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诉讼监督的问题与出路

刑事诉讼监督的问题与出路

刑事诉讼监督的问题与出路
刑事诉讼监督的问题与出路

我国检察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权,对刑事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及时纠正刑事诉讼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错误,确保国家法律的有效公正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因此赢得了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但毋庸讳言,由于法律监督体制机制和监督意识方面的原因,检察机关在对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制约刑事诉讼监督有效开展的难点问题,才能真正把强化刑事诉讼监督的目的落到实处。

一、刑事诉讼监督面临的难题

检察机关开展刑事诉讼监督的实践表明,当前,刑事诉讼监督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刑事诉讼监督所要求的文化支持不足,不愿接受监督与监督意识不强并存

我国诉讼监督的制度设计在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而逐渐趋向成熟,但任何制度从规范变成实践,需要的不仅仅是制度设计上的周延和具有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要得到社会公众对该种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普遍认同,培植出与实施该种制度相关的文化氛围,尤其是要得到执法者对该种制度的心理认可。从刑事诉讼监督机制的形成和监督的效用看,刑事诉讼监督面临的核心问题,不在于没有法律制度对诉讼监督的授权性规制,而在于缺乏诉讼监督机制得以发挥效用的文化土壤,没有真正培植出诉讼机制自律性的监督理念。也正是由于社会主流文化缺乏监督的理念,社会公众缺乏监督的意识和接受监督的思维定势,被监督者对待刑事诉讼监督的态度不很积极,不愿意接受监督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仍然顽强地存在着。一些地区的侦查、审判和刑罚执行机关,由于对刑事诉讼监督价值认识上的偏差,或者基于办案和追诉犯罪的功利考虑,没有把刑事诉讼监督放在应有的位置,对检察机关实施的诉讼监督,往往采取不合作的排斥态度,不太愿意检察机关对它们在诉讼活动中出现的差错提出纠正意见,或者表面上接受监督,实质上对刑事诉讼监督中提出的问题消极应对,致使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在实践中常常遇到来自被监督对象的阻力。

社会公众包括当事人对检察机关依法实施的刑事诉讼监督也不甚理解,认为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多此一举”,缺乏刑事诉讼监督机制得以有效运行所要求的公众认同感。刑事诉讼监督直接对象的不合作态度,社会公众对刑事诉讼监督的误解,挫伤了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使一些检察人员对刑事诉讼监督的价值也产生怀疑,不愿意监督或者不敢监督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对公安机关立案活动和侦查活动的监督不积极主动。在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尤其是庭审活动的监督方面,由于只能庭审后就发现的违法现象向法院提出监督纠正意见,由于这种事后的纠正意见只能供审判人员在未来的庭审活动中参考,有的地区检察机关也就疏于再向法院进行事后诸葛式的监督了在对法院裁判的监督上,即便发现裁判在定性和量刑上存在应予纠正的事由,有些地区的检察机关也往往要事先探听上级法院对案件的态度,再决定是否启动抗诉程序,在行使裁判监督权时犹豫迟缓。在刑罚执行的监督上,更由于派驻监所检察室在办公和福利待遇上对被监督的监管场所有所依靠,致使监督变成了合作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检察人员良好监督意识的养成,没有良好的监督意识和监督观念,成了一些地区检察机关履行诉讼监督职责的主要问题之一。

可见,由于社会主流文化缺乏基本的监督理念,一些被监督对象对刑事诉讼监督的不合作态度,一些地区的检察机关在履行监督职责时存在消极懈怠的现象。也正是不敢监督和不愿意接受监督两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步履维艰,督促纠正刑事诉讼活动中发生的错误以确保国家法律公正实施的监督效果在一些地方难以兑现。要把制度设计上的刑事诉讼监督落实到位,还

刑事诉讼监督的问题与出路

向泽选

收稿日期:2010-09-01

作者简介:向泽选(1966—),男,湖南怀化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法学博士,高级检察官。

需要在监督理念的培植、监督机制的完善以及监督环境的改善等要素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二)诉讼监督的制度规范不完善,刑事诉讼监督缺乏有效的机制支持

刑事诉讼监督从抽象的制度规范变成促进法律准确实施的实践机制,要依靠立法的中介作用。只有立法确定了具体的监督机制,赋予了刑事诉讼监督以具体措施,才能确保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强劲有力,真正发挥刑事诉讼监督督促和确保国家法律在刑事诉讼中得到准确实施的效用。我国宪法、检察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条款,原则地赋予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权限,但现行立法并没有具体设计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实施监督的具体机制,常常使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因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而不能理直气壮地进行,或者因监督机制设置的不合理而难以达到预想效果。从制度规范层面,刑事诉讼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没有获取被监督对象和事由的信息的渠道。要对立案活动和侦查活动实施有效监督,前提是必须及时获取被监督对象的真实情况。现行立法只赋予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立案和侦查活动实施监督的权限,却没有建立起检察机关获取侦查机关立案和侦查活动的信息的有效渠道,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介入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引导侦查取证的机制没有明确,即便建立也不是对所有案件都能提前介入,检察机关仅凭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资料和移送审查起诉的材料来审查公安机关侦查中是否存在违法现象,很难保障立案和侦查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2.刑事诉讼监督权二次配置的不合理性,导致刑事诉讼监督实践中的尴尬。刑事诉讼监督权在检察机关内部的二次合理的配置,是确保监督权顺畅运行的必要条件。但现行的诉讼监督权在检察机关内部配置给了不同的部门,对立案和侦查活动的监督权,配置给了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对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权,配置给了公诉部门,对刑罚执行的监督权,配置给了监所检察部门。这种由不同部门分别对不同的诉讼环节进行监督,会因力量分散而弱化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效果,还会因对诉讼标准的不同认识引发监督标准不统一,并且,这种由不同部门检察人员分别对不同的诉讼阶段实施监督,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下面以刑事公诉人对庭审活动实施监督的职权配置,说明诉讼监督权分散行使存在的弊端。

刑事公诉人在法庭上既承担着传统意义上的检察职能即公诉职能,又承担着对庭审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职能。这种由刑事公诉人担负指控犯罪和监督职能的做法,存有逻辑和运作机理上的弊端。刑事诉讼监督是监督者对被监督者主动的单向性的活动,无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处于何种位阶的关系①,监督者一定要处于相对超脱的地位,置身于被监督的事物或者对象之外,刑事公诉人是庭审活动中对立统一体的一方,不具备超然于整个庭审活动之外的优势。同时,公诉人直接对庭审活动实施监督,会使本来就悬殊的控辩力量对比显得更为不平衡,控辩平等将很难维持,也会导致刑事公诉人的角色冲突。刑事公诉人在法庭中的双重身份,要求其在同一诉讼中不停地进行公诉人和监督者的角色转换,一会在法官的指挥下履行控诉职能,一会又要留心和审视法庭的审理活动是否合法,公诉人要么会因追求公诉目标而疏于监督,要么会因追查监督目标而破坏庭审结构的平衡。可见,刑事诉讼监督权在检察机关二次配置的不合理和不科学,会导致实践中对诉讼活动监督的无效果或者监督不能,直接引发刑事诉讼监督的尴尬。

3.诉讼监督的手段单一乏力,致使监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目标确定了,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刑事诉讼监督是要督促被监督对象依法实施诉讼活动,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诉讼监督的目标要求,监督手段的设置一定要能促成法定效果的实现。但现行立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在监督手段的配置上,无非是赋予了监督主体对诉讼错误的纠正建议权。无论是向侦查主体、审判主体和刑罚执行主体提出监督纠正意见,或者发检察建议,还是向审判主体启动二审和再审抗诉等,都只能发挥提醒被监督主体依法纠正刑事诉讼中的错误的功效,至于被监督主体是否能按照监督纠正意见矫正自身的问题,则只能看被监督主体对刑事诉讼监督的认同程度了。实践中,被监督主体不认可检察机关的监督纠正意见,往往导致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效果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论证和想象上。现行的制度规范赋予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权是事后的程序性的建议权,作为监督主体的检察机关对被监督对象在刑事诉讼中存在的错误,不能享有实体上的纠正或者处理权,为了确保诉讼监督目标的实现,相关的制度规范还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在被监督主体不采纳正确监督纠正意见时的程序处分权或者救济权,譬如,赋予检察机关更换案件承办人和改变

案件管辖的建议权,赋予检察机关通知有关机关撤销案件的权力,等等。如此,方能保证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实施监督的效果。当然,由于检察机关还享有职务犯罪的侦查权,对刑事诉讼活动中出现的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以及贪污贿赂等犯罪,可以通过启动侦查程序的方式促成和巩固诉讼监督的效果,但如果被监督主体在刑事诉讼中的错误没有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如何确保诉讼监督的效果,如何体现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的国家强制力?

一言以蔽之,要确保刑事诉讼监督的顺畅运行,在检察机关内部必须有具体行使监督权的适格主体,要建立及时全面获取被监督事项信息的渠道,要赋予检察机关履行刑事诉讼监督的主要手段,要有行使监督权的具体渠道,要明确诉讼监督的具体标准。唯此,方能确保刑事诉讼监督的效果。可以说,修补现行刑事诉讼监督机制中的漏洞,构建为实现特定监督目标所需要的监督机制,应当成为强化刑事诉讼监督的根本举措。

(三)刑事诉讼监督队伍的素养不能适应诉讼监督的要求

刑事诉讼监督的最终目的,是要督促刑事诉讼主体合理地解释和执行法律,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刑事诉讼监督要求监督者不仅熟悉规制刑事诉讼活动的制度规范,掌握法律规范的立法原意和基本精神,还要掌握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譬如,要准确对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就要能够准确地发现刑事诉讼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就不仅要求监督者熟悉刑事立法确定的各种罪名的犯罪构成、追诉标准,掌握刑事立法用语的准确含义,还要熟悉刑事诉讼程序以及每个诉讼环节应当具备的条件、强制措施的运用条件、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启动和适用条件,掌握刑事诉讼过程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唯此,监督者才能在刑事诉讼监督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掌握刑事诉讼监督的主动权。

同时,要确保刑事诉讼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对规制刑事诉讼活动的制度规范的理解要统一。对法律规范理解标准不一致,必然导致对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以及刑事诉讼活动中各项强制性措施的采用标准掌握的不统一,也必然产生法律公正实施理解标准上的歧义,也就因此失去了实施刑事诉讼监督最起码的前提,更谈不上维护法律的公正实施。此外,要维持刑事诉讼监督机制的动态平衡,监督者不仅要具备与被监督者同样的法律素养,还要掌握被监督对象可能出现的问题、发生问题的诉讼环节及其缘由,亦即,刑事诉讼监督的准确实施,要求监督者比被监督者具有更高的法律政策水平。

近年,检察人员的法律素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距熟练履行刑事诉讼监督职能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绝大多数检察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停留在对法律规范的了解上,真正能全面掌握刑事诉讼监督所要求的法律政策和制度规范的人员不多,绝大多数检察人员要么对刑法较为熟悉,要么对刑事诉讼制度较熟悉,既熟悉刑法又熟悉刑事诉讼法的并不多,在刑法或者刑事诉讼法领域,真正掌握理论研究和执法前沿,尤其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矛盾点,以及能够熟练运用诉讼监督技巧的就更少。刑事诉讼监督队伍素能上的欠缺,直接导致刑事诉讼监督的疲软,履行监督职能发现不了被监督对象存在问题的关键点,或者明知被监督者在案件事实认定和证据采信上存在问题,由于法律政策和理论储备不足,不能说服被监督者接受监督意见,诉讼监督意见不能被及时采纳。加上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在对法律规范理解上的分歧,就更增加了被监督者接受和采纳监督纠正意见的难度。

二、破解刑事诉讼监督难题的进路

制约和影响检察机关履行刑事诉讼监督职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诉讼监督机制设置不完善的因素,也有执法环境上的因素,还有刑事诉讼监督人员自身素能不强的因素,等等。要改变刑事诉讼监督意识不强、监督疲软、监督效果不佳的状况,就必须按照刑事诉讼监督的本质规律,优化诉讼监督的内外部环境,建立健全刑事诉讼监督所需要的各项机制。

(一)进一步强化刑事诉讼监督的宣传

中国传统的以父权与皇权为核心的伦理文化本能地导致人治,也必然形成缺乏监督理念的主流文化模式,以及排斥监督的社会心理。实践中存在的诉讼监督主体监督意识不强,被监督者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够,以及社会公众缺乏监督的理念,无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模式相关联。据此,要改变刑事诉讼监督难、不愿监督和不敢监督的局面,决非一朝一夕的事,仅从制度规范上健全诉讼监督的渠道也能达到目的。在对刑事诉讼监督准确定位的前提下,要从解决整个社会对诉讼监督的认识和思想观念入手,逐渐取得社会对诉讼监督的普遍认同,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宣传。要宣传刑事诉讼监督的内涵、价值、目的,以及刑事诉讼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相互关联,

让履行监督职能的检察人员,接受监督的侦查、审判、刑罚执行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从内心接受刑事诉讼监督的理念,认同刑事诉讼监督的必要性,了解刑事诉讼监督在保障法律公正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刑事诉讼监督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开展刑事诉讼监督的具体程序和方式,并且要让上述各方都懂得刑事司法的质量和效率,受制于外部多种因素影响的现实,明白公正司法需要诉讼监督来做保障的道理,切实增强检察人员履行刑事诉讼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被监督者接受诉讼监督的自觉性,形成社会公众了解刑事诉讼监督、支持诉讼监督的氛围,为刑事诉讼监督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切实完善刑事诉讼监督机制

刑事诉讼监督机制是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方式和原理。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系统的要素包括:相互对立的主体双方即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刑事诉讼监督的对象即被监督者在刑事诉讼各环节实施的活动,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用以规范自身活动的法定标准,刑事诉讼各相关环节的结论。这些要素各自独立存在,并通过一定的程序相互发生作用,前三个要素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决定后一个要素的状况,后一个要素的状况又反过来促进前两个要素内部关系的改善,以此实现作为一个整体的刑事诉讼监督机制所应当具备的功能。据此,要增强刑事诉讼监督的实效,就必须按照刑事诉讼监督机制的运行原理,切实完善刑事诉讼监督机制的相关内容。

1.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获取被监督主体执法信息的渠道。获取被监督主体的执法信息,尤其是获取执法中的违法现象的信息,是开展刑事诉讼监督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刑事诉讼监督中存在的对立案和侦查执法信息获取不完全的状况,笔者认为,要强化和完善刑事诉讼监督,必须建立完善的获取刑事诉讼活动状况的信息的渠道。

一是要继续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机制。要将已经探索建立起来的网上衔接、信息共享、联席会议、案件移送等机制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在检察机关与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建立专门的信息平台,做到执法信息共享,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将受理和处理的行政执法案件及其处理情况及时在信息平台上公布,检察机关要适时地对行政处理的案件进行审阅,检查发现是否存在应当移送刑事司法处理而以行政处罚结案的情形,并且要借助联席会议和案件移送等机制,使得行政执法和执纪中发现的涉嫌犯罪的案件能够及时进入刑事司法程序。同时,要与公安机关建立内部的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公安机关要及时将立案及案件查办情况在专用网络上公布,检察机关要对公安机关立案和侦查情况进行审核,并使侦查活动中出现的错误能够及时得到纠正。

二是要建立当事人对违法刑事强制性措施的申诉、控告机制。要建立起当事人对侦查活动中采取的违法强制性措施向检察机关申诉、控告、举报的具体途径,明确检察机关受理和审查处理当事人不服强制性措施的内部机构和程序,对当事人提出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强制性措施的控告申诉及时进行审查。

三是要完善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公安侦查的程序,明确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公安侦查的内部机构、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介入侦查的时间和程序、检察机关提出介入公安侦查案件的时间和程序,以及公安机关拒绝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通过提前介入侦查,使检察机关能够发挥对公安侦查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是否存在违法事由进行审查的功能和对侦查取证的引导功能。

2.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监督机制的相关内容。刑事诉讼监督机制包括监督主体、监督对象以及监督标准等内容。根据刑事诉讼监督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强化诉讼监督的目标要求,应当对刑事诉讼监督机制的有关内容予以完善。

一是要建立起对侦查主体采取的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制度。对侦查机关采取的强制性侦查措施实施监督,是确保侦查活动在法定程序内实施,防止监督缺失导致任意行使强制性侦查活动,而发生侵犯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非法治现象的重要手段。为此,必须将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实施纳入侦查监督的范畴,要从制度上明确公安机关在采取搜查、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性侦查措施时,必须提请并获得检察机关的批准,并建立起当事人对不服强制性侦查措施向检察机关投诉的机制。检察机关侦查职务犯罪采取上述措施必须经过上一级检察机关批准,当事人不服可以向上级检察机关申诉。同时,要明确检察机关内部受理当事人投诉的具体机构和办理程序。

二是要建立健全审查逮捕环节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制度。通过听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陈述、无罪辩解以及控告、申诉,既可以核实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事实和证据是否真实,又可以对侦查活动是否依法实施进行审核,及时发现侦查活动中的违法线索。

同时,健全批准逮捕后的救济程序,赋予犯罪嫌疑人对其认为错误的逮捕决定的复议请求权,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要求上一级检察院进行复核。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复议决定的同级人民法院申请复核。通过建立对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救济程序,实现逮捕程序中控辩双方的力量平衡,更好地体现逮捕程序的司法属性。此外,还要将侦查主体释放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纳入监督的范围。要从制度上明确,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提请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以体现逮捕强制措施的严肃性,避免侦查主体轻易提请逮捕和随意变更逮捕强制措施现象的发生。

三是要在检察环节建立起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今年6月两院三部颁布下发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具体确立了刑事诉讼中应当予以排除的非法证据的范围以及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程序,并明确了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环节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没有具体确立检察环节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笔者认为,要切实增强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实效,除了要对侦查活动实施正面的监督和引导外,还必须在检察环节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将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言词证据和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实物证据排除掉。为此,就必须在审查逮捕和起诉环节建立完善的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要从制度上明确,检察环节应当建立告知制度,检察机关在受理移送审查逮捕或者审查起诉的案件的第二日,就应当告知被追诉人,有权就侦查环节遭受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经历,向检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申诉,检察机关收到被追诉人的控告后,应当由审查逮捕或者起诉部门指定专人核实,必要时可以向侦查人员进行调查核实,侦查人员应当将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资料或者其他证据提供给检察机关核实,可以通知侦查人员就案件侦查和讯问的有关情况作出说明,侦查人员应当予以配合。

四是要完善对刑事审判活动予以监督的具体主体。理论和实践表明,由刑事公诉人直接对庭审活动实施监督存有种种弊端②,必须对现行监督刑事庭审活动的模式进行改造。事实上,庭审中不仅合议庭需要监督,刑事公诉人是否正确履行职能也需要监督,为了真正发挥对刑事庭审活动的监督职能,保障整个庭审活动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实施,应当指派专门的检察官出席法庭对庭审活动实行监督③。

为便于履行监督职能的检察官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应当在法庭上专设检察官的监督席位,监督席位可以设在与合议庭对面位于被告人背后一定距离的位置。如此,法庭就呈现两个等腰三角形,一个是控辩审之间构成的等腰三角形,另一个是监督者与控辩方构成的等腰三角形。相对于控辩审三方构成的合议庭,监督者处于相对超脱的地位,能以一种客观、公允、积极的心态对庭审中的各诉讼主体的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如此,刑事公诉人在法庭上只履行指控犯罪的公诉职能,就能避免既履行公诉职能又履行监督职能所导致的诉讼角色冲突以及辩护方的不平衡心态,还可以避免因此而引起的法院对诉讼监督的抵触心理。

五是要具体明确刑事裁判监督的启动标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对二审抗诉事由“认为第一审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和第二百零五条关于再审抗诉事由“发现生效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的规定含义抽象模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④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刑事抗诉工作的若干意见》⑤等司法解释关于刑事抗诉标准的规定也不很具体。这种概括抽象型的制度规范有利有弊,“利”在运用起来较为便利,可以应对监督实践中出现“确有错误”的种种情形,“弊”在规范的抽象性会产生执法的随意性,导致同一司法管辖区不统一的执法标准,形成对于同一类型的案件,有的地方启动监督程序予以抗诉,有的地区则没有启动监督程序,损害了法治的统一标准,也模糊了司法公正的内在标准。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中,刑事抗诉是对刑事裁判实施监督的重要手段,抗诉能否实现纠正刑事裁判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的错误,除其他要素外,启动抗诉的具体标准是否明确是问题的关键。要使刑事立法发挥其对刑事裁判监督的规范效用,就应当在梳理法院裁判刑事案件遵循的事实和证明标准的基础上,从证据采信和适用法律的角度对“确有错误”的抗诉标准进行修正,具体要从“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出发,即从刑事裁判在证据、事实和法律上应当达到的标准,以实践中不规范的刑事裁判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查找应当予以纠正的错误,并据此理出启动刑事裁判监督程序亦即刑事抗诉的具体标准或者事由,这应当成为提升刑事审判监督质量的关键所在。

六是要进一步完善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刑罚执行监督应当包括刑罚的交付执行、刑罚执行和刑罚变更执行等的监督。交付执行是刑罚执行程序的

起始点和刑罚实际执行的前提,法院的生效裁判如果不能顺利进入执行程序或者不能得到实际执行,审前和审判程序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惩罚和预防犯罪的目标就会落空。为此,应当将刑罚的交付执行纳入刑事诉讼监督的范畴,督促和提醒法院及时准确地将刑罚交付执行,保证生效裁判确定的刑罚内容能及时进入执行程序。要改变财产刑和资格刑执行活动监督虚置的状况,探索执行财产刑和资格刑的监督渠道。要积极开展对监管活动的监督,将狱政管理的各种内容纳入刑罚执行监督的范畴,并积极探索对监外罪犯执行情况的监督措施。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对刑罚变更执行的监督,将现行的事后监督改为同步监督,或者迟延刑罚变更执行裁定和决定的生效时间,为检察机关审查刑罚变更执行裁定和决定的合法性留出足够的时间,避免检察机关发现裁定和决定有错误向法院或者执行机关提出时,罪犯已经释放而不在监狱,无法纠正裁定和决定错误的情形。

(三)进一步强化刑事诉讼监督的保障机制建设

刑事诉讼监督各项机制的有效运行,还要以高素质的人员、必要的物质装备以及顺畅的内部运行机制为条件,为此,就必须强化刑事诉讼监督的保障机制建设。要建立健全保障检察权能够独立运行的机制,进一步落实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具体机制。在进一步健全排除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检察权独立行使的工作机制方面,应当落实好省以下检察院的经费由上级检察院统一保障拨付的机制,避免因经费依靠地方财政造成的检察权的地方化,必须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干部任用决定权的制度,避免因检察人事任免上的地方化造成检察机关对地方行政权的依靠。要规范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工作的程序和方式,建立健全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业务工作的规范性指导机制,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在法律政策适用、工作规范指导、干部队伍建设、检务保障上的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制度,从制度规范上把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的内容具体化、明确化。要按照检察规律的要求,完善检察人员的管理模式,根据检察机关各职位的工作性质和在检察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将检察人员分为检察官、检察官助理和检察行政人员,并按检察工作内在规律的要求对其进行管理,要对检察官的等级编制,评定检察官等级的范围、标准、审批权限,检察官等级的晋升、降级和取消检察官资格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并强化检察人员的培训,落实好检察人员的再教育,确保建立一支高素能的检察队伍,为履行好刑事诉讼监督职能提供保障。

注释:

①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可能出现的位阶上的关系看,有监督者在上、被监督者在下的监督关系,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监督关系,监督者在下、被监督者在上的监督关系。我国宪政体制决定我国的法律监督是同等法律地位层面上的监督,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②参见向泽选:《刑事审判监督机制论》,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6期。

③具体由检察机关哪个部门派检察官出席法庭履行监督职能,涉及检察机关内部的职权配置和内设机构的改革,如可以设立诉讼监督厅(局),专门承担对刑事侦查和刑事审判的法律监督职能。

④《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对第一审判决、裁定抗诉的事由有:1.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2.有确实、充分证据证明有罪判无罪,或者无罪判有罪的;3.重罪轻判,轻罪重判,适用刑罚明显不当的;4.认定罪名不正确,一罪判数罪、数罪判一罪,影响量刑或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5.免除刑事处罚或者适用缓刑错误的;6.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

⑤《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刑事抗诉工作的若干意见》只是以粗线条的形式将应当抗诉的事由划分为认定事实、采信证据和适用法律的错误,而没有具体明确在认定事实、采信证据和适用法律上存有哪种具体错误时应当抗诉,其中有的规定尚需进一步解释方能明确其准确含义。

2019司法考试主观题:刑事诉讼法真题1

2019司法考试主观题:刑事诉讼法真题 刑事诉讼法真题 一、案情 王某系A市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2016年9月,王某在审理本市吴某抢劫案中,违反法律规定认为吴某有立功情节,对吴某减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10年,吴某的弟弟为此向王某行贿50万元。王某为规避法律让其侄子王小六收钱并保管。2018年11月,A市监察委接到举报后对王某立案调查,调查中另查明王某在担任审判监督庭法官时犯有徇私舞弊减刑的犯罪事实,A市监察委对本案调查终结,移送检查机关审查起诉,检查机关以王某涉嫌受贿罪和徇私舞弊减刑罪向A市法院提起公诉,同时以王小六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另案起诉。法院审理期间,王某改变了在监察委调查和检查机关审查起诉期间不认罪的态度,主动承认被指控的犯罪并自愿接受处罚,法院按照认罪认罚从宽的规定,对王某从轻做出了判决。一审判决后检查机关没有抗诉,王某未上诉,一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 二、问题 1.本案在管辖上有无问题,请说明理由。 2.王小六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在未经立案调查或侦查的前提下,检查机关能否径行起诉,为什么? 3.如本案中王某的行为即涉及监察机关管辖的犯罪,又涉及公安机关、检查机关管辖的犯罪,关于管辖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4.A市法院按照认罪认罚从宽的规定对王某从轻做出判决是否符合

法律规定?请说明理由。 三、参考答案 问题:本案在管辖上有无问题,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本案在管辖上存在部分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就立案管辖而言: 1、王某涉嫌受贿和徇私舞弊減刑罪由监察委调查,符合法律规定(预估4分)。 根据《监察法》第11条第2款: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调查。据此,监察委立案调查王某涉嫌受贿罪于法有据。 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9条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人民检察院在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本案中王法官虽然涉嫌徇私舞弊减刑罪,但是不属于检察院在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的。王法官仍然属于职务犯罪行为,应当由监察机关进行调查。 2、王小六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应当交由公安机关进行侦查(预估2分)。 根据《监察法》第11条以及《刑事诉讼法》第19条的规定,王小

刑事申诉书

刑事申诉状 申诉人:肖某,男,1975年8月28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农民,户籍地址为 衡东县踏庄乡踏庄村9组,现在XX监狱服刑。 申诉人认为XX法院第一审刑事判决书XX号、XX法院第二审刑事裁定书XX号裁决均存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认定的犯罪不能成立等问题,现依法提起申诉。 申诉请求 一、请求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撤销第一审刑事判决书XX号、第二审刑事裁定 书XX号; 二、请求依法再审并改判。 事实与理由 一、本案一审判决、二审裁定均表述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犯意明 显”,并根据此论断以故意伤害罪定罪量刑,但综合全案证据材料,并无 证据证明申诉人有伤害故意: 本案发生的真相是:曹某与张某两人产生债务纠纷,申诉人作为曹某的朋友参与调解,双方见面后发生口角并进而产生轻微打斗,此时申诉人便 站在双方中间进行阻隔以避免双方冲突升级。但张某的朋友何某车上的几 个人(含受害人彭某)却误以为申诉人动手打人,从车上冲下来后不分青红 皂白地对申诉人进行殴打,申诉人为避免受到伤害转身逃跑。此时受害人 彭某及另一名男子随手捡起木棍开始追打申诉人,追赶过程中几次直接攻击申诉人,期间导致申诉人两次摔倒,第二次摔倒时钥匙链掉落,申诉人随手捡 拾,

此时被害人刚好赶到并跳起攻击申诉人,申诉人情急之下用手推挡,但因手中 此时持有钥匙链上挂着一把平时用于切水果的尖刀(该刀没有刀套,平时使用 时无需打开),推挡时不慎刺入对方胸口,过失导致被害人彭某死亡。 判决及裁定通过现有证据已认定如下事实: 1.申诉人作为债务纠纷其中一方(曹某)的朋友,一直未动手伤人,并 非斗殴参与人,只是站在双方中间进行阻隔以图避免双方冲突升级; 2.申诉人直到致害受害人彭某前,均无任何攻击行为,而是一直被彭某 等人围堵、追打; 3.申诉人不慎致害所使用的尖刀为其钥匙链上随身携带用于日常生活中 切削水果,并非为参与斗殴特意携带。 上述事实已证明申诉人自始就没有伤害他人的故意与行为,但在其后不慎 导致受害人彭某死亡的关键事实上,一、二审均忽略以下重要证据: 1.电子数据:案发现场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申诉人被追打、逃跑、在 逃跑过 程中两次摔倒、第二次摔倒后捡拾钥匙、以及受害人飞身踢打申 诉人的全过程。该证据说明:直到最后不慎至对方死亡之前,申诉 人从未伤害过对方。 2.证人证言:案发现场目击者XXX、XXX均表示申诉人在第二次摔倒 时,面对两名男子的追击,是用手“推开”受害人彭某。该证 据说明:申诉人在面对受害人攻击时,推挡对方时的主观目的并非是 故意或者放任自己的攻击行为,甚至连攻击行为都谈不上,仅仅是一 个正常人在面对攻击时下意识的防卫行为。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申诉人在2016年8月25日至2016 年 11月23日共计9次讯问笔录中,均无任何差异的陈述了案件事实,从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摘要刑事诉讼法在一国法律制度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调整的对象是公、检、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告人作为三方参与主体的一方所享有的辩护权是其享有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该项权利的有效实现需要一套完备的制度加以保障,即刑事辩护制度。该制度一方面能够赋予被告人平等的诉讼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查明案件真相,促进程序公正,实现司法公平与正义,达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的目标。 关键词《刑事辩护法》刑事辩护制度控辩平等 作者简介:韩菲,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干警。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038-02 刑事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控诉进行辩解与反驳,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诉讼权利。刑事辩护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意识以及对人权保障的重视的重要标准。我国2012年对《刑事诉讼法》的改革十分具有突破性,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明确并扩大了刑事辩护律师的权利,使律师参与刑事辩护更加便捷。本次修订的改革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侦查阶段律师的“辩护人”地位得到确认。新刑诉法第3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

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这一变化使律师摆脱了原本地位不明的尴尬境地,让嫌疑人从被追诉起就可以聘请辩护人,从而实现辩护与追诉的同步,有利于侦查阶段律师作用的发挥。 第二,通过突出程序辩护的价值表现对程序公正的重视。新刑诉法第35条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对比旧法条,从字面上看是删去了“证明”二字,但体现在立法思想上却是删去了对律师“责任”的规定,为实践中的程序性辩护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增加了对“诉讼权利”保护的强调,是立法者对实体性辩护和程序性辩护并重的鲜明体现。 第三,完善了律师会见制度。辩护律师对于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会见权,也是刑事辩护制度中的重要诉讼权利之一,是律师有效进行辩护的前提。修改后的刑诉法明确规定除三种类型的犯罪之外,对于律师的会见申请,看守所必须在48小时之内安排,还明确了辩护律师会见时不被监听的权利。改变了以往律师会见难,阻碍多,被干扰的难题。 第四,完善辩护人的阅卷权。案卷材料是辩护人了解案件情况最重要的依据,原刑诉法严格区分不同诉讼阶段的阅卷范围,致使在司法实践中辩护人往往难以查阅到有辩护价值的案件材料,无法发挥律师的辩护作用。修改后刑诉法规定自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辩护律

第八节 刑事执法基础程序知识

1.刑事诉讼 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处理刑事案件的全部活动。 2.刑事诉讼法 是指国家制定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①直接任务: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 事追究。 ②重要任务: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③根本任务: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 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4.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①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 ②严格遵守法律程序 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④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互相制约 ⑤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⑥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⑧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⑨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审判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 ⑩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核心考点三辩护、代理及律师参与刑事诉讼制度 5.辩护 是指辩方(犯罪嫌疑人、报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方(公诉机关或自诉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指控,从实体和程序上提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事实和理由,以辨明犯罪嫌疑人、报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应当减轻、免除刑事处罚,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程序权利受到侵犯,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诉讼活动。 6.辩护的种类 ①自行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针对指控进行反驳、申辩和辩解的行为。 ②委托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委托律师或其他公民担任辩护人,协助其进行辩护。 ③法律援助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亲属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而向 法律援助机构申请的,或者具备法定情形时公检法机关直接通知法律援助机构,由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且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公检法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 担任辩护人 ①盲、聋、哑人; ②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③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 ④未成年人。 8.辩护人 是指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人。

公诉环节加强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做法

公诉环节加强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新举措 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担负着对侦查、审判和刑罚执行等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法律监督几乎涉及每一个诉讼环节,而公诉环节位于审查起诉阶段,既要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又要对审判机关的审判活动是否公平进行监督,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而怎样实现对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的有效监督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公诉部门自2009年以来,积极探索、创新法律监督新机制,不断强化对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的监督力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09年以来,共追诉漏犯6人,追加犯罪事实3起,改变定性8件,起诉至法院均作有罪判决;共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7 件,发出检察建议9份;向与县法院召开联席会议7次,检察长列席审委会2次,发出量刑建议56份,对刑事判决畸轻提出抗诉1件。 二、主要做法: (一)“三关注、把三关”,追诉漏罪漏犯。 公诉部门始终坚持把依法追诉漏罪漏犯作为加强侦查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加大侦查监督力度。为有效提高侦查监督效果,确保犯罪分子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公诉部门一方面要求办案人员关注“三种特别案件”,提高发现线索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办案人员做到“眼勤”、“脑勤”、“口勤”、“腿勤”,紧紧抓住阅卷审

查、讯问犯罪嫌疑人、证据分析三个关键环节,严格审查把关,确保追诉案件质量。2009年以来就追诉5人,增加犯罪事实3起,已审结案件有罪判决率达到100%。 “三关注”:一是关注具有伴生性的案件。如犯罪嫌疑人长期潜逃在外,亲属朋友可能会为其提供便利条件,或为其窝藏赃物,常伴生着包庇、窝藏案件;在盗窃、抢劫等侵财案件中,一些利害关系人会将非法占有的财物进行处理,往往伴生着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件;渎职犯罪案件往往伴生着贪污、贿赂案件等。针对这些案件相伴相生的特征,办案人员采取由此及彼的方法,顺藤摸瓜,将追诉漏罪漏犯变得有规律可循。二是关注团伙犯罪、一人犯数罪案件以及重大侵财案件。办案人员根据犯罪嫌疑人、证人、被害人的社会阅历、文化程度、心理素质等基本情况,在讯问、询问时从对方的表情、动作等变化中选准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讯、询问,并采取分类制表的方法,对犯罪嫌疑人每一次作案的时间、地点、参与人、证据等进行详细梳理,通过梳理、分类,在证据锁链中发现缺口,进而发现漏罪漏犯。三是关注共同犯罪、另案处理、在逃、流窜作案的案件。对此类案件要求办案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严格加以审查。(二)“三个突出”,维护公平、正义。 09年以来,公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

刑事诉讼法简答题(汇总)

试列举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1)贪污贿赂犯罪。 (2)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 (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试列举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的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试述回避的理由 ①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②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③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翻译人员的; ④与本案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⑤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⑥★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应提供有关证明材料)(《高法解释》第24条) ⑦★凡在本诉讼阶段以前参与办理本案的人员不得再参与该案的办理。但是,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在第一审法院作出裁判后又进入第二审程序或者死刑复核程序的,原第二审程序或者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合议庭组成人员不受前述规定的限制。(《高法解释》第25条第2款) 证据的基本特征、属性 1.客观性:是指证据所表达的内容或证据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办案人员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主观想象、臆断或虚构的。 2.关联性:指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有存在着客观上的内在联系性,从而能起到证明作用。 3.合法性:指证据的形式以及证据收集的主体、方法和程序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且证据必须经过法定的审查程序,其中重点强调证据收集手段、方法的合法性。

刑事申诉状范文

刑事申诉状范文 申诉人:张某,系在监执行刑罚犯罪分子肖某之母,56岁,汉族,农民,住某某市某某街道办事处某某村,身份证号为:aaaaa. 申诉人:肖某某,系在监执行刑罚犯罪分子肖某之父,56岁,汉族,农民,住某某市某某街道办事处某某村,身份证号为:bbbb. 申诉人对(2008)某某刑初字第134号刑事判决书,提出申诉。 请求事项:(2008)某某刑初字第134号刑事判决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第二款之规定,据以认定犯罪分子肖某在某某服装大世界行窃的证据不确实、充分,对该项盗窃罪应当依法撤销;关于2008年1月8日肖某所涉盗窃及抢劫案件,原审将该行为认定为抢劫罪,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第三款规定的适用法律错误,恳请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本案予以再审。

事实与理由: 一、关于(2008)某某刑初字第134号刑事判决书对肖某在招远服装大世界所犯盗窃罪之认定情况。 1、本案存在如下诸多疑点: (1)既然认定肖某采取撬门之手段进入服装店,那么,肖某是采用什么作案工具撬门进入服装店呢?案发后该工具藏匿何处还是抛弃?公安机关没有取得该作案工具之确凿证据,在对于认定盗窃罪至关重要的撬门作案工具没有相关证据予以证实的前提下,何以对申诉人认定盗窃罪? (2)既然认定肖某雇车将部分服装拉至家中,那么,肖某所雇用谁的车辆、车辆牌号、何人驾驶、何时运输等本案重要证据应该在刑事侦查中予以查实,但是,对此重要证据公安机关未予查明。尤为重要的是,(2008)某某刑初字第134号刑事判决书认定肖某窃取某某市服装大世界服装660件

套,那么,案发当晚肖某是何时实施的盗窃作案?多达660件套的服装是怎样由某某市服装大世界转移出去?如此数量之大的服装盗窃案件,是否系肖某一人独自完成?从某某服装大世界转移出去660件服装,是否存在共同犯罪嫌疑人?案发当晚,窃取660件套服装后是直接联系车辆运送转移至他处隐藏还是直接雇佣车辆运送至其母亲张某处?上述案件事实在(2008)某某刑初字第134号刑事判决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与本案具重大关涉的上述案件事实都没有查清,如此一来又怎么能轻易对肖某定罪处罚呢? (3)某某市服装大世界的服装于2007年12月13日晚上被盗,而步某所述在2007年12月中旬肖某未到过台球厅,该证人证言对认定申诉人涉嫌盗窃服装一案无任何价值。当下国家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员流动量大,步某作为台球厅老板,其不可能准确记住每一位来台球厅打台球消遣的顾客。这里存在步某记忆错误的可能,不排除肖某当时确实到过步某开设的台球厅,但是步某却无法清楚记住。反之,即使当时肖某确实没有到过步某开设的台球厅,对于本案某某市服装大世界的服装于2007年12月13日晚上被盗有何价值?充其量证实肖某在撒谎,即便如此步某之证言也不能作为据以证实肖某实施盗窃服装之证据使用。

浅谈律师在刑事辩护中存在的必要性

浅谈律师在刑事辩护中存在的必要性 姓名:张志新学号:128012014154 刑事辩护律师,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刑事案件中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律师。刑事辩护律师的责任,是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其家属委托,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可以说,刑事辩护律师扮演的是一个与国家公权力机关在刑事审判中相抗衡的角色,其存在的必要性,对于公正审判来说不容忽视。 首先,我们得正视刑事辩护律师。在我国许多人往往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刑事辩护律师,认为他们总在帮坏人说话,是打击犯罪的阻力,甚至是视为司法力量的异己,①简单说,刑事辩护律师往往背负着“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恶名。这可能是广大民众出于一种嫉恶如仇的正义感,这初衷没有错,但逻辑却漏洞百出。也许是我国的普法教育还不够,但我们必须为刑事辩护律师正名。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显然,在法院宣判之前,谁都不能很肯定的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坏人”,既然如此,律师帮“坏人”说话的说法当然是说不通的。有人认为既然我国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那么有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律师②,律师的存在反而是惩罚犯罪的阻力。我们都知道在刑事审判中,公诉机关和刑事辩护律师扮演的是互相对抗的角色,法官扮演的是裁判的角色。在篮球比赛中,必须要同时存在两支球队,只有一支球队比赛是打不成的,那么另外一支球队也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样就没有比赛了,那么连裁判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同理,律师不存在,那么公诉机关没有对手可以对抗,也就自然不需要存在,再推一步,法院作为裁判者也是多余的了。如此看来,“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重任只能公安机关来承担了。试问,一个完全只由一个人来操控的天平不会倾斜吗?显而易见,这是绝对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刑事辩护律师,从心底里认同刑事辩护律师存在的必要性。 其次,刑事辩护律师是对抗国家公权力的一股重要力量。对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来说,在国家公权力面前,他们是弱者,他们显得如此渺小,无法与国家公权力相抗衡,更别谈依靠自已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的人身自由被限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国家公权力的监控之下,抛开他们主观上的法律专业技能有限不说,即使是种种客观条件对他们都是不利的,他们就像是被关在牢笼的牛羊,只能任人摆布。倘若国家公权力能保证执法公平公正且准确无误,那倒没问题。但事实并如此,国家公权力机关也是由人组成的,不是神。如此一来,强者与弱者的对抗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就需要律师的力量来填补弱者的力量空缺,这样才是相对公平的对抗。这也是律师存在的必要性之一。 最后,我们要比较刑事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2条第1款规定下列人可以被委托为辩护人:律师、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的单位推荐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除此之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可以自行辩护。在司法实践当中,律师是最常见的辩护人,因为相比其他辩护人,律师最有能力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①邓子滨:《斑马线上的中国》,法律出版社,2012.3,第225页。 ②邓子滨:《斑马线上的中国》,法律出版社,2012.3,第229页。

刑事诉讼法重点知识(期末复习)陈光中第六版

第一编 第一章 一、刑事诉讼的特征: 1.刑事诉讼是一种国家活动,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 2.刑事诉讼具有特定的任务,即通过刑事诉讼揭露犯罪,证实犯罪,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惩罚犯罪人,保障无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利的动用具有主动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尤其是当事人是刑事诉讼不可缺少的诉讼主体. 4.刑事诉讼是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进行的. 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p8~9) 三、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原则【简答题】法条(3)+主要内容 第4条: 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第290条: 军队保卫部门对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 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 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办理刑事案件,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四、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则 第6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贯彻实行本原则的意义: 1.坚持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等于抓住了刑事诉讼的关键问题,为 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 2.坚持这个原则,就可以杜绝”枉”、”纵”现象的发生,提高司法机关办理形 式案件的质量. 五、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是协调公、检、法三机关关系的原则 六、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实行监督. (二)对法院的审判实行监督. (三)对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1、称谓:

刑事诉讼法知识结构图

刑诉法结构图 公诉普通程序特殊程序 起诉 自诉一、复核和核准程序 一、立案:所有专门机关 1、死刑 2、刑法No.63 上诉二、侦查:除法院外法定刑以下量刑 1、最高法同:1.主体 3、最高法解释 2、逐级二审抗诉 2.理由特殊情况的假释抗诉 3.效力公诉 诉再审抗诉异:1.对象三、起诉二、审判监督程序 2.权限.No.181.185.205. 自诉 3.受诉法院普通程序 4.期限一审简易程序 申诉四、审判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 二审 反诉:自诉案件(两类) 五、执行:3个主体 撤诉检察院监督 管辖 顺序:立案管辖审判管辖;级别管辖地区管辖特殊管辖 立案管辖审判管辖:一审法院 公安:法律另有规定以外的,所有的……级 1

2 考点:1、涉税案; 最高法院 别 2、伪证罪; 管 3、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 辖 4、刑法No.163,公司、企业人员受贿案; 高级法院 5、刑法No.164,对公司、企业人员受贿案; 6、银行或金融机构人员受贿案,刑法No.184; 国安:危害国家安全罪 1、危害国家安全案; 检: 1、刑法分则第八章以及按第八章定罪处罚的,12个; 中级法院 2、可能判无期徒刑以上的; 2、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34个; No.20 3、外国人犯罪的; 3、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②利用职权实施的; ③7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 4、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②利用职权实施的;③其他; 基层法院 1 2 3 4 ④重大犯罪案件;⑤经省级以上检察院决定; 法: 1、告诉才处理的,4个;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8个; 犯罪地 被告人 最初受 主要犯 3、公诉转自诉: 居住地 理地 罪地 ①有证据; ②有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 ③达到犯罪标准;④侵犯被害人人身或财产权利; No.24 No.25 辩 护 开始时间 辩护方式 辩护人的权利 自始至终: 1、自行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No.36 ①与在押人会见与通信;

当前刑事诉讼监督的现状与思考

当前刑事诉讼监督的现状与思考 刑事诉讼监督正是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重结果轻形式、重实体轻程序、重“诉讼”轻“监督”,是我国法律的一大特点。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刑事诉讼监督体系,是摆在法律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现状 1、监督案源渠道不畅。目前检察机关所监督的案件,只有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或者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才能实施监督。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案件或者“有案不立”、“不破不立”、“以罚代立”、“立而不究”等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很难进行监督。对于审判监督,检察机关也只能对庭审活动进行监督,对庭审之外合议庭的行为亦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2、监督手段缺乏强制力,监督成效不明显。 一方面,被监督主体对于检察机关的监督,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予以规避或者抵制。如检察机关监督立案的案件,侦查机关可以立而不破,侦而不结,或者在被监督后,将立案时间立在《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通知立案决定书》之前,以规避其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作为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后,也只是需要一份整改的回复,至于是否真正整改了,没有进行有效跟踪监督。此外,由于现行刑事诉讼监督,仅赋予检察机关对诉讼错误的纠正建议权,没有强制力作保障,最终是否纠正还要靠违法主体对纠正建议的认同程度。

3、公、检、法三部门认识缺乏统一。公、法两机关无论是领导人员还是侦查、审判人员,对检察机关的监督都带有明显的抵触情绪,认为监督是与自己过不去,是鸡蛋里挑骨头,揭自己的丑,影响自己单位或者本人的形象,影响自己的前途,不愿意接受监督。 4、监督意识不强。 一是一些检察人员仍只专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是否符合逮捕、起诉条件,能否被法院作有罪判决,对侦查过程、审判程序极少关心,更谈不上监督。其次,重实体轻程序的执法观念根深蒂固,在一些检察人员看来,只要实体事实认定没有错误就可以了,至于程序无非就是个手续问题,可办可不办。再次,在执行监督中,个别检察人员把自己职责等同于监管人员,只关注监管场所和被羁押人员的安全,忽略了自己的监督者身份和职责,对监管人员的一些违法行为,视而不见。 5、监督手段缺乏强制力。现行刑事诉讼监督,仅赋予检察机关对诉讼错误的纠正建议权,没有强制力作保障。虽然刑诉法上规定,对于不接受监督的,可抄报其上级部门,但最终是否纠正还要靠违法主体对纠正建议的认同程度。 二、刑事诉讼监督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监督主体与被监督主体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 我国刑诉法只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法院、执行机关的监督权限,没有规定检察机关获取监督信息的方式、方法。实践中,为了获取监督案件的信息,是各人有各人的做法,各地有各地的方

刑事辩护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刑事辩护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司法实践中,即便有了事实和法律,也并非都能使律师辩论获得成功,这就要求律师充分施展自己的辩才和谋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刑事辩护的技巧与注意事项,欢迎大家阅读。刑事辩护的技巧 (一)说服法官 说服是辩护律师的一项基本功。辩护业务是一种最基本的诉讼业务,而诉讼的本质就是说服。一位优秀的刑辩律师可以成为一名著名学者、教授。但一位学者、教授或法学专家未必一定能成为一位好的刑辩律师。因为刑辩业务不是讲课和传授知识的,而是一种直接的对抗。刑辩律师出席法庭辩护的目的就是要说服审判的法官,而不是公诉人。公诉人是无法说服的,因为,他们坐在法庭时已事先设定你辩护人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刑辩律师不要把说服的对象搞错。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达不到辩护目的。 (二)选准角度

选准辩护的角度是刑辩律师从事刑辩业务成功的一个关键。被告人的辩护人选错了辩护角度,在法庭上对被害人生前的行为进行攻击,从而激怒了受害方,更是让审判的法官无法接受其辩护意见,从而导致辩护的失败。 (三)换位思考 刑辩律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不仅能帮助刑辩律师把握全面、选准辩护的角度和突破口,更有利于消除公诉人的对立情绪,说服审判法官。我曾经担任过一位公安局长受贿案的一审辩护人,庭审中,我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对刑事与民事案件认定事实的证据标准和原则进行简要论述。从而推导出“在民事诉讼”中都无法认定的证据,又如何能在刑事诉讼中认定。最后,法院采纳了我的辩护意见,对被告人做出无罪判决,公诉机关也认可了一审判决结果,没有提出抗诉。所以,我认为,成功的辩护有时不需要浪费太多的心思和口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就是成功全不费功夫。 (四)教被告人说话 所讲的所谓“教被告人说话”不是要教被告人说谎。是教给被告人说话的方法和技巧。我在担任一位大学生正当防卫一审辩护人时,就是用教会被告人的辩护策略达到了成功辩护的目的。在开庭前,我三次会见被告人,告诫他不要在庭审中攻击受害人(死者)生前的过错,要利用法庭上被告人自我辩护和最后陈述的机

浅论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法律监督(一)

浅论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法律监督(一) 论文摘要]法律监督理论是列宁在苏联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应该统一;为了维护法律的统一,必须有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机关与行政权、审判权分离,独立行使职权;列宁关于法律监督的理论是列宁关于国家和法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制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列宁的这一理论结合我国法制的指导原则以及实践经验可以给法律监督下这样的一个定义:法律监督是指有法定的机关对遵守和执行法律的情况实行的国家监督。《宪法》第129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第131条又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由此可见,人们检察院是我国唯一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唯一的法律监督主体。 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法律监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刑事立案监督、刑事侦查监督、刑事审判监督、刑事执行监督。从这四个方面来看,我国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有着较全面、较广泛的监督权,这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对维护法律的统一实施,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起着重要作用。法律监督理论是列宁在苏联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应该统一;为了维护法律的统一,必须有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机关与行政权、审判权分离,独立行使职权;列宁关于法律监督的理论是列宁关于国家和法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制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列宁的这一理论结合我国法制的指导原则以及实践经验可以给法律监督下这样的一个定义:法律监督是指有法定的机关对遵守和执行法律的情况实行的国家监督。 《宪法》第129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第131条又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由此可见,人们检察院是我国唯一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唯一的法律监督主体。 至于其他国家对于刑事法律监督的规定及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中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组织机构等,限于作者能力,不再一一论述,现仅就我国检察机关刑事法律监督的四个环节及其现状,谈谈个人看法: 一、刑事立案监督 刑事立案监督,是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主体的立案行为是否合法实施的法律监督,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特别程序。 立案,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开始,它是发现犯罪,纠举犯罪,进而处罚犯罪的一道最初的、必经的程序,是保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活动做斗争的第一步骤,能否把握好这一程序,是能否准确、及时地打击犯罪的关键。在立案这一程序中,公安机关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立案权的有效行使,《刑事诉讼法》规定由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进行监督,该法第87条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检察机关实施立案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案监督案件的受理 根据197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的《关于贯彻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线索来源主要有:(1)在审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发现的。(2)在审查起诉工作中发现的。(3)被害人提出控告的。(4)党委、人大等有关部门提出的。 (二)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 人民检察院发现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经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需要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的,由承办人审查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检察长批准。对于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在进行审查和必要调查的同时,应当报检察长批准,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应当书面通知公安机关。

刑事诉讼法之审判监督程序

1.下述各项中,不能够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是哪一个?() A.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会 B.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 C.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 2.某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生效的强奸案的判决,认为在认定事实上确有错误。此时,应如何处理? () A.交由原合议庭重新审理 B.由院长指派审判员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再理 C.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D.必须会同同级人民检察院共同处理 3.某县人民法院于1997年11月以盗窃罪判处章世平有期徒刑三年。一审判决生效后,1998年3月,地区检察分院在工作检查中发现,章世平盗窃数额巨大,县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量刑畸轻,对此案应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检察院应按照下列哪种方式提起再审抗诉( ) A.由县人民检察院向县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B.由县人民检察院向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C.由地区人民检察分院向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D.由地区人民检察分院向县人民法院提起抗诉二、多项选择题 1.王某是被害人钱某的诉讼代理人,路某作为曹某的辩护人,杨某是曹某的法定代理人,在终审判决作出后,对于他们的诉讼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钱某有权提起申诉 B.路某有权提起申诉 C.杨某享有独立的提起申诉的权利 D.申诉主体提出申诉后,生效的裁判应暂缓执行 2.甲,男,15岁,因犯故意杀人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一审判决生效后,甲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若人民法院重审,甲的申诉需具备哪些条件? ( ) A.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错误 B.原判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C.审理该案的审判长有贪污受贿的行为 D.证明案件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 3.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再审的案件有权进行重新审判的法院有( ) A.作出原判决的法院 B.被指令再审的其他法院 C.原审法院的上级法院 D.原审法院的下级法院三、不定项选择题 1、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各项能够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有()A.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会 B.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 C.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205条。 2.【答案】C 【解析】参见《刑事诉讼法》第205条。 3.【答案】C 【解析】审判监督程序中,基层检察院没有抗诉权,因此A、B项错误;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是由上级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向同级法院提出,注意:二审抗诉是由地方各级检察院向同级法院提出。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C 【解析】依据《刑事诉讼法》203条,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均有独立的提起申诉的权利,但法律并没有赋予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独立的提起申诉的权利,且提起申诉不具有阻却生效判决执行的效力。 2.【答案】ABD

刑事申诉书范文

刑事申诉书 申诉人:*****,男,****年**月**日出生,原籍:****省*****市,汉族,初中文化,捕前职业:无,户籍所在地:****省****市***区****街道九委。 ****年***月***日****省****市****区人民法院以(2006)**刑初字第***号刑事判决书认定申诉人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刑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判决宣告后,申诉人不服,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年**月***日*****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刑二终字第***号刑事裁定书“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发生法律效力,交付执行。申诉人于****年**月***日送本省***监狱服刑改造,目前服刑于***监区***分监区。 服刑期间执行刑期变动情况:****年***月***日经****市中级人民法院减刑一年五个月; *****年***月***日经*****市中级人民法院减刑一年六个月。减刑后刑期起止****年**月**日至****年**月**日,现余刑**年**个月。 申诉请求: 申诉人不服终审***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终字第**号刑事裁定书认定并发生法律效力交付执行的一审****市****区人民法院于****年***月**日作出的(****)***刑初字第***号刑事判决书中“被告人****当庭拒不认罪,予以从重处罚。”部分,现提出申诉。 主要事实: ***年**月***日凌晨,申诉人伙同同案犯****先后在***市***区***公园附近、*****附近、********区一胡同内以持刀威胁手段连续实施抢劫出租车司机三起,抢劫财物合计价值人民币560元。 ****年***月***日,*******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了此案,庭审过程中申诉人辩称没有参与抢劫,公安机关所作笔录不属实,同案吕春雷所作供述是陷害。****年***月***日***市***区人民法院作出(****)***刑初字第****号刑事判决书,判决中以“被告人***当庭拒不认罪,予以从重处罚。”为由,从重判处申诉人有期徒刑十一年。 申诉人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一审判决第六页第14行当中引用“当庭拒不认罪,予以从重处罚”没有法律依据,适用法律有错误,所判刑期量刑过重,请求改判。 理由及法律依据如下: 一、“被告人”未经判决,何以有罪?“拒不认罪”从何谈起? 《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被告人在我国的定义为:“被控告有罪行而接受人民法院审判的人。既可能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对象,又可能是无罪的人。”即审判过程中的被告人是尚未认定有罪的无罪身份。 庭审过程中申诉人是以被告人的身份到庭参加诉讼的,而被告人是未被判决的身份,并未确定有罪,不存在认罪不认罪之说。

律师刑事辩护的困境、成因和对策

律师刑事辩护的困境、成因和对策 律师的刑事辩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是指律师在刑事诉讼中“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的一种诉讼活动,也是落实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这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律师是法律专业人员,因而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下合称被追诉人)自己行使辩护权利和其他非律师公民进行辩护相比,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项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宪法和刑事诉讼制度,在平衡以国家公权力(在我国主要体现为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为后盾的控方与作为社会成员个体的被追诉人的辩方的诉讼地位、从而使双方“平等武装”方面,正如美国布来克法官在Gideon v. Wainwright一案中对律师的评价那样,“律师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①]。我国自设立律师制度以来,律师在我国法制建设和人权维护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按照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走向,我国律师本来应当也完全可以在刑事诉讼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制度、立法、环境及律师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律师的刑事辩护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在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都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与整个法治建设的发展大势形成相反的趋向,不能不引起、而且已经引起了相关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一、我国目前律师刑事辩护困境及其危害 (一)我国目前律师刑事辩护困境的表现 我国目前律师刑事辩护的困境,据学生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律师参与刑事诉讼大幅度减少,被告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依法维护。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的比例自1997年起逐年下降,目前全国刑事案件中无辩护人的案

刑事诉讼法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刑事诉讼法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基本理念: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诉讼效率概说诉讼职能:控诉、辩护、审判职能 基本原则: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等等 诉讼主体:专门机关+诉讼参与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人民检察院(4类) 立案管辖人民法院(纯自诉,可公诉可自诉,公诉转自诉) 管辖公安机关 总论审判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一般、特殊);特殊情况管辖 回避:适用人员;理由和种类;程序等 诉讼制度辩护与代理:辩护人;辩护的种类;刑事代理 证据制度:法定种类;证据分类;证据规则;证明对象、责任、标准 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其他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赔偿范围;成立条件;当事人;审理程序 期间、送达 1、立案程序:材料来源;立案条件;立案程序;立案监督(控告人,检察院) 2、侦查程序:基本原则;侦查行为(讯问;询问;勘验检查;搜查;扣押; 鉴定;技术侦查;辨认;通缉);侦查终结;补充侦查;侦查羁押期限 3、起诉程序:对案件的受理;审查起诉;作出起诉或不起诉决定(3种) 概述:审判原则;审级制度;审判组织 (1)第一审程序: a.种类:普通程序(包括被告人认罪程序)+简易程序 分论 b.进程:庭前审查;开庭前准备;法庭审判(5环节) 4、审判程序 c.辅助制度:延期审理+中止审理+终止审理;法庭秩序 (2)第二审程序: 上诉、抗诉主体;理由与途径;审判原则;审理方式;审判结果 (3)死刑复核程序:核准权;报请程序;复核结果;全面审查 (4)审判监督程序:提起主体;申诉与受理;审判程序; 5、执行程序:执行主体;各种判决的执行;执行变更程序; 6、其他程序:未成年人诉讼程序;和解程序;没收违法所得程序; 强制医疗程序;涉外诉讼程序 by导学狮小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