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教无类 教无定法(参考)

有教无类 教无定法(参考)

有教无类 教无定法(参考)
有教无类 教无定法(参考)

有教无类教无定法

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教学比武听课后感

3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听了四位骨干的课,感触颇深。

这次活动安排的是《社戏》第一课时的教学,四位骨干教师上的是相同的内容,但教学过程大相径庭,进而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对欣赏文学作品而言是真理,但如果用来形容语文课堂教学,我看就未必恰当。不可否定,教无定法,只要能够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并不重要,“条条大道通罗马”,殊途而同归。

但问题是不同的教法应针对不同的群体而言的,也就是说,教师教法上的差异性应建立在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之上的,朱熹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当在同一所学校,平行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限的情况下,教法上的巨大差异对语文教学而言是好还是坏,是祸还是福,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一个好的教师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又是很难的。

教有方法,法无定法,学无止境,境有佳境。教要有法是指教学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它具有一定的法则。符合一定的原理。教无定法是指具体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笔者就《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面进行了以下三方面尝试:第一,运用实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第二,巧用漫画教学,理解抽象概念;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提升知识技能。为新课程改革从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的转换提供了操作平台,初步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互动兴趣概念技能

教有方法,法无定法,学无止境,境有佳境。教要有法是指教学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它具有一定的法则;教无定法是指具体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为此,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只能把教材作为一种学习材料,应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的教育资源。通过师生互动,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并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面进行了如下尝试:

二流教师教书,一流教师教人

马朝宏:您所理解的“理想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和高效课堂有怎样的关系?

卢志文:“新教育实验”提出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

心灵对话的舞台;理想课堂应该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理想课堂应该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理想课堂,首先是高效课堂,但高效只是理想课堂的价值取向之一。效果显著、效率很高的课堂不一定是理想课堂,理想课堂一定是效果显著、效率很高的课堂。

马朝宏:您认为,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卢志文:好课应当有如下特征: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以为此乃好课的不二标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好课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开与达的统一,是严与爱的统一,是导与牵的统一。朱永新先生提出理想课堂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可以作为好课的具体指标。

马朝宏:理想课堂某种程度上彻底改变了师生关系,应如何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卢志文: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理想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理想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理想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传统课堂中,教师依“教案”组织教学;理想课堂中,没有“教案”,只有“学案”,师生围绕“学案”共同探究问题。最好的“教案”就是“学案”;传统课堂中,教师抱着学生走,或者牵着学生走;理想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搀扶着一起走;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背桶人”,学生是“敞口杯”;理想课堂中,师生都是“挖井人”。传统课堂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一对多”;理想课堂中,信息传递方式多元,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

马朝宏:理想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和角色定位,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卢志文: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教师是导游不是领导,要引导学生自助旅游,不是领着学生沿固定线路参观;教师是导演不是演员,要在幕后策划,指导学生去展示,将学生置于聚光灯下,不是自己霸占讲台说长篇评书;教师是朋友,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学习的伙伴,教师不是裁判兼

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教师是服务生,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将姿态降低,心胸放大;教师不是挂在墙上的圣人像,等着学子们来膜拜。这种角色转变让我们寻找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模式:实践—反思模式;最简捷的方法:开放课堂;最有效途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

马朝宏:好教师的标准又是什么?

卢志文:“教师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好教师就是那些给学生满分、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的教师。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课堂上的好教师,就是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

具体而言:在内容上,目标定位精准;在时间上,机会把握精明;在位置上,结构安排精巧;在方法上,手段选择精致;在感受上,配合对位精确。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好教师的能耐体现在“抓住麻筋”,“捏得要害”,“恰到好处”。既有准度,又有速度、力度。好教师应能够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唯其如此,学生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

面学”。唯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由主演变导演,由经验变科研,由现成变生成,由师长变学长,由教者变学者。

“教无定法”——提高无止境

“课有定则”——底线有保障

马朝宏: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有人批评模式限制了教师的课堂发挥。您认为教学需要模式吗?

卢志文:需要。模式就是结构。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的道理。

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制于教师的个体因素,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专业技能的强弱、经验积累的丰欠,以及备课的充分与仓促、现场的掌控与把握、练习的频率与难度,甚至情绪的饱满与低落、态度的严厉与温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结构的作用在于“保底”。通过结构,可以对复杂的课堂变量进行适度控制,保证基本质量的稳定实现。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发挥;稳定的质量,需要结构来保障。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需要模式,艺术不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仅有模式肯定不够,但没有模式肯定不行。

马朝宏:那么,我们常说的“教无定法”又如何理解呢?

卢志文:这句话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单独抽取出“教无定法”这一句话,会有很强的误导性。就像练习书法,“写无定法”这句话本身并不错,但一个初学者如果简单地理解“写无定法”,便会误入歧途。

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定法”,是一个漫长的境界提升的过程。书法家信笔挥毫,龙飞凤舞,写无定法,是因为他走过了一丝不苟、法度谨严的“入帖”过程,走过了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的“出帖”过程,走过了总结提炼、感悟提升的“创造”过程。如果一开始学书法,就信马由缰地随手涂鸦,那是永远也成不了书法家的。

“无定法”,不是“没有法”,更不是“不用法”,而是“不拘成法”,可以“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法”。这才是“教无定法”的真正含义。

马朝宏:“课堂模式”与“教无定法”是否矛盾?

卢志文:两者并无矛盾。“无定法”是以“有法”做基础的。这个“法”,就是已经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正确的方式方

法。这些方式方法或者这些方式方法的组合,被结构化,并且稳定下来,就是“模式”。

教无定法,并非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并不排斥“课有定则”。

马朝宏:如何将“教无定法”与“课有定则”统一?

卢志文:由于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课堂上灵活机智地选用不同教法实现教学收益的最大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教学过程被赋予较多的个人化色彩,教无定法也是这个意思。

显然,在这样一个认识背景下,教师素质成了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事实也是如此。但问题是,教师素质的提升永远是一个处于向理想目标迈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永远都会存在一大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素质还不够高的教师,从事着实际教学。

很显然,通过提升教师个体素质来保障教学质量,虽然方向正确,但仅有这个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少数优秀遮蔽了多数平庸,个别好课的精彩遮蔽了整体课堂效益低下的现实。这个时候,课有定则的“模式”便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教无定法”——提高无止境;“课有定则”——底线有保障。

“艺术”成了我们对教学内在规律“无知”和“无所作为”的遮羞布

马朝宏:既然教学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属性,您能详细说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卢志文:我认为课堂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或者说首先是技术,终究是艺术。课堂教学从技术开始,走向艺术境界,以技术做基础,以艺术为巅峰。必须说明的是,任何技术都是以科学做基础的,是科学的应用。这个问题探讨的是教学的属性是科学还是艺术。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不同的活动方式,代表两个极。人类更多的活动方式,在这两个极之间。

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我们加入这几个个词:技术、技能和技艺。显然,“技术”,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更靠近科学;而“技艺”,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更靠近艺术。

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和技术是可以重复的,艺术不能。技术可以通过规范的训练而掌握,艺术不能。经过严格而规范的训练,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操作流程去操作,都能驾驭某台机床,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然而,你让宋祖英的老师按照同样的课程和培养路径去操作,也绝然不可能把另外一个人培养成第二个宋祖英。

可见,把教学过程定位在技术层面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另一个错误才是真正致命的——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和对教学研究的深度不够,人们更容易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这使得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科学成分、技术成分、技能成分被遮蔽。以艺术为借口,我们掩盖了自己太多的“无知”和“无所作为”。

马朝宏:您对教学艺术持否定态度吗?

卢志文:我不否认教学艺术的存在。和其他人一样,我对很多名师的教学艺术同样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我知道,正是人们对教学艺术的过分推崇和不当理解,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因为,越是艺术化的东西,就越个性化,越情景化,就越不容易被学习,越不容易被掌握。“激动”之后无“行动”,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于是,在现实当中,我们看到了另一幅图景——越来越少的名师,在越来越少的课例上,展示着越来越艺术化的课堂表演;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上,进行着越来越机械化的课堂操练。

教学的艺术性被过分强调,和人们对教学艺术理解上的偏差,已经导致实际教学出现了严重问题。

马朝宏:您认为人们对教学艺术的理解,有哪些偏差?

卢志文:首先,无视教学艺术的科学基础、实践基础,将教学艺术神秘化,是这种偏差最主要的方面。

教学艺术是教学技术、技能、技艺在实践中的发挥、创造和升华。教学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和依据的。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

此外,这种偏差的另一个方面,是把教学过程中很多属于方法、技术、技能、技艺层面的东西,拔高为艺术。

翻开各类谈教学的书籍或文章,到处都可以看到诸如“导入的艺术”、“点拨的艺术”、“板书的艺术”、“评价的艺术”,其实,文中介绍的内容基本上都属于技术、技能、技艺的层面,根本谈不上艺术。

“艺术”,成了我们对教学内在规律探索不够、掌握不多的遮羞布。

抓课堂结构就是抓根本

马朝宏:教育、教学、课堂等学校教育中的许多概念,在理想课堂背景下,可能还需要重新澄清和“命名”,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卢志文:前已述及,传统课堂的“教案”已经历了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此外,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词也引起了人们的重新思考:教室,将从“讲堂”变为“学堂”;教学,将从“教师教,学生学”,变成“教师教会学生学”;教材,不再是“教的材料”,而是“学的素材”。重命名的背后是理念的更新、师生关系的调整。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尊重人、发展人、解放人。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我是化学教师,我一般不说“我是教化学的”,我总说:“我是用化学教学生的”。

马朝宏:您认为,一校之长,在学校课改中起怎样的作用,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卢志文:中国教育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凡重大改革,往往发生、源起于经济落后、地域偏远、生死悬于一线的薄弱学校。穷则思变。其实,不光是教育改革,其他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变革,也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改革都是被“逼出来”的。

其实,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唯有一个不变的,那就是变化本身。因此,主动变革,应该是校长的常规课题,而

不是应急措施。一流的学校,创造变化;二流的学校,顺应变化;三流的学校,被动变化;末流的学校,顽固不化。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无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改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的角色。问题的关键在于:校长如何把自己的改革意愿变为团队的意愿,把自己的担当变为团队的担当?在改革的过程中,校长要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要有胸怀——权力下放;要有担当——责任上移。

马朝宏:杜郎口对您的最大启发是什么?您怎样理解和提炼杜郎口课改的精髓?对于贵校而言,杜郎口课改最大的借鉴意义在哪里?

卢志文:国家的新课改从课程开发角度切入,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从“六大行动”入手,每项改革都有其独特的推进方式。杜郎口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给我们的启发很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抓结构就是抓根本。把教育的“底线”和“理想”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那些来自学校的、学科的、教师的、班级的、同伴的,乃至家庭的“不确定的偶然因素”,有了“确定的必然的”归属。杜郎口至少让我们懂得: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是最简朴的,教育也是如此。

马朝宏: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您又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

卢志文:翔宇课堂变革的源头不在今天,它始终伴随着翔宇,并推动着翔宇。早期的“两项改革”:“基础教案”和“基础作业纸”,是翔宇支撑课堂行走的“两条腿”。在大规模高速扩张时,成为与时俱进突破质量瓶颈的核心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学校质量始终跟进着规模增长,并最终实现质量发展走在规模增长之前。但教育者的眼光更多的会落在考试成绩之外,落在教育的不足之中,尽管教育本身就是遗憾的事业,但责任和良知会让我们思考:努力没有极限,优秀没有止境!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哪一个质量又是可以放弃的呢?孩子、老师、家长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就是我们的信心。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即便倒下,头,也会“向着明亮那方”!

学生眼中的“理想课堂”

课改像一阵清新的春风,使整个校园焕发了无限活力。昔日沉闷的课堂如今已变得热闹非凡,开始还有些羞涩的同学们如今都练就了一副好架势,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神采飞扬。大家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知识的海洋中任意畅游。大家不再是厌学、惧学、死学,而是乐学、向学、善学。

——宝应中学高二(17)班张竹

在新的课改模式下,全班同学对各学科的学习更加深入,表述能力也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不停地学习、锻炼,同学们在讲台上的紧张程度明显下降,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也在课改中得到了指正,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宝应中学高一(2)班顾悦自我在宝中第一次接触这种全新的课堂模式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半学期了,但最初的那种激动仍难以忘怀。它不仅让我们学得更加主动,更加自信,而且让我们变得更爱学习,更会学习。它激发了我们学习的探究欲,调动了我们的思维,提高自我展现的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让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已习惯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鼓励评价也越来越多,老师们在评价我们时增加了鼓励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现在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是值得我们信任的课堂。

——宝应中学高一(3)徐小雨欣赏于台上同学的思维敏捷,敬佩于台下同学的勇敢质疑。所有的才思在此时聚集融会,每个人的思路如大道般不断延伸交汇。这是生命的狂欢,这是知识的超市。这就是我们的课堂!

置身于课堂之中,感受着轻松愉悦的氛围,体悟着各种思维的精妙,我不禁感叹:“课改真好!”。

仍记得从小学到初中的课堂模式,“标准”与“规矩”限制着我们,思维单一,内容枯燥,我们总是被动地接受。如今,我们自己学,大家帮着学,学习就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关键时刻老师精准地点拨,更让我们拨云见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思维愈加活跃,连表达能力也都大大改善,我想这对我们的未来大有裨益。感受着课改的美好,我坚信在宝中的课堂上,我们一定能实现自我的飞越!

——宝应中学高一(32)班沈甜【木人石心语】棠湖中学“三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通过课前“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课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课后“反思升华拓展问题”,“先学后导、内化延展”,最终形成了“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特色。课前三段——学生主动生成问题。通过独立预习、个别指导、铺垫课堂的准备,学生在《学与导》的引领下,在学科自习课中进行结构化预习,在学科自习课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教师给予学生清晰的目标,给予“学困生”以最大的关心辅导,这是转化“学困生”的最好时机。课中三段——师生互动解决问题。通过创境设问、互动解疑、归纳拓展等环节,教师以“五导”(激情、活动、思维、训练、延伸)体现自身的主导作用;以活动为载体,激活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五动”

(眼、耳、脑、手、口)的主体作用,解决学生“为何学”、“如何学”、“学何用”这三个问题。课后三段——反思升华拓展问题。通过作业巩固、复习记忆、测评迁移,学生课后作业增强理解,复习归纳形成知识网络,按照心理学中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进行记忆,通过考试检测并巩固学习效果

教无定法

黄曙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个杂家,我认为杂在:第一,教材杂。它内容涉及面广,体裁多种,风格多样等。第二,学生杂。他们,思想性格各异,知识水平不齐。

面对这杂的情况,语文教师的教法也很有必要“杂”些,通过这些“杂”的教法,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有所得。

牵一发而动全身

各种课文几乎都存在着可“动全身”的“一发”,教师必须首先抓住这“一发”而且启发学生找到这“一发”。“牵”之使“全身动”,师生才能在课文涉及的范围内左右驰骋,深入浅出。这“一发”,在一些课文中往往是些能直接、明确、强烈地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同语或句子。例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标题中的“善于”就可以抓住,围绕它提出一系列问题,诸如“能不能…善于?建设?”“怎么才算作…善于?建设?”“为什么在1978年要提出这个问题?”

这些问题一解决,全文的问题就解决了。其它如《荷塘月色》开篇的“心里颇不宁静”,《拿来主义》中的“…拿来主义?者全不是这样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改造”,《过秦论》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等,都可以当作可“动全身”的“一发”。对于这些,平时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加以强调。对某篇适合这种教法的课文,师生一齐找“一发”,一齐“牵”住它,最后使“全身”动起来。这样,教得活泼,学得主动,才有所得。

给学生一把疱丁刀

疱丁解牛所用刀,19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为什么?就因为庖丁能善于“以无厚入有间”,能游刃有余。我们处理教材,也可以来个疱丁解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下功夫找到课文的“有间”处,“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地去下刀,摸清楚它的框架结构,是可以将它解剖的,而且也会像庖丁那样每每踌躇满志。我们必须将这把刀交给学生,让他们尽快地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如对唐搜的《琐忆》,我们就可以引发学生从作者所引鲁迅两句诗上作文章。“横眉俯首”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人格”的全部内涵就在这篇文章的两大块中,两大块之间泾渭分明,这一“刀”就在这儿下。而后再去考虑两大块内容的顺序和学诗句顺序为什么不一致等问题,牋对课文的钻研就可以深入一步了。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中,明显有“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两大内容,“基础学科”又有“根本的”和“一般的”之分,“根本的”和“一般的”又各有组成部分,这篇文章的“有间”处很多,我们依次下刀,便可理清楚“天地生化”对“数理”的依赖关系了,古文名篇《师说》、《石钟山记》等都有这样的“有间”处,只要我们瞅准,下刀,便可游刃有余。

当好导演

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个好导演。教材中选有不少戏剧段子,我们不妨导演一下,让学生当演员演一下。先物色好演员,再给他们说戏,让他们上戏、投入,这戏是可以演好的。以《白毛

女》为例,对入选的几个“演员”让他们认真读本子,针对初中学生的情况,对他们一一提出要求,鼓励他们大胆、认真地去演。学生演戏场面不大,观众不少,道具简单,情感逼真,效果很好,通过演戏,理解了课文,受到了教育,还可以丰富、活跃当前中学生的校园生活。其它如《龙须沟》、《霞雨》、《威尼斯商人》,甚至《窦娥冤》也可以演。把这种教材来个形象化、立体化,同样是一种很好的教法。

教无定法。教师只要吃透教材,因文而异,就可以让各种类型、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既打基储又提高能力的目的。

目前,我们的大部分课堂仍使用着“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同步教学方式及其变种(在同步课堂教学中盲目地加一些互动、合作内容的经验性的教学改革),科学的“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的教学方式还没得到有效地学习、实施,课堂不能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生负担过重,学生优质(综合)素质教育仍然落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仍无法实现。我们的课堂改革为何没有突破、仍涛声依旧呢?现提出一些原因,对博友交流时提出的有价值的原因,我将署其名而续列文中。

一、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没有得到真正的更新,不明白同步教学方式(班级授课制,也称以同步教学为主的旧教育体制)是一种落后低效的教学方式,用它进行教学就如同用旧机器去提高生产率一样,必然会出现高耗低效、师生负担过重的结果;不明白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本质区别、教学方式结构决定功能、教学改革关键是要进行教学方式结构的改革、只有用现代教学方式才能进行现代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错误地认为不变革旧的教学方式及其体制,只要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管理,也能“条条道路通罗马”,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仍然用陈旧的同步教学方式(班级授课制)及其变种进行着课堂教学(新课程教学);不明白同步教学及其变种用填鸭式、“一刀切”和盲目互动的教学形式,以教代学(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教的速度代替全班学生学的速度,以教师教的过程代替全班学生学的过程),学生不能在自己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不到有效培养,德育和体育也受到了影响;不明白同步教学及其变种是实现不了现代教学目标的。

三、受陈旧的教育思想和同步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影响,把使用近代社会的同步教学看成是天经地义的,认为“教师是怎样教我的,我就怎样教学生;别人是怎样教的,我就怎样教”。不清楚同步教学的弊端和科学的现代教学方式的优势,不敢进行教学改革,怕教学改革风险大、苦累多,名义上是“怕影响教学质量”,实际是因循守旧,不敢作为。

四、不变革陈旧的同步教学方式结构,而是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和同步教学的弊端对同步教学进行修修补补的经验性的教学改革,在同步教学中盲目地标签式地加一些师生互动、合作的内容,教学方式没有发生质变、仍保留着同步教学的弊端。

五、没抓住新课改教学目标与同步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与教学方式的同步化”)这一主要矛盾进行教学改革,不是在变革旧的教学方式、创立和实施现代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而是对同步教学修修

补补,在搞课外兴趣小组、补课、教学竞赛、强化旧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使教学改革抓了芝麻、丢掉了西瓜。

六、受各种同步教学变种方式的影响,分不清什么是科学的现代教学方式,什么是同步教学方式的变种。而把对同步教学进行修修补补的做法当作是现代教学改革,造成了谬种流传、以讹传讹、贻误一方、难以自拔的局面。

七、盲目地崇洋媚外,大量地进口外国的教材和教改课题,错误地认为在教改上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而不明白(不相信)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教学过程”和《异步教育学》已经构建和创立了科学的教学方式;不明白科学的现代教学方式既不在美国、俄国,更不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而在中国;不明白外国的教改课题也都是在对同步教学进行修修补补、没有突破,用它进行教学改革,只能浪费国家、学校和师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我们的教学改革走入歧途和误区。

八、教育部门领导对现代教学方式缺乏学习、研究和引领教师去认真实施,只满足于提一些新、旧教育观念,用办学的理念和新教材的要求、建议来代替新课程教学操作系统;满足于制定严格的教学制度,用强化教学管理,来代替对科学教学方式的寻找和实施。

九、一些领导对自己在任期内的政绩考虑得多,而对带领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有效地减轻师生的过重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虑得少,用“封闭式”、“军事化”等违背教学规律的方法进行

教学管理,盲目地认为“不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只要强化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照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难能学习和运用到科学的现代教学方式,面对新教材只得“穿新鞋走老路”。

十、面对成绩差异很大的学习群体,“教师教得好、学生就能学得好”和“以教定学”的教学观念仍占统治地位,“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因材施教(导)”、“教学方式一定要符合学情”的教学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和运用。

十一、学习、宣传严重滞后,新课改的“教学过程”和“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学”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得到广泛地宣传,还没有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方向和人们辨别新旧教学方式的标准或试

金石。

十二、硬件还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很多领导(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与能力难以适应新课程要求……在科学的现代教学方式、质量评价制度等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之时就仓促上马!!此次课程改革本身就是浮躁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很多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大突破、仍涛声依旧这一结果!!-----远日点教育群落

十三、教学改革不能实现期望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有些理念过于超前,没有实现与教师的发展同步,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从相对论角度讲是教师的观念滞后导致了课堂教学改革理念的超前;二是受习惯势力的影响,更新观念首先要克服惯性,及时转轨,转轨不当往往造成教育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理性;三是教师功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工作室很有幸能请来郑州师范学院的黄光老师给我们做培训,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许许多多的感触。众所周知,个性教育源远流长。在我国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重要的、发展的,具有巨大潜能的、鲜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教育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虽然因为客观条件的各种限制,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制定一套特有的教学体系,但请不要随意将每个孩子都用同一套方式去评比。也许只是孩子某一次闪光,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让孩子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 1 我们平时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培养什么人”到“如何培养人”。“育人为本”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是学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群体与整体的发展,更应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把孩子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给孩子相对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做到“因人而异与因材施教”。基于以上思考,学校以个性教育研究与实践为依托,在深入分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实际和试图把握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力图使学校教育由“片面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力求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校具体的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和育人途径进行研究和实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育人质量、满足不同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为学生创造适应其发展的教育。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发表时间:2017-03-24T10:07:57.0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3期作者:徐佳 [导读] 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人才,顺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职《客房服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技能。——针对“9+3”学生改进《客房服务》项目教学法 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610072 摘要:项目教学法目前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藏区“9+3”学生的特点,《客房服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活动中对原有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探索性的改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9+3”免费教育客房服务 一、引言 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人才,顺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职《客房服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而项目教学法将《客房服务》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模块,进而细分为数个教学项目,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并在酒店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 二、改进的必要性 1.“9+3”学生的特殊性。(1)专业知识匮乏,对行业不了解。在党的关怀和国家大力投入下,学校招收的“9+3”学生大多在初中学校接受的教育内容已经很大程度上和内地学生同步,但受教育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普遍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不同,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酒店专业知识的基础。(2)基础参差不齐,能力相差较大。“9+3”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和教育水平存在差异,使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差甚远,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与内地学生无差异甚至更加优异,基础差的学生不会书写汉字甚至不能听懂汉语。(3)自尊心极强,容易消极厌倦。“9+3”学生自尊心极强,在课堂上有疑问不愿及时提出问题,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当堂课程的掌握情况,导致不能当堂吸收,极易造成丧失信心、学习兴趣下降、消极厌倦甚至抵触放弃的心理。 2.《客房服务》项目教学法的操作有一定难度。(1)项目教学法对于学生能力有所要求。笔者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酒店客房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客房服务工作为主线,将客房工作流程划分成5大项目。客房的教学活动以项目展开,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就感,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自身的接受能力、专业基础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相对于零基础的“9+3”藏区学生实施具有相当的难度。(2)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授课水平有所要求。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师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 三、调整方法 1.整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按照学以致用、强化技能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对《客房服务》课程原有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将部分理论性强的项目调整为易上手、易操作的项目目标,将大量操作技能知识融入项目教学中,并将考核重点放在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上。 2.细化教学内容。将原有教学项目细化,增加实践操作课时,充分考虑由于文化语言上的差异,藏区学生在知识及技能要点的理解上存在的困难。笔者单独为“9+3”班级准备相关项目化教学资料,包括编写单独的课时教案、校本教材、项目教学任务书,将总项目细分为子项目,从而让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 3.优化教学方法。在妥善解决项目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时,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单向灌输式传授的教学方法改为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互动式主动学习过程。因此,除了课堂常规教学外,积极安排“9+3”藏区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实习,使他们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4.改进教学评价。在《客房服务》课程的教学评价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内容,教师进行评定及检验,提高了对完成质量、使用技能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技能掌握上存在的不足。 四、改革启示 1.注意学生特点是开展教学的基础。“9+3”学生来自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相对于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他们更喜欢亲自动手去尝试,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且藏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因此在项目子任务中,合理分配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一个教学项目,以最终检验的综合结果来评定个人成绩,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示范与讲解是影响技能操作形成的主要因素,“9+3”藏区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具备了较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对教师的示范及教学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影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予以重视,而且要关注藏区学生完整的技能形成情况。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帆针对“9+3”学生改进《车床加工技术》模块化教学[J].当代职业教育,2011,(11),28-30。 [3]郭群探索藏区“9+3”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J].当代职业教育,2012,(9),51-54。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思辨与内因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以及和形成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因素探讨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并说明这种不公平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并尝试着总结归纳出实现教育我国教育公平策略。 【关键字】教育公平机会均等不公平现象因素策略 1、前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都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我国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成为其主要问题,而教育不公平是制约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开幕式上致词:“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在就任后第一次面对媒体与大众时强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当今我国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底怎么来看待教育公平,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反应在那些方面,同时形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因素到底又有哪些,最后面对这些要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又应该有着什么现实选择呢? 2、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思想的提出最早成文提出是柏拉图,而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18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教育公平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1]。 教育公平的内涵反应在两个方面,受教育权利均等与受教育机会均等。其中前者主要是反应在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及前的一段长期时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每个公民具有享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现在教育公平方面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具体的教育公平有着三层内容,分别是: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和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要理性来看待教育公平,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念要在创新中联系实际。首先要认识到教育公平不等与教育平等以及平均主义,“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有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而“公正”包含了公平和正义,但核心价值是正义[2]。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均等主义,不是人人都一样,用一个模型来塑造人才。而是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但是内容不同的机会。其次教育公平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公平,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同时,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和谐社会思想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第三,要认识到教育公平是动态发展的公平[3],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

“有教无类”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12581353.html, “有教无类”之我见 作者:骆成 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22期 [摘要]研究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依据,梳理自古至今对于“有教无类”的各种见解,并阐述了“有教无类”的深层含义,以及对我国当前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120-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经过2500多年的考验,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认可。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孔子的“爱人”教育主张,也是孔子对于教育涵义的理解。因此,对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当今,已经有很多文章是讨论和研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有教无类”的解释和阐发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依然有一些研究者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故而对于“有教无类”的详细解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有教无类的依据——性相近,习相远也 首先,孔子虽然在《季氏篇》中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但却从未说过任何人是“生而知之者”,包括他自己敬仰的尧、舜以及周公等。其次,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在《述而篇》中说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矣”。最后,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性相近,习相远也”的思想主张,意思就是人的性情生下来是互相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渐渐出现了差距。除了在《阳货篇》中直接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也”,在《里仁篇》中的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还有《公治长篇》中的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这都表达了孔子的一种后天决定论的思想。 这里我们要注意孔子说的是“性相近”而非“性相同”,孔子在认识到“性相近”的同时,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在《论语》中,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篇》)另外一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这都反映了孔子对于人性不同点的认识。但是,有许多学者硬将这些语句说成是孔子等级尊卑思想的表现,这种看法明显是牵强和站不住脚的。 二、“有教无类”的各种见解 既然人性相近,差距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这样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和实践来获得良好发展的可能,因此孔子在《卫灵公篇》提出了自己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对于“有教无类”思想的见解自古都有很多。汉代马融:“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宋代刑昺:“此章言教人之法也。类为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宋代朱熹:“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放牛班的春天》是由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一步关于音乐和教育的影片。影片主人公马修,曾是一位音乐教师,失业后,在一所儿童管教所担任老师一职。“儿童管教所”,乍一看来,这是一所问题少年堆积的学校,是让任何老师都头痛的地方。在马修来之前,这里是以监狱的风格进行教育的。孩子们一旦犯错,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严厉的处罚。物极必反,在这样的管教下,孩子们就像不断被驯服的洪水猛兽,只有在被监视的情况下才能安静下来,否则一定会翻天。 马修入职伊始,孩子么会顽皮的在黑板上画他的形象漫画,大声喧哗,调皮,使出浑身解数来愚弄老师。马修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惩罚他,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包容他,原谅他们。由于晚上他和孩子们住在学校,有更多的时间了解他们,他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唱歌,也很会唱歌,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音乐好似能够给人们插上一双翅膀,让孩子们尽情的享受愉悦和自由。他曾今是一位音乐教师,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组建一直优秀的合唱队,所以他悉心的辨别出每个孩子的音域,分配不同的音乐的和声,唯一一个唱歌走调的孩子他也没有放弃——做了指挥!学生们在训练的过程中非常积极,有了乐趣和学习的方向,孩子们逐渐变乖了,和老师的关系愈发亲密了。 整个班级,由原来桀骜不驯的劣童,变成了懂礼貌的天使。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在这所管教所的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学生一直都没有变,然而最后他们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因为马修老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洞察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用运动来与教育比照是很贴切的。运动项目有好多种,就拿球类来说,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等,但每一个运动员只需要掌握这一门运动,并将之做到极致就可以了,如果让擅长足球的运动员去打篮球,其结果可想而知。同样,把握住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在其优势的一方面着重进行引导和挖掘,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教育思想上,以“仁”为基础,重视人的价值;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多数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对于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丰富人才结构,发展大众化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充分证明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正是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的终身教育转变,从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向满足多数学生的教育需要转变;正确处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个体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因此,也可以把“有教无类”理解为孔子大众化教育的主张。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普及中等教育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虽然不能上升到“普及教育”的高度,但已有了这种思想的萌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中等教育的结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普遍关注。我国的中等教育过早的职业化或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比例不合理,将很难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最终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中等教育来说,职业技术教育要办,普通高中的比例要回升,甚至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有步骤分地区地普及高中教育也已成为必然,使中等教育逐步走向“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广泛,年龄不同,智力有别,性格、志向不同,但孔子却能较为深入、全面地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并对他们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汲取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精华,对本是人格平等的学生施以同样的爱心,对个性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施以有差异的教育。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的不同的性

我对名师的看法

我对名师的看法 名师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优秀的道德品行、深厚良好的人文素养,应该是教育事业的热爱者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随物欲而横流,不被名利所支配,杜绝学术之腐败,远离世俗之浮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严谨治学,匡正学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每一个学生,以高尚的师德风范感召学生。 名师应当以三尺讲台为根基。教师的正业是教学,其社会贡献不限于自己著书立说,更为深远和重大的价值则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学生发展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本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发自内心的爱学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名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能铺垫出学校丰厚的底蕴。名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通过课堂内的讲授与课外指导为学生授业解惑,引领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 名师应该是一个引领者,他能尽最大的能力发挥它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领一个德馨业精的教学团队。名师是一种规范、一种责任、一种追求。 我喜欢这种说法——作为教师,如果你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在

这人心中你就是名师;如果你影响了一群人的一生,在这群人的眼里你就是名师。名师可以影响的,是一个人的一生、一群人的一生,甚至,可以影响几代人。 一个教师,也许你什么名声什么名誉也没有,但如果你教过的学生几十年后还记得你,觉得你影响着、导引着他的一生,你就是名师! 这是我对名师的看法。

因材施教,需教师低下身子

因材施教,需教师低下身子 廖开兵 因材施教,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学习能力的强弱、以及其自身素质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可是这一耳熟能详基本方法和原则,在我们面临中职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时,由于我们的美好愿望和过高的期望值,往往被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偏离、忘却,想当然的制定不切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和预期的目标,揠苗助长,收效甚微,教学不能相长,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实际上是由于教学理想与学生现实之间产生的巨大落差,由此而生的对学生的抱怨与失望;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成功感,丧失信心,产生厌学、抵触、逆反心理。下面一个案例警醒我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老师需要做些什么。 为了参加四川省2016—2017年度中职学生“物联网技术运用于维护”技能大赛,我分别征询了19级电子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两个班的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的意见,精心挑选了三个品学兼优学生组成团队,单独训练备赛。有些理论知识要记忆,我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布置了”少量”的识记知识点,并强调必须完成,我要检查他们的背诵情况。结果时间到了,经我检查,无一人达标。我当时生气了,批评指责他们没有用功努力;他们无辜的说没有。无赖之余,我只有现场叫他们

一点点的背。结果我信服了他们,否定了自己的判断,我真冤枉他们了:简单的一句话,他们确实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背诵记住,我只好调整策略,采取短平快的方式,一个一个知识点的过关,通过不懈努力,才使他们圆满完成了记忆任务。 我的“充裕”和“少量”,对学生来说确实“不足”和“太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相信自己对他们是“优生”的判断,“高看”了他们,从而“因材施教”的布置了学习任务。受这件事的震撼,我重新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时,时时提醒自己要低下身子,降到学生的高度,提出让学生能够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例如在上《电工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电容器串联的内容时,我不仅分别对电容器串联的性质:如电荷关系、电压关系、容量关系,耐压关系做了归纳概括,而且针对每一性质分解了若干小点和细节,并从特殊到一般的设计了若干题型,提炼公式,马上给数据计算应用,数据要简单好算,因为很多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经过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在小步调,多节奏中上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没有低头不看黑板的人了,我提出的问题有人举手争先恐后的发言了,下次上课时居然还有人能记住上节课的内容。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上课内容不充实,费时间,教学任务完不成!可是这是学生的实际啊,毕竟若干个零相加还是等于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须做非零的累加才有意义。 中职学生有我们共知的学情特点: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

孔子的有教无类与教育公平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与教育公平 摘要: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超越时空意义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便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该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开教育公平之先河,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及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公平;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孔子的“有教无类” 有人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本意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不分年长与年幼的限制,只要本人愿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39章)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的意思是说:无论是谁都是可以受教育的。孔子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7章)意思是说只要你带上一些薄礼来拜师,我从来没有不教的。孔子本着从人出发,讲究“人道”,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否定了奴隶主贵族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极力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 [2]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也提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意矣”。由此可见,孔子在招收学生时是不分学生品行的好坏的,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可以使那些品行不好的学生向善,来求学的人一律招收,认为都是可教的。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还体现了在接受教育对象时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平等的思想。正如《论语义疏》中所说的:“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人乃有贵贱种类,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鄙庶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类,种类也。言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当代学者冯友兰先生言孔子“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受,一律教以种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3]是的,孔子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奴隶主贵族时代,却能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可谓是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发展。 二、“有教无类”思想与教育公平的异同点 (一)不同点:教育公平可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质量公平。[4]教育公平的底线是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在传统意义上教育中是指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接受足够教育的平等机会。建立免费的公立学校,就是实现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最好做法。[5]而孔子所提的“有教无类”的前提是:只要带着“束脩”来求学,谁都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可见求学是有一定条件的,再说当时的社会不是谁

我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看法

我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 13015014 陈猛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自尧舜禹开始,我想教育便已经出现,只是当时没有文字记录下来。最早的文字现在普遍认为是甲骨文。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出现过“教”的形态,可见我国的教育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有教无类”,到现在21世纪“科教兴国”的思想,我国教育的发展从未间断过。但是,21世纪的中国教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讲教育形态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目前我们国家这三种教育现状是什么样的? “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在大多数人眼中,“教师”这个职业被认为是最普遍的教育者。从我们刚步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教师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陪我们玩耍,教我们读书、认知。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师生佳话的美谈,比如孔子对座下弟子因材施教,还有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感动大家的老师,像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为救学生而自己致残的最美教师张丽莉,2014感动中国人物——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格桑德吉等等,好多好多。但是,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了。比如一些老师在班级给学生排座也不是按照个子的大小排座,而是看哪个学生送的“礼”多,或者将学习好的

学生放在眼睛底下继续严加看管,而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就放在班级后面,任其“自生自灭”。这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没什么,他们认为好学生就应该好好管、多管,而坏学生怎么管都是管不好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他们身上就是浪费时间。但是,我认为这已经严重背离了学校教育的根本意图。 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不就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么?现代学校很多不是也将“有教无类”作为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么?但是,有的学校、老师的想法已经全都变了,他们为了更高的升学率,为了更高的优秀率,早已放弃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只要他们上课不吵不闹,不影响老师讲课,不打扰别人学习,就不会干预他们上课干什么,随你怎么玩,任你怎么睡。“有教无类”似乎只是一个传说,早已抛在脑后。所以好学生更好,坏学生更坏。我想,之所以出现坏学生,也是因为老师对他们的放纵才导致他们变坏的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高傲的称号,不知道在当代社会还有多少老师配得上它。况且,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那么多关于教师令人惊悚的新闻,平顶山幼儿园园长性侵儿童“小草莓”、海南万宁“校长带女同学开房”,还有最近网上流传的教授诱奸女大学生等等,我只想弱弱地问一句,“校长们,老师们,你们这么屌,其他人怎么看你们,你们造么?而且,现在我国学校的教育,我认为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校为了自己的荣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迫学生们放下自己的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死读书,读死书,其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升学、升学。中国的教育现状不就是这样么,小学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的心得体会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的心得体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今天我们工作室有幸请来黄光老师给我们做培训,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的诸多感慨,继而引申开去,所得确实与原先的理想或者设想既有冲突又有契合,不吐不快。从教学中所遇到的事情谈起,继而说到做一个怎么样的老师。教育实践与曾经想象中的很多东西,譬如自主学习有太多的不契合之处,惭愧的是我并没有太多的教育设想,最大的设想就是“无为而治”,关于无为而治,引发了我们的强烈感慨,学生太重要了。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无为而治,什么样的学生必须有为。其实研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班级管理的影响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课题。无为而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还有兵家的斗智斗勇。说回到正题上,我们总是希望以后自己

带的学生既乖巧又聪慧最好还能勤奋踏实。但是怎么可能有那么完美的学生在等着我们,即使有个别也不可能是全部。就算是我们自己,在我们做初中生的时候又能做到多少?义务教育有很多学生注定是没有选择的,或不够聪慧或调皮顽劣或性格乖张,这就必然牵扯到一个问题:因材施教。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教育。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会有一些特殊待遇或者说是区别对待。但是孔夫子又要求我们要有教无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究竟如何才能寻找到一个契合点? 从理论上或者说学理上来说,我已经找到了他们的统一性。有教无类可以从对学生本性上去认识,对待每个学生,一视同仁,我想更侧重于德育方面;因材施教大概更多的侧重于智育上或者性格上,十指尚有长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与个性趋向。听起来似乎是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江西省会昌中学文沐生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春秋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其中两条教育思想。我想关于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及方法的论述与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我虽为教育门中人,但以目前的阅历,着实想不出这里面还有什么新鲜花样。因此,我只能对此作一综述。既为综述,那么文章的很多观点当然已是先前学者、圣贤讲透了的。我在这里只是略微谈谈我的一些我的所见所闻罢了。文章先从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出发,谈了孔子的理想及教育成就,接着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涵义与关系,最后再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 为何要谈“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因为任何正确言论(或真理)的提出都有与其提出人的阅历及时代背景相关。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僻内乱,从他父亲开始,迁至鲁国定居。他的父亲叔梁纥,是当时有名的武士,曾经立过两次有名的战功。在其六十六岁时,娶颜征在为妻,即孔子的母亲。孔子诞生于鲁国境内尼丘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取名为丘,字仲尼。然而,尼丘山并没有给孔子及家庭带来安宁的生活,孔子三岁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从此,由母亲颜征在携孔子在鲁国过着相依为命而清苦的生活。家道中落,生活贫贱,因此孔子在同龄孩子中显得有些早熟,同时也因此而无法享有贵族一般的受教育权利。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形成冷酷、孤僻的性格,反而让他成为勤奋好学、关爱苍生,提倡仁爱及受后世景仰的至圣先师。孔子是好学的,他所拥有的知识与道理,几乎都是通过自学而来,同时也学无常师,只要看到、听到谁有他不知道的知识,都虚心向他请教,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孔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他三十岁时,已成为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即所谓“三十而立”!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周朝天子地位衰落,已不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先有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接着,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从此,周王室衰微。从前是周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这便逐渐形成春秋诸侯争霸的战乱局面,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及楚庄王先后成伯。即使是周天子也派代表,甚至是亲自参加会盟,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 孔子的理想及教育成就 孔子的最大理想是希望在政治领域有所作为,希望成为“武王之周公”,次之亦

《有教无类》修订学案

《有教无类》修订学案 《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出和实践. 学。 ”, ”这 类”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论语·乡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马匹是当时的主要运载和耕作工具,历史上有"匹马束丝"换五名奴隶的记载。马厩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伤人没有,既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 三、思想分析。 刚才我们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既是学生不分资质,也是一个教育效果的表示。第一层的意

思,不仅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想法。也贯彻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第二层意思,有教的目的是为了无类。那么,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这种“类”的区分,在教学上就要有类,一堆学生吃大锅饭,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饿死,度量小的撑死,怎么无类呢?那就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原文】 子贡曰:“子贡曰:“ ,对吧?” ”这一循序渐进。 、【原文】 子路问:“子曰:“‘闻斯行之’ 懂了。同一个问题,怎么会有两种答案呢?所以他对孔子说:“赤也惑,敢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就是冉有。由,就是子路。退,就是退缩。兼人,就是勇为。冉有这个人,大约比较瞻前顾后,因此孔子鼓励他勇往直前。子路这个人,则胆大妄为,因此孔子告诫他不要听风就是雨。孔子的因材施教,这条记载就是证明。 四、课后思考:从课文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途径是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方法有几种?第二课时 一、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 “因材施教”。那么,孔子是通过哪些途径因材施教,教什么,效果又怎么样呢?

师德与教育公平.pdf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一书中,有一段关于医德的著名论述,题为“大医精诚”,在文中,孙思邈提出了医生的行为准则“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于前来求治的病人要一视同仁,“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医生要把病人当作亲人一般,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出诊时要不避路途的艰难险阻,不顾自身的饥渴劳累,“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难、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做功夫行迹之心。”做到了这些的医生,孙思邈认为“可为苍生大医”,若反其道而行之,则被孙思邈痛斥为“含灵巨贼”。 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我理解作为一个医生能成为“大医”者,首先是他的德行,也就是对病人的一视同仁,医者父母心,视患者为亲骨肉。由此联想到我们教师,作为“大师”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成为“大师”,最大的师德应该是教育公平。人们对医生的期望值很高,因为这关系到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权是平等的;同样,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值也很高,因为这关乎孩子的一生,人的受教育权也是平等的。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使教育及于平民;新中国的宪法更赋予了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然而,我们身边有些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教育丧失了公平。 第一,趋炎附势。对家长当官的学生另眼相看,倍加关爱。中国多年形成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有些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花名册,看学生家长是干什么的,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嫌贫爱富。“启发式教学”,暗示学生请客、送礼。如今是商品经济社会,过去是越穷越光荣,现在是谁受穷谁狗熊。现如今,哪个地方都有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父辈的钱财泽被子女,买来了老师对其孩子的特殊照顾。 第三,等价交换。遇事找学生觉得理直气壮。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在商品交换时很公平。但是,当它被泛化到师生关系中,你就会发现敢情这个原则很龌龊。师生关系应该是很圣洁的,道家都讲“施恩莫图报”,作为教师更不该借师生之谊拉关系、走后门。 第四,以貌取人。对看着顺眼的学生有事也没事,对看不上眼的没事找事。孔老夫子也承认“食色,性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书先生不是道学先生,但是,如果以学生的相貌美不美作为自己施教的标准,那就不妥了。中学生语录里边不是有这一条嘛:“为什么男老师总好提问漂亮女生?”学生对此是有看法的。当然,极个别的“禽兽教师”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之一在于教育的公平与否。搞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过去高校招生少时,高中教学是以能否考得上大学为标准,为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服务;现在,高校扩招了,但是,同样有三六九等,不是还有本一、本二、本三之分吗?仍然可以为少数人服务。只要观念不转变,还会穿新鞋走老路。而素质教育是什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概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放在第一位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公平之心。

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作业6 有教无类

课时作业6 有教无类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起. 予者商也 起:站起来。 B .弃而违. 之 违:违反。 C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类推。 D .由也兼人,故退. 之 退:退后。 【解析】 A 项应为“启发”;B 项应为“离开”;D 项应为使动用法,使……后退。 【★答案★】 C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故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 B.????? 告诸.往而知来者投诸.渤海之尾 C.????? 其. 斯之谓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 皆出于此乎 D.????? 三已.之,无愠色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解析】 A 项,连词,表承接,就。B 项,兼词,之于。C 项,副词,表猜测,大概。D 项,动词,罢免/语气词,了。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也退,故进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中军置酒饮归客 ④既东封郑 ⑤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⑥既来之,则安之 ⑦必先苦其心志 ⑧越国以鄙远 ⑨齐威王欲将孙膑 ⑩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 .①②③⑤/④⑧⑨/⑥⑦⑩ B .②③⑤/①④⑨/⑥⑦⑧⑩ C .①②③⑤/④⑥⑧⑨/⑦⑩ D .①④⑤/②⑥⑨/③⑦⑧⑩ 【解析】 ①②③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⑧⑨是名词作动词;⑥⑦⑩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A 4.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 ④起予者商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②均为宾语前置句,③④均为判断句。 【★答案★】 A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B.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C.思而不学则殆. D.求也退,故进.之 【解析】D项“进”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B、C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答案★】 D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中人 ..以上,可以语上也 B.至于 ..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C.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D.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解析】A项“中人”在句中指“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B项“至于”在句中指“到了”;D项“不说”在句中指“不喜欢”。 【★答案★】 C 7.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语上也;__________________,不可以语上也。 (2)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5)__________________,富而无骄,何如? (6)如切如磋,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人以上中人以下(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以思无益不如学也(4)学而不思则罔(5)贫而无谄(6)如琢如磨 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1题。 (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