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单中惠译,《童年的秘密》,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2011年7月第4次印刷

“瑞典诗人和作家爱伦·凯(Elleyn key)甚至预言:‘20 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那些有耐心翻阅历史文献的人们,可以在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的第一次演说中找到类似的说法。他提到,本世纪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并称之为‘儿童的世纪’。这个演说发表在1900年,恰好是20世纪的元年。”第4页

“心里分析有一个最惊人的发现,那就是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婴儿期。从潜意识中所唤起的一些被遗忘的事情表明,儿童是尚未被认识的痛苦遭遇的牺牲品。这个发现既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又使人们心情不能平静,因为它与人们原先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儿童的纯洁的心理状态所遭受如此的创伤是缓慢而持续的。但人们从来没有认识到,它们是成人精神病的潜在原因。造成儿童纯洁的心理状态遭受创伤的原因,是由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的自发活动的压抑而造成的,往往是与儿童影响最大的成人,即儿童的母亲有关。”第7页

“尽管人们现在已经认识到,成人严重的心理障碍以及成人难以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而会遇到的困难是起源于童年,人们却没有尝试去解决童年时的那些冲突。”第8页

“成人不了解儿童,结果就使成人处于与他们不断的冲突之中。消除冲突的方法,并不是成人应该获得一些新的知识或达到更高的文化水准。对每个成人而言,他们必须找到个人不同的出发点。成人必须发现仍阻碍他自己真正理解儿童的那种无意识的错误。如果不作这种准备,如果没有采取与这种准备相应的态度,他就不可能进一步探究儿童。探究自身的行为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困难,因为错误,即使它是无意识的,也会引起悲哀和创伤。”第13页

“实际上,当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它自身包含了神秘的主导本能,这将是它的活动、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源泉,总之,它对外部环境产生作用。”第18页

“地球上听到了一种颤动的声音,

以前从来未听到过,

它来自一个以前从未运动过的喉咙。”第19页

“我们在圣约翰(St·John)《福音书》的序中所读到的那句话,在意义上是适用于新生儿的:“他来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他组成的,然而这个世界并不了解他。他成为了他自己,然而他却不接待他自己。”第27页

“基督教最深奥的秘密之一就是实体化,‘圣经化成肉体并留在我们中间’。在每一个儿童诞生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发现与这种秘密相似的东西,这时一种寓于肉体之中的精神也就出现了。”第31页

“当我们可以把‘实体化’这个词理解为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时,它给新生儿孤弱的躯体一种活力,使他能够生长、站立和说话,并使他进一步完善,那么,我们可以把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说成是一种‘实体化’。”第32页

“在某种意义上,儿童就是他自己的创造者。”第33页

“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动物就像成批生产的物品,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它的物种所特有的特征。相反地,人就像手工制作的物品,每一个人都不相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创造性的精神,这使他成为了一件手工艺术品。”第34页

“如果个人的实体化就是指儿童的心理发展,那么,儿童可认定具有一种先于生理生活的心理生活,这种心理生活造就存在了,而且没有任何外部迹象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意识开始时表现出来的犹豫和微弱,使感觉处于与它们的环境的关系之中,并立即通过肌肉的运动而尽力表现出来。在个人与他的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或者说,在精神的胚胎与它的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正是通过这种相互影响,一个人形成了他自己,完善了他自己。”第35页

“人们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有一种积极的心理生活。因为儿童当时并不能把它表现出来,而且只有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儿童才能秘密地完善这种心理生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儿童旁边,随时准备猛扑过去并把他压垮。如果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他自己,如果他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及其必须服从的规律,那肯定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但是,成人不合时宜的干预阻碍这种力量的秘密发挥。当成人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声称自己拥有一种几乎神灵般的力量,使他们自己成为儿童的神,并努力于《创世纪》里的那句话:‘我将按我的想象来创造人。’成人这种想替代上帝的念头,正式导致其所有子孙后代痛苦的原因。”第36~37页

“事实上,正在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的特殊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到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在一个充满着爱的温暖和有着丰富营养的环境里得到发展,那里的一切东西都不会伤害它。当成人最终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将会改变自己对儿童的态度。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正在实体化的精神生命,这不仅激励着我们,而且还赋予我们新的责任。当我们看着儿童那很像一个玩具的幼小的却富有魅力的身躯,同时倾注着我们对他的巨大关怀时,我们才真正理解古罗马诗人朱维诺尔(Juvenal)所说的那句话:‘应该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儿童。’”第37页

“荷兰科学家德佛里斯(H.De Vries)在一些动物的生活中发现了敏感期的存在。但是,在我们的学校里,也观察儿童在他们自己家庭里的生活,第一次发现了幼儿的敏感期,并把它运用到教育工作上。”第40页

“实际上,与这些动物最大的不同是:儿童内部具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表现出惊人的行动。”第42页

“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由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而是受短暂的敏感期,即与获得某种特性的相关的暂时的本能指导的。尽管这种发展是依靠外部世界的,但外部世界并没有决定性作用。”第43页

“儿童具有一种能运用这些东西发展自身的独特能力,因为他在敏感期中进行了某种心理的调整,从而使他能在生活中运用自己的运动器官,并表现出内在的和灵敏的特点。”第43页

“儿童的敏感期就是在工作,一种神圣的力量正在使儿童孤弱无助的状态消失,并用它的精神去激发他。”第44页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爱是一种最伟大的现实,正在儿童心灵的秘密神龛里展现出来,并经常吸引着儿童的整个心灵。这些惊人的活动并没有停止,留下了不易除去的痕迹,但人通过这些活动将变得更加伟大,并使他具有了更崇高的特性,这些特性将伴随儿童终身。然而,这一切都是在人们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的。”第45页

“当外部环境反对儿童的正在秘密起作用的内在本能时,我们看到它们引起了儿童心理的失调和畸变,其结果将会伴随儿童的一生。如果婴儿不能受它的敏感期的指导,那么,他也就失去了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而且永远失去了这种机会。”第46页

“与其他的教育体系相比,我们也更多地和更合理地注重儿童的感知,但是,在我们的思想和那种认为儿童仅仅是一个被动的人旧观念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强调的是儿童的内在敏感性。儿童具有一个渐进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几乎持续到5岁,并使他具有真正惊人的能力从他的环境中吸收印象。儿童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通过他的感官吸收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像镜子一样接纳它们。一个真正的观察者是根据一种自身的内在冲动、一种感觉或特殊的兴趣而行动的,使他有选择地吸收印象。”第69页

“儿童开始时一无所有,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前发展。坦率地说,这就是儿童的理性,敏感期就是环绕着它而转动的。这种理性的过程肯定是自然的和创造性的,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逐渐地发展,依靠从环境中做吸收的印象来获得力量。”第69页

“儿童的理性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各种印象立即被整理排列起来以服务于理性,儿童吸引他的最初的印象来帮助理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儿童对这种印象是如饥似渴的和贪得无厌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儿童会被光线、色彩和声音强烈地吸引住,并因此感到极其愉快。但我们要强调指出,这个理性的过程是一种自发的运动,是一种内部的现象,尽管它才刚刚开始。很明显,儿童的心理状态值得我们注重和给予帮助。儿童从一无所有开始发展他的理性,即人的特有品质。甚至在他能用他的小脚走路之前,他已开始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了。”第69~70页

“成人总是认为,儿童仅仅对艳丽的东西、鲜明的色彩和震耳的响声产生敏感。确实,这样强烈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是,这些强烈的吸引物是外在的和瞬间的,它虽然能引起儿童的注意,但却得益甚少。……一种强烈的外在刺激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这个事实仅仅是一种伴随出现的现象。与儿童心理生活的发展并没有真正的关系。儿童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那些我们好不注意的小东西,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存在心理生活的证据。但是,被小东西吸引并全神贯注地看着它的儿童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这些小东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是作为一种‘爱的智慧’的表示。”第77~78页

“对成人来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深奥难解的谜。这个谜之所以使成人感到困惑不解,是因为他们是根据它的外在表现,而不是根据它的内在的心理机能来作出判断的。我们必须考虑到,在儿童活动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可以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没有某种动机,他就不会去做任何事情。……如果成人要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改变他原先的傲慢态度。他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而不是一个盲目的支配者或专制的评判者。”第

78页

“很清楚,儿童的个性与成人的个性是截然不同的。这时一种性质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

“一个注意最小细节的儿童,他必然带着一定程度的轻蔑看待我们成人,因为懂得心理综合的成人知道自己去看什么,而儿童并不知道去看东西,儿童把我们成人看成是一个多少有点无能的人。从儿童的角度来看,我们成人不很精确。由于我们对细微末节不感兴趣,儿童就认为我们迟钝和麻木。如果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肯定告诉我们成人,他极不信任我们成人,正如我们不信任他们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各自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和成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第80页

“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引导他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没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自己一瞬间就可以做完而且做得更完美,这时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成人看到,儿童对于琐碎的或毫无用处的东西他别有热情,这是可笑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第101页

“我们可以发现,缓慢和沉思的正常儿童是有点新奇的,但他的行动受他的自我控制,受理性所指导。这种儿童被他所看到的一些外界物体激发起来,但能自由地运用它们。自我控制和有节制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重要的是,任何儿童应该掌握自己的厄运东器官,而不仅仅是用某一种方式到处乱走,去感知任何东西。运动的能力受他的自我做指引,而不仅仅是由外界事物的吸引力支配的,从而引导一个儿童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物体上。这是源于儿童内部的一种现象。”第108~109页

“运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也能激发勇气和自信,它对心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第110页

“日出日落、艺术作品、山水风景、悦耳嗓音或演奏音响都是自然美的情景,所有这些给内在自我多种作样的和持续的感官印象,它们是人的心理生活的滋养源泉和必备养料。”第112~113页

“自我是真正的力量、唯一的主宰者和感觉印象的接收器。如果自我没有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美情景感受到欢乐,那么,这些感官机制还有什么用呢?看或听本身并不重要,但它们有一个更高的目的,那就是通过看和听使一个人的自我得以形成和发展。”第113页

“引导儿童去观察事物的那种自然欲望,但丁(Dante)把它描述称为‘爱的智慧’。”第114页

“爱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能使我们对他人不注意的事物产生敏感,并能向我们揭示他人尚未认识的事物细节和专门特征。人们要问:‘难道只有爱才能发现它们吗?’是的,那是因为儿童通过爱去取得了智慧,而产生兴趣的,所以,儿童能够看到成人视而不见的东西。“对成人来讲,对环境的爱似乎是儿童天生的乐趣。但是,成人并没有把这看作是一种精神能量,一种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第114页

“新教育的基本目的首先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环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必须适合于儿童的成长。障碍物必须减少到最少;环境必须为那些有助于儿童能力自由发展的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由于成人他自己也是儿童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他也应该使自己适应儿童的需要。成人不应该是儿童独立活动的一种障碍物,也不应该代替儿童去进行那些儿童生长和发展所必要的活动。”第123页

“新教育要求教师在精神上做好准备。那就是说,他必须检查自己,摒弃他的专制;他必须消除他心里用外壳包住的傲慢和发怒。他必须变得谦逊和慈爱。这些就是教师必须获得的美德。这种精神的预备将给予他做需要的平衡。这就是教师训练的出发点和目的。”“教师必须牢记他是儿童的一位真正教师以及他的使命是去教育儿童。”“我们首先必须谦虚,根除潜藏在我们心中的偏见。但我们不能这样认为:当儿童接受教育时,他应该拒绝接受帮助。我们必须使自己的内心发生一次根本的变化,防止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儿童。”第131页

“我们发现,自然界也存在两种生命形式:一种是成熟,另一种是未成熟。这两种形式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成人的生活以斗争为特征。”第220页

“实际上,这两种生命形式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要在人类世界中寻找它们,我们必须说,只有一个成人的世界,其主要特点是斗争、努力去适应和为政府外部环境而工作。人类世界的活动全部集中于征服和生产,似乎不存在其他重要的东西。人类的努力在竞争中抵消和削弱了。如果成人看儿童生活,他会以对待自己生活的同样逻辑来看待儿童的生活。他把儿童看作是一个不同的人、一个无用的人,并远远地避开他。或者,在称之为“教育”的方面,他试图尽早地直接把儿童引入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轨道之中。他会像蝴蝶那样(如果可能的话)弄破幼虫的茧,命令它飞;或者他会像青蛙那样,把蝌蚪拉出水域,尽力要它在陆地上呼吸,并把它的难看的黑皮肤变成绿色。”第227~228页

“成人的任务是构筑一个超自然的环境。他必须用他的活动和智慧努力进行的体力工作,我们称之为‘生产劳动’。通常,这种劳动是社会性的、共同的和有组织的。”第235页

“因此,儿童与成人社会基本上是不相干的。对于成人在自然之上所建立的那个人为世界来说,儿童是一个陌生者。在儿童诞生的那个社会中,他是一个超社会的人,不能使他自己适应于社会。他既不能参与它的社会劳动,也不能参与它的社会组织,甚至可以说,他是这种既定的秩序的破坏者。儿童是一个一个不合群的人,因为他一直打扰成人,在他自己的家中,他是一个混乱的根源。儿童天生具有好动的特性,使他对成人环境产生不适应,但他生来就不会放弃这种特性。”第236~237页

“儿童一无所有地来到了他的家庭。对儿童来说,成人像上帝一样伟大和强有力,儿童必须从他那里获得生活的必需品。成人是儿童的创造者、统治者、监护者和惩罚执行者。从来也没有一人像儿童依赖成人一样完全地和绝对地依靠另一个人。”第237页

“儿童也是一个工作者和生产者。虽然他不能参与成人的工作,但是,他又自己的工作,一种伟大的、重要的和困难的工作,那就是造就人的工作。”第237~238页

蒙台梭利名言:

“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须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

“儿童的进步不是取决于年龄,而是取决于能够自由地观看他周围的一切。”

“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

“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

“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儿童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所残余的爱。”

“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

“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

“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在他童年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形成的。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冲突,一个热爱儿童但又潜意识伤害他们的成人,将会给儿童留下一种内在的悲哀,这种悲哀其实正是成人自己错误的反映。”

“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童年的秘密作者简介

《童年的秘密》作者简介 1870年8月31日,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就读于罗马大学,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精通医学、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1952年5月6日,逝世于阿姆斯特丹,享年82岁。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这些普通的贫寒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方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育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多个国家先后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1929年8月,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荷兰成立,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方法进一步迅速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上世纪40年代,仅美国就有 2000 多所蒙特梭利学校。蒙台梭利的著作《高级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童年的秘密》、《童年的发现》,《有吸收力的心灵》等,也都翻译成大约40种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英国教育家称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蒙台梭利毕其一生献身儿童教育事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生获得了很多荣誉,如:法国军团荣誉骑士二等勋章、荷兰奥兰治〃拿骚亲王二等奖章、佩鲁贾大学教授、安科纳市荣誉市民等。蒙台梭利于1949、1950和1951年曾三次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 1934年,出版《童年的秘密》。童年的秘密一书中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内容:(1)详细而生动地描绘0-6岁儿童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新生儿、敏感期、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儿童的工作需要等,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2)指出了一些成人对待儿童的错误态度,尖锐谴责成年人对儿童的忽视和不尊重,以及成年人自身的虚伪;(3)提出教育儿童的新观念: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照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应该把儿童作为人而不是物体来对待,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尊重儿童,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实现智力的、精神的、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蒙台梭利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蒙台梭利读了《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这本书是由伟大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作者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儿童。书中有几部分让我感受很深。 其中的一段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在与儿童打交道时,成人就会变得不再是自私自利和自我为中心了。以往,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影响儿童心灵的一切,结果就不能理解儿童。由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成人把儿童看作是“心灵里什么也没有的人”,必须由他们尽力去填塞;把儿童看作是“孤弱的和无活力的人”,成人必须为他们做所有的事情;把儿童看作是“缺乏精神指导的人”,必须不断地给予指导。总之,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创造者,并从他们自己与儿童行为的关系的角度来判断儿童好或坏。成人使自己成了儿童善良和邪恶的试金石,成人是一贯正确的,儿童必须根据他的既定标准来塑造,儿童在任何方面偏离了成人的方式就被当作是一种罪恶,成人必然会迅速加以纠正。一个成人如此做法,即使可以确信他对儿童充满着激情和爱以及为儿童的牺牲精神,他也会无意识地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

的确如此,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而很少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停下步伐来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因为这样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无形中伤害着孩子,抹杀着孩子最真实的想法。比如:我们班有一位孩子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聪明、活泼,遇到事情能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和小主意。但是,他的身上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调皮、不遵守规则、爱使小性子等等,这也让我们非常的头疼。我们有时也会采取比较强硬的方法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这种“一味强硬”的方法,却抹杀了孩子天性中的那种活泼和纯真,让孩子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流露出来。 书中指出“成人通过他自己的行动来代替儿童的行动,不仅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而且可以微妙地把他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那已不是儿童在行动,而是成人替代儿童在行动。” 我们总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孩子一步登天。当看到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学习上或解决问题时达不到我们心目中的速度,我们总忍不住有些着急、不耐烦的表现,甚至会取而代之,三下五除二。这样的替代行为其实在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过程中经常发生,或许根本没有想过这会成为了孩子发育成长的最大障碍。所以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等待孩子、陪伴他们按照自身的发展节奏一步步地慢慢成长! 书里还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能使他自己自由发展的环境。儿童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时期,完全应该为他敞开大门。事实上,他正在创造自我,也就是说,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与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儿童。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与生活本身的目的就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她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就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她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她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她们感到乏味与疲倦,她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与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成人总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与想法,常常就是大人与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她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她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就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就是很缓慢的,她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就是可喜、有趣的,她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她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瞧来就是再简单不过的工

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瞧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儿童与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就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与童年的真义不?作为教师,我们无疑就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就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就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就是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就是美丽可爱的,却又就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与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就是一种教育。以上就就是我读《童年的秘密》一书的主要感受。我想每个童年秘密的发现、教育方法的实施、孩子的点滴进步都将成为我今后不断努力、不断前进的动力!读《童年》有感500字《童年的缤纷日记》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读完《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作为成人,必须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在现实生活中,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创造者。”成人把小孩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认为自己不应该也不需要去理解儿童,他们经常要求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做事,却不管儿童到底想不想做。成人们经常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把儿童当作没有思想的肉体,认为儿童什么也不懂,自己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该做什么,而且认为儿童根本不应该知道要这样做的原因。其实这些错误归根结底就是成人根本不了解儿童。蒙台梭利说过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在现今21世纪,儿童得到了更大的重视,更是儿童的世纪。而我们要做到尊重儿童,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做到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首先,我们应该去理解儿童,时时刻刻地为他们着想。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一个儿童在这世上生存和生活是不易的。他来到这个世上必须经过受精卵、胚胎发育、出生等过程,在这发育的过程中不容许出任何差错,否则出生后将不是一个健康的婴儿,当婴儿出生时,其必须经过剧烈的挣扎,随后我们才能听到一种颤抖的声音,以前从未听到过,因为它来自一个以前从未运动过的喉咙,随之激动、喜悦之情也瞬间挂上了父母的面孔,因为我们都知道婴儿来到这个世上是不易的。随着儿童的成长,由于他们身体,智力等各方面发育都不及成人,他们会经常受到外界的侵扰,如患病等,他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也是不易的。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儿童在这个世界上要经历巨大的痛苦。胎儿是在一个没有任何袭击、没有丝毫温度变化和绝对安宁的液态环境中长大的,当他来到这个陌生的与之前环境完全相反世界上时充满的只是痛苦,而我们却无法体会和理解他的这种痛苦,我们只知道他是活的,一个可爱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上。当儿童长大时,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及我们成人,在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事情会难倒他们,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自己能做到就给他们以不屑。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儿童并没有得到我们真正的关心。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所有人关心的却是他的母亲,因为她经受了很大的痛苦,难道儿童没有经受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_心得体会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教育可以采用一种帮助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方式去保护和培育儿童,从而对这些自然特性产生影响。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现儿童真正的本性,进而帮助他正常发展”。在这里,除了环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条件是特别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征”。蒙特梭利创办的第一个儿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们忙于生计而无暇多份精力给孩子,他们的教师是毫无野心和先入之见的普通劳动妇女,这就导致了一种理智的沉静。教师必须沉静。他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无阻碍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内心清晰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篇二: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 当了妈妈后,自然而然比较关注一些幼儿书籍。有时候真的非常好奇,宝宝们的小脑袋到底在想什么?怎么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孩子成长?一本《童年的秘密》,不尽让我们成年人感到羞愧,愧对于上帝托付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 我们家小孩现在两岁,家里的东西有了变化,或者放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他就火眼金星,一下子就能发现。他的喜羊羊气球,一直在门口鞋柜子上放着,有天收拾拿下来了,立即被他发现,“嗯嗯”个不停,指指气球,指指鞋柜。直到我们放上去才行;毛绒玩具原来在他的小床上放着,有天放在了沙发上,被他发现,还必须物归原位。特别是前天中午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想跟我们一块吃饭,可是到了他午休的时间了,我就把他抱到床上,把罩衣给他脱了,结果他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我怎么安慰都不是。最后我又把罩衣给他穿上了,他马上就平静下来了。看了《童年的秘密》,我才知道:这就是儿童对秩序的热爱,自然界赋予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一旦秩序被破坏,孩子会感到不安,就强烈要求恢复原状。大人在这一点比孩子的敏感性差远了,根本注意不到什么东西移位了。孩子认为气球就应该是在鞋柜上的,毛

绒玩具就应该在他小床上的,可能孩子认为到吃饭的时候了,罩衣就应该穿在身上。孩子就是通过这些外部秩序而认识她周围的环境,并理解他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如果孩子的这种秩序感经常被破坏,孩子会通过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有句话印象很深刻,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灵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用错了方法,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这本书里的好的观点是在太多,我现在就讲几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片段吧。敏感期,这是蒙台梭利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点,我们知道,蜜蜂的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皇。但这个蜂群只选择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皇。工蜂为她准备一种称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这种极美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成为这个蜜蜂群体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选她时,她已经年岁较大,就不可能成为一只蜂皇,因为她已经不再会有贪婪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儿童。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1896年成为罗马大学第一个女医学博士。毕业后,任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院助理医生,从此开始应用美国精神病医生塞甘(E.Seguin)和法国医学家伊塔(J.M.G.Itard)的方法,对智力缺陷儿童的神经与心理疾病进行研究。1898年成为全国智力缺陷儿童教育协会的成员。1900年任罗马一所招收智力缺陷儿童的学校校长,该校后以“国立特殊儿童学校”著称。1901年离开该校,开始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寻求把智力缺陷儿童教育的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1907年受“罗马优良建筑协会”会长伊达埃多·达勒姆的委托,在圣洛伦佐区玛希大街58号公寓里创建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在那里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制定了一套教材、教具和方法,形成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为了传播自己的教育体系,在国内开设训练班,并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奧地利、锡兰、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开设国际训练课程,培养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师。1929年8月,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荷兰成立,并在一些国家成立了分会,蒙台梭利亲自任该会主席。鉴于蒙台梭利对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事业的贡献,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1946年苏格兰教育研究院曾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号,1950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也曾授予她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她的主要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1909年)是对罗马第一所

“儿童之家”教育实验和研究的全面总结。详细说明了感官动作及读、写、算的教育方法与教具,并且论述了自由教育的基本原理。《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年)是《蒙台梭利方法》的续集,论述了如何将其教育原理和方法应用于7—11岁的儿童。《蒙台梭利手册》(1914年)是关于幼儿发展教具的实用指南。《童年的秘密》(1936年)揭示了幼儿之谜,说明6岁以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新世界的教育》(1946年)是一本讲演集,论述了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正常化人格的新人,来建设新世界,并且论述了教师在新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吸引力的心理》(194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印度开设训练课程的讲演集,系统地论述了幼儿身心的发展。 蒙台梭利终生致力于智力缺陷儿童和正常儿童的研究与教育,并撰写了一批幼儿教育著作,开办了国际训练课程,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被誉为20世纪欧洲和世界最伟大的、科学的和进步的教育家之一。 《童年的秘密》(TheSecretofChildhood,1936)是在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召开之际出版的。中译本于199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马荣根译,单中惠校,共212页,16万字。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研究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阐述了其儿童教育原则和方法。全书除“导论”外,分三个部分,共30章。第一部分(1—17章)论述了6岁以下儿童心理的发展及其特点。第二部分

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五)举折,举架。(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2020《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6篇

《童年的秘密》是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下面是整理了《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书中的前言部分简要的介绍了蒙台梭利的生平和儿童教育观。她创办“儿童之家”,从事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研究,撰写教育著作,促进了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其中很多部分让我值得揣摩、思考和回味。 《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蒙特梭利在儿童的秩序感一章中举了很多极易引起共鸣的例子,看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是的,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由于错误的解读,大人常将孩子这些行为解释为无理取闹,而强制要求孩子妥协。 虽然某些要求我们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没什么伤害性,为何不顺着小孩的意思呢?当事情按着小孩的预期发生,他比较会有安全感,我们大人不也较喜欢用习惯的方式做事嘛。当满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将很惊讶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顺从,不然小孩就会奋力的争取,如果长期外在发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会产生无用感,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 讲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的小侄女在刚刚会走路的时候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喜欢捡地上的小东西,像小纸片之类的,冬天亦是如此,由于冬天的衣服穿很多,他弯下腰很困难,但是她依旧乐此不疲,大人们有的觉得她小小年纪很爱干净,但大多把这个当成笑话看,然后阻止她继续这么做。今天我才明白大人们的错误,小侄女在捡纸片事件中,她不是为了把纸片捡起来扔进垃圾筒来保持干净这一结果,而是在充分享受这个有趣的过程,这个动作在充分运用她的拇指与食指,对她的动作技巧训练帮助很大,从而对她的大脑发育也有很大帮助,我了解到,在很多幼儿园有一个训练项目就是让幼儿用拇指和食指拾小豆子。现今,大人们想尽方法发展自己宝宝的智力,但无知的大人们却失去了生活中很多可以锻炼他们宝宝的机会,这些机会简单、普通让家长完全忽视掉了。 最后提一点,既然我们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但这种放手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呢,难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剪的小树苗长大之后其弯弯曲曲的样子就真的好看吗?成人的经验就真的帮不了孩子什么吗?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 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尽相同,蒙台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读到《爱的智慧》这一章时,给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书中列举的孩子与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因为在我和女儿之间也经常有这种情形。例如: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觉,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讨厌呢?我们来听听蒙台梭利是怎么说的:早晨,儿童进入父母的房间唤醒他们,这是件令父母极讨厌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会使一个小家伙一醒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黎明,当一个儿童去找他的父母时似乎是要说:天已经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为了去教导他们,而只是去看他所爱的那些人。看到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里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涌动?蒙特梭利对儿童的细微观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让人佩服。也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观念,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儿童,是否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真该适时的转换一下角色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儿童的世界,了解童年

的秘密。 由此再引申到我与班级里的孩子,仔细想想一些孩子平时的表现,在当时可能会觉得不耐烦,但现在再好好想想,就会知道那是孩子一种爱的表现了。感谢蒙台梭利告诉了我们这种爱的重要价值,今后我要向孩子们学习,学习这种爱的智慧。---《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暑假我品读了一本《童年的秘密》,其中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颠覆性的书籍。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现在儿童所遇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对于我们专业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我们初识建筑的时候,能够了解到英雄级大师级人物的经历对我们也是一种正确的导向,不至于让我们在茫茫求学之路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对大多数建筑工作者来说,二十岁正是求学的年龄。而在大学期间的经历,恰恰是今后孜孜不倦谈论的话题。我们的二十岁,也正是所选择事业的起点,解那些大师在20岁——这个与我们年龄相仿时的学习经历和所思、所想,对我们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我更是对大师们的思想,经历,人生的道理,学术的哲学深深折服。也深深了解到了要成为一名杰出建筑师必备的素质修养。这也给正处于摸索中的我指明了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一)对建筑诚挚的热爱 作为一名建筑业的同学,也是致力于在建筑事业中有长足发展的追求者,对建筑自然要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的热爱,如此在今后的道路中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看书中的大师们,不管是出身建筑世家的皮亚诺,还是平民草根成就卓越的贝聿铭,都怀揣着对建筑深深地热爱。 在进入CAUP前,填写高考志愿时确实有过迷茫,有过犹豫。然而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济建筑。到而今,想起当时做出的决定,也从未后悔,甚至于感到非常幸运。建筑是一门涵盖门类非常广的专业,而且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在理论和实践当中不断地培养不断地激发一个人最本真的创造性,从而使得自己的思想不再受原理概念的束缚,这一点至今深深吸引着我。不仅如此,建筑学同时也一直在探讨着一个人对于生活,对于自然,对于世界最本质的理解。在各种高端的理论当中也从不乏艺术气息。我爱上了建筑,它的魅力在于并不在于一个建筑本身的构成外形,而在于它表达的思想,传达的信息,以及给人的启示甚至是震撼。这没一样都这的人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二)从事建筑事业的纯粹性 看《建筑师的二十岁》,了解到大师们的生活并非开始都风光无限。贝聿铭曾漂洋过海,在异域的文化中苦苦挣扎着前行;弗兰克盖里由于家境窘迫做过卡车司机,上过夜校……然而生活的困难并没有阻止他们在建筑道路上的脚步。之所以成就卓越的原因还在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建筑。 在我的身边,从来不乏这样一种人,为了金钱走上了建筑的道路。我想这样的人今后的路会越走越窄,不会有长足的发展。他们的思想被物质的欲望紧紧束缚,不

读《童年的秘密》一书读后感

读《童年的秘密》一书读后感 几天前偶尔看都一本关于揭秘童年的书——叫做《童年的秘密》。它是一本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点的书籍。书的作者蒙特梭利是著名的教育家,是现代儿童教育理念的里程碑式人物。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很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书中提出了儿童发育中的一个“敏感期”的观点,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生动著作。在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点。它让世人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体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协助。 当然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度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把游戏仅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度强调教具的价值,而贬低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点。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有。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动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去观察,对外界作出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为此,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然后结合自已宝宝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行教育和引导,我觉得“自由而不放任”的观点很重要。 通过对书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今后我会多阅读相关幼儿教育的书籍,是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长远的发展。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_1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专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各国,她还反思了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指出儿童的很多问题源于成人对儿童的错误方式以及对他们产生的压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本书的内容共有30章,好的观点实在很多,我就对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阐述一下吧。1、成人应该受到控告—在成人中进行彻底的变革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他们能够说服自己这是出于对儿童的爱和自我牺牲,但实际上他们却在无意识中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2、儿童发展的秘密儿童在敏感期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能够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吸收和学习。当儿童的敏感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产生抑郁或愤怒的情绪。我们不能漠视儿童的心里发展,应该去帮助他们。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为儿童的心灵成长提供支持。3、睡眠失调是儿童成长的障碍成人应该努力去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才能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不要把儿童当做没有生命的个体,不要在他们年幼的时候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们,在他们长大以后还要求他们惟命是从。成人必须认识到:在儿童成长中,成人只能起一种次要作用;成人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儿童,这样才能给儿童提供适当的帮助。因为儿童比成人弱小的多,要想让儿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人就一定要控制自己,学着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把孩子和倾听孩子的心声当成一项神圣的职责。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意义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4、儿童的教育—“儿童之家”的三条准则儿童只有生活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才能使他们的心理生活自然而然地获得发展,并展现他们内心的秘密。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儿童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所残余的爱。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5、偏离正轨的儿童(神游、抵触、依附、占有欲、支配欲、自卑感、恐惧、说谎)当游移不定的心灵找不到可以停靠的对象时,就容易被图像和符号所吸引,一旦儿童发生这种心理失调,就会坐立不安、到处乱动等表现。这些孩子看上去活力充沛、难以控制,但他们进行的活动却毫无目的。他们可能刚刚着手做一件事情,但没过一会就将其抛之脑后,又开始干新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心思分散到许多不同的事物上,无法集中在某个对象上。对于儿童由于心理失调表现出的这种散漫和不守规矩,成人可能会进行惩罚或者耐心地容忍对待,但实际上,对儿童的这种幻想,我们是持赞成和鼓励的态度的,并把它视为儿童创造性的表现。6、父母的使命父母不是孩子的创造者,只是他们的监护人。父母应真挚地关怀孩子,将保护孩子作为崇高的使命来履行,为了这个使命,父母应该将落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爱孩子的本能上的灰尘洗涤干净,努力去理解这份爱的本质。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深刻情感的外露,而不应存在有任何私心或懈怠。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父母的重视,父母也应为了儿童的权利而抗争。通过读阅《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颇受感悟,从中认真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便有很多错误的方面。日常生活中运用大人的权力去抑制了孩子的自发性活动,孩子是独立而特殊的存在,他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引导孩子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孩子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孩子好”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在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环境下,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