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古籍“旋风装”装帧形式的发展及演变

浅谈古籍“旋风装”装帧形式的发展及演变

浅谈古籍“旋风装”装帧形式的发展及演变
浅谈古籍“旋风装”装帧形式的发展及演变

题目浅谈古籍“旋风装”装帧形式的发展及衍变系别文化管理系

专业文物鉴定与修复

班级09 古籍

学号2009193110

姓名詹丽娜

指导教师李漫

完成时间2012年5月15日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3)

正文……………………………………………………………………………………3-7

一、“旋风装”的特点及历史由来 (3)

1、“旋风装”工艺的简介 (3)

2、“旋风装”的产生与发展 (4)

二、有关“旋风装”发展由来的学术争议 (4)

三、对“旋风装”的发展及衍变的深思 (5)

1、对各种学术观点的看法…………………………………………………6-7

2、“旋风装”是对“龙鳞装”进行改造的结果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浅谈古籍“旋风装”装帧形式的发展及衍变

【摘要】

受文献和留存实物的限制,学界对古籍“旋风装”的具体装帧形式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历代学者针对“旋风装”这一古籍形制的好几种不同的衍变说法所产生的争议,经过探索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认为,“旋风装”是由“卷轴装”演化而来,是受到“龙鳞装”的启发,并且是为克服“龙鳞装”的部分不足而对“龙鳞装”进行改造的结果。

【关键词】

旋风装卷轴装经折装龙鳞装

【正文】

一、“旋风装”的特点及历史由来

1、“旋风装”工艺的简介

“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之一,是由“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一种形态,产生于唐代后期。

旋风装装订的图书在收卷时,书叶鳞次朝一

个方向翻转,宛如旋风,故名“旋风装”亦称“旋

风叶”。旋风装最大特点是单页两面书写,解决

了经折装单面书写翻检不便的问题,便于翻阅,

利于保护书叶。

其装帧方式,是以一张比书叶略宽的长条厚

纸作底,然后将双面写字的书叶逐次粘在底纸上。粘法为,除首叶因为是单面书字而全幅粘裱在底纸右端,其余书叶因为都是双面写字的,所以每张书叶都只能用右边无字空条处粘于底纸上。具体粘法是在第二叶右边无字空条处涂浆糊,粘于首叶末尾的底纸上,干后

将第二叶书叶向右掀开,以第三叶书叶右边无字空条处涂浆糊相错粘于第二叶后边的底纸上。干后再将第二叶书叶向右翻开,依前法粘第三叶、第四叶……直至粘完。最后以底纸右端轴棒为核心,从首向尾,或说是从右向左卷起捆绑。

这种装帧虽然还保留着卷轴装的外形,但内部书叶却如现代书籍一样,可以翻阅查检。

2、“旋风装”的产生与发展

“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装帧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产生于唐代后期。

由于“经折装”和“旋风装”大约都产生在公元9世纪后半叶的唐代。两者也都是针对“卷轴装”的不便而创意改革和改进的。但两者的出现所适应的社会文化需求则不同,因而形成的形制也截然不同。

旋风装是为适应唐代诗歌创作而经常翻检类书、韵书而对卷轴装的改进。古时的类韵书好比是现在的字典,带有工具书的性质,是被随时翻检使用的。因此,这类书籍的书写方式和装帧形式,也就要以方便随时翻检为原则而作相应的改变。但是,唐代书籍最通行的书写方式和装帧形式,仍然是单面书写的卷轴装。这样,通行的装帧形式与要方便随时翻检之间便产生了很尖锐的矛盾。如果继续采用单面书写的卷轴装,那翻检不方便难以解决,突破卷轴装,另外采取更新的装帧形式,一时之间又难以创造出来。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既未打破卷轴装的外壳,又达到方便翻检目的的装帧形式,这就是“旋风装”。

(《刊谬补缺切韵》书影)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唐朝吴彩鸢所书的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用的就是这种装订形式。这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件唐代“旋风装”实物。

二、有关“旋风装”发展由来的学术争议

引言:“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装帧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由于历史存留的实物太少,缺乏足够的资料,典籍中的叙述也语焉不详,因而关于它的具体特点、演变过程一直莫衷一是,现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具体总结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旋风装”即是“经折装”或“经折装”的变形

马衡发表《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李文裿1929年发表《中国书籍装订之变迁》,著名书史学者刘国钧的一系列有关书史的论着,都认为“旋风装”即是“经折装”或“经折装”的变形(即“经折装”加书面) 。美国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钱存训的《中国古代书史》称:书籍的卷轴形式,一直延续作用到9世纪唐代末叶,才被折叠的形式所取代。自此而后,中国书籍的形式便逐渐演变。最初的折叠式,称为‘旋风装’或‘经折装’。这就是说,“旋风装”就是“经折装”,或者说“经折装”也可以称为“旋风装”。

第二种说法,认为“旋风装”是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良

1981年李致忠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在《文物》上发表《古书“旋风装”考辨》一文,提出“旋风装”是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良。1986年杜伟生在《古书旋风装再考辨》中力排众议,支持李致忠的观点。关于故宫博物院所藏《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也有记述:“一九四七年秋,故宫博物院收得唐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一卷,为海内佚书。其装潢虽为卷子,而内涵散叶二十四叶,盖以两纸裱成一叶,故两面有字,其装为卷子也,则以第一纸裱于卷内。自第二页起,仅以叶之一端粘着卷上,以次错叠,如鱼鳞然,卷之则成卷轴,不见散叶之迹。

第三种说法,认为“龙鳞装”亦即“旋风装”

1981年,李致忠先生在《古书“旋风装”考辨》一文中,最先把它和古书装帧样式中的“旋风装”联系起来,明确指出:古书的“旋风装”,就是在卷轴式的底纸上,将书叶鳞装;收卷时,书叶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如旋风,所以又称为“旋风装”,或“旋风卷子”。他同时认为,“龙鳞装”亦即“旋风装”。

三、对“旋风装”的发展及衍变的深思

引言:“旋风装”是中国书籍装帧发展史中的一种类型,而且其装帧工艺现在已经失传,这是确凿无疑的。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具体描述“旋风装”书籍模样的史料,即使有也语焉不详。因而学术界和书籍装帧研究者们对于“旋风装”的具体形制及发展衍变没有统一的意见,一直争论不休,似乎“旋风装”的由来和装帧工艺已经成为一桩历史悬迷。

1、对各种学术观点的看法

本人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综合各家之说进行分析,根据认识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进行推演的过程中,本人发现,学术界有关“旋风装”形制的各种论述大多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我觉得“旋风装”这个书籍形式的名称是中国传统的“比类取象”认识论的产物,是通过描摹事物形态为事物命名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既然如此,就该从所描摹的本体事物去研究,到底是比的是什么样子的“类”,取的又是哪种“象”。显然旋风装比的是“风”类,取的是“旋风”象。“旋风”本身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动”,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本身是动态的,不动不成风;二是“旋”,就是说这种动态的方式是旋转;三是“圆”,既然是旋转,其运动的轨迹必定是圆形的;四是“心”,既然是旋转的圆形,必定有一个圆心,是围绕着这个圆心旋转的。只有具备了这几个特点,才能称其为旋风。因此,用旋风来描摹一种书籍的装帧形,也必定具备这些旋风的基本特点才可以称其为“旋风”,缺一不可。

(1)、认为“旋风装”是从“经折装”演化而来的说法,我觉得是最不靠谱的,可以首先排除。旋风的“动”给人的感觉是飘逸灵动的,而经折装本身就是至少两层甚至四层纸用浆糊粘裱合在一起的,已经将纸张变成了纸板,失去了单层宣纸本应有的轻盈状态,变得比较呆板,那又何谈“旋风”呢?

(2)、认为“旋风装”是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良。“将长卷折叠成册,外加封面,使首页和尾页相连缀。翻阅时,循环不断,状如旋风。为卷子发展为书的一种过渡样式”。这种说法不符合认识论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卷轴装折叠以后就是经折装,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本来只要将卷轴长卷折叠就可以成为册页的雏形了,那中间又何必再多余地“外加封面,使首页和尾页相连缀?就算是古人愿意多此一举,那么如果将首尾相连缀,和现在的“灯罩”又有何区别?翻阅的时候如果是“循环不断”的,那这书不是就会一直在手里或者桌上转圈吗?这样不是更容易损坏书籍吗?如此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古人会干吗?

(3)、认为“旋风装”就是“龙鳞装”,我认为也很可疑。一般状态下,龙鳞装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旋风的视觉效果,当然在展开的过程中或者放在桌上时,如果有风拂过,会导致书叶飘动。但那也只能算是“风”,而非“旋风”。要想产生旋风的意象,那只能将它反过来书叶向外卷起来放,这种情形不会经常出现,只可能在阅读的时候偶然出现的意象。而且“龙鳞装”这个名字已是非常贴切了,所以“龙鳞装”就是“龙鳞装”,绝不会是“旋风装”。

2、“旋风装”是对“龙鳞装”进行改造的结果

本人根据事物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规律可以推断,“旋风装”是受到“龙鳞装”的启发,并且是为克服“龙鳞装”的部分不足而对“龙鳞装”进行改造的结果的观点。

我的依据有以下四点:

(1)、“龙鳞装”出现在唐代中叶,而“旋风装”则出现在唐代后期,两者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说明这两种装帧方式之间必然有着一定的关联。

(2)、对于“龙鳞装”来说,要想产生旋风的意象,只要将它反过来叶片向外卷起来置放,就可以产生“旋风”的感觉。也许正是古人的这个偶尔的举动触发了灵感而创造出“旋风装”的。

(3)、“龙鳞装”手卷,通常用来制作大篇幅的书籍,再加上有引首、拖尾,展开时往往比较长,占用的展阅空间较大。而且龙鳞装诞生的唐代中叶,虽然大规模的佛经需要翻译,需要书写的文字量很大,但是实际上单部佛经的字数并不多。而“唐传奇”作为中国小说的前身,篇幅也都不大,所以除了类书、韵书和长篇佛经,需要用“龙鳞装”装帧的书籍并不是很多。因为那时绝大多数的作品达不到这样的空间要求,所以,龙鳞装的大容量是龙鳞装的局限之一,使得一般小篇幅的古籍文章不适合做成龙鳞装手卷。所以,很有可能接下来出现的“旋风装”是为了弥补“龙鳞装”大容量的缺陷进而改造的产物。

(4)、因为旋风装形同卷轴,内装书页,鳞次相积,逐页翻飞。这只需要古人将龙鳞装卷底向外弯曲,使得首尾相接,这样粘贴在圆杆上,就形成了“旋风装”的雏形。

我认为,“旋风装”是诞生后才根据其形态来命名,而非先命名再去发明创造——这才符合客观规律。这样的装帧方式的命名完全符合人们对事物的直觉认识,自然而然就诞生了“旋风装”这个名字。对于这种装订形式,历史文献上的记载与现在仅存的唐朝吴彩鸾手写《唐韵》实物相合,无庸置疑。它是中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结束语】

自从步入大学,选择了“古籍与字画修复”这个专业,我开始接触到了“古籍”这个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我逐渐地被吸引了。通过3年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原来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还有这样渊源深厚的历史!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而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而“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在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以后,我发现,存在争议最大的一种装帧形式,就是“旋风装”,由于它的装帧工艺现在已经失传,至今也尚未发现具体描述“旋风装”装书籍模样的史料,即使有也语焉不详。因而学术界和书籍装帧研究者们对于“旋风装”的具体形制没有统一的意见,一直争论不休,似乎“旋风装”的形制和装帧工艺已经成为一桩历史悬迷。所以,我查阅大量资料,将关于“旋风装”的发展演变的几种不同的说法收集起来,并仔细地进行研究,论证和深思。经过反复的揣摩,总结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参考文献】

[ 1 ] 杜伟生,《古书旋风装的再考辨》北京图书馆通讯,1986 (4) : 30233.

[ 2 ] 杜伟生,《从敦煌遗书的装帧谈“旋风装”》1997 ( 3) :1812189.

[ 3 ] 严绍璗,《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167.

[ 4 ] 刘国钧,《中国书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54.

[ 5 ] 李致中,周少川《中国典籍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74.

[ 6 ] 方俊琦,《从古籍形态的发展看现代图书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 7 ] 李承乾,《旋风装止谬》2011.5.17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齐、、唐、王、、、桧、、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主“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联齐抗。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

诗词教学方法探微

诗词教学方法探微 摘要:总结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五点是本文主旨:即了解古诗词音律;学习诗歌 的语言;洞察诗人的想象;悟透诗词意境;体会学习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古诗词欣赏能力,充分感受古诗词独 特的艺术魅力,对我国古典文学产生深厚兴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小学语文 教师,面对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一定比重的古诗词,我们探讨学好古诗词的教学 之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了解古诗词韵律 古诗词讲究格律,是有声的画,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即是对音乐的描绘,也是古诗词特有的韵致。古诗词格律深奥、难懂,教学时不必向学生传授系统的 格律知识,但也要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古诗词的韵律。首先向学生指 明古诗词押韵的特点,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学此诗要让学生明白第一、二句押的是iao韵。其次,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技巧。这可以从朗读的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入手。教师和学生朗读相结合,通过多读,体会古诗词语音抑扬顿挫的特点。 二、学习古诗词语言 古诗词遣词造句简炼精当,其中一些字词的巧妙运用(如变化词性,拓宽词意,改变字序),如画龙点睛带活了全诗。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活用一个“绿”字,生动形象地把春风使江面披上绿装的过程写活了。教学中,有 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细细品味。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和用语的精妙。突破古 诗语言的樊篱,教学中要注意古今字意的异同。 1.古今通用字。如“门泊东吴万里船”,“泊”、“船”。 2.要让学生懂得汉语古今的变化。“渭城朝雨浥轻尘”中的“朝雨”即“早晨的 细雨”。“远上寒山石径斜”,“径”即“小路”。 3.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古今异义的字。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古诗词 教学要在理解字、词意的基础上领会句、篇,抓住作者的构思,引导学生去领会,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语言。 三、洞察古诗人想象 古诗词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形容等手法,创造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联想,使诗情画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首先,古诗语言往往有较大的 跳跃性。教学时要通过想象把其中的空白填补起来或加以联缀,从而获得全诗的 完整形象。如《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问童子”,问的是什么?诗中留下空白,但可以“言师采药去”的回答 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了哪里?”这样想象,诗就完整了。其次,用比喻和拟 人的手法写成诗句,需要引导学生想象比拟事物和被比拟事物在形象上的联系。 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春风”和“剪刀”有什 么形象相似性。再次,用夸张手法写成的诗句,需要让学生想象出通过夸张所表 达的激情,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是银河落九天。”还要让学生想像出瀑布从 高空飞落的宏伟壮观气势,体会诗人的赞叹之情。另外,古诗词的写作年代有其 特定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诗人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想与古人 存在一定距离。所以要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借助想象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习习题

欢迎共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练习案 时间姓名 1、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 2、《》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是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在句式上以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的现象比较普遍。 3、《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456、(《诗品》)。7、8910111213、14为,喜用双关谐音。 15、《》叙事与抒情想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的最高成就。 16、刘宋诗坛以刻画成为重要题材,和是这一时期的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其中前者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他创制了;后者是“”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 17、南朝后期的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等人写作的“”,更是沦落到浮艳的境地。 18、“徐庾体”的体表作家是和。其中后者后期的诗歌以《》二十七首为代表,深切地表现了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 19、、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

20、初唐四杰是指、、、。他们在继承了南朝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上,以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为题材和主题,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和,风格由纤柔卑弱变为。 21、诗是唐诗这座高峰的顶点,而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是“诗仙”—— 和“”——杜甫。李白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22、杜甫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把和、 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的“”。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人。 23、盛唐诗坛还有两大诗歌群体,一是以、、、 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多采用和的形式,色泽清淡,意境深幽;一是以、、、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以题材为主,大多采用和的形式,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情调悲壮,声韵激越。 24 25 26 ,。 27 不已。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37、女词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会在一起,含蓄委婉,意境深远,达到了的艺术境界。 38、南宋词人中以的成就最高,他的词是以,善于,将政治、军事、山水、田园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大胆自如地表现在词作中。尤其是书写 的篇章,千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后人。 39、南宋词人精研乐理,能自度曲,词风,在南宋词坛的影响很深远。 40、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也叫“”,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在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强的。

古典诗歌的发展演变

古典诗歌的发展演变 朝代诗体流派代表诗人及作品 先秦《诗经》现实主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楚辞》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离骚》 两汉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汉赋司马相如《凤求凰》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张衡的《四愁思》《四愁诗》是东汉诗人、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张衡的诗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七言诗之一。 四愁诗东汉·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进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建安风骨三曹:曹操曹植《七步诗》曹丕 建安七子 田园诗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古典诗词鉴赏中“激之以欲”教学艺术探微

古典诗词鉴赏中“激之以欲”教学艺术探微-中学语文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中“激之以欲”教学艺术探微 纵观我们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古典诗词常常成为师生倍感焦虑的教学难点。教师难以把握:因为古典诗词内涵的丰富性,文本解读时常常存在着诸多偏差和盲点;学生难以品鉴:因为学生的古典诗词知识储备非常有限,对古典诗词的解读存在着诸多的模糊与空白。更何况,频频而至的学业检测的客观形势严重消减了古典诗词鉴赏的审美愉悦。长此以往,古典诗词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逐渐被削弱,古典诗词教学的特点也得不到彰显。但是,如果我们运用“激之以欲”的古典诗词教学艺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迅速解决上述诸多难题。 一、创设情境:欲语泪先流 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化中的精粹,是诗人喜、怒、哀、乐、愁、嗔、怨、愤、懑等诸多情感体验的记载与浓缩,是诗人生命历程中真挚、丰富情感的自然流露。其浓浓的抒情意蕴,常常能拉近读者与诗人之间遥远的心灵距离,引发读者与作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学时我们必须根据古典诗词文本的具体内容,创设与之匹配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古典诗词鉴赏欲望,引导学生快速地、全身心地走进古典诗词文本,感悟古典诗词文本中的传情点,在古典诗词鉴赏过程中“未语泪先流”。 比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把从网络下载的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表现深秋萧瑟、凄美情境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图片和与凄美、萧瑟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体现温馨美丽和令人无限神往的“小桥”、“流水”、“人家”等图片制成精美的幻灯片,再插入钢琴名曲《秋日私语》为背景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诗词是人类最简洁最美丽的语言,是文学的桂冠。诗人高洪波说“诗的声音是天籁。”叶嘉莹先生说“人生天地间,心物相接,感受频繁,真情激动于中。”诗咏情言志,怡情益趣。中华民族是诗词的故乡,诗词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10篇。优美的诗,丰富了孩子的视野,陶冶了孩子的情操,滋润了孩子的童年,为孩子终生打下诗意的基础。 可惜,我国目前的诗词教学现状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从2009年起,我跟踪本校学生,做了如下跟踪调查。 在我校,一二年级要求必背古诗19首,学生实际背诵超过19首的有100%,达到《标准》要求的50首的有20%;三四年级必背古诗21首,达标的100%,达到《标准》要求的50首的有10%;五六年级32首,达标的90%,达到《标准》要求的60首的有2%。 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是在递减的。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

化?我从2010年开始,进行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诗歌教学探究。 二、破解难题 (一)“请君为我侧耳听”――吟诵诗词谈古论今 我国的诗歌,产生于周代,那时先民们在劳动中口口相传,故有《诗经》。此后千年,从《楚辞》到《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代小令,明清诗词,直到现代诗、朦胧诗和先锋诗,无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奇葩。诗,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子孙。 在我们的课本选入的课本里,从《诗经》到《乐府》歌谣,无一涵盖。人教课本十二册,读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以后,我问学生,你喜爱祖先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吗?想不到学生答,不喜欢。我问原因,学生答,读不懂。南宋的辛弃疾距离我们现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宋的时代背景,辛弃疾的情怀,今天的小学生们很难感同身受。借助多媒体,我先播放了徐健顺先生吟诵的《西江月》,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吟诵,当他们懂得用最古朴的声音来吟诵,一个披发行吟、被贬乡间的诗人形象,一个在举国上下“暖风熏得游人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寂寞英雄的形象呼之欲出。 “不读诗,无以言”,中国诗词既是诗又是歌,可吟诵,可传唱。它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地扎根在民族文化的血脉里,生生不息。决不能让她在我们这一代断

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图1)。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图2)。大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图3)。

蝴蝶装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图4)。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有效教学方法探微

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有效教学方法探微 摘要: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有效教学的方法。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 也将其一一运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此,拿出来与同仁分享,希望能给我们 的古诗词教学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有效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 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 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 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可以说,达到具有较高文学素养是学生语文学习旅程的最终目的地。而欣赏 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至关重要。新课标强调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突 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力度。七——九年级的语文课本收进了大量的古诗词作品, 难道这么优美典雅的作品就只让学生读读、背背吗? 笔者认为,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1.让学生成为阅读过程中的 主体,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2.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欣 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 的兴趣,从陌生——了解——喜爱,从而步入诗歌这个神圣的文学殿堂,加大文 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 笔者不揣浅陋,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品灿若星辰,因各种原因,我们的学生接触甚少。为了引导学生走近古诗词,七年级时,笔者就组织开展“古诗词摘抄”活动。 起初由学生自由摘抄在课外接触到的诗词,每月交流一次,教师挑选其中的优秀 作品在班上张贴,并对优秀摘抄者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激发积极性。接着要求全 班同学每周背诵至少一首诗词(在张贴出来的优秀作品中挑选)。再接下来进行分 类摘抄。例如,要求学生按季节,分别摘抄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词;按 作品描写的景物,分别摘抄描写风、雨、雪、月、花等景物的诗词;按诗词的内容,分别摘抄描写送别、思乡、爱国情怀、爱情、亲情等的诗词。一年下来,学 生积累了大量的诗词,更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古人云:“厚积薄发。”个别学生还能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诗词。在本学期的期末复习课上,有一道语言运用题,题目是:当你在困难中得到了父母的尽力帮助,你会怎样对父母说 出你的感激之情呢?同学们正在议论的时候,班上的“小才子”梁铸安同学冲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父母爱我情。”这化用了李白《赠汪伦》的诗句,既 精练典雅,又切题切情,答得相当不错。 第二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笔者借用了读大学时古典文学教师的做法:利用课前五分钟,每次由一位同 学上台介绍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要讲出诗词的大意,或借助想象和联想,尽 量运用生动的语言,使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然 后说出喜欢的理由。同学们对古典诗词已有了一些兴趣,而且手头上有很多材料,所以都跃跃欲试。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缺少了评析的常识和经验。于是笔者

古籍版式(有彩图)

版式 ⑴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页四边的围线,以围线的条数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等。 ⑵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有朱墨两色界行,分别叫朱丝栏、乌丝栏(图1)。 ⑶行款每半页版面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又称行格,著录版本时多记半页若干行若干字,遇有每行字不一致时,则取其最多或最少者记之,外加“不等”二字。 ⑷版心又叫中缝、书口、版口,是印页版框中间的那段窄行。一来用于对折书页,二来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版心有专供折叠时作标记用的鱼尾图形,其中间称作中缝。 ⑸鱼尾版心全长约四分之一处的标志,因为状似鱼尾,故名。以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以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以图案虚实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鱼尾是折纸的准线。 ⑹象鼻指鱼尾到边栏这一段版心中间的黑线,仿佛象的鼻子垂在胸前。有粗细之别,粗的叫大黑口,细的叫小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上下象鼻中刻有书名卷数等称作花口。 ⑺天头又叫书眉,版框上端的白边。供眉批之用。 ⑻地脚版框下端的白边。 ⑼书耳也称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一些宋刻本常有此式,专门用来记篇名、书名简称或者帝王名号、室名等(图2)。

⑽小题和大题正文首页题目的形式。小题 指篇名,大题指书名。通常情况是大题在上。宋版 书有时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图3)。 ⑾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 的墨块,用“■”表示。墨钉又 称墨等,是指在工匠刻书时,感 觉版面上有疑问的字,先留空, 待确认后再刻,此留空处即印成 一个墨块(图4、5) ⑿版记刻书的人常在一 书的序目之后或卷末镌刻刻书家 的姓名、堂号、书坊字号或刻书 年月,俗称“书牌子”,一般刻 成正方、长方等形状的印章形式 (图6)。 ⒀书衣即封面。一般采用质地较坚韧的 有色纸,比较珍贵的书籍采用丝织品,可起保护 作用。又称书皮、封皮(图7)。 ⒁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长方形纸条或 丝条,标有书名(图8)。有时藏家也会在此写 上自己的堂号,以标明所有。亦有找名家书写书 签者,往往落款书为某某题签。 ⒂书根书册最下端的侧面部分,刻本常 在此印书名、卷册数,也常被收藏者题写书名、 卷册数、卷册顺序,以供检索。

古代历代诗歌发展演变

诗歌发展及演变 脉络概述: 原始时期:上古歌谣,原始性,诗、歌、舞不分 先秦时期:诗经温柔敦厚、楚辞浪漫瑰丽 两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最长叙事诗《陌上桑》 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魏:建安风骨、三曹七子、蔡琰,慷慨悲凉 西晋:正始文学(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寄旨遥深太康诗风(三张二陆一潘)繁缛雕刻 一左:左思风力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寒士的不平 东晋:玄言诗风(孙绰、许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陶渊明:平淡自然,开创了田园诗,隐逸之宗 南朝刘宋:元嘉三大家:谢灵运(山水诗)、鲍照、颜延之 南朝齐梁:永明体/新体,周颙四声“平上去入”,沈约“四声八病”,自觉用声韵格律创作诗歌,注重平仄,最杰出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齐梁文学集团,“徐庾体”宫体诗人,《昭明文选》《玉台新咏》北朝诗人:庾信,由南(绮丽轻浮宫体诗)入北(深沉刚健),集南北诗风之大成 杜甫评价“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敕勒川》,北地三才,邢劭,魏收,温子升

《木兰诗》《西洲曲》南北朝民歌最有代表性作品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隋代:卢思道“思妇——征军”、杨素、薛道衡 唐代:初唐贞观诗风清绮、上官体绮错婉媚,宫体诗人应制应和初唐四杰追求壮大昂扬的情怀,渴望建功立业 沈佺期、宋之问对律诗的定型 文章四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苏味道、李峤、崔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对唐诗玲珑意境的探索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复古、恢复风雅比兴传统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诗美理想,影响盛唐诗歌 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殷璠《河岳英灵集》唐诗风骨诗人群体:山水诗人(王孟)豪侠诗人(王昌龄、崔颢、王翰)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祖咏)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 唐诗风的转变——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杜甫,安史之乱,“诗史”中唐大历诗风:元结、刘长卿、韦应物、李益、顾况、大历十才子,寂寞情思,风骨顿衰 元和诗风:元白诗歌,追求浅近,通俗易懂,及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张籍王建乐府诗,李绅 韩孟诗派以丑为美,追求险怪,贾岛姚合孤峭冷僻,李贺瑰丽冷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育探微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育探微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是延续着应试模式的教学方法,逐渐的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在新课标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改变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开始,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还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美育观念。 标签: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育 前言: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当前形势下,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中的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中,占有着一定的优势,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高中语文中的古典诗词以其精简的形式,以及深远的意境,对培养高中学生的美育教育有极大的优势。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运用古典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在美育方面的理解能力。 1.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教育部门对高中语文古典美育教学的日益重视,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高中生进行美育教学最好的教育方式。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的对高中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美育教学,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对美的感知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国大部分高中院校,对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育,都普遍存在着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在紧张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大多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就逐渐的忽略了对学生古典诗词中的美育教学,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高中语文教师的这种应试式教学方法,与对古典诗词深刻意义的欣赏的不足,就导致了大多数的高中生,都缺乏对古典诗词中美的感知能力。其次,除了高中语文教师对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的忽略,高中学生自身也有相应的问题存在,因为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高考成绩有帮助的学科,而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也是保持着可学可不学得态度。因此,想要提高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首先要改变的是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应试模式教学,加强对学生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除此之外高中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也是古典诗词美育教学的关键,如果学生自身达不到对学科的重视,就算高中院校有完善的美育教学,仍旧无法改变学生的美育教学缺失现象。 2.古典诗词美育教育的基本策略 2.1 加强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对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分类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分类及其影响 一、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分类 装订,是把零散的书页、纸张或书画等加工成册或画卷等形式的工艺技术,它虽 非书籍所专有,但主要用于书籍,故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它和书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只有书籍才用装订之印象。 印刷与装订关系也很密切,印刷品要集零成册,也必用装订。但这种关系与书籍、出版同装订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装订为印刷之印后工序,印刷品可以成册,也 可不成册,不成册者则无装订可言,譬如报纸、单张年历、广告画、纸币及各种证券等。装订的出现早于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发明后沿袭手抄本书籍集零成册之法,是 装订工艺在印刷业中之应用。 装订和书籍,密不可分;装订与文字的传播方式,又息息相关。综观中国文字的 传播史,自甲骨文至今,其传播方式,历经了甲骨、青铜、竹木、缣帛、雕石、拓印、手抄和印刷等多种形式。其中,甲骨、青铜和雕石,历史上虽曾起过档案──勉强些,也可说它是书籍──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书籍,实无装订可言。究其源,除甲骨之中的牛肩胛骨上曾发现有穿孔,可作为用绳串连起来,似有装订之意的证据之外,别无 其他痕迹可寻。真正的装订之始,当以简策装为最早。 简策装 "简策"是由带有孔眼、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 (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著作的竹木书籍。其中有字 的单根竹片谓之"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谓之"策",通 常称作"简策";编简成策的绳子谓之"编"。绳有丝绳和皮绳 两种。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 用"简"编连起来的"策",其前面的两根简为空白竹片, 叫"赘简"。赘简的背面一般都书写书名或篇名。策的最后一根 简叫"末简"或称"尾简"。当以末简为轴,将策卷成一束时, 赘简背面的书名或篇名就露在外面,成了这部书事实上的封面。它既类似于后来卷轴 护首外面的题签,又像现代书籍的封面。起着保护书页(内简)和书写书名、篇名等封 面的作用。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对后世书籍装订形式之演变颇具影响。譬如, 简策的"策"与后世册页书籍的"册"同义;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末简与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文档副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1)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

古典诗词歌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探究

古典诗词歌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19-10-18T14:44:42.08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作者:郭乐乐 [导读] 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精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相关的研究部门将古诗词和小学音乐教学相互结合起来,借此熏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以了解小学古诗词课堂教育的相关内容为文章切入点,并针对如何使古典诗词歌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浙江省瑞安市飞云第二小学,浙江温州 325200) 摘要: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精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相关的研究部门将古诗词和小学音乐教学相互结合起来,借此熏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以了解小学古诗词课堂教育的相关内容为文章切入点,并针对如何使古典诗词歌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词歌曲;小学音乐;具体教学措施 引言: 古典诗词歌曲与小学音乐的相互结合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小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为人们带来了更美好的音乐体验,所以它既是新时代发展的必要要求,也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让古典诗词歌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互联网已经全面普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真正步入了互联网的新时代。但凡事都有双面性,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好的事物,例如低俗的媒体作品以及不健康的思想观念等等,虽然小学生们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在生活中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我国古典的诗词大多都是出自满腹经纶、正直向上的文人之手,所以将古典诗词歌曲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可以帮助小学生们塑造健康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小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1]。除此之外,让古典诗词歌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还可以使得小学生们充分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小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让古典诗词歌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具体教学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组织小学生们欣赏古典作品 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基础教育设施储备逐渐强大,教师们应当充分利用不同的媒体设备来辅助小学生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古典诗词与古典乐曲的魅力。例如教师们可以组织小学生们统一观看“CCTV青年歌曲大赛”“全国少儿歌曲大赛”“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等等。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小学生们去学习和吟唱节目中的优秀作品,感受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体会黎海英、莫扎特、西贝柳斯等著名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情怀,借此来加深小学生们对古典诗词和古典音乐的认识。 (二)引导小学生们独立对古诗词进行编曲 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背诵记忆过程苦不堪言,但是吟唱却能够在保证记忆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记忆效率,并且还为小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很多的乐趣。教师们可以直接将小学生们语文课标课程中的《唐诗三百首》引入到音乐课堂中,然后选定一首唐诗,引导小学生们为这首唐诗选择不同的乐曲,最终吟唱出不同的版本。例如教师在开展“悯农”的诗词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借用七月上、探清水河等流行乐曲的曲调来吟唱。这不仅仅可以提高小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帮助小学生们加深度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引导小学生们独立为现代音乐填词 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自己青睐的歌曲风格,所以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小学生的独特性来开展歌词填唱活动。教师们可以让小学生们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曲旋律,通过对节拍、曲调、韵律和情感等各角度来剖析该旋律[2],然后根据自己对这首旋律的见解为其选择一首最为契合的古诗词。例如教师们在教学“郊游”这首歌的时候,首先帮助学生们分析歌词“走走走走走”的节拍,然后再引导学生们联想到《咏鹅》中“鹅鹅鹅”等一系列节拍相似的古诗词,最后再和小学生们一起用“郊游”的旋律吟唱《咏鹅》的内容。 (四)引导小学生们自主朗诵古典诗词 音乐中抑扬顿挫的节奏以及变幻多端的旋律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因此在古风作曲的中融入古典诗词的朗诵则可以给小学生们带来更美好的学习体验,丰富小学生们的情感层次。 例如教师们在带领小学生们欣赏“春江花月夜”这一古风乐曲时,可以通过介绍乐曲旋律和播放相关的图片来引导小学生们联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然后再邀请几个小学生来伴随音乐分别朗诵这首诗,最后教师再针对每个人的朗诵给予真诚的评价。这样的方式不仅仅为小学生们塑造了一个朦胧和优雅的艺术意境,还升华了“春欲老、花已去、月西沉、夜将近”这几句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将其中的失落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3]。古典音乐与古典诗词的相互结合激起了小学生们内心的情感波澜,从而使得小学生们能够对同名为“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和古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五)在小学音乐课堂上举办小型的音乐剧表演活动 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只有从多个角度深入古典诗词教育,才能够使得小学生们突破思维上的种种限制,真正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例如教师们在开展“满江红”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们首先可以给小学生们播放一段岳飞征战沙场的电影,伴随着镜头的不断拉近与切换,教师们应当带领着小学生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到岳飞在面对百姓流离失所的画面时内心里的复杂情感,帮助小学生们更快的融入到这首古典诗词歌曲的音乐情感之中。之后教师们可以给小学生们分配不同的角色,有扮演岳飞的,有扮演百姓的,有扮演士兵的等等,然后带领小学生们一起完成“满江红”的表演。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有趣的方式帮助小学生们巩固自己对“满江红”内容的记忆,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岳飞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感受到岳飞那种忧国忧民以及报国强烈而又急切的思想感情。 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讨论与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古典诗词与音乐结合的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实现传承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实力的主要方法。让古典诗词歌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简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 的两大源头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低谷):左思 东晋(复兴):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唐代——初唐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倡汉魏风骨)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杨万里(“诚斋体”)、陆游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诗:杨维桢(“铁崖体”,以乐府诗和竹枝词最为著名) 元曲: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 明代——明初:高启(诗才最高) 前七子(以李梦阳为首) 后七子(以李攀龙为首) 明末: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梅村体”)、龚鼎孳 清代——清诗:康熙年间 国朝六家(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 雍正、乾隆年间 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黄金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