念则是让树根、树干、树叶同时生长。他主张采用一种“倒过来”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信心,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让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前沿,以科学研究促进和带动学生自主自觉学习。华工—华大创新班正是以此理念为先导,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

2.1.2 “赤脚医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做中学,学中做”教育观,强调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任院长王小宁教授把这种“校所联合培养”的模式形象地比喻成“赤脚医生”模式。从严格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角度讲,中国过去扎根在农村的“赤脚医生”,其本身是不具有很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化知识的,但是他们就一边做一边学。尽管在医学上我们已不能也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但从学习的角度看,这其实就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模式,先实践后学习。“赤脚医生”的理念与陶行知的“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校所联合培养”的模式把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参与科研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通过理论

2.2.2 创新协议保障

为了提高办学的规范性,全方位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学校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华南理工大学针对华工—华大创新班专门制定了规范化的“三方协议”。华南理工大学、华大基因以及学生家长签署了创新班“三方”协议。协议中就联合培养的相关细节,如课程计划、教学活动的组织、师资等作了细致的说明。创新班改变了以往的学生考核办法,实行学分互认。按照协议规定,“若创新班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与原培养计划上的必修课相同或相近,可转换为必修课学分;其他课程则转换为选修课或通选课学分”,学生所在学院有权审定学分转换。学校教务部门根据创新班学生所修读课程,审定学生的毕业资格。学生完成规定学分及相关要求,便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具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与华大基因签订预招聘协议。

2.2.3 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华大基因为创新班学生提供了稳定的经费保障。华工—华大创新班的学生不仅不用缴纳住宿费,生活上每个学生每月还可以拿到800元的伙食补贴,除此之外,每个学生每月还有1000元的经费资助。2.3创新培养过程,为“校所联合培养”提供有效途径2.3.1 学分互换

为更好地适应“校所联合培养”,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华大基因协商,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做了革新,以“2.5+1.5”的模式为基础,把后一年半的课程分为两部分,设立学分互换课程与免修不免考课程。

(1)学分互换课程。华工—华大创新班采取“2.5+1.5”的培养模式,前2.5年学生在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后1.5年在华大基因学习。对于后1.5年的课程,根据生物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华大基因的专业要求,实行学分互换。这部分课程学生只需在华大基因学习,通过华大基因考核后,就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这就是“学分互换”。通过对华

工—华大创新班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这部分互换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校内后1.5年学习的课程内容差别较大,整体上更贴近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课程学习难度也相对较大。

(2)免修不免考课程。针对一些学校统一开设的部分必修课程,如“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化工原理”、“电工实习”、“精工实习”等,如学生在校期间未修,可以向相应任课老师申请,待课程考试时,回校参加考试,这就是所谓的“免修不免考”。该制度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校教育的灵活性,有效保证了创新班学生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使得学校统一的教学安排得到了有效执行。

2.3.2 集中授课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与华大基因的联合培养中,共同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革新,实施了以集中授课为主,研讨会、讲座等多种形式交叉的教学模式,为“校所联合培养”的实现提供了有效渠道。

(1)集中授课。在科研院所内开展集中授课是华南理工大学与华大基因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

上课地点:集中授课的主要地点是华大基因的会议室或培训教室,与学校课堂学习场所相似。

师资:华大基因集中授课的师资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华大的高层,如知名的教授、专家,甚至院士,像杨焕明院士、王俊博士等。他们一般担任概论课程;另一部分是华大基因的技术骨干、项目负责人,他们都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主要讲解具体的技能技术方面的实用性课程;还有一部分是外聘的专家和教授,这些专家和教授一般来自于国内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或者是国外与华大基因有合作关系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他们主要是给创新班学生就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做学术报告。一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并不固定只有一个。

教材:在华大基因的集中授课并没有固定的教材。通过访课堂教学,每次课一般上2小时。每门课的学时并不固定,一般是30~50个学时不等,但随着联合培养机制的成熟,华工—华大创新班的课程也开始愈加系统化和规范化。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课程不只是对创新班的学生开设,其他高校来华大基因的学生,甚至是华大基因的员工同样可以参加课堂学习。

(2)研讨会和讲座。华大基因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顶尖科研机构都有项目的合作,这为华工—华大创新班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接受世界先进教育和参与国际前沿研究项目的机会。创新班的学生每周都要参加华大基因召开的研讨会,在这个研讨会上,每周都会有项目组中的1~2个负责人和专家针对目前生物领域中最前沿、最新的信息作报告。创新班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参与到华大基因的讲座,与其他著名大学的教授、生物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院士、企业家进行面对面的探讨与交流。研究发现,这种研讨会(seminar)与讲座一般都要比高校举办的类似研讨会与讲座的“含金量”要高,因为高校的大型学术交流往往难以与这些大师开展充分而有深度的交流与对话,而在华大基因却有机会与他们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甚至可以通过小型的研讨会、电子邮件往来答疑解惑。这种开放的学术氛围、开阔的学术眼界对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程度都是一种熏陶。

2.3.3 项目实践

华大基因的“项目实践”为有志于攀登科研高峰的优秀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为拔尖创新人才创造了一个真实的项目环境,有助于学生直接接触学科研究前沿,激发其创新潜质。华工—华大创新班的学生一进入华大基因学习就会被分到不同的项目组,进入的项目组不同,学习的知识在专业性方面也就有所不同。这种学习与在学校实验室的学习过程有两点区别:其一,在学校实验室开展的实验主要是验证性操作实验,而在华大基因更多的是做实验分析、项目信息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其二,在学校的学习一般是遵循先完整学完领域

中国高校科技

期间也会有小的项目讨论和作业,结课考核既有课程论文、报告,也有闭卷考试。考试一般开放性的题目比较多,有的课程还需要提交课程笔记。被访谈的华工—华大创新班学生普遍认为评价过程比起学校要严格许多,一次考核不及格需要重考,大部分同学都曾有一门课程要考两三次的经历。

项目组评价:项目组内的考核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研究工作的进度、组内表现的考核,这主要是由项目组组长和技术导师来负责;另一方面,是学生在组内研究阶段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从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大赛参与等方面进行考核。

3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际成效

3.1高水平研究成果

2009年8月,华工—华大创新班学生邵浩靖在Science杂志上署名发表了名为《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解释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的论文;同年12月,罗锐邦和金鑫又分别作为第一作者和署名作者在Nature分刊上发表了《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的论文。2010年3月,李俊桦、谢寅龙作为署名作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作为Nature封面故事发表。在“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生命科学创新学院”成立至今,已培养出了50多名博士以及80多名硕士,有多名本科在读学生在华大基因成为重大项目负责人或自主科研项目负责人,申报专利发明20项及软件著作权27项,其中有13名学生作为第一作者或者署名作者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奇迹”。2012年10月7日,2009级本科生龚剑辉、区敏、张俊杰三位同学,凭借“酵母人工细胞器YAO #1.0”课题,在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BioBricks基金会主办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ing Machine Competition,简称iGEM)亚洲赛区比赛中斩获金牌。

3.2校内课程体系实现了优化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总结华工—华大创新班经验,优化课程体系,目前在校内开发了“十大综合系列实验”课程。打破以往传统实验课学生只能了解实验的某一环节或仅仅验证某一实验结果的教学模式。“十大综合系列实验”课程面向全院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搭建了良好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连贯性地掌握实验的全过程。

(3)鼓励新教师开设选修课。华工—华大创新班的实施推动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调整教师队伍,吸纳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年轻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并鼓励这些新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开设新的课程。学院将这部分新课程作为选修课放入网上课程库,供学生自由选择。超过15人选择的课程将被作为学院选修课程开设出来。

3.3搭建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培养出一批优秀毕业生

华工—华大创新班学生面向华南理工大学所有理工类专业二年级本科生选拔,每届控制在30~40人,总量在120~150名,本硕博连读学生数不少于学生总数的2/3,大三就在华大基因进行学习。依托华大基因领先的数据产出分析平台和众多大型科研项目优势,创新班的学生在华工—华大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下,均较好地完成了知识的积累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并逐渐成长为具有良好科研素养与学术研究能力的综合型创新人才。一部分在华工—华大创新班学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毕业后留在华大基因继续科学研究,现已成长为华大基因的重要成员。如华南理工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生李俊桦已经被任命为华大基因研究院香港分院科技第一负责人;2011届本科毕业生罗锐邦被任命为“跨组学科技领导与技术小组-核心技术中心生物信息核心技术实验室”第二负责人,等等。

4 小结

华工—华大创新班的联合培养模式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面向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全新的师资队伍、全方位革新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组成以及制定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等有效措施,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在广泛考察调研、深刻设计规划的基础上,于2012年正式部署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 ”),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要求改变以往思路与模式,实现高校创新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协同创新内涵,由高校牵头形成平级协同,自下而上地建立扎实有效的协同创新体,实现明显的协同增效,成为“2011计划”实施的重点与难点。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简称“两校一所”),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世界物理学前沿和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量子物质研究重大创新任务,建立的协同创新

体。作为培育组建“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亲历者,我们在此分享在贯彻教育部“2011计划”实施精神、把握协同创新内涵、培育组建“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过程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希望为“2011计划”的顺利推动起到积极作用。

1 协同创新方向选取和总体实施思路

量子物质研究是21世纪上半叶物理学最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对我国能否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引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随着精密实验技术和材料制备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水平的日益深入,拓扑序的实验验证、高温超导机理的探索、新型高温超导体系的发现等量子物质研究问题已成为物理学中最有活力并最富有重大科学发现机遇的几个关键问题。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深入认识有可能导致新型功能

“两校一所”共同培育“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谢心澄 庄怀玢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如何准确把握协同创新内涵,由高校牵头形成平级协同,自下而上地建立扎实有效的协同

创新体,实现明显的协同增效,是“2011计划”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组建“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科学前沿 体制机制改革

 关键词:摘 要:建了全新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供了指导和参考。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三位一体图

附件1: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图 57

附件2:专业培养方案结构图 58

附件3:素质拓展培养方案结构图 59

附件4 人才培养体系学分制构成表 专业培养方案学分总数:170—180 素质拓展方案学分数:8 附件6 山东理工大学 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规范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的认定、考核和授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素质拓展活动,构建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特制定本办法。 60

第二章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目标和原则 第二条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目标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素质拓展活动,达到提高素质,锻炼能力,完善人格的目的,努力实现学校“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条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制订的原则 (一)育人为本的原则。把育人作为素质拓展方案的根本,通过方案的实施,发挥各类素质拓展活动的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发展性原则。素质拓展方案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力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素质拓展活动,使学生的各种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三)指导性原则。通过实施素质拓展方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四)自主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平等和自由地参加学校各项素质拓展活动。 第三章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的基本内容 第四条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由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两部分构成。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包括校园文化活动、专题教育活动、文化名人报告、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读书活动、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申报专利和音乐、美术、艺术设计、文艺作品竞赛。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学科和科技竞赛、参加技能培训、参加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劳动锻炼、科技发明与制作、独立申报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社团活动、设计性研究性试验项目和各种专业、技能等级(水平)证书。 第五条素质拓展学分共设8个必修学分,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8个素质拓展学分方能申请毕业,其中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4学分,读书活动2学分,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2学分。 第六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参与各类素质拓展活动。 第四章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的实施 第七条素质拓展方案由校团委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实验与国有资产管理处以及各学院(教学部)参与实施。 第八条素质拓展方案中的学分认定项目。学分认定项目为按照一定程序,可以授予学分的各类素质拓展活动,第四条中所列举的素质拓展活动均为学分认定项目。 (一)校团委负责确定学分认定项目,并具体负责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读书活动等学分认定项目的组织实施; (二)各学院(部)开展的大学生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专题教育活动等,经校团委审核批准后可作为学分认定项目组织实施; (三)学校各相关部门可参与学分认定项目的申报和认定。 第九条素质拓展学分获得的依据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学分认定项目,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61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均于热议“谁是下壹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壹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能够于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壹个培养周期,于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壹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于《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壹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壹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壹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壹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壹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

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壹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壹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和国际竞争、能够于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壹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于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研究和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和,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于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俩种主要的途径。 壹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壹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壹过程,不仅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基于校企合作的_三位一体_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邓明阳 (南通航运学院,江苏南通 226010) 摘要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南通航运学院建立并实施“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 式。该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实施“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施“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建立考评反馈体系和校企合作文件及专项基金,保障“双导师制”的落实。 关键词 校企合作;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0-0057-03 No.20,2013 Vol.34 General No.726 2013年第20期 第34卷总726期 职业技术教育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3-06-22 作者简介:邓明阳(1982-),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南通航运学院讲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世界各国公认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本文结合南通航运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实践,探讨如何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有效实施“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 )最早 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1]。“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首推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由校、企分别实施,并受职业 教育法保障,课程大纲由国家、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成本由学校(国家)、企业共同分担,学生以学徒身份与企业签订合同,考核由企业方(国家行业协会统一考核)完成[2]。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导师制”)是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借鉴英国“导师制”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创立的。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配备两位导师——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实行“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施“教学做”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政校企”三方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长效驱动机制为保障。 二、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背景和条件 校企合作需要政校企三方共同参与、协调联动。南通航运学院以市场需求、行业需要来设计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三层合作、三方共建、互利多赢”的办学体制,通过校企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将校企合作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企业也在合作过程中长期受益。 学院主要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交流、教学改革三 57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范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内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的内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经管学院构建三位一体学生思政工作体系

经管学院构建三位一体学生思政工作体系 供稿人:经管学院发布日期:2011/08/16 点击数: 创新思政工作体系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和需求。为了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满足学校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有力地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经管学院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政工作体系,现将实施三年来的做法和成效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抓手,因材施教、分类教育,创建高校基层院系学生思政工作体系 大学生群体由学生党员群体、以团员为主体的入党积极分子群体和其他普通大学生群体组成。针对高校基层院系的这种特点,大学生思政工作系统的创建应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和抓手,对以上三个构成群体实施分类教育,将学生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为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抓手,做到以先进带动后进,达到分类教育、整体提高的目的。 (一)以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各环节为抓手,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 具体措施包括: 1.加强党支部建设,开展组织生活系列学习,搞好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了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党支部建在班上的目标。 2.在党员教育管理环节,实行“三个一”制度,党员的教育管理要与年度综合评定挂钩。对学生党员严格要求,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模范和带头作用。具体包括一是每学期学院党委举办一次党团支部书记党务业务培训。二是要求发展对象每学期参加一次学院举办的重大活动。三是要求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在预备期一年内有挂科现象不予以按期转正。年度综合评定名次与上年度的综合评定名次下降幅度超过30%者,根据党内相关法规,预备党员延长预备期半年,正式党员由学院党委安排政治辅导员或党支部书记对其进行劝诫谈话,以始终确保党员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 3.在党员发展环节,实行党建工作领导小组集体审核制度,严格把关,提高学生党员质量。总体原则是新发展的学生党员综合评定名次在班级前十名,一学年内不得有挂科现象。通过此项制度,对学院浓厚学风和良好班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导向标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党建工作成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 4.坚持正面引导和强化反面教育相结合,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近三年来,我院先后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党团支部书记代表,先后到延安、韶山、井冈山、西安、西柏坡、白庄村、焦南监狱、河南煤化赵固一矿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和大型骨干企业参观考察。 (二)对以团员为主体的入党积极分子群体严格要求,奖优罚劣,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特色教育巡礼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航空乘务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离校就被用人单位定购一空,动漫创意专业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演艺传媒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大型社会演出博彩众多……诸如此类关于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新闻不断出现,各种媒体聚焦争相报道。经过十年的办学发展,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现今已有八届毕业生,向国家输送了上万名人才,遍及长三角地区和周边各地,成为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主力军,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动手能力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用人单位在评价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学子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培养的这种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前不久,学院03级校友返校,也都感言江影教学模式得法、毕业后好就业、工作上手快。而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就业之所以得到用人单位和校友们的一致好评,则正是源自于学院独创的特色育人模式。 特色理念:顺时应势谋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也必然发生一场根本性变革。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高校,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积极向实践学习,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利用民办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自主的优越性,在能力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上作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一套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中国最具特色专科院校。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亲临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授予“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殊荣。 特色教学:专业门类凸亮点 学院秉承“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依据能力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把培养“集导编演管能力于一体的演艺人才”、培养“集采编播制能力于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集语言形体礼仪服务规范于一体的航空旅游人才”、培养“集创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_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1期 12 刘智运,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刘智运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 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改革势在必行。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方向,其核心就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今天,在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21世纪,对人才素质及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走出一条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着理念、内容、制度、技术等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这四方面下工夫。高校必须在深刻认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深入思考,制订出适合学校发展且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方案,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使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 二、明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也是大学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始于目标,也终于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

构建“三位一体”职业院校建设体系新探

构建“三位一体”职业院校建设体系新探 发表时间:2010-03-10T14:21:08.51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2月上旬刊供稿作者:彭志明 [导读]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彭志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打造精品课程为主体、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的三位一体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体系,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精品课程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0 引言 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财政部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打造精品课程,力求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够使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示范及辐射作用。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先进理念与正确认识”是先导,“系统规划与重点建设”是关键,“科学组织与有效管理”是保障。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体系,它虽然主要用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但它的基本思想和管理原则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很多院校已采用。把ISO9000系列标准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并使之溶为一体,是一个全新课题。因为它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带来两大突破、两个提高、两个促进。两个突破:一是思想理念的突破,引入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新的管理理念;二是管理模式上的突破,它要求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诸多方面按照国际标准运作。两个提高:一是提高了管理水平,职业院校应用质量管理体系能促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助于形成基础架构,并在持续改进过程中不断改善管理,提高质量,规范学校管理。二是提高了教学质量,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预防和纠正管理过程中的不合格,能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以确保持续的改进和发展。两个促进:一是促进了管理人员提高基本管理素质。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了系统学、信息学和控制学的理论思想,蕴含了预防、监督和自我改进的科学管理机制,要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管理人员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素质;二是促进了规范管理,按ISO9000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的管理原则,控制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非常重要。因此,学校从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与考核、教学检查与评估等各个环节建立文件化的程序,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对重点环节进行监控。这些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示范性院校、建设精品课程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新的管理模式,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打造精品课程为主体、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三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1 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示范院校提高全面质量的有力保证 要成功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各校应贯彻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要求,“应重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维护稳定,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保障措施在于领导作用、创新管理机制,实行规范化、文件化管理。要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示范院校建设中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使示范校真正成为“管理的模范”。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制定的国际标准,它强调领导作用,实现全员参与,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这种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能确保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的实现,也能促进示范院校建设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质量管理体系中三级文件即: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文件、记录表格等管理文件,为加强学院管理在软件上奠定了基础。按照ISO9001标准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文件、记录进行全面的规范、统一并完善,用先进、科学、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管理行为,记录管理过程,评价管理成效,可使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得到加强。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学院应该制定质量目标,并在相关层次得到分解和理解。在学院总质量目标体系下,每个部门、每位教职员工都知道大目标下自己的小目标是什么,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的自觉性。同时,ISO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对任何行为都要求有计划、有记录、有追溯、有监督。有效的过程控制方法和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将大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推动示范性院校全面质量的提高。 2 ISO9000管理体系,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保障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职业院校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采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把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质量、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先进理念和正确认识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集观念、师资、资源、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体系。ISO9000族标准特别强调“过程控制”和“过程方法”,要求组织将管理视为系列过程进行控制,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高职院校按ISO9000族标准,把相关质量要素有机而合理地体现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之中,确定各个过程的顺序和相互关系,确定各个过程的合理接口和职责权限,建立一套完整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遵照执行,可使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各关键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质量评价有明确的标准,从而规范学校的各种管理工作和质量评价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加大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促进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质量管理方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焦点(控制过程),两项要求(明确控制、落实职责)”。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精心酝酿而出台的一种改进组织整体绩效的运作模式,其内容中融合了许多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用这样的标准来规范我们的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能确保学院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方法,一流的管理。 3 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打造精品课程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品牌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展迅速放到质量提升上来,是国家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根本目标。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中,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点建设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