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说课稿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说课稿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说课稿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说课稿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淮南第28中学万其兵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Ⅰ第四章的第一节。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及说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2.内容分析

(1).教材第一部分就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了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

(2).教材的第二部分,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变入手,图文结合,阐明了在内外力作用的参与下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全课教材的小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 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C 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D 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A 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B 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B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二说学情

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很多东西需要老师仔细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地理这门学科,由于中考不考,他们学的就差基础薄弱,而到了高中阶段地理又难,导致我们的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极不浓厚。

三.说教学法

1.读图分析

2.多媒体课件

3.学生绘图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先预习本节书内容,并要找出喜马拉雅山、夏威夷群岛、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珠江三角洲、我国西北地区等的地貌形态的特征。

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沧海桑田”的典故,并让学生观看一组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地表有着不同的形态,而且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然后设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地发生变化,引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新课:

(一).内力作用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一些地表各种形态的图片,上课时请各位同学对自己所找的图片解释其形成原因,寻找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然后教师从力量来源、表现形式、主要作用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教学。

设问:

①同学们展示的是一组千姿百态的地表图片,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请分别说出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从何而来?

(地球内部的热能——内力作用、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

请同学们解释喜马拉雅山、夏威夷群岛、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珠江三角洲、我国西北地区等的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观看动画:喜马拉雅山、火山爆发.地震

设问:

②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的爆发属于什么作用?其成因有何不同?表现形式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影响?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速度慢、岩浆活动——速度快、(变质作用)形成巨大山脉、填造了新陆地)

③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为什么?(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岩浆活动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特点)?怎样影响?

2.活动:P70

3.归纳总结: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以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珠江三角洲地貌的形成、我国西北地区地貌的形成入手,然后展示一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图片,让学生简单分析其成因,设问:

①是什么力量引起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的能量来自哪里?

(地表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③这四种外力作用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展示图表)

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⑤它们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

2.活动:P72给出一组图片,让学生分析是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3.归纳总结:

外力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平缓。

4.练习:

给出一组图片,判断形成地表形态的作用;给出一些常用词语,从地质学观点看,是否正确。

(三).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上的物质既不会多,也不会少,只会以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地球上,而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亦即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是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设问:

①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

观看动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②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名称?哪些环节是属于内力作

用?哪些环节是属于外力作用?

2.让学生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并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堂小结:板书小结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识别各种外力作用,解释其对地表的塑造方式; 3、辨认几种基本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 4、绘制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解读图片,绘制示意图,尝试通过图来理解地理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对身边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的习惯,欣赏各种营造力造就的奇特自然现象。 树立对自然的崇敬心理,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 1、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形式; 2、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方式;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要进入新的章节,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地理名词“地表形态” 那么,什么是地表形态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 活当中,我们是不是能看到许多美丽而且壮观的景象,比如说高山,大海, 草原,河流、、、、等等。那么,我们把这些能被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 的起伏状态就叫做地表形态了,也可以叫做地形或者是地貌。同学们可以看 一下68页,上面有介绍。那么地表形态是怎样被塑造的,塑造地表形态的 力量又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节的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课学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过渡] 同学们看标题,这一节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是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很多种,比如人类活动对地表形 态就有影响,人类推平山丘,填堆河谷、修造建筑等等,就使得原来的地表 形态发生了改变。但是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自然作用,也叫 做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地球上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 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力量来源不同又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接下来,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内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板书) [提问] 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请从语文的角度来讲解一下’内力作用’四个字的含义。 [讲解] (学生回答:从语文角度来说,内力作用应该就是内部力的力量起到的作用吧)恩,很好!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地理上的内力作用是怎么一回 事。 1、含义:由地球内部的力量引起的作用———内力作用 2、力量来源(板书) 从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中,我们已经得知,内力,就是内部力量!放咱们地 理中来讲呢~这个内部力量当然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而其力量来源呢, 就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力量叫做内 营力。这个能量是巨大的,如果大家比较关注时事就知道今年8月30日印 尼火山爆发吧,它就是受到内力作用的影响,当然,那只是一个很明显的表 现,还有一些内力作用进行的很慢,需要很长时间人们才会感觉的到就像案 例一中提到的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一样。需要几千万年的时间。 [讲解]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大家看书上,有哪些呢?(有学生回答: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 3、内力作用三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运动(板书) 很好!变质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岩石在不同于他产生时的环境下,他的成分,结构等往往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的关系,我们就叫做变质作用。 但是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内部,于是不能直接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而 岩浆作用呢,是指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或者是地壳上升到地表或是在接 近地表的途中发生的各种复杂变化的过程。所以岩浆作用只有在岩浆喷出地 表后地表后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只有地壳运动对地表的塑造最为重要。现在 我们就一起来看地壳远动。 4、地壳运动(板书) 由内营力所造成的地壳节后的改变,我们就叫做地壳运动。 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请同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质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板书】一、内力作用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2、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B.Ⅲ、Ⅳ C.Ⅰ、ⅢD.Ⅱ、Ⅳ 4、下列概念按内涵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B.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C.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D.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

5、关于形成①~④地景观的地质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①景观中的奇峰怪石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B.②景观中的地貌为风积地貌 C.③景观为早期受岩浆侵入影响变质的岩层,后抬升至地面形成 D.④景观为壮观的大峡谷,由岩层断裂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6、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A. A B. B C. C D. D 7、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沉积岩属于图中的() A.甲B.乙

C.丙D.丁 8、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和乙B.乙和丙 C.丙和丁D.甲和丙 9、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A. a图B. b图 C. c图D. d图 18、读下面的“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⑤②D.②①③④⑤ 19、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侵入岩B.喷出岩 C.变质岩D.沉积岩 20、根据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 a.长江三峡______b.楼兰古城______ c.天山一号冰川______ d.西北“魔鬼城”______ e.“鱼米之乡”______ f.“黄土高坡”______ (2)请用地质作用解释下列地貌景观的成因。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E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进一步给旅游参观者解说D图中①、②、③的具体名称。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以上六种地貌形成的能量都来自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某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板书】一、内力作用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本节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 第1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2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三、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如何体现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地表形

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 从以上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三节书中,都包含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这一条要求。但在每一节书中对这条标准的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 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在第一节的教学中不应该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教材第二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教材第三节则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使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使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升学生图解分析水平。 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自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协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的变迁。古人很早就理解到了这种海陆的变化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现代科考发现的“高山上面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根据的。 [问题]:那么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导致了地表形态发生改变?P69 [学生]:内力和外力作用 [总结过渡]: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有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外力作用概述 [承转过渡]:地质作用因为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山东赛区的比赛结束到贵州参赛启程只有短短 4 天时间,所以 山东赛区的课题与全国赛区的课题一致,而我在准备山东赛区比赛 的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依据的是山东的新课程标准(山东取消文理分科,高一学生的主要教学标准是合格性考试,依据则是省教科院对 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而该标准与贵州的课程标准差别比较大,而时间不允许我做颠覆性的改变,所以我给国赛送上一个山东新课 改背景下的地理课堂。 新课程标准对于整个地表形态专题的要求只有一句话: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主要是风力、流水、海浪 等外力作用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所以在老教材的基础上,本节课我选取了外力作用地貌作为设计的主体。 【目标引领】 新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主要表现形式。 2、能够识别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风力、流水、冰川、海浪) 3、认识流水地貌和风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学重难点】 1、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关系 2、认识流水地貌和风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课堂探究过程】 《导入新课》 以一名旅行爱好者的身份走进课堂,展示四幅典型外力作用地貌,险峻壮美的峡谷、广袤苍凉的大漠、沟壑纵横的黄土和瑰丽奇特的溶洞,引发学生对塑造地表形态的神奇力量的浓厚兴趣。 《探究过程》 一、风化过程 展示沙尘和山洪图片,引发学生对沙子来源的思考,并提出“沙子的前世是石头” 的观点,从而引出石头变沙子的过程(风化作用),视频介绍风化作用,最后介绍风化作用的最典型地貌—石蛋。 二、风力作用地貌 1、通过沙子与风的渊源引出风力作用,观看视频了解风沙一起又塑造了新的地貌; 2、“风吹沙实验”演示风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式和彼此关系; 3、观看两种典型风力侵蚀地貌图片,根据其景观的外在特点猜测其名称; 4、思考并整理风化与侵蚀的区别和联系 5、观看两种典型风力堆积地貌图片,根据其景观的外在特 点猜测其名称。三、流水作用地貌 1、流水作用实验: 实验器材:塑料箱、沙子、一瓶水实验目的:演示流水侵蚀、搬运和 堆积作用实验步骤:①将沙子堆成 小山。 ②将瓶中的水从山坡上方缓缓倒下。观察思考:①实验中反映了流水的哪种作用形式? 2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目标任务一览 情境导入任务导航 地貌千姿百态,它们是外力作用这个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基础上精心“雕刻”而成的。风蚀蘑菇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呢? 2019课标2019课标教学内容建议 Ⅰ-1.2运用示意 图,说明岩石圈物 质循环过程。 Ⅰ-1.3结合实 例,解释内、外力 因素对地表形态 变化的影响,并说 明人类活动与地 表形态的关系。 运用示意图 说明地壳内 物质循环过 程。 结合实例, 分析造成地 表形态变化 的内、外力 因素。 1.说出内、外力作用的 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举例说明流水、风力、 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 表形态的塑造。 3.说出组成岩石圈的三 大类岩石。 4.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 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过程。 内力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69~P70“内力作用”,完成下列问题。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1)地壳运动: 类别示意图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平行于地球 表面 水平位移和弯曲 变形 巨大的褶皱山脉、绵 长的断裂带 垂直运动垂直于地球 表面 隆起和凹陷 地势起伏变化、海陆 变迁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合作探究] 第①步:案例探究 (1)字母A、C两处地貌都是山,但成因不同。探讨A、C两处山成因的差异。 (2)列举图示信息反映出几种外力作用?数字4处地貌可能是哪个外力作用形成的? 提示(1)A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C由地壳垂直运动形成。 (2)冰川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流水作用(侵蚀、搬运、堆积)。流水堆积。 第②步:名师精讲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 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 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 原等地貌 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 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 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 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 夏威夷群岛、五大连 池 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中地理必修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理解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思维导图]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2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 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 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

2 拓展延伸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 (2) 岸山脉 (2018·九江月考)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箭头所示边界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运动活跃B.陆地区域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D.板块消亡边界 2.下列地表形态形成在此类边界处的有( ) A.喜马拉雅山B.日本群岛 C.马里亚纳海沟D.东非大裂谷 答案 1.A 2.D 考向一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判断 1.(2013·广东文综)如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B.地壳作用 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 答案 B 解析图片显示的是褶皱山地,四个选项中只有地壳作用会形成褶皱山地。 考向二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板块构造及其影响 2.(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

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 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答案 C 解析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 考点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读甲、乙、丙三幅图,回忆下列知识。 (1)图甲中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2)乙图是三角洲,其形成原因是流水沉积作用,多分布于河流入海口。丙图是风蚀蘑菇,其形成原因是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干旱地区。 (3)乙图所示的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最大。丙图表示的地貌,

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案例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高二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二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 点总结 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 特征。所有的地表形态都有海拔和地势.地表形态相似的大面积区域叫做地形区。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看一下高二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 【重点讲解】 1.影响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是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强调】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地表形态影响两者关系 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运动结果也相互渗透、叠加;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有主次;全球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使岩层隆起或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强调】挤压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张裂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而垂直运动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高二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成绩。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公开课教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沧海桑田的故事导入! 教师反问: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板书】一、内力作用 【自学指导1】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转折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板书】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启发提问】 (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 (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

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附练习及答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附练习及答案)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沧海桑田”之说是指( ) A.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 C.地壳变动 D.地球内部的热能 【答案】 C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能 B.重力能 C.潮汐能 D.地球内部的热能 【答案】 D

人教版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地表形态概念,熟记地貌五大类型; 2、充分理解塑造地表形态的内营力、外营力的作用过程,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3、读图理解并描述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 1、锻炼学生的读图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营力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1、理解内营力外营力的各自作用过程,两者关系 2、读图理解地球圈层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读图、对比联想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识】在本册课本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的内容,现在我来考核大家一下,看大家对知识掌握的怎样。 (师)我们第一张主要学习了什么? (生)行星地球 (师)对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那第二章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 (答)地球上的大气。 (问)第三章,我们把视野范围缩小,来研究了一下地球高空环境,大气的运动状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地球上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气候的变化。那第三章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内容呢? (答)地球上的水。

(问)对,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没有水的存在,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在这一章,我给大家介绍了水存在的各种形式及各种水体之间的循环过程。今天我们即将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那有没有那位同学能总结出这四章的知识安排有什么规律呢?有的同学就会发现,在学习这四章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范围在不断缩小。先从浩瀚无垠的宇宙,再到地球的高空大气,接而了解了地球上的水体运动,今天我们又要继续学习地表形态。 【导入新课】(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地表形态。在这一章节的开头,绪论的内容就介绍了什么是地表形态。地表形态就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也可以称作地形或地貌。不知道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有过坐长途火车的经历。如果坐火车从北往南走的话,一路上的地形是不断变化的。根据我们在初中学习的地理知识,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出,五大地貌类型分别是什么? (答)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师)那我还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如此起伏不平?为什么有低有高,有高山有平原?到底是那种力量造成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揭开这个谜底,学习一下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并不是单一的,根据前人的观察和总结,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按照他的来源和方向,分为外力和内力。这两种力量都是种自然力,并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就来着重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自然力是怎样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以及这两种自然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板书: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来源:地球内部(板书:地球内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产生原因: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那这种力量又是通过哪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呢?我希望通过预习,能有同学给大家说一下。(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发生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发生速度:有快有慢)火山爆发和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瞬间爆发的表现,比如近几年来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还有日本9级地震,他的发生都具有瞬间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书上所介绍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基拉韦厄火山在1960年突然爆发,岩溶流在瞬间造就了2平方千米的新陆地。而有的内力作用是极其缓慢的,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见证到他作用的结果。比如喜马拉雅山,是经过4000万年的缓慢积累才成就了如今的最高大的山脉之一。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方面,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地球内部,所以对地表的作用不明显。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后才能改变地表形态。而地壳活动时时刻刻对地表形态都发生着作用,因此它是塑造地表形态最重要的内力表现形式。地壳活动在作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专题

赢璟网络: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专题 【本节总述】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结合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结合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一个层次是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另一个层次是各种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课前引言】 学习三步曲:预习、听课、巩固。 课前预习:了解教材的大体内容和难易程度,把握教材总体内容:这节主要讲些什么?有何联系?重点是什么?并把遇到的疑难点标记出来,以待上课时针对性地解决。 积极听课:巧妙听课、主动思考。上课时一定要顺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并动脑子主动思考,做到“接受-思考-理解”。 课后巩固:及时练习,巩固知识。 【内容构建】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地 壳 运 动 水平运动 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拗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 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 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 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 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分类作 用 速 度 迅速剧烈火山喷发、地震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其他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 显著变化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 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 质作用、地震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 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 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风化壳 普遍 (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及分析: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本课标首先给出了教师在讲授内、外力这部分内容时要具体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即是将教学内容寓于生活,从实例出发来开展教学;然后给教学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在教学完成后,学生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能够自主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内、外力的因素以及与内外力相关概念的掌握;最后也同时指出了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本课标既阐述学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部分知识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也强调了本节课知识学习所需要的载体以及途径。教学是以示意图为载体,通过运用载体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为目标来完成教学的。课标既说明了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所要到的教学目标,也说明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应该通过的途径和运用的载体。 二、教材分析: (一)整体分析:首先,这节内容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知识构成,也是理解物质内部运动的基础;其次,是整章内容的知识起点,剩下的两节内容是对这节内容知识点的具体分析和实例解析;再次,这节内容也是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这节内容的学习相当重要。 (二)具体分析:从教学内容出发,对教材的解析也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教材分为三个大的教学知识点,一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其中包含了三个小的教学点,即(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形式是地壳运动,(3)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具体是什么。第二个教学知识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影响,外力作用也有三个小的教学点,即(1)外力作用的概念;(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几种表现形式的内部联系;(3)外力作用对于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三个教学知识点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这个知识点包含了三个小的教学内容:(1)岩石圈的三大岩类;(2)三大岩类的形成机制;(3)三大岩类之间的相互转形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过程与方法维度:(1)教材中设计了一个活动探究并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了几个问题,重在对问题探究的训练,并注重对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2)教材中有九幅景观图,一幅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幅的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方便学生图文转化,将抽象的原理性知识具象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1)教材中的景观图不仅具有教学意义,同时还具有观赏意义,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2)教材中涉及到的案例探究、活动都设置有难度相当的题目,不仅给学生的问题思考提供方向,同时也在对学生思维模式形成的一种培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1)内力作用营造地表形态的表现形式,及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的两种形态的教学;(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的三种方式,及三种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3)三大岩石的形成机制,和相互转化的物质运动规律。 2.难点:内外力运动的具体方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理解,怎样把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动态性和联系性的具体过程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在通过前面章节对地球上的大气及地球上的水循环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地理学习的思维方法,对理事物及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物质循环的动态性和联系性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所以在这节中所涉及到的内外力相关的基本概念应该让学生多自主归纳,教师做最后的记录者和点评人,规范学生的回答。对于原理性较强的岩石圈的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