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绪论教案

绪论教案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通过自我介绍,联系新生来校后的一些事情、现象和感受,以情感的关切首先来营造一种轻松、温馨的课堂氛围。进入大学这段时间感觉如何?适应与否?

名人名言导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就那么几步。

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应该说在人生道路上已跨过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如何走好大学期间的每一步,是摆在每个学子面前的重要课题。能否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将关系到我们在大学三年的顺利成长。不能适应环境,其它的学习、成才就无从谈起。

问题的提出:作为新生在新奇兴奋之余,觉得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矛盾,有了许多不适,大学是什么,大学学习生活是什么,怎样学习,如何适应,学习为什么,成才的目标是什么,成长成才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怎样才不辱使命、不负父母期望?等等问题接踵而来。因此我们来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

我们先来讨论一个观点:有同学认为,在大学三年是为了混个文凭。你认同吗?

(全班讨论后小结:其实归根于对“什么是大学?”问题的理解,那么何为大学呢?)(一)什么是大学?

现代大学的概念,来自英文university,英问解释为A university is an institution where students study for degrees and where academic research is done。即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新联合体。1810年,威廉·冯·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将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并确立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原则,这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开端。

1810年以后,德国大学可以决定内部的事务,如研究、教学以及科研成果的鉴定等。大学校长由教授们“轮流坐庄”,只需经国家的批准认可。大学教授有任意的开课权,工资由国家支付,享受社会中上层的生活待遇。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自哈佛建校以来,一直是哈佛学生所信奉的做学问和做人准则。哈佛学院时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学校徽上面拉丁文“Veritas”,意为“真理”。

900年以后仍然能够在牛津大学校徽上看到其取自《圣经》的校训:“主照亮(启示)我(Dominus illuminatio mea)”,被印在一本展开的书上,周围环绕了3座皇冠。书代表了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启示则是获得知识与真理的方法,王冠则意味着大学教育的高贵与荣耀。

怀特海在《大学及功能》中谈到“大学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但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学承担了对人类文明的承继、对未知领域的求索和对人的培养。三者构成了一个整体,缺一不可。简而言之大学负有教学、研究、服务的职责,服务即是培养人。

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国立清华大学校刊》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并不是赎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蔡元培选集》

德国教育家洪堡说:“大学的真正成就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

我想大学对于我们来讲,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一种熏陶!

小贴士:百年中国大学变迁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创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制双重身份,既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延续,又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该校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16年:燕京大学成立。该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司徒雷登曾任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时被裁撤。

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复课该校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至1946年5月4日结束。

1952年:新北京大学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大,它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二)大学生活有哪些特点?

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学习要求的变化。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英国哲学家怀特海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重要任务。相对中学而言,学习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学习目的:由应试转变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内容:由基础知识的学习转变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方式:要我学——我要学,更多的靠自学学习,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家长的检查,也兴有密集的考试,因此我们自己要有学习计划,培养自学的习惯;

另外还要学会利用现代化的学习手段。

(2)生活环境的变化。

由熟人社会的交往转变为生人社会的交往。超脱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的旧模式。自主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重建自己的归属感和友谊范围。不把落后习俗带进高校。

离开父母、家庭的直接扶助,由以家庭为依托,变为独立参与学校集体生活。处于社会生活的断乳期。

更多的自由、自主、自立的机会,然而自由对于没有准备的人是痛苦的。

抽样调查表明:8%的新生入学2个月左右感到严重不适。

(3)社会活动的变化。

学生组织及其功能:学生正式集体、非正式集体、班级组织。强化参与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补充学校的各社团信息)

(三)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有人说,大学生活有什么不能适应的?未必。

案例《萧雷出家》:萧雷是上海一名大学生,可他仅在上海呆了半年,就要离开学校去出

家,而且希望到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面去修炼。他的同学感到他的想法太古怪,以为他心理出了毛病,于是将其情况汇报给了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医生约了他,通过心理测验及谈话,判断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在同学、辅导员、系里领导苦口婆心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学校不得不请来了他的父亲。父亲萧平贵是位农民,为了供养儿子上大学,已经欠了几千元的债。此次到上海,连衣服鞋子都是借别人的,因为他没有体面的服装。他听说儿子竟然想出家,差点被气死。对他这样的农民来说,儿子生病或者出交通事故死了,尚可以理解,但儿子要出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萧平贵一把鼻涕一把泪向儿子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希望儿子回心转意。然而,萧雷终于还是独自去了九华山。在他出家的前几天,他与心理医生有过几次深入的谈话。心理医生原本想劝他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后来也理解了他的想法。原来萧雷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度过,清泉、幽谷和清新的空气一直陪伴着他。而大上海车水马龙,噪声、污染的空气令他头昏脑胀,难以忍受。在不适应上海环境的同时,又看了一些佛教方面的书,于是萌发了到清凉世界过没有烦恼的生活的念头。萧雷在九华山生活了半年之后,发现出家人的生活与他想像中的生活仍有一定的距离,于是,他又决定结束独伴青灯古佛的生活,重新求学,到尘世中滚爬。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面对从中学到大学这种生活环境的转变不能适应,严重到走上极端。当然,这种情况很个别。但是,不少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感到程度不同的不适应,这是客观存在的。还有一个突出的方面是很多大学生不会理财,我们来看看这一报道:视频《大学一新生半月花光2000元》

还可能会有如下一些表现:

孤独感。所有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从不相识到相识需要一个过程,彼此理解更是需要较长时间。中学时代人际关系的好坏好象不是太重要,而现在是朝夕相处。许多同学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善于理解别人。甚至有个别同学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一些矛盾和冲突。

失望感。进大学前,许多同学对大学了解少,往往凭着想象,把大学描绘得过于理想化,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发现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有一位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汪辉,他原来想象中的北大是: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学生关系非常融洽,老师非常好(用了三个非常,够理想主义的),甚至认为两个人住一个房间,宿舍全天候供应热水。反正就像天堂一样。后来发现都不是这样。感到特别失望。

自卑感。A.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经济困难,条件不好,花钱没有其他同学、特别是没有城市学生大方而随意;B.除了学习之外,农村学生没有什么特常,而城市学生能歌善舞;

C.有些学生在中学时是学习尖子,老师称赞,家长夸奖,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人才荟萃,高手林立,学习上的优势削弱甚至消失,由过去的“鹤立鸡群”,现在成了平凡之辈。上述这些原因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容易导致自卑。

被动感。由于对学校环境、规则、运作缺乏了解,有的同学还是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大学生活,因而显得处处被动。例如,有的同学早上起不了床,因为过去都是父母提醒;有的同学不能安排好日常开支与消费,以至于常为生活费倍添烦恼。过去凡事都有班主任安排好,现在什么都要靠自己,感到很不习惯。

空虚感。过去大家都目标明确,因而行动也有了方向,精神也比较充实。进入大学后,紧张过后难免会有松懈感,感到一下子没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失去了方向。上课以外的时

间感到无所事事,不知干什么,于是经常看电影,打拖拉、跳舞,玩游戏等,明知不该如此,却又控制不住。

总之,环境的改变容易使人产生种种心理,有这些心理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态度是,应当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环境,而不是抱怨,也不是逃避。

对大一新生而言,要适应大学生活,要做到:

1、首先是适应集体生活。

集体生活的优点一目了然:生活节律一致,易于协调;同龄人相处,易于沟通。存在的问题也较简单,主要的是生疏感。大家来自全国、全省各个地方,风俗习惯不同,个人爱好各异,脾气性格有别。如何相互适应、生活在一起呢?关键是要主动交往。交往总要有一方主动才能开始,有人在两周内能认识全班的同学,有的人在两个月后还与同学相见不相识,这都取决于人的主动性。主动地关心他人,给人一个微笑,得到的是数十个微笑。爱人者人恒爱之。

2、安排好个人生活。

来到不同城市求学,我们的视野开阔了,见识增多了。但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在美好中也会夹杂着丑恶现象,社会中也不都是好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是要注意防盗防骗,学会自我保护。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中,有的就专门骗纯洁的大学生,所以遇事要多留个心眼。二是要防止高消费。大城市生活着不同层次的人,有豪华、昂贵的娱乐消费场所,分外诱人,我们大学生不是自食其力者,应该保持朴素的生活,不要与人比吃比穿比阔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时美的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盲目赶时髦只能是东施效颦!要学会正确的“比”,要知道“比”什么才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大学生经济未独立,主要依靠父母、家人供养,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农村乡下,因此我们要体谅父母、家人的不易,父母为了供养我们上大学,他们在家里过着比我们更加艰苦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善于自律,勤俭节约,计划好自己的生活。要珍惜今天学习机会,发奋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和家人。

3.逐步树立新的形象

大学生应在新的环境中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新的形象。应客观估价自我,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努力按照成才目标塑造新形象。

总之要积极适应大学的生活,基本方向是:人格上自立、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觉、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育。”

(四)应该树立哪些新的学习理念?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大学学习方式由依赖老师转为学生自己主动安排学习。因此,新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方式”。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检查学习效果。在大学,上课时间少,自习时间多。由于大学里课堂讲授相对减少,自学时间大量增加。有的班级每天只上4节课,甚至有时出现一天只有2节课或无课现象。正如一位大学毕业生所云:“大学真是很自由,自由的让很多人感到空虚。这种没有约束的生活中让我们变得懒惰,让我们失去了奋斗的精神;也磨去了身上的“棱角”,变的世俗和经不住诱惑。”

2、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在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其它知识,以及人文社科知识。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型人才,活到老,学到老将成为一种时尚。大学生要珍惜大学美好时光,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为自己充电。即使毕业了,也只是告别母校,而不是告别学习。(ppt资料)

(五)应该培养怎样的学风?

所谓学风是指学习的风气,它包括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方法等内容。学风直接关系到能否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养成优良的学风,需在勤奋、严谨、求实和创新上下功夫。

1、勤奋。勤奋,永恒的学习秘诀,是走向成功的法宝。失败的原因五花八门,成功却无一不是勤奋的结晶。当然并不否认,不同的人存在智力上的先天差别,但勤奋可以滋补天生的不足,笨鸟先飞,未必成不了头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功。(华罗庚)”“勤劳征服一切(弗吉尔)”荀子在《劝学篇》中论述了勤与学的关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勤奋的人,不一定都能领略成功的喜悦,但其心灵却比任何人都充实。正如临川先生所云:“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以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教师、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首先,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

2、严谨。严谨就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严谨为学,诚信做人,是一个人走向胜利治之本,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在粗枝大叶,马马虎虎中得到真理。人是在严谨的治学和认真地为学中积累一点一滴知识,海纳百川,然后再仔细推敲,融会贯通,将技能再自身的实践中得以体现,慢慢地将知识融入到自身当中,用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从而实现之大飞跃。学问是当代大学生的本职工作,也是走向社会的基础。你们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现在为学之时的严谨之风将直接影响到将来你们在终极工作当中的工作态度和科研成就。因此,同学们严格要求自己,提倡严谨为学。如果没有了严谨,工作将会纰漏百出,弱不禁风。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最终一事无成。

3、求实。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永远保持一种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

4、创新。就是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李开复老师认为:大学生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即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经过大学,要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获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我们了解了大学生活的特点,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制定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为将来成功地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因此要设计“六有”大学生活。

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使命”,古指奉命出行,引伸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历史使命”,就是担负重大的历史任务和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有远大的目标和为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所谓继往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继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所谓开来, 就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逐步摆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状态,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百年的历史,它需要几代,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而重任自然落在一代代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身上。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1)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21世纪是“财富源于知识与技术”的崭新时代。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如果说20 世纪属于财富、属于物质资源的时代, 那么,21世纪是“财富源于知识与技术”的崭新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 知识经济将给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各种知识和知识体系均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投入的重要资本, 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成为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源。人才、思想文化、科技信息成为知识经济的三大要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1)超级大国单边主义的挑战。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瓦解,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出现。进入21世纪,多极化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有了新的发展。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自己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不仅在反恐和伊拉克战争等问题上采取了非友即敌的单边主义政策,而且美英政要近年来直接抨击多极化理论。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欧盟不断扩大,日本力图成为军事、政治大国,俄罗斯政局趋于稳定、经济发展加快,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多极化趋势势不可挡。目前,世界上各种力量发展不平衡,单极和多极的斗争还很激烈,多极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生产

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等构成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延伸。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们面临发达国家经济技术优势的压力,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挑战。由于发达国家的主导,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和水平进一步出现差异,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

(3)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关于贸易保护主义,薄熙来曾幽默地说道:“中国人民以巨大的勇气跃入了自由贸易的大海。但是,一些正在海里游泳的老运动员却日显疲惫,老想爬回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岸上来!”传统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主体一般是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国家,目的是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免受国外冲击,主要措施是以设置高关税为主的关税措施。当前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与以往有着不同的背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国经济增长强劲,日欧增长率下调,发展中国家同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率差距拉大,全球制造中心转移,新兴国家崛起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是:第一、实施主体是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第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目的包括保护国内夕阳产业、促进国内就业、牵制竞争对手等;第三、在具体政策中以更加隐蔽有效的非关税措施为主,包括:绿色环保标准、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歧视性的政府采购、差异性的国内消费政策、汇率变动等;第四、从严厉限制进口转向积极鼓励出口;第五、将贸易问题和政治问题挂钩;第六、保护范围扩大化: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范围由传统的货物贸易进一步拓展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的全部内容,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如联想集团的“LEGEND”商标美国已注册,“同仁堂”成药、“狗不理”包子在日本被抢注,“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红塔山”香烟在印尼被抢注,使我国许多名牌产品在这些地区丧失商标使用权,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4)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境外势力一直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遏制或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和他们不喜欢的国家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敌对势力,一直把民族问题作为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突破口。长期以来,国际敌对势力一直将民族、宗教、人权问题与国家外交紧密挂钩,在国际人权领域,不断打出“人权牌”、“西藏牌”、“宗教牌”等来牵制我国,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引发民族冲突。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不断挑起矛盾、制造事端,对我社会稳定危害极大。当前,对我国影响和威胁最大的主要是达赖集团和“东突”组织。目前盘踞着50多个“东突”分裂组织,他们虽然组织系统不同,但政治目标一致,即分裂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在西藏,达赖集团借举办奥运圣火传递之机搞恶劣的破坏事件。

3)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二)明确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做人的问题是大学理想问题的基础,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认为,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的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由此可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已成为人类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新理念,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谓立身,是指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做人的价值标准,进而具备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能够将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积累的智慧精神、价值理想、品格情操等精神财富内化于身心,能够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义务。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北师大校长钟秉林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总体质量要求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二、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第四、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3、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现代医学人才必备的身体素质。没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时代要求大学生要有健康成熟的心态,积极向上、热情地做事是健康的心态;自信、永不言弃的信念是健康的心态;包容一切的宽广胸怀也是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心态,是大学学业和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

4、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断言:“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一致的能动状态的转变中,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蔡元培先生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美育。”在人的“知”、“情”、“意”三重心理结构中,情感是知觉和意志之间的桥梁,是完成完美人格的动力环节。康德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

(三)塑造高职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他们的崭新形象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外在需要,是他们的内在需要,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中国青年的示范和表率。

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爱因斯坦:“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应以“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

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具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 把握正确的方法论 , 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创新学习是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首先,要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学习中去,大胆开拓,敢于突破,获得新知识;其次,要把知识与创造有机结合,把知识内化变成能力;再次,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逐步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司马光:“才者 , 德之资也 ; 德者 , 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当代大学生要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只有用德来统帅才, 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的学术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发展中的中国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 , 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 , 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中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案例: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在上海青年“今天我怎样成长”主题活动“青年与世界”专题讲座中寄语青年:既要重新认识中华文化,一个民族的崛起,最深刻的原因,还有在文化里寻找,没有比忘记自己的根更为可怕的了;同时我们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报效中华同时造福世界,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在国际比赛中,当中国的冰上双人滑运动员跌倒后,重新站起来参赛,外国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而我国年轻运动员看到外国运动员滑雪比赛失误却幸灾乐祸。这种小家子气很难有大发展。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有世界眼光。

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知行统一是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的。当代大学生应言行一致,踏实做事,使自己的道德人格不断完善。

案例: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隶文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过: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当代大学生想在任何领域获得成果,必须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言行一致,脚踏踏地做事这便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关键。

三、为什么要学习《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和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本课程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顺应世界对人

才培养潮流的需要。我们来看一则案例和一份资料:

案例《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涉嫌诈骗》:在父母和亲戚们的眼中,刘雪梅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考上大学后,父母省吃俭用,每月供给她五、六百元的生活费。但她仍在2003年将近一年内,利用帮三姨的女儿找工作、帮四姨夫买房子等借口,共骗取亲戚们金钱高达42万元。刘用这些钱购买房子和男朋友同居,还购买家具和高档生活用品,频繁更换手机,经常开着车出入大商场和高档酒店。案发后,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她说都是为了男朋友,并还说,“人人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你穿好的,吃好的,而我只能过中等家庭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她诈骗的原因!刘的父母和亲戚都为她说情,不愿再告。然而,刘雪梅因涉嫌诈骗罪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资料:各国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新加坡政府把它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另外两个基础是能力教育和双语教育),使之具有战略地位。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

美国以培养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的“国民精神”,以及对国家履行义务的“责任公民”作为教育目标,努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形成包括爱国教育、法制教育、文明市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内的目标体系。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如规定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前两年必须学好文化基础课,并把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作为必修基础课。

英国以“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奉献精神,以及勇敢、诚实、无私的优良品质,树立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信念。

德国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

日本素来提倡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目的,使学生成为热爱真理与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近期修改的教育目标又增加了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丰富道德心灵和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的内容。日本东京大学设有教养学科,进行跨学科教育和科学研究,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素养。教养学科的共同课包括东洋思想、人类行动学、民族学、现代科学论、社会哲学、法学和政治学理论等。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加有必要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